加强公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

2024-07-13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以学习教育提高道德感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领导干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需要。一方面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德育建设。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坚持从孩子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把道德知识的学习作为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关键环节来落实,使良好的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典型示范引领道德风尚。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具有示范意义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为整个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求真向善的精神动力。我国拥有题材丰富、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当下的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时代呼唤。杭州市通过宣传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型经验,开展“最美现象”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功做法,可以此为鉴,以典型示范彰显时代风采、培育人文风范。

以深入实践增强道德责任。近期,在国内外频现的中国游客在文物古迹上刻“到此一游”的行为,以及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中,公民公德与企业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恶劣的性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工程,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润物无声的积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紧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践行;借鉴上海诚信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新文件既坚守了道德建设规律,又进行了创新创造。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看,新文件遵循了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体现出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

第一,新文件体现了道德建设中知与情的统一。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起点,道德情感对道德认知具有一定的指向、强化、激励作用。道德建设,不能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分离开来。新文件强调必须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强化道德认同。同时,新文件强调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情感,并提出路径: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自觉传承中华孝道,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长辈关爱之情,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等等。

第二,新文件体现了道德建设中知与意的统一。

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形成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前提。新文件在关注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提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第三,新文件体现了道德建设中知与行的统一。

道德认知是道德实践的先导。新文件坚持将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引导人们去过一种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新文件特别突出了公民道德的践行,倡导道德实践主体要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有所行动,不光是心中有道德尺度,更重要的是将之付诸行动。公民进入社会,就做一个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进入职场,就做一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好建设者;进入家庭,就做一个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的家庭好成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理论层面上,新文件在知情意行四方面互相呼应,体现了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其次,从实践操作的层面看,新文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便于落地。

第一,在道德建设任务上,新文件要求更为明晰。

新文件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着力点,提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大任务。新文件除了规定了面上工作,还要求聚焦重点,以点带面:提出道德建设的关键点是黨员干部的道德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在道德建设中为全社会作出表率;重视青少年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从娃娃抓起;等等。

第二,在道德建设路径上,新文件更加强调全社会各方面要协调一致。

新文件强调不同主体都应自觉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推进道德建设。如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上,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帮助支持青少年成长发展,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就是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面向所有公民,是一项共享的事业。不论处于什么领域、哪个岗位,每个公民都应是行动者。

第三,在道德培养方式上,新文件所列出的各项措施更加具体可操作。

对于如何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新文件引导人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比如,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恤病助残等。又如,在推进诚信建设中,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评选发布“诚信之星”,宣传推介诚信先进集体,激励人们更好地讲诚实、守信用。

第四,在道德建设着眼点上,新文件更加强调问题意识。

新文件围绕“新时代”这一关键词,重点强化了法治保障、网络空间、生态文明、对外交往等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新文件专辟一章予以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新文件也不回避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的正确引导,开展网络治理专项行动,清理网络欺诈、造谣、诽谤、谩骂、歧视、色情、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惩治网络违法犯罪,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王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刘 烨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回报问题的实质就是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问题。在道德生活实践中,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被人们长期回避或予以否认,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程。维护道德主体的道德权利,建立道德回报机制,营造惩恶扬善的道德环境,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道德回报;道德权利;道德义务

文献标志码:A

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成分,任何道德主体都具有道德权利,任何道德行为都具有回报性。但受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在实际道德实践中,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不求权利的道德义务和不要回报的道德奉献才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被人们尽量回避或予以否认,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程。

一、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的含义

1.道德权利。道德权利是最一般最基本的人类权利,它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权利现象在道德领域的表现。道德权利指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由道德赋予的不可侵犯、不可剥夺、不可干涉的享有和要求某种利益的资格或名分,是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具有的人格、尊严和应享有的道德自由、权力和利益。他反映的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关系中所具有的道德行为的自由度、按照道德所享有的利益、道德主体的主体地位,是主体追求和维护合理利益而享有的具有价值合理性和道义支持的权利[1]。

2.道德回报。道德回报是一定道德关系中的人们,把利益作为对个体行为善恶责任或其道德品质高低的一种特殊道德评价和调节方式,即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在自觉或自发地评价道德主体的行为动机和效果的善恶的基础上,对行为主体进行的物质、精神的奖励和褒贬[2]。它是道德主体通过一定作用和影响的道德行为而获得相同性质和相同程度的奖惩和褒贬的道德过程。它分为赏善和罚恶两个方面,赏善是给那些实行道德的行为的道德主体以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褒扬,罚恶是给那些实行不道德的行为的道德主体以物质上的处罚和精神上的贬损。正如亚当·斯密说:“对我们来说,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应受奖赏;而另一方面,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怨恨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该受惩罚。奖赏是回报、是补偿、是以德报德,惩罚,也是回报、是补偿,只是方式不同,它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3]

二、道德回报:道德权利的应有之义

1.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的基本权利,它是道德主体在道德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它具体包括:(1)道德主体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2)道德主体人格平等权;(3)道德行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权。自由、平等、利益是它的基本构成要素,这种要求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回报。

道德回报,是道德主体履行了一定道德行为后而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满足。它包括:(1)道德主体作为道德施予者应当得到道德领受者的道德回报,(2)道德施予者应当得到相当程度的道德回报[4],从根本上看,这是道德主体在道德行为之后应获得的道德权利。

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履行道德义务后的基本要求,道德回报是道德主体通过道德活动而获得的尊重和报答,二者是内在一致的。一方面,维护道德权利是获得道德回报的前提条件,道德主体只有能够自由地选择道德行为,在道德关系中得到起码的尊重,作为一个平权主体能够承担道德责任,才能要求被社会和他人公正评价,才能要求获得道德回报,才能享受道德回报。另一方面,倡导道德回报是对道德权利的尊重与维护,道德回报是对主体道德行为价值的评价和报答,在本质上是对“道德人”的尊重,肯定道德回报的积极意义,完善道德回报机制,又是对道德权利的保障和维护。

2.道德回报问题的实质就是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生活中只承认和强调道德义务,忽略道德权利,或者说道德权利没有取得合理的地位。道德只要求人们履行义务,却不强调履行义务后的道德回报,导致义务与权利、奉献与补偿、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造成道德评价与道德赏罚不公。

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一对特殊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质主要表现为道德义务对于道德权利的先在目的性,也就是说,道德义务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不以获得某种权利为目的前提[5]。道德义务是道德主体发自内心信念的活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是道德行为崇高性的具体体现,也是道德义务区别与其他义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表明,道德义务不是作为获得道德权利的手段而存在的,也不是以获得道德权利为目的工具,同时,道德义务的承担,也不能以他人是否对等的承担此种义务为前提条件。但是,道德义务先在目的的特殊性,不能将它理解为道德义务是脱离道德权利而孤立存在的,更不能由此得出道德义务是与道德权利分离的结论。道德权利在道德活动中不应成为道德主体的道德动机,不能成为履行道德义务的前提条件,但道德主体在履行了道德义务后应该得到相应的道德权利,应该要求得到相应的道德回报,这是道德关系维护和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伦理正义的必然要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我们有责任以善来回报一种美好的恩惠,而且在此之后,我们应当率先表现出自己的美惠”[6],履行义务就应当得到公正客观的回报,这应当成为一条客观普遍的道德法则。道德回报体现了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一致性。

三、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的现实意义

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在道德生活中长期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德行成了有德之人的重负,缺德倒成了无德之人的通行证;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偿,无德者不履行义务反而占有享受他人的奉献;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有德之人,却给了不正当竞争者以投机取巧的机会;善行得不到善报,恶行得不到惩罚,甚至善行恶报,恶行善报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现象极大的伤害了道德主体的道德情感,严重影响了道德建设的进程。面对日益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强调维护道德主体的道德权利,倡导建立道德回报机制,营造惩恶扬善的道德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突出了道德主体在道德关系中的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在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只强调道德义务、道德责任,道德权利缺乏应有的地位,更谈不上要求道德回报。道德主体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中毫无个性、自由和权利,失去行动的主动性,在道德行为中是被动的、消极的,没有权利要求社会和他人对道德行为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更不能要求道德领受者的道德回报,哪怕受到损失和伤害也只能自己承受。这种状况使道德主体在行为之前顾虑重重,空有满腔正义却无法付诸行动,极大的打击了道德主体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肯定了道德客体对道德主体的有用性,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后有权要求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作出公正评价并得到相应回报。这一行为突出了道德主体在道德关系中的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对道德主体的生活和活动有积极意义。

2.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体现了对道德主体道德人格的尊重。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的道德主体是生活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利益是人选择行为的出发点,在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选择时,人们出于道德良心和道德原则,舍弃了个人的利益得失做出超功利的选择。这一超功利选择虽不以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为动机和前提,但道德行为后果的施受者,也就是他人和社会,应该给行为者高度评价和一定补偿.德行不期望报酬不应该成为不应得到回报的原因,许多的行为事前无法约定报酬也不应该约定报酬,事后的补给报酬是对奉献者的人格尊重。这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关系中依据道德应该得到的东西,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应享有的道德自由、地位和利益。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使道德主体因为高尚的行为、公正的评价以及适当的回报而产生生命崇高感,产生被尊重、被重视的愉悦感和道德人格实现的满足感。

3.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是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自古以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善良人们的美好心愿,但现实往往是不尽人意的,行善的人总是或多或少地牺牲了自己的利益而成全了社会或他人,行恶的人却总是牺牲了社会或他人而成全了自己,行善者经济拮据、生活穷困,行恶者却日益富足、洋洋得意,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不公正使人们对道德建设失去信心,道德建设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口号下流于形式。道德权利能促使人们充分发挥在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自愿地趋善避恶、扬善抑恶,道德回报则能够激励和强化这一行为,在社会上形成示范作用,动员和引导更多的人参与道德建设,提高群众性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参与的普遍性,在全社会形成惩恶扬善的道德氛围,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一种自然规律,在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所以,道德回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维护道德主体的道德权利,保障道德行为的道德回报,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扩大道德权利而不履行道德义务,另一种是将道德回报狭隘地理解为物质回报。只有正确理解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的深刻内涵和交互关系,才能在道德生活中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国的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心雨.浅析道德权利的本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板,2001,(4).

[2]易钢.道德回报理论初探[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2.

[4]康化椿.论道德回报[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5]易钢.道德回报理论初探[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2

[责任编辑 王薇]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阐述当前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探索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学校 公民道德教育 思考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阶段的公民道德教育,对于传授公民知识、进行初期公民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纲要来加强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1993年3月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1995年2月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11月,公布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要实现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过程的优化,就应该加强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深化公民道德教育改革;设计科学的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在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载体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公民道德的主体性,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改善和管理好一切可以控制的环境影响因素,使之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实现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当前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人本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道德教育中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色彩逐渐增多,公民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来应有的地位。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人本化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十分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的平等性,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同志式关系,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

(二)公民道德教育的层次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目标。《小学德育纲要》把小学阶段的公民道德教育培养规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对初中、高中的公民道德教育目标分别做了规定。其中,初中的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高中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被规定为:“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将我国大学的公民道德教育目标规定为:“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三)公民道德教育的开放性

我国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不仅强调要抓好学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而且强调公民道德教育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入实践,走进家庭,把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把校内各种教育力量配合起来,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的理论教育同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并且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做好有关学生德育工作,把新时期的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置于对内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中进行,使公民道德教育从校园内部相对封闭的状态走向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开放的状态,提高了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增强了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合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当前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结合不紧密

当前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及民主与法制观教育五个方面:(1)世界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2)政治观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人生观教育: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即共产主义的人生观教育。(4)道德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5)民主与法制观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和法制观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都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当下现实的需要。因此,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要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要有有关公民道德基础知识、公民责任意识、国家意识、公民道德原则、公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公民。

(二)公民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化

过去,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主要采取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方法传授公民道德教育知识。这种教育方法的弊端之一是不利于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从而影响公民道德教育的成效,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目标难以达到。正如杜威所说的:“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三)公民道德教育环境的某些失范

公民道德教育系统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是与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随着社会转型、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入侵,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都出现了,社会公德沦丧这些都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公民道德教育环境的某些失范给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三、发展和深化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丰富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知识、进行初期公民道德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不仅传授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而且将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为此,要在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中注重强化国家意识、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观、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公民权利的宣讲,使学生既培养国家感情,同时又积极参与社会公众事务,以及懂得作为一名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拓展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载体

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载体对增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方法,拓展多样化的公民道德教育载体。一是将公民道德教育渗透在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二是将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化,让公民道德教育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贯穿公民道德教育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三是将从知识传授转向启发活动,在教学中,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公民道德问题的重演,激发学生道德思维,开展积极讨论,在动态中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改善公民道德教育环境

现阶段,我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会受到来自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某些不良影响,这给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带了新情况和新要求。要更好地达到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改善公民道德教育环境。一是要强化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系统,全面推进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创新,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框架及出发点。二是要发挥家庭公民道德教育的优势,注重家庭日常公民道德规范用语。三是要推动社会公民道德实践教育。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一切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公民道德教育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吴弈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陈绍斌.论公民道德教育的几个着力点[J].安康师专学报,2003(12)

[4]黄淑芬.试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6)

[5]杨立英.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10)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LX2014247)

【作者简介】章 燕(1978- ),女,江西南昌人,广西艺术学院人事处讲师,硕士。

(责编 黎 原)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本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方针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3.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4.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5.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6.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7.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社会公德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三)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四)家庭美德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6篇

实施方案

今年三月是“公民道德建设月”,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建设)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为开展好我校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以月促年,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 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1、 进一步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大力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

(1)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学校从5日开始全面展开学雷锋活动,利用升旗仪式进行学雷锋动员,当天下午班会课开始全面展开学雷锋活动。以后每次实践活动都在年级组长处登记。按月进行通报表扬。

(2)充分利用班级内板报和校园内墙壁板报等宣传阵地,广泛营造氛围。同时进行“文明知识”和“礼仪知识”手抄报的制作和评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1)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道德教育

(2)与“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开展道德教育与实践创新活动。

3、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教育学生加强文明礼仪学习,值周班在早晨和中午上课前在校门口进行礼貌示范,带动全校师生文明礼貌待人。同时加强学校卫生的检查和清扫。

二、扎实开展诚信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凝聚师市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1、开展“知荣辱、讲道德、铸诚信”的学习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诚信意识,遵循诚信规范。本学期面临小学的升学和初三年级的毕业考试,充分利用诚信教育对学生的考试诚信问题进行教育。

2、充分认识民族团结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课堂中渗透教育。

三、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扎实开展实践活动。

1、开展推荐评选“我身边的雷锋”活动。

2、在学生中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学习雷锋,为人师表”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四、活动安排日程

中学

上一篇: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税收风险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