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意义范文

2023-10-07

辛亥革命的意义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主要从经济、社会保障体制、管理体系、公众参与程度以及科技实力五个方面来了解英国城市管理的经验,结合中国当今的城市管理现状探讨其对中国城市管理模式的构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

城市管理

模式

借鉴意义

一、英国的城市管理 (一)经济高度发达

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了国有资产,并减缓了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英国的农业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机械化,并且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英国拥有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储备;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GDP的10%,在工业国家是非常高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伦敦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

英国的教育、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亦处于世界领导地位,国际知名学府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都位于英国,是美国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英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慕名前来升学,不仅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外汇,也为这个属知识型经济体系的国家吸纳不少人才。

英国的旅游业也相当重要:每年有超过2700万游客,排名世界第六,低于中国(3300万)而高于奥地利(1910万)。以汇率计算,英国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系;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英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系。她的经济在欧洲仅次于德国。

英国是全球化国家之一,根据最新调查,英国在全球化指标上排名第四。英国首都伦敦是全球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和纽约齐名。英国经济被广泛形容为

盎格鲁——撒克逊经济。她的组成部份依次由大至小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自1973年起,英国是欧盟会员国。1980年代,在戴卓尔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数在1940年代被国有化的、在工业和服务业上的国有企业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国政府现在只拥有少数工商产业,英国皇家邮政是其中一例。

近几年来,英国经济正经历150多年来最长的持续增长时期,自1992年以来每个季度都有增长。在通货膨胀、利率、和失业率方面都保持了较低的水平,也使英国成为欧盟中最强的经济体之一。因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在欧盟国家中位列第七,次于卢森堡、爱尔兰、荷兰、丹麦、奥地利和芬兰。但是,与其他英语国家一样,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于许多欧洲国家。尽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国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经常账户赤字。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主要产业为金融、服务、旅游等, 占GDP的80%以上。人均GDP高达4.5万多美元,是我国的十多倍。英国富裕的经济条件,为建设一流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英国高度重视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所到之处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总是店铺林立,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人们生活十分方便。英国长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环境良好,街面游商、非法小广告、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极为少见,违法建设发生率极低。总体来看, 目前中国的城市环境秩序建设水平和英国主要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社会保障健全

近些年来,英国在进行社会保障改革时,历届政府都始终把握的一个总原则是:在福利国家中对穷人的济助,从相对狭义上讲,它的基本职责是向他们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要限制那种超越国家目前实际经济能力的过高期望。几十年来,英国以国民保险和国民保健为主体的社会福利制度,经过不断的调整和修订,已有很大发展,到目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和较高的水平。概括起来,英国目前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国民保险、国民保健、个人社会福利、住房和教育等五个方面。

英国政府通过高税收调节收人分配,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贫富差距小。英国全体公民享受免费医疗,低收入者和失业人群享受数目可观的政府补贴,即使没有工作,也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不明显,很多

人更愿意到自然条件好的小城市或乡村居住。近年来,英国正呈现逆城市化进程。反观我国, 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流动人口过快增长,对城市环境秩序带来了极大压力和挑战。

(三)管理体系完善

英国是单一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是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或者修改、废止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城市管理权。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主要法律有:1947年的《乡镇规划法》(1990年全面修订);1988年的《住宅法》;还有《土地征购法》和《土地补偿法》。

英国中央政府设立环境运输和地区事务部,负责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具体职责是:主管地方政府的改革;控制环境污染;负责地区开发和地区性规划的审批,协调城市设计;主管住房政策和资金筹集,制定住房政策、财务管理和建筑的规章;负责有关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进行城市管理。英国是最早实行城市自治的国家。政府管理城市的职能在西方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地说,英国的城市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和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城市管理方面的政策、起草有关法律,并提供城市建设和管理所需要的资金。在立法上,国家主要规定城市管理的原则和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城市政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就其所管理的事务,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2.以规划为龙头的城市管理模式。规划在英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按照《乡镇规划法》的要求,进行城市建设都必须以规划为依据。英国规划系统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全国性规划导则。主要确定规划的原则,如明确要求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优先使用城市空闲地、不得占用城市绿地等。二是区域性规划导则。中央政府在全英国设有9个区域性政府事务办公室,作为环境运输和地区事务部的分支机构,主要任务之一是根据全国性规划导则,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制定本区域的规划导则。规划期限一般为15~20年。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住宅建设、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垃圾处理等。三是地方发展规划。地方发展规划由地方政府根据全国性和区域性规划导则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发展规划主要是对土地

利用的规划,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的选址布点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英国,过去制定规划仅就土地利用进行规划,目前,在制定规划时,已注意综合考虑教育、就业、住宅、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

3.中央政府以资金作为主要调控手段。在英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地方税、中央补助金、杂项收入和借款。地方税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征收财产税,这部分收入占地方收入的比例为10%~20%,而中央补助金所占的比例则越来越大,1950年为34%,1980年为50%,目前则达到70%以上。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拨付补助金主要是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中央政府希望某些对国家发展有益的事业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必须执行的建设项目得到发展,如教育、公共交通、城市环境卫生等公益事业;二是地方政府之间的收入相差很大,中央政府的补助可以平衡地方政府收入贫富不均现象;三是地方政府即使执行相同的管理职能,各地方的支出也有差别,中央政府补助金可以帮助地方政府解决由于社会服务、交通费用等支出较大的问题;四是地方政府由于税源受到法律限制收入减少时,中央政府给予补助以弥补损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越多,其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就越大,这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4.城市公用事业私营化。英国的城市公用事业原来都是由政府统一管理和经营的。但是,近几年来,很多从前由地方当局控制的公用事业,如城市自来水、供电、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由政府规定应当达到的标准,通过公开招标,政府和中标者签订合同,由一家私人公司负责经营。目前,政府加强了对这些公司的控制和管理,对于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公司,政府要求他们限期整改,如还达不到标准,则由政府收回经营权。

5.城市管理立法与执法相分离。英国的环境运输和地区事务部负责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不直接参与法律的具体执行。法律的具体执行,由地方政府和有关法定的专门机构负责。

英国地方政府在执行法律中,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将法律规定具体化,以保证法律的贯彻实施。

英国还有很多法定机构负责具体的执法工作,如环境署、自然保护署等,都是依法成立的相对独立的执法机构。

一方面,英国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细致完善,对跳蚤市场、露天市场、占道经营等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英国行政执法部门在执行法律时,讲究技

巧、宽严相济。管理对象如果是初犯,或由于疏忽造成的过失,通常采用警告的方式,而不是进行处罚。对无照经营等以没收经营工具为主。另一方面,英国行政执法体制顺畅。英国警察部门权力比较集中,除公共安全外,工作职责还包括酒吧营业执照的审批、工商管理等,既有行政审批职能又有行政执法权力。同时,警察部门注重与市政府其他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能够有效衔接,规避了管理漏洞,执法效率很高。

(四)公众参与广泛

英国城市管理公众参与十分广泛,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强。对英国政府而言,扩大公民参与是工党政府现代化议程的中心内容。正如《现代地方政府—和人民接触》白皮书中指出的:“中央政府希望,注重协商参与的精神能够渗透到每个地方政府的文化当中去„„承担起各地方政府的职责。”这一公开宣称说明,现代化进程使得地方政府民主实践正在放生一种根本性变革,又要为民主参与创造新的机会。然而,地方政府应该使公民参与进来或者“和社群更密切一点”的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英国地方政府历史上可不乏公民参与和协商的先例。

英国的《地方政府法》和《诚征和乡村规划法》规定,公众有资讯和参与环境事物的法定权利。同时,英国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程度很高,还得益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的发挥。以布里斯托是为例,该市是英国第六大城市,人口仅41万,但是该市的公民社会组织却超过1000个,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十分强大。除了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外,普通民众对城市管理政策的制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非常重视公民意见的收集和反馈。

(五)科技支撑有力

英国良好的环境秩序,既得益于经济发达、制度完善、公民素质高,还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环境秩序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处理有着密切关系。在英国,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英文简称CCTV)无处不在,城市管理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第一时间被发现。反观我国,城市管理中的科技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常常严重滞后。同时,积极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上,以伦敦世纪圆顶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为例,泰晤士河水公司为了研究不同规模的水循环方案,设计了英国2000年的展示建筑——世纪圆顶示范工程。在该建筑物内每天回收500立方米水用以冲洗该建筑物内的厕所,其中100立方米为从屋顶收集的雨水。这使其成为欧洲最大的建筑物内的水循环设施。从面积相

当于12个足球场大小的10万平方米的圆顶盖上收集来的雨水,经过24个专门设置的汇水斗进入地表水排放管中。

二、借鉴意义

中英两国国情不同,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公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差异很大,很多方面的可比性不强。英国管理的相关制度不能照抄照搬。但我们可以从英国城市管理经验做法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城市建设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

英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的权力,地方政府不得超越其职权范围。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中央政府制定总的原则、标准,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在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国家应当对需要制定统一规矩的事项进行立法,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中央政府依法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同时,还应当明确哪些事项由政府负责,哪些事项由企业或者中介组织负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避免扯皮现象的发生。英国城市管理中立法与执法相分离的做法,值得借鉴。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建立起科学的城管法律法规体系。城管法律法规体系应该是一个完善的由树干、树枝、树叶组成的“树”形网络:全国人大制定国家统一的城管法典,这是其“树干”;省、自治区及享有立法权的城市,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专项规章,这是其“树枝”;市的城管工作部门制定一般规范性文件,这是其“树叶”。城市管理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城管工作快速有秩的发展。当前要认真梳理城管执法的依据,加紧城管大法的立法和修改完善现有的城管法规,要减少立法缝隙,消除立法盲区,克服法律法规之间的抵触矛盾,切实增强法律法规的支撑能力。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操作性强、内部和谐、有机统一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的城管法律法规体系。

(二)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规划的作用必须强化。首先,规划的制定应当是科学合理的,对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划应当及时进行修订;其次,规划所包含的范围应当更加广泛,制定或者修订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就业、老龄化、环境污染等;第三,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在英国,地方政府在审批城市建设项目时,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如果有违反者,中央政府则会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减少下一年度中央补助金的拨付。对此,我们

应当予以借鉴。

(三)中央政府应当强化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控制

英国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财政的70%以上,财政控制是中央政府监督地方政府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主管大臣认为,地方某项行政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或者没有符合规定的义务和要求时,可以削减补助金,但必须向议会提出报告并要求下议院通过。因此,在我国,为做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除了加强立法、完善规划外,还必须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控制,以保证法律和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强化服务职能,推动社会

目前,政府作为管理主体,承担了很多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因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打破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的局面,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能,不断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要深化城管进社区工作,主动靠前,主动服务,在社区管理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同时,政府应该把一些不该承担的事情,转移到社会。要打破传统观念,突破传统模式,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社区居委会,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允许公众参与决策和管理,把政府独自承担的责任由社会分担,充分体现广大市民主体地位。

(五)协调配合,深化综合治理

加强高位协调,针对城市管理难题,构建不能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大城管”的格局。城管部门处在城市管理一线,是离群众最近的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应在综合治理的“大城管”格局中发挥特殊作用。建议加强城管部门强化城管部门监察职能,将管理责任,通过相关机制和手段,有效引导到属于政府和前端职能部门。同时,适当增加城管部门审批权和管理权,增强环境秩序问题综合治理能力。。特别是对于无照游商等问题,不能简单取缔,而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作为社会问题,有多部门进行综合治理。例如,对乱摆乱卖,建立长效的科学的治理运行机制。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不妨对乱摆乱卖采取“堵”“疏”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堵”即禁止,对城市的重点地区、窗口地段、市政主干道两侧,坚决禁止乱摆乱卖行为。“疏”即引导、规范,在城市的内街内巷、社区、次要道路边设立日用小商

品、小美食市场,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热闹地段设立灯光夜市、夜间烧烤巷,通过规定时间地点、规定摆卖方式及摆卖内容来规范流动商贩的经营行为。对菜贩,则引入农贸市场或在农贸市场附近规范设置简易菜档,以消除其在大街小巷流动叫卖的现象。城市规划、建设、工商等部门,既充分考虑市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加大便民市场、便民服务站建设,方便市民生活,又要从源头上治理违法行为。

(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信息

针对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科技装备不统

一、不系统等问题,以加强信息化建设为牵引,以应用创新带动科技城管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努力实现城管执法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建议借鉴英国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等信息化手段在城市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加快城管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健全市、区两级城管执法工作指挥调度体系,加大重点点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投入,充分发挥城市网格平台在环境秩序建设中的作用,确保城市管理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完善信用体系,增加违法成本从我国面临的阶段来看,城管部门面临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无生活来源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这些人因谋生需要而从事无照经营、非法运营、散发小广告等违法行为,扰乱了城市秩序。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有保障,这样才能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增强对失信行为的成本约束,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把企业或个人行为与福利保障、税收、经营资格等挂钩,加大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

参考文献

[1]英国城市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王连峰 [2]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张俐平)

辛亥革命的意义范文第2篇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见《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明确地把“创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在当时确实是石破天惊之论!比一比,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 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坚韧不拔地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使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推倒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反动势力都已无法把它再扭转过来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马”了,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条。

第一,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这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象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用说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就是反动阵营内部也无法再保持统一。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它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二,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夜写过一篇《偶像破坏论》说道:“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的冲击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诚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始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

而过去长时期中,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确如林伯渠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常常被过低估计了。这里,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时代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革命尚未成功”。这是事实,因此,在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许多同志着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来鼓舞人们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奋发向前,去夺取胜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的也是这一点。这在当时是对的。可是这一来,对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就常常来不及作出足够的估计,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贬低了。到了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极左思潮泛滥,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仿佛就成了替资产阶级涂脂抹粉的莫大罪过。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谈不上对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评价。

现在该是时候了!辛亥革命离我们已经有七十年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已被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倒了。我们完全应该也可以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作出更加实事求是的评价来!

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生活文化影响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对海外华人的影响

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革命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革命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 ,新思想的涌现 ,政党政治的影响 。

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革命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启开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马来亚和新加坡华人与中国维系关系的主要指导源泉。由于民族主义的思想鼓吹,遂使到数以千计的当地华人青年回到中国参加推翻清朝,并在各方面给于孙中山金钱上的援助革命。同时,这种思潮也带著反对外来殖民势力的意念,一直发展下去。

当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展开革命之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辛亥革命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个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家长,才有能力改变孩子。”

当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各种技巧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拔高孩子的素质和觉悟时,家教专家崔宇独具慧眼,把目光投向了家长。因为事实证明,家长爱学习,则孩子爱学习;家长正直,则孩子爱正义;家长勤俭,则孩子爱朴实……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源于爱的本能,触于爱的艺术,明在系统科学,智在有效沟通,强自言传身教,胜自坚持不懈。

《家长的革命》一书将家长的心理和教育方式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既真实又深刻,掩口苦笑,个中滋味只有家长明了。同时总结出家长在教育中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建议,指导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希望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观念的革命来起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效果。我看了以后,非常认同本书的主要理论,那就是提高自己是提高孩子的前提。这也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每个父母也有其个性,先提高自己的认识,才可能因材施教,这可能是很多家庭教育书籍没有着重强调,需要做父母的自己慢慢体会的道理。当然,很多家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这种转变,这也正是这些觉悟的家长为什么能有所得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家长,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和家庭的特长,参与到不断的改进中,要切实体会一下完善自我、改变改变现状的效果,尝试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样才是真正的父母榜样。

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勇气做出改变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也要从家长做起,开始家长自己的革命。

篇二:

爱的力量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所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家长必须先改变,再合格,后优秀。革命应先从家长开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在今天给我们的启示是,应用爱的力量引领孩子和谐发展、健康成长。通过教育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辛亥革命的意义范文第4篇

1 山科学, 云科学:工业时代的科学与信息时代的科学

小科学与大科学是我们至今为止谈论最多的科学类型, 虽然它们有种种不同, 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 但是笔者认为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工业时代的科学, 笔者称之为“山科学”, 这不仅是为了与“云科学”对应, 更主要的是山的特点确实也与工业时代科学的特点相近。无论属于小科学还是大科学, 迄今为止的科学家的处境有五个特点:一是在比较固定的科研组织任职, 其学术地位、名气与所在机构密切相关;二是晋升按部就班, 因成果获得承认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三是流动性不强;四是难以自行创业, 不能自由创办可参与平等竞争的科研机构, 新办研究机构也难以成长壮大;五是研究经费的获取费时、费力。即科学家处在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型的组织中和学术社区中, 可用“山科学”喻之。山科学的组织成本高、官僚成本高、后来居上的成本高, 组织之间常有利益之争, 类似“山头”之间的争权夺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现在已经到了将工业时代的科学全面推进到信息时代的科学的时候了, 即从“山科学”发展到“云科学”。减少中间环节及其成本是信息时代的大趋势和重要特征, 云科学将大幅减少科研经费从国家到科学家手中的中间环节和科研成本。“小科学”与“大科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规模上, “山科学”与“云科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结构上, “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矛盾, 可以在云科学中得到妥善的协调和解决。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只是云科学出现的必要条件, 还需要在认识、理念、规则、标准、方法、理论上进行一系列变革与创新才能创建云科学, 才能解决科研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低效、优秀人才不能及时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在云科学中, 人才识别和评估是关键中的关键。

2 关于优秀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新认识、新规则、新标准与新方法

2.1 关于优秀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新认识与新理念

笔者提出“学术研究是全世界研究者在同一规范和流程的约束下的知识生产”、“研究能力就是约束条件下的竞争性创新 (创意) 能力”、“有条理地提出新观点就是战胜或局部战胜或暂时战胜了全世界的同题研究者;问题越重要、参与竞争的优秀学者越多或水平越高, 就越不容易提出新观点、做出新推进, 如果还能够有条理地提出新创见就说明该学者的研究能力强” (刘益东, 2008a, 2008b) , 发现了“规范化竞争性创新壁垒” (刘益东, 2007) , 从而发现了提出新颖重要的学术创见为何极为困难的奥秘, 确立了提出重要的新观点、新创见与学者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之间的高度关联性。据此, 笔者提出相应的新规则、新标准和新方法, 以及配套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2.2 关于优秀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新规则与新标准

以成果论英雄是最合理的人才评价原则, 但成果水平的高低要由同行评议和承认, 至今人们信奉的“同行承认是硬通货”这一金科玉律在笔者看来是错误的, 因为它没有考虑时效性, 长时间尺度看如此, 短时间看则见仁见智, 不少创新性成果不能得到及时承认、优秀人才不能及时胜出。为此笔者提出两项新规则用于对成果问世时间不长的成果评价与人才评价:一是“用规范确认取代普遍承认”, 二是“确立创新力度是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

2.2.1 规则1:用规范确认取代普遍承认

笔者认为创新是集体行为, 创意是个人行为, 个人的创造力是通过创意体现出来的, 或者说, 创意是个人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诺贝尔科学奖奖励的就是成功地发展成为原始创新的原始创意。但迄今为止, 学者提出新创见并不能很快得到承认或重视, 而往往会遭遇四个不利问题:它是不是新颖的, 世界上那么多学者怎么就轮到你最先提出来呢?即使是新颖的, 那是不是正确的?即使是正确的, 又有多大学术价值?国际上有多少学者承认你呢?所以即使你提出了重要而正确的学术创见, 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承认, 胜出效率很低。规则1可解决此难题, 它是用对研究成果的创新点的规范确认取代对创新点的普遍承认。创新点是能得到学术优先权的知识贡献, 创新点由新颖性、规范性、重要性三个要素组成。规范性主要是符合逻辑, 与事实相符, 没有颠覆性错误, 能自圆其说。笔者将对研究成果的创新点三要素的确认称之为规范确认, 包括查新、挑颠覆性错误和定级定位, 是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查新按科技查新规则进行, 在目前尚无学术观点数据库的情况下, 用智能检索、数字参考服务和向同行专家咨询的方式解决, 着重考察研究思路的新颖性;由同行专家挑颠覆性错误, 让其做“有”“无”判断, 如“有”则要具体说明, 并给成果持有人答辩和修补的机会;重要性可根据研究文献回顾类比和研究意义阐述来大致确定, 也可根据科研进展图谱进行定位。重要性是指创新点的重要性, 而非研究课题和问题的重要性。与遭遇上述四个不利问题相比, 规范确认对创新成果的及时胜出极为有利。规范确认还可用于确定学术优先权, 便于创建学术优先权制度。将规范确认用于盘点, 就形成“规范盘点”, 对前沿成果进行扫描盘点, 极利于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及时胜出。

2.2.2 规则2:确立以创新力度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想当然地以“学术水平”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 存在种种弊端, 因此笔者提出用创新力度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和划分创新力度等级的象限模型。强调不比学术水平, 只比创新力度。当然这个原则适用较短时间尺度, 而职业学者最关心的四大需要恰恰都主要集中在较短时间尺度内。详见拙文“创新力度: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 (刘益东, 2009b) 。

2.3 关于优秀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新方法

笔者通过分析优秀学者的能力、行为、心理、素质等特征和学术研究及竞争的流程与规律以及历史经验和现实观察, 提出一组学术评价和人才识别的新方法, 包括“程序型学术评估法”、“创新点分项展示评估法/盘点法”、“创新点定位展示评估法”、“创新点清单分项展示评估法/盘点法”、“创新点清单展示型成果规范盘点法”、“DICSS知识英才特征识别法”、“专著代表作展示制度”、“个人创意指数和个人创意峰值自评法”、“知识英才三问识别法”等 (刘益东, 2007, 2008a, 2008b) , 这里简要介绍后者。

知识英才三问识别法, 或称为拔尖创新人才三问识别法。一问是否做出了自认为重要的学术发现/重要的学术突破/重要的技术发明/重要的技术突破?为什么认为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研究思路及其独特新颖之处是什么?二问是否围绕着这一新发现、新发明或新突破发表了论文、申请了专利、出版了学术专著?要求社科学者出版学术专著。 (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性的知识增长点?有没有自己的“一套”?) 三问是否愿意在网上或一定范围内公开展示自己这些创见、新颖的研究思路及其意义阐述?是否愿意接受规范确认和可行性分析?拔尖创新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自认为有重要的学术发现、学术突破, 或自认为有重要的技术发明、技术突破。对于绝大多数拔尖创新人才或高层次创新人才来说, 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也是自我评估的一个有效方法。三组问题层层加码、相辅相成, 互相印证, 缺一不可。当然, 回答“否”或不接受询问的专家学者不一定不优秀, 可能这样的成果正在撰写或正在申请专利, 或者出于商业考虑而刻意低调, 或者是与世无争。“三问识别法”特别适合理论界和社科界, 也适合于自荐, 可称为“知识英才三问自答自荐法”。

3 以规范确认学术优先权为绩效考核与竞争优胜的依据:科研经费与资源配置的新方案

学术优先权之于学者犹如专利权之于发明家, 即使是政策和战略研究, 创意、创新都是关键, 战略研究是要提供“可行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有效的解决方案一定有它新颖之处。

3.1 规范确认学术优先权:科研绩效考核与竞争优胜的关键依据

笔者提出学术优先权是“科研的有效产出”, 以此作为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关键依据, 以此克服以论文数量、发表刊物的等级和引用率为考核依据的弊端。以规范确认学术优先权为绩效考核主要依据对优秀学者、科研经费提供者和公众都极为有利一举三得:能够在重要的研究领域有条理地提出学术创见并通过规范确认绝非易事, 通常只有优秀学者才能做到;经费提供者通过审视学术优先权可方便地评价投入产出率, 评估资助对象的能力, 这远比面对几篇论文容易做出判断;公众和学术界通过扫描和盘点学者的学术优先权清单可方便地了解其知识贡献、学术水平和科研状态, 并据此确定其学术声望。这种新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经费利用率、有效治理学术腐败。

3.2 同研究领域学术优先权优多者胜出:经费配置的新规则

笔者提出“同主题或同研究领域创新点 (学术优先权) 优多者胜出”、“预研究创新点 (学术优先权) 优多者胜出”的课题公开竞标制度和“课题验收公开展示成果创新点 (学术优先权) ”制度 (刘益东, 2007) , 对优秀学者最为有利, 同时使滥竽充数者望而却步, 从而真正实现“公开、公正、公平”。它也适合以一个团队或机构的业绩为依据进行财政拨款, 予以稳定支持。 (刘益东, 2008a2008b, 2009c) 。

3.3 科研成本理论:分析科技体制改革与优化的基本框架

笔者提出“科研成本理论”, 作为系统分析科技体制改革与优化的基本框架。科研成本理论围绕节约科研成本、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这一中心, 以科研成本为分析单位, 讨论科技体制与科研成本的关系,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技战略、政策、制度安排和组织建设与管理, 制定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科研成本包括人员成本、条件成本 (研究经费、实验设备、办公费用等) 、分配和申请经费的成本 (耗时相当的成本、申请费等) 、决策与执行协调的成本等。拔尖人才的及时识别与充分发挥作用是“科研成本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也是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突破口。

4 云科学体制的创建:高效满足知识创造者和经费提供者需要的科技体制大变革

云科学以新型人才体制为核心, 通过新型的拔尖创新人才识别方法和高效的集思广益机制, 选择最优秀的智库学者和科学家, 组成国家科技决策系统;通过发达的网络支持与云合作实现高效的宏观管理及协调;在公共研发平台与合作交流平台之上, 通过研究共同体和兴趣共同体的网络组织化, 形成高水平的科研组织, 实现科学家之间的自由互动、自主合作与自组织, 产生比以往依靠大型研究机构人为安排的多学科布局所促成的互动合作更为有效的“协同效应”, 乃至产生“大规模协作效应”。强调个人品牌和自由组建研究团队、研究机构, 与志同道合者组成“意愿共同体网络组织”, 是云科学的一大特点。云科学能够同时高效合理地满足职业学者的四大需要 (见上文) 和研究经费提供者 (政府、企业、基金会、非营利机构等) 的四大需要 (目标性、效率性、易布局、易考核) 以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监督科学的需要。运用经费引导的方式能够解决科研为国家目标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的问题 (如美国的成功模式) , 在此前提下, 科技体制和人才体制应该设计成拔尖人才最喜欢、最能发挥作用的形态, 云科学正是如此。可以说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继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人才体制之后的第二个最成功的人才体制, 让高层次创新人才获得空前的解放。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合作特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学者的声望、地位不再依赖所供职的机构, 而是直接取决于云科学网络。自主性和自由性很强的“科学家工作室/研究团队+平台式园区”将成为主要的或最有活力的科研组织形式, 正如贝尔实验室1980年代的研究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彭齐亚斯所说:“我发现管理成功的科学研究, 更多地取决于确保个人之间想法的交流, 而不是来自上面的固执领导。”在云科学平台支持下, 工作室/研究团队可以方便地进行联合, 扩展研究能力, 承担大课题, 克服单一的PI制的不足。云科学平台支持下的工作室/研究团队及其合作制, 既保持科学家的自主、自治、自由和自组织性, 又可以在经费引导下完成服务国家目标、服务经济社会的研究课题。云科学是对网络时代的科研机构的再建制, 促使科研机构组织扁平化、网络化。云科学的核心是让优秀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云机制, 它是借助信息技术和有关新的规则、标准、方法, 实现学术竞争与合作的高效机制。云机制还适合市场竞争、政治竞争等, 是比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更深刻的机制。激励均衡与分配革命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办法, 云机制可以解决激励均衡问题 (有另文详述) 。“云研发”体制化地实现了“全球人才为我所用” (而无需为我所有) 。尊重和善待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 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

科学革命分知识体系变革和科技体制变革两类, 云科学革命首先体现为后者, 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也将在研究方法、研究环境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等方面引发空前的变革, 因此云科学革命将包括两类科学革命。此外, 云科学对人才培养同样有突破性意义, 笔者认为培养拔尖人才最好的方式是建立让拔尖人才及时胜出的体制。“云教育”也将兴起, 通过云科学革命和云教育革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云科学”与“云教育”相结合形成的“云科教”将成为信息时代我国科教兴国的新战略 (有另文详述) 。

云科学革命即将发生, 驱动这场科学革命发生的五大力量或因素是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政府迫切要求尽快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科技竞争和人才争夺日益激烈、拔尖/高层次创新人才渴望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以及有关认识、理念、规则、标准和方法的一系列创新。科学2.0、维基工作站、创意集市 (唐·泰普斯科特, 2007) 等提供了一些意向和雏形, 但是其核心要素还需要更新为本文提出的有关内容才能够真正进入云科学时代。显然, 我国在率先发动云科学革命方面有着更迫切的需要和更大的可能性, 通过实行“规范确认”来创建信息时代的学术优先权制度和基于学术优先权的业绩考核制度、创建“拔尖/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区”等对崇尚公平竞争的优秀学者极富吸引力, 率先发动云科学革命的地方或机构将立刻成为拔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汇集区, 迅速确立起竞争优势, 创新回报极高, “高投入、低产出”问题迎刃而解。详见拙文“电子学务革命与创新人才特区的创建” (刘益东, 2009a) 。

摘要: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相关的认识、理念、规则、标准、方法、理论的一系列创新, 形成了云科学。它改进、更新、提升了支配学术活动和科技运行的核心要素, 使科研经费和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与高效利用, 使得优秀人才能够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 学术活动和科技运行的效率及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科技体制由此发生巨大变革, 科学事业从工业时代全面进入信息时代。这是一场科学革命与人才革命, 可称之为云科学革命。创建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区是这场云科学革命的启动方案。

关键词:云科学,云科学革命,云研发,云机制,山科学,电子学务,科技体制,云教育,云科教

参考文献

[1] 刘益东.智业革命——致毁知识不可逆增长逼迫下的科技转型、产业转型与社会转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2] 刘益东.电子学务:下一次科学革命[J].跨世纪, 2008 (3) .

[3] 刘益东.伽利略式的革命:创新点展示评估法与查新识人才引发的人才革命和科学革命[J].时代教育, 2008 (5) .

[4] 刘益东.电子学务革命与创新人才特区的创建:人才革命是解决金融危机和自主创新问题的突破口[J].跨世纪, 2009 (5) .

[5] 刘益东.创新力度: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6.

[6] 刘益东.通过电子学务革命迅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7.

辛亥革命的意义范文第5篇

学习英模光辉事迹 祭奠先烈英魂永驻

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29师师长张显扬(张思德的老班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最近对记者披露了邱少云烈士的牺牲经过: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前,上级要求29师迅速占领391高地。391高地在上甘岭右翼10余公里处,是一个制高点。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侦察和研究,张显扬决定,利用391高地前的大片蒿草作掩护,前一天晚上将数倍于敌的兵力潜伏到其前沿,然后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

570多名潜伏勇士从87团选出来。张显扬不放心,再次来到87团阵地。突然,从不远处的坑道口传来“呜呜”的哭泣声,他来到这人身边。那人看见师长来了,迅速站起来,敬了个军礼。“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哭?”“报告首长,我叫邱少云,他们不让我参加潜伏任务。”

张显扬了解到团长的顾虑 邱少云曾当过一年零四个月国民党兵,怕他意志不坚定,给战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张显扬得知,邱少云幼年失去双亲,孤苦无依,13岁时就开始了雇工生活,后来被川军抓去当兵。1949年12月,成都战役后,川军瓦解,邱少云被补进了人民解放军。对于邱少云的表现,团长说“工作积极,思想进步,还写了入党申请书。”张显扬把邱少云找来说:“不用哭,我可以批准你去,但必须严格遵守纪律。”“请首长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邱少云的脸上立刻露出灿烂的笑容。

1952年10月11日晚,张显扬最后一次检查了战士们的伪装。他说:“潜伏,是决定这一仗成败的关键;潜伏成功了,胜利就攥在我们手里。”他特别强调,完成这样的潜伏任务,纪律特别重要。晚上10点,潜伏部队到达预定地区。邱少云潜伏在高地东麓一条杂草丛生的土坎旁边,距离敌人工事只有60多米远。

上午10点多钟,敌人的一个班钻出了地堡,急匆匆地朝邱少云潜伏的方向走来。突然,有两个战士被敌人发现了。敌人吓得胡乱打了一梭子弹,扭头向山顶跑去。敌人一旦逃回工事,后果不堪设想。突然,轰!轰!轰!我方阵地上飞出一连串的炮弹,把敌人拦截在半山腰。半小时后,飞来一架敌侦察机,跟着又飞来四架战斗机。山上的敌人向草丛里打了指示目标的燃烧弹。一发落在离邱少云两米的草地上。霎时间,飞溅的汽油燃烧液溅到他的左腿上,腿上的伪装立刻燃起熊熊大火。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在水沟里打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是,他却一动没动„„

张显扬在望远镜中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一直看着那炷白烟由粗变细,悄悄熄灭。当作战参谋报告说邱少云已被火烧死,一动未动时,张显扬呆立了好一会儿,才低声急问:“邱少云就是那个后补进潜伏部队的四川兵吗?”

战斗结束,战士们来到邱少云牺牲的地方。邱少云的遗体焦缩成一团紧贴在大地上,他的面目已无法认清,全身被烧得如同黑炭。

唯一没有被烧尽的,是那双深插进泥土的手。

黄继光故事

在家乡当民兵时,黄继光就曾机智勇敢地抓获过一名逃亡地主,轰动全村。他从参军的第一天起,就要求杀敌立功。他除了干好通讯员工作,还经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连长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机灵,营长点名调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讯员。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十多米长的血印。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黄继光从小家境贫寒,从来没有去照过一次相。牺牲后虽有人拍照过遗体,形象却十分惨烈且面容难辨。在宣传英雄事迹的时候,因找不到一张可用的照片,只好用一幅舍身堵枪眼的素描画来代替。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4月,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妇女大会。毛泽东还请邓芳芝到中南海自己家中做客,表示了对英雄的敬意。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

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辛亥革命的意义范文第6篇

1951年3月,邱少云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他来到朝鲜,看到美帝国主义和李承晚匪帮对朝鲜人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目睹朝鲜儿童遭受自己童年时代一样的苦难,倍加激起邱少云对帝国主义反动派的仇恨。要为打败美国侵略者贡献自己的一切。当时的社会,一切是那么的令人发指,强欺弱似乎成了当社会的一种规则。

就在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消灭盘踞在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美李匪军,把战线向南推进。然而,我军阵地到三九一高地之间,有着三千米宽的开阔地,这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要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缩短冲击距离,出奇制胜、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我军决定在发起总攻击前一天的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

就在这场金化以西三九一高地的反击战中,出现了一位为胜利、保全整体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战士邱少云。一位为了党为了人民把自己的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

十月十一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到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去潜伏,等到第二天傍晚发起战斗,以便突然地去消灭敌人。带给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的“惊喜” 。

他们潜伏的地方是在敌人盘踞着的三九一高地的山坡上,又没有荫蔽身体的地形和树木。昨天,从这里飞起一只野鸡,还惹得敌人打了半天枪炮呢!现在要他们在这样一个地方荫蔽二十多个钟头,不让敌人发现,这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对战士们的体力也是个极大的考验。在战士们出发以前,部队首长特地对他们讲:"你们这次去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靠沉着,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潜伏纪律。那怕有人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战士们信心十足同声回答说:"请首长放心,为了祖国,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也要潜伏好,完成战斗任务。" 天黑以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他们三个一组,四个一组的分散开来,潜藏在茅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伪装得像山坡上的草一 样,凉风吹过,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显不出一点儿痕迹。他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地堡枪眼里伸出来的敌人机枪筒和了望孔缩头缩脑向外张望的面孔,有时,敌人讲话的声音也能清楚地听到。战士们一丝也不敢松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第二天十一点钟的时候,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并且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这时,他如果站起来是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的。但是,邱少云深切的懂得,要是这样做,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原定的战斗计划也就不能完成。就在我军阵地上的指挥员看到潜伏地冒起了烟火,连忙命令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这时候,邱少云还是没有爬起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焰。火焰已经延烧到了他的头上。在这个生死关头,邱少云紧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看看前面不远的敌人,很想冲上去和敌人拚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烈火继续在燃烧着, 烧烂了邱少云的皮肤。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像的肉体痛苦,咬着牙,把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然后猛地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李士虎说:"胜利 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吧!"说完,他又痛苦地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更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

烈火烧了二十多分钟,直到邱少云牺牲后,烈火才熄灭了。 我们的英雄--邱少云就是这样地以超人的意志力,为祖国、为整体、为胜利而忍受了肉体的苦痛,以至到最后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邱少云的事迹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忍着钻心之痛一动也没动,这是要拥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的事。我们很难想象。但他做到了,他是英雄,人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人们学习的楷模。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王朴生于1928年,牺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缅怀先烈事迹,树立正确人生观

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当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义无返顾地将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交付给正义、真理,交付给历史发展必然的民主、自由时;当其为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虽九死而不悔,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就由此而燃烧并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这就是革命先烈故事,这一切在今天的文明

社会里,似乎以被历史的尘封所覆盖。

《红色之旅》又一次把我们带回到上个世纪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硝烟弥漫于整个中国大地,中华民族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那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时世造英雄,无数仁人志士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心,为解救人民解救民族而艰苦探索……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带着历史的必然应运而生,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此,中国的面貌涣然一新!

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似乎已渐渐地淡忘了这种幸福的创始者--伟大的革命志士们。二十四烈士、杨靖宇、黄励、刘胡兰、江姐、叶挺、小萝卜头………

这些名字时常提醒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伟大的先烈们用鲜血换来得胜利。可是,他们究竟伟大在哪里呢?或许有人会说,他们如何不畏牺牲,宁死不屈,又如何信念坚定、英明勇敢,这话虽然不错,但似乎又缺了些什么,其实,要真正的理解他们的伟大之处,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烈士们对革命的那份挚爱。

在书中我们住足在刘胡兰纪念馆时,刘胡兰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雕像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又一次使我们想起这位正值妙龄的少女悲惨而悲壮的命运。时年不足十五岁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毅然选择死亡,坦然躺在刀坐上,迎接死亡的到来。在临刑前她大呼:“怕死不当共产党。”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一身骇然正气!她牺牲了,然而革命胜利了,刘胡兰永活在我们心中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共产党员刘国志,当亲友知道他被捕后,利用上层社会关系四处营救。其五哥专程由香港赶回买通特务头子营救,只要他在悔过书上签个字,脱离共产党便可摆脱这炼狱的痛苦。而他却断然拒绝了。不是他不渴望自由,不是他不珍惜生命。在亲情与酷刑、生与死的抉择中,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后者。他说“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 “有党在,我等于没有死!”这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为了党和新中国,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曾经囚禁了无数革命者的白公馆、渣滓洞,我仿佛看见国民党人狡猾的目光正不怀好意的注视着眼前那张写满正气的脸,他自作聪明的认为只要他用残忍的手段(灌辣椒水、用鞭子抽)就能使人屈服,但他们看错了对象。也或者说是他们高估了自己得能力。有着崇高信念的人决不会因为一点折磨而放弃追求,他们深信即使自己受迫害而死也会有更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所以他们从不畏惧死亡,而只有为革命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信念。像小萝卜头,年龄不足10岁,却成了传递情报的老手;像江姐,一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女子,却成了革命者中的光荣典范。这一切只因为他们对革命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在革命胜利的前后,革命志士们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信念,他们才是真正的伟人,是为崇高事业奋斗着的强人!

上一篇:土地税计算方法范文下一篇:协理员三级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