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策略论文范文

2024-07-21

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策略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间业务概念

从金融角度来看,中间业务主要包括两个开展对象: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前者商业银行机构开展的与经营的各种金融业务或者服务,主要由中介代理人为客户提供各种银行服务;后者是在商业银行资本与债务之外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债务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从广义角度来看,中间业务是金融机构使用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电子技术帮助客户办理金融业务的一种服务过程,不会影响到自身资产与债务信息。像交易资金托管、担保咨询等事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投入不够

金融科技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大小和发展进程,因此,高科技对中间业务发展起着基础和保障作用。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逐渐走向科技信息化,但是就发达国家来比,科技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像在银行卡方面,我国还处于健全电子化状态,与金融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相差甚远。

(二)复合型人才匮乏

中间业务属于知识密集型业务,从事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知识技能,懂管理、懂金融、懂贸易,熟知各种金融工具和功能。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业务人员还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但是,在我国此种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先开办业务,再进行员工培训,员工对产品特点和功能了解不够准确,将重心都放到收益上,严重影响服务质量。

(三)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中间业务占比较高,此种业务下的产品拥有现有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网络技术成本低,风险低,同时还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但是产品很难实现创新,整体利润也低,其他高附加值业务发展缓慢,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产品短板比较明显,仍然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一)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业务发展软实力

结合对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调查来看,熟悉中间业务发展的人员数量有限,产品经理队伍建设较为缺失,不利于银行开发高技术新业务品种。有些理财顾问需要充分了解金融知识、金融发展趋势、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等,但是能够同时掌握这些技能的工作人员很少。因此,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发展中间业务,首先需要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现有员工提供专业培训,派遣具有学习意愿的员工到优秀行业学习,吸取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本银行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中间业务。此外,可以公开招聘高素质金融人才,利用高薪引进国内外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从而保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

(二)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中间业务结构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根本力量,能够促进中间业务结构的完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下,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调整业务发展战略,创新产品的同时为客户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额外服务,促进中间业务拓展。对于一些已经成熟的传统中间业务,像支付结算类、代理类等,可以重点完善其功能和服务。此外,加快新型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像信用评级、顾问咨询、并购重组等。有计划地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需求,挖掘潜在客户,开展针对性中间业务。

(三)与互联网企业深入合作,加大科技投入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这也是该业务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基础设施,更新业务设备,升级系统平台,开发业务软件,加强技术网络,促进银行间的资源贡献和信息的流通性和时效性。此外,为了积累数据、资源和经验,建议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深入合作,弥补彼此之间的短板,发挥各自优势。像互联网擅长电子业务、网络支付,拥有海量潜在客户资源;商业银行社会地位稳定,安全性高。两者通力合作可以开发出更多金融产品,比如银行可以开发网络聚合支付、小微信贷,建立健全自身支付平台,开展互联网中间业务,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互动,满足小额、高频的互联网普惠需求,建立稳定关系和培养客户使用习惯,保持中间业务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发展优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引起了广泛重视,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像科技投入不够、复合型人才匮乏、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等。为此,相关商业银行管理者需要结合金融发展趋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金融产品,与互联网企业深入合作,拓展中间业务范围,提高中间业务质量,以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业逐渐开放,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间业务成为拉动商业银行收入的“三大马车”之一。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然而,虽然中间业务得到了商业银行的广泛重视,但是实际发展仍存在一定瓶颈和制约。为此,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为主题开展讨论,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具体开展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策略

参考文献

[1] 汪梦婷.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24):114-115.

[2] 王崇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3):14-15.

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策略论文范文第2篇

2005年联合国为缩小贫富差距,扩大贫困群体享有金融服务权益,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基于可负担成本,为社会不同群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提供价格合理、多样便捷的金融服务产品。普惠金融的目的是在金融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为每个人,特别是处于边缘地位的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以便获得负担得起的金融服务,以改善生活和增加收入。正如2015年《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所强调的“不应该让任何人落后”,“不应该抛弃任何人”是世界各国制定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普惠金融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将普惠金融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并将普惠金融作为其国家或地区反贫困政策和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推广普惠金融已成为全球共识与统一行动。

2006年我国引入普惠金融理念,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我国政府将普惠金融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实现金融服务均等化,在国家层面首次提及普惠金融概念;2016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由国务院颁布,通过文件形式明确普惠金融国家战略地位;2017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旨在解决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小微企业、三农等客户未能享有金融服务产品权益的突出问题。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其零售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便是个人、家庭、小微企业,在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时代下,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行业将会产生何种影响?银行如何应对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行业的冲击?这便是本文关注与研究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厘清普惠金融与银行零售业务的基本概念,分析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机制,提出银行应对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冲击的应对策略,以期为银行在普惠金融时代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提供参考依据。

二、普惠金融与银行零售业务概念梳理

厘清有关普惠金融与银行零售业务的基本概念是分析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的重要前提,因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普惠金融、银行零售业务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归纳,为后续分析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梳理

尽管普惠金融发展历史相对“年轻”,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随着金融行业不断发展及互联网技术推广普及,其基本概念逐步深化与提升。2005年联合国首次提出“普惠金融”概念,旨在满足社会所有群体(既包括高收入群体,又囊括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并将其定义为以社会各阶层可承担的金融成本向社会不同群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提供价格合理、多样便捷的金融服务产品,与金融排斥形成鲜明对比。2006年“普惠金融”概念在我国逐渐推广并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郭田勇和丁潇从普惠金融实践层面将其概括为人民群众可有效并全面享有的金融服务。星焱基于普惠金融界定方法将其分解为“5+1”要素,其中五要素分别是安全要素、全面要素、便利要素、价格要素与可持续要素,一要素则是服务对象,此外,也有学者从法理研究视角解读普惠金融基本概念,例如李慧玲认为普惠金融的内涵就是处于弱势的组织、群体或个人与其他组织、群体或个人所享有的金融权利是平等的,金融权利平等是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

(二)银行零售业务的概念梳理

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共同组成了银行业务,两者均是银行业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广义上来看,银行零售业务相对于银行对公业务而言,是指为个人或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从狭义上来看,银行零售业务则是相对于银行公司业务,是指满足个人或家庭金融服务需求。但无论是广义视角还是狭义视角,银行零售业务均存在共性之处,即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及小微企业等,服务范围则主要涉及资产、负债及中间等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信贷金融服务是典型的银行资产金融服务,主要包括有关房屋、汽车贷款,信用卡透支等金融服务;负债金融服务则主要为各类存款,例如定期、活期及信用卡等存款业务;中间金融服务相对复杂多样,又可进一步分为租赁、信托、外汇购买等业务。同银行对公业务相比,银行零售业务凭借其服务对象与服务范围,呈现出交易额小,分布零散、流动性强的基本特点。

三、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分析

在充分掌握普惠金融与银行零售业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了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营销产品、营销模式、营销对象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一)普惠金融冲击传统营销产品

普惠金融的逐渐普及,冲击了银行零售业务的传统金融产品。在普惠金融时代背景下,以往银行零售业务涉及的金融服务产品略显单一。例如针对个人贷款的金融服务产品过度集中于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产品,在个人贷款业务中不同银行金融服务产品出现“一房独大”的局面,导致个人银行零售业务极易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冲击,增加银行零售业务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二)普惠金融改变传统营销模式

普惠金融的日益深化,改变了银行零售业务的传统营销模式。传统银行零售业务的办理流程复杂深受银行客户“诟病”,复杂的办理流程直接导致传统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的低效率,限制了银行客户资源发展。普惠金融立足于客户角度,既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又提供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传统低效率的银行零售业务营销模式在普惠金融的影响下已难以为继。

(三)普惠金融转变传统营销对象

普惠金融的不断推广,转变了银行零售业务的传统营销对象。普惠金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所有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以往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对象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群体而言,例如中高收入群体。随着普惠金融的日益发展,目标群体范围的不断扩大正逐渐颠覆银行零售业务传统营销对象,因而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对象需要进一步扩展至低收入群体或者是贫困群体。

四、普惠金融视角下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

针对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营销产品、营销模式、营销对象等方面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即创新金融产品、规范业务流程、开展精准营销,以期为银行在普惠金融时代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提供参考依据。

(一)创新金融产品

银行零售业务的金融产品需根据金融产品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原则,丰富金融服务产品种类,重点围绕目标客户的实际需求对银行零售业务涉及的金融服务产品进行资源整合创新。一是依据不同类型个体客户的不同消费阶段,发行消费贷、薪金贷等消费信贷金融服务产品以满足客户各消费阶段实际需求;二是针对居民家庭日益多样的金融服务需求,可开展社区贷、家庭贷等;三是基于不同类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品需要,优惠金融服务产品。

(二)规范业务流程

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传统营销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金融服务产品多样化对银行零售业务营销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银行零售业务需要进一步规划业务流程,以五年为一阶段,根据初始年、深化年、提升年、优化年和成型年制定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设定预期目标、考核指标等。基于银行零售业务涉及的具体业务类型,结合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制定并规范业务流程,便于普惠金融时代银行零售业务落地实施。

(三)开展精准营销

普惠金融更加侧重于解决三农客户、小微企业及其他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产品需求问题,为弱势群体提供多样优质的金融服务产品,在普惠金融大力推广下,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因而要求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需要在大范围的营销客户群体中开展精准营销。一是梳理目标客户,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开展股东链、员工链、系统链、政府链、客户链的五链排查工作,挖掘潜在目标客户;二是强化分层营销机制的执行,充分发挥个人、网点、总行的上下联动、团队协作的营销机制,提升营销成效。

结束语:

普惠金融是一个创新概念,其核心作用已得到世界各国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认可。普惠金融为社会不同收入群体创造更为便利与多样的金融服务产品的同时,也对银行零售业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影响着银行零售业务未来发展趋势。普惠金融的出现与推广正颠覆传统银行零售业务的营销产品、营销模式、营销对象,以往银行零售业务在普惠金融影响下已难以为继,因而银行零售业务需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规范业务流程、开展精准营销以应对普惠金融的影响,全力打造普惠金融时代背景下银行零售业务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摘要:自普惠金融概念提出以来,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开展了普惠金融的推广与应用,经过多年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全球共识,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普惠金融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普惠金融与银行零售业务的基本概念、分析普惠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冲击了传统金融产品、改变了传统营销模式、转变了传统营销对象,在此基础上,从创新金融产品、规范业务流程、开展精准营销等方面提出普惠金融视角下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

关键词:普惠金融,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邢乐成.中国普惠金融:概念界定与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8(12):47-53.

[2] 唐亚晖,刘吉舫.普惠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外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9(07):260-265.

[3] 郭田勇,丁潇.普惠金融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银行服务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5(02):55-64.

[4] 星焱.普惠金融:一个基本理论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16(09):21-37.

[5] 李慧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19(03):96-98.

[6] 王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工商银行AK分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8.

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策略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经济在全球的蔓延,我国的众多产业也被席卷入其中。为了能够赶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金融行业的业务交易模式有了创新。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主要涉及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这几类,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互联网金融应用而生,这对于传统的银行业务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这三个维度分析它们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所受的冲击力,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

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网络社交平台,以较低的成本和易于操作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这将对传统银行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许多的产业带来的希望,也为众多产业的转型与革新提供了助力。基于互联网本身拥有的便捷、顺畅、信息储存量大等特征,把它与传统金融业务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金融业务中流程复杂的不足,还可以让客户有更为直观、更便捷的体验。然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带来的不全都是积极的作用,它还给传统金融业务,尤其是对商业银行业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一、对负债业务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集中在吸收存款的业务之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吸收能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力。互联网平台的推出,让整个投资市场的理财类产品规模有了增长,不同类型的产品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银行的固定业务,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效益。加之市场中有漏出效应的存在,各种类型金融理财产品的推出,又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这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的开展工作加深了难度。现阶段,市场山份额占据较大的互联网金融软件有支付宝、零钱通等等。虽然它们是新型出现的理财软件,其存在的时间不长,加上这些新出现的金融软件的业务量没有超越银行,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没有一套成熟的发展机制,所以他们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他们长期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它们对银行业务的冲击量越来越大,届时,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又将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于产品、计划,它们的风险较低,而且还受到多方机构的监督,所以,它们的利率受到限制,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其利润的获得也就受到一定的控制。如果商业银行在定期存款的渠道上不进行改革或是创新,那么银行业务将来有一天会被它们所取代。

二、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冲击力不全都是消极的,它有着积极的一面。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很多的高端科学技术,这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之下,商业银行为了能够与时俱进,就必须引进信息化人才来帮助他们建立网络支撑系统,这就间接的促进了就业和挖掘潜在客户。银行卡的普及,让办卡到支付结算,采用网络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就能够减少人工柜面工作量,中间业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以往传统的办卡业务需要客户填写很多的资料,银行柜面需要录入很多的信息,办理完一张卡的业务大约需要15至20分钟,这耽误了客户和柜员双方的时间,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但是通过大数据联网后的办卡业务,时间上得到了大大的缩短,办一张借记卡业务只需要5分钟左右。同时很多银行现在开展无人业务,很多的人工业务由智能来代替,这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互联网金融促进商业银行完善中间业务,促进产品创新。商业银行为了提升业务效率和节省人力成本,业务办理方式开始往智能化发展。很多商业银行开始推出自己的APP、电子支付等。除此之外,商業银行还会对他们自身潜在客户进行分类整合,会对客户群体进行筛选,用此来对客户的产品体验和产品需求进行追踪,深入挖掘潜在客户,进而增强顾客的忠诚度和黏性。

第三,传统银行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拓展。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这两个角度上来看,商业银行的发展体制相对特别,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在近些年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以往的几十年中发展速度不快。我国的监督体制管理比较严格,对商业银行的监控能力较强,因此商业银行很难进行创新和改革,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金融产品的推出,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竞争没有优势,这也让中间业务能够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间业务被用到银行业务开展中,这是因为中间业务的拓展能够诡辩银行的一些风险,而且,中间业务的交易数量比传统模式的交易数额大,交易操作也相对简单。人们在对金融产品需求随之增大中,对中间业务的要求也有所提升。所以,商业银行不得不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甚至把中间业务当成商业银行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之一。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传统柜台业务的冲击

现代社会互联网程度很高。同时,在金融领域,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支付手段-第三方支付。它是通过第三方平台付款,包括微信、支付宝、余额宝等支付方式来完成,对传统的柜台业务冲击非常大,造成银行业务量被腰斩。

参考文献

[1]  樊莉,李嘉玲.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技术进步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9(2).

[2]  王亚琼.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6(7):282- 283.

[3]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 现代金融,2013(4):14-16.

[4]  李若晴.现代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J].高校后勤研究.2019年7期

[5]  吕灵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理财投资风险管理[J].中国商论.2019年17期.

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策略论文范文第4篇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以中间人身份从事的业务,不构成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产生的是非利息收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对总利润的贡献率普遍在50%以上,已经超过其净利息收入,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仍然是以传统的利息收入为主,比如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中国银行(得益于其海外业务)。本文在此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问题及有利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对中间业务的营销管理认识不足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营销认识还停留在改善服务态度和零星广告促销阶段,没有真正确立满足客户需求的营销观念,没有建立专业的营销部门。各个部门孤军作战,缺少整体配合,没有足够重视客户对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不愿深入地进行市场调研,从而导致银行和顾客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的很多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出来以后,大多消费群体不知道,或者即使知道,但也对其具体用途、功能、作用知之甚少。

2 中间业务还未形成市场

与西方国家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基本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市场。仅就中间业务收入水平来说,例如,2004年上半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中国银行集团为19%,工商银行为12.6%,中国建设银行为14%,中国农业银行则更低。而据美联储统计,到2000年,美国8356家商业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就已达43%。

3 中间业务利润微薄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起初,就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和利润源进行培养和发展,而是把它作为传统业务竞争的一个附属手段,即一切为了争取存款,从而形成了各商业银行之间相互的恶性竞争。各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对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则不计成本,大打减价战,像代收水电费、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通常情况下都是被作为拉存款、拉客户的一个赠送品,基本上是无偿服务。

4 中间业务市场定位不明确

过分的市场追随,使国内商业银行盲地开办新的中间业务品种,使一些产品不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缺乏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导致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趋同,缺乏特色产品及差异化服务。在银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应瞄准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拓展市场及开发潜在市场,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才能在中间业务市场中立足。

二、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1 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其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应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应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应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步伐。尽早改变中间业务过分集中在一些诸如结算类、一般代理类、银行卡类等为数不多的传统项目上的现状产品开发创新要坚持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各级商业银行应根据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避免产品同质化,细分客户群体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要大力开展针对公司和个人的理财、信用评估、咨询、代理融通及债务互换等盈利能力强的中间业务。

2 明确中间业务战略地位,完善其组织体系

要完善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就要:首先,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对中间业务组织机构的建设和领导,真正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者齐头并进的战略,形成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支持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的思路,切实将中间业务发展起来。其次,要成立专门的高层中间业务协调组织以及专门的中间业务日常主管机构,强化对中间业务规划、开发和统一协调职责,并在各业务单元建立相应的机构、主管部门和专门人员,形成上下一体、协调统一的组织体系。再次,可以结合市场特点、业务发展和客户需要,成立某些中间业务产品专营的机构。此外,根据客户的具体特征,灵活运用任务型团队、专门的大客户小组等组织形式,提高包括中间业务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的综合销售能力。

3 规范中间业务的市场秩序,注意风险防范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高度发达,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分不开的。我国对于行业规范、收费指导、业务监督等现实问题这些法规并没有具体说明,致使各商业银行依然没有可以遵循的详细操作依据此外,中间业务发展分工不详细,管理不集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无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无法统一组织推动中间业务全面开展,造成业务分割、资源浪费,各家银行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不计成本盲目竞争,大大削弱了中间业务盈利能力,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使银行在高风险下运行,不利于银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和金融业稳定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保证类中间业务难以全面展开,这些均归因于我国法律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三、结束语

总之,加大技术投入,注重中间业务人才的培养。中间业务的竞争,最终是技术装备的和人才的竞争。各行要注意行际协调,对现有技術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应加大技术投入,力求建立起完善的、先进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在人才方面,可通过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外引进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培养,特别是对从事比较复杂的中间业务开发和交易的高级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策略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法律环境进行了探析,然后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防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间业务 发展问题 法律风险 解决对策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简介

中间业务是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业务来说,除了存款和贷款业务之外的都算是中间业务。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发展现状

通过对中间业务种类的了解,来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发展现状 :

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些发达国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度多在30%以上,不少超过了50%。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收入一般在10%左右。

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跨越式增长,已成为商业银行刻不容缓的大事。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商业银行完善服务功能,拓展盈利渠道,降低经营风险,调整收益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

三、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间业务经历了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管理模式,由认识不足到充分认识的发展历程,各家商业银行都把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竞争的需要,中间业务发展正处于日益攀升和有待于规范和完善的境地:

(1)中间业务收费不能得到有效支持和理解;(2)中间业务规模小,在银行业务总量中的比重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3)传统的理财理念导致对中间业务认知度不够,造成市场需求不足;(4)中间业务的管理分散,缺乏总体的开发规划和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而对于我国来说,限制商业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法律上的风险,现给予具体阐述: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面对目前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巨变及结合国际银行同业的发展经验,尤其是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强有力的挑战,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国内银行业的共识。与中间业务蓬勃的发展势头不相适应,我国相关金融立法明显滞后。诸多领域的法律空白、分业经营法律体制、严格的金融监管法律体制以及过时的法律限制等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我国现行法律环境下,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而商业银行内部亦缺乏有效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实践表明,法律风险日益成为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

在产品创新方面,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需求与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导致其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利用现有的资源(如网络等),在不增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是中间业务的重要特征。因而,创新是中间业务的必然要求。国内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服务与证券、保险市场的结合方面。

四、商业银行防范其对策建议

(一)在法律上遵守坚持谨慎性原则。

我国目前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监管,监管理念是\"法律无明文许可即禁止\",而不是\"法律无明文禁止即许可\"。同时,如上文所述,我国现行法律对银行开展中间业务还有较多限制和诸多空白。因此银行在中间业务工作尤其是中间业务创新工作中,在法律的临界地,要坚持谨慎性原则,不可片面强调规避法律而因此埋下风险隐患。

(二)建立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中间业务立法及其相关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而言,也是如此,因此,惟有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才可以能动地控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

(三)认真防范中间业务创新中的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功能单一,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十分紧迫。中间业务创新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客户,增强银行竞争力,增加银行获利能力。但中间业务创新常常面临法律上的滞后,创新后的业务操作中银行和客户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常常没有明确规范,因此中间业务创新在法律上常常存在一定的风险。为防范中间业务创新中的法律风险,在新业务推出时要认真完善有关业务章程等合同性法律文件,通过上述合同性法律文件分散中间业务创新中的法律风险,尤其要重视中间业务创新中技术性指标要求与合同性法律文件的一致性,认真分析新业务的主要风险环节并及早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四)切实防范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中的法律风险。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认识到了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纷纷开始重视中间业务,国内银行间中间业务竞争比以前明显加剧,而且以后将会更加激烈。中间业务竞争的激烈强烈呼唤中间业务的差异化,这些差异不仅要体现在其产品种类、产品定价、市场定位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其营销手段以及营销工具等方面。与此同时,不同中间业务的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亦不同,中间业务需求也不同,迫切需要银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五)加强中间业务收入管理,防范财务法律风险。

中间业务是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它委托事项,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中间业务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中间业务收入不易监控,而且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加之我国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中间业务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致使中间业务的开办过程透明度低,上级行更无法做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可能出现部分基础网点中间业务收入游离于大账之外。

(六)通过银行业同业公会防范法律风险。

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加大了中间业务的法律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中间业务立法存在较多空白,存在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为防范上述风险,银行可以积极通过银行业同业公会做出协定、自律公约等形式予以防范。例如针对目前随意减免中间业务收费问题,通过银行业同业公会根据国内经济金融特点,考虑中间业务的风险因素,参照国际惯例,在对市场、客户、风险、成本等因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基本业务制定基本收费标准进行规范。

(作者: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专业07级本科)

参考文献:

[1]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王兆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孙可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10.02.

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策略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重点研究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产品的种类和内容存在缺陷、银行机构和客户群体之间难以有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这三个方面。在明确这些问题后,我们分别从拓展服务范围、金融知识的科普、从业人员考核培训制度的强化与人才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化这四个方面提出实现农村地区商业银行业务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势不断向好,国家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红利是要惠及到全体人民的。所以金融行业已经逐步走出了城市地区逐步向乡村蔓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村地区的金融行业一直秉持绿色发展的基本概念。实现低碳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也是我们享受金融成果并畅想美好未来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现阶段的农村金融业发展距离我们的预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的问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困难

本次文章研究阶段,我们曾经在网络上搜索了大量的以农村地区绿色金融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也到一些农村地区做实践调查和采访研究。经过多重调查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本文以为农村地区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品种类和内容存在缺陷。农村地区绿色金融建设并不是一个最近才提出的新概念。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行基础和实力。但是在经济发展程度整体较低的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绿色发展之路举步维艰。很多都是直接照搬东部地区的农村绿色金融建设,但是本地的基础实力又达不到相应水准,所以在产品种类和内容方面就与实际状况严重不符了。第二,农村金融产品无法充分获得消费者群体的信赖,这也是商业银行农村绿色金融发展之路上的重要障碍因素。对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型企业还好,但是对一些个体户或农民家庭,与商业银行的金融信赖关系建设非常艰难。在本地实际调研活动中,一些村民根本不知道金融是什么,而且当我们一提到股票、债券和投资这些字眼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诈骗。的确,近年来很多不法分子和有投机者利用网络渠道进行金融违法活动,政府部门对此的宣传力度和教育有着很强力度。但是这种宣传矫枉过正,导致很多村民听到金融字眼就本能以为是诈骗。而且另一方面,这些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这也就很容易导致商业银行的个体金融业务开展难度增加。第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会成为影响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对待客户的基本态度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下阶段,存在个别农村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情况。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不负责,在与客户的接触过程中也不够热情甚至会和客户产生语言冲突。而这些不良行为都会成为客户作出其他的选择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态度有待提升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另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二、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策略

针对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分别从服务范围的拓展、金融知识科普的实施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的高质量这三个方面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绿色金融提供相关建议。

1.服务范围的拓展

服务范围的拓展指的是商业银行机构自身的服务范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拓宽,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开辟出一条适合当地的、富有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发展道路。例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商平台和网络购物已经在农村地区有了非常广泛的普及。无论是年逾花甲的老人,还是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壮年群体,都已经逐步适应甚至依赖网络购物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农村商业银行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与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开创出绿色的且有特色的农村金融产品。例如,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学习国家大型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的发展经验,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开拓出绿色信贷业务。信贷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贷款的合理办理和高效发放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同时也有力地避免了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农村中小型企业或个体户由于无法得到资金被迫陷入高利贷困境的局面。

2.金融知识科普的实施

在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知识科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经历相对于城市人口而言有所差距,個人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的相对欠缺导致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对金融这一词的概念的认识是不够深刻和专业的。由于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导致村民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效率非常低。要想实现绿色金融在农村地区的长足发展,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科普和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例如,股票和债券这二者是农村居民接触最多的投资理财形式,股票和债券也属于金融的一部分。当下阶段也有很多村民操作股票投资债券的相关经历,只不过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非常理想。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把股票、债券、保险、融资等在金融领域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以科普的形式向农村居民做一个宣传教育,让他们对这种新型的金融形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样做一来可以增加居民的专业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的投资理财风险,另一方面也整体提升了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识程度,这为农村商业银行今后实施其他绿色金融的相关措施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3.人才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化

人才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化是我们早日建成一套完善的农村金融绿色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因为不管多么科学合理的制度,总归是需要具体的负责人予以落实的。如果落实者本人的素质不达标,或者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存在问题,那么即便是一项非常优质的举措,也很难取得与我们预期相一致的最终结果。因此,实现农村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分为招聘环节的高标准,严要求和从业人员考核培训制度的完善。通常而言,银行部门是很多求职者非常青睐的机构,但这仅限于城市的各大银行。在哪些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银行的招聘方面具备的优势并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实现农村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相关商业银行在招聘时仍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基本规则,在招聘人才方面坚持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只有保证了招聘环节引入人才的高质量,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推行的有效性。其次就是从业人员的考核培训制度。在很多求职者眼中银行就是一个铁饭碗,是一个只要入职就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极个别银行员工工作消极懈怠。我们要健全从业人员的考核培训机制,针对其日常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方式进行监督,不仅要在内部予以监督同时也要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的手段,规范人才队伍的质量。

三、结语

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都市的繁华生活,更是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幸福感的提升。让全体人民享受到金融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是我国坚持以人为本重要理念的体现形式。因此,在今后的金融事业发展中,我们仍然要坚持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基本方向不动摇,探索出更多优质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雷博雯,方建珍.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策略探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20,(11):120-128.

[2]杨雪琪,蔡洋萍.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问题探讨[J]. 中国商论,2019,(11):31-32.

[3]覃嘉南. 湖南省农村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现状及其效果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9.

(淮安市淮安区渠北水利管理所  江苏 淮安  2232000)

上一篇: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下一篇: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