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2024-07-21

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一、变频技术的应用

现在,变频技术在空调压缩机内的使用是重要的节能方法之一。传统空调主要是以停止压缩机工作来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这就需要额外的能量来支持压缩机由静止到转动所需要的动能,而且频繁开关压缩机会造成压缩机内部件的磨损。与传统空调进行比较,变频技术在压缩机内的使用使得压缩机的转速可以由变频器来进行调节,可以根据室内温度随时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改变制冷剂或制热剂的供给。一般情况下,空调以较大的制冷或制热功率迅速对温度调节至设置的温度,然后对压缩机进行变频,调节至低能耗、低转速运行状态,保证室内温度在较小的范围内波动,这样使得室内的舒适度提高,也节省了频繁开关机耗费的能量,节能效果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变频技术主要在于其控制方面,主要的技术实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数字直流变频。该变频技术主要是把交流电首先转换为直流电,然后根据室内的温度进行变频调节,全数字直流变频主要采用脉冲幅度调制和脉冲宽度调制数字符合变频的控制。

(2)超宽变频。主要是利用微电脑控制技术,对环境温度快速的进行测量然后做出判断,实现恒定温度的维持,达到节能的效果。

(3)模糊控制技术。该技术是在模糊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对室内人群活动的情况及室内温度的变化进行感知,以此作为辨别变频的控制要素,从而实现节能效果。

该技术现在子啊空调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是先进的和有效的节能技术,必然会得到推广和使用。然而,对变频压缩机的制造与设计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既要满足润滑油供给和低转速时的震动问题,又要解决在高转速时的磨损、摩擦和轴承负荷问题。

二、太阳能制冷空调

随着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对太阳能的开发研究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要。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其优点在于清洁按去哪、不需要开采和运输,因此成为了近些年来研究的重点。在空调行业中,太阳能既可以用来供暖,也可以用来制冷。在制冷方面,主要是将太阳能进行光热转化,用热能来驱动制冷,或者是进行光电转化,以电能来制冷,二者相比之下,后者的制冷效率相对较低,因此主要研究方向为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然后以热驱动制冷。太阳能集热器主要分为两种,真空管集热器和平板集热器,现阶段主要研究的太阳能制冷技术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太阳能吸附式制冷。与传统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相对应,太阳能也可以进行吸附式制冷。该制冷系统比较适用于家庭小环境下的制冷系统,热源驱动只需要65℃以上即可,每天运行的时间较长,且没有污染,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2)太阳能吸收式制冷。该技术属于传统的一热制冷技术,但是在此基础上对制冷材料进行了发展,使得该技术更加的成熟。现在,单级溴化锂吸收式系统要求90℃以上的热源温度,因此要求太阳能集热装置要好,如果采用两级系统,那么需要的热源温度即可降低,但是效率同样也会降低。因此该系统只能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使用,才能对节能产生重要的作用。

此外,可以利用太阳能驱动吸附硅胶转轮,这样就可以实现转轮除湿空调。该系统还可以与传统的空调进行结合,组成除湿空调系统,满足降温和除湿的作用,在湿度大、通风差的室内较为实用,其节能效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如果能对其工作中实现小型化、紧凑化、高效化和持续化,那么该系统在制冷方面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因此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蓄能技术

一般情况下,空调制冷负荷占据高峰时整个电力负荷的百分之四十,这与高峰用电时的供需关系产生矛盾,因此采用蓄冷空调系统是环节负荷峰谷差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往的蓄冷技术主要分为冰蓄冷和水蓄冷两种,水作为最简单的蓄冷材料,在研究中是时间最长的,水蓄冷技术的优势在于简单、安全,但是其蓄冷的密度低,传输过程中消耗的能耗较大。而冰蓄冷也是最为常用的蓄冷方式,利用冰的消融来达到冷量的释放,比水蓄冷的密度大数倍,同时蓄冷槽体积小,供冷稳定且持续性好,但是冰蓄冷在制冷的时候蒸发温度低,制冷机组的能耗增大、性能下降,制冰设备复杂,其维护的费用也较高。因此需要研究其他材料下的蓄冷技术,本文主要对以下几种技术进行介绍:

(1)冰浆蓄冷。该技术首先需要利用制冰法制取一定浓度的冰水混合物,浓度的控制范围为保证其流动能力,这种冰浆可以作为蓄冷的材料,进行冷凉输送,这种介质的冷凉输送可以达到冷冻并的五倍左右,所以在相同冷凉输送的时候,需要消耗的泵功率降低,其不足之处在于制作过程复杂,需要一定的机械功消耗。

(2)共晶盐蓄冷。该技术最早由日本某公司研究室研制出,主要适合于空调系统的蓄冷,去主要原材料选用十水硫酸钠作为主要成分,然后添加一定比例的添加剂后,温度相变8—10℃,所以在常用的空调制冷机组中非常实用,该蓄冷技术的蓄冷密度约为水蓄冷的三到四倍,其不足之处在于材质容易老化,蓄冷能力就会下降。

(3)水合物浆体材料。部分铵盐溶液在一般压力下酒可以生成与冰浆类似的浆体,而其生成的装置又比冰浆生成的装置简单。在四丁基溴化铵水合物浆体作为空调用蓄冷和冷量输送介质中普遍采用,其相变温度可以达到0~12℃,蓄冷密度约为冷冻水的2-4倍,易于调节,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4)水/油蓄冷材料。在该类蓄冷系统中,水是作为传热的流体,油作为相变的蓄冷介质,利用水与油的密度差将其分开,进行流体调配,达到蓄冷的效果。空调系统中一般采用的油材料为十四烷,其融点为5.8℃。

四、结束语

空调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仅仅只有十几年时间,但是其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能源的利用率不高、降低能耗方面的贡献还不够。因此我国的空调能耗系统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在对节能系统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维护与管理,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建议和指导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各种节能技术,研究适合我国发展的空调节能设备和新技术,从而对我国的民生经济和环境保护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虎杉,耿世彬,周文生,等. 地下工程空调系统节能控制新技术[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1(2):47-50.

[2]晓青湖北.节能减排新技术崭露头角 开辟汽车空调制冷新蓝海(上)[N].电子报.

(作者单位:河北宏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阶段,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短缺都成为人类将要面临的危机。在我国推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中,将打造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作为未来发展上的重点,所以,在空调行业中让空调制冷技术实现绿色环保化是空调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首要的任务。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运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制冷空调节能技术;运用;发展趋势

1当前空调制冷技术发展的现状

空调技术源自十九世纪的英国,并在二十世纪发展于美国,但是我国在空调技术上的发展要远远晚于这些西方国家,对于这一技术则是借助对国外技术的引进而发展来的。我国现阶段很多的空调技术都是来自于国外,然而这些技术却不是国外空调行业的核心技术,甚至大部分都是经济效益不高或者是不环保的技术。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在空调技术上的现状,也同样是我国空调行业产生能源消耗巨大以及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对于这种情况无论是在行业竞争上还是在节能减排上来看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桎梏,因此我国始终都在对空调技术展开自主研发,然而与国外那些先进的技术相比,我国在空调制冷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当前的空调行业中其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落后。而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加速,让我国在资源消耗上呈现超负荷的状态,因此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空调制冷技术当中对于能源消耗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制冷剂上的应用。我国空调行业在当前主要应用的制冷剂都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学产品,与自然制冷剂所具有的清洁无公害特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化学制品在环境上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所以空调制冷剂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将会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2对影响制冷空调能耗的因素进行分析

制冷空调是一种能耗比较高的设备,对其能耗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现阶段的建筑物当中,由于窗墙比例比较大,在玻璃两侧出现的传热损失比较大,对冷气的利用也就相对变小了。为了能够保证建筑物内部当中的整体温度,使空调在制冷负荷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第二,有些技术人员为了确保制冷效果可以达到实际上的需求,对其中的冷负荷参数的设置上要比标准值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空调制冷量会就会超出在实际环境当中的需求量,从而使制冷剂等各种资源出现浪费的现象;第三,用户通常都会在使用空调时让温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温度,以此来减少等待的时间。这样就会使空调机组在短时间内以一种满负荷的状态来运行,这样也会使空调在能源上产生较大的浪费。总而言之,空调在能源上的使用状况与建筑物的自身结构之间有着非常大的的联系,常常没有结合具体的环境来对能耗做出合理的调节。对于这些影响能耗的因素,就必须对制冷空调节能技术做出不断的改进。

3制冷空调节能技术

3.1热回收技术

热回收技术主要的原理就是,当空调在正常运行时,空调出现余热后,在对种热做出利用的一种节能技术。但是对于空调的热回收技术可以结合应用的场景分成两种:一种是排风冷热回收;另一种就是冷凝热回收。在排风冷热回收中主要是通过对制冷机在运行时的负荷进行有效的减少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而对于冷凝热回收主要是通过再循环的原理,把空调在制冷时产生的熱能做出回收与利用,这样就能够让空调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因为直接排放而造成的资源严重浪费现象得到进一步的减少。

3.2热电冷联技术

冷热电联技术主要是通过天然气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能源来当作燃气轮机的动力来完成在能量上提供的一种技术,其中涉及到的主要原理就是借助冷水以及热水机组吸收燃气机轮在正常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转换成冷冻水来完成制冷。当冷热水机组在正常运作时,产生的热量被除湿型的空调所利用。借助冷热水机组以及除湿处理机的有机结合,就能够让制冷空调在节能上得到更高的效率。

4现阶段对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

4.1冰蓄冷空调的应用

冰蓄冷空调是当前制冷空调市场上一种节能环保性能比较强的空调,它能够让废气的排放得到有效的减少。冰蓄冷空调的节能技术主要通过蓄冷技术,根据人们在不同的用电时段做出有效的调节从而就能够做到节能减排,简单点讲,当人们在用电低峰时可以借助制冷机来完成制冷然后在把制冷量进行存储,这样就可以留在用电高峰时段使用。随着对冰蓄冷空调的蓄冷节能技术的运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制冷主机在白天担负的负荷很好的转移到晚上,这样就可以起到盈亏互抵的作用,这种技术也同样让制冷主机的使用寿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2变频空调的应用

在没有变频空调的以前,我国生产的空调通常是定频空调,然而定频空调因为在供电频率上不会发生变化,导致压缩机在运转速度上大体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对室内气温的调节只能通过压缩机的开与停,但是对压缩机做不断的开与停虽然可以起到对室内气温调节的效果,然而由于耗电量比较大,同时也会让室内产生忽冷忽热的问题。为了能够让室内温度实现更好的调节,并且可以节约用电,变频空调也就应运而生。变频空调能够借助对空调在供电频率上的改变,让压缩机在运转速度产生一定变化,以此来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简单点讲,就是当室内温度过高时,变频空调借助对供电频率的改变,让压缩机在转速上进一步的加快,使室内的气温得到有效的降低;当室内气温保持在适宜温度时,就对供电频率保持不变,让压缩机在转速上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室内温度的保持。对变频空调应用让空调在使用效率上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让空调的用电量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5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5.1人工智能的运用

随着近些年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不断的提升,人工智能也被广泛应用到各个研究所的命题当中,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在提升经济效益、方便人们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要想让制冷空调的节能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需要在人工智能这方面上来进行考虑。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制冷空调当中,就可以主动探测出制冷空调在工作时的状态以及发生故障时采取的应对措施,此外,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对节能技术的研究当中,不但可以更直观、更高效地找出问题,还能够及时的给出相应解决措施,这对制冷空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5.2开发节能设备

节能技术应用在制冷空调当中主要是借助节能设备来实现的,脱离节能设备,就会使节能技术应用到制冷空调当中的难度变得很大,所以,要想让节能技术在变频空调当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关键就是对节能设备的研发。在制冷空调当中,压缩机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制冷空调产生大量的电量就是通过压缩机的运转产生的,所以,对压缩机在使用效率上做出有效的提升是节能技术应用在制冷空调当中的有效举措。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空调在制冷上的能耗巨大,同时还会为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所以,为了能够将这一现状做出有效的改变,对空调制冷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结合节能减排以及绿色环保这两个永恒的主题,在对空调制冷技术进行改善的同时还需要把绿色制冷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其还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海强.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方向探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6(20):31-32.

[2]段仕民.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J].南方农机,2016,47(10):117+126.

[3]黄文斐.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方向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16):100-101.

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是实施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文章基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这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明确本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目标、实施方法,并介绍该课程初步取得的效果。结合该课程的实践情况,指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业课教师主体作用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高校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实现对受教育者正确价值的指引和理想信念的树立[1]。

目前高校开设思政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是高校根据培养计划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2],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专业课课程较多,专业课教师利用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高校要以专业课课堂建设为抓手,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一、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首先,专业课大多以小班教学为主,专业课教师可以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态,因材施教、及时困惑。其次,专业课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对学生职业发展有正向引导作用。最后,思政教育可以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使专业课能够实现隐性思政教育[2],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面。

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课程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专为大四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专业性较强,基于本专业前三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例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等,所授专业内容十分庞杂,涉及能源种类,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示范性建筑的技术分解。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如下:

1. 通过对我国一次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介绍,了解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对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行业荣誉感。

2. 通过对太阳能集热器的类型及集热效率计算、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设计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在学习中能培养考虑环境污染治理、经济效益、安全等因素的能力。

3. 通过对示范性建筑中的如光伏发电、地源热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内容的学习,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责任[3]。

(二)实施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痕迹可以体现在教学大纲、分组讨论、视频录像等方面[4],以授课内容融合穿插的方式来开展,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 以能源储备、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等作为问题导入点,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世界各国的一次能源利用结构现状和未来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冷制热等,并将各种可再生能源如何在建筑领域应用作为基本问题来组织教学,如图1所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大纲选择若干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主讲教师深入分析讨论情况,引出每次课程的课程思政点和专业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每次课堂的观点并讲解其与最开始课程问题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本门专业课程的结论。

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在课程后期,通过在课堂上开办“可再生能源示范建筑技术解析”专栏,了解家乡或学校所在地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及可再生能源有关的政策,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相关国家政策联系起来,授之以渔。

3. 由于该专业课是针对大四毕业生开设的,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向学生普及职业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等[1]。根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特点,结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课程思政教育的隐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相关的职业类型、职业要求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了解建环专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4. 理论联系实际,每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在建筑中的应用介绍完毕之后,鼓励学生们对相关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优缺点以及普及难易程度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对问题进行辩论。在“世博场馆中国馆可再生能源技术解析”专题课后,学生普遍对绚丽的中国馆应用的如此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以及自己未来从事这一行业的坚定信心。

5. 由于专业课程一般都有很强的行业背景,课程思政也需要紧密联系国家的新政方针政策,这都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局限在校园内,而要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本门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合格建环专业人才的职业品质与素养。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最后以小组演讲或组员代表演讲的形式给出讨论结果。

(三)初步取得的效果

通过合理设计《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课程思政,希望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智力和德育的健康发展,并对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这门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实际应用较为接近,且学生即将就业,其专业特点和实际讲授对象能很好的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统一。因此,《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示范性建筑的解析和探讨、专业职业发展的展望等,学生表示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该门课程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评教成绩为优。

三、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虽然能主动融入课程思政,但由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辩证关系较为复杂,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组织能力、与学生互动交流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这些与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素养、表达素养等密切相关。虽然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上有自己的方法,由于经验不足,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德育如何与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仍然考虑不足。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还有待提高,从学生方面来讲,小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理想缺失、道德行为不规范[1]。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队伍出现新老交替的问题[5],年龄结构上表现为高级职称教师出现年龄老化现象,中年骨干教师短缺,青年教师较多。而青年教师在政治、业务素质及教学技巧等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4]。

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主体作用的建议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积极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以适应学科不断发展的要求。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的科研发展,为科研提供充足的场地和设备保障,实现真正的教研协同,从而发挥思政建设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理论和实践要密切联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创新的理论带动实践教学,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第三,专业课教师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斷学习新事物,强化不同背景的人文知识,塑造人格魅力[6]。

第四,积极参加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教学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6]。

第五,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全过程育人。高校通常有不同的院系、专业,每个专业的特点不同、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不相同,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工作性质一般差别较大。很难用统一的方式对各类课程进行思政建设,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课程内容、课程性质,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灵活融入思政教育[4]。

第六,对不同专业来讲,受教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最终都要走上社会,从事专业内外的具体工作。因此,产教融合应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学校层次需重视专业课教师的科研发展,提升专业课教师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强调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企业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邀请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嘉宾与学生互动,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前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就业情况和国情,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师生受益[2]。

最后,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材作为重要的基础保障,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合适的教材充分发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编写更多包含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专业课程思政教材。

五、结束语

专业课在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育人目标,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非常重要。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主体,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储备,提升科研水平,加强专门的人文素养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同时需要在遵循不同专业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各大高校需要确保专业课教师高效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让专业课教师真正体会到思政教育能够有效促进课程建设,从而引导更多专业课教师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最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欣.《基于mastercam软件的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J].西藏教育,2019(06):48-52.

[2]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1):125-128.

[3]马爱清,赵璐,淡淑恒,等.《高电压技术》课程融入思政理论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9(04):69-72.

[4]刘冰,牛莉莉,张璐.“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J].纺织服装教育,2018.33(06):439-442.

[5]桂胜.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形势及相关机制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6):135-139.

[6]李平,赵冬梅.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7):124-126.

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安全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疾病的治疗要求也大大增加了,然而突发事故还是频繁出现,所以各大院校在进行医学教学时有必要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教学,尽可能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广大民众提供服务。围绕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帮助相关院校增强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型人才。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培养;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社会上各种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非常高,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有关医学的专业教育必须要不断加以完善,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开设该课程时理论知识是必须的,但是实践也是课程开设的最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及形式进行改革,要对学生的基础背景有初步的了解,进而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最后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教师都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理念开展教学,合理地对实训内容与时间进行分配,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急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一、深入研究,确定最佳教学方案

(一)授课学生知识背景

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核心开展的,所以要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那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涉及的内容有药学、影像、康复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进行学生知识背景考查时可以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如果学生的理论基础还可以,那么他们实践起来会比较容易,但如果学生的基础背景比较薄弱,他们学习起来会相对较困难,尤其是实训课程的操作会更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程的难易程度,要合理控制在学生的承受范围内,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需要备课,备课的内容包括教学大纲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包括教学时间和形式的安排,这些安排除了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确定,还需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课程安排符合学生的基本需求。首先,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因为该课程的内容包括药学、影像、康复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难易程度也大不相同,教师需要提前对内容进行分类,在开展教学时由浅入深,让学生有消化的过程;其次,在组织教学时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急救技能,所以教师可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结合理论来对知识有更加形象的理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精心设计,完善实践教学活动

(一)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不断提升,并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行业已经开始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就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涉及实践内容比较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比教师单纯的口述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将药品的服用、影像的使用、康复的过程等内容通过短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去了解。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疾病还在不断出现,各种急救措施也在不断地完善,通过网络技术可以让学生及时与时代发展接轨,使他们在校园内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更符合现代的需求。

(二)设计情境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各大院校的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促进教育发展,国家不断丰富学院的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进行模拟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平时上课掌握的理论知识来确定模拟主题,模拟内容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但也不能过于繁琐,过于简单,学生实践起来没有一点挑战性,但过于困难,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情景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在确定好模拟主题后可以开始课程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给学生熟悉设施,告诉他们使用的注意事项,并在课前为他们演示一遍,给他们制定一个最终目标;最后在学生真正模拟的过程中,老师要格外注意,对他们在模拟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要及时进行指导。通过这种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这样更有利于他们今后开展工作。

(三)操作练习阶段

操作练习阶段是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开展的主要内容,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学院的教学目标,结合各方面的要求组织学生实际操作练习,设计一个好的操作练习过程,让学生对该动手操作充满兴趣,进而增强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在进行操作练习时需要建立合适的操作目标,在确立目标时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因为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是比较生疏的,他们需要有熟悉的过程,需要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刚开始时可进行分组练习,2~4人为一组,共同操作,共同提升,如果实在遇到比较难的课题,可以进行分阶段练习,先从容易的阶段开始,逐渐练习,不断熟悉,直到最后可以独自熟练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为止。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关注,对他们各自的操作进行指导,一旦出现问题,要从容不迫进行处理,防止学生发生恐慌,同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老师要提前考虑到位,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练习。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情况也不同,有的学生操作能力强,完成的就比较快,但也有学生因为个人能力不足,相对比较慢,而且还经常出错,对这些情况,老师不能用歧视的眼光去区别对待,更不能去责骂,要有耐心地去帮助他们,不可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当然对那些能力较好的学生也不能一味夸奖,鼓励是应该的,但是超过限度对学生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在实践操作阶段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也是很关键的。

三、讨论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老师来说,要想教好学生,自身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有过硬的急救知识储备、精悍的急救技术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教师平常在业余时间可多参加一些教学研讨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他人好的教学手段,还可以多去其他学校进行参观,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除此之外,可去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开阔眼界,这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素材,同时还能够及时将教学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端正自身态度,以饱满激情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实训教学效果

近年來,由于国家对教育行业的重视,使学校发展的各项政策都能够得到回应,学校的基础实训设施也在不断健全,有利于学生实践课程的开展,但是学校的学生太多,实训器材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所以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训课程,既要保证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又要确保实训器材的使用,尽可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课程可以得到有效开展。之后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定期考核,考核要相对严谨一些,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同时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最后在课程开展一段时间后,教师有必要组织一次师生座谈会,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完善自己的教学形式,尽可能通过不断完善来加强实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结语

总之,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使探索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成为一种必然,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今后急救工作的开展。所以院校必须要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力度和教学资源探索,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苏飞,丛小玲,杨艺,等.跨专业选修《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教材建设探讨[J].全科护理,2015(9):858-860.

[2]曹克刚.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J].河南科技,2014(9),278-279.

[3]丛小玲,杨艺,李璐寰,等.不同运行模式下网络共享课程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教学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17,31(22).

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五、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灵活的评价方式

我曾经参与了湖南省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分层评价的研究》的工作,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了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评价。围绕信息技术水平评价的方式、维度、策略及意义进行了一些探索,常德市已经利用网络系统进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网考,用以考查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水平,我曾围绕信息技术课程考查的实践进行了思考,写出了相应的体会文章。现在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评价问题仍然值得思考与进一步探索。有的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某方面的知识进行技术设计,有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应用上有他的特色,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而有的学生在程序应用方面有先天的吸收能力,能编辑出应用程序,而有的学生对绘图工具有偏爱能绘出好的美术效果图,你如何评定其信息技术水平呢?你说这些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好还是不好呢?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就要能体现对这些学生的评价,要肯定他们的信息意识和成绩。信息技术的考查形式也要跳出传统考查的思维定势,要灵活多样。要真正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就是我对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1 高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对教学内涵认识的改变, 我们对高校教学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同步深入。在改革开放以前, 我们对教学的理论比较狭隘, 没有从教学的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误以为学校所开设的科目与课程体系就是教学。实际上, 这些科目和课程 (教学内容) 是事先确定的, 教师只是扮演了执行者的角色。

中国的高校在一段长的时间里, 没有把握真正的教学研究科学意义。教学研究只限于对这些研究的教学和研究的视野同时也包括了大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教学研究评价等一些。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高校教学理论建设还是从白纸一张到初步探究的历程。90年代末, 教学理论研究由于起步较晚, 时间有限, 在高校教学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以下这些问题:第一, 体现在实践方面, 仅重视微观而忽略了宏观教学对教学条件重视但对教学实质忽视;对教学的概念没有理清造成在教学实践上的混乱。第二, 在理论方面, 设想很多但教学发展技术涉及太少, 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汲取其他学科的“养分”, 研究的方式与方法也落伍。当时在中国的高校教学理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任务十分繁重。

2 高校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成果

在过去10年, 我国的大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领域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电话:010-67348481 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 a i l:z wyl bj b@263.ne t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 9室《中外医疗》杂志社邮编:100 054

提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大学教学研究表明, 大学的教学体系现代化的四个最显著地特点是:开放性, 灵活性, 完整性, 可测试性。高等教育的教学现代化应反映在目标, 内容, 实施和评价方面。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教学, 大学应建立教学的机制。大学应建立教学的机制。通过与“已知”, 以引导和激励学生追求“未知”。所以, 从未知来赶超最新, 达到教学与时俱进的目的。

(2) 学习教学体系优化的系统的研究。实现培养目的的关键一点就是教学体系的科学化, 应坚持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方法。在教学结构的改革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进行分别优化。

3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

电子技术课的特点是;理论严密、逻辑性和综合性较强, 它们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重要。电子技术课知识, 具有熟练的分析计算能力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这些传统的教学要求, 还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1) 确保基础知识学习。电子技术是电子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继续学习其它专业的基础, 我以为学生在对其学习中, 要掌握基本概念, 基本电路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基础知识为重点,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顺利入门, 这样才能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 以过到今天电子技术发展的高度。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理工科知识理论性较强, 内容抽象、枯燥。如果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科学进展, 以开阔视野, 打开思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把前沿的科学动态引入教学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3) 注重知识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切理论都源于实践, 而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社会生产服务的, 我在讲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知识的适用性。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电路问题, 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在教学中, 我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教师主讲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及他们的作用、联系、学习方法并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同时进行有指导的学生自学, 课堂提问, 总结容易出错的内容等,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演示, 使学生加深理解。对一些典型题目, 讲深、讲透, 对一题多解的例题, 列出各种解法, 经过讲解, 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异同。学生可学习老师的分析方法, 解题思路, 找出自己思维的偏差, 慢慢地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师教, 学生学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方法, 实现师生互动, 从而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5 加强实验课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技能

电路实验是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教学手段。

为了使实验能更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实验课按如下过程进行。 (1) 复习理论。对实验课内容所用到的理论知识, 课前预习并估算实验结果。 (2) 实验操作。学生操作要科学、严谨、安全、按步骤操作。 (3) 总结。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今后注意事项。 (4) 联系实际。作为职业学校学生, 实践尤为重要, 学生在实验室所做的实验, 要运用到具体生产生活中。

摘要:为了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加快知识的更新使得培养的人才可以适应社会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需要从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这些方面着手方能达到要求。

上一篇:工学结合模式电子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策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