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高速公路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4

国有高速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银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中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又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银行的信贷业务又是银行业务的核心业务,如何控制住信贷业务的风险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地方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比于国有控股银行,它面临更高的信贷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信贷风险值得做出思考。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其内部面临的信贷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由于自身管理的问题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给商业银行带了不小的损失,这不仅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短期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所以,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势在必行。

一、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存在的风险

1.信贷风险防范和化解的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高管持股占比低,有的农商行甚至没有高管持有农商行股份,有的农商行依然采用行政任免的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决策上,存在管理环节多,过程冗长,信息传递滞后,审批流程繁琐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严重受到影响;其次,农商行仍采用过去的传统模式进行管理。虽然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这些机构。但银行的实际控制者还是董事长和行长,所以也就导致了对高管的制约不健全。目前,由于整体信贷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没有全覆盖,各支行的信贷信息控制缺乏严重,导致,一方面会丧失信息优势,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信息分散,控制力弱,最终会致使信贷的防范和化解流于形式。

2.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目前,农商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利差,业务较单一。农商银行大多设在乡镇,服务对象主要为农民,提供的贷款主要是涉及种养殖的涉农贷款。这些贷款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一旦遇到天灾,将会导致贷款本息难以收回,给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除此之外,农商银行还存在大量的担保类贷款,并且还有一部分贷款投向了企业,一旦企业出现了问题,也会导致信贷风险。

3.贷款流程操作不规范。贷款流程对农商行的信贷业务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从最近几年农商行的信贷业務看,贷款流程存在操作不规范的现象,虽然现在农商行开始注重信贷业务,但还是没有完全执行规定的贷款流程,进而使得信贷业务存在一些风险,此外,在农商行的不断发展中,发现后期追踪服务的相关部门执行力较弱,与此同时,不少农商行的信贷人员无法完全掌握借款人的现状,这也成为导致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4.风险识别方面存在信息不足的问题。贷款前期的调查是整个贷款的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步,为尽量规避信贷风险,JY农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在发放每一笔贷款的时候都需要进行贷款前期的调查。要想进行贷款前期的调查就需要客户经理深入到贷款企业或贷款人家中,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及贷款的安全性、合法性、真实性和盈利性进行深入调查;评估和核实抵质押物及保证人等各方面的情况,预测贷款的风险程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当中,贷款前期的调查通常存在风险监管不严及信息收集不充分等方面的问题。信息的收集大多数还是从由借款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或律师事务所给出的有关审计报告着手的,客户经理很难做到详实的调查。更有甚者都不能对客户的关联企业或代理商做到全面深入的调查;农商行通常只关心客户能否按时还本付息,对客户的还款来源也极少查询和过问。“信息的不对称性”、“调查不详实”的情况还依旧存在。

5.风险识别的范围不太全面。做好客户信用的分析是JY农商业银行确立信贷政策及做出信贷方面决策的关键因素。JY农商业银行在进行信用分析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务分析;二是非财务因素的分析;三是借款人的信用评价。从内容上讲,主要有风险的性质及风险因素的分析、具有的可能性和所产生的后果的分析研判。在实际的业务中,信用风险识别的范围以及内容的选择上产生误差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在进行信用风险因素的分析时,JY农商业银行不管是对借款人的相关财务状况还是对借款人的非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上述的分析范围都不能够全面反映出借款人的信用情况,所收集的信息量不充分,尤其是缺少对借款人拥有的资产如应收账款、存货等各种项目的全面分析、更缺少对相关的国家金融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对借款人可能带来什么影响的密切关注。从而使某些分析结果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有可行性,但实质上隐藏着严重危险,但是某些客户经理仅凭这些就做出了贷款申请人可以给予授信的结论,不能综合考量和全面分析,以致给贷款出现风险留下隐患。

6.信贷人员风险防控意识较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从目前农商行的情况来看,农商行在招聘和录用的信贷人员,大多是之前没有信贷经验的新进人员,这些人没有信贷经验,没有经历过专门的培训,就上岗发放贷款,在责任心、工作态度、落实调查制度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有的信贷人员在法律知识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风险、创新及营销意识。总之,信贷人员的综合信贷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二、农村商业银行如何方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1.强化内部约束机制,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得以独立运行。首先,建立以董事会为主的垂直管理的风险防范和化解的组织管理架构,对信贷风险的测试和评估做到准确全面,设立能够做出相应风险管理战略调整的风险防控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银行日常的信贷业务的风险防控和化解,它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向农商行高管负责,形成分层防控信贷风险的独立制衡机制;其次,建立审贷分离的贷款处理机制,它由贷款决策审批决策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接收申请贷款客户提供的申贷资料的客户经理部门及提供全程监护的稽核部门组成,从各个方面对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提供有力支持;最后,设立内部的横向制约管理机制,派遣专人管理不良贷款,对不良资产进行全面集中的处理,提高不良贷款清收率,从而降低信贷风险。

2.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农商银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农商行应在充分全面考虑自身现状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分配贷款资金,应结合短、中、长期贷款的特点进行组合,从而起到降低信贷风险的作用。此外,还应该避免将信贷资金集中配给到单一客户或行业上来,而应将信贷资金分配给不同的企业和客户,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农商行应及时准确地掌握贷款的具体使用情况,了解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同时,每个行业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避免因其某些行业发生周期性经济波动而引起其他行业受到牵连。

3.规范贷款操作流程。信贷管理工作应该精细化,精细化的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明确法律责任,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等工作,同时,还应该加强奖励惩罚制度的落实,对认真履行操作流程的客户经理加大奖励,对认真执行规范流程并出现贷款操作风险的客户经理要严格处罚。其次,对已完成贷款审批流程的借款人,要采取相关部门的指引,避免造成改变贷款用途,挪作他用的信贷风险,或信贷资金闲置等现象的发生。最后,再贷款审查,审批中要加强检查管理力度,确保贷款能够真实用到实体经济中。

4.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首先,JY农商银行可以根据有关信贷风险监管的需要,设立一些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配备一些专职人员,确立管理规范和工作职责;制定出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目标,完善风险识别管理机制,为风险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人员和组织保障;其次,可根据申请贷款的企业或大的客户、大的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信息台账,通过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对申请贷款的客户的具体信息进行动态化管理,时刻掌握和了解相关贷款业务的信息资讯。最后,以客户的信息台账为基础,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跟踪管理机制。从贷前、贷时、贷后的整个贷款流程入手,对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全面的跟踪分析,并根据贷款的发展情况准确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使贷款出现风险的概率降到合理的范围之内。要想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需要结合借款人和贷款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环境、生命周期、資金异常、经营情况等因素,这些导致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异常,就表明信贷风险可能发生。所以,农商业银行把这些重要的因素作为平时办理信贷业务时的重要标准可以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与此同时,更应该明确设定出这些风险警示的标准值。JY农商业银行应根据这些要素的权重和导致损失出现的概率,给予不同的分值,如果能计算出这个分值达到相应的标准值,就可以确认其风险等级,例如:分数在20-30分就可以确认为较低风险、31-40分确认为一般风险、40分以上的分值确认为较高风险。信贷风险的管理者可依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对应的防控措施。

5.扩大信贷风险识别的范围及信息量。信贷风险识别所需要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申请贷款的客户的财务指标,虽然通过财务指标能够了解到客户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等信息,可以为信贷人员做出决策提供帮助,但是财务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信息数据来源的不真实、数据指标存在滞后性等问题,可能会使信贷决策出现问题。因此,信贷人员要在进行财务指标分析的条件下,进一步扩大风险识别范围,比如关注客户的“品格、资本、能力、企业状况、担保品”(即“5c”)以及“个人因素、债权保障、还款来源、借款人展望、资金用途、”(即“5p”)等非财务指标方面的因素,以达到做出正确信贷决策的目的。

6.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1)加强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教育。多进行廉洁教育,通过廉洁教育,不断提高廉洁奉公,遵规守纪的意识,从而不断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综合职业道德素质,进而达到避免信贷风险发生的目的。(2)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方面的培训。JY农商业银行为了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信贷资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信贷人员,逐步打造一支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信贷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教育培训要做到常态化,树立风险管理标杆意识,让全员能够自觉地学习有关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业绩,最终以达到信贷业务能够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建立相关的业绩考核的制度。要相对信贷人员的业绩进行有效考核,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业绩考核制度势在必行,考核制度重点关注的指标有:贷前调查合规率、新增贷款发放率,贷后检查合规率、问题贷款追责率、不良贷款本息清收率等,不断落实信贷人员尽职免责制,赏罚分明,最终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实力及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是,农商行依旧面临着信贷风险高等很多问题,内控制度也不健全,因此,农商银行要加强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力度,为农商行今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瞿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J].金融经济,2016(20).

[2]王钧杰.苏南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6).

[3]邵立敏,邵立杰.我国商业银行农村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8(8).

国有高速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國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进行转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林业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将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又将以怎样的步伐向前迈进?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十一五”林业成就

绿色中国:“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时期,林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贾治邦:“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五年来,林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资源快速增长。五年来,全国完成造林面积3.78亿多亩,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1.8亿人次、植树近百亿株。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9.25亿亩,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9.3亿亩,继续保持世界首位,人工林面积年均增量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二是防沙治沙成效显著,重点区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实行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开展了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五年间全国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62亿亩,总体上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对生态状况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进行了集中治理,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三是湿地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在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以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了近100个示范工程项目,部分重要和脆弱的湿地地区生态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全国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100处,国际重要湿地37处,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建成,已有49.6%的自然湿地受到有效保护。通过继续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保护区数量与保护区面积稳步增加。林业系统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2012处,总面积18.43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2.8%。全国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种群处于稳定或稳中有升的状况,栖息地质量逐步改善,大熊猫、朱鹮、藏羚羊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野外种群和人工圈养不断扩大。对1000多种珍稀或濒危、特有野生植物采取了迁地保护措施,建立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400多处。

四是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经济得到壮大。我国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及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林业产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2006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9年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43%,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我国已跃升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我国林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地建设为手段、精深加工为带动、多主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业成为林业第一产业的亮点,以木、竹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森林旅游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林业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五是三大林业改革大力推进,林区民生明显改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多年试点现已全面推开,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相关配套改革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解放了林业生产力。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正在试点。同时,在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启动实施了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林区134万户列入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已完成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任务52.47万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惠及林区人口最多的一项民生工程。林区道路、水电、通讯等开始纳入相关发展规划,林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林区职工收入不断提高,林区医疗条件和教育水平得到改善,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缓解。

六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顺利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广泛普及。生态文化理论体系和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成立了各类生态文化协会、学会、研究会、促进会等社团组织,生态文化管理、研究、创作和宣传队伍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快速推进,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传播力度加大,掀起了宣传林业、关注林业的热潮。

绿色中国:“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建设和林业工作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贾治邦:“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工作亮点纷呈,林业建设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林业和生态建设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林业在全局和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五年来,党和国家对林业和生态建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了新认识、新创新和新提升,提出了新时期林业的“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四个地位”就是,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大使命”就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五大功能”就是,林业具有产品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提出了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双增”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将发展林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把林业摆上了战略位置,全国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大好局面。

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这五年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林改走过了从试点探索到全面启动,从广泛推开到深入推进的不平凡历程。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按照中央的部署,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位推动、精心组织,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迅速掀起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热潮。17个省市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到今年9月底,全国已完成集体林地确权面积21.76亿亩,占总面积的79.5%。重新核发全国统一林权证的集体林地17.23亿亩,占总面积63%;677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直接惠及近3亿农民。林业支持保护林业金融支撑、林木采伐管理、林权保护和流转等制度建设,以及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和完善。林改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兴林致富积极性,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向林业聚集,呈现出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可喜局面。

三是生态建设取得新突破,提前两年实现了2010年森林资源增长目标。各地对造林绿化重视程度高、投资力度大,许多地方造林绿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绿化资金投入和造林面积逐年增加。辽宁、黑龙江两省今年造林绿化资金投入是去年的3倍多,大连市绿化投入达100亿元。2009年重庆市完成造林798万亩,创造了一年种下十年树的新奇迹。河南省造林715万亩,江西省造林560万亩,均创历史新高。五年来我国造林绿化每年以七八千万亩的速度推进。继续高质量、高效益组织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营造林2732.48万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完成营造林4236万亩,工程区造林保存面积达3.67亿亩;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完善了退耕还林政策,“十一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工程任务8136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49亿亩,有效保护天然林15.6亿亩。

四是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林业金融政策和林业税费政策进一步完善。森林经营首次列入中央财政预算,林木良种补贴开始试点,林业机具纳入补贴范围,国家造林补助标准明显提高,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10元,中央财政每年下达补偿资金75.8亿元。政策性森林保险逐步施行,林权抵押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全国已有25个省区面向农户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贷款金额221.4亿元。林业贷款中央和地方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完善,育林基金征收比例明显降低,林农负担不断减轻,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各地进一步完善了林业投融资政策。中央和各地林业投资大幅度增加,中央林业投资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两倍多。

“十二五”林业发展

目标和意义

绿色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时期的工作主线。从“十一五”看发展现代林业,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何作用?

贾治邦:我国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世界林业发展的水平,我国要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发展现代林业,有效地促进了林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林业经济实现了由“砍伐森林树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过去主要是利用木材的价值,靠“砍树”来实现,现在主要是利用森林的生态价值,靠“看树”来实现。从“砍树”到“看树”,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其实是使林业实现了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根本转变。特别是通过林改,把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交给农民,实现了“山有其主”,很多地方的农民一夜就有了几十万、上百万的资产,农民因此真正成为了有产阶层。

二是农村经济实现了由“耕地为主”向“耕地林地并重”的转变。过去农民主要是在18亿亩耕地上做文章、要效益,现在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民把27亿亩集体山林当作重要舞台,唱出了一幕幕“发家致富”的神奇剧目,成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农民利用自家的山林发展林下经济,很多穷山沟里涌现出了不少富裕户,甚至百万、千万富翁,农民因此跨入了中高等收入群体。

三是地方区域经济实现了由“传统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转变。在很多地方,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龙头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开始替代“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传统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發展林业,有效地拓宽了农民就业创业的渠道,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钱包鼓起来以后,解决了他们消费愿望高与消费能力低的矛盾,整个农村社会的消费能力随之明显提高,为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添加了强大动力。

绿色中国:“十二五”我国林业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怎样?在这一形势下,如何确保实现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宏伟目标?

贾治邦:我国林业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迎承着巨大挑战。从国际来看,林业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国际外交战略的制高点,发达的林业已经成为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国内来看,我国坚持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加快实现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战略目标,为林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林业自身来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的难度加大,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依然是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科技创新机制尚需加强。因此,今后我国林业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要确保实现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宏伟目标,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深化改革,扎实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着力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

一要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努力增加森林数量。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在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的造林绿化上寻求新突破。继续深入实施各项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积极推进“身边增绿”行动,努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为社会奉献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让城乡居民更直接地享受到生态改善的成果。确保每年全国造林8800万亩以上。

二要加强森林经营,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加大森林经营投入,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积极借鉴国际上森林经营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研究制订森林经营配套政策,落实森林经营者责权利,出台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规范森林经营行为。力争用30—50年的时间将我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上,森林年生长量提高一倍,达到10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碳汇功能再增加一倍。

三要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增强林业的发展活力。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交给农民,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充分激发广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热情。同时,强化林业公共政策、技术指导、行政执法、公共服务,依靠市场配置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造林绿化。

四要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尽量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加大森林、沙区植被、湿地保护管理力度,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强化对林地的保护管理,严格控制征占用林地,坚决保护好现有的43亿亩林地。完善森林采伐政策,真正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绿色中国:“十二五”期间我国林业发展规划思路和重大举措有哪些?

贾治邦:“十二五”期间,我国要以增资源、活产业、强功能为重点,以建设重点工程、加强森林经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着力实施生态屏障、固碳减排、产业振兴、增绿惠民、繁荣生态文化五大战略,加快现代林业发展。今后五年,我国将完成新造林3000万公顷,开展中幼林抚育经营,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在2008年基础上增加4亿吨左右,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形成;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8万亿元,林业产业集群初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初步构成,生态文明观念广泛传播。

“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抓好以下六方面。一是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沿海及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灾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森林抚育经营等九大工程,大力推进“身边增绿”,加快国土绿化。二是治理修复荒漠生态系统。重点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建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四大重点工程。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建立和巩固荒漠化生态系统。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继续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进出口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四是搞好湿地保护与恢复。全面加强对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和对自然湿地的保护监管。到2015年使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594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48个,使55%以上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湿地恢复工程29万公顷。五是发展林业产业。抓好油茶产业和特色经济林的发展,加强林业生物质能源基地、木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扶持林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六是实施好支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继续搞好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逐步启动实施林区道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林区民生。

绿色中国: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逐步深化的新阶段,“十二五”期间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进?

贾治邦:“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一要切实明晰产权,坚持承包到户,把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农民享有平等的承包经营权。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林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健全森林保险制度,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加快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出台支持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的财税金融政策。

三要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林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组织,加强技术、资金等生产性服务,加强政策、法律等保障性服务,加强信息、市场等经营性服务,逐步推行服务代理,在林业规划设计、林木采伐运输、森林资产评估、林权流转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要发展林业产业,拓展增收渠道,增强农民兴林致富能力。立足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培育主导产业,壮大林区经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发展休闲林业和森林旅游,加快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

五要加强林权管理,规范流转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抓好林权登记发证、建档立档、流转管理、争议仲裁、纠纷调处等工作。依法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切实解决强迫或阻碍流转、侵害农民流转权益及流转合同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流转面积过大、期限过长、租金过低等历史遗留问题。

国有高速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的管理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文章通过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目标定位和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内容进行了界定,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管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序化及繁荣,以期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间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国有股权的全流通,使国有股股东与非国有股股东共同承担因证券市场无序波动而产生的责任。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对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进行收缴和管理,已经在我国经济整体布局中凸显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内容

1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目标定位。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管理的重要目标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取得国有股权收益后,除用于再投资外,还可以考虑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将收益用于弥补社保基金缺口、支付国企改制成本和弥补公共财政缺口等方面。比如国家取得国有股收益后能够将之用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而社保体制的完善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例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等,无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还是城市社保医疗体系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把国有股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中,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的更快实现,使更多社会弱势群体受益。

(2)解决国企改制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国企改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国企改制成果的巩固,改制后国企是否能够发挥出充分的竞争力。例如分流职工的安置问题,国企离退休人员的保障问题,企业所负债务的偿还问题。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还是资金。因此,国有股权收益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用做国企改制成本支付,帮助解决国企改制所带来的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3)支持我国产业升级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实现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调整是问题的关键。国有股权收益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组成内容,可以不断加大再投资,在保证国家基础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持产业升级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从而确保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2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内容。本文认为要实现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目标,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管理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要求国有上市公司对国家股东进行分红,并合理确定分红比例;(2)合理确定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的价格。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3)在各行业中合理布局,规定国有上市公司不得退出的行业及国有股权最低持有底线;(4)对国有股权的退出,采用妥善方式,确保国有股权的保值增值及收益的最大化;(5)追求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要求国有上市公司注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沿革

1 “国有企业利润管理”是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前期阶段(1949年~1993年)。“国有企业的利润管理”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是统收统支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都可视为这一阶段。统收统支对应的是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其特点就是:国有企业将所有的利润上缴国家,国家通过财政统一划拨国有企业所需要的投资以及弥补国有企业的亏损,这样的模式存在着严重的激励缺陷,极大的影响了当时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效果和效率。

二是放权让利阶段。时间跨度大致为1978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放权让利”,尽管没有触动传统体制的深处,是处于浅层次的制度安排,但它毕竟打破了传统企业制度的平衡,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国有企业之间实行了几十年的“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均衡被打破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三是利改税阶段。时间大致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改税从后来看存在着种种的局限和不足,但即使在现在对利改税的时代作用还是应该肯定的。以上缴税收的方式代替上缴利润,起码在规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上是一大变革。我国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正是从利改税起。

四是承包制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承包制在推行之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是以传统体制为基础,没有改变旧体制的框架基础,所以其改革效果不可能是长远的和深刻的,也就注定了要为别的利润分配模式所代替。

五是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阶段。这一阶段国有企业开始走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路。根据当时国务院出台的《试点方案》,“国有股权”的概念形成:“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是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依法对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实行股权管理。国有股权在公司中的份额,可按产业政策、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股权结构的分散程度确定。属于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国家要控股;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企业,国家可参股”。同时,对国有企业上市问题也做出了规定“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企业或者属于特定的企业应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大部分企业应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具备条件的可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2 “國有股权收益管理”是国有企业利润管理的新形式(1994年至今)。

“国有股权收益管理”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3月)。这一阶段,受制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制度缺陷,即“同股不同权、不同利”的制约,上至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下至各省、市地方政府以及相应的各级国有资产监督机构,在对涉及上万亿的国有股权管理方面,只能按照静态的企业净资产价值进行目标单一的“保值增值”管理。这一期间,出现过三种对国有股权收益管理有益的探索模式:(1)“深沪模式”,即上海、深圳两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该模式初步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一体两翼”模式,即以财政部门为主体,国有资产管理局和税务局为其“两翼”归口于财政部门,该模式是全国大部分省区(包括中央政府)普遍采用的模式;(3)“98模式”,即由政府的社

会经济管理机构对国有股权所有权实现分权代理,同时政府直接对国有股权实施控制,该模式的时间段大致为1998年~2003年。

二是市场化的国有股权收益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从2003年3月至今。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政策作了方向性规划。

三、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行政干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全流通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国有股持有主体将通过股市转让部分或全部国有股权,从而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也意味着各级政府对国有经济管理模式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即由资产管理模式向资本管理模式转化。这对履行出资人机构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国有股权全流通意味着国家要放弃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份,从而既会使各级政府对所属国有上市公司的控制面和控制力减少和下降,也会使某些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丧失,从而触及了行政干预问题。国有股流通也意味着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会趋于完善,从而使各级政府官员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寻租行为受到更为全面的约束。

2 产权关系问题。随着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享有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收益,国有企业无论上市与否均向同级财政上缴利润,国有经济理论上的分级管理便变成了现实中的分级所有。这就是说,国有经济在此产生了制度上的统一性和运营中的分割性矛盾。这个矛盾的产生,既造成了各级政府管理的国有经济性质的含混,又使国有经济的收益享有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均处于模糊状态。从这一点而言,国有股权收益面临国有经济产权关系混乱的问题。

3 价格确定问题。股票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分离是由股票发行价格机制和股票市场的分割运行造成的。国有股及法人股价格是在公司发行股票时,以公司净资产值为基准确定的,由于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一直采用溢价发行制度。加之股市供求缺口的存在,因而二级市场价格往往是高溢价加高认购费用构成,常常高出国家股、法人股价格许多倍。由此,中国股票市场便形成了特有的同股不同价的矛盾,是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4 操作主体问题。国有股流通由谁操作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一般而言,国有股流通至少会涉及到4个方面:一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二是国有股代理人;三是国有股所在的国有上市公司:四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作为政府机构虽然不能直接动作国有股流通,但作为国有股权的监管者应怎样保護所有者权益,值得深入探讨。国有股代理人本应是国有股流通的直接操作者,但由于自身利益关系约束,也难以成为独立的操作者。国有上市公司本来与国有股流通无直接关系,但由于公司持有的股权结构,也使他们与国有股流通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长期营运国有资产,对国有股流通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成为操作主体,但又有局外人之嫌。

四、加强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对策建议

1 完善收益征缴的各项政策,并保持其长远性。首先,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制定收益征缴政策时应当考虑谨慎性原则。由于我国宏观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运行,而且政策实施后往往带来股票市场的持续下跌、上涨或大涨后大跌等,造成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因此,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实施国有股权收益管理时制订的种种政策应审慎而行,无论何种政策的实施都要考虑到风险性、稳定性,都应有利于规范市场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政策效率的提高,不能因为政策原因而加剧了市场震荡,这样只能减少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

其次,政策应具有相对稳定性。针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收益管理的政策及监管制度应具有前瞻性、预见性,政策一经确定,就应保持一段时间内的稳定,从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为此,要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随意性,特别是要避免政策的朝令夕改,使市场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政策预期,否则,不仅会加剧证券市场的“博弈政策”的行为,使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经常地陷入监管与反监管、投机与反投机的较量中,而且证券市场也会陷入频繁的动荡中,这样宏观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2 监管要注意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诚信。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收益征缴政策时可以加入强化国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提高国有上市公司透明度等内容,加大对违反信息披露规则的国有上市公司及其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严肃查处虚假陈述等证券违法行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征缴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又可以推进国有上市公司本身的治理水平,促进其本身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又扩大了收益征缴的“源”。

3 对国有股定价要摆脱行政思维。如何寻找出各方能接受的定价原则和具体定价方法,是国有股权收益管理的关键所在。如果价格过低,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如果价格过高,流通股股东利益受到损害。二级市场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国有股流通就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在研究国有股权定价时。应当统合考虑以下两个原则:(1)必须坚持“三公”原则。既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国家利益,也要考虑到二级市场的预期,保护中心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不同的国有上市公司有其内在的价值,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国有上市公司的价格高低同样不能人为定价,而应该通过市场规律来确定。

国有高速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企业发展的根基是人才,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出员工的创业干事热情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基层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加强激励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对提高国有企业的人才吸引、发展效率和创新水平,实现经营指标,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国有企业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利用激励机制优化基层员工管理,助力企业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管理;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1.员工激励的内涵与分类

激励在管理学中的定义,是指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而采取的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最终的组织目标。

具体来说,国有企业的激励主要分为四种:一是物质激励,通过以待遇和福利提升作为目标,激发员工活力;二是精神激励,包括劳动模范、优秀员工等荣誉以及社会兼职的获得,体现在精神层次的提升;三是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的组合,比如职位提升、职级提升、外出培训等,可以获得个人收入和精神收益的双重效果;四是负面激励,对考核出现问题的员工,通过不同形式的处罚措施,来惩戒或批评,最严重的负面激励是解除劳动合同。

2.国有企业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现代人力资源制度缺乏激励探索

激励并不是简单的奖惩,而是需要一套完善的政策,做到奖罚分明、奖罚及时和奖罚到位,但对管理制度落后的部分国有企业来说,积极的激励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有的甚至将激励制度作为程序化的工作,一些物质和精神的激励手段,以“大锅饭”的形式分配到各个下属部门,激励制度在基层的运用不受重视,已经逐渐演化为一种特殊的员工“福利”,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在探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缺乏对激励制度的深刻探索,未能将企业发展和员工贡献之间确立正确的轉化脉络,人才管理和制度管理缺乏有效衔接,反而是“一言堂”的管理习惯依然发挥着主要作用。员工激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员工对各类激励政策的内涵不重视,关键还在于理念落后、执行层面缺乏理论指导。

2.2激励制度缺乏科学性

当前,国有企业的员工激励制度,执行者往往为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上文提到的“一言堂”对激励的实施发挥主要作用,缺少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主管情绪主导着激励制度的执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员工激励结果缺乏公示制度,大多数企业对激励制度的执行过程讳莫如深,不透明的方式让激励成为一纸空话;二是激励指标和考核手段陈旧,缺乏对员工工作效果的综合评价,导致“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成为职场主流,造成员工的不满情绪;三是激励的落实缺少员工的参与,员工的工作效率、质量和效果需要综合评判,但员工的意见往往不受重视。

2.3激励政策缺乏长远性

企业管理不仅要让员工获得“现在”,还要让员工看到“未来”,这样员工才有动力在岗位上长期坚持下去,并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获得更高的自我价值,为企业效力。管理人员带给员工未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为员工安排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的能力;比如给员工设立目标,待其实现后给予奖励。

3.国企员工激励问题的成因分析

宏观方面,企业对员工激励重视程度不足,随着国有企业的高速发展,产品和市场成为管理层最终是的领域,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升级工作并未触及到国企改革的根本,老旧的人事制度、对现代管理制度的邯郸学步,让企业的人才工作走进了误区。此外,国有企业中不同层级的人员,薪酬和福利水平差距较大,对基层员工的整体考量不足,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综合推动,激励政策往往流于形式,无法为企业员工增强凝聚力、提升创新力发挥应有的价值。

微观方面,国有企业的基层部门对员工激励制度认识不足,取法落地探索,具体执行力度不够。基层部门缺乏对员工激励制度的学习研究,机械地执行企业人力制度和领导交办事宜,并没有从基层管理的角度完善激励的落地,未能向基层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外行管理等矛盾问题。

4.国企员工激励工作的优化建议

4.1提升员工激励的重视程度

一是要落实管理制度的宣贯,将各类制度汇编成册,加强新员工教育,确保全员了解企业的各类激励制度。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教育,提升员工对企业管理和员工激励的认知水平,保证全体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员工激励制度的氛围中,在内心产生自我提升的动力,提高工作改善和效率提升的积极性。

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激励制度。人力资源工作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员工激励贯穿于人力资源工作的全过程,企业应当建立晚上考核制度和员工激励细则,既要保证制度长期有效执行,还要确保与时俱进,让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但提升自己的人才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员工激励是对人才的综合衡量标准,要确保差异化和平等化的共存,不断提升员工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4.2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形象代表,也体现出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涵,员工激励制度也融于其中。对国有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对内提升员工自豪感的重要触角,但企业普遍确认“子文化”的创新。从员工激励的角度来看,应该推动人力部门建立适宜的人才文化,并将员工激励作为人才文化的核心,让员工们产生对激励的期待,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认同和践行企业文化。

4.3细化优化员工激励基本方式。

从员工激励执行的角度来说,奖励员工的方式有五种基本类型:公司明文规定的物质奖励;老板弹性给予的物质奖励;给予员工正面的回馈,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员工了解他们的工作表现优异;公开表彰员工的表现,例如升迁、颁发最佳员工奖等;私下表彰员工的表现,例如,请员工吃饭、给予员工额外休假等。

5.结语

综上所述,员工激励在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一碗水端平”的国有企业管理风格,让一系列激励制度形同虚设。在国企基层部门,对激励制度的了解和执行水平也远远不足,需要建立科学化的激励制度、全员加强制度学习、优化激励落地途径,从根本上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激励制度体系,为国有企业的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史善进.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激励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9(17):83-84.

[2]石颖.新形势下非薪酬激励机制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4):105-106.

国有高速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从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建设的角度入手,基于我国九大国有林区2003-2012年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国有林区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子系统发展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金融体系对国有林区第二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最大,而对第三产业发展支持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林区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发展风险较大等问题。文章建议积极从金融支持方向和支持效率方面优化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

关键词:国有林区 经济子系统 金融支持

一、引言

一般认为,影响国有林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可以看做国有林区的三大运行系统。其中,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是利用森林自然资源进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物质再生产,为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为了更好地满足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有必要深入研究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的优化问题,以实现扩大林区农林、林工以及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调整林区经济生产结构,提高林区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林区可持续增长目标。

本文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我国九大国有林区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子系统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优化建议。

二、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

为剖析当前我国国有林区金融支持对经济子系统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拟以林区经济子系统发展指标为因变量,林区金融支持水平指标为自变量,结合内蒙古、吉林、龙江集团、大兴安岭、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九大国有林区2003-2012年的数据,进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模型分析。

(一)指标体系选择与构建

根据林区经济子系统的定义以及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择如下指标作为林区经济子系统发展指标:

1.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output)。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是指在一年期内国有林区企业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产品总价值。

2.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总产值(output1)。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总产值,涵盖了农业、营林、木材竹材采运、林产品采集以及畜牧业等行业的总产值。

3.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总产值(output2)。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总产值包括非木质林产品加工、锯材木片加工、人造板加工、木制品制造、木质家具、以及建筑业的总产值。

4.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总产值(output3)。国有林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加快林区服务性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有力支撑国有林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衡量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可或缺的指标。

5.国有林区木材产量(woodoutput)。营林生产是国有林区产业链的上游产业,是林区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业务,因而木材产量作为其产品产出指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国有林区的基本经济情况,是衡量我国国有林区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6.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人次(travel)。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人次,是指某年度国有林区接待游客的总人次。

另一方面,根据国有林区金融统计数据,我们选择包括国有林区所有资金来源的资金总量型指标——本年资金合计(tinvest),也包括了不同资金来源的细化指标——国债资金(bonds)、中央专项资金(cinvest)、自筹资金(selfinvest)和其他资金(otherinvest)。

(二)描述性统计

根据2003-2012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得到九大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output)、第一产业总产值(output1)、第二产业总产值(output2)、第三产业总产值(output3)、木材产量(woodoutput)、旅游人次(travel)、本年资金合计(tinvest)、国债资金(bonds)、中央专项资金(cinvest)、自筹资金(selfinvest)以及其他资金(otherinvest)的面板数据,并在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观测值、均值、标准差和最大最小值。

从表1中知: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建设中,重第一产业、轻二三产业,三大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10年间9大林区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output)、第一产业总产值(output1)、第二产业总产值(output2)、第三产业总产值(output3)的均值分别达到44156.1万元、210569.9万元、153807万元和77209.2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实现了近五成的林区企业总产值,足见其在林区产业结构中的分量。另一方面,不论是林区企业总产值,还是三大产业产值,其最大最小值之间差异非常悬殊,比如九大林区中第三产业产值的最大值超过91亿元,最小值仅17万元,反映出国有林区产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一点从林区木材产量(woodoutput)和森林旅游人次(travel)的统计数据中也可见一斑,国有林区金融支持地区结构和来源结构均不平衡。

(三)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一般情况下,我国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支持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索不同时间段不同国有林区金融支持体系各层面对经济系统发展的影响,我们设计面板回归模型。

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总体效果的面板双向固定模型和面板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别以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lnoutput)、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总产值(lnoutput1)、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总产值(lnoutput2)、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总产值(lnoutput3)、国有林区木材产量(lnwoodoutput)、森林旅游人次(lntravel)为因变量,以本年资金合计(lntinvest)、年份指示变量(year)、国有林区指示变量(id)为自变量,进行回归。

三、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实证分析

根据构建的模型,回归分析资金投入总量对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各指标的促进作用,回归分析全部采用STATA12.0软件实现。

(一)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首先,按照公式(1)至(6),分别进行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和面板随机效应回归,将回归结果纳入豪斯曼检验。表2列示了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总体效果评估模型的豪斯曼检验结果,由于p值均小于0.05,提示拒绝原假设(面板随机效应回归模型),验证了我们选择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合理性。

随后,根据公式(1)至(6)进行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并将结果列入表3中。根据表3知,6个回归模型的拟合系数R2分别为0.6790、0.5638、0.1299、0.2101、0.2637、0.2567,说明了6个回归模型对于被解释变量的方差分别具有67.9%、56.38%、12.99%、21.01%、26.37%和25.67%的解释力度,其中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lnoutput)、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总产值(lnoutput1)的模型解释力度较好。

具体来说,模型(1)显示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lnoutput)与本年资金合计(lntinvest)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为0.1),系数0.259表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ntinvest将带来0.259个单位的lnoutput的增加;从年度指示变量的系数来看,全部为正数,且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year7、year8、year9、year10)具有一定的显著性,表明近几年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是显著增加的,国有林区经济呈逐年增长趋势。

模型(2)显示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总产值(lnoutput1)与本年资金合计(lntinvest)关系不显著,而与常系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从年度数据上来看,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总产值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模型(3)和模型(4)回归结果不显著,表明总资金投入对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总产值(lnoutput2)、第三产业总产值(lnoutput3)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模型(5)回归结果中,国有林区资金投入总量(lntinvest)与国有林区企业木材产量(lnwoodoutput)有显著的负向关系(显著性水平为0.1),表明资金投入的增加并不能在短期内促进木材产量的增加。我们认为,这与近年来推行实施的天保工程有一定关系,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国有林区限制木材的开采和砍伐。

模型(6)回归结果中,国有林区资金来源总量(lntinvest)与国有林区旅游总人次(lntravel)无显著关系,而2007年至2012年(year5-year10)的年度虚拟变量均显著为正,说明了2007年以来旅游人数增长较快,国有林区旅游业在这几年发展较为迅速,而这一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有限。

(二)面板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结果

考虑到样本数据为9个国有林区10年数据,可视为N小T大的长面板样本,因而进一步考虑面板模型误差项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模型对面板数据变量进行精确回归。

采用公式(7)至公式(12)进行面板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模型之前,先对各模型的组间异方差性、组内自相关性、组间截面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分别列入表4、表5、表6。

由表4知,不论是似然比检验还是Wald检验,均提示6个面板回归的数据集具有组间异方差性(p<0.05);由表5的Wooldridge检验结果知,以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lnoutput)、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总产值(lnoutput1)、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总产值(lnoutput2)、国有林区木材产量(lnwoodoutput)、森林旅游人次(lntravel)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均有组内自相关性,而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总产值(lnoutput3)为被解释变量的数据集没有组内自相关性(p>0.05);由表6的Breusch-Pagan LM检验结果知,6个面板回归的数据集中除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lnoutput)、旅游人次(lntravel)为被解释变量的数据集外,均具有截面相关性(p<0.05)。

根据上述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检验结果,对面板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具体参数进行细化设定,并将用公式(7)至公式(12)的回归结果列入表7中。表7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大多在1%,表明回归模型结果较为显著。

具体来看,模型(1)显示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lnoutput)与本年资金合计(lntinvest)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0.282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ntinvest将带来0.282个单位的lnoutput的增加;时间变量t的系数显著为正,显示随着年份的推进,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逐年增加。这两点与之前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保持一致。另外,模型(1)还显示国有林区之间的差异性,甘肃国有林区(id8)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相比于其他国有林区,甘肃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相对较低。

模型(2)显示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总产值(lnoutput1)与本年资金合计(lntinvest)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0.321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ntinvest将带来0.321个单位的lnoutput1的增加;时间变量t的系数显著为正,表示随着年份的增加,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另外,该模型(2)还显示各国有林区之间的差异性。云南林区(id6)、陕西林区(id7)的第一产业总产值相对较低。

模型(3)显示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总产值(lnoutput2)与本年资金合计(lntinvest)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系数0.536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ntinvest将会增加0.536个单位的lnputput2;时间变量t的系数显著为负,显示近几年林区企业第二产业总产值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另外,该模型还显示国有林区之间的差异性。相对于新疆国有林区来说,内蒙古(id1)、吉林(id2)、龙江集团(id3)、大兴安岭(id4)、四川(id5)、甘肃(id8)等国有林区的第二产业总产值相对较高。

模型(4)显示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总产值(lnoutput3)与本年资金合计(lntinvest)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0.430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ntinvest将带来0.430个单位的lnoutput3的增长。另外,从该模型还可以看出国有林区之间的差异性。内蒙古(id1)、吉林(id2)、龙江集团(id3)、大兴安岭(id4)、甘肃(id8)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总产值相对较多,而四川(id5)、云南(id6)、陕西(id7)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总产值相对较少。

模型(5)显示国有林区木材产量(lnwoodoutput)与本年资金合计(lntinvest)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之前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保持一致;时间变量t的系数显著为正,表示近几年国有林区木材产量是逐年增长的。另外,模型(5)还显示了国有林区之间的差异性,内蒙古(id1)、吉林(id2)、龙江集团(id3)、大兴安岭(id4)所处的东北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相对较多。

模型(6)显示国有林区旅游人次(lntravel)与本年资金合计(lntinvest)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系数-0.529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ntinvest将带来0.529个单位的lntravel的减少;时间变量t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近年来国有林区旅游人次(lntravel)是逐年递增的。另外,模型(6)还显示国有林区之间的差异性。内蒙古(id1)、吉林(id2)、龙江集团(id3)、大兴安岭(id4)所处的东北国有林区旅游人次相对较多,其他国有林区旅游人次则相对较少。

综合上述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出:一是去除时间和个体效应后,资金投入对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总产值、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总产值、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总产值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和国有林区旅游人次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二是时间效应方面,国有林区企业总产值、第一产业总产值、木材产量、森林旅游人次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增长的,而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则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减少的。三是个体效应方面,国有林区企业中处于东北林区的内蒙古、吉林、龙江集团和大兴安岭在各指标上均不同程度优于其他林区,特别是在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木材产量和森林旅游人次这几个指标上。

四、政策建议

我们建议积极从金融支持方向和支持效率方面优化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

一方面,应发挥国有林区金融支持的资金引导功能,推动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林区经济效率。包括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生态开发领域,打造国有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支持林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多渠道支持森林生态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绿色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重点支持林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业,提高林区企业技术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

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林区森林保险制度。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和保险补偿,林区金融机构加强保险技术和制度建设,共同抵御涉林经济风险,促进林区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542194]

参考文献:

[1] 马明河,陆嘉.发展林区金融产业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林业经济,2014(2)

[2] 马明河.森工企业转型开拓金融产业的探讨.绿色财会,2015(5)

[3] 李微,万志芳.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2)

[4] 邓露露.国有森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1

[5] 肖平,张敏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几个经济问题.世界林业研究,2000(4)

[6] 张彩虹.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曲珅,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岳上植,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农林经济管理;蒋书彬,哈尔滨理工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经济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责编:贾伟)

国有高速公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已日益凸显,经营管理严重滞后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实际对如何让国有林场强化经营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经济效益

1 目前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现状

1.1 性质定位不够明确

国有林场性质为生产性事业单位,以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这三大目标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实现三大目标的协调统一,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只能当作远大而宏伟的远景目标,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因为许多国有林场甚至还处在为解决职工的温饱问题而疲于奔命的困境。国有林场这种“企不企、事不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一些政策、制度,既不符合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与发展现状,也不符合森林经营长周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是束缚国有林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1.2 产权主体不够明晰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实际上无力管好国有林场资产,平时监管责任大多落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肩上,但由于监管机制的先天不足,也难以监管到位。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者、管理者与资产所有者之间缺乏现实利益的共同基础,产权主体不明晰,责、权、利不统一,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国有林场的发展。

1.3 产品结构单一

国有林场长期存在着树种结构和比例单一问题,特别是大量的用材林树种主要以杉、松为主,造成国有林场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经济总量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林产加工业少,林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的延伸有待开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国有林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目前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1.4 经营环境逐渐恶化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与林业政策逐步调整到位,林地价值提高,木材价格回升,林地征占用补偿费用也上升,村民逐步认识到山区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对林地权益主张意识强烈,要求归还林地,集体抢山、抢种现象时有发生,林权争议现象较为普遍,林场正常的生产经营受到阻碍;国有林场木材生产经过乡村道路,村民要求给予资金补助,村民在途经道路上“敲竹杆”,动不动就要钱,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林田矛盾突出,村民以林木遮荫影响产量为由,林缘地带不让造林,甚至毁坏现有林木;偷砍盗伐国有林场林木现象越来越严重,森林资源损失较大,护林人员屡被恐吓,甚至被殴打,生产经营管理受到严重影响。

2 强化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策略

2.1 明确经营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新时期林业定位已经明确,林业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有林场,应该定性为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明确国有林场承担保护国土安全和保障战备资源的任务,坚持生态优先战略,走“以林为本,生态优先,分类经营,可持续经营”之路。

2.2 稳定林业政策

国有林场大多数是以绿化荒山为目的而创立的,与集体林地交错的地方很多,因此维护经营区域的长期稳定不能脱离当时的政策和时代背景,应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随着形势的变化,需尽快出台《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稳定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国有林场作用的认识,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

2.3 创新林政管理制度

在木材经营上,放活商品林,管严生态林。以各林场为编限单位进行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和管理,商品林经营可试行面积轮伐,提高林地利用率;成过熟林较多的国有林场,也可以探讨将5年的采伐限额根据市场需求调剂使用,使商品林真正成为商品,提高国有林场在木材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提高运营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授权各国有林场自行办理木材运输证件。

2.4 调整产业结构

在“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添发展后劲。培育园林观赏植物、特色花卉、绿化苗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培育名贵中药材,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经济林,开发林下经济;发展非木质森林资源产业,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兴办森林公园,开发森林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创建绿色文明;利用国有林场资源优势,创办木材深度加工企业和家具制造业、纸、板行业,提高木材产品的附加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栽培技术和成功造林经验,筛选出适合国有林场规模发展的特色造林树种,切实改变国有林场几十年来形成的杉、松“两棵树”比例过大问题,缩短林木采伐周期,提高林地利用率。

3 结束语

国有林场是以绿化荒山荒地为主要目的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在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科技推广、经营示范、战略储备及繁荣森林生态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林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经营管理严重滞后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需从完善管理体制、立法、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去改变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被动局面。

上一篇:经济决策审计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材料成本核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