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范文

2023-12-05

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1 质朴

质朴是语言的一种艺术, 更是一种美。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 不难于曲而难于直, 不难于细而难于粗, 不难于华而难于质。”鲁迅先生的作品, 语言风格质朴无华, 天然无饰, 清癯素淡, 给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感触。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写道:“天气愈冷了, 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 说柔石和其他23人, 已于2月7日夜或8日晨, 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他的身上中了10弹。”这段近乎的白描文字讲述了作者沉痛的回忆, 一床被褥, 一只洋铁碗, 看似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却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战友安危、冷暖挂念的细微和深厚;看似唠叨、繁絮的家常闲话, 恰恰却是作者内心深处情感的独白。这样的语言, 文浅意深, 小中见大, 虽然没有故作惊人之笔和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 但是它却能把鲁迅先生内心激荡复杂的感情, 刻画得汹涌澎湃, 字字句句中饱含着作者对战友至诚至爱的真情厚意。

2 凝练

鲁迅善于用最凝练的笔墨准确传神地刻画形象。李乐曾在《论鲁迅的语言艺术》中谈初读鲁迅小说的印象:“精奇, 无一字陈腔滥调”, 又说“鲁迅的小说, 却绝不会让人产生这几句是可有可无、这个词语是可以删去也不要紧的想法。他的小说是可以拿来作范文背诵的。”小说《药》的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 掏出一包洋钱, 交给老栓, 老栓接了, 抖抖的装入衣袋, 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 言简意丰, 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和洋钱的来之不易!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 而华老栓踌躇着不敢去接时,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 转身去了”。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 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3 含蓄

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和理论, 都十分重视含蓄的功能及其运用, 所谓“语句明白如画, 而言外有无穷之意”鲁迅深得其中三昧, 其作品不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直截了当地倾诉给读者, 而是在含蓄之中留下许多“空白”, 希望读者自己去作进一步思考。《一件小事》讲的是一个冬天, 我坐人力车往S门;途中, 一个老妇人身穿的“破棉背心”、“兜着车把”而“伏在地上”。接着, 鲁迅用一连串含蓄的字眼折射出作品的内涵:“我”怪罪老妇人“装腔作势”、“车夫多事”、“自讨苦吃”;而车夫“毫不踌躇, 仍然搀着伊的臂膊”走向巡警分驻所。“我”终于发现了被人力车夫“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作品主题的表达仅用一个“榨”字, 压出“我”的羞愧与自惭, 写出了“我”与“人力车夫”之间的差距。同时, 读者又能于其中产生更多的联想, 让各种各样的“我”都能在“人力车夫”面前寻找到差距而自惭形秽。

4 深刻

从历史上看, 浙江思想界与文艺界涌动着两大潮流——“飘逸”和“深刻”, 鲁迅作品完美地继承了“如老吏断狱, 下笔辛辣, 其特色不在词华, 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的文风, “他能够以极普通的常识为根据, 而道出人之所不能道, 不敢道, 不屑道。所以他的文章, 你拿到手里, 只感到他的犀利, 真是锋不可当。 (郭沫若语) ”《拿来主义》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先生这样表述:“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做‘发扬国光’”。“几位”、“几张”隐含大师不多, 作品极少, 几乎到了少而无奈, 寒伧可怜的程度。一个“捧”字颇富深意, 作为国民党政府御用文人的“几位大师”们在帝国主义殖民者面前必恭必敬, 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 “一路”点明此次路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 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扬国光”实则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练、传神的动词, 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 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 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5 沉郁

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甚至散文诗歌, 鲁迅作品的用词都有沉郁的影子。据初步统计在《故乡》中, 第一段有“阴晦”、“萧索”、“荒村”、“活气”、“悲凉”这些词;第二段又是“悲凉”, 第六段“凄凉”, 四十七段“惶恐”, 五十五段“瑟缩”, 五十九段“凄凉”, 六十一段“寒噤”、“可悲”, 八十四段“悲哀”, 八十七段“害怕”。在《风筝》中, 第一段有两个“惊异”和“悲哀”, 第四段有“惊惶”, 第五段有“虐杀”, 第六段有“沉重”, 第八段有“惊异”, 第十段有“沉重”, 第十一段有“悲哀”、“肃杀”、“寒威”、“冷气”。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我们可以发现, “悲”和“凉”系列词的使用频率明显偏高。这些词, 给鲁迅作品蒙上了一层暗暗的灰色调, 让人压抑, 让人沉重, 让人喘不过气。读者从中可以清晰地感悟到, 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悲观和失望心绪几乎到了极点。

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 不仅仅是语言技巧, 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深切地体验, 对人物性格特征准确地把握.恰因如此, 先生才能在文字上做到行文如绘, 一语通透灵魂, 造成神情活现、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给读者以墨落毫收而神传言外、妙神妙理的美感享受。

摘要:鲁迅的作品思想博大精深, 艺术风格多样, 既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鲁迅的作品语言丰满而洗练, 隽永而含蓄, 诙谐而峭拔, 于个性的表达中酣畅着审美的创造。这是鲁迅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 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理解鲁迅作品, 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 通过其语言的艺术特色感悟历史、社会和人生, 感受社会步履和语言的声音。

关键词:质朴,凝练,含蓄,深刻,沉郁

参考文献

[1] 葛忠明.浅析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J].语文教学与研究 (综合天地) , 2006 (6) .

[2] 曹颖群.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J].现代语文.下旬 (语言研究) , 2007 (4) .

[3] 钱德宝.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 (综合天地) , 2008 (4) .

[4] 杨英霞.鲁迅作品语言运用赏析[J].教学交流, 2008 (5) .

[5] 罗姝芳.鲁迅作品词语锤炼艺术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 , 2009 (7) .

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体育舞蹈 艺术作品 创编 分析与研究

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的成功是因为其提高舞蹈比赛的竞技性、艺术性和欣赏性,并能全面进行文体结合,同时让更多百姓更好的参与这项运动,从而达到健身与舞蹈双重运动的发展。体育舞蹈通过舞蹈动作表现了当代体育发展的步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对它的热爱,从而促进一大批好的艺术作品加速发展,并迸发出不少优秀的艺术作品。大型舞台剧《金陵十三钗》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一、体育舞蹈艺术作品相关概念

(一)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运动项目,是通过运动、乐律、舞美相融合在一起的肢体语言。是以舞蹈的形式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和舞伴之间息息相通的配合,来达到健身、健美、健心的目的。其内容五花八门,多姿多彩,不受地区、年纪、场所等影响,可以让全身得以活动,让各处身体机能得到平衡发展。增强人民体质的同时让人们在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舞步中培养良好的身体素养和自身的身体形态,在完整的组合动作和不同风格中提高人外在和内在的不同气质。

(二)艺术作品

音乐是用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的作品,是演奏作品本质的最高境界。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由众多因素组成的,所以它的本身充满情感。因此,它本质上是一个双重意义上的听觉和视觉的识别。好的舞蹈作品会使得我们观众由景生情,联系到自己的自身感受,从而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三)创编方法

对于所有的舞者,不论是从事这项专业的还是热爱舞蹈的,或者是还在学校读书的,他们创编舞蹈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是突来灵感,有可能是日久生情,但是都离不开平时的生活和情感。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的创编方法有很多,比如由灵感而发,或者是学习以前成功的案列,吸取精华变成自己风格等。

二、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创编的基本条件

(一)舞蹈音乐

音乐是一部作品的灵韵,通过在乐曲的伴奏下,人们可以通过节奏的起伏或者变化而做出不同的动作,来展现不同作品所要表达感情。体育舞蹈有很多类别,比如我们熟悉的温柔圆满的华尔兹,顿挫有力的探戈,浪漫柔情的伦巴,热情欢快的桑巴。体育舞蹈是融合运动、乐曲、舞美为一体,也是集合锻炼身心为一体的运动项目,以独特的音乐律动的运动模式,进入了很多高校的体育课堂,受到很多体育生的欢迎。它还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根据对自己乐曲的理解进行对作品完美诠释,创编出适合每一个舞者的优秀的作品。

(二)舞蹈动作

在一个作品的创作中,无论是团体练习还是个人舞蹈,都是需要完整的舞蹈动作,而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是需要根据舞者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创编。如果动作超过了舞者的实际能力,会让作品在表演或者比赛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最后反而事倍功半。所以创编舞蹈动作时,应该根据每一个舞者基础水平进行创作,比如我们在学习伦巴时,应该是从最简单的伦巴的手法、脚步、身体转动开始学习,然后由简单到复杂,由陌生到熟悉,同时掌握相关知识及风格特点。让体育舞蹈在动作编排中体现出节奏随音乐强弱而引起动作的强弱,让体育舞蹈动作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完成,让动作律动在空间里随着动作路线和队形的变换而演变成一部有艺术性的体育舞蹈作品。

(三)舞蹈演员的情感

体育舞蹈是集音乐、动作、情感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是通过人体各种动作在音乐节奏中来表现人对作品情感,它其中体现的个人情感和团队情感,是整个作品中至关重要因素。的因此,在很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中,加强舞者情感的培养,是充分挖掘体育舞蹈中艺术作品整体的情感氛围,能提高学生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渗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舞蹈课堂可以延伸出好多方面的知识,了解一个完整的成功的体育艺术作品是需要方方面面配合而成的。

三、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创编意义

在我们大家眼中体育就是单纯的跑、跳,舞蹈则是单纯的跟着音乐做动作。其实不然,体育和舞蹈其实都有着一样的本意和效果。在体育中训练了我们身体肌肉的力量,柔韧的牵拉,以及协调性的发展。而舞蹈在另一方面却培养了我们的动作和乐感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体育舞蹈它本身就是一个代名词就是一个整体。

在我国几千年前就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到舞蹈的身影,优秀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比如大家熟知的《孔雀舞》、《千手观音》以及《敦煌飞天》等等。一个好的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作者或者创编者的一种任务,而它是融合了大自然以及社会甚至是人类心愿表达的一部艺术作品。所以一部作品的出现可以反映出大自然以及社会、国家还有人类的真实写照,同时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使得我们身心收益。

四、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创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体育舞蹈近几年发展迅猛,但是国内相关的部门并没有大范围提倡体育舞台的创编。导致我们只是效仿和临摹,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出现。所以我们不能够完全的展现我们自己的生活和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其次就是国内好多作品有时为了完成任务,所以一味的要求舞蹈美感却突出不了主题,让观众不能从内心深处去理解舞蹈,理解作品,只能观赏其舞蹈的动作和音乐的配合。

五、体育舞蹈艺术作品创编对策及建议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情的创编原由。有的是生活感受,也有地域文化,甚至是突发奇想。所以作品在创作时大量运用民族高尚品质的内容,能让人们感受到有鼓舞、激励和教育的含义,全面提高民族主义精神。我们常说,不管什么事情都不是马上就能成功的,舞蹈的创编同样如此,舞蹈也是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对动作的熟悉,才能知道它其中的规律和运动的轨迹。其实,我们可以从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舞蹈的影子,将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转化为华美的舞姿。我们也可以对历史进行了解和感悟,为广大的中华儿女创作出铭记历史的作品。总而言之,舞蹈随处都有,舞韵更是细水长流。只要用心去创作,我相信我们不会缺少让人骄傲的作品。

六、以舞剧《金陵十三钗》为例论述其创编方法

《金陵十三钗》作品背景是1937年12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女性独立、自信、坚强的形象。很多的地方不管是节日庆祝还是其它重大活动上都在排练这支舞台剧。武汉体育学院,校周年庆《金陵十三钗》不仅是为缅怀遇难同胞、弘扬民族精神,也是为充分体现“人人参与,文化互动”的宗旨。

拉丁舞舞剧《金陵十三钗》首演,作为一项文化交流及传承的活动,不仅拉近群众和历史的距离,还充分展示体育舞蹈院校最近几年的舞蹈的进步性和国际化,受到师生的追捧。每一位演员都饱含深情,将每一个动作做出真正意义,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作品有一个动作是所有的人把女主角围在舞台中间。舞台剧中的故事并没有像张艺谋电影中表现玉墨等人不好的遭遇,而只是用舞蹈动作和语言表现女生在受到不好遭遇时的坚强不息精神,也营造了舞台上持续长久的掌声和泪点。

(一)舞蹈作品演员人数

《金陵十三钗》是以穿着红碎花旗袍的13位女生和身穿黑白西装的8位男生组成。他们以团体舞的表现方式,变化多端的队形,运用合理的空间,21名运动员饱含深情,铿锵有力,每个动作都前后呼应,精妙的互相配合展现出人意料有故事性的整体效果。《金陵十三钗》用拉丁舞的特点,阐述了不同舞蹈之间的联系,运用创编的套路对舞蹈音乐境界的体会和整段舞蹈节奏的掌控,完整的描述出主题内容思想。团体舞表演把体育舞蹈的格调特点诠释的更加完美。

(二)体育舞蹈团体舞的特点

首先通过对武汉体育院校周年庆舞台剧《金陵十三钗》中可以看出,团体舞具有体育和文艺相结合的特点。而其最大特点是在于它以团队形式存在与舞坛中,所以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使它有着另外一种舞韵。

(三)体育舞蹈团体舞队形变化的分析

为了得到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结论,本文对武汉体育学院60周年校庆舞蹈节目旗袍拉丁舞《金陵十三钗》进行研究、整理。从中看出,拉丁团体舞不像是其它舞蹈项目,它在队形变化上不是单一的规整对称,而是采用曲线性和流动性的较多的舞蹈形式。舞蹈创编者将一些基本的动作及步伐改编为具有特点的舞美。目的是要让每一个舞蹈动作和瞬间像是一场美丽的电影,尽可能将每一舞蹈动作像是绘图一样,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感染力。但团队舞蹈队形的艺术性具体有以下几个条件:

1.队形变化的平衡点

队形的平衡定义分为:平衡和非平衡。平时的表演和比赛在有的舞蹈队伍变化对称,形成不一样的图案。形状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而有的作品却和这种表演形式大相径庭,剧它们可以根据乐曲起伏或者情节变化,形成不一样的队形,错落分散,高低不齐,但是舞蹈的韵语在他们中间体现的淋漓尽致。

2.队形变化的协调性

协调性能够将大脑反映出的舞蹈动作用肢体进行得当的反映,它可以改变舞蹈的以往的听音乐做动作,创造出舞蹈生机、欢快、优美的画面。协调与平衡性有相同的特点,都是强调队形的统一性,使得作品整体看起来一致。但是也有其他的方式表现出的不同,可以让舞者的动作与作品意境相结合,形成协调美。所以协调性在一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3.队形变化的多样性

《金陵十三钗》作品的成功,是运用了舞蹈的“多样性”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现在很多高等体育院校和艺术院校共同遵循的形式之一。

4.队形变化的空间性

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动作语言和队伍的变化,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这也就是俗说的空间美,它会与作品的美遥相呼应,产生化学反应达到观赏的意义。在作品表演中必不可少。《金陵十三钗》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七、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舞台剧《金陵十三钗》创编故事背景和动作分解的分析,让我们欣赏到体育舞蹈中的审美价值观,也让我们在日后的体育舞蹈教学中有成功案例可以学习。近两年,体育舞蹈作为学生普及课程已经进入了校园。总之,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好的锻炼,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形体及精神面貌。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身对舞美的观赏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心灵美,形体美产生更好认识。从而全面开展学生各项素质的教育,使学生更好的充实自己。这也是体育舞蹈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 崔景秋.浅谈舞蹈的起源及发展[J].新教师教学.2010.5.5.

[2] 刘环.浅谈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2011.3.

[3] 傅军节.国标舞中拉丁编队舞的创编[J].艺海.2011(7).

[4] 杜静歌.论舞剧《长恨歌》对中国国际标准舞发展的启示[D].武汉体育学院.2011.4.

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对VR影视作品中镜头语言与叙事逻辑的变革与创新策略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影视制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 VR影视作品;镜头语言;影视叙事逻辑;策略

2016年被行业定义为是VR元年,而发展迅速的VR技术也在不断挑战着传统行业,即在各行各业都有了非常大的成就,其中的影视艺术行业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影视作品的主要呈现方式还是二维平面,并且也在一直严格遵守着二维平面的审美与规律,但随着VR技术的出现,其也为观众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听体验,同时也直接改变了传统观影模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时,虚拟现实概念就已经被提出了,但因为受到当时科技的影响因此没能实现,即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在影视行业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让影视作品呈现出了新的状态和面貌。

1 VR技术下影视镜头语言的改变

我们都知道传统影视作品主要是通过摄影机的基本拍摄手法来展开,然后利用不同的景来作为辅助便能完成整部作品的制作,所以为了达到最满意的拍摄效果,传统镜头的呈现方式会非常的多变,但一旦缺少了基本镜头语言,那么影视作品也将失去独特性。但这些基本镜头语言在VR纪录片《盲界》中没有一点存在,即整部作品从开篇到结尾都是用360°全景镜头来呈现的,并且可以让观众随意转动观察视线,这点是传统影视作品无法视线的。随着VR影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拍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VR效果的需要,当然这与特写镜头所呈现出的细节特征相比,现阶段的VR技术还是无法做到,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一定会实现这一功能。

2 VR技术下影视语言的全新定义

1)镜头与画面。镜头是指摄影机在运动或固定状态下所拍摄下来的连续性画面,这属于是影视艺术中最基本也是最独立的构成单位,但在某种情况下镜头只是包含一个画面,而大多情况都是包含很多画面的,在这样的状态下,镜头就会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构图关系。其次,環境、主体等之间的组合关系也会对最终画面造成影响,因为在影视作品中的画面不单单是影像,更多的还是对现实物像的再现,也可以看成是重写,而画面则属于是对现实的复制,是被给与了意义的真实。但在VR技术下,整体的画面与镜头就不会那么单一,因为其最少会拥有六个镜头的球形全景摄影机,而传统的镜头形式也将无法满足VR时代的需要,画面也会变得更加丰富。例如在《盲界》这部作品中,盲人老师对话这一场景就使用到了水平结构的构图方式,即盲人老师与盲童坐在具有横线条的墙壁前,这时的横线条就会呈现出一种平静的安宁感,从而把观众的视线都引导主体上。

2)光与色彩。光在影视语言中可以算是第一要素,因为不同的光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并且任何色彩也都需要得到光的帮助才能呈现出来。从影视艺术作品中来看,光与色彩可以说是创造人物形象、营造氛围、建立画面基调等工作的重要手段,甚至还能一定程度的引导观众心理,即通过光线的控制来营造出各种氛围,从而让观众能迅速的进入到影视情节中,这同时也是光体现画面美的关键所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光与色彩也能很直接的表达出作品的思想与情感,即每个镜头与画面的信息都是通过其来呈现,所以也可以看成是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例如《荒野猎人》这部作品,导演为了呈现出北方大地的壮美与自然光的魅力,摄影与导演都坚持用真实的场景进行拍摄,导致原本80天的拍摄时间被延长到了9个月。有资料显示,《盲界》这部影片的现场拍摄环境不是很理想,为了保证拍摄效果,于是创作团队就使用了CG+VR技术来进行,片中盲人老师在讲述幼年经历时周围是漆黑一篇的,墙上还倒映着斑驳的树影,这一画面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孤独感,而这也正是VR技术的魅力所在。

3)声音。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革,一直以来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都属于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有很多人认为画面决定声音,其实在某些状态下,声音也会决定着画面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声音与画面对影视作品来说地位是完全相同的。声音还可以划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其中的音乐可以直接表达出一个视觉主题,即音乐自身就是画面。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学家曾经提出过一个这样的观点:“在影视作品中,声音的合理使用不但能让气氛得到延长,而且还能加强艺术自身的表现力,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同步来带动故事情节,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例如:我国首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其中就使用了非常多的环境音,通过幼儿园路上的鸟鸣声可以营造出山村人烟稀少的环境氛围等。从VR技术自身来看,声音还能起到引导观众视线的效果,因为很多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并不会按照导演的构思来观看,部分观众还有可能会沉入到对故事背景的分析中,这时声音的价值就能发挥出来,即通过交互式声音来让观众把视线放到剧情上。如在欣赏《盲界》这一作品时,观众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会随意乱看,这时如果出现声音,那么他们就会立即去寻找发生源,这与教师在讲解故事时会不自觉跟着教师移动是相同的,这些都能很好的证明声音具有引导作用。

3 VR技术下影视叙事逻辑的挑战

蒙太奇可以说是影视艺术行业最有代表性的叙事语法,这就类似于人们写文章时需要使用到的章法与句法,其不仅仅是简单的将镜头进行组合与编辑,最关键的是通过处理可以让作品拥有较深刻的内涵,从而提升作品自身的艺术吸引力。电影大师普多夫金曾经说:“蒙太奇就是电影艺术领域的基础,因为其所剪辑出来的作品都呈现出了非凡的效果,所以身为影视艺术领域最基础的修饰手法,蒙太奇的运用可以算是影视历史中的一次重大创新。”它可以把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拍摄镜头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组合,从而围绕其来进行故事续写并营造出故事人物形象。从影视艺术的角度来看,蒙太奇还会以某种思维的方式存在于影视创作中,甚至会直接关系到整个作品的制作全过程,属于是作品结构与故事的结合体。

而著名电影理论学家却不太认同蒙太奇理论,因为他觉得整个过程就是人为的剪切与重组,因此为了让蒙太奇理论变得更完善,长镜头的出现也为影视行业增添了新的叙事手法,其在时间的结构性与景深镜头的完整性上呈现出来美学风格。所以从特殊意义上来看,长镜头其实就是相同镜头状态下的蒙太奇,即通过分切镜头的形式来保证时间的连续性,但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技术人员通常都是以蒙太奇为主,长镜头为辅来展开。随着VR技术的加入,其在利用VR技术来进行叙事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即蒙太奇在运作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虽然还是能够进行画面切换,但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的功能却不是很理想,导致无法实现演员视角的随意转换。

从传统的影视作品来看,导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的关键,并且呈现到观众面前的也都是经过导演认可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保证作品情节的稳定,但VR身为新的数字技术,其与传统影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即在整个作品中观众是可以选择观看内容的。VR影视作品主要是以场景为单位,只要在平行时空下就可以实现多维度的场景交换,这一项技术也是对传统蒙太奇与长镜头的颠覆。这主要是利用虚拟技术来创作出“虚拟环境”,然后突破观看者与叙事者之间的隔阂,让场景与人物“真实”的呈現在观众面前。

4 结论

综上所述,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过这样的话:“如今大部分的传统行业规则都在慢慢的被改写,其并不止包含有电影行业”。不管是教育行业还是影视行业,VR技术所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同时也是下个时代中最先进的一项技术。当然,该技术在影视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也是非常多的,因为受到技术上的约束,导致最突出的交互特性还没能得到开发,即还处于视听方面的沉浸。VR影视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形式,其凭借自身极强的画面感与震撼感也给大众带来了较特别的视听享受,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其在传统影视基础上也会呈现出更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夏丹丹.计算机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创新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12):115-116.

[2]路春艳,王占利.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介互动——谈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J].艺术评论,2012(5):208-209.

[3]张超.在场与沉浸:虚拟现实技术对视听叙事的重构[J].中国电视,2016(11):611-61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虚拟现实视域下的电影美学研究”(编号:2017343)。

作者简介:孟 威,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摄影技术与艺术。

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西田秀己是一位日本當代艺术家兼建筑师,其公共艺术作品擅长将平常视野下的人造物元素提取出来,把它们当作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帮助观者转向对当下空间美学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引发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原始体验。本文从西田秀己几件富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着手,重点分析了其作品的艺术理念、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材料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自然场所;空间美学

西田秀己(Hidemi Nishida)的作品涉及装置、舞蹈、摄影摄像、行为艺术、建筑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其公共艺术作品经常涉足于对空间美学和诗性的探索、环境感知力的攫取与渲染,以及场景氛围的营造,强调公众参与和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原始体验。西田秀己认为这种最纯粹、最原生态的体验能够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视界,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感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西田秀己在2007年成为钏路国立技术学院(Kushiro N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的工程师助理,于2011年获得札幌城市大学(School ofDesign,Sapporo City University)设计学士学位,在这之后于2014年在卑尔根艺术与设计学院(Bergen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取得美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日本东京。他的作品已在全球各地的著名展览中展出,获得了媒体和观众极大的关注。近年,他参加了第十届光州双年展(2014))、2014年札幌国际艺术节等。2015年他被日本文化厅纳入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

西田秀己的公共艺术装置大多被放置于远离喧嚣的自然景色之中。他擅长利用普通的人造物作为公众与自然交流的媒介,椅子、桌子、沙发、房屋都是他简单而独特的艺术语言,也是他公共艺术中的标志与灵魂。他将本应该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搬到大自然中去,改变了这些物体原本的使用场景与实际经验,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与格局,赋予了自然场所以新的意义。他想让观众从繁忙的城市轨迹中脱离出来,让生活回归自然,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找寻人生的本源,这也是其公共艺术想要传递的理念。

西田秀己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其作品大都蕴含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并在观念上与日本物派“人与自然是主客合一的、浑然一体的关系,尊重事物原本的力量和存在意义”东方哲学式的思想不谋而合。其作品赋予了自然空间与平凡物质以特殊的意义,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让生活回归自然,让生命回归本源。他给予观众无限的思考空间,大家可以爬上椅子去观赏远处的美景,可以聚集在一起感受自然的拥抱,也可以登上山顶去追寻神秘的钟声。在艺术家与观众、观众与作品、观众与观众的互动过程中,公共艺术内在的价值才能被真正地发掘出来,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感受到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脆弱的椅子》(Fragile Chairs)是西田秀己于2017年为日本北海道飞生艺术节(Tobiu ArtFestival 2017)所做的一个公共艺术装置。他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椅子安置在北海道白老町一处平静的湖面上,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又诡谲莫测的美丽景观,仿佛在揭示这个无人之境的存在。这样奇异的景观使得过往的游客与行人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欣赏被他们忽略的美景,去感受平凡的存在与诗意的远方的违和感,去猜测艺术家的初心与用意。对于居住在湖旁边的居民来说,这些椅子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空间,吸引着他们重新去审视、去观察这原本让他们习以为常的景色,从而渐渐转变传统的视角,去体验自然的神奇魅力。对于游客来说,逃离了都市的繁忙与拥挤,来到这样一处好似天空之镜的地方,身心已然得到全部放松。当他们突然看到这个与一般景色格格不入的场景时,先是惊讶,然后是好奇,最后是平静下来,仔细思考其中的意义。艺术家为的就是那一刻的沉思,他希望让时间慢下来,让人们从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中找到自然之美,找寻到安静的内心。

《脆弱的桌子》(Fragile Table)这件公共艺术装置是将一套风格独特、与众不同的高大桌椅摆放在挪威莫斯奥斯陆峡湾上方一座美丽的山顶上。该地区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一座美术馆和一家舒适的咖啡厅。该作品伫立在花园的中间,好似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让人们不知不觉想顺着梯子爬上椅子,去体验这别致的美景。观众不仅可以看得更远,还可以在椅子上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畅聊人生。原来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就可以给予人们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这件艺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以全新视角赋予寻常风景以新的意义,为人们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改变了观者与自然被动的交流方式。

白雪皑皑的冬天一旦来临,往札幌艺术森林的山峰上眺望,便可看到一个红色的钟楼隐约其中。未见其身先闻其声,人们可能会先听到从远处飘来的清脆悦耳的钟声,这悠扬的钟声穿透无边无际的森林,直抵内心,让人想迫不及待地赶去一探究竟,亲自敲响那座钟。但是要找到钟楼并不是一件易事,尽管路途艰险,总会有几个好奇心旺盛的人找到了去往钟楼的路途,并自己敲响了钟。这也是西田秀己的一件装置作品,名为《临时的钟楼》(Instdnt Belfy),这座钟楼只是孤独地站在没有任何显眼标志的山脊上,没有夜色中霓虹灯一般的鲜艳色彩,更没有城市中广告牌的招摇过市。但这座看似神秘脆弱的钟楼却有其独特的魅力,打破寂静的钟声向那些循声而来的居民诉说着深情的故事,吸引着他们去敲响属于自己的钟声,这时,举手之劳的事也会很有价值。没有这幢平凡的钟楼,也许这座山就会在雪中沉睡。

《天空花园》(Garden sky)起初是西田秀己工作室团队以环境治理美化为目的,为当地艺术节设计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他们在日本神户六甲山一个绿意盎然的山坡顶部摆放了五个白色的木制沙发。从远处望去,它们就像朵朵白云漂浮在山间,有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的被安置在空旷的草地上。山下的游客发现这不同寻常的景象之时,便会随着好奇心去亲自抚摸那些洁白的“云朵”,去追逐那可爱的“羊群”。沙发旁边都配有一架梯子,以便游人可以轻松地爬上这些宽大舒适的“天空之椅”,犹如天然圆形剧场一般的场地为欣赏周围的自然美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赏点。这样的观景方式让人们可以坐拥天空,俯瞰全景。来参加艺术节的观众可以在这里坐看夕阳西下,享受慢生活带来的惬意;还可以坐在“云端”高谈阔论,畅谈未来的理想。被这美景环绕,静待时光流逝,想必是人生一大乐事!西田的这件公共艺术作品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环境,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

《涂鸦村莊》(Doodle Village)是一个为2012年飞生艺术节(Tobiu Art Festival)和飞生营(Tobiu Camp)活动搭建的临时空间,包含六处临时建筑。该艺术节在日本北海道森林的一处废弃的小学中进行,观众可以在活动举办地的森林里找到六个被随意摆放的临时建筑物。在其舒适的空间中,观众可以投入到现场热烈的氛围中共同欣赏美妙的音乐表演,也可以在静谧的自然空间给予心灵以慰藉,让整个人全身心放松下来,暂时忘掉烦恼与忧愁。这六个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如庇护所一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好似传统的村落,在短暂的时空交汇中创造出了融洽的氛围与新的空间集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另外一件公共艺术装置《脆弱的庇护所》(Fragile Shelter),该作品作为《脆弱》系列中的一个建筑实体,房子外部被一层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包裹,隐隐透出内部的木质结构,这些结构框架组成了每个独立的庇护所。在银装素裹的雪地里,这幢简单朴实的建筑好似一团充满生机的火苗,将夜空点亮,给予寒冷的冬夜一丝温暖;又好似夜空中缓缓流动的星光,让人充满无限遐想与希望。建筑外部寒风凛冽,但这个木制的简单空间却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他们互相取暖,交谈,脸上露出笑意,丝毫感受不到冬日的凄凉。此情此景,让人们和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生回归自然的本源,找到真实的自己,也许这就是公共艺术的魅力所在。

《孤独的房子》(Solitary House)被放在荒凉的野外。这间只有约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却有着一切人类必需的生活用品——床、书桌、炉灶、水槽、厕所和淋浴设备,设施齐全。如今,我们拥有了高度工业化的住宅,非常舒适,这是我们努力抵御恶劣的地球环境的结果。然而,当我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蜷缩在这个给予我们安全感的庇护所里,似乎切断了身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联系。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说:“房子是我们的世界角落。”这个“角落”能够拯救我们的生命,帮助我们抵御自然环境不可估量的力量,这也是它存在的意义。当人们静静地躺在这座房子的床上时,耳边充斥着海浪翻滚的涛声、寒风呼啸的簌簌声、植物互相摩擦的沙沙声、雨滴落在房顶的淅沥声。有时来自海面呼啸的大风会使房屋剧烈摇晃,伴随着木结构的嘎吱作响,居住者的心也跟着颤栗,根本无法入睡。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地明白什么是“庇护所”,什么是自然的力量。

在人云亦云、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是否逐渐迷失了自己?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央,我们是否失去人生本来的意义?我们总是抬头仰望星空,却忘记了脚踏实地的真实。“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西田秀己的公共艺术作品让人们的生活回归到自然中去,帮助他们梳理杂乱的思绪,清醒混乱的头脑,以便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让烦躁的情绪得到舒缓,让迷蒙的心灵得到净化,在平淡与宁静中找寻生命的本源。西田秀己也用他的公共艺术作品表达了他对生命与存在的看法: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顽强的,珍惜当下,真正的美就在身边。人的存在依赖于自然,但人创造的楼宇割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那种在大自然中的最纯粹、最原始的经验与感觉才是最为珍贵的记忆。

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网络传播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与以往的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更别具一格。但影视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也因此受到了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侵犯,著作权人的维权难度也上了一个台阶。文章旨在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影视作品版权侵权的具体表现与保护对策等,从而提出更为积极地应对网络环境下侵犯影视作品版权行为的思路,让著作权人及有关各方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互联网;影视作品版权;侵权;保护

1 影视作品的概念及特征

1.1 影视作品的概念

我国著作权法对影视作品是这样界定的:影视作品是以摄制或者类似摄制的方式完成的电影作品。以这个概念为标准,利用非专业摄制工具但可以用来拍摄的工具完成的作品不属于影视作品。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样界定影视作品的概念显然是有局限性的,现在的影视作品内涵丰富、制作方式多样、传播技术高端,传统的定义无法与之匹配。因此,对于影视作品的概念应当延伸其解释。《伯尔尼公约》中,影视作品的概念更加广泛,其将纪录片、动画片等也纳入影视作品范畴内,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了此定义。

1.2 影视作品的特征

第一,影视作品的技术性。世界上多数国家对于影视作品的拍摄要求是“以拍摄电影的方式”。因此在制作影视作品时,需要运用专门的技术,将作者的思想通过视听媒介制作成精美的影视画面表达出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拍摄影视作品的方式逐渐多样,但无论怎样创新,影视作品最基本的特征仍然具有技术性。

第二,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制作一部影视作品所依赖的技术、形式越来越多样,呈现影视作品的载体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无论运用哪种技术形式制作,哪种载体呈现,影视作品的内容都不能超出艺术创作的范围,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必须是一种艺术的结晶。影视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之所以较多,是因为影视作品的内容具有艺术性[1]。

第三,影视作品的独创性。所有作品要想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具有独创性特征是大前提,影视作品也不例外。影视作品的独创性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与其他作品有本质的不同。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集编剧、导演、摄影、剪辑等相互配合的分工合作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影视作品的传播更加快速,范围更加广阔。

2 影视作品版权在互联网中的性质

2.1 无限复制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影视作品的传播不再受以往有形载体的局限,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复制影视作品。如果著作权人并未对自己的影视作品进行技术保护,那么所有的网络用户都能够在互联网中查看乃至下载,甚至不受限制地分享给其他任何用户。就算著作权人对其影视作品设置了技术保护堡垒,只要不法分子采用违法的技术手段对其加以破解,影视作品最终也会被违法复制传播。互联网用户的身份都是虚拟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多数人会对免费的盗版资源趋之若鹜,并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著作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2.2 跨地域性

著作权的地域性是指著作权受保护范围是先前确定的,著作权要想在一国的地域之外受到保护,那么国与国之间就需要签订相关条约。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前,影视作品的传播是有局限性的,在各地域之间传播都必须具有著作权许可。但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下,所有的网络用户都成了地球村的村民,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无须表明真实身份、国籍,只需要登录网站就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影视作品。对于著作权人来说,维权之路因为无法查明侵权人的真实身份而变得异常艰难。在互联网环境下,侵权人在传播影视作品时的位置难以确定,因此影视作品版权具有跨地域性的特征。

2.3 获取自由性

获取自由性是指互联网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观看、下载影视作品。互联网普及之前,影视作品的传播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人们只能在既定的时间地点欣赏影视作品。而在网络环境下,用户获取影视作品简单快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但这也导致影视作品版权受到侵害越来越频繁,著作权人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2.4 易受侵害性

生活在数字化时代,即使相隔于大洋两岸,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并不存在。只要有互联网,大家就可以随时随地产生联系,语言、国籍都不是问题。只要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人把作品上传到互联网,即使采取了技术保护措施,其他用户若想违法获取,只需运用不法技术手段破解保护壁垒,就能够轻松获取资源。一传十十传百,违法获取的影视作品被不断传播,而侵权人也无法准确认定,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影视作品版权具有易受侵害性。

3 互联网环境下影視作品版权侵权的具体表现

3.1 视频聚合行为

网络用户获取的影视作品来自网络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其他网站的深度链接,或者使用不法技术手段突破著作权人的技术屏障获取影视作品,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这种行为就是侵犯影视作品版权的视频聚合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采用“拿来主义”,直接盗取其他合法网站的影视作品,将其进行一定的编辑后放置于自己的网站供访问用户观看或者下载,这就是所谓的提供深度链接行为。提供深度链接行为和传统网络链接行为有本质的差别,前者直接在自己的网站上呈现影视作品,而后者只是单纯提供一种跳转页面的链接。页面跳转以后,网络用户可以直截了当地看到自己查看作品的真正权利主体,因此,网络用户在使用传统网络链接时一般不会侵犯著作权人的权利。如果网络用户选择使用深度链接的视频聚合网站,则不会发生页面的跳转,所获取的影视作品的真正权利主体不会被发现,用户理所应当地认为提供深度链接的网站就是原始网站,故著作权人的权利就受到了损害[2]。

3.2 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的行为

网络服务商提供一种虚拟空间,网络用户可以利用此空间上传自己已获取的影视作品,网络服务商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狭义的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的行为。用户将视频存储在空间之后,可以向其他用户自由分享,严重侵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然而网络世界是一种虚拟世界,在互联网空间中,所有网络用户无须表露真实身份信息,因此即使其未经许可上传影视作品,著作权人也很难查明侵害其权利的用户信息。但著作权人受到侵害必然会选择维权,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的网站就成了维权的对象,受到权利人的起诉。尽管视频分享网站的行为并未对影视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造成直接侵害,但是给网络用户的视频分享行为搭建了平台,成为侵害著作权人利益的桥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视频分享网站承担其平台用户侵权责任的前提是已构成间接侵权,而构成间接侵权的条件中,网站的主观状态尤为重要。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的网站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明知或应知其行为帮助了平台用户的侵权行为。

3.3 影视作品资源共享行为

影视作品资源共享行为是指网络用户的出发点并不是获取利益而是分享自己欣赏的影视作品,是以供消遣娱乐的一种行为。对于此种行为是否侵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否认影视资源共享行为侵权,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用户之间单纯的资源共享是一种合理使用资源的行为。第二种观点则肯定影视资源共享行为侵权,因为表面上看这种行为并未侵犯著作权人利益,但实质上也属于间接侵权的一种。假若一部新上映的电影被大量转发共享,那么其票房收入一定会大幅缩水。虽然网络用户之间的分享行为并非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但是间接侵害了影视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故此类行为可以被认定为侵权行为。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有损失就得有人承担责任,并不能以主观状态为自己的不法行为脱罪。

3.4 上传或下载影视作品的行为

社会飞速发展,传统有线电视已不再是影视作品传播的唯一途径,互联网传播已成为中流砥柱。影视作品上传于网络空间的前提是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著作权人上传影视作品或许可他人上传才是合法上传行为,故未经许可上传影视作品就是一种侵犯影视作品版权的行为。在当下法律框架内,有观点认为,网络用户未获取著作权人同意即下载影视作品的行为属于一种合理使用行为。出于花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多利益的目的,大多数网络用户会选择从非法渠道获取影视作品资源,使正规渠道的影视作品版权受到侵害,造成权利人损失,故此种下载行为也是一种侵犯影视作品版权的行为[3]。

3.5 利用P2P技术上传或下载的行为

P2P技术是指在计算机中预装软件,此种软件可以为网络用户上传或下载影视作品提供一种“共享目录”,只要一个用户将正版影视作品的资源放置于该软件中,其他用户就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欣赏该影视作品。这种新型技术手段未出世之前,往往很容易查明网络用户上传和下载影视作品是否侵犯影视作品版权。但是通过P2P技术传播影视作品,无法找到上传中间的服务器,数以万计的网络用户在没有获取权利人授权的情况下使用此技术上传或下载影视作品,使权利人的利益遭受无法估量的损失。学界对于网络用户利用P2P技术上传或下载影视作品的行为是否要承担责任有不同的观点[4]。

3.6 影视作品解说行为

影视作品解说行为是指网络用户剪辑影视作品后再加上自己的解说形成一个独立的作品供大众观看的行为。如今的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都有此类作品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没有耐心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观看一部影视作品,而“三分钟带你看电影”的解说视频就满足了大众省时省力的需求。但是影视作品解说行为是否是一种侵犯影视作品版权的行为,应当从多角度认定,如从网络用户在剪辑解说视频时所采用的原版影视作品的内容数量出发、该用户解说行为是出于获取利益的目的还是单纯消遣娱乐,以及解说视频发布后是否减少了原版影视作品的销售利益等。网络用户解说影视作品的行为是否是一种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合理使用行为,要从实质出发,看其是否侵犯了原版影视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

4 影视作品版权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保护建议

4.1 完善法律

目前,我国对于影视作品版权还未有专门的立法保护,只是在著作权法中做了笼统规定。因此,从国家角度来说,可以对当前法律规定进行细化,出台专门保护影视作品版权的法律,精准打击侵犯影视作品版权的行为。在立法中,针对难以确定责任主体的侵权行为,明确责任主体;加大对侵犯影视作品版权主体的惩处力度,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惩罚制度;对于难以认定影视作品创作者的纠纷,可以引入专家陪审团,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纠纷。

4.2 构建完整的影视作品版权交易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将确认影视作品版权、取得之后的公示、权利人之间的转让等行为集中在同一平台上,形成一个一体化的高效平台。在这个一体化平台中,影视作品版权的归属、权利人对影视作品版权进行交易等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化框架。搭建这种一体化平台,有利于影视作品版权交易的进行,平台对于交易的公示也让权利人获得了最大的效益,有利于激发大众创作激情。由此,网络空间中,影视作品版权的保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通过平台公示影视作品版权的隶属状态,利用标准化模型进行影视作品版权的交易,能够大幅减少侵犯版权的纠纷,以及解决纠纷时出现的取证难问题[1]。

4.3 增强国民影视作品版权保护意识

一个国家对于原创影视作品版权的保护应该从底层抓起,增强每一个国民的影视版权保护意识。作为消费者,不能为了省时省力省财,而选择观看、下载盗版影视作品,应当支持原创,应当在获得著作权人许可的前提下,从正规合法渠道获取影视作品资源,端正自身态度,从认知上抵制盗版资源,做一个高素质的网络用户。因此,我们需要倡导国民支持正版影视作品,告知其违法获取影视作品将会受到处罚;我们需要增强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不能对侵权行为采取置之不理的消极态度,应当坚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5 结语

当今时代,人们受益于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影视行业在互联网环境下也得到了更有利的发展,影视作品版权的著作权人得到了更多的收益,但收益与风险并存,影视作品版权在虚拟世界中也更容易受到侵犯。文章在分析影视作品概念、特征以及影视作品版权在互联网中的性质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互联网环境下侵犯影视作品版权的具体表现,进而为在互聯网环境下更好地保护影视作品的版权提出建议,以期找到更为积极地应对网络环境下侵犯影视作品版权行为的思路,让著作权人及有关各方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雪欢,侯飞,孙夏,等.互联网视野下影视作品版权保护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32):293-296.

[2] 刘雪娇.网络环境下影视作品版权侵权认定及责任承担[D].沈阳:辽宁大学,2019.

[3] 邢丹.论网络影视作品的版权保护[D].兰州:兰州大学,2010.

[4] 刘茵茵.论电影作品网络版权的法律保护问题[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0.

作者简介:张名君(1997—),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刑法学。

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改革开放以采,思想开始解放,文艺创作开始多样化起来,而其中表现人、关注人、关注人物心灵表现的人文主义创作思潮尤为突出,警察题材影视创作在众多的题材中开始显现,警察题材电视剧能够受到如此欢迎,一是具有强烈的悬念感;二是通过对警察人生、命运和心理的独特思考,显示时代的警侦文化;三是其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使然。

关键词 警察题材 观众审美心理 编写创作 社会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开始解放,文艺创作开始多样化起来,而其中表现人、关注人、关注人物心灵表现的人文主义创作思潮尤为突出,警察题材影视创作在众多的题材中开始显现。仅电视剧而言,《便衣警察》一剧的诞生,以后延伸到今天拍摄的并还能给人们留下一定印象的警察故事,譬如《天网》、《永不瞑目》、《大雪无痕》、《12·1大案》、《永不瞑目》、《刑警本色》、《重案六组》、《红色康乃馨》、《绝不放过你》、《公安局长》、《较量》等电视剧有力地佐证了一个民间的文化理念,即“警察片”的故事性强、受众性广、娱乐性大。尤其是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一炮走红,为警察题材电视剧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其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至今传唱不衰。其中那句歌词却一直指引着日后国内警察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有奉献有牺牲,“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警察题材电视剧为何能够受到如此欢迎,且至今不见衰减之势?电视受众的感受非常重要。

从电视观众审美心理而言,它具有以下审美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悬念感。在每一部警察题材电视剧里,都是以侦破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案件为主要表现内容,都程度不同地设置悬念,而随着故事的不断演绎中,刻画或智勇双全或阴险狡诈的各色人物。观众和读者陶醉在这种跌宕起伏的故事当中,随着案情的一步步明朗。他们开始紧绷着的心逐渐放松,极大地满足了观赏需求,完成了一次愉悦的审美体验,解密的悬念给予了明众深切的观赏期待,促使观众产生迫切的观赏心理。

二是紧凑的而又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节设置。这种设置逻辑缜密。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环环相扣,强大的吸引力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使得观众有强大的兴趣去跟随剧情发展。

三是剧情的陌生化。刑侦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在客观上迎合了一般民众的好奇心理,这种客观性也正好符合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欣赏者求新、求奇,正是推动艺术创作不断获得新的表现对象和表现手法,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四是符合受众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中国民众自古就接受儒家的道德规范教育,有所谓的“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这显然适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所有关系。而中国人一贯是按照这种审美文化标准行事,并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观。警察题材小说涵盖了公安侦破、法制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崇尚侠义、除暴安良,反映了最基本的区分善恶、惩恶扬善的可贵因素,它的故事结局和主题,往往契合了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同时也满足了当今人们一般的心理安全需求,迎合了现代观众的欣赏趣味。

同时,警察题材电视剧中体现出来的记实的美学追求带给电视受众们的是一种与其他文艺题材完全不同的的感受——真实。

在众多警察题材电视剧中,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种严格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它的材料来源均是在一线发生的个案。因此,作为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它的一个美学追求。无疑就是记实美学。利用纪实手法营造曲折、危险、心惊动魄、真实的“正在进行时”,是警察题材电视剧记实的特点,这个特点,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接近日常生活,更容易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去,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之对照。这种美是非常质朴的,自然的,真实的。这不仅要求创作材料、剧情的真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考验拍摄者的技巧使用,1993年,《九·一八大案》第一次采用纪实的手法,以其非职业演员的选用、长镜头拍摄的技巧,成为公安题材影视剧拍摄手法的一种尝试与突破。紧随而来的,是《中华之剑》、《中国大案录》、《中国刑警》、《世纪大追捕》、《12,1枪杀大案》等纪实片相继问世。也因此引起一次大的警察题材电视剧收视狂潮,收视率迅速提高。

“寻找英雄”的心理因素也是电视受众喜爱这类题材的原因之一。早些时候,以《英雄无悔》为代表的公安剧,高大全的正面形象居荧屏主流,黑恶势力只不过是一窝人见人打的老鼠形不成气候。到《黑洞》、《黑冰》。正邪力量发生了明显倾斜。“精英”罪犯与“弱智”警察被后来许多同题材的剧纷纷效仿,以至观众有些把握不住方向。好在随后不久,荧屏中的正面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正邪双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比心智、比胆识、比毅力的正邪对抗,比较成功的作品包括《荣誉》、《公安局长》、《征服》、《绝对控制》等优秀电视剧。从受众角度来看,这也代表了人们寻找英雄、追求英雄、得到英雄的变化轨迹,也体现了人们对警察角色的定位:只有英雄,才能更好地佑国安邦护民。才有更为和谐社会的出现。这也是普通民众的呼声。

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艺术有三个死敌:平庸,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对生活保持全面性的好奇,乃是伟大创意人员成功的秘诀。难在创意,成在创意。在挫折、艰难和困境中凸显顽强执著的警察精神,弘扬符合时代风尚的英雄主义气概,体现作为社会人的人本价值。是许多公安题材电影创作人员着力追求的目标。通过警侦片给予观赏者不同角度的教化,是警察题材电视剧创作者的工作宗旨。电视的艺术创新仍然是中国警侦题材电视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创作者希望通过对警察人生、命运和心理的独特思考,藉艺术个性特征明显的表现形式投射在电视上,以显示时代的警侦文化。

根据这十多年的投入效果来分析,警侦文化通过电视剧得以传播,目的看来已是达到了。不仅有助于对我国司法机关工作和形象的正面认识。由于一小部分司法人员的失职与腐败。社会大众对我国的司法工作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认识的。一些优秀警察题材电视剧的播放。在很大程度上矫正和提高了观众的认识,对提高观众对社会正义的信心,对生活、社会、人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二是这类题材电视剧内容丰富,反映的生活面广阔,有助于扩展观赏者的社会视野和观察深度。譬如《国家权力》、《黑洞》、《重案六组》这些电视剧,下自一般的小刑事案件,大至省市领导层的腐败内幕,综合起来,就能让观众对当前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情势等方面的认知。获得既深且广的角度,所传达出的社会信息非常丰富,提升了广大观众对社会情势的知情权,加强了他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认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警察题材电视剧究竟应当宣扬些什么?警察电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已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涵盖的阴谋、暴力、悬念、戏剧性、正邪对抗以及穿插的各种层面的情感问题成为“看点”的情况下。是将犯罪分子的狡黠与残忍以及犯罪手法描绘得惟妙惟肖,抑或是将刑侦人员的侦破过程巨细无遗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以达吸引观众之目的而陷入一种怪圈?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也应高于生活。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警察题材电视作品的创作关键还在于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如何看待受众的审美心理及想法,怎么将警察的形象更好地体现出来,如何更加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是他们应认真思考的,也是他们应担负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丹纳曾说:“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的地位。”

警察题材电视剧的走红,除了以上原因,主要的是它在社会中所起的角色所然,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是社会的前进与法制进程的不断前行决定的。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对于宣传、教育、感化、启蒙这种自上而下的使命感看得非常重。宣传、教育、感化、启蒙民众是党的喉舌的重要社会使命。中国电视剧是如此,警察题材电视剧更是如此。

如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22集警察题材电视连续剧《荣誉》讲述的是由于中原市发生了一系列恶性案件,原公安局长郝钢被罢免,从小城调来的林敬东临危授命,走马上任。林敬东知道。要想让这一切成为过去,首先要树立公安的形象,他需要一场胜利让中原市一万多名公安民警恢复自信。就在这时,大元公司发生了两名女职员被歹徒绑架,面对众人不信任的目光,林敬东知道,这对自己是机会,对中原市的一万多名公安民警更是机会。于是他亲自了解案情,部署破案。他告诉手下民警,“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荣誉是警察的脸,更是警察的命。于是,中原警察为了荣誉,和劫持人质的歹徒展开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智慧与阴谋的比试。正是在这一系列警察与罪犯的较量中,林敬东和其他干警一道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警察的荣誉。因工作失职被免职的原公安局长郝钢。为了揪出警察内奸,同样为了警察的荣誉而光荣牺牲。

与近年来众多的公安题材电视剧相比,《荣誉》有着自己的特点,就是整个主题非常鲜明,政府喉舌的功能在其中完美体现:“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我们吃的是人民的粮食,穿的是公安的制服,就应该为了警察的荣誉而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就是政府的队伍。就是保护人民的队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们?!

诸如此类的剧还有很多,《公安局长》等就属此类。

而前段时间刚刚播放的电视剧《交通警察》将交通警察支队长孙立伟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交通警察形象搬上了电视荧屏,通过描述他的人生遭遇、喜怒哀乐,把万千世界的精彩复杂浓缩于一体,努力把私人情感与普世大众情感、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尽可能折射出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风貌,传递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心的和谐,它的主旋律是和谐社会,积极健康向上的。它带给观众审美愉悦的同时传递了一种力量,感召人们手挽手、肩并肩,带给生命火样的温暖。

表现人文精神,表现社会前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影片,自然会受到百姓的喜爱。

更重要的是,警察题材电视剧的走红,受到百姓的喜爱,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法制建设和法治建设不断前行。随着警察题材电视剧的大面积铺开,为建设平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不爱警察题材影视作品呢?

上一篇:石油企业成本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伦理思想师德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