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

2023-09-16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贸易也逐步向异域国家拓展,同时贸易项目也不断在更新。近年来, 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地方经济一体化,要想切合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就应当进一步重视对外 贸易,考虑创新出口模式,在本文中,就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做出研讨。

一、引言

在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网络技术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计划经济也在快速向市场化层面发展,投资项目民主化贸易民主化等,我国本世纪初加入了WTO,这就意味着我国也在向贸易民主化的层面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应当先充分考虑到贸易民主化的现实意义和成本,以此促进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提升。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和特征

(一)新兴经济体系崛起

以近阶段国际经济市场化发展的状况来看,国贸经济体现出保障性产业经济提升速度缓慢,新兴产业经济快速提升的态势。保障性经济体系的基本经济数据较大,并且由于其中员工年龄大、经济空心化,福利待遇高等方面的原因, 其所建立的经济目标往往都须有外在条件的支撑才会得以实现,因而,导致其经济提升速度的缓慢、在此期间,全球范围内新兴经济发展速度却明显提升。如,金砖国家,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比重逐步增多。在经济市场化的现今时期, 我国已明显高出日本,发展为位居第二的经济大国,以这样的数据来看,我国就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在经济上高出美国,而发展全球范围内最高经济的国家。

(二)多边贸易体系判断进程缓慢

自国际组织建立以来,始终都在提倡贸易多边化,这主要是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然而在经济体系逐步改变的背景下,贸易组织内的矛盾不断凸显,导致国贸在发展中遇到诸多难题。在 WTO 的组织下,各个贸易部长又于 21 世纪初进行了多轮谈判,不同成员坚持不同的产品市场原则,其在短期之内难以接受众多分歧,贸易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贸易谈判虽进展缓慢,但是经济全球化格局和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不受影响,WTO仍旧对农业产品、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转让以及贸易自由化等问题进行进一步交流沟通,充分交流各方意见,并寻求各国一致认同的解决办法。

三、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一)基于战略需求,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我国所建立的的战略政策必须要对后起和竞争环境适应力不高的产业进行援助,以促进其对竞争环境适应力的提高。如,交通工具制造产业,这些后起产业所涉生产技术基本上都需要从外引进 ,我国还没能本身的知识产权。所以,我国就必须要对这方面的做出技术、经济等环节的援助,首先需要从异域国家引入新型产业技术,其次是鼓励科研部门人员加大对相关技术科研的重视力度,以开拓出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前瞻性技术产业链,以切实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二)调整产业政策,加强保障性产业扶植

要想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环境中,不断强化本身发展实力,就必须要先考虑建立完善、调整产业政策,国内所建立实行的贸易战略呈现出明显的不合理性;自我加入市贸易组织以来,国内相关部门所实行的经济援助主体就有若干个, 涉及到了很多产业领域,这在表面来看,所建立的产业政策貌似完善,然而在具体执行中,还是没能实现理想的效果。因为这样的产业政策所涉及到的经济援助主体过于宽泛,这就必然会使得产业政策过于笼统,很多经济保障性产业项目没能得到充足的经济援助,以体现其发展实力。所以,我国需要从国内产业客观条件及其发展态势上进行考虑,结合国际市场发展态势 ,来确定援助主体,有针对性、有着重点的援助经济保障性产业,以保障性产业引领小型产业发展,以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目前,我國所建立执行的战略政策,应考虑将经济援助确定在装备、互联网、前瞻性技术、交通工具等产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产业属于国际经济贸易的一个发展目标,也属于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个主要项目。所以我必须要加大对服务项目的重视程度,为物流、旅游等特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在此期间,还应着重考虑新兴服务产业,逐步强化国内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实力。在服务贸易发展中,应当对以下两点内容做出参考:相关部门应当提高对政策完善和经济援助的重视,为服务型经济项目的稳定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二是对外服务型企业也必须要逐步开展改革工作,精简内部结构,强化工作成效和水平,从而保证在国际化服务市场经济贸易环境中持续体现出高度的适应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应当结合国家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建立执行全面化、递进化的贸易发展战略,优化升级双边贸易和地方贸易,保证我国在对外贸易环境中体现高度的适应能力。(作者单位: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常规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以及检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这进一步指明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水平评估工作中,也将毕业设计(论文)列为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组织了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而且对高职毕业论文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考核。面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日益突出,而别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日趋低下,甚至很多高职院校得出取消高职毕业论文。其实,我们需要反思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应对的措施。结合我执教国际贸易专业以来多年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经历,试着对此进行分析。

一、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偏离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国际贸易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应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涉外实践应用型人才。而目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还是沿袭学科本位下的“学术性”的论文模式,“学科本位”观根深蒂固。近年来,部分高职教育老师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并在相关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如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教育的课程观、教学方法等。然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选题、撰写要求等方而,仍然采用传统“学科本位”的论文标准,强调毕业论文对学生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功能,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这与高职教育以实用性、应用性为目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合理

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四所高职院校近五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查阅发现,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学术性”影响根深蒂固,近五年四所学校的论文选题中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平均选题理论研究型占比达到86%;而实践研究型、调查报告以创业计划书,这些反应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養目标方面的选题占比都不过10%,具体见下表1。而且在查阅四所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时发现,很多选题连年选用,选题固守没有创新。

3.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多(83.8%)为扩招后普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而普通院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基本模式与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相同,很多论文指导老师当年本科毕业论文或研究生学位论文就是这么东拼西凑“写”出来的。由此看来,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学术轻实践应用是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种延续。另外,有国际贸易专业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一周两三门、20多节课的教学任务已使他们难以招架,很少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问题知之甚少,其结果必然导致毕业论文指导成了师生间“空对空”的文字和思维游戏。更何况,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师生比逐渐拉大,教师指导毕业生论文写作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外聘指导老师又受资源所限,管理者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让那些并不具备论文指导能力的青年教师去指导。

4.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方面存在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在绝大部分院校都是放在大三的下学期,即第六学期。而这段时间内学生需要顶岗实习、准备就业。这就使得学生为了实习和找工作,花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少了很多;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实习和工作时,与论文指导老师缺少面对面的指导,这都影响最终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与自己的实习内容甚至学校所学关联性不大;也有学生把这段时间内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视为一种无意义的负担。

二、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的改进

1.紧扣培养目标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工作

对于类型和层次不同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应有区别对待,这便是教育界一直推行的“因材施教”。“应用性”人材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国际贸业专业的教学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不可能、也不应该写成“学科本位”意义上的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从:学生岗位实习或社会调查等实践中遇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着手,以贴近“实用生”和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方面来选题。毕业设计(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综合性的或专题的)、以顶岗实习单位经营管理分析、创业计划书的设计等等。

2.合理安排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间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大都安排在第六学期,由于学生需要进行顶岗实习和找工作,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与论文的写作与生活中的其他工作安排相冲突。因此,建议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时间适当前移:从第4学期开始,对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同时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统计等写作准备性技能;第5学期指导学生选题(选题可以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及实习岗位),并确定写作进度,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准备;第六学期学生进行论文的撰写,并定期与指导老师联系、商量论文写作。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的师资

由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应重“实践性”轻“理论研究”所以,在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懂高职教育理念又具备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在具体论文指导时可以形成: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及企业兼职专业老师为辅的论文指导团队进行。突出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教高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

[2]王海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探讨[J]江苏高职,2008,(6).

[3]李伟庆,叶培群.论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与管理[J].高教研究,2007,(1).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有的名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或类似字样的众多教材,基本上都不包含WTO规则,并未突破《国际贸易实务》的传统套路。因此,《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的教学内容应当进行重大调整。一是增加介绍WTO规则的篇幅,使本课程名实相副。二是增加介绍联合国有关公约的篇幅,以增强本课程的理论性,并降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重合的比例。三是最好使用英语教材,便于提高学生的外贸英语水平。总之,本课程应当着重讲解当代国际贸易法、国际贸易惯例的经典文献,并规避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熟悉的知识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理论性;实践性

不久前,笔者承担了某校《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根据该校经济系的总体课程设计,该课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总学时为36学时。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妥善处理本课程同相关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关系,使本课程相对于相关课程具有显著的特质。也就是说,本课程必须简化乃至舍弃与相关课程共有的大部分知识点,而对其中的少数几个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展,从而突出本课程的个性。这样,本课程才有存在的充分依据,学生才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可观的知识增量。

1 本课程的名称解释

“国际”有全球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主要国家之间)、区域性(地理位置相邻或关系密切的两个以上国家之间)两个层次上的意义。本课程名称中的“国际”是全球性的,这主要受制于本课程的学时。

“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这一名词,实际上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贸易惯例两个部分。当代国际贸易法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制定的、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公约、协定和协议,其中绝大部分被转化为各国政府的法律、法规,对各国企业具有强制约束力。当代国际贸易惯例主要是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制定的、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规定和章程,其中绝大部分被转化为各国商会的规定和章程,对各国企业具有指导作用但没有强制约束力。尽管国际贸易惯例被公认为国际贸易法的渊源之一,这只是说明历史上的一部分国际贸易惯例后来得到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正式承认,而被纳入了国际贸易法的体系中。现有的一部分国际贸易惯例也有可能在未来被纳入国际贸易法的体系中,但是目前这部分国际贸易惯例的法律地位同国际贸易法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其意蕴

2.1 本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的关系

现有的名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或类似字样的众多教材中,姚新超主编、2016年出版的《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实务》(第四版)可谓厚重。该书分27章,有540多页、846千字。该书探讨了在订立和履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时可能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对策,在多种常见的国际贸易术语下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保险的差别,在多种支付条款下开展国际结算的有效方法,但是没有提及国际贸易争端解决规则。该书体系庞大、分析透彻,致力于解决国际贸易操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由此可见,其论述方式并未突破《国际贸易实务》的传统套路。该书可以列为《国际贸易实务》的备选教材,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裁剪。

袁其刚主编、2017年出版的《国际贸易惯例规则教程:理论与实务》(第二版),分7章,有292页、433千字。该书集中研究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结算、国际商事仲裁、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六个方面的国际贸易法和国际贸易惯例,论述比较简明扼要,似乎可以作为本课程的备选教材。杨恺钧主编、2009年出版的《国际贸易惯例与公约教程》,李军主编、2015年出版的《国际贸易惯例与公约》,也对上述主题进行了类似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姚新超、袁其刚、杨恺钧、李军分别主编的上述教材,都没有论及WTO规则。WTO是一个强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囊括了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WTO被誉为“经济联合国”,164个成员方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98%。WTO是当代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并且自设为成员方服务的争端解决机构。因此,本课程涵盖WTO规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现有的、名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或类似字样的教材,几乎都未提及WTO规则。只有贾彩彦主编、2015年出版的《国际贸易法规与惯例教程》(英文版),用一章的篇幅介绍了反倾销、反补贴方面的WTO规则。

当然,本课程研究WTO规则,并不需要像专门研究WTO规则的教材那样全面、详细。例如,战勇主编的《世界貿易组织(WTO)规则》(第三版),分21章,有420千字。温耀庆主编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第三版),分15章,有423千字。栾信杰主编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解读》(中英版),分15章,有312千字。这些教材的专题研究涉及四个方面:(1)WTO的发展历程,WTO的组织机构,WTO的主要职能,WTO的基本原则;(2)《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货物贸易协议(包括海关与贸易管理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包括具体服务部门的贸易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诸边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以及相关案例分析;(3)多哈回合谈判;(4)中国与WTO。与此迥异的是,本课程只研究(2)的主体部分。

2.2 本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要使《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在经济专业选修课程之林中真正立起来、立得稳,其教学内容必须进行重大调整。一是增加介绍WTO规则的篇幅,使本课程名实相副。二是增加介绍联合国有关公约的篇幅,以增强本课程的理论性,并降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重合的比例。三是最好使用英语教材,并且教材要较多引用条约、规章的原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外贸英语水平,使之更符合国际贸易活动的需要。

由此看来,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际贸易实务》的部分研究对象,又包括《WTO规则》的部分研究对象。三门课程比较而言,《国际贸易实务》最具实践性,《WTO规则》最具理论性,而本课程居中。

3 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在厘清本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课程的复杂关系以后,就可以确定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研究与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操作流程、技术手段相关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它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旨在减少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争端,缩短所耗时间,降低有关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它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一方面表現为帮助国际贸易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者理解现存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内容,另一方面表现为便于国际贸易活动的研究者提高现存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的科学性。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可使用英语教材,实行双语教学。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本课程也可供市场营销、经济法、商务英语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选修。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联合国专门机构、WTO等政府间国际组织主持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以及国际商会、国际海事委员会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主导形成的国际贸易惯例,使之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参与对外贸易活动及相关科研活动的能力。一方面本课程向学生传授准确掌握、充分利用这些规则和惯例的技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理质疑精神。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以文献解读的方式讲授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国际贸易支付、国际商事仲裁等方面的规则与惯例,以及“WTO规则”;重点讲解“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在新近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前几届学生在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外贸英语水平,特别是外贸专业术语的听说能力。

4 本课程教材编写、教学安排的说明

本课程的结构可以分为十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学时安排如表1。

本课程选取目前应用最广泛、权威性最强的一批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划分为几个既有一定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专题(章);每章注重总结法规和惯例条文的主旨,剖析关键条款的内涵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典型案例印证。每章的开头有导读,每章、部分小节的末尾有案例分析和小结。小结的主题是总结章节的主要内容,或对比中外的情形,力求言简意赅。在篇幅允许的范围内,要尽量保持有关条约或规章的完整性,以便于学生体会条约或规章的风采。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课堂讲授每个条约或规章时,都只选取主要条款,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综合。部分课堂讨论基于学生在上一次课后撰写的小论文,旨在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熟悉的知识点(例如第2章,第3章第1节,第4章第1节,第5章第2节、第3节,第6章第1节,第7章第2节、第3节、第4节、第6节),以学生课外自学为主、教师课堂答疑为辅。教学大纲仍然将这些知识点列出,是为了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韩德培.国际私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贾彩彦.国际贸易法规与惯例教程(英文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3]黎孝先,王健.国际贸易实务(第六版)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4]李画画,顾立汉.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李军,温必坤,尹非,等.国际贸易惯例与公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6]栾信杰.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解读(中英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7]温耀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第三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许晓冬.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

[9]杨恺钧,吕佳.国际贸易惯例与公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姚新超.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实务(第四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11]易露霞,陈新华,尤彧聪.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2]袁其刚,张照玉,张伟.国际贸易惯例规则教程:理论与实务(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3]战勇.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第三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国际经济战略;发展;谈判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在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业带来我国国际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全球一体化下制定我国的国际经济战略,优先考虑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坚定不移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1.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迅速

世界经济中三股力量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左右,它们分别是美国、日本、欧洲等。但是这三股力量进入21世纪后,其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在缓慢的状态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内需求不足、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增长无核心化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发达国家,也无形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影响。相对世界上其他的新兴力量,其经济增长也出现了令人惊讶的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在若干年之后两者之间的经济力量会出现相对持平的态势。

2.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

当代世界贸易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势发展的时候,出现了新型的贸易保护,至此贸易保护主义换了一种形式更加盛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为上述的问题组织了多次的贸易谈判,但是由于国家之间的诉求点是不一样的,也没有最终的达成。多方国家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到一致,致使贸易谈判一直处于僵局。但是在这种局面下仍未组织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的进程。

3.双边、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活跃

实现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等措施来实现。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从科博登条约逐渐开始在国际蔓延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些年,随着多边贸易发展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各国采取了新的途径来解决上述难题。即双边区域经济合作。这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它消极的一面。只有充分考虑到其两面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有利方面

(1)有利于引进外贸投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外贸投资,外贸投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促进了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由于我国的现在国情,还不是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有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外资的引入既能使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加的深入,又能在外资的支持下,促进我国经济发生跨越的发展。

(2)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在国际舞台上,国与国之间同台竞技,一个国家在本区域强大,不代表在世界舞台上强大。因此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竞争取胜,就得要重组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其更加完整、合理。在分工协作上要更贴合实际,从自身的角度上进一步细化。我国的企业也要及时转型升级,利用好转型升级的节点,将自己做大做强,在世界的舞台上取胜。

(3)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下,使我国的外贸发生了质的飞越。摒弃了以往的低级的,没有附加值的困局,开始转向高级的、高附加值的新阶段。这种模式的转变促使外国资本的引入,使得我国企业间的资本流动速度加快,更有效的与国际市场的衔接,合作变得更加顺畅。

2.不利方面

(1)资金问题。资金是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原动力,随着国际经济贸易总量的增加,在资金方面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考验,资金缺口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可以通过外资渠道解决一部分,但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讲,仍然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等,使得整个外部经济发展的走势前景不明朗。我国在这种环境下,其在国际投资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有所下滑。但是,在面对风险的同时,也充满了机会。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大力引进外贸投资,无形中对我国的资金引进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资金问题时困扰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的一大难题。

(2)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经济波动一直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自由化,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通过国际市场环境传递到我国的经济市场中。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时期,经济制度、经济结构还不能不好的匹配。当国外经济波动传导到国内市场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应对措施如果不及时跟进,就会出现难以预想的风险,甚至是经济危机。因此,国际市场经济波动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3)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阻。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会把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到一个国际舞台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中通用的一种做法就是企业之间拼的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效率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一直以来都是诟病。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全自动化的生产线等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称王称霸,其竞争力是很多企业不发匹敌的。而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还是与那些企业有很大差距的。在世界走势来讲,我国要积极寻求信息密集型产业,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相匹配。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的制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我国的外贸易体制也在逐年调整。根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要根据现有的国情,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1.提高出口贸易结构和方式

国家需要对出口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将对外贸易从数量取胜转变为质量技术取胜;对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税收上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等。

2.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国家应该鼓励扶持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相关高校对高科技研究力度,同时建立高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大力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除此之外,还应该合理利用研发补贴政策,注重对研发条件的支持。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兵家必争之地,很多国家已经将其放到了战略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参与竞争的国家的战略布局,更能体现出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国要把新兴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放到战略的地位,为在国际竞争中增加筹码。一是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提高基础设施的规模基础上,在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为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有利条件。二是通过激励措施来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的开发标准以及劳动人员素质质量,最终实现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的优化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贸易的走向。我国要考虑大的国际背景下根据现有的国情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制定适合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化产业结构,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投身国际发展的浪潮,积极练就内功,推进国内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外资,与外资企业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在政策制定上占有一定的主导权,形成良好的国际贸易循环。

参考文献:

[1]徐万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2]邹志强.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对中国与新兴国家合作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04)

[3]张岸元.国际经济环境及我国的对外经济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 2012(19)

作者简介:熊麒(1993- ),男,湖北省大悟县人,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更好地抓住“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江苏外贸发展的重大契机,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思路,本文从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出发,根据2001年~2016年江苏省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等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統计学方法验证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并借助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协同关系,全方位发展江苏省国际物流产业,以更好地提升江苏省国际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物流 国际贸易 曲线估计回归分析 江苏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业也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国际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是相对于国内物流而言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国内物流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而国际贸易需要利用国际物流网络实现国家间空间范围上的物物交换。在商品流通领域,物流和商流密不可分,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贸易的成本和利润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物流产业的演进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国际贸易的经济环境更加趋向于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论零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的理想假设(刘素月,2007)。

1 文献综述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水平一直都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成果颇丰。杨长春(2007)首先通过对北美、欧洲和日本三个地区的外贸货物还运量和进出口总额的Granger因果分析验证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而后(2008),以我国2001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再次验证了该结论。孔原(2010)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函数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与杨长春教授相反的结论,认为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较弱,而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陈宸(2013)、王志杰(2011)、张良卫(2015)分别以上海市、浙江省和广东省的数据为基础对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并对研究地区的后续发展给出了建议。在这些研究中,有的学者选择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来验证我国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相关关系,而另一些学者以具体经济区域的数据为基础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2 变量选择

为了更好地研究二者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大量的相关指标的相关统计量中选取合适的变量来分别代表国际物流变量和国际贸易变量。

在国际物流的指标选择上,物流产业的产值、仓储及货物周转率,物流企业的数量、货运量等都可以作为衡量指标。而运输和仓储在物流活动中占比很大,因此使用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物流规模有一定的科学性(周素月,2007)。因此,本文选用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来作为衡量国际物流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对于国际贸易规模,本文选择了通用的最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总额作为衡量指标。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模型的适用性,我们选用2001年~2015年的年度数据共15组数据作为样本来进行离散数据的回归分析。其中2001年的外贸货物吞吐量数据缺失,本文采用取平均的方法对其进行估算。江苏省主要年份进出口贸易总额及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见表1。

3 协同关系数据分析

我们利用SPSS23分析工具对两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变量间关系及其密切程度。因此我们需要绘制散点图以便直观地查看两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23绘图工具可以绘出江苏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总额之间的散点图(见图1)。

根据前面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外贸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总额间存在因果相关关系,或者指数相关关系,但是根据该散点图可以发现,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更趋向于对数相关。为了准确地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两变量进行曲线估计回归分析来确定一个最佳的曲线模型。

相关曲线估计回归模型的表达式如表2所示。

我们使用SPSS的曲线估计回归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拟合效果见图2)。对比三种曲线拟合结果的ANOVA 表可以看出,所有模型的显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0.001,表示模型分析存在显著性水平,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另外根据所有模型的拟合优度R2值来分析(见表2),其R2值均大于0.7,表示所有模型的拟合的效果比较好,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对数曲线的拟合优度值最大,为0.971,说明对数曲线的拟合效果最好。

通过对数模型参数估计值的观察(见表4),方程常量b0和系数b1均可由系数表得到且具有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且到我们得出江苏省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最优拟合曲线方程:y=-23569.226+0.968ln(x)

4 基本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2001年~2015年间的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国际物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但驱动效应不足,尤其是在近些年,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几乎出现了停滞。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江苏省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分析该现象的原因。

5 原因及对策

在对外贸易中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海运,因此是否存在大型港口及该港口的吞吐量成為国际贸易中十分关键的因素。沿海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际物流水平,因此本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选取了江苏省及其临近省份主要港口的吞吐量作为对比(见图3)来分析江苏省的国际物流水平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比图我们可以发现,从2000至今,随着国际贸易数量和水平的提高,青岛港、宁波—舟山港及上海港的吞吐量进步显著,而江苏省的第一大港连云港,发展程度局限性很大。与江苏省海外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不相称的港口物流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省的海运发展和国际物流水平。

因此,为了提高江苏省的国际物流水平,需要进一步发展江苏省的国际物流产业,尤其是在当前的“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江苏省应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促进本省海运经济和进出口贸易发展。重点发展临港物流产业,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功能,推动港口物流园区发展,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加快大数据、互联网+物流、RFID等新兴信息概念和技术在物流产业的应用,构建集成化精准化的仓储系统和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综合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物流金融,发挥亚投行在物流金融领域的作用,加强国际化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发展国际物流产业,使得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适应国际快速发展变化的专业化个性化物流需求,提高物流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江苏省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健康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从而提高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素月.物流产业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7(1).

[2] 杨长春.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国际贸易,2007(10).

[3] 杨长春.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

[4] 孔原.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

[5] 陈宸.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相互促进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3(1).

[6] 王志杰.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物流技术,2011(1).

[7] 张良卫.“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财经科学,2015(7).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这些年来,我国在加入WTO及其后的运作中积极合理地开展国际经济协调活动,积累了不少有益启示甚或成功经验。它们至少包括:(1)不宜热衷于动辄从政治角度判断和应对国际经济争端;(2)立足于发达国家贸易运作的特点展开经济协调;(3)正确判断和深入探究贸易对方的主要利益追求;(4)适度考虑对方政府所面临的国内实际压力;(5)用全局性的战略头脑敢于作出某些贸易让步;(6)勇于和善于变革自身不合国际规范的经济制度;(7)应当对违反国际规范的经济作为展开立场鲜明的抗争。

关键词:国际经济协调;我国具体运作;WTO;贸易谈判

我国在逐步推进对外开放和纳入世界经济轨道的过程中,特别是围绕加入WTO及其后实际运作这个重大问题,积极地合理地运用了众多经济协调手段以处置种种复杂的国际争端与摩擦。显然,努力探析这些具体运作所提供的经验和启示,既是总结30年来改革开放有益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十分有利于深化我国开展国际经济协调的基本思路。况且。面对我国入世6年来所产生的种种实际后果,这种探析还可以更为具体、清晰和深入。

必须看到,在面对国际经济争端与摩擦时,热衷于动辄从政治角度判断和应对它们,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分析思路和处置态度,它往往断绝了开展国际经济协调的可能性或有效性。诚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或摩擦,有时确实属于源自政治原因的需要而把单纯的经济问题复杂化。此外,有时候我们出于策略考虑和谈判需要,也会强调一下这类争端或摩擦的生成同政治因素有关。所以,我们不能忽略或无视这类因素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但是,不能不注意到,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政治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比较特殊,各种经济集团保护自身利益最为便捷有效的做法就是大力施展所谓的政治操作。它们可以打着维护美国战略利益的旗号,利用其民众的思维定势和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充分运用国会等政治平台和传媒手段无事生非、兴风作浪,或出台一些制造和激化经贸摩擦的法案和要求,或发布危言耸听的新闻和评论。于是,一个具体经贸争端被施以如此浓重的政治氛围,自然就非常容易让人误解为其具有政治目的。其实,这种运作的实质依然是为了实现自身基本或重大的经贸利益。我们大可不必由此而失去一些有效开展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时机。

因此,我们同时需要清晰而坚定地确立这样的基本思路: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贸易争端或摩擦的产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对基本经贸利益的关注和追逐,因而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们应当尽量从这个视角开展有效的国际经济协调。

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所展开的角逐,即为典型一例。1986年我国向GATT提出重返的申请时,强调了三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我国须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在GATT里运作。对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都是完全认可的。可是,在复关谈判已经进行了六七年之后,美国却突然提出中国不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重返GATT或加入WTO。这种出尔反尔的立场曾经成为中国无法重返GATT和一度难以加入WTO的重大原因,因为它直接挑战着我国为此确立的最重要原则。在这种情势下,是一味指责对方出于政治目的来阻碍我国重返GATT或加入WTO,还是冷静分析其立场转变的主要生成原因并采取有的放矢的对策,便是考验中国政府的智慧和协调能力的重要关头。

事实上,美国不再同意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重返GATT或加入WTO,确实与其迫切关注自身的经贸利益直接相关。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巨额逆差且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最大软肋。到90年代初,中国已经被美国视为“日本第二”,即中国成了后者的第二大贸易顺差国,并有逐渐取代日本而跃为第一之势。因此,缩小这种贸易逆差可谓美国的当务之急。可是,倘若中国以发展中成员身份进入GATT或WTO,那么,美国按照相关规定就必须向中国提供更多的优惠经济待遇,如必须给予中国进口产品以普惠制待遇,必须接受中国部分新兴工业产品享有“幼稚工业产品”的资格等。这意味着,其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还将进一步显著增加。这正是美国不愿意让中国享有发展中成员资格的基本源由。

鉴于此,我国要最终能够以发展中成员的身份进入WTO,唯一的有效办法就是须消除美国上述的经济担忧。这一来,切实可行的突破口可能就是,在与美国进行入世谈判时,我国愿意削减或取消WTO体系中发展中成员所拥有的某些优惠待遇,从而不会给美国等发达国家显著增加新的贸易负担。就最终的结果来看,我国如愿地以发展中成员的资格加入WTO,同时,我国出口产品也没有再要求美国给予普惠制待遇和幼稚工业产品待遇。应该说,这两者实际上正是相互妥协的具体体现。试想,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把美国的立场看为政治原因所致而断然加以拒绝,或者坚持不在发展中成员的优惠待遇上作些必要妥协,那么,恐怕我国至今仍然无法成为WTO的正式成员,更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外贸成就。

应当指出,针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贸易运作所具的特点展开有的放矢的协调活动,是我们防止相关对策思路可能失去应有准星的必要保证。一定要看到,把握不住美国贸易运作中那些与众不同的做法,就易于出现主要从政治视角寻找经贸对策的偏颇思路,并因此而动摇或放弃了开展国际经济协调的决心或策略。这是我们与美国产生贸易争端或摩擦时务须重视和警惕的。

这里值得高度关注的是,美国在对进口商品实施贸易保护的时候,其重点目标历来是指向竞争力强的出口国,而不象欧洲国家往往是围绕进口商品本身做文章。它实施这种着重打击重要出口国的进攻型保护策略,实际上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明显减轻自己实施贸易保护所带来的国际压力,有利于减少美国对该国产生巨大或较大的贸易逆差·切实削弱那些经济走势良好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以有效维护现行的世界经济基本格局和其自身霸权地位。这些年来,中国作为其最大的贸易顺差国,自然就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攻击对象。同样,在中国入世谈判过程中尽量地加高门槛,也是它的不二选择。其中,力图迫使我国开放更多的服务贸易部门以及提高它们的自由化程度,正是发达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这意味着,在这个重大议题上不能满足它们的多数要求,我国就无法实现加入WTO的基本目标。基于这种背景,开放服务贸易部门无疑就成了我国入世谈判中所涉最广、难度最大的题目。

为此,我国实际上采取了一种区分不同部门、不同时间、不同步骤予以渐进开放的基本战略,以应对发达国家的严峻挑战。这个战略的确立,主要依据的是WTO关于服务贸易领域国民待遇的部门承诺原则和其他成员的实际开放状况,同时充分考虑到国内开放与发展的整体布局以及众多服务贸易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具体地说,所谓区分不同部门,是指有些服务贸易部门基本上完全开放(如商业零售业),有些只是部分开放(如高等院校可以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学,但不会出让办

学的决策权和行使权),有些目前则不予开放(如新闻出版行业)。所谓区分不同时间,是指有些部门在我国入世之后很快就向外资全面开放(如会计事务所一类的经济中介机构),有些则要在5年过渡期结束前后才允许基本开放(如银行业),有些目前仍属有限制的放开(如律师事务所)。所谓区分不同步骤,是指有些部门允许外资很快就可对公司或企业全面控股,有些则只允许外资部分入股而不能多数控股(如电信业)。按照这种部署和承诺,我国至今对外资业已开放了包括金融、商业、通讯、建筑、分销、教育、环境、旅游和运输等九大服务贸易部门的约90个分部门,而它们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最重要的第三产业。

这样的开放承诺,应该说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发达国家的主要要求,却又完全可能避免国内有关行业由此而遭遇重大冲击。这是因为:一方面,这种渐进开放的战略部署,已经充分考虑到国内有关行业的竞争力和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或许会呈现较大风险的被开放服务贸易部门,我国政府实际上又暗中设计了不少具体应对措施,届时来大大缓解这类开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且以开放银行业为例。2007年底我国如期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不过同时明确规定它们开展此项业务需注册登记,只有独立具有法人地位的才能享受该项权利。这是一项依据WTO国民待遇原则的合理规定(国内商业银行都是如此运作的),可其造成的实际后果是,目前仅有不足10家的外资银行真正开始了人民币零售业务。更何况,我们在这里还有更多的牌可打,如把中国银联确定为人民币卡唯一的转接机构和标准等,这等于在技术层面限制了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零售业务的范围和规模。其基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对于银行业开放的具体承诺只涉及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范围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允许更多方面的自由市场准入。此中玄机,可见一斑。

应当承认,我国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入世承诺确实超越了不少WTO成员业已履行的某些范围和程度。这种重要让步是出于国际经济协调的客观需要,可它非但没有带来多大的实际损失,反而还使得我国得益甚多。这表现在,这种我们能够承受的必要妥协不仅换来了发达国家在其他方面重大让步所产生的巨大利益,还形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后果。一是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如银行业的改革步伐在我国入世之后显著加快等。二是使得我国在新的开放服务贸易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如多哈回合已基本达成共识,即新加入WTO成员因原先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而暂时无须作出开放新的服务贸易部门的进一步承诺。现在回头追溯一下实际产生的各种后果,我国在开放服务贸易部门这个重大问题上所采取的思路和策略,可谓相当有效和成功。

当贸易争端或摩擦僵持不下时,努力弘扬“双赢”或“多赢”这种基本理念,正确判断和深入研究贸易对方的主要利益追求,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各自的重要贸易利益常常可能表现在不同的层面或方面。所以,对于一些非重大原则或根本性问题的具体纷争,适时地采用暂时退让和迂回前进的做法就十分必要。它的实际后果往往表现为,或明显减少由此带来的严重冲突,或推动其他方面谈判的峰回路转。

“过渡性审议机制条款”,可说是我国正确对待这类争端的一个例证。在我国入世谈判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际上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为了推动自由贸易在全世界的进一步深化以及自身的经贸利益,它们迫切希望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纳入世界经济的运作轨道。由此,它们必须支持我国加入WTO。另一方面,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正式进入这个权威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又让它们产生种种担忧或疑虑:中国的经贸增长会增添新的巨大动力,继续其迅猛发展的势头,并进一步扩大美国和欧盟对华的巨额贸易逆差,WTO内部力量对比会发生重大变动,帮助发展中国家汇集成一股可以相抗衡的经济力量,进而削弱发达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正因为这样,当年在我们担忧“狼来了”的时候,它们却发出了“龙来了”的强烈声音。

此外,它们还担心中国正式进入WTO之后能否认真全面地履行所作出的承诺,是否会由此进一步增加发达国家自身所面临的挑战。显然,它们迫切需要通过这些承诺被兑现来确保书面协议上的自身既定权利,来获取更大的其他贸易利益,来平衡国内各种经济力量的不同要求。正是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设立包含着每年要审议我国兑现入世承诺内容的条款,自然就成为发达国家非常坚持的谈判目标。

必须指出,该条款关于我国在入世前8年里每年都需要面临WTO的入世承诺审议的规定,在WTO的历史上确实并无前例可循。可是,我国政府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看似不公正的做法。其实,这正是采取迂回前进策略的一种表现。请想,这些入世承诺是我们自己最后认可的,自然需要认真遵循,否则岂不说话不算数?既然如此,考虑到发达国家上述的既定思维和矛盾心态,那么,让它们审议一下又有多少了不起?能给我国带来什么更大的负面实际后果吗?相反,我们这样做倒可以一石四鸟:一来消除了发达国家的有关疑虑和担忧,有助于我国比较顺利地加入WTO;二则增加了我们认真履行入世承诺的动力,而不少承诺的履行实际上有力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三可借此凸现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这就为我国日后在国际舞台的大显身手奠定着坚实的基础四能以此为筹码获取它们在其他方面的重大让步,特别是后面所提及的三大谈判成果。因此,孤立地突出“无前例可循”这点而予以激烈的抨击或反对,恐怕还是没有充分认识国际经济协调的实际作用。

应当注意的是,贸易利益的分配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一个各种经济力量进行博弈的问题。特别是,多数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设计本身更是在推动这种经济博弈,如美国法律制度对于国会与政府之间相互制约的多重规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说,自由贸易政策的受害者与其获益者相比,远远易于结党抱团,善于发出强烈的声音,进而显著影响相关的决策。这就可能给政府带来明显甚至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势下,适度考虑对方政府所面临的国内实际压力,给予一定的谅解和配合,以实现自己的最终目的,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国际经济协调手段。

例如,根据WTO《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规定,所有成员对纺织品的进口配额,2002年底要取消51%,而到2004年底则取消其余的49%。可是直到2004年初,美国已取消的纺织品配额仅为1990年所保持的lO%,其余的90%拖延到最后时刻即2004年底才消除。这表明,由于难以抵御国内某些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美国甚至直接违反了既定的国际规则。出于同样的原因,美国也没有对我国出口纺织品遵守ATE的规定。在我国入世之后,WTO纺织品监督机构曾要求美国对中国完全适用ATE的上述规定,并建议其相应调整有关配额的计算方法。2003年4月,它针对美国提出不能遵守该建议的理由,再次明确重申美国应履行这项基本义务,可美国依然不理不睬。

这样就不难理解,在我国入世谈判过程中,美国为何要坚持在2010年之前继续对中国纺织

品与服装实行进口配额。显然,这项有悖WTO相关规定的无理要求,多少折射出美国政府所面对的巨大国内压力。出于尽快加入WTO的考虑,我国在坚决拒绝这个不合理要求的同时,最后还是同意4年(2005~2008)时间里,在导致“市场扰乱”的情况下,它可对我国某类纺织品与服装一次性采取限制进口措施。于是,这就形成了纺织品特保条款,并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内压力。就其具体内容来看,特保条款的提法本身,设限措施的时间限制,以及有些重要规定等,都可以在ATC协议里找到相关依据,从而体现出该条款与WTO规则的一致性。可见,这项让步完全是我国审时度势的结果,也是努力实施国际经济协调的产物。而从2005年以来的具体实践看,我国纺织品对美国的出口额依然突飞猛进,该条款导致的出口负面影响十分有限。所以,仅仅因为同意发达国家在数年时间里还可对我国某些纺织品实施进口限额,便将这项特保条款看得一无是处,实在是过于忽视了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还必须认识到,国际经济协调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时候并不能简单地采用就事论事的做法,而需要有个通盘的战略考虑。于是,为了在这个问题上获取重大的利益或机遇,有时就可能需要在其他问题上作出较大的让步或必要的利益损失。只要两相比较利大于弊,这类贸易让步一般就值得考虑进行。所以,用全局性的战略头脑来把握和看待某些贸易让步就显得分外重要,必要时甚至要有作出某些重大让步的魄力和准备。

我国入世承诺接受“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条款”,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点。值得强调的是,WTO至少具有4方面的明确规定,使得我国在拒绝接受该条款的问题上根本没有多少回旋余地。这表现在:第一,WTO的反倾销协定实际上给进口国显著扩展了两方面的权力,既可对来自所有“非市场经济活动”的进口商品价格加以推定。又能具有很大弹性地推定这种商品价格。第二,它对贸易汇率还是有具体规定的,可其具体确定又有模糊不清的缺陷,这就加强了发达国家的谈判筹码。第三,其反倾销标准可以被发达国家用来做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特征的文章,借此突出第三国价格标准的所谓公正性,从而增加了我国拒绝该条款的难度。第四,WTO对反倾销的某种特别规定,即如果进口国主管机关对事实的确认和评估是恰当和客观的,那么,即便W,TO专家组也不得推翻这种对事实做出的评估,更使得我国不必花费巨大代价去拒绝该条款。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入世承诺同意发达国家15年之内给予我国以正常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只不过是一个不大的让步。这是因为:一来这种地位的被承认,主要在于我国出口产品面临反倾销反补贴时可以避免不公平的待遇,而我国在高峰期遭遇反倾销的出口产品也远不足总出口额的1%,因而其影响相当有限。二则它是一种有弹性的表述,即我国的“正常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完全可以提前被其他成员所认可,如目前新西兰、巴西等拉美国家和东盟10国等数10个国家都已这样做。三是它实际上还给我国出口产品提供了一条避开对方采用“第三国”歧视性做法的通道,即生产者能够明确证明其产品在制造、生产和销售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应使用中国价格或成本来确定其是否存在倾销(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A款第1部分)。四是有关协议为了防止可能滥用我国的这项让步,还对相关标准、定义和程序作了详细规定(见(《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第151段)。可见,我国出口贸易不可能因为该条款而受多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类让步给我国带来了其他方面的重大机遇与利益。这尤其表现在我国加入WTO谈判的三大成果上:其一,我国最终还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进入该组织,使得我国相关的最重要原则得以落实。其二,我国在开放服务贸易领域方面所作出的最后让步,没有超出自己的预先筹划,也是能够实现和承受的。其三,发达国家最后放弃了要我国付出在人民币汇率和资本项目完全开放这两大难题上的入世代价,让我们有较宽裕的时间去进一步理顺繁杂的金融问题。相比之下,我们在类似上述这些问题上作出的让步实在可谓微不足道。

同样需要承认的是,依据多边贸易体系的既定规则来行事,是国际经济协调得以有效运作的当然前提和重要基础。我国曾经长期实现计划经济体制,至今还需要深入改革有关的制度和机制,以大力推进自身融入国际经济轨道的步伐。这一来,勇于和善于变革自己显著不合国际规范的经济制度和机制,也就成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协调的题中之义。

例如,1994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的重大改革,就是针对发达国家在复关谈判过程中的强烈要求而采取的果断措施。当时,我国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为1:5.8,而同时存在的外汇调节市场却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来确定人民币兑换美元价格,一度达到1:10左右。于是发达国家强调:对于那些能够按照官方汇率兑换到美元的企业(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外汇调剂价格与官方汇率之间的差额等于就是享受到的间接补贴,这显然违反了反补贴原则,因此,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改革为单一汇率制度。考虑到这种主张确实是以公认的国际规范为基本依据的,而汇率制度的这种改革又能够被我国经济发展所承受,我国最终接受了这个来自发达国家的合理要求。于是,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这里,汇率单一制和其确定立足于市场供求关系,便成为该种汇率制度的新特点。

应该指出,我国日后的长期实践表明,这次汇率制度的当时改革非常成功。它不仅剔除了我国汇率制度中一些不合国际规范的内容和因素,而且使之比较符合转轨时期经济运作的实际需要,还切实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事实上,2005年我国汇率制度再次进行改革,在赋予了其他新鲜内容之外,依然保持了1994年改革所形成的两大特点。这就给予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在国际经贸谈判和纠纷中,只要我国社会能够承受得了,那么,明智接受对方的这类合理要求,积极变革自身不合国际规范的制度、政策和机制,就应该成为我们一种重要的应对态度。这样做,不仅是进行国际协调不可或缺的重大环节,同样还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必要之举。显然,简单地排斥和否定这类做法是非常不妥当的。

还要明确,主张国际经济协调并非一味地姑息迁就或随意让步,更不是丧失原则性。需要认识到,在一般情况下,有些发达国家尽管经常引发贸易争端或摩擦来威逼对方,可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基本经济利益,其实亦会作出种种退让以避免落个两败俱伤的结局。这意味着,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对那些明显违反国际规范的经济作为展开立场鲜明的抗争,同样是国际经济协调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就是说,我们要善于运用国际经贸规范来迫使对方接受相关的协调。

例如,2002年春季,美国对进口钢材实行了紧急保障措施。应该说,实施这种保障措施是一个WTO成员应有的权利,因此,美国这种做法本身确实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按照WTO规则体系的要求,作为非发展中成员的美国必须遵循GATT1994第12条的有关规定和程序。本来,实施保障措施后要同其他相关成员进行迅速和充分的磋商,还须给予相应的补偿,同时保障措施一般不可波及来自发展中成员的进口产品。这些都是实施保障措施的重要环节,可美国恰恰在这里一再违规,从而导致不少成员(包括中国)向WTO提出诉讼。最终,美国实际上接受了WTO专家组关于美国违规的裁决,正式宣布取消钢材进口附加税,结束了这场一度麦芒对针尖的贸易冲突。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就此指出,美国的上述蓄意违规作为折射出WTO有些规则存有明显的漏洞和缺陷,需要加以修订和弥补。中国政府的这种鲜明立场,既令人称道,又意味深长。

再如,美国国会在2l世纪初实施的伯德修正案最后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被迫取消,也是一些成员(包括中国)利用WTO规则进行斗争的结果。该法案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鼓励美国国内企业积极对进口产品提出反倾销诉讼,却把征收来的反倾销税转化为它们的实际补贴。其结果是,被征反倾销税的外国进口商品反而倒成了不公平竞争的受害者。显然,它在维护反倾销原则的同时,又直接违背着反补贴原则,而这两个原则正好都是WTO公平竞争原则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伯德修正案被WTO判为违规而须取消,否则面临其他成员广泛报复制裁的危险,将是难以避免的最终结局。可见,公认的国际经贸规范,尤其是那些合理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措施,在对付某些蓄意违规行为而引发的贸易争端或摩擦时,常常是十分有效的润滑剂。因而,它也是实施国际经济协调的一种有用方式。

上一篇: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项目风险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