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2023-09-16

袁隆平的事迹范文第1篇

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1

我公司党委积极响组织开展了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活动。我认真参加了学习活动,并进行了学习总结。

通过学习,使我对袁隆平同志有了我了解较全面的了解。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断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袁隆平杰出的科技才华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典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一: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脱硫环保调试工作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公司、国家环保事业及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事业发展国家富强紧密联系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不断进取,刻苦钻研,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脱硫环保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乐于服务,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国家环保事业的建设中。

第三: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调试技术人员,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公司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第四: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袁隆平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突出典型,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学习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调试技术水平,同时更好地参加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养,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督促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2

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决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上谁的贡献最大呢?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标准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历史课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学家;他是创造水稻亩产1200多公斤神话的当代神农;他是美国科学院唯一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杂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梦想吗?他的追梦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看了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名牌、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3

学习袁隆平,首先要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党员,身处环保工程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电集团的环保事业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的环保产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兴国的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做实、做大、做强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第二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公司整体和部门全局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工程项目服好务。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环保产业龙头形象。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不算显赫、我们的地位不算尊贵、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布署,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同时更好地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好员工的文体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鞭策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4

人人都有梦想,可是,梦想是什么呢?其实,梦想就是或近或远的现实,只有经过辛勤的劳动与付出,并且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才能实现梦想。而我,已经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邓亚萍从小酷爱打乒乓球,进入了省队打球,可就是因为身材矮小,被国家队拒之门外。可她并没有因为这次的挫折,而忘记了自己出发时的梦想,她化悲痛为动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她的梦想闪出耀眼的光芒,她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她的成功,是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这也正好印证了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在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不仅实现了她的梦想,还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

袁隆平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放弃了参军的机会,偶然发现了特殊的稻株。从此,他不断研究水稻,经过他的刻苦努力与不懈地研究,他终于研制出了杂交水稻,他的研究成果推广运用,为增加我国粮食的产量和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会议上,一致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虽然不是世界第一个研究出的,可他也告诉世界,中国人强大了。袁隆平的梦想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饥饿问题,还圆了中国人民能够立足世界的愿望。

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为了让祖国更强大,在美国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作贡献。回到祖国后,他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刻苦奋斗,在中国航天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让中国在世界上昂起了头颅,让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他的功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于心,是他圆了中国人的梦想,让中国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些,无疑都证明了只有拥有梦想,再加上努力的汗水,才能够走向成功。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身上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而我的梦想和他们一样,有朝一日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我的梦想,我的中国梦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

我相信有梦就会有期望,有期望就会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梦努力地走下去,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2021袁隆平事迹感悟5

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袁隆平的事迹范文第2篇

致富专题 zt.hao315.tv qyue

袁隆平的经典名言

现在,外交部、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提出了“种子外交”。我们要通过杂交种子、超级稻种子,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为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我们的贡献,在国际上发展我们的种业,为国家赚取外汇,实现“三赢”。

袁隆平的事迹范文第3篇

致富专题 zt.hao315.tv qyue

袁隆平的经典名言

现在,外交部、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提出了“种子外交”。我们要通过杂交种子、超级稻种子,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为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我们的贡献,在国际上发展我们的种业,为国家赚取外汇,实现“三赢”。

袁隆平的事迹范文第4篇

20世纪60年代初,他带领学生下农村生产实习,目睹了农村粮食短缺、群众生活困难的现状,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探索科技兴农之路。

1964年,他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他设想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袁隆平院士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自1976年推广至今,中国的杂交水稻已累计种植60多亿亩,增产稻谷6亿多吨。近年来,我国年种植杂交水稻2.5亿亩,种植杂交水稻年增产的稻谷每年可以多供养7000多万人口。

袁隆平的事迹范文第5篇

《论语》之我看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摘要:《论语》作为我国的四书之一,其内容十分的广泛,其中孔子及其弟子对“仁”“义”“礼”的解释也非常到位,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在现在,《论语》也有学习的必要性,是中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非常必要的读物。

关键词:论语 核心思想 仁 义 礼 必要性

一、 《论语》的历史地位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论语》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今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二、 《论语》的核心思想

无论对《论语》的理解存在多少分歧,有一个共识总可以作为研究的前提:“仁”、“义”与“礼”是 《论语》的三个核心概念,它们在全书中出现频率极高。据杨伯峻在 《论语译注》中的统计,《论语》中 “仁”出现109次,“义”出现24次,“礼”出现74次。[1] (一) “仁” 所谓“仁”,是对于大写的“人”的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也是孔子心目中“人的最高的道德品质”。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爱”的本质就是肯为对方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对方永远快乐,永远不要让对方担心。“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因而是“自然形式的伦理”。以《论语》来看,“仁”所指的是人类一切美德的总和,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一种高位的价值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在《论语》中, “仁”还有一种定义,它既是一种德,又是一切德。作为一种德,其要义是 “爱人”;作为一切德,它是全德之名,能行恭、宽、信、敏、惠诸德于天下,便是“仁”;因此,一切正当行为都是“仁”之表现。[1] (二) “义” “义”,则是针对这种高位价值观而做出的具体表现,是对客观行为表现的性质判断尺度。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篇》)。

对于“义”,《论语》中是将它作为一个已有的概念所运用的,没有像“仁”那样扩大化的描述,而是从一个侧面对其进行了论证。“义”源于两个字,一个是与它形同的“义”字。该字可解释为威仪或神圣的准则。后来,威仪中的“义”字演变为“仪”,意思也变为仪式,礼仪。另一个则为“宜”字,它在历代文献中多次出现,最初指的是杀性,杀俘以祭祀的意思。

总的来说,孔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以“偏仁”来教育他的弟子以及其他人的,希望他们可以慢慢地学习积累,有“偏仁”走向“全仁”的崇高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一个“义”字开始着手。当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指出来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从《论语》中的部分篇章中里获取到信息。如《里仁》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由这些可见,“义”与“仁”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 “礼”

礼,便是对“仁”和“义”所共同做出的具体要求。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篇》)。礼又分为礼制、礼仪和礼义。礼制是对于国家的种种制度而言;礼仪,是对人际交往和各种典礼的要求;礼义,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种种原则。

《论语》的“礼”建构和追求的是个体与家庭、民族直接同一的伦理世界。“伦”,即西方道德哲学话语中的所谓 “伦理实体”,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和精神形态。与西方道德哲学不同的是,“礼”不仅表现出强烈的“伦”的实体气质,而且彰显家庭与国家直接统一即家国一体的伦理规律。

人无礼无以立。“礼”是一套等级制度,社会上不同的人,按照礼的要求都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所谓“礼”,就是礼仪,也就是将内心的敬意表现在身行上的行为规范。在《论语》中,孔子曾指出“礼后乎”,也就是“礼”后面的那个“敬意”才是真正的“礼”;即使如此,也不如《老子》中所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更能说明其实质。[2]“礼”在论语中的意义非常之高,“礼”总结了“仁”与“义”的外在表现,只有在日常中做好“礼”,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仁”与“义”。

三、 学习《论语》的必要性

1. 学习《论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诸葛亮曾说:“志当存高远。”意思是说,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志向要高,志向要远大。青年时期,正是树立远大理想的时候,而志向的高远,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各种人生观都存在,都会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学生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必须学习经典,在经典中汲取力量。孔子到死都没有实现他的理想,这不是说他的所作所为没有意义。他的为理想而执着追求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让我们想到了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位英雄,虽然是一位悲剧的英雄。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也动摇过,但不久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正是中学生所缺少的,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学生所缺少的。 2. 学习《论语》,体悟孔子和弟子的关系,学生可以学到为人之道。

孔子为一代大师,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的弟子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孔子得到所有的弟子的尊重,这固然和他的为人之道,高尚的人格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一些理念。与学生相处,首先,孔子尊重学生,有教无类的思想,便是他提出来的。其次,他关爱学生,宽容学生。而这,也是当地学生缺乏的。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的是人际交往,在与人交往中,缺乏的是宽容。孔子是大师,尚且宽容待人,平等的对待弟子,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3. 学习《论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切向钱看”,“有钱能使鬼推磨”,似乎已成了真理。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只看他创作了多少金钱,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学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熊掌,生命,道义,这三者当中,到底应该选取什么?孔子云:“富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富贵,如果可以追求,哪怕是坐下等之人,他也愿意做。孔子也追求金钱,但有前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不符合道义,孔子就不屑一顾。孔子的金钱观,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中学生学习。 4. 学习《论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错就改的态度。

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他强调实事求是,反对不懂装懂。这句话给人的启示是,谁都会犯错误,但关键要改正。而这正是一个平常人的表现。圣人也会犯错,人最不可缺的是一颗平常心。在成长的过程中中,正确的评价自己,不出现心理失衡,能提高学生耐挫能力。[3]

四、 结语

《论语》系统论述了人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及人生观。《论语》中特别重视做人,认为崇高理想是从学习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因此总结出了教育为本的观念,认为如果要使社会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必须要重视提高人的情感素质和理性能力。在文化上讲究包容性,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也成为世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孔子的这些优秀思想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其优秀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而后世的我们应当重视《论语》,学习论语,为自己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念。

参考文献:

[1] 樊浩.《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中国社会科学,2013(3):125-206 [2] 百度百科

袁隆平的事迹范文第6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3、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4、理解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能训目标: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1、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能概括所选的典型事例,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设想: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袁隆平的资料。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分析写作特色,理解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真实性、典型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三、读准字音,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1、读准字音

籼(xiān)稻

黔(qián)阳

衣钵(bō)

矢(shǐ)志不移

兵不解(jiě)甲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鉴于:考虑到。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夜不能寐:深夜了还不能睡觉。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也说功成名立、功成名遂。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齐读前三段,熟悉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皇家让克奖。由于其贡献卓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文标题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人,所以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文作为一则人物通讯,在文章的开头交代了袁隆平的简介,体现了写人物通讯时首先要交代人物简介。

2、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并在略读过程中思考:本文报道了袁隆平的什么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3、分析结构,把握大意

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脉络清晰,按总体简介~研究历程~突出贡献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历及贡献。 第二部分(第4—28段):选择典型事例介绍袁隆平培养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历程。

第三部分(第29—40段):袁隆平研究成果的优越性和世界影响与地位。

4、袁隆平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件?

明确:第一件事(第4—12段):看了向福财翻山越岭,心里非常沉重,激发了袁隆平对水稻的研究。

第二件事(第13—21段):写袁隆平确定研究课题“杂交水稻”和初步展开研究,提出“三系配套”理论。

第三件事(第22—26段):写“文革”期间袁隆平的不寻常遭遇。

第四件事(第27—28段):写袁隆平的三系配套研究成功并且投入新的战争。

五、解读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1、 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

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概括一下,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明确: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生动的细节描写

于细微处见精神。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请同学们感受,文章在叙述典型事例时,哪些细节描写最生动、最感人?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3、数字说话

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物通讯中,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运用了数字的句子画上记号,并谈谈你对文章中多次用数字说话的体会。

明确: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总结:

1、典型事例可以充分的表现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加强了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章增色不少。

3、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

六、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

2、在语言方面,消息概括性强,而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

3、通讯文体比较自由;

4、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表现手法不同,消息多用叙述和描写,而通讯还可以抒情和议论,文学色彩比较浓厚;

6、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七、全文总结归纳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八、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词和通讯的特点。

2、完成这篇课文的基础训练。

九、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文章结构:总体简介~研究历程~突出贡献 事 例 精

思考“怎样使人们不挨饿” 社会责任感 典型事例

提出“三系”理论 严谨态度、执着的精神 细节描写

文革中不寻常的遭遇 不畏艰难、矢志不移、献身精神 运用数字

成功后投入新战斗 奋斗不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2005-09-26

王琴

教学目标:

1、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人物形象)

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读准字音,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师范读后领读):

籼(xiān)稻

黔(qián)阳

衣钵(bō)

矢(shǐ)志不移

兵不解(jiě)甲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课件展示,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三、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一) 学生自由朗读,熟悉人物,能写出袁隆平简介,师指正。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熟悉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人物。(简单提示人物简介的写作,课件展示,附后)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皇家让克奖。由于其贡献卓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面对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我们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神秘,也可能会认为他天生是一个天才,那么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他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请大家看一段袁隆平的访谈录,让我们来了解一个真实的袁隆平。请大家阅读时摘下其中你感受最深的文字,并请谈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课件展示访谈录,附后)

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

提示:“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几个字是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总结。”

“在最艰难的关头,一定不能轻易放弃。”(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

“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不迷信权威)

“在传统理论的阻力和束缚面前,只有靠实践云检验,去创新。”

“在创新中‘知识’尤其重要,有知识,并得以不断积累更新,是创新重要的基本条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有了知识,又不吝惜汗水,发奋努力,才会激发创造的欲望,产生好的灵感。还有,机遇也不应该忽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机遇。”

“我小时候完全是凭爱好、兴趣读书,把问题理解了也就心满意足了,不像成绩好的同学有那么多的抱负。不过那时我喜欢动脑筋想,喜欢动手做,不知不觉间也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爱好广泛)

“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有抱负、有知识、有魄力的年轻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最使人陶醉,莫把成果当尽头。”(有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止)

知识拓展: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关的名人名言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高士其

1、他的这些精神品质,其实在我们课文中也有所体现,请大家再快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概括)

提示:作者在这儿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他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在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 于细微处见精神。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是什么?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三)在人物通讯中,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请大家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想想: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明确: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四、全文小结归纳

五、写作练习:

请大家将本则通讯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四百字左右。

提示: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

2、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

3、通讯文体比较自由

4、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表现手法不同

6、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举例说明人物简介的写作(课件展示):

概念:人物简介是我国各个行业在简单介绍先进集体中的每个先进人物,或英雄、模范人物时,所使用的文体样式。

写作格式:

(1)标题

介绍单个人的标题,可用《***简介》;介绍集体的标题,可在人物简介前边加上单位名称,如《中国女排运动员简介》。

(2)正文

正文的内容有:被介绍的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突出贡献、获得的荣誉称号等。写作时要把上述材料按先后次序写进简介中去。在介绍完人物的情况之后,必要的可以写一半句歌颂、赞扬的话。对其贡献作出评价,以表明作者的态度。

写作要求:

写作以前,要对被介绍的人物的一般情况有所了解,而且所用材料要真实可靠。

例文:

中国女排教练简介

袁伟民 江苏人,今年42岁,在60年代和70年代曾是中国男排的优秀二传手。1976年他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后根据现代排球的发展趋势和中国运动员特点,他把欧美式的高举强攻和亚洲式的快速多变结合起来,经过努力,使这支队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打法,终于登上了世界排坛的高峰。本届世界杯赛他获得了“最佳教练员奖”。

邓若曾 四川人,今年45岁,过去也是中国男排的一名优秀运动员。现在是中国女排的副教练。虽然他开始打球的历史比袁伟民早,但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地配合袁伟民搞好训练工作。他对运动员既严格又亲切,常常用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她们不忘重任在肩,自觉磨练意志和提高球艺。

附:袁隆平访谈录

“我的体验就是八个字”

记者:回首过往,在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前,长达数十年的艰难岁月里,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有没有所谓成功的“捷径”或者“秘诀”?

袁隆平:什么秘诀、信条,我倒是很少去琢磨这一套。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没有那么多的传奇。不过令我感受最深的一些体验肯定还是有的,大概就是这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几个字是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总结。

记者:什么促使您把研究杂交水稻作为了自己终身从事的职业?

袁隆平: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安江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试验,每年都到田间去选种,就是从植株中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1960年,我在田里偶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粒多,结实饱满。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精心培育,希望有个好收获,不料大失所望。长出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让人心灰意冷。那天,我坐在田埂上仔细搜索所学过的科学知识,反复寻思失败的原因。后来分析推断,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株“天然杂交稻”,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才会出现分离。但如果按照那株“天然杂交稻”来折算,粮食亩产可以达到1000多斤——这在60年代初期可是了不起的奇迹啊!我灵感突发地大胆设想:既然水稻有杂种优势,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选定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课题,致力于杂交水稻的育种。

记者: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困难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袁隆平:如果没有困难,那就不叫做科学研究了。在最艰难的关头,一定不能轻易放弃。我那个年代的情况比较特殊。那时有“左”的路线的干扰,有天灾,有同行的嫉妒,但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传统遗传理论的巨大阻力。当时的权威学者和权威学说认定:搞杂交水稻研究不可能有前途,这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有三件事对我的鼓舞特别大:一是杂种第一代有杂种优势的现象;二是1960年发现的“天然杂交稻”也表现了明显的杂种优势;三是糯稻田中的“公禾”就是天然的籼粳杂种,也显露出明显的杂种优势。这些都是自然界反复出现的铁般事实啊!为什么有些人却偏偏要盲从“权威”,对此视而不见呢?

在传统理论的阻力和束缚面前,只有靠实践去检验,去创新。在创新中“知识”尤其重要。有知识,并得以不断积累更新,是创新重要的基本条件。有了知识,又不吝惜汗水,发奋努力,才会激发创造的欲望,产生好的灵感。还有,机遇也不应该忽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机遇。

“我现在还不明白负负为什么会得正”

记者:您在求学时代默默无闻,学业成绩也并不十分突出,30岁过后大器晚成,现在更是成为了世界级知名科学家。那么您如何看待自己并不显赫的青年时代?

袁隆平:学生阶段,我确实是成绩平平,不追求考高分。青年时代积累知识,打好基础,以后的人生将会受益无穷。但我认为终身学习、积累知识是一辈子的大事情,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够太性急。我小时候完全是凭爱好、凭兴趣读书,把问题理解了也就心满意足了,不像成绩好的同学有那么多的抱负。不过那时我喜欢动脑筋想,喜欢动手做,不知不觉间也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武汉博学中学(武汉第四中学前身)读书时,我对英语、体育很感兴趣,这两门功课成绩也就比较突出。我小时候最喜欢游泳,在湖北省运动会上还代表母校获得过两块游泳银牌呢。这些为我后来从事科研打下了良好的体魄和语言的基础。但那时我的数学成绩特别差,经常请教同桌的林华宝同学(现在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那时的数学底子没打好,现在后悔莫及啊!说实话,我现在还搞不清楚负负为什么会得正。去年在北京,我还特意向数学家吴文俊先生请教了这个问题呢!(笑)

记者:凭兴趣学习的习惯是否一直延续到了您的大学时代,甚至是踏上工作岗位以后?

袁隆平:读大学时,记得学校给我的评价是这样的——爱好:自由;特长:散漫。我最怕别人给我念紧箍咒。解放初期学苏联,学校里实行五分制。说实话当时我不太喜爱功课,奉行的准则是“三分好三分妙,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学习重天分,每个平凡的人其实都有他的天分,天分所在也就是自己最好的发展方向。打个比方,我从小喜欢学语言,也有一些语言天赋。抗日战争期间随父母四处迁徙,不费大力气就学会了很多种方言,如重庆话、南京话、武汉话、长沙话等等。对不同语种的外语也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比如俄语里的卷舌音“Р”我就发得很准确。还有,在菲律宾、日本等国家的同行英语发音时有很大差别,我能很快适应这些差异,和他们进行交流。语言的天赋,对我从事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

1953年,我大学毕业来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开始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教然后知不足”,感觉到以前学得不扎实。教学相长,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较多的生物学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还依据传统理论经常进行无性杂交、营养培养等方面的试验。尽管大多以失败告终,但为以后从事科研作了铺垫,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

记者:您追求的理想是什么?这些年来您又是如何部署和实践自己的梦想的?

袁隆平:几十年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我曾多次做过这样一个梦:在一个仲夏的傍晚,我习惯性地来到试验稻田边散步,发现田里的稻子长得比高粱还高,谷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因为天气炎热,我和助手们还躺在稻穗下乘凉呢!

1964年选定杂交水稻作为研究课题,在攻关的前十年,我朝思暮想着杂交稻研究成功。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配套成功,我又朝思暮想着进一步挖掘杂交稻的增产潜力。三系杂交稻获得成功后,我又朝思暮想着杂交水稻今后的发展方向,才有了后来的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样一种宏观战略构想的酝酿、形成,都是立足于实际,几十年来反复实践的结果。

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的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记者:实践已经证明,您的这些设想相继都成为了现实。美梦成真之后,您对杂交水稻事业和您自己下一步的人生有何规划?

袁隆平: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我已经把杂交水稻深深栽植进了我的人生。尽管三系两系都取得了成功,已广泛运用于生产,但要由两系到一系,路还有很远,难度还很大。需要运用高科技成果与传统的育种方法紧密结合、协作攻关。从全球的角度考虑,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粮食紧缺仍然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第一大难题,只要是人,两餐不吃饭,英雄也会变狗熊!就目前而言,在我有生之年,有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搞成功,2005年前实现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超高产第二期目标;二是让杂交稻进一步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上一篇:音乐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忆江南白居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