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试从一种崭新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当代陶艺,通过对中国当代陶艺研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当代陶艺无论从创作还是研究都停留在西方陶艺的阴影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本文旨在提供符号学研究方法,寻求陶艺研究学术创新,以期使中国当代陶艺在赶超美、欧、日等国陶艺的同时,传承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取得中国陶艺应有的话语权。

[关键词]符号学;当代中国陶艺;研究方法;学术创新

肖 绚(1970—),男,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符号学、模式识别;李兴华(1964—),男,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陶瓷美学。(江西景德镇 333001)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陶艺符号学研究”(项目批准号:GL0731)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江西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支持的研究项目。

陶艺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许多文化信息。虽然中国陶艺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但现代创作观念上的转变和新形式的探寻在20世纪80年代还处于萌芽状态,对中国陶艺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与中国陶艺今日所处地位不同,西方陶艺在其历史和现代之间维持着思想和学术的一脉相承性。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中断,西方艺术标准成为“经典”话语权,西方陶艺理论甚至成为衡量中国陶瓷艺术成败得失的标准。但中西陶艺在其心理模式、符号系统、文化传统方面的歧异性,导致各自学术性话语之间语义学组织的显著区别。当中国传统陶艺按照西方陶艺理论使用较严格的逻辑标准加以分析时,前者的其他意义成分即会失去或减弱,所以建立中国特色的陶艺理论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本文是从符号学角度对当代陶艺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和创新的尝试。

一、当代陶艺和陶艺研究方法

(一)当代中国陶艺现状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对外文化交往的扩大,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市场经济的兴起,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迅速发生变化,中国陶瓷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提供了陶艺家生存的环境,也成为引导陶艺生产的一个重要利益驱动因素。90年代初各地陶艺工作室纷纷成立,成为中国当代陶艺的主要创作力量。中国当代陶艺就此开始成为气候,与国外陶艺家交流也越来越多,中国陶艺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但当代中国陶艺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忽视了东方陶艺的传统,过多地打上了西方陶艺的烙印,成了西方现代陶艺的翻版,作品缺少中国陶艺符号元素和文化内涵,更缺少中国艺术特有的气质[1](P109-111)。其二,陶艺工作者大都只关心创作,而不关心理论,学术界对中国当代陶艺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中国陶艺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结果是中国陶艺缺乏理论支撑和学术引导,缺乏理论研究和评价标准,根基不深,自然难达高峰境界!

(二)当代陶艺研究方法

其实对当代陶艺的研究绝不只是陶艺学科范围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造型艺术原始话语的许多方面,如社会与学术制度、作者动机、读者的理解、文化的结构、政治和历史环境以及艺术在特定社会历史下的功能等。显然中国陶艺研究还没有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还只处在初始阶段。

现有的陶艺研究方法主要有:

1.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在战后西方发展很快,这种研究方法在陶艺研究中也常常会被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其主要是借助行为主义、现象学、认知心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对陶艺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涉及艺术家的精神、情感、想象、幻想、动机、意志和人性等高层次品质。这种方法研究艺术家如何用特有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的认识,认为陶艺只是表达情感,不必有具体框框,是一种行为和情感。

2.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目前有三种比较法被广泛应用。第一,集中的区域比较法;第二,控制比较法;第三,跨文化比较研究。陶艺学科的比较研究方法主要是借鉴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从创作者的性别、地域乃至国别等角度对陶艺进行跨文化、跨时代研究,从而对男性陶艺、女性陶艺、中国陶艺、欧洲陶艺、美国陶艺、日本陶艺、韩国陶艺等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找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也试图找到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种族、民族在审美习惯、审美制度、审美传统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以另外一种立场和眼光来理解和认识我们自己。

3.经验描述方法。陶瓷艺术是一种可以经验的现象,可听、可看、可触摸、可参与、可体验操作,不应做超经验的解释,必须做经验的解释,因此,描述和把握经验就成为陶艺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其主要从造型、装饰、风格、艺术价值等角度对陶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2](P82-84)

4.美学研究方法。美学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任何艺术理论探讨陶艺如果从表象到深层,都无法回避哲学层面的对陶艺欣赏、审美、美学价值等根本观念和问题的界定。实现陶艺学科的健康发展,必须将我们的理论体系搭建在坚实的哲学基石之上,以哲学的方式阐释陶艺的本质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揭示陶艺学科的其他问题与规律。美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当代陶艺找到一条与人类历史进程、与世界文化发展方向、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中国当代陶艺理论发展的思想线索,奠定新的陶艺理论框架体系。

二、当代陶艺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

(一)以传统西方学术模式和西方文化为理论支撑,没有很好地处理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

20世纪,在西方强势文化流传的背景下,西方科学、哲学、艺术等在中国都拥有经典话语权。当代陶艺同样以西方为经典,以西方陶艺为学术标准。西方陶艺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教条则阻碍和窒息了中国本土陶艺家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表现力,导致中国没有出现更多有世界影响的陶艺家和有震撼力的经典作品。

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不同地域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们用以交流与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任何文化艺术都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声音说话,否则在发扬一种艺术的同时,也是在摧残其他艺术。对中国而言,在睁开眼睛看西方,在海纳百川学西方的同时,绝对不能忘记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能忘记中国人在这个世界的各种场合、各个领域都要有自己的声音。陶艺学术研究同样要立足本国文化传统,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和理论体系。

(二)过分侧重心理学分析和肯定陶艺家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没有认真地研究当代陶艺如何走向大众

西方陶艺与西方当代艺术思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现代西方文艺思潮中,崇尚个性,关注内心世界,却少了一份对自然物的关怀,少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根基。在这种思潮影响下,陶艺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物,陶艺只是一种创作模式和表现方法。当代陶艺应该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对陶瓷本质的理解和追寻,去体现创造者对陶艺的理解:比如社会、文化、宗教、哲学、历史等,发掘出独有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继承优秀传统加以深化并融合自己的东西形成个性。缺乏文化,作品永远大不起来。

其实任何艺术的真正评论者都是大众,艺术要面向大众,艺术要关注大众生活,艺术要走向大众。而中国陶艺走向大众,就必须处理好艺术标准单一性还是多样性、审美共同性和个性、大众标准与艺术家个人标准等问题,陶艺研究必须在这些问题上下工夫并作出回答。

(三)只注重分析陶艺家个人风格,没有很好地研究和回答陶艺的时代功能和社会价值

当代陶艺研究更多的是分析陶艺家个人风格和作品的艺术性等微观问题,关注时代、关注人类精神、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不够。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时代之外,艺术家也不例外。他可以保持对现实的批评,可以和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必须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社会,必须勇于承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陶艺研究必须重视这个方面的研究,必须提醒艺术家承担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中国现代陶艺创作应注意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关注现实生活,吸收现代文化艺术新思想、新观念;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要开创陶艺新局面,还需要一种突破精神,一种前卫实验精神。

总之,艺术与艺术家的个性、与艺术家生活的时代、与特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和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东西方艺术与东西方文化有内在联系,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在表达方法、作品精神、艺术风格 、艺术欣赏等方面不能完全用一个标准和模式来评价。

三、用符号学研究方法研究当代陶艺的意义

符号学(Semiology)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方法论探讨的重要方向之一,被视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语义学和逻辑学基础,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数学”工具[3]。它是由19世纪末美国人皮尔斯和瑞士人索绪尔开创的,其主要方面包括对比较模糊的文化及学术现象进行精确的描述和对人文学术现象中的意义关系、因果关系、评价关系、行为关系进行较精确的表达和分析,以促进和提升对人文社会科学对象的理解和运用。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将会是“符号学大有作为的世纪”。符号学方法有助于探讨与意指过程和交流过程中种种涵指可能性相联系的理性类型学,但目前还没有学者从符号学的角度系统地对中国陶艺进行研究。将符号学研究方法引入到陶艺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中国陶艺的文化内涵,不仅为解读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现代陶艺家的创作能力,其意义如下:

(一)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规范陶艺的学术标准

借鉴符号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符号学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弥补当前陶艺研究在学术方面的弱项,使掌握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的学术研究群体,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诸多艺术学问题,从而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

(二)更能理解陶艺符号背后的文化含义,有助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中国陶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在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文化形式中,艺术和宗教最能体现人类的本能,最能反映人性中共同的一面,从而在这个层次上实现对话和交流。而各种民族艺术形式中的符号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真实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从符号学角度看,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一套系统规范的符号体系,从造型、釉色、装饰、题材、风格等都可以用符号进行表达,其中传统陶艺的吉祥纹饰更具有明显的符号和象征意义。通过符号很容易让人看到其民族、地域、时代、文化特征,也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完全一致。充分的符号学对话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陶艺符号背后的文化含义,有助于国际陶艺学术交流。为达此目的,中国陶艺应按符号学方式加以再表述,以使其更便于和其他地域学术进行有效沟通。

(三)构建适合中国陶艺发展的符号体系

中西学术分类系统在其心理模式、语言系统、文化传统方面的岐义性,导致各自学术性话语之间语义学组织的显著区别,两套思维系统并未在理论的层次上彼此支持或建立有效的理性的联系,特别是在与语义学成分有关的部分之间,因为后者更紧密地植根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学术环境。就中国陶艺而言,其生命力本来在于保持其传统思想方式的特殊风格,因而涉及到语言的、逻辑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历史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其意义涉及种种不同的语义学的和思想社会的层面,它只能在自己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挥其精神感染作用和实现其艺术价值。

以西方陶艺为解释标准并未能增加对中国陶艺话语的理解。所以,当代中国陶艺家需要重新组织和重新表述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话语,构建适合中国陶艺发展的符号体系,使其在现代学术和社会交流中发挥有效的作用。中西比较陶瓷艺术研究领域内部的障碍,只有通过进一步考察两种陶瓷艺术的不同概念组织,不同学术制度结构之后,才可以更清楚地加以揭示。需要指出两套艺术话语传统之间具有的不同的意义产生和作用方式的背景,以及在二者之间进行直接比较的不恰当性。我们并未否定两套陶瓷艺术话语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正好相反,二者之间有效的对话对于人类共同对艺术的理智探索任务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四)用全新的角度进行陶艺研究,提高陶艺创作能力

研究陶艺符号学有助于理解陶艺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提高陶艺创作的水平。陶艺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陶瓷媒体传达信息,是一个求解过程而且是多解的,这一思维过程往往是借助于符号来进行的。通常在设计前期,陶艺家工作是意象积累阶段,是有意识地应用格式塔心理学和原型理论,做一些符号性的规整、分类、收集和研究,并在设计中采用构成的方法重新组合符号,为陶艺创作服务,而且采用了隐喻、换喻等手法来表达设计者个人的创作理念。

现代陶艺设计中的符号具有以下特点:符号功能是纯审美功能;构成的目的是信息的自我目的化;符号是以形、色等空间符号存在;符号的感知性是个体性的视觉、触觉符号;信道是单件手工制造;语义学规则依赖个人的感性;语构学规则受陶瓷工艺和陶瓷材料理化成型特性的制约。

(五)符号学研究方法有助于中国陶艺的学术创新

从学术创新角度看,创新不仅有理论的创新、研究对象的转移,还有方法的创新。不仅借鉴、学习西方当代人文科学新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创新,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历史话语、整理理论范畴、构建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学术创新。对中国当代学术来说,20世纪的学术始终未能摆脱西方学术的影子,没有能找寻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本土学术现代化之路。当代中国陶艺领域研究学术语言和范畴很多是借鉴西方的,但如果借用符号学研究方法,用于整理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学术传统,尤其是在陶艺研究领域以中国特有的符号——造型、色彩、主题、装饰等能指形式,进而深入研究这些符号背后的所指,从比较研究角度,从人类学角度去研究符号后面的宗教、人类行为、价值层面和生活方式,能够在更高理论层面研究和评价中国陶艺的理论和文化价值,也能够在一个较为畅通的对话平台,进行当代中国和西方陶艺的学术交流。从全球化和跨文化学术交流角度,实现中国研究材料和现代研究方法的互动,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当代学术探索之路。

四、结论

对于中国陶艺来说,由于20世纪西方学术体系和方法的引入,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乎绝对的认识论断裂。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解释学,来处理此认知性的裂隙所造成的沟通困难。符号学方法,正是对此由不同文化模式造成的认识论断裂设法予以解决的一种努力,是从全新的角度进行陶艺研究,是当代中国陶艺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的尝试,目的是以此为媒介和平台同西方陶艺进行全面深入的对话。

[参考文献]

[1]吕金泉.现代陶艺的误区[J].艺术百家,2004,(77).

[2]张兰芝等.陶艺材质艺术语言表述探究[J].中国陶瓷,2006,42(12).

[3] 李幼蒸.历史符号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彭 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的陶瓷艺术来自于民间,又运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实用的同时也起到了观赏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从吃饭的锅碗瓢盆到喝茶用的茶壶杯子,从一般居家环境的室内陈设到公共场所的户外雕塑,陶瓷作为一种媒介材料,来自生活又提升了生活的质量,成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还从艺术的角度去引领人们的审美品位,可说是从物质走向精神又从精神深入物质生活。

艺术是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因时代和生活形态的改变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今天的陶瓷创作者,已非昨日的陶瓷工匠,创作者所处的时代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当拿起画笔时,首先,就要想到如何布局、如何装饰、如何领悟现代陶瓷本身的精神;如何让题材与风格跟上时代,走向未来;如何将心悟和感知化为崭新的陶瓷风格。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是写实主义古典美的话,那么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陶瓷艺术更具有抽象主义的浪漫形式美。现代陶瓷与传统陶瓷在概念上已有了很大区分。传统陶瓷造型源于生活、充满理性的设计中追求的是质朴严谨,实用大方的含蓄之美,最终以形体的多样化和釉色装饰的丰富性来完成陶瓷不同的形态面貌。现代陶瓷艺术注重的是人们心灵轨迹的自然情感流露的表达,在一种完全释怀内心情绪世界和偶尔性思维情感渲泄的轻松创作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审美视觉意识逐步确立了现代陶瓷设计追求形式美。运用不确定多变的现代绘画艺术处理手段,制作时恰到好处地体现不同材质本身的语言特色,崇尚返朴归真的自然之美则是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陶瓷具有反传统、反技术的叛逆精神,有一种敢为人先的设计思想观念,打破了传统设计中平衡、对称的设计模式,把陶艺造型装饰的整体美与当代人的审美喜好结合起来,共同构筑起现代陶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和设计理念。

一、现代陶艺的概念

所谓“现代陶艺”是指由陶艺家以“陶”或“瓷”为载体进行创作的、用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现代陶艺并非泛指现代所有的陶艺,而是指在艺术追求上具有明确指向性和相对独立性。它不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而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将创造作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是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它超出了传统陶艺的视觉和造型习惯,从某种意义上看,是情感的渲泄、个性的体现和观念的展示。

现代陶艺不仅是追求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并在作品上倾注了自由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感悟,而且也彻底地抛弃了传统陶瓷产品“实用”观念的局限限制。使现代陶艺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是会聚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充分利用陶瓷土的材料的特性,以陶瓷材料为媒介进行探索的艺术形式。

二、现代陶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陶艺综合材料的创作是最大的结合,传统文化精神中的观念经过现代的洗礼,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民族血脉的积淀会为艺术作品留下抹不去的痕迹,这就是艺术的真谛。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中国现代陶艺也无不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中把握自己的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的。因此,对中国文化精神而言,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之魂,而中国艺术审美体验则是哲思之灵。和谐、妙道、圆融之境是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最高境界,其讲求的都是“自然”二字。同样在陶艺中也是离不开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将传统工艺材料和现代、自然相连接的天衣无缝。现代陶艺对于陶瓷材质的追求恰似古人,不加修饰的、肌理状态的、手拉坯体的质朴和以回归自然为主的造型主题相结合,使现代陶艺回归到其形态意识的本源,将陶瓷材质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内涵完整描述出来,正是体现人文精神中“自然”之魅力。

艺术是时代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陶艺创作自然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纵观现代陶艺的发展,从萌芽之初到走向现代,从混沌之源到遍地开发,无不贯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交织。陶艺家们在创造过程中把握精神与语言的统一,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找语言的自然表现。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艺体验,从某种角度探向陶艺的深层,追求的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

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在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使得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继承了传统艺术的文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与再创造,极大扩展和丰富了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的艺术内涵。这些源自传统材质和具有秩序感的象征性传统艺术元素语言,结合极具抽象力的现代艺术符号表现特征,强调个人内在精神的体验,注重自我价值的体验,对这些艺术符号的再创造呈现出的温和、宽厚、从容的瓷质品性大大延伸了作品主体。

三、现代陶瓷的本质

现代陶瓷艺术同传统陶瓷艺术有本质的区别。现代陶瓷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不是传统陶瓷的简单重复和延续。从本质上讲,现代陶瓷艺术是对传统陶瓷的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它把陶瓷从“器”的概念中,从古老的、已经定型的工艺模式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陶瓷的本质内涵,并加以挖掘和发展,开拓成富有时代精神的纯粹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因此,现代陶瓷艺术比古老的陶瓷艺术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

现代陶瓷抛弃传统陶瓷必须“实用”的观念。而是一种在艺术追求上具有明确指向性和相对独立性、以陶瓷材料为媒体进行实验性探索的艺术样式。它强调个性,强调感性,强调自身情感,用独特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艺术形式,摆脱了多年来受传统审美标准制约的思想束缚,成为当代艺术创作者用来挑战自我、标新立异的手段。它以新的感知方式,多样化的表现,体现着当代人的情感表达。

四、当代艺术观对瓷艺术的影响

陶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和价值取向。由于每个时代的大环境各异,因此,陶瓷作品在社会发展的各阶段所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息也不尽相同。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思维异常活跃,表达形式的多样化,让艺术家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来施展各自的才华,完善造型的个体特征。现代陶瓷艺术理所当然在设计上反映当代人的文化特色、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构思的独特性、创意性,用最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具流行的时尚文化元素,准确地将当代人的思想和对世界的感悟主动糅合到形体的设计中去。当代与传统的不同概念在于:现代陶瓷艺术摒弃功能效用的特点,逐渐把造型的观赏美感放在了首位,以符合当代社会审美的需求。作品本身的魅力体现在造型、装饰、工艺等诸多因素上,艺术家个人思想品格与修养融入造型形式美之中是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五、当代观念融合于陶瓷传承

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模式,而乐于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茶道的兴起、饮茶之风的盛行刺激了陶瓷茶具的生产设计,室内外装修运用陶瓷艺术品作为美化空间的装饰点缀,以体现思想文化品味。把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艺术思想、审美情绪悄悄地渗入到当代陶艺中去,提高了现代陶瓷的艺术性和品味性,从而使得陶瓷艺术的社会属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

我国的传统陶瓷是附属于陶器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陶瓷艺术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瓷艺术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

当代陶瓷艺术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瓷的艺术属性,使陶瓷艺术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骋。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

因此,传统陶瓷艺术无论如何发展都有“器”的约束。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在认识上首先做到的便应是功能论上的转移,从而脱离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从而真正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烧造史的陶艺大国。历代陶瓷工匠们所创造的精美绝伦的陶瓷珍品已成为人类文化中一份独特而宝贵的遗产。传统陶艺凝聚着华夏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卓越的文化品格。中国陶瓷文化的深厚传统,正是现代陶艺家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时代在前进,艺术长河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充分利用前人为我们创造的这门艺术,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出更完美、更优秀的陶瓷艺术精品。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虽然刚走上教师岗位,但是随着二个月来的教学实践,我作为语文教师,渐渐地明白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近年来,中学语文推进课程教材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状况并未彻底改变。针对以上存在的状况,也为了更好地贯彻“二期课改”的精神,体现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征,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首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而言,教师必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具体来讲,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每位老师必须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初中老师要制定出符合初中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不能从自己的接受水平出发来主观臆断教学目标,必须要考虑你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能不能切实地使学生完成;初中老师不能制定出适合高中生或者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比如,上《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时,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侧重的是德育目标,因为初中生在课余时间该干些什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是说他们正处于一个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候,所以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完成德育目标(通过对鲁迅兴趣爱好的了解,培养做事认真仔细的特点,进而向鲁迅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主。

更为主要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要将三个维度隔离开来。语文学习是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感受来理解、体验、领悟、鉴赏内容,培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因此,目标的确定必然要考虑到字、词、句、篇的因素,考虑到蕴含在字、词、句、篇中语言知识和思想意义,但是,目标定位又不能从概念出发来落实字、词、句、篇,而是要从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语言运用规范的发现等角度来考虑。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养成教育,关键是要培养一代人的素养,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以这个为宗旨,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每一堂课,每一单元的教学,都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价值观打基础;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贯穿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此外,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重点。要将一堂课的目标与一个单元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有些目标应有适当的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随机调整已定目标。

其次,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熟读课文内容至少要三遍以上。我们说,要讲好课文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十分的把握,才可以在学生面前有话可说。所以,语文教师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要独立钻研,就要沉浸到文本之中,在读上下功夫。要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动情点、疑惑点,并依据动情点、疑惑点深入钻研,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或共鸣,或质疑,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见解;要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借助相关资料和工具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领会、感悟蕴涵在文本中的道理;能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自己的阅读思路,找到词句与词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以及关键语句、语段与文章中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在联系,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为确定教学思路打下基础。教师只有自己对文本有了很深的接触,只有自身能与作者进行交流;才能够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再次,精心设计并合理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最重要的,不仅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水平;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先来说导入语的设计,导入语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比如:我在设计《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的导入语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做个小调查,关于学生自己的课余生活。这个小调查符合学生实际,且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再说整体感知课文:要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使他们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不断地依据自己的已有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来体验和感受,并在体验与感受的过程中不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材编写者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产生共鸣,或产生疑问;要促进学生自觉地运用比较的方法,逐步地形成思辨能力;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及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集体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教师要有“存疑”的意识。一堂课,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角色定位意识,集体解决有关问题,并能将小组共识和分歧点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对一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内涵比较丰富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思考,一定阶段后再重新认识。还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依据学生实际问题给以必要的点拨和指导,要以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不断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认识感受新知,并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想象力,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此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感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进行泛读一遍,再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粗读课文后还要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默读,沉入到文本中去发现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要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化现象,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相关的文化常识,了解不同阶段的重要文化思想和著名作家、作品,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的感受,能对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应结合课文阅读,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作品,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与感受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最好的学习方法便是良好的习惯,尤其是语文贵在平时的积累。

最后来谈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让学生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主动学习优秀、典范的语言,并能吸收、内化,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2、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将对生活和社会的体验、认识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写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想抒,要把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笔习惯放到重要的位置。应鼓励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导学生形成写随笔、杂感的习惯。要让学生从现有生活中提取素材,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对生活的实际感受与对未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追求。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建国后,青花绘画艺术日臻完美,适用范围广泛,雅俗共赏,已日渐成为陶瓷美术创作中的一支奇葩。王步在青花瓷画艺术史上是承先启后之人,影响了当今一批青花瓷画艺术家,如黄卖九、杨冰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如陆军的“陆氏童”、钟连生、赖德全的青花釉里红山水瓶等。

关键词

青花瓷画

艺术语言

纯 艺 术

随着现代民间青花在上世纪8 0年代的崛起,标志着当代青花瓷画发展辉煌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传统陶瓷艺术家高扬水墨青花的大旗,许多学院派陶艺家也以回归传统文化的姿态开始了实践青花的探索之路,随着水墨国画的强势加入,使得当代青花瓷画站在了历史的高点,与文人画、新水墨画等发展相伴相随,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为了下文分析之便,按中国水墨画划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类题材进行分析。

一、青花人物画的纯艺术表现

当代的青花人物画在继承传统青花工笔人物的技法上,又有创新,写意、没骨等表现手法不断被运用,还融合了西方写实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传神。当代青花人物画,不能不提我的导师陆军教授的“陆氏童”。“陆氏童”以举止文雅、稚拙可爱、灵巧脱俗、端庄大气、自然天真等艺术形象脱颖而出。见过“陆氏童”的人无不被其中的纯静美好、超凡脱俗、风流潇洒所吸引。所营造出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刹那间忘却世俗琐事,浮想着古人幽情,心旷神怡中领略古代的文人雅趣,心灵上得到一次洗礼。绘画自娱自乐的怡情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施于人教授称赞到:“无瑕童子清如玉,不俗墨痕意似仙”充分概括了“陆氏童”的魅力。

“陆氏童”是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与现代审美情趣和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儿童是无忧无虑、纯真朴实的象征,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道家真诚无伪的自然性情;没有雕琢的谨细、五色的绚烂,以朴为美以淡为宗,体现了平淡自然的超越品格。“陆氏童”的形象集古典美、现代美于一身,亦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中国传统服饰肚兜、清代的氅衣、旗袍被应用在童子身上,服饰宽松自如颇现民族文化的端庄和典雅,用陆老师的话说就是“古代的服饰现代化”,服装上的装饰风格无不体现了当下流行的田园复古风,还有穿着紧身吊带超短裙、裹胸超短裙的童女,迎合了西方时尚性感的着装风格,纵览这些童男童女的服装,是集古今中外汇聚一起的一场盛大的时装表演,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也体现了陆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陆氏童”在服饰结构和形体塑造上应用西方写实夸张的表现手法。细眉秀眼,即一改以大眼为美的审美标准,身材健壮敦实,稚拙可爱,是拙与巧的完美结合。又将中国积淀几千年的文化遗产琴棋书画与之相结合,赋予了童子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童子的嬉戏玩耍还唤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童子赏花、戏莲、煮茶、钓鱼的闲情雅趣,是多少现代人欲罢不能的事呢?令人产生无限的美好向往。在表现技法上,“陆氏童”既继承传统又有突破,传统婴戏图以工笔写形,笔法过于细腻,拘谨有余而生动不足;民间青花的大写意表现手法,笔法过于简单,很难达到形神兼备。陆老师用简练的线条勾勒童子轮廓,线条富于粗细浓淡虚实变化,刚柔相济,所绘童子生动自然,鲜活富有情趣。肚兜等服饰则用写意的笔法,一两笔轻塌而成,陆老师扎实的造型功底一览无遗。

恽格在《南田画跋》中有云“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而“陆氏童”最高明之处便是简化,将复杂的东西简化到恰到好处。逸者必简,而简也是某种程度上的逸。陆老师一反传统繁琐的套路绘画,使作品达到了审美、创新、情趣、意境的高度集中。和谐统一是“陆氏童”的一大特征,也是其内在精神。

二、青花山水画的纯艺术表现

青花在表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描绘自然风景上也毫不逊色。现代青花山水技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发扬传统精巧工艺的基础上,与国画技法、油画技法相结合。国画中的大写意、西方素描、油画中写实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材料上不断应用多种元素,如表现山峰岩石、树木枝干时,用红中带绿的釉里红表现;再如用高温色釉作底色,再在上面勾勒具体物象,构思相映成趣,韵味十足。如谢克锋的作品《黄山烟云》,用传统的工笔技法表现了黄山景色的奇伟俏丽、灵秀多姿。他的青花山水用笔犀利、线条细劲有书法刚柔之气,墨色经烧制,窑变形成的天然肌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岩石裂缝纹理,天然质感与精心润泽、用笔高古、意境清幽。又如钟连生教授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作品,瓷上画的黄山余脉群山环抱,青花、釉里红两色对比绚丽多姿,另有一番趣味。造型饱满,端庄大气;构图疏密有致,顾盼相生;造型准确生动,用釉里红以大写意手法大块图绘黄山,颇有笔墨意韵,釉里红窑变后晕散、流动产生的山石肌理与红中泛绿、泛黄的景色宛若天成,对比相生,虚虚实实与画面意境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并有徐霞客诗句为题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写实、变形、抽象、概括取中西艺术之精华而自成风格。青花山水瓷画在悠长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它的物质表象,还综合了文人山水画平淡自然的超越品格。再如赖德全大师的青花釉里红《乡村秋雨》瓶,瓷器造型与巧妙构思相统一,器型拙朴自然,用柔美的线条在硬朗的瓷质上勾勒,用笔流畅,树木栩栩如生。用釉里红为主料,以大写意的手法大幅度地渲染,表现出乡村秋雨的画面,釉里红烧制后的自然流动,使画面神采飞扬,韵味十足。釉里红发色浓郁饱满,青花苍翠欲滴,秋天的收获和秋雨的滋润在两种颜色对比中完美表达,也充分表达了作者淡泊、真诚纯朴的自然性情。

三、青花花鸟画的纯艺术表现

现代青花花鸟突破传统的构图模式,对题材的选择和应用大胆创新,夸张、变形等手法得到广泛运用。如黄卖九大师的宝字瓶青花《硕果图》,葡萄及其枝叶满满地布置在瓶口和瓶颈,青花分水层次分明,浓淡虚实变化有致;青花料色晶莹剔透、饱满、形象逼真。引得鸟儿也垂涎欲滴。宝字瓶的余下部分大量留白,给人以足够的静谧空间,疏密对比,突出“硕果”主题。整个作品表达了作者知足常乐的情感及和谐安康的生活。另有黄卖九于2 0 0 3年创作的青花分水《清歌图》瓷板画,画面极具大写意水墨韵味,气势宏大,自由洒脱,运笔刚柔并济,轻松沉着。这件作品是作者以创新的笔墨青花分水手法创作的一件大型瓷板画,在继承传统青花技法的基础上,将国画大写意泼墨的手法引进青花瓷的创作,是一件工艺和绘画相结合的十分成功的佳作。黄卖九大师的陶瓷作品把青花料色的美感表现得几近完美,他的作品总能把我们带入纯朴、美好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

四、总结

当代青花瓷艺术家注重青花料色质朴、醇厚的品质,表现技法不断创新,寻求具有个性的艺术符号,同时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内心情怀。陶瓷材质的精神内涵和作品所表达思想情感的统一、绘画内容与陶瓷造型的统一、构图与色彩的统一、巧妙构思与材质美感的统一等,也证明在通往纯艺术的道路上,青花材料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青花这一朵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的奇葩将更加灿烂地绽放,青花瓷绘画也将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罗晓涛.传统青花陶瓷装饰.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曹建文.景德镇青花瓷器艺术发展史研究.济南:山东美术出版,2008

[3]孙思玮.青花中的水墨世界.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2012.04.

[4]胡小兵.青花瓷画艺术发展历史的简述.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2.01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环境陶艺本身具有泥性的温暖、自然的质感和温和的色泽,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特征,环境陶艺受到中外艺术家的青睐得以介入公共艺术领域是必然的。环境陶艺不是简单的叠加到建筑环境中,而是要求“人、环境、陶艺作品”三者之间构成的一种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环境陶艺 公共艺术 特性 建筑 环境

陶艺作品是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其烧成温度高达1200-1300℃,所以,该种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良好,如耐化学侵蚀、不生锈、抗风化、抗冰冻、耐高温、机械强度高,而且还可通过上釉使作品具有良好的外观特征。因此,一般陶艺作品非常适合在室外露天环境下长期陈设并保持完好无损。陶艺最早开始介入环境艺术是作为大型陶瓷壁画依附于建筑而产生的,环境陶艺在世界各国都有很古老的历史。如中国古代最早的环境陶艺据考证大概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陶水管道。一直到秦砖汉瓦,陶制品在建筑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还是其构件性质的实用性,即使它带有装饰性的纹饰,其实用性仍是第一位的。又如汉代出现的低温铅釉陶制品,至明代发展到高潮,主要仍是建筑所用的琉璃瓦;洪武时装饰性极强的九龙壁对环境起到了很强的烘托作用,它的存在实体仍是实用性的琉璃照壁。公元前7世纪至6世纪新巴比伦的(彩釉砖浮雕壁画)、(伊斯塔尔门)等是比较古老的代表作品。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陶艺家在建筑和环境领域开始施展才华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如西班牙艺术家米罗为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作的陶板壁画《月》。日本的会田雄亮设计制作的陶艺景观工程《陶与水》《小濑体育公园陶瓷景观》等,如今,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开始注重作品的环境性要求特征,如丹麦的比约恩•内高、日本的伊藤公象、美国艺术家温•黑格比等都从不同的视野出发开始涉足环境陶艺的创作,使陶艺在更广阔的领域走进人们的生活。

“环境陶艺”,从字面上理解是环境中的陶艺,适合于某种特定环境的陶艺,或是为某一环境空间而创作的陶艺作品。“环境陶艺”的概念凸显了陶艺在“环境”层面上的问题,它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为出现的陶艺现象寻求更为充分合理的理论解释。因此,可以表述为:现代人为公共环境艺术所设计的现代陶艺作品,或者说当代所指向的公共环境艺术中的现代陶艺作品。简言之,是“人、环境、陶艺作品”三者之间构成的一种特殊关系。“环境陶艺”的概念,从社会意义的公共意识、开放空间的环境意识上拓展了陶艺的表达范围,突破了中国传统陶艺长期依循的“实用”、“规整”的范式,扩充了新的内容,有了更符合社会发展的积极对应,这对中国陶艺的成长及未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环境陶艺”的产生,不管是对现代陶艺的发展,还是对公共艺术的发展,都应该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这是因为,其一,这样可以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公共艺术的视野中来发展现代陶艺,并且真正做到对现代陶艺的有效推广,让更多的大众去了解它、认识它并接受它,其二,“环境陶艺”介入公共艺术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带给我们一个更具有个性、意境、充满人性和文化魅力的空间。陶瓷材料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很容易与建筑实体取得内在的和谐。所有的这一切因素,促使人们很自然地将陶瓷材料运用于建筑之中。它独特的魅力是其它材料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具有高强度、抗侵蚀的特性,陶艺作品在公共艺术中被广为接纳,它的设置地点也几乎不受限。大型的陶艺作品,能够吸收雕塑成型的优点以钢筋混凝土为骨架,外附陶艺品,以瓷砖拼贴方式敷于外表,更加强它的持久性。城市美的规划离不开公共艺术的点缀,更需要环境陶艺的艺术表现。现代陶瓷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纯粹的精神性的建筑体,是最前瞻文化和最先进文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艺术的一部分;是对民众生活和精神行为起到引导和塑造作用的一种当代城市的空间文化形式。

公共艺术是指人们积聚环境中的艺术综合体,也可说是建筑、园林、壁画、雕塑、灯光、喷泉、音响等综合设计的组合艺术。同时,它的设计又必须和城市规划、交通、环境等客观条件取得协调一致并形成和谐、完善、统一的整体。公共艺术通过艺术、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要营造地域历史内蕴以及文化氛围,而且要更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真正使人们有一个良性循环的栖息空间。

也就是说环境陶艺的创作者不仅要设计陶艺作品本身,同时要处理好陶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陶艺与环境各结构要素、形式要素的并行、交融。环境陶艺进入公共艺术的过程,是艺术的多边交流,是陶艺的创作者与环境设计师、工程师共同磋商、协作的过程。因此环境陶艺介入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个人创作的自由展示。虽然仍主要凭艺术家发挥其艺术想像力和设计灵感,自由主动地进行创作,但它已不是纯精神物化的艺术品,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功能的制约,它需要与周围环境、建筑及人文风俗相结合,在具有宏观审美的前提下,要求作者在环境中把握陶艺与环境、建筑和人文的关系,创造出与大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并且有独立个性的环境陶艺作品。也就是说个性与共性要结合,也就是说环境陶艺是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

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陶土材质本身的泥性的温暖和自然的质感与温和的色泽,使人生理与心理都易于接受。相比更倾向于工业化风格的铜、铁、不锈钢、石材、玻璃钢等常见的材质,陶瓷材料古朴、自然、可塑性强、魅力独特、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环境陶艺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当它介入公共艺术领域,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传承,容易引进人们的感情共鸣。环境陶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不仅包括了空间实体形态的安置营造,还具备了人与材料之间的亲和关系,返朴归真的材料情结,蕴含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提高陶艺教学实效

摘 要: 陶艺教学作为美术课的“新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手制作的舞台,回归自然的时间。他们放下了枯燥的书本,离开了狭窄的课堂,让心情在“泥巴”里灿烂。笔者从以兴趣爱好为突破口、以自由想象为诱导、以鼓励赞赏为抓手、以欣赏优秀作品为前提这四个方面论述如何用好学生的课程资源,提高陶艺教学实效,让学生爱上陶艺课。

关键词:课程资源 兴趣 创新 专注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他们的兴趣爱好、表现欲望、受激励后的学习动力等各种情感价值观都属于无形的课程资源。在陶艺课上,美术教师如果能用好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课前触动学生的好奇心,课中满足他们探究求知的需求,课后延伸他们意犹未尽的兴趣,陶艺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兴趣爱好为突破口,让学生享受动手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美术课,必须先抓住他们对美术的兴趣。陶艺教育亲近自然,培养美术兴趣,满足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需要,让学生直接体验成功和快乐。先利用多媒体演绎陶艺发展的历史,传授陶艺制作的工具和技法,学生对这种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玩泥巴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敲、捏、揉、团等动作,把自己的创作智慧和感情融进这些不会说话的泥巴,通过泥、水、火、情的交融,让这些柔软的泥巴变得憨态可掬、有形可感、有趣可爱、有神可笑,这就是陶艺教育的魅力所在。在陶艺课上,对人体感兴趣的学生会塑一个泥娃娃或一尊佛像;喜欢亲近大自然的学生则会造一棵大树或一幢洋房;对动物有感情的学生会捏可爱的小兔子或有趣的小鱼儿……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些兴趣,授之以法,用泥塑帮助他们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爱好。课堂气氛极其融洽,同学们相互交流、切磋着陶艺制作,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儿童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要求美术教师面对五花八门的泥塑作业,要让学生彼此点评,分享好作品的快乐,学会欣赏好艺术的标准,让每个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传统民间艺术的朴实美。在陶艺课上,教师常常能发现一些在语数外等学科上不自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绘画却表现出喜欢,对动手做陶泥更是兴趣盎然、情有独钟。究其原因大概就是这些简单而带有无限遐想的陶艺制作,唤回了学生的天真烂漫的性格和童心无羁的自由。

二、以自由想象为诱导,让学生享受创新的快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陶艺教学上,学生面对一团团平凡普通的黏土,教师只需传授泥塑的方法,学生都能改变这块泥土的模样,通过搓搓、捏捏、刻刻,再揉揉、接接、点点,总能把生活中的竹筐、汽车、茶壶、城堡、鱼骨头、笔筒,变成一件件经过他们思想加工的手工品。从没有生命的泥团到有感情的作品,这种“无中生有”的制作过程总能让他们享受到创新的快乐。一块没有生命、黯然失色的泥土,在这些稚嫩的小手下变成了透着灵气的作品,无不闪烁着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思想火花。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课上的陶艺教育最能激发学生的创意,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让这种创新的火花在美术课上闪烁出来,在陶艺课堂上,教师不需给学生框框条条的束缚,不给学生这样那样的标准要求,只要他们对着一块泥土进行思考,用双手改变这块泥土的模样,塑造形象,倾注感情,有创造的过程能体现创作灵感,那这就是一件好作品。这种自由为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尽情发挥、尽情想象。以笔者去年指导本班学生参加全市中学生陶艺比赛为例,五位平时绘画表现平平、顽皮好动的学生,居然获得全市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这结果令笔者有些意外,事后回想在陶艺课上的表现发现他们偏爱陶艺,平时塑造的作业就与众不同,爱打破常规,喜欢奇思妙想。最终,他们用灵巧双手和聪明才智赢得了大奖。

三、以鼓励赞赏为抓手,培养学生的专注品质

在农村长大的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幼童时蹲在地上玩泥巴,在沙滩上造房屋,在水沟边建拦河大坝,玩得忘记上学被老师批评,玩得衣衫不整被父母责骂,可是一放学又会玩得忘记回家。试着把这种动手玩泥巴的喜好和专注延伸到美术课堂,陶艺教学就是美术教师培养学生专注品质的最好方法。

在陶艺课上,学生掌握了塑造陶艺的基本方法,他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埋头制作,当他们举着脏兮兮的小手,托着质朴憨厚的泥塑作品,仰着沾满泥巴的小花脸,脸上满是炫耀着成功的喜悦。这种纯真的感情,是孩子们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教师借助泥塑对学生实现陶艺教学美育功能的最好时机。捏坏了,教师教他们从构图开始,给他们不气馁的勇气;塑得不好,教他们从观察雕塑对象的神态开始,让他们学会细心观察;以后造好作为展品给大家观摩,让他们享受泥塑成功的喜悦。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歪瓜裂枣没关系,塌鼻子、小眼睛也无妨,像与不像不是评判成败的唯一标准,参与动手才是最重要的。

专注是学生有效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在陶艺课上,教师如果以鼓励、赞赏为抓手,培养出学生聚精会神的专注品质,学习成效也就大大提高。现在的学生大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遇到困难很少能沉得住气,很少能抗得住失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这种专注的品格。在陶艺课上,当一块块泥土带着乡野气息摆放在他们眼前,激发他们“玩泥巴”的童年乐趣,让他们静下心,端坐在板凳上,屏住呼吸构思画面,小心翼翼地搭建内容,把自己的智慧用泥塑表现出来。在笔者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那些擅长泥塑的孩子,当他们用双手把握着陶泥,塑造出美的节奏、美的比例和美的重心的时候,总是最专注的;当他们不论各种喧嚣和诱惑,倾心塑造一件陶艺时,总是最有耐心的。

四、以欣赏优秀作品为前提,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在动手制作陶艺作品之前,教师适当地寻找一些优秀陶艺作品资料给学生欣赏,在学生心里会烙下一些美丽的影子。学生看多了优秀作品,在接下来的制作过程中,便有了一些参考和自己的思考。在创造陶艺形态过程中,学生用双手把握着陶泥,在试探摸索中自然而然地发现美的造型,轻而易举地驾驭并实践塑造美的节奏、比例、重心、对比、调和等美的法则,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卿成.课堂教学改革新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2]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何炳钦.现代陶艺教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长春初中)

上一篇:网络资源论文范文下一篇:流域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