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论文范文

2024-07-07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创业训练

引言

创新日益成为全球化潮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强创新战略部署,自主创新也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在此背景下,我国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在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扎实基础。2010 年5 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使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定义其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为了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有了这个计划,各高校纷纷开展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活动,并进行立项。项目一般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从立项项目的多维度分析,可侧面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以Q学院为例作一探讨。

一、从数量与分布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Q学院是福建沿海的一所公立二本高校,学院由师范专科学校升级而来,经过18年的积累与发展,目前有文学与传播学院、体育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通过近三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考察,该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从数量上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担当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从表1可看出,2016—2018三年Q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总数分别为98项、141项、169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项目也逐年上升。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潮流中。

其次,从分布看,16个二级学院都获得相应的立项数量。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一般都认为,其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内涵是以构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为目的,引导学校师生不断更新和升华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創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因此,若认为创业是管理学科或工科应该做的事,与自己学科无关,或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简单地开几门创业课、开展几场创新创业活动或者比赛,与专业教学无关,那么这些观点一定都是错误的。从表2看,Q学院2018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的169个项目,16个二级学院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说明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向各学科、各专业教学渗透,不再游离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之外。

二、从内涵与定位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如何评估其质量还没相关文献。本文把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归为一类,把创新训练为一类,分别从内涵和定位评估。

首先,以内涵评估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采用的标准是产业价值链环节。一般来说,随着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围绕某一产品或服务的研发、设计、生产、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已经可以被碎片化,可以分别由不同区域的不同企业完成,形成一条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产业价值链。由此,产业价值链也分为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中游的生产制造环节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环节。三个环节的科技含量不一样。上游一般需投入更多的技术,因此属于技术密集型环节。该环节的地位也如河流的源头,具有最高的战略地位,影响着整条价值链的水平及控制着中下游环节的各个市场主体。考察最近的“中兴事件”,由于中兴通讯公司几乎没有掌握产业价值链上游的核心技术,所以当美国商务部于4月15日以中兴违法向伊朗出口货物为由,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且期限7年时,中兴陷入停产的危机中。中兴事件暴露了我国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在技术创新的软肋,也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启示:应该有更多的项目、更多的学生专注于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因此,从内涵看项目的质量,一个外在标准是看该项目处于价值链的哪个环节。一般来说,处于研发环节的创业项目科技含量高,内涵也高。但是,从表3看,2016—2018年Q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的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多数居于下游的销售环节,其中更多的是一些个人商业性的、技术含量不高的、雷同的项目,如“蓝胖子休闲书吧”、“千纪摄影工作室”、“致青春校友工作室”等,属于上游设计研发的项目分别只有3、3、4项,比例都不足1/4,甚至不到10%。这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并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其中之一是高校(主要指如“Q学院”这样的二本高校)与大学生往往热衷于投资少、见效快、科技含量低的项目,但这样的项目普遍生命力弱,市场前景淡,发展空间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只能在边缘市场的夹缝中寻求生存。

其次,以定位评估创新训练项目,采用的标准是研究类型。研究类型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类。基础研究没有特定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提供技术基础的研究活动;开发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现有知识为生产新产品、新材料或完成新工程任务而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目前,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及锻炼大学生创新能力开阔大学生视野,各高校除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外,还有“大学生科研基金”、“开放实验(室)项目”等举措。那么,从研究类型看,依表4(表中“其他”一栏中的项目实际上应归为创业训练项目,如“印象校园文印社”、“桐记杂货铺”等),2016—2018年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属于基础研究的创新训练项目占的比例均50%左右,有的甚至看不出产业化前景,如“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大学生校园行为分析”、“我国利率走廊问题研究”等。再考察Q学院“开放实验项目”和“大学生科研基金”的项目分类,也是以基础研究居多。表5显示的是2015、2017年开放实验项目立项的构成,基础研究项目所占比例65%和55%;表6显示的是2016、2017年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结项的类型,属于基础研究项目的比例同样50%以上,不少项目如“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思考(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闽南语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研究(2017开放实验项目)”与创新训练项目在研究类型上并无二致。定位模糊自然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可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其中之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或载体还有待探索与优化,进一步看,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之一,但是两者之间如何实现完美的统一还须探索。

三、几点建议

应该说,自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后,在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科研提升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不少进展,但是在如何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有一些措施可以提升。

1.关系层面,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本质,处理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首先,“创新”、“创业”两者之间不存在线性的逻辑关系,即创新不一定带来创业(如基础理论创新等),创业不一定是创新(如传统产业的低端创业等),只有基于创新的创业才使创新创业产生有机联系,因此,当把“创新创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词组理解时应设定为是“基于创新的创业”。[2]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担负着大学教育的使命。“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也就是说,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然后在普遍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专业的精深教育和训练[3]。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虽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拟训练平台之一,也必须从立项之时能体现这两大本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需要正确处理通识、专业和职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忌脱离人的培养而单纯引导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防止创新创业教育被推向职业主义泥坑,防止大学沦为各种低层次技能的训练场。

2.创业项目层面,立足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申报研发项目并在立项上有所倾斜。虽然创新从内容上看有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的划分,但正如河流的源头所起的作用一样,技术创新是各种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技术创新,其他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研发设计等环节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才能构建自主的、不会被“卡脖子”的价值链。高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综合载体,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由此也决定了高校创新应该是知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创新,高校的创业也应该是知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创业。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为了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这一目标,高校应该多方位引导大学生申报的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项目要专注于在价值链上游的研发环节,引导大学生立意高远,秉持技术创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否则,创新创业若着重于投资少、见效快、科技含量低的价值链下游项目,则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生命力也弱,市場前景也小,只能在边缘市场的夹缝中寻求生存。

3.创新项目层面,立足于能转化为创业的创新项目,引导大学生集中于创意领域的申报,以与“大学生科研基金”和“开放性实验项目”形成各自合理的定位。从知识、技术的创新到创业,其演进路径通常是“创意→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创意”即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是对来自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而提出的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的解决想法,如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的想法、关于3D打印机的想法、关于一款软件新编程的想法等等。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劳动力和资本,而是创意,创意的关键在于知识信息的生产力、传播和使用。”这一观点在今天已随着创意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而成为普遍共识。可见,创意是高校创新创业的起点、源头,是创业的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若从研究类型看,属于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只有让创新项目更多专注于创意领域,让“大学生科研基金”和“开放性实验项目”集中于基础研究领域,才能形成其各自合理的定位,同时与创业项目形成互补的效应。

4.师资层面,迎难而上,多元化建设高素质交叉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中存在的问题与Q学院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力量薄弱有关。师资是教育的关键。创新创业涉及的知识面广、领域宽,这特性决定了创新创业导师不仅需要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需要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心理学等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背景。但是Q学院的创新创业导师都是临时被申报项目的学生邀请才成为导师,他们平时的工作重心是所任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科研,所以他们虽有专业知识但创新创业学科知识还相对欠缺。因此,需要建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通过不同渠道搭建合格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师资平台。一是各二级学院都应建设一个5—8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主要负责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创业大赛”、行业性质的创业大赛等,也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二是在学校层面要整合内部师资,对校内师资进行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的培训,如组织创新创业导师外出学习、交流,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产业园的实践,等等[4]。

参考文献:

[1] 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2] 王丹中.起点·节点·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路径[J].职教论坛,2015,(33):27-30.

[3] 黄英杰.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之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6,(1):74-79.

[4] 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22-124.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思政课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4.269

在十八大之后,我国的多个部委——诸如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都发布了各自跟高校思政教育、“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文件,强调了这三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背景之下,我们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跟上号召,在对于当下社会环境和现实需求有一个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尝试将“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我们的思政课程中去,这样既可以加强我们思政课程的内容丰富度,同时也给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的塑造环境。

1 “互联网+”带给高职学生创业活动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是当下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且大力推动的一个新兴技术产业,这个产业对年轻的创业者十分友好,换个角度来想的话,就是给了我们创业的大学生一个难得的良机,指导我们的大学生能够克服这个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迅速地将自己的创业计划付诸实践,在机会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迅速地膨胀,创造出一个个创业奇迹。互联网行业里每天都有新的东西被发掘出来,也有更多的点子等待我们学生前去发掘,我国号召的“互联网+”计划就是鼓励我们年轻的创业者们多动脑筋,多思考还有什么传统产业是可以跟我们的先进IT技术相结合从而产生巨大价值的。这对于我们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机会是对等的,重要的是创意和将创意付诸实践的能力,当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以“90后”为主力人群,他们都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互联网十分熟悉,他们也习惯了拥有互联网的生活。所以这些“90后”的年轻学生们,他们的思维在“互联网+”的鼓励下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可以更为轻易地发现,自己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跟互联网进行结合的。当然想到一些方向的可能性并不代表真的能够做到,对应的技术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并不差于大学里的大学生,但是理论基础的匮乏确实一个大问题。

2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带给高职思政课的转变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将给高职思政课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内容的转变。

2.1 教学观念的改变

“互联网+”的时代下,思政课程的思想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传统课堂下老师是课堂的中心,知识都是以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形式来完成的,其教材也是规定的教育部编写的统一教材,但是实际上这是已经不适应于当下这个时代的。书本上的内容虽然究其本质是很优质的,可以对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有一个全方位的升华,但是其文字的形式已经不能够被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现在的学生并不喜欢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字来获取信息,尤其是高度抽象化的知识内容。比如在教授“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这一章的时候,光靠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其实学生根本就不可能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其对于学生的感染力还不如网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有意造谣的视频或者文章。在这个章节下我们的老师就要有“互联网+”的思维,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资料(尤其是多媒体形式的)展现给学生看,有意地甄选那些从第三方角度来对中国作出评价的信息,这样不仅对于学生来说内容丰富度提升了,还可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2.2 教学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的角度下,思政课程就不能再是学生眼里的形式主义的了,它要求我们的思政教育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国外其实并不是没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国外名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却可以借鉴现实情况的一些实际例子,通过对于实际例子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传授给了学生基本的知识,同时还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我们的高等职业院校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并且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也允许我们的课堂进行同样的思考活动。单纯的理论灌输对于学生来说枯燥乏味,如果把理论结合到实际的情况中去,那么学生就愿意思考,因为我们的年轻学生群体本身就是最为热衷时事政治的。

2.3 教学内容的改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都是完全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和教育部的统一教材来决定的,但是现代社会的改变是非常快速的,很多教材上的东西从形式和内容上来说都是已经脱离了当下环境的,这会让学生觉得这些东西十分假、大、空。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虽然依然要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最高的参考,但是我们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不要沉湎于这些东西里面,要学会根据当下的情况动态地调整实际教授的内容。比如现代社会下年轻人在毕业后要承受着高昂的买房压力,就业形势也并不乐观,这些东西实质上教材里的一部分思想可以帮助学生面对这些困难,但是其表现形式没有那么直观,采用的语言也跟上学生的认知变化,但是这同时又是我们几乎所有高校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适时地变化一下教授的内容,完全可以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跟我们的大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相信是可以得到热烈的反响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作为一个过来人就可以安抚学生面对这些压力时的恐慌,在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纠正学生面对这些压力时的态度和表现。

3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

3.1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模式

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互联网+”时代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应当是全方位的——思维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并同时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结合。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思想教育的内容之一,所以将两者结合不仅仅可以节约课时,同时由于思政课程的长期性,我们也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塑造和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的思想。

3.2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后的实践平台

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离不开理论联系实践的环节。以往思政教育虽然也有实践环节,但是多流于老式化与形式化,与高职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兴趣点脱节,偶尔的一两次可能有不错的效果,但是要稳定化持续化进行,则难免让人产生逆反和厌烦心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后的思政教育在实践平台的选择上應当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加面向就业和创业,并具备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得到发挥和释放。对此,学校可以借助已经建成的院系实训基地,也可以利用原有的校企联合培养路径,或者根据自身资源和现实需要重新建构实践平台等,提供全面的、多样的、多层次的实践平台,特别是这些实践平台中要突出“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导向,从而保障学生在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课实践中进一步延伸拓展,使得既接轨于“互联网+”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又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刻和真实的实践体验,为日后真正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4 结 论

在热烈的“互联网+”的大势下,我们的高等职业院校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自身已经开展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合二为一。创新创业是我们中央在面对工业转折点、国家转型的关键时刻提出的一种既解决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给之后的经济增长补充动力的两全其美之法。相信我们的高职院校将这项改革任务执行好了之后,会给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学习和事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韩献珍,宋长江.职业素养培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路径探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8(1):56-59.

[2]曾银慧,林兴发.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6,(9):103-104,111.

[3]卢继富.探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视角[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13(3):109-111.

[4]王海鹰.“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网络营销人才信息主体素质模型研究[J].中国市场,2017(31).

[5]刘颖洁.“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 2017(31).

[6]徐天杰,丁惠.“互联网+”环境下台湾高山茶O2O全渠道营销方案探讨[J].中国市场,2016(45).

[7]黄爽.“互联网+”基层党务工作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 2016(51).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论文范文第3篇

2、化工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实验室开放安全管理探讨

3、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4、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探索

5、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

6、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分析

7、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有可为

8、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作用

9、“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背景下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探究

10、“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析

11、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提升措施

12、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探讨

13、以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4、“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15、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现状、问题与建议

16、培育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德育精神路径探析

17、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18、“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教育探究

19、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策略探讨

21、“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2、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方式浅析

23、数字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4、关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探讨

25、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平台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研究

26、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7、基于网络教学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研究

28、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9、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30、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应用研究

3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中医药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32、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推进自主创业工作

3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34、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综述

35、浅谈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效平台的探索与研究

36、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策略的研究与探索

37、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8、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39、吉兰丹大学音乐智能教室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40、当前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解析

41、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4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43、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帮扶路径的研究报告

44、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45、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对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

46、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在 食品质量安全中对动手能力的影响

47、红色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探究

48、新时代众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49、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对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有益的尝试,并具有突出的优势,需要继续拓展新的更好的方式,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 创业教育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校基层党组织坚持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有益的尝试,并具有突出的优势,需要继续拓展新的更好的方式,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基层党组织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有效方式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积极尝试创新创业,在此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的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带领同学进步,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基层党组织以学生党员参与创新创业为示范,首先提升学生党员的创新理念、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由学生党员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动手实践的兴趣与能力,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引领同学们在思想、专业、工作上共同进步,搭建学生党员与广大同学沟通交流的新平台,促进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凝聚党员力量,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观,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新载体,丰富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加强了学生党员、积极分子之间的交流学习。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同学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就会有团队的合作,有思想的碰撞,也有矛盾的化解。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始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标,致力于培养思想品质好、综合素质优、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有着如下优势:

1.高校基层党组织涵盖教职工党组织、研究生党组织、本科生党组织等几个部分,在师生中有着良好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便于在创新创业工作中统筹、组织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

2.高校学生党支部大多是按照同专业、跨年级的方式构建或同年级、跨专业的方式构建,有利于学生之间同专业以老带新、跨专业协同合作,为需要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工作准备了人员之间的良好联结;

3.教师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好、教学科研业务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觉提升教学观念,不仅能在专业、业务方面给大学生以指导,而且能够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大学生追求进步;

4.高校基层党组织与相关行业、产业的单位、企业等党组织结对共建,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上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为创新创业工作加强思想引领、提供实践基地、聘请校外教师、开拓学生视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高校基层党组织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基层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良好平台,在思想引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科技创新示范项目,由专业精、能力强的学生党员担任科技创新示范项目负责人,带领同学组队立项,开展科技创新实践,从项目立项、实施过程、项目成效等方面加强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效果;

2.成立创业计划党支部辅导站,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实际等制订创业计划,组织相关专业和企业管理的老师进行专业指导,请有创业经验、参赛经历的同学进行朋辈辅导,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开展创业调研等形式交流经验,使创业计划更加贴近实际;

3.组织学生党员述职述绩,学生党支部每年召开述职述绩大会,学生党员向党支部汇报自己一年来承担的工作、做出的成绩,特别要指出在工作、学习、实践中的创新点,并接受同学们的监督,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氛围;

4.开展创新型党支部评选,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营造创新氛围、树立创新榜样,鼓励党支部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创新型党支部评选规则,激励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发挥各自优势,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各尽所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

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形成长期的、有效的机制,充分调动党支部、党员为师生和学校服务、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热情与精神,培养、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基层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强化创新人才培养观念,面向全体大学生,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为创新型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必须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投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职业品格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借助师生党员、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2.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各方联系,努力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资源困境,缺乏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基本条件,尤其缺乏既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又有丰富的创新阅历的教师。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在与地方、企业、单位的共建、交流中探寻创新创业特聘教师,开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争取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

3.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培训交流,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人员的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多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辅导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与行动,注重开展辅导员业务培训,可以通过深入企业、走访高校等多种形式提升其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大学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生党员为先锋,以党支部为单位,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以成就事业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青年大学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创新创业实践体验中培养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创业能力、创新理念,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基层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又加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良好平台,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

[2] 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

[3] 陈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向新的阶段——在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北京教育(德育).2009.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论文范文第5篇

2、高职学生创业平台与服务支持体系研究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顶层设计研究

4、大学生创业路径及实践分析

5、高校TCE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7、“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 “五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8、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9、“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10、当前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解析

11、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12、大学生村官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比较研究

13、中外沿海经济带大学生创业比较分析

14、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研究

15、大学生创业意识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16、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的法律缺失研究

17、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的四个关键管理要素探究

18、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偏低原因及法律对策探究

19、“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

20、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21、大学生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研究

22、基于TRIZ理论的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

23、湖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探析

24、创新能力、创业素质:高校创业教育的着力点

25、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内容及其构建

26、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构建

27、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探析

28、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与机制研究

29、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体系探索

30、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31、基于资金支持谈大学生创业

32、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初探

33、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对策分析

34、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35、地方师范院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6、适应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的法律法规系统化构建

37、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满意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38、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39、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40、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现状及分析研究

41、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42、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

43、大学生创业心理调查与对策研究

44、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5、关于在高校开展互联网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46、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

47、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48、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49、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论文范文第6篇

过走访,我深刻地感受到企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但同时也发现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木制玩具出口企业随着汇率和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家施行质量许可证制度以来,木制玩具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关口,发展分化现象十分严重,有些企业能积极应对新措施、新挑战,订单反而成倍增加,也有些企业在面临挑战时,仍然延用过去的做法,不能做出适时的调整,发展面临困难。二是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由于我县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阶网段,产业结构有趋重化形势不可逆转,加上节能减排工作基础薄弱,在保持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又必须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压力很大。三是工业投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少,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低,附加值不高,新开工项目中存在很多瓶颈,早竣工、早投产、早达产面临种种困难。

三天的蹲点回访,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只有跑好工业经济“创新、节能、服务”的每一棒,才能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狠抓自主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要努力实施工业创新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制度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切实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二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紧紧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木制玩具与幼教、动漫产业的结合,着力提高木制玩具产业文化含量,逐步实现木制玩具制造大县向制造强县的转变,大力推进阀门铸造向精、深加工延伸,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加工度,努力打造专用阀门制造业基地;三要鼓励企业品牌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合作、品牌打造、品牌经营,以“内联外合”、“整合集聚”、“借梯登高”等途径推进品牌扩张,努力把现有知名品牌进一步做大,力争在主导行业培育出若干知名品牌。

二是要狠抓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要明晰行业准入门槛,认真做好招商选资工作,切实防止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进入;二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完善对节能降耗的监测、考核和统计体系建设,加强节能降耗基础工作,认真开展阀门、轴承、金属延压行业能耗问题研究,采取政策鼓动、技术进步、综合管理等综合措施,切实降低全县的能耗水平;三要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着重做好存量闲置用地盘活工作,鼓励企业利用原有土地进行“零地技改”的同时进行闲置厂房流转,提高单位厂房的产出率。

上一篇:风力发电系统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语文基础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