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在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大多数学校并未设置相关的法制课程,因此政治课堂就成了教师渗透法制知识的唯一途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每一个话题和知识点,去深挖相关的法制素材,对中职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制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课堂上感受到法制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其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公民。

关键词:中职教育;政治课堂;法制教育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时有发生,所发生的一些案件值得深思,而当前中职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还非常浅薄,这就导致了许多中职学生在法制观念方面的意识较差,无论是在组织纪律还是服务意识方面都不能达到一个合格的标准。因此作为中职教育者,应当在学生日常的教育中体现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而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渗透,政治课堂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政治课程中会涉及到许多法制小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本的延伸与挖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本篇文章就如何在中职政治课堂教育中进行法制渗透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够为中职教育做出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当前中职教育课本中,会插入大量的法制小案例供学生们进行学习和参考,而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将大量的精力和关注点都放在各类考试知识点上,对这类课后小案例并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延伸,不能将课本中所呈现的内容合理的传达给学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学习到专业技能知识,也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制观念,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课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教材中原有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可以做一些课外扩展,可以结合学生平时违反纪律的行为加以引导,例如,学生日常旷课、夜不归宿等行为,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要听从学校的教导,遵守学校的纪律,经常旷课外出的学生很可能会结识到一些社会上违法乱纪的人士,从而可能会因为不良因素的诱导使得自己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二、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认知力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关注的点。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不到更多新奇有趣,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并且学生只依靠文字无法对课本知识有一个生动形象的理解,对所有内容都只停留在最基础的认知上面,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最初教师计划的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课外活动,让原本就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课堂变得形象和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去体会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和当地的书店负责人进行联系,让学生在课前去参观书店,教师可以在去之前给学生们留下问题:大家需要在参观的过程中询问价格并自己进行思考,商家是依靠什么去定价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和自己的同伴交流,可以询问商家,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学生可以询问书本的价格,那么影响书本价格的因素可能有它本身的价值、书本是从哪里运来的,书本的篇幅等等这些问题,在进行过实地观测之后,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影响价格的因素会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一些法制教育,教导学生要支持正版,要学会支持和尊重每一位创作者。

三、用自身的素质去影响学生

教师在每个学生成长路上对其影响非常深刻的角色,因此,教师本身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拥有正直、良好的品格,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学生,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正确法制观念的学生,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法制思想的提升,培养自己的法制素养。

例如,教师平时可以多阅读《教育法》、《教师法》等等,在研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日常教学的言行,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纠正,在教学过程中严于律己。遇到犯了錯误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注意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讲话方式,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实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是中职教师每天都要去进行的一项工作,充分的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案例,在课堂和课下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法治社会的魅力,自觉地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参考文献]

[1]肖强.学生生命发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与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 2018(2):21-22.

[2]佚名.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8, 54(6):128-130.

[3]杨江刈,殷德海. 如何在中职学校安全教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安全意识[J].现代职业教育,2017(26):191-191.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靖县职业技术学校,甘肃 永靖 731600)

在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为促进法制观念在初中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水平,使之主动遵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组织开展专业性的法制教育,把握法制教育的基本要点,对教学形式做出结构性优化与逐步调整,在面向初中学生传授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与社会现象,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使之养成守法、护法、尊法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法制教育的可行指导策略。

关键词:法制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前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智高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获得来自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不断提升个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之中,学习更多有价值的法制知识与法学原理,养成尊法、守法的生活习惯。教师必须调整教学内容与指导方法,组织开展多样性的法制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进步与价值观的形成,主动创设法律情境,鼓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析各类真实案例的意义。

1.开展法制教育、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内容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引入法制教育,可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法学素养,使之养成自我防卫、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降低学生在无意间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可能性,间接性地强化初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安全防范意识,让思维能力较差、无法辨别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初中学生学会根据既定的法律观念判断客观事物的性质,使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开展法制教育可丰富课程基本内容,拓展学生理解学科原理的路径,让学生主动矫正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与错误认知,避免其认同社会上的不良思想,让学生受到来自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有意识地克服外来诱惑的影响,建立符合社会主流道德理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一步压低我国现代青少年群体的犯罪率。

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要求,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法治意识,为社会奠定稳定的法制基础,让受教育的多数学生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优良的法制传统与较为先进的道德理念。教师必须采用简单、易懂的解释面向学生阐述各类法律理念的内涵与法规的合理性,使之学会依托法律限制自身的行為活动,让法律成为指导自身生活实践的基本准则[1]。

2.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法制教育的可行策略研究

2.1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

教师必须在互联网上搜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初中学生罗列有着较强说服力的实际案例,并组织开展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活动,提前查阅、审核与具体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的法律条文与规则,参考来自不同领域的法律界专业人士所提出的意见,使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在锻炼学生对法律概念的识别能力的同时,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人认识到法律对社会活动的约束力,让学生深入分析教师所举案例的内涵。例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教师首先应当鼓励学生轮流上台发言,表述自身对法律内涵与应用价值的理解,并使用多媒体放映设备播放具体内容贴近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法制纪录片,让学生认识到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法律,如《婚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教师应当列举各种有现实意义与实效性的真实案例,如某一初中生主动入伍服兵役、企业劳资纠纷等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深入分析法定义务与法定权益之间的不同点与共同点,锻炼学生对法学概念的辨识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初中学生在牢记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2]。

2.2采用正确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引入多种富有论证价值与探究意义的学习素材,让初中学生根据自身对学习素材的理解进行集体讨论并轮流上台发言,表达自身的思想观点与法学理念,达到促进师生互动的基本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论辩过程中把握不同类型法学概念的深层次意义与价值,教师可根据具体学情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提前浏览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并搜集可用于课堂学习活动的资料,分析课文中所列举的案例,在课上与其他同学进行论辩,从不同角度思考解答学科基本问题、衡量同一案例。例如在讲解《善用法律》这一部分的基础性学科知识时,教师应当布置自主预习任务,让初中学生发挥自身学习能力,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找出依法维权的正确路径,学会使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搜集丰富学习素材后,在课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析依法维权的路径与方法,如寻求国家法律救济、聘请专业律师等基本方法,将持有不同观点的初中学生分为两组,使之进行讨论与集体辩论活动,找准辩论活动的重点与主题,分析青少年应当采用怎样的方法与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这一基本问题,使之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互相问答基础性的法律知识,拓展自身认识法律法规的路径[3]。

3.结论

教师必须把握法制教育的关键点,引导初中学生主动学习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法制教育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与深入分析,合理利用法制教育资源,准确认识基础性的法律规范,掌握相关的依法维权技巧与关键性知识点,提升其对法学概念的认识程度,形成健康、积极的法学理念与人生观,实现法制教育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要求,强化初中学生所具备的法律意识,使之主动履行自身所承担的法律义务。教师必须针对自身的教学模式做出改进,重点培育学生的法律素养,面向初中学生传授正确的法律知识,规范法制教育的开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白应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239.

[2]李维红.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加强法制教育[J].中国新通信,2020,22(04):174.

[3]葛文勤.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251.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二中学 850000)

在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引言

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大学生犯罪现象可谓是越来越严重。

一、什么是大学生犯罪、法制观念和法制教育

大学生犯罪应属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而这个年龄阶段往往也是感情冲动,心里不成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

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措施。法制教育的基础工作是普及法律常识,也包括遵守法律的习惯养成和评价。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

二、我们所熟知的大学生犯罪

2004年马加爵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药家鑫在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马加爵和药家鑫案件之所以会受到社会如此大的关注,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他们杀了人,而是因为他们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但却做出了如此让人心痛的事。大学生,作为国家预备的建设型人才,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法律意思,那么于国于家可谓是有害无益,而一个国家若失去了可以承担国家建设重担的接班人,那必将逐步走向社会秩序失调的地步。因而,大学生犯罪的影响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重的。

三、大学生犯罪与法制观念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

由于,教导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导重要性的认识和目前许多学校都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而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法制教育在一个人人格,心理等多方面上可能起到的作用,从而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导致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缺失。《中国青年研究》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 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 的占9.5%。这项调查很有利的反应了大学生的一个法制观念不足的问题。大学生法制观念的不足为大学生犯罪的发生埋下了很沉重的伏笔。

当然,大学生犯罪事件的不断发生并不单只是法制教育的不够与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缺失所引发的,这与我国法制教育体系,执法力度,社会关注度,大学生心理,成长环境等等都脱不了关系,但是,若是法制教育到位的话,虽正如某位人类学家所说的那样“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 犯罪不可避免,但至少可以大大减少它的发生率与危害率。

四、应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形势的产生

(一)大学生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大学生应不断努力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与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并对我们国家的法律有一定较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以法为戒,善于用法。同时,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荣辱得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理性的对待社会生活。

(二)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提高自身素质,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

(三)学校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教师要在让学生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同时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求学,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在管理上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同时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社会应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给予身边人更多的温暖关爱。

社会应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杜绝减少歧视冷漠现象,对于社会上一些不公正的法律判决等现象给以重视和关注,发挥好舆论作用,引导大学生及其他群体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

(五)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我们社会上的很多现象都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引起的,只有不断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才可以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给大学生,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发生。

总结

在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针对职业学校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所面临的问题,从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调整学生心理、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胡祖明(1969-),男,四川乐山人,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助理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陈显坪(1957-),女,重庆人,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重庆 400053)

近几年来,由于生源的问题,中、高职学生中的双差生逐年增多,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还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学习能力低下,在课堂上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调整学生心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自卑心理

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一般,升学考试中分数偏低,与高中或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中或重点高校)无缘,走进了职业学校,从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情绪,不求上进;一部分学生本来就不想上职业学校,无奈在家庭的压力下才进入职业学校。入学后,学生的思想波动较大,普遍存在消磨时光、混个文凭就业的思想,因而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2.学习动力不足

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工作已有了保障(特别是部分复员退伍军人的大专班学员),由于企业相关政策的原因,他们在入学前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现学习成绩好或成绩差都一样,不影响就业。因此,学习上无动力,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一部分学生存在采取考场作弊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平时不认真学习,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甚至旷课。

3.学习方法不当,时常遭受挫折

进入职业学校后,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要求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中学阶段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学内容主要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穿插进行。在这一全新的学习环境中,部分学生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难以适应学习的需要。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思路,缺乏独立思考和课后自学的能力,作业无法独立完成,平时测验、期末考试时常不及格,学习成绩总是不能提高,甚至逐渐下降。学习上的诸多困难使其屡受挫折而产生畏难情绪,形成了一种学习上的惧怕心理而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在课堂上消极冷漠。

4.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吸引力

一是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语言平淡无味,部分学科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课程知识的理论性太强,难度过大,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二是有的教师课后对学生辅导不到位(甚至不对学生进行辅导),作业批改不及时、不认真(甚至不批改作业),造成部分学生课堂知识掌握不牢,有的知识理解错误,作业完成质量低下(甚至不做作业)。三是学生违纪时,有的教师往往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如:语言粗鲁、讽刺、奚落,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变相体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情绪,甚至导致对抗行为发生,从而对该教师的课程产生厌学情绪。

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职业理想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对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明确本专业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提倡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差生加强正面引导,增加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使其通过努力弥补学习上存在的差距。三是通过班团活动,组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主动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四是安排一些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消除差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寓理于情关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要使教学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增进师生情感。教师要用真情去教育学生、关爱学生、感化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上有困难、成绩较差,甚至在课堂上有不良习气的学生,一是不要嫌弃,在学习上要主动关心他们,多进行个别辅导,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二是对有不良习气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变相体罚,应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改正,但应严格要求,耐心教诲。其次,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习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教学上适当地、经常性地提及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学懂、成功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调整学生内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配合教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通过开设各种门类的素质拓展课、举办各种形式的知识和技能竞赛,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兴趣,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成才欲,增加其自身内部压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发挥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完善学生管理、学籍管理及考试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警世教育。一是将教学质量督导检查与考风考纪督察有机结合起来,严把考试考核质量关。二是建立定期的学习检查与评比制度,增加外部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三是教育主管部门适时邀请企业成功人士、社会法学专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来校讲课,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融合在一起,开展成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四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交流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互相配合,加强引导、督促,形成有机的学校、家庭教育网络,促进学风的进一步好转。

5.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意激发、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一是合理安排知识容量,提高授课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设计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和层次梯度,注意遵从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层层推进,逐步掌握知识,切忌急于求成,一步到位或赶进度。二是张弛有度,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疏密有致,主次分明;要有严有活,张弛有度;要有快有慢,错落有致;要动静结合,精讲多练;要亲切自然,形象生动。要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充满既整齐和谐而又有鲜明的节奏感,形成一种韵律和谐的教学节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十分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结构。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6.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认真批改各类作业

教学工作是由备课、上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考核评定等环节组成。这些环节前后衔接,循序进行,周而复始,形成了教学工作的一般流程。因此,加强课后辅导,认真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首先,课后辅导应及时,特别是对于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安排辅导时间,帮助他们按时完成作业;其次,辅导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即使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时也应循循善诱,耐心解答;再次,在课堂巡视中要启发学生质疑问题,在质疑中加强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业批改是教与学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态,及时掌握教学信息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学生通过教师的作业批改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对学生学习的关爱程度。在批改方式上,可根据学生(整体或个别)的学习情况选择全批全改、重点批改、轮流批改、当面批改和互相批改等。在方式的选择上,对于重点教学内容或单元结束前的综合练习,应采用全批全改;对于只需要了解重点学生的学习情况或通过案例来了解教学信息反馈的,可采用重点批改(但一般应尽量少用);对于屡次出现同样错误、作业质量较差且多次批语不能改正的学生,可采用当面批改;对于有明确答案的题目,可采用互相批改。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只要批改方式选择恰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由于课时多、班级多带来的工作压力。总之,不论选择哪种批改方式,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为前提。

7.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人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意志等,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十分明显。就学习而言,具有良好性格的学生与性格特征不良的学生相比,前者勤奋、自信、谦虚谨慎,而后者懒惰、虚浮、蛇头蛇尾。气质对人的学习效率、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都有一定影响;意志影响着对人的积极思维和行为的支配,影响着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上。尽管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较困难,且在短期内不易得到明显的效果,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仍应重视引导,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通过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竞赛活动、学习宣传活动,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合在学生群体生活与学习之中,在激励中调动差生的积极因素,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在正确的学生观指导下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取适合现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EB/OL].http://www.tyut.edu.cn/wuli/zhu/kxjwj/ayst08.htm.

[2]吕敏霞.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育的挑战[J].教学与管理,2001,

(6).

[3]查啸虎.教育概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4][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王祝萍)

在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应然要求。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中学生知法、守法,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完善中学生法制教育就必须优化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 必要性 存在问题 实现路径

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应然要求,在培育法律意识和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曾作过科学的论断:“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也要进行这个教育。”但在实践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笔者将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和其他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栋梁之才,更要使他们成为有法律意识、良好的守法习惯的好公民。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化进程正在提速。相应地对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知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今后要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就必须接受各方面的成为合格公民的准备,而如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同时,我国法治建设对公民提出了遵纪守法的要求,要求青少年学生从中学会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样,公民的守法习惯的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说教。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就是根本途径之一。开展法制教育,使中学生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基础性工程。

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中学生知法、守法,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殊性决定我们必须加强法制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有一定比率的上升,引发了法制教育危机。中学生可塑性极强,如果不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而放任自流,必然导致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未成年人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因此,有效地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基本标准。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一)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然而。一直以来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又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应然层面讲,学校是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压力和教学大纲缺失,虽有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因此,法制教育形式化的出现就不可避免。

(二)法制教育理念落后,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因此,法制教育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缺乏直观的教育,法制教育没取得好的效果。

(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中学没有成套、正式、统一的法制教材。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况而定。

(四)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差。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由其他教师兼任。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仅靠课本照本宣科,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聘请的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又因受课程安排和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三、优化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实现路径

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因此,中学教育必须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优化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各种措施。我们认为,优化中学生法制教育有如下实现路径:

(一)优化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因此,素质教育不但应包括学生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应包含法律素质。为此,我们应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中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形成规律。

(二)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司法、教育等部门应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学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而且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

(三)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法制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是有具有丰富法律知识、良好的法律思维的高水平的法律教师。即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努力研究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心不在于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在于在愉快中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守法的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中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等。

在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全国普法办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3〕12号),丰富、创新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经研究,我部决定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现将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 活动目的

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调动学校、教师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丰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形成数字化的优质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资源,为广大中小学校开展学生法制教育提供支持。

二、征集范围

各级各类学校,校外教育机构,教师、高校学生,及对青少年法制教育有研究和实践的社会组织和个人。

三、 征集内容

圍绕一个或若干法律概念、法律常识或者法治理念、问题,如宪法概述、什么是物权等,制作的适用于中小学教学的法制教育多媒体课件及其配套资源(统称作品),包括但不限于:

1.专题法制教育课程;2.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课,如模拟法庭、情景教学等;3.法制教育短剧、微电影、动漫及创意作品等其他多媒体作品。

四、相关要求

1.作品须主题突出鲜明,专业知识无错误偏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方式、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符合本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紧贴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经历;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需要,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能够直接或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

2.征集的作品按适用对象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三个组别,鼓励就同一法制教育主题,制作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作品。

3.呈交的作品一般以一个主题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适应一个课时的教学需要,可包括时长不超过25分钟的视频,以及配套的PPT(图或图文)、教案(或作品说明)等。

4.作品应具有独创性,不得有任何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不得出现商业性广告或者任何外部链接。

5.原则上以学校或者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为单位报送作品;教师、学生个人完成的作品,应由所在单位推荐报送。

五、作品的奖励与使用

参赛作品由主办方组织专家初步评审,遴选一批优秀作品在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以下简称青少年普法网)上展示。最终获奖作品,将根据展示作品的制作水平、认可程度、教学效果等因素,通过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等方式综合评定产生。提交参赛作品即视为作者许可青少普法网在其网站上免费发表、展示、播放,并许可第三方免费下载使用其参赛作品。作者保留作品署名权。

六、工作要求

各地要做好此项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可以结合活动要求,组织省级征集活动,集中推荐报送优秀作品,特别是已经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作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集中推荐报送的,作品数量应不超过60个。有关高校要切实重视此项活动,动员和组织法学专业的师生参加,展示高校法学教育成果,为推动青少年法制教育做出贡献。

上一篇:美育教育小学语文论文范文下一篇: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