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酒店实习论文范文

2024-09-19

高端酒店实习论文范文第1篇

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是面向地方经济社发展, 以校企互惠双赢为出发点来安排的, 目前常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 时限多为12个月。学生的校外酒店实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对学生而言, 学习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真实而不是仿真的实操室中切身体会行业氛围、企业文化, 为学生积累了从业经验。另外, 校外酒店实习一般为带薪实习, 既在实习期间由酒店提供食宿, 提供薪酬,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对酒店而言, 使用实习生缓解了酒店的用工压力, 降低了用人成本, 为行业培养了后继力量。实习期满, 若实习单位和学生都有意向, 酒店可将实习期认定为试用期学生实习期满后既直接转为正式员工。这样既解决了酒店的用工问题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实现了互惠双赢。

对学校而言, 实习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同时, 通过与酒店的深入合作, 学校可以派遣专任教师赴酒店进行顶岗实训, “真的做, 做真的”的实训使教师对酒店岗位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另外,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 双方可以就行业的热点问题、酒店的发展、实习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探讨, 最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传统的实习模式已在国内运行了近十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

实习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机会, 但由于实习时间长, 也加大了实习管理的难度。随着实习时间的推进, 学生的新鲜感、兴奋劲逐渐消退, 表现为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变差会提出种种理由要求请假甚至离职, 这给学校实习生的管理增加了难度。随着实习生离职数量的增加, 用工出现缺口, 酒店需要重新寻找实习生, 这将增加酒店的人力资源成本。

学生通过在酒店的实习工作, 检验了在校学习的成果, 发现了学习中的不足, 但是由于实习期已经是最后一个学年, 即使是发现了不足, 找到了需要提高的地方, 学生也已经没有机会通过在校学习来进行弥补和提高。

由于没有工作经验, 学生对于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的了解, 对于适合在哪个部门工作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选择实习单位时目标性不强。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1+12”酒店实习模式。

2“1+12”酒店实习模式的内涵

“1+12”酒店实习模式指学生酒店实习由短期实习和长期实习两部分组成, 即“1”和“12”, 其中“1”指在当地酒店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这一阶段的实习, 主要使学生对酒店环境及工作岗位有深入的认识, “12”指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的为期12个月的实习, 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对企业文化的深入了, 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

2.1“1”的意义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酒店, 降低实习单位选择的盲目性, 进而提高实习期间的稳定性。“1”是学生在这个行业里试水, 能够使学生对酒店的认识更加深入;上级、同事、客人等角色不再只是出现在案例和模拟练习中, 而是伴随着鼓励、赞扬、批评、刁难等鲜活的出现在工作中;早班、夜班、节日加班也不再只是案例中的情景, 而成为真正需要克服的困难。通过这一个月的实习, 学生切实的感受到酒店工作的辛苦和压力, 这将帮助他们更加理性的选择行业、实习单位和部门, 也为提高实习期间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帮助学生认识专业学习中的不足, 使今后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传统的“学习——实习——就业”的人才培养过程, 使学生在实习中即使发现了不足, 也没有机会通过在校学习进行弥补和提高。而“1+12”酒店实习模式, 因为多了“1”这个环节, 使人才培养过程变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就业”, 这其中的“再学习——再实习”是建立“1”之上的螺旋上升的学习和实习, 也就是说, 学生在初次实习中发现不足后, 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做不仅减少了学生再次实习时因知识的欠缺和经验的不足而造成犯错的机率,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使其更好的融入到新的实习工作中去。

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就业方向。实习和就业一样, 是双向选择, 通过一个月的酒店实习, 学生加深了对在酒店工作的认识, 对就业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既可以选择在酒店工作, 也可以选择在其它行业就业。经过这个过程, 选择去酒店的学生会更加坚定在酒店行业发展的决心, 而准备在其它行业就业的学生也可以尽早适应新的岗位, 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1”使学生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及时调整就业的思路, 为就业夯实了基础。

2.2“1 2”的意义

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了劳动效率, 使其由一名新手成长为一名熟练的服务员。在这12个月里的工作, 学生经历不再是实操课上的动动手, 而是具有一定劳动强度的工作任务。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 学生的劳动效率也会逐步提高。

学生在实习中积累了经验, 开阔了视野。我们选择的实习酒店多在发达地区, 其管理水平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这些酒店实习12个月使得学生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也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闻。

3“1+12”酒店实习模式的改进建议

“1+12”酒店实习模式在我院实习已有近三年的时间, 我们觉得“1+12”酒店实习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档案。包括酒店所处的城市、酒店集团概况、酒店的管理水平、行业评价等基本信息。另外, 对工资待遇、住宿条件、休假排班情况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打分、评等定级。有条件的话请往届实习生和酒店代表一起进行实习酒店的推介和答疑。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选择实习酒店时更有的放矢。

调整短期实习的时间安排。目前, 短期实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9月到10月, 这样的安排对正常的教学时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缩短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如果能够由学生、学校、当地企业三方努力, 把短期实习调整到寒、暑假进行, 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降低对正常教学安排的影响。

摘要:酒店实习实施已10多年来, 在解决学生的就业, 缓解酒店用工紧张, 为行业储备后继人才方面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为此, 我们提出“1+12”酒店实习模式, 通过添加一个月的短期实习, 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识, 明确实习目的, 增加实习的稳定性。

关键词:旅游专业实习,酒店实习,“1+12”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效忠, 汪淑敏, 叶舒娟, 等.酒店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倾向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2] 余伶莲.旅游专业酒店实习相关问题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 2006.

高端酒店实习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针对顶岗实习工作在实习管理、质量监控、实习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提高顶岗实习质量为目标,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1234”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对顶岗实习质量的有效监控,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和酒店满意度和就业率,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也对该质量监控体系提出了反馈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  顶岗实习  质量监控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科研课题(课题编号Y201330106);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重点教改课题(课题编号:HKYJG-2013-07)。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顶岗实习质量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效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有利于实习学生达到预定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实习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尚缺乏系统设计研究和有效的管理信息手段支撑[1],存在监控主体缺失、监控不够全面、监控范围狭窄[2]、考核主体单一、考核形式简单、缺少过程考核[3]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愈加重视对实习质量的有效监控,以期促进学生高效完成实习任务、提升实习质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从2011年起,在酒店管理专业前期开展“工学交替,分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四年探索初步确立了“1234”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顶岗实习工作的难点,实现了对顶岗实习质量的有效监控,促进了实习管理的科学化,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工作的开展。

一、“1234”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如何实现动态性、高效性、客观性、长效性地完成高职实习质量监控一直是摆在高职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难题,杭科院旅游学院以搭平台、促结合、多管理、强保障为思考点,推广“1234”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对实习学生的无缝化管理与人性化监督。

(一)引入一个平台,加强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是当下教育管理不容忽视的可利用因素。学院开发使用了一个集学院、实习指导老师、实习酒店、实习学生为一体的在线毕业实践综合管理与沟通平台。该平台具有实习管理、监控、信息互动、信息统计、评价反馈、就业管理等功能,能实现信息的快速化互动和动态化的实习监控,很好地支撑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该平台还对不同用户设计了不同的权限和功能,达到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实习管理要求。

(二)促进两个结合,强调无缝化管理

针对顶岗实习管理的具体情况,学院以“两个结合”为中心,完善对学生实习的不间断、全覆蓋管理,即通过“ON TO OFF”(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习管理与引导就业相结合的方法,使顶岗实习监督管理工作更加务实可行。首先,对于实习管理,建立了网上实时监控与网下实地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不仅实习指导老师要按照走访率不低于80%的指标实地关心指导自己所辖学生,且学院实习领导小组还要抽查走访,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实习酒店实习指导状况、学院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多方面加强实习工作的管理。其次,重视实习与就业的结合,以实习为契机,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努力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建立三维管理队伍,实现多元化管理

构建了以学院(实习管理人员、实习指导老师)、实习酒店(酒店人资部门、帮带师傅)、学生自我管理(班党团组织、个人)三方共同参与、各负其责、运行过程沟通协调的“金三角”式实习管理模式。学院不仅挑选了责任心强、指导能力好的专任教师担任实习指导工作,还组成了教务、学生管理、心理辅导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实习管理队伍,从专业指导、心理咨询、学生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加强服务和引导。实习酒店都精心挑选了优秀员工担任“帮带师傅”,对实习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实习生尽快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实习学生中以实习酒店为单元组建了临时班委和党团支部,在学校、酒店、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服务。

(四)树立四项保障,突出专业化管理

根据管理学原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要求,学院从组织与制度、过程管理、资源与经费、科学考核等四个方面为顶岗实习提供保障,确保实习质量和定岗实习的顺利开展。

1.组织与制度保障

组织与制度保障是实习监督的灵魂。我院通过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实习标准规范等三个方面实现组织和制度保障。首先,成立了由学院领导为组长、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学生、对外合作、专业团队等负责人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协调、具体实施、对外沟通等工作,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其次,制订实施了《实习实施方案》、《实习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顶岗实习纪律安全守则》等相关制度。最后,严格制定并实施了顶岗实习标准规范,认真细致地做好实习计划管理,有效地保障顶岗实习及其管理的有序性、规范性。

2.实习过程管理保障

过程管理是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主要通过分阶段引导、实习指导、沟通管理、定期巡查等四个方面加以体现。严密的实习组织管理尤其需要对实习过程的监管。首先,考虑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对顶岗实习采取了分阶段引导、管理的方法。在实习的前6个月,学生在学院推荐的实习酒店当中挑选酒店集中实习,后6个月学生可以在学院推荐的实习酒店或自行选择符合一定标准的酒店实习。其次,学院为加强过程管理,构建了实习巡查抽查走访机制,定期对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进行走访和巡查,对学院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进行检查,加强实习工作的管理。此外,学院与实习酒店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相互反馈实习生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形成管理合力。

3.资源与经费保障

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经费等三个方面是实习质量的刚需保障。学院在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校外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得与我院合作的实习酒店和实习岗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首先,积极与知名度高、管理规范、实习生聘用与管理经验丰富、位于旅游经济文化发达城市的高星级酒店长期合作,有利于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提高实习效果。其次,学院还要求实习酒店能综合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特长、外表等因素合理分配岗位,并能安排适当轮岗和关注其职业发展。此外,学院还预留了专门的实习专向经费和就业奖励经费,有利地保障了实习管理和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4.科学考核保障

科学的考评是事关实习效果的重大问题。我院以实习酒店、实习指导老师、学生自我等三部分为考核主体,实现考评主体多元化,并赋予不同权重,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学院在所有合作酒店都设立了企业冠名奖学金,根据考核成绩进行颁奖。同时,考核评价还兼顾了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因素,不同考核主体采用不同考核指标,努力实习评价指标的科学化。如实习酒店主要从职业素养、顶岗能力、团队协作、社会能力、岗位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指导老师主要从实习表现、顶岗能力、团队协作、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主要从顶岗表现、岗位任务、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二、“1234”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效果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从2011年开始四年累积对500余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具体成效如下:

(一)学生职业能力有明显提升

据顶岗实习前后学生职业能力比较分析发现,实习后学生专业能力平均值显著高于实习前,统计学p值为0.02(小于0.05)[4]。特别是工作效率、专业技能、人群行为知识、行业知识、服务意识等五项具体能力的提升最为明显。而实习前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平均值差异虽不显著(p值大于0.05),但也有所提升。

(二)酒店和学生满意度均有较大提高

根据对企业的用人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对于学生顶岗实习表现及工作质量的评价,从2011年的满意2家、比较满意7家、一般3家,提升到2014年12家满意或比较满意,学生顶岗实习表现和实习质量稳步提升;从对于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与实习管理的反馈来看,满意度从2011年的满意3家、比较满意6家、一般3家,到2014年12家满意或比较满意,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与实习管理逐步成熟。同时,实习生对顶岗实习的满意度从63%上升到87%,对于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与实习管理,学生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值也从75%上升到91%。

(三)促进了就业工作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四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逐年增加,学生顶岗实习后选择实习酒店作为择业对象的比例稳步提升,例如我院2014屆酒店管理专业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就业率为72%、学生选择实习酒店就业比例为35%。而顶岗实习表现优秀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和顶岗实习酒店就业比例则更大。2011—2014年四届顶岗实习评价等级为优秀的毕业生中78%的人选择了在酒店就业,42%的人选择了留在原顶岗实习酒店就业,这些数据说明,顶岗实习对于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做好实习监督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三、“1234”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反馈与改进

经过四年的研究与实践,“1234”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虽逐步走向成熟,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合实习酒店、实习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和其他实习管理人员等多方反馈意见,现有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仍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一)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是一个培养职业能力素质的过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作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做出相应反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职业和岗位的认同、理解,以及职业习惯的养成,切实做到对其日常表现的全面监控;要进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按时保质量地撰写实习周志,提高教师对其批改反馈的及时性;还要进一步加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能力建设,扩大指导教师走访现场指导实习生比例,并加强巡查监督管理。

(二)进一步加强沟通

安排顶岗实习时,由于生源分散、实习指导教师较少等原因,往往不能实现对实习学生的理想指导,容易出现过分依赖企业完成顶岗实习的管理、监控及评价等问题。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管理、质量监控及评价是在校企充分合作基础上由学校、酒店、学生共同完成的,三者应相互配合,主动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实习生动态并迅速做出回应与调整,从而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

(三)进一步与就业相结合

部分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后并不选择酒店就业或另选酒店就业。究其原因,除行业及专业认同偏差外,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部分企业不注重引导实习生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亦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因而,学校和酒店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行业认同、专业认同的培养,还要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和注重实习生职业发展规划,并在顶岗实习中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突出就业因素,指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坦然面对就业。

参考文献:

[1]张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研究与实践[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18-23.

[2]王万刚.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探索,2013,(10):58-59.

[3]孙百鸣,袁冰滨,陈志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1):72-74.

[4]朱宝宏.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效研究[J]北京:职业,2014,(30):105-106.

高端酒店实习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基于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潜流失问题,从端正学生实习态度、完善学生实习评估、优化实习基地选择、增强企业归属意识、酒店完善实习制度、建立职业尊重观念等层面论述其解决途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关键词】中职 酒店管理专业 实习生 潜流失 对策

【文章编號】0450-9889(2020)05B-0092-02

在中职教育阶段,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教授酒店服务与经营管理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酒店经营管理、语言沟通和团队协作等能力,帮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酒店管理人才。中职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特殊阶段,以专业授课为基本形式,其中酒店管理是一个常设专业,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其就业前景广阔,但是也存在着实习生潜流失问题。针对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潜流失问题,学校与教师需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校企合作,有效转变这一不良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一、端正学生实习态度,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为解决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潜流失问题,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实习态度,使其正确认识自己,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与实习动员,让他们初步了解实习内容。当有酒店人员来学校宣讲实习知识时,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积极参加,鼓励学生积极反馈自己的实习困惑、个人特长与岗位要求等,通过交流与沟通提前了解酒店企业的生活条件、工作内容、工资待遇与规章制度等,使学生正确认识未来的实习,并降低不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期望,做好实习的心理准备。这样在真正的实习中,学生才可以快速融入集体生活与酒店环境中,将自身当作酒店的一员,学会调整心态、增强自身管理,全身心地参与到实习中,进而在教师与酒店的辅助下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实习目标,推动实习的顺利完成。

不少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潜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面对陌生的同事与环境、高强度的工作,而他们又是刚从轻松自由的校园生活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岗位上,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着重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利用模拟情境对话或场景重现等方式,使其获得切身体验,一起探究解压的合理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完善学生实习评估

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针对实习生潜流失问题,学校与教师要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一是依据本校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以及本校的办学目标、层次与性质,设置符合实际的酒店管理专业内容与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避免学校专业设置同人才培养目标相悖,满足学生的学习、实习与就业需求。二是提出明确的酒店管理实习目标,加强与实习酒店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配合为学生制订恰当的实习目标与计划,搭配专业操作能力与心理辅导水平较强的老师,指导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三是学生来到岗位实习之后,通常会出现实际和预期落差较大的现象,缺乏心理准备。对此,中职学校需增强实习指导工作,指导教师经常与实习生沟通实习情况,记录好学生实习前、中、后的具体表现,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以免学生在实习期间产生迷茫心理,影响实习成效。四是学校需完善实习评估工作,鼓励学生通过书写实习感想、日记、随笔、日常感想,记录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与收获;教师则定期回访酒店,与学生进行面谈,处理问题,强化心理辅导,给予适当期望与激励,使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酒店实习,调动自己对酒店实习工作的热情。

三、优化实习基地选择,合理调动工作岗位

针对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而言,学校应该优化实习基地的选择,尽量与高级酒店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因为这些酒店的薪酬与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对待员工更加人性化,企业文化也更具感染力。一是学校可以邀请合作酒店参加校园招聘,让学生事先了解即将实习的酒店,激发他们的实习动机与就业渴望,如果感兴趣的话就提前报名,使其快速步入实习岗位。二是对部分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访问与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表示实习岗位由学校挑选和联系,并未询问自己的意见,也没有真正考虑到他们的特长、优势与喜好。而大部分酒店通常考虑到利益与成本这两个因素,接纳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之后,就把他们分配到人员紧张、流动性较大或技术含量较低的一线服务型工作岗位。这样一来,酒店无须耗费过多时间与精力对实习生进行专业培训,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够熟悉工作内容与技能,同时有效缓解酒店原有人员不足的压力。不过学生去酒店实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而是希望借助实习锻炼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多样化技能,将理论落实在实践上,他们对岗位选择与工作有着自己的要求与见解,以致实习生与酒店之间出现矛盾。对此,学校应当扮演好“纽带”的角色,协调与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多与酒店沟通和联系,合理调动学生的工作岗位与内容,使学生对酒店工作产生浓厚兴趣,减少潜流失现象的出现。

四、增强企业归属意识,规避不良实习体验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来到酒店实习之后,身份往往很难由学生顺利过渡至社会人员,无论在心理还是身体方面均存在不良感受,无法快速融入酒店生活与工作中,也很难用一名酒店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归属意识。一是采用岗前教育与实习培训让学生学会调整个人状态,如在课堂上模拟酒店场景,分配不同的工作岗位,通过角色互换体验不同的岗位;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与学校合作的酒店,提前熟悉未来的同事与工作环境,并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使学生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初步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对酒店的归属感,从内心深处认可酒店。二是实习作为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经历与实践体验,学校与教师均希望他们可以顺利度过实习期,尽量减少潜流失人员。不过部分学生在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有一定的冲动性与盲目性,以父母或长辈的意见为主,自己对酒店管理专业接触得不多,对专业就业前景与形势发展更是不甚了解。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在实习之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等因素,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性向。只有学生明确自身个性同职业的匹配程度,才会对酒店实习岗位产生无限期待与热情,有利于他们实现预期实习目标,使其清楚认识个人能力并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规避不良的实习体验,为酒店管理储备更多的专业人才。

五、酒店完善实习制度,有效抑制流失现象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实习一般有两方面目的,一方面锻炼工作技能获得实践体验,另一方面是获取相应的报酬。通过调查发现,影响他们实习效果的一大关键因素就是薪酬。从当前就业现状来看,大部分酒店选择接纳实习生的首要动力是节约成本,提供的工资远远低于酒店的正式员工,且实习生不能同等享受业务提成或福利,但从工作时长与量的方面来看两者基本相当。为此,一是酒店需要建立完善的实习生薪酬制度,可适当区分他们与正式员工的基本工资,不过在奖励与福利方面要保持均等,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参与度,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更为积极。也可以专门构建一个管理实习生的制度,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与指导,促使他们尽快地融入酒店这个大家庭中,及时调整个人状态并全身心地参与工作,从而有效抑制流失现象的出现。二是培训作为实习生参加工作的关键一环,也是学生来到酒店后接触的首个环节。培训质量高低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模式与效率产生直接影响。酒店应当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带领实习生全面了解工作性质与内容,缩短实习生与正式员工、管理层之间的距离,使实习生主动接受酒店的企业文化,提升忠诚度,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要对实习生保持适当期望,使其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形成职业期待,并结合他们在培训中的表现恰当安排职务与工作。如此,不仅有助于实习生尽快熟悉工作流程,还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角色,更快地胜任工作岗位。

六、建立职业尊重观念,提升酒店吸引力

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通常认为在酒店工作發展前景不大,再加上酒店管理行业的特殊性,即会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热情服务、礼貌待人,以至于给人低人一等的感觉。但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到酒店之后要从基层做起,只要度过这个阶段,后期进步与成长有着广阔的空间。再加上中职实习生年龄不大,酒店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们的不易和辛苦,为其提供一个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使其积累工作经验。一是学校、教师、酒店应当联合起来,通过日常教育、广告宣传及影视作品、互联网等渠道展开宣传,转变人们对酒店服务行业的看法,以包容的视角尊重该行业,正确对待实习生与酒店服务,建立职业尊重的观念,树立平等的职业观,促进社会、酒店和实习生的协调发展。二是酒店业属于旅游业的支柱之一,其发展速度相当快,不过酒店员工却并未获得长足成长与进步,虽然工作时间与量有所增加,但是福利待遇却增长缓慢。当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到岗之后,受多个不利因素的影响很难坚持到底,这时酒店可以采用提升吸引力的方式让他们继续实习。具体来说,酒店要在员工座谈会上帮助实习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以原有工资水平为基础,适当提升他们的待遇,使其产生职业荣誉感。

综上所述,处理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潜流失问题时,可从学校、教师、学生、酒店、社会等多个视角切入,结合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途径,使学生在实习中收获更多经验与技能,为其将来的正式就业做好准备,同时满足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谢雨辰.适合的教育背景下提高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策略[J].科技资讯,2019(23).

[2]马晓利.中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0).

[3]敖 润.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7).

【作者简介】黄 隽(1982— ),女,汉族,籍贯广西贺州,中等职业学校讲师,现就职于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方向。

(责编 罗汝君)

高端酒店实习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通过对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部分学生问卷调查以及对毕业生和专家进行访谈等实证研究,力图从社会、酒店、学校及毕业生个人等方面来找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社会方面因素主要是父母建议以及社会认同;酒店方面最主要因素是酒店的发展空间;学校方面主要因素是教学质量、课程设置以及学校知名度;毕业生方面主要是个人的沟通能力等因素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同时就如何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给出意见和建议,期望有利于指导实践教育。

关键词:就业质量;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陈纯(1987-),女,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周丽(1972-),女,安徽五河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一般课题“常州高职园区学生就业质量调查研究——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编号:CDGZ2016028),主持人:陈纯;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常州高职园区旅游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研究”(编号:CDGZ2016022),主持人:周丽。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长期以来存在流失离职率高、对口率较低等现象,这给学校和酒店都带来了较大压力。参考国内万方、知网等学术研究数据库发现,国内学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业就业质量的研究寥寥无几,为了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业就业状况,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以及用人单位对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反馈等,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与问卷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对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并对目前毕业生就业的部分酒店管理层、旅游局相關领导、院校老师等进行访谈,客观清晰反映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酒店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可行的方案及对策。

一、就业质量的内涵

(一)国外关于就业质量内涵的演变

国外对就业质量的探讨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是美国提出了“劳动生活质量”的概念,此概念的基本思想就是考虑技术和人的统一,目的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工作现状;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体面劳动”的报告,“体面劳动”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社会保障和维护基本权益来促进就业,这与后来的就业质量概念相互匹配;2000年法国尼斯欧盟理事会提出“Quality in Job”的概念,工作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也包含工作环境质量,目的是为了促进员工与工作相关的总体效用的提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就业质量。

(二)国内关于就业质量内涵的研究

相比国外对就业质量的研究,国内就业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童玉芬认为就业包括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就业数量反映的是就业的人数,就业质量反映的是就业者的工资薪酬水准,工作环境优劣,工作稳定性情况等的结合,所以就业质量反映的是就业过程中具体状况的综合性范畴[1]。薛丹认为就业质量是反映劳动报酬和收入优劣等的综合性范畴,它包括就业稳定性、薪酬水平、就业满意度等因素,还受到政府、社会以及经济的制约[2]。韦传亮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工作的性质、工作的条件、就业安全、个人尊严、健康和福利、社会保障、培训和职业生涯前景、劳资关系和机会平等[3]。郎建华、赵君、于荣娟认为就业质量的优劣还包括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家庭的满意度、社会的满意度等[4]。陈曦在研究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的文章中定义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根据自身的个体特征、社会资本、专业技能和职业认知水平,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中介组织平台,在自由、公平和安全等条件下获得相对满意的工作,从而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就此获得报酬和发展机会的优化程度[5]。

由以上学者的分析及表述可以得出,多数学者认为就业质量是综合性的概念,借鉴原有的研究理论,本文将就业质量定义为: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劳动报酬等方面的优劣程度。

二、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具体表现为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的总和。国内关于人力资本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近年来不断增多,岳德军、田远在研究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中得出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人职匹配度以及薪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高耀、刘志民、方鹏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学生初次就业有重大的影响[7]。

(二)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1980年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关系网络获取资源的总称。许多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刘新华、杨艳研究得出家庭社会资本越大,大学生就业质量越高[8];黄敬宝研究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关系中得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有较大的正面影响[9]。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就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因此在研究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时候要兼顾二者。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回顾

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施静、史海峰、时全丽认为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例如个人、家庭、学校、单位、社会等方面[10]。陈迎明总结2003-2013十年文献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是内部因素即个人及学校因素、外部因素及家庭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11]。蔡瑞林、王彦总结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用人单位因素等[12]。姜庆华、管丹认为影响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因素主要有软硬件发展不均衡、就业环境得不到改善、就业压力大等问题[13]。樊奇、朱溪亭通过研究江苏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后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影响就业质量因素有五点,即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企业因素、学校因素、毕业生自身因素[14]。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是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性,造成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不一致,而且在相关回顾中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寥寥无几,所以本文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相结合,采用spss21.0软件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工作提供借鉴。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不高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的核心指标,毕业生就业初期由于经验不足以及社会、学校的压力等原因直接影响到就业率的高低。根据麦可思调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5)以及相关毕业生访谈显示,2015年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有18%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没有就业,相对于全院93%平均就业率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有待提高。

(二)专业对口率不高

专业不对口是指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领域与所学专业不符合。根据2015年麦可思调查显示,学院毕业生毕业后集中就业在“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家电等)”“机械设备制造业(含装备制造)”等领域,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对口率较低,只有54%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三)收入竞争力不强

2015年学院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工资水平,明显比2014年2013届的月收入有所提升,其中工资最高的是艺术设计传媒等专业,2015年平均月工资为4476元;其次是轻纺食品等专业平均月工资为4028元,材料能源、制造以及电子信息等专业基本工资都在3700元以上,财经类专业平均月收入3544元,生化与药品类专业平均月工资3481元,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345元,旅游大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為3157元,在学院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排行表中居倒数第二位(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整理)

(四)就业质量不高

著名人力资源咨询怡安翰威特公司公布2016年中国人力资本调查数据显示,酒店行业离职率最高达43.4%,薪酬涨幅4.5%,在全中国人力市场处于较低的水平[15]。通过对毕业生的走访,毕业生普遍认为酒店的工作压力大、强度大,离职倾向明显。大多数毕业生认为酒店的人文关怀很重要,但是目前许多酒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就业质量。

五、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根据文献回顾及目前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本研究通过对毕业生和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见表2)得出目前学院酒店管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酒店因素、学校因素及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

(一)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目前社会对酒店行业整体认同度低,这种现象北方更甚于南方,以常州为例,酒店员工中来自北方的占比明显小于南方。酒店专业毕业生选择去其他服务性行业,如保险业、金融业等就业的比例很大,即使选择在酒店行业就业的,也更倾向选择财务、后勤、人事等二线职能部门,而不是一线对客服务部门。另外酒店行业的学历普遍偏低,集中在中职与高职之间,毕业生在酒店这个环境中往往觉得很难提升自己。酒店客源素质不一也会影响到毕业生自身的工作情绪和职业心态,人际关系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2.酒店因素。酒店因素中薪酬、员工关怀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影响较大。在访谈过程中,酒店管理毕业生认为进入职场所承担的工作同老员工一样,但是试用期工资待遇和正式的员工有差异,这会使部分新员工对目前的工作产生怨言。酒店管理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比较,如果毕业3-4年没有晋升其薪酬就会与其他行业毕业生拉大差距,但值得提出的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认为薪酬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大多数毕业生都出生于1995年以后,他们渴望部门主管、经理、酒店管理层多从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去关心他们,使他们觉得在酒店工作有良好的氛围。员工关爱是影响就业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主要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等。部分毕业生表示有个别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老师上课的风格也会影响知识的吸收,与实际联系密切的案例教学优于纯理论教学。毕业生希望学校能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在生活及实习等各阶段提供职业养成的便利条件。

4.个人因素。个人是影响就业质量的最大的因素之一,个人的就业心态、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有正向影响作用。通过专家访谈,他们也普遍认为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个人的年龄、户籍、性别、外貌、家庭等因素都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职业规划是目前毕业生对酒店就业关注的重点之一,酒店工作存在一定的重复性,部分员工会觉得很简单,没有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易产生职业规划不明确的迷茫。尤其是单体酒店就业的学生职业晋升只能在本酒店进行,缺少集团内外的流动性,也成为制约毕业生从业的重要因素。

(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影响因素,通过焦点访谈获取影响就业因素的关键点25项,随后对在校有实习经验的15级酒店管理专业两个班级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0份,实际回收64份,回收率为91.4%,收回问卷全部有效,根据spss20.0分析问卷构面可信度为0.728,大于0.7,说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男生14人,女生50人,其中17.2%的学生来自苏南城市、23.4%的学生来自苏中城市、46.9%的人来自苏北城市,还有12.5%的同学来自江西、云南等其它省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调查问卷的认同性较高,均值基本都在中间数3以上,其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选项是“个人沟通能力”(均值为4.48)“个人身体的状况”(均值为4.38)“酒店的发展空间”(均值为4.28)“个人就业的态度”(均值为4.23)“酒店的薪酬”(均值为4.20)“工作环境”(均值为4.13)等(见表3)。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毕业生就业质量受到学校、酒店、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也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六、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对策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多方协调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作为社会各项工作的调控者,应出台更有吸引力的行业管理政策吸引学生就业,同时还要做好监督工作,保证现有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正常运行。学校应加强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在日常的教学、学校生活以及职业规划中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家庭作为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之一,在女生群体中影响更为明显,调查过程中90%以上的女生表示都不愿意离家太远,而78.5%以上的毕业生都认为,家长的观点对个人就业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政府、学校、家庭应多方面协作,共同致力于毕业生良好就业环境的营造。

(二)从酒店方面来看,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加强职业规划引导

酒店业应根据市场竞争和人才发展需要,制定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和福利政策,例如员工优惠价格,带薪休假制度等,为毕业生积极工作提供保障。同时,要为毕业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明确毕业生就业的职位以及晋升的途径。在与专家访谈过程中,智选假日酒店集团的职业规划尤其值得同行借鉴,该集团采取“一专多能”的员工培养模式。集团给每位员工发了“晋升护照”,明确不同岗位的晋升途径以及要求,如果员工完成一个具体任务,酒店就会在相应的页码上盖章,这种形式使得员工对自己的晋升途径一目了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三)从学校方面来看,要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以及职业规划教育

专业认同是学生进入并从事酒店行业的第一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也为学生设置了一些专业认识的实训课程,但是不足以使学生对专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学生普遍还停留在“服务员”这个认知层面,应通过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导入,提升职业认同。同时也要针对本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目前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缺少对本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规划,因此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本专业特色设计基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四)从毕业生角度看,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和就业态度的提升

现代酒店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理念、技能和方法不断创新。为了适应新的岗位工作要求,学生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学习能力,提高个人的职业综合技能和素质,掌握与岗位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是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应当理性看待社会竞争、行业发展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摆正就业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岗位工作和社会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童玉芬.就业原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131-132.

[2]薛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类专业学生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6):47-48.

[3]韦传亮.构建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1):12-13.

[4]郎建华,赵君,于荣娟.内蒙古高职学生提升就业质量途径探析[J].才智,2016(5):131.

[5]陈曦.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1.

[6]岳德军,田远.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J].江苏高教,2016(1):101-104.

[7]高耀,刘志民,方鹏.人力资本对高校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2010年网络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2012.28(2):77-85.

[8]刘新华,杨艳.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差序就业——关于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5):68-70.

[9]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2(3):52-58.

[10]施静,史海峰,时全丽.常州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亚太教育,2015(14):152-153.

[11]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4):35-44.

[12]蔡瑞林,王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45-48.

[13]姜庆华,管丹.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分析与提高途径探索[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0-132.

[14]樊奇,朱溪亭.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3):44-45.

[15]新浪财经:2016年全国平均薪酬增长6.7%[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6-11-22/doc-ifxxwmws3523032.shtml.

責任编辑 殷新红

高端酒店实习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教育部在2006年出台了(教高[2006]16号)文件,文件就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即“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但是近些年,高职生顶岗实习的实效性不尽人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探讨高职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推动顶岗实习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实效性;对策

1  顶岗实习存在的现实问题

1.1  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没能发挥引领作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技能人才质量和特色的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引领”作用,因为地方政府能够在经费的统筹、资源的分配、信息共享等方面为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在提升高职校企顶岗实习合作层次、协调校企顶岗实习合作双方利益、监督校企顶岗实习合作协议的落实和评估校企顶岗实习合作成果等方面地方政府没能发挥建设性作用,校企合作就缺乏源源的动力,校企合作就没有生机与活力,校企合作的质量和特色就不能保证。顶岗实习也就没有质量,更无实效性可言。

1.2  人才培养质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1.2.1  专业建设与市场脱节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学、实训与顶岗实习不同步,课程建设与企业工作岗位脱节,职业特征不显著,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从而造成顶岗实习质量不高。

1.2.2  育人理念与顶岗实习脱节

许多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节奏,课程开发滞后、培养出来的高职生难以达到企业所需的技能精熟型人才。

1.2.3  对顶岗实习的指导不力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到企业一线进行深入调查,对学生的就业宣传教育和顶岗实习指导不到位。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消极怠工、眼高手低、工作积极行不强。

1.3  企业单位对顶岗实习的重视不够

1.3.1  合法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①现阶段,许多高职业院校的顶岗实习是“求”企业帮忙,企业对学生的切身利益关心甚少。

②实习中出了安全事故,企业少付或不付事故赔偿费用,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

③许多企业只是简单把实习生看成短期的“打工仔”,对顶岗实习认识有偏差。

1.3.2  企业提供的岗位与顶岗实习对口率不高

许多企业能给学生的实习岗位是一些技术含量低、重复的体力劳动型岗位,企业不考虑学生的专业,专业实习对口率低。学生学不到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学生抱怨委屈,实习的实效性差。

1.3.3  企业对顶岗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缺位

在顶岗实习期间,很多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比较粗暴,学生犯了错误,小则批评,大则呵斥。对学生缺乏人性化关怀,管教的多,指导的少,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答和帮助,基本靠学生在工作中自己摸索,导致进步较慢,实习没有成就感。

1.4  顶岗实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4.1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往事采取“工人三班倒,机器连轴转”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在实习时比较累,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消极怠工,敷衍了事,影响实习效果。

1.4.2  沟通交流能力较差

①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难解决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不能主动向企业的专业师傅和学校的专业老师请教,错过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成长较慢,收获较少。

②许多学生严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能主动学习,不能够主动与企业员工打成一片,这给顶岗实习造成了障碍。

1.4.3  专业知识不扎实

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学生会遭遇许多不会动手解决的实际问题。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根源在于学校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没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阶段顶岗实习的实效性不高,社会和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因此,构建顶岗实习科学的教学模式和高效的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2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

模式

国内外的许多实践已经证明,顶岗实习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正确科学的处理顶岗实习与教学课程间的关系就很关键,这就需要从学校学情的实际出发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合作企业群,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工学结合全方位实施。通过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晰学生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在这一模式中,企业骨干和学校教师互动融合,紧密结合,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性。

3  构建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实习管理能力,构建顶岗实习的“一、二、三、四、五、六”管理体系。

3.1  “一把手”质量工程

校长亲手抓顶岗实习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顶岗实习工作,常到一线调研、听取企业的建议、掌握顶岗实习动态、分析培养模式、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3.2  “两导师”指导制度

“两导师”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实习、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协调纠纷化解矛盾、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等工作。企业导师帮助实习生尽快熟悉企业环境、提高业务技能和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3.3  “三方面”评价体系

3.3.1  学生评价体系

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遵章守纪、职业能力和工作绩效等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训练方面进行评价。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评价各占整体评价的50%。

3.3.2  指导教师评价体系

实习学生对实习指导教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态度、责任心、业务能力及指导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比重为60%;学校通过检查指导教师指导记录本、随机问卷抽查等方式进行辅助评价,比重为40%。

3.3.3  企业评价体系

学生和校内导师就企业的责任心、岗位对口率、操作指导、轮岗实践、反馈机制、职业规划、思想工作、安全稳定以及实习考核等方面进行评价。

3.4   “四层次”管理机构

3.4.1  决策层

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研究和确立顶岗实习合作的协议。

3.4.2  组织协调层

由校企双方的执行部门组成,负责确定顶岗实习内容、制定实习制度等。

3.4.3  执行层

由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处理实习期间的具体事项。

3.4.4  监督层

由学院的督导和企业督导员组成,负责监督顶岗实习有关政策、指导的落实情况,及时向校企双方反馈实习情况。

通过以上四层架构,将顶岗实习的目标落实到到具体岗位,分层负责、层层渗透。

3.5  “五形式”会议

在实习中,尽量不打乱班级建制,成立学生临时党、团支部,发挥党团学生组织的作用。常态化的落实五形式的学生会议制度,每天的小组会、每周的团支部大会、每月的全体学生会、每月的实习情况总结会和不定期的党支部会议。通过落实五种会议制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入顶岗实习的管理热情,确保校企双方及时的掌握实习动态、强化过程管理、优化实习方案和提升实习质量。

3.6  “六方面”管理文件

3.6.1  指导性文件

文件包括《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文件》、《顶岗实习企业遴选流程》、《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流程》等。

3.6.2  有关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障制度文件

如《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细则》、《顶岗实习学生安全管理条例》和《实习事故处理细则》等。

3.6.3  应急处理方案

如《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方案》。

3.6.4  操作性文件

就顶岗实习流程中的具体环节制定操作管理办法,如《学生顶岗实习成果申报及奖励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学分制与成绩评定管理办法》等。

3.6.5  记录性文件

将顶岗实习各环节实施的结果予以记录的文件,如《学生顶岗实习手册》、《教师顶岗实习周志》、《顶岗实习单位信息反馈调查问卷》等。

3.6.6  国家政策文件

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等。

4  结  语

如何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要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总结出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之路,建立顶岗实习高效运行机制,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性和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2]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3] 陈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4] 招建贞.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设计与探索——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方博(1979-),男,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制冷与冷藏技专业教学研究工作。

高端酒店实习论文范文第6篇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是山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全国范围内“梯度转型升级”、更加强势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竞争与产业分工的战略选择,必须有相对应的政策措施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The accumulation area of high-end industries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Shandong’s economy in adapting to the “gradient transform upgrad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national and even global marketing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divisions. Therefor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must be adopted to provide energetic power and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nd industries.

高端产业中的山东机会

胶东半岛有着发展高端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区位优势。这里所说的高端产业并非仅仅是高技术产业,而是建立和打造一个现代产业体系,既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还包括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效生态农业。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4月视察山东时指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之后,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建设蓝色经济区作出重要部署,其中要求在以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市为主的胶东半岛着力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其目的是通过发展高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胶东半岛的综合竞争力,并辐射、带动整个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此举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也是山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全国范围内“梯度转型升级”、更加强势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竞争与产业分工的战略选择。

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对于胶东半岛城市群来说,是加快自身发展、实现率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是推进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充分发挥胶东半岛综合优势、进一步释放潜能、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新的竞争态势和发展格局、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确保胶东半岛继续保持率先发展的强劲态势、确保山东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继续发挥应有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崛起的重要环节。

如何布局高端产业

高端产业聚集区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功能区,也不是区域经济的概念,应该是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聚集区。高端产业的定位很重要,关系到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长远发展。

胶东半岛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外向度高,发展潜力巨大,是山东优质资源富集地带、优势产业聚集区域、科技水平较高地方,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目前半岛四城市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正在按照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要求,加速高端产业的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推进高端产业加速聚集,引领山东经济发展。这也是山东经济纳入环渤海经济圈的良好契机。

对胶东半岛来说,对现有资源和优势进行深度整合挖掘,不仅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而且也要把独特的历史文化等社会人文资源整合到产业集群的资源体系中去,培育其它地方的产业聚集区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走嵌入性的高端之路。

从国际上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看,嵌入性或植根性是产业聚集实现升级的关键。半岛制造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新产业、汽车造船、核电研制、成套设备机电一体等制造业上形成了具备相当优势的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来说,青岛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为核心企业的家电产业群,配套企业上千家,世界500强企业有近百家;烟台开发区与威海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也超过千亿元,配套企业上千家。这种集聚必然导致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聚后,同类企业高度密集,为争夺市场份额,必然加快创新。这样整个产业集聚网络内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强劲动力,使得现有产业集群向高端整体升级变得自然。走嵌入性高端之路的同时,另一个着力点则为加快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增长模式,实现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密集性生成。

创造一个新的政策环境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相对应的政策措施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一是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把胶东半岛作为全省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先行区,优先安排重大改革试点,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进企业改革以及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四个方面着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和区划限制,建立更加紧密的协调机制和协作关系,加快国有重点企业、垄断行业的股份制改造和战略分组,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国有资本、民营企业和外资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紧编制自主创新规划,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生产力布局的谋划,整合全省科技资源,采取外部引进、联建共建、整合提升、自主建设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支撑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率先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

三是要构筑胶东半岛人才高地。针对聚集区重点产业需求,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端产业发展继续的领军人才,引进国内外掌握高端技术的专家,充分发挥其带动、引领、集聚创新团队的作用。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批中青年创新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努力满足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发展对大量后备人才的需求。着力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发明专利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使之成为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有生力量。

四是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进一步扩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大做强一批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形成一批优势出口产业集聚。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将胶东半岛地区建设成为国内服务贸易发达地区之一。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行区域招商、产业招商,积极吸引外资投向高端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要坚持全面开放,大力推进与中央企业和外地企业的经济合作,努力使更多的具有先进水平的项目在胶东半岛落地发展。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扩大与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经济区域的合作交流。

高端产业聚集区前景无限

通过相当一个时期的努力,使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三市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发展布局;高端产业成为主体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节能减排主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主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争取达到国际国内领先的要求;支撑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创业体系、政策体系和动力机制基本完善。未来几年,胶东半岛地区将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速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促进高端产业向重点地区、园区和骨干企业聚集,推动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在山东蓝色经济板块中率先崛起。

2009年,胶东半岛各市纷纷提出了发展目标与方向。烟台市推出了《关于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青岛、潍坊、威海等市也提出了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目标和思路,突出高端产业要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链,发展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目标为:到2012年,初步建成高端产业聚集区;到2015年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端产业体系。按照发展规划,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端产业品牌、辐射力强的高端产业园区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实现产业聚集;通过引导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争取国家投资扶持、实施技术改造、推进股改上市、拓展发展空间等途径,加快推进内生型企业成长,形成新的骨干;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政策激励、资金引导、服务跟进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孵化平台建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全面提升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Jiaodong Peninsula has sound foundations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its high-end industries. The high-end industries mentioned here mean not only the hi-tech industries, but also building up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e hi-tech industry,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hi-tech contents and high added value.

For the Jiaodong Peninsula, to launch deep integ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resources and advantages not only requires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local materials resources, but also requires integrating the unique so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the resource system of its industrial groups, cultivat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at other areas cannot copy and following the embedded high-end road.

The accumulation area of high-end industries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s a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refor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needed to provide energetic power and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nd industries. The Jiaodong Peninsula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experimental zone and pioneering area for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entire province.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key reform trials and the launching of some trial reform measures so as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some key areas and key procedure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whole province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establish a batch of important innovation platforms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s and high-end industries development Full scale opening-up should be continue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enterprises and the external enterprises so as to allow more projects at advanced levels to be developed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The goals of the accumulation area of high-end industries will be: by 2012, preliminarily establishing the accumulation area of high-end industries; by 2015, establishing a high-end industry system tak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s the cor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a batch of high-end industry brands, high-end industrial parks with energetic radiating power and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high-end industries will be established.

上一篇:卫生改革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所得税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