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感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29

学生情感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介素养成了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素养,然而,我国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还存在很多缺失,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机构,应当主动承担起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任。文章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没有相关制度支持、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专业师资匮乏、相关课程体系还未建立及缺少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这几个主要问题,阐述更完善的改善措施,为高校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体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 体系建构 大学教育

伴随着传统媒体的持续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引发了诸如信息爆炸和污染、虚拟世界道德缺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消费者,很容易受到这些问题的侵害。政府及相关机构曾尝试对媒介环境进行外部管制,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的效果不大,需要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以减轻媒介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受众的不利影响[1]。媒介素养指公众对媒介及媒介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解读和批判能力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当主动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着手,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大力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即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选择、分析、辨别、吸收媒介信息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的新时代人才。

一、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各种媒体渠道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我国真正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间始于1997年,当时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此后,通过相关机构和学者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研究,我国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3]。

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谢金文博士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针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已经出版的媒介素养教育专著和教材还包括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4]。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开先河,对本科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随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国传媒大学不仅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还于2006年设立了传媒教育专业,下设专业方向之一就是媒介素养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最初摸索阶段,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水平良莠不齐,有的学校已经初步完成了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有的学校才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我国高校在建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育部没有相关制度支持

我国高校已经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但高校在大学生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是缓慢而艰难的。为了确保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迅速推广,教育部制定相关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发展至今,相关制度十分稀少,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制度。

(二)没有建立专门负责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机构

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专门组织和人员策划并执行。我国高校机构庞杂,能成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校少之又少,导致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效率低下,很多活动的开展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三)从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师资匮乏

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媒介素养需要教师专业的引导。目前,我国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方向并乐意从事这方面教育工作的教师人数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和学生的需求。没有强大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四)相关课程体系还未建立

学生通过课堂学到媒介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充分提升和展示自己。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缺一不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分别于2004年、2005年对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这两所高校的举措带动了其他高校对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思考,但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一些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高校只是针对新闻传媒专业学生。

(五)缺少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

许多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停滞不前,在学生中反响不大,效果不明显,和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有很大关系。教师通过评价结果发现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评价结果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在以后学习生活中改正。

三、高校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途径

(一)制定相关制度

我国教育部需要组织媒介素养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专家,参考国外比较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制度,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状况、大学生媒介水平和需求进行调查,制定相应的制度,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规范,对大学生要达到的媒介素养水平进行规定。

高校可以在教育部制定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更加详尽的规章制度,规范和制约学生的媒介行为,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媒介素养水平。

(二)建立管理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门组织

对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来说,建立一个专门从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的部门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以从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媒介素养教育有了解或研究的行政人员和教师组成一个专门小组,负责安排和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以便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设立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机构

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兴起,在美国、英国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形成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其他国家成熟的理论体系虽然对我国有指导作用,但我国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完全依靠他国理论体系是不可行的,必须结合我国各方面实际情况,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针对那些设有新闻传媒院系的高校,应召集相关方面专家,并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可以采取和社会合作的形式,设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机构。在参考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出“本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模式。以便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高效率开展,并带动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媒介素养师资队伍

教育活动中,老师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效果,尤其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初期,老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性任务之一。

目前,新闻传媒专业的老师高度饱和,高校应积极引导从事传媒专业教育的老师往媒介素养教育方向转移,充实媒介素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5]。这些老师以自身具备的丰富媒介知识为基础,再加上在职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媒介素养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最终胜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这项工作。

媒介素养教育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媒介素养起着主要作用,但其他学科老师在课堂上及与学生的交流中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因此,高校应要求所有教师参加媒介素养教育学习,从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抓起,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让教师具备熟练运用各种媒介开展学科教育的能力,为大学生构建广阔的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五)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开设过程中,高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条件已经很成熟的,可以开设必修课程;条件一般的,可以尝试开设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应具有针对性,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大学生在媒介素养哪些方面存在严重欠缺,应作为主要课程内容。现阶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媒介的基础知识,媒介信息的判断与辨别,媒介的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运用媒介与创造媒介信息。

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媒介素养教育本质上是能动的、与人分享的,鼓励发展一种更加开放、民主的教学方法[6]。

(六)组织与媒介素养有关的课外活动

开设的课程中,大学生更多地学习到的是理论知识,将这些知识内化,真正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还需要一些带有实践性或者教育性的课外活动辅助。

高校有着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宣传橱窗、校园报刊等丰富的媒介资源,将部分媒介资源交于大学生管理,使他们在实践中充分了解媒介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媒介,借助媒介的力量实现自我发展。举办校园DV大赛、摄影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比赛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是高校为大学生将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创造条件的有效途径。

高校还可以和社会合作,邀请校外新闻传媒工作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编辑、主持人、记者进学校举办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去杂志社、电视台、广播台参观实习。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媒体,媒体的现状,媒体的力量,促使大学生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七)形成媒介素养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落实质量及成果怎样,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考察。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缺陷,有利于相关人员对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进行改善。大学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自身不足,激励他们通过之后的学习改正。

对媒介素养的评价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违反媒介道德和法律的行为;第二,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测评大学生媒介素养课堂学习效果;第三,考察大学生参加相关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及在活动中体现出的媒介素养水平。并将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纳入学期末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引起师生对媒介素养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于滨.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6):170-171.

[2]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J].学术论坛,2011(242):201.

[3]刘加勤.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1):157-159.

[4]杨青山.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状况研究综述[J].教育长廊,2009(11):54-55.

[5]王国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今传媒,2012(1):132.

[6]吴刚.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80.

学生情感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数学素养的内涵,以山东女子学院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当前高校女生数学素养不高的原因,从数学教育学、女性学、心理学等角度提出科学地构建数学素养培养系统工程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女生 数学素养 教学策略

在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力资源作为最为宝贵和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国家实力的关键性要素,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对培养和提高国人的素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塞缪尔说过:女性的素养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素养。国际成人素质调查(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IALS)作为大规模的国际调查项目,将成人素养从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包括写作素养、文献素养和数学素养[1]。女性数学教育是提高女性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女性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在数字经济日益蓬勃的大数据时代,数字生活正在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数学素养水平已然成为现代女性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数学素养受到现代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很少涉及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因此,对高校女生数学素养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大多数专业来说,高等数学是大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有关研究表明,高校女生在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时普遍感到困难。有学者将原因归结为男女生理的区别,女性相比于男性,更擅长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则相对较弱;也有学者得出生理区别不是影响数学素养的根本原因。高校女生的数学素养现状如何?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针对女生的数学素养提升教育?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数学素养的内涵

虽然数学素养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数学素养的概念,国内外的数学教育研究者还没有统一给出。有学者认为数学素养是人认识和处理数形规律、逻辑关系及抽象模式的悟性和潜能;有学者认为数学素养是经过后天数学训练而获得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数学素养是用数学观点来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专家给出的数学素养概念都不一致。从字面上看,数学素养既有数学领域的文化特点,又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还涵盖数学文化和数学认知心理。杜其奎教授提出数学素养由四方面构成:数学意识、数学语言、数学技能、数学思维[2]。

下面以山东女子学院为例,对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现状作实证分析。

2.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2.1调查目的和方法

TIMSS全称为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是首次提出的作为测试数学素养的项目。TIMSS从数学知识技能、数学行为与社会技能和数学教学目标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状况[3]。

本次调查采用TIMSS评价方式,测试女大学生的数学素养情况。并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判断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是否均衡。从而调查出高校女生这一群体的数学素养现状,以便找出高校女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

2.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山东女子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及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在校女生。共发放问卷195份,有效问卷195份。

2.3调查结果

测试试题根据高等数学教育目标拟定,包括了10道选择、2道问答题。其中包括:理解部分三道题、常规运算两道题、问题解决四道题和综合运算三道题。

2.3.1高校女生数学素养总体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从分布状态来看,差异较大,说明高校女生的数学素养差异较大。从中位数与众数所处的分数段来看,二者都不高,说明高校女生数学素养水平普遍不高。与正态分布曲线比较,峰度值偏小,说明数值分布倾向于相对均值分散。通过总体分析,得出高校女生的数学素养令人担忧,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2.3.2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的专业差异分析

从对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及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三个专业女生的测试情况来看,存在专业上的差异,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学生数学素养水平偏高,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相对较低。

2.3.3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的评价领域差异分析

根据TIMSS的评价领域,问题类型按照数学素养需求从高到低分为常规运算,综合运算,理解,以及问题解决四类。常规运算领域的问题设计基于与日常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涉及诸如直观思考等较低层次的数学素养,数学运算量也不大。综合运算领域的问题设计基于形式化计算及对日常算法的应用,所需的数学素养稍高,理解领域的问题设计基于一定数学建模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涉及诸如识图、看图、建模等高层次的数学素养。问题解决领域主要是数学应用意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需要更高层次的数学素养。

从以山东女子学院这三个专业的测试情况来看,TIMSS四个评价领域的成绩从高到低依次是常规运算、综合运算、理解和问题解答。说明高校女生所接受的数学教育较注重运算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现实世界数学化的能力培养有所欠缺。

2.3.4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现状原因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现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四个“不够”。

第一,施教过程中,知识网络的构建程度不够。从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的专业差异来看,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学生比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相对较高。与专业培养的学时、专业课的学习有关。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有相关的高等数学知识,其间知识可以融会贯通,知识网络的构建相对较完善。

第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氛围营造效果不够。从TIMSS四个评价领域的结果比较来看,理解和问题解答评价领域相对得分较低,通过对课堂教学考察得出,课堂上教师能够按部就班地教授知识点,但对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知识点的日常应用介绍得不多,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课外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够。课外实践对知识的巩固是必要的,但多数学生能完成书上的课后习题,如何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需要对课外实践的形式加以改进,使之能侧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对女性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不够。女性有区别于男性的受教育规律,更易接受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的事物,而高等数学作为一门课有重逻辑、重抽象的特点,不考虑“因材施教”的教育会挫伤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致使一些女生认为自己天生没有数学细胞,从而远离数学,更谈不上数学素养的培养。

总而言之,通过对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状况的调查,得出高校女生数学素养状况不容乐观,亟待研究提高数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3.高校女生数学素养教学策略

提高高校女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从遵循女性教育规律、遵循数学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模式三方面科学地构建数学素养培养系统工程。

3.1遵循女性教育规律

由于生理原因和传统原因,女性学习高等数学难度更大,女性相对敏感的心理因素使得对不懂的问题不敢主动问,致使数学学习愈发困难。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时刻以女性关注的焦点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教学中体现数学美,设计贴近女性生活的教学方案。针对女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适当改编以抽象的逻辑推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日常小例子将抽象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接受的教育形态。

3.2遵循高等数学教育规律

高等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强、逻辑思维严密的学科。其概念多,应用广,方法丰富多变,与初等数学差异很大,对刚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高等数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提高数学素养就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这本身就是数学素养的一种修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数学学习规律,做到耐心细致严谨。高等数学的实际应用性很强,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时向学生介绍高科技信息中数学的应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改善生活,数学带来便利,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3.3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素养的培养不应只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而应内化为学生用数学观点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学生真正掌握高等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学模式上要进行改进,充分利用数学建模、大学生数学竞赛等机会,建立数学实验实训室,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女生将感兴趣的现实社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解决,并在实践中进行评价,最终提高数学素养。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职业必将要求职业女性具备更多的数学储备,更高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已成为现代知识女性必备的素养。培养知识女性的高等女子院校,有责任、有义务在提高高校女生数学素养方面谱写精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刘喆,高凌飚.西方数学教育中数学素养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12(01):62-66.

[2]杜其奎,宁连华,周兴和.浅谈数学与数学素质[J].中国大学教学,2011(05):25-29.

[3]胡典顺.数学素养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12:50-54.

基金项目:2014年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QNGH2014118)

学生情感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职业技能大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因此,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建设职业技能大赛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高职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不仅能加速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型,也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素质 培养 职业技能大赛 体系建设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大赛水平对高职院校的建设与管理,高职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相对于具有某种技能更重要。虽然社会的行业各种各样,不同的行业有不一样的技能要求,但是,各公司对求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却有同样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建立职业技能大赛体系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时期,学生在大学期间有了自己足够的空间与不一样的追求。枯燥难懂的上课学习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并慢慢地逃避。为了使学生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许多学校采取了开展运动会,举行辩论赛,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是,不管大学生活多么丰富,那些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还是会因为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得到优秀企业的青睐。因此,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采取有效措施来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已经迫在眉睫。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能够服务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优秀人才。而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有着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很快适应新岗位,并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技能可以很快地形成,但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用长时间去培养。因为职业素养不仅代表学生的质量,也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将其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整个过程中。

三、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推动作用

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技能比赛的题目往往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因此,多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也可以帮助他们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必须建立好一套可行的制度,包括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不仅要确保硬件的安全,也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去购买材料,发放奖励等,这样学校与比赛相关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真正地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去锻炼。

四、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探索

1.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指导思想。对于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重视自己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发展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并在培养自己职业技能能力的同时,注重自己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形成。高职教育应大胆地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大赛体系的建设相结合,这样对于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007年开始,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大胆尝试了系统的竞赛组织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体会。学术型的评价标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层阻碍。高职教育只有打破这层阻碍,才能迈进能力应用型这一评价标准。高职教育建立了学生实习与实训竞赛的体系,一方面使学生开始注重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放于能力指导上,从而很好地把学生的工作学习精力与教师的专业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2.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组织方式。(1)高职学校不必只让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大赛,可以在学校内以校级为单位进行,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并成立大赛组委会组织全面工作,成立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所带来的弊端,使更多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亲身体会比赛的乐趣与完成比赛的成就感,也可以给学校带来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校更好地发展。(2)学校可以引入竞争的机制,即各学院中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名额不固定,既不按专业好坏分配,也不按学院人数比例分配。不给各教学单位分配名额,不按各教学单位的学生人数等比例奖励,而是采取项目申报制、竞标制等,各教学单位按照学校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申报,并根据各单位参赛人员的表现晋级。这样可以确保比赛更加公平。

总之,在当今这个教育大潮流下,就业压力不断在增加,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使自己的学生可以在找工作时从容自信,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也要将其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体系的建设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也可以扩大国家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培育出一批具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曲文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0.

学生情感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从“是什么”“做什么”“怎么衡量”“怎么突破”等方面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相关问题有利于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同时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解决方法。“是什么”解析职业素养的来源、分类和分歧;“做什么”重点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师培养、教学课程、教学节点、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怎么衡量”分析评价指标内容的取舍和体系构建的特征;“怎么突破”则是对现存问题的回应及未来努力方向的预判。

关键词:职业素养;概念;培养;评价体系;展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能力本位讨论的思潮中,高职教育逐渐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启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探索;到现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研究已经进入系统化、模式化的阶段,同时实践探索也步入了归纳总结、提升推广的阶段。为更好地掌握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本文从职业素养的概念、培养、评价等维度去分析已有成果和发展方向。

一、是什么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概念

(一)学生职业素养概念来源的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由“素养”推演而来,从素养的养成方式和特性推演出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和基本内涵,进而演化成职业素养的概念。另一种方式是从国外直接引入。

一是从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中直接援用了职业素养的概念。

二是在探讨“职业能力是什么”时,直接引入“关键能力”,并将其视为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实质上,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领域里的素质教育”。

三是在核心素养定义的基础上,形成与职业素养紧密相关的概念“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学生职业素养三种常见的分类情形

第一种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刘兰明把“职业素养分成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包括资质、知识和技能;隐性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

第二种是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陆刚兰把“职业素养分成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除了专業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括由专业引出的一系列素养;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

第三种是根据适应范围不同,蒋乃平把“职业素养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强调从事某一行业具备的共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

(三)是否包括职业技能是理解学生职业素养概念的最大分歧

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虽然有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去修正这一概念,但其内核,即职业的内在规范性和从业者的品格和能力,始终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同时有人提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内容,由于对概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者对职业素养组成部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从特定岗位所需特定能力的视角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技能;从一般岗位所需普适性能力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不应该包括职业技能。

二、怎么做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条件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学能力、增强把握职业发展前沿的能力等,对于培养职业素养至关重要。蒋菁认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强化教师基本道德素质,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遵守教师基本职业规范和狠抓基本业务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理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集于一体,实现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唐冬生、罗敏杰提出实施“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职业人”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二)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

马庆发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载体,又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职教课程三维立体模型”。专业课具有明显地针对性、多元性,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专业课内容,能结合各学段的特点逐步展开,实现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阶段性、有序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能够围绕职业素养的重点内容进行有目标的培养,发挥着独特作用。赵莹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构建、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或者以不同领域的课程为主架构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要素。

(三)重点教学节点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切入点

教学情境设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专业考证等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者着眼于重点教学环节,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王浩主张“创新实训教学方式,搭建情境式集成实训教学平台”,让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培养。有研究者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出发,探析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及其与职业素养融通的价值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职业自然习惯,缩短学生的职业磨合期。吴伟萍提出校企合作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构建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XQHZ平台”,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

(四)实践活动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等活动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朱颖提出“要进行活动引领和校园环境的营造,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主题活动,在宣传氛围中点亮职业素养教育”。同时,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身心素质、能力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可以使学生从职业感知——职业认同——职业人格递进,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

三、怎么衡量的問题: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可分为包括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含职业技能的指标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为主体内容,王浩的“基于情境式集成实训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就是以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级指标,结合具体专业遴选、设立15个要素作为二级指标。杜新安主张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测评内容可由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三个维度构成,但这三个维度仍可分解为上面内容的四个方面,只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内容则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为主体内容,适当增加其他内容。崔奎勇提出的“高职学生基本素养评价体系”中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只有普适性素养指标内容而没有职业技能。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多样性、针对性。杜新安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李小娟在论述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时,强调了“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结果的反馈性和导向性等内容”。在各研究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考察要点评价和计分标准”栏中,十分注重将项目考核结果用文字进行评价和用数据进行评分,即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此外,评价构建还要具有学段性,庄军和李毅认为“由于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不同学期学生基本素养教育评价要点也需要有所差别,要体现评价内容和过程的学段性”。

四、怎么突破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展望

(一)学生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

从现有文献来看,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大,其中最大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去理解职业素养的概念,杂乱界定的背后呈现出清晰的思路。职业素养的静态理解一般强调特定的职业岗位须有特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为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是题中之义。职业素养的动态理解一般强调培养学生适用于任何职业岗位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品格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通用性能力。动态理解重点强调着眼于学生持续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特定的职业岗位。从动态的视角去诠释,其实质是力图将职业素养发展成为独立于职业技能之外的概念,即不包括职业技能。而且独立的概念有利于深化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培养途径和载体。因此,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仍将围绕独立的内涵和外延来开展。

(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发展

系统化是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和载体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者们各自从不同的主体、学科领域及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去系统地探索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从学科领域方面,研究者主要从专业课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公共课领域等方面去探析。职业素养培养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的聚焦点。

首先,以专业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专业课程。通过教学课程考试改革,将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合发展,势必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是培养职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公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而单独在公共选修课体系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职业素养培养将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的融合仍是职业素养研究的主要方向。

再次,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实践平台,但培养内容的层次、侧重点和聚焦点方面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职业素养的学期分段培养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明显脱节。职业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规范、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三)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努力方向

现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有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在系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导向作用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并且相关实践经验的研究文献也十分匮乏。基于此,职业素养培养评价可从三个方向努力:

其一是职业素养培养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问题,即顶层设计,不单是职业素养培养自身的顶层设计问题,而是一个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解决了此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的生存依据问题。

其二是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处理好职业素养的范畴问题。范畴问题事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素及其权重,事关培养途径和参与评价主体。

其三是职业素养技能化趋向的问题,即使用通用性技能代替职业素养,用各种证书来衡量学生职业素养的趋向。

总之,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现在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参考路径和经验借鉴,同时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也将检验着现有成果的成熟度。当然,一些现有的关键性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要去面对、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键能力——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J].职业与教育,1996(1).

[2]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3]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4]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5]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6]唐冬生,罗敏杰.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7]马庆发.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 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7(3).

[8]赵莹.刍议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9]王浩.基于情境式集成实训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考核[J].高教论坛,2015(1).

[10]吴伟萍.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6).

[11]朱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12]杜新安.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J].职业与教育,2011(6).

[13]崔奎勇.高职学生基本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业时空,2012(6).

[14]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

[15]庄军,李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学生情感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得提高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质量。然而,课外阅读与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抓好课外阅读可以对阅读和作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我多年来农村小学语文从教经验,窃以为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当前,农村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由于诸多原因,家长很少读书,不能成为学生课外榜样,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此外,学生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也很狭窄,很少涉及古今中外的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稍事浏览,少有笔记,也无非记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那么,怎样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好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

1.畅谈读书感受诱发学生乐于阅读 教师(或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课外书籍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让学生产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广泛地进行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因为古往今来,凡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者。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教师用声情并茂,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课外读物。此外,鉴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让学生看,学生被书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给予科学指导,让学生读好书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扩大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内容自行设计,可以形式多样,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名著,为学生以后持续阅读打好基础。目前,市面的书籍,鱼龙混杂,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可以致家长一封信),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好书籍来读,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三、传授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餐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小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练习仿句;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 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的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问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课外阅读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积极引导,适地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周一国旗下演讲”、“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讨论会”、“课本剧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瞧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名言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家校配合让学生坚持读书 教师和家长要紧密配合,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而言之,加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者单位: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金山小学 614000 )

学生情感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悉尼协议》是国际学历互认的权威协议之一,针对《悉尼协议》的内涵以及培养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基于《悉尼协议》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以便于培养出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现代化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悉尼协议》;高职教育;学生;信息素养

《悉尼协议》对我国高职人才教育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我国高职教育工作的目的相一致。在课程设置上,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其人才培育态度与人才评价标准,都切实满足了素质教育和全人教育工作的需求。所以,《悉尼协议》作为优秀的人才培育体系先导,为高职人才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理论保障。本文将针对基于《悉尼协议》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展开全面的研究。

一、《悉尼协议》内涵概述

《悉尼协议》主要的对象是三年制工程技术人员,并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多个国家的学历资质相互认证机制。《悉尼协议》签订于2001年,成员国家只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南非、英国及中国香港7个国家和地区[1]。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才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其他国家也相继参与到了《悉尼协议》当中。《悉尼协议》象征着全世界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认可,随着《悉尼协议》成效日渐显著,也印证了《悉尼协议》是一项适合当前世界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协议。《悉尼协议》中明确地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发展目标、人才毕业要求、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支持条件、持续改进等各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便于切实培养出适合当前世界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强化专业学习水平

信息素养虽然是能力层次上理论性的概念,看起来与学生专业实践并非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信息素养能够快速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问题解决途径,为学生的学习增添更多的可能性[2]。通过快速有效的手段查找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理清自身学习的脉络,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据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信息收集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自主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信息不断更迭的当下,掌握新型技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便是让学生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把握关键资源,为学生日后解决专业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二)有利于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的,便是让成为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能力的个体。在我国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素质教育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也在逐渐转变。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也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信息技能,能够使学生更快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学术上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多元化地挖掘信息[3]。此外,信息素养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侧面体现。通过学生创新能力的统筹,使学生创新自身信息查找思路,促进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成型,有利于学生日后的终身发展,切实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与要求。

三、基于《悉尼协议》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建立健全信息素养教育机制

高校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想要以《悉尼协定》为指导纲领,建设出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就必须在理论的层面构建出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机制。正确统筹并协调高校图书馆、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育的最大效力,通过图书馆资源互联的手段,在各个高校之间构建出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将信息素养培育工作落实到教学、实践等各个层面。为了激发广大教师开展信息素养培育的积极性,高校可以积极通过奖惩机制,将对信息素养教育有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将不主动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进行惩罚。最大限度上调动高校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切实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的信息素养教育,保障各个环节的有序性。

(二)创新创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图书馆资源的效率,积极规范图书馆图书借阅的流程。在新生入学之初便开展图书馆资源检索教学和知识版权教学,将信息素养落实到图书馆各个流程和工作当中,切忌将知识停留于表面。学校上层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联合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建立健全“联合图书馆”模式,使各个图书馆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图书馆还应该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中扮演好三个角色。其一,信息素养道德领航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首要任务,便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切忌出现盗用他人专利、侵犯个人隐私等现象。高校图书馆教育者也可以积极通过案例分析等教育手段,将正确的信息道德向广大学生进行传达。其二,信息资源提供者。高校图书馆必须源源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资源,引进先进的资源信息,为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咨询提供良好的途径[4]。高校为了最大限度上使图书馆的资源,为学生所用,可以积极地开展视听阅览室、搭建信息检索咨询平台、构建电子信息资料室、网络资源检索室等多种资源服务平台,切实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良好的构建途径,将最新、最优质的信息资源向广大学生提供,并将专业知识与社会资源进行对接,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其三,信息素养教育者。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必须与日常教学的专业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日常信息检索课程、信息素养教育讲座、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形式的内容,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日常化,全面增强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切实高效地整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图书馆的实际效用,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服务。

(三)发挥教师敏锐的信息素养培育作用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领航人,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与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悉尼协定》中也明确针对人才教育手段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增强自身敏锐的信息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熟练的信息能力。想要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教师自身的能力,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学经验,学会最大限度上运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手段开展教学,不断强化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尤其是高校的年轻教师,必须积极通过信息教育技能大赛、信息教学技能培训大会、信息技能学习研究会议等形式的活动,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教育理论,并将理论付诸教学实践。全面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挖掘新型信息教育渠道。通过微信、微博、抖音、QQ等多种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开展信息素养培育教学,并紧密关注学生的最新动向。此外,教师在开展信息素养培育教学时,必须将新型的教学手段融入其中。通过MOOC、微课、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信息沟通时,教师应该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向学生传播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对学生价值观起到领航作用。

(四)灵活构建信息项目应用层次

《悉尼协定》中对人才应用与实践能力更加注重,高职三年学习时间内,高校必须切实将实践与信息素养理论的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开设多个层次的信息应用项目,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灵活地开展实践应用教学。积极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岗位实习等形式,使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在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当下,高校信息素养培育教学也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应用实践能力,将思维训练与技能培训的内容进行紧密结合。项目应用能力层次构建的主要目标便是结合区域工作、岗位项目、信息技术能力等因素的需求,来增强学生自身信息素养能力。为此,高校可以积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区别化的信息素养教学项目实践内容[5]。例如,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便可以开展“电算化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电算化各项功能的实际使用方式;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便可以实施“网络营销”的手段,使学生学会利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手段,开展实际的营销项目,切实通过信息搜寻使广大学生掌握当前消费者的喜好。切實通过多样化的项目与应用,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悉尼协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的理

论框架,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之一。高校想要科学地构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就必须紧密结合《悉尼协定》的理论指导,建立健全信息素养教育机制。在创新创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同时,发挥教师敏锐的信息素养培育作用、灵活构建信息项目应用层次,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现代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旭伟,胡敏.《悉尼协议》框架下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9):30-33.

[2]郑琼鸽,吕慈仙,唐正玲.《悉尼协议》毕业生素质及其对我国高职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36-140.

[3]阮伟娟.基于读者行为分析的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情报探索,2013(12):12-14.

[4]周丹丹.基于《悉尼协议》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途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16).

[5]蒋新革,牛东育,苏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36-37.

编辑 马燕萍

上一篇:预算编制铁路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法知识英语语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