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范文

2024-05-17

关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经调查,居住在我地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即使闲暇时也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无所谓,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至此,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突显出来。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下面就谈谈自己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粗浅实践。

一 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

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

例如,我班根据上学年龄及农村孩子家庭的实际生活,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门照镜子,整理头发、服装、红领巾、校签、鞋子等,保持个人卫生。(2)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4)爱护校园环境。(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为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做一件好事。(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7)每周向家长讲解几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8)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不拖拉。(9)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社会调查等。(10)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等,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佩戴红领巾比赛„„教师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例如,在监督、强化学生课前学习用品准备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每次下课提醒学生收好、准备好学习用品(要求摆在书桌的左上角),一段时间后,再下课,我便有意地站着不动,用眼睛不作声地看,直到学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准备学习用品,我才允许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同时,我还及时地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我就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三 师之品行,良好习惯的示范者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

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比如,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会在早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读书,同时,在教室设立图书角,为同学们的课间、课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主要发动同学捐赠,并定期进行更换。这一方法切实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显,孩子们爱看书的习惯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了。

四 考核评估,促进行为规范化

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巡查、同学间的互相监督,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班级中利用墙面的有限空间设置“四大评比栏”,即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并以粘贴小饰物表示鼓励,并及时进行周、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自觉地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建

关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班主任论坛材料

单位:城阳中学 姓名:秦妍妍

2011年10月

如何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守纪习惯、安全习惯等等。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一个班级,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于人的一生,更是如此。良好的做人习惯正是帮助我们构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一个人受害终生;相反,良好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因此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班级管理的空间是无限的。

1、课间:利用课间到教室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学习的精神状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教室是学生“自由”的空间,而休息前的时间往往又是管理上的“真空”,这段时间来,可以发现学生的许多“秘密”,从而有助于你全面了解情况。

2.、家庭空间:我和许多家长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不完全是“告状”,和家长的交往中一切实话实说,争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取得家长对教育的理解,把“温暖”送到家,从而让学生觉得你特别关照他而特别感激你,而更加“亲其师”。

另外,学生进餐时间、同学生一起走路的时间、饭前饭后的时间等都可利用。这些“空间”的开发利用,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便于同学生沟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始终和我们在一起。从而更加亲近你、信赖你。

二、养成教育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因此,作为班主任要要把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平时多留心,多观察,随时了解班内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良习惯,即时修正。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着装整洁规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我班全鑫同学

中午不回家,吃完方便等食物后随手将包装袋、纸巾在教室内乱扔,许多值日同学对其有意见,通过多次找他谈心,终于使他认识到了这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是不尊重其他同学劳动成果的表现,帮他改掉了这一坏习惯。

三、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家长要处处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表率,在学生中更要树立典型形象。结合学校身边榜样教育活动的开展,在班内开展各式各样的评比活动,建立健康的竞争机制,定期评出班级纪律标兵、劳动标兵、学习标兵、卫生标兵、节俭标兵等,激励学生效仿。尽量挖掘行为习惯好或有进步的学生的长处,在班上开展“你说、我评、大家讲”的活动,让大家评价一下这些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值得大家学习。

四、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

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假如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厉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

五、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确保养成教育。

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

六、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习惯的养成在于多次的重复。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关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真爱学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学生的成长需要真爱,没有教师真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本文从真爱的前提、真爱的条件、真爱的技巧、真爱的体现、传递真爱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论述了教师如何真爱学生、践行教师职责,用教师的真爱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真爱 班级管理 教育 平等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笔者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一直努力践行班主任职责,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努力探索更适合中职学生的管理方法。笔者发现,无论哪一类型的学生和班级,真爱学生都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学生的成长需要真爱,没有教师真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尤其是中职学生大多在中学阶段没有得到教师的太多关注。或是受到太多“关注”。他们比其他类型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真心的关爱。教师只有正确、适当地体现爱,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认为,要成为优秀的班主任,没有对学生的真爱肯定不行的。那么班主任又该如何真爱自己的学生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真爱的前提——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师生关系的处理在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思考,班主任对于学生心理世界的了解程度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效果和管理的程度。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真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看到他们的思想,既要透示他们身上的不足和缺点,更要看到学生们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在平时的留心观察中,透过学生们屡犯错误的现象,看到他们思想的变化与进步的苗头。每个人不是生下来就会犯错误的,在有缺点的学生身上,在有性格缺陷的学生背后,一定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班主任要实现高效的管理,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真正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优势、不足,还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憧憬,尊重并接纳学生。

2.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

教师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还要了解其成长的环境,因材施教。对学生家庭环境的了解,就是对学生所处背景的了解。教师只单纯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还不足以实现高效的管理和师生交流,必须要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站,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甚至终生的性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学生家庭环境的探析,就是对学生性格养成过程的剖析,就是教师对学生实现同理心的过程。例如笔者班上有一名男生,他是家里的小儿子,还有一个30多岁的姐姐,家庭条件很富裕,他从小被父母溺爱,行为举止不愿意受约束,总是违反纪律。但是笔者通过深入了解发现,学生在家里非常孝顺并且懂事明理,假期还能帮父亲料理生意,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又比如笔者班上另一名学生,他的家庭环境很特殊,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家长总觉得亏欠孩子,所以在许多事情上都按学生的意愿行事,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但是该生行为方式非常成熟,生活上也非常独立,课下交流时他的言谈举止显得比同龄学生要成熟很多。所以在每个学生不同性格的背后都有形成原因和背景,教师知道了这些原因和背景以后,原来的“坏学生”也就不那么“坏”了,甚至觉得他们的另一面还很可爱。

3.了解学生问题的根源

走进学生心理世界、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问题学生的错误行为根源。家庭环境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然而并非是全部原因。曾记得有一个例子,一位女学生学习非常刻苦,然而同学们都瞧不起她,常常跟在她后面起哄,女孩显得很麻木,为什么她无动于衷呢?原来在刚开学不久的一次考试后,老师在一次课堂测验时发现她对于基础性的数学题目都不会解答,数学基础非常差,随口说她不聪明。女同学周围的人听到之后也嘲笑她,从那以后她变得自卑、沉默了。如果这位老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心里,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教育理念为主,就不会造成这位女同学的悲剧。这就是不了解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所以了解学生是真爱学生的第一步。因此,教师除了要秉持“爱心、尊重”的教育原则之外,更应当体察学生情绪,了解学生在班级与同学相处的情况;更要时刻以身作则,为学生带来健康、正面、积极的影响,消除班级中的不公平现象,实现师生交流的和谐环境。

二、真爱的条件——破除偏见,相互尊重

1.公平对待学生是真爱的根本

真爱学生,必须要有正常的心态,相互尊重,破除偏见。班主任对学生不能有任何的偏见,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但也是必须做到的。公平对待学生是学生真心尊重教师的前提,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有一定的偏见或是不太喜欢某个学生,那么教师就会在平时的交流中不经意流露出来,也许只是一个眼神,可是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态度,从而使得学生的内心产生变化。这个改变也许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学生就会变得叛逆或逆反,对教师的要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慢慢地,学生就变成了“坏学生”。

2.师生互相尊重是真爱的条件

在班主任的管理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如果教师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有效果。记得笔者班上一名学生是新插班的,该生刚进班的时候比较逆反,而且性格活泼好动,每次笔者对他违反课堂纪律进行教育的时候,他都摆出一副充耳不闻的样子。有一次笔者在班会课上用小纸条的形式与班级所有学生进行交流时,发现他在纸条上写道:“我也许不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但我会努力上到毕业。”这句话让笔者很吃惊,他为什么会认为他不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后来笔者了解到他从小学开始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教师总是批评他,平时有意无意在话语和态度上表现出不喜欢他的样子,这种情绪传到他的心里就留下了“坏学生”的烙印,于是他开始对教师有逆反态度,慢慢地他就真的成了他和教师心中的“坏学生”。了解情况之后,笔者在与他交流的时候就会注意一些细节,例如保持笑容,经常与他聊天,让他感觉到平等、被尊重。慢慢地他感觉到教师并不讨厌他,他的态度也有了变化,从开始的抵触到主动与笔者聊天,在班里的表现也有了明显改变,课堂纪律好转,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再逆反。所以只有班主任以爱心、耐心、诚心相待学生,破除偏见,以浓浓的师爱激励学生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份爱心才会永远藏于学生心中,让他们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所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真爱的条件。

三、真爱的技巧——学会倾听

教师真爱学生,要学会倾听,这种倾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眼光去评判,以学生的大脑去思考,以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以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切忌高高在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思想。这样教师会慢慢发现学生都很可爱,他们有的阳光,有的天真,有的懂事,有的很有理想。当然在交谈中教师也许会听到一些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情,但不要马上板起脸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听完他们的话,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重要的是一定要加上教师正确的观点和原则,进行分析引导。实际上,学生在这个年纪有很多优点,但可能有的學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使得他们的一些优点被隐藏起来。教师应该找到学生的那些挫败点,然后唤醒那些被掩藏的闪光点。所以如果说真爱学生有技巧的话,那就是学会倾听,从而了解他们、走进他们,会发现他们是那么青春阳光、那么可爱。教师爱学生,必须从倾听开始,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信任、尊重教师,愿意支持教师的工作。

四、真爱的体现——宽容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经常有人说:不管自己的孩子犯了怎样的错误,父母都会原谅的。那是因为父母真爱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应如此。学生就是老师的孩子。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犯错误很正常,一点错误不犯倒不正常。而允许学生犯错误,是班主任应具有的最起码的宽容。班主任应把学生犯错误看作学生人生必经的历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在谬误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在克服错误中成长的。班主任宽容学生的过错,实际上是把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交给学生,从而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过错,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宽容,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一种发现、一种激励、一种理解,是师爱的应有之意,但绝不是纵容、退让。每一位班主任都应学会宽容,学生会被教师的宽容所感染,从而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努力去完善自己,并在被爱中学会宽容他人。

五、传递真爱——微笑的艺术

1.学会微笑

微笑比发怒更有效。当学生出错的时候,有些班主任总喜欢严厉地批评,结果学生不高兴,自己心里更难受。微笑教育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发怒、责备会使学生产生排斥、抵抗的心理。学生没有体会到教师的爱,还会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吗?所以,班主任应学会对学生微笑。对教育而言,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哪怕是一个带有笑意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亲近。

2.微笑的力量

记得笔者在一次上班会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很热烈,都在相互讨论这什么,不能安静下来。笔者说了句:“同学们安静下来。”结果声音完全淹没在他们的讨论声中。于是笔者走到讲台前面,端正自己的站姿,默而不语,保持微笑地注视着学生,很快就有学生反应过来,不说话了,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讨论得太投入没有注意到,这时有一位班委大声喊了一句“闭嘴”,表情很生气,声音很大。学生一下子安静下来,看了看班委,又看了看笔者,全都意识到自己刚才的错误。笔者又停顿了大概两秒,然后说:“首先,在教室里包括我在内,都不应该大声、愤怒地喊,这样失了身份,对别人也不够尊重。”笔者一边说,一边用眼神看向了刚才说话的班委,并且给予微笑,这个微笑是对他维持纪律的奖励以及对他的爱护,学生领会了笔者的用意,也知道了刚才自己大声喧哗有些过分,低下了头。“其次,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自制力,为什么需要别人的提醒呢?”此时教室里很静,学生的表情是无可奈何的严肃,他们已经做好了被笔者长篇大论说教的准备。于是笔者带着宽容的微笑,继续说:“大家现在的表现已经做到了自我约束,符合上课的状态,那我就不用再对大家说教了,不是吗?”此事之后,每当笔者希望同学安静下来时,就端正地站好,保持微笑,注视着他们,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了。

六、小结

其实方方面面的例子还有很多,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都值得教师去记录,值得教师去回味,这些点点滴滴汇成了师生间最珍贵的感情。这些是笔者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心得,有人可能会认为,与学生走得太近,师生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其实这只是表面,与学生之间的相处在内心。看上去师生像朋友,那是因为站在彼此尊重的立场,人格是平等的,但并非是身份的平等,不表示长幼无序、尊卑不分。学生的尊重体现在对班级的工作中,体现在老师要求的执行力中等等。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如何真爱学生,这是永恒的话题。但有一句话,曾经震撼了许多教师的心灵:请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做人的快乐。学习不是学生的全部,而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为了分数而生存,而应该是学习为他们更好的生存服务。只有教师真爱学生,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无论是学困生,还是调皮的学生,都关心爱护,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强. 浅谈对中职学生的班级管理[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2013.

[2]李丽梅. 中职班级自主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5.

[3]刘秀兰.班级管理“三化”——谈中职班级工作体会[C].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

[4]王金升.中职学校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D].鲁东大学,2015.

[5]陈枫叶.心理学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网友世界,2014(14).

[6]黄思群.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职班主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关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十八大提出新的四化要求, 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就必须以现代化的人才为基础, 其核心实际上是现代人才的培养问题。很难想象会有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人群能够实现现代化建设。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建设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 其中文明的行为习惯无疑是最容易而且最明显反映出培养效果的, 而且也是成本最低和收益最好的。实现现代化, 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最关键的是要有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有现代的文明生活习惯, 其具体表现就是人的日常行为习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讲礼节、讲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又必然体现着新时期社会道德规范发展方向。我们认为, 在小学阶段这一为社会化打基础的特定阶段, 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目标, 决定了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此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当前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我们在展望美好未来的同时, 也必须着眼当下, 从小事做起, 从细节做起, 使我们的精神建设跟上物质建设的步伐, 反映我们时代的精神风貌。具体地说, 就是要从娃娃抓起, 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使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样复兴。

那么, 应该如何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首先, 文明是一种需要培养的习惯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汉书·贾谊传》有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 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些话都在描述一种经验事实, 即人自幼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 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荀子曾说过:“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诚哉斯言!文明是人区别于野兽的重要特征, 而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是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一般认为, 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上, 家庭教育是奠基石, 学校教育是主渠道,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者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个体的独特思想形态。

其次, 文明表现在细节上

小学生文明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明行为习惯问题, 具体表现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目前, 由于每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小孩, 溺爱问题比较显著, 小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小学生文明行为素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社会不良文明行为习惯和不良文化的影响。

家庭方面: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 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 有的家长则对孩子一味放纵, 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约束和道德教育。由于文革而造成的文化断层, 至今其恶劣影响还在, 新的道德风尚还未确立, 致使小学生的某些行为必然带上不文明的特征。

社会上不良社会风气、大众传媒和网络负面效应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视野开阔, 信息量大, 但小学生又缺乏辨别是非能力, 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现象, 这就可能带来行为偏差。

我们认为, 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 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的发生地。个人无论从生理形成、心理发展以及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上, 都要紧密地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言行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 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结合家庭情况, 学校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学生。如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家教报告。如: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等等, 在听后可以要求家长联系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进行家庭教育交流会, 对于方法好, 有见解的家长学校可适当给予奖励, 可在校刊上发表, 鼓励更多的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并在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中共同进步。

反过来, 学生在学校里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后, 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一定影响, 进而对社区和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其实, 对诸多不文明现象, 不管是社区还是社会都有一定的认识, 如果由可爱的孩子们来带头去改变更容易让人接受。有谁能说这不是小学学校对社会的一种独特贡献呢?

2. 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集中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学校教育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这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又是实现道德教育其他环节的基础和前提。

(2) 帮助小学生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小学生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 也就有了精神支柱, 他们不仅能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评价他人行为和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 而且还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履行各种道德义务, 完成各种道德使命。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 可以结合品德课, 用“理论-模仿-实践-反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明白理论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和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 使学生明白规则以及按规则行事;模仿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规则进行演练;实践即在现实生活中去实施规则;反馈即对小学生已经发生了的行为进行评价。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并且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品德课教师必须利用这一有效平台, 巧妙的象“春雨潜入夜”一样“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从而完成道德教育。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二课《社会文明大家谈》第一课时《社会文明面面观》中,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文明和不文明现象对学生进行文明素养的培养, 用“天安门口香糖”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来阐明文明素养对人个修养、社会进步、国家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动形成“我一定要做一个文明人”的信念。模仿和实践环节则能起到加强和提高认识的作用, 反馈环节则能起到巩固的功效。

(3) 促使小学生形成道德习惯。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行动。把道德意识转化为小学生的道德习惯, 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总之, 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才能积极地促进他们潜能、思维、创造力的发挥, 才能真正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 才能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3. 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1) 家庭和学校互动, 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 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 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 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学生。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和拓宽认识, 巩固良好行为习惯。学校适时与村委联系, 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农村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同学们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我们相信, 通过上述的一些措施和手段, 必然能够使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作用更加显著。

摘要: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 传统上注重公共形象。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又是新时期社会道德规范发展方向的体现者。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因此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 注重自身养成习惯, 树立良好形象是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前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同时也在对我们进行评价。特别是当代大学生, 伴随着年龄增长, 家庭对他们的影响逐步弱化, 高校对他们的影响效应不断增强, 而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 莫过于离他们生活最近、最值得他们信赖的老师了。因此, 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道德行为、价值标准、言谈举止等都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古人云:“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在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 辅导员不仅要有完美的人格形象、严谨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生活作风, 还要有文明、优雅的行为举止, 高雅、幽默风趣的谈吐。通过“言传”和“身教”给大学生以文明的教育、美的熏陶, 使大学生能够懂得道德的基本规范, 形成明确的荣辱观念, 培育出真挚的道德情感,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实践证明:辅导员自身形象好, 养成教育工作就有感召力, 教育和管理的效果就会好。

2 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转化态度、练就“内功”是做好养成教育的关键

养成认识是养成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养成认识和独立的养成能力判断, 才能有正确的养成形为。否则, 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之所以会违反行为习惯规范, 产生不良的行为, 就是因为他们在认识上的不足, 是非观念上不清, 缺乏正确的行为向导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 辅导员能否促进大学生对养成认识水平的提高, 是决定养成教育效果的关键。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总是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认识、相互评价并不断获得社会知识和掌握行为规范的。在养成教育过程中, 辅导员要通过谈心, 对话活动或者其他形式的课内外活动, 向学生进行养成评价。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程更能使大学生养成健全的德性。所以, 辅导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一些精心设计的、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双重意义的集体教育活动, 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不断丰富养成认识、逐渐塑造道德观念、养成道德能力。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的党课学习小组、党团支部、学生社团活动和民主讨论的方法, 依靠学生中先进分子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还可以通过吸收学生代表参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行政、后勤和社会服务工作, 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参与”条件和锻炼的机会,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 练就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功”, 养成教育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3 行为训练是做好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由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 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更需要训练,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因此, 大学生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英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 (John Locke) 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 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 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 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 ……这就是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 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然而, 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训练内容相当繁杂, 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细致训练。辅导员要善于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认真分析大学生最普遍、最主要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所在, 抓住中心, 制订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式的行为训练序列, 使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时间既有层次区别又有互相联系, 体现循序渐进, 逐步升华的养成教育原则。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就可以把许多其它的好习惯带动起来。

4 建立长效机制, 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养成教育效果的有力保证

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 家庭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国内外的思想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在我国历史上, 有无数家庭教育成功的事例, 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教育、引导子女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但对于大学生而言, 在大学校园接受的教育和影响至关重要甚至是影响终身的。因此, 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中心环节, 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辅导员要善于将“全、细、严”的高校管理制度特点, 进一步转化为“全、细、严、明”的班级管理特色。管理制度所谓全, 不仅涉及到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还涉及到教职员工工作、生活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细就是内容具体明确, 可操作性强;严就是要求明确、纪律严明、赏罚分明。通过严格有效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管理, 确保正常的教育、生活和工作秩序, 确保行为训练等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明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 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同时, 要充分发扬民主, 听取大学生意见, 这不仅有利于制度的完善, 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大学生生活在家庭、高校、同辈群体以及网络世界构成的四重社会之中, 他们各自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大学生的整个生活, 施加着种种影响。因此,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世界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高的教育境界。辅导员应掌握学生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家长保特经常性的联系, 与他们互通养成教育的原则、目标和要求, 了解学生网络信息爱好, 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网站, 获取健康的网络信息。针对大学生养成素质的现状和需求, 制定班级学生养成教育的总体规划, 统筹各种教育力量, 统筹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做出全面教育部署。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环境。从整体上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 形成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持之以恒、长期训练, 要把养成教育的内容逐步转化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而学生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辅导员对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阐述了辅导员如何树立良好行为形象、引导大学生练就自我修养的“内功”、开展行为训练和建立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养成教育,内功,行为训练,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1:18.

[2] (英) 约翰.洛克[著], (中) 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146~148.

关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二、各班建立值日制度,记载一些情况,弘扬正气。对下列不良现象(如在教室、公共场所乱丢瓜果壳皮及废纸、塑料袋 ;不履行职责,不搞好公共卫生的;在教室、走廊打球的;损坏公物的;不经允许乱动他人物品的或偷窃他人物品的;可给予适当的惩罚并上报德育办。

三、各班要加大教育管理力度,消除课间活动的不文明现象,早到校现象,争创“文明礼仪班级”。

上一篇:医院正常供电后勤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