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社区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记《走进台州》音乐研讨会暨台州市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

由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办、路桥教育局承办的“《走进台州》音乐研讨会暨台州市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于12月6日至7日在路桥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台州9个县市的音乐教坛精英汇聚一堂,本着对台州乡土音乐的热爱之情,共同探讨交流本土民间音乐之精髓。 此次音乐教学研讨推陈出新,每一位参赛的选手必须以台州本土的民间音乐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本次的教学研讨将我市的民间音乐文化走进学生音乐课堂,为我市的文化传承作好铺垫。

十堂具有乡音乡韵的音乐课,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芬芳,饱含了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有悠扬平和的国庆寺佛教音乐、甜滋滋的临海白酒酿调、脆生生的仙居山歌、温馨怡人的民间童谣等,同时还展现了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乱弹、民间歌舞——道情、莲花落、 黄沙狮子、大奏鼓、 鱼灯舞等,使得本次音乐教研犹如一次百花盛会,争其斗艳美不胜收。

本次音乐大赛,从各地的选手对民间音乐取材上来分以下几大类:

(一)乡音乡韵叙乡情

临海作为老台州的府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了能通过音乐展现临海的历史人文气息,临海巾山小学的徐灵芳老师设计了一节《临海民间音乐欣赏课》。通过教唱具有浓郁的方言色彩的临海民歌《哄小囡》,让学生领略民间童谣的风采;欣赏以高难度的杂技名扬四方的上桌狮子,使得学生为之咋舌;倾诉临海道琴和上盘花鼓,述说出旧社会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表演临海特色风味小吃白酒酿调,将市井文化演绎淋漓尽致。

仙居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便受世人的关注。自宋真宗见此地“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遂诏改永安为仙居,意谓“仙人居住之地”。来自仙居横溪中心小学的陈艳老师以一曲《仙居是个好地方》唱出了对家乡的热恋之情。歌中唱道;仙居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赛苏杭,清清泉水清又甜,烂漫山花四季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艳老师饱含深情,用浓郁的乡音为学生教唱,再现了仙居山歌的优美旋律、悠扬的节奏,淳朴甜美的歌声。在多媒体的展示下,顿时让人感受到仙居的山美、水美、景美、歌美、人美,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二)天籁之音佛乐飘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佛音

收集》中曾对佛教音乐作如下阐述:“佛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使人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其特有的韵味很吻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如何将深奥的禅学音乐应用于小学的音乐课堂呢?天台实验小学的陈安妮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佛乐飘飘的天籁之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受、吟唱、欣赏、体验使同学们感受到佛乐的博大精深,在分段欣赏中a乐段以平静舒缓的节奏伴随着僧侣的步伐去朝拜;b乐段音乐表现香客的来访,佛堂顿时热闹非凡;c乐段以和尚念经为作法事主题,各种乐器的加入使得配器顿时丰满,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三)乡音土调唱乱弹

台州乱弹原称黄岩乱弹。明万历以后,台州一带流行昆腔和高腔;清康熙、雍正之际北方的梆子秧腔和梆子乱弹腔传入台州,约于乾隆年间(1736-1795)形成了昆腔、高腔、乱弹腔三腔兼唱的戏班。由于昆腔、高腔的唱词古奥晦涩,三腔兼唱的戏班逐渐以唱乱弹腔为主,当地人称之“乱弹班”。由于长期受当地语言、民俗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唱腔丰富多彩、道白通俗本地化、表演文武兼备的地域特色,遂被称呼为“黄岩乱弹”。

在本次教研中黄岩西城街道中心小学的王丹娜和路桥小学的徐文群老师分别以乱弹作为教学内容。在分析完乱弹的人物行当和四功后,王丹娜老师以乱弹的石榴花调《逛花园》为教唱目标,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唱道:“手挽手啊进花园,猛抬头四下观,大家一起来游玩。石榴花开红似火,芍药花开赛牡丹,菖蒲花开寻不见。”委婉的曲调,细腻的行腔使学生感受到乱弹的独特韵味。

路桥小学的徐文群老师以教唱乱弹创作剧目《拾儿记》中的《磨豆腐》唱段让学生体会抑扬顿挫、激昂粗犷、音韵纯正的唱腔,从通俗易懂的念白中让学生感受有浓厚淳朴的民风,男女声的对唱加上磨豆腐的做功,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通过这两位老师的授课,我们可以从台州乱弹这块戏曲的活化石中中窥见,台州的民俗、音乐、语言和生活。

(四)鼓乐喧天话海疆

台州海岸线漫长港湾优良,历来是对外交往海上门户。台州也是海洋大市,海洋面积广阔。浅海面积居浙江首位。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来自温岭、 三门 、玉环的老师充分挖掘各自的本土音乐文化,将海疆渔业文化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温岭——醉舞《大奏鼓》执教:温岭锦园小学的梁小佩

大奏鼓是石塘渔村的传统舞蹈,据说是从福建民间传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起

舞时,那些“女人们”手执木鱼、扁鼓、唢呐、锣、钹、磬等乐器,随着那男人调动大奏鼓的节奏,时而碎步轻移、柔美婉约、如醉如痴,时而腾挪跳跃、粗犷激越、欢快有力;

在整节课教学设计中,始终围绕着大奏鼓的特征展开,

(一)福建闽南方言进行了节奏性的念白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奏鼓历史渊源。

(二)对大奏鼓演奏时的节奏进行分析,加入大鼓、锣、钹的打击乐器教学。

(三)为了突出吹奏乐器唢呐的旋律的特点加入填词演唱

(四)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大奏鼓的演奏之后进行了一番装扮,真实地再现了大奏鼓这种民间歌舞乐表演艺术。

三门——《跳马灯》执教:王芳老师

跳马灯流传于三门县浬浦镇,离县城有55公里。跳马灯以马为首,有狮子、麒麟、犀牛、白象五种怪兽组成。有一个高照,据说是神仙统领五兽之法宝。寓意:五兽属上天下凡,有造福民众、平安吉庆之祥瑞。来自三门小学的xxxx老师,通过小堂鼓 钹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了一番三门的民间艺术。

玉环------《舞鱼灯》执教:林谨老师

玉环是浙江东海之滨的海岛县,舞鱼灯是当地渔民在节庆灯会中保留的娱乐节目。每当新春佳节,玉环各地鼓乐喧天,各种灯舞五彩纷呈。舞鱼灯表演则因切合渔民耕海牧渔的实际而特别受到欢迎。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手举鱼灯,按照鱼灯舞中的成员进行分类,有鳌龙、黄鱼、马鲛、绵鱼、乌贼、海豚等,并以FLASH动画生动形象再现了以鳌龙为首的阵式,例如“十字交叉” “走四角”,使学生在情境律动教学中感受鱼灯舞的特点畅游海洋世界。

(五)莲花处处齐争艳

莲花,又名莲花落、莲花乐口源于唐代的佛曲“落花”,五代时亦称“散花乐”,最早是僧侣募捐化缘时所唱的警世歌曲。至南宋传入民间,成为贫人乞食的歌唱。至迟在明中叶,成为说唱故事情节的曲艺形式。我市各地都存在着这种在台州各地由于地域的不同对莲花的称谓也有所不同:玉环呼“大莲花”,仙居名“铜锢鞭”,天台唤“莲子行”,黄岩曰“打连厢”,温岭称“流徒传”。

在本次教研会上,椒江第二实验小学的王秀丽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绚丽多姿的《路桥莲花》,温岭大溪小学的汤聘婷老师展示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殿下莲花》。王老师侧重

于莲花的表演,通过演唱《哪个不说路桥好》加上乐器的伴奏和舞蹈性的律动组合生动,再现了路桥莲花特有的风格。

汤聘婷老师对大溪莲花的介绍分四个部分:

一、“莲花”初绽——乐器探索与演奏

二、“莲花”盛放——介绍大溪莲花历史介绍及教唱

三、“莲花”畅想——基本步伐与表演

社区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国历史比较悠久,文化也比较丰富,少数民族中的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音乐宇宙中,少数民族音乐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忽略了文化的传播,忽略了社会多元化的传播。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快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所以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的发展也越来越淡了,人们对流行音乐和西洋音乐的青睐更多,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音樂面临濒临消失的危险,所以我们要更多的专注于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将我国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发扬光大。接下来文章就以佤族传统音乐为例进行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重点分析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本土化与现代性。

关键词:佤族;传统音乐文化;本土化;现代化

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除了在我国有分布之外,在缅甸也有部分分布,其民族语言就是佤语,但是他们并没有通用的文字,主要用实物或者木刻进行消息记录、传递和数字计算。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是我国的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些县,其中沧源是最重要的聚居地。佤族在过去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称呼,而且其他民族对佤族的称呼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对才统一改成佤族的称呼。佤族的音乐比较优秀,其主要特点是原始、优美、健康、朴素,而且音调也比较质朴,通常会有比较粗犷而且独具一格的风格。在佤族音乐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歌,包括劳动歌、情歌、宗教歌、悼念歌、儿歌等等,主要使用的乐器是口篾、短笛、葫芦笙、独弦琴、木鼓、象脚鼓、铜铓、钗等。传统音乐的本土化和现代化对其发展都非常重要,本土化指的就是基于佤族的特点和一些风俗民情进行音乐的创作,是佤族传统音乐继承的基础,而现代化指的是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并且将其运用在音乐创作中,是佤族传统音乐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所以说本土化和现代化对于佤族音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佤族音乐

(一)佤族音乐的基本介绍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流传在民间,这其中也有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并且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喜爱。其中有一首关于佤族的歌曲叫做《阿佤人民唱新歌》,这首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唱遍了大江南北,从而让大部分中国人了解到在我国遥远的边区还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佤族。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佤族人民从古至今有着能歌善舞的称号,比较擅长用歌声来传述历史。佤族人天生擅长音乐,音乐灵感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和一些生产劳动自己宗教活动中。佤族音乐主要分为三种,民间歌曲、民间乐器和民间舞蹈。因为佤族人民一般情况下都是隐居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下,生产和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佤族人民在相对恶劣环境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从劳动中出发的劳动号子节奏铿锵有力、韵律也比较强劲。通过动人的歌舞和嘹亮的歌喉,将佤族人民充沛的经济充分的展示出来。在传统的社会活动中,将佤族音乐和文化进行传播。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扩张都在逐渐改善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佤族中青少年有更多的的机会接触到现代化的流行音乐,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佤族传统民间音乐也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

(二)佤族音乐的分类

佤族民间音乐的种类比较多,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有山歌、习俗歌、宗教歌和劳动歌。这其中山歌最具有代表性,因为山歌的演唱形式比较随便,充分的表达了咏唱的含义,而且能够在山野中随意的合唱。山歌的曲调也比较简单,节奏相对自由,内容反应了劳动和爱情,从结构来看,通常是一个高亢引腔,歌词长短变化不一,而且演唱是不需要使用乐器进行伴奏,深受佤族男女的深爱。习俗歌是有比较重的仪式感,比如说佤族人民在婚礼、葬礼、盖新房、狩猎等等的活动中都要进行风俗歌的演唱,这些充分体现了佤族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婚礼中有《结婚调》,葬礼中有《哭调》,盖新房的时候有《贺新房调》,狩猎的时候有《狩猎歌》,这些风俗歌的演唱形式一般都是通过专业的歌手进行领唱,群众们进行合唱。劳动歌曲的风格则相对粗犷而且趋势,想砍柴歌,薅秧歌等,这些劳动歌一般是在野外进行一些集体活动时候的调味品,通过对唱的形式将劳动的气氛带动起来,从而可以缓解劳动人民身体中的劳累,提高劳动效率。佤族宗教歌一般是在宗教活动和祭祀活动中进行演唱的,主要形式是朗诵的形式,而且在朗诵的过程中带有咒语和一定的吆喝声,一般的祭祀活动都要进行祭祀歌的吟唱。除了山歌、劳动歌和习俗歌,佤族地区音乐中玩调也比较流行,玩调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唱调,就是只进行唱,单纯的唱,还有一种是分跳调,也就是边唱边跳的形式,参加分跳调的人分为两排,他手拉着手,肩靠着肩,气氛比较热烈而且相当有趣。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情歌、儿童歌曲等等。

在佤族中,民歌的整体风格都是比较粗犷的,但是粗犷中还有一些质朴,最重要的是这些歌曲都源于生活,紧贴生活,将生活显示的淋漓尽致,到现在为止,在佤族的很多场合中依然能够听到佤族的音乐,佤族人民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这些音乐传递了下去。

二、从音乐本土化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佤族传统的音乐,对其分类和具体的形式也已经基本掌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佤族传统音乐文化正在受一些现代化的音乐影响,面临消失的危险,所以首先必须对佤族文化进行传承。那么如何对佤族文化进行传承呢?首先应该深入了解佤族传统音乐文化,唤醒人们对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意识,进而找到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艺术生长点。

(一)深入佤族充分了解佤族传统音乐

深入了解佤族的传统音乐是进行佤族传统音乐传承的基础,所以为了能够将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做好,首先应该进去佤族,从而充分了解佤族的传统音乐。虽然从网络中可以查阅到关于佤族音乐的一些信息,也可以听到佤族的一些音乐,但是总会感觉和我们的生活离得比较远,而且对陌生的佤族传统音乐并不说可以完全接受,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佤族,对佤族的传统音乐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佤族传统音乐的那种氛围和人们在其中寄托的情感,通过亲身感受佤族传统音乐的氛围,解读经典佤族传统音乐背后的故事,了解整首歌曲制作、吟唱、传播的过程,从而产生一定的民族音乐成就感,有了这种感情,才能够更好对佤族传统音乐进行继承。

(二)寻找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艺术生长点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可以说民间音乐源于民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所为了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保护方法,首先需要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和培养,这样才能将佤族传统音乐进行传承和发展。首先应该重视佤族传统音乐的挖掘,把现有的传统音乐进行系统的整理,整体其发展的过程,从而找到适合这些音乐发展的生长点,进而就能够對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载体进行搭建,从而保护和培养传承人,将佤族传统音乐进行最大程度的传承。从古至今佤族传统音乐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传承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现状,所以需要找寻一个新的出路。

(三)唤醒人们对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意识

现如今社会,传统的民族音乐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是能够保持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从而进行新鲜血液得罪注入,将传统的佤族音乐和现代的元素向结合,找到适合佤族传统音乐发展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将佤族传统音乐中的魅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进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研究佤族传统音乐,最终的发展目标是佤族传统音乐能够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在佤族传统音乐继承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生活、复合大众审美,深入佤族内部,充分了解更多的传统音乐文化,将民间的一些采风制度进行完善,并且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吸取营养,汲取素材,进而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将人们对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意识唤醒,从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三、从音乐现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上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从音乐本土化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进下来这一部分将讲述从音乐现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首先应该挖掘具有音乐天分的佤族少年对其进行培养,然后需要寻找可以融合进佤族音乐的现代化元素,最后可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重视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一)挖掘具有音乐天分的青少年对其进行培养

要进行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和创新,首先应该从佤族内部或者是比较了解佤族文化的汉族人民中挖掘出具有音乐天分的青少年。因为具备这些条件的青少年首先可以对佤族传统音乐进行继承。而且他们大多会受现代流行音乐的熏陶,对就行音乐也会相对比较了解,所以在进行佤族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一些现代比较流行的音乐元素加入其中,这样就可以在对佤族传统音乐传承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佤族传统音乐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寻找可以融合进佤族音乐的现代化元素

为了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还需要寻找可以融合进佤族音乐的现代化元素。现代流行音乐是一种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而且发展的很好的一种音乐形式,为了能够促进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可以借鉴流行音乐中的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佤族传统音乐中,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且热爱佤族传统音乐,这样佤族传统音乐文化就可以得到发展。比如说凤凰传奇演唱的歌曲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歌曲类型,我们用这种类型的歌调进行佤族音乐的改变,从而冷让很多的人了解到佤族音乐文化。而且也可以在佤族音乐中加入一些放下非常流行的rap,用脍炙人口的语调将佤族传统音乐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表达,等等。总之尽可能的将现代流行的一些音乐元素融入到佤族传统音乐文化中,促进佤族音乐文化更快很好的发展。

(三)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重视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首先需要一定的传播,所以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阵地,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讨论,学校教育应该成为首选。在学校教师得罪引导下,青少年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而有利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为了能够将这一项目进行的更好,首先应该和相关部门沟通将这些内容写入学生的教材中,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特色,给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好的发展环境,从青少年抓起,对佤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对整个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项目的进行中,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且能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给一些民间艺人提供更好的待遇,加强相关法律的保护政策,同时全力支持这些民间艺的一切合理的艺术活动,为其带徒授业创造条件。

因为现代的年轻人对流行音乐大多偏爱,通常情况下对民间音乐缺乏兴趣和热情,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将佤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载体进行搭建,将培养工作做充分,让我国青年一代可以接受佤族传统音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工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这些大众传媒可以让人民群众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够充分的体验到佤族传统音乐,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出积极的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分为从而增强人们对佤族传统音乐的认同感。

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继承佤族传统音乐

通过研究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本土化,从本土化方面研究了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进行佤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从而促进了佤族传统音乐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继承佤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冲动了解音乐的创造背景、传播方式、显示的意义等等,这样对佤族传统文化进行透彻的剖析,从而更快更好的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

(二)促进佤族音乐的发展

研究佤族音乐的现代性主要是分析从音乐现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主要从传承人的培养、现代化元素的寻找以及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这几个方面研究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确实得到了更好的创新。

五、结束语

本文以佤族传统音乐的简单介绍和具体分类开题,通过对从音乐本土化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从音乐现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这两个方面分别讨论了佤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让各族人民对佤族文化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从而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文化认同视野下佤族音乐传承机制研究;魏征;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03期 核心;

[2]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张宗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社区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校音乐教学是高等本科院校中的一项教学工作,在高等本科院校音乐教学实践中,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校音乐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加强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两者要做到协同发展,共同进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仅仅政治和经济要发展,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要加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相互交融,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为此,我们应该做到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笔者论述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如何发展的问题,无论是民族音乐文化,还是高校音乐,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学;传承实践

在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与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部分不多,我国高等本科音乐教学模式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没有做到两者相统一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学应该把涉及国家、社会、人民音乐文化价值要求融合在一起。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相互交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民族音乐文化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的音乐老师要认识到在教学中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对民族音乐文化做到重点讲解,在创新和传承中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如何被广泛地传播发展,高校教学如何更有效率和目的地运用在学生身上。高校教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西化,那么如何充分高效发挥高校教学的优势,有效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性呢?是目前高校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效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学成为主要的问题。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转化和发展

(一)加强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任何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民族音乐文化要结合时代要求,高校教学要赋予民族音乐文化以鲜明的民族特色。首先,在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要做到教与学相统一,从而保障教学的量与质。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有机结合教学,不仅改变高校音乐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而且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这样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热情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高校音乐教学首先以本民族音乐的发展为目标,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其次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与学习质量。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更好地进行授课,完成教学任务。

(二)高校音乐教学滋养民族音乐文化建设,吸收有益文化成果

在对待我国民族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上,要弘扬自己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不能全部接纳外来的音乐文化,要找到外来音乐文化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部分,去除不良的外来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该吸收、学习世界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因为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与众不同的,要吸收有益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对待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受到外国音乐的碰撞冲击,很长时间发展速度慢,处于停滞不前状态,许多青少年对我国一些民族乐器比较陌生,出现偏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受限,这不仅仅需要在高校课堂教学上聘请民间传统艺人讲座到学校宣传,让学生们认识、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这样才能培养音乐人才,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正确理解认识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的关系

(一)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的矛盾

高校音乐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民族音乐带来了好处,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对知识的认知,但高校音乐教学也有弊端。老师传递音樂知识信息大,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少,这样做很难将知识吸收,这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高校音乐文化中,它主要吸收外来音乐文化,逐渐形成现在的高校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常常会感到两个文化相互冲击产生的矛盾。对于思想活跃和敏感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新颖的高校音乐文化,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比较少,也容易在学习高校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时的矛盾产生困惑,这就需要高校音乐教师及时引导和教学,做到正确理解认识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承是长期的、艰巨的

在高校文化教学中开展民族音乐文化,首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目的。教师为了更好地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通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一味地追求统一音乐文化,缺乏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与思维的扩展,没有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的意思是传授人们如何抓鱼,还不如传授人们抓鱼的方法。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只让学生知道表面知识,存在着传播途径单一的现象。高校音乐文化教学实践是实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传承必须走的道路。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各族人民的精神粮食,滋养着五十六个民族,滋养着华夏儿女,民族音乐文化的流传和发展我们不能急于一时,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它的传播是长期的、艰巨的,不仅需要高校教育来传播普及,也需要民间艺人来传播,这样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和传承。

(三)音乐教学在高校中发展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条件

高校音乐教学是成就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高校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学习文化的过程,学校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影响着学生的学校生活。所以,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大学生也要肩负起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

三、结语

总之,传播民族音乐文化要做到三点:第一,加强学生和大众对本民族音乐的普及,对我国具有民族特色乐器的学习和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扬近千年,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魅力,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加强学生和大众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程度。第二,高校音乐教学应该成立自己的本民族音乐社团。高校教师应该发现培养一些优秀学生,成立自己学校的民族乐队并组织比赛,还需要在一些中小学培育零基础的学生,从小时候开始培养对本民族音乐的乐趣,喜欢热爱,这样我国民族音乐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第三,高校音乐文化教学的发展需要理论与现实共存,教师与学生并进,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归到实践。

参考文献

[1]佟鑫.关于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J].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2011:11-15.

[2]周丽娟.刍议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2(22).

[3]朴永春.浅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体现[J].延边大学艺术学院,2013(5):27-30.

[4]刘舒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7).

作者简介:李雨昕(1991—),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表演。

社区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古筝是中国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在漫长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古筝艺术通过自身的发展及其完善,不断填补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空白,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呈现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古筝艺术;中国音乐文化;文化特色;文化底蕴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个性鲜明,被人们视为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享有“东方钢琴”之美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历经千锤百炼,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所描绘出的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本文将探讨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

古筝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上,而且又体现在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上。

一、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

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古筝艺术主要是对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呈现。

(一)古筝艺术对民族特色的呈现

民族性是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的各种艺术的生命,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与古筝艺术的生命。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民族性特色的具体呈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写意化民族特色的呈现,写意化与写实化是中西文化与中西音乐文化的一个主要区别:“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写意化要求形神兼备、写意传神,以简练的手法,写出对象的神衷。“写意”一词,最初源于中国绘画,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原指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以表达作者的意象,又称“相笔”,与“工笔”相对。写意化是中国所有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特色与美学特色,当然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色。古筝对写意化民族文化特色的呈现,是很鲜明、生动、浓重的。在这方面,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古筝曲《寒鸭戏水》,就通过简练的乐曲结构,描绘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动人画面,并借拟人之法,表现出人的乐观主义情怀。

另一方面是民族音乐风格的呈现。中国音乐风格受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决定与影响,形成了真挚、朴实、含蓄、婉曲等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古筝对这些民族音乐风格的呈现,也是很鲜明、生动、浓重的。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古筝曲《叹颜回》《哭

周瑜》,都是情感真挚、朴实的经典之作,前者表达了对孔子弟子颜回英年早逝的惋惜悲痛之情;后者表达了对少年气盛、英年早逝的周瑜的惋惜、悲痛之情,其情感的真挚、朴实,极具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古筝艺术对地域特色的呈现

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也愈鲜明,这正如鲁迅所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

古筝对于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呈现,也是成功的。例如在演奏风格上,就形成了以地域特色为重要标志的许多艺术流派,其中以清新泼辣、粗犷豪放的河南派,华丽明快、悠扬铿锵的山东派,色彩丰富、韵味隽永的广东潮州派为代表,并有江浙派、客家派等多种不同地域风格的艺术流派,可谓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三)古筝艺术对时代特色的呈现

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创新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永葆其艺术青春。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就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都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

古筝艺术在呈现中国音乐文化的时代性特色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团中的古筝演奏艺术、“女子十二乐坊”中的古筝演奏艺术,都具有创新的21世纪的时代性特色。

二、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

古筝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密切关系,更表现在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上。中国音乐文化强调意蕴,这又包含两大要素:意境和气韵。

意境指藝术作品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即意与境的有机统一。意境具有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古筝艺术对意境的展现,是富有创造性的。例如古筝曲《汉宫秋月》,就融汉元帝思念王昭君的悲情与汉宫的深秋月色的悲景于一炉,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绝妙意境。

气韵指艺术作品的“气”与“韵”的结合,气为生命之力,韵为生命之风采,动为气之核心,情为韵之根本。“气韵生动”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古筝艺术对气韵的展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例如古筝曲《天下大同》,就充分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气吞全球、大爱无疆的气派与韵致,堪为民族器乐曲之经典。

三、结语

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在发生影响的同时,中国音乐文化也在对古筝艺术的完善产生着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古筝艺术的继承和古筝艺术的美育功能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吕婷婷.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之关系[J].乐器,2012(9):55-57.

[2]潘玲玲.从古筝的音乐文化根基看古筝演奏艺术[J].音乐时空,2013(10):80-81.

[3]杨艳.古筝音乐传承之我见[J].大舞台,2010(10):48-49.

[4]胥力文.浅谈21世纪古筝艺术的发展趋势[J].民族音乐,2013(5):

25-26.

社区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多民族融合、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唐袭隋制,在沿袭政治制度的同时,继承了隋代诸多音乐文化成果,使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究极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的原因,不能仅从某一方面片面的理解,应从多角度出发,对音乐文化的繁荣现象进行综合思考和全面分析。

关键词:唐代 音乐 文化

一、前朝音乐建制的奠基

隋朝设立宫廷音乐机构、建立较为完善的宫廷音乐体制,唐朝继承了其多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

首先,隋朝确立了燕乐的宫廷音乐地位。自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形成以来,历朝帝王都将雅乐作为正统音乐。隋代,歌舞大曲作为宫廷音乐的重要艺术形式将燕乐推向历史的舞台,雅乐的地位开始被燕乐所取代,歌舞大曲的多段体结构及基本的器乐演奏、歌唱、舞蹈形式得以确立;至唐歌舞大曲更名为“燕乐大曲”,在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得到广泛运用,实现了音乐史上由雅乐到燕乐的转变。

其次,隋朝建立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七部乐”、“九部乐”以演奏燕乐为主,这种音乐制度的建立既为满足王室娱乐、审美的客观需要,也是音乐文化不断交流、发展的产物;至唐代,频繁的对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更使其发展成为“九部乐”、“十部乐”,对原有的宫廷音乐建制加以进一步的完善。

再次,隋代于太常寺设置教坊的音乐机构。教坊不仅作为宫廷中管理、教习音乐的机构,还间接集中和培养了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为燕乐的繁盛提供了人力基础。至唐初禁宫增设内教坊,唐玄宗时期教坊又从太常寺的礼乐机构中独立出来,并分设左、右教坊,“右善歌,左善舞”进行明确分工,由此教坊得到空前的发展。

最后,继承和发展法曲的音乐形式。作为宫廷燕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汉族传统音乐与佛教音乐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至隋称为法曲。唐代沿用此称,在继承隋代法曲的同时又吸收了外来音乐与道教音乐成分,在唐代燕乐中具有很高的音乐地位。

由此可见,唐代的诸多重要的音乐体制、音乐机构以及音乐形式都沿袭于隋。而作为隋代音乐文化的继承者,唐以其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得音乐文化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二、音乐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除了继承隋朝的音乐建制,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也是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音乐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唐都长安作为世界文化中心,其音乐综合了龟兹、天竺、高丽等外国音乐文化,同时也集合了西凉、江南等地国内各民族的音乐。这种融合对国内传统民族音乐而言,是华夏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外国音乐文化而言,则是一种宽容的吸收和同化。

隋初文帝建立“七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七部乐”分别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和文康伎。其中,“高丽(古朝鲜)、天竺(古印度)、安国(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龟兹(新疆西域古国)”四部乐均为外来音乐,“国伎(西凉乐)、清商(汉族民乐)、文康(汉族乐舞)”三部为国内民族音乐。隋炀帝时期,又增设康国(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疏勒(新疆西域古国)两部乐,隋代“九部乐”的音乐建制至此完成。

唐代沿用隋代“九部乐”的燕乐体制,太宗时期将“文康伎”废除,又增设“燕乐”于列部之首,从而形成了新的“九部乐”。“九部乐”的体制形成不久,太宗将“高昌乐(新疆吐鲁番)”专设乐部,最终形成了“十部乐”的唐代宫廷燕乐体制。

无论是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还是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从乐部的分配上不难看出,外国音乐在宫廷燕乐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唐代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既保留了原有的传统音乐形式,又吸收、引进了外来乐舞、乐器,呈现出国内、国外各民族音乐文化齐聚一堂的繁盛景象。

三、稳定、开放的社会环境

唐代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稳定,为音乐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安定的社会条件。

经济方面,商业繁荣,不仅拥有货币储蓄机构,还出现了“市”、“集”的定期贸易场所;农业上,开垦耕地、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极大提高了作物产量;城市发展上,除两都以外,涌现出益州(成都)、洪州(南昌)、扬州等新兴的繁华都市。政治方面,国家强盛,对外扩张,呈现大一统的局面;政策上,采取开明的民族、外交政策,对外兼收并蓄,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广泛的交流;文化上,受统治者开明政策的影响,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文化也呈现繁盛的景象。

商业、农业的进步发展和新兴都市的出现,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政策开明、文化繁盛,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条件。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逐渐衰弱,政治统治陷入藩镇割据的混乱时代。宫廷燕乐及多种音乐形式的发展因此由盛转衰,梨园、教坊也于唐末先后遭受裁撤和解散。由此可见,音乐的繁荣发展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四、统治者对音乐的提倡

统治者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引导和支配的作用。唐代“九部乐”、“十部乐”宫廷燕乐体制就是是由太宗皇帝所建立的,而将唐代音乐推向繁荣鼎盛时期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皇帝”唐玄宗。

唐玄宗的音乐活动涉及创作、演奏、理论等领域。他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雨霖铃》等,还擅长羯鼓、玉笛等器乐的演奏,是一位杰出的演出者与指挥者。此外,他还亲自创设和指导新的音乐机构——梨园,将教坊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并加以改组、扩充等,进行一系列利于音乐发展的举措。

虽然统治者对音乐的提倡是音乐文化繁盛原因的片面因素,但统治者的特殊地位及其音乐活动,影响着宫廷燕乐乃至整个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中国音乐史上,任何一个统一稳定、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其音乐文化必然呈现繁荣发展的倾向。无论唐之前的两汉,还是唐之后的宋、明、清,都存在诸多辉煌的音乐文化成就。即便如此,任何一个朝代或时期都不能掩盖唐代音乐繁盛的历史,唐代也因此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孙继楠,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康瑞军.唐代音乐繁盛原因探索[D].太原:山西大学,2003年.

[3]李西林.唐代音乐繁荣的演变进程及其历史价值[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4]李英霞.浅论唐代音乐文化的交流[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08).

社区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助力音乐文化产业,共筑音乐生活方式——2018国际音乐生活展在京举行

第四届国际音乐生活展于2018年7月6日至7月8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

国际音乐生活展紧跟文化市场风向标,以音乐为核心,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理念,甄选各类乐器、音乐文化及生活跨界类精选品牌,通过跨领域文化产品的展示,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体验与互动,为行业及消费终端引入全新的音乐生活生态圈和现代音乐生活方式指南。在十九大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下,国际音乐生活展站在文化市场前沿,为助力音乐文化产业、共筑音乐生活方式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

展会规模再创新高,总展示面积达三万平方米,匯集三百多个乐器、音乐及生活优选品牌参展。展会打破了传统的乐器展览形式,精心策划“国风、西韵、跨乐、乐学”四大音乐主题展馆,以中西乐器、音乐周边、文化产品、音乐教育为主要展示载体,结合生活场景设计和文化体验活动,在音乐融合生活的人文场景展区中分别呈现了国乐经典、西式美学、电子音乐及音乐教育,为展会观众展现了最新的音乐生活方式。

为顺应不断增长的音乐教育市场需求,展会更联合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协会、全国音乐教育服务合作联盟重磅推出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云集国内外教育大咖,聚焦当今音教市场热点趋势,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市场潜力,打造与行业领袖畅聊的国际化窗口,在海内外音教市场掀起一场权威与智慧碰撞的头脑风暴。
中国乐器特色产业基地、音乐教育示范基地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8年7月6日,中国乐器特色产业基地、音乐教育示范基地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乐器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曾泽民介绍了中国乐器行业产业基地(示范基地)整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乐器特色产业集群工商注册企业超过一千余家,占所有乐器企业总数的22%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比20%,就业人数约十八万人。乐器特色产业基地和音教示范基地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名片。

乐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入特色化、园区化和跨界融合快速通道。政府高度重视,骨干企业带头,乐器产业基地转型升级成果显著。抱团经营,打造区域乐器文化品牌,各个产业基地和音乐教育示范基地高度重视企业和区域品牌建设。政府支持、协会抱团参展,组织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区域知名度。坚持科技创新,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应用,不少特色产业基地指导和协助企业综合治理,短期内大见成效。探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乐器制造与音乐教育、音乐生活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加强音乐文化普及,打造出一批乐器博物馆、体验中心和工业及文化旅游项目,聚集了一大批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机构,从单纯制造业集群向文化产业特色基地转化,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中国乐器特色产业基地近二十年成果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乐器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好时机,今后还要不断大力发展,注重产业链延伸升级,最终要把乐器特色产业基地做实做强。


播音乐教育火种,点燃全民音乐热情——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在京召开

2018年7月6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全国音乐教育服务合作联盟共同主办的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正式召开。

大会以“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以“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为宗旨,旨在助推音教事业发展、助推音乐人口扩大、助力全面小康建设、助力全民艺术素质提高,共同唱响“音乐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曲,实现“乐器是家庭的标配、音乐是生活的刚需”的奋斗目标。

本届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发挥“会与展、展与演”结合,学校和社会音乐教育互动,乐器展销与音乐教育及音乐生活跨界融合的优势,着力体现“会展搭台,音乐教育唱戏”的专业化鲜明特征,搭建一个艺术教育、乐器制造、社会培训、音乐生活跨界交流融合的国际化平台,为喜爱音乐、研究教育、乐玩乐器的朋友们呈现一场高端大气、好听好看的音乐盛宴。

大会汇聚音乐教育界海内外大咖,针对音乐教育焦点问题,打造基础与专业纵横的内容体系。九场主旨主题发言、三场圆桌论坛、九十余场工作坊(包括大师课),业界领袖发布行业第一手资讯,分享教育案例实操经验,把握未来教育市场动向,讨论音乐理论、创作、教学中的热点、焦点,涵盖教育工作者、琴行经销商、演释演奏人士等音乐人群所需,搭建体制内外交流平台,贯通优秀社会教育资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打造与行业权威畅聊时代热点的国际化平台。

音乐无国界,教育亦无国界。大会尤其追求国际化,特邀美、欧、日等国同行加盟,以期交流借鉴。国际音乐教育专家安妮·芬奈尔主讲“音乐教育如何激发儿童创造力”,澳大利亚音乐心理学家简·戴维森带领听众“体验乐器学习魅力,保持器乐学习持续性”,“音乐未来”国际教学主任肯·欧文与国际讲师安娜·戈沃尔引入“非正式音乐教学法”,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乌尔里克·祖希校长和格莱戈尔·魏德霍姆教授站在全球视角解析“世界音乐教育趋势”,泰国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博士舒飞群着重介绍“东盟国家音乐教育”的状况。此外,捷克钢琴家、欧盟钢琴教育学会主席米兰·弗兰克等国际专家也加入了本次大会。
男中音歌唱家汪昌博获俄罗斯艺术歌曲奖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三世纪古典艺术歌曲大赛(Three Centuries of Classic Romance)上,中国青年旅德男中音歌唱家汪昌博从近百名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三名。这也是此项赛事举办了三十二年来首次获奖的中国抒情男中音歌唱家。

此赛事共分三轮,持续一周,在三个不同的音乐厅举行,参赛选手必须演唱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语种的艺术歌曲共十二首,其中包括:一首意大利文艺术歌曲,两首法文艺术歌曲,三首不同时期的德文艺术歌曲,四首不同时期的俄文艺术歌曲以及现代艺术歌曲等。这是对每一位参赛选手演唱技巧、语言能力以及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理解能力的极大挑战。经过两轮角逐,汪昌博成功闯入决赛并最终荣获第三名。美国大都会男中音歌唱家弗拉迪米尔·切尔诺夫(Vladimir Chernov)评价他道:“情感真挚、技巧细腻的抒情男中音,不可多得。”

今年三十一岁的汪昌博,目前是德国柏林音乐学院(Hochschule fuer Musik Hanns-Eisler Berlin)声乐系的在读博士,并于2016年担任柏林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学校(Schostakowitsch Musikschule Berlin)的声乐教师,2017年作为助教留任柏林音乐学院声乐系。


柏斯音乐集团再获《镜报》“杰出企业社会责任奖”

2018年7月18日,由《镜报》主办的第七届“杰出企业社会责任奖”颁奖典礼盛大举行。本届评选中,共有两位企业家、十五家大企业和十一家中小企业荣获奖项。柏斯音乐集团凭借各方面展现出的良好企业责任,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荣获本届“杰出企业社会责任奖”。颁奖典礼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担任主礼并致辞,中联办副主任陈冬、中联办部门领导李蓟贻、香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等来自各地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各界贤达逾五百人出席。

柏斯音乐集团作为连续多届获此殊荣的企业,以音乐回馈社会,秉承“推广音乐文化,培育音乐人才”的企业宗旨,致力发展影响全球各地的音乐文化事业,业务涵盖顶级精良的乐器制造、完善的销售网络、音乐文化教育,再到深入广大民众的音乐文化推广。未来,柏斯音乐集团将继续以音乐造福民众、服务社会,为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第七届“杰出企业社会责任奖”颁奖典礼的举行,也同步宣告“一带一路”华商社会责任评选活动的启动。作为知名乐器企业,柏斯音乐集团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同样积极实践,走在前端。2018年,柏斯音乐集团旗下“柏斯琴行澳洲旗舰店”荣誉入选“文化部2018年‘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相信“国际开拓”与“社会责任”双效并重的柏斯音乐集团,一定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和谐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遇见未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2018/19演出季开幕

2018年,上海東方艺术中心迎来第十三个剧院演出季。6月30日下午,东艺演出季发布会以全新面貌打造“遇见未来”主题,公布一百一十八台一百五十八场全年豪华演出阵容。五大板块“大片时代”“乐坛翘楚”“致敬经典”“舞光十色”“跨界潮流”将融合交响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观众带来多方位艺术体验。

在新的演出季中,东艺星光璀璨。举世闻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将轮番奏响名家名作,里卡多·穆蒂、索菲·穆特、尼尔森斯、郎朗等世界级音乐家也将倾情加盟。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马拉霍夫、云门舞集将奉上世界顶级的舞蹈盛宴。明星演员蒋雯丽、刘钧、孔维,戏曲名家梁谷音、茅善玉、张军,著名主持人周涛等艺术家也将先后登台。

此次新演出的发布,“创新”是关键词。东艺首次用时尚方式营造独具一格的科技感现场,将演出季发布会整体从单日延展到多日,每日邀请观众参与体验太空舱游戏区互动,引领传统剧院演出季发布会开创新的形式,引导更多人走进剧场。新演出季发布会现场邀请钢琴家张昊辰、昆曲王子张军、中央芭蕾舞团《敦煌》导演费波、SMG金话筒主持人李欣等业内权威嘉宾助阵,开启未来与艺术的探讨,和台下一百五十名观众共同“遇见未来”。
“梦想,不止舞台”——上海大剧院公布2018-19演出季



上海大剧院二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再度吸睛,以“梦想,不止舞台”为主题2018-19演出季正式发布,歌剧、芭蕾、交响、戏剧、戏曲等一百四十九台近三百场艺术盛宴将陆续登场,“致敬经典”“歌剧典赏”“发现最美”“艺聚当代”四大主题基于又不止于艺术门类精心策划,纵横展现不同表演艺术形式的舞台魅力,而再度推出的“不容错过TOP10”涵盖从传统艺术门类歌剧、交响、芭蕾,到国际流行的跨界形式音乐戏剧,均是不可多得的大热之作,足可一窥当今表演艺术的经典传承与创新多元。

就在新演出季发布之前,2018“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刚于申城闭幕,八家世界级表演艺术中心共同签署的《上海宣言》凝聚了“激发城市多元创新活力,共享人类文化艺术成果”等在内的关于“未来剧院”发展方向的一系列共识。作为论坛的发起者,上海大剧院将基于《上海宣言》的号召,在扶植本土文化、科技融合艺术、助推新生人才以及持续推进艺术普及、打造区域创意核心等方面与各方共享资源、携手推进,以上明确体现在了2018-19演出季“梦想,不止舞台”主题策划之中,从而为上海大剧院下一个璀璨十年开启了充满希望的起点。

上一篇: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职学生声乐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