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2023-09-19

高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现状

信息技术产业是当前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6]。从调研结果可知, 民族地区高校在信息技术类专业办学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专业办学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同质化办学现象严重、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等问题。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大多处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其区位劣势明显,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落后, 导致在兴办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过程中,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先天不足, 在办学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平台与环境建设等面临严峻挑战[7,8]。

二、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也是大学服务于国家战备的使命需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民族地区高校, 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需要立足区域发展需求,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 促进学校全方位发展, 为地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一) 探索办学模式

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 发展留学生教育和境外办学, 交换生等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具有中国物色的对外交流合作模式, 宗旨是通过引进外文的优质资源, 提升我国教育事业发燕尾服水平。经过多年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利用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 学生在接受现有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 从国外的优质教育中受益,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的人才, 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发展留学生教育和境外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合资源, 为有意来华学习的提供优惠政策, 同时创造条件, 为有志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鼓励和支持。发展交换生项目是拓展学生交流渠道, 丰富学生交流形式的重要途径, 国际间的学生流动能够促进新技术, 新知识的传播。

(二) 强化师资力量

对于教师队伍,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内外并举的原则。教师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要采取措施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一方面, 面向海外聘请高水平教师前来任教, 充实教师队伍, 提高师资水平;还可以聘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民族地区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或科研合作, 聘任客座教授等形式, 实现人才共享。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到国外高校进行培训或交流合作, 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议, 不断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了解专业发展前沿, 拓展国际视野, 这不仅是民族地区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也是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 深化教学改革

学分互认是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可以打破教育领域的封闭状态, 使受教育者共享特定区域内乃至全世界的教育资源。由于教育体制, 区域及文化差异, 学分转换和认证一直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瓶颈, 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学分互换体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启示与借鉴

延边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 生源具有民族多样性特点。因此, 根据地方社会以及高校自身发展规律, 借助国家政策及地理位置优势, 因地制宜制定相匹配的办学政策,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融合民族地区内部与民族地区外部优质教育资源,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提高学校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一)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纵观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于本校处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 有的放矢, 扬长避短, 通过有限的资源整合, 完善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模式。

如上图所示,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形成以学生的创新创业品格和提升能力为目的的培养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为前提, 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发展, 综合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 将学生塑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里的“人”, 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采用放权的形式, 由任课老师基于课程特点, 根据国际最新研究动态, 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先进的教学形式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主动性, 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和检验。在师生的相互耦合作用过程中形成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共同培养的格局, 将教和学的作用发挥最大化。

(三) 构建多元文化意识

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与一般地区的社会文化不同, 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历史及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区社会文化的不同导致地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民族地区高校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学生融合在一起, 形成独具物色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在日常校园生活, 学习以及与其他民族成员交往活动中集中展现出来。在与国外高校进行对外合作办学过程中, 通过中外高校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进行中外民族文化的沟通与对话, 构建出绚丽多彩的校园文化。增进文化了解, 促进文化认同, 注重交流与互补。

四、结论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地区社会发展需要, 民族地区高校更需要基于国际化视野进行改革, 跻身合作办学行列, 在激烈的高校素质教育中赢得一席之地。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在学校发展状况、师资力量、生源地等方面没有优势, 加之地区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 民族地区高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 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发展战略, 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 为地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国际化受到地域、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发展的背景下, 深入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 并以延边大学为例, 探讨了民族地区高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化,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淑艳, 郭强.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18 (14) :31-34.

[2] 刘强, 康云菲.“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特点及建议[J].高校教育管理, 2018 (5) :24-29.

[3] 马国刚.普通高校国际合作教育办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6 (6) :55-57.

[4] 王红艳.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03) :162-164.

[5] 荣军, 李岩.澳大利亚创业型大学的建立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5) :113-116.

[6] 崔军.创业能力国外研究进展及其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17 (5) :53.

[7] 张志颖, 刘春宇, 肖生春.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7 (8) :46.

高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一)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舞蹈专业课程教学当中, 可以使舞蹈动作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规范,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很多舞蹈专业课程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技术, 这样一来, 将有利于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 达成趣味性的舞蹈教学

在高校传统舞蹈课程教学当中, 会先让学生了解关于舞蹈的理论知识, 这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感受舞蹈的文化和历史, 从而明白舞蹈本身所涵盖的意义。而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关于舞蹈课程的课件, 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舞蹈, 并提升自己对舞蹈的鉴赏能力, 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完成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自学能力。

(三) 伴奏更加人性化

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舞蹈伴奏会更加的人性化, 很多高校在进行舞蹈专业课程教学时, 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 比如在民族舞的练习当中, 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舞蹈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细致化的分解, 从而让学生达到最理想的舞蹈效果。高校舞蹈课堂教学主要是由几部分组成, 一是排练, 二是伴奏选择, 三是教师指导。如果教师还通过传统乐器进行伴奏, 就不能及时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指导, 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伴奏有效的结合到舞蹈当中, 最终成为更加具有感染力的交响效果,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

(一) 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音频技术

多媒体技术教学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音频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达成与音响的组合, 并且多媒体技术可以为舞蹈提供音乐伴奏, 让学生加强音乐节奏感以及韵律感, 进而提升自己的舞蹈情绪。当学生听到音乐伴奏之后, 就会对舞蹈的整体风格以及动作有一个浅显的了解, 对个别的舞蹈要领也能够重点掌握。另外, 在实际的表演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交响乐伴奏, 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减少一定的成本, 还能够提高舞蹈的整体效果。

(二) 使用多媒体技术可循环播放舞蹈课件

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循环播放舞蹈课件, 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舞蹈课件, 或者是将学生练习的过程录下来, 让学生反复观看, 这样可以非常明显的让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然后在让学生根据舞蹈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及技术不断完善自我, 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技术。利用多媒体的循环播放功能, 学生可以反复操练自己的舞蹈技能, 找到自己的不足,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大大提升了舞蹈学习的效果。

(三) 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式当中更加的多样化, 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理论知识, 并提高自己的基本功训练,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的过程当中, 可以有效的将理论和图片进行配合, 从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舞蹈动作。当一些舞蹈动作需要学生掌握时, 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批注, 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够知道在舞蹈中的重点动作, 并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 也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不再那么枯燥和单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舞蹈练习更为高效

在舞蹈练习的课程当中, 教师会为学生进行舞蹈示范, 由于舞蹈的连贯性较强, 舞蹈动作会显得较快, 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舞蹈动作要领。但是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将舞蹈动作进行分解, 将舞蹈动作进行重复播放, 最终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舞蹈动作。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来提升高校舞蹈教学的效率, 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多媒体教学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有效作用。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形体气质。很多高校在舞蹈专业课程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图像以及声音更加立体化, 从而提高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可以提升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定的良性沟通。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 多媒体技术被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被运用到了教学当中。很多高校在舞蹈专业课程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图像以及声音更加立体化, 从而提高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本文主要是对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有效运用进行研究, 希望能够帮助提升高校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 曹晓芳.高校舞蹈教学融入多媒体教学的策略探讨[J].大众文艺.2017 (03) .

[2] 马强.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舞蹈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艺术家.2018 (04) .

[3] 刘华.信息技术支撑下高校舞蹈教学的高效生成对策[J].中国民族博览.2017 (04) .

[4] 王鹏.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的高校舞蹈教学新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 (08) .

高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现状

1、理论研究欠缺

理论既是行动基础又是行动开端, 所以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推行, 自然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学生工作。尽管当前高校在积极优化与发展学生工作方式, 并逐渐向职业化道路前进, 但理论研究尚未健全, 缺乏相应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具体来说:首先, 高校没有充分认识与了解学生工作专业化本质, 关于学生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仍然存在争议, 部分高校认为学生工作并非是不可替代的, 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工作专业化探索的难度;其次, 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工作专业特征、发展规律、从业人员素质与技能等的探索;最后, 高校在学生工作方式与管理结构完善方面的探索较为浮浅与零散, 所以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2、体制不完善

学生工作体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工作实行与发展, 所以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增加了学生工作的实行难度, 如工作人员进修培育机制的欠缺或者难以实行, 导致不专业的工作人员难以冷静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考核机制与奖励机制的欠缺或者不完善, 导致工作人员缺乏工作激情与动力, 对行为规范没有概念。另外, 由于学生工作缺乏标准的管理流程, 一些员工在不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便自主实行管理工作, 这无疑增加了失误率。

3、队伍建设不全面

目前, 部分高校对学生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 片面的认为学生工作属于行政工作, 不需要以学科要求进行理论指导与探索性学习。具体而言:一方面, 学生工作人员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管理技能, 加之缺乏理论指导, 易造成管理失误, 进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另一方面, 学生工作人员不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 他们没有参与过系统培训, 处理问题时都直接依据自己的主观思想, 欠缺周全考虑。总而言之, 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增加了学生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策略

1、深化理论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实现的基础在于学科化, 学科化的创建, 既可以给高校学生工作团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提供良好的技能指导, 增强学生工作的合理化与专业化, 又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传输知识与技能。现阶段, 我国部分高校在认识到学生工作重要性的同时, 又将其以学科身份归纳于学科创建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 这么做的高校不多, 力量不够充实, 无论是知识系统化还是结构化都有加强。所以, 我们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已创建学生工作专业高校发展实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经验并继续探索, 不断创建学生工作专业, 从而为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完善相关体制

高校改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工作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工作发生了变化, 所以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实现需要相关完善体制的支持。高校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 即转粗放式模式为专业化模式, 加强学生工作相关体制的完善, 首先, 高校需要实行资格认证制度, 不断引入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工作者, 这便是队伍创建的引入机制;其次, 高校需要健全学生工作职业制度, 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工作的目标、特征、标准与宗旨等, 合理指导与约束工作人员;最后, 高校需要创建并完善考评机制, 基于外在激励提升工作人员的内在动力与工作热情, 从而加强学生管理的标准化与专业化。

3、创建职业化工作队伍

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化工作队伍的创建, 需要从源头把关, 既需要明确行业准入规范又需要健全选拔机制, 此选拔机制需要遵循相应原则, 即多途径选拔原则, 专职学生工作人员除了可以从高校教学学生工作专业之中选拔, 还可以从工作经验丰富的校外人员之中选拔, 强化校际双向互动, 从而保障队伍的多元化;突出人岗配合原则, 既需要明确定位岗位要求与岗位职责, 又需要创建岗位准入体制, 从而科学配置与使用学生工作人力资源。另外, 还需要重视交流合作, 测评体系创建。从合作交流来说, 高校需要加强和行业协会的合作沟通, 可以说, 行业协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工作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学生工作团队的成长、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健康发展, 所以健全并发挥学生工作行业与专业协会的作用尤为重要;从测评体系来说, 此测评体系主要是针对选拔对象而创建, 既需要明确刻画与定位从业人员的岗位标准与素养, 又需要观察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全面测评应聘人员的心理素养、知识技能与职业倾向等, 从而不断充实高校学生工作队伍。

三、结论

总而言之, 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可以促进学生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又可以推动高校的健康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加之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高校需要依据学生工作专业化内涵及其发展实况不断探索与制定相应发展策略, 从而为高校学生工作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背景下, 高校学生工作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高校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可见促进学生工作专业化既是处理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所遇到问题的合理渠道, 又是高校学生工作健康发展的有效趋势。因此, 探索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惠清.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 (Z3) .

高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国家高等教育提出“双一流”高校建设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各高校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布局。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高校。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各“双一流”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双一流”高校建设对实验技术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实验技术人员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技术能力精湛,具有良好的规划设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决策和执行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但现有“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一些普遍和共性问题,例如建设理念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健全、队伍结构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培养机制不完善、队伍建设无规划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更新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采取激励措施,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拓宽人才引育渠道,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等。这些对策和建议可以为“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双一流”高校;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质量; 对策和建议

从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提出“双一流”高校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实验室“双一流”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1]。“双一流”实验室建设不仅需要一流的实验仪器设备、一流的实验室环境以及一流的实验室管理,更需要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随着“双一流”建设经费的逐步到位,各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双一流”高校在人才引进、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激励机制、岗位待遇等诸多方面的政策与实验技术人员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与“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初衷违背,阻碍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进程。因此,建设一支掌握先进实验教学方法、具有实验室科学管理能力、能够适应“双一流”高校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尤为紧迫[2]。

一、 “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

笔者从事学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长达8年,并与国内“双一流”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同仁进行过大量的交流和探讨,发现“双一流”高校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目前,普遍存在建设理念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健全、队伍结构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实验队伍不稳定、培养机制不完善、队伍建设无规划等问题,给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带来了危机和挑战。

(一)建设理念不科学

目前,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强调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双一流”高校尤甚。由于教学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地位不高、薪酬偏低,导致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充当实验技术人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而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其次,高校课程体系中设置的一般性实验教学环节,例如验证性、综合性和演示性的实验教学,并不需要特别高的学历人员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配备应该具有层次性,实现高、中、低学历人员相互搭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的人才建设理念不现实,也不可行。

(二) 考核机制不健全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存在较大差别,完全套用理论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对实验教学来说危害很大。实验技术人员一般采用坐班制,其工作涵盖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实验室环境和安全的维护和管理、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验教学的指导、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等。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每年并不固定,也难以进行准确量化,因此,对于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此外,尽管在教学计划中,

不同性质的实验室以及不同种类的实验的实验课时相同,但工作量则可能相差悬殊,导致量化考核存在较大困难。很多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均有考核,但是考核指标大多集中在实验学时、论文、专利等指标上,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

“双一流”高校普遍存在实验技术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严重不合理的现象[4]。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人员比例不高,队伍严重老化;从知识结构上看,高学历人员实践经验缺乏,低学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对高精尖设备维护和管理不到位;从学历结构上看,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人员偏少;从职称结构上看,实验技术人员初级职称偏多、高级职称偏少、正高级职称人员在实验技术口基本没有或甚少。从中南大学2016年实验技术人员统计数据分析,在未来5年内,直接从事实验技术人员的退休比例达到22%;博士、硕士、本科和本科以下实验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7%、27%、36%和30%。全校420名专职实验人员中,正高和副高的比例仅为35.5%,远低于理论课教师中正高和副高的比例;全校仅10名正高职称且均在科研实验室任职,且在教学实验室均无任职。

(四)岗位职责不明确

实验室的工作纷繁复杂,涉及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物资采购、仪器维修、大型仪器管理等方方面面[5]。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往往一人身兼数职,且需完成多项关联性不大的工作,这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疲于应付、工作效率不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他们工作的热情和创造的渴望。

(五)实验队伍不稳定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实验从属于理论,与之相对应的实验技术队伍并未获得像理论教师一样的重视[6]。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为解决引进人才配偶的工作问题,将一些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员分配到实验室工作。同时,由于部分校办企业的升级改造或倒闭,部分下岗工人、退伍軍人在高校也基本上被安排在实验技术队伍中。因此,能力水平较高的实验技术人员或选择跳槽,或攻读学位为跳槽做准备。以上现象造成实验技术队伍结构较混乱,实验技术人员没有动力和干劲,缺乏工作激情。

(六)培养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问题,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相应培训逐渐增加。但相对于科研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且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7]。此外,由于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不健全、经费难于保障,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导致

实验教学效果差,实验教学事故频发。

二、“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新要求

“双一流”大学不仅要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依托,更需有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做支撑。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桥梁和基石,其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建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8]。

首先,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具体举措,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培养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9]。实验教学在培养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实验教学内容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转变,实验教学仪器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转变,实验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混合式、探究式、体验式和信息化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技术能力精湛。

其次,实验技术人员不仅承担实验教学和实验设备维护的任务,同时还承担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中心建设、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职能。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规划设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决策和执行能力、安全和环保知识等。

再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关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走向。在“双一流”高校的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据调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绝大多数在实验室完成,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这便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最后,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学科实验教学来进行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严格的实验操作、严谨的理论分析、科学的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在言行上为学生起到的表率作用。

三、“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对策

针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按照新形势下“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探索“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提供支撑,为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一)更新观念,加强顶层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0]指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实验室则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部分实验室与国外实验室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视则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首先,必须改变实验技术人员为教辅人员的观念,淡化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身份界限,解决实验技术人员被边缘化的问题[11]。其次,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在人事编制、岗位设置、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激励机制、人才梯队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研究和制定合理的人才梯队政策是当务之急;在职称评定上,一定程度上向一线实验技术人员倾斜;在业绩考核上,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等。最后,实验技术人员自身也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二) 建设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梯队

在实验技术队伍梯队建设上,当前形势下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实验技术人员既不可行也不现实,更没必要。制定合理的人才队伍梯队是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双一流”高校应进行系统调研,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判。针对目前“双一流”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普遍存在的学历偏低、年龄老化、职称偏低等现象,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双一流”高校应在学历结构上引进硕士研究生,部分专业可引进博士研究生。通过上述途径,可解决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可部分解决年龄老化的问题。另外,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近年来,“双一流”高校一味追求高学历实验技术人员,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老化十分严重,基础实验室甚至个别专业实验室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此外,为了解决实验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部分高校采取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实验教学,以及博士学历人员入职前2~3年必须到实验室工作等措施。笔者认为,上述措施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验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也使得高学历人员在实验室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措施难以改变实验技术人员不重要的观念,对实验室的建设是有害无益。

(三)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

有高校实验岗位设置分为实验教学岗、实验技术岗和实验管理岗,并明确了相应的岗位职责。这种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的划分和实际情况往往存在较大差距。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一般是按照具体的实验教学项目来划分,这样有利于实验教学技术实现实验设计、实验教学与指导、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的批改,以及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一条龙服务。实验教学岗、实验技术岗和实验管理岗的设置人为割裂了实验教学到实验设备管理的良好循环,各个岗位之间存在交叉,导致产生矛盾。同时,由于部分專业实验室只面向本专业学生授课[12-13],存在专业招生人数少、所授实验项目比较多,而实验技术人员比较少的情况,部分专业实验室甚至只有1名实验技术人员。因此,按照上述实验岗位的划分,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按照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岗位设置按照如下思路:实验室主任由各专业系所的教学副主任担任,负责实验室的规划制定和建设。这样有利于紧密结合具体专业的培养计划来设置实验教学项目,避免了实验教学和专业培养计划的人为脱节。实验技术人员实行实验教学项目负责制,每位实验技术人员负责某个或某几个具体实验项目,从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实验教学仪器的采购(定制或自制)、维护和管理,到实验教学指导、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报告的批改等所有工作。学院设置一个资产管理岗位,负责全院的实验室资产管理,包括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

(四)采取激励措施,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职称评聘难是很多高学历人员不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主要原因。例如,我校总计有400余位实验技术人员,每年正高级职称岗位仅1~2个指标,副高级职称岗位也只有4~5个指标。根据每年评定结果,正高级职称岗位基本上是在科研实验室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获得,在基础实验室和各专业实验室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很难获得。因此,在职称评定方面,应适当增加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岗位,让实验技术人员能够有更好的职称评聘通道是当务之急。学校设置实验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修订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审条件,实验技术职称单独评审,重点考察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实验技术职称评审必须是在岗实验技术人员,并且规定必须在岗工作的年限,严禁非实验岗位工作人员挤占实验技术职称指标。

在岗位待遇上,充分肯定实验技术岗位的重要性,适当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薪酬待遇[2]。我院实验技术岗位职称的年终总绩效按相同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年终平均绩效的95%核算。全院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绩效按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每年工作量和相关业绩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并适当向基础课实验室倾斜。具体考核由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副院长和各个实验室主任负责。各个实验室的工作量在和实验室主任充分沟通后按照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进行量化计算,再按照工作量分配实验室的编制数量和年终绩效。编制数量不一定是整数,但不影响年终绩效的分配。此外,对实验教学有突出贡献的实验技术人员,如在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示范实验室、省级和国家级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教学项目、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由主管副院长在院党政联席会提出讨论通过后实行额外奖励。上述激励措施可大大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专业实验室的研究生论文实验工作量和本科生创新实验工作量由研究生指导老师或创新项目指导老师负责从科研经费中补贴;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工作量由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中负责补贴。实验技术人员完成的专利、论文、奖励等纳入科研奖励的范畴。学校每年的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向实验技术人员倾斜,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措施,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拓宽人才引育渠道,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实验技术队伍学历不高的现象,应积极拓宽人才引育渠道。由于我校采取教授、副教授100%给本科生授课的方式,但部分学院和专业教学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讲师无课可上。学校出台鼓励措施,欢迎讲师转到实验技术岗位从事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鼓励博士毕业生入职后先到实验技术岗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学院还没有博士毕业生直接入职实验技术岗位。因此,学院应积极引进硕士毕业生直接到实验室工作,担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上述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構问题。其次,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校内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实验教学、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再次,提供专门经费,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实验室管理和培训会议,参观其他高校示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聘请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专家和学者到实验室讲学和传授经验。再次,学院按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14]的要求成立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学院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措施也给予充分指导。最后,建立培训评价制度,及时跟踪培训效果,并将培训成果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考核的一部分。此外,通过学校和学院两级督导,对实验教学进行跟踪并提供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高校“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实验实验室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作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是一流科学研究成果和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技术队伍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从“双一流”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的新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新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建设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梯队,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拓宽人才引育渠道以及设置合理的岗位并明确相应职责。此外,学校各级领导应加强调研,科学分析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善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从而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 [2015-10-24].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高红梅,刘义全,李印川.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探索[J] .实验室探索与研究,2018,37(6):251-255.

[3]赵朝辉,梁敏华.关于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几点看法[J] .广州化工,2007,35(3):86-87.

[4]崔同科,李本贵.高等学校实验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29-130.

[5]杨光明. 谈高校实验队伍的素质要求[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0(4): 112-113.

[6]李建荣.浅谈高校实验队伍建设[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3(1):137-138.

[7]临海旦,吴立群,樊冰. 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73-174.

[8]杜奔新. 研究型大学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5(6): 112-115.

[9]吴红霞,吴莺,付茂琦,等.关于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探讨[J] .海峡药学,2015,27(3):229-231.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11]侯雪蓉.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文素质建设[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9):85-86.

[12] 贾功利, 孙欢, 侯其考, 等. 规范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和编制核算办法的探讨[J]. 实验室科学, 2009, 12(2): 174-176.

[13] 钱小明. 新时期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0(1):203-205.

[14]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16-12-07)[2016-12-07].http://www.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945/s7946/201612/t20161227_293114.html.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construction i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LI Yaozhuang, ZHANG Juhua, MENG Hongyu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2. Office of Asset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6, P.R. Chin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P. R. China)

The universities in China gained fruitful progress in strategic blueprint on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since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was proposed. It is impossible to construct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without a first-class faculty.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has been taking as the top priority.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presents new demands on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such as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roa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xcellent technical skills, planning and design capacity,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capacity,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capacit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on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construction i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such as unscientific construction concept, inadequate evaluation mechanism, unreasoned team structure, indecisive position statement, unstable technical team, defici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no planning on team construction, etc. To tackle thes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are put forward about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construction i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which include renew concepts,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reasonable job post, clear job responsibility, incentive measures, impeccable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chanism,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improv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tc. The sugg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can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construct double first-class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constructio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laboratory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quality;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責任编辑 胡 玥)

修回日期:2019-05-31

作者简介:李耀庄(1970—),男,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结构抗火和抗震等研究工作,(E-mail)liyz@mail.csu.edu.cn。

高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

进入大学前, 社会工作往往并不是大多数学生专业志愿的第一选择, 同时在刚刚接触社会工作专业时也会产生迷茫。社会工作学生社团的运行可以使专业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的社会工作理论、实务工作技巧和专业价值观应用体现出来, 同时进行反思、总结和整合内化, 获得成功体验, 提升自我效能感, 从而加强专业认可程度。

2、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

社会工作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 在本土领域的社会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运作可以促进高校内社会工作的宣传与认识, 同时由于专业实践性质较强, 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在社会上也引起一定反响与热议, 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增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与实践并存学科, 不单重视理论层面的学习, 更重视实务的操作练习。因此,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一个能够操作所学专业理论的第二课堂, 即专业实践平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为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实务的操作, 通过实践与反思, 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的能力。

4、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社会工作的学习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心理学、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等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不仅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起到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发展困境分析

1、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主要是社团内成员专业能力不足。从国内大多数社会工作学生社团看, 社团干部的选拔和担任主要是从大二年级开始, 大三年级进行社团换届, 基本上是一年一届。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从大二年级开始,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成员主要是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居多, 导致社团干事专业实践服务能力较欠缺, 造成社团成员自身还没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操作经验, 不足以支撑和保障专业活动的开展。所以, 社团内部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会直接影响专业实践的开展。

2、社团活动经费有限

目前,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经费筹资方面, 主要来源于社费、学校拨款和企业外联赞助以及项目服务费。绝大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社团经费来源于社费, 一般是每人每年20元左右, 有限的费用无法满足和保障日常社团的运行。社团专业实践活动经费缺乏支持保障, 而且社会工作学生社团自身筹资渠道狭窄, 长久发展下去, 社团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抑制和影响。

3、缺乏专业交流平台

缺乏全国性或地域性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专门学习交流平台, 主要表现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之间交流少。截止到现在, 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出现一个正式的规范的全国性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交流的平台和组织, 这导致了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社团运作发展具有一定自我封闭性, 而且发展缓慢, 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运作经验得不到很好的分享与借鉴, 抑制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发展进程。

4、社团性质与功能定位单一

一是社团性质定位单一。目前, 学生社团一般是由高校校团委领导下的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监管和自我监督, 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对于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 不能仅仅只是由学生社团联合会单一管理, 还需要所在高校社会工作院系的专业教学和具体工作部门对社团进行管理和指导。二是功能定位单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也一直被作为学校拓展公益服务的平台和前沿阵地, 对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综合素质发挥着有利作用, 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对专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却没有得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部门的重视。

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建设经验

1、专业支持要充足

作为专业的学生社团要挂靠在学校的学生会还是专业的教学单位下, 经过实际运作, 我认为应挂靠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单位下的独立的学生社团, 这样能够拥有强大的专业支持, 社团内部成员大部分为社会工作专业, 有利于内部的沟通交流和专业实践的开展。其次, 专业教师可以对于社团运营的专业支持给予有效的督导, 使社团的专业性层层提升, 进而社团的活动范围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渐渐扩展至学校, 其影响力也随之扩大。

2、运作模式要特色化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运作模式应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模式即“社工+志愿者+督导”三者联动的方式开展。专业实践以专业服务和创意公益为中心开展, 社工主要负责研发项目, 并将项目予以实施。公益活动通过招募与培训志愿者, 使有兴趣的人参与到其中, 社工主要扮演组织与管理者的角色, 同时在开展专业实践的前后, 与督导教师进行专业沟通交流, 指导社团更好更顺利的完成活动。

3、要以环境和需求为导向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与其他学生社团的是有一定质的区别的。社会工作专业社团是以社会环境与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其行动方向, 决定指引社会工作学生社团的发展的行动方向是——社会环境与服务对象。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 为学校各类学生会、社团组织和班级集体提供社工专业项目服务。如针对新生班级的班级团队熔炼“最强团队”系列活动, 针对学生会、社团领袖的“领袖风采”项目, 针对团队成员的领袖力培养等。所有的项目运作都是前期从社会环境和服务对象需求出发, 调研项目后进行专业服务。

4、应加强督导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成、自主领导的学生组织。在社团的运作中, 反复实践, 过程中不断反思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伦理观。社团应设有固定的专业督导老师, 而且依托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力量, 对社团成员进行情感支持、实操培训和社团事务行政督导。社团的运作发展的长久计划和总体把关也需要社团督导教师指引, 督导保证社团活动与专业教育的吻合, 在不断活动经验总结上, 形成社团特色和品牌项目。作为专业性的学生社团, 社团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担当督导工作, 可以促进社团项目的专业化, 提升专业服务的品质。

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运作反思

1、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首先,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要选择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强和具有领导力的社团干部, 并完善社团干事选拔聘请机制, 进而带领其他成员一起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并在专业实践的次数与质量方面宏观把控。其次, 成员在开展社团专业活动时, 实践前期做好充分的需求调研与专业活动准备, 后期也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总结。同时, 学校组织举办的各类专业学习交流培训, 如专业交流会、教授学者讲座、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实务技能培训班、国内前沿社会工作论坛和专业社会工作学术会议等, 可以提高社会工作社团成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实务技能及创新能力, 社团成员要积极响应参与。最后, 优化专业教育评价方式, 可将社团专业实践加入专业考核, 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对提升社团成员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专业的认可度具有双重意义。

2、拓宽社团经费来源渠道

社团日常实务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后, 更具有规范性、计划性和保证性。首先, 专业活动开展可以向专业负责部门申请专业教育活动实践经费;其次, 社团还可以自主参加申请社会工作实务项目等比赛, 解决活动经费筹集困难;再次, 可以与所在的院系学生会共同合办专业性校园活动, 如共同举办社会工作文化节、专业文化宣传周等, 争取院系资金;最后, 社团也可申报参加各类项目活动中, 如基金会公益创投项目、创业大赛等。在社团内部, 运行成熟的专业项目, 也可以进行项目服务收费, 通过开展社工专业项目服务, 拓展社团资金来源。

3、组织建立高校联盟的交流平台

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应积极合作建立完备的专业网络沟通平台, 实现各高校社团活动优秀成果及时共享, 随时随地可以使社团成员内部、社团与老师之间、各高校专业同学互动学习与交流, 其次有能力的机构可以承担开展全国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培训班、学习和交流平台。创设全国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学习交流平台, 开展形式内容多样的社团交流活动, 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工作专家讲座、高校社团交流分享会、专业社会工作技巧工作坊、学术论文比赛、社会工作实务服务项目设计竞赛等。通过高校社会工作社团之间的交流, 了解不同院校社会工作发展特色, 吸收精华, 实现资源共享, 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社团的稳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推动其不断进步发展。

4、明确社团性质和功能定位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性质是专业性学生社团, 它的功能主要有:拓展社会工作学习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和服务能力、内化和传播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团队文化的建设和营造。因此,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运作对于性质和功能的定为要准确, 同时也应注入更多灵活的弹性机制和良性竞争机制, 随着社团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社团内部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约束、自我奖惩、自我鼓励的考核评价指标, 激励社团向前超越发展。

5、打造社团项目向专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专业实践活动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生存的载体, 品牌活动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繁荣兴旺的强大动力, 高校学生社团层出不穷, 就必须依靠自身魅力, 就必须展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团专业实践结合, 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工作技巧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同时,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工作开展的情况和专业培养特色, 进行吻合专业培养特色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最终总结形成社团的专业特色化、独特品牌化的服务项目, 不断提升和保持专业服务品质, 为社会工作社团的生存与发展增添筹码。

五、结语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运作与发展, 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发展新模式, 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学生社团这个平台, 在培育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 可以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纳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考核评估体系, 充分体现和强化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社团扮演的重要作用。目前, 高校社会工作学生专业社团的运作发展需要经验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与运作沟通交流, 本文提出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运作经验与反思予以借鉴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不断发展,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也在不断的壮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创立与运行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运行现状进行研究与反思, 并从中分析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总结经验, 提出运作反思, 从而为提高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专业化能力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发展困境,运作经验,反思

参考文献

[1] 陈竟.大学生品牌活动建设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D].西安:西北大学2012.

[2] 宋家荣.高校学生社团功能定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 .

[3] 张发平.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 (18) .

[4] 侯玲.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特征及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10, (22) .

[5] 王金元.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

高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一、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

本人于2012年08月15日正式到**自治区**市霍煤铝电公司电力分公司报到。工作伊始,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同实际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为了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的要求,我努力学习热工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在短短的一年多,工作认真负责,敬业爱岗,以公司理念要求自己,诚信待人,踏实做事,服从领导安排,始终以积极认真的心态对待工作。特别是2013年5号机组同时进行B级检修,劳动强度增加,热工的检修工作涉及的面非常广,各种仪表开关校验,汽机TSI系统维护安装等等。但作为检修人员,尤其是热工,要求工作细心,特别像汽机TSI系统,各种检测探头的安装精度要求很高,在繁琐的工作面前我积极调整心态,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工作质量。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同事的帮助,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较复杂的热工专业等日常事务工作。

二、政治思想方面

在政治上,我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工作上以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新的岗位上摆正位置,把热工的事业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工作中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作风踏实,不推诿扯皮,讲求效率。工作中注意调查研究,勤于思考,工作思路清晰,能把一般理论同工作实际相结合,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做到毫不含糊。

四、业务能力方面

从参加工作以来,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并根据热工检修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业余时间以不同形式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通过多年的努力,本人的专业技术和驾驭工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继续教育学习方面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工作,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十分注重继续再教育学习,多次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能够做到兢兢业业,圆满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从不为自己的私事影响正常工作,能够积极的参加机关组织的各项活动,由于工作出色,多次受到局领导的肯定。

七、存在的问题

XX管理工作的力作、亮点不多,开拓创新不够,在科研上投入不够,科研管理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重大成果较少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更加努力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努力探索热工保护工作的基本规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勤奋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热工专业技术人员。

三、2014工作计划

2014年公司将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经理为公司2011年发展预设了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现有不良状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最基础改变。所以2011年公司将面对从人员结构到工作性质将会发生质的变化。所以2011年我们将面临重大的挑战,让我知道2011年我的工作将会从工作性质及工作量上发生变化。这决定2014年我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自己:

1、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工作能力,尽职、尽责、尽快地完成本职工作。

2、发扬吃苦耐劳精神。不怕吃苦,主动找事干,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积极适应各种环境,在复杂的工作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3、发扬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在学习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类信息,广泛吸取各种"营养",努力培养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树立良好的形象。

上一篇:电商公司的财务分析范文下一篇:长护险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