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数据范文

2023-09-22

监测数据范文第1篇

[摘要] 采用B/S结构软件体系,建立一套技术先进、实用性强、运行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提高了环境监测数据的报送、查询、统计等工作效率。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数据管理 开发

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的法定职责,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执法的基本依据,是环境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履行环境管理职责最基础、最基本的技术支撑。环境监测必须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环境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福建省环境监测事业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每年通过监测获得了大量数据,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数据高效及时传输、数据挖掘处理、数据综合分析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目前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仍采用excel或dbf填写监测数据,再通过email上报数据的手工传输模式,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借助excel数据处理功能对全省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审核及评价,缺少相应的专用数据库。如果单凭手工方法对如此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不仅工作量非常大、时间相当长,而且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影响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效果。因此,建立一套技术先进、实用性强、运行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处理工作效率,还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提升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的整体运转效率,提供更准确快速的数据保障,从而圆满完成各项监测任务,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决策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系统结构

1.1 传输网络

各环境监测机构属于相对松散的组织机构,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实现专用广域网络的连接,各单位之间的数据传输只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本系统采用建立虚拟专网技术(VPN)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

1.2 结构体系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网络环境和软件使用、维护的特殊要求,本系统采用B/S结构软件体系。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3-tier结构。B/S结构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面,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且共享性强。

1.3 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选用Windows 2003 Server服务器加Oracle 10g数据库。

1.4 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选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 系统组成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3个信息管理子系统,以及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3个数据管理子系统。其中,水环境子系统包括河流、饮用水、湖泊水库、内河、地下水5个系统;大气环境子系统包括城市空气、降水、降尘、硫酸盐化速率4个系统;声环境子系统包括功能区噪声、区域噪声、道路交通噪声3个系统。系统组成情况见图1。

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是针对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数据管理需求设计的,不仅要满足地市环境监测机构数据高效及时传输,还要提高省级监测机构数据处理效率,减少工作量的同时还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监测数据录入、监测数据查询、评价结果表、数据上报情况查询、数据上报截止、配置管理,其中配置管理包括测点管理、监测项目管理、评价方法管理和综合配置管理等模块。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见图2。

3.1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包括公告管理和短信息管理2个功能。公告管理是省级用户发布各类通知、文件和技术规范等信息的平台,各级用户进入系统后均可对公告管理中的信息进行查询和下载。短消息管理是各用户之间互发消息,接受消息的平台。

3.2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测站管理、系统日志和系统安全3个功能。测站管理是对各测站进行分级,分成省级、设区市级、县级市级和县级4级测站。系统日志主要功能是记录各用户登录系统的IP地址、时间等信息。系统安全是对系统进行安全设置。

3.3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是设置用户名称、用户代码、用户密码、所属测站级别等,并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设置。

3.4 监测数据录入

监测数据可以用直接录入和通过excel数据模板导入两种方式输入。这两种不同方式的组合使数据输入便捷、准确。数据输入的同时将该数据和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如果超标,则给出颜色提示。

3.5 监测数据查询

监测数据查询功能帮助用户找到所需要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为环境管理、环境预测和决策等服务。数据查询方便灵活,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和组合任意查询条件,如选择查询的测站、测点、监测时间、点位类型、点位级别等,对查询的结果以列表方式显示并以excel格式导出。

3.6 评价结果表

评价结果表功能是根据管理的需要,对输入到系统中的监测数据按照相关评价技术方法进行统计评价,形成各种统计报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和组合任意统计条件,如选择统计的测站、测点、监测时间、点位类型、点位级别、报表类型、评价类型等,对评价结果以列表方式显示并以excel格式导出。

3.7 数据上报情况查询

数据上报情况查询可通过设置查询条件,如选择查询的测站、点位级别、上报情况、监测时间等,快速查询各测站监测数据上报情况。

3.8 数据上报截止

根据数据报送时限要求,系统管理员统一设置截止时间,超过截止时间各用户将不能填报监测数据或修改已填报的监测数据。

3.9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包括测点管理、监测项目管理、评价方法管理和综合配置管理等模块。

3.9.1 监测点位设置

系统管理员对监测点位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设置,基本信息包括测点名称、测点编码、经纬度、地理位置等。为保证监测点位信息唯一性,各用户可查看但不能进行新增、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3.9.2 监测项目设置

系统管理员对监测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设置,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编码、化学式、单位、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值等。各用户可查看但不能进行新增、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3.9.3 评价方法设置

系统管理员根据全省监测技术规定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评价方法进行统一配置,以保证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

3.9.4 综合配置

系统管理员根据具体的监测频次、评价方法等属性对各监测点位进行逐一综合配置。只有经过综合配置的点位才处于正式启用状态,才能填报监测数据。

4 系统特点

4.1 形成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数据管理评价平台,具备先进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数据汇总方式,采用全省集中式数据库方式运行,各级监测站通过网络直报监测数据。

4.2 系统具备实时、准确的数据传输和评价功能,并且具备随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调整评价方法的灵活性、扩展性。

4.3 系统数据管理检索、计算引擎较为先进,能够满足全省各级监测站点并发传输数据、查询数据、结果计算等实时的需要。

4.4 对于需要上传至上级监测部门的数据能提供完善的转换接口,满足各级监测站汇总数据和上报数据的无缝转换。

5 结论

本系统采用B/S结构软件体系,建立一套技术先进、实用性强、运行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解决环境监测数据的报送、查询、存储、统计、管理等问题,使工作人员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数据共享及数据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环保部门管理监测数据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为今后软件功能的扩充提供了稳定的、符合信息技术主流趋势的开发平台。目前,本系统已在福建省各级环境监测部门使用,用户只需要打开浏览器,就可以填报、查询和分析数据,选择丰富多样的数据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环保信息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亦含,李旭文等.网络化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4):16-18.

[2] 熊果,桂柏林.环境监测数据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冶金环境保护, 2003,(4):58-60.

[3] 叶萍.浅论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19(1):99-101.

[4] 谢振华.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J].环境技术,2004,(2):30-34.

[5] 文新宇,黄萍等.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简介——以湖南省为例[J].四川环境, 2006,25(2):54-56.

监测数据范文第2篇

任务来源情况(包括合同签订),组织领导,监测计划确定,监测任务的组织实施(监测布点、现场监测),监督管理(监测资料的检查核定),监测结果分析,监测阶段报告,上级检查。 1 项目区及项目概况 2 监测时段和监测点布设 2.1划分监测时段

2.2扰动地貌类型划分和监测点布设 3 监测内容与方法 3.1监测内容

3.1.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 3.1.2 扰动面积监测 3.1.3 弃土弃渣监测 3.1.4 临时防护措施监测 3.1.5 植被恢复监测 3.1.6 工程措施监测

3.1.7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2监测方法

3.2.1 定位监测(沉沙池、简易观测场等) 3.2.2 临时监测 3.2.3 调查监测 3.2.4 巡查

4 不同侵蚀单元土壤侵蚀模数的分析确定 4.1 原地貌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模数 4.2不同扰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 4.3 不同防治措施土壤侵蚀模数 5 水土流失监测动态结果与分析 5.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 5.2 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 5.3 扰动地面动态监测结果 5.4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与分析 6.1 弃渣处理及防治效果 6.2 工程措施防治效果 6.3植物措施防治效果 6.4 运行初期水土流失 7 结论

7.1 防治达标情况

7.2 水土流失及防治综合评价 7.3 监测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

(二)监测

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数量、强度、成因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对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对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达标情况进行评价,为竣工验收提供依据;积累建设项目建设期水土保持方面的数据资料和监测管理经验,给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从而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1、监测原则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及其批复文以及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和水土流失特征,确定如下监测原则: (1)全面调查监测与重点观测相结合

全面调查是对整个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而言,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的动态变化,也就是全面了解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状况。重点观测即对特定地段较长期的连续监测,主要针对侵蚀强度监测、特殊地段及突发事件监测。 (2)以地表扰动类型确定水土流失量

开发建设项目地表扰动类型决定了水土流失速度。因此,可以通过监测地表扰动类型(各扰动类型的面积和侵蚀强度)确定水土流失量。

(3)地表扰动类型监测以弃土弃渣和平台监测为重点

本工程的弃土弃渣量(包括临时堆渣)达396.6×104m3。

平台的侵蚀模数相对较小,但面积很大,基本上每个标段都有,因此选为监测重点。22监测内容与方法

2、监测内容

(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

建设项目的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分为永久征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征占地面积在项目建设前已经确定,施工阶段及项目运行阶段保持不变,临时占地面积及直接影响区的面积则随着工程进展有一定变化,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临时占地和直接影响区的面积,确定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

主要监测弃渣量、岩土类型、弃土弃渣堆放情况(面积、堆渣高度、坡长、坡度等)、防护措施及拦渣率。 (3)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

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监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数量、质量;防护工程稳定性、完好程度、运行情况;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

不同阶段林草种植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扰动地表林草自然恢复情况;植被措施拦渣保土效果。

(4)施工期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

针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分别采用标桩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区法以及人工模拟降雨方法进行多点位、多频次监测,经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扰动类型的侵蚀强度及水土流失量。

3、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包括调查监测、地面定位观测。 (1)调查监测

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线路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1:5000地形图、照相机、标杆、尺子等工具,按标段测定不同工程和标段的地表扰动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面积。填表记录每个扰动类型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堆渣和开挖面坡长、坡度、岩土类型)及水土保持措施(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等)实施情况。 ①面积监测

面积监测采用手持式GPS定位仪进行。首先对调查区按扰动类型进行分区,如堆渣、开挖面等,同时记录调查点名称、工程名称、扰动类型和监测数据编号等。然后沿各分区边界走一圈,在GPS手簿上就可记录所测区域的形状(边界坐标),然后将监测结果转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软件显示监测区域的图形和面积(如果是实时差分技术的GPS接收仪,当场即可显示面积)。对弃土弃渣量测量,把堆积物近似看成多面体,通过测一些特征点的坐标,再模拟原地面形态,即可求出堆积物的 ②植被监测

选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标准地,标准地的面积为投影面积,要求乔木林20m×20m、灌木林5m×5m、草地2m×2m。分别取标准地进行观测并计算林地郁闭度、草地盖度和类型区林草的植被覆盖度。计算公式为:

D=fd/fe C=f/F 式中:D—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 C—林(或草)植被覆盖度,%; fd——样方面积,m2;

fe——样方内树冠(草冠)垂直投影面积,m2。 f——林地(或草地)面积,hm2; F——类型区总面积,hm2。

需要注意:纳入计算的林地或草地面积,其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都应大于20%。关于标准地的灌丛、草本覆盖度调查,采用目测方法按国际通用分级标准进行。 (2)地面观测

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的监测,采用地面观测方法。如桩钉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区法,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等,并以桩钉法和侵蚀沟法为主。同时采用自记雨量计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 ①桩钉法

将直径0.6cm、长20-30cm、类似钉子形状的钢钎相距1m×1m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共9根)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坡面,钉帽与坡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入册。坡面面积较大时,为提高精度,钢钎密度可加大。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以及时段末,观测钉帽出露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计算公式采用:A=ZS/1000COSθ,式中A-土壤侵蚀量,Z-侵蚀深度(mm),S-侵蚀面积(m2),θ-坡度值。 ②侵蚀沟样方法

在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来确定侵蚀量。样方大小取5-10m宽的坡面,侵蚀沟按大(沟宽>100cm)、中(沟宽30-100cm)、小(沟宽﹤30cm)分三类统计,每条沟测定沟长和上、中上、中、中下、下各部位的沟顶宽、底宽、沟深,推算流失量。

侵蚀沟样方法通过调查实际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推算侵蚀强度。重点是确定侵蚀历时和外部干扰。必须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 ③简易径流小区法

用木板、铁皮、混凝土或其它隔湿材料围成矩形小区,在较低的一端安装收集槽和测量设备,以确定每次降雨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

径流小区设置依据监测点实际地形,通过简单布置形成简易径流场,测定径流、泥沙。简易径流场分固定式和临时式两 ④人工模拟降雨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器,选择适当的降雨强度进行高土堆流失试验。研究堆渣的产流产沙规律。人工模拟降雨器选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生产的便携式降雨器,降雨器喷头高度3-6m,采用双喷头和单喷头两种方式,雨强范围为25-89.82mm/h,降雨时间10-60min。 降雨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用自记雨量计,常规雨量观测每日进行。

4、监测时段划分

项目所在区域8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4-9月,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且多暴雨,因此以4-9月为重点监测时段。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项目区降雨规律,监测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时段:

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为第一时段,制定监测方案并细化、全线调查及各种面积监测、部分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及监测设施布设,完成阶段报告1。

2002年3月至2002年7月为第二时段,重点进行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同时进行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2。

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为第三时段:完善侵蚀强度监测、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3。

2003年2月至2003年8月为第四时段:重点进行植物措施监测、各种面积核实监测、弃土弃渣整治监测等。完成总报告。

5、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布设主要指定位监测点。

桩钉监测点31个,分别布设在莲湖泵站、旗岭泵站、官仓倒虹吸、石山涵洞、隔水倒虹吸、金湖泵站及渡槽、地下涵、雁田箱涵。

侵蚀沟样方监测点21个,分别为莲湖泵站、石山涵洞及箱涵、金湖泵站及渡槽、雁田箱涵 简易径流小区监测点6个,分别为莲湖泵站、旗岭泵站、石山涵洞、金湖渡槽、雁田箱涵。 人工模拟降雨监测点3个,均在雁田箱涵。

(三)

不同侵蚀单元侵蚀模数分析

1、侵蚀单元划分

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可以将施工期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原地貌(未施工地段)、扰动地表(各施工地段)和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水泥构筑物及防治措施等无危害扰动)三大类侵蚀单元。在施工初期,原地貌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工程进展,扰动地表的面积逐渐增大,原地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最终原地貌完全被扰动地表和防治措施地表取代,随后防治措施逐渐实施,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比例大增。

施工期某时段(一般以年计)的土壤流失量即等于该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各基本侵蚀单元的面积与对应侵蚀强度乘积的总和。因此侵蚀单元划分及侵蚀强度的监测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原地貌侵蚀单元划分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区域属东江中下游地区,自然侵蚀主要集中在观澜河流域中上游的丘陵地带,面积约16km2,为中度面状侵蚀,少量沟状侵蚀。

监测的重点是施工期因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对于原地貌的流失评价采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书(报批稿)》中的分类方法和侵蚀模数,即将原地貌水土流失状况分为两种类型,大体上A标段为平原区,B、C标段为丘陵区。 ②地表扰动类型划分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供水泵站、隧洞、渡槽、箱涵、倒虹吸、地下埋管、人工渠改造及其它建筑物等。为了客观地反映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对建设项目的地表扰动进行适当的分类。施工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主要表现为弃土弃渣、开挖面、建筑物、施工平台等。堆渣、开挖面、平台等具有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照同一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基本一致、不同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明显不同的原则,共分为8类地表扰动类型,结果见下表。 地表扰动分类表

地表扰动

流失危害

有危害扰动

无危害扰动

扰动特征

开挖面

侵蚀对象

土质低堆渣

石质低堆渣

土质高堆渣

石质高堆渣

土质开挖面

石质开挖面

施工场地、

生活用地等

建筑物、填入洼地的堆渣、受保护的开挖面等

特征描述

花岗岩风化物高度≤4m

沙砾岩页岩类高度≤4m

花岗岩风化物高度>4m

沙砾岩页岩类高度>4m 花岗岩风化物

页岩类

地势平坦、零星渣堆、建筑材料

无流失、流失物进入封闭的区域(征地范围)

低土堆

低石堆

高土堆

高石堆

土质面

石质面

平台

无危害

1

8

1-4类为堆渣类型,

5、6类为开挖类型,第7类是平台,最后一类称为无危害扰动. ④防治措施分类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浆砌石护坡、沉砂池、箱涵及渣料场覆土、草皮护坡、草坪、各种防护林以及临时沙包挡土墙。监测中发现,除以上措施外,施工中采取的防护措施还包括混凝土喷描护坡、砖砌挡土墙(利用原有旧的砖墙),但未发现有渣场覆土、防护林。

监测结果表明:浆砌石护坡、混凝土喷锚护坡均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利用原有旧砖砌挡土墙的渣场,挡渣墙的拦渣效果也很好;箱涵覆土后配合草坪、场地平整后配合草坪,边界修建浆砌石排水沟,其防护效果也很好;截水沟一般与护坡工程连在一起;排水沟主要修建在输水线路的两边边界,其作用与护坡工程或植物措施合在一起,不易区分。因此监测过程中将各种防治措施分为两类——完全措施和有排水沟的植物措施等;完善措施是指采取措施后仍然完善措施:完全措施指采取措施后基本上没有土壤流失的措施,包括浆砌石护坡、混凝土喷锚护坡、挡渣墙等工程措施以及平地上配存在轻微土壤流失,但已达到允许范围的措施,如坡面植物措施(草皮护坡等)、恢复自然植被等。 2各侵蚀单元侵蚀模数 (1)原地貌侵蚀模数

原地貌侵蚀模数采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数据,平原区水土流失轻微,一般处于允许侵蚀范围之内,平均侵蚀模数为502.7t/km2.a,丘陵区平均侵蚀模数为7096t/km2.a。 (2)各地表扰动类型侵蚀模数

为了更好地反映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侵蚀强度分别以雨季月流失量(t/hm2.m)、平均次降雨流失量(t/hm2.e)和侵蚀模数(t/hm2.a)三种方式表示。

在被测定的几种地表扰动类型中,土质高堆渣侵蚀强度最大,平台侵蚀强度最小。相对来说,除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以外的几种扰动类型的流失速度在同一个数量级,高堆渣的流失速度明显比其它类型大一个数量级。

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

扰动类型

侵蚀强度(t/hm2)

雨季月流失量

(t/hm2.m)

次降雨流失量(t/hm2.m)

侵蚀模数 (t/hm2.a)

土质高堆渣

97.99

28.58

748.25 石质高堆渣

63.40

18.49

484.17 土质低堆渣

5.14

1.50

39.23 石质低堆渣

3.88

1.13

29.65 土质开挖面

17.21

5.02

131.45 石质开挖面

7.03

2.05

53.69 平

3.11

0.91

23.72

从次降雨流失量和月流失量来看,土质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月(雨季)流失量分别为97.99t/hm2和17.21t/hm2,流失速度是很高的。雨季一场降雨平均可以冲刷掉28.58t/hm2(土质高堆渣)和5.02t/hm2(土质开挖面)的泥沙。施工过程中,对土质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造成土壤流失。

(四)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

1、

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 (1)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为486.27hm2,见表4-1。其中项目建设区361.73hm2,包括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项目永久占地面积203.94hm2,因管线沿线施工营造布置占地、轧筛场、渣场以及导流、支洞、公路施工等项目临时占地157.79hm2。

本工程直接影响区主要包括输水沿线施工的两侧、泵站周围、渣场、石料场周围及下游、临时道路两旁。该项目直接影响区面积124.54hm2,其中输水管线开挖平均宽度30m为项目建设区,中间地形较为陡峭(坡度大于20°)的及临水开挖的管线的平均影响范围为50m,管线开挖的直接影响区面积8.72hm2。隧洞开挖直接影响区面积为2.6hm2。泵站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hm2。渣场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山沟、废弃河道、待开发用地上,弃渣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5hm2。石料场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33hm2。供水改造工程场内的临时道路长为59.89km,直接影响区为道路两旁平均宽度10m的范围,面积为59.89hm2。

表4-1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

单位:hm2 时间

项目

泵站

管线

渣场

石料场

其它

小计

合计 可研究段

项目

建设区

永久占地

134.44

56.16

13.34

203.94

361.73

临时占地

22.59

56.27

4.99

78.93

157.79

直接

影响区

4+8.72+2.6

45

4.33

59.89

124.54

124.54 初步设计

占地

29.87

104.61

18.81

14.45

1.58

169.31

416.2

临时占地

24.25

100.44

12.71

109.49

246.89

直接

影响区

4.34

16.54

38.87

11.21

90.57

161.53

161.53

到初步设计阶段,由于项目建设内容的调整,如取消漳洋和凤岗泵站,隧洞及箱涵等输水管线走向的改变等,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防治责任范围调整为577.73hm2,详见表5-1。其中永久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03.94hm2减少为161.31hm2,而临时占地面积则由原来的157.79hm2增大为246.89hm2,项目建设区增大为461.2hm2,直接影响区相应增加为161.53hm2。 (2)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与水土保持方案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永久征占地面积由可行性研究中的203.94hm2,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61.31hm2,进一步减少为126.63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37.91%和21.50%。第二,取消了初步设计中的石料开采场,工程所需的石料,部分利用隧洞开挖过程中的弃渣,不足部分全部外购。石料场和渣场是大部分建设项目施工期的两大水土流失源,利用弃渣做石料,既减少了弃渣数量及其占地面积,同时不再有石料场水土流失问题。第三,弃土弃渣用地明显减少,由可行性研究中的112.43hm2,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19.25hm2,减少为64.60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42.54%和45.83%;而且均改为临时用地,不再包含在永久占地中,弃渣经加工利用(包括工程本身用做石料以及当地利用)和整治处理后归还当地政府,因此弃土、弃渣占地均为临时占地。第四,临时施工道路占地大为减少,由于项目建设区东莞市交通发达,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修建的临时道路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利用现有道路完成任务。第五,直接影响区面积减少50%以上,由可行性研究中的124.54hm2,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61.53hm2,减少为39.36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68.40%和75.63%。

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以上变化,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比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范围明显减小,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352.63hm2,比可行性研究减少27.5%,比初步设计减少39%。项目建设区面积为313.27hm2,分别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15.47%和32.86%。详见表5-2。

4-2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表

单位:hm2 标

项目建设区

直接影响区

合计

建设区

合计

永久征地

临时占地

渣场

临时道路

施工场地及营地

A-Ⅰ

8.65

3.96

1.42

2.24

0.37

9.02 A-Ⅱ

22.54

10.57

5.15

0.6

7.25

0.89

23.43 A-Ⅲ1

21.15

8.9

12.25

4.6

25.75 A-Ⅲ2

27.8

9.52

6.98

11.3

3.45

31.25 B-Ⅰ

32.58

10.68

8.37

13.53

1.17

33.75 B-Ⅱ1

35.27

12.74

7.79

2.3

16.1

1.92

37.19 B-Ⅱ2

5.9

2.9

0.42

6.32 B-Ⅲ1

20.95

7.05

5.71

1.2

5.81

2.38

23.33 B-Ⅲ2

9.8

3.6

4.95

1.2

11.00 B-Ⅲ3

15.11

9.2

4.68

3.46

18.57 C-Ⅰ

34.65

18.45

9.55

2.1

4.55

6.8

41.45 C-Ⅱ

21.42

10.24

5.36

1.1

4.72

4.42

25.84 C-Ⅲ1

15.44

3.25

4.63

7.56

1.47

16.91 C-Ⅲ2

16.43

4.54

5.35

6.54

1.17

17.6 C-Ⅳ

25.58

10.93

4.29

0.7

9.66

5.64

31.22 合计

313.27

126.63

64.60

8.00

114.04

39.36

352.63

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 (1)设计弃土弃渣

根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有关设计资料,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在可行性研究中认定的土石方开挖量774.89×104m3,土石方回填量437.76×104m3,工程弃渣量为419.73×104m3,拟分11个渣场堆放,渣场设计占地面积为112.43hm2。

初步设计中核定的土石方开挖量减少为658.51×104m3,土石方回填量417.63×104m3,工程弃渣减少为241.88×104m3,拟采用13个渣场堆放,新增2个渣场,可行性研究阶段的11个渣场,在初设中,位置和编号略有变化,初设中渣场编号为1#-14#,缺2#,设计占地面积为119.25hm2。 (2)弃渣场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施工期弃土弃渣实际使用了19个渣场。19个渣场中,11个为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的渣场,2个为初步设计中增加的渣场,这13个渣场均为设计渣场,施工期新增6个渣场。

设计渣场中,有2个渣场在施工期位置和原用地类型有较大改变,它们是1#渣场由原计划东江边山坡地改为岭头村鱼塘,14#渣场由原定山沟改为雁田村鱼塘。6个新增渣场位置分别为莲湖泵站(N1#)、旗岭泵站(N2#)、走马岗支洞口(N3#)、官仓倒虹吸(N4#)、石山涵洞(N5#)和地下涵(N5#)。 各渣场的占地面积与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相比,施工期渣场数量增加,但占地面积则减少,实际占地面积比可行性研究减少42.54%,比初步设计减少45.83%。 (3)弃土弃渣量动态监测结果

施工期弃土弃渣监测结果见表4-3。由表可知,第一年全线弃土弃渣量为256×104m3,第二年为396.6×104m3,第三年为225.9×104m3。

施工期最大弃渣量(第二年)低于水土保持方案中弃渣量,但高于初步设计中的弃渣量。施工期弃渣量与方案(可行性研究)弃渣量的不同,主要由于设计变更。施工期第二年大部分临时弃渣还没有回填,因此实测最大弃渣量大于按挖填平衡计算的设计弃渣量,第三年大部分临时堆渣已回填或被加工利用,因此监测值低于设计值。

表4-3施工期弃土弃渣监测结果

标段

数量(×104m3)

渣场

2001

2002

2003

编号

面积hm2

A-Ⅰ

2.7

4.3

4.3

1.42

由原定山坡地改为鱼塘、土渣 A-Ⅱ

7

永久征地范围内

4.6

4.6

N1

1.53

附近废弃地、土渣、第二年开始使用

14.8

14.8

3.62

废弃旧河道、土渣、石渣 A-Ⅲ1

7.5

永久征地范围内

A-Ⅲ2

19.8

24.9

24.9

6.98

废弃旧河道、土渣、石渣 B-Ⅰ

37.6

20.1

N2

1.16

施工场地附近山沟中、石渣

36.1

7.21

陈屋贝村鱼塘、第二年开始使用 B-Ⅱ1

2.4

2.4

走马岗洞口、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9.1

29

N3

3.22

走马岗支洞口、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13.7

10.3

N4

2.29

官仓河滩地及农田、土渣、石渣

11.4

18.6

5

2.28

河滩地、石料 B-Ⅱ2

B-Ⅲ1

12.4

12.4

6

1.51

河滩地、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10.4

13.3

9.5

N5

1.9

丘陵地、土渣、第三年植树

4.5

4.5

2.3

低洼地、土渣、石渣 B-Ⅲ2

5.2

3.2

永久征地范围内 B-Ⅲ3

16.8

10.5

永久征地范围内

C-Ⅰ

27.8

40.1

40.1

9.55

山塘、土渣、石渣

1.5

1.5

永久征地范围内

4.6

4.6

永久征地范围内

C-Ⅱ

27.2

12.4

3.4

农田、有1.8m砖砌挡渣墙

11.8

11.8

1.31

山沟、石渣

N6

0.65

农田、土渣

C-Ⅲ1

5.3

5.3

5.3

0.88

低洼地、土渣

33.3

18.8

3.75

山塘、石渣、石料(包括C-Ⅲ2) C-Ⅲ2

25.4

25.4

12

3.23

丘陵、石渣、有1.8m砖砌挡渣墙

12.7

12.7

12

2.12

土渣,第二年恢复植被,第三年回填利用

C-Ⅳ

3.6

3.6

13

0.52

废弃地、土渣、第二年利用完

15.1

15.1

15.1

3.77

鱼塘、土渣

6.6

6.6

6.6

永久征地范围内 全线

256

396.6

225.9

64.6

3、地表扰动面积动态监测结果

地表扰动面积监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扰动类型判断和面积监测,其中扰动类型判断是关键,扰动类型的划分和判定是由其侵蚀强度确定的,监测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流失状态进行归类和面积监测。 在施工期第一年,防治责任范围内有55.76hm2(15.81%)的区域属于原地貌类型,堆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6.99hm

2、2.55hm

2、55.63hm2,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4.82%、0.72%、15.78%,占防治责任范围62.87%的区域为无危害扰动。堆渣和平台所占比例虽然不大,因其侵蚀强度较大,是该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的主要流失源。

施工第二年,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原地貌逐渐减少。该阶段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的堆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8.35 hm

2、2.58 hm

2、61.49 hm2,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5.2%、0.73%、17.44%,与第一年相比,所占比例均增大。

施工第三年,随着各项防治措施的不断实施,无危害扰动面积进一步增大为285.68hm2,占防治责任范围的81.01%;堆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7.38 hm

2、1.78 hm

2、47.79 hm2,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4.93%、0.51%、13.55%。

4、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

流失量=∑侵蚀单元面积×侵蚀强度。 表4-4施工期各标段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表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流失量(t)

比例(%)

流失量(t)

比例(%)

流失量(t)

比例(%) A-Ⅰ

20.6

0.59

20.6

0.60

8.8

0.32 A-Ⅱ

216.2

6.19

253.2

7.32

104.6

3.80 A-Ⅲ1

436.1

12.50

192.0

5.55

76.8

2.79 A-Ⅲ2

121.7

3.49

97.5

2.82

83.0

3.02 B-Ⅰ

607.6

17.41

268.6

7.77

59.7

2.17 B-Ⅱ1

189.9

5.44

189.9

5.49

261.5

9.50 B-Ⅱ2

31.2

0.89

26.8

0.78

B-Ⅲ1

362.3

10.38

592.0

17.12

463.1

16.83 B-Ⅲ2

81.4

2.33

153.5

4.44

66.7

2.42 B-Ⅲ3

321.3

9.21

224.0

6.48

98.5

3.58 C-Ⅰ

243.6

6.98

648.0

18.74

648.0

23.55 C-Ⅱ

185.1

5.30

274.0

7.93

261.7

9.51 C-Ⅲ1

274.6

7.87

187.8

5.43

187.8

6.82 C-Ⅲ2

83.2

2.38

42.6

1.23

165.5

6.01 C-Ⅳ

315.3

9.03

286.9

8.30

266.5

9.68 合 计

3490

100

3457

100

2752

100 由表可知:第一年的土壤流失量为3490t。土壤流失量较大的标段分别为B-Ⅰ(旗岭泵站)、A-Ⅲ1(莲湖-石水口明槽)、B-Ⅲ1(石山涵洞)、B-Ⅲ3(契爷石水-塘厦明槽、箱涵)、C-Ⅳ(沙岭-上埔箱涵)、C-Ⅲ1(窑坑隧洞)、C-Ⅰ(金湖渡槽)、A-Ⅱ(莲湖泵站)等八个标段,其流失量合计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79.57%。其中仅B-Ⅰ标段的流失量就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17.41%,是该阶段流失最严重的标段,因为该标段旗岭泵站弃渣没有按规定堆放,没有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施工第二年的土壤流失量为3457t,与第一年接近。土壤流失量较大的标段分别为C-Ⅰ、B-Ⅲ

1、 C-Ⅳ、C-Ⅱ(凤凰岗-窑坑地下涵)、B-Ⅰ、A-Ⅱ、B-Ⅲ3 、A-Ⅲ1等八个标段,其流失量合计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79.21%。与第一年相比,主要流失标段仍然为八个,但流失最严重的标段变为C-Ⅰ标段和B-Ⅲ1标段,其流失量分别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18.74%和17.12%,合计达35.86%。 施工第三年的土壤流失量为2752t,明显低于前两年。大部分标段的流失量均减少,土壤流失量较大的前四个标段与第二年一致,即C-Ⅰ、B-Ⅲ

1、C-Ⅳ、C-Ⅱ,但它们的流失量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比例增大到59.56%。

5、各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

不同阶段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见表4-5。 表4-5施工期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

低土堆

低石堆

高土堆

高石堆

土质面

石质面

原地貌

措施 第

第 第7

6、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结果

(1)

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的防治措施 ①设计工程措施

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沉砂池、覆土工程和护坡工程等,见表4-6。 表4-6方案设计工程措施统计表

序号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工作内容

单位

可研

初设

数量

数量

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

渡槽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258.5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643.5

倒虹吸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2237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5539

输水箱涵段

总覆土量

m3

48035

38839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11940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39780

隧洞口开挖面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1690

5636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1950

11234

例(%)

18.30

3.47

26.92

5.81

0.53

3.26

41.19

0.53 三年二年

比流

比流

例量例量(%)

17.29

0.28

6.86

13.32

0.79

3.60

37.81

20.05

(t)

652.0

853.0

285.7

89.4

102.0

1458.5

16.8 (%)

18.86

24.67

8.26

2.59

2.95

42.19

0.48 (t)

503.7

95.5

740.8

159.8

14.5

89.7

1133.6

14.一年

量(t)

603.4

9.8

239.4

464.8

27.6

125.6

1319.5

699.8

沉沙池人力挖方

m3

6500

1300 2

石料场防治区

截水沟人力挖方

m3

3120

14432

削极石方明挖

m3

1600

1808

截水沟M7.5浆砌石

m3

2520

4113

临时沉沙池开挖土方

m3

10000

外拉表土覆盖

m3

6000

6000

C20种植槽

m3

960

1248 3

弃渣场重点治理区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16520

921.5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4620

14296

外拉表土覆盖

m3

22500

24074 4

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

截水沟人力挖方

m3

1500

截水沟M7.5浆砌石

m3

1200

2920

沉沙池开挖土方

m3

2000

3162

外拉表土覆盖

m3

6000

6387

M7.5浆砌石网格护坡

m3

15000

7015 5

临时性道路防治区

M7.5浆砌石挡土墙

m3

8750

10062.5

外拉表土覆盖

m3

14000

截水沟人力挖方

m3

6084 ②设计植物措施

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是各种绿化工程,见表4-7。 表4-7方案设计植物措施统计表

序号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工作内容

单位

可研

初步设计

数量

数量

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

渡槽

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

m2

6995

倒虹吸

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

m2

23530

输水箱涵段

植草皮面积

m2

548470

587565

隧洞口开挖面

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

m2

44850

42385 2

石料场防治区

恢复植被面积

m2

133400

133400 3

弃渣场重点治理区

渣场绿化面积

m2

1124900

224140 4

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

植草皮面积

m2

80000

13537 5

临时性道路防治区

临时道路绿化面积

m2

180000

167400 6

合计

2111620

③渣场防治措施

方案设计的渣场防治措施见表4-8。 表4-8方案设计渣场防治措施统计表

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16520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4620

外拉表土覆盖

m3

22500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动态监测结果

包括对工程开挖面、堆渣及施工场地的防护措施,可分为护坡工程、排水工程、拦渣工程、绿化工程及临时防护措施等。

①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工程措施 表4-9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表 标段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备注 A-Ⅰ

东江口—莲湖人工渠道

绿化工程

施工第二年完成大部分,第三年基本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第二年人工渠两侧便道外修建浆砌石矩形排水沟

影响区整治工程

第三年自然植被恢复 A-Ⅱ

莲湖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体)

02年7月完成回填覆土,开始建排水沟、护坡等

绿化工程

02年7月开始站场内绿化

渣场整治工程

4渣场平整为建筑用地、N1渣场自然植被恢复

影响区整治工程

完成 A-Ⅲ1

莲湖-石水口明槽

绿化工程

03年开始绿化、6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03年开始两侧砼抹面矩形排水沟建设,已配套

永久道路护坡工程

草皮护坡6月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7月自然植被恢复 A-Ⅲ2

箱涵工程

绿化工程

02年7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02年底两侧砼抹面矩形排水沟已配套

渣场整治工程

平整为建筑用地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基本恢复

B-Ⅰ

旗岭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体)

完成

绿化工程

部分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临时渣场未整治

边坡防护工程

边坡砼喷锚01年初完成、浆砌石护坡03年7月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未整治

旗岭渡槽

绿化工程

部分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B-Ⅱ1 走马岗隧洞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削坡开级、砼喷锚护坡、截水沟

支洞渣场整治工程

未整治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出口为公路,02年8月完成洞口建设

官仓倒虹吸

箱涵绿化工程

03年初开始,已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影响区整治工程

平整、未绿化

观音山隧洞

箱涵绿化工程

03年5月开始,已完成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开挖面砼喷锚护坡、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开挖面砼喷锚护坡、截水沟

笔架山隧洞

渣场整治工程

弃渣利用完,转化为扎筛场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砼喷锚、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施工期砼喷锚、完工后浆砌石护坡 B-Ⅱ2

樟洋渡槽

绿化工程

03年初开始,已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B-Ⅲ1

石山隧洞

渣场整治工程

未整治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浆砌石排水沟、开挖面砼喷锚、浆砌石护坡

石山涵洞渠道工程

护坡工程(主体)

02年7月完成浆砌石、网格植物

排水工程

02年10月完成浆砌石、砼抹面排水沟

绿化工程

部分于02年3月完成,03年5月全部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2年6月平整后植树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续表6-4 标段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完成情况

B-Ⅲ2

隔水-契爷石水明槽工程

绿化工程

03年初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护坡工程

02年10月完成浆砌片石护坡、截水沟

B-Ⅲ3

契爷石水-塘厦明槽及箱涵工程

绿化工程 03年初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永久道路护坡工程

草皮护坡

C-Ⅰ

金湖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体)

03年6月完成

泵站场区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护坡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部分未平整

排水工程(主体)

03年6月完成浆砌石

金湖渡槽

护坡绿化工程

03年6月种草

绿化工程

03年6月种草、植树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已植树

C-Ⅱ

凤皇岗--窑坑输水管

排水工程(主体)

浆砌石、砼抹面

护坡工程

03年6月浆砌石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3年6月基本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自然植被恢复

C-Ⅲ1

窑坑隧洞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工初期砼喷锚护坡、浆砌石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02年9月完成浆砌石挡土墙、浆砌石截水沟

绿化工程

箱涵02年5月完成,其它03年4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未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完成

C-Ⅲ2

凤岗隧洞首段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3年2月平整、6月植被恢复

凤岗隧洞中后段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C-Ⅳ

隧洞出口箱涵、沙岭倒虹吸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已配套

渣场整治工程

02年10月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完成

沙岭-上埔箱涵

绿化工程

部分02年初,其它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1年初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浆砌石、砼抹面

影响区整治工程

部分自然植被

②弃土弃渣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表4-10渣场防护及整治监测结果 渣场

数量 ×104m3

说明

4.3

鱼塘,已平整,建房 3

36.1

陈屋贝村、鱼塘、已平整 4

39.7

废弃旧河道,已平整、建房

笔架山隧洞渣场,工程渣料已被全部用完,现已为石料厂,由他人经营 6

石山隧洞渣场,工程渣料已被全部用完,场地需要平整绿化 7

4.5

低洼地,已平整、建房 8

23.1

低洼地、山塘,部分未绿化

地下涵临时弃渣、山沟中、已全部利用,场地已平整、植树 10

3.4

有1.8m砖砌挡渣墙,大部分弃渣已利用,未平整绿化

5.4

石渣已利用、场地正在变为建筑用地,土渣仍在,自然植被恢复较好,覆盖度80% 12

弃土弃渣全部回填利用,渣场已平整,自然植被恢复较好,覆盖度80% 13

弃土全部回填,场地被地方利用,与附近垃圾场连为一体变成了垃圾场

15.1

鱼塘、已平整,建房

N1

4.6

莲湖泵站附近,弃渣未整治,部分地段自然植被恢复较好 N2

旗岭泵站附近山沟,施工期弃渣已回填利用或运走 N3

走马岗支洞口、隧洞开挖渣料、全部利用、未平整绿化 N4

官仓箱涵弃渣、部分未平整、自然植被恢复良好

N5

9.5

石山涵洞渣场、堆放在河沟边,局部有沙袋拦挡,部分为自然植被拦挡,自然植被生长茂盛。渣场表面种植山指甲树苗,成活率70%左右,有自然草生长。 N6

地下涵临时弃渣、已全部利用,场地已平整、植被恢复良好 合计

154.7

③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是输水箱涵、渡槽、泵站等完工区绿化,绿化方式以铺草皮为主,并配合有少量乔木树种和灌木、及花卉,同时包括自然植被恢复。

箱涵区完工后一般形成30m左右的永久占地区,边界建有围墙或护栏,仅靠护栏为浆砌石或水泥排水沟,中间除箱涵和水泥路以外的地方全部覆土绿化、绿化方式有铺草皮、植树、栽花,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防治责任范围内可恢复植被的面积为120.8hm2,施工第二年初石山涵洞完工区及雁田箱涵完工区开始绿化,绿化面积为16.88hm2。第三年绿化面积增加为51.18hm2。施工期末林草覆盖面积达115.92hm2。 (2)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动态监测结果 ①治理度

水土流失治理度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防治面积占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分监测。

施工第一年,各标段以开挖为主,产生大量弃土弃渣和开挖面。该阶段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开挖面水泥喷浆、截水沟、挡渣墙、临时沙包及排水工程。各项措施的防治面积合计为221.7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62.87%。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4.72hm2。

第二年新增防治措施包括输水管线两侧永久排水沟、开挖面浆砌石护坡、网格植物护坡及绿化工程等。各项措施的防治总面积为270.21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76.63%。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10.3hm2,绿化工程面积为16.88hm2。

第三年绿化工程及生物护坡面积继续加大,各项措施的防治总面积达285.68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81.01%。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11.97hm2,绿化工程面积为39.21hm2,生物护坡面积为5.05hm2。 施工期末及运行初期的防治总面积增大为323.85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91.84%。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12.11hm2,绿化工程面积为57.28hm2,生物护坡面积为17.89hm2。

②拦渣率

拦渣率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实际拦挡弃土弃渣量与防治责任范围内弃土弃渣总量的百分比。 表4-11施工期弃土弃渣流失量监测结果 标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面积

侵蚀模数

流失量

面积

侵蚀模数

流失量

面积

侵蚀模数

流失量

( hm2)

t/hm2.a

T

( hm2)

t/hm2.a

t

( hm2)

t/hm2.a

t A-Ⅰ

1.42

0

0.0

1.42

0

0.0

1.42

0

0.0 A-Ⅱ

2.33

39.23

91.4

2.33

39.23

91.4

0.0

0.0

1.53

39.23

60.0

1.53

39.23

60.0

0.0

3.62

0

0.0

3.62

0

0.0 A-Ⅲ1

0.0

1.51

39.23

59.2

0.31

0.0 A-Ⅲ2

4.21

0

0.0

6.98

0

0.0

6.98

0

0.0 B 27.5

0.0

5.01

0

0.0

7.21

0

0.0

B-Ⅱ1

0.6

0

0.0

0.6

0

0.0

0.0

3.22

0

0.0

3.22

0

0.0

3.22

29.65

95.5

2.29

39.23

89.8

2.29

39.23

89.8

1.68

39.23

65.9

-Ⅰ

0.96 484.17

464.8

0.26

484.17

125.9

1.16

23.72

2.28

0

0.0

2.28

0

0.0

2.28

0

0.0 B-Ⅱ2

0.0

0.0 B-Ⅲ1

1.51

0

0.0

1.51

0

0.0

1.51

23.72

35.8

0.32

748.25

239.4

0.63

748.25

471.4

0.48

748.25

359.2

0.0

1.13

39.23

44.3

2.3

0

0.0 BB

--

ⅢⅢ2

1.3

39.23

51.0

0.86

39.23

33.7

0.86

39.23

33.7 3

4.61

39.23

180.9

2.13

39.23

83.6

1.1

39.23

43.2 C-Ⅰ

8.11

0

0.0

9.55

0

0.0

9.55

0

0.0

0.0

0.58

39.23

22.8

0.58

39.23

22.8

0.0

0.51

748.25

381.6

0.51

748.25

381.6 C-Ⅱ

0.0

3.4

0

0.0

3.4

0

0.0

0.33

29.65

9.8

0.33

484.17

159.8

0.33

484.17

159.8

0.0

0.65

39.23

25.5

0.65

39.23

25.5

C-Ⅲ1

0.88

0

0.0

0.88

39.23

34.5

0.88

39.23

34.5

3.75

0.0

3.75

0

0.0

3.75

0

0.0

C-Ⅲ2

3.23

0

0.0

3.23

0

0.0

3.23

29.65

95.8

2.12

39.23

83.2

2.12

10.6

2.12

39.23

83.2 C-Ⅳ

0.52

39.23

20.4

0.52

39.23

20.4

0.52

0

0.0

3.77

0

0.0

3.77

0

0.0

3.77

0

0.0

2.21

39.23

86.7

2.21

39.23

86.7

2.21

39.23

86.7 全线

49.97

1317.4

68.81

1801.3

67.16

1610.6 由表4-11可知,施工期弃土弃渣流失量,第一年为1317.4t,第二年为1801.3t,第三年为1610.6t,合计为4729.2t。以施工期最大弃土弃渣量396.6×104m3计,可得施工期拦渣率为99.88%。 ③植被恢复系数与林草覆盖度

植被恢复系数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植被恢复面积占防治责任区范围内可恢复植被面积百分比,可恢复植被面积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分析论证确定的可以采取植物措施的面积。林草覆盖率则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林草面积占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的百分比。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责任范围为352.63hm2,由植物措施监测结果可知,可恢复植被的面积为120.8hm2,施工期末林草覆盖面积为115.92hm2,由此可计算出运行初期的植被恢复系数为95.96%,林草覆盖率为32.87%。

施工期第二年、第三年林草覆盖面积分别为16.88hm2和51.18hm2,则第二年的植被恢复系数和林草覆盖率为13.97%和4.79%,第三年的植被恢复系数和林草覆盖率为42.37%和14.51%。 ④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量与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容许土壤流失量之比。

根据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区域属于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允许流失量为500t/km2.a,由施工期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计算各阶段平均土壤流失量和土壤流失控制比(表4-12)。 平均土壤流失量=标段(全线)土壤流失总量÷标段(全线)面积 土壤流失控制比=标段(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土壤允许流失量

表4-12施工期平均土壤流失量及土壤流失控制比

标段

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a)

土壤流失控制比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A-Ⅰ

2.29

2.29

0.97

0.46

0.46

0.19 A-Ⅱ

9.23

10.81

4.47

1.85

2.16

0.89 A-Ⅲ1

16.94

7.45

2.98

3.39

1.49

0.60 A-Ⅲ2

3.89

3.12

2.66

0.78

0.62

0.53 B-Ⅰ

18.00

7.96

1.77

3.60

1.59

0.35 B-Ⅱ1

5.11

5.11

7.03

1.02

1.02

1.41 B-Ⅱ2

4.94

4.24

0.00

0.99

0.85

0.00 B-Ⅲ1

15.53

25.37

19.85

3.11

5.07

3.97 B-Ⅲ2

7.40

13.95

6.06

1.48

2.79

1.21 B-Ⅲ3

17.30

12.06

5.31

3.46

2.41

1.06 C-Ⅰ

5.88

15.63

15.63

1.18

3.13

3.13 C-Ⅱ

7.16

10.60

10.13

1.43

2.12

2.03 C-Ⅲ1

16.24

11.10

11.10

3.25

2.22

2.22 C-Ⅲ2

4.73

2.42

9.40

0.95

0.48

1.88 C-Ⅳ

10.10

9.19

8.54

2.02

1.84

1.71 全线

9.90

9.80

7.80

1.98

1.96

1.56

由表可知,施工期第一年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为9.90t/hm2.a,即99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98;第二年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为98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96;第三年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为78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56。 ⑤扰动土地整治率

扰动土地整治率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扰动土地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扰动土地是指开发建设项目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挖损、占压、堆弃用地,均以垂直投影面积计。扰动土地整治面积,指对扰动土地采取各类整治措施的面积,包括永久建筑物面积。

根据以上定义,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扰动土地面积应该为整个防治责任范围,即352.63hm2。而扰动土地整治面积即等于综合治理面积(土壤流失量已达达允许侵蚀标准)加上那些采取措施后仍然未达到允许侵蚀标准的面积,由此可得扰动土地整治面积为339.08hm2,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6.16%。

6、运行初期水土流失监测

经过采取各项防治措施,运行初期防治责任范围内91.84%的区域其土壤流失量已达到允许侵蚀标准,其中大部分区域基本没有土壤流失,监测结果可以计算出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运行初期防治责任范围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18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0.41。

7、结论

(1)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水利部批文,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486.27hm2。其中项目建设区361.73hm2,包括永久占地面积203.94hm2和临时占地157.79hm2;直接影响区124.54hm2,包括工程沿线两侧、泵站周围、渣场、石料场周围及下游、临时道路两旁。 从可行性研究到施工设计,工程发生以下变更:①取消了凤岗泵站并对输水线路进行了优化;②取消了石料开采场,工程所需石料,部分利用隧洞开挖过程中的弃渣,不足部分全部外购;③利用隧洞弃渣加工石料,永久弃渣大为减少(包当地利用),渣场整治后归还当地,弃土、弃渣占地均改为临时占地,面积由112.43hm2减少为64.60hm2,减少42.54%;④由于项目建设区东莞市交通发达,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修建的临时道路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利用现有道路完成任务,临时施工道路占地大为减少;⑤随着渣场和临时道路占地面积的减小,直接影响区面积减少50%以上。

由于设计上的以上变化,实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352.63hm2,与方案设计值相比,减少27.5%。其中永久占地减少为126.63hm2,直接影响区减少为39.36hm2,但临时占地有所增加,为186.64hm2。考虑到工程设计的变更,可以认为,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基本上是合理的。 工程竣工进入运行期后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应为永久征地范围,即126.63hm2。 (2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将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分为5个防治区,即弃渣场重点治理区、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临时道路防治区和石料场防治区,分区采取了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的总体布局合理,效果明显,达到水土保持方案设计要求。

8、存在问题及建议

(1)莲湖泵站厂区内未绿化区域,补播适宜的草种,以增加地面覆盖,控制水土流失。

(2)旗岭泵站厂区内、直接影响区及渡槽未绿化区域,补播适宜的草种,以增加地面覆盖,控制水土流失。 (3)走马岗支洞口渣场在归还当地前应尽快平整、覆土。

(4)石山涵洞渣场顶面需设置排水设施,将地表径流安全排入河道。渣面在交还地方前补播适宜的草种,以恢复自然植被。

(5)部分临时工棚及场地尚需妥善处理,局部临时道路边坡仍需种植林草,以恢复植被。

监测数据范文第3篇

1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解析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最主要的装置是一套自动分析仪器, 在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支持下, 利用专业软件对地表水进行监测分析。此系统日夜歇运作,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得到一组数据, 通过通讯设备传输到监测中心。监测中心在接收到数据后会进行保存、管理和发布等操作[1]。

2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数据技术评估的作用

2.1实时了解水质具体情况

在我国, 水污染较为严重, 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形成制约。水质的一般监测都是人工采样后进行实验室分析, 通常每月、每季度监测1次, 在水质监测上存在较大缺陷, 无法得到水质变化的规律[2]。此技术则能连续得到数据, 结果客观、公正, 能为环境管理提供支持。在某些地表水水质监测中, 人工采样等方式依旧发挥重要作用。但此技术能自动监测水质, 自动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 避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3]。

2.2实时监控水污染

使用此技术可获得水体污染物数据, 且由于获得的数据有连续性, 因为可判断水体变化情况, 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实时监控。在污染发生后, 观察数据的变化, 判断污染程度, 及时对水污染采取控制措施[4]。

2.3增强环保部门工作效率

此技术被应用在地表水监测中, 使环保部门在监测系统的支持下, 实现改进环保工作的目的, 实现相关部门间的水质数据共享, 提高了水质监测的效率, 让水质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5]。

3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数据技术评估方案

3.1具体监测过程

在对地表水的水质实施监测时, 要对监测装置进行调整, 使其符合监测要求。p H检测在现场完成即可, 氨氮和TOC数值等方面的检测则要在实验室完成。每个方面的检测都有固定的检测方法, 在实施检测时要严格遵守要求。为让结果客观合理, 要在每个采样位置收集瞬间以及时间混合类型的水样。

3.2评价过程

在实验室中获得结果后, 与自动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使用t进行检验, 对比结果差异。使用t进行检验, 可灵活对结果的差异实施判定, 为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在对氨氮和TOC实施检测时, 要使用加标回收率法。在使用此方法对样品实施检测时, 要在同类型样品的子样品中添加某些物质, 如此才可顺利开展测定, 对回收率实施测算。

3.3试验方案

为让试验使用的水样符合实验要求, 可在监测站取水口的各个方向安置采样点, 安置的深度要和取水口保持相同水平。为了防止收集的水样和自动收集的水样之间存在差异, 两者的采集时间要相同。具体采样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测定方式:⑴首先实施全天候测定。从0 时开始到20 时, 每隔4h, 自动监测设备进行采样。在相同深度开展自动取样和人工取样。直接在现场测定p H, 其余指标在回到实验室后进行检测。⑵在自动监测设备开始取样之前和之后的20min, 每隔5min在与其保持相同水深位置手动取样。p H直接在现场检测, 其余指标在回到实验室后实施检测。⑶在自动监测设备开展检测时, 以人工的方式在相同水深的位置开展取样。各项指标的检测方式同上。⑷选择符合容积符合试验要求的塑料水桶, 使用水泵抽取当地地表水, 对桶内的水进行彻底搅拌, 将自动采样设备放入水桶中, 重新搅拌, 开展自动检监测。各指标测定方式如上。⑸选择符合要求的水桶, 加入一定量的试验添加物, 将水搅拌到均匀状态, 启动自动监测设备。各指标检测方法如上。⑹选择两个水桶, 使用水泵将地表水抽入其中, 如杂物较多, 需要进行过滤, 把自动监测设备的采样工具放入其中, 将水样搅拌均匀。将大桶的水抽入两个小桶中, 两个桶容积相同, 对体积进行测量。将自动监测设备放入其中一个小桶。另外一个水桶加入试验添加物, 充分搅拌后, 使用自动监测设备检验。

4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试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在此次试验中, 通过对样本的p H值进行测定, 发现各种使用测定方法获得的结果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表明自动监测获得的结果比较准确。在对高锰酸钾实施测定时, 水样不均匀的情况对结果产生一定干扰, 实验室结果和自动测定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但可利用自动测定结果均值变化对地表水的耗氧量变化情况实施判定。在测定TOC时, 对回收率结果实施分析时, 发现自动检测结果较为准确。但由于测定此项指标有较高的时效性要求, 导致其结果比实验室结果高。在测定氨氮水平时, 在对回收率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 样本颜色会对实验室研究方法产生较大干扰, 原因可能是水样浑浊程度越重, 在絮凝沉淀时发生乳化现象, 致使过滤不彻底, 测出的结果相对较高。

5 增强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效果及保护地表水的对策

5.1减轻取水口周围因素的影响

在选择采样点时, 要与河岸保持距离。要保证河岸、河滩的卫生状况较好, 如果存在较多杂物就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5.2按时维护自动采水口设备

在开展试验时, 要对自动采水口实施观察, 分析其上是否存在青苔、藻类等物, 仅靠自动采水口设备的反冲洗功能无法将这些污染物清除干净。如果这些污染物进入到监测装置, TOC指标等方面的测定就会受到较大干扰。此种情况是导致水质不均匀等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5.3编制统一的评价标准

地表水中含有较多种类的物质, 加之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 导致水体不均匀。因此, 某个区域的水质无法代表整体水平。要想让自动监测站能发挥更强的作用, 就要创建起统一的趋势评价机制。

5.4对TOC和氨氮的监测实施干预

使用已有的方法对两者的检测实施干预, 均无法保证使用不同方法获得的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处于较小水平。在准备模拟水样时, 如不能对地表水实施精确模拟, 可针对检测方法开展回收率试验, 这能有效提高此类试验结果的精确度。

5.5改进水质自动监测水平

可以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 了解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 一旦发现新技术, 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工作单位经济状况, 引进合适的技术, 提升监测水平。监测站的工作人员也要在日常的监测工作中总结经验, 将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记录, 找出工作中的不足, 寻找解决办法。

5.6缓解水污染的措施

农业中的农药、化肥等会对地表水形成污染, 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施肥时, 要普及精量施肥等技术, 从源头上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控制。坚持循环经济理念, 确保产业实现清洁生产。

可以和当地媒体合作, 拍摄爱护水资源的公益性宣传片, 在电视等平台播出。也要利用新媒体发布我国水污染情况, 告知人们水资源污染产生的后果, 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节约用水宣传, 提升人们的节水意识。

6结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资源, 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可以通过宣传让人们养成爱护水资源的习惯, 防止浪费水资源。要关注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动向, 积极引进最新技术对水质监测站进行改进, 确保水质得到有效监测。

摘要:水资源对人们的生活及各个行业产生重要影响。地表水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因此, 需要定期对地表水水质进行检测。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 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增强, 地表水水质监测实现自动化, 可实时了解地表水水质的动态变化情况。一旦发生重大污染事故, 可根据预警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关键词:地表水,水质自动检测,TOC,氨氮

参考文献

[1] 鲁子豫, 马燕, 李志强, 等.青海长江源区2005—2012年地表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J].水资源保护, 2015, 11 (3) :53~56.

[2] 杨旭光, 束金祥, 朱志勋, 等.地表水VOCs气相色谱自动监测影响因素探讨[J].人民长江, 2014, 24 (18) :87~91.

[3] 刘薇, 康可佳, 刘侨博, 等.针对高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的地表水水质评估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 39 (8) :178~182.

[4] 任海军, 宋伟伟.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开发研究, 2014, 25 (1) :148~153.

监测数据范文第4篇

一、数据融合技术概述

(一) 数据融合技术的概念

数据融合技术是对数据源给出的有用信息的采集、传输、综合、过滤、以及相关合成, 便于人们进行环境判断、规划、探测、验证、诊断等。数据融合的目的是收集各类传感器采集的信息, 将各种传感器直接给出的信息称作源信息, 源信息是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 该系统下的功能就是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以便直接使用某种波形、数据和结论。数据融合技术最早被应用于军事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与数据融合的智能化合成系统, 为作战管理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技术基础。数据融合技术, 实际上就是在一般的地理坐标系当中, 将对相同的检测目标以及不同的遥感图像数据使用更加专业的算法和技术, 从而就能够生成一幅图像信息, 这样的图像信息更加具有表现力,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据的使用质量以及效率。

(二) 数据融合原理及过程

在通常情况之下, 遥感影像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融合分为预处理和数据融合两个步骤。

首先进行的是预处理, 主要包括纠正遥感影像的几何图像、进行大气订正、辐射校正及立体空间上的调节和配准。遥感影像的空间调节和配准时进行遥感影像数据融合, 通常情况之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步骤, 包括选择特征、匹配不同影响的特征、空间上的变换配备、插值和调节。在与配准的两幅影像内容上, 选择边界以及线状物交叉点、区域轮廓线等非常明显的特征, 采用专业的配准技术和算法, 找到多幅的影象, 对应出非常明显的特征点, 作为影像空间调节配准的控制内容和控制点。根据确定的控制点, 建立影像间的不同映射关系, 对非参考影像进行重新采样。

随后进行的是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这个步骤非常重要, 是将多个不同传感器信息源的数据和信息不断的融合加以联合最后分析, 从而便可以获得更精确的位置估计以及身份估计。根据各不相同的融合目的和融合层次, 才能够智能地选择比较精准适合的数据来进行融合算法, 将空间调节配准的遥感图像数据进行有机合成, 也可以根据提取的影像特征及影像模式识别的属性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 才可以精准的数据来进行表示或估计。

二、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

(一) 数据融合技术的总应用

不同环境有着不同的特点以及特性, 便能够构造出根据目标环境监测的分布式多传感器体系结构。通过温度传感器组、湿度传感器组、以及光照传感器组共同作用于局部融合中心, 以自适应加权。再通过全局融合中心推行更加先进的D-S推理算法, 最后得出融合结果。局部融合中心采用的算法是自适应加权融合, 这样在时间和空间上, 对于不同环境目标的数据融合效果会达到最优值。通过不同的传感器组的多源数据进行融合, 数据会自适应的寻找到对应的权数, 传感器所感测的数据值会达到最优的融合效果。在全局融合比较中心的内容和部分, 采用专业的D-S推理技术算法, 依据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度的数值, 将这三个环境参考数据进行融合, 提高对环境监测的准确度。

(二) 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

在目标环境中根据特想在不同的特定位置安装多个合适的传感器, 由于每个传感器的特点和精度不同, 可以选择均方差误差最小的条件下, 寻找传感器所对应的最优加权算法。如果每个传感器的方差分别为, 一定的数值要估计真值, 建立数据彼此间的相互独立性。通过一定的公式可以计算出, 自适应最优加权因子, 依据相关的实际情况研究, 可以将自适应加权估值, 获得的平均估值更有效的融合数据。

(三) D-S推理算法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

这一融合算法的数据融合过程中, 对于不确定的信息处理方法, 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数据收集上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可以在问题预测以及专家系统等多个领域中进行应用。首先将收集的信息进行预处理, 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基本概率进行计算后, 根据合成规则, 对收集的数据在综合作用下, 进行概率分配计算。最后, 建立具有合理结构的环境识别框架, 按照收集数据的基本概率分配赋值, 将系统的不确定性数值降低, 根据计算出的结果和判断规则, 得出具有综合性的融合结果。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首先概述和数据融合技术, 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在环境监测中, 数据融合技术能够结合各方面的传感器监测的数据, 将这些数据融合在一起, 加强了数据信息的联系, 对环境监测的准确性提供了更多的保障。通过实际的环境监测的检验证明, 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在环境监测中, 有效的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准确性, 对环境监测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将更多的科学技术, 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将数据融合技术运用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针对于不同环境指标下的数据, 在信息描述上和信息采集上有着不同的差别。并且环境目标监测这一过程, 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 本文将数据融合技术与环境监测工作, 进行紧密的结合, 通过自适应加权算法和D-S推理算法, 将影响环境因素的数据进行数据的融合, 得出综合环境监测的结果, 帮助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力度, 加快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融合技术,自适应加权算法,D-S推理算法

参考文献

[1] 张晓亮, 罗文广.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室内环境品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2 (2) .

[2] 李恒灿, 李权才.数据融合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1 (4) .

[3] 孙红鸽, 臧义, 曹毅, 等.模糊数据融合在多传感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工矿自动化, 2009, 35 (8) .

监测数据范文第5篇

现阶段我国环保在线监测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互联网使用程度较低。虽然各个地区都加大了对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重视力度, 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然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具体需求。当前我国的环保在线监测建设始终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局部部署占据主要部分, 大多以县市为单位对环境污染源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相应的采集工作。充分暴露出了这一系统功能简单的弊端, 无法结合联网技术做进一步发展。第二, 缺乏数据发掘能力。在环保在线检测过程中, 各个领域均会产生数量较大的检测数据, 而如何在庞大的数据库中提取出有关环保的相关数据信息, 已逐渐成为环保监测应急系统中的重要问题。

2 在线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大部分在线监测系统主要安装在企业污染源排放的现场, 周围环境较为复杂恶劣, 且污染物的浓度随时都会产生较大的变化。这些不利因素无法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来有效解决, 严重影响到在线监测仪器的准确性。使得在线监测仪器出现运行不稳的现象, 同时获取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其次, 在线监测系统的管理工作相对复杂, 安装在线监测仪器的排污企业需要为仪器提供水、电、气、通信等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等各项支出费用, 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配合相关技术人员的监测工作。最后, 排污收费标准不够准确。现阶段我国主要是以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排污收费的主要参考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这种收取排污费用的方式具有一定弊端。通常情况下, 废水中含有多种污染因子, 而在线监测系统通常只会监测出少数因子。

3 计算机整合技术

计算机整合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不同厂家、不同协议中的各项在线仪表进行整合并最终形成统一的浏览界面。在整合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的仪表采取不同的采集方法, 在采集工作结束后, 将这些采集到的数据人为存放在SQLSERVER数据库中, 该数据库可以针对仪表中的具体信息进行统一的设计和编码工作, 从而为后续的开发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第一, 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两个公司生产的烟气在线监测仪器, 针对两种不同的监测仪器计算机综合技术将采用同样的方法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端, 主要步骤如下:在客户端建立起ODBC数据源, 同时开发出ISOCKL巧客户端程序, 使得ISOCKL巧客户端程序可以通过数据源对客户端数据库中的具体内容进行采集, 然后由SOCKETS将数据传送至SOCKETS服务器, 服务器在接收到数据后再将相关数据存储到实现设计好的数据库中。第二, HACH水质监测仪器也是计算机整合技术的一部分, 经过HACH仪器MODBUS网卡跳线、仪器连接、安装配置转换模板, 从而实现数据采集工作。第三, 采用DJBC的方法对污水总排监测数据进行采集。通过将各种协议数据统一到同一个数据库中, 最终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用户浏览界面。

4 使用效果

在计算机整合技术投入使用后, 在线监测的反应时间明显缩短, 且监测的水平显著提高。该系统将相关公司内部的环保在线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使得多套监测系统可以集中有序接受统一管理。此外, 这种系统还具备实时报警功能, 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针对具体情况作出反应。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在业内建立环保网, 有利于及时了解重污染源的具体情况, 加强对污染源头的监控力度, 同时还可以为岗位员工提供便利, 使得岗位员工可以针对检测系统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以保证装置稳定运行。当在线监测系统检测出外来毒气时可以及时发出警报, 为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环保网的建立, 对于环保治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在监测污染源的过程时可有效提高工作质量, 从而实现“排污受控”, 极大程度提高了排污公司的环境监控水平。

结束语

在环保治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整合环保在线监测有助于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同时还可以提高相关部门的检测水平, 对环保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加大对计算机整合技术的开发, 从而促进我环保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摘要:强调绿色环保, 建设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社会的今天,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在环保工作中, 实现信息化在线监测不仅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也是提高数据精确度, 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肤浅论述了应用计算机技术整合环保在线监测数据, 以供参考。

监测数据范文第6篇

在实际采煤的过程中,很多的人会用到较多的机电设备。机电设备本身的质量将会直接决定开采的效率。但实际在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第一,诸多检修的时间较为混乱,有关的制度并不健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机电设备经常会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故障,甚至会严重影响煤矿生产的情况。但是,最近几年出现的在线监测技术将会直接改变传统的检修模式。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基于数据库分析的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监测和检修进行讨论。

1.系统总体框架的特点

从网络管理系统发展的过程来看,C/S以及B/S的结构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C/S的模式下,使用者需要按照相关程序来进入到数据库内部,并有效地查阅相关的数据[1]。但是,B/S的结构则相对较为简单,一般不需要直接安装程序都能够发挥作用。

专业人员需要在操作的过程中先直接点击IE浏览器,并通过搜索关键字和输入网址进入到数据库内部,于是相关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的信息。另外,因为B/S的结构比较简单,并不需要有多余的程序。因此,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专业人员需要先点击IE浏览器,并在输入关键词之后进入数据库。一般而言,B/S结构显得相对灵活,也能够全面地运用于煤矿生产的过程中。本文就是以这种结构为支撑来发挥作用。多数使用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进入到数据内部,并有效地调取相关的数据。

从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该结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更能够全面地运用于煤矿使用的过程中。只需要在系统内部预先安装相关的服务器,才能够让使用者更好地实现与网页请求有关的服务。之后相关的信息就能够进入到数据库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调取内部的信息。

2.机电设备故障监测与检修系统设计

多数煤矿在检修故障的过程中,主要以Web Sevice为媒介,再让其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将松散的结构整合在一起,希望在这之后变成一个更加完整的架构。可以看出,这个系统主要是能够获得统一的模型,并将所有的数据都能够转换成XML形式,再直接将数据存在相应的数据库内部[2]。

在实际设计数据库的过程中,相关的应用系统能够有效地对不同故障进行分类。之后也就转换成另外一个系统内部的Web服务信息。该系统的优势主要就是在检测几点设备的过程中,并不会对系统直接产生影响。可以看出,各个机电设备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包括设备故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推理系统都会一起构成整个系统。不同的系统能够相互地配合在一起,并有效地监测和检修几点设备。可以看出,每个系统之间都会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如果一个系统出现错误之后,其他系统自然就不会被影响。各个不同的组件将会以Web Service为媒介来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如果发生了故障,不同的系统会结合在一起处理故障。内容如图1所示:

(1)数据库诊断系统

数据库系统一直都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所有的数据信息都会直接存储于数据库系统内部。如果系统要直接进行工作,故障诊断系统就会在第一时间诊断设备运行的情况。

针对上述所有的环节而言,只有让不同的故障服务单元都更好地集合在一起,才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3]。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故障服务单元需要先分析各个设备内部的具体要求,之后再将其划分为风机设备,最后再提升设备监测的质量。

在此系统中,机电设备故障监测正是故障诊断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也代表了整个程序运行的流程。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收集机电设备中运行的数据,之后再全面地收集相关的数据。只有将相关的数据都集中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地分析故障。可以看出系统内部故障诊断系统、数据库系统、故障原因和应用系统都会发挥各自的作用。

(2)故障监控系统

机电设备内部的故障监控系统一直都不断地诊断故障,同时也是运行程序的初始流程。在使用的过程中,专业人员需要将相关的运行数据都收集在一起,之后再全面地收集合适的数据。当监测出相关故障之后,内部的诊断系统便会先分析机电设备中正常运行状态,并有效地分析数据信息。之后,专业的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库内部。

整个监测流程一直都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身也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流程。如果处理的好,其内部的监测能力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性。因此,在关键的时刻构建诊断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故障监控系统自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数据库系统的作用

数据库系统能够直接存储已经被诊断的结果,之后再将所有的信息都融入推理系统内部。专业人员需要全面地分析已经收集的数据。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会直接划分成知识库、模型库和元数据等内容,与试验相关的信息更可以在第一时间进入知识库内部。

当这些数据集中在一起之后,大家可以有效地对比相关的故障原因。多数的数据库不仅能够存储更多的信息内容更,其他一些零散的信息也会直接存储于数据库内部。

因此,从地位来看,整个数据库可以为系统内部的核心。在关键时刻,相关人员只有不断地管理数据库系统,才能够更好地更新信息。整个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

专业的人员可以在推理系统中先设定一系列核心的算 法[4]。之后也可以借助算法来监测数据信息,这样自然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机电设备所产生的故障进行判断。在分析故障原因之后自然能够制定出更为合适的处理方案。相关计算机软件自然能够植入系统内部,从而更好地处理各类数据信息。专业人员自然能够根据所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和自身所具备的一些知识来提升判断故障的能力。之后才能够让判断故障的过程变得更加顺利。

作为一名专业的人员,大家可以在分析实际情况之后制定科学的解决故障的方案。专业的人员也可以将决策的内容融入应用系统内部。

广大应用系统的作用就是先完善具体处理的方案,之后再全面地实施整个策略。在判断推理系统之后,专业的人员能够制定合适的方案之后再传送到应用系统内部。另外,几乎所有的应用系统都会落实已经被处理的方案,之后才能够有效地开展修复工作。专业的人员可以先分析接口的差异化,之后再将应用系统划分成不同的数据库接口和两大不同的部分[5]。专业的人员可以通过处理和调用服务的内容来有效地服务终端用户。

4.结束语

机电设备的安全性将会对煤矿安全生产有极大的影响。只有让机电设备更好地运行,才能够让煤矿生产更好地进行,最终也就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目前,现阶段的新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机电设备的安全性。但是,多数机电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只有有效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改进和优化煤矿机电设备内部的检测系统。之后也能够促进煤矿生产更好地向前进行。

摘要:煤矿机电设备将会对煤矿的稳定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更能够保证煤矿的顺利生产。本文结合计算机和信息通讯技术来具体监测煤矿机电设备的应用情况,并通过设计与数据库相关的煤矿机电设备来更好地分析系统内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煤矿机电设备都能够正常运行。

关键词:数据库分析,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监测,检修策略

参考文献

[1] 常彦鹏.煤矿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J].科技传播,2017(5):69-74.

[2] 田俊生.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17(5):39-43.

[3] 母晓斌.煤矿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39-43.

[4] 黄元庭.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J].科技促进发展,2017(5):69-74.

上一篇:信息员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不堪回首的往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