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渡营销危机论文范文

2024-07-15

巧渡营销危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中国,对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已经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共识,海尔、华为等一些企业相当重视企业危机管理,危機在我国大中型企业里是一个普遍现象。本文以蒙牛乳业“毒牛奶”事件为例,首先分析饮料行业品牌危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除品牌危机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品牌;危机管理;“毒牛奶”事件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如水一般,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企业品牌从崛起到衰落,几乎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本文通过分析国内著名乳企蒙牛“毒牛奶”事件,分析企业在出现品牌危机前后应该如何开展品牌危机管理活动,并从出现品牌危机前的防范管理、品牌危机时的危机公关以及品牌危机得到控制后如何进行品牌危机的对策,旨在强调本土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注重自身的品牌管理,慎重对待品牌危机。

一、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界定

品牌是商品或劳务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的综合印象,它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好的企业品牌甚至可以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企业品牌就是产品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品牌危机,就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突变、品牌运营或者营销管理的市场,对品牌整体形象构成不良影响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很广的社会层面,使企业感到阻力的状态。其根源在于企业品牌运营活动适应外部环境能力低下,以及品牌管理的失误。结果是企业的形象严重受损,从而影响到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忠诚度和信任,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当企业出现品牌危机,应采取适当的管理活动,尽可能避免导致品牌价值损失事件的发生,以及在发生品牌危机后尽可能降低品牌价值的损失。它可以分为品牌危机前的防范于预警,危机中的危机处理,以及危机后的形象恢复三个阶段。

二、蒙牛乳业错误应对“毒牛奶”品牌危机

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的结果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作为国内大型乳企面对质量危机时含糊其辞,导致网上骂声一片,遭遇严重信任危机,股价暴跌,12月28日恢复交易后的蒙牛乳业连续两日大幅下挫,市值蒸发约137亿港元。(1)撇清关系:“原因发生在个别原奶供方”。12月26日蒙牛集团相关负责人称,产生问题产品的原因是,一批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霉变,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原奶中黄曲霉毒素超标,原奶质检疏忽导致了问题发生。但对于这批饲料及奶源来源,蒙牛方面称暂时无法追查。(2)用错比喻:“霉变很正常,就像馒头发霉”。“奶农饲料霉变是一个个别性问题,就像你家里面吃饭一样。不小心一个馒头发霉了,这是个别性问题。”在蒙牛牛奶被曝致癌物质黄曲霉素超标时,蒙牛乳业新闻发言人卢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说。(3)含糊不清:“问题饲料和奶源无法追查”。12月27日,蒙牛称牛奶致癌物源自饲料问题奶源仍不明。蒙牛集团有关人士表示,“造成产品不合格的原因是当地个别牧场的一批饲料因天气潮湿发生了霉变,使得奶牛在食用这些饲料后原奶中的黄曲霉毒素超标。”本文认为蒙牛乳业应对品牌危机时,由于没有运用坦诚、沟通、理解等处理方式防止事件进一步发酵,反而在向公众的解释中含糊其辞、推卸责任,正是由于该企业的品牌危机管理不善,直接导致其企业后来获得了更加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应对信任缺失解除品牌危机的途径

危机一旦爆发,便会迅速破坏品牌形象,如何及时、果断地作为科学高效的决策,开展有效的危机公关活动,是企业渡过危机的关键。

1.开展危机公关的原则。其一,在危机事件中,危机处理人员如果能把公众利益摆在首位,作为公众利益的保护者和企业在平息危机事件后,一方面,要注意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和形象效应方面评估消除危机有关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二,在处理危机事件时,企业除了要主动承担应负的责任外,还要主动与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合作,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以企业为第一消息发布源,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其三,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应及时对媒体和公众公布事实真相,主动承担应负的责任,用真诚的态度去求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尽快恢复声誉,认真分析危机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切实改进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其四,要善于通过政府或一些权威机构对外发布信息,利用这些权威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借助它们的声音传播企业处理危机的措施,以赢得公众的信任,使公众恢复对企业的信心。在本次的蒙牛乳业危机事件中,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扮演了重要角色,12月24日的检验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使得蒙牛股市大跌。而在12月30日的检测中,未新发现黄曲霉毒素M1超标问题。这样的一个权威认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蒙牛股价有所回升。

2.重塑品牌形象。危机后重塑、强化品牌形象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消费者、投资者、合作伙伴及社会相关公众对企业的信心是否能恢复,品牌能否持久地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因此,在危机过后,在对危机进行评估和总结的基础上,还要制定适当的品牌形象恢复计划或营销组合策略。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兑现在危机中许下的承诺,以显示企业的诚实守信,彰显企业对完美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的一贯追求,也表达了企业将以更大的努力和诚意换取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对品牌、企业的信任,同时,企业要善于利用危机,把危机转化为契机,发掘危机中存在的机会。企业可随机应变地把危机的圆满平息转变为企业产品促销活动的起点,借助危机事件的声势,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这样既可以夺回失去的产品市场,又重新树立起企业品牌的良好形象。面对危机,蒙牛的毒牛奶事件依靠了大量的广告费来重塑品牌形象,虽然最终平息了这场风波,但是这次的代价确是相当惨重的。

四、合理设置防范和预警,避免品牌危机

品牌危机的防范和预警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不但表现为企业内部危机检测、跟踪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与运作,更重要的是要将危机的防范意识渗透到企业这个有机体中,使危机防范意识成为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背景要素之一,也成为企业决策者构建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制定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种“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企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甚至品牌也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2)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建立高度灵敏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危机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根据捕捉到的危机征兆,制定对策,把危机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其次,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团队,拟定危机管理应急计划,不仅起到防范和预警危机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对危机的反应能力。饮料产品是可替代性很高的产品,饮料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以及自身品牌出现危机的征兆。通常饮料品牌危机的征兆有以下几个方面:品牌的高知名度和低美誉度;产品没有差异化,品牌个性不突出,使消费者难以识别;巨大的广告投入而市场销量并未同比例增长;还有上面说到的其他引发个体性品牌危机的因素。这些征兆都要通过信息监测系统收集、分析,然后反馈到管理层,管理层及时做出调整,避免由此而引发更大的品牌危机。(3)注意平时积累,培养品牌忠诚。品牌忠诚是品牌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品牌运营的重要目标。为了保持并提高品牌忠诚度,使品牌具有較强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安度危机,就必须注意平时积累,培养消费者对自身品牌的忠诚度。企业要扎扎实实练好内功,不断创新,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分销网络,使企业在竞争中得到消费者的信赖,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五、结论

营销专家孔长春先生说:处理危机做到终极目标是:平息怨气,保障声誉,让公众重拾对自己的信心。有四个要点把握好:一要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公众才会重新恢复对你的信心。二要有强烈的同理心,体现出浓厚的企业人文关怀。三要有作出实际行动,要让公众感受到诚意和改善。四要看清分析把握大局,以进位退,主动出击。千万要切忌以下四点:一是视角不要放在争论对错。通过声明进行争辩、解释、讨论技术问题上,这只会让人进一步丧失信心。二是侃侃空谈,只谈务虚的“三无措施”(没有具体行动,没有具体措施,没有时间点)。三是关注事,忘记人。把造成社会影响和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想法弥补。四是靠天吃饭,心存侥幸。该沉默时沉默,该声明时声明,每一个步骤都要三思而后行。蒙牛乳业在这次的危机事件爆发之初,声明该批次产品在接受抽检时尚未出库,该公司已立即将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表明一个负责任的态度。但其后表示问题奶的出现与饲料有关,是由于天气潮湿造成。此理由有推脱责任回避责任的嫌疑,缺乏真诚度,引来了媒体和网友们的不满,在这场公关中,蒙牛并没有一个可遵循的危机管理体系,导致顾此失彼,所幸最后得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权威认证,又通过大量的广告费投入,最后才化险为夷。

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危机总是在不断产生;而且,类似的危机总是在不同的企业反复出现。因此,企业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必须不断提高识别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必须被企业所认知,危机公关的关键要素必须被企业所掌握,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左右逢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应该坚持企业形象高于经济利益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顾客,从而赢得市场。

参 考 文 献

[1]赵定涛,李蓓,扶元广.基于动态过程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J].管理科学.2004(3)

[2]王满仓,余镜怀,王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3):36~38

[3]丁哲.企业营销中的危机管理[J].企业导报.2010(10)

[4]王逸凡,曾朝晖.重视企业危机管理战略——品牌危机管理[J].北京工商业.2003(5):3O~31

[5]袁秀珍.中外知名企业危机公关策略[J].中国搪瓷.2003(6):30~32

[6]曾朝晖.本土品牌实战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2年吉林大学创新训练校级项目“品牌危机的管理机制——以乳制品行业为例”(项目序号:145)。

巧渡营销危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固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原因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对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加大产业布局统筹安排等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5项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 工业园区 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到一定影响的西部发展问题。同时又是当前深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原因和条件

1.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虽在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到一定影响,但我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必然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站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丰富经验,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思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进一步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发展。

进一步加快西部发展必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支持力度。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小,产业配套能力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比较优势没有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充分发挥。要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必须从产业布局上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必须结合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加快西部发展必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乏力,并且目前西部地区资源产品就地加工的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流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优势产业亟待培育。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实现西部地区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必须进一步结合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大对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

国家要继续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布局上必然要在西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

第一,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既是西部地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发展的载体,又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对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西部地区融入国际分工合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完善各类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制,提高各类工业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国家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努力使西部各地的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第二,国家在产业布局上还要在西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加大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在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国家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从地区优势产业出发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实施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战略,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国家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打造精品投资环境,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2.努力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见显著成效,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西部来说能是严峻挑战,也有一定发展机遇。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性、阶段性规律和趋势。可以预见,此次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势必再次推动国际分工体系调整和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外和东部的产业资本向西部地区转移有助于拓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推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内地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带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发展。

与此同时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努力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己见显著成效,这也是有利于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大环境条件。

3.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较好态势,也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必须协调发展,即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推进我国全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而作出的全局性、历史性的伟大战略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努力,国家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和对内对外开放力度,西部地区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棉花、畜牧、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市场上已占有重要位置,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并开始发挥效益,基础设施明显增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林保护、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得到了更有力保护。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沼气到户,以及人畜饮水、生态移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改

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老百姓也得到了更多实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较好态势,又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条和物质技术基础等有利条件,因而,也就必然进一步为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及对策

1.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对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加大产业布局统筹安排。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比不断提高,在加快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正在不断凸现和加强。以西部最大的省份四川省为例,2008年四川省完成工业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工业园区完成产业增加值2,153.2亿元,占全省的37.1%;到2010年四川规划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财政收入750亿元,2008年工业园区完成财政收入264亿元,己占全省的35%。到2010年,仅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即规划完成511亿,将占全省1/3。软件产业规划完成800亿,将占全省80%。

可见,无论从短期还是从中长期看,都应把西部地区工业园区作为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龙头。因此,我们应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出发,在产业布局统筹安排中,突出西部地区各工业园区的重要地位和产业特点优势,重点抓好其重点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其西部地区重点产业国际一流和国家级一流产业基地。一是要加大力度着力支持西部地区建设全国一批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二是要把西部地区各地重点园区建成新的特色优势产业承接转移基地(试点园区)。

2.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

近年来,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其转移的目的地。西部各地应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努力杷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重点基地和龙头基地。

一是要认真选择转移对象。规划承接产业转移应认真考察研究转移企业的技术水平、环境治理、就业容量、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附加值、税收等。

要明确承接转移的目的,正确认识到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实现转移方、承接方的双赢。各地工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能片面强调引进来,没有技术、环境、经济、就业等要求。不能被动接受产业转移。不能别人转移什么我们就承接什么,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去选择承接的产业。

二是应适当规划承接产业转移的门坎。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提出资源消耗、技术含量以及生态环境标准,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循环经济首先应该体现为减少使用资源。其次是资源的再生使用率。第三是必须节约用地。规定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标准和单位土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指标。

三是要注意保护职工利益。承接产业转移中,有的可能以现有企业改制形式出现。改制中要明确建立企业员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注意保护职工利益。

四是应努力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应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降低交通等物流成本;应有针对性地培训人力资源,准备承接什么产业,就应该提前为承接的产业培训、准备人力资源;应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工业产业关联度,努力促进产业链形成;应改善产业发展软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政府诚信建设,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化、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要加快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基地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专利技术交易中心建设;三是要进一步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四是要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的体制。

4.进一步促进各地工业园区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目前,西部地区各地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正在向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向转化。但对产业集群化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搞好科学的规划引导,进一步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由于过去西部各地大量工业园区建设在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招商引资的着眼点主要放在项目的大小和多少上,实行的是追求“大项目”带动战略,相对较少的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从区域的比较优势出发,从产业联系和投入产出的关系角度考虑如何有计划、有选择的招商引资,通过逐步引导形成区域的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基础。

现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科学规划和引导,需要结合本区的社会及经济环境,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规划。

目前,推动西部地区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式可以采取: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引导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园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实现由企业聚集向产业集群化过渡;二是从区域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园区重点特色产业,由政府有意识加以引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三是招商引资,引导关联产业或同类型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四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集群发展基地(载体)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是流动的。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民间和外来投资,除了资源区位和优惠政策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产业环境和条件。因此,目前,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消除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制定和完善鼓励产业群发展的配套措施至关重要。

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通过产业指导目录,配套措施等手段,创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产业环境。形成企业集聚、人才集聚、资金集聚、技术集聚、市场集聚的良好氛围。同时,不仅要把引导集群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产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上,更要关注产业关联度的提高,并且还要致力于提高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和产业工人乃至劳动力后备军的素质,引导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产业集群的持久竞争力。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条件需要构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体系。

一是要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业协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创业指导等服

务,开展各类特色商品展览活动,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竞争优势,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为。

二是要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

三是要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条件还需要实施重点扶持战略,形成示范效益。在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重点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及龙头企业的配套和衍生功能,对集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集聚情况,要发挥重点区域与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对具有产业集群雏形的产业集群加大扶持力度,集中精力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挥其对整个区域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往往是新技术的示范者、新产品的研制者、营销渠道的先行者,只有把有限资源的配置向它们倾斜,能产生更多的配套需求,强化产业链延伸和相关行业配套的拉力,从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5.应加大对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目前,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在环境和条件方面仍受到种种制约,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第一,加大发展空间政策支持。目前,西部地区工业园区用地加大发展空间,适度扩区应超前规划。西部地区工业园区每亩土地平均投资强度与上海、广东、山东等地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解决发展空间不足问题首先要要求各工业园区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其管委会和企业努力集约用地、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开发区的土地不能搞房地产和修建工住宅。

同时,需要西部各地政府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和目前发展良好势头,把工业园区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列为工业园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和省政府的重要支持事项,实施重点区域重点突破。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新格局,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工业园区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产业优势,发挥工业园区在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省、市融入国际分工合作等方面具有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强力推动省市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应在调整西部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切实保证工业园区用地需求,优先安排并预留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以满足今后发展需求;二是应把西部各地省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作为今后较长时期内产业承接的重点,其引进的项目统筹合理安排用地指标;三是应尽快启动和完善重大产业化项目用地报征审批的“绿色通道”机制,力争在报征材料完备的前提下在规定日内完成相关手续,缩短项目用地报征审批时间,满足项目用地需求。

第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目前,对工业园区主要实行的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优惠政策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贴息等扶持政策,缺乏竞争的比较优势。同时,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省市工业园区企业和自身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尤其是省市工业园区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是个严重问题。特别需要中央财政和西部各地省、市财政加大对工业园区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西部地区应向中央争取对进入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享受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工业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落实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比照中央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的贴息政策,增加贷款贴息的范围、规模,延长年限;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补贴。

二是对在工业园区内新办企业的税收省市财政分成部分,应加大比例或全部留给工业园区,并实行属地化征管,以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是要应在省级科技三项费、技改专项费、重大产业化项目资金等相关资金计划中单列切块,支持工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发展。

四是应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西部各地工业园区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创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鼓励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领导协调机制,成立相应机构,发改委、经委、证监局、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参加,协调解决科技企业上市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应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关注并继续深入研究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环节及问题,加大力度,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重点区域开展上市融资的相关工作。帮助解决工业园区的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和在创业板或主板市场上市。

第三,加大体制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电力、天燃气等资源、动能和交通运输保障、开发区管委会与所在地区级管理权限的划分问题、开发区管委会对建成区如何实施城市化管理的问题、开发区管委会与行政区划管理部门工作如何协调等问题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关系密切,都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也需要加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是需要加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方面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二是需要对各工业园区自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进、创新和完善方面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目前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不适应新形势下开发区发展的需要,及需改进、创新和完善。

一是应建立以省市委、省市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共建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加强省市共建协调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强工业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土地、电力、天燃气、交通运输等公共资源、能源和交通运输保障和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共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是应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责权统一的审批机制,赋于工业园区相应的审批权限,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支持工业园区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耕地保护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三是应通过试点、通过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及时、合理解决工业园区管委会与所在地区级管理权限的划分问题、园区管委会对建成区如何实施城市化管理的问题、园区管委会与行政区划管理部门工作如何协调问题。

责任编辑:尚可

上一篇:汉唐艺术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德育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