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总结范文

2024-08-03

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中期检查总结

(2014年4月29日)

**学院提出“三三期”的发展思路,现平稳于“滑翔期”,随着学院快速发展、品牌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化,我院将重心转到科教方面的内涵建设上,对自身的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而优秀的科教成果离不开一线教师,对此我院领导班子成员深刻体会到“名师培育名生,名生铸造名校,名校成就名师”,因此,在师资队伍上“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理念是专业品牌化建设的保证。我院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全院教师的一半,整个教师队伍既是一支年轻、有为、灵动、富有激情的团队,也是一支教学经验、案例积累还需加强,教育知识还需尽快转化为教育能力,整体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的教师队伍。

“青年教师兴则学院兴;青年教师强则学院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学校搭建的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下,我院积极创造条件,提升专业技能,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铺路搭桥,使青年教师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总结这一年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我们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做好工作布置

我院按照学校校行人字[2013]6号文要求,**等10位青年教师与学院副教授及以上的指导老师结对,并成立学院青年教师考核小组,由**院长担任小组组长,**副院长和**副书记担任副组长,5位教学单位负责人担任组员,负责帮助和督查青年教师及指导老师的相关工作。

二、建设学院核心文化,营造教师成长氛围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有专家认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场。这是启示一个优秀的青年教师培育基地需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所需要的环境,要用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一流文化去影响教师。因此,我院在以“尚高 重德 奋进”为核心文化的氛围中,近年申报了“**学专业硕士授权点”、“**重点研究室”、9个校内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多个平台,学院全部青年教师参加不同项目,全程跟踪。通过这样的文化氛围,提升青年教师的向上性和凝聚力。践行学校文化思想的过程,就是凝炼教师的进取精神和高尚师德,使教师乐于成为一个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正气正义,富有责任的外校人的过程。我院青年教师虽然毕业于不同的院校,但是到了我院,那种无形的核心文化让他们积极凝练自己,很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争先恐后,迅速站稳了讲台,成长为一个学生喜欢、大家欣赏的青年教师。

三、制定发展目标,践行制度落实,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把握方向 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产生,并指引人的活动方向。青年教师结合工作和自身发展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建立个人专业化成长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让每—位青年教师明确培养目标并督促有计划的逐个达到。

1、有目的、有目标的培养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拓展。

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都说“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大学生的成长影响不仅来源于学生科,更多的是一线教学教师的潜移默化,因此我院提出以“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勤奋学习、精通业务;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青年教师“重德”的要求,同时提倡青年教师积极担任学生兼职班主任,一年间,我院青年教师以兼职班主任的身份参加学生活动、与学生谈心等逾20人次,指导大学生创新性课题1项,真正将我院优良师德师风的要求落到实处。

业务能力培养方面:涵盖教学能力、名师听课、师资培训、暑期研修等多个方面,着重培养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业务能力。一年间,我院青年教师听名师授课(含听指导老师的课、院内学术讲座)共计154课时,指导老师认真听取结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100课时,参与集体备课21人次;前往**医院、**医院等地参加暑期研修10人次,参加继续教育20人次,共获学分180分;发表论文11篇,积极申报课题11项,中标6项,中标率达50%,参编教材5本。

综合素质拓展方面:一个学院的发展是否成功,不仅要看优秀的人有多少,更要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多大,而发展空间是需要全体教师一同努力争取的。因此提出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学院专业或学科建设工作贡献时数累计30日或作为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学院各项重大活动3次。仅“**专业硕士授权点”申报一件事,参与的**等多位老师累计工作时间就达40多个工作日,不仅加强了青年教师材料整理、撰写的整体能力,更是通过一系列的申报等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思维创新力和团队凝聚力。

2、积极落实培养制度,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盒。

我院在制定青年教师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并建立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盒。档案盒包括年度计划与总结、教学课程的教案与讲稿、听课记录(学生、指导老师)、课题标书和论文等多项内容。

通过青年教师成长档案盒的建设,记录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有助于青年教师及时关注自身的发展,使青年教师的积淀更加丰厚,为将来成长为中流砥柱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更应该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月份我主要在课前预习、阅读积累、规范书写、及时复习四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俗话说,十根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齐,学习上大多数学生已经步入正轨,还有极个别学生偏离轨道,还需要加强教育,拉他们一把。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使学生具备“自知之明”,事先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学会了、哪些地方还不会,老师讲的时候,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不懂的问题上,让学生自觉地摸索出一条学习之路,积累一些学习的方法。 现在,学生已经把预习当成一种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学完一课,就利用课外时间把下一课读通、读会。刘之源、商慧琳、王蒙源、朱照坤、李卓岳等学生做得很好,只要老师准备讲下一课,这几位学生就抽时间把课文读会,难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 会有更多的学生会自觉地参与预习。

二、经常阅读、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生做作业时,差距较大。好学生能在15——20分钟内做完,并且正确率很高,差学生一节课、甚至把下课时间算上也做不完。那么,做完作业的学生干什么?阅读是最好的办法。每当做作业,就有十来个学生提前完成,其余的时间让他们阅读课外书,遇到好词佳句,主动摘抄到笔记本上。班里的卢亚强、商森超两个学生互相攀比着阅读和摘抄,从开学到现在,已经抄了一本半的读书笔记。内容丰富多彩:

童话、科普、好词佳句、笑话、歇后语、广告词„„在他俩的带动下,张玉杰、陈婉森等同学逐步形成喜欢阅读和摘抄的好习惯。不断的阅读和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写话水平,卢亚强等每次写话,篇幅长达

三、四页,而且用词造句恰当流利,这不能不说是阅读的功劳。

三、规范书写的习惯

写一手好字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班里的学生都有一套字帖,每学习一课生字,我就指导学生坐好姿态,先描红、再临帖,反复练习,每一笔每一画都规范书写。除了陈亚千、牛泽璇、牛新建、 李亚恒几个学生写的字还不够规范,其余的同学均可达标。

四、及时复习的习惯

小学生记得快,也忘得快。为了巩固每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督促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每学习下一课,就复习前一课;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及时小测验。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易错的生字词在班里经常提醒,不定时听写、提问,使学生把知识记牢固,做到温 故而知新。

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培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育科学研究等形式,使培养对象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等方面具有一定能力,能在本校范围内起示范带头作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为高一级骨干教师评选储备人选。 本学年培养对象是:叶乔芬。

二、具体目标:

1、师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依法执教,具有五种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2、教育观念:理论学习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关注课程改革,并能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教育实践。

3、教育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娴熟的教学基本功,较好的教学业绩,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积极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独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4、反思与发展:有自我发展目标与计划,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反思、勇于改进,自我发展意识强。

三、培养方式:

主要采用帮扶结对、组内研修、自我培训等途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注重教师之间的观摩、交流和研讨,注重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

1、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搭建舞台,创造参与各类学习、进修、研究和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2、请有经验的教师定期培养、指导,结成交流对子,并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3、定期安排培养对象参加校级以上公开教学、学科竞赛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并给予悉心指导。

4、定期对培养对象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提出进一步发展目标。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对培养对象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5、成立骨干教师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制度,每两年选拔调整一次。

四、保障措施:

l、提高认识。把建设骨干教师队伍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上,把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

2、明确职责。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导处具体负责实施工作。

3、保障经费。学校为他们创造继续学习的条件,对培养对象承担的科研课题给予—定的课题经费支持,激励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

大沟学校 2007年9月

大沟学校2008—2011三学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要建设一流的学校就需要一流的师资。为了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造就学校青年教师,我们把培养名师作为我校的校本培训重要内容之一,以此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四个环节。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为学校建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理念新的梯队型教师队伍。

二、培训内容:

1)思想素质:通过对教师的礼仪修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来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2)理论素质:通过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科研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来规范常规工作。

3)业务素质: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身心素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自我分析等方面的学习与反思形成教师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培养目标:

在最近一至三年内,将梁鑫、戚露琼、陈彩莲、刘乔芬、叶乔芬5名教师培养成为学校骨干教师,力争在培养的人选中培养学科带头人,将其他年青教师培养成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教师。

四、具体措施:

1、深刻认识名师带动战略 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中指出:“加快 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信念,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骨干教师群体。”足见名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名校因名师而出名,名师是名校的基石,是名校的象征;学校要靠名师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要靠名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着力建构和完善名师梯队的模式

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逐层递进、动态生成的过程。因而名师的培养也必须遵循这样一个过程。依照教育局对名师培养的基本标准:职业道德高尚,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理念先进,知识结构完善,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教学成绩突出。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全力建构和不断完善面向全体、分层要求、突出重点的名师梯队培养模式。

第一层: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培养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说、做、评),培养更多的教学新秀:王红春、高江艳、杨月芬、朱华平、保雁飞。

第二层: 已经达标的教师:培养他们深入钻研教材,进行教改专题研究的能力。培养更多的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叶乔芬、戚露琼、刘乔芬、钱建云等。

第三层: 已经成为区、县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的教师:督促教学特色的自我建构,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不断完善,发挥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或教学拔尖人才:董攀明、张竹生、梁鑫等。

3、以名师带动其余教师发展。

五、建立名师培养的运行机制:

1、制定名师培养目标,使教师发展有方向。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开阔视野, 提高教师教研、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建立名师网站,发布个人主页。

3、优化名师成长环境,创设一种保护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利于名师成长的客观环境。

4、创设名师科研氛围。浓郁的科研氛围是名师成长的沃土。因而,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为名师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科研平台:一是继续开办名师论坛,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场所,互相启迪,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二是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名师,只有研究才能找到改进的办法,我们要把每一位骨干教师引导到课题研究的道路上来,鼓励教师勇于进行课题研究,在研中教,在教中研,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三是积极组织成长中的名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六、建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

1、从培养入手,激励名师成长。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镇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到名校考察、学习、锻炼,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以激励引导,激励教师成长。对获得不同层次活动奖励或荣誉称号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评优晋级时给予相应的加分。

3、引发“名师效应”,促进名师成长。成分发挥名师的骨干带头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他们派任务,压蛋子,在理论与实践的磨和中求进步,求发展,上层次,上水平。建立导师制度,通过新教师与名师结对子等形式,加强交流与研讨,引发名师效应,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大沟学校 2008年9月

大沟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管理条例

一、做好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要班风正,学风浓,纪律严,成绩好,学校各项评比争取优秀,年度争取评为校优秀班集体;

二、超周备课,备出详案,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三、凡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自己都必须事先做一遍,完成该年度所教学科考卷的解答;

四、认真做好学科竞赛辅导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效;

五、能熟练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六、每学期要上好1—2节公开课(展示课),写好一份优秀教案,展出一本备课笔记,独立出一份试卷,上交一份教学工作总结。认真做好期中、期末的考查工作,认真监考,认真阅卷,认真讲评,认真写好质量分析表,组织一次学科课外活动或班队活动,抽测一次教学成绩作为对教师的考核依据。

七、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主动完成教研组安排的工作,积极开展教科研,每学年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用好一本业务杂志,每学期能写出1篇达到一定水平的教学文章或教科研论文。

八、教师一年听老教师的课一般不少于30节。认真围绕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设计作业、辅导学生等方面的教学常规,以及班级常规管理,认真向老教师学习。

九、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因此要求青年教师平时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课堂教学设计、说课、板书等方面。

十、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制定出《个人发展计划》,明确定出自己的发展目标方向、具体措施、时间节点等。平时加强自学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能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加以运用。

十一、青年教师平时在工作中、生活中应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得体;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这份事业,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十二、认真钻研教材、课标,结合学生实际,钻研教法,将新方法、新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

大沟学校 2007年9月

大沟学校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育科学研究等形式,使培养对象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等方面具有一定能力,能在本校范围内起示范带头作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为高一级骨干教师评选储备人选。

二、具体目标:

1、师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依法执教,具有五种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2、教育观念:理论学习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关注课程改革,并能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教育实践。

3、教育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娴熟的教学基本功,较好的教学业绩,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积极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独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4、反思与发展:有自我发展目标与计划,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反思、勇于改进,自我发展意识强。

三、培养方式:

主要采用帮扶结对、组内研修、自我培训等途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注重教师之间的观摩、交流和研讨,注重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

1、为青年教师培养对象搭建舞台,创造参与各类学习、进修、研究和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2、请有经验的教师定期培养、指导,结成交流对子,并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3、定期安排培养对象参加校级以上公开教学、学科竞赛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并给予悉心指导。

4、定期对培养对象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提出进一步发展目标。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对培养对象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四、培养对象:

新教师、工作一年--五年的教师、新调入35岁以下的教师。

五、培养内容

(一)师德素养培养。

1、在广大教师中广泛深入开展“微笑教育”活动大讨论,要求每一位教师均要在论坛中发表见解。

2、各教研组制定相应的教研行动准则,大力提倡同伴互助式的组内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并推广到全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建立良好的同事交往习惯。

3、利用网上论坛讨论“今天我为大沟骄傲,明天大沟为我骄傲”的意义倡导“和而不同”的学校发展氛围。。

4、针对课程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科素养的把握与实施的水平。

5、新任教师拜师活动,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二)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第一阶段

1、问题意识培训。教研组活动必须是基于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研究学习活动,要求针对自己诸多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筛选其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小的专题研究方案(或专题系列研究方案)。在确定研究专题及制定专题研究计划过程中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和围绕问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行动研究培训。针对教师现状进行有针对性地教科研培训,如:课堂资源的捕捉开发与利用;教师反思的视角及反思深度的引导;教育案例的撰写与利用。这一培训与骨干教师对话、课堂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

3、新任教师基本教学素养的现场指导,采取“自修——主业教师指导”的方式。 第二阶段

4、广泛开展“会诊课堂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开展“教学行为跟进”式的课堂教学会诊活动。引领教师开展案例研究。

5、开展广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的“对话”活动,在组内、校内、论坛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课标的解读与贯彻指导。

6、个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7、新任教师课堂教学跟进式教学指导。 第三阶段

8、案例分析与广泛的课堂教学例证研究活动,各组针对不同的研究专题开展有针对性地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研讨活动。

9、采取集体会诊、或专题会诊的方式进行主题教研活动。

(四)、专业素养培训

10、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指导

11、主题论文的撰写指导。

12、课例解读、集体专题研讨

13、经验交流,“自修——专家指导”式的教师个人成长指导。

六、学校名师与教师结对

董攀明与王红春结对 张竹生与刘乔芬结对

梁鑫与戚露琼结对 陈彩莲与杨月芬结对

朱华平与高江艳结对 杨茂盛与梁艳丽结对 叶乔芬与孙芬娥结对

七、校本培训证书管理制

1、学校采取校本培训证书管理制的管理办法。即每项校本培训活动均以证书的形式对教师的培训活动给予记录和积极肯定,无证书视为培训不合格。

2、在校内的任何一项评奖、晋级、评职、评优等活动均要以学校的培训证书为先决条件,缺、或没有证书将不准参评。

3、证书由教导处统一管理、发放,以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进程分不同层面,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质量予以发放,为保证证书的权威性,将采取不补、不等、有效、有用的原则全面贯彻实施。

4、每次培训活动,将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力争可操作性和培训的有效性。

5、证书由自己保存、教导处备案,学校将严格按照培训的进程检查、督导教师参与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教师要严格遵守培训时间要求、内容要求、考核要求。

6、校本培训将与学校的整体教科研相结合,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统一,广大教师切不可忽视每次活动的原始资料的整理与运用。

7、校本培训非常重视每一次活动的考勤记录、发言质量、活动质量、活动效果和原始资料的整理及积累。

8、培训结果的呈现方式采取多种简易高效的形式,如论坛记录、讨论专区访问量和交流情况、现场案例、专题研讨、案例研究、心得体会等,把教科研成果的呈现方式与培训考核结合起来。

9、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内的教师校本培训活动,把培训活动作为组内的集体意志的体现,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教研组长对组内教师的培训情况负直接责任。

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重视骨干教师的理论学习。

根据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我校充分利用培训时间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习,主要围绕《走进新课程》、《2011版新课程标准》、《浙江省学科教学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永嘉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使我校全体教师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促进校本培训工作的深入实施,为实施新课改奠定坚实基础。

全体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坚持出全勤。通过本学年的学习,更新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开拓了他们的思维与视野,为强化实施“新课改”和“生本课堂”起了带头的作用,也促进了我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保证学习时间,创造学习机会。

骨干教师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发现他们的优点及不足。因此我校根据教办通知精神对此项工作做了缜密的安排。每周定时活动,保证了骨干教师有充足的学习时间。通过本学年的学习,使他们的理论业务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同时对其他教师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给大部分教师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外出学习为骨干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凡是我校有听课学习的机会,都至少安排一名骨干教师参加。

三、注重对外交流,提高骨干教学水平。

1.本学年我校利用每周五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搭建了展示的舞台,把学习来的知识通过加工,消化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并在课堂教研中积极展示,听取大家的意见,使他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本学年,一批思想新,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如:吴淑曼老师等,为永临学区全体教师做了“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积累为目的”的高效课堂展示课,受到领导及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先锋带头作用,也为我校进一步实施新课改奠定了坚实基础。

2.注重对外交流,提升教师理念;

交流与反思是对教学理论进行学习与实践、验证与提炼,将外在理论内化为自身思想的有效途径,开阔了教师的视野。通过外出学访,教师们感触颇深,受益非浅,学到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学访后,教师们都认真总结经验,写出了心得体会,并一起进行了交流,提出了自己在今后课改方面的新目标。

四、鼓励骨干教师学历进修,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鼓励骨干教师学历进修,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我校为鼓励他们进修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在他们进修期间派人为他们代课,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学习。我校的骨干教师已全部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

五、搞好经验总结,提高撰写水平

为了搞好经验总结,提高全体骨干教师的写作水平。在教研活动中,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

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 较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的准入程序、理论—实践型课程与教学与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核心特征。本文从发展历程、基本路径、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对新加坡中小学师资的培养模式进行整体分析和思考,以期为我国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提供国际视野和借鉴。

关键词: 新加坡   中小学教师   培养模式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人才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成为社会进步、国家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动力支撑。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既面临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经济基础、教育体系的孱弱,又面临东南亚国家崛起之间强烈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教师教育模式一直受到新加坡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历经改革后形成的高效率的、能够履行国家使命的教育体系成了国家中长期以来高水平发展的基石。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整体实力持续增强,民族复兴步伐迈得愈发坚定,既往的教师教育体系满足了上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却表现出与如今这一时代的不适应。新时代,我国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作出全新部署,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纵观新加坡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发展历程,充分吸取经验。

一、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有着时代的特征和局限,不同阶段的教师教育模式之间既有共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体现了不同的培养模式,表现出了充满差异的定位与社会功能。在独立前,新加坡教师教育有着与时代相关的混乱特性,既没有教师教育专门机构,又没有对从业教师需要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做统一规定。新加坡教师教育始于1950年的教师培训学院的成立,依据新加坡教育部的政策和措施及国内教育的走向,教师教育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基于社会发展制定目标和相关举措的阶段。

(一)量的补充与教师培训:1950年—1972年

随着战争的结束,东南亚各國和平共处的态势逐渐明朗,人民生活稳定下来,学生入学人数急剧增多,学校数量随之大幅增长。为了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加坡政府于1950年成立了教师培训学院,为当时的各类学校教师提供在职培训。1963年后,新加坡开始进行各阶段全职教师的培训。

这一时期,在职与全职教师的培养主要有四种方案(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二)质的提高与正规教师教育:1973年—1981年

建立在职和全职教师培训体系后,新加坡中小学对教师量的诉求得到解决,随之而来的是新问题——新加坡需要提升教育系统中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尽管新加坡教师教育仍未形成专业化教师人才培养体系,但工作重心已然逐步向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条件和质量转变。为规范教师教育工作管理,新加坡政府将教师培训学院和新加坡教育部研究室合并,于1973年成立了新加坡国内唯一一所负责中小学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培养的专门机构——新加坡教育学院。该学院是新加坡教师教育发展中诞生的第一所高等教师教育学校,也是新加坡教师教育系统正规化的里程碑。1980年,为了满足在职教师能力提升的需求,文凭教育替换了在职培训,开始面向中学、大学预科和初级学院的教学工作者。主要面向基础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全日制教师教育代替了在职教师培训,成为新加坡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教育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围绕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开始注意培养过程中教师专业素养和其他素养相协调。

(三)教师教育的专业化:1982年—1990年

新加坡充分借鉴英美等国家先进教师教育模式的经验,与本国教育体制相结合,并在上一阶段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国情的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即“理论—实践课程框架”,课程设置如图2:

这一阶段是新加坡教师专业化的起步,理论—实践课程框架推进了新加坡教师教育的正规化、职业化发展。按照这一框架培养的教师不仅具备优秀的实际教学能力,而且对教育问题、教育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至此,理论结合实践的特色成为新加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经典的底色。

(四)教师教育的现代化:1990年至今

1991年7月,新加坡政府再次通过合并后设立专门教育机构的方式统一管理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性培训的相关工作,即在新加坡教育学院与体育学院基础上合并成立了国立教育学院,该学院有权为学生授予教育文凭和研究生文凭,新加坡教师教育自此正式进入高学历教育阶段。同年,新加坡成立了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作为拥有极大自主权的二级独立学院并入其中,教师教育开始采用由教育部、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构成的三级教师教育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对新加坡教师的培养和终身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新加坡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模式属于“非定向教师教育”,从实施机构细分的话,是“大学—中小学合作伙伴模式”。新加坡的教师教育经过六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了比较合理的现状,由国立教育学院统一负责教师的职前、在职培养,为学生提供学术和专业的发展,促使他们成为优秀的、满足教育需求的教师。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师培养采取至今仍然非常有实际意义的ASK三核模式:“A”即Attitude,即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价值认同与态度,同时包含对时代发展、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的规划意识;“S”即Skill,即有关教学管理、研究、设计和执行及与家长、学生交流的能力;“K”即Knowledge,包含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内容,力求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二、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职前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师资的职前教育是由国内唯一一所教师教育学院,即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完成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丰富而贴切实际的课程设置、重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理论教师+实践教师”的师资模式和严格的教育实习管理四个方面。

1.圍绕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各方面素养,国立教育学院开设了研究类、教育基础类、学科知识与专业科目类及写作与语言类课程。丰富而贴合实际的课程设置不仅满足了培养教师专业技能的需要,还迎合了社会对于综合素质较高人才的培养要求。

2.重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表现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要进行教学练习,在模拟教学中锻炼教育实践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如图3:

3.“理论教师+实践教师”的师资模式充分契合了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师资的要求。理论教师是从世界各地招聘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学者,主要从事专业学术课和教育理论课教学,并开展学术研究。实践教师是从全国各中小学教学一线选拔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法、教学管理等与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学。

4.严格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针对四种不同类型师资的培养设置不同的要求:四年制本科小学教师需要完成总计22周的四次实习;一年制专科小学教师是一次实习,共10周;两年制专科中学教师是两次实习,共15周;一年制专科华文教师是两次实习,共14周。与我国师范类学生所需要进行的实习相比,新加坡的实习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需要区分的,且要求实习时每周课时量至少为10小时,能较好地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二)职后教育

新加坡职后教师教育路径非常清晰,主要是新加坡职后教师发展有界限明确、各成体系的三条路线,分别是教师路线、专家路线、领导路线。如图4:

三、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对新加坡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培养路径进行分析和总结之后可以发现,国立教育学院从生源质量、课程与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的培养方案和严谨的评价机制这五大方面建成了教师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此外,新加坡政府一直就保障教师待遇和发展、强化教师准入资格和规范在职教师发展路径等方面不断推动改革,为教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外部保障,内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机结合是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所在。

在薪资待遇方面,新加坡教育部早就明确规定:中小学在职教师的薪酬待遇应等同公务员体系待遇,到现在新加坡中小学教师的平均薪资待遇也可以排在全球前五名,对想要进入教师行业的新加坡年轻人有着莫大吸引力。与此同时,与高薪酬相对应的自然是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机制。新加坡的教师准入机制与教师人才培养招生机制相结合,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统一负责。每一年国立教育学院都会根据学院内各年级学生人数的变化和国内中小学校当年教师岗位的缺额确定招收人数,并结合社会发展对新一轮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具体的招收方案。申请人首先应具备如下资格之一:拥有大学学位;拥有文凭;通过2个GCE“A/H2”水准(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普通教育高级证书);拥有IB文凭(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国际预科证书课程)。在申请时间截止后,国立教育学院统一对所有申请人按预先公布的方案进行资格审核与认定,一般只有三分之一的申请者能进入随后的面试环节。面试官队伍结构科学合理,既有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又有教育行政系统的管理工作者,只有在面试中被面试官认定为具备成为教师潜质的申请者才能进入国立教育学院学习教师教育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

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职前职后有着不同的指向。在职前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质量是通过较高的准入门槛、高水平的教育学院、严谨的课程和教学、充分的教育实习这四个方面保证的,使得学生在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职后教育体系中,明确的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严谨的在职教师教学评估、高待遇与社会地位、完善的激励机制、高水平的在职教育都助力于维系教师的敬业乐群精神,有利于推动教师主动积极地在接受职后教育中不断自我提升。

四、结语

目前我国对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关注方向在师德建设、培养培训、管理改革、教师待遇、保障措施五个方面。2017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了师范类专业国家认证标准。2018年颁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提出要健全教师培养体系,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笔者认为,抛开现如今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在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统一管理等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阻碍和挑战,最大的问题其实体现在教师教育观念上。传统观念上,我国教师教育主要在大学师范专业学习中完成,在校培养期间注重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的模式往往忽略职后教育,加之实践技能教育不足,最终导致新入职教师出现适应问题。为了应对新时代对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挑战,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同时严格管控教师职业准入标准,从师资培养的起点出发保障在校培养质量和就职后教师的实际业务水平。二,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的作用,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加强对教师专业道德伦理素养的考核是十分有必要的,力争保持师资队伍的较高道德水准。四,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需要完善并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如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为教师提供多种晋升渠道等,有利于增强教师自我提升的意识和接受职后教育的积极性,推动各种形式的教师研修,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筱茜.新加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8(15):118-121.

[2]王铄,包华影,刘远霞.新加坡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02):87-92.

[3]潘娟.回应21世纪的挑战:新加坡教师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4]万明钢.进入新时代的新师范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05):69.

[5]高艳贺.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02):14-17.

[6]NIE.NIE’s Journey from Concept to Realization: An Implementation Report[EB/0L].http://www.nie.edu.sg/files/booklet_web.pdf.2012-03-17.

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在德国有一本有关儿童教育的书,十分流行,叫Struwwelpeter(蓬头peter):以很多荒诞诙谐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养,很多好习惯也是因为从小家庭教育的结果。

比如自理能力: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

比如规则意识: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须先吃完饭菜,才能吃零食。

比如爱心:很多家庭会在家中养小动物、如小狗、小猫,让孩子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懂得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

比如坚强:孩子摔倒后,只要不是很严重,父母不会马上去帮忙,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站起来。比如尊重: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德国父母很多不会在未经过孩子同意时去翻阅孩子的东西。比如礼貌:德国父母在寻求孩子帮忙时会说bitte(请),之后会说danke(谢谢)。

比如理财:德国父母会非常严格的控制零用钱数量,会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以获得零用钱,避免不劳而获。

比如承担后果:有一个德国母亲对自己总是起晚的儿子说“很遗憾,我不能开车送你去学校。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选择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比如承担责任:有严厉的德国家庭,如果孩子忘了把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他还得继续穿脏衣服。比如诚信:德国家长[微博]首先会以身作则,并经常会告诉孩子,要遵守约定,不能轻易誓言,答应过的事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到。

比如自信:德国家长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自信培养,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会给与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从小的自信来源是父母。他们也绝不以成绩的好坏去否认自己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秀。

上一篇: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心得范文下一篇: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