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范文

2024-07-06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范文第1篇

26日,我市迎来入梅以来的第三轮强降雨,市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概率急剧增大。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灾 害预防与应急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和地质气象等专家技术会商意见,迅速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并于6月26日17时30分启动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 应。昨天,市国土资源部门已按规定开展应急工作。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应急值守,同时重点检查余姚、慈溪、奉化、鄞州等地的防灾工作落实情况。同时在宁波 电视台和局门户网站向社会滚动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向全市发布指导防灾工作短信3000余条。截至昨天下午3时,未发生人员伤亡的灾情和险情。

目前,我市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266处,按类型分为崩塌129处、滑坡97处、泥石流 40处,其中威胁常住人口和人口集聚区域的有172处,威胁1493户(单位)7054人。由于本次降雨时间长、范围广、雨量大,目前山体土壤已经含水饱 和,且预报降雨还将继续,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范文第2篇

(二)建立值班室,非常时期安排好人员24小时值班。各责任单位每年应编排汛期值班表,明确带班领导,安排专职人员接听电话,确保人员到位、信息畅通、救援及时。

(三)各责任科室及队组单位值班电话应向社会公布。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及时接听电话。严禁脱岗、漏岗、擅离职守,保证汛期值班24小时无空岗。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各单位值班情况进行检查。

(四)值班期间应对上报的灾情、险情和上级下达的指示等内容要认真做好记录,并立即向领导汇报,根据领导指示提出具体处置意见和建议及时传达到位。发生险情灾情,要按照规定向带班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带班领导应赶赴现场了解险情灾情,通知有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做好抢险救援。

(五)值班期间遇到严重的灾情、险情或遇到职权范围内不能处理的事,必须逐级向上级及相关职能部门请示汇报。

(六)值班人员应该学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熟悉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一)每年汛期前、汛期中、汛期后,有行政村和各责任科室相关部门应对本辖区、本行业本部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一次专项巡查。

(二)主汛期间,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加强动态巡查。

(三)专项巡查时,应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警示牌设立、汛期值班、监测记录、临时安置点、应急抢险准备等进行检查,确保防灾工作责任和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并执行到位。同时要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发展情况,对巡查中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纳入监测范围,明确巡查、监测、防范责任人,并向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备案。

(四)各责任科室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适时组织有关部门,深入有关各镇及隐患点进行督导抽查,期间应做好记录,发现问题要下发督察整改意见书,及时督促责任单位整改。

(五)地质灾害易发矿区的村庄(社区)应确定一名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的日常巡查,重点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废弃矿山和切坡建房点等危险区域进行巡查,在做好监测巡查工作的同时,建立工作台帐。

(一)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工作,由汛期地质灾害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负责。

(二)地质灾害灾情速报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地质灾害涉及的范围,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各责任单位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三)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工作统一按重大灾情和一般灾情两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地质灾害发生后,已造成人员伤亡、群众房屋财产有重大损失;或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已严重威胁村庄、厂矿、机关、学校等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和房屋财产即将面临重大损失的,作为重大灾情处理。地质灾害发生后,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群众房屋财产损失,但已潜在威胁到村庄、厂矿、机关、学校和群众人身、房屋财产安全的,作为一般灾情处理。)各责任科室

(四)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中,值班人员接到重大灾情报告时,必须迅速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3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并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有关责任单位。

(五)在值班过程中,值班人员接到一般灾情报告时,应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6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

(六)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工作,切实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接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报告后,要认真分析、核定各类信息的来源,及时、准确地按程序上报灾情险情。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范文第3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一、矿井地质灾害普查的目的

矿井地质灾害是指矿井在开采活动中,因大量采掘井巷破坏和岩土体变形以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采矿工程设备和矿区资源环境,影响采矿生产的灾害。

为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做到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清晰明确,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特制定此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二、成立地质灾害普查领导小组 组 长:郭建南 副组长:赵文海 汤雪林 成 员:廖基贤 罗仁秋 文建新 刘邵江 李砚

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各部门进行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

各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主要根据各专业结合矿井实际,切实认真的进行本专业的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

三、矿井地质灾害普查内容及相关制度

1、采空区排查制度 采空区积水是我矿今后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到:

①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严格执行“三线”管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②地质灾害普查小组成员应经常深入井下现场对已揭露采空区、老巷进行排查,排查时间每月不少于一次,排查结果由安全科负责整改落实,排查资料应存档备查。

②应根据生产作业计划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将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填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组长及副组长汇报。

③根据采空区与我矿重点场所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保安煤柱、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上进行论证,确定我矿当前采空区监测重点。

④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负责对井下采空区出水地点进行全面监测监控。

⑤编写地质预报时要结合相关资料与施工单位负责对生产作业计划内采掘作业地点进行预测预报。

⑥在回采过程中,对地表采空区塌陷范围进行现场观测,对塌陷情况及时记录完善相关台帐,并制定出采空区塌陷超前情况或者老顶空顶面积大未垮落情况的相关技术措施,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矿总工程师进行汇报。 ⑦在掘进、回采过程中发现采空区时,应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施工作业,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相应作业规程,如因采空区原因需变更生产作业计划时应对该采空区进行详细论证,并留有相关资料。

2、老窑、废弃井巷、封闭不良钻孔的排查制度

①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对矿区内及矿区周边的可能影响本矿的老窑及废弃井巷进行摸底,并在本矿的相关图纸资料上绘制出具体位置,并定期进行观测及排查。

②由通风办公室对井下揭露的采空区巷道密闭进行观测,并及时汇报出现的问题。

③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定期了解相邻矿井的开采情况,如有开采完毕的矿井,调查清楚其废弃井巷是否对本矿的回采工作有影响。如有影响及时沟通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④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对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进行定期排查,排查情况应填写至相关台帐。

3、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制度

①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畅通,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在井口周围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4、断层、褶曲、陷落柱排查制度

①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应继续采用井下超前探进行探查工作,如探明向斜轴部富水,需进行放水作业,应根据情况编制专项探放水设计,由专业探放水队伍进行探放工作。 如揭露断层、陷落柱时,除探明断层、陷落柱导水性外,还应根据情况加强作业地点支护情况,确保安全。

②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应及时编制临时性地质预报,如发现地质构造有出水情况时应及时编制临时性水情水害预报,并应在掘进过地质构造后按要求对该地点地质预报、水情水害预报情况进行总结。

③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应根据揭露情况及时按照安全技术措施要求进行施工作业,确保施工安全,揭露的地质构造影响生产作业计划时,生产技术科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作业计划。

④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所有揭露资料应留有记录,并存档备查。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范文第4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一、矿井地质灾害普查的目的

矿井地质灾害是指矿井在开采活动中,因大量采掘井巷破坏和岩土体变形以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采矿工程设备和矿区资源环境,影响采矿生产的灾害。

为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做到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清晰明确,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特制定此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二、成立地质灾害普查领导小组 组 长:郭建南 副组长:赵文海 汤雪林 成 员:廖基贤 罗仁秋 文建新 刘邵江 李砚

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各部门进行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

各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主要根据各专业结合矿井实际,切实认真的进行本专业的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

三、矿井地质灾害普查内容及相关制度

1、采空区排查制度 采空区积水是我矿今后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到:

①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严格执行“三线”管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②地质灾害普查小组成员应经常深入井下现场对已揭露采空区、老巷进行排查,排查时间每月不少于一次,排查结果由安全科负责整改落实,排查资料应存档备查。

②应根据生产作业计划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将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填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组长及副组长汇报。

③根据采空区与我矿重点场所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保安煤柱、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上进行论证,确定我矿当前采空区监测重点。

④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负责对井下采空区出水地点进行全面监测监控。

⑤编写地质预报时要结合相关资料与施工单位负责对生产作业计划内采掘作业地点进行预测预报。

⑥在回采过程中,对地表采空区塌陷范围进行现场观测,对塌陷情况及时记录完善相关台帐,并制定出采空区塌陷超前情况或者老顶空顶面积大未垮落情况的相关技术措施,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矿总工程师进行汇报。 ⑦在掘进、回采过程中发现采空区时,应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施工作业,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相应作业规程,如因采空区原因需变更生产作业计划时应对该采空区进行详细论证,并留有相关资料。

2、老窑、废弃井巷、封闭不良钻孔的排查制度

①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对矿区内及矿区周边的可能影响本矿的老窑及废弃井巷进行摸底,并在本矿的相关图纸资料上绘制出具体位置,并定期进行观测及排查。

②由通风办公室对井下揭露的采空区巷道密闭进行观测,并及时汇报出现的问题。

③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定期了解相邻矿井的开采情况,如有开采完毕的矿井,调查清楚其废弃井巷是否对本矿的回采工作有影响。如有影响及时沟通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④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对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进行定期排查,排查情况应填写至相关台帐。

3、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制度

①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畅通,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在井口周围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4、断层、褶曲、陷落柱排查制度

①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应继续采用井下超前探进行探查工作,如探明向斜轴部富水,需进行放水作业,应根据情况编制专项探放水设计,由专业探放水队伍进行探放工作。 如揭露断层、陷落柱时,除探明断层、陷落柱导水性外,还应根据情况加强作业地点支护情况,确保安全。

②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应及时编制临时性地质预报,如发现地质构造有出水情况时应及时编制临时性水情水害预报,并应在掘进过地质构造后按要求对该地点地质预报、水情水害预报情况进行总结。

③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应根据揭露情况及时按照安全技术措施要求进行施工作业,确保施工安全,揭露的地质构造影响生产作业计划时,生产技术科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作业计划。

④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所有揭露资料应留有记录,并存档备查。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范文第5篇

摘 要: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地勘单位和地质工作在绿色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了充分努力,本文探讨地质档案在绿色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开发研究,充分发掘地质档案信息,积极做好地质档案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开发利用,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题档案,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档案数据库并深度开发利用,促进企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形象,促进安全生产常态化管理,力争最大化发挥地质档案的信息价值。

关键词:档案;地质档案;地质灾害;开发研究

地质档案是地质工作活动的记录和成果,它是在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勘探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是地质工作最基本的资源,是地质工作的直接成果,也是地质工作不可或缺的参考内容,是地勘单位的生命源泉,在地质工作中意义重大。一般可划分为区域地质调查档案、固体矿产地质档案、石油地质档案、海洋地质档案、物探和化探档案、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档案,是地勘单位的重要成果和资产。

地质灾害指的是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地质灾害防治是指由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档案正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产生的档案,是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规律,收集、形成并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地质档案。

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开发利用地质科技档案,对开展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工作,对地勘单位转型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1 地质档案在绿色发展要求下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1.1 绿色发展、转型升级需要

新时代地质工作要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起,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行各业和社会进步都要转变思想,从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的角度探索发展之路,地质工作也要根据自身特色,维护生态文明,谋求长远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益增加。地质档案工作要紧随时代,不断创新,反映时代发展中的地质工作特性,为先进理念下的地质工作提供信息价值,为绿色发展做贡献,为地质灾害防治做好基础工作。

1.2 地勘单位社会定位与自我实现

地勘单位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勘查、石油勘查、地质钻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下取水工程、灌注桩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勘查的综合性专业地质工作,具有丰硕的地质成果,成熟的地质技术。以地质工作为基础,地勘单位拥有类别多样、内容齐全的地质科技档案,在地理信息、地质条件、地勘工作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信息优势。在新时代地勘单位应发挥地质信息价值,树立相应的社会定位,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

1.3 档案基础工作完善

1.3.1 地质档案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地质档案作为地勘单位的重要成果和无形资产,建立起固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由总工程师整体领导,由专人负责地质档案管理,由地质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由监督部门进行档案归档监管,分工明确,结构合理,人员专业。建立并落实地质档案归档、管理、借阅、保密等制度,多方面指导落实地质档案工作,组织齐全,制度完善,为地质档案深度开发、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1.3.2 地质档案信息化进展顺利。对地勘单位来说,通过专业扫描设备和电子存储设备,地质档案基本实现电子化,基于档案管理系统和办公软件,对地质档案归档、管理、借阅、开发利用进行电子化管理,实现地质档案电子化检索查阅,实现对地质档案的高效开发与利用。通过进一步对OA系统的建设和基于大数据、网络云对地质档案管理软件的研究开发,建立地质档案数据库,进一步开发地质档案数据,有效整合抓取地质档案信息,发挥地质档案价值,为地质档案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证和技术手段。

1.3.3 地质档案编研工作。地质档案信息深度开发利用,根据地质档案类别,能够分别建立区域地质调查档案、固体矿产地质档案、石油地质档案、海洋地质档案、物探和化探档案、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档案资料汇编;能够进行区域地理信息数据提取、整合、汇编、分析利用;能够进行区域地质工作要素提取、整合、汇编、分析利用;能够进行地质技术方法、手段的整合分析;能够进行地质工作趋势分析预测、展示行业变迁等,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能够为地质档案工作顺利展开、为地质工作顺利完成提供助力,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为人才培养提供依据,能够利用地质档案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信息保证。

1.4 灾害频发,防患未然

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季节等因素,受高温、汛期、地理地形、以往地质工作等影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人身和财产安全。出于对地质工作特殊性的考虑,从环境保护、灾害防治、行业前景、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相关工作,提前预防,灾后治理,以消灭安全隐患,杜绝风险,是地勘单位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业务拓展的新方向,也是地勘单位充分发挥行业特长、开发利用地质档案信息价值的体现,是地勘单位应尽的社会责任。

2 地质档案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内容

2.1 地质档案前期收集、整理工作

做好地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包括找煤、调查、储量核实、普查、详查、勘探等地质工作的不同阶段档案,煤田地质、水文地质、水源井、地热、测绘、其他矿产资源等不同类别档案,各世纪矿区、各地区矿区等不同区域类别的档案,根据钻孔资料、原始资料、区域地质地形、地理条件、工作量等建立不同内容的档案,按文字报告、附表、图件、文件等建立不同表现形式的报告。这些分类档案从多角度多方面整合抓取地质档案信息,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地质灾害防治专题档案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数据。

2.2 收集地质灾害工作信息需求

根据国家关于地质行业相关政策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要求,结合以往地质项目工作和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参考新的工作标准和技术手段,根据煤矿隐蔽致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汛前隐患排查项目、地质灾害核销等工作的各自特点,由地质档案部门向地质项目工作者收集地质灾害工作中有已经使用、需要使用及有可能使用到的档案资料,再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系统整合,分类整理,为建立地质灾害专题档案做准备。

2.3 建立专题档案

根据收集的档案资料,结合地质灾害工作的地质资料需求,充分发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初步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题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相关文件。地质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相关文件,以陕西省内地质工作相关文件为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地面普查现状和需求情况的通知》(煤安监司函技装[2013]11号)、《关于全面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14]74号)等。

2.3.2 相关报告。地质灾害工作可能应用到的相关报告材料,如《矿井设计安全专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

2.3.3 原始资料。地质工作从开始阶段累积的地质台账、报表等,包括项目相关工作起止日期、完成工作量、工作面准备情况,项目原始记录台账、工程图件。

2.3.4 成果报告。地质灾害项目工作完成得到的最终成果报告,包括项目相关的文字报告、文件、附表、附图等。

2.3.5 其他资料。包括人员配置、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说明文件等资料。

2.3.6 电子文件。地质灾害项目工作中产生的电子文件,以及地质档案工作中对地质灾害相关档案进行电子化的资料。

2.3.7 编研成果。包括对地质档案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汇总,对地质灾害结论的收集整编,灾害预防宣传册等。

2.4 开发利用信息化资源

基于地质档案管理系统和办公软件,对地质灾害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对地质灾害相关原始数据进行电子化扫描,录入数据信息,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档案数据库,系统整合,按需抓取,按照区域因素对地质档案内容进行整体架构,按时间因素对地质档案进行前后关联,化零为整,按地质条件对地质档案进行对比分析,按工作方法、技术手段进行分类关联,按资源量、项目成果、历史问题进行系统整合,按问题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时间、空间、前因后果的有效联系;对勘查区范围、资源量、钻孔等数据进行单独录入,方便对数据进行单独抓取和对比分析,从整体到局部,由面及点,满足多维度、多层次、多种类的地质档案数据需求。根据地质灾害档案的特色和开发利用需求,进一步研究开发相关档案管理软件、数据分析软件,建立地质灾害档案数据库,研发地质档案管理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数据信息和分析预测。

2.5 加强涉密资料保密,保证专项档案安全

地质灾害档案涉及区域地质及地质构造、地质测绘等多方面问题,在地质档案开发利用中,必须加强地质灾害档案的保密。根据《档案法》《保密法》等法律,按照地质工作内容和涉密测绘资料使用规定,地勘单位必须建立相应的涉密测绘资料保密制度,界定涉密地质档案的范围,规定涉密地质档案的保存、管理办法,以及借阅及开发利用的流程和使用守则,保证地质档案在保守国家秘密的基础上,能够在地质灾害工作中合理应用,充分发挥档案价值。

2.6 地质灾害防治专项档案宣传与推广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灾害档案开发利用的宣传,利用网站、公众号、宣传页以及现场宣传等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作用和地质灾害档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在当地做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提高地质灾害安全意识,发挥地勘单位的工作优势,承担地勘单位的社会责任。

2.7 加强地质灾害档案人员素质建设

地质灾害档案是地质灾害项目中形成的科技档案,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报表、总结和有关的依据、指示性文件,以及成果报告和有关的图件、附表等,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地质灾害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地质档案管理知识和地质灾害工作知识,并且能够不断更新方法与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对档案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并由地质工作者对档案人员进行大量业务指导,使档案工作者对地质灾害工作有充分了解,更好地胜任地质档案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开发利用工作。

3 效果及影响

3.1 能够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专题档案的建立与开发利用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专题档案建立和开发利用的探究,能够对地质灾害防治档案进行整合管理,为后期大量地质灾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照,也为地质工作提供相关区域地质数据,为地质灾害防治档案的科学长效管理归档提供了模板。能够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档案数据库,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效利用地质档案资料提供技术保障,对地质档案开发利用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对地质档案数据应用与分析提供内容和技术保障,对地质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地质灾害防治专题档案的建立,为其他地质档案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照,促进档案工作整体推进。

3.2 促进结构转型,创造经济收益

地质档案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开发利用,能够大力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探索和拓展,大力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项目,在地勘单位工作全面紧缩的情况下,开拓新的道路,促进结构转型,更改收益结构。并且打开思路,进一步促进相关工作理念、工作内容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3.3 促进生产安全科学化、常态化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档案的开发利用,能够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拓展也促使地质灾害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目前,高温、汛期等特殊时期引发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预防工作日益增多,生产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日益突显,档案安全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地勘单位增加了安全隱患意识,能够建立生产安全科学化、常态化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

3.4 提升了企业形象

地质灾害防治档案开发成果的宣传利用,提高了个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水平和灾害防治的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档案的开发、宣传与利用,对当地人进行宣讲教育,科普地质灾害知识,进行灾害演练,都极大提升了地勘单位的企业形象,树立了地勘单位在新时代应有的社会定位,履行了地勘单位的社会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妍花.提高自然资源档案管理效率的几点建议[J].兰台内外,2021(07):62—63.

[2]何惠云.大数据时代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J].兰台内外,2021(08):33—34.

[3]郭鹏,孙超,李晟洲.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J].华北自然资源,2021(06):53—55.

作者简介:杨爽(1989— ),大学学历,陕西省一三九煤田地质水文地质有限公司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范文第6篇

之所以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越来越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就是因为地质灾害的产生会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通常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是自然原因或者人为原因, 而往往两者结合的原因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因素。近些年来, 由于我国环境不断恶化以及气候的改变, 越来越多地区出现了很严重的地质灾害, 同时也有很多地区受到地质灾害的极大威胁, 要想解决地质灾害带来的问题, 一定要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防治, 这样才能保证地区繁荣稳定的发展。

2. 地质灾害的防治情况探究

在整个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 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产生次数和影响越来越大[1]。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严重的受到了地质灾害的影响, 同时, 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 国内所产生地质灾害的规模以及造成的影响都十分严重和巨大。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力度和加强研究, 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减少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 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后所带来的影响[2]。只有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才能够更好的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要想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更好的防治, 那么就应当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进行。无论是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 还是在实际防治过程当中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 都应当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防治计划。所以说, 对于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是十分关键的, 只有在建立防治体系之前, 认真的进行调查, 对地区当中出现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科学的考察和判断, 同时对周围的各个影响因素和环境问题进行勘查, 将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界定, 这样才能够使调查的结果更加具有真实性, 同时也是制定相关防治体系的基础。

在实际调查过程当中, 要想使调查的真实性更高, 那么采取监测的调查方法是十分重要的[3]。因为, 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调查来说, 要将地质灾害的等级进行评定, 监测预警就是作为一个指标的功能来对地质灾害的等级进行评定。检测过程当中将会应用到很多设备和技术, 同时在监测过程当中, 要及时的对地质灾害监测区域发生异常的时候及时地对信息进行接收。这样不但能够加大调查的力度, 有效的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 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也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提前的预警和判断, 避免对人们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一些地区发生地质灾害之后, 对相关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如何对地质灾害之后的地区进行更好的建设, 同时, 避免以后再次发生地质灾害, 也是相关地区政府一直大力研究的重点内容[4]。往往地质灾害发生时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 即使地质灾害发生当中没有发生很多危险情况, 但是地质灾害发生之后, 整个地区会受到十分巨大的影响, 只有将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好, 同时, 对灾害过后地区进行更好的建设, 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果和作用。

3. 地质环境的利用以及体系构建相关内容分析

上面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国内目前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了介绍, 要想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得更加具体和到位, 那么就应当采取上面介绍的一些具体方法来对地质灾害进行更好的防治, 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能够进行有效的预判, 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帮助相关地区发展更加迅速[5]。而要想使地质灾害能够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对地质环境的利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地质灾害发生时, 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最重要的, 而且往往地质灾害受到地质环境的改变而产生, 所以对地质环境更好的进行利用和改善是十分重要的。普通地区的地质环境也各不相同, 要利用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评判地质环境, 同时, 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具体的评价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体系建设过程当中, 要充分的利用实际的特点,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以及产生时的影响程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化发展要求, 将可持续化发展利用到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当中来, 能够长远的对地质环境体系进行建设的同时, 极大的减少了地质灾害的产生[6]。同时对地质的安全进行建设也是地质环境利用过程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内容, 只有加强了地质环境的安全, 才能够保证地质环境在使用过程当中的整体安全程度, 有效的减少了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总而言之, 要想对地质环境进行更好的利用, 不但要积极的建立评价体系, 还要对安全体系进行更好的建设, 只有将两者进行更好的建设, 才能够使地质环境整体的利用情况更高, 减少地质灾害产生的同时,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贡献。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整体论述, 对地质灾害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目前我国处于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时期, 只有积极的进行防治和管理, 积极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同时结合地质环境的利用, 将地质环境不断的进行改善, 提高地质环境的安全, 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和安全体系, 能够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问题的产生。地质灾害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国家只有不断的加大力度, 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 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保证。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 由于出现地质灾害, 导致了对整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说, 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理环境的充分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也是避免地质灾害造成影响的基础。本文所要探究的内容就是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相关问题,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地质灾害的产生。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防治与利用,分析与探究

参考文献

[1] 周惠.浅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6 (10) :236-236.

[2] 刘小聪.浅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22) .

[3] 孟红锐.浅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地球, 2015 (z1) .

[4] 熊斌, 张波.浅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工业b:00333-00334.

[5] 何斌, 杨旭伟, 杨富林.试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城市地理, 2017 (2) .

上一篇:电子政务系统方案范文下一篇:俄语考研资料整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