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网络营销价值论文范文

2024-07-30

社会性网络营销价值论文范文第1篇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

3、弘扬儒家“和谐”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高校党建中儒家文化的应用价值

5、儒家文化在孔子博物馆景观布局中的诠释与表达

6、儒家之“乐”的功能内涵及当代意义

7、感受儒家文化 提振青年精神

8、将儒家思想引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9、论君子文化的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10、方太在21世纪拿什么让员工相信儒家?

11、试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12、会计师事务所伦理困境与伦理体系之构建

13、“战士思想”如何传承

14、彭永捷:重新寻找生活应有的秩序

15、“第二届东北亚地区形势发展研讨会”在山东威海召开

16、谈传统孝文化与当代家庭养老

17、守信立德 履责创新 共建和谐

18、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19、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

20、浅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与传承

21、文学史研究再审视

22、“回儒世界观与中国伊斯兰研究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3、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4、郑州市儒家文化建设的价值及对策分析

25、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研究

26、论共同体在现代国家统一中的建构意义

27、对儒家当代命运的几点反思

28、孔子大同思想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现代启示

29、儒家文化经济价值的拓展研究

30、当代青年价值观融入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1、《论语》中的“仁”、“和”思想与当代价值

32、文化双轴论视角下《孔子的女儿》中黄素铃的文化身份探析

33、儒家文化与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3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

35、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36、试论早期南洋华文教材的基本面貌与当代价值

37、新泰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38、我们每个人都是新儒家

39、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文化分析

40、让传统文化在深圳焕发活力

41、中国大陆儒家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

42、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儒家文化向度

43、孔子学院提升齐鲁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分析与思考

44、向中华文化传统深层回归

45、孔子推崇什么样的人才

46、新时代背景下菏泽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

47、宝相花设计方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48、论先秦思想家的环境保护思想

49、论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社会性网络营销价值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市场竞争作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 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2008~2018年上市公司为样本, 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式实证检验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逻辑关系, 研究发现: 适当的市场竞争能够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但市场竞争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是同质的, 对生产率极低的企业表现为促进作用, 对生产率极高的企业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进一步测试结果表明: 市场竞争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样会受到企业产权性质以及外部市场化程度的干扰, 对于民营企业、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的企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同时, 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 企业技术创新与非效率投资行为是市场竞争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渠道。 本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市场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为我国众多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与现实指引。

【关键词】市场竞争;竞争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分位数回归

一、引言

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与前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实现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必须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然而, 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 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行政性资源垄断以及企业产权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各行业、地区间资源配置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内生性扭曲”与“政策性扭曲”, 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 进而降低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1,2] 。 因而, 如何降低资源错配程度, 提高企业治理效能, 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呢? 这一直都是困扰学术界与实务界的重要命题。

现有研究表明,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 这来自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科研创新实力、技术分工与深化, 并一般表现为技术创新水平越高, 全要素生产率越高[3] ; 二是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即企业能否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更有效率的项目中去, 若企业能够合理地消除资源错配, 会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大幅度提升。 市场竞争作为企业面临的重要外部治理机制, 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微观行为。 已有文献已经证实, 适当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减少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强化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优化行业间资源配置[4,5] , 从内外两个层面影响企业的微观生产行为, 并对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而, 从学理上分析, 市场竞争环境很有可能是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6] 。

然而, 目前学术界却鲜有文献研究市场竞争环境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逻辑关系, 且已有文献也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Aghion等[7] 认为, 市场竞争与生产率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范晓男等[8] 认为, 市场竞争能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且影响是线性的。 简泽等[9] 则认为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企业自身生产率的高低, 且对低生产率企业表现为促进作用, 对高生产率企业表现为抑制作用。 李春霞[10] 认为市场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低生产率企业表现为抑制作用, 在高生产率企业表现为促进作用。 因而, 从现有文献来看, 学术界关于市场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布的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所以, 本文立足于上述文献观点, 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式实证检验了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逻辑关系, 发现市场竞争能够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并且对低生产率的企业表现为促进作用, 对高生产率的企业表现为抑制作用, 进一步解答了有关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学术争议, 并通过异质性检验与机制检验厘清了二者间的作用机理, 丰富了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贡献包括: 第一, 从市场竞争这个比较新颖的视角研究了竞争程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探析了过往相关研究中出现矛盾的原因, 并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竞争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布的具体影响, 回应了现有的学术争议。 第二, 本文不同于以往文献, 在探究了市场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后, 也进一步验证了其他因素对这一过程的异质性作用, 并发现产权性质与市场化程度很有可能是影响该过程的重要因素, 因而, 本文据此提出的合理减少政府干预、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能等建议具备较大的政策借鉴意义。 第三, 本文进一步探索了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影响机制, 打开了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黑匣子”, 构建了“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与“市场竞争——非效率投资——全要素生产率”的全景式研究框架, 丰富了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 也为我国众多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指引。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

竞争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仅会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也会通过改变外部资源配置环境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因而市场竞争被产业经济学认定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 市场竞争究竟如何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呢? 本文从内部公司治理与外部资源配置环境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首先, 从内部公司治理来看, 竞争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选择机制, 往往会通过影响微观企业经营选择, 进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一方面, 有效的市场竞争能够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11] 。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 公司内实际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代理问题。 市场竞争的存在意味着资本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代理人, 委托人可以通过比较代理人的经营绩效择优选择代理人, 从而降低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提高了代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 进而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 另一方面, 竞争企业的引入同样也会作用于企业创新水平, 提高企业的研发强度與效率[8]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企业为了避免被市场所淘汰, 势必会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差异化优势, 在维持当前市场份额的前提下谋求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而创新作为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势必会被众多企业所接受与采纳。 因而, 从企业经营选择来看, 激烈的市场竞争会提高管理层的工作努力程度, 促使其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投入, 提升创新水平与能力, 进而正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 从外部资源配置来看, 市场竞争引入了大量竞争性企业, 不仅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渠道, 也增强了行业内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9] 。 这意味着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产品定价会更加贴近边际成本, 边际利润进一步降低, 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 许多不符合市场需求与消费者需要的企业与产品被淘汰出局, 市场份额得到进一步优化, 更多的稀缺资源被投放到更有效率的企业中去, 使生产要素自然而然地从低效率企业流向高效率企业, 提高了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进而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由此可见, 市场竞争不仅会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正向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也会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促进行业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因而,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市场竞争越激烈, 越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二)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分布

市场竞争的确有可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然而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是否会因为企业异质性而存在差异呢?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西方众多学者对其展开探索, 并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假说。 一种是来自Arrow[12] 的“阿罗效应”, 认为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企业利润逐渐降低, 为了继续获得可观的收益, 企业会通过治理结构优化、管理水平提升、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进而规避行业竞争; 另一种则是来自Schumpeter[13] 的“熊彼特效应”, 认为市场竞争会削弱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该理论指出创新所带来的垄断收益是激励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基础, 市场竞争的引入势必会破坏创新所带来的垄断收益, 因而竞争会降低全要素生产率。 根据上述假说不难分析, 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际上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谁占据主导地位, 而这两种效应又与企业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 市场竞争对于低生产率的企业更可能表现出“阿罗效应”, 这意味着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受到竞争所带来的破产威胁和压力会更大, 从而更有动力去改善治理效能与提升技术水平, 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与此同时, 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企业则可能表现出“熊彼特效应”, 高生产率的企业往往具备更高的科研技术水平、更为健全的管理体系, 这类型的企业通常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经营体系和产品, 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这时市场竞争的引入有可能会破坏高生产率企业创新所带来的相对优势, 从而降低企业创新和提高生产率的激励[9] 。 因此, 从整体来看, 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能会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渐递减, 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反转。 因而,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会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渐递减, 且对低生产率企业表现为“阿罗效应”, 对高生产率企业表現为“熊彼特效应”。

另一方面, 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有可能与上述分析迥然不同。 低生产率的企业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 这类型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技术创新水平不高, 随时都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10] , 而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效能的提升都需要较长的周期, 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 而这时大量竞争者的引入更有可能会加快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 削弱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 表现出“熊彼特效应”。 与此同时, 高生产率的企业为了继续保持其相对竞争优势, 也有动机去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 因而, 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

H2b: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会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渐递减, 且对低生产率企业表现为“熊彼特效应”, 对高生产率企业表现为“阿罗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8 ~ 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 其中主要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万德(WIND)数据库, 研发投入(RD)数据来自中国研究数据平台(CNRDS)数据库, 并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①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样本; ②剔除公司IPO当年的数据; ③考虑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差异, 剔除ST、PT、?ST等问题公司; ④剔除数据有严重遗漏的公司; ⑤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 对所有非虚拟变量在上下1%的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 最终得到3203家样本公司共22701个数据。

(二)主要变量定义

1. 市场竞争的度量。 目前, 学术界对于市场竞争的衡量主要有赫芬达尔指数、勒纳指数、主营业务毛利率等三种较为常见的度量方法。 赫芬达尔指数以行业内公司总数与营业收入为基础计算, 具备很好的外生性, 而勒纳指数与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立足于价格和边际成本与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计算, 较赫芬达尔指数相对内生。 因而, 本文借鉴滕飞等[14] 的研究, 采用赫芬达尔指数(HHI)来衡量市场竞争, 公式如下:

其中, Xi代表行业内第i家公司的营业收入, X代表行业内营业收入总和, N代表行业内公司总数, 且HHI越小表明市场竞争越激烈。

2. 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 本文通过对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估计, 得到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TFP)这一指标:

模型(2)中: Y代表总产出, 以营业收入衡量; K为公司资本投入, 以公司固定资产净额衡量; L为劳动投入, 以上市公司的员工人数进行衡量; M为中间投入, 用企业的营业成本加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再减去当期计提的折旧与摊销以及支付给职工和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来表示; W为需要估计的全要素生产率; η为误差项。 由于直接对(2)式进行OLS回归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估计偏误, 因而本文借鉴鲁晓东和连玉君[15] 、Petrin[16] 的方法(简称“LP法”)进行半参数估计, 计算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同时, 采用Olley等[17] 的方法(简称“OP法”)和Ackerberg等[18] 的方法(简称“ACF法”)进行稳健性测试。

3. 控制变量。 本文借鉴范晓男等[8] 、滕飞等[14] 的研究成果, 尽可能多地控制相关变量集, 以期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具体而言, 公司层面包括公司规模(Size)、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资产负债率(Lev)、公司价值(Tbq)、公司年龄(Age)、资产收益率(Roa)、个股回报率(Return); 行业层面则包括是否为重点支持行业(Fic)、行业平均公司规模(Mount)、行业利润变动虚拟变量(Demand)。 具体变量定义参见表1。

(三)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本文设计了如下模型:

其中: TFP为以LP算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 HHI为以赫芬达尔指数衡量的市场竞争; Controls为包括公司层面与行业层面的全部控制变量。 与此同时, 本文进一步控制了年度固定效应与行业固定效应。 此外, 为了进一步考察市场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的影响, 本文构建了条件分位数模型进行回归检验。 条件分位数模型能准确刻画市场竞争变动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影响, 因而可以很好地反映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相对趋势, 故本文借助STATA 15软件重复抽样200次, 然后在每一个自举样本下选取0.05、0.25、0.5、0.75、0.95的分位结果进行报告。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描述性统计结果, 可以发现: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均值为8.328, 最大值为11.25, 最小值为6.208, 表明在我国企业中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市场竞争HHI的均值为0.147, 最大值为1, 最小值为0.020, 说明不同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且市场竞争的中位数为0.089小于平均值, 进一步说明了样本中大部分公司都面临着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这一点也与我国国情相符。 其余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也与主流文献基本一致。

(二)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

表3为基准回归结果。 列(1)报告了单变量回归结果, 由于市场竞争HHI为反向指标, 因而不难发现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列(2)为加入控制变量以后的回归结果, 可以发现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值下降, 但是系数符号与显著性水平并未发生变化, 因而, 可以认为市场竞争确实能够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为了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本文借鉴简泽等[9] 的方法, 将市场竞争滞后一期进行检验。 列(3)报告了市场竞争滞后一期检验的回归结果, 发现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系数与显著性水平均未发生变化, 进一步证明了市场竞争确实能够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H1得到验证。

(三)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分布

表4列示了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的分位数回归结果。 可以发现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 对于0.05分位以下的低生产率企业, 市场竞争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系数为负, 且数值最大, 说明低生产率企业受到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威胁, 为了避免被市场所淘汰, 会更有动力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 从而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与此同时, 对于高生产率企业, 即处于0.95分位以上的企业, 市场竞争则会负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这意味着, 大量竞争的引入破坏了高生产率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垄断收益, 并且由于大量模仿者和模仿产品的出现, 进一步削弱了管理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 表现出“熊彼特效应”。 此外, 从整体趋势进行分析不难发现, 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在逐步减小, 意味着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着替代作用,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确实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而应对市场上存在的竞争风险。 H2a得到验证。

(四)稳健性测试

1. 替换TFP的度量方式。 本文分別采用OP算法和ACF算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替代LP算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稳健性测试。 表5报告了采用OP算法与ACF算法的全要素生产率回归结果, 可以发现无论是OP算法还是ACF算法, 市场竞争仍然是正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即市场竞争越激烈, 越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与前文的回归结果一致, 通过了稳健性测试。

2. 改变重复抽样次数。 本文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将重复抽样次数进一步扩大到500次。 表6则报告了更改抽样次数后的结果, 可以发现在更改了重复抽样次数后, 虽然主要系数的t值有所下降, 但是显著性水平与前文相比并未发生较大改变, 整体趋势仍然相同, 通过了稳健性测试。

3. 根据全要素生产率敛散性判断。 若H2a成立, 那么对于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言, 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逐步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会变得更为平缓, 尤其是对于行业内全要素生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而言, 市场竞争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因而从经济学收敛分析的视角来看, 若H2a成立, 那么市场竞争势必会降低行业内全要素生产率的离散程度, 使全要素生产率分布趋于收敛。 因而, 本文借鉴郭小年等[19] 对于企业生产率离散程度的度量方式, 用行业内企业TFP的标准差来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离散程度。 具体而言, 计算方式如下: 根据行业、年份类别, 计算每个行业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标准差。 表7报告了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离散程度的回归结果, 可以发现无论是单变量结果还是多变量结果, 市场竞争均能降低行业内全要素生产率的离散程度, 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趋于收敛。 因而, 从经济后果分析, 市场竞争对于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于高生产率企业, 市场竞争会负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对于低生产率的企业则表现为促进作用, 因而使得行业内全要素生产率分布趋于收敛, 同样通过了稳健性测试。

五、进一步测试

(一)异质性检验

前文已经验证了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的影响, 然而, 除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自身高低的影响, 是否仍会有其他因素干扰市场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呢? 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认为产权性质与市场化程度可能是干扰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重要因素[2,10] 。 因而, 本文根据企业产权性质与市场化程度进行了分组检验, 结果如表8所示。

表8反映了分组检验的结果。 不难发现, 一方面, 市场竞争对于民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而对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这很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得到政府补助的支持并享受产业政策的倾斜, 形成了一定的资源竞争优势, 这种资源竞争优势减弱了市场竞争机制所带来的优胜劣汰作用, 加之过往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绩效要求不高, 使得部分国有企业没有足够动力去参与市场竞争, 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对而言, 民营企业较难得到政府补助与政策倾斜, 因而, 市场竞争所带来的选择机制可能更为明显, 进而促进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 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更为显著, 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政府干预更为严重, 金融体系不完善, 产权保护不到位, 许多企业谋求与政府建立联系, 进行“寻租”, 这时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能够带来一定的纠偏效应, 通过产品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选择作用, 促进行业公平发展, 进而增强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性, 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机制检验

市场竞争会如何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呢?基于理论分析, 不难发现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很可能是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 具体而言, 一方面, 激烈的市场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为了避免被市场淘汰, 企业会通过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创新水平, 从而达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 另一方面, 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也会迫使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更有效率的项目中去, 校正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重置企业内的资源配置关系, 优化资源分配结构, 从而达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 因而,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水平”与“非效率投资行为”很可能是市场竞争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机制, 故借鉴温忠麟、叶宝娟[20] 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 设计了如下模型来验证“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与“市场竞争——非效率投资——全要素生产率”间的中介关系:

其中, RD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采用“研发投入/总资产”进行衡量, 该值越大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越高。 此外, 本文借鉴方红星、金玉娜[21] 的研究成果, 运用Richardson模型计算得到的残差绝对值来衡量公司非效率投资水平Invest, 该值越大表明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越严重。

表9报告了机制检验的结果。 表9列(1)、(2)、(3)反映了“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不难发现, 市场竞争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系数为负, 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确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并且当把技术创新水平加入回归后, 市场竞争HHI不再显著,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原理, 可以认为技术创新水平在市场竞争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列(1)、(4)、(5)则反映了“市场竞争——非效率投资——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可以发现市场竞争与非效率投资水平的系数为正,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市场竞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通过外部竞争威胁迫使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更有效率的项目中去, 并且在将非效率投资水平加入回归后, 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从-0.083变为-0.060, 显著性水平也有所下降。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原理, 可以认为非效率投资在市场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此外, 本文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同样对二者进行了Sobel检验, 结果均通过了Sobel检验, 由此可以认为“技术创新”与“非效率投资”是市场竞争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渠道。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如何有效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都重点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市场体系建设越来越健全, 竞争环境也越来越多元, 潜在的竞争者和竞争产品也越来越多, 因而, 從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以2008 ~ 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实证检验了市场竞争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发现: 第一, 市场竞争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 适当提高市场竞争程度能够达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 第二, 市场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是同质的。 相较而言, 对于低生产率企业, 市场竞争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然而对于生产率极高的企业, 市场竞争反而会抑制该类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此外, 从整体趋势分析, 市场竞争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会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步下降。 第三,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 市场竞争对于民营企业与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进一步验证了产权性质与市场化程度是影响该过程的重要因子。 第四, 机制检验的结果说明, “技术创新”与“非效率投资”是市场竞争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渠道。

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 政府应当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标准, 简化市场审批手续, 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程度, 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所带来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治理水平的提高, 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 政府在增强市场竞争的同时, 更要关注对于知识产权与创新环境的保护, 谨防市场新进入者通过高仿产品和伪劣产品破坏市场秩序, 打击高生产率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第三, 政府在推动市场建设的同时, 要关注产权性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适当或合理降低对国有企业的政府干预程度, 强化市场选择机制对于国有企业的促进效应, 在低市场化程度地区进一步发挥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 从而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 企业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技术创新”与“非效率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与减少非效率投资行为, 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晓晶,李成,李育.扭曲、赶超与可持续增长——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审视[ J].经济研究,2018(1):4 ~ 20.

[2] 冯英杰,钟水映,赵家羚,朱爱孔.市场化程度、资源错配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5):100 ~ 112.

[3] 余泳泽,张先轸.要素禀赋、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J].管理世界,2015(9):13 ~ 31+187.

[4] 王彦超,蒋亚含.竞争政策与企业投资——基于《反垄断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J].经济研究,2020(8):137 ~ 152.

[5] 伊志宏,姜付秀,秦义虎.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 J].管理世界,2010(1):133 ~ 141+161+188.

[6] 张莉,朱光顺,李世刚,李夏洋.市场环境、重点产业政策与企业生产率差异[ J].管理世界,2019(3):114 ~ 126.

[7] Aghion P., Howitt P., Prantl S.. Patent Rights, Product Market Reforms, and Innovation[ 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3):223 ~ 262.

[8] 范曉男,张雪,鲍晓娜.市场竞争、技术创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7):162 ~ 165+180.

[9] 简泽,段永瑞.企业异质性、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 J].管理世界,2012(8):15 ~ 29.

[10] 李春霞.产品市场竞争、所有权性质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财贸研究,2016(1):19 ~ 27.

[11] 姜付秀,黄磊,张敏.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代理成本[ J].世界经济,2009(10):46 ~ 59.

[12] 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2(3):524 ~ 561.

[13] 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2(4):594 ~ 602.

[14] 滕飞,辛宇,顾小龙.产品市场竞争与上市公司违规[ J].会计研究,2016(9):32 ~ 40.

[15]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 J].经济学(季刊),2012(2):541 ~ 558.

[16] Petrin L. A..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2):317 ~ 341.

[17] Olley G. S., Pakes A..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J].Econometrica,1996(3):112 ~ 143.

[18] Ackerberg D., Caves K., Frazer G..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of Production Functions[ J].MPRA Paper,2006(453):411 ~ 425.

[19] 郭小年,邵宜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企业生产率分布演变[ J].财贸经济,2019(10):142 ~ 160.

[20]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J].心理科学进展,2014(5):731 ~ 745.

[21] 方红星,金玉娜.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非效率投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J].会计研究,2013(7):63 ~ 69+97.

社会性网络营销价值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通过对中西方价值观及体育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背景与调节方式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的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希腊文明及理性逻辑与之对应的自由、民主与科学的背景下产生的,经过基督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西方体育核心价值体系,即在多元社会文化结构和不同的信仰下,尊重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进而实现在身体与精神平衡发展中的价值认知。这种价值体系主要通过宗教与政治进行调节。我国古代“体育”价值的形成背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到了现代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体育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和谐统一的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调节是其主要调节方式。

关键词:希腊文明;基督教;宗教调节;政治调节;儒家文化

Key words: Greek civilization; Christianity; religious regulation of political adjustment; Confucian culture

體育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子系统,是以理论层面为主导,进而统领实践、精神、理想和道德等不同的层面,促进各个层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完整体系[1]。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的形成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与地理因素、气候、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有直接的联系,还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2]。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的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西方文化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以强劲的势头席卷世界。西方文化的兴起主要在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律以及基督教的道德基础之上形成的,哲学、法律以及道德是西方文化的主体。对现代科学、法律和伦理源头的探索都可以追溯到上述内容。西方人概括性的认为哲学的作用是告诉他们如何区分真与假,法律告诉他们如何区分合法与非法,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告诉他们如何区分善与恶,古代西方文化判断是非的标准即这三者的结合。体育作为文化属性的一部分同样依附于西方文化的滋养,尤其是西方的竞技体育,本文试图从中西方体育价值体系的产生背景与调节方式进行对比研究。

1 西方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背景

1.1 希腊文明及理性逻辑与之对应的自由、民主与科学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象征之一。古代希腊在文学、政治、自然科学、哲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古希腊文化以其独特的风采和成就享誉世界。古希腊文化及以后作为希腊文化继承者的罗马文化,启迪了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3]。希腊文明诞生于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濒临大海、河流交错、山脉纵横、土地贫瘠的自然地理条件,暴虐无常的海洋给其带来了无处不在的挑战,但是也铸就了希腊民族勇敢、外向好动、崇尚自由、敢于冒险和挑战自然的性格,也奠定了古希腊独特的性格和生存方式。决定了西方古代人以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希腊半岛上的一块块小平原形成了天然的政权单位,岛上的居民以大海为屏障建立了独特的城邦制政权,整个希腊半岛包括数以百计的城邦。每个城邦都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有乡镇。各城邦之间互相开放,同时各个城邦也对外开放,各城邦之间以及与东方各国具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以经济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体制由此形成并铸就了西方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文化取向。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倡导公民自治、民主、平等和法制,公民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自身的欲望,奥林匹克的起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古希腊的体育竞赛中参加者不论身份和地位均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规则,竞赛的裁判通常由神殿的专职祭司和通过公民选举产生人员共同担任。这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理念再加上地理和自然环境造就的刚直进取外向奔放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注重事物发展变化的思维方式,在这种价值理念的感召下形成了崇尚公平竞技、勇敢拼搏、求真务实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5]。

西方的竞技理念是西方价值观的延伸,古希腊人在自由、民主的空气下,相互学习和借鉴进而涌现出无数的天才,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神话等诸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古代先贤为古希腊文明欧洲文明和人类的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诚然,也为人类的竞技体育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创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建构了西方价值观的主体思想。

1.2 基督教信仰是西方价值观的主体

1.2.1 基督教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对体育运动的理性认知

基督教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对西方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信仰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涌现出一大批信仰基督教的自然科学家。17 世纪英国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如波义耳、牛顿、胡克等人,大多数是清教徒,他们自愿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去实践自己的信仰[7]。正是这些具有虔诚信仰的人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圣经》中说“上帝创造了天地,人类和自然界都是上帝的杰作” 这种上帝造物的思想虽然有一种神秘色彩,但也有助于破除人们对自然的神化,从而放开了人类发展自然科学的手脚。[6]人类开始逐渐用理性去发现和探索宇宙的秩序和法则,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的使对真理的追求、自然规律的把握和对神的信仰协调统一,在证明上帝存在的同时也使真理的探寻者得到情感的依托。物理学家厄恩斯特·马赫说过:“每一个不具偏见的头脑都必须承认,科学和技术重大的发展是发生在神学占统治的年代”[8]。在通常人们的思维意识里人们提起基督教与科学就会想起二者之间的冲突或者是基督教对科学的种种迫害,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基督教和科学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宗教还是科学他们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关于这一问题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对科学可能性的相信,发生在现代科学原理发展之前,它是从中世纪神学无意识地派生出来的”[9]。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还在他出版的名为《基督教界科学和神学冲突的历史》一书中这样写道“从那时起,随着世俗主义的兴起,无数学院和大学里的教授不加批评地接受怀特关于科学是基督教之大敌的论点,所以神学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到来对许多人来说不可思议”。但是这却是一个事实,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基督教教义的一些原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正是基督教的一些价值观和方法论使一大批的基督文化拥护者超越了现实的束缚用基督教独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务实的精神来认识世界改造自然,他们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从事发明创造,以达到颂扬上帝的目的,这种务实的精神和实验传统与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数学传统互相促进、交相辉映最终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实验科学的兴起为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体育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1.2.2 基督教整合了自由、平等、民主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西方竞技体育核心价值观

西方文明是西方社会近三百年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动力,在今天欧美文化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渊源与典型代表。正是以基督教为主的价值核心理念整合了自由、平等、民主与个人主义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西方价值观。这缘于浓郁的基督文化和大量的基督信徒使基督文化深深的扎根于西方的土地上。以美国为例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科技和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巅峰,在美国的国民中有84%是宗教徒,这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基督教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宗教国家[10]。美国有着高度多元的社会文化和较强的民族凝聚力及国民认同感,美国是世界上政教分离最为彻底的国家之一,但是其社会的凝聚力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共融却依靠宗教来调解,宗教成为这个多元社会文化在原则问题上得以达成共识的思想底线。我们在其国家的各种仪式上均能发现圣经和上帝的身影,譬如说总统宣誓以及在各种公共建筑物中。基督文化在美国的扎根成为美国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由美国的历史决定的,在历史上众多的基督教徒从欧洲来到美国的土地上,他们坚持对基督教的选择和信仰,与门徒居民一起在上帝的名义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协议和规定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2]。基督教中的人权思想是美国建立的依据。自由(Freedom)成了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美国人认为“基督教和自由是混为一体的,以至于几乎是不可能叫他们想其中一个而不想另外一个”[12]。平等(Equality)的理念是美国的另一个建国之本。《独立宣言》中说:“Everyone is created equal.”(每个人生来平等)这里用“create”而不是“born”,已经暗含了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造人的前提: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10]。民主(Democracy),是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多数多数人权益的维护和对强制性或保证的避免。在自由、平等、民主追求的价值体系影响下产生了西方竞技体育核心价值观,即在多元社会文化结构和不同的信仰下,尊重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进而实现在身体与精神平衡发展中的价值认知。

2 我国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背景

2.1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古代“体育”价值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并没有体育一词,体育是近代的舶来品,本节暂以体育一词概括中国古代竞技运动。中国古代的竞技运动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孔子到庄子、墨子等诸子百家都在论述人的本性即人们间的社会关系。儒家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的道德标准。任何的社会活动都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体育文化是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是大的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子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中国的“体育”也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见图1)。

图1 中国古代体育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古代的“体育”价值体系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影响基础上的,以皇权为崇拜,以权力等级之争为竞技目的,以养生为重点,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讲求神形兼备的古代“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我国的文化体系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正是这种传承使我国文化具有牢固的传统,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体育养生思想传承至今。

2.2 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发展影响下的现代体育价值体系

近代以来西方的价值观伴随着西方的工业文明以文化和体育为载体传入我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经历了论争、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东西方融合的新的价值体系和体育核心价值体系。西方的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的理性逻辑及与之相对应的自由、民主与科學。在古希腊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体育来演绎各种宗教仪式,通过奥林匹亚运动会来表达对体育的热情,在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希腊时期的核心价值体系。古希腊时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通过体育竞技来表现对神的崇拜,推崇竞争精神与个体健美,表现体育竞技精神的体育价值理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变革,到16世纪在欧洲盛行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个科学与思想革命的新时期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欧洲的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孕育出了新的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价值理念,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价值理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价值核心体系是一种强调人文主义,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和自由解放的价值理念,它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价值体系的影响下我国现代体育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的体育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影响下正在努力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我国体育价值核心体系,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现代体育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体育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见表1)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在新时期我们既要弘扬中国的传统体育精华又要吸收借鉴西方体育中的先进之处,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倡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建立现代体育价值体系。

3 中西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比较

3.1 西方体育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依靠宗教与政治共同调节

西方的体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与调节方式,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注入了希腊文化影响下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救赎与原罪和罗马式的纪律与约束。政治与宗教调节成了其社会价值体系和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调節方式。在西方社会里宗教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上帝”的影子,在美国总统任职时都会手按《圣经》进行宣誓,从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开始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必须的仪式。而且在宣誓的演讲时也会提及上帝保佑,在演说完毕时都会提到“God bless America”。美国人认为没有任何人间的权威可以像上帝一样完美、可以当作神一样的信仰和供奉,自己是上帝之下的民族。因此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凝聚力的整合,宗教成了重要的调节方式。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在面对充满危机和变数的世界时宗教都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机制应运而生,人类在面对天灾人祸以及科学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时宗教的调解机制就会出现。另外西方宗教在净化人们的心灵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排解社会不良情绪、塑造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种调节也产生较强的民族凝聚力。也是人类内在精神需要的表现,现实中当一个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却劳而无获或者丧失生存权利的时候,特别是现实的努力和个人的努力无助时就需要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来安抚,于是就产生了人在精神上的迫切需要,这种需要正是宗教调节的必要性。基督教所倡导的

敬畏上帝、自由、平等与民主的价值理念在西方社会具有普适价值,成为西方价值理念的核心。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与调解下形成了公平竞争、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西方体育价值的核心体系,即在多元社会文化结构和不同的信仰下,尊重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进而实现在身体与精神平衡发展中的价值认知。

3.2 我国体育价值体系调节主要依靠政治调解

我国的体育发展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不可分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体育发展势必将以党的政策方针为指导。因此在我国现代体育核心价值体系中政治调节是主要方式。(见表2)

由表2可见我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证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政治服务。建国初为了国家外交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民族的尊严大力支持发展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功利性。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群众体育实施全民建身工程,是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国策所决定的,因此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上印有国家政治调解的印记。

4 结 语

综上所述,从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来看,西方文化的个体性与东方文化的整体性存在差异,特别是基督教教义中上帝创世主导下的自由、民主的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存在差异。西方的价值体系提倡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其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和价值理念具有外向性、进取性和流通性的特点,相对于古代中国对自然的顺应和依赖理念,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在宗教的影响下形成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奠基了西方科学发达的基础。为进一步科学的认识运动规律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这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价值体系,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这种背景和环境影响的变迁过程中应运而生。在希腊文明及理性逻辑与之对应的自由、民主与科学的背景下,经过基督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西方体育核心价值体系,即在多元社会文化结构和不同的信仰下,尊重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进而实现在身体与精神平衡发展中的价值认知。这种价值体系主要通过宗教与政治进行调节。我国古代“体育”价值的形成背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到了现代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育发展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体育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的体育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调节是其主要调节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仁盛,等.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初步探索[J].体育科学,2011,(5):3-7.

[2] 袁晓娟.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2):5-7.

[3] 马克思.马克思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4.

[4] 白戈.浅析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特征[J].科学.经济.社会,2000,(3):55-58.

[5] 郭辉. 从体育演进的影响因素比较中西方教育内容的价值理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33-135.

[6] 齐有伟,论基督教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2010,(3):22-23.

[7] 李建珊,等.再论中世纪是近代科学的摇篮—基督教文化与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关系[J]晋阳学刊,2010,(1):55-57.

[8] Ernst Mach,science of Mechanics [M].t rans. Thomas.J.McCormack La Salle, Ill.: Open Court ,1 960, 549.

[9] Alfred Nort h Whit ehead,science and modern world [M]NewYork: Macmillan, 1 926.

[10]刘莹.基督教育美国人核心价值观[J].社会科学论坛,2011,5:205-208.

[11]J. Gordon Melton: American Religions: An IllustratedHistory, ABC-CLIO, Inc., 2000.pp.41-70.

[12]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America, translated by Arthur Goldhammer, Literary Classicsof the United States, Inc., New York, 2004, p.338,p.331,pp.319-356.

社会性网络营销价值论文范文第4篇

要】: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代大学生只有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好正确的职业,才能让自身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无疑是让当代大学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 个人利益 价值目标 社会核心体系

【正

文】:

人的价值,是价值观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对社会的重要性、责任和贡献)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价值不是实体或属性,而是代表了主客体间的一种关系。将人生置于价值的视角下考察,意味着将个体的生活实践作为价值关系中的客体加以评价,人一方向是以个体的方式生活着,另一方面又是以社会的形式生活着。人类存在形式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人生价值关系的二重性,即自我与生活实践和社会与个体人生的双重价值关系,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价值是个具有多维性的价值系统。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实践性,人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贡献和意义。而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人还具有对自己的有用性,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一般物在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中,只是作为客体而存在,而人则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人生价值关系中,所反映的主要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和“自我”都处于价值主体的地位。从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来说,他表现为客体,因为他的人生价值要靠社会来评价。从个人的行为或一生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说,他又表现为主体,就是说他是站在个人需要的立场上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有无价值的。正是人本身在价值关系中所具有的这种主客体两重性,构成了人生价值的二重性。一方面,人生价值必然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都具有自我性。 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物质价值和人生精神价值的统一。作为人生价值的主体,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当一个人进人青年阶段,具有了较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就会开始思考人生问题,选择人生目的。形成对待生活的态度,就会通过提出并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最有意义”的问题,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要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准确地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评价,需要确定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究竟是什么?人生价值的评价是否存在一个客观标准?显然,要解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得深人到人生价值的内部,对其木质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要达到对一个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就要对事物内部矛盾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本质就是关系,这是世间万物普遍的辩证本性,人生价值当然也不能例外。深入了解人生价值的本质以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生价值的不同方面及其矛后关系。

当代大学生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心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又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党员,能够先人后己,先国家后集体,处处为他人,处处为集体。他们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能够以大局利益为重,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在平时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表现十分优秀。另一些大学生却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还有一些大学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少数学生不讲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犯罪的道路。当代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但因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出现社会分配不公的情况。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于是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超前消费。有些人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挣钱的多少,成为这些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的大小的主要尺度。

三、总结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他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他给社会提供的是负价值。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经济、政治的,也可以是道德、艺术、科学的。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所以个人能够在很多领域中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由于社会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所以个人越是能不断地创造,就越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也就越有价值。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得到社会的评价和承认,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之前,就无法衡量他的社会价值。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价值关系主体和评价主体都是有阶级性的,因而在具体评价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时,就可能受到阶级偏见的影响而歪曲评价他的社会价值,甚至发生完全相反和对立的两种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罗世钦

暨南学报1995年03期 2.《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

成力

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21世纪的人将有什么价值观》

王锐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04期 4.《人生价值的结构》

靳安广

理论探讨2000年05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社会性网络营销价值论文范文第5篇

一、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不但关系到人类个体, 还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问题。它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需要等作为出发点, 用一种理解和尊重的态度, 关系和帮助的形式, 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化发展。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价值取向, 在教育领域内, 也是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想追求。在实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时, 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及个人需求, 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帮助高校的贫困生实现全面发展。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承认高校贫困生是一种物质生命和特殊文化的存在;二、成人贫困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确保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统一;三、承认贫困生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方面的核心地位;四、尊重贫困生的主体性地位, 提高贫困生的生活质量与学习质量;五、学校应尽量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多种合理化需求, 以使其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人文关怀在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 贫困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其合理化需求的尊重基础上, 并充分调动贫困大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既能够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 也能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 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一种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不断加剧, 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思想、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更多, 导致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难做, 不得不使高校在进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对传统的工作方式进行改变。面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高校在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还要以人文关怀为准则, 给贫困大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 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与成才。

(二) 人文关怀能满足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

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可以促使人在精神层面得到成长, 然后才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能力。可见, 精神成长对于一个人而言, 比获取科学知识更加重要。高校在开展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要先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进分析, 在心理上给予贫困大学生疏导, 改变贫困大学生以往的观念, 重塑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用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大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挖掘,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条件下, 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引导并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和“做学问”,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大学生的综合化发展。

(三) 人文关怀是对贫困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文关怀为基础, 给予贫困大学生充分的尊重与理解。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思想观念和家庭生活环境等, 因此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要采用科学化的教育方法, 对其实施人文关怀。贫困大学生的在个体特征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增加, 视野的开阔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提升, 使自身的自我意识增强。而且, 在判断事物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外, 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也比较强。因而在贫困大学生追求独立自主的过程中, 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还要对其实施相应的人文关怀。

三、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实现对策

(一) 正确认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发展成果的必然, 既冲击了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弥补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将人文关怀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改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还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高校应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事项进行明确规定, 保障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高校要加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 提升其理论知识能力、研究能力与人文素养。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的误区, 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富有生命力, 发挥出真正的教育作用。

(二) 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对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的尊重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贫困大学生时, 首先要肯定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尊重其积极追求思想价值观念的目标, 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对于教育者传播新的知识、观念与理论, 纳入到自己的主体意识中, 创造性的将其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教育对象进行主体性的发挥, 从而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而发挥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在于对人的尊重, 因此,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尊重, 使其能够主动发挥自身的个性。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进行因材施教, 从个体的不同情况出发, 对其实施不同的人文关怀, 促进贫困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使其在不同层次、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 都能够做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学习和创造, 从而实现全面化发展。

(三) 以人性化的措施进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要以社会化人格来确立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方向为依据, 对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另外,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有人性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精神需求予以满足。同时, 当代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育内容方面还应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又要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因而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学生发展为重点, 要重视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道德、人文、法律等知识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回到高效的教学中, 利用教学途径是人才培养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性化。最后, 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采用合理、规范和符合传统文化理念的方式, 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开展理解和体验活动, 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

(四) 转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 注重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重视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上的资助, 忽略了对贫困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而一个大学生如果在校学习期间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虽然物质资源并不匮乏, 但心灵贫瘠, 也难以成为一个具备主体性的人, 精神上的缺失, 会成为影响贫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因为高校贫困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存在感, 另一方面是因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自尊并未得到充分尊重, 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同样未得到充分满足。所以, 高校还要用一种人性化的方式来实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状况, 给予其一定的理解、尊重与帮助。物质资源的匮乏能通过物质补偿来满足贫困大学生, 但精神需求是一种生长性的需要, 能够使人存在有尊严、有价值的内在动力, 人对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上的不同在于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外在环境或借助他人得到满足, 而精神需求无法从他人和外部环境上获得满足。心理学上指出精神需求是一种指向成长的、可以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内在特性得以实现的需求。精神需求是具有积极性、建设性与创造性的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因此, 高校在进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还要采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角度来了解贫困大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 对贫困大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 以便更好的为其提供服务,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 高校还应制定相关的制度, 确保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规范学校的相关秩序, 构建健全的支持系统, 便于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各种在校服务, 让贫困大学生在物质和精神需求上得到满足, 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进行学习, 在思想上得到进步, 进一步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 进一步强化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使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能够更加富有发展潜力, 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还要以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还要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必要性、路径选择、内容构建和评估体系等基础理论的研究, 并强化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建设。同时, 还要在实际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将其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内容, 发挥实践活动积极的育人作用。首先,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较的内容要结合实际的社会生活。高校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和社区活动,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 使学生的爱国情感不断得到增强, 同时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其次, 要不断调动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让其自行进行组织、策划和活动实施, 发挥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另外, 扩展社会实践的基地, 高校可以与一些红色教育基地、学校周边的社区或是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实践活动, 提供更多机会和活动的平台。

(六) 创造良好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环境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而且, 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所以, 高校, 还要以营造一个和谐自由的人文环境, 先努力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 为师生提供自然美好的教与学的校园环境, 使师生身在其中, 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同时, 在建设校园环境时还要注重在细节处充分融入人文关怀, 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更多的关心与理解。另外, 还要积极打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是良好的校风有利于高校形成好的教育环境, 为师生维护学校利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制度保障, 能够更好的对师生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 使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规范。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则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便于教育人员对贫困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 从而有助于实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结束语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不仅仅是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活动, 不但能够使贫困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人性化的关怀, 还能促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从而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学术研究能力强的社会人才,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取向, 还要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而高校贫困生又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团体,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认可并尊重高校贫困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改进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实现路径, 站在贫困大学生的角度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为其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于凤超.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实现的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11) :191-192.

[2] 侯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路径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1) :70-74.

[3] 袁奉亚.基于人文关怀背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讨[J].知识经济, 2014 (11) :158+160.

[4] 杜雨来.探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实施的合理路径[J].世纪桥, 2013 (12) :38-39.

[5] 徐吉, 钟明洁.人文关怀: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指向[J].高教与经济, 2010 (01) :21-23.

[6] 杨林.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2) :67-70.

[7] 薛深, 刘慧婷.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05) :112-115.

[8] 臧文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167-169+182.

社会性网络营销价值论文范文第6篇

(1)应用价值

①“更新工程”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现状,给农村中小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希望。

②“更新工程”使部分农村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参与高校组织的集中培训、网络培训以及校本研修,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了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不断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③“更新工程”解决了师范生实习难的现实问题,为师范生提供了持续时间长、内容全面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技能训练的机会和场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了大学生(未来教师)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④“更新工程”促进了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了大学、地方教育行政与科研部门以及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2)理论价值

①把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量少、质差、队伍不稳的制度困境问题纳入到一个超越农村范围的大学、政府、地方三者联动的大平台来思考解决,这是一种理论研究视角的新探索。

②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发展的核心是基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水平,把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整合到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农村师资更新的互动中来,这是教师培养理论的创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新拓展。

(3)社会影响和效益

“师资更新工程”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被重庆市教科院等部门采纳。同时,该工程也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肯定。《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时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了西南大学的“更新工程”。2006年教育部在西南大学召开《支教实习专题研讨会》,总结支教实习的实施经验与推广建议,并于2007年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教工作的意见》。国内目前有数十所高师院校在开展师范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上一篇:互联网信息技术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探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