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工业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27

实用主义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如何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和参与上网,让网上的信息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为当前校园关注的焦点。

● 开展系列活动,树立网络道德新风尚

我们通过学校网站、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开展文明上网的教育活动。例如,举办“网络文明大家谈”网上讨论会,举行“远离网吧,文明上网”宣誓仪式,开展“做网络文明小公民”征文比赛,组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向学生发出文明上网的倡议书,制定文明上网“十要十不要”准则等,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抵制网络污染,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在信息技术的常规教学中,开设上网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在机器人、网页制作、电子绘画等兴趣小组的集中辅导中,除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专项技能,还结合校内外各项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网通宽带杯”现代公民教育设计大赛、市中小学生环保公益广告设计比赛等。同时,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己信息技术专长的舞台,将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兴趣转移到计算机作品的制作上。

● 建设德育频道,开辟网络德育新阵地

学校网站的德育频道开辟有“政策法规、德育论文、德育管理、德育活动、德育成果、团队工作、心理辅导、德育论坛”等版块,并链接中国精神文明网、中国德育网、青少年思想品德网等优秀网站,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空前的拓展与突破。一方面,学生可以方便地在网上获取大量的德育信息,进行有效的参与、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无限的网上资源,可以通过查阅各地的德育信息,了解发展动态,掌握新的方法,更好地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

● 整合网络资源,引入校园德育新源头

为了适应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我们建设了基于网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向学生重点推荐“全国100个爱国主义示范基地”、“血铸中华、民族魂”等主题网站,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专题学习网站,如“法制教育网上行”,向学生介绍《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向学生推荐法制教育网、中国青少年维权网、青少年远离毒品网等优秀网站,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 强化班级管理,创造师生交流新平台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建立班级网站,由学生自己建设、管理,班主任加以引导。各班级网站设有班级荣誉、学生作品、学习交流、网上投票评选本班“每月一星”等栏目,由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吸引了学生的踊跃参加,成为学生交流思想、学习心得、关注班集体的一个平台。通过班主任邮箱,架设师生沟通桥梁,可避免直接面谈带来的种种不便,学生可更大胆、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无疑为“唇焦口燥无人应”的传统德育指出了一条新路。

● 利用无线信息,探索家校联系新渠道

学校通过“家校通”的建设,将学生到校与离校的时间、考试成绩、作业点评、近期表现以及教育局和学校的各种通知、活动信息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及时地传送到家长手机上,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进而及时、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辅导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向社区辐射的作用。

实用主义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微课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探讨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化创新。

【关键词】“微课”模式 高职英语 优化 创新

微课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是伴随着现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不断精进而产生的。微课借助多媒體设备和远程输出终端,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同时也构成了学生零散化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资源载体。随着微课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得到推广与应用,促进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优化和创新。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伴随着高职院校连年扩招和各全日制高校的生源竞争,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加之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培养更注重其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相对不够严格。另外,由于高职英语在课程设计上目标不明确、特色不突出,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都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远远不及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的热情。

(二)教师授课模式固板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是以“一条教鞭、一张嘴”来教学生,即便更新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学方法还是很陈旧。高职英语教学授课模式固板单一、多年不变,依然讲究对单词短语的记忆、经典文章的诵读以及句式语法的教授,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口语交际训练却是很少,使英语课程成了千篇一律的读和记,难以激活课堂,更难以获得学生的青睐。

(三)英语实用性、专业性不强。英语本来就是一种交流交际的工具,只有用在不断地使用中才能不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法方面的错误,才能使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断精进。但是,目前众多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成了教授英语考试秘笈的课程,学生走过了高考却还是为了分数在学习英语,高职英语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没有得到重视。例如,高级文秘英语、商务金融英语、酒店餐饮服务英语等,本身也是高职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却鲜在其英语教学中按专业类别进行教学。

二、微课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比照传统教学模式,微课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一)注入新鲜元素,符合学生兴趣。微课是通过视频方式或者是音频方式,将知识进行碎片化编排,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智能手机以及远程终端进行学习。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是满足更高层次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时间,打破学校课程设置上的时间局限,更加便捷也更加人性化,而且成为一种时尚,因而更易受到青年学生的喜爱和采用。一个微课视频一般在5~15分钟之间,多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内容较为单一、脉络较为清晰,符合大多数青年学生的接受范围。而且在微课选择方面,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空间,突破了传统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设定,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决定学些什么和怎样去学,满足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需求。以“sailing round the world”为例,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世界各国标志性建筑的图片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了解的国家或地区,让学生用英语说出其中的特点,并播放相应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当中完成“环球旅行”。

(二)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化互组。由于借助了整个网络平台作为载体,微课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和范围也更加广阔。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视频经过加工和整理放到校园网上或者是各大媒体网站上,供本校的学生进行学习,也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所用。并且教师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借鉴其他的文本文件或者是视频课程。这样就使得微课成为了一个教学资源汇集库,不仅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微课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技巧,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微课视频掌握更为先进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理解范畴和接受限度内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微课成了一个教学资源交流整合的渠道,同时也为教育教学一线教师探究传统教学模式和微课教学模式相互契合、相互补充的新模式提供研究基础和资源。例如“turning off TV:a quiet hour”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身先士卒,自己通过“关掉电视,清静一小时”这项活动,来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比如读一小时书,看一小时时事报纸,或者通过这一小时打扫房间,做运动,并把这些录制成视频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可以效仿。

(三)构建开放课堂,促进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教与学都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中完成的,教师和学生的步骤是一致的,一旦因为种种原因老师无法授课,那么学生也就不能听到教学课程;一旦学生因故未到课,那么就错失了听讲的机会。微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翻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老师也可以通过微课指导更多的学生。这样借助微课就使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得以扩展,成为更为开放的课堂。教与学的外延得以延展,学生拥有更加自主的选择权,不同知识理解水平、接受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课程,使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可以逐步提升。

三、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化创新

高职英语教师应顺应潮流,掌握有效整合资源的技能,使微课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完美结合。

(一)构建微课共享平台,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微。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广阔的共享平台。微课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及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掌握现代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构建微课共享平台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实现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的有效途径,其势必将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的优化和创新。虽然高职院校拥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全日制高校而言,在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上存在一定差距,师资配备、学生素质、校园文化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构建微课共享平台将会极大地节约教育研究的成本,可以激活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例如,“is there life on earth?”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和其他学校的老师进行沟通,相互之间针对课文的内容、句型、语法等进行讨论,互相学习,从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融合传统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对于英语学习效率的追求,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指导和点播,同时也强调对于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益,即便是在微课模式得到大力推广的今天也不应该被遗弃,更应该与微课模式的新颖别致和便捷简易相结合,将微课模式与传统教学结合,取两者所长补其所短,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我们讲“学无定法”,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借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微课模式相结合就是一种对“教无定法”的肯定。以“going home”这课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回家的路程、回家以后做些什么,通过微课,教师可以把话题延伸,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业余生活,或者有什么业余爱好,并录制一段视频,从中感受自己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激励体验注重实效。高职英语教学应用微课模式之后自然会对传统的教学评估产生摩擦,毕竟高职院校一贯奉行的教学评价机制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在微课模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以后,就需要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老师的考核,通过学生的考核结果去反推教师的教学效果,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会不客观并流于形式。在微课模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后,就需要创新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对教学的实效性进行考评,即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学生的英语实操能力,以及较为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等,相对之前的考评机制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

四、微课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微课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师生角色转换,促进翻转课堂的实现。微课在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融合了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等相关内容,将学生置身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中。微课在制作过程中较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意义上扭转了传统老师独大、学生顺从的师生关系,强化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微课模式的应用在极大意义上发挥着促进翻转课堂实现的价值,也让高职英语课堂成为师生良性互动的空间,使高职英语由考试英语、哑巴英语向实用英语、工具英语转变。微课模式的开启为高职英语翻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载体和可能,也成为高职英语教学优化和创新的制胜法宝。

(二)丰富模块内容,拓展英语应用的广度。高职英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性,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要求应该更加专业化和有针对性,除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与阅读技巧和能力外,还应该掌握相对专业领域的英语交流交际能力。比如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就应该掌握金融财会英语,高级文秘就应该掌握相应的会议英语、接待英语的相关知识。微课的开设就为这些分门别类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方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渠道,不再靠工作中的不断碰壁去总结惨痛的教训,也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参加课外培训班。微课丰富的模块教学内容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成才之路,也因其内容短小精悍、形式丰富多样成为了拓展英语的有益平台。

(三)推进教学改革,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微课本身就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同時又是不断推进高职英语教学优化和创新的有力推手。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储备,提高了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使终身学习成为了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更为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长远的赶超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鲜的教学模式正在日益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思维的固步自封,也正在发挥着其在推进高职英语教学优化整合和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也不断促进着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萍.论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设计[J].才智,2014(32)

[2]余永欢,代东东.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路径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3]刘晓芳.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4(6)

[4]苏丹.微课和高职英语教学的整合路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6)

【基金项目】桂林旅游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5C14)

【作者简介】史鸿雁(1983- ),女,山西忻州人,硕士,桂林旅游学院讲师。

(责编 卢 雯)

实用主义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浅析极简主义的功能性特征及其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和发展趋势,帮助设计师初步认识和了解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对网页功能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将极简主义运用到网页设计中以增强其功能性。

关键词:极简风格;网页设计;功能性

在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繁杂混沌的信息充斥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使人们愈发希望拥有简单、宁静的空间,从而使极简主义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极简主义风格被运用到多个领域,其中包括网页设计。网页作为传递网络信息的媒介,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优秀的网页设计应同时具备视觉上的美观性以及用户体验的高效性。而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能够很好地将网页设计的美观性和高效性融合在一起,因此极简风格成为网页设计的主流风格。

1 什么是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是一种将不必要的元素舍去,注重简约性和功能性的设计风格。极简主义始于20世纪初期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其只通过线条、几何图形以及纯色来表现的艺术宗旨为极简主义的萌芽打下基础。随后20世纪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的设计宗旨,通过使用现代建筑材料(钢铁,玻璃)、建造简单抽象的建筑架构,以及创造开放的空间来阐述极简建筑设计,极大地推进了极简主义的发展。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美学理论家理查德乌尔海姆首次提出了“极简主义”一词。

2 极简风格网页的特性

2.1 功能高于一切

极简主义一直秉承着功能高于一切的原则。极简风格的网页设计通过简洁、清晰的界面,向用户传递明确、直观的信息。同时,极简风格的网页为用户提供简单易用的操作方式,用户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的同时不会影响到信息传达的速率。

2.2 高效性

效率,无疑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因此高效性成为优秀网页设计的一大特性。极简风格的网页设计摒弃一切多余元素,突出重点元素,避免用户分散注意力从而提高效率。谷歌搜索引擎的界面设计就是高效性极简设计的经典范例,其界面只保留了辨识度极高的Google标志以及用户最需要的搜索框,使用户可以快速直接的操作,而不会被任何其他元素干扰。

2.3直观性

网页是通过视觉来传递信息,因此界面的直观性和形象的明确性成为影响网页功能性和高效性的重要元素。极简风格的界面应在保证功能性的情况下,舍去视觉干扰元素,确保界面色彩,版式,浏览方式与其主题和内容相一致。从而使用户更直观地了解和浏览网页。

3 极简风格网页的设计要素

3.1 理智的减少

极简主义的“少”并不指盲目地减少,而是要考虑到网页的主题,功能以及网页的视觉平衡后,将无关的元素省去。通过这样的极简化设计,使网页更加整体,有秩序,从而增强网页的功能性。

3.1.1 减少色彩的数量

过于丰富的色彩会使用户眼花缭乱,分散用户的注意力。极简的网页设计应只使用与其内容,图像最相衬的,并且能够向用户传达正确情感的色彩。KYLE THACKER网站界面仅选用黑,白,灰,橙灰四色来表现。白色的字衬在以灰色和黑色为主基调的背景图上,既显得整体统一,又不影响文字的可读性;橙灰色色块起强调突出作用,吸引用户关注,又不会过于抢眼。网页整体看起来清晰明了,简洁舒适,并且具有时尚感。

3.1.2 减少图像元素

图像有利于信息与情感的传递,但是过多或与主题不符的图像会扰乱用户的视线,甚至传达错误的信息。因此,在选择图像时要确保其视觉上的清晰度和简明度,图像传达的信息与主题内容相符,并且图像的风格与网页整体风格统一。

3.1.3 减少信息量

尤其在网站的首页上,应当使用简短的文字信息点明主题,指明下一步操作。就好像一座大楼的正门大厅应当视野开阔,并且有明确易见的导视系统。Arne Meister网站中文字信息简洁,没有多余;界面纯白的背景使文字信息清晰可见;网页虽然没有图片装饰,但是文字的大小对比以及有序的排版使界面生动活泼。

3.1.4 简化交互操作步骤

交互设计是网页设计中一项特殊而必不可少的步骤。交互操作过于复杂会让操作过程很不顺利。当网站层次较多时,简化操作步骤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类、合并以及逐级展开的方法整理操作步骤,使界面整齐、简洁,为用户提供思路清晰的操作指引。

3.2 合理的空间运用

空间的运用对于网页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有极大的作用。设计元素在网页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大小都会影响到网页的可读性和美观性。以下几个方式有助于空间的合理运用。

3.2.1 留白

留白是网页界面设计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留白不一定是白色的,而是指任何与背景相同的空间。得当地运用留白效果可以创造视觉平衡、增强元素的易读性和冲击力,并且让界面充满呼吸感。通过留白的方式来引导用户的视线、突出网页的重点是相当有效的。极简风格的网页中元素越少,元素的位置、大小就越重要。谷歌搜索引擎界面极少的元素和大片的留白使网页层次分明,体现了其搜索功能性强大;网页通过纯白的背景突出界面中心的首要元素——Google标志和蓝色搜索框,并将次要元素放置在页面的边缘区,既不会影响其文字的易读性,也不会影响首要元素的可见性。

3.2.2 对比

对比是极简风格设计的常用手法。通过明暗、虚实、大小等对比形式将视觉效果维持在平衡状态,同时突出网页主题、弱化网页的陪衬元素、使网页富有层次感。ONZE网站通过颜色对比和大小对比突出重点元素,虚化次要元素,来引导用户的浏览顺序,增强网页的功能性,并且使网页富有节奏感和设计美感,从而提高用户体验的愉悦度。

3.2.3 使用网格系统

网格系统是增强网页功能性的一大利器,它是由一系列水平和垂直,并且相互交叉的参考线构成。使用网格系统来规划网页会增强网页空间的秩序感和规范感,并且使网页浏览变得高效。当然,过度的使用网格系统会使页面死板,缺乏创意。Touch网站的网页通过使用网格系统将网页元素布置得井然有序,并且通过色彩,元素大小及形状的对比使网页生动而不死板。

4 极简风格在网页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网页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传递网络信息的媒介,是网络与用户互动的平台。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急剧增长,网页的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优秀的网页设计要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具备交互体验的高效性、多维性和界面设计的美观性。

极简设计风格“少即是多”的原则满足了当下网页设计的需求。当用户疲于从大量无用繁乱的信息中寻找所需的信息时,极简风格的网页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简单、直接、没有多余元素、主题鲜明的界面,极大地减少用户注意力的分散程度,从而节约用户的时间,提高网页的功能和效率。同时,简约的界面提高了网页的艺术感,层次感,进而提升了用户的肯定度和关注度。极简风格国外的网页设计受极简主义影响较早,因此极简风格的网页设计已趋于成熟。国内对于网页设计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有关于极简风格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还是相对较薄弱,国内的大部分网页设计依然过于繁杂死板,功能性弱。但是极简风格作为网也设计的大趋势,也在逐渐影响着国内的网页设计,百度网等一些知名国内网站在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国外设计经验,在极简网页的设计之路上不断前进。

5 结束语

极简主义风格并不浮华,也不是最盛行的设计风格,但却逐渐渗透进各种艺术和设计的形式,绘画、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建筑设计等等。它之所以能比其他艺术风格更具影响力,是因为极简主义并不只是一种风格,而是更偏向是一种法则,一种各种领域皆可使用的法则:杜绝一切多余的装饰,关注材料和功能本身的美感。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解释极简主义为:“物即其本身”,所有的设计应首先满足功能需要,即使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它的形式。

采用极简主义风格设计网页不能通过一味的“少”来达到形式上的相似,而要明确网页的主题和目的;准确把握目标用户的需求;追求网页功能性的完美。在确保网页可行性和主题清晰的基础上,理智的筛选视觉元素;提炼出精髓;提高网页的易读性、美观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 李静.基于视觉体验的网页界面极简主义设计[D].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2]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 William Lidwell,Kritina Holden,Jill Butler,朱占星,薛江.通用设计法则[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实用主义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工业化发展规律,力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为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

实现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富裕先进的工业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即开始了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从而也启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理论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思想。这些思想总体上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和怎样实现工业化的问题。研究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对于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强国富民”的高度强调了工业化的必要性,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后,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为指导。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它是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过程。它最早在西欧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完成。进而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目标。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机器大工业在生产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渗透至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国家经济形态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已为既成事实,它所创造的社会文明连同社会矛盾。都成为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基础。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流思想中,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资本主义阶段已完成历史使命,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肯定了工业化对于劳动人民解放发展的重要意义。譬如。马克思曾充分肯定过工业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它使“相当大一部分参与农业的生产者不直接参加农业,而摆脱了农村生活的愚昧,属于工业人口。”恩格斯在批判蒲鲁东从小生产者利益出发而否定大工业发展的意义时指出:自从大规模机器大工业生产被采用之时起,工人的物质状况整个讲来是更为恶化了,——对于这一点只有资产者才表示怀疑。但是难道我们就应当眷恋那个(也是很贫乏的)埃及肉锅。眷恋那只培养着奴隶精神的细小农村工业或眷恋那些“野蛮人”吗?恰恰相反。只有那被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已从一切历史枷锁包括把它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并被驱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实行那消灭任何阶级剥削和任何阶级统治的伟大的社会变革。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充分肯定了工业化对于无产阶级政权存在、发展的意义,明确提出了在“一个农民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进行工业化的必要性。他认为:“开发资源、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为独立国家。”只有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才可以“把先进的产业工人联合起来。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联合起来。”所以。“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能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就对中国工业化的必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不仅把工业化看成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且把它看成“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的欢迎职工代表的招待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说:“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5年4月,党的“七大”报告深刻论述了中国的工业化与民主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问题,并明确提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国以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党再次从“强国富民”的高度强调了工业化的必要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振兴中华、摆脱落后的奋斗目标。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布之初,党和政府都习惯于用“工业化”这个词来谈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工业化体系建设的设计中,一方面,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原有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坚持把能制造重型机器、重要材料、精密机器和能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如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等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部分,以改变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落后状况。另一方面。又决心以工业化为手段改变中国百姓生活穷困的现实,使工业的发展惠及农业,提出了要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思想,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全中国人民在新的社会里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作为中国工业化的现实规划。事实证明,党在建国初期对中国工业化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统一了全国人民的经济建设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使国防力量在较短时期内得到了极大的强化,有利于我们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现实工业强国的信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必然性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的“市场动力”思想。肯定了市场在社会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声

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它总是与市场化进程相伴相随,密不可分。一方面是市场化的发展催生了工业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又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使了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发展,使市场化范围不断扩大。从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工业化产生的分析中,明确提出工业化之路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亦即先有市场革命,才有工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与生产力”一节中详细论述了封建经济向

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它始于16世纪脱离行会约束的“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出现,造成城市间生产的分工,从而工场手工业兴起。随之竞争使商业政治化,诸如殖民主义、保护贸易、民族国家形成以至英、法革命和海上战争到18世纪晚期,世界市场的巨大需求产生了机器大工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马克思还曾形象地描述了市场化(贸易扩大)与工业化(大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关系,他说:“当贸易在英国已发展到手工劳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于是人们便想到应用18世纪时即已充分发展的机械学”。

正是由于市场对于工业化存在动力作用,因此“一个农业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其工业化建设就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动力作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了利用市场来促使工业化发展的思想。他认为:一个政党如果“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说它在干蠢事,是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说它在自杀,是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遭到失败。”他说:“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利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在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中。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认识到了工业化不能排斥市场的作用。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了陈云提出的“主体——补充”的设想,即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存在少部分的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56年底毛泽东提出过他的“新经济政策”构想。明确表示要允许国家市场的对立物自由市场的存在;允许国营企业的对立物地下工厂的存在;允许私营工厂的出现,允许华侨投资办厂等;认为“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人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就可以搞。”同样,刘少奇也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资本主义或小生产者,有什么不好呢?这对人民有利”;资本家可以盖厂、开私人工厂,“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并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周恩来也说:“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我看除了铁路不好办外,其他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大煤矿国家开办,小的合作社,私有都可以开”。“工业、农业、手工业都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有些私人办的小学,也可以让他办下去。大概工农兵学商除了兵以外,每一行都可以来一点自由,搞一点私营的。文化也可以搞一点,这样才好百家争鸣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等等。这些思想实际上都是充分肯定市场对于工业化发展的动力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市场动力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也是我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声。

三、坚持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实行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工业化。贯彻既要现实工业化,又要人民享用工业化成果的效率和公平兼顾的社会主义原则思想

马克恩和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一方面指出了工业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对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看到了工业化与社会制度的演变关系,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引起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已使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容纳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从而推导出工业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恩格斯在1847年指出:“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随着挤掉手工劳动的新机器的不断发明,大工业把工资压得越来越低,把它压到上面说过的最低额,因而无产阶级的处境也就越来越不堪忍受了。这样,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满情绪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力量的壮大,工业革命便孕育着一个由无产阶级进行的社会革命。”“大工业使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成为绝对必要的,在这个新的社会组织里,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领导。”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中造成一切贫困和商业危机的大工业的那种特性。在另一种社会组织中正是消灭这种贫困和这些灾难性的波动的因素。”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从俄国的国情出发。采取了发展自由贸易和商业、实行租让制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等国家资本主义政策。但在列宁的工业化理论里。国家资本主义的前景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是把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个中间环节,最终把千百万小农和私人资本主义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原则,始终坚持工业化发展应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思想。首先,中国不可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实现工业化。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其次,中国也不可能采用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一方面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西方行得通,在中国却行不通:另一方面,中国革命胜利后,也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尽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的发展理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速度有时也可能是比较快的。但这是一条使少数人富裕,大部分人贫穷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的道路,是一条以血淋淋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起点,以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前提的道路,是对世界上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实行疯狂侵略和掠夺而发展起来的道路。就如刘少奇所指出的:“中国要工业化。路只有两条:一是帝国主义,一是社会主义。历史证明,很多工业化

的国家走上帝国主义的路。如果在没有工业化的时候。专门想工业化,而不往以后想,那是很危险的,过去日本和德国就是个例子”。所以,中国的工业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实现之前景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是实现中国工业化在社会制度方面的最佳选择。既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就应与资本主义工业化有本质之别,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可以是一个社会集团财富和地位的崛起伴随另一个更大的社会集团的生存资料的失落,而中国要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仅要使社会财富得到大量的快速的增加,还要使广大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的享用者,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集团对多数人集团劳动无偿占有的局面。从而。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人民享用工业化成果,这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鲜明特征。为了实现效率和公平兼顾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公有制基础上的工业化。在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关于工业化问题,毛泽东先是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后将其明确改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牡会主义工业化”含义作了明确的解释,强调“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从而使中国工业化路线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坚持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表明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农民逼为雇佣劳动者的原始资本积累方式,也与苏联通过农副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把农民挖得很苦”的工业化道路有很大区别。它是一条切合中国国情的,既能实现国家富强,又能使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型的工业化发展思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前景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四、坚持以“科技革命”带动工业化的思想,强调要把工业化提高到广泛采用人类社会最新科技水平上来,用人类社会的最新科技成果武装工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伸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科技动力思想

工业化与科技进步总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充分肯定了科技力量对工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后发国家应充分利用人类社会最新科技成果实现工业化的思想。马克思晚年还特别提到,科技落后的东方国家,应当充分利用与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同一时代的优势,采用科技的移植方式来实现“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列宁在领导苏俄的工业化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科技的发展指引着现代文明发展的大道,提出了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和恢复大工业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惟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并指出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不能从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出发,在落后的技术水平基础上搞人海战术,而应以最新的科技成果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他说:“必须在现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和农业。……要在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立足于电力的现代技术基础上使农业和工业都得到改造和恢复。”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吸收了世界工业化与科技革命的历史经验,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工业化的科技革命思想,十分重视科技力量对工业化发展的拉动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武装工业的理论。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为了解决工业化的科技问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提出要向外国学习,认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并强调:“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另一方面,党十分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毛泽东曾说,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而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又必须依靠知识分子。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技术革命”的思想。他说。过去我们进行的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已经结束,但我们面前还有革命的任务。就是“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不能单靠我们这些大老粗,中国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57年毛泽东在《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说:“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1958年,毛泽东则明确提出,全党工作重点自1958年7月1日以后转到“技术革命”上去。他说:“我们一定要鼓一把劲,一定要学习并且完成这个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等。为此,党大量培养技术人才。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各类工农学校技术学校,调整高校及其专业设置,普及中小学教育,扫除文盲,选拔优秀分子当苏联专家的助手,在工作中学习技术,并派遣大批知识青年赴苏联留学,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此外,团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充分利用资产阶级现有的技术人才,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等。

在新中国初刨工业化的时候,也正是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涌动时期。中国要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技带动工业化。即把工业化提高到广泛采用人类社会最新科技的水准上来,用科学技术改造、恢复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提高国际竞争力。显然,以“科技革命”带动工业化的思想。其主旨同样是强调要用人类社会的最新科技成果武装工业,它是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伸,是中国共产党洞察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依据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的科技动力思想,审视我国工业化现状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对于今天的自主创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从工业化的内容方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思想

所谓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列宁的工业化发展理论当中。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提出了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应优先发展重工业,但重工业也不能脱离农业和轻工业而孤

立发展。他在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现象时。进一步分析了生产资料生产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影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理论。他认为,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最快,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在提出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时,列宁特别强调了恢复和发展重工业的意义,认为“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因此他主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与此同时,列宁又指出:尽管“社会产品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制造)能够而且应当比第二部类(消费品的制造)发展得快。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联系。……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因此,他主张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思想。

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坚持和运用了列宁关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提出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是一个辩证统一体的思想,主张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同时抓好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协调发展思想。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嘲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他说:所谓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使轻工业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等等。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运用列宁关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一般原理的同时,又发展了他的思想。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优先发展重工业,更加看重的是它对中国达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和在强大的反动势力包围之中求得社会主义生存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的分析,最终从工业化的内容方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思想。这种工业体系首先表现为其独立性,即通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使我国的工业体系能自力更生地生产各种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各种产品,能够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满足国防现代化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其次表现为其完整性,即通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中的工业的部门比较齐全,既有重工业、又有轻工业,既有基础工业、又有加工工业。既有国防工业、又有为农业服务的工业,而且,这些工业都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得到发展。最后表现其先进性,即通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日益发达,使各个构成部门是用较新的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掌握了较新的科学技术并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使劳动生产率最终能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规律和结果的科学描述,到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工业化思想,再到后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极端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践的宝贵理论财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国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思想。尽管这种工业化思想体现着粗放型、封闭式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征,但这种工业化思想,在建国初期对建立起独立的工业化体系是完全适合的,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证明了一点。因此,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对今天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实用主义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临摹是艺术设计专业网站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方法之一。网站设计课程教学主要从网页界面设计和针对浏览器端的程序开发两个方向讲解。从界面设计角度来分析,应该注意临摹的深度和方法;从前台开发技术的角度来讲,临摹是从基础学习到实践应用中必要的行为。分析网站设计教学中临摹的意义与作用,并针对如何临摹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网站设计;临摹;直觉设计

中圖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艺术学习中临摹,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而艺术院校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一般以启发为主,不提倡临摹,比较重视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不过创造性思维方式不是凭空出现的,除了要求学生有开阔的眼界,深厚的基本功之外,还需要研究大量的作品。在普通艺术高校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对专业的理解和研究程度都较低,过于强调创意,对大部分学生来讲起不到理想的作用。偶尔有好创意的时候,在实现具体设计图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且会逐渐打磨掉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网站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网站设计”学习中创意与技法缺一不可。目前,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创意和设计能力普遍是“眼低手低”。从教学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完成的作品从基础表现到创意都不理想。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对于这类学生,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技巧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意。

国内“网站设计”课程主要以界面设计教学为主,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与版式设计、书籍设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容易让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而网站程序开发技术受到师资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很难详细讲解相关内容。

网站界面设计教学一般包括页面版式、图标、色彩搭配、创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允许学生临摹,需要对图标和版式等根据学生所选主题有一定的原创性,并且有较强的艺术性。但是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真正脱离临摹的学生作业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性都较差,而且大部分不符合网站设计规范。学生普遍不知道从何入手或者单纯地把作业当成版式设计内容在制作,哪怕完成了作业,学生对网站设计规范和设计原理的理解也处于入门阶段。

艺术院校的网站程序开发教学主要是网站前端开发技术,包括HTML、CSS等内容。这一部分教学主要是对标签语言的理解、熟练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网站界面设计的前端开发,并且理解网站技术对于界面设计的影响。这一部分的教学属于跨学科的教学内容,相对较难。但是,笔者在十年的网站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一部分的教学结果普遍比界面设计教学效果要好。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HTML、CSS基础学习不需要有深厚的计算机、艺术基础;第二,HTML、CSS属于标签语言,就像英语单词含义比较固定,只需要理解就能很快入门,而且只需要掌握20个左右的标签就可以做一些基础的网站,相对简单;第三,学生基础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过多原创,仅仅需要对常用界面代码的掌握和理解,个别学生掌握较快,能较好地举一反三,部分学生当熟练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尝试探索一些不同的创意[1]。

二、临摹的意义与作用

徐悲鸿先生说:“临摹,在绘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设计领域里,临摹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临摹是设计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方法,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师不应该对其避而不谈。让学生进行正确的临摹训练,能直观、迅速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例如,字体的临摹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宋体、黑体等字的特点;插画的临摹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优秀作品的表达方式……

(一)临摹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观

目前,普通高校艺术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审美和技法都比较弱,需要提高的地方非常多,而审美和创意又是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大量阅读堆积出来的。目前,学生阅读量和观察能力都比较薄弱,在与学生沟通作业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优秀的作品都没有见过,而且不能正确地指出优秀在哪里,虽然审美因人而异,但是很多设计作品都有其独特并且值得借鉴的亮点。临摹能让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这些亮点,并且能够在大量临摹过程中,分析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逐渐提高自己的眼界和观察能力。

(二)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而临摹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其作品很难表现出理想的艺术效果和实用性。如何规范设计,以及如何将创作意图归纳为视觉元素进行展现等,仅仅靠课堂演示和一些图片欣赏很容易走弯路。如果教师能对临摹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会发现此种方法不仅会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有助于他们顺利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临摹能让学生快而深刻地掌握优秀作品的

细节和创作技巧

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很难全面地了解设计作品的各种创作技巧和细节表达。临摹能够帮助学生详细观察作品的结构、字体、色彩等之间的关系。例如,网站设计中,学生需要详细地体验作品中各个不同板块之间的比例、对齐方式、字体大小、颜色运用、图标的造型和风格等具体内容[2]。

(四)临摹能提高学生的直觉设计

临摹的过程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优秀设计作品应该看什么,怎么看,并逐渐培养学生自我设计意识和设计方法。直觉体验的获得有很多渠道,生活体验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临摹的经验越丰富,直觉体验越可靠。设计者在搜集资料和临摹中视野越开阔、思维越活跃,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的分析就越全面,产生的直觉也越有效。向设计大师学习,向相关的艺术设计学习,同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体验。设计感悟积累越多、设计类别越广,就越能增加设计师的知识广度和思维的活性,利于设计直觉的培养[3]。

三、网站设计中如何临摹

教师应该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的临摹方法。这种能力不仅是训练学生的技巧,也需要学生搜集素材、分析素材,并且分析所选主题和素材的关系。在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指引一个详细方法临摹的时候尽可能指引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中理解网站设计的核心教学内容。虽然通过一两次临摹可能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可以给基础薄弱、创意比较匮乏的学生提供一条便捷的道路,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深入理解网站设计是什么。

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如何实施“网站设计”课程临摹教学,做一些初步探索,借以抛砖引玉。

(一)以借鉴为主进行临摹

临摹网站可以是完整临摹,也可以是局部临摹,后者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属于一种折中的方法,既能起到锻炼作用,也能避免完全的抄袭。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作品的优缺点。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里的抄应该是借鉴的含义。希望学生有一定的依据和目的接触优秀的设计作品,这样能比较快地提高学习和创作能力。

(二)临摹网站作品应该学会分析、解构

如何解构一个网站,简单理解就是把网站作品去掉表面的装饰元素,简化后根据网站的结构进行分类。例如,把网站的内容结构、界面版式结构、图标、色彩搭配等各个组成部分归纳总结,然后根据需要進行研究、学习。培养学生能够把多幅作品“打散重构”成一幅全新作品的能力。当学生看到优秀的设计作品时建议保留素材并花费一定的时间思考这个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思考过程对设计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三)临摹应该讲究方式方法

“网站设计”教学中界面设计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程序开发技术教学则作为辅助教学。网站界面设计不仅是艺术层面的研究,它受到功能需求及网站开发技术的限制。在临摹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分析网站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初学者最好从整体布局开始,然后逐渐推进细节,这种方法就像传统绘画的过程,从构图出发逐渐深入。当然,如果学生能够理解和熟练地进行界面设计,那么方法则可因人而异。

网站前台程序学习应该尽可能完整地临摹整个界面的HTML、CSS程序,就像软件学习一样,以掌握和熟练为主。在临摹程序的过程中,分析该程序语言的规则和技巧,同样的界面效果,很可能程序书写是不同的,但是程序不是只要实现界面效果就是正确的,还包括是否存在明显的Bug、代码的优化、扩展性、专业性等。这一部分的学习只有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语言,并且深入学习后才能实现[4]。

借鉴性质的临摹是设计过程中很难完全摆脱的一种行为,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已经存在于设计师的头脑中,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行为都会有其他设计的影子,这种类似临摹的直觉设计是通过大量的学习及设计经验养成的。很多知名设计师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需要参考一些别人的优秀作品,这一作品可能是早期的经典案例,也可能是当前的优秀设计作品。其目的是给自己提供更直观的灵感。由此可见,从学习过程到实践过程都需要临摹的参与。在学习过程中,临摹让学生掌握理论和基础技法;在实践过程中,借鉴能让学生快速掌握项目的创意。学生应该临摹其核心规律,而不是仅仅描摹其表面。

总之,临摹是设计教学中一种必要的手段,网站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能过分强调创意,也不能过分强调临摹。创意以技法和经验为基础,技法通过临摹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作品的设计规律,并且根据规律进行有目的的临摹掌握其技法,增加经验。

参考文献:

[1]郭恒川,李方方.网站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5).

[2]蒋婧.临摹在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9).

[3]杨国新,万桂香.艺术设计教育中直觉思维产生基础探析 [J].艺术教育,2015,(10).

[4]刘硕.中文字体设计中临摹的必要性[J].大众文艺,2013,(19).

实用主义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人和人对美的认识是不同的, 而我们所要设计的就是要通过人们所在的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生存环境出发, 根据他们所能接受的精神文化产物为他们做每一项设计。所以说平面视觉传达, 所要传达的不单单是一种美, 一种色彩, 而是要在美和色彩的背后向人们渗透许多我们要展示和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平面艺术是一种独具符号艺术特征的图形设计艺术, 它把来源于自然、社会以及人们观念中认同的事物形态、符号包括文字、色彩、摄影、等等, 经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 使之构成具有完整艺术性的平面作品, 从而区别于装饰图和其他形态物质。平面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视觉传达简约性、聚集性和抽象性, 甚至有时直接利用责成的文字符号, 但却不同于文字符号。它是以“图形”的形式体现的, 更具鲜明形象性、艺术性和共识性。符号美是标识设计中最重要的艺术规律。标识艺术就是图形符号的艺术。

在生活中我们通过对具有特征事物的艺术强化与夸张, 获得共识的艺术效果。这些其他造型艺术通过有血有肉的个性获得感人的艺术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但它对事物共性特征的表现又不是千篇一律和概念化的, 同一共性特征在不同设计中可以而且必须各具不同的个性形态美, 从而各具独特艺术魅力。平面设计在艺术上兼具了内敛与张扬的两种性格。在内敛方面, 它担负着诠释和传达某些文化的特质, 它也有着极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创意。

我个人认为, 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非常明了。首先, 在我们没有解决温饱的同时, 平面设计就具有一定的号召性和一定的政治因素。就因为他具有影响力。所以才出现了视觉传达这种方式。因为传达的是最直观也是最简单易懂的方法, 适合大众心理, 能让人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其中的含义。

当平面设计发展迅速, 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平面设计就由原来的精神传播而变得更加人性化, 为普通老板姓所服务。同时也更具美观性和欣赏性, 但是这种美观性往往寓意很直白, 一目了然, 只起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作用但是却只是单纯的平面广告。

当今社会的视觉传达琳琅满目, 由于大众面临着众多的可选择产品, 如果想让人对自己所要阐述的思想更加认可, 首要的不是展出而是抓住人的眼球, 让人们愿意在欣赏的同时更加注重这些作品所隐喻的含义。当越来越多成功的设计作品让人们为之驻足。视觉传达就又回归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中。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平面这种方式来让人们更加关注一些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务。

随着时代发展和变化, 平面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越来越被人所在意,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往往是实用性和美观性并存的, 由于人和人的不同, 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 所以美观性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不乏一些实用价值很强但是由于美观不足和被淡忘的作品, 可是其中也有许多华而不实, 由于美观性被人们所注意可是因为实用性较差而起到了反作用。

中国文化蕴含着许多博大精深的东西, 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很含蓄的, 一段话, 一个微笑, 一个句子, 一个符号往往都蕴含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含义。这也是证明中国人种强健的证据之一, 可就是由于这样的强健让我们中国人天生都有着许多焦躁和虚浮。体现在平面中就会出现许多华而不实的事物, 就像“皇帝的新衣”。所以能够认识平面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对于我们新一代设计师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设计来源于生活, 也应用于生活, 生活中以美为根本以用为基础。在一切事务中。实用性和美观性其实是并不应该分开的两种设计理念。少了实用性, 所有的设计作品都显得苍白而虚华。可是少了美观性, 所有的设计又没有了时代感和质量感。当使用和美观结合, 才能并发出更加完美和自我的设计。

摘要:随着我们时代的发展, 艺术所带给我们的已经不仅仅是传达某种信息, 而是随着生活的变化对物质要求的同时也对精神层面有了更加具象的要求, 所以现在社会中“以实用为美”的设计标准, 应是当今倡导绿色设计需要真切把握的关键所在。而一些平面设计作为小空间意识的静态表达, 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内聚性, 以高度概括、清新、明快、强烈、准确、平面化浓缩的视觉图式, 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的反映着生活, 反映着社会, 代表着某种事物, 传达着特定的含义和信息, 主导着强烈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客观需要, 最终使人感受到共享视觉空间的存在与引导。在原始社会中人的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世界观和人的审美趣味, 人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 有用物品的生产和一般的经济活动, 都先于艺术而产生, 实用占据了生活的全部。“实用”作为一个极为富有的弹性概念, 涵盖着整个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何物、何事、何时无不在“实用”的基础之上形成“, 实用”的生活形态, 生活基调和生活风格, 无时不在体现着一种凡俗化和生活化的心态特质。因此, 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实用物化形态, 构成了一碧表面澄静如鉴, 水底暗流深涌的清潭, 仿佛使人可以视而不见, 但又不容忽视。它是人类在自身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劳动和创造逐渐地发生和形成。

上一篇:企业统计工作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职工建设企业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