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22

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实施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的分级护理制度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120例患者为传统组实施传统护理制度,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120例患者为医护组实施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的分级护理制度。选取两年度科室内工作人员67例,观察比较两年度科室人员及患者和家属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价。结果:医护人员对传统组护理制度满意度为64.18%,明显低于医护组91.04%,两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1.23,P<0.01);传统组患者对科室护理人员责任心、专科护理技能、实践能力及护理态度等指标评分均较医护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妇产科实施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的分级护理制度,能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和对临床护理质量评价。

【关键词】 妇产科; 分级护理制度; 医护人员共同制定; 应用效果

【Key word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Grading nursing system; Made by the doctor and nurse; Influ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Longhua New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Shenzhen 51811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1.038

分級护理意指临床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根据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估,分别为患者提供级别不同的护理措施。临床主要分成4级护理,分别包括一、二、三级与特级护理[1]。妇产科分级护理工作在现代临床科室护理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科室特殊性,且一般患者病情均较为急,科室需要为其提高人力、资源及设备等全方位保障,保证孕产妇及婴儿的生命安全,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康复治疗[2]。且妇产科与一般科室的分级护理对象划分标准应当有所区别,不同科室应由科室内相应的医护人员根据科室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分级护理制度,医护人员共同合作,共同实施治疗与护理计划,提高临床护理质量[3-6]。本文研究在妇产科实施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分级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妇产科于2014年3月-2016年4月期间进行分级护理制度改革,其中2014年

3月-2015年3月期间选择120例患者为传统组实施传统分级护理制度,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31.00±9.13)岁;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选择120例患者为医护组实行由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制定的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均为女性,年龄19~47岁,平均(30.00±10.62)岁。纳入标准:患者机体营养状况较好,住院时间小于7 d天并无严重并发症[7]。排除标准[8]:在妇产科内死亡的患者;病情在短时期内恶化患者;患者有一定意识及精神障碍;不能配合调查。两组患者的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精神意识及文化程度、年龄、孕产次数及产婴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两年度科室内工作人员67名,

其中男3名,女64名,年龄24~50岁,平均(33.00±10.02)岁。医护人员纳入标准:两年度均在科室任职的医护人员且身心健康,精神正常,并排除实习护理人员。本次研究均取得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定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传统组按照传统的护理分级模式,由医生按照患者实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分级护理标准决定分级护理级别[4],护士按医嘱执行,科室质量督导小组定期进行规范化护理服务考核,成绩列入年终量化总结。(2)医护组以传统的分级护理为基础,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共同决策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整体目标,明确分级护理级别和双方的具体任务,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不同阶段,动态评估和调整,具体内容包括:①科室护理人员由护士长进行职责划分,划分成4个等级,对每个层级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工作明确划分,医护人员共同合作,对科室护理质量提高不断做出努力。0级护士日常工作范围为生活护理,即为患者提供各种基础护理,包括晨晚间护理及科室卫生等工作[9]。1级护理人员为责任护士,职称为护士,主要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操作。2级为护师,工作年限较长,负责患者的整体护理计划与治疗。3级护理人员为主管护师级别,日常工作为协助护士长共同完成科室护理工作,对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日常监督。②科室应制定两组责任小组,每组包括4级护理人员,护士长合理安排人员配置及班次,对于本科室收治患者进行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措施,由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断、护理人员同时协助做好病情观察及并发症预防判断等工作。临床采用英文ABCD劃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A级:此级别患者病情最为严重,需要接受特级护理措施,患者生命体征难以维持正常,需要随时做好抢救工作,患者有随时病情恶化可能性;A负级: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及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生命体征只能得到暂时性维持,需要同时接受两种以上级别护理干预措施;B级:此级别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进行一种护理干预措施;C组:接受科室内一般护理措施;D级:经科室内护理干预后,患者病情恢复较好[10-11]。而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级别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A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24 h不间断床旁护理,B级患者需要由1~2名护理人员进行看护,依次递减。③科室护士长应及时调整科室班次,合理安排白班与夜班值班人员,尽量做到夜班时护理人员及医师水平相当,并具有较好应变能力,做到人力均衡[12]。④医护人员应依据患者病情对护理级别给予清晰界定,护理人员根据分级护理级别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措施并由责任护士执行,如遇到疑难问题或有分歧时应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召集全体当时在岗医护人员一起协商讨论,以致达成共识,如果患者病情好转或恶化,则由医护人员共同决定并调整护理级别[13-1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医护人员对科室分级制度制定模式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观察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指标包括患者对科室护理人员责任心、专科护理技能、实践能力及护理态度等,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较高者,科室护理质量较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医护人员对两组分级护理制度的满意度比较 妇产科医护人员对传统分级护理制度的满意度为64.18%,明显低于对医护组的满意度91.04%,妇产科医护人员对两组分级护理制度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1.23,P<0.01),见表1。

2.2 观察两组患者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 传统组患者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专科护理技能、实践能力及护理态度等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医护组,两组患者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目前大多数科室实施的分级制度均为医师判定,护士执行,但随着护理工作在临床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临床有学者开始提出实施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制度的理论。过去,临床一般医师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病情症状及各项检查等决定此患者的护理级别,而护理人员主要工作是依据医嘱为患者执行相关级别护理内容,护理人员工作缺乏自主性及主观判断性。且大部分临床医师接受临床技能及专科知识培训,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但对于护理工作内容缺乏一定认知,医师对于患者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不能够敏锐察觉,且其判定分级护理标准仅仅是从疾病诊断方面出发。此种判断往往不够全面,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患者日常自理能力及内心情感与心理方面的因素,这种形式下有可能会造成护理与治疗对患者自身需求产生矛盾,且妇产科患者与普通科室患者又有所不同,其疾病相对而言,更为复杂,护理工作中需要面对问题则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单独听取医生意见来判定患者分级护理级别,而应结合护士意见,双方共同研究判断,选择最适宜患者病情的护理级别,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之间对于疾病治疗互通性,双方之间协作更对患者预后效果有积极影响,因此妇产科实施医护共同制定护理级别措施是非常必要的[13]。

有研究发现,对妇产科实施护理级别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模式后,大部分护理工作人员对本科室改进级别的护理制度感到满意且会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护理人员各项护理服务质量评分[14-16]。本研究结果显示,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年度里对患者实施传统的分级护理制度,科室医护人员对分级护理制度的满意度仅为64.18%,明显低于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年度里对患者实施由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的分级护理制度的91.04%,医护人员对两种护理制度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传统分级护理制度的患者对科室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专科护理技能、实践能力及护理态度等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由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的分级护理制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了在妇产科实施由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的分级护理制度能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对分级护理制度的满意度,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各项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价,与国内外相关文献[17-18]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分级护理制度模式而言,妇产科通过由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的分级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还能提高医护人员对由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的分级护理制度的满意度,同时对加强医生对疾病护理层面知识的理解及认知、了解患者病情在护理层面存在的风险及有效提高患者对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9-20]。

参考文献

[1]罗彩凤,吕妃,张敏,等.护士对现行分级护理制度构成主体的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4):11-13.

[2]徐筱萍.护理分级标准解读与临床应用[J].上海护理,2016,16(1):92-96.

[3]罗彩凤,吕妃,张敏,等.患者对现行分级护理制度认知与评价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15):46-48.

[4]周云红.分级护理制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學院学报,2012,33(6):830-832.

[5]陈静,张振香,谢红.医护合作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36-1138.

[6]翁红亚.影响护士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1,10(5):452-453.

[7]丁俊琴,闫晓丽,崔怡,等.疾病严重程度评价量表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53-56.

[8]谢彩霞,肖静蓉,周敏,等.护理分级质量改进的实践及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16-719.

[9]滕海英,彭雪娟,赵翠松,等.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细化分级护理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45-147.

[10]闫晓丽,崔怡,丁俊琴,等.疾病严重程度评价量表在不同疾病患者护理级别划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0):777-779.

[11]柏亚妹,宋玉磊,刘蓉芳,等.普通成人病房分级护理标准及内容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8):562-566.

[12]王爱丽,王燕,梅现红,等.延续分级护理对11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20):2866-2868.

[13]周云,罗彩凤,张敏,等.国内外分级护理现况对我国的启示[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4,34(10):712-714.

[14]石永丽,王艳侠,孟俊芳,等.妇产科医护合作决策分级护理级别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4):5-7.

[15]叶旭春,刘朝杰,刘晓虹.基于扎根理论的互动式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理论框架构建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645-649.

[16]尚少梅,李晓翠,邓述华,等.国内外护理分级的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7-10.

[17]姜珊,宫建美.住院病人对新分级护理制度实施情况的满意度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1):121-123.

[18]张小青,蔡艳丽,李媚,等.整形科分级护理制度的改革与成效[J].护理学杂志,2014,29(4):11-12.

[19]郭燕红.分级护理标准制定的背景和意义[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5-6.

[20]曾锦,邓艳红.质性研究中深度访谈的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1):115-116.

[21]侯香传,李亚洁,夏燕飞,等.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12-214.

[22]孙秀杰.新医改形势下医护合作分级护理模式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6-09-05) (本文编辑:周亚杰)

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受老龄化的影响,中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已成为一个值得关切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贫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更是这个问题的焦点和难点。在分析护理社会救助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老年人护理的现状与不足,在借鉴美国护理社会救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老年人护理救助未来发展的出路,以便于为政府发展这一项目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护理社会救助;建议

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社会护理救助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已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直接面对的一个问题,照顾贫困老年人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更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由此针对贫困老人建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救助必然在未来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老龄化背景下护理社会救助建设的必要性

老年人护理社会救助是针对低收入贫困老人(包括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的老人)实施的,以提供上门护理、护理补贴、机构照顾为内容的社会救助制度。救助的对象指的是收入水平低于一定的标准,因患有慢性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的贫困老年人口。现代社会建立老年人护理救助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原因在于:

(一)化解高龄危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人口的老龄化是产生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结构呈现出“未富先老”、“老龄化”、“高龄化”、“抚养系数高”等特点。大量的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但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付护理费用,而护理救助制度不仅能给老年人以物质上的关怀,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不仅使得老人在急需护理时获得救助保障,更重要的是帮助一部分老年人重新恢复自理能力,鼓励老年人自立。

(二)缓解老年贫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疾病是造成老年人贫困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口的医疗负担在逐年加重,而老年人相对于其他群体,身体免疫力低,患慢性病的几率更大,老年人护理救助制度虽然并不是预防老年贫困发生的制度安排,但是它在缓解老年人贫困程度恶化方面起着保底作用,而且对于进入晚年、丧失劳动能力而又百病缠身的老人来讲也是一种精神慰藉。

(三)减少子女负担,缓解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压力

在中国,家庭成员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健康照顾一直在整个长期护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长期的医疗费用护理所需的服务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而老年人护理救助主要是针对低收入贫困老人的救助,因此对于失业人员以及在非正规就业领域就业的老年人子女也能起到间接的保护作用。

(四)社会保障不全面引致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中国社会保障“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特点致使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无法覆盖全部人群,且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深度、力度上的不足,医疗服务层次单一,社区的老年健康服务不到位,长期护理类型的健康服务项目未能进入基本医疗保险,这一切都使得转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救助项目迫在眉睫。

二、中国护理社会救助的供需分析

(一)护理救助制度发展不均衡

和较完善的城镇老人护理救助政策相比较,农村老人护理救助制度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也相对滞后,一些优惠补贴也只提供给城市居民所有。事实上,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传统的家庭照料的提供者急剧减少,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老人迅速增加,农村老人对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更强。

(二)救助对象范围窄

受户籍制度的影响,现在中国护理救助的实施对象主要针对本地户籍老年人,没有或很少能涵盖到外来老年人,有当地户籍才可以享受救助的规定很难扩大护理救助的实施的范围,特别是在劳动力流动迅速加大的今天,仅限于户籍制度的护理救助在发挥保障贫困老年人生活方面的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护理机构和人员匮乏

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疗养院与护理院的数量增长缓慢,护理服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当前城乡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护理救助的服务内容仅限于生活护理,护理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提供相对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四)管理不合理,救助方式单一

老年护理服务职能分属不同政府行政部门管理,各种服务形式和享受待遇等政策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老年护理服务的公共资源综合利用、公平性和效率等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各地发放“服务券”、“代币券”和“居家养老消费券”,而非现金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护理救助的针对性,但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难以充分满足贫困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补贴标准相对不高。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介绍

(一)美国的长期照料服务机构

美国的长期照料服务按提供场所来说分为三类:第一类:机构服务,即由长期照料服务专门机构提供服务。第二类:社区服务,即在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主要有日间照料中心。第三类:居家服务,即在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务。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的内容

为了适应老年人失能水平、居住格局、接受服务的偏好以及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性,美国长期照料服务的内容上十分复杂。目前主要有个人照料主要侧重于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照料主要侧重非治疗性的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即提供咨询、精神慰藉等;居住服务即提供住房。

(三)服务体系改革的导向

从发展趋势看,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有三个特点:一是多样化,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二是专业化,即长期照料服务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三是居家照料服务将成为主流,这样,老年人可以尽可能不改变生活方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颐养天年。总体来说,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方兴未艾,未来将是一个多变和改革的新阶段。

四、中国老年人护理社会救助的出路

建立贫困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是中国未来医疗改革的必然选择,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混合型的医疗保障模式,对中国的启示是:

(一)加强老年人护理救助制度和法制化建设

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需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相关的立法调研,探索颁布适合中国国情的护理保险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护理等级,护理标准、缴费标准、缴费年限等,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解决中国老年人护理服务问题。

(二)建立统一的老年人护理救助管理机构

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上至中央政府的部级主管单位,下至地区和基层管理的救助机构,明确其职能,统筹安排不同类型的护理项目,协调不同供给主体提供的服务,对不同内容、不同等级的照护服务实行统一管理,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提供组织保障。

(三)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和设施

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长期护理的同时,适当、逐步扩大公办长期护理机构的规模,增加服务种类,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建立科学的长期护理需求评估制度,改变私立护理机构服务不佳的现状。

教育部门要填补老年护理服务专业缺失现状,开设多层次的老年护理学课程,实现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职业化,对志愿者、辅助人员开展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四)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和配套制度

从实际出发,借鉴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如确定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服务人员考试进修制度、受益人申诉制度、服务质量检查制度等系列配套制度。

总之,老龄化的冲击下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而中国的老年人长期护理目前还仅仅是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配合保障护理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壮大,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

参考文献:

[1] 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萱.日本护理救助制度的介绍与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9,(6).

[3] 李维洁.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障简介[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学分册,2003,(4).

[4] 辛怡,王学志.美国、日本长期护理救助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南方论刊,2011,(2).

[5] 李琦.发达国家弱势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04,(10).

[6] 刘静.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责任编辑 陈凤雪]

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1 护理礼仪在临床整体护理中的地位

护理礼仪是通过医护人员仪态、语言、行为举止和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等来体现护理职业的内在美, 是医护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1], 需要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实际锻炼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文化、素质、心理等全面的修养。在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是与患者接触最多, 最具体工作的实施者, 所以医护人员礼仪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人和气氛, 给人际关系造成影响促进或防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医护人员整洁的仪表、温和的态度、优雅亲切的举止、支持安慰的语言、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护理技术, 良好的道德素质都可以促进与患者的交流, 使患者在心理需要上感到满足、愉悦, 进而产生好感与信任,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促进疾病康复, 提高临床整体护理质量和水平。还能有效提高其他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促进医院整体护理水平和发展。

2 护理礼仪在临床整体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2.1 护理礼仪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保证

人们常说“护士是白衣天使”, 是纯洁、救助、美好的代名词。医护人员的仪容、姿态、穿着与风度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和患者疾病康复的快慢。仪表虽然指的是一种外在美, 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境界。医护人员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得体的举止、熟练的操作技术都可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从而对早日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

2.2 护理礼仪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的主要有效方式

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 以从由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模式逐步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护理技术和相应的医疗护理知识, 还应对具备良好的涵养和行为规范、初步掌握人文知识。良好的护理礼仪服务对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患者入院时, 护理人员用微笑的态度向患者做环境和自我介绍, 消除患者因环境陌生而产生的不安情绪, 在治疗护理得整个过程中, 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讲解病情和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帮助患者尽早适应角色转换, 促使患者把心里负担讲出来, 便于护理人员发现患者存在和潜在心理问题, 建立起护患彼此之间信任的关系,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使患者得到安慰、理解和鼓励, 排除患者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早日康复。

2.3 护理礼仪是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避免不良情绪发生的有效手段

在医疗活动中, 良好的护理礼仪对提高自身素质, 缓解自身压力也起到一定的开导作用。医护人员面对长期患病的患者, 他们都长期受病痛折磨、抱怨、甚至谩骂, 再加上护理工作的繁重, 给护理人员心理上带来很大的不良情绪和伤害。良好的护理礼仪在为患者提供优良服务时, 还使自身基本素质培养得到改善和不断地提高, 纠正了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3], 增强对护理工作的热爱, 树立良好的社会和工作形象, 促进医护人员培养自己的健康心态, 进而也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2.4 护理礼仪是强化护理效果的直接步骤

护理礼仪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的过程中, 从入院就诊到三查七对、巡视查房、值班交接, 出院处置等等环节, 护理礼仪将其体现到了每个环节、将其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已成为促进患者康复,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 对患者创造一个友善、亲切、健康向上的人文护理环境, 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稳定,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从而使患者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强化护理效果, 有效提高护理服务工作质量。

2.5 护理礼仪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院发展的基本保障

医护人员的仪表、姿态以及行为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医院的形象, 良好的护理礼仪和服务水平可使患者提高对治疗的信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还有利于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促使医、护、患关系得到良好的改善, 有效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 促进医院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 医护人员良好的护理礼仪, 整洁的仪表、温和的态度、优雅亲切的举止、支持安慰的语言、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护理技术可得到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有效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 促进医院健康有序地发展。

摘要: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 护理礼仪在临床整体护理中的地位逐渐被重视并体现出来, 医护人员端正的仪表、文雅的举止、规范的行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护理技术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为医院创造完美的医疗护理环境, 提升医院护理质量和品质, 促进医院发展中做出显著贡献。

关键词:护理礼仪,整体护理,护理质量,地位

参考文献

[1] 樊国丽, 侯金凤, 常存梅, 等.浅谈护理礼仪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10:277.

[2] 杨艳楠, 温雪娇.浅谈护理礼仪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西南军医, 2011, 1:142~143.

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2015年该院外科收治的100例出现创口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学习障碍与沟通障碍患者,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00例出现创口的糖尿病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2.5岁。按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平均年龄和血糖值、出现伤口原因比例、病情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专科护理。非手术切口的护理。护理前培训护士,确保其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以及护理与换药的具体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病情等,普及正确的饮食、生活、锻炼方式,提醒患者按医嘱用药;定期为患者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反应的发生;为加快伤口恢复,需对症处理以改善低蛋白血症,确保营养供给。严格控制热水袋温度,避免皮肤发生再损伤。大小便失禁患者,需注意清洁肛门,及时更换衣物,保证清洁无菌。对长期卧床、病情较重的患者,需注意做好协助翻身、更换床单等工作。创口不同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同:III期压疮伤口的处理。软化并剪除坏死细胞,在伤口处喷造口粉。敷保湿水胶体以软化伤口,使用手术钳剪除,在伤口渗出液较少时使用造口粉。以伤口具体情况为依据确定换药时间。水疱的处理。操作步骤为消毒擦洗、抽吸渗液、喷造口粉。用0.5%聚维酮碘消毒,用生理盐水擦洗,以棉球沾湿擦拭,通过无菌注射器对渗液进行抽吸,喷造口粉对伤口进行保护。皮肤瘙痒的护理。注意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细胞病变,定期观察患者指甲,及时修剪,以免患者抓伤自己。

足部溃疡护理。清洁皮肤,以碘伏消毒伤口与周围的皮肤,每次擦拭2遍。观察创面情况并清理分泌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冬季需注意保护皮肤,做好保温,以油膏、糊膏涂病足防止皲裂,检查1次/d。指导患者做足部按摩,按摩2次/d,按摩时间分别为早上与晚上,15~30 min/次。按摩从足尖起到膝关节。定期洗脚,控制水温在37℃以下,用柔软毛巾擦拭。

手术切口的术后护理。1基础护理。注意保持床单和被套的清洁、干燥,避免床上有杂物或碎屑,定时为患身翻身,避免压疮的形成。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保证敷料清洁,积极做好口腔护理。术后营养缺失,血糖水平控制差,易出现并发症。术后可给予患者合理饮食,注意控制血糖,适当给予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2血糖监测。护士应加强术后血糖监测,根据患者自身血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种类和用量。应用胰岛素时,要控制应激反应、胰岛素的吸收速率、个体引发的胰岛素敏感度、食物吸收速度、运动量及激素水平等使血糖水平波动的影响因素。3病情观察。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同时注意检查伤口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保证引流管的畅通,定时给予患者尿糖及血糖检测。4预后控制感染。术后预防性应用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给予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并及时换药,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2]。

1.3 观察项目

护理效果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是观察创口是否存在分泌物及其数量、皮肤组织生长等方面判定伤口愈合情况,二是从自我血糖控制、按时用药、伤口保护、血糖检测等方面评价治疗依从性。

1.4 伤口愈合和治疗依从性判定标准

伤口愈合情况的判定标准:显效是指患者的创口处无分泌物,伤口愈合,皮肤组织重新生长;有效是指患者创口处有分泌物但数量较少,伤口部分愈合;无效是指患者创口处有分泌物且数量较多,伤口无愈合现象。治疗依从性的判定标准:治疗依从性评估从自我血糖控制、按时用药、伤口保护、血糖检测4个方面进行,每方面包含5个条目,评分为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不5个层次,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者判定为好,60~80分之间者判定为一般,低于60分为者判定为差。

1.5 统计方法

伤口愈合和治疗依从性均采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前者的相对数为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组内观察例数×100%,后者的相对数为总遵医率=(好的例数+一般例数)/组内观察例数×100%,分别以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依从性及其总有效率和总遵医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00%;研究组中,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见表1。

秩和检验表明,两组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情况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伤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愈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22例治疗依从性好,13例一般,15例差,总遵医率为70.00%;研究组患者中,31例治疗依从性好,15例一般,4例差,总遵医率为92.00%,见表2。

秩和检验表明,两组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两组糖尿病患者总遵医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规范的观察与记录、有效的护理与换药方法是糖尿病伤口护理的关键。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较差,组织缺血引起病变,发生感染最终导致伤口的形成[3]。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运动障碍、卧床不起等问题,加大了压疮、糖尿病足溃疡等非手术伤口的出现机会。大多数患者对疾病了解不充分,自我护理意识不强,运动时跌倒,瘙痒时抓挠皮肤等均会导致伤口[4]。糖尿病患者创口和感染灶组织再生相对迟缓,致使伤口愈合的时间延长。此类患者伤口愈合不佳,易造成感染,从而出现慢性伤口[5]。同时,伤口可致血糖应激性升高,加重糖尿病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因此,应做好患者伤口护工作。

专科护理与换药方法能够抑制细菌滋生,增加白细胞数量并改善吞噬能力,有效促进伤口的愈合,发挥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的作用。在了解与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基础上,明确护理侧重点,通过运动指导、饮食指导、血糖控制、宣教等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控制患者血糖,促进皮肤的恢复。要选择合适的敷料和正确的换药方法[6]。护理期间要注意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防止感染,掌握血糖和伤口愈合影响因素,促进伤口快速愈合,提高患者就医质量[7]。

给予糖尿病患者积极有效细致的伤口护理干预,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糖尿病患者伤口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2015年该院外科收治的100例出现创口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其专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和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00%;2例治疗依从性好,13例一般,15例差,总遵医率为70.00%。研究组中,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31例治疗依从性好,15例一般,4例差,总遵医率为92.00%。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总有效率和治疗依从性、总遵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糖尿病患者积极有效细致的伤口护理干预,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糖尿病,老年,伤口

参考文献

[1] 胡斌,徐耀凤.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龙血竭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5,29(5):1639-1641.

[2] 陆益敏.促进糖尿病患者腹部伤口愈合的护理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2):20-21.

[3] 赵琛.针对性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愈合疗效的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1):81-83.

[4] 陈如贤,孔燕坤,郭金凤.藻酸盐敷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北方药学,2015,12(11):186.

[5] 王焕章.老年阑尾炎伴糖尿病30例手术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4):88-89.

[6] 王争艳.康惠尔渗液吸收贴在预防术中急性压疮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3):141-142.

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60 例糖尿病患儿作为该研究对象, 均选自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 所有患儿入院治疗前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疾病均确诊, 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2005 年[3]公布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为初次发病, 多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体重降低等;测得其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平均值在8.6 mmol/L以上[4], 对其尿糖进行检测后显示为阳性。

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分为两组, 分别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常规组患儿30 例, 男女患儿各有16 例, 14 例, 年龄最大的13 岁, 最小的9 个月, 平均 (5.4±2.8) 岁;实验组患儿30 例, 男女患儿各有17 例, 13 例, 年龄最大的14 岁, 最小的10 个月, 平均 (5.5±2.9) 岁。 比较常规组与实验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之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疾病护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措施, 如:指导患儿正确饮食, 注射胰岛素时告知患儿及其家属相关的注意事项等。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指导, 包括针对性的饮食指导、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针对性的健康指导、适当运动、出院指导等。

1.3 评价指标

比较常规组与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量表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统计, 题目均设置为选择题, 将护理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 满意度= (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5]。

1.4 统计方法

将该研究收治的60 例糖尿病儿童的相关资料均纳入SPSS17.0 的统计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 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χ2检验比较, 以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常规组:十分满意11 例, 满意13 例, 满意度为80.0% ; 实验组: 十分满意21 例, 满意8 例, 满意度为96.7% 。 说明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分析

常规组:出现5 例 (16.7%) 并发症;实验组:出现1例 (3.3%) 并发症。 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护理难点分析

儿童糖尿病作为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家族遗传病史、自身免疫功能等原因而导致的一类疾病, 临床上可判定为慢性终身疾病, 其分期过程较为明显, 通常情况下, 需要进行急性新陈代谢紊乱、短暂缓解、强化, 并最终形成终身性糖尿病[6,7]。 儿童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年龄在青春期与学龄前, 且症状通常表现不明显, 进行临床诊断时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 从而耽误了疾病的后期治疗, 不利于患儿的成长发育与身体健康。 近几年来, 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并引发了酮症酸中毒[8]等多种并发症, 这就提示相关研究学者应加大力度对糖尿病儿童进行分析探讨,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临床确诊率, 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帮助患儿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 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 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护理难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由于儿童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身体皮肤与肌肉组织发育不够完善, 导致给予胰岛素注射治疗时的位置选择较为困难, 且恢复所需时间较长, 为此, 应指导患儿家属指导患儿正确注射胰岛素, 遵医嘱服药等。

②治疗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患儿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较低, 对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差, 需要家属进行全程监督与帮助, 如:合理摄取日常饮食、给予针对性的运动指导等。

③进行标本采集时的难度较大。 该类患儿年龄一般集中于几个月至十几岁, 自身控制能力较差, 进行标本采集时需要家属的协调配合帮助进行。

④糖尿病患儿流失问题日益严重[9]。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够协调, 农村人口的占比较大, 该次收治的糖尿病儿童中13 例来自农村, 其中7 例放弃疾病治疗, 其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较为困难, 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等。

3.2 护理对策分析

①合理摄取日常饮食: 糖尿病儿童在饮食方面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 保证儿童日常活动与身体发育所需;此外, 合理控制日常饮食, 保证良好的身体机能, 根据患儿身体的具体情况适当调节饮食计划,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与食物种类等。

②给予针对性的心理与健康指导: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疾病, 其治疗时间十分漫长, 对于儿童糖尿病来说更为典型。 为此, 应在疾病治疗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此外, 时刻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 根据其不同的情绪变化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给予心理辅导时要告知糖尿病对患儿身体的危害, 引起患儿家属对该类疾病的重视, 告知其应做好长期接受疾病治疗的准备, 排除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担忧、害怕等不稳定情绪, 积极配合疾病治疗与护理, 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等。

此外, 还应告知患儿及家属糖尿病的相关医学知识, 包括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流程、注意事项等, 使得患儿及其家属对该类疾病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儿家属学会一些基础的护理技巧, 如:正确注射胰岛素、检查血糖与尿糖的变化情况、制定完善的饮食计划等, 帮助患儿出院后依然能够继续进行疾病护理。

③运动指导:糖尿病患儿大多以新陈代谢紊乱作为首要的临床表现, 实际治疗与护理时还应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强运动训练, 根据患儿的身体状态与年龄等进行适当强度的运动。 临床研究[10]表明, 给予运动指导可以有效发挥胰岛素的效用, 从而利于降低血糖, 在进行运动时身体能量得到消耗, 可有效抑制过度肥胖, 改善患儿血脂水平, 增强患儿身体抵抗力,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 在此基础上结合饮食指导与胰岛素治疗, 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低血糖现象;但是, 若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患儿不宜采纳该种运动方式。

④定期进行疾病复诊, 加强日常检测:若患儿经过临床治疗与护理后病情稳定可出院回家, 且需要继续进行疾病的检测与复诊。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儿家属具体的疾病检测方法与复诊时间等, 通过复诊可详细了解患儿疾病的现状与预后问题等,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可及时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儿童依据其临床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帮助患儿改善病情,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满意度较高, 从而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并就其中的护理难点与对策进行相关的探讨。方法 择取60例糖尿病患儿作为该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选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 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分为两组, 分别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患儿30例, 采取一般护理措施;实验组患儿30例, 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儿的疾病特征、临床表现等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比较常规组和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后得知,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7%和80.0%, 说明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实验组患儿仅出现1例 (3.3%) 并发症, 明显少于常规组 (16.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糖尿病患儿给予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有利于改善患儿病情, 提高护理满意度,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大力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儿童,对策,护理难点

参考文献

[1] Skrivarhaug T, Stene LC, Drivvoll AK, et al.Incidence of type1 diabetes in Norway among children aged 0-14 years between 1989 and 2012:Has the incidence stopped rising?Results from the Norwegian Childhood Diabetes Registry[J].Diabetologia: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iabetes and Metabolism=Orga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 , 2014, 57 (1) :57-62.

[2] Ehehalt, S., Dietz, K., Willasch, A.M.et al.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Evidence for a cohort-dependent increase within the next two decades in Germany[J].Pediatric diabetes, 2012, 13 (1) :15-20.

[3] 张玉英.儿童Ⅰ型糖尿病临床分析及护理难点和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 43 (7) :871-873.

[4] 古建平, 付晓荣, 卫海燕, 等.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广东医学, 2012, 33 (18) :2864-2866.

[5] 古建平, 付晓荣, 卫海燕, 等.护理干预对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0) :3470-3471.

[6] 魏荣, 柯晓燕.需要层次理论对儿童糖尿病住院舒适度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 :147-148.

[7] 陆群, 孙海峰, 姚孝娟, 等.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6) :43-46.

[8] 胡云, 邹海英.双“C”治疗儿童糖尿病的临床护理[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3 (10) :91-93.

[9] 郦丹军, 侯宝霞.儿童糖尿病病人个性化护理的思考与实践[J].健康必读, 2013, 12 (1中旬刊) :372-373.

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新生儿糖尿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与护理组(20)。该组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糖尿病相关标准,2次随机血糖>6mmol/L[4,5]。将有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肝肾疾病、肺心疾病以及家族史患儿排除。对照组中,8例女,12例男,出生时间为13~97 d,平均为(41.34±14.56)d;出生体质量为2957~3643 g,平均为(3345.43±165.43)g。护理组中,9例女,11例男,出生时间为13~96 d,平均为(41.67±14.23)d;出生体质量为2954~3678 g,平均为(3345.98±163.89)g。对比两组性别、出生时间以及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入院后,及时监测患儿病情,并配合医生积极采取治疗,根据患儿血糖以及胰岛素注射情况,为患儿提供良好环境,保持病房整洁,定时通风,床单、衣物勤更换。 护理组采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血糖监测。 患儿处于糖尿病代谢紊乱期,患儿病情变换较快,需要对患儿血糖进行严密监测。 及时纠正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异常,遵医嘱监测患儿血糖,为避免静脉输液对血糖值产生影响, 注意采血部位不能选取静脉输液一侧肢体末梢。 在纠正酸中毒以后,喂奶,每隔3~4 h对患儿血糖进行监测, 喂奶30 min前, 采血样。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且出生体质量轻,在采血以前需按摩肢体末梢, 确保良好充血。 采血样遵守无菌操作,采血以后,适当增加按压的时间,需注意经常变换采血部位。

喂养护理。 患儿主要为奶粉或者是母乳喂养,并未添加辅食。 对于母乳喂养新生儿,需应用吸奶器,吸母乳至奶瓶,详细记录奶量,然后喂养,并且准备好奶粉,便于母乳不足给予奶粉喂养。 关于使用奶粉喂养患儿,需选取较高营养价值奶粉, 确保患儿正常生长发育需要。 对患儿喂养情况进行观察,吃奶量少患儿,监测血糖,一旦发生低血糖,需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患儿静脉补液;按照患儿喂奶间隔时间,确定患儿喂养频率,并且按时喂奶,加强夜间巡视,并注意夜间喂奶。

高血糖、酸中毒护理。在患儿入院以后,均有一定程度高血糖、酸中毒症状,对于新生儿糖尿病所引起的酸中毒通常不需要使用碳酸氢钠。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根据医嘱给予补液,在补液以前,血检测患儿血糖并禁食。

给药护理:1胰岛素使用。遵医嘱,给予重组人胰岛素或者是正规胰岛素,但均属于短期胰岛素,通常注射20~30 min以后起效,所以需根据喂养频率给予皮下注射。新生儿年龄较小,胰岛素注射量较小,使用剂量<1U,选取1ml胰岛素注射器,使用等渗盐水将胰岛素稀释以后进行皮下注射,1U重组人胰岛素注射使用胰岛素笔,精确胰岛素使用剂量。胰岛素注射部位多,但患儿年龄较小,且皮下脂肪较薄,注射常选取脐中心半径>2.5 cm部位注射,对于短效胰岛素,吸收比较好。根据顺时针方向,变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并观察有无皮下脂肪萎缩或者是注射部位感染等情况。胰岛素注射以后,患儿不能离开病房,30 min以后,喂奶,观察患儿是否发生低血糖。2低血糖护理。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为低血糖,全血血糖在2.2 mmol/L以下即为低血糖,病情轻患儿以易激惹、嗜睡、呼吸暂停、多汗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病情重者以抽搐、肌张力、震颤、紫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无典型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定时进行病房巡视,对患儿情况进行严密观察,给予胰岛素注射以后,需通知患儿家长,给患儿喂奶。

健康教育。糖尿病管理中,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需鼓励患儿家长,使其放松心情,正视患儿疾病,树立正确观念,这有助于控制患儿病情。对患儿血糖进行监测,胰岛素合理使用,注意饮食,适当活动,这些均有助于病情恢复。详细记录患儿血糖变化,便于胰岛素使用剂量的调节。在患儿出院以前,指导患儿加重血糖仪正确使用方法、胰岛素注射方法,并按照患儿血糖情况,对胰岛素使用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向患儿家长说明处理低血糖方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并对比两组血脂异常、酮症酸中毒以及发热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15.0 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血糖水平、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对比

护理前,两组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血糖水平、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对比见表1。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护理组中,1 例发热,1 例血脂异常,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中,4 例发热,1 例酮症酸中毒,3 例血脂异常,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一般为2型糖尿病,大部分是由遗传因素所引起的,属于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7]。新生儿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儿机体发生血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对正常生理代谢产生严重影响,易引发血脂代谢异常,使得血压波动异常,病情严重患儿,甚至会发生酮症酸中毒,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影响临床预后。新生儿受到年龄限制,且属异质性单基因遗传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控制血糖水平是治疗的关键,同时也对糖尿病并发症预防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新生儿的生理模式相符合,能对患儿血糖进行有效控制,同时持续监测动态血糖,能及时了解患儿血糖变化,发现低血糖、高血糖症状,并采取相应治疗方法,这是延缓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所以,护理干预对于新生儿糖尿病病情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患儿病情进展快,需严密监测血糖,及时纠正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异常;观察患儿喂养情况,做好喂养护理,按时喂奶并加强夜间巡视;患儿入院后会出现高血糖、酸中毒症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及时补液;遵医嘱使用胰岛素,精确胰岛素使用剂量,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低血糖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护理人员定时巡视,严密观察患儿情况;注重健康教育,出院以前,指导患儿家长血糖仪正确使用方法、胰岛素注射方法等,及时控制病情。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护理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护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 这说明护理干预能降低患儿血糖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患儿病情恢复,符合胡广乐[8]报道结果。 总而言之,对新生儿糖尿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能改善血糖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糖尿病临床护理。方法 选取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新生儿糖尿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其中8例女,12例男,出生时间为13~97 d,平均为(41.34±14.56)d;出生体质量为2957~3643 g,平均为(3345.43±165.43)g。护理组20例,其中9例女,11例男,出生时间为13~96 d,平均为(41.67±14.23)d;出生体质量为2954~3678 g,平均为(3345.98±163.89)g。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血糖、并发症情况。结果 护理后,护理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护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新生儿糖尿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能改善血糖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上一篇:诚信建设途径的社会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中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