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范文

2023-10-18

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一、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概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个体工商户5133户,从业人员12753人,个体劳动者党员340名。建立了一个个私协分党委,11人个协分会党支部,支部书记都由相应的个协分会工作人员担任,建立1个行业分会党支部,即XX商会党支部。340名个体劳动者党员中,组织关系涉及到18个基层党委,其中在个协分会党支部的93名。共有私营企业336户,从业人员12019人,员工为50-99人的10户,100人以上的11户,有3名以上党员的21户,员工在50名以上但党员不足3人的6户,员工在100名以上,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1户,应建党支部21个,已经建立党支部21个,向企业派遣党建指导员19名。有外商投资企业18户,党员18名,应建党支部3个,已建立党支部3个。

(二)总体评价

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总体发展态势是好的、成效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全县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主要负责人经常过问,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并明确责任,确定专人抓落实。同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切实加强对本区域内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员工中党员比例逐渐增多。据统计,全县平均每15户个体工商户中有1名党员,个体工商户中党员所占比例较2001年增加了

2.25%。平均每1.2户私营企业中有1名党员,私营企业员工中党员所占比例较2001年增加了1.8%。24个已建立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一年来新发展党员10名。三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面逐步拓宽。两年来,全县建立私营企业党支部16个,使支部总数达到了24个,占应建党支部数的100%。四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无论是走访、座谈,我们都感觉到:非公制企业党组织的参与作用、向心力作用、骨干带动作用以及监督协调作用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它们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位置越来越重要。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统一难。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同志认为非公有制企业性质特殊,在整个经济中比重小,党员人数少,党建工作抓不抓关系不大,导致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党务工作者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情况复杂,党建工作难开展,存在抓不好的思想;有的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任务繁重,存在没有精力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想,导致精力投入不够,工作抓得不紧,方法不多。一

些党员头脑中存在着“雇佣”思想,认为党员和其他员工同为企业主“打工”,谈不上发挥什么带头作用;有的党员认为自己到私营企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还有的党员感到在私营企业工作不稳定,不想把组织关系转来转去。同时,一些企业主对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心存疑虑,有的认为企业资产属个人所有,建立党组织没有必要;有的怕党组织活动多,加重负担,影响生产;有的担心党组织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因而,建立党组织积极性不高。

(二)党建工作开展难。一是组织建设难。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强,建立完善的党建工作网络仍有较大难度。我县虽然对24个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都建立了党组织,但还有330个企业由于党员人数不足或没有党员,没有建立党组织。同时,由于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本身就少,但党员的流动性却很强,如果几名党员一离开企业,这个支部就要面临撤销或与其他支部联合,影响党建工作连续性。此外,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配备,选择理想人选难度较大。二是党员队伍建设难。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由于教育引导不够,致使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群众对党的认识有所淡化,不能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发展党员工作比较薄弱。党员教育针对性不强,一些党组织对发挥作用的渠道和方式不清楚,工作只是停留在抓自身建设上。一些党员由于思想认谡上的偏差,也使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不愿接转组织关系,因此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底数难以摸清。介绍信放在“口袋”里,转而不入,致使管理失控。三是开展活动难。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活动节奏快,党组织开展工作很大程度上受企业主的制约,客观上使得党组织活动、

党员发展工作等难以开展。同时,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由于活动经费存在解决难问题,使得党组织只能停留在组织党员开开会,读读报,少搞或不搞活动。四是作用发挥难。一些非公有制党组织书记在开展工作时,觉得理不直,气不壮,工作缺乏独立性。有的党组织书记工作能力欠缺,工作精力不集中,精力投入不够;有的对企业经营管理不熟悉,没有把党建工作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同时,从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的现状来看,还不尽人意,党员数量不足。据统计,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总数18724,其中党员694名,仅占员工总数的3.7%。而50名以下职工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3.8%以上,却很少有党员,企业党员数量少,缺乏影响力。同时,党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也影响了作用的发挥。据统计,在640名党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82名,占28.4%;处于普通岗位上的党员421名,占60.7%。

(三)机制不够完善。一是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机制。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主要侧重于部门抓,没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级党组织各部门的作用,在面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工作方式方法陈旧。一些党组织没有正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殊性,机械搬用国有企业开展党建的方式方法,工作定位不准,成效不明显。三是督查指导机制不够完善。督查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强。四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考核奖惩机制,形成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几点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县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既是当前的热点、难点,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为进一步加强非公党建工作,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非公党建工作,必须增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思想文化建设,保证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团结凝聚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广大员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把包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内的广大人员教育引导好、团结好、凝聚好,我们党才能有更加坚实的阶级基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不可动摇的执政基础。

(二)加强工作指导。层层成立非公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加强非公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非公经济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任务,将非公企业党的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部署并列入党建工作考评范围,逐步形成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部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切合实际并具有XX特色的非公党建工作模式。

(三)抓好阵地建设。一是党建网站阵地。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抓好县委组织部党建网站建设,进一步开拓网上党建领域。逐步形成县委—乡镇党委总支、支部三级党建网络体系。二是党员教育阵地。各级党校、党建网站、电教播放点、教学点和党员活动室等,加强对社区、企业党支部书记、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三是党员管理阵地。对社区、企业中的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分类实行单位管理、

行业管理、挂靠管理、社区管理、双重管理,形成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党员管理网络。四是宣传示范阵地。通过广播、电视、展版和宣传栏等,宣传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批评不良习气,弘扬浩然正气,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五是社区服务阵地。主动深入了解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广大党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扩大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为加强非公党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及经费保证。

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2013-11-5 10:37:00 工业园区是依托市、县区域形成的一种聚集型的产业圈,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中指出:“实践证明,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近日,我们对渭南市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园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域总体水平,园区企业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较少,配套生活、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供需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 1.政策扶持产业园区建设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保证了县域工业园区的规范发展、科学运行。2009年,省政府又印发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2009—2012年)》,其中着重提出了要在现有187个县域工业园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100个重点园区建设,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2011年制定了《县域工业集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定对集中区内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两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46亿元,共支持了116个项目,总投资达55.29亿元。

渭南市2007年开始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中共渭南市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在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税收、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制定了跨区域经营企业、产业联合转移企业的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经过6年多的建设,全市工业园区的数量已达13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10个;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18平方公里。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从2009年底的264户增加到2013年6月底的927户;园区主导产业由单纯的工业逐步向发挥各自区域优势的农业及服务业产业拓展,分别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医药、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煤化工、钢铁等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及相关事务由独立的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政府投资,企业受益,产业基础良好,充分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吸引市、县内外甚至国内外企业集聚园区。截止2013年6月底,13个工业园区完成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投资83.70亿元,投资强度为0.75亿元/平方公里。 2.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总体水平

工业园区从规划到建设集合了当地的优势资源,区内聚集的企业往往是当地甚至全国实力较强的企业,加之各项优惠政策对园区企业的倾斜,使得园区内企业快速成长,带动了园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园区入驻的927家企业,九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园区外企业。从营业收入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450.96亿元,同比增长11.7%;而13个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237.75亿元,同比增长30.3%,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的85.3%;从税收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9.5亿元,同比下降38.4%;工业园区企业上缴税金37.2亿元,同比增长22.6%,园区创造的税收优势极其明显。

3.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带动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发展。目前渭南市工业总产值中,七成来自工业园区;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八成多来自园区企业;全市工业企业缴纳的税金,五成多来自园区企业。2012年,工业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达三成,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30%来自于工业园区,表明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发展的领军。

4.对扩大社会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调查显示,工业园区从业人数增长较快,是社会就业扩大的重要区域。2012年,工业园区吸纳社会就业人员16万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2.8%;从业人数占渭南市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富平县庄里镇的陕西华达陶瓷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砖生产企业,年销售额数亿元,产品销往新疆等地。该公司上千名职工中,有超过700人为附近窦村镇、庄里镇的农民工,经过培训,他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人年均收入1至2万元。

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标准厂房的建设对于提高工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承载力、吸引企业入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开始,渭南市政府在全市工业园区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但目前标准厂房建设进程缓慢,制约了工业园区吸纳企业和招商引资。截止2013年6月底,工业园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标准厂房面积仅为20.1万平方米,仅占规划面积的17.5%。13个园区中只有5个园区实施了标准厂房建设,6个制订了标准厂房建设规划,还有2个标准厂房建设规划正在制订中。

2.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不足

由于标准化厂房建设进程缓慢,标准厂房容积率较低,造成土地浪费。一些工业园区土地规划后一直没有企业入驻,土地长期闲置。如渭南市某经济园区,标准厂房规划面积32.05万平方米,目前仅建成1.6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其他土地闲置。大荔县、白水县的工业园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3.部分园区配套设施不健全

对于入驻的企业,如何帮助其顺利快速的发展是工业园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住宿用房等生活配套设施是促进企业加速成长的基本条件。调查发现,部分工业园区在标准厂房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配套的公租房、商务办公用房以及职工住宿用房、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的后续建设,企业缺乏入驻动力,入驻企业难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一些工业园区存在排污管网不配套,雨污不分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设施落后等现象,给周边地域带来了极大的环保压力。

4.园区企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了不少优质企业入驻园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因业务发展,每年都需要扩充300到500名专业人才,但是人力资源市场上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现象长期存在。陕西省高校林立,但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对接,导致园区内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矛盾。

5.园区中较大型企业优秀劳动力流失现象开始显现

由于渭南与西安毗邻,园区企业有经验的优秀员工外流现象日益显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西安存在区位优势,很多有经验的员工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到西安寻找发展;二是企业员工大多希望能够在工作的地方安家立业、高质量生活,而园区建设和企业目前尚不能满足,园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吸引人才的措施和政策仍然缺少一定力度。

三、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明确建设目标,系统规划园区建设

在战略定位明确以后,园区建设必须有系统的规划跟进和明确的目标体系,为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提供清晰的导向。如环保、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引进项目前就要做好系统规划,怎么建、建哪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如何管理等,都需要明确。园区 应围绕自身的战略定位,明确每年引进多少企业、建设多少厂房、建设多少配套设施,为推进园区各项工作和加快发展指明方向。

2. 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园区应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服务工业化的建设理念,做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互动,协调发展。应当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帮助入驻企业解决员工成家、置业等生活问题,真正做到“筑巢引凤”,留住人才,使工业园区逐步向产业聚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发展。

3. 积极寻求高效的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

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不断适应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创新:一是建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园区管委会模式基础上注重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企业,逐渐下放服务权限;二是赋予园区管理者系统的管理权限,确保企业在园区内就能完成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所有审批手续;三是实行独立管理,避免与行政区的权利交叉现象;四是园区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要高度精简,转变作风,使各项优惠措施能够实实在在惠及区内投资者和企业。

4.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项目驱动是节约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有效方法。工业园区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和项目进园,根据企业进园进度逐渐扩大园区规划土地面积;对于入园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土地使用面积和厂房容积率,杜绝企业多占土地导致占地不用现象发生。

签发:王恩斗

核稿:李 玲

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紧扣改革主题

全力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8月,蚌埠银监分局起草《银行业支持蚌埠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5大类16个方面意见,要求各银行业机构紧扣目标,序时推进,全面升级银行业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前三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644.15亿元,较年初增加87.4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达63%,有效支持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夯实了经济发展后劲。

2015年以来,蚌埠银监分局进一步优化机构网点布局。6月28日,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开业。至此,我市三县村镇银行的空白全部被填满。构建成农商行+村镇银行“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蚌埠市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是我市金融体系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前三季度新批支行网点5家,社区支行3家,村镇银行网点2家,马鞍山农商行怀远支行及徽商银行四家普惠金融支行筹建已获银监局批复,近期将完善开业手续,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也已全面完成。

此外,蚌埠银监分局积极参与配套机制改革。协助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机制,严格控制举债成本;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产权、林权抵押担保试点工作;加大部门间信息共享,建立信用惩戒“黑名单”;加快蚌埠诚信体系建设,与市中院建立“点对点”查控机制,累计查询涉案账户2600余次。

紧盯银企矛盾

不断打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阻碍

蚌埠银监分局一方面积极强化银监会关于续贷政策36号文件以及安徽银监局关于帮扶小微企业活动的落地实施,今年以来,累计向267户小微企业发放续贷资金38.48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过2500万元。努力为健康的银企关系打通政策阻碍,银监会曹宇副主席来蚌调研就强调,蚌埠市的“过桥”资金办法效果很好,银监会要想办法,解决与现有政策的矛盾,与监管政策续接。

另一方面继续督促银行高管想作为、能作为、有作为,主动“进企业”,现场办公,变“坐”为“营”,一是帮助企业持续发展,防范资金链断裂,二是促进银行提高资产质量、防控新增不良。累计对接小微企业324户(次),发放贷款166.11亿元,贷款余额71.49亿元。全市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3.7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增幅23.1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9.2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95.99%,同比上升1.4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3538户,较上年同期增加5810户,全面达成了银监会提出的“三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而且在重点领域建设方面也给予了有效支持。蚌埠银监分局引导银行机构对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的390个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印发《中国银监会蚌埠监管分局关于成立蚌埠市银行业支持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蚌银监发〔2015〕14号),稳步加大蚌埠地区信贷投放力度。累计发放京沪、京福高铁项目贷款15.19亿元,发放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7.63亿元,发放国电贷款15.89亿元。在2014年全市信贷规模突破千亿大关的基础上,继续新增贷款67.1亿元,不断增强区域资金的利用率。

抓紧风险防控

引领地方经济平稳过度“新常态”

蚌埠银监分局引导银行机构牢固树立“救企业就是救自己”的理念,在促进企业发展中防范风险,提升资产质量。针对某集团违约风险,引导银行机构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沟通,争取理解支持,追加保证担保。推动由政府、各相关金融机构、企业等参加的专题会议,重组存量问题贷款,并由政府牵头成立管理公司,加强对违约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管,防止销售回笼资金体外循环。

今年以来,蚌埠银监分局还加强与影子银行的风险隔离,取得实效。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某企业互联网金融产品迅速扩张问题;协助公安部门查封“银谷财富”违规宣传问题,将风险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形成参阅件,向市委市政府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责任分工和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要求,健全监管体系,并加强对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督促各类影子银行机构合规经营。

此外,蚌埠银监分局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切实强化声誉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化解声誉风险。联合物价部门开展银行业服务收费跟踪检查,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对某银行违规收费行为给予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联合工商部门开展银行合同条款专项整治行动,规范银行合同格式、内容,明确银行承担义务,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利用《蚌埠日报》金融专版、党报会客厅,坚持正面宣传,正确引领舆论导向,树立良好服务形象,打造和谐金融发展环境。

下一步,蚌埠银监分局在做好“十二五”规划收官工作的同时,支持和配合蚌埠市制定“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稳妥推进金融综合改革,科学实施风险控制,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形成较为完整、满足蚌埠市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金融产业链,为蚌埠重返第一方阵提供有力的金融助推。

蚌埠银监分局将继续督促引导银行业支持发展战略建设,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引导出口结构升级;进一步支持重点项目建成,确保国家已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等重点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重要领域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加大创新驱动,不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主动加强金融扶持;把握均等化要求,加大县域、“三农”信贷支持,优化县域金融网点布局,加大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增强银行业持续支农能力;进一步推进银行业全面深化改革,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商行增资扩股,鼓励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适当降低发起行持股比例,有序扩大法人机构的民间资本占比;促进已改制的农商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机制转换,促使成为名实相符、形神兼备的现代商业银行;坚守风险监管底线,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妥善处置信访纠纷,增强公信力和客户信任度,保持金融发展环境安全稳定,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事件。

大事记

◆2015年1月15日

为适应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对人力资源的需要,着力打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改制后农商行的健康稳健发展,蚌埠银监分局指导协助蚌埠市银行业协会举办了全市农村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培训班。

◆2015年2月12日

2月12日晚,由蚌埠银监分局、蚌埠市银行业协会、蚌埠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蚌埠市银行业第二届“十佳理财之星”评选暨首届银行理财精英团队颁奖典礼圆满举行。

◆2015年4月15日

蚌埠银监分局召开全体员工“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主题教育活动动员会,分局党委班子成员出席会议,李爱国局长主持会议。要求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动员报告,切实提高认识,严格自我约束。

◆2015年6月17日

蚌埠银监分局组织召开全市银行业机构不规范服务收费清理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各银行业机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分局有关文件精神,严格自查自纠,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015年6月19日

蚌埠银监分局邀请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任森春教授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实施金融监管”为主题开展讲座。李爱国局长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对于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做好金融服务、保证金融资产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都做了明确提示。

◆2015年6月26日

蚌埠市第三家村镇银行—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开业,蚌埠银监分局李爱国局长出席开业仪式,并颁发了《金融许可证》。该行的成立,实现了蚌埠市县域村镇银行全覆盖,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5年8月13日

蚌埠银监分局召开2015年上半年全市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银监会、安徽银监局年中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全市银行业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研究部署下半年目标任务。

◆2015年9月1日

蚌埠银监分局组织开展2015年“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服务月启动仪式暨集中宣传活动,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爱国出席启动仪式并到各家银行展台进行了巡视和慰问。本次活动的主题主要围绕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2个方面,旨在进一步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高公众维护自身资金和信息安全意识的能力。

◆2015年9月23日

银监会曹宇副主席一行来蚌调研,与蚌埠分局领导班子进行座谈,重点了解银监会、安徽银监局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在蚌埠市贯彻执行情况,以及政策执行中的难点问题。

◆2015年10月14日

蚌埠银监分局组织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集中宣传,银监分局李爱国局长、杨玲副局长以及有关部门同志莅临指导。本次集中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普助小微 惠及民生”,旨在通过宣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相关政策,以及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申贷条件等,普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知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2015年11月18日

11月18日上午,蚌埠银监分局、市银行业协会与蚌埠市教育局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中学”活动,并授予市一中、三中“金融知识进中学教育基地”称号。

◆2015年11月25日

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当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党委部门“一头热”和企业“一头冷”现象,部分业主存在重“建厂”轻“建党”现象,党组织组建难、党的活动开展难、党员发展难等诸多难题困扰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面对这一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党建领域,唯有以创**的理念去谋划和探索,才能在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质态上取得较大突破。

一、以服务发展为主题,在聚力兴企中找准“兴奋点”

就非公企业党建整体而言,党的执政资源要真正融入非公企业,党的基层组织要真正掌握这一**的政治空间,就必须增强非公企业党建的内源动力,变“要企业抓”为“企业要抓”的自觉行动。要找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和兴奋点,在出谋划策、引导服务、运作规则上下功夫,以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获取尊重、赢得地位。进一步强化“服务型”党建理念,把企业项目帮办的服务融入党建工作,把党建服务覆盖到非公企业签约、开工、建设、投产各环节,做到企业发展的重点在哪里,党的建设的有力保证就做到哪里;企业发展的难题在哪里,党的建设的攻坚破难就在哪里;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哪里,党的建设的超前谋划和超前服务就在哪里。对非公企业党组织个体而言,必须紧贴服务企业健康发展这一主题,积极创设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平台,激励党员员工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创**创优,把党的优良作风发扬到岗位上,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生产经营中,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做好本职工作,让党组织成为企业值得信赖的“贴心保姆”,让党建工作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红色品牌”。

二、以争取业主支持为关键,在沟通合作中绘就“同心圆”

业主认同是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先决条件,党建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则是取得业主认同的重要基础。党建工作要真正取得业主的认同和支持,关键是要转变工作理念、创**工作方法。

要给予企业主更多的尊重和认同,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理解创业者的甘苦,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非公企业做大做强的合力,形成尊重非公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遵循“依法建党,依法党建”原则,在原则问题上做到理直气壮,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落实;在工作方式上做到灵活多样,善于发挥党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优势,用感性的工作方法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协作,依靠优质服务和情感渗透赢得信赖。通过开展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创建、扶持中小企业上规模、发展创业型人才入党等多种手段,把党的工作融入到业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之中,在非公企业中广播“红色种子”;通过实行把企业主是否支持党建工作,作为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选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的重要条件,健全对企业主支持党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创设非公企业党建论坛、党员人才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家沙龙等党建交流平台,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对企业的文化渗透、人才渗透、服务渗透,在渗透中提高企业主和企业管理层对党建工作的认知度,努力营造通力合作、互促共赢的生动局面。

三、以协调利益各方为己任,在定纷止争中密织“和谐网”

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一些非公企业在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不相符的问题,劳资关系矛盾已成为制约非公企业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突出因素。

内部关系和谐也是生产力。非公企业党组织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核心力量,要充分发挥凝聚人心、激发热情、整合利益、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善于把企业党组织的使命、企业主的发展目标和企业职工的实际利益有机统一起来,通过积极实施“和谐企业创建”、“关爱职工行动”、“素质提升计划”、“反哺社会工程”等有效载体,把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巧妙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在培育企业团队精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开发人力资源、优化内部发展环境等方面积极作为。同时,探索建立党组织董事会理论学习联谊会、党群议事会、“党员接待日”等工作机制,形成党组织与管理层、党组织与企业员工经常性的对话交流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营造善待员工、平等相处、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

四、以统筹党建资源为手段,在构建合力中打好“整体战”

实践中我们感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必须确立“统筹”的工作理念,具备开放、灵活的思维视角,善于运用“协调与整合

人道天堂 极道星辰 狂兽真仙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开放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等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为非公企业提供丰富的党建工作资源。统筹党的组织资源。通过开展“机关+企业”党组织结对联建,企业党建“示范点+薄弱点”结对帮建,领导“联系点”争创“示范点”竞赛等多种组织手段加以强力推进;通过统筹城乡党建,坚持“组织搭台、党建牵线、企业唱那一世小说网 http://戏”,开展“以企带村”活动,让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拓展外延中增添活力,在开放联动中提升水平。

整合群团部门社会资源。通过大力实施“党群共建”战略,建立党群组织活动资源共享机制,在活动资金上统筹安排分配,在阵地设备上统一管理使用,组建“党群之家”或党群服务中心,努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走出一条党群“集团化作战”的**路子,构建党、工、青、妇四位一体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整合政府部门管理资源。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不仅仅是党委部门的事,每个与企业打交道的政府部门都要形成“一岗双责”,既要完成好指导经济工作的责任,同时也要自觉担负起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责任。善于借助经济主管部门的商务平台,在帮助企业开展商务洽谈、产品推介和企业宣传等活动的过程中,把党建工作有机融入其中,通过职能部门的良好形象和优质服务,让企业进一步了解党、亲近党、靠近党。以登记申报、年检年报的“双报”制为抓手,充分发挥城建、工商、税务、劳保、建设、科技等部门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组建指导服务组,派出党建工作指导员,联手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部门联动机制。

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和基础的市场经济,与纯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优越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制度 优越性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经过最初十几年实践与理论的艰苦探索,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中国经济也随之进入持续的高速增长轨道。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朝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全面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充满了活力。在整个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不仅继续保持着全世界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不断得到提高。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实现党所确立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
在多种经济制度和体制的比较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及其优越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及其優越性,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就是进行多种经济制度和体制的比较。在当今世界上,大体存在着四种主要的经济制度和体制:一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存在于欧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一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于古巴、朝鲜等国家;一种是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存在于非洲及中东等一些国家;一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存在于一些国家的前资本主义制度和体制,多半是一种封建的甚至是更为陈旧的制度和体制,这些制度和体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因此,实行这种制度和体制的国家往往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存在于一些国家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体制,由于排斥市场经济机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管理,从而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受到严重的束缚;同时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的封锁,这些国家又不得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无法广泛吸收整个世界发展的各方面文明成果。因此,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困难重重甚至是举步维艰。存在于欧美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体制,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和体制,并且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这种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已经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经济增长乏力、世界发展的日益不平衡、生态危机的不断加深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表现。相比于这些制度和体制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从而具有三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特有的政治优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三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和优越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和体制,这正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获得稳步发展的制度基础和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秘笈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发展不顺,一些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正在于要么是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要么是政治体制混乱,各种党派之间无序竞争,内乱不断,甚至发生内战。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说,从来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也从来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政治与经济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形成了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度,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独裁专制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政治基础和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制度根源。
中国的改革要始终坚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总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总原则,而不是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把经济体制改革变成了彻底放弃和颠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和基础的市场经济,与纯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优越性。

我国现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两种主要形式。从国有企业方面来看,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国有企业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党对经济工作的領导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党的战略方针的主力军,是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比任何私有制经济形式都能够更好地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比任何私有制经济形式都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我国国有企业一方面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从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为社会创造和提供有益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并为国家创造大量利润和税收;同时我国国有企业又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企业,承担着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在保障就业、劳动安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具有比一般企业更多的优越性和社会效益。

第四,国有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总体上来看,经过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我国现有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规模大、管理规范、科研创新能力强,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多半都是国有企业,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我国国有企业具有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存在广泛的各种合作,已经有机融入市场经济和世界市场,已经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总之,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及其不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经济制度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保持了农业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性质,在政治上保持了党对农業和农民的领导,在经济上避免了土地私有化必然产生土地兼并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农民两极分化和大面积贫困化;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把亿万潜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解放出来,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我国开展大规模公共建设提供了独有的制度保障,使我国城镇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房地产业等各方面获得了高速高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所特有的制度优势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税收、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民族非公有经济,而不包括外资企业。由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得到发展的,因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相似的性质,即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鼓励、引导、调节和约束,从而使其综合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再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并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通过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大力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继续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各种更为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活力和进一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以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因为这样一种经济体制从实践上来说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理论上突破和超越了所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市场经济必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前提,它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因此,西方经济学理论同样排斥和否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正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理论来源。

受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被实践证明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成功的现实背景下,仍然有许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抱着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其中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最终只能是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把我国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简单地完全归罪于市场经济;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如果中国要搞真正的市场经济,就只能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进一步实行经济上的彻底私有化、政治上的所谓民主宪政。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早已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伟大成就超越了、否定了。实践已经并将继续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超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最先进的经济制度和体制,其先进性就在于,一方面它充分地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另一方面它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优越性,這两种优越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拥有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华网,2015年11月24日。

责编/宋睿宸 美编/李祥峰

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产业铺就致富路

—**县**镇**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县**镇**村位于**县城西8公里处,紧邻西游大道;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585户、2549人;全村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4200亩;村“两委”干部7人,党员94人;属省定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419人,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现有贫困户28户、38人。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按照“支部组织带村、主导产业强村、现代农业富村、生态家园建村”的发展思路,以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进和培育了名品彩叶、雪峰苗木、红霖科技、驰源生态种植合作社、富翔瓜果种植合作社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产业铺路”的发展路子,不仅使**村迅速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还一跃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富裕村,先后获得了省级生态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文明村镇、县脱贫攻坚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一、以组织建设为基础,筑牢战斗堡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党支部扭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关键不放松。一是加强支部自身建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行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主抓,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的模式,使村支部成为担当起经济发展、精准扶贫等工作落地生效的“主心骨”。二是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村支部配备了副支书,在8个自然村设立了8个党小组,配齐了党小组长,明确了岗位职责,规范了工作行为。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注重质量,慎重发展”的原则,从具备“三高三强”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中发展新党员。不断完善本村党员队伍管理办法,注重培养年轻党员,每年都保持发展年轻党员1名以上。四是落实基础制度。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抓手,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通过摸索,村里逐步形成了“初步形成意见—会议集体议定—通报公示—组织实施—监委会监督”的五步工作流程,把村里各项重大事务都纳入制度化轨道,使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按规矩办事。

二、以支部带路为引领,积极谋划产业发展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本村实际,按照**县西游大道两侧发展的总体规划,确立了发展“高效、生态、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了**村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了三大产业链上。一是依托土壤优势,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花木、彩叶等主导产业。二是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瓜果蔬菜供给和采摘基地。三是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鼓励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回村创业,发展农副产品、手袋等加工产业。

三、以项目发展为带动,努力壮大特色产业

规划确定以后,村支部充分激发自身发展能动性,通过招商、引进、培育等方式,以项目为带动,壮大了产业发展。一是引进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彩叶苗木上市企业—河南名品彩叶花木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我村投资6000多万元,流转土地3000多亩,建立彩叶基地3个,年生产各类苗木700多万株,创产值6000多万元。通过这种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了花木主导产业,取得了“兴一产业致富百家”的成效。二是采取“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引进和培育了绿春源蔬菜科技有限公司、绿峰种植合作社、驰源生态种植合作社、富翔瓜果种植合作社、四季百果园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建立了彩叶苗木、蔬菜2个供给基地和葡萄园、樱桃园、晚秋黄梨园、水蜜桃园、冬桃园等5个特色采摘园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三是借助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引进了福运面粉有限公司、志强旅行包有限公司等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产业,为全村提供了300—400个就业岗位。

四、以服务发展为导向,持续优化周边环境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村支部把如何留得住、发展好产业作为村内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的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服务助推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紧紧抓住人畜安全饮水、农村土地整理、小农水、道路建设等项目,积极争取县、镇两级支持,修建了18.4公里的道路,完成了70眼机井和60座生产桥的建设,满足了出行和灌溉要求。二是做好矛盾调解,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产业的落地,与部分村民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矛盾。为了促进矛盾化解,我们村结合实际,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军人“五老”人员组成的民调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利用乡情、亲情、真情化解村民与产业主的矛盾,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三是成立**就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招工搭建了平台。为了确保各企业用工方便,依托村党群服务站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成立了**村就业服务中心,及时掌握了解村内企业用工信息,搭建了企业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最终达到了企业轻松用工、农户轻松就业、贫困户顺利脱贫的多赢局面。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上一篇: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方案范文下一篇:主体责任整改落实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