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仪表测量技术论文范文

2024-07-13

电子仪表测量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题目: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8级本科班 学号:2 0 0 8 5 0 4 2 0 6 6 姓名:陈 晨

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陈晨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介绍了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根据现在的社会情况及测量仪器在实际中的应用指出了其发展趋势。通过对当前新型的电子测量仪器描述和评价,说明了电子测量技术吧在生活及科研上的重要性。所以说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将会提高我们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实力,同时也将会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测量仪器,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1 引言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电子行业的飞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测试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快速发展。鉴于中国在全球制造链和设计链的重要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全球各大仪器厂商逐鹿的大战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本土测试测量仪器研发与测试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 2 测量仪器的发展历史

电力行业过去大量应用到的是各种电磁式、电动式的指针式仪表,由铁丝和铜线制成的互感器;运用的是纯人工的,单台,单功能的电子管。 3 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现状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测量技术成为了一门独立的专业,电子仪器也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电子工业,并十分重视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经过50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电子仪器产业体系,为我国科技进步、科学教育、经济建设及国防工程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检测仪器的检测速度、准确度以及检测功能等整个性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电子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测量仪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大量的新型产品都需要通过仪器的测量才能投放市场,所以这就对仪器的功能及测量能力有一个新的要求,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中适应众多的工业标准和有效的处理各种问题【1】。除以上技术外,现代监测和传感技术,显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系统理论研究,也为检测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造了

条件。总体来看,测量仪器的发展到目前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是模拟仪器;第二代是数字式仪器,它是以数字电路进行信息的数字化处理,然后数字显示,这种仪器比模拟仪器的测量精度要高,响应速度快;第三代仪器是智能化仪器,它内部含有单片机,无论数字采集和处理都是由单片机控制。

目前,市场上的测量仪器大概可分两种,即通用仪器和专用仪器。通用仪器中,电子全测仪、电子水准仪开始逐步替代常规的经纬仪、水准仪和电磁波测距仪的使用。新型的计算机式全站仪加上大量的应用软件,开始变得更加的全能化和智能化。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已逐步作为一种通用的定位仪器在工程领域进行测量时得到普遍采用【2】。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与测量机器人或电子全站仪进行连接,称超级测量机器人及超级全站仪。这种技术主要作用体现在同时完美结合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与全站仪灵活的三维极坐标测量技术,实现了不带有控制网的各种工程测量。

我国在仪器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高纯微波合成信号发生器、微波噪声系数分析仪、便携式射频频谱分析仪、2.5Gb/sSDH/PDH数字传输分析仪、高性能的光通讯设备,包括光谱分析仪和高性能微型光时域反射计,还有高速数字示波器等,目前都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其中AV1489型高纯微波合成信号发生器采用全正向设计方法,突破了高纯度微波频率合成等多项关键技术;AV3984型微波噪声分析仪突破了智能微波噪声源等多项关键技术;AV4022型便捷式射频频谱分析仪突破了小型化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技术,还有高性能的AV3600系列的宽带矢量网络分析仪【3】,DT系列数字电视码流实时检测仪等。都是中国电子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研制开发的。

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传流的测量方法是角度和距离分别进行。近年来出现了电子侧距仪和电子经纬仪,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全站里仪器。结合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木式,如前面介绍的电子经纬仪加上测距仪形成的全站型仪器。另一种是将测角和侧距功能集成为一个整体,如TCI、TCIL、TC2000电子速侧议【4】。 4 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测量范围日益扩大,测量任务越来越复杂,测量工作量随之加大,对测量精度和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实际测量中,不仅要求连续实时显示,而且要求实时处理大量的测试数据。传统仪器很难满足这些要求,这就迫使仪器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小型化、模块化、虚拟化、标准

化和开放型方向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这种演进的趋势也在明显加强【5】。因此出现了以计算机或微处理器为核心,将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的现代电子测量仪器(系统)。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通用微处理器为核心构成的智能化电子仪器。智能仪器又称为灵巧仪器(Smart Instrument),它是将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仪器,使其具有类似人的智能特性或功能的仪器【6】。它的硬件组成通常包括微处理器与存储器、键盘开关与显示输出、测试功能模块或测试信号源、总线与标准接口等部分。 (2)以通用微型计算机为基础构成的个人仪器系统。个人仪器(Personal Instrument)系统将若干仪器的测试功能模块并联接入个人计算机(PC)的内部总线,借助于测试软件,各仪器模块与计算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程控操作、数据采集和运算处理,以及多种方式输出测试结果。其硬件由个人计算机、多个测试功能模块及接口、仪用标准接口等组成。

(3)以通用计算机为核心,以国际上标准化的仪器接口总线为基础,由可程控的通用电子仪器构成的现代自动测试系统。所谓自动测试系统,就是在计算机的控制和管理下,很少需要人工参与,由各种测量仪器对电量、非电量进行自动测量、数据处理,并以显示、打印等适当的方式给出测量随着用户对测试自动化、网络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界面友善等的不断追求,电子测试技术与通信、计算机技术互相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测量已成为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测量仪器正在向开放型的VXI、PXI模块化方向发展【7】。机箱和模块趋于标准化,每个模块有独立的测量功能,用户可根据测试需要即插即用,十分灵活;软件技术在电子测试技术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是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仪器研制生产过程中,新器件在仪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电子衡器总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其技术性能趋向是速率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其功能趋向是称重计量的控制信息和非控制信息并重的“智能化”功能;其应用性能趋向于综合性和组合性。电子测量仪器在我国科技进步、国民教育、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工程等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论述了国产电子测量仪器发展的过去与现状,并在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其当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最后给出当今世界电子测量仪器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测量学的发展将主要表现

在从一维、二维到三维乃至四维,从点及面获取信息,由静态反映动态,从工作后期处理到工作实时处理,从人眼观测操作到智能自动寻标观测,从大型整体工程到人体局部测量工程,从空中到地面地下甚至水下,从手动测量到自动遥测,从周期观测到持续测量。测量的精确度也从毫米级到微米乃至纳米级。智能仪器、个人仪器、自动测试系统、虚拟仪器和网络化仪器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电子测量仪器系统正向着智能化、自动化、小型化、模块化和开放式系统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电子测量仪器市场前景依然看好[J].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4,(12) [2] 刘祖友. 电子测量仪器新趋势的推动者[J]. 电子产品世界, 1998,(Z1) [3] 罗伟雄, 江柏森. 电子测量仪器简述[J]. 电子世界, 2005,(07) [4] 凌振宝, 林君, 邱春玲, 程德福. 智能仪器课程实验内容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01)

[5] 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J].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4,(10) [6] 李凤祥. 关于电子测量仪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科学仪器, 1997,(01) [7] 肖 珑,张宇红. 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03) 作者简介:

电子仪表测量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电子测量技术在生产应用中主要用于测试测量,对于电子电路进行相应的测量也是测量专业的必备课程,同时国家对于电子测量专业的发展也是极其的重视。与此同时,许多年轻人也意识到这个专业的前景,积极投入到这个专业当中来,为这个专业增添了大量的活力。

关键词:电子测量专业;发展;前景

1.电子测量概述

电子测量泛指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测量手段,是测量技术学与电子工程学相互结合的一种产物。电子测量除了具体运用电子测量的原理、方法和设备对各种电量、电信号以及电路元件的特性以及参数进行测量外,还可以测量各种敏感器件和传感器件,以及测量一些常规器材无法测量的器件,并且这种测量具有简单方便、准确率高等特点。最近几年计算机基础与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测量技术增添了巨大的活力。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尤其是微型计算机与电子测量技术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新的仪器与测量系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智能仪器”和“系能检测机器”。并且对其功能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如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故障诊断、误差修正等,这样不仅改变了若干传统的测量方法与概念,更对整个电子测量和其他的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力,现在电子测量技术已经成为电子科学领域中最为重要且发展迅速的一门分支学科。

2.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测量技术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同时也随着中小集成电路工厂的建立,所谓的集成电路就是讲电阻、电容、二极管和三极管等等电源器材进过半导材料工艺或者薄膜工艺制作过程中在同一个硅胶片上,并且按照某一种顺序排列起来,具有某种特征和功能,从而打破了传统半导体材料的概念,实现了材料、电路、元件三位一体的目标。集成电路的产生使得原本的基本电路变得更小。因此由电子集成电路做成的电子测量仪器越来越小,同时其测量的范围更为广泛,精确度也大大提高了,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测量专业的快速发展。现在一些比较先进的电子测量技术都是由集成电路组成,并且现在还有了智能功能,特别是在顶尖的世界仪器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集成电路的测量仪器具有巨大的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微计算机发展迅速,同时也适应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需求甚至是战争的需求,测量技术与仪器在不断地进步与改进。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提高又相继出现了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和互换性虚拟仪器等计算机仪器和自动测试系统。计算机与现代机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二者的界限也逐渐模糊,电子测量领域也不断拓展。近几年,以网络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与其他高科技的结合,不仅使智能网络进入日常生活中,而且也为电子测量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网络化测量技术与网络功能的新兴产品也由此诞生。

2.2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国际化需求,在航天器和武器系统的单元系统也设计了电子测量技术,进行自我检测功能。但是在实际自我检测功能自动测试的试验中,尤其是在武器系统的自我检测中,缺少人工检测步骤,这就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由于缺少实用的人工智能检测技术,导致了故障检测水平低、实用性差、网络水平低。所以在这个方面,电子测量专业还要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将自动化和测量进行有效的结合,给电子测量技术注入新的活力,电子测量和自动化是相同重要的,电子测量需要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来体现。而对于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所以就要对测试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在国内还没有完整的边缘扫描技术和完整的智能内装系统。因此国内的电子测量技术与国际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内20世纪末就提出了内装测试系统和可行性系统的探索,并且随后就研制了相应的设备,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与规定。近些年,我国的测量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很多方面的重视,国内的电子测量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观,测试技术产业在最近几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已经走出了前几年的低谷。电子测量技术产业已经步入正轨,我国的测量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通用电子测量与汽车设备的测量与研发方向,与国际上的平均水平正在快速地拉近,对国外的电子测量产业的巨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模块化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电子测量技术带来了新的契约,加上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自主运用标准的实践与运用,都在为该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通过这几年来看,我国的电子测量技术增长速度极其迅速。国家也想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发展来改变现状,快速地拉近与国际化平均水平的差距。

3.电子测量技术的前景

网络技术的出现,正在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实中具体表现在计量测试、测控技术和仪表领域中。微机化仪表的产生,高档精密机械的出现以及测量信息的地域性、全国性乃至全世界共同标准资源的共享,各个等级测量标准的选定都与电子测量技术有关。电子测量技术水平提高了,与之对应的微计算机、高端知识产业等科研先进部分都会有所联系,并且,电子测量在科研的部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基础。那么电子测量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的引导、技术的支持、思想的总结等等高端的指导思想。

21世纪,我国的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的采集以及处理都采用自动化的模式进行处理,采用了自动化、实时化与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格化,将粗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数字化以及先进化的全面测量等广泛地运用到工程测量中,并且发挥电子测量的主导性、主观性与准确性。我国测试技术已经进入到了全球平均化的水平,同时我国的标准化测量已经进入了设计阶段,而且采用了世界先进水平与我国自身水平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向世界一流先进水平迈进。但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摆在测量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难题。所以,当从事电子测量专业时,就应该准确地思考测量基础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行业要做的是什么。只有了解这些问题以后才可以很好地解决自身与工作之间的问题。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人们的思想状态。根据调查,20世纪初硬件成本6%,检测开发24%,检测操作57%,维护成本占了13%。除了硬件成本外,其他3项基本都是软件开发、维护、操作成本。因此,对于软件的开发、移植、维护,应该是检测系统重点研究的问题。因此,美国对于此次的调查格外重视,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重点描述和规范,以信息模型对采来的数据进行格式化的、标准化的处理,很好地消除了信息之间的层次性与间断性,并且消除了整体应用的障碍,将测试从宏观上分为产品描述层、仪器控制层、测试资源管理层等等内容。其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一种通用的认知模式与思考模式。该体系在衍生出由具体硬件、软件和系统实现的整体体系,使得测试与检测贯穿产品从设计思想到装配现场的整个寿命周期。从初期的设计阶段到成型阶段需要大量的测量技术,涉及高端的技术产业还需要使用电子测量技术来提高精度。在产品成型阶段所需测试程序与过程中信息的使用都是紧密相连的。故在产品的隔离和修理中,在判断报告和诊断测试中需要维护信息的收集和诊断信息的反馈。同时通过渐行的方法逐步确定开放系统的体系环节,设计了4个开发项目,每一个发展項目完成后,产生一个开放系统体系完整的开放部件,通过每一个独立的零部件的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之间是紧密结合的,每一个部分的相对位置都是事先计算好的,这种误差需要降低到最小。电子测量技术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化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精密的电子测量技术。

4.结语

电子测量专业是一门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测量的学科主要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中的某些部件的测量。现在,电子测量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比如航空设备的运动路线的测量、国防建设武器的合理性规划等,甚至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的具体工具等都体现了电子测量技术。所以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较为广泛的领域内具有较好的技术适应性,就业范围广、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就业率高是他们的特点,毕业生在相关的企业和工作单位中可以较快胜任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等工作。

电子仪表测量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测量误差和仪表误差的概述

通常来讲, 测量误差主要是指仪表问题而给测量结果带来的误差。测量误差的产生不仅影响电力工程承建成效, 无法保证电力工程承建质量, 还影响电力数据精确性, 一旦电力数据缺乏可靠性、科学性、有效性, 将无法为电力工程运维人员提供工作依据, 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 严重时可产生电力事故, 侵害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测量误差除源于仪表盘或仪表系统自带的问题之外, 还包括人为失误造成的误差、系统自带误差以及设备损坏造成的误差等。

基于仪表在日常应用过程中, 其内部元件会发生磨损, 加之元件更新、修补、替换不及时会加重仪表误差, 一旦仪表误差超出可控范围, 将影响仪表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成效, 正常情况下仪表误差无法完全规避, 需通过仪表日常运维缩小仪表误差, 将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不管仪表类别和质量如何, 差值的存在多少都会影响仪表测量数据结果, 误差也分为附加误差和基本误差。其中, 基本误差是当仪表工作正常时, 系统自带结构的非严谨性所造成的误差;附加误差又被称为额外误差, 与正常的工作流程相背离, 无法满足基础工作条件。

二、电工仪表测量误差及其消除办法分析

(一) 人为疏忽误差

电力工作者作为保障电力工程稳定、安全的“主力军”, 时刻参与到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工作中, 然而基于电力工作者电工仪表使用能力、操作规范性、工作认真程度等个性化工作因素存在偏差, 很容易在工作进程中发生失误, 有些工作上的疏忽将直接影响电工仪表测量精度, 有些工作上的失误将在电工仪表应用进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无论何种认为疏忽造成的误差, 均会对电工仪表测量带来消极影响, 无法确保电工仪表测量精准、有效。由于人为失误得到的电工仪表测量结果, 一般与正常结果相互背离, 而且差距较大, 通常能被及时发现, 造成失误的原因通常包括人为操作失误和疏忽的心理, 在工作中施工人员的工作习惯和心态会随着环境的变动而不断发生变化, 在强压下施工人员的分辨能力也会下降, 积极性也不高, 再加上一些老员工总是凭借经验办事, 所以时常会产生测量误差。除此之外, 电工仪表的测量分为多个步骤, 需要将以往结果相加, 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对最终的数据结果都会产生影响。

基于工作人员人为疏忽会影响电工仪表测量精准程度, 为此电力企业需秉持以人为本工作理念, 从员工工作实况出发, 制定与之相关工作制度, 用以规范电工仪表测量流程, 引导工作人员顺利完成电工仪表测量工作任务, 将相关工作质量纳入工作人员考评机制中, 确保工作人员可重视电工仪表测量, 可从主观视角出发规范自身测量行为, 为消除人为疏忽造成的电工仪表测量误差奠定基础, 同时电力企业在消除人为疏忽误差的过程中, 首先就应该摒弃原来带有测量误差的结果, 其次要对测量和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 施工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就应该提高准入门槛, 对施工人员的学历和经验进行严格限定。对于原有的人才, 应该使其积累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通过提升福利待遇等措施, 帮助施工测量人员端正工作态度, 提升专业技能和工作积极性, 从而从思想和技术上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同时, 为了能够进一步减少测量误差, 施工人员还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努力学习和强化电工专业等相关理论知识, 对测量结果至少要验证一遍, 保证最终结果和原始数据项匹配, 从而有效归正测量结果[1]。

(二) 随机误差

电工仪表构造复杂, 运行环境不尽相同, 依据电工仪表构件磨损程度, 相关仪表应用条件的转变, 使仪表在测量进程中出现随机误差, 此类误差很难规避, 且不易察觉, 需要电力工作人员在总结以往电工仪表测量经验基础上, 从电工仪表应用大环境出发, 探究造成电工仪表测量误差的内因, 由此可知当前电工仪表在测量中存在的误差, 受随机因素影响较为严重, 因此测量方式和测量主体具有不确定性, 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 所造成的误差就被称为偶然误差。造成误差的因素主要包括:测量人员的手抖、电源电压和频率的变动、温湿度的变化以及磁场的干扰等。尤其是在测量特定的数据时, 随机误差发生的几率就会更大, 因此需要多次测量, 减少绝对误差发生的概率。

为有效规避随机误差对电工仪表测量带来的消极影响, 需工作人员在不断提升自身电工仪表测量能力基础上, 立足电工仪表工作环境, 深入分析可能诱发该问题的内因, 并分析相关内因产生条件, 以及各个条件之间的关联, 继而建立完整、系统、科学、全面的随机误差分析机制, 为解决电工仪表测量误差问题奠定基础。工作人员在修复随机误差的过程中, 尽管某一次的测量结果没有规律可循, 但是通过分析多次测量结果, 需要将偶然误差放置到数学统计中, 并用重复测量的方式来减少随机误差出现的频率。这样就可以算出几组随机误差结果的平均值, 保证电工仪表测量的精确度。该方法需要测量人员掌握专业的数学基础, 应用到实际的结果计算中, 从而有效减少测量误差。

(三) 系统误差

电工仪表除独立发挥应用能效外, 还在电力工程中作为构成电力系统的重要结构发挥相应作用, 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有时单一的电工仪表在应用过程中不会显现出误差, 然而在电力系统及电力工程中却会产生测量误差, 严重影响电力系统及电力工程运行稳定性、安全性, 以及电力资源供应成效。系统误差之所以会产生, 主要是因为系统设备自身的缺陷以及测量不严谨等。造成系统设备自身缺陷以及测量不严谨的内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电工仪表安装不当, 工作人员未依照电工仪表在系统中的安装规范予以操作, 使电工仪表无法适应电力系统及电力工程, 继而出现测量误差;二是电工仪表采办不当, 未在合格供应商手中购买优质电工仪表, 使电工仪表存在结构滞后、系统匹配性差等出厂问题, 影响电工仪表测量精准度;三是电力系统运维不当, 无法为电工仪表运行及测量打造稳定、优质、高效的外部环境, 降低电工仪表综合测量精准率。因此, 在以上内因加持下, 电工仪表在同样的测量条件和环境基础下, 所得到的测量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体来讲, 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首先是在测量的过程中, 测量设备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本身具有不完善性, 势必会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其次, 方法不当也会产生测量误差。最后, 电工仪表工作条件的转变, 也会对仪表自身造成影响, 这种误差还无法经过反复测量得到精确值, 因此就只能采取降低误差系数的方法来不断优化测量方式, 改善系统漏洞[2]。

为了能够有效减少系统误差, 电力企业需率先依据本企业电力系统及电力工程运行切实需求, 秉持与时俱进原则, 采办优质、先进、高效电工仪表, 避免出现电工仪表与电力运行系统不匹配消极现象, 同时遵照安装规范、流程、标准, 合理安装电力仪表, 继而降低电力仪表测量误差, 同时测量人员首先应该选择与测量客体相匹配的仪表。其次, 施工人员可以尽量选择误差补偿法和替代法等, 对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进行估算, 得到精确值。再次, 根据以往类似经验设定校正值, 与带有系统误差的测量结果进行比对, 在统计计算的基础上再重新测量以得到准确数据。最后, 在展开实际测量工作之前测量人员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查看周围环境是否有磁场干扰, 设备线路连接是否合理等, 以确保测量环境的安全性。

三、结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力工程, 但是电工仪表在测量的过程中存在大量误差, 类型不同所采取的修复和消除方法也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 施工人员应该做好分工, 以端正的态度对待测量工作, 提升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 测量之前还应该对周边环境进行系统考察, 保障测量结果, 为提升电工施工适量带来保障。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为电工电气领域技术革新创造条件, 继而推动该领域稳健发展, 在电气工作中通过应用电工仪表, 可以有效测量设备数据, 在相关数据加持下, 可以为电气设备的安装、调修和检测工作提供了专业的设备指导。但是电工仪表在测量的过程中, 由于系统自带失误以及人为的疏忽等, 会造成测量数据结果的误差, 严重影响了电气工程的施工效率。本文主要研究电工仪表的测量误差与消除办法。

关键词:电工仪表,测量误差,消除办法

参考文献

[1] 杨靖, 杨箐, 魏跃平.电工仪表的测量误差与消除办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 (25) :88.

电子仪表测量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GPS测量原理》

本《GPS测量原理》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PS已成为现代卫星大地测量和空间大地测量最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GPS测量原理》是测绘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卫星系统、参考框架、定位原理、误差影响、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等内容。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GPS卫星系统组成、功能和特点,掌握GPS卫星运动的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GPS定位理论与方法,熟悉时间和坐标系统,了解GPS测量中的各种误差源以及相关的分析与处理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GPS系统概况、特点及应用

1.1 GPS的基本含义及概念

1.2 GPS的组成部分

1.3 GPS的发展历程

1.4 GPS观测量及其类型

1.5 GPS导航定位技术应用

(二)GPS时间系统与坐标参考系

2.1 时间系统及基本概念

2.2 GPS时间系统

2.3坐标系统的类型

2.4协议天球坐标系

2.5协议地球坐标系

2.6地球坐标系的其它表达类型

2.7大地测量基准及其转换

(三)GPS卫星运动的基础知识

3.1 GPS卫星的基本运动特性

3.2 GPS卫星的无摄运动

3.3 GPS卫星星历的概念

3.4 GPS卫星的坐标计算

3.5 GPS卫星受摄运动的主要摄动力源

(四)GPS卫星信号及传播特点

4.1 GPS的频率特性

4.2 GPS卫星信号类型

4.3 GPS卫星导航电文

4.4 大气层(包括电离层和中性大气)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4.5 大气层对GPS信号的影响及其改正

(五)GPS测量误差及处理方法

5.1 GPS观测方程及线性化

5.2 观测量的误差来源

5.3 电离层及中性大气对GPS信号的影响及其改正

5.4 多路径效应对GPS信号的影响特性

5.5 其他GPS测量误差及处理方法

(六)GPS定位理论与方法

6.1 绝对(相对)定位方法概述

6.2 动态绝对(相对)定位原理

6.3 静态绝对(相对)定位原理

6.4 卫星几何分布与绝对定位精度

6.5 GPS测速与授时的基本原理

6.6 实时动态(RTK)测量理论与方法

6.7 模糊度特性及主要确定方法

6.8 周跳检测与修复的基本方法

(七)GPS网平差理论与方法

7.1 GPS网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7.2 坐标转换模型

7.3 GPS网整体平差基本原理

(八)GPS新技术及组合导航

8.1 网络RTK技术

8.2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

8.3 三频观测数据处理技术

8.4 连续运行CORS系统技术

8.5 GPS/惯性导航组合

(九)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发展

9.1 GNSS发展概况

9.2 GPS现代化

9.3 欧洲GALILEO系统

9.4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9.5 俄罗斯GLONASS系统

二、考试要求(考核的重点在

(一)、

(四)、

(五)及

(六)等几项内容)

(一)GPS系统概况、特点及应用

1.熟悉GPS的中英文的含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掌握GPS

导航定位的特点。

2.理解GPS相对其他导航系统和经典测量技术的特点。

3.掌握GPS系统的组成,了解GPS卫星功能,理解GPS地面监测部分的组成及监测站、主控站、注入站的功能,掌握GPS卫星星座的构成及基本参数,掌握GPS卫星运动轨道基本参数。

4.了解GPS技术发展历程,了解美国政府采取的SA政策和AS技术的基本含义。

5.掌握 GPS的载波频率数目、数值和类型, 掌握GPS的码和相位两种观测类型及各类码、相位观测的精度、可靠性。

6.了解GPS定位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测量、地球动力学、海洋测绘、精密工程、变形监测和导航等方面的应用特点、现状与前景。

(二)GPS时间系统与坐标参考系

1.了解有关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GPS定位中的主要时间系统类型,理解 世界时间系统,包括恒星时、平太阳时和世界时的概念及相关的表达式,理解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的概念及相关的表达式,理解力学时的分类、概念及相关的表达式,GPS时间系统的概念和作用及相关的表达式,各种时间系统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种时间系统在GPS应用研究和定位中的作用。

2.了解GPS定位中常用的坐标系统; 理解(协议)天球坐标系的定义、建立及相关的点、线、面和圈包括天轴、天极、天球赤道面、天球赤道、天球子午面、子午圈、时圈、黄道、黄极、春分点、岁差与章动等基本概念。

3. 理解(协议)地球天球坐标系的定义、建立及相关的点、线、面和圈包括地球赤道、地球椭球、地球自转轴、地极、椭球子午面、椭球法线、椭球赤道面、国际协议原点、大地子午面及大地经纬度和大地高等概念,理解地极移动概念,掌握协议天球与地球坐标系的转换关系。

4.掌握GPS应用中常用的地球坐标表示式,理解地球参心坐标系、天文坐标系、站心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5.了解GPS应用的卫星大地测量基准的概念及其与经典大地测量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局部坐标系与全球坐标系的差异及相互转换关系,掌握大地测量基准转换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三)GPS卫星运动的基础知识

1. 熟悉GPS卫星运动的基本参数,理解影响GPS卫星轨道运行状态的因 素,了解卫星轨道参数在GPS定位中的作用。

2.了解卫星运动的两体问题和卫星运动的开普勒定理,理解GPS卫星无摄轨道特性及描述参数包括轨道椭圆的长半轴、偏心率、升交点赤经、赤道面倾角、近地点角距、真近点角的概念和相关表达式。

3. 掌握GPS卫星所受的主要摄动力类型,了解它们对GPS卫星运动轨道的影响量级以及对精密定轨的影响特点。

(四)GPS卫星信号及传播特点

1. 熟悉GPS码和载波相位两类卫星信号的具体内容,了解产生码和载波相位信号的一般原理,掌握码和载波相位的特点。

2.了解GPS导航电文的含义、格式和内容。

3.了解电离层与对流层的性质和垂直结构,理解电离层自由电子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及与太阳活动、昼夜变化的关系。

4. 了解电离层对GPS信号的折射影响特点,熟悉电离层电子总含量与GPS频率、信号类型、观测高度角、距离(或时间)延迟的关系和相关的数学表达式,了解单、双频GPS信号的电离层延迟修正模型和方法。

5. 了解对流层对GPS信号的折射影响特点,能够解释对流层折射的干分量与湿分量与大气压力、温度、湿度、观测高度角、距离(或时间)延迟的关系。

(五)GPS测量误差及处理方法

1.熟悉测码和测相伪距观测方程的基本表达式,掌握码和相位观测方程的线性化方法。

2.理解GPS主要误差源的分类方法,熟悉各类误差源的具体内容,掌握各类误差的系统性、偶然性及影响特点。

3.了解卫星钟差和轨道误差对GPS定位的影响特点。

4.了解多路径效应对GPS定位的影响特点。

(六)GPS定位理论与方法

1.了解绝对(相对)定位的概念、特点、类型和一般方法。

2.掌握GPS测码与测相伪距动态绝对(相对)定位的基本原理、观测方程、实施条件及应用特点,了解误差的处理方法。

3.掌握GPS测码与测相伪距静态绝对(相对)定位的基本原理、观测方程、实施条件及应用特点,了解误差的处理方法。

4.掌握理解绝对定位精度的评价标准, 了解平面、高程、空间位置、接收机钟差因子、几何精度因子的概念,了解卫星几何分布对精度因子的影响。

5.了解实时动态(RTK)测量理论与方法。

6.熟悉GPS静态相对定位的单差法和双差法及相应的优点和相关的表达式,了解三差法。

7.了解相对定位中整周模糊度的概念和主要确定方法,理解模糊度参数的浮点解和固定解的概念,了解周跳的概念、发生原因、修复方法。

(七)GPS网平差理论与方法

1.理解GPS基线解算与网平差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

2.熟悉GPS观测网的优化设计内容、准则和精度评定方法。

3.理解参心坐标系和国家坐标系的概念和建立方法,掌握转换参数的计算方法。

(八)GPS新技术及组合导航

1.了解网络RTK基本原理、组成及主要实现方式。

2.了解精密单点定位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模型及过程。

3.了解GPS三频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其优势所在。

4.了解连续运行CORS系统的组成、应用及数据处理。

5.了解GPS/惯性导航组合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九)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发展

1.了解GPS与GNSS之间的关系。

2.了解GPS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内容。

3.了解欧洲GALILEO系统的组成(信号、频率及服务)与结构特点。

4.了解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与性能特点。

5.了解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组成与信号特点。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李征航,黄劲松.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周忠谟,易杰军,周琪. 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1999

3、党亚民,秘金钟,成英燕.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原理与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考试大纲编写人:

电子仪表测量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测量是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工农业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测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更离不开测量。电子测量是泛指以电子技术为基础手段的一种测量技术,除了对各种电量、电信号以及电路元器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外、它还可以对各类非电量进行测量。按照测量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电子测量分为时域测量、频域测量、数据域测量和随机量测量四种类型;按照测量方法的不同,电子测量又可以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三类。并且测量总是在不同的基准下进行。因此,计量基准一般分为如下三种;主基准、副基准、工作基准;2.阻抗测量包含哪些;电阻、电容、电感阻抗的测量,电阻阻抗测量方法:伏;3.误差的特点和性质;按照误差的特点和性质,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系统误差的主要特点是:只要测量条件不变,误差即为;随机误差的特点是:不易发觉,不好分析,难于修正,;粗差的主要特点是:无规律可循,且产生之后应舍弃不用。这里着重分析信号发生器即信号源,它负责提供电子测量所需的各种电信号,是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之一。按信号波形可分为正弦信号、函数(波形)信号、脉冲信号和随机信号发生器等四大类。信号发生器又称信号源或振荡器,在生产实践和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波形曲线均可以用三角函数方程式来表示。能够产生多种波形,如三角波、锯齿波、矩形波(含方波)、正弦波的电路被称为函数信号发生器。在研制、生产、使用、测试和维修各种电子元器件、部件以及整机设备时,都需要有信号源,由它产生不同频率、不同波形的电压、电流信号并加入到被测器件、设备上,用其他测量仪器观察、测量被测者的输出响应,以分析和确定它们的性能参数等作用。这种提供测试用电信号的装置统称为信号发生器。

关键词: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技术指标用途

电子测量分类: 1. 示波器:

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参数:主要就是将随时间变化的电信号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观测设备。能测量从直流到数百兆赫兹的高频信号。其基本结构由加热器、阴极、控制栅、第一阳极、第二阳极、垂直偏转板、水平偏转板组成。由阴极射线管的阴极发射出的电子束根据测量信号轰击荧光屏发光产生相应波形。在屏幕上就可以根据横轴、纵轴的刻度直接观察输入信号。1)带宽、2)采样速率、3)信息数量、4)内存深度等。这些同样也是决定不同型号的示波器价格的主要因素。数字示波器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频带宽度、最高采样速率、存储带宽、波形刷新率以及读出速度等几方面。通用示波器主要由Y系统、X系统、主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Y系统是被测信号的输入通道,它对被测信号进行衰减, 放大并产生内触发信号。X信号系统的作用是产生和放大扫描锯齿波信号,它是由触发电路、扫描发生器和水平放大器组成。主机系统由示波管、电源、显示电路、Z轴电路、校准信号发生器等组成。 2. 信号发生器:

主要性能参数有:1)有效频率范围、2) 频率准确度、3) 频率稳定度、4) 频谱纯度等。但是按照不同的测量频率,其测量仪器也是不同的。比如低频信号发生器和高频信号发生器、信号合成发生器以及函数信号发生器等。

A、首先低频信号发生器的组成:低频信号发生器组成主要包括主振器、缓冲放大器、电平调节器、功率放大器、输出衰减器、阻抗变换器和输出指示器等部分。并且每个部分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

1)主振器:主振器是低频信号发生器的核心部分,产生频率可调的正弦信号, 它决定了信号发生器的有效频率范围和频率稳定度。 2)缓冲放大器:缓冲放大器兼有缓冲和电压放大的作用。

3)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用来对电平调节器送来的电压信号进行功率放大, 使之达到额定的功率输出,驱动低阻抗负载。通常采用电压跟随器或BTL电路等。 4)输出衰减器:输出不同电压。

5)阻抗变换器:阻抗变换器用于匹配不同阻抗的负载,以便在负载上获得最大 输出功率。

6)输出指示:输出指示用来指示输出端输出电压的幅度,或对外部信号电压进 行测量,可能是指针式电压表、数码LED或LCD。

B、其次高频信号发生器其主要电路组成有:振荡器、缓冲级、调制级、输出级、内调制振荡器、频率调制器、监测指示电路等。

1)振荡器:用于产生高频振荡信号,信号发生器的主要工作特性大都由它决定。 2)缓冲级:主要起隔离放大的作用,用来隔离调制级对主振级可能产生的不良 影响,以保证主振级工作稳定,并将主振信号放大到一定的电平。 3)调制级:主要完成对主振信号的调制。

4)内调制振荡器: 供给符合调制级要求的音频正弦调制信号。 5)输出级: 主要由放大器、滤波器、输出微调、输出衰减器等组成。 6)监测指示电路:监测指示输出信号的载波电平和调制系数。

C、再次合成信号发生器其方式有:1) 直接合成法:分为模拟直接合成法和数字直接合成法。

模拟直接合成法:采用基准频率通过谐波发生器,产生一系列谐波频率,然后用混频、倍频和分频进行频率的算术运算,最终得到所需的频率; 数字直接合成法:利用ROM和DAC结合,通过控制电路,从ROM单元中读出数据,进行数/模转换,得到一定频率的输出波形。

2) 间接合成法则通过锁相技术进行频率的算术运算,最后得到所需的频率。

D、最后是函数信号发生器其工作原理以及主要电路组成及功能有:1)利用各种电路通过函数变换实现波形之间的转换,即以某种波形为第一波形,然后利用第一波形导出其他波形。近来较为流行的方案是先产生三角波,然后产生方波和正弦波等。 2)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 输出波形:通常输出波形有正弦波、方波、脉冲和三角波等波形,有的还具有锯齿波、斜波、TTL同步输出及单次脉冲输出等。

(2) 频率范围: 函数发生器的整个工作频率范围一般分为若干频段。

(3) 输出电压:对正弦信号,一般指输出电压的峰-峰值,通常可达10Up-p以上; 对脉冲数字信号, 则包括TTL和CMOS输出电平。

(4) 波形特性:不同波形有不同的表示法。正弦波的特性一般用非线性失真系数表示,一般要求小于等于3%; 三角波的特性用非线性系数表示,一般要求小于等于2%;方波的特性参数是上升时间,一般要求小于等于100 ns。 (5) 输出阻抗等相关参数。

3. 结论:

电子仪表测量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地球具有磁性, 所以在地球及近地空间存在着磁场, 地磁场的强度与方向随地点而异, 通常可用三个物理量来描述: (1) 磁偏角α, 即地球表面任一点的地磁磁感应强度矢量B所在的垂直平面 (地磁子午面) 与地球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2) 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水平分量B∥, 即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矢量B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3) 磁倾角β, 即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矢量B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2]。测出这三个物理量就可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1 磁聚焦法测量地磁场的基本原理

1.1 磁聚焦的基本原理

将示波管置于螺线管内, 保持示波管的轴向与螺线管的轴向平行, 给螺线管加上励磁电流, 则在螺线管内部产生与示波管轴向平行的磁场, 与此同时, 在示波管的水平偏转板加上偏转电压, 则在偏转板之间产生与磁场方向垂直的电场。当电子以速度vz沿轴向经过偏转板时因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获得一横向速度vx, vx与螺线管内部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垂直, 而具有速度v x的电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的作用将作圆周运动, 因此在磁场和电场的共同作用下的电子将作螺旋线运动[3], 并最终打在荧光屏上 (如图1所示) 。螺旋线的半径R、周期T和螺距h分别为:

式中的m和e为电子的质量和电荷量;B为螺线管内部轴向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从 (1) ~ (3) 式可以看出, 螺旋线轨迹的半径R与vx成正比, 与B成反比;周期T、螺距h与B成反比, 与vx无关。也就是说, 如果偏转板加上的是交流电压, 不同时刻通过共同起点 (可近似选在偏转板边缘的轴线上) 的电子将受到大小不同的电场力作用, 其横向速度vx也各不相同, 有着各自不同的螺旋线半径R, 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周期T和螺距h, 因此从共同的出发点出发的电子经过一个周期后又汇聚于轴线上的另一点, 这种现象就是电子束的磁聚焦现象, 该点到出发点的距离就是一个螺距[3,4,5,6]。如果从电子的出发点到荧光屏的距离L正好是螺距h的整数倍, 我们将在荧光屏上看到一个亮点, 否则, 由于具有不同横向速度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螺旋线半径, 但具有相同的回旋角而在荧光屏上呈现一条亮线。调节适当的励磁电流I, 获得适当的磁感应强度B, 可使得螺距满足:

若取一次聚焦, 即n=1, 则螺距h=L。

此时螺线管内部的磁感应强度B可以表示为:

式中µ0为真空磁导率;N为螺线管的线圈匝数;I为螺线管的励磁电流;A为螺线管的长度;D为螺线管的直径;N、A、D为仪器参数, 由仪器厂家给出。

1.2 地磁场的测量

由式 (6) 可知, 当改变磁场B, 使电子束聚焦后, 若保持加速电压不变, 改变磁场的方向, 且保持B值的大小不变, 电子束在屏上的聚集状态应不变, 但事实上, 电子束在屏上的聚焦状态会随着磁场的方向改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显然是由于地磁场的影响所致, 因为某一地点的近地磁场可以认为是一个均匀磁场, 它的大小和方向是稳定不变的, 它将会叠加在螺线管内的磁场上, 要使电子束在屏上的聚焦状态不随磁场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就需要改变励磁电流的大小 (即改变B值的大小) 以补偿地磁场的影响。

将螺线管水平放置, 设螺线管内的磁感应强度为BL, 地球磁场Bd的磁感应强度沿螺线管轴线的分量为B/, 改变励磁电流的方向, 使BL与B/方向一致或相反, 此时对应的励磁电流分别为I+、I-, 聚焦时的磁感应强度B大小为:

由以上两式可得:

若螺线管的轴向与地磁场的水平方向平行, 则在水平面上对应的励磁电流最大 (或最小) , 式 (9) 中的B/即为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水平分量B∥的大小;保持此时螺线管的方位不变, 再在垂直面上调节螺线管的倾角, 使励磁电流最大 (或最小) , 此时螺线管的轴向于地磁场的方向平行, 则式 (9) 中的B/就是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d大小, 由B∥和Bd的大小即可求出地磁场的磁倾角:

2 测量方法

测量可直接在电子束实验仪上进行, 电子束实验仪主要用于研究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它可完成有关电子束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和聚焦等一系列实验, 是普通高校物理实验课程常用的仪器设备。测量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将电子束实验仪中的螺线管调至水平, 在水平面上旋转螺线管, 找到最大 (或最小) 聚焦励磁电流时螺线管的方位, 使螺线管的轴向与地磁场的水平分量B∥方向平行, 记录此时聚焦的励磁电流的大小I∥+。

(2) 改变励磁电流的方向, 再次调节励磁电流使电子束聚焦, 记录聚焦时的励磁电流大小I∥-。

(3) 保持螺线管在水平面上的方位, 在垂直面上旋转螺线管, 找到最大 (或最小) 聚焦励磁电流对应的方位, 使螺线管的轴向与地磁场Bd的方向平行, 记录此时聚焦的励磁电流的大小Id+。

(4) 改变励磁电流的方向, 再次调节励磁电流使电子束聚焦, 记录聚焦时的励磁电流大小Id-。

(5) 根据 (9) 和 (10) 式求出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水平分量B∥、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d大小和磁倾角β。

由于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较弱, 约为5×10-5T[2], [7], 因此在测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周围不应出现有铁磁性金属物体以避免对聚焦磁场的影响。

(2) 加速电压不能太高, 以便正反聚焦励磁电流差异的准确测出。

(3) 聚焦励磁电流的调节应从“零”或最小开始调节, 尤其是换向时应将励磁电流调至最小。

3 测量结果与讨论

3.1 仪器参数

螺线管线圈长A=253mm;螺线管线圈直径D=94mm;螺线管线圈总匝数N=1120匝;加速电压U=850V。

3.2 测量结果

一次聚焦是的励磁电流的测量结果见表1。

由表1测量数据得出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水平分量B∥=3.34×10-5T;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Bd=4.95×10-5T;地磁场的磁倾角β=46.8°。以上数据与上海地区的地磁场参量基本相符。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测量, 可以看到利用电子束的磁聚焦现象测量地磁场是可行的, 测量方法实用有效, 测量的精确度较好。

摘要:在电子束磁聚焦现象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利用磁聚焦法测量地磁场的可行性, 并在电子束实验仪上测量地磁场的主要参量, 结果表明, 利用磁聚焦法测量地磁场实用有效, 测量结果精确度较好。

关键词:磁聚焦,地磁场,磁感应强度,励磁电流

参考文献

[1] 方利广.大学物理实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143~147.

[2] 梁百先, 汤建国, 张才国.电磁学教程 (下册)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108~113.

[3] 盛飞, 江洪建.电子束聚焦测量电子荷质比的误差分析与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2 (3) :66~69.

[4] 陈秀洪, 苏未安.关于磁聚焦实验中荧光屏上显示的线段与所加电场之间的关系[J].大学物理, 2007, 26 (4) :45~47.

[5] 史文奎, 陈晓莉.磁聚焦法测量电子荷质比实验理论探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5 (4) :224~227.

[6] 王玉清, 杨德甫, 刘艳峰, 等.利用磁聚焦法测量地磁场的研究[J].大学物理, 2009, 28 (7) :36~38.

上一篇:造壁止水水文地质论文范文下一篇: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