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酒店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礼仪文化酒店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现况堪忧,亟须加强。礼仪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是确立正确的礼仪教育价值目标;三是以教师为镜,发挥楷模作用;四是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五是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进而形成了完整的以“礼”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的文明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和繁荣,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无不受到礼学的熏陶。讲究礼仪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而现代酒店业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窗口,代表着国家形象,酒店从业人员的礼仪服务水平不仅是衡量酒店产品好坏的标准,更是展示国家精神面貌的方式之一。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重视和加强礼仪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的现状

1.中国传统礼仪被忽视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发展到文明阶段都会出现其独有的礼仪,因而,礼仪是民族文明的标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中国传统礼仪是我们几千年的古老文明的产物,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以其独有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例如,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礼仪小姐使用的中国传统礼仪就备受关注和好评,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魅力。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礼仪传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西方文化乘虚而入。现在的国人穿洋服,行洋礼,吃洋餐,自己的传统反而知之甚少。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材中充斥了大量的西方礼仪,对中国的传统礼仪却鲜有提及,即使有所介绍,也语焉不详,更遑论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内涵了。而且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说是缺失的。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不了解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礼仪存在的意义和内涵的情况下,冒然去学习异域文化的礼仪,其结果可想而知了。学生的思想西方化,一味要求平等,独立,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懂得宽容。学生的行为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揖礼”,只知道“握手礼”。长此以往,中国的“礼仪之邦”也只落得徒具虚名而已。

2.礼仪教育的功利性问题突出

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有很高的要求,礼仪的核心是“敬”,诚于内而形于外,我们首先应教育学生要有“自卑而敬人”之心。但是这种内心的修养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也是无法量化考核的。酒店业在招聘员工时,往往需要员工能够熟练掌握礼仪服务技能,而这些技能是有详细的考核指标的。具备这些技能的学生就业时就相对多了一些优势,所以我们的酒店管理专业的礼仪教育就干脆跳过了“礼”,直奔“仪”而去。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行为训练上,如训练学生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在微笑时能够恰好露出八颗牙齿。而学生就成了一个个只知笑、只会动,而不知为什么笑,为什么而动的毫无思想的“工具人”。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往往显得后劲不足。现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缺乏,职业忠诚度极低,人才的流失量很大,而这些问题也成了制约酒店业发展的行业难题。

3.酒店管理专业的礼仪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酒店礼仪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所以该学科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理论上。但我国很多酒店礼仪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礼仪教师在传统的教室里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讲。在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极差,效率极低。有些学校增加了形体方面的训练,但是训练内容也仅仅是基本的体形塑造、职业礼仪技能,如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和微笑等等。这样的训练方式无疑是闭门造车,和我们的礼仪要求相距甚远。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酒店缺乏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很陌生,对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没有任何了解,怎么可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工作角色呢?当然更谈不上爱岗敬业!所以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要同自身修养,行为习惯,道德观念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服务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做到礼仪精神的化于内而施于外。

二、改善酒店礼仪教育的途径

酒店礼仪教育的改善对于提高酒店专业学生素质至关重要,针对目前的礼仪教育状况,可以采用的途径有: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非常注重礼仪教育,而且是高效的礼仪教育,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儒家很成功地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与完善的礼节。这种礼节并非仅限于上流社会,贫苦的人民也颇讲求。”其次,古代的礼仪教育从一个人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说话这些细节入手,使中国传统礼仪“自卑而敬人”的思想深入人心,每个人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种教育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为基石,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教育效果而言一定是事半而功倍的。因此现代礼仪教育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借鉴古代礼仪教育的经验,通过我们的教育把酒店礼仪转化为每个学生内在自觉行为,使学生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礼仪传统,一方面树立了注重自身修养的人文精神。

2.确立正确的礼仪教育价值目标

对于酒店礼仪教育来说,首先应明确礼仪教育的价值目标。礼仪教育有显著的教化功能,它涵盖了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对于个人、社会和民族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的目的只为了就业和谋生;没有责任心,行为自由放任,对自己和家庭毫无责任感;缺乏道德观念,功利主义盛行,考试作弊,追逐名利。那么当他们在酒店工作时,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毫无抵抗力,很快就会迷失自我,步入歧途。而酒店礼仪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礼仪之民,这才是我们酒店礼仪教育的价值目标。

3.以教师为镜,发挥楷模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作为礼仪老师,不仅要教好书,更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应该自觉的充当学生的礼仪楷模。首先礼仪的学习贯穿整个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寻找模仿的目标,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而在学校里,教师要当仁不让的承担起这份责任。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先正己,教师应时刻留心自己的一言一行,待人处事更应表现出较高的礼仪修养,这样有利于提高礼仪教育的效率。其次,教师的礼仪行为,无论是正确的着装,还是规范的举止都能给学生带来感观上美的享受。而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这种礼仪之美会为我们的教学营造出一份和谐完美的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4.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酒店礼仪教学模式落后,使得学生面对教师的单向宣讲兴致索然,教与学成为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改单向宣讲为双向互动,改课堂教学为和情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过情景的体验,让学生在行为选择中体现礼仪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本质。新的教学模式要摆脱单纯的课堂讲授,强化情景教学,突出酒店礼仪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礼仪教学应以各种教学活动为基础,要针对每一授课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首先,可以进行情景的模拟,由教师先做讲解和示范,然后请学生演练,发现问题现场纠正。比如可以模拟待客,从宾、主的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及常用礼节进行模拟训练。其次,可以建立实训室,用于专项训练,如对酒店专业学生进行站姿、走姿、蹲姿及服务性手势进行规范;进行中餐和西餐的礼仪培训;可以分性别,分组进行,然后进行自评和互评,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可以校企合作,带领学生进入酒店进行现场的观察和短期的实践,把学到的礼仪知识通过实践来检验,体会礼仪形式的作用和礼仪服务的技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酒店礼仪的认知。

5.改变教学考核方式

由于酒店礼仪教育的特殊性,我们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还要考察学生由“礼”及“仪”的实践情况。所以,礼仪课程的考核应包括三项内容,首先是对礼仪理论的认知,可以通过试卷或论文进行考察。其次是日常礼仪规范的实施情况。设立这一考察内容,主要是因为礼仪应是自觉的习惯性行为,涉及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平时的表现,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可以反映礼仪精神的贯彻程度;第三,职业礼仪水平的考核,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理应具备专业的礼仪服务技能,比如:握手、鞠躬等日常礼仪,迎送礼仪,岗位服务礼仪等。这些可以通过技能测试来评定。最终的成绩由这三项成绩共同构成,所占比例为3∶3∶4,这样能够强化学生学礼仪,用礼仪的意识,督促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达到以礼育人的目的。

总之,酒店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礼仪教师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努力完善符合现代酒店业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礼仪教育,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更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提高学生的礼仪交往能力,使之奋发向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吉生.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30).

[3]文晓庆.关于礼仪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8,(1).

(责任编辑:石 银)

礼仪文化酒店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独具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完善与推广企业文化等方面阐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并从缺乏精神文化基础、缺乏制度文化对接、缺乏技术力量保障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论述基于“职业人”培养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模式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促进校企精神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校企制度文化对接;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技术互通。

【关键词】酒店管理  校企文化融合模式  职业人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整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校企文化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校企文化融合实际是缩短校园与企业的距离,把学生由“学校人”变成“职业人”“企业人”,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拟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基于“职业人”培养的校企文化融合模式。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一)校企文化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同样非常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即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提升能力等素质。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自学能力不足、职业意识淡薄等问题,而且在校期间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以“职业人”培养为目标进行校企文化融合,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践行企业文化,参照企业用人标准来提升自己,从而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

(二)校企文化融合有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存在办学同质化的问题,如办学理念相似,课程设置雷同,育人模式实质差别不大,缺乏专业特色,很难形成独特的专业品牌。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以“职业人”培养模式进行校企文化融合,如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修订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有意识地将企业精神文化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中;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实现师资互通、共育共管,有助于打造独具职业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品牌。

(三)校企文化融合有助于企业文化的推广与完善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部推动力,是企业蓬勃发展的根源所在。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与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融合,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中,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推广,亦可辐射到学生的社交圈子,学生在无形中帮企业做了免费宣传。学生在校企文化融合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提前了解并认可企业文化,然后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进入企业工作,进行企业文化践行,通过长久的企业文化接触,能从专业的角度思考并发现企业文化中的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如此便可促进企业文化的不断完善,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职业人”培养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思路

(一)精神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而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两者都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两者都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但是校企文化内容差异较大,如果进行校企合作时只是单纯地将文字性的企业文化内容拿来让学生阅读,没有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通过课程植入、日常行为熏陶等方式进行校企融合,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很难真正理解何为职业道德、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等,进入企业后容易出现缺乏职業意识、忠诚度不高等问题。因此,精神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

(二)制度文化对接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举措

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主要指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岗位要求等,校园文化也包括学生的管理制度和日常行为要求,但是两者内容相差甚远。如果进行校企合作前没有引进企业制度文化,学生在校园中无法实现“职业人”的角色代入,就没有办法真正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岗位要求,从而导致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进行制度文化对接,将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岗位要求通过职业形象塑造、职业技能提升、校企共育共管的方式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举措。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技术力量保障

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教师团队中大部分教师都是缺乏酒店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专任教师基本都是直接从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虽然这些教师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总结,再加上后期的专业技能提升,也能基本胜任教学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历,无法将行业特有的处事技巧及应变思维传授给学生。进行校企文化融合时,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对引进的企业文化理解程度不够,也会导致企业文化未能自上而下进行有效的渗透。因此,引进企业人才,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进行校企文化融合的技术力量保障。

三、基于“职业人”培养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模式实践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酒店管理专业从2012年开始与多家五星级品牌酒店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校企双方就如何培养酒店适用的人才进行多次研讨,近两年开始探索以“职业人”培养为目标的校企文化融合模式并进行实践。

(一)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促进校企精神文化融合

其一,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引进并整合合作企业的职业道德内容及真实的工作案例,结合学校的学生守则,通过课堂讲授、案例讨论的方式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

其二,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酒店经理人进入学校开展“酒店人”系列专题讲座,通过专业人士的经历分享,让学生提前了解酒店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其三,校企共同建设校内企业文化展示墙,将酒店企业文化的内容通过文化墙的形式展示在校内专业实训室区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耳濡目染,逐渐产生职业认同感。

(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校企制度文化对接

1.职业形象塑造。酒店行业是一个非常重视员工职业形象及礼仪规范的行业,良好的员工职业形象是酒店的门面,是酒店的软实力。通过开设形体礼仪课、化妆课、酒店制服进课堂等措施对学生进行职业形象塑造,将学生由内到外打造成一个标准的“职业人”。

2.职业技能提升。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根据职业标准设置课程标准,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二是用职业标准进行考核导向,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职业标准与技能考核标准合一的原则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构建双元、三主体、四渠道、五维度的“2345”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见图1)。三是邀请合作酒店的技术能手进入校园,对学生的实训课程进行专项指导,并担任专业技能大赛的评委,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3.校企共育共管。首先,将酒店的管理制度、职业标准及工作规范以文化墙的形式展示在专业实训室区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逐渐理解并掌握。其次,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书吧,企业提供与酒店相关的知识手册、工作规范或管理制度等文件或企业文化书籍,学校提供方便学生阅读的场所,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在专业书吧内畅快阅读专业书籍。最后,通过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切身体会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专业能力,达到“职业人”的标准。

(三)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技术互通

第一,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通过吸纳符合条件的酒店技术型人才进入师资队伍或者聘请酒店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通过短期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餐饮对客服务专项指导、VIP接待专项指导、金钥匙服务专项指导。

第二,酒店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迭代快速,专任教师可脱产或利用假期时间进入酒店顶岗锻炼,掌握行业新动态,学习行业处事技巧,吸收行业新理念,并参加技能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第三,专任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优势,进入酒店对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如外语、客源国概况、服务心理学、酒店发展史等。

校企文化融合是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环节,校企文化融合不但可以体现高职院校的二元性,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力量源泉。基于“職业人”培养的校企文化融合模式通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等措施将校企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力量进行全面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形成满足专业内涵建设需要及行业发展需求的“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杰,林峰,卓璧湖.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李娟,宗斐.基于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教理论,2018(8)

[3]李媛.论高职校企文化立体融合的实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4)

[4]邹春霞.新时期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2)

[5]高熙贺,吴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14)

(责编 苏 洋)

礼仪文化酒店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宾馆酒店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并健康稳定发展是各级地方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基于江苏省扬州市SXH旅游投资集团的实际,对国有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强化国有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希望对全国各地的同类行业做好内部控制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宾馆酒店;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国有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实施的现状——以SXH旅游投资集团为例

SXH旅游投资集团是扬州市一家国有控股的小型集团公司,公司下设4个独立的全资子公司,其中有2个是新成立的公司,主要从事餐饮和宾馆服务业务。公司总资产 19.23亿元,现有职工1000多人,年销售收入1.07亿元。集团公司组建之初就十分重视内部管控,按照公司制要求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制定了六大类共36项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公司治理类、党群类、人力资源类、工程管理类、财产类和行政类。集团公司建立的决策机制、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对集团的内部控制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对规范和加强集团的内部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为了更好地规范公司运行,促进公司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存在的问题揭示,并对公司未来的内部控制做出相应的规划。

二、国有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有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的主体与客体不够清晰

各级政府组建企业集团,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实现降低资源耗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最终实现单个企业所无法达到的综合经营效果。集团性公司是利用政府的财产资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就业、税收和财富的一种组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内部控制的关键是明确委托方和代理方的权责关系。那么在目前的集团性企业中,到底谁代表委托方呢?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还是财政部门?同时谁又能代表受托方呢?是公司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还是董事长或是总经理呢?从形式上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是代表政府承担着对集团公司的管理责任,但从实际运行来分析,集团领导的任命、重大决策都是各级政府直接开展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无法实质性地实施管理职责。各级财政部门因为行政隶属关系,对集团也无法实施监管。在集团公司内部,董事会应该是集团公司最高的决策机构,但集团公司的政策制定和发展决策往往都被党委会所取代。董事长是集团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又是由董事会任命的。在现有的“行政化”的体制下,模糊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界限,造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职责不清的现实,政府作为集团公司所有权的拥有者,自然要求所投入的资金(资产)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率和效益,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但各级政府没有明确具体部门来代表政府行使这一权力,造成了监管失效的现象。而董事长和总经理更多地关心的是自己的职务和岗位,公司许多重要的业务工作在管理上被形式化了,如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物品采购的过程控制、营销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等被明显弱化。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五大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交流和内部监督,因此,企业(企业集团)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应与此相匹配。但从国有宾馆酒店业目前的实际看来,绝大部分企业(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局限在财务控制、管理层的权限分配、内部职能部门职责的界定、资产购置和管理和内部审计等方面,对于企业(企业集团)经营过程中风险的预警、防范和评估、绩效评价、对外融资、投资和担保等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

3.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目前,有些国有宾馆酒店业虽然制定了一些的内部管控制度,这些管控制度包括了干部任用和晋升、全面预算、基本建设、资产购置、物品采购、职工培训、岗位职责、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等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和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企业(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执行力弱化的现状仍然存在,许多内部管控制度形同虚设,未能得到有效地实施。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力,企业经营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管理者不依制度来管理、不按制度办事的行为习惯,形成了在内部管理中的“人治”行为,长此以往,行政权力固化,管理制度弱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二)国有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所有权者对企业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

国有宾馆酒店业作为各级政府控股的企业,其主要职责是受政府委托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服务,董事会成员及总经理等高层管理者也都是政府任命的,客观上形成了所有权者(政府)更关注的是企业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如就业、税收、对GDP的贡献度等,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一是代表政府行使所有权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没有能够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制定适合宾馆酒店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导致这些企业无法可依;二是国有宾馆酒店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知识系统学习不够,从而导致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知识在企业内部和职工之间宣传不够,从而导致企业中层及以下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不多;四是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发挥的作用意识淡漠,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的效果未能得到有效地发挥。

2.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理解不深

由于国有宾馆酒店业的所有者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导致了宾馆酒店业的管理层(经营者)过多地注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服务质量,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理解不深,有些经营者甚至对内部控制建设持抵制态度。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但,目前国有宾馆酒店业在实际管控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经营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还没有真正把握和了解,大多认为在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管理制衡牵制和会计管理规范化,没有将企业内部控制覆盖到所有的业务流程和人员。也有部分企业的管理层(经营者)虽然开始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普遍将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明确为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货币资金收支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并且将事后的经济活动为内部控制的监控重点,缺乏对事前和事中经济活动的严密监控。

3. 企业自身在内部控制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到位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依赖于企业内部信息能够及时的沟通传递。信息沟通交流是企业内部控制中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各环节连接的纽带。国有宾馆酒店业建设的相对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被使用在办公自动化、部门内部的工作协调和会计核算方面,并没有被用于企业内部控制中所需要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于是许多宾馆酒店业在内部管理中虽然都强调集团与下属公司之间、业务部门相互之间、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等沟通的重要性,但具体到业务执行过程中,相互之间还是缺少必要的信息共享、沟通机制,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工作中就必然形成各自为政,从而降低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三、加强国有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强化所有权者的职能,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国有宾馆酒店业应该根据产权的安排,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各自的职能,特别要强化所有权者的职能。政府主管部门应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总体要求,结合国有宾馆酒店业的实际,制定适应国有宾馆酒店业实际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为宾馆酒店业开展内部控制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国有宾馆酒店业自身一方面应科学设置内部机构,既有有效的职责分工,又能保证内部制衡,提升管理效能,另一方面应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除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全面预算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外,还应包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资金使用审批制度、财务人员轮岗制度、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对外投资担保制度等,着力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着力控制好关键的经营活动、管好关键工作岗位、抓好关键人员,树立全范围、全过程和全员内部控制意识。

(二)加强宣传培训,强化企业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在优化内部控制外部环境后,国有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就取决于管理层和普通职员的执行力。企业应通过股权分设、明确岗位职责和制定奖惩措施等方法,强化受托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努力营造内部控制、人人有责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一是董事会要统一认识,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明确企业管理层(经营者)的责任,以此促使管理层(经营者)履行相关职责。二是要加强管理层的培训,强化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让管理层明确内部控制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企业管理层应当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内部控制研讨班和学习班,充分利用企业宣传栏和网络等平台加强宣传,提高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广大员工的内部控制的意识,让企业全体员工能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来,提高民主管理的水平。只有企业内部上下共同努力、全员参与,才能构建起适合国有宾馆酒店业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在企业内部控制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为进一步提高国有宾馆酒店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报务。

(三)完善信息传递,充分发挥信息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国有宾馆酒店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完善的网络系统,搭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信息交流的平台,更好地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传递中的功能和作用。一是要加强培训,提高国有宾馆酒店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建设信息化系统对宾馆酒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建设对国有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重要作用的认识。二是合理配备人员,保证信息质量。采取相关措施,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信息采集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和环节信息采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正确;三是建立信息内部报告制度,在保证内部控制所需信息传递安全的前提下,将企业所有与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数据,及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供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者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在进行内部控制时使用;四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对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完善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五是加强与企业所有者、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充分发挥所有者、得奖相关者及社会公众对国有宾馆酒店业和监督作用。

总之,在新形势下,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国有宾馆酒店业健康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一定会促进宾馆酒店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不断优化,确保企业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同时推进国有宾馆酒店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国有宾馆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宋贵祥.如何建立酒店业的全面内部控制制度[J].国际商务财会,2011(06).

[2]贺德洪.现代酒店内部控制环境下的财务治理[J].新会计,2012(06).

[3]蔡玥.我国酒店业内部控制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12).

[4]封严.宾馆酒店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8).

[5]张红艳.关于酒店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一些思考[J].财会学习,2016(10).

(作者单位:瘦西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礼仪文化酒店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旅游产业日益兴盛,传统旅游模式也正面临着巨大变革,“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正逐步推动旅游产业形成全新的旅游发展格局,这一个格局也意味着酒店行业面临崭新的挑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注重酒店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提升的关键则离不开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酒店管理下的高品质要求人员的专业培训。而关于如何具体实施措施,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经验为参考,旨在为海南酒店行业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策略指导。

关键词:全域旅游;海南酒店行业人才培养;三亚城市职业学院

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发展,完善旅游设施服务也提上了议程,而这一发展趋势要求我们要以强有力的人才作为支撑,当前人才培养很重要的一环是通过高职院校。本文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改革为参考,以“全域旅游”这一背景为基本出发点,探究酒店类专业所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措施,从而累积出适合学生专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创新经验。

一、酒店管理专业当前时代背景

(一)“全域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

众所周知,旅游这一概念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当前未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为其提供旅游全方位的体验,旅游业正不断整合资源,发展出“全域旅游”的新型概念。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扩大,需要我们配备大量管理、技术、服务等多领域多方面的人才与之适应,以进一步提高全域旅游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以此带动全区域经济的发展。

1. 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将旅游业作为重点项目,整合区域内的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及与旅游相关的相关产业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从而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这一概念跳出了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属于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通过对旅游业的全域优化,旅游服务的全域配套,旅游治理的全域覆盖来形成一种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2. 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时代必要性

当前酒店管理行业随着全域旅游这一模式的出现,亟需人才配备。传统的只靠高职学校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滞后,而高职学校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新路径,努力促进技术和实用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整合教育校企合作的新的培养模式,以促进技术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士的双向交流。

目前,虽然旅游行业面临着新形式,但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延续着固有模式,原有思路,从而不能很好地达到酒店类企业的用人标准,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要。而伴随着旅游行业的进一步转型,酒店管理产业面临着升级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以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与企业对点培养人才的高效化成果。

(二)酒店管理专业的现状分析

1. 行业需求与学校供给矛盾,导致人才供求错位。

在酒店行业中经常会出现供给矛盾,即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不符,企业岗位需求主要针对基层,而大学生的理想目标则是白领阶层。在这一矛盾冲突下,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从而导致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

2. 酒店行业一般选择应用性强的毕业生,可以做到到岗便上手。而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缺乏实战经验,并且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以至于毕业生的培养与岗位不能实现零距离对接,导致毕业生求职压力大,企业招人困难。

二、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工学结合,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建立“工学结合,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采用“2+1”的模式,保证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得到实践,提升学生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我院设有国际班,对接国外学院,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历以及深造;注重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礼仪礼貌、沟通技巧以及说话艺术。

(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型定位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划分培养方案时设置了自然班,WEI学院英才培养班,洲际集团国际精英班这三种不同类型。每个班级设有其特色课程,这也导致这三种班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着一定的差异。

自然班人才主要将目标定位于与具体的就业岗位相对应,从通用知识、专业单项技能与知识以及专业综合技能与知识等三个方面出发,切实的培养出全域旅游时代下复合型酒店人才。而WEI学院英才培养班则是结合了北京邦泰崃国际酒店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酒店管理经验和三亚城市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经验,企业与学院共同指导,努力培养在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同时,拥有国学文化底蕴以及较强实践学习技能的高级管理人才。洲际集团国际精英班是由洲际集团与三亚城市职业学院签约,通过订单班的学习形式,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较强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继续学习能力與职业转换能力,复合型国际酒店职业人才。同时,洲际集团作为一家跨国型高端酒店,也注重培养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胜任国内外酒店集团的工作。

(三)基于培养企业预备的课程体系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突出“实践第一”的观点,旨在培养应用型、专业型的酒店管理人才,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校企合一、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针,以满足酒店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业务需求。另外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开始实施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精准化的课程设计体系。对学生进行对点对位培养,为企业培养人才预备队。

三、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人才模式优势分析

(一)学校受益

目前三亚城市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传统的教育结构,为原先僵化的培养方式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同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行业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学院通过打造工学结合的模式,为人才的培养开拓了崭新的思路,强化了学校的品牌,树立了学校的特色。为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提供了模范化的标榜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学院文化与品牌的传播。

(二)学生受益

三亞城市职业学院通过开展冬季小学期,让学生提前进入职场试炼,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增强了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同时,双导师指导制度,可以让其能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地位。学校与企业所签订的企业预备队班级培养制度,使得学生的就业压力减小,能更精准地培养自己就业方向。

(三)企业受益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酒店管理人才,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也解决了企业旺季用工荒的现象,学校所设置的“工学结合”模式,防止了三亚酒店在旺季所出现的因聘用的临时工综合素质低下,所引发的一系列不良问题。

四、构建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当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当前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繁荣发展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当前旅游产业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导致在市场风险评估方面、前景发展规划方面都制约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存在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现实指导性和滞后性。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性发展以及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们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新路径。当前,海南酒店行业经济发展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便要学会借鉴其发展经验与现实实际状况,发展出针对性、高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全域旅游下的海南酒店产业的人才储备。

(一)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培养手段

作为走在酒店管理行业前沿的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培育具有实践能力,专业素质高的酒店管理行业人才,实行与北京邦泰来集团和洲际集团联合培养措施,通过“WEI学院”培养班以及洲际集团订单班等路径锻炼学生的课程应用能力。

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解决了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足和配套设施的问题。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有机对接,有利于人才进行系统的培养方案与长效考核机制,实现双方合作互利共赢。此外,通过企业骨干教师进行指导,也可以更系统化,具象化的培养专业人才。不过在进行校企合作时,要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及时沟通,避免信息阻塞,造成培养方案实施不到位现象。

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及双重考核制度,学生受学校与企业的双向领导和管理。双导师制通过互补式的教育让学生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而双重考核制度也可以更全面综合地考核学生的能力。

(二)探索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求我们以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概念去综合看待问题。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时,我们要避免短视化,学会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传统的人才培养进行革新。让相关技能人才树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在自身单一发展的过程中,要尽量掌握更多的技能。当前全域旅游和酒店行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除应具备相关的通用知识及技能,还必须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以及多样化知识技能储备。比如,当前酒店管理者必须具备酒水知识、风险评估测试技能、工程维保与绿色节能等知识储备。

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学会与时俱进,从而保障自身能够以最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运营的思考。

(三)注重“知行合一”,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学改革转型路线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解决教和学的问题。而要完成课程的变革就需要我们不只是注重理论方面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学做一体的措施,逐步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让学生们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兼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的酒店管理型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以实训室操作,在工作中学生进行基于理论学习展开的顶岗工作。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平衡式”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同时,在教学整体设计中,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任务形式辅助完成教学活动,尽力为学生打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场适应能力。

(四)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培养方法

随着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对酒店管理产业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化的元素成为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也提上了时代议程。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充分锻炼酒店管理人才对于信息化的把握,提高其运用信息化的能力。如针对当前的酒店信息系统以及大数据分析具有一定的了解,开拓酒店管理专业者思维能力,让其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酒店品牌的国际化,也必然要求酒店行业管理者要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眼光。如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采取与国际酒店品牌签订订单班联合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并将国际礼仪、商务英语课程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当中,这便有利于人才与国际接轨,酒店充分适应当前的国际化市场需求。

五、结语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酒店管理配套设施及酒店管理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都驱使我们对当今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此,我们要学会借鉴成功的经验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以促进海南酒店行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彤,陈婵,陈红颖.“全域旅游”下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课程的经验——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营销界,2019(39):258-260.

[2]左厚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度假旅游,2019(02):124+126.

[3]朱晓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创新实践——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3):253.

[4]张利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9(31):5-6.

[5]李章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3):273-274.

*本文系2018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全域旅游’下海南酒店行业经济发展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探索及研究--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类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jg2018-99)。

(作者单位:三亚城市职业学院)

礼仪文化酒店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提 要】传统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传统礼仪文化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开展传统礼仪教育应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社会礼仪教育,重视家庭的日常礼仪教育。

【关键词】传统礼仪文化 现实价值 传承路径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作“礼仪之邦”。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有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整个中国人世界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习俗行为准则,也是一种凝结全球华人的精神之线。在历史上,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社会的安定、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曾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尽管时代不同了,但传统礼仪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体的发展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传统礼仪文化的现实价值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的发展当中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形成的一种被众人所认同且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文化可能因为封建性、专制性以及宗法性等而存在着一些局限,但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当中,传统礼仪文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封建时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不仅能够构建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还能够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下面主要探讨在当代社会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所在。

(一)传统礼仪文化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即通过一定的礼节与仪式去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以已达到一定的目的。一般认为,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人的衣食住行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人们认为一切事物背后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因此,履行礼仪就是向鬼神讨好,以求福利。随着礼仪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到宋代时,礼仪与伦理道德说教融为一体,开始成为实施礼教的工具之一。虽然有时难免有繁文缛节之嫌,但其劝德、说教、教化世俗的功能是不可否认的,甚至是相当强大的。当今社会,过于复杂、繁琐的礼仪无疑是不必要的,但通过礼仪教育以提高个人修养,进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则是完全应该也是完全可行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仅知识包含经济、军事以及科技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文明习惯等;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必须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而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不失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传统礼仪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孔子曾说过:“礼仪立,则贵贱等矣”,“礼可以安国家,定社稷”,并明确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礼仪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当中,构建和谐社会必然离不开传统礼仪文化。目前,我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世界影响不断扩大,这大大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国民的整体素质方面却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很多场合还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行为。例如:餐馆过度消费、浪费,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都表现出我国的国民素质还存在问题。甚至,随着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加,国人在旅游中体现出的的素质,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与谴责。这种行为,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极其不协调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目前缺少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更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古圣人的教诲犹在耳边。加强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培养谦谦君子,培养窈窕淑女,由此提高國民的整体素质,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传统礼仪文化有助个人的发展

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礼仪在社会无处不在,居家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出行有礼,等等,真正可谓无处不礼仪。这些看似繁琐、复杂的礼仪,在时时规范着人的思想言行的同时,其实也在对个体发挥着教导的作用,教化人的心灵,清洁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修养,自古及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时至今日,传统礼仪文化在个人的发展方面仍有重要的作用:规范自己,以和谐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修养自己,以提高个体的品味;充实自己,为个体的发展积聚力量;完善自己,以促成个体的事业发展。

二、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路径

传统礼仪文化是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才承继至今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仪文化会有差异。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条件已大不相同,因此不能照搬古代礼仪,相反,我们应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来创新现代的礼仪文化。

(一)完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的最重要场所,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一定要引起关注。礼仪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学校礼仪教育体系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从进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阶段,都应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礼仪文化教育,通过适当地开设课程,采用合适的渠道与方式,安排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校礼仪教学。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成为受现代社会欢迎的“谦谦君子”“窈窕淑女”,成为受世人欢迎的有修养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力开展社会礼仪教育

礼仪文化属于德育的范畴,是我国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当中都应该要掌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还是偏低,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必要大力开展社会礼仪教育,通过传承传统礼仪文化来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一是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例如在街边的广告位宣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利用媒体的优势来进行礼仪文化的教育等;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让民众普遍认识到:礼仪教育关系你我;礼仪教育关系国家、民族;礼仪教育从你我做起,形成全社会崇尚礼仪道德的风气。

(三)重视家庭的日常礼仪教育

青少年的礼仪,除了在社会和学校当中的礼仪文化教育,更加重要的是家庭当中的日常礼仪教育。传统礼仪文化认为,家庭礼仪的核心是长幼有序、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家庭和睦。这在当今社会仍然是具有极大合理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应该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观念,从小要培养孩子的礼仪文化;父母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着手,引导、规范孩子在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言行,来强化孩子的礼仪文化意识,培养孩子的礼仪素养。要特别防止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事事、处处迁就孩子的做法,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礼仪、道德是非常不利的。

三、结语

源远流长的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先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现代社会当中,传统礼仪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为此,应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以此去促进个人的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于丽萍、周向军2015《论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交流》第10期。

陈亚惠2017《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民论坛》第23期。

雷振华2016《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公选课开设的可行性和教学设计》,《科教文汇》第26期。

袁媛淑、蒋璟萍2013《论礼仪文化的隐性社会控制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通信地址:410004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礼仪文化酒店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礼仪文化 手信 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礼尚往来的传统。每当赠别饯行、相见、远归时,常送以小礼品以表情意,这些小礼品称为“手信”。手信,最早的称呼为“贽”。《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贄,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贄,是无别也”。 男人相见的礼物,大的是玉帛,小的是禽鸟,用东西来表明等级。女人相见的礼物,不超过榛子、栗子、枣子、干肉,以表示诚敬而已。

一、手信——礼仪文化

手信形式上是人与人间的传情之物,实质表达则有三个层次:一是礼仪、礼数、礼节;二是友谊、友好、友情;三是以信物传情、以物为信、物以载情。初次见面的客人来访,阔别多年的旧友重逢,总会送点手信。手信不在贵重稀缺之物,古时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故事,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鸦片战争后,大陆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人为了谋生远赴海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只能寄托在捎回给家乡亲人的小物件上。直到今天,在广东周边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仍然保留着手信的传统。

小小的手信也见证着国家的发展与兴衰。在困难时期,几颗鸡蛋和半斤红糖就是人们探亲访友时拿得出手的手信。在经济繁荣物品丰富的今天,人们的选择更多了,反而会在寻找手信时有些不知所措。便宜的物品制作粗糙难以出手,精美的物品又价格昂贵造成负担,违背了手信的本意。这也给今天的商家和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使小小的手信,变得美好起来。

二、手信——情感的信物 友谊的纽带

从古代人随手携带的一只鹅或者一壶酒,到现代人用心挑选的纪念品、工艺品,手信的内容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手信所蕴含的浓浓情谊。

维系并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现代手信的最重要功能。现代社会中人们闲暇不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遥远而冷漠。虽然科技进步使人们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但面对面的交流却更加难得。而手信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大多数人还是更倾向于朋友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手信从历史时代发展的不同、内容需求的不同、赠予对象的不同有以下特点:

(一)男女定情媒妁物。中国人的定情物讲究“情”而不讲究“物”,一块玉佩、一个香囊、一束秀发,都可以作为定情物。当然还有戒指、簪子、玉如意、耳环、衣服等都可以作为定情信物。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

(二)手信的时代特点。50年代的一张手帕,一束小野花;到60年代的一本《毛主席语录》;70年代一本笔记本,体现出充满了理想与激情的火红年代;80年代将写好的信笺叠一个心形,递到爱人的手里,一切尽在不言中;90年代代表信物玫瑰花、巧克力,时间碾过岁月的痕迹,情侣间定情信物随时代变迁,有的质朴价廉,有的昂贵奢华。

(三)手信的地域特性。手信是物,既是物就有产地人文的、材质的、工艺的、技术的、时尚的特色特性的选择。如宁夏的黑、红、白,既发菜、枸杞、羊皮;陕西的皮影、泥玩具、兵马俑等。手信的地域性凸显出文化的差异性,也符合旅游的性质。

三、手信——设计的创新与展望

谁来光大和弘扬手信礼品这样一个文化主题,已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从事艺术设计学者和设计师,应积极参与介入该领域的研发创新设计,这既是社会大众物质及情感的需要,也是设计师们展现身手的大好时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和创新:

(一)文化引领,内容的创新。赋予手信以文化精神。一是直接参与到手信的研新产品开发与推广之中去。以优质特色、人文突出的手信产品占领地域旅游产品市场,让地方文化得以弘扬。二是现有手信产品的改良,特别是在产品包装设计上给予支持与帮助,改变粗、俗、简、陋的问题。

早期的手信种类单一,多以食品为主。随着社会的变迁,手信的内容也从“食品”逐步扩展到了“工艺品”和“日用品”,但是后两类产品由于缺乏好的设计与策划,成功的产品比较稀少。以广东省为例,2012年的“十大手信”中,除了“广绣绣画”和“利工民文化衫”外,其他八件均为食品。

因此,我们可以扩展思路,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日用品,如广东特色的粉彩瓷、古典雅致的西关木屐等。在赠送这些具有浓郁南粤特色和怀旧情调的工艺品,例如西关木屐的时候,必然伴随着西关木屐的故事。虽然木屐的实用性减退了,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不是仅仅送出一件礼品,而是带给使用者新鲜的生活情感,让传统文化的传达也变得亲切柔和。

(二)汲取传统,设计的创新。对于手信设计来说,从传统文化与习俗中汲取营养,并以此为出发点寻求创新,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首先,对于传统素材和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扬是一条必然途径。以《韩国刺绣手柄镜》(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礼品)为例,此镜为女子手持化妆镜。整体精致、时尚,是一件非常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手信礼品。从造型与用色可以看出中国民间刺绣的影响。粉色加白色的布艺包装从样式、材质、比例可以找到韩国传统服饰的影子,精美的绳结搭配隐隐透出精致的气质。刺绣、结艺、服饰、木艺等多种传统元素和工艺在这件工艺品上完美融合。

其次,传统元素的改良加上用心的创意设计,也会产生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独特风情的物品。《布意》系列笔记本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纪念品。它采用改良的线装方式在长条形笔记本的中间位置装订,两边的纸张都可以翻开。装订线一侧是笔记本,另一侧是可以沿点断线撕下的便签纸,当便签纸撕完后剩下一个完整的笔记本。纸的背面都印刷着民间传统花布的样式,体现出了浓浓的中国味。

线装方式、民间花布,这些传统而朴素的元素在小小的笔记本里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设计师的妙手下,以全新的面貌示人,以更强大的力量、更亲切的姿态传递着情感、传播着文化。

最后,对传统元素的再设计也能够提供创新的思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包裹物品用的四方花布,俗称“包袱布”或“包袱皮”,其包裹捆扎方式为我们今天的礼品包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日本、韩国在历史中很长时间也使用“包袱布”的包装方式。随着现代科技与材料的发展普及,包袱布曾经退出人们的视野。到了现代社会,在白色污染成为全球问题的时候,人们重新发现了包袱布。日本设计师将包袱布作为礼品进行设计和推广。如图,在传统榫卯结构的实木小礼盒中,配有包袱布的不同使用方法的说明。

通过转换视角与重新设计,这样朴素平常到极致的生活用品,从已经被遗忘的状况中重生,带着全新的现代理念,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呈现在人们面前。收到这样体贴独特的手信,相信人们都会深受感动。

四、结 语

我国在手信设计与推广方面起步较晚,在观念认识、设计、营销方面与国外甚至港澳台地区都有不小的差距。设计师和商家应继续齐心协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突出地域特产、特色,拓展手信的内容,努力尝试新的设计思路,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更贴心的选择,促进人们的情感沟通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美]龙尼·利普顿.信息设计实用指南[M].王毅、刘晓麓 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 [英]罗伯特C克雷.设计之美[M].张弢 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 [美]威廉·立德威尔,克里蒂娜·霍顿,吉尔·巴特勒著.设计的法则[M].李婵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王时音,广州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创新设计与首饰设计。

上一篇:有机化学教学医药卫生论文范文下一篇: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