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

2023-09-19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第1篇

摘 要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是网络时代的必然,它使得新闻传播的方法、途径、载体等也更加多样化。时政新闻是与时事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新闻,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作用在于政治宣传和引导舆论。新媒体形势下,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为时政新闻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文章主要分析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作用和价值,结合案例具体论述当前社会环境下时政新闻的创新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关键词 新媒体;时政新闻;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传播内容、形式、速度等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而时政新闻的传播途径也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等,人们开始通过微信、微博、手机App等观看时政新闻。时政新闻是与时事政治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具备一般新闻的特点之外,应立场鲜明,内容真实,反应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凸显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作用和价值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五花八门,时政新闻报道的多是地方上的人和事,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贴近性,深得受众认可和关注。众所周知,时政新闻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引导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确保其宣扬的内容和价值观等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吻合,从而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媒体环境等。新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技术和媒体终端层出不穷,信息也呈现爆炸传播,而时政新闻恰恰能够通过其引导作用的发挥,确保整体舆论走向。现如今,单一的纸媒和广播电视媒介等已无法满足时政新闻传播要求,其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的依赖度也非常大,以这些新媒体为载体,时政新闻的传播速度、质量、效率及扩散效果等都得到了保障,甚至拥有固定的受众粉丝群。例如,笔者所在的富顺县广播电视台相继推出了“最富顺”微信公众号和“富顺眼”手机App,这些新媒介的推出,使以往形式单一、内容空洞、语言生硬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再也引不起大众的注意,时政新闻必须通过创新来适应新媒体时代多元化传播途径的

需要。

2 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创新方法

1)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理念。社会热点和政治动态为时政新闻主要内容来源,其舆论导向作用的发挥需依靠政府的推动和配合。新媒体环境下,政府革新了时政新闻报道方法和思路等,对时政新闻报道理念创新予以支持,最大程度彰显时政新闻的作用和价值。新媒体环境下,想要扩大时政新闻的影响力,推进其发展,理念创新不应忽略。结合新媒体特点,创新时政新闻的编排理念和方法,将其社会效应发挥到最大[2]。

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为例,其从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中跳脱出来,除了定时更新时政热点之外,也会根据时间节点,增加与世界杯、高考等相关的推送,微信公众号上还设置了新青年、微悦读、新华答题等板块,与以往纸媒纯时政类新闻相比,在内容及形式的选择上都更加多样化,符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

2)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手段。新媒体环境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报道方式,在时政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有了各类移动终端的参与,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容忽略。时政新闻作为权威性新闻类别,其担负着社会稳定的责任。但传统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报道手段很单一,无论是新闻的报道模式,还是内容,都缺乏灵活性,无法凸显时政新闻的价值和作用。以新媒体为载体,对时政新闻的报道手段进行创新,使其报道方式更加多样化,报道过程也更加立体,赋予受众以直观全面的新闻感受,将时政新闻的效用发挥到最大。早些年,时政新闻多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发布,受众获得时政新闻的途径非常有限,新媒体时代,人们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等随时随地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市政新闻,时政新闻报道手段的创新恰恰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诉求。

3)创新时政新闻报道风格模式。时政新闻不同于其他类别的新闻,其常常受到内容的局限,无论是风格,还是模式都比较严谨,这使其舆论引导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新媒体环境下,为彰显时政新闻价值及作用,风格模式创新必不可少。优选新颖、丰富的内容为受众服务,在内容选择上考量受众的需求,通过风格创新,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时政新闻体验,确保其传播效果及社会价值的发挥。

比如,起初很多年轻人都不关注时政新闻,自从微博、微信、手机App兴起之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大V通过短视频、图文、漫画、动图等形式,报道传播时政新闻,手法新颖,风格活泼,深受受众喜愛。以公众号“识政”为例,一篇名为《一图读懂:这一年北京减量发展里的“加减法”》,新闻题目活泼,报道形式为图、文、表相结合,主题、内容清晰,使受众一目了然,也增强了新闻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3]。

4)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内容。时政新闻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极高的政治意识、觉悟等。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既要对国家的政策方针进行传播,也要注重受众社会意识的培养和增强,通过正向的舆论引导,为相关政策及制度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时政报道必须确保新闻内涵,依托丰富的报道方式及内容,确保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受众对时政新闻的认知。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民生新闻,新闻工作者要依托微信、微博等,了解民心民意,将时政与民生相结合,通过多样的内容和画面,引发受众的共鸣。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可读性、趣味性、简洁性等方面。

5)加快时政新闻报道速度。以往时政新闻报道思路及内容很难满足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以报纸和广播电视为媒介的新闻传播速度相对比较慢。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传播速度加快,哪怕是记者在新闻现场拍摄的一个小视频也会在短短数秒内达到爆炸式的转发、传播效果。时效性是时政新闻传播及发展的关键。传统时政新闻观点有时候会比较片面,新闻工作者很难从其他渠道了解受众看法,倾听权威声音,新媒体环境下,更多主体参与到时政新闻传播中,进行发声。这一过程中,应保证时政新闻紧跟政治动态[4]。

6)时政新闻应与新媒体热点融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报纸与微信相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时政新闻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传播要求,遵循先网络传播,后报纸传播的方式,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使时政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互補,从而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速度、效率,并实现传播范围的扩展。将新媒体应用到市政新闻报道中,要做到第一时间采访,第一时间出稿,加快稿件的审核及信息发布速度。同时,也要对传统时政新闻稿件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新,以清新活泼的词汇、时尚新颖的动图、微视频等对市政新闻进行报道。目前,很多时政新闻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都会将一些漫画、音频等插入时政新闻中,不仅形式活泼,而且也使传播主题和内容等更加清晰,便于受众对新闻事实进行准确解读,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它的可读性。

7)时政新闻报道应紧跟新媒体时代潮流。近年,时政新闻写作过程中,文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弱化了官本位思想,报道的视角也更多、更广,更全,不再将关注点聚焦在领导,而是与人民群众相关的事情。新媒体环境下,应从单一的新闻视角中跳出来,以立体的方式进行时政新闻报道,依托文字、图片、视频等,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全面呈现,站在受众的角度,聆听受众的声音,并对时政新闻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等进行创新,使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和内容更加柔软,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发展赋予了时政新闻以崭新的机遇,不仅加快了时政新闻的传播速度,而且传播内容和形式等也更加灵活、多样。时政新闻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从报道理念、报道手段、风格模式、报道内容、速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增强传播效果的同时,带给受众以独特的新闻体验。新闻工作者要立足创新,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推进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浩华.浅谈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时政新闻创新点[J].视听,2016(4):91-92.

[2]余彬彬.浅谈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7(23):20-21.

[3]陈斌.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时政新闻的影响力[J].建筑建材装饰,2017(14):12-14.

[4]王惠.浅谈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编辑的创新[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21):66.

[5]吴胜涛,陈喜妹.新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的“精、细、新、美”[J].声屏世界,2015(7):59.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第2篇

当时的中国社会备受外强欺凌, 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到处寻找救国良方, 此时外报上的评论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使他们认识到借报刊立言、以言论救国的可行性, 于是他们通过为外报编辑和撰写评论的方式熟悉了报刊评论。其后在外报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 中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问世, 而报刊评论便成为这些报刊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应的报章文体也就应运而生。

自明代起, 在中国文坛流行的是八股文, 到清代桐城派文体兴起, 对当时“不识字者十人而六, 其仅识字而未解文法者又四人而三矣”[1]的民众来说均十分艰涩难懂、枯燥无味, 这样的文体被运用到报刊上, 使得报刊发行的范围极窄。报人们逐渐明白这种文体令人费解且无法满足介绍西方新学新思潮的需要, 便摸索出了报章文体, 即时务文体。

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 被认为是时务文体的发端。作为《循环日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的王韬, 提出文章必须合乎一个简单的标准——达, 明白晓畅, 人人能懂。他说:“文章所贵, 在乎纪事述情, 自抒胸臆, 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 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 斯即佳文。至其工拙, 抑末也。”[2]他要求每一篇文章都必须深入浅出, 言之有物, 且富于感情。他为《循环日报》撰写的评论, 就贯彻了这一原则, 立场鲜明, 短小精悍,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雄辩而富于感情, 对此后的报刊评论尤其是改良派报刊政论家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评论道:“王韬可能是现代第一个既受过中国经典训练, 又在西方度过一段有意义时光的中国学者。”[3]他“将中国政论文体的传统与西方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在报纸上发表, 于是产生一种新的言说方式:报章政论文。”[4]

其后, 这种文体在《时务报》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时务文体也因此而得名。1896年在上海创刊的《时务报》, 是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作为《时务报》总编辑的梁启超将王韬开创的报章文体全面运用于《时务报》中, 使其达到了新的高度, 梁启超也因此成为时务文体的代表人物。有人评论:“梁启超在晚清以报章体为代表的文言发展中的地位, 如同胡适在现代白话文倡导中占有的地位。”[5]梁启超的文章热情洋溢, 气势磅礴, 倾吐忧国忧民之情, 表达变法维新主张, 常常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所谓“雷鸣潮吼, 恣睢淋漓, 叱咤风云, 震骇心魂。时或哀感曼呜, 长歌代哭, 湘兰汉月, 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 写流利畅达之文, 洋洋万言, 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 读竟或怒发冲冠, 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 惟有梁启超之文如此耳!”[6]南京郑孝胥《致汪康年书》写道:“梁君下笔, 排山倒海, 尤有举大事、动大众之概。”[7]“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 争礼下之。自通都大邑, 下至僻壤穷陬, 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8]

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新颖、深刻的思想, 他所反映和论述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生活, 正是当时国人所关注的问题, 因而也决定了其散文极广的覆盖面。尽管他说:“偶有论述, 不过演师友之口说, 拾西哲之余唾, 寄他人之脑之舌在于我笔端而已。”然而有关近代社会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道德、世俗等等, 他都有涉及, 其内容之丰富, 观点之新颖, 令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他把舆论宣传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手段, 因此他的散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为维新变法服务的政治色彩, 没有无病呻吟、惺惺作态、吞吞吐吐和模棱两可之言, 大都直抒胸臆, 大声疾呼, 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正所谓“其笔端又有魔力, 足以动人。主暗杀则人因之而先间然暗杀, 主破坏则人又群然争为破坏”。

同时, 时务文体又包含着真挚热烈的情感, “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 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 那件事怎样做法, 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不去做, 没有什么关系;有时候所知的越发多, 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 好像磁力吸铁一般, 有多大分量的磁, 便引多大分量的铁, 丝毫容不得躲闪。”

“纵笔所至不检束”是时务文体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梁启超最能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 具有文章革新家的气度与胆识。在行文过程中, 他打破所谓的“古文义法”, 摆脱各种形式主义的清规戒律, 解除“古文”“时文”“骈文”界限的束缚, 同时又无所顾忌地采择一切于他有用的古文、史传文、辞赋、骈文、佛典、语录、八股文、日本文字的字法、字式、腔调体制, 打破古今中外各种文体的界限, 形成别具一格、最便时用的文体。“每有所触, 应时援笔, 无体例, 无次序, 或发论, 或讲学, 或记事, 或抄书, 或用文言, 或用俚语, 惟意所之。”

1902年, 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半月刊。《新民丛报》所用文体较之前的时务文体显得更加成熟, 这种通俗浅近的文体影响了很多中国知识分子, 为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遵宪评价说:“《清议报》胜《时务报》远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 人人笔下所无, 却为人人意中所有, 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 无过于此者矣。”[9]

如同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时务文体从理论到创作都没有完全摆脱和超越其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一方面, 它并没有完全冲破儒家思想的桎梏, 新的文学观点中间杂有不少旧的传统的东西;另一方面, 注意取法欧西文思, 并以之为榜样, 却没能真正做到消化和吸收西方文学中的精华。

但瑕不掩瑜, 时务文体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八股文、桐城派古文等传统文体的束缚, 满足了资产阶级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求。这种文体改良了旧的报刊文体, 为中国报刊文体向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也为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运动和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近代文学史和新闻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摘要:时务文体出现于19世纪末, 运用这一文体的中国报人们主张“救一时, 明一义”, 不炫字理, 不规久远, 不受一切文章规法程式约束, 明白易懂, 使其风行一时, 成为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文体,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时务文体,循环日报,时务报,新民丛报,梁启超

参考文献

[1] 郑振铎.晚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82.

[2]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自序.中华书局, 1959:3.

[3]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386.

[4] 魏先努.转型知识分子新的言说方式:我国第一个报章政论家王韬及其报章政论浅说.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7 (6) .

[5] 邓伟.论晚清报章体与文言发展.山西师大学报, 2007 (2) .

[6] 吴其昌.梁启超.胜利出版社, 民国三十三年:29.

[7] 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2971.

[8]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 (卷四) :戊戌变法 (4) .神州国光社, 1953:47.

上一篇:村卫生站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网络语言现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