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2024-07-21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1《工程光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确立

《工程光学》课程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到的第一门光学方面的专业基础课。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几何光学部分和物理光学部分, 其中几何光学主要讲授: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的概念、理想光学系统、平面光学系统、光度学与色度学、像差理论、典型光学系统与现代光学系统;物理光学主要讲授:光的电磁理论基础、光波的叠加、光的干涉与衍射、光的偏振与晶体刚学基础、量子光学基础。“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多门光学、光电类课程, 比如:光电材料与器件、激光应用技术、光通信技术、信息显示技术、光电综合实践等相关课程。因此, 考虑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性, 《工程光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讲述光学原理也要扩展相关光学原理的应用, 同时还要把握课程的讲授深度, 避免与后续课程过多的重复, 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 选择合理、合适、有利于组织课程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是一项重要任务。实际教学中, 将光路计算和像质评价内容移至后续的光电综合实践中讲授, 导波光学、激光原理等内容移至光通信技术和激光应用技术课程中讲授,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既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讲授, 又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总体考虑教学内容安排, 提高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工程光学》课程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课程内容丰富, 知识点分散, 理论、技术、应用融为一体[1]。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 既要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又要引入应用技术及前沿性介绍内容。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基础光学内容与现在光学科研成果以及工业生产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既注重严格的逻辑推理, 又注意归纳整合, 适当的前后穿插、相互渗透使各个分散的知识点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几何光学部分, 以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光的直线传播定律、独立传播定律和费马原理作为几何光学的理论基础, 分析和追迹光线, 引出理想光学系统、平面光学系统、像差理论、典型光学系统等内容;物理光学部分, 以波动光学和光量子论为主要内容为理论基础, 光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光的能量流的传播, 以光波的电磁理论和光波的叠加原理为主线, 把干涉、衍射、光偏振等现象有机联系起来, 干涉、衍射、光偏振现象看成不同条件下光波叠加的结果。例如, 从不同角度论证光波是电磁波, 光波长趋于零时, 物体的几何尺寸远大于光的波长时, 光的传播行为可用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来描述;物体的几何尺寸与光的波长接近时, 光的传播行为就要用物理光学的干涉和衍射理论来描述。通过这种有机的教学内容整合将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树立概念与知识点的相互关联, 提高学生对工程光学的整体概念学习和掌握。

《工程光学》课程的另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陈旧, 现行教材经过十几年的教学仍在沿用。学生兴趣不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课程内容陈旧, 和实际关联不大, 但是基本内容是所有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基础, 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不透, 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理解也就会受到限制。因此, 在讲授重点理论内容的基础上, 课堂上增加工业生产实践和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可提高学生兴趣,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适应工程实践的需求。理论内容的讲授难免概念抽象、理论公式繁多, 再加上学生对与所学知识的用途茫然, 单纯的强调基础的作用是不能够改善教学效果的, 只有在讲授理论和公式的同时, 将理论和公式在工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最新科研成果里的体现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认识到基础理论和公式不仅仅是纯粹的概念理论和公式, 更能够成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容易被学生吸收理解。例如:在典型光学系统里介绍显微镜一节时, 深入的讲授基本的显微镜结构的同时, 可展开介绍生物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结构, 进一步介绍更高级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以及显微镜在生物学、遗传学、医学领域的应用和显微镜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促进作用, 这些扩展性介绍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显微镜分辨率本领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又可以使学生认识了显微镜的整个发展历程和趋势。虽然扩展的内容所占的课堂时间并不多, 通过几张图片演示就可以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介绍与现实中几千元到几百万元的显微镜系统联系起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解, 加深课程学习印象, 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工程光学》概念多、实验课时少、理论抽象、公式推导繁琐带来的学习和掌握的困惑。

总而言之, 在严格贯彻大纲规定的理论知识点和课时限度内, 尽可能的将课程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眼光更多的关注生产实际问题, 更多的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讨论光学理论。

2《工程光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光学》的教学内容具有知识点多、概念抽象、公式繁琐等特点, 使学生容易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用途茫然。因此,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工程光学》课程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主题研究型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生动, 教学效果良好。

2.1 主题研究型的教学方法的实践

主题研究型的教学方法以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章节或知识模块为单元, 组织主题研究型的课堂教学[2]。合理的分配课时, 根据重要程度可分配一次或更多次课讲述一个主题性内容。课堂上只讲解主题相关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和实际应用问题, 学习主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课前自己查找学习, 主题的扩展内容和容易理解的内容少将或者不讲, 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或阅读教材的指定部分。这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强调自主学习, 避免课堂一味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避免“面面俱到”和“满堂灌输”等被动式教学方法的缺陷。通过课堂提问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后主题学习效果。例如:光纤全反射导光的问题, 光纤的特性和传光原理内容课堂上不再讲解, 交予学生课前学习,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光纤导光原理的掌握程度, 课堂重点放在全反射现象的原理和应用上, 其他物理量 (全反射的孔径角、光纤的数值孔径等) 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查资料, 通过作业练习, 学习了解, 下次课前一定要提问检查学生课后是否进行了拓展学习。

2.2 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的实践

《工程光学》课程涉及的光路和图表比较多, 不同类型的光学器件 (各种透镜、折射棱镜、分光棱镜等) 实物图片和光路图等。传统的板书教学不能充分展示相关光学器件和光路的效果和特性,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法,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3]。多媒体课件重点体现教学内容的主线、重要概念和结论, 课件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而基本概念和理论公式的推导以传统的板书方式讲解。例如:讲授理想光学、正弦差和慧差、光学偏振和典型光学系统 (人眼) 等内容时, 精心选择真实的光学器件实物和光路照片给学生展示, 眼见为实, 通过视觉效果加深学生对光学器件中光路的认识, 同时多媒体课件要合理的设计背景和字体大小、颜色及行距等, 突出重点。通过多媒体教学, 学生觉得课程不再是空洞的理论堆砌, 光学器件和光路图就在同学眼前和生活中。实际教学中, 将多媒体和板书结合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一页的内容极其有限, 讲完一页翻到第二页时, 前一页的内容就看不到了, 讲解第二页的内容时, 学生上一页的内容只有一个大概的模糊认识, 全部的多媒体教学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

2.3 课堂互动, 课堂提问的方法实践

课堂教学中, 师生的有机互动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良好手段, 实践教学中发现讲解某些内容, 提问学生会踊跃回答, 课堂气氛活跃;而讲解学生没兴趣的内容时, 学生大部分低着头, 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课后, 和学生交流找出问题所在, 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反应活跃, 因此, 对于什么内容提问、提问的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典型光学系统部分, 提问人眼的屈光度和散光等问题时, 学生都可积极回答, 这些基本概念平时生活接触较多, 学生也有兴趣;而提问像差理论部分正弦差和慧差、像散等问题时, 平时生活接触很少, 学生没有兴趣, 几乎没人主动回答问题。

2.4 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题库的建设实践

采用现代教学方法,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扩展课堂教学。网络课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课后学习环境精心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在网络平台上, 课件制作力求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讲解清晰、图标生动, 尽量把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理论浅显化讲解。学生可以在课后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课堂预习、自学、复习、提交作业、学习感兴趣的课外知识, 通过论坛留言等互动方式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国外大学公开课进行扩展学习, 了解国外相关课程教学模式和动态。课后练习和习题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初步建立了《工程光学》试题库:基础概念题作为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题;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将教材课后习题的答案做详细整理, 附解题思路和多种解题方法, 作为期末复习的参考。

3《工程光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工程光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效果[4]。

(1) 多开展教研活动, 集中教研室集体智慧, 完善教材内容, 探索《工程光学》课程的课堂和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年青的师资力量, 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

(2) 根据高职本科的学生特点, 开展教材建设,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把枯燥的理论内容以生动的画面形式展示给学生。

(3) 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课堂互动, 充分利用短学期实践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工程光学》课堂所学知识到工程实践的积极性,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综合技能培训,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4) 根据学生对象、本校光电专业的实际情况, 引入现代新型光学系统 (照相、扫描等) 、以及新技术到课程内容中, 结合生产实际设计应用实例,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应用。

利用短学期实践环节, 将学生分为几个项目小组, 让学生了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 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进行项目调研并代表项目小组给出原理性技术方案, 组织不同项目小组的学生进行方案讨论, 最后, 教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使学生主动了解相关光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动态,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为了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开展了《工程光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深入研究确立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探索出适合我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工程光学》教学模式, 教学中将实际工程应用和课堂理论知识有机融合, 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和板书有机结合, 引入主题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和方案讨论式实验教学, 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满足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和兴趣导向的教学方法可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并可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摘要:《工程光学》讲述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并吸收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先进经验和学生的意见反馈, 完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采用了主题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和方案讨论式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并反映了当代光电高新技术的实际应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工程光学,课程建设,网络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郁道银, 谈恒英.工程光学[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 江文杰, 曾学文, 施建华《.光电技术》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32 (4) :43~45.

[3] 李亚捷“.光电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81~82.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要提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就要对物理课程重新定位,探索物理课程教学的特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物理课程以学生学习为本,既能实现物理知识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教师们从物理课程的特点出发去寻求和发现规律,找到方法。

物理课程应体现时代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有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物理课程既抽象又直观。直观的物理过程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直观的背后又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创建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不仅包括知识点的把握,更应注重的是物理知识的运用,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和物理思维能力。

物理课程具有贴近生活,应用广泛的特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观察、多做实验。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而有效性的确立除了教学形式上的有效性和教学内容上的有效性之外,更应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在教学中增加知识,培养能力。对此,应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某一科目,相应的与该科目任课教师关系就较好,换句话说,学生喜欢哪位老师,相应地也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第二,教师要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极具亲和力。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威严中走出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第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还是需要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师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依赖。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教学观认为,教育学是个开放的系统,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1)教学要具有适应性。教学策划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做到循序渐进。(2)教学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取得成功,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兴趣。(3)活动要渗透探究性。探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教师要精神设置疑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知识修养和教学艺术水平,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增强对物理课程的信心和兴趣。

三、建立一套科学的检查、评价体系

学生是一个异质群体。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学习态度同样有差异。因此,要适当地检查或监督他们,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是物理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要评价首先得去调查。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检查呢?

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检查方式 :(1)个别检查和小组检查。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以检查小组为主,反之以检查个人为主。(2)课堂内检查和课堂外检查。课堂内主要检查即时效果,课堂外检查持续效果。

检查后又及时总结、反馈。这样才能督促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上课的兴奋度。另外,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是因为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判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对物理课程教学过程有很重要的意义,能促进师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对物理课程的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评价要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精神状态以及思维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其次,评价方式应采取观察、评议、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再次,要改进评价模式,改传统的单向评价模式为双向评价模式或多向评价模式。教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同时,这也体现了教学相长原则,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质量。

随着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物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进行重大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自觉地深入探索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超前进入新课程,把新思想、新理念融进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北省河间市沙洼乡南冬中学)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高中物理新课标理念之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即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著名科学家拉比曾经说到:“只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相称的智慧的顶点。”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精神的内核是讲究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和实践的检验等,而人文精神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在于启发人的自尊、自信,开发调动人的智能潜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程改革 人文精神

【中圖分类号】 G633.7

0

一、 用物理学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物理来源于实践,又经过抽象提炼,因此随着物理的概念、公式、定理和定律的产生,物理学的自身美感也随之产生——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物理模型的简单、明了,物理概念、规律表达上的简练、准确,体现了物理学家对科学简洁美不断追求;运动与静止、引力与斥力、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统一了电、磁、光三者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物理理论的对称与统一;上抛与下抛、加速与减速、天上与地上的力学的统一,体现了物理理论的自身的完美。反粒子存在的预言、相对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统一,堪称20世纪物理学的美学珍品。

杨振宁在《物理学与美》中说到“物理学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 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 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高漫楚A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高漫楚A红在内,紫在外。 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物理学中如此丰富的美学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物理教师要懂得物理的科学美,善于发掘,用审美的眼睛来感知美,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艺术地再现这种科学美将美育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审美创造中潜移默化美育的陶冶,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和不断求索的勇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正如杨振宁所说“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与唯象理论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

事实上,物理学的发展改变着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物理学家探究的理论成果本身,寥寥可数的定律和原理反映着自然界大千变化,是那么的简洁和精致,既富有理性又充满美感。

二、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学生在物理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要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而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物理规律反应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因此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育的核心。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任何一个概念和规律都不能生硬地端出来,更不能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从观察和实验出发,以实验为基础。为此,新教材非常注重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

三、在物理教学中融合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物理学发展史中,几乎每一个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理论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物理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展现历史上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以其中的欢乐、困惑、惊奇和哲理去感染学生,把物理知识的逻辑展开与物理学认识的历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物理教学过程设计成是将“凝固的文化激活”的过程,把文化传播和学习转化成为历史上的创造者与今天的文化学习者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的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确立物理学的历史意识,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为追求真理,在崎岖的科学征途上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如:伽俐略为维护科学真理而终生监禁;卡文迪许为科学事业终生未娶;焦耳为测热功当量历时34年,用了多种方法,得到大量数据,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学史中的这些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要能够经受失败的考验,树立成功的信念,为今后探索未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物理故事,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物理事件,渗透着物理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和优秀思维品质,凝聚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的求真精神,勇敢和献身精神,审美追求,人对人类的关爱和善待,这些珍贵的人文精神在物理学史上闪耀着光芒。教师如能将其融化在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中,让师生共陶醉,会浸润年轻人的情感和丰富他们的情怀,感召他们努力学习,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武装自己,拓展思维,激发起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物理学史这物理学浩瀚的殿堂里蕴藏着多少巨龙以及巨龙留下的足迹和美妙的音符,这丰厚的财富既给后人享用不尽,又能激发人们沿着前人留下的足迹奋斗不止。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在把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融合的新教育理念上,承担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任务。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展示物理学的发展与人文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学生感受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让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科学的美成为重要的目标和内容,让物理教学不再是众多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规律,使物理教学富含人文性,从而更好地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针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已在我国的全面实施和普及,本论文主要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分析了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利弊;同时从学生、教师、学校、新课标课程安排和考核方面分析了如何进一步提高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新课程 改革 意义

Pros and Cons of High School Physics New Curriculum Reform

LIU Gaofu, LIU Jiaxi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18)

Key words high school physics; new curriculum; reform; significance

我国过去实施的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为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随后,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确定了课程标准高考理工类物理学科考试内容、考核的目标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高中对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要求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结合培养。目标为培养出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其今后能面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国家已从高中物理的内容安排和考核过程都做了重大调整,所以要正确认识新课标的利弊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益处,更好地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更好地造福人民。本论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利弊加以分析:

1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包括物理知识的获取和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感兴趣,学生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需求的一部分,主动地学习。新课改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高中物理的内容编排做了重大调整及要求的侧重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学习过程中的体现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目前普遍存在的题海战术、机械的训练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为启发和引导,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改革教学,在学校方面为实现高中课程的基础化、多样化和选择性提供经验,也为同学们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舒适的环境。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传统学习过程,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强调知识的重要。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偏重于死记硬背。而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引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怎样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建设新的学习模式,是新的时期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学习类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的动机,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改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大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明显感觉到教师试图通过设计的物理情境,学生共同生成问题,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2 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方面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重点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得到了体现。课堂教学上反映出教师已经从开始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课程改革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们正在努力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一线教师和领导心中,并在广大教师的推动下构建全新的价值体系。

1.3 差异化教学的体现

差异化教学是教育体系中,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组织的人才培养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促进学生特殊才能迅速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差异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本内容的安排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中物理课本包括五个选修模块,理科生要求两个必选三个自选,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教学的重点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为了每一个同学自身潜能都得到最大发展,新课标中已将差异性的教学融入其中了,以便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1.4 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体现了情感与价值观。情感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2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虽然在课程内容安排和结构上都做了重要调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减负的功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2.1 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老师转变以前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不能否认的是新课程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可使教师不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低效率的劳动中,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等方面,而学生也能从被动地学习转为主动地探究,想法虽好,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有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总结和探讨的内容增加了,这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教师,他们自己对有些现象和结果都不清晰,就会导致错误性的教学。

2.2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如果要做到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要求中的“改革”,那么教师自身必须先要做出“改革”。 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传递者,而应该是课程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走入到课堂教学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对自己实践不断思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教师才能成为专业意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不断得到提升的专业工作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新课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而且也是人的变革。但由于国家新课程全面普及,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还不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2.3 模块化选修要求的不足

高中物理新课程虽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减轻了,但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设置了选修模块,各个省份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一个或两个模块进行学习,但每个模块的知识不是相通的,也就是学生选修了物理的3-3,他对高中物理的其他两个模块知识却不用学习。高中物理选修3-3主要介绍的是热学,选修3-4主要介绍的是机械振动、机械波和光学知识;选修3-5主要介绍是碰撞、动量守恒和原子物理。学生不可能同时把三个模块的知识都学到,因为会考和高考只考他们选学的知识,且一般选那个模块不是学生自己决定的,都是学校或一个地区共同决定的,与学生是否感兴趣无关。这种选修模块的学习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发挥高中新课程的益处

随着普通国家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不论在操作层面还是在理念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些问题,在此将得出一些可以实施的做法:

3.1 从学生自身条件改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能动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的动机,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不断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从教师自身条件改革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新的事物,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促进教学改革。高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思想观念、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务必要将他们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要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的欲望。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的差异,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注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3 从学校自身条件改革

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机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要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改革教学实践,在学校层面为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改革提供多样化的经验。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以及现有物理教师和学生的水平,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模块。

3.4 从社会本身条件改革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紧密联系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发挥积极的意义。高中物理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主要部分之一。因此在课改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创造者。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学习、再学习”。现有的教学资源需要增加,但是,如果没有专门的配套资金扶持和管理,本次的课程改革就难以顺利进行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另外教学制度改革也要相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倡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需要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多样性。这就需要从社会制度上进行改革配套,否则就会出现制度和管理跟不上的尴尬局面,新课程改革作用和意义难以发挥。

3.5 从教材本身要求方面改革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修模块应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喜欢和有能力学习的模块,而不是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一刀切。对新课程的要求也需进行全面化,高考可以不考,但都要求学习,至少对有些模块知识要了解,会考可以全面考查。否则学生到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时,就会有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这会对高校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否则高校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课程体系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区别对待。如选修3-3或3-4的学生,学生对生活中最基本的碰撞问题都不会分析,应让学生对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都要求了解或掌握,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讨论和结论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学识储备和知识的要求有了新的标准,与新的标准相比较,部分教师知识水平和知识素养有很大差距。为更好地发挥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各部门对教师都事先进行大量的培训,除培训知识水平和新课改的要求外,还要进行思想观念的变革,以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部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存在观念更新速度过慢,难以放弃自己积累好多年的教学经验,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杜绝表面现象,有些教师在被检查或听课时,费尽心思去准备有点新意的课,等检查或听完课后依然走着自己以前的老路,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投入高中物理课改的角色之中。同时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对高中物理的选修模块3-3、3-4和3-5这三个选修模块考核作适当调整,可重点考核其中一个模块,对其他两模块主要进行概念性考核,由于选用不同的模块,学生所选的模块不同,会出现高中理科生毕业最基本的动量守恒或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都不了解。

总之,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要与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一致,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创新适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不良的教学态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教育学习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处理好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究,增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欲望。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关注个性的差异,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基金项目:贵师院党政办发[2012] 162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2003.4.

[2]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2003.4.

[3]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5] 王晓莺,贾念念.高等数学差异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28-229.

[6] 吴亚珍.新课程教学对物理教师的新要求[J].物理教师,2005(6):45-46.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物理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生活物理课程资源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教学资源。笔者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挖掘物理生活资源的作用,提出了挖掘生活物理课程资源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生活物理课程资源;挖掘;策略

在教学中用来对学生进行物理教育的一切素材,我们可以称作物理教学资源。而生活物理课程资源是指教材之外的能在物理教学中起辅助作用的教学资源材料,特指那些身边随手可得的低价格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包括玩具等。它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潜用性、亲和性和同质性等特征。

一、挖掘物理生活资源的作用

1.有利于丰富实验课程资源,落实新课程标准。物理实验主要依赖仪器进行,但又受实验资源的限制。可见,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实验素养的重要途径。发动学生收集这些生活资源,例如对实验有用的元件,如各种光碟片、玩具激光笔、四驱车的齿轮、各种电动生活资源的直流电动机、发光二极管、电阻、开关等,丰富了教师个性化的实验教学资源,有力地保障了学生们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和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确保了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有利于创设宽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生活资源或生活资源中的元件做实验,学生对实验所用的物品熟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物理教学贴近,消除畏难情绪及对物理的神秘感,顺应学生爱玩、爱动脑的心理,使其玩入物理世界、玩出物理规律。例如,学生将玩具电风扇绑在小车上,闭合开关后,放在桌面上,结果清楚地观察到了小车沿直线运动,有效地说明了反冲原理。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生活资源或生活资源的元件做实验,可使学生独立的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和动手欲望,这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能持久地保持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探索。

3.有利于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效率。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来自于观念冲突。由于物理概念、规律、法则、定律等本身不具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属性,学生往往对奇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再现等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对物理概念、规律、法则、定理的教学,适当地利用生活资源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好奇心,产生观念冲突,从而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

4.有利于提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物理生活资源在教学中不但提高兴趣,还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资源中所具有的科技含量也不断的提高,在教学中有目的的进行剖析其现象与原理,可启迪思维,获得科学的方法,巩固物理知识。例如,有一种发光的陀螺,当它在特制的条件作用下高速旋转时就发光亮,当陀螺旋转的速度下降到一定速度时就停止发光。我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经过观察、小组合作与讨论,最后在探究报告上,说出它的原理。

5.有利于搞好丰富的课外科技制作。为了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这些独特功能,我们组织学生课外开展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应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发挥生活资源的教育功能。这种中学阶段的科技活动为学生今后深造和走向社会后从事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挖掘生活物理课程资源的策略方法

1.对生活资源附加实验的希望。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项目学习中自制教具应当是作为以项目为中心的比较好的典型案例。只要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时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常见的生活资源便可变废为宝,让生活资源成为课程资源。其方法是,一是看见一个生活物品,就立即想,这个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联想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验;二是对课本中或是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资源,能否可使实验效果明显、可见度大、具有奇异性、成功率高或能否设计出另一个巧妙的方案等。

2.用代替的方法解决现有仪器。我们利用生活资源来代替国家生产的有些定型产品,不要认为是登不了大雅之堂,更不要认为是经济不发达时解决器材不足的权宜之计。用生活资源代替国拔教具,是低成本实验的真正魅力所在,即成本低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价值不低,是开发高智慧、高教育价值的重要研究课题。如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成功地来保护直流电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而损坏仪表的问题。

3.对课本中原有实验仪器不足和缺点的改进。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深入研究教材中某些实验的不足和缺陷为切入点,将实验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根据实验器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从外形、结构、材料角度,从实验方式、方法、教师演示和学生观察角度等,提出改革的方法,结合生活资源设计方案、实施、修改、评价、定型。

4.设计新的仪器弥补课本中的空白。能弥补课本实验的空白,本身就是创新的体现。创新是实验的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新课程理念所希望的。挖掘生活资源时,采用组合、转换、逆向、移植等创新的技法,可以是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也可以是仪器的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巧妙;还可以是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因此,我们物理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的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努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物理课程资源是我们物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微时代,以微课为代表的全新教学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青睐。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教学难点的难以突破,导致高中物理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本文基于微课课程,对高中物理的教学难点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物理老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难点  微课课程

微课由于具备诸多优势,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微课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动力,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将微课课程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利用微课课程的优势,帮助老师突破教学难点,保证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相关概念

微课课程:目前国内外对于微课课程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定义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概括而言,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方式,即具备了具备一般的课程特点,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相较于传统的长期课程而言,微课课程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进行的一种短期的课程计划。

教学难点:一般认为由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无法达到教学需求,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教学内容,是老师难以教学,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和定义,这些内容被称为教学难点或学习难点。

二、微课课程的特点

微课课程和传统课程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不受学科知识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束缚,可以完全依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因此它能夠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又能够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所以微课课程的自由性更大。由于微课课程没有系统性课程在逻辑上的约束,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课程的设计也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课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微课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的时间比较短,由于微课中教学的内容仅为1~2个知识点,微课的时长基本保持在5~10分钟以内,因此微课课程的周期也比传统的长期课程要短。由于微课课程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所开发和设计出来的课程,所以属于校本课程,微课课程是校本课程的衍生,这也是校本课程如今研究和发展的全新方向。由于微课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不受学科的逻辑和系统的束缚,所以其开发和设计的难度比较低,老师容易上手。

三、教学难点的特点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其自身的差异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大不一样,因此教学难点有一定的相对性。虽然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总体的发展仍然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大部分的高中生还不具备较强的抽象理解能力,因此对于比较复杂和抽象的知识在理解和掌握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这一点看,教学难点有一定的共同性。学生能否消化难点知识,是其成绩分化的关键点,老师如果能够妥善的完成难点的教学,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难点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如果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那么将会对之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阻碍性,影响其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产生的原因

1.其他学科知识的缺乏

比如《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没有形成对于曲线切线的正确认知,因此难以理解和掌握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这一知识点,在《匀速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这一内容中,学生对于极限这一知识的认知还不够透彻,所以难以掌握关系推导的全过程。

2.理性思维能力不够

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其理想斜面的实验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理性思维能力,才能够正确分析并且论证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这一结论。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学生要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在《电磁感应与力学》知识点中,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而学生这些能力的缺乏,导致其出现学习难点。

3.对生活现象认知不够

由于一些物理概念比较相近,因此学生在记忆和掌握时容易出现混淆,比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知识点中,由于学生对于生活中现象观察和认知不够,导致其片面地认为,影响物体下落速度快慢的原因,是物体自身的重量和形状,因而导致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不佳。再比如万有引力和重力这两个概念比较相近,学生容易把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产生错误的认知。

4.概念抽象,现象不明显

比如在《电场》这一章中,由于《电场》这一概念抽象性比较高,学生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看到和感受到,所以在学习相关概念和定义时会难以理解。比如在《弹力》这一章节中,由于肉眼难以观察到弹力球的微小形变,所以学生对于弹力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无法得出力会让物体发生形变这一结论。比如在《电容器》这一章节中,由于学生对电容这一概念缺乏感性的认知,因此难以理解电容的概念。

五、突破高中物理难点的微课课程的设计措施

1.突破由于其他学科知识不足而形成的难点微课课程设计

以数学知识为例。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类学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知识是否充足,影响到其物理学习的效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补充,避免因为数学知识不够,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在针对这一教学难点进行微课课程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围绕夯实数学知识为主,尽量降低学习的难度,只要让学生掌握能够满足学习需求的基本数学知识即可,避免为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要围绕数学知识为主,尽量简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掌握数学知识点,不需要做过多不必要的知识拓展。尽量在物理学习之前,为学生做好数学知识的准备工作,避免在物理知识学习中,为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防止因为数学知识学习,导致其物理学习被割裂,影响学生物理知识框架的形成。

2.突破由于思维能力不够形成教学难点的微课课程设计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避免超出学生学习的范围之外。高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时期,因此在面对思维能力比较高的知识时,学习起来会有所困难,而这一教学难点主要集中于综合性比较高以及隐蔽性比较强的知识,比如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等,这些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综合性也比较高,因此在设计这一类型的微课课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设计前拟定学生即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要从难点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出发,全面了解学生当下能力与其要求之间的差距,找准学生学习困难的切入点。根据学生学习困难的程度来设置学习的梯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能够正确的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知识。知识范围不能超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区,避免生成新的学习问题。

3.突破由于错误认知造成教学难点的微课课程设计

学生由于对于客观事实的认知不够透彻,或者混淆相近的概念,导致其出现学习的难点。比如学生看到石头比纸巾的下落速度要快,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其自身的重量有关,这些错误的认知会影响到学生对后续物理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设计这一类型的微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了解学生产生错误认知的原因。比如在看到马拉车这一现象之后,学生会认为马拉车的力量要大于车子对马的拉力,会推导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是不相等这一结论,老师要明确这种错误认知产生的原因,是和学生的思维习惯息息相關的。创设教学情境,发现学生的认知问题,对症下药,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比如老师可以创设马拉车的情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知,利用力学传感器来纠正学生,让其形成正确的认识。

4.突破由于概念过于抽象导致教学难点的微课课程设计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因此具备一定的抽象性,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设计这一类型的微课课程时,老师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具象化的表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规律。比如《电场和磁场》这一内容比较抽象,老师可以通过举例和类比的方式,将这一知识具象在实际的物体上,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迁移。老师的例子要使学生熟知的,避免为学生带来新的认知障碍。

5.突破由于现象不直观而造成的难点教学的微课课程设计

在物理现象中,有一些不太明显,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现象中的变化,影响到其对于相关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与认知,因此在设计这一类型的微课课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找出不直观的原因,比如微小形变不主观的原因是因为变化比较小,难以用肉眼看到,而机械波形成这一现象不直观的原因,是其发生的过程是连续性的。将不直观的现象变得直观,比如可以利用放大的方法,将难以观察到的微小形变放大,通过几何画板将连续的机械波放慢并且定格,让学生能够看到每一个机械波形成的状态。

6.突破由于感性认知不足造成的教学难点的微课课程设计

虽然物理大部分的知识和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但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感性的素材中归纳出来的,因此学生如果缺乏感性认识,也会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在设计这一类型的微课课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结合学生目前的认知状态,考虑到其现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感性认知是否达到学习的需求。教学的内容要以学生获取知识的感性材料为主。

结束语

微课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具备传统课程所没有的特殊优势,老师根据教学中的难点,将其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微课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避免在学习中出现分化现象,帮助老师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田秋华. 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09,29(5).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

上一篇:我国企业成本控制浅议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批量采购成本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