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4-07-21

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对通城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个案调查,分析了目前取得成效,即文化服务体系已建立、文化氛围浓厚、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等。进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村基层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深刻阐明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比较薄弱、相对滞后,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和民众的协调发展。其实早在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在这一背景之下,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发展极不均衡,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有些甚至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下面以湖北山区通城县为个案来分析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1通城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

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吴楚文化结合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在通城县委和县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文化权益得到基本保障,全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1.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县文体局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目标,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了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程。“十二五”期间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先后对关刀镇、塘湖镇、大坪乡、麦市镇、四庄乡等乡镇文化站进行了改扩建建设,并新建了一批文化站综合楼,已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15个,村级延伸点50个,初步形成了县乡村整体联动,全面覆盖的新格局。争取了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机。全县农村每年免费放映公益电影2 000余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可以看一场电影的目标。花鼓戏剧院免费送戏300多场,其中公益免费送戏120场,争取到价值40余万元的流动演出车一辆。在全县11个乡镇建办“农家书屋”120个,县政府配套资金60万元制作书柜600余个,阅览桌椅500余套,电视机150余台,影碟机、供放机、音响150余套。向上级争取到图书180万余册,影碟1万余张,报刊30余种3 000余份。至目前为止,基本上实现了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新建农村体育健身点40余处,“我参与、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入到了农村基层。

1.2文化氛围不断浓厚县文艺工作者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推出了一批记录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好作品,文学艺术局面繁荣,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就不完全统计,散见全国各地、市级以上报刊的文学作品1 000余篇,刘明恒的长篇报告小说《闯世者》是以通城县玉立砂带集团公司的奋斗史、闯世史为背景的写实式小说,客观地反映了优秀思想型企业家黎珊玉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扬弃、李甫平、黎时珍同志已多部诗集结集出版,文学刊物《明天》、《春草》、《福人》等杂志品味不断提升,培养大量新人新作。农民作家吴亮以自己打工的亲身经历出版中篇小说《乡关何处》在《长江文艺》杂志发表。书画、摄影空前活跃,并涌现大批农民摄影家和书画家,关刀镇还成立了农民书画协会。农户以文化中心户为依托,选择人居集中、场地宽敞、户主热心的村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及文体骨干为文体典型,创建了一批乐器、歌舞、棋牌、书画等示范户,通过上下联动,积极推动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阵地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把农村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潮,使农村文化呈现了繁荣、活跃、积极、健康的景象。

1.3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通城文化兼容湘鄂赣三省文化,自然风景倚丽,人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宝藏丰富。有新石器时代尧家林古文化遗址、瑶族先民文化遗址等古文化遗产;有拍打舞、提琴戏、牮纸制作、茶砖制作、打锣腔、提琴戏、张家十伢故事等多种独特民俗文化;有天岳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罗荣桓纪革命念馆、通城劳农政府旧址等革命文化资源;有灵官桥、南虹桥、云溪洞、黄龙梯田、大溪湿地等自然秀丽景观;有唐代漆器、徐寿辉的统军之帅府印、李自成墓等珍贵历史文物[2]。近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上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工作专班,安排了专项经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逐渐拓宽,保护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各处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立碑保护,并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四至界限,同时对全县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摸底调查造册登记并及时整理,对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着重抢救,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

1.4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县文体局找准了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着重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并逐步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文化产业年经营额过亿元。新兴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发行、印刷企业的发展再创新高,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来势火热,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快速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规模正在形成,网络文化、信息文化正在悄悄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艺术情操。截至目前为止,全县从事书店、网吧、游戏厅、歌厅、舞厅、文印、影视放映、印刷、艺术培训等文化经营个体户达到550家,吸纳富余劳动力3 500余人,上交国家税费550多万元,随着文化相关法制的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手段不断加强和创新,文化市场正朝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2通城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通城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偏僻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基层政府部门文化意识观念淡薄有些乡镇府部门领导注重抓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工作,他们认为老百姓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足矣。有个别乡镇文化站的综合楼因集镇建设而拆除至今得不到恢复,一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长期被抽调去从事政府的中心工作。由于乡镇政府没有文化工作的硬性要求,村委会的工作中没有文化工作的内容和项目,精神文明创建和农民的文化生活目前在大多数行政村是一块空白,个别的村把政府配送的体育器材和农家书屋的图书设施闲置,不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当地农民服务。

2.2“以钱养事”经费有限,农村文化活动内力不足从2005年开始,通城县农村以钱养事经费中,仅仅按农村人口人平五角计算,尽管后来有所提高,但至今仍然没有超过一元。随着物价的上涨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点钱可谓是杯水车薪,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问题。县、乡财政主要力量放在城镇建设、交通发展、工农项目等方面,对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特别是乡镇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活动经费。目前,农村文化活动靠集资化缘形式来开展的比较普遍,缺少必要的、固定的活动经费,这种全部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不可持续,难以为继,导致文化部门本身内力严重不足,缺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制约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2.3文化基础设施亟需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现存文化站、文化中心及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大多已经超过其“服役”年龄,老化情况严重。由于资金原因,有两个乡镇文化站综合楼还没有建成,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迟迟不能启动,难以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有些地方即使已经建立也只是有名无实。如现有乡镇文化站中,许多地方只有一个位子、一名工作人员、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间房子,有的甚至连单独的房子都没有,可以说是形同虚设。还有一些偏远的山区,电视覆盖面还很低,使得部分农村群众或因经济原因,或因居住的环境问题,至今听不到广播,看不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2.4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整体偏低,专业人才缺失多年来,县文化系统一直未能引进专业人才,原有业务骨干流失严重。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人员严重老化、无经费阵地,村一级没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文化工作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目前全县乡镇文化干部队伍的现状概括起来基本三个字“老、低、差”,即队伍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缺乏群众文化编导、文学艺术创作等人才,加上缺少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这样的文化队伍已经很难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也很难很好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动作用,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2.5文化产品供给不能与农民需求有效对接目前在文化产品供给上,比较单一。如为数不多的送戏和送电影还显得“高大上”,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一是这些送来的文化没有农民的参与,或是农民根本就参与不了;二是这些送来的文化不能反映当地农村文化特色;三是这些送来的文化大多不是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不能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并非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3通城县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些政府部门及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和工农业工作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致使文化工作始终在低水平上运行。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仅要提高市、县领导干部的认识,也要提高乡、镇领导,包括村支书以及村委会主任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是巩固、健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以及业余文艺宣传队伍的建设,重视解决农村文化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3.2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一是按照中央要求,省、市、县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建立监管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要结合通城县的现实情况,改变目前文化发展基本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力量单薄的状况。以投资多元化为重点,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体系。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和各级财政的预算,明确比例,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鼓励和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公益文化事业,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3.3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3]。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文化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形成功能齐全、设施齐备、覆盖城乡、方便群众的文化服务体系。以城区为中心,建设一批如科技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电影院、剧院等大型基础设施,搞好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的维修改造,完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以行政村为支点,实现每个村都有一个可供开展文体演出的文化广场、一个图书阅览室(藏书1 000册以上)、一个宣传橱窗、一个广播站、一个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推进公共文化入户工作,坚持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积极打造具有通城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3.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要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强对农村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实施激励性措施,改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文化站工作,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另外,要为文化工作者提供必要的专项创作和活动经费,让他们深入基层,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群众生活、充满乡土风情的文化作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3.5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满足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政府有关部门要改变对农村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演出活动及唱唱跳跳的做法,在文化创新上下功夫,把农村文化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多组织一些贴近农民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的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营造出农村健康向上文化氛围,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同时要做好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如山歌、民间故事、锣鼓、锁呐、花鼓戏、提琴戏、尧家文化等,要充分调动有这些方面潜力农民的积极性,共同开发保护,防止这些优秀民俗文化失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2013-12-31)[2015-09-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

[2] 何刘芬.探讨如何推进文化强县建设[EB/OL].[2015-09-01] http://www.xn.stats-hb.gov.cn/ShowInfo.Asp?ID=5,1201,35985.26.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A/OL].(2015-12-11)[2015-09-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11/content_3906616.htm.

[4] 柴发柏.浅谈农村基层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2(9):89-90,92.

[5] 黄小荣.关于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2):172-173.43

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农村基层一直是我国政权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立足于农村基层会计的基本工作,通过详细论证农村基层会计的重要性,总结出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的重要意义,最后落脚于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的合理化措施上。

【关键词】农村建设;基层会计;业务水平;会计基础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显著增强。农村作为我国区域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应的统计资料及经济账目也与时俱进,变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2 农村基层会计的基本工作

要想研究好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就一定要研究好农村基层会计的基本工作。首先,归根到底,农村基层会计隶属于会计的总类之中,具有会计的基本属性,比如使用会计科目、填制相应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信息表、编制农村基层的年度报表、管理经济基础档案、办理相应会计活动交接,这些都属于农村基层会计的工作范畴。就目前来说,农村基层会计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村基层财务会计,一类是农村基层管理会计,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为农村基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持。

农村基层财务会计便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要负责编制财务报表之类的工作,其工作重点在于如实、准确、高效的反映农村基层财务状况和經济建设状况。 而农村基层管理会计主要是对农村基层相关部门的领导层提供信息的,作为农村基层内部各部门进行政策决定的依据。相较于农村基层财务会计而言,农村基层管理会计的工作没有相应的标准模式,也很少受会计准则的相应控制。

3 农村基层会计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农村基层的账务情况突发情况频频,农村基层财务人员私自亏空公款的事情屡屡发生,为党和人民乃至于农村基层经济建设带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虽说当前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会计的工作及廉政,但是私自挪用公款、私自亏空公款等违法犯罪情况仍旧屡见不鲜,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不良趋势[1]。其实,造成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农村基层会计的专业性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反应不够及时不够准确,相应的廉政政策也没有做到位。在这样的一种大形势下,农村基层会计及相应的财务人员掌管着大量的资金,严重时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农村基层的资金流动范围。

农村基层的会计基础工作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速度和质量不断加强,相应的对农村基层的经济援助和扶持政策也渐渐加大,无疑农村基层的会计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也必然加大。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如何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会计基础工作、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变得尤为重要。规范农村基层会计基础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建立、发展、完善、巩固农村基层会计工作秩序和流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会计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业务广度和深度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农村基层经济建设中规范农村基层会计的工作一定要切实抓紧、切实抓好。

4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的重要性在此不再赘述,那么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呢?“发展”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打好专业基础,提升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第二步完善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农村基层会计人员,也更好地保护了农村基层建设的资产;第三步是贯穿农村基层会计人员始终的一项任务,即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先进性、忠诚性等。

4.1 农村基层会计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会计的理论知识学习

由于我国农村基层建设的不断加强,计算机的已经开始普及,相应的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开始改变,会计电算化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笔、纸、算盘等。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基层建设的经济业务渐渐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基层农村会计人员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基层会计工作的需求[2]。另外,农村基层会计人员要主动加强财务会计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实农村基层会计工作中的实务技能。另外,农村基层会计人员还需要具备业务的紧迫感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激励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始终保持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会计知识在领先地位。

4.2 廉政建设,农村基层会计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由于是直接跟资金打交道,直接掌握着资金的流向和流动范围,为了防止私自挪用公款、私自亏空公款等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农村基层会计一定要有廉政建设,一定要遵纪守法,严格做到“不该拿的不拿”、“不该碰的别碰”,做到廉洁奉公。另外,有少部分的农村基层会计人员上岗前并不熟悉会计有关法律的相关权利和责任,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基层会计人员在处理有关农村基层会计业务时,无意识地违反了法律或者有关的规章制度。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在加强农村基层会计的同时,还要帮助农村基层会计树立相应的法制观念,农村基层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贯彻落实党的方针和基本政策,要懂法、执法,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对于违反法律或者不利于农村基层建设的行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要坚决抵制,要勇于与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做斗争。

4.3 加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基层建设中,除了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基层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加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建设。农村基层会计人员要端正自身的三观,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农村基层会计实际工作中,应依照流程来设置财务账簿,要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坚决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坚决抵制拜权主义,坚决不伪造财务凭证,坚决不做虚假的财务报表[3]。另外,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克服懒惰不求上进的思想,抑制不良的工作作风,增强其敬业精神。

加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应该贯穿于农村基层会计人员一生的,加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始终保持我国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先进性,保持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廉洁奉公,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村基层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农村基层会计工作更好地配合农村基层建设,对我国农村基层会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际农村基层会计工作处理时,一定要对加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一定要切实开展有关方面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我国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5 结论

通过对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农村基层会计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从而提出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的合理化建议,即“三步”发展战略。注意,“三步”发展战略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有机统一的。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三步”发展战略要同时进行,不可厚此薄彼,要从宏观上进行操作和把控。另外,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牵扯面极多,突发情况较多,在具体改革操作中要放慢“步子”,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从而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薄秀云. 探究農财队伍的不足与对策[J]. 农村财务会计,2015(5):12.

【2】尹庆伟,王海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素质调查[J]. 商,2014(2):5.

【3】潘秀英.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素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19.

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基层协商民主是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有效途径。协商民主机制能够充分调动社区的各类行为主体以对话与协商的方式进行理性交流,从而达成共识,既有利于推动基层社会和谐发展,又有利于协商民主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针对在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营造真协商的气氛,健全法律法规,明晰协商议事规则,建立平等包容、理性表达的政治参与平台,提高人民群众议事能力,激活多元主体活力,增强人民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实现基层自治,从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关键词]基层  协商民主  社会治理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5.012

基层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的领导下,各类基层组织和基层单位依法参与基层公共决策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实践,主要有农村协商民主、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和企事业单位协商民主等模式。基层协商民主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应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运用,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1]探索协商民主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优势和作用,将协商民主的精髓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对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有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廣泛性和灵活性是协商民主的显著特性,是其他民主形式不能比拟的。在新时代社会结构多元化背景下,协商民主具有的特性也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在新时代,可以通过推进协商民主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使参与协商各方在理性表达中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二)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将社会主义基层协商民主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全面推行开来,不仅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更是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把协商民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引入基层民主建设。而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则需要通过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形成民众积极参与、各利益相关方友好协商的社会治理局面。

(三)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有利于激发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主动性

由于基层协商民主关注的议题与基层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使基层民众积极地参与协商表决,在充分讨论后作出令大多数人满意的决策,这不仅能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能更好地解决人民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方面表达难、参与难的问题。

(四)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有利于推动决策的执行

随着基层协商民主的推进,广大民众更有机会参与政府决策,这就是决策的民主性。而通过参与其中,民众能加深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因而更容易接受这些决策,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政府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降低决策失误的成本。

二、南宁市基层协商民主实践

南宁市江南区江南街道二桥西社区成立于2007年7月,常住人口1.8万余人,该社区是南宁市委、市政府2012年邕江两岸整治时期为上岸船民提供住处的安置点之一,共安置100多户600余人,是一个有11个民族杂居的混合型社区。船民上岸初期,难以适应岸上的生活习惯和小区物业的管理模式,产生了比较多的难题与纠纷。为此,该社区在社区党委的推动下建立了“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帮助居民解决问题。

(一)建立共驻共建说事会

1.打造说事中枢。“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中的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打造一个说事中枢,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建立社区“大党委”,发挥党组织引导作用,成立说事常任理事会。常任理事会实行“兼职委员制”,辖区单位党员负责人既兼任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又是理事会委员,形成了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平等说事议事的工作模式,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2.细化说事内容。当地围绕中心任务、经济发展、服务民生、文明和谐、矛盾纠纷、班子建设等六大主题开展说事,坚持把社区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党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级重点工作部署作为“说事”的重点,注重把社区集体财务预算决算、资金安排使用、公益事业兴办、房屋拆迁改造等事关大局的大事要事列入“说事”的内容,推进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3.加强说事保障。要保障说事议事机制正常有效运转,必须有人愿意说事,有场地进行说事。首先,为保障有人说事,当地成立了说事常任理事会。其次是确定说事员,说事员尽可能扩大覆盖面,注重吸纳老党员、老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作用,同时注重吸收社区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单位代表、群众代表、社区片警、廉洁监督员、法律顾问、社会工作者、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和流动人员等,发挥他们各自的代表和职能作用。最后是保障有场地进行说事。按照“六有”标准规范说事场所,即有说事厅、有标识、有热线、有记录、有流程、有档案。通过党建工作经费、办公经费等渠道,为开展协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

(二)健全协作机制促运转

1.建立收集民情的渠道。收集民情的机制采取网格化模式。在社区中设立十个网格,建立起十支由若干名说事员组成的社情民意收集队伍。每一个网格由一支队伍负责。每支队伍通过走访、电话、短信、QQ群及微信群等方式收集民情,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上报说事常任理事会。居民也可以随时随地反映心声、表达意愿。

2.坚持规范程序,引导有序民主自治。说事程序要以“收集民意、梳理议题、确定议题、组织协商、公开结果”为规范。及时办好简单的事、常规的事,需要协调的较难较重大的事,在经过说事会议决后,及时提交到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协调,促进问题解决。最后还要公示解决结果,由群众采取季度一小评、年度一总评的方式进行评议监督,群众满意率必须达到80%以上。对办理结果未达到80%的,责令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再议再办。

3.完善同住共建机制,着眼长远常态。为了有效地联系辖区的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当地依托说事会,组织实施“先锋领导,团结人民”行动,推进“四联”活动,即党员队伍联育、社会治理联抓、文化活动联谊、服务居民联手等。如依托说事会议决定组建疍家歌队伍,共同传承发展“疍家婚礼”民俗文化。

(三)发挥说事优势服务发展

1.搭建社区各类党组织互动交流平台。“逢四说事”工作机制,需要辖区内各个单位、组织共同参与,这一工作机制促进了社区内各类党组织的交流和合作,使“体制、隶属、等级”的“高墙”被打破,也促使党的建设有了新的突破。比如,依托说事会的平台,社区与区内单位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加强了社区内各党组织的交流,常态化的活动促进了多元组织生活常态化。

2.开辟服务群众新路子。当地通过“逢四说事”的工作机制,优化资源整合配置。为促进辖区各单位形成共同解决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辖区充分发挥大党委的主导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以共同目标、共同需求来凝聚各方力量。例如,成立“群防母亲”工作组,每晚对该地区进行巡逻,确保该地区的安全稳定。这支队伍已成为维护社区安全的强大主力军,开辟了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3.畅通协商协调渠道。通过畅通协商协调渠道,辖区单位与社区加强协商协调、共治共管和自主管理,社会治理取得了新成效,辖区内单位与社区的情感进一步融合,社区也由过去的“多纠纷、多矛盾、多委屈”转变为“多唱歌、多跳舞、多欢笑、多谦让”,成了驻辖区单位和广大居民的美好“家园”。如有居民代表反映小区内偷盗现象时有发生,对此,社区“大党委”立即组织召开说事会,督促物业保安加强巡查,并在小区内加强防盗安全类宣传工作,合力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

近两年以来,二桥西社区说事会说事议事三百余次,议题包括社区基础设施维护、困难群众帮扶、社区治安和社区环境改善、邻里纠纷矛盾调解等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由二桥西社区“逢四说事会”发展而成的江南区“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成为江南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亮点,并于2018年被民政部认定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

三、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的不足

(一)协商主体代表性不够强

基层群众是基层协商民主的主体,发展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动员多个主体参与社区事务,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人人可参与关乎切身利益的协商事项。在社区协商民主的实践中,虽然说事代表来自广泛领域,但仍无法避免大多数年轻人因上学或工作而无法参加协商活动,因此大多数社区协商参与者都是退休人员或社区热心人士,由此导致协商主体代表性不够强,也使得协商成果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如果说事员是固定人员,就会导致每件事情都是同一群体参加,这也同样会导致协商主体代表性不强,从而使协商取得的结果得不到居民的认同。

(二)说事参与者专业能力不足

由于参与协商的人员多为退休人员,虽然他们有强烈的参与热情,但其自身能力仍需不断提高。如果没有协商经验或者专业经验不足,就难以有效地应对和解决相关问题。在协商过程中,协商民主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协商主体要有足够的理性,并具备偏好转移的能力。因为居民的非理性参与会使得协商过程中出现过度情绪化,比如无理取闹、偏离主题等。偏好转移的能力不足则会造成协商效率低下,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协商参与者无法全面地看待问题,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

(三)协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别基层政府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发展活动的积极性不足,因为基层政府面临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导致其消极应付,甚至抵制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另一方面表现为基层民众的参与意识不强。对大部分民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眼前的现实利益,而非公共事务,其政治参与的自发性是不足的。尤其是工薪阶层居民,由于经济压力大、工作累,无暇参与议事和民主讨论,这些都阻碍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

(四)协商成果转化不够

协商的价值意义就是形成统一意见,做出决策并推进决策的落地落实,即出台协商结果,并监督协商结果的落实执行。群众参与议事协商的初衷就是希望议事结果能有效转化到实践中,推动问题的解决,但是在当前的议事机制中,有些社区为了应付差事,存在协商结果流于表面,没有真正落实,对结果缺乏执行的评议等情况。如果做出了决策不去落实,不仅导致议事会议在促进基层民主协商中的优势无法体现,还会严重削弱居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四、基层协商民主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

(一)坚持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包括多个方面,但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要想顺利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并使协商民主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协商这个杠杆要真正撬动中国的社会建设,就必须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党的领导。”[2]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地方党委要自觉承担起协商民主建设、践行、管理和推動的责任。在基层,涉及众多主体和协商事项的社区治理和基层自治的事项,仅靠村(居)委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指出要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考虑到党组织在我国各层级发挥的领导和统合作用。

1.强化对协商民主知识的宣传。为了让民众了解并熟悉相关理论政策,必须加大对协商民主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宣传和普及协商民主,只有让群众熟悉并且掌握相关知识,他们才能认识到协商民主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2. 提高对基层协商民主重要性的认识。地方党委政府要对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不能把基层协商民主视为可有可无。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时采用协商的方式,更能强化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因为协商的过程就是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充分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去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体现了我们党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通过协商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在决策与执行过程中,把基层民主协商的成果作为重要依据,集中发挥民智,群策群力,使协商民主真正成为社会的“稳压器”。

(二)要营造真协商的气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3]是否愿意协商,是否敢于协商,这是检验基层党组织和其他各类基层组织政治勇气的试金石。基层党组织和其他类型的职能基层组织首先要有政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推进协商民主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1.必须有主动协商的意识。在新时代,地方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协商民主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协商民主和协商民主能力建设提高到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要把引领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主动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进而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要明确发展协商民主也是我们密切党群联系的重要体现。

2.必须有敢于公开的气魄。公开是协商民主的基础和前提,真正的协商民主必须以公开为前提。让一切在阳光下进行,才能有效避免暗箱操作。依法、依规完成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和其他各类基层组织要求,在让群众及时了解基层组织的相关事务的同时,也能让社会各界感受我们开展协商民主的诚意和决心。

3.必须有敢于协商的勇气。在协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质疑,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对基层群众提出质疑的决策,基层党组织等职能组织必须敢于面对,发挥群策群力、凝聚共识的积极作用,打消人民群众对决策的疑虑,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和不足;遇到持反对意见的群众,要敢于邀请他们参加协商,要有听取不同意见建议的勇气,在协商过程中,认真了解他们反对的理由,评估反对意见的合理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我们的决策,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三)要提升协商的本领

只有协商的质量提高了,才能够提高基层协商民主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有效性,因此,必须要提升各参与主体的协商能力和协商本领。普通民众都能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协商,并且具备充足的理性和较强的参与能力,这是协商民主顺利开展的前提。

1.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其他各类职能性组织的协商能力。在基层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协商民主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他们对协商民主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甚至认为协商民主会增加麻烦、影响发展,导致被动开展协商民主,或协商民主开展流于形式,因此协商质量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的转变。

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在基层协商民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如灵活采取上门协商、当面协商、会议协商等办法进行日常性的基层决策和解决基层社会矛盾。行业性组织在基层协商民主过程中,可以委托相关组织对行业性矛盾和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对于基层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难以独立解决的专业性矛盾和纠纷,可以发挥专业人才优势,邀请相关专家参与基层协商。随着网络的发展,基层协商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快捷简便的技术优势,不断提高网络协商的能力。

2.增强民众协商能力。民众只有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提高协商的效率,特别是对协商议事员的能力要求应更高。一方面要加大对协商民主理念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协商意识,增强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要重视舆论和媒体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基层协商民主的价值内涵形象的宣传。让基层协商民主概念真正入脑入心,引导各阶层群众主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让群众能够意识到公共利益与自己息息相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协商主体的培训引导。通过培训引导,让民众不断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要积极运用新的方式方法,采取民众容易接受的培训方式,比如情景式教学或者体验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的案例创设场景,让民众在模拟中体验协商民主开展的过程。或者在日常组织开展各种协商民主的时候,邀请民众列席参加,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民众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必定得到增强。

(四)要健全能协商的平台

协商民主能否常态化取决于是否有协商的平台。要通过健全平台,筑牢基层协商民主开展的阵地。所以,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类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

1.基层协商民主推进的平台需要健全。在建设基层协商平台的过程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作联动,把推进协商民主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协搭台、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的协商议事平台。

2.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需要完善。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及其运行形式、明确基层组织决策和讨论的基本原则是基层协商民主有效运行的必备条件。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要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将其打造成辖区内协商民主发展的规范化阵地,同时要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重要阵地作用。为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部门必须不断加强网络化建设,搭建网络化平台,保障群众的问题反映渠道和意见建议反馈渠道畅通。要提高协商民主的质量效果,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做到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只有信息掌握对称,协商主体的地位才能更为平等,协商主体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协商决策的科学性才能提高。因此,提高协商民主质量水平的一个关键条件就是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

3.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渠道。要注重维护传统平台,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化平台。传统平台如理事会、议事会、议事厅、议事室、协商室等是建立在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感受到各自的情感和态度。而网络平台更依赖于科技手段,网络平台为协商主体提供了更多的表达途径,不仅覆盖面广、更具灵活性,也能更好地弥补社区人员流动性大以及公共生活时空分散的局限性等问题。

(五)要完善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征。要推动协商民主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真协商,协商成果有效地转化,必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已有不少关于协商民主的文件和规定,但是仍未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这就容易导致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协商内容和对象不确定、随意性较大、协商的程序不够规范以及协商的反馈机制缺失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协商民主的实际成效。对此,除了加强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尽可能地提高法律制度与协商实践的衔接度,保障法律法规有效运行,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来保障提高协商议事的效率。

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就是基层协商民主,它是基层民主的核心,是促进协商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是一种重大创新,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整合和利用基层治理资源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能够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因而,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基层协商民主,通过发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建立平等包容、理性表达的政治参与平台,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增强人民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主动性,更好地发挥基层协商民主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報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郁波,刘婉婷.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与治理效能研究[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2):12-1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2).

责任编辑:黄传英

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一、农村基层组织的阶段性成果概述

随着我国政策和体制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我国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视也逐渐加强, 其中, 以农村“三有”目标为着眼点, 并结合“固本强基”理念, 我国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取得了以下几个阶段性成果。

(一) 完善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党支部建设, 不断促进村级干部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随着各乡镇领导班子素质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 体现出在干部选拔机制中的优化机制已经发挥出了应有的成效。经过改良选举制度和准入门槛, 村干部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更多备选人自发的开始完善自身能力建设, 不断加大对党章党史的学习。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工作态度都有着显著改善。

(二) 规章制度逐渐规范化, 基层民主法治大步前进

随着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的落地, 各个乡镇村落都摒弃了曾经的杂乱无章的管理制度, 懂得利用正确手段来进行村民管理。通过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到实际中, 党的管理逐渐变得有章可循, 人们的行为和工作也更加规范化。其中, 村民的政务参与度得到了很大提升, 大多数村子都形成了一种适合村落特征的完善运行管理模式, 逐渐脱去了曾经独裁、固化的外衣, 结合时代发展, 运用民主形式来进行村民事务的决定。

(三) 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 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需要重视的方面, 在实际中, 第一就是要加大国家的宏观扶持力度, 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决定》等相关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制度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辅助力量。对于产业领域的“领头羊”, 要着重进行培育和栽培, 争取形成一个带动作用, 更好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第二方面, 要加大经济发展载体和平台的成立。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可支撑载体, 对于这方面的解决也已经被提上日程了。伶站亭那生态工业园、城北茶产业示范园区、镇洪异地安置创业园区、城市花园小区等平台都是初见成效的成果。

(四) 加快党员能力素质的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 党员的知识能力也要随之进步与更新, 不能落后于时代的步伐。现如今, 很多乡镇都开展了“双向承诺”的形式来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试点基地。同时双管齐下进行无职业党员岗位的定责活动, 通过党员的自身作用去发挥其影响力, 带动周围村民的思想进步和意识提升。

二、目前我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在看到优势与发展的同时, 也要不忽视缺陷与不足。客观来说,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限制着其发展进步。结合实际来看, 其问题主要分布于以下方面:

(1) 第一方面就是部分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达不到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和目标。人才问题向来是各个领域发展中的最大障碍, 农村基层党组织中也是如此。很多基层干部由于文化水平较低, 对国家新形势了解不全面, 就会导致其缺乏前瞻性的视角和观念, 无法在工作中提出一些有效思路和方法, 因而不利于党组织的进步和发展。另外, 一些干部错误理解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从而做出一些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 贪污腐败、金钱至上, 损害了党组织的建设。

(2) 目前, 笔者所在县还存在着很多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 一些村落发展较为滞后, 缺乏脱贫的物质条件。着就会损害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度以及公信力, 无法真正为广大农民群众谋福利, 促发展。因此, 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地发展, 踏踏实实为农民做事, 才能真正确立它的核心领导地位, 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3)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 但是,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创新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部分农村党组织对新时代的内涵还不够了解, 对于不断变化的形势仍然研究不够, 就自然无法结合时代进程改革不合理之处。有的党员工作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缺乏新意和多元化模式, 因此就无法适应农民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

(4) 对于农村思想方面的管理上要加强对其的思想政治能力培育。新形势要求农村党员干部具备更加纯洁的对党忠诚度, 对于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和实践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们所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单一化的知识了, 而是要从培育“专才”逐渐转变为培养“全才”, 以迎合不断复杂的环境和形势。

总之, 经验告诉我们,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 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的缺陷:首先是农村改革准备不足, 人才储备不够;其次是相关人员对于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挑战认识不足, 相应的措施没有跟上;最后是某些基层干部专业素养以及党的理论知识有所不足, 实践中会遇到很多瓶颈, 得不到解决办法, 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三、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探究

综合以上观点, 结合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以下几条解决措施是非常有用的:

(一) 紧跟党的领导, 准确把握农村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第一, 要找准中心点进行发射性影响, 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 带动党员干部的发展。只有关键点找好了, 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要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 二者的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孰轻孰重, 而是要双管齐下, 一步一个脚印地共同进步。

第三, 必须牢牢把握好党建工作的大方向, 树立方向感。其中, 党的建设基本方向就是党的基本路线, 通过实地应用和真正起到相关成效, 党建工作才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加强与改善。

(二) 着眼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进步与道路探索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 提高和巩固农村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的物质基础。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物质基础, 只有牢牢把握好农村集体经济的趋势, 才能够更好地集结群众, 共同为促进农村发展助力。

一是要清晰未来发展方向, 确定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在这条路上要以群众为主, 只有群众关心的问题才是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 只有结合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才是有利于发展的精髓, 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探索之路上要不忘初心,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是要有重点,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通过以一带十的思路促进经济发展, 而不是没有重点和针对性地漫天撒网。关键就在于要树立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发展典型。其基本做法就是通过县、乡、村层层树立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来引领形势的发展。这样的作用即体现出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 也是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三) 加强以一把手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建设

农村工作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行动主体和引领人就是支部书记。支部书记是农村党支部的核心, 是发挥支部战斗力的关键, 是带领群众实现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支部书记的作用就像羊群中的领头羊以及雁群中的头雁的角色一样, 只要其能够发挥出领头作用, 身先士卒带动党员干部深入实际进行探索实践, 就可以有效带动一种兢兢业业的风气, 促进大部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 加强激励制度, 激发农村干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是要完善不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按照精减、效能的原则, 由县组织部门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对村工作人员编制数进行核定。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创新晋升机制以及相关物质激励来加大干部人员的竞争,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村干部的自身素质。三是引进“正强化”机制的应用。通过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评比表彰活动, 来对一些工作做得好的村干部进行嘉奖, 弘扬正向的社会风气, 探索一种动态管理机制, 进一步深化创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活动。四是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根据各乡镇、街道推荐, 定期选定若干经济条件困难、工作基础薄弱的村与县直机关协调帮扶能力较强的职能部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的重要基地, 其发展和战斗力的好坏对于农村发展质量和速度的高低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也取决于组织内部的领导班子, 因此加快建设一个政治上方向正确、思想上遵循党章、工作方法上高效得力、作风上正直过硬的高素质领导群体是十分重要, 最后, 笔者相信, 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会获得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不断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对农村工作进行开展和管理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堡垒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 作为党的代言人和执行者, 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1] 郭海燕, 徐皓.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创新[J].党史博采 (下) , 2018 (12) :37-38.

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对农村建设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农村电气化建设。我国农村地区水能非常丰富,技术可开发量非常大,鉴于此,笔者针对“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的做法以及成效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再对“十二五”期间水电农村电气化的建设进行总结,供读者参考,以利于我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更好发展。

关键词:水能源;农村;电气化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就大力倡导自建小型水电站,以便自用。上个世纪末期,党和国家开始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建设。“七五”到“十五”期间,我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不断努力,到“十一五”期间已经超额完成了规划的任务,由此可见,我国在发展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科学合理的管理。

1 “十一五”期间我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的做法以及成效

1.1规划科学合理,实施过程精准细致

我国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当地特点的建设规划。在遵循流域综合规划的基础上,突出水能资源合理、有序、科学开发的同时,电气化建设在规划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特色以及专业特色。在规划初级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确保电力电量平衡、统筹水量平衡,它的核心是电力发展。“十五”到“十一五”期间,我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中,和谐、统筹的理念更加彰显,突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水电建设所解决的“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的主要意义;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进行妥善处理,要综合协调供水、发电、生态、灌溉等一系列方面的用水需求;保护生态环境,以便水资源可持续的利用。

1.2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科学有效地促进了发展的步伐

各个不同地区都在电气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他们总结了许多可行性的方法和措施,并被国家政策采用和推广,科学有效地促进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发展的步伐。例如,实行“谁建设、谁就来管理、那么谁最终便会成为受益者”的方针以及“小型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的方针;在一些相对来讲比较贫困的地区,农村水电项目作为一项扶贫项目来进行实施,并将其纳入到国家扶贫资金支持的范围等一系列的方针和策略。在这些方针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解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发展的速度。

1.3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实现协调发展

在农村各个不同地区电气化建设都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便增加农民的收入,帮助农民快速的致富:首先,倡导农民大力兴建水电站,支持农民以占用土地的形式来进行相应的入股,再者是采用租赁的方法定期向农民支付对应的租金,将建设的农村水电工程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其次,将水电农村发电、供电的低成本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采取就近供电、就第成网,如此以来,科学有效地缓解了大电网无法延伸到边远地区用电紧张的现象,进而有效解决了这些地区的缺电、无电的问题。再次,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是目的,但是,科学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是水电工程建设的前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将农村水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优化配置是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至始至终都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办电”和“治水”的有机结合,大力培养“以水促电。

2 “十二五”期间我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优势

我国拥有良好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基础,在我国大力发展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已经拥有几十年的发展史。在各个部门之间以及组织领导的配合协调方面,各项机制都比较健全,职能分配相对来讲都比较明确,责任都落实到位;在筹措资金方面,财政补助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作用,又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还吸纳了各种社会资金,对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服务和管理方面,以科学的眼光坚持贯彻落实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策略,进而在观念上得到了一定的转变,树立可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意识;有关人才培养方面,从农村水电建设的实际状况出发,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等的良好机制。在拥有良好建设基础上,我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得到的高速发展,解决了大多数农村用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 结语

在我国要想使农村得到快速的发展,首先要发展农村水电,不断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步伐,因为,水电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在农村水电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理念,并结合当地的经济建设,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近一步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以便我国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中兴.在全国农村水电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3(08):12-17.

[2]陈晓健.浙江省农村水电财政投入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2(07):19-23.

[3]靳志广.石家庄市农村水电安全管理方法[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2(10):38-41.

作者简介:崔寒,长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农民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事关党的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毛泽东农民利益维护思想,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历程中所形成的关于农民问题的经验总结。深刻总结其理论精髓,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实现经济利益是农民利益维护的根本保证;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民利益维护的内在动力;强化法律制度建设是农民利益维护的坚强基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民利益维护的重要依托。毛泽东农民利益维护思想,对当前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有着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农民利益;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其本质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毛泽东农民利益维护思想,着眼于农民问题的解决,着力于农民利益的维护,在动员广大群众投身革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当前,改革发展转入攻坚阶段,农民利益维护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妥善对待并合理维护农民利益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现经济利益是农民利益维护的根本保证

经济利益问题始终是农民利益的重要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维护农民经济利益集中反映在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上。正如毛泽东所言:“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1]。大革命失败后,党逐步认识到农民是工人阶级最重要的同盟者,是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毛泽东的努力下,全党就此达成了一致意见,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明确指出:“农民问题,在无产阶级领导的世界革命,尤其是在东方的民族革命运动中,占一个重要的地位。”[2]因此,要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必须解决他们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3]为此,党领导广大农民奋起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得农民有了获得土地的资格;毛泽东还通过“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来总结分析分配土地的经验,提出按照人口的多少、土地的肥瘦来分配土地。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分到农户手中,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经济利益的强烈需求,也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投身革命,保卫胜利果实的热情,赢得了农民对党的革命事业全心支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农民经济收入实现倍增目标。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增加农民群体经济利益,就要从提高其经济收入方面着手。要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品种和额度,减轻农民负担;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继续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鼓励农民多种经营,探索农民增收新渠道。

二、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民利益维护的内在动力

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民利益维护的内在动力。党历来重视发展农民文化教育,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党创立伊始,1924年,共产党人澎湃在广州创办了一所面向农民的特殊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农讲所)。这所学校面向农民传播革命先进思想,以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为宗旨,党的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先后在这里授课,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农民先进分子,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开展。此后,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同志睿智地提出,改善农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在对待如何发展同农民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形式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发展文化要有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4]。因劳苦大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占社会的绝大多数,我们只有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对我们满意,确保他们的利益,才能巩固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内形势的日渐好转,毛泽东便向广大农民发出号召,鼓励他们投入到学习文化知识的活动中来,鼓励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扫盲学校和文化学校。于是,农民白天田地劳作,晚上去夜校识字读书。在“三五”计划完成后,我国的文盲、半文盲人数大为下降,人口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明显提升。此外,党还通过文化标语、广播宣传、大众读物等形式,向农民通俗易懂地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用社会主义先进理论武装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

现阶段,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着农民收入能否增加。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因此,维护农民利益,就要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方面着手:一要号召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各类农业培训工程,学习吸收先进科技成果,并与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二是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意识,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精神;三是政府要制定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确立实施目标,加大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切实组织实施好各类新型农民培训形式,如新型农民创业培育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等。通过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他们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水平,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才是维护农民利益的内在持久动力。

三、强化法律制度建设是农民利益维护的坚强基石

毛泽东比较注重通过强化法律制度建设来维护农民利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后不久,1928年底,湘赣边区政府便制定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从法律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此基础上,1929年又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对农民土地政策进一步修改。苏维埃时期,在毛泽东的支持关心下,1931年苏区政府制定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在法律层面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它在经济上主张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要把田地分配到广大的贫农、佃农手中。此外,还取消所有强加在农民身上的不平等的苛捐杂税,打破地主阶级、封建势力在乡村的统治,让广大农民翻身,在政治权利方面享受平等待遇。此后,毛泽东在总结乡村苏维埃政权工作的经验中,提出乡苏的一切工作,要以保证满足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为原则指针。他指出:“应该朝着最能够接近广大群众,最能够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苏维埃工作的原则。”[5]除此之外,苏区政府先后颁布施行了多项政策法规,制定了包括宪法大纲在内,涉及刑事、民事、土地、婚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约一百二十余部。从农民权利保障、开展农村社会救济、兴修农田水利等方面进行细致规定,明确政府应尽职责和农民应有权益。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又陆续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众多法律。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维护了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构筑了坚定的群众基础和制度保障。

维护农民利益,要与时俱进,加快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步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利益维护面临新的问题,一些事关农民利益的法律条文亟待修订完善。维护农民利益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党的一切工作离不开人民,党工作的一切更是为了人民。”[6]确保农民利益得到有效维护:第一,必须根据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及时制定完善农业领域的紧缺法律,确保农村事业发展有法可依,改善我国农村领域相关法律不足现状;第二,必须加快法律制度改革,修改一些过时的法律条文,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调整现行土地管理法等;第三,必须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宣传力度,让法律深入农户,让农民学法、守法、懂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四,必须重视农村基层法律援助服务机构和相关法律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政府财政支持与社会慈善行为相结合的法律援助模式,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

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民利益维护的重要依托

什么是农民组织化,它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简单地说就是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政治上,广泛动员,组织起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在经济上,整合农业生产闲置资源,以共同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挑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旧中国,一方面,封建专制统治占主导地位,农民政治地位极其低下,生存权益难以得到维护,成为被地主阶级鱼肉的对象。同时,农户长期分散化、粗放型经营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并且,在雨雪虫害等自然灾害面前,由于组织程度较低,农户抵御灾害能力大大减弱,农民往往处于困难无助境地。针对这一状况,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自身过于分散,力量薄弱,只有把他们组织起来才能应对共同的敌人。为此,在党的领导下,1921年浙江萧山衙前村率先成立衙前农民协会,迈出了农会发展的第一步。此后,各地农民协会纷纷成立,广大农民开始逐渐参与到维护自身利益的斗争中。在这一时期,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正如毛泽东在1927年所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强调:“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7]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面前,毛泽东亲自领导并参与农会组织的建设,号召广大农民依靠团结的力量来维护自身利益。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他又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提出采取贫民团、贫下中农协会、合作社等方式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

苏维埃时期,根据革命形势需要,农会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团结民众开展政治斗争方面,如打击土豪劣绅,参与政权建设等。农会既“是农民群众的战斗组织,也是教育农民、领导经济与政治斗争的指挥部。”[8]除此之外,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也进行了诸如修桥铺路等一定程度的经营。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1933年毛泽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长冈乡调查》一文中,他提到了当地群众发起的犁牛合作社。毛泽东认为通过互助合作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耕牛缺乏的问题,是值得推广借鉴的一种农业生产方法。在毛泽东的主张建议下,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很快在中央苏区推行开来。抗日战争时期以后,农会纷纷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多种合作形式。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民政治地位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为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可靠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农业经营体系要实现组织化。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这是我党在新时期对毛泽东农民组织化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符合现阶段农业发展实际的正确决策。地域上的分散性,加之农户家庭模式经营格局,使农民天然地处于一种无组织的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需要。要改变这一现状:第一,必须提高农民合作化水平,推进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重视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第二,完善农业组织化服务体系。在农产品加工方面,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第三,培育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各类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代表农户群体同市场购买者开展商谈议价等业务往来,提高农户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而争取人心的关键,是我们的施政方针和策略必须求取‘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9]可以看出,政治成败系于人心得失,赢得人心重在谋利为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富裕小康这个最大公约数是中华民族圆梦百年梦想的关键所在。在推进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才能真正达到国富民强的全面小康总体目标。因此,在充满变革的时代浪潮中,我们更需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维护农民利益思想,重视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做到维护农民利益永不停滞,发展农民利益永不满足。

参考文献:

[1]斯诺文集:第1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08.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39.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3.

[6]闫勇,王丽霞.弘扬张思德精神优化党的工作作风[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21.

[8]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36.

[9]林学启.人心是最大的政治[N].学习时报,2015-08-03(A3).

上一篇: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会计准则意义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