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4-07-21

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所要面临的班级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也会遇到新的挑战。现在的学校班级管理工作重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班级管理中缺乏凝聚力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处在独生子女家庭,平时在家里所有的“资源”都是个人独享,从而缺少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也缺乏彼此之间的沟通经验,所以很多时候学生之间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办法做到和谐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对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也缺乏参加的积极性,这就造成现在的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效果不显著,也缺乏应有的凝聚力[1]。

(二)小集体,小团体现象普遍

依据现在校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分析,当前学生的服务意识普遍不强,很多时候考虑问题的前提是要对自己或者是熟悉的人有利,在学生中间往往会形成三五成群,人数不等的小团体,对于整体的班级管理工作关心程度往往不高,这就形成了在一个班级的大集体内形成了很多小的团体,缺少班级主人翁意识,班级管理工作往往得不到顺利的展开。

(三)班级内学习气氛不浓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往往刚上学就处在高压的学习状态之下,特别是在面临升学的阶段,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在这种长期的压力之下,很多学生内心深处就出现了逆反和厌学的情绪,虽然人还是在课堂或者是学校的学习环境里面,可是“心”早就脱离了学习本身,这就让学校的学习氛围出现了不和谐的状况,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不懈余力的制造或者引导学生的思维去进行学习,而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课堂上的教授知识,而不去主动地做学习的主体,导致班级内的学习气氛不断地被淡化,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从而导致班级学生的学习管理质量不高。

(四)班级内良性竞争较差

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班级内的学生和班务管理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上思想上的良性竞争,或者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成绩纪律上的竞争都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利促进因素,可是有些时候这种竞争存在一定的不良性。在奖励和荣誉的刺激下,学生有的时候只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对同学漠不关心,对利益以外的事情高高挂起,这种恶性的竞争气氛下,对于学生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也很是不利。

二、改善新形势下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现状的对策

(一)完善学校班级管理制度

将学校的班级管理制度完善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让班级管理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出作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把班级管理制度贯彻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要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民主参与制度等规定一并加入其中,在班级管理制度制定完成后,要对制度实施中的落实工作做重点监督,要对管理制度做到严格的执行到位。

(二)班级管理工作中要组建合格的干部队伍

班级的管理工作需要执行人员,要确保班级管理制度的高效进行,就需要组建一支合格的班级干部队伍,可以更好地帮助班主任完成平常的班级管理工作。

(三)班级管理工作中要营造更好的班级氛围

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级内的每一个同学都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自发地参与到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去,要和学生多做沟通,准确地掌握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状态,制定更符合学生预期的班级管理目标和制度,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为班级管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班级内的学生可以在这个环境和氛围中,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去,同时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四)班级管理工作重要较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现在学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都相对较重,学生们的在校时间基本上都安排地满满的,除了中午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上课,班级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虽然每天见面,但是缺少学习以外的交流和沟通,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没办法做到足够了解,这就直接导致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想要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需要班主任跟过的和班级学生做思想上的交流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课内课外关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对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做到足够的尊重,并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予以采用。师生关系的和谐可以让班级的管理工作事半功倍,也能更好地促使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3]。

三、小结

现代学校的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其中祈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挂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起到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好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新形势下,学校要面临的班级管理工作的挑战更大,为了更好的提升学校的班级管理的效果和质量,需要管理者和教师针对现在的发展现状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从而更好的解决班级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要积极的提高班级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积极性,让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为学校的班级管理做出努力。

摘要:学校管理的最基本构成单位是班级, 班级作为学校在进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极其重要的。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也要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 让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做到与时俱进, 以便更好地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本文根据新形势下现在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 并根据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 从而对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班级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运生, 杜富广.班主任实用工作方法[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 (9) :34-35.

[2] 许冠忠.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体构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 :77-79.

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班级管理在一所学校中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与时代发展相交融,学生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与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学班级管理工作愈加变得有挑战性。文章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困境出发,针对如何在中学班级管理中有效地构建新模式提出了建议,以期可以应对中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挑战。

中学   班级管理  自主德育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是整个学校发挥教育功能最基本的单位。教师经过长久的教学实践积存下很多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产生了班级管理的传统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班级管理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变革,中学生的自主性以及独立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已愈加难以应对现代教育管理的挑战了。探索中学班级管理新模式在未来的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

一、自主德育的提出

何谓自主?汉语词典对自主的解释是:“自己作主,不受他人支配。”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自主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自主”是属于一种个人的“自主”,是个人在活动中所处位置的反映,是个人对于自身行为操纵的权力,是一种“内在的自由”。自主德育强调在德育建構活动中把教育对象看作具有自主观念的独立个人,具备自主性、主观能动性与创设能力。因此,自主德育就是受教育者在学校德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握主权、操纵自己行动时所产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只有当自我发展之后,个体自由地决定行动目标约束自己时,才能构成自主德育。

2001年,浙江省东阳市中天高级中学提出研究“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课题的内容是:在学校实施学生班级自治,让学生当“班主任”,自主管理班级,以此促进学生民主管理进程,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一年后,课题研究成果问世。浙江省教育厅对中天高级中学的德育科研工作作出高度评价,在省三级重点中学的评估验收工作中成功通过,成为浙江省首所民办重点高中。中天高级中学的成功实践让自主德育逐渐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二、自主德育视角下班级管理的特点

自主德育视角下的班级管理模式与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不同,它是一种在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现今教育中别具一格的中学班级管理模式。

1.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体意识强的学生求知欲强,关键在于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尊重。尤其是中学生,主体意识逐步增强,要求在自身参与的活动实践中获得对自身行为的操纵权。而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包办一切的管理模式,不仅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往往还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的排斥。

相比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自主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把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价值追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中所不能做到或者没有做好的。

2.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

学生的主体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上。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以及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趋提高。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从小开始接受的教育,而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主体能力,依赖心理严重,缺乏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自主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班级管理,尊重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把学生看成被动客体的观念,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3.维护和保障学生的主体权利

学生的主体权利主要表现在教育实践中。传统德育和班级管理经常把教材内容当做是唯一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灌输,未能充分重视学生主动、自由地发展,剥夺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权利。自主德育视角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维护和保障学生的主体权利。当代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存在极强的反抗情绪,因此,教育要保障学生主体权利,包括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选择权利,有更多决定自身行为目标的权利。

三、自主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构建

自主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构建,就是依据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要求,扬弃束缚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条条框框,给学生一个民主管理的支点,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即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那该如何构建自我管理模式、保证受教育者主体性呢?

1.前期准备

(1)致力培养“德育渗透”的教师教学精神

教书必先育人,德育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培养人的作用,班级管理是德育工作的渠道之一。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有所转变。将教材的知识与德育相结合,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己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让德育在教学过程中无形渗透。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与学生相处时,进行榜样式德育。通过严格要求自己,形成榜样力量,引导学生主动向榜样学习,感受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思想,使德育内容在学生心中自觉内化,构建出由教师转变教学目标,实施德育渗透,学生学会自我认知的自主德育模式。

(2)努力构建“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学生经过自主德育,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开始“放权”,让学生民主管理班级,教师由之前的前台执行官转换为幕后指导员,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掘。学校更要建立起严密、完善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处理班级管理工作。在自我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分配好班级工作,落实分工,各负其责,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管束能力。在年纪相仿的学生之间,相对教师的被动管理,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更易认同教育目标和产生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

(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学生学会自我认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之后把学生评价也交给学生自己,以自我评价促进自身发展。比如,设置学生个人的自我管理档案,包括学生在民主管理班级期间的班级工作完成情况、是否遵守班级自主管理公约等,科学地设立加分减分项,加强对分数计算结果的利用。学生在自我管理班级实践中的成绩由自己打分,逐渐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再逐步完善自己。

2.实施途径

(1)制定民主班级制度——有章法

班级制度是指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种规章制度。教师让学生民主管理班级,必须要有班级制度作为约束,为学生的自主性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作指导。但制定班级制度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参与,采用教师、学生“群体决策”的方式。比如,对每项制度的制定,班主任需要把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要求和学生的需求相结合,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在班会课上和学生一起讨论,并改进不合理的地方,补充学生没有想到的方面,然后集体投票表决。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制度,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受到的重视。经此途径制定的班级制度,不仅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自主管理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全方面的成长。

(2)实施自主层次管理——提能力

层次管理、分工明确、各司其责。通过教师任命或者学生自荐,确定班级的学生干部,并且形成以班长为中心的下设几个部门的班干委员会。明确每位学生干部的职责和分管的区域。比如:班长负责班级活动的组织,安排各部门的工作。各部门的负责人安排本部门的成员完成各自的工作,并且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层次管理、层层追责。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有层次的学生自主管理,可以锻炼每一位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学生的实践能力。

(3)落实自我多元评价——增动力

每天晚自习之前用20分钟在班级展开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按照在民主管理班级期间的班级工作完成情况、是否遵守班级自主管理公约等情况,自己打分或者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打分,评选出优秀班干、优秀部门、行为规范学生等。制定多种评价、鼓励的机制,及时地让学生得到鼓励,既能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班级是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行为等功能。因此,班级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当下价值多元化、信息海量化、社会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中学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给中学生创造一个成长成才的环境,成为当前国内普通中学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总而言之,推进中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班级管理方式的变革,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来江生.构建自主发展德育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長[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

[2] 印贤文.推行自主管理实现自我发展——“体验—感悟—发展”自主德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5(08).

[3] 张典兵.论学校德育模式及其现代转向[J].教育导刊,2014(08).

[4] 魏书生.最好的管理是让学生自我管理[J].江苏教育,2017(39).

【责任编辑  郑雪凌】

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夜空因群星闪烁而璀璨,大海因百川汇集而阔大,班级管理因小组合作而出彩。随着人工智能,新科技时代的到来,合作能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这就对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班级管理的方式更加有效是当下教育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新时代;探究性;教学模式

引言:随着科技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合作共赢这一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根据这一潮流,在教学管理的方式上,也应该去加以引用。而班级是现代重要的一种教学结构的组织单位,班级模式代表的这种合作思维是教师在管理模式上应该注重的地方。面对新时代下的新任务,在这里对于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的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以下陈述。

一、强化探究性的教学模式

探究性的教育模式是最近教育界新推出的一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这一模式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多领域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帮助学生去增强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的管理方式,有着相关联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开发,增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调动教学氛围。在管理学生和讲授新课的同时,增强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目前学习能力的养成,还有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一个重要的培养作用。比如,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课堂问题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进行调研和探究,运用所学的知识,换位思考,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解决办法又是什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行为习惯,改善学生的不良习惯,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帮助班集体管理更好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生的生理状况是思想接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还在懵懵懂懂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在生理上开始像成人过度,但心理还是不成熟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青春期,情绪敏感多变,性格极易走向极端,易暴燥,易发怒,对于这个旧式的管理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一点,班级的管理者应该格外的注意。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不仅仅是要重视自己的管理作用,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根据学生的改变而适时的调整管理模式,一切的一切要以学生的身心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而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新模式,就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的非常明确,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有了更加精准的定位。教师在合作探究的管理模式下,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班级管理的民主性,使班级管理的效率大大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营造新型师生关系,开创新的学习风气。

三、展开创新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时代的进步往往是飞速的,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去适应这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学管理的方式也要及时的进行变更。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力量能能做的太少,所以在教学模式的探究中,要注重学生之间合作,班主任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还是一个班级的创新者。现代化的发展,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死板,教育界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善于学习的人,才能乐于施教,教师的成长,往往会带动一个班级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

四、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学能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应该多注重学科的实际意义,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注重学生全方位多领域的多元化思想发展。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教学条件,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操作活动,多给学生展现自己操作成果的机会,让学生的努力和智慧得到认可和赞扬,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路程,使教学模式从简单的教和学到实践主动探索模式。合作式的班级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究,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管理模式对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模式开启了良好的开端。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的探索欲望和研究兴趣,为未来人才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开展小组合作有关的校园活动

班主任在建设班级体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氛围,学校也应该积极的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能性。比如学校可以举办班级集体比赛,打篮球,接力跑等合作项目,有助于班级的凝聚力和班级的互动性的增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使同学们在不同的班级中都有一种归属感。教师也应该不定期的举办班会或展开班级调研,积极主动地了解班级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解决。采用教学管理的新模式,要增加学生对于不同情景下的適应能力,增加学生对于教学管理的认同感。

结束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综上所述,在小组探究合作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了显而易见的增长,要想在班级管理上做的更好就应该在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方面上做出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更具具体的情况做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金莲.核心素养下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班级管理的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2):435.

[2]李现风.初中班级管理中融入小组合作管理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0,(13):5-6.

[3]李智周.基于合作学习模式下初中班级管理方法[J].考试周刊,2018,(69):184.

[4]林胤志.小组合作模式管理初中班级的探索[J].中小学班主任,2020,(1):43-46.

(习水县第九中学)

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编者按〕2009年初,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发科研究员和他的团队,率先提出了“心本教育思想”,并提出学校教育要从“人本”走向“心本”,要从“师本→生本→心本”和“班级心本管理”的观念转变,提出教育“以心为本位”“心育乃教育之母”“育人先育心”等教育理念。心本教育思想、理念的提出,是十多年来广东心育的思想结晶,是广大中小学心育工作者的实践总结和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论提升。

“心本教育思想”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同仁的关注与讨论。本刊特开辟“心本教育论坛”专栏(本期刊登两篇文章,今后将陆续选登这方面的文章),探索心本思想的内涵和意义,旨在引起学校重视“心本教育”。

〔摘要〕自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各地中小学轰轰烈烈地掀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效果,但都停留在普及和推动的阶段层面,很少从教育理论的深度予以探究。我们认为,要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和地位作用,必须倡导“心本教育”思想。

〔关键词〕心本教育;人本教育;传统教育

一、何谓“心本教育”

(一)心本教育思想的内涵

何谓心本教育?心指“心品”,心本指以“心品为本”。何谓心品?它是指人的心理品质,包括人格、心态、认知、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

心本教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面是指对学生进行心品教育;第二层面是指教育以心为本,以心为先,从“心”开始的教育思想。第一层面的含义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推进而越来越被人熟悉和接受,而第二层面的含义还是一种新颖的主张,也将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第一层面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即对个体进行心品教育。所谓心品教育是指对个体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的教育。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包括需要、动机、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等多个方面。所谓心态是指人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之后所反映出来的心境状况。由于个体接受心理教育程度和自我心理修养程度的不同,对外界事物所反映出来的心态就不同,因而人的心态可表现为和谐心态,也可表现为不和谐心态,或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所谓素能是指人的心理素能,即个体的心理素质和由心理素质所引起的能力状况(包括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个体的心品有差异,每个人的心品素质不同,甚至有个别人的心品还存在严重缺陷。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的轻重不同,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不同。可以这样理解,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心品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个体的心品素质。

第二层面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概念——即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方法。认为教育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而人的心理品质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才有人的良好的生存、发展可言,因而教育要以心为本,从“心”开始。

心本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包含如下的概念:

1.心育乃教育之母。教育以心为先,从“心”开始,实际上就是强调育人先育心、心育乃教育之母的理念。一个人的心本状况,直接影响到教育效能,即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例如学习心理品质、品德心理品质差,则学习成绩差、行为表现差,智育和德育难有效果。一个人的心本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和命运。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是由自我认知、个性、自信、情感、意志等因素所构成和反映的,这些因素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心品素质,影响人的学习、工作、行为和人际关系,从而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心品教育是根本,教育要以心品教育为先,心育乃教育之母。

2.“两元结构”与关系平等性。首先,心本教育思想认为,无论是教育关系、管理关系或是工作关系、人际关系,都是“两元结构”体系,即教育与被教育关系、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下级与上级关系、亲子教育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夫妻之间关系,都存在“两元结构”。其次,心本教育思想强调两元之间的关系平等性,即强调两元关系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以谁为主、以谁为中心之说,也即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父子(母子)之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心际之间的高低和等级。

3.“共同愿景”与认知统一性。企业管理学将心本管理思想作为管理学的第三次理论革命——企业管理从“物本”“人本”走向“心本”的管理。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管理学提倡“以物为主体”的管理思想;到20世纪60至7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出现,企业管理学提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进入21世纪初期,企业管理学提倡“以心为主体”的管理思想,主张管理“以管心为本”。因此,心本管理思想有一个概念:企业管理围绕着全体职工一致认同的企业发展目标来开展。这样,企业管理过程就形成一个全体职工一致认同的“共同愿景”,也叫“共同心境”。这是心本管理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

心本教育思想认为,“共同愿景”或“共同心境”实际上是人的心理认知统一性。没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元之间的“共同愿景”和心理认知统一性,教育是难于施展和难有效果的,故心本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从“师本”“人本”走向“心本”。为此,心本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共同愿景”与心理认知统一性。

4.“以心为轴”与教育向心性。传统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教育教学过程学生跟着教师转,结果造成师道尊严,制约学生人性自由和约束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校教育管理有时出现对学生的人格伤害、自尊诋毁和人身体罚。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认为教育教学要从学生的生存、发展需要出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而展开,结果造成教师难于施教,班主任不敢严格管理,造成班级管理出现“小霸王”“小捣乱”。心本教育思想认为,教与学是一个整体,不可人为地分割,教育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教与学之间就像两个星球相互绕着运转,谁都不能偏离运转的中心,否则教学无法运转,而这个运转中心就是“以心为轴”。教与学之间围绕心轴运转,不被离心力所抛开,靠的是师生的教育向心性,即共同目标,而共同目标联结师生之间教学的心际,才能保证教学相长。教育只有以心为轴,以心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教学关系才能正常运转、和谐运行,教育教学才有最佳效果。

5.“从心开始”与教育基础性。首先,心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载体。人的自信靠心,情感变化靠心,意志力靠心;人的感知靠心、认知靠心、思维靠心、思想靠心、信仰靠心、道德靠心、信念靠心;人格实际上是指人的心品,个性是指人的心性。由此可以说,心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载体,心理机制是人的心理现象出现、变化的支撑。其次,心是人的认知的宝库。人的认知靠心,认知实际上是心的认知;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认识或态度的改变,实际上是心对事物的认同。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心理咨询中常常采用的认知疗法,就是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来进行咨询和治疗的。再次,心是人的行为的驱力。人的认知决定人的行为,而人的认知靠心,因而心是人的一切行为的驱动力。例如,教育靠心、学习靠心、工作靠心、人际关系靠心、生活态度靠心。最后,心品决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质量。人的心品素质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故有心态、心象、心际、心机、心容的优劣之分;也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人的行为的质量,故有行为好坏的后果。因此心本教育主张教育要“从心开始”,充分注重心品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6.“双重需要”与教育目的观。一直以来,人们一直因教育究竟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还是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而争论不休。争论的实质是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问题。心本教育认为,教育既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又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人和社会发展“双重需要”服务。

然而,教育究竟能否做到为人和社会发展“双重需要”服务呢?心本教育认为,第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既然不可分割,就有教育发挥作用的可能,关键是教育目的不能偏倚人的发展或偏倚社会发展。第二,教育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还是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问题,实际上是人对教育的认识问题,也是人为地将它分割来认识的问题。既然可以将它分割来认识,就可以将它作为整体来认识。第三,教育通过对每个个体心品的培养,从而促进人的心品素质的优化,每个个体的心品素质优化了,就能调适“自己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就能协调自己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相合拍。这好比“大合唱现象”,每个合唱队员的音乐素养、合唱技巧提高了,就有可能演绎并合唱出一支和谐的优美歌曲,而一个没有经过任何音乐素养、合唱技巧培训的人,他无论如何都无法调适自己的音色去跟整个合唱队伍相和谐。因此心本教育认为,教育通过优化人的心品素质(从而也提升文化素质),就能够协调和实现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

(二)心本教育思想的实质

第一,心本教育是心品教育。这是狭义的心本教育,是指学校以培养学生良好心品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方法为途径的以培养“健全人格、良好个性、和谐心态”的心品教育。狭义的心本教育也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心本教育是实践活动。心本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探索。近十多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实践活动。其广泛性见诸三个层面:一是教育心理学层面。主要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二是管理心理学层面。企业将心本管理作为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企业管理从“物本管理、人本管理”走向“心本管理”的实践活动。三是社会心理学层面。社区建设以开展“和谐心理、和谐环境与和谐社区”的实践活动。

第三,心本教育是教育理念。广义的心本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理念的本质是心品本位观,强调教育以心为本,从“心”开始,强调教育要“入心见效”。心本教育理念认为,育人先育心,只有人的“心品”好,才能最有效地接受教育,才有人的知识、文化、能力等的素质,也才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因此心本教育是教育理念,是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

二、为何要倡导“心本教育”

(一)心本教育是对人本教育的深化

1.对人本教育思想的认识和反思。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核心是“以人性为本位”,强调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充分考虑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将“人”的需要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强调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人的存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权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维护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客观地说,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现,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传统教育思想的一次大挑战和大冲击。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且促进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于人本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理解上和执行上的异化,导致人本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误区:(1)忽视“人的心品”的作用。人本教育思想在充分强调人的发展、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同时,忽视了人的心品培养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的内心世界的构建。(2)过分宣扬“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人本教育思想过分宣扬“自我实现”,过分宣扬个体价值,使个体在意识上造成“以我为中心”和“自我膨胀”的心态,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在行为上有过分的“自傲、自负、自私”表现,凌驾于团体法则之上,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严重影响群体、集体的内部和谐,这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团队协作精神背道而驰。(3)片面强调“发展个性”的优先权。人本教育思想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片面强调人性而忽略心性,过分强调“发展个性”,使个体在情绪上过于浮躁、激动、消沉,容易造成内心的不和谐、不宽容、不平和,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个性上过于极端、孤僻、高傲,容易形成与他人沟通、交往的障碍,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自身发展,严重的“发展个性”会造成人格障碍。

2.心本教育与人本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争议的焦点:教育“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还是为社会进步服务的价值取向之争,也是培养“个体本位”需要的人或是培养“社会本位”需要的人的教育目的之争。人本教育思想提倡“自我实现”价值观,将教育价值全部集结在个体身上,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教育必须从人本需要出发;认为“发展个性”才有个性自由,才有人的发展需要。人本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是为个体的生存、发展服务,大力提倡培养“自我表现”“发展个性”的人。这显然与社会本位价值观发生冲突,也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团队精神、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不相协调。

心本教育思想与人本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观上不同:对于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心本教育目的观强调:第一,心品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为社会服务的外在表现的魅力,人的“心品本位”决定人的生存、发展。第二,认为人本教育目的观所培养的“自我表现”“发展个性”的人难与“社会本位”需要共融,甚至难与他人相处,难以达到“自我实现”。 第三,心本教育目的观主张培养的“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的人——能以良好心品与“社会本位”需要共融,调适心态与他人和谐相处,最终达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3. 心本教育是对人本教育的深化。心本教育强调“心品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目的观,认为人的整体品质以心品为基础,“心品本位”决定着人的一切后续的生存、教育和发展的成败。心本教育思想对被教育者的贡献是:给予学生今后的本位发展、适应社会本位发展所需要的法宝——心品。心本教育理念对教育的贡献是:填补了人本教育思想忽视“人的心品”构建的空白,弥补了人本教育思想的某些局限,从而架起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桥梁,使人与社会相统一,缓解人与人的矛盾。因此,心本教育是对人本教育的反思、批判和发展、深化。

(二)心本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修正

1.对传统德育的认识与思考。传统教育观从“社会本位”需要的价值取向出发,主张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主张教学以“传道”为中心,传统德育是传统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的社会化”的工具,其目标是改造人性,培养满足“社会本位”需要的“社本人性”的人。然而,必须承认这一客观事实,人性是相对稳定的,是难于改造的;因而“改造人”的过程是艰难的,“被改造”的过程也是难受的;“被改造”的难受必然使个体在主观意识上产生对立和抵制心理,从而消弱道德教育效能。另外,个体的道德水准越高,对自身要求越严,则越容易出现情感上的问题。例如,在赡养父母上,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一旦无法满足父母要求,道德责任心强的人比道德责任心差的人更感到心里难受。这是传统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必须承认又一客观现象,道德教育的“社本人性”与人本教育的“人本人性”是一对矛盾,时常使人的内心、意识出现情感冲突。从理论上说,“德性”与“人性”之间,道德教育与人本教育之间存在相悖问题。而人本思想提倡“自我实现”“发展个性”,则助长了学生与社会德性、道德规范之间的心理矛盾,加剧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冲突,有时还导致了学生的行为偏差。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时常出现道德思想教育强调“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而到了人本思想教育,又强调“以生为本”“人的需要”“个性发展”,造成教师无可适从,学生一头雾水。说到底,这是道德“社会本位”教育与人本“个体本位”教育之间撞车的结果,是道德教育碰到的尴尬局面。

2.心本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修正。人本教育思想无法修补传统教育的缺陷,无法消除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无法解决德育的自身局限,更无法缓解与道德教育之间的撞车冲突问题。心本教育以心品为本位,能够调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和谐,促进了教者与学者之间各种心理需求的融合,确保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心本教育使学生能够以健全人格,去对待传统教育的缺陷问题;能够以良好个性,来修复德育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能够以和谐心态,去克服传统教育与人本教育之间产生的矛盾。因此,倡导心本教育,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是对传统教育的修正。(稿件编号:100520005)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510631,电邮:wufake@scnu.edu.cn)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小学班主任工作繁琐,只有下对功夫,班主任才能管理好班级。本文具体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应在哪几个方面下功夫,才能使班级管理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關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观察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我们就要选择好的管理方式、下对功夫,以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构建和谐班集体。

一、在创新上下功夫

小学班主任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班级管理方式,班级才能变得有生机、有活力。首先,班主任要不断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只有自身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指引他们去解决问题,从而为管理班级打下良好基础。其次,班主任要注重提升个人修养,做好表率。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为了给学生以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经历、谦和的态度,都能很好地树立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望,使得学生具有很好的向师性,乐于接受你的教导,并主动地学习、效仿你的好的行为,从而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班级管理也会变得轻松、高效很多。其次,班主任要解放旧有的思想,善于效仿、借鉴。人的思想如果一层不变,那么他处理事情也只会固执陈腐、照搬照旧、不知变通。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发展、创新,大脑才会变得灵活,才能更好地应对班级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同时,班主任也要关注其他教师的优秀管理经验,并适当地借鉴,以填补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使班级在自己的管理下有条不紊地发展。

二、在观察上下功夫

小学班主任应有一双敏锐观察的眼睛,不能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一叶障目”,从而对班级进行错误的管理,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班主任应擦亮自己的双眼;一要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既要能看到班级所具有的优势,又要看到班级还存在哪些不足;既要看到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忽视那些学困生。此外,还要能够在比较中找到问题所在,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既要及时、准确地看到班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又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好的现象,坚信努力之后,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班级也会变得更加优秀。三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及时洞察到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出现苗头时就及时处理掉,以防止出现大的事故,不能很好地应对。总而言之,班主任只有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才能使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地进行。

三、在交谈上下功夫

首先,班主任对学生的开导教育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是公平公正,小学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坚决反对因学生成绩好坏、长相美丑以及家里经济条件的好坏而将学生分为几等,区别对待。相信只要班主任以真心对待学生,学生必定会理解、配合你。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出生环境都不相同,他们的成长经历、性格、品行、爱好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当代,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具有独生子女的通病:集体观弱、自我意识过强、情感脆弱、过于依赖家长、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班主任只有充分细致地调查学生,全面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才能为教育、引导学生以及管理好班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班主任也要掌握与学生交谈的技巧。小学班主任应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地点,再与学生进行交谈,交谈时应运用正确的体态语言,控制自己的情绪,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并能及时正确地应对。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绝对不能带上负面情绪,从而伤害到学生;对于那些正处于愤怒、激动情绪的学生,班主任应停止教育谈话并做出一些适当的安抚;对于那些自尊心过强且对教师有抵触心理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友好、耐心地和他们交谈;而对那些比较爱面子的学生,班主任应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去提醒他们,切不可过度。再次,班主任要少说多做,做好榜样。班主任平时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班主任只有做到言而有信、举止得体并具有深厚的涵养,学生才会由衷地尊重你、钦佩你,并以你为榜样。最后,要“以退为进”,把握好批评教育的方法。任何批评教育都不能过于激烈,班主任不能以一种“高姿态”在课堂上随意批评学生,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易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使批评教育起到一种反效果。只有肯定他的优点的同时委婉地告诉他其缺点所在,才能使他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

四、在组织活动上下功夫

一要建立健康向上的教室文化。教室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各项知识教育、品行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其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暗示作用。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这一场所,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室文化,从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上悬挂名人名言字画,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黑板报,保持教室的整洁等。二要经常性地开展班级活动。班主任应组织学生举办一些健康向上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问题并形成各种认同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我约束意识,使他们深刻地感覺到班集体的爱,更加珍惜这个班集体,更加团结友爱。三要积极鼓动、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之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五、在班级管理的效率上下功夫

班主任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管理班级,如果什么事都自己来,肯定会身心疲惫,工作无法长久地实施下去。因此,班主任应制定出合理的规划,以更好地管理班级。首先,制定班规。通过民主决议的方式制定出适合本班的规章制度,并有效地执行。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他们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推选班干部,赋予班干部一定的权利和责任。班干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正确地指导、督促班干部,能够使班级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

总之,教育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不能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在班级管理上联系实际,看清问题,寻找规律,下对功夫,从而脚踏实地地做好管理工作,使学生在班级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政治课焕发生命的活力呢?本文从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第四课入手,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教学策略

一、认真解读新课标

1.课程定位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新课标的要求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2.5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依据新课标制定三维目标

1.知識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知道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的作用是具有两面性的。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等对现实生活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制定教学策略

立足于阜阳本地的传统文化,应用阜阳本地传统文化制作的视频导入,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作切入点不仅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激情。在讲解传统文化的四大表现时,因为是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所以笔者采用了快速抢答的形式,设置了阜阳的老雁馍、三蓬塔、剪纸、管仲,通过这四种图片推出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表现,使学生在抢答中达到知识目标的要求。

在落实“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采用了教师点拨的形式。以剪纸为例,简单介绍阜阳剪纸的发展过程由此推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并且从剪纸的特色可以看出这是中国才有的东西,由此推出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阜阳本地能够体现传统文化这一特点的文化现象,达到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课内合作探究案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集中解决的重头戏。本课的课内合作探究案笔者选取了阜阳的“酒文化”这一本地传统文化现象作为素材,设置了两个问题,如何认知阜阳的“酒文化”?如何发展阜阳的“酒文化”?在学生展示点评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及时到位点拨。首先通过如何认知阜阳的“酒文化”这一探究案,点评“阜阳人在酒桌上是豪爽”其实不难看出,这种豪爽既是阜阳人纯真质朴传统民风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比较容易滋生腐败的。阜阳有句老话叫“酒桌上办好事”,在酒桌上产生的腐败,你只要看一下落网官员的犯罪记录可得而知,这些报上都刊登得相当细,至于那些酒后闹事的事件,只要你在阜阳待过,会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在比较中培养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次,通过如何发展好阜阳的“酒文化”这一探究案培养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及发展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想政治课应该也是必须重视的,是基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而言的。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设置了一个课题探究话题:“目前阜阳正在进行的解放北大街的过程工程,备受市民关注,因为在北关存留了许多阜阳的古老建筑,许多网友感叹再不去及时观看一下这些古建筑,恐怕以后我们就永远也看不到了。针对此项工程,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旧城改造与保护传统建筑的矛盾?”同学们在讨论和辩论中明确了态度,培养了情感,最后通过教师的点拨提升,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落实了新课标,逐步达成了各类学习目标,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新课改条件下,如何实现课标、教材、教法的三者统一是一个系统的研究过程,本文是从一个微观角度切入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仇忠海.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36000)

上一篇:钱大昕的实事求是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