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创新能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从解放至今,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方面的研究大致经历了探索、繁荣和引领实践等三个阶段。总体来看,有关研究不断规范,不断深入,揭示了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新的内涵,然而,在概念厘定、研究方法和系统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力;历程

文献标识码 A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直是一线班主任、各级教育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关心的论题。班主任工作能力指的是一线班主任为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所必备的能力。毫无疑问,工作能力是决定班主任是否优秀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开展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研究,有利于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有利于增进德育工作实效,有利于中小学班主任的选聘、评价和培训,有利于丰富德育的教育学理论,既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也有很强的现实价值。然而有关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比较零散。为了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我们用“班主任”、“班主任能力”、“班主任胜任力”、“班主任素质”或“班主任素养”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在线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得了文献万余条(其中最早的文献发表在1956年)。通过分类整理,我们梳理出建国以来有关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方面的研究的历史,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力研究的历程

我们根据影响班主任工作能力研究的重大事件将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所前进。

(一)探索阶段

解放后到1999年前后。这一时期对班主任能力的研究往往作为教师能力研究的一个部分。班主任所应具备的能力也就是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并没有被特别的重视。研究来源主要有三:班主任个人的实践经验和反思;根据教育理论和基本原理推演;根据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对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出要求。这一时期的研究以经验性、描述性研究居多。

1988年原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这两个文件都明确的提出了班主任的条件。在工作能力方面,都特别强调了班主任的教学能力和和组织管理能力。

1993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很多研究者都指出,中学班主任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广博的知识、运动能力、组织能力等。但缺乏对班主任能力的系统的研究。黄建君对上海市的优秀中学班主任的能力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优秀班主任的智力水平大部分属于中等偏上,有较强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2)优秀班主任的知识水平大部分比较高。学生时成绩较好,而且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已经本学科的专业知识。(3)优秀班主任的组织能力大部分比较强。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班级组织能力。这一时期,对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的研究很少进行理论探讨。

(二)繁荣阶段

2000年前后到2006年前后。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随之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新课程改革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实践者和研究者都开始反思。因此,这一时期,有关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被引入到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研究中来。胜任力(或称胜任特征)的引入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胜任力模型构建,不但丰富了班主任研究的方法,使得研究进一步规范,还丰富了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论。韩曼茹采用开放式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对中学班主任的胜任力进行了考察,提出了一个包含十二项胜任特征的模型,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班级管理技能、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情感、自我监控能力和人际交往、成就动机和工作质量意识。中学班主任胜任力模型为班主任招聘、工作评价,以及班主任培训效果的评估等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2 注重从整体角度研究班主任的综合能力。有人提出了大素质(素养)论,认为“将对班主任多方面的要求统一到素质的范畴中来”,将班主任的能力纳入班主任素质(素养)的一部分进行探讨。《论新时期中学班主任素质的培养》、《关于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素质的思考》两篇文章便具有代表性。它们提出班主任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新时期班主任应具备的五种素质,包括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又包括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疏导能力。

3 班主任专业化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海燕老师首次提出“班主任专业化”的命题,随后,班主任专业化理论研讨相继展开。以高中班主任专业化研究为例,研究者考察了高中班主任工作遇到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资源问题、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评价问题和高中班主任工作模式问题,包括高中班主任的胜任特征问题。

(三)引领实践阶段

2006年前后至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班主任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启动了国家层面对班主任的大规模统一培训。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紧接着就下达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这些文件的出台都极大地推动了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也使得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研究更加丰富。这一时期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 对于班主任胜任力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叶瑾(2007)对韩曼茹的研究结果进行了修订,认为胜任特征应该包括,育人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知识结构、自我监控能力、教育观念、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能力、情感、人格魅力。薄康兰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提升班主任胜任力的策略:(1)全纳教育之个性化教育策略;(2)心理疏导教育策略;(3)创新教育策略;(4)三位一体的策略(即处理好老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

2 探讨了班主任的领导能力。班主任工作中的组织、领导、沟通、示范、协调,都涉及到领导的范畴。郑丽引人PM理论来对班主任的领导行为进行了研究。P职能主要包括计划方面和对完成任务的压力方面,考察领导者为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工作绩效所做的努力;M职能则是起强化和维系团体的作用。郑丽提出班主任工作绩效机能包括三个维度:教学要求、学习指导、班级活动指导,团体维度机能由关心学生、亲和力

和耐心度三个维度构成。

3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也受到了重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然而,调查也显示,高中班主任要协调管理角色和辅导角色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借鉴和利用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术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在其他方面,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班主任处理“后进生”、“问题学生”的能力的研究也得到一定的关注。

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力研究的成绩与问题

(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力研究取得的成绩

纵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力研究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以下成绩:

1 研究方法不断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综合化。最初有关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研究只是单纯的经验总结,以及基于教师工作能力理论框架的推演;随着对班主任工作性质深入的了解,研究者展开了更多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后来又引入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深化了我们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认识。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研究既有一线班主任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也有理论方面的思考,二者不断结合和相互促进。

2 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研究方向和视角不断丰富,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认识越来越细致。注重整体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对单个角色能力的研究。随着对班主任角色的认识的加深,对班主任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相应要求也被提了出来,相应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单纯的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研究者的班主任所应具备的能力及其培养也被纳入到班主任的能力研究中来,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3 努力通过构建班主任能力模型运用于评价,指导班主任的选聘、考核等工作,从而促进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班主任评价体系是引导班主任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指针,是设置班主任培训内容的依据,也是班主任考核的重要标准。所以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研究常常希望提取出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基本要素,建立班主任能力模型,对实践进行指导。

(二)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方向

1 有关术语的界定不清晰,导致使用比较混乱。胜任力、素养、能力,其内涵的外延的实质是什么?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这些问题尚未取得一致,一致研究者之间产生分歧,研究难以深入。厘清术语的内涵与使用语境可能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优秀班主任的标准不统一。对普通班主任和优秀班主任进行对比,从而寻找出优秀班主任工作所必需的。然而,在这类研究中对于什么是优秀班主任却没有统一的确定的标准。事实上,按照通常的选择标准,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由于这个原因,很多研究的基础不够牢固,结果值得怀疑。

3 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比较少。有关研究更多的是讨论“班主任工作的能力结构是怎样的?”或者“班主任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而对“班主任如何才能具备这些工作能力?”却讨论很少。这些研究可能需要我们更加注意,而且更有实践意义。

4 有关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总体上细分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事实上,有关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研究尚未能将有关班主任能力的研究和班主任日常的工作很好的衔接起来。这样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回答。

另外,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越来越多是否合理。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引入到班主任能力研究领域,说明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社会对班主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对班主任如此多的角色定位和高要求是否合理,班主任是否能在教学之外很好的完成这么多的任务。班主任是如何胜任这些任务的?是我们在向班主任提出要求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班主任引发这么多关注,而对其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这或许也从侧面反映出一定的问题所在。

创新能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而只有教师的创新, 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师的创新, 应该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为此, 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接受新知, 强化创新精神。教师本身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教师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打铁要靠自身硬。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动态的教学意识, 在确定所教的内容、手段、时间及评价教学效果的办法时, 自觉与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和能力水平等相吻合, 致力于研究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博取众家之长, 并勇于创新,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品牌。

1.2 教师要掌握创新教育理论, 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教师要随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要不断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 并恰当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注意在实践中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 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 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巧妙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不断总结, 不断创新。

1.3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具有自我更新和创新的品质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作为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者的教师, 要掌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成为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而且要成为传统教育的改革者、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 要敢于冒险、敢于创新,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实施创新教育,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思想, 给学生创设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 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 又要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此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还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 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综合概括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手段, 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使教师从单纯讲授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教学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

2.3 重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个性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造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差异性和非重复性。创新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淡化标准答案, 淡化统考的指挥棒作用, 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的机会。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应当充满民主的气氛

创新活动与专制的管理是不相容的。探究, 冒险, 提出新的想法, 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 尝试新事物后的喜悦等, 都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实现。创新教育中的所有这些变化, 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立。

3 实施创新教育, 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思维逐渐成熟的特点, 开展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勇气, 激发探索真理的兴趣。

(1) 开展一些教学论坛活动、文体活动, 建立多种学社、社团,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 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其良好的观察、想象、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如搞社会调研、市场分析、进行热点追踪等。

(3)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让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使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 为将来从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是因为它符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时代赋予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前列, 掌握探索教育新理念, 并勇于实践, 为社会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障。实施创新教育, 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铣.教师必读——教学原则新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

[2] 付永昌.浅谈创新教育质量观[J].教育探索, 2001 (9) .

创新能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本文就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梳理了创新能力内涵及当前高职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存在的主要症候与问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分析,着重探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一、创新能力内涵及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症候与问题

(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指的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和实践操作中能够输出具有独特价值的思想、新创方法或者新颖发明的能力。也有人认为,创新能力是指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去拓展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能力是每个个体都生而有之的一种潜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在本质上就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去挖掘出这股潜在的能力,并使这一潜在能力呈现为真实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症候与问题

纵观我们高职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在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创新意识比较淡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欲望。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参加高考被录取时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进入高职院校后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求知欲不强,缺乏学习兴趣,缺少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为期三年的学习中大多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创新欲望,创新意识薄弱。

2.创新能力较弱,实际动手能力比较薄弱,缺乏创新勇气和信心,缺少创新技能。高职院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参与热情不够,甚至不能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和见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愿不强,实际动手能力缺乏,学习过程中缺乏自觉性,缺乏自信、缺少积极探究问题的意识,缺乏一定的探索冒险精神,畏惧挑战,不敢直接面对挑战。

3.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和固有的教育理念作用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研究重视不够。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就算是渴望创新,但是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的指导。近年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尚未收到明显的效果。加之师资、实训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

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分析

在目前这个知识创新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在各领域的竞争力的提高,无一不关涉到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则明确指出,高职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概括来说,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要素,主要包含了创新人格的培育、创新意识的培护、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三方面内容。

1.创新人格的培育

创新人格是是学生在后天生活和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显现和培育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高职学生健全的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具有积极的锐意探索精神、敢于尝试和承担风险、无所畏惧的勇气、一定的抗压承压精神、求真求实精神、开拓进取精神、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精神等方面的人格表现,创新人格在创新活动中能够强化个体的创新意识,挖掘个体的创新潜能,最终促使创新活动的实现。

2.创新意识的培护

创新意识指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倾向、意愿和构想,是激发创造新的事物或观念产生的最基本动机,其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安于现状,大胆竞争,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勇于追求新生事物,敢于打破传统的精神。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开发培养的关系更为密切,客观来说,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育逐步塑造成形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创新、发明创见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创新的意愿和基本刺激,就不可能出现具体的创新行动。所以,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尤其宝贵,更值得教育者加倍呵护和培养。培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培护学生具备持续恒定的创新动机、坚韧执着的成功信念、顽强拼搏的创新意志、健康强烈的创新情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保障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核心要素,是所有创新活动的关键所在,是判断学生创新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把创造性思维转化成为有新颖独特价值的新成果的能力,诸如提出新颖独到的思想、找寻独创的新方法、研制发展新技术、开发创造新产品等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显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较好的信息收集能力,较强的知识记忆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等。

三、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中加强了对高职素质文化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大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综合来看,高职素质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不但依凭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同时还有高职院校众多的校园文化社团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一并参与进来,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对接,一是开展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宣传活动,在全校范围内传播创新理念,营造浓厚的创新知识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举办各类创新大赛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刺激学生发挥创新潜质;三是组织开发适当的社会实践类课外拓展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和搭建尽情发挥创新才能的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

2.有利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养成大多数是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的,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这其中就需要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发挥更大的教学模式改革示范带动作用。我们需要花大气力改革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目前正在实施的“反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适当指导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条件和情境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有利于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的推行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历来重视和强化“职业本位”,强调突出人才培养要做到专业性、技能性、应用性。高职院校各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特色和知识的实用性。应该说,这恰恰是高职的特色和办学竞争力所在,但是我们也要警惕过于强调专业实用性对学生全面发展及创新能力培养所带来的不利。这就需要我们借助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来纠偏,使得高职教育在突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个基本价值来追求和实现,最终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且更好地具备创新能力,成为较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才。

4.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师资队伍水平

传统高职教育对专业实用性的强调,使得大多数教师都集中精力去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力争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是随着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开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然后才能比较顺利地开展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只有教师本身有新颖的创新思维、强烈的创新激情和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力量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这意味着要加强各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和综合素养提升,提高教师对交叉领域知识的吸收和整合,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提高教师主动改革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教学方法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打造一支掌握了科学方法善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6.

[2]于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27(11):83-84.

[3]梁胜龙.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实践 [J].创新教育,2010(32):179.

[4]郜振廷,史殿元,孙立威.创新能力培养线路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朱守锂

创新能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艺术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构建社会化的教学体系,切实转变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搭建一个互动、创新、探索与资源丰富供给的教学平台。目前,高校艺术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需要不断优化改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实践教学;优化措施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建筑材料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项目代码:2019XYB007)。

一、实践教育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较为局限

大部分高校在针对本校艺术类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念,未能合理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政策制度保障。首先,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不紧密,不能在调研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模仿性教学较多,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教学活动较少;其次,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理论更新不足,没有建立真正的学习主体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学生在实践实训活动中仍然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思维,学生的个人想法与主动性被严重的抑制;第三,实践课程的比例有限,实践项目较少,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采用丰富的选修课程项目。现有的实践教学项目不满足学生的自主成长需要,无法基于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有效的教学资源供给平台。

(二)师资力量配置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自身还不具备创新性的思维,没有掌握新时期开展艺术实践教育教学的能力。首先,高校缺乏创新型的艺术教育教学队伍,未能基于信息化的环境组织优秀艺术教育队伍,无法充分利用微课和慕课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学生还未能熟悉实践化教学的氛围,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较为严肃,未能构建课上课下互动的机制,影响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第三,有些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不强,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环境的问题

改良实践环境与条件是高校艺术类专业完善创新型教育机制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日渐多元化的实践学习需要。虽然有些高校利用教育部的“卓越工程”计划弥补了教学设备的不足,但是还需要优化实践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构建高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机制,实现社会化艺术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高校目前拥有的企业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数量与质量不足,学校缺乏进行持续更新教学设备的经费,因此,无法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实践教学资源的供给不足。

二、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一)构建现代教学体系

高校教师应当优化教育教学活动,解决好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从以往的传承型教学体系向现代化的创新型教学体系转型。首先,进一步优化以往单纯记忆知识的教学模式,树立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发挥高校教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作用,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改革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其次,构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优化基础平台课程群,注重引导学生从“专一”学习向“博学”方向发展,不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第三,还要优化选课体系,丰富课程活动项目,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

(二)优化实践教学团队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还要合理地进行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实现学习者与他人的有效合作。首先,应当提升教师的大局观,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绩效与团队教学的整体效率;其次,优化团队教学的目标,提高团队教学的整体能力,组建一支基于信息技术面向微课与慕课环境的实践化教学团队。明确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内容,采用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第三,组建学生参与艺术创新实践活动团队,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给学生营造便于交流的教学氛围,并且激励学生团队进行艺术实践创作,鼓励学生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应当在组建学生团队的基础上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团队的有效互动,既可以在校内对学生实践进行理论支持、校外实习也可以给予必要指导,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三)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应当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化的创新教育的方向进行改革,重视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考试改革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实践学习活动。首先,消除以往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笔试考核的弊端,优化学生单纯进行知识记忆与理解的教学模式,更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其次,转型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重视优化考试的目标和方法,重点采用实践成果考核与学习成果评价的教学模式,增加面试与模拟情境性考试的环节;第三,应当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从多方面鼓励学生稳步成长,并且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标。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艺术类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采用动态方式,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允许学生自由选课,鼓励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各种课程;其次,开辟跨学科教学的空间,倡导学生积极的申报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与动力;第三,优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机制,充分梳理实践教学的不足与成果,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學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修改年度实践教学的计划,丰富实践教学的任务项目,从而达到有效调配教学资源的目标。

(二)优化教学的条件设施

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优化资产的配置,强调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软硬件水平。首先,应当申请教育基金不断优化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设备,形成教育设备更新的五年规划,明确制度教育设备更新任务,促进教育教学实践设备的不断更新;其次,成立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心,对大学生艺术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学生、教师、企业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现有技术设备的价值;第三,进一步组织开展实践性的校园艺术活动,基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展一系列的艺术设计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艺术实践项目,为艺术实践教学与社会项目承接提供必要的经费与设施设备支持。

(三)渗透素质教育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教学新要求结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丰富课程项目内容,提升艺术类学生实践创新的综合能力。首先,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开设交叉型的专业课程项目,能够基于时代背景开展具有实践性、探索型、互动型的课程,注重运用边缘学科课程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例如,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开展展览创意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展示设计》课程,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广告策划知识,同时又能够基于专业知识开展空间设计活动;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作为对学生全面成长服务,可以围绕着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需要对体育、计算机、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发挥各种人文学科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三,在培养稀缺人才的理念下开设指向专业前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课程,运用课题制、项目制等开展一些学生动手参与的课程,围绕着项目作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四)构建社会化教学体系

为了给艺术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空间,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促进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激发自主创新意识,主动学习运用艺术专业知识,还要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首先,应当依托优质企业为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缩短学生与社会实践的空间,在创新创业性质的实践岗位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其次,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校内实践教学与艺術领域前沿看齐。可以组织一些有职业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展示展览活动,或者举办一些大学生艺术作品的拍卖会、展会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作品展示,尝试加强校园艺术创作与社会的广泛交流;第三,还要引入学徒制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外实训机会,促进学生主动融入到社会化教学活动体系当中。

四、结论

当下对艺术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高校应当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着力培养创新型的艺术人才,构建特色化的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体系。高校应当做到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与考评体系方面进行改革,组建优质的艺术教育团队,从而培养艺术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构建社会化教育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创新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咏梅,祝钧,戴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12-14.

[2]王卫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策略探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3):100-103.

[3]郑钰莹,王辉,李友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2):164-165.

作者简介:赵焕宇(1981-),男,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艺术学院硕士,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空间形态研究。

创新能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大面积提高的同时, 注意发展学生的不同特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有他们的异同。我们要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去了解他们, 任何一个学生, 他们总有一点或者几点是很优秀的, 他们总有自己的特长, 在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下都能取得进步。比如, 我班有个学生特别淘气贪玩, 喜欢欺负同学, 学生们见了都躲着他, 老师们见到他都直摇头, 一副无可救药的模样。每次一听到同学告他的状, 笔者是又急又气:简直是恨铁不成钢。可是仔细想一想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笔者还是静下心来耐心地寻找到了他的优点:动手能力很强。于是笔者采取激励他的办法, 鼓励他参加了自作的轮船模型比赛, 结果获得了二等奖。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笔者趁此抓住时机, 及时表扬和鼓励, 让他终于有了信心, 并改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2 发展研究性学习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教学, 让学生去适应竞争和挑战, 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时代要求的新人。这是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目前, 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习习惯很不利。

首先, 科学实用、适合的教法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说, 同一个老师, 相同的教学方法, 教上一届学生, 效果很好呀, 但是, 教这一届学生, 效果就不好了。所以老师们要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并且是各有千秋, 但我们不能片面、单纯地强调某一教学好, 一窝蜂似的拿来用, 不管它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教材。邓小平有句名言:“不管是黑猫白猫, 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所以呢, 不管是哪一种教法, 或哪一种教法的某些方面, 只要它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 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其次, 我们在确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个观念后, 就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任何一个学生, 如果总是被老师要求“做什么、怎么做”, 而自己一点自主学习的习惯都没有, 一切照老师说的做, 那么做起来就没有积极性, 当然, 就更谈不上创造性了。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提倡师生互动,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交流, 给学生们搭建“发现”的平台,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可能的情况下, 老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 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强迫下被动地学习, 而是以老师合作者的身份进行自主学习。这就要求老师们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和容量,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时间, 能有时间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 主动积极地思维, 实实在在地训练, 学会动手操作等, 从而激励其产生兴趣, 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 养成自觉、持久、主动的学习习惯。

3 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创造力。老师的作用就是将所有的学生领上最适合于各自特点的成才道路, 而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弄到一条路上来用一个模型管理。李白成为诗人, 张衡成为天文学家, 祖冲之成为数学家, 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若让他们相互交换一下位置, 或者按一个模式去培养, 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 老师们很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而制定出一些校规班纪来约束学生, 对那些听话的乖学生, 则大大鼓励;对于那些顽皮的学生, 对他们的异想天开, 则大大的讽刺和挖苦, 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创新的火花往往被浇灭。但是, 我们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成绩落后并不等于能力落后, 也许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和闪光点。所以, 老师要利用学生的各自特点, 善于发现他们的价值, 帮助他们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 精心呵护他们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 让个性之花竞相开放!

4 重视个性教育, 培养创造性人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皆是创造之人。”这说明教育需要解放学生的手, 解放学生的口, 解放学生的大脑, 把学生从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学生, 在思考问题时, 要能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势, 敢大胆提出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逐步形成创新的观念和意识。作为老师, 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参与实践活动, 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精神, 让过去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为“学海无涯乐作舟”吧。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 如何充分发挥其特长, 来促进其更大的成功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能培养和鼓励学生创造思维的氛围。比如说, 老师在教学中, 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 为学生创设自主的思维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尔斯特姆曾说过:“创造受到鼓励培养时, 它就生长和扩充。”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于主体, 使学生的思维不受传统思维束缚, 不受他人意志的制约, 不受书本上条条框框的限制, 敢于开拓和创新, 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新时代创造性的人才。

总之,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紧迫要求,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主要措施, 同时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 应适应新的形势, 调整自己的思维坐标, 尽快完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向新的、科学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 我们要努力探求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真正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

摘要: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 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创新能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最早, 迄今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 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了也有了较深的理论体系, 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美国的高校发展模式也从研讨型到教学型, 逐步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型, 到目前为止, 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比例达到25%, 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4]。与我国不同,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从高校开始, 创新能力被认为是一项需要终生学习的过程, 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 , 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全方位教育教学体系。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有:创新创业氛围好、学科教育体制比较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师资力量雄厚、实践教学活动丰富、课程设置系统化。美国很多高等院校具有核心技术研发实验室,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师资力量、研发成果和知识产权来建立公司, 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5]。

高校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 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我国的创新创业比例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 成功率低, 因此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6]。该文研究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提出了从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提升、政策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的能力提升。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引领支持下, 许多地区的科技产业园区陆续建立了大量得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器等, 通过政策扶持引进大量的企业导师,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各高校也通过建设创新学院、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方式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 创新创业理念贯彻不彻底, 学科体系不成熟,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导致学生的创业率低、产品技术含量低、成功率低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 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 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出台了很好的政策支持, 但是到了高校之后往往没有考虑相关政策保障, 导致教师的参与度积极性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和普通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理念和本专业的核心技术, 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薪资制度鼓励教师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缺乏系统化的人才培训制度对高校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同时, 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优秀的企业创业导师, 高校缺乏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 保持师资队伍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二) 专业学科不系统

大多数高校也没有开展创新创业的专业, 少数只是开设了一门创新创业类的公共课程, 课程内容停留在专业认知和基础知识上, 导致创新创业的学科不够系统, 学术科研能力不足。有些学校设立了相关的创新创业部门, 创新创业课程没有与专业进行对接, 导致专业核心能力不足, 更加无法创新。

(三) 自身专业能力不足

目前, 创新创业导师主要来源于本校的教师, 还有一部分少量的兼职教师。由于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专门设置创新创业教师岗位, 创新创业导师都是普通教师报名选拔, 存在入门门槛低、组织管理不合理, 并且高校的教师本身由于专业知识和社会脱节, 无法有效的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二、教师能力提升途径

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创新创业导师, 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精神, 具备创新创业的知识和创新创业的技能, 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政策制度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 创新创业精神提升

创新创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 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是创新创业的前提条件, 同时创新创业精神必须建立在好的创业意识上, 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 使教师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并不是所有的创业都能成功, 因此教师还必须有创新创业的意志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 教师才能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正确看待创新创业, 不怕吃苦, 甘于奉献, 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教学活动中。

(二) 创新创业知识能力提升

创新创业和传统的专业不同, 创新创业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专业核心技能, 具备投资融资知识。

1.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 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案例参考, 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导致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传统教育理念区分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建立在高校的专业学科之上, 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修改与删除, 在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前, 对高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理念提升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引进当前较为创新创业水平较高的院校的教学理念, 邀请行业企业经验较为丰富的专家开展讲座;二是鼓励教师到其他高校或企业进行调研学习, 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学习和调研企业的创新活动, 对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2. 提升专业核心技能

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专业技能之上, 目前高校的大多数教师长期和社会脱节, 专业技能落后, 可以通过下企业锻炼的方式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提升。只有专业核心技能提升了, 才能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与热情, 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

(三) 创新创业技能提升

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整合资源的能力, 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 才能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这些技能往往是高校教师所不具备的, 而且这些技能不能简简单单通过培训就能提升的, 这些技能都是一些经验的积累, 因此要想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只能引进有丰富产品研发和管理经验的专家, 组建一只合理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团队, 通过经验的积累培养校内教师的创新创业技能。

(四) 政策制度保障

以上的三点都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政策制度之上的,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热情不高, 主要就是政策的缺乏。制定教师选拔制度, 选拔出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并且专业核心技能比较突出的优秀教师;制定教师聘用制度, 并给予一定的薪酬待遇, 鼓励校内的优秀教师和校外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参与进来, 打造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制定教师考核制度, 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量化, 进行优胜劣汰, 较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保持师资队伍的先进性;制定教师培训制度, 对团队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 培养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 专业技能领先, 创新创业技能突出的师资队伍。

三、结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国家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创新教育抓起, 高校更要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高校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随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 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学生的就业, 提升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率。“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政策的提出, 我国的创新创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但是存在创新创业质量低, 成功率低的情况。该文分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提出了从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提升、政策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的能力提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广正.“双创”视角下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 2017 (6) :141-144.

[2] 沈健.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江苏的理解、实践与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17) :11-13.

[3] 黄扬杰, 黄蕾蕾, 李立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创业能力:内涵、特征与提升机制[J].教育研究, 2017 (2) :73-79+89.

[4] 张英杰, 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学术创业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 2018 (2) :82-87.

[5] 陈永花.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能力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 (8) :19-21.

上一篇:物流产业物流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校外实习物流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