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念民间艺术论文范文

2024-07-14

文化观念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及批评研究”(11YJC760052)阶段性成果

摘要:新媒体是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新媒体概念的考察,总结新媒体的共同特征。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新艺术形态的出现。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新媒体艺术概念作出新的厘定。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特征;新媒体艺术

1 新媒体及其特征

新媒体,又称新媒介,是极富争议性的概念。从传播史角度看,新媒体是一个时代范畴,其最终指向“当代”。麦克卢汉指出:“我们的时代所得到的信息不是新旧媒体的前后相继……是新旧媒介的共存,共存的基础是了解每一种媒介独特的外形所固有的力量和讯息。”[1]新媒体指向传统媒介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但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诞生于何时,仍是一个在学术界悬而未解,争议四起的难题。毋庸质疑,新媒体的诞生,使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广泛地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日常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但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远未统一。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媒体分析师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与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3]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对“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作了精彩论述,他把互动性看作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4]美国当代新媒体理论家曼诺维奇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革命的关键阶段,计算机媒体革命影响所有媒体类型,他指出新媒体的五个原理(特征):一、数值化再现(Numerical Representation)。二、模块化(Modularity)。三、自动化(Automation)。四、流体化(Variability)。五、译码/转码(Transcoding)。[5]熊澄宇教授指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6]熊澄宇侧重于考察其历时过程性,旨在赋予“新媒体”以符合其本质特征的时代内涵和真实意义。刘自力则将出现于现代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之后的数字媒体技术称作新媒体,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有电子内容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等等。[7]

考察目前各国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厘定,可见出其鲜明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新媒体是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新技术的产物,以采用新技术为特征,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新媒体产生往往是依靠旧媒体而后才逐步衍生出自身媒体形态,它经历一个从物象(具象)到影像(像素)再到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特征对新媒体艺术产生重要影响,它导致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的“非物质化倾向”:即从“物象化”到“影像化”再到“数字化”的艺术创作媒材变化。

第二,许多学者认为互动性和开放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提出的“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观念影响深远。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彻底颠覆传播者对传播过程的垄断控制,使新媒体内容和传播模式呈现出多根网状。普通受众从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向加入/参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输过程,受众具有之前从未有过的主动性,自由的与传播者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快速得到反馈信息。新媒体这一优势特征,被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实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应用于艺术创作,为新艺术类型/样式的诞生提供契机,形成新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导致审美标准、审美范式/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根本性转换。

第三、当代新媒体呈现出一种融合/整合化趋势。新传播技术在新媒介平台上不仅可把传统媒体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复合起来,而且能把各种新媒体表现形式综合起来,形成多媒体融合的表现形式。各种媒体技术形成新融合,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正如廖祥忠所预言:“未来的新媒体将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8]这为多媒体艺术和综合艺术的出现提供技术支持和艺术灵感。借助于新媒体“融合、融合、再融合”的整合性特征,艺术家创作出集文字、图片、音频、影像文本、表演与互动性为一体的多种媒介融合的综合艺术,创作出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融合一体的新艺术类型和艺术样式。

新媒介的出现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艺术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敏锐的洞悉电子媒介时代由媒介变化而在艺术界引起的一系列影响。他指出,媒介差异形成艺术种类的不同,新旧艺术的不同,建立在媒介不同和差异的基础上,现代艺术即是由电子媒介的出现而出现。[9]科技飞速发展,不断提供媒介革命的可能性,影响艺术形态之变化和艺术理论之创新。新媒介必然带来一系列艺术理论和审美理论的变化,“私有化的主体,艺术家所使用的媒介并不是静态的,媒介的变化导致了艺术变化和艺术家的观念变化”。[10]新媒体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手段,改变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认识,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观念。正是借助于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艺术家得以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类个人经验/体验通过新媒介表达出来,运用新媒介去探索艺术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创作出不同于传统艺术类型和样式的新艺术形态。

2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厘定

对新媒体艺术的定义经历了映像艺术、视像艺术、录像艺术、新媒介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命名过程。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媒介方式、审美特征、表现方式、形态分类等对新媒体艺术进行概念界定,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对新媒体艺术的一个普遍认识是,新媒体艺术是先进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用最新科技成果来表达艺术的方式,具有技术性和实验性双重品格。但这远远不够。厘清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其内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关系到我们对新媒体艺术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新媒体艺术深深扎根于媒介艺术和传统艺术之中,它在自身品质和表现形态上与传统媒介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朝晖指出:“媒介艺术(Media Art)也称为综合媒介,即艺术家用传统绘画、雕塑以外的一切工业、商业和技术材料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和探索,诸如拼接、装置等。”[12]媒介艺术实际上是现代艺术实践的一个缩影,它包括技术化运动即动态艺术中光和运动因素的使用、各种工业原料的选择和使用,“机器美学”的机械性运动、电子性艺术以及激浪运动倡导的综合行为、舞台、绘画、音乐、身体的媒介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等,它表现艺术家在技术和机械化的工业文明背景下积极探索艺术表现新的可能性、新的艺术空间和感知世界的新方式的不懈努力。这些艺术行为和艺术实践影响新媒体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家

提供思考艺术新方法以及灵感,表现出打破传统艺术范式和艺术思想不断开拓艺术疆域的雄心壮志。新媒体艺术正是在继承现代艺术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实验精神之基础上发展起来。苏珊·阿科瑞特把新媒体艺术界定为非常宽泛的词汇,其主要特征是先进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装置艺术与行为。[13]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把新媒体艺术看作主要是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14]王端廷在《美术观察》中指出:“新媒介艺术……指的是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15]许鹏认为“新媒体艺术就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16]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研究几乎忽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媒材问题。新媒体艺术之“新”,不仅在于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段,还表现在对已出现和将要出现的各种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因此,在借鉴已有成果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指那些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手段,以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在艺术创作、艺术承载、艺术传播与接受和艺术批评等行为方式上对艺术进行全面探索,进而在艺术观念、艺术思维、艺术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以及美学和文化层面上产生深刻影响的与传统艺术相异的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发展、新媒材的创造性运用,新媒体艺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和形态,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品格都将不断增加和更新变换。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2] 胡昱晖.新媒体的泡沫经济[J].广告人,2007(12).

[3] 郑治.新媒体是什么.http:∥blog.sina.com.en/s/bolg591eeecd0100085r.html.

[4] 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5:192.

[5]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Cambrige Mass:Mit Press,2001:2747.

[6] 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Http:∥media.people.com.cn/archived/263.html.

[7]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05).

[8]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05).

[9]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6329.

[10] 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11] 马凌燕.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 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介艺术[J].美术观察,2001(10).

[13] 张朝晖,徐翎.新媒体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14] 罗伊·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专栏[EB].http:∥arts.tom.com/zhuanti/1112_04/index.html.

[15] 王端廷.《域外观——什么是新媒介艺术》主持人语[J].美术观察,2001(10).

[16] 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刘世文(1980—),男,广东韶关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文化观念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异形:契约》是一部由20世纪福克斯于2017年出品的科幻恐怖影片。这部影片继《普罗米修斯》之后,成为《异形》前传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以一种超现实化的独特的视觉艺术结构,为影视艺术作品更好地实现创制目地,而带来了营造科幻时空场、营造恐怖氛围场、营造视觉时空场的超现实大戏,影片中的三重超现实科幻恐怖,为观众带来了接踵而至、连绵不绝的超现实恐怖体验。

一、 视觉艺术超现实建构

(一)超现实角色设定建构

《异形》系列电影在科幻片电影史、恐怖片电影史、视觉艺术电影史上,都将留下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浓重一笔。这一系列影片不仅以科幻式惊恐营造恐怖,而且更着眼于以科幻式惊恐营造出趣味性与思想性,而建构如此复杂意象的手段,则依赖于其卓越的视觉艺术的高级建构技法。《异形:契约》中的视觉表达,是由人类造物人工智能生化人的主观视角开始建构的,并以一种现实结构作为超现实结构代入的开端,将视觉艺术首先由现实真实加以代入,更易使得观众快速产生一种代入式沉浸,更易使得观众迅速模糊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本来清晰的界限。影片展现人类、生化人、机器人、异形四者之间的你死我活的关乎生死存亡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恰如达尔文所言,在这颗星球上,能够存衍下来的,既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因应变化达致适者生存的。[1]

(二)超现实逆时空式建构

《异形:契约》开篇中的人类造物大卫的出现,以视觉艺术的数种简约象征性物件,浓缩式地表达了人类文明成就,这种以视觉艺术表达的现实结构,有着空灵飘缈且颇具异星氛围的意象。而影片恰恰以这种预示性视觉艺术表达,对后续的超现实结构,进行了最佳的艺术化的铺陈。这部影片开篇中,创制者所设计的数种物件,除大卫这一人类新时代造物而外,其余均为历史悠久的代表人类旧时代情感表达的物件,影片以这种新旧对比,实现了对于人类科技进步,与情感进步之间巨大失速性差异的超现实反讽。同时,更以这种反讽揭示了这部影片的超现实结构的相对论式建构,而影片开篇中的那只大卫觉醒之眼,则代表着整部影片的超现实建构觉醒的开始。人类造物大卫向人类的不情愿的献茶,亦以一种屈从融入到了人类社会中来,而再由人类将这一人类造物置入到契约号这一超现实时空之中,这种隐性置入的超时空转换,将超现实建构描摹出了一种逆时空架构。

(三)超现实视觉时空场建构

一部影片创见的深度、广度、强度,决定了这部影片所产生的视觉艺术的震撼力量的大小。为强化科幻与恐怖艺术作品中的震撼力道、奇观力道、恐怖力道,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视觉艺术已经开始采用一种全新的创制技法,那就是以超现实结构进行视觉艺术打造。《异形:契约》即以这种超现实结构进行了视觉艺术的差异性建构,充分利用了视觉艺术的可塑性,为这部影片创制出了较为独特的视觉语汇,向观众提供了一种新锐的视觉建构与架构形式,这些建构与架构形式已经超越了传统视觉表达的范畴。这种以科幻为抽象支撑的建构与架构,将奇形异象以一种更加残忍、血腥、可怖的真实感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对观众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触动,并且使得观众对这种超现实的拟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视觉艺术表达由视觉的最基本形式加以建构,形成了一种由视觉艺术所营造的集科幻与恐怖于一身的视觉时空场。[2]

二、 视觉艺术超现实解构

(一)视觉艺术的超现实科幻时空场解构

在人类文明的嬗变过程之中,先文本、后图形、再图景,进而形成了更加高级的形诸于视觉艺术的映像形式。在电影中,随着异星异形以异象的形式骤然出现,以超现实结构建构起来的恐怖氛围场,开始与科幻时空场胶着在一起。影片中的视觉艺术具象与表象的演绎,无时无处不在诠释着超现实异象作为一种超现实的崭新主体的一种存在,这种由大卫为开端的先有异象后有异形的表达,已经将人类的终局,进行了提前的超现实预演。这种超现实预演,实际上,将具象化与表象化建构的超现实结构,进行了基于异象运动轨迹的拆解。例如,《异形:契约》的科幻与恐怖交织着的世界观,即可由这种超现实技法加以逆逻辑、逆时空、逆常态的超现实解构,使得这部影片中的逻辑悖理、时空倒错、常态颠倒,从而表达出一种超现实营造的科幻时空场图景。

(二)視觉艺术的超现实心理恐怖场解构

在21世纪起初10年科技大爆炸之后,整个世界早已由传统的读图时代跃升至了解像时代,图形的相对静态化早已无法满足后现代对动态化的无法遏止的强烈需求,这种强烈的解像需求,使得中国的电影市场,达到甚至超越了历史上曾经最辉煌的观影时代,而对于奇观视觉艺术的可持续的强烈渴求,则更加刺激了视觉艺术的极致提升,而大量的科幻与恐怖等更加易于呈现奇观,与表达奇观的影视艺术作品,亦随之而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始涌现。这些影视艺术作品,从解构的视角而言,全部存在着科幻与恐怖营造的无逻辑、无预警、无具形的三重超级未知的难以抗拒的心理科幻恐怖模式。《异形:契约》即由视觉艺术层面剥离为基于视觉层面的心理解构,更与基于心理层面的视觉解构,这两种方向相反目的相同的 由物象到符号,由具象与表象到抽象的解构,而形成了一种对于更加清析地审视超现实结构至关重要的心理恐怖场。

(三)超现实抽象表达整体解构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既可把握为图像,亦可解构为图像。[3]在后现代视觉艺术时代,由视觉文化视角解构图像已经成为一种视觉艺术擘析的日常,因为,视觉艺术就其本质而言其实就是一种视觉符号为其不断抽象象征性的艺术。各视觉要素在不同的结构组织下,或彼此融合,或彼此交叠,或彼此交错,以一种视觉表达背后隐而不显的结构,为视觉艺术提供了达成主题意涵的表现。例如,在《异形:契约》中,契约号的突发事件,就是一种利用各种冲突,对视觉艺术常态加以解构的高级技法,这种高级技法,将原本固若金汤安然无恙的契約号解构得千疮百孔,同时,以这种视觉艺术表达,不断地为契约号带来不安全的因素,这样的解构令观众不得不沉浸于其中,与契约号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抽象化的命运共同体,进而形成了一种超现实表达的反逻辑性、超现实性、异时空性的抽象化解构。[4]

三、 视觉艺术超现实重构

(一)超现实科幻恐怖重构

视觉艺术构造因应观众对于更强烈视觉奇观、视觉震撼、视觉冲击的需求,视觉艺术创制亦已经根据这些需求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即以逆逻辑、逆时空、逆常態为切入点,开始建构一种超现实结构的艺术化拟真耦合。超现实的视觉艺术化建构与解构,已经为进一步的超实现重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框架准备与基础要素准备。同时,在电影中,自从异星异形以异象形式开始出现之后,即由紧紧胶着在一起的恐怖氛围场,与科幻时空场一道,由异形及其创造者、驱策者、利用者一手重构着超现实的科幻恐怖。这种重构的超现实科幻恐怖,令观众可能料到会出现危险,但却不知道危险由何而起、从何而来、向何处去,显然,这种超越了现实常态的无法预料的恐怖,更具心理震撼力、冲击力、破坏力,甚至在许多场景中,观众都知道必然会出现危机,但恰恰是这种必然会出现危机却既无力预测,亦无力避免,更无力抗拒,才恰恰是超现实重构的巨大魅力所在。[5]

(二)超现实意象化重构

视觉艺术的超现实重构的本质,就在于能够以视觉艺术的进阶技法不断地模糊意象中有着既定模式的现实图景,同时,以其完全不设限的想象超然,将创制者对现实的批判,置入到一种超现实的重构之中,令观众在惊悚、惊惧、惊恐之余恍然猛醒。可见,影视艺术的这种基于视觉艺术的重构,亦恰恰是人类第一知觉——视知觉意象化的一种后现代式回归。这种视觉艺术重构,由物象到抽象,由抽象到意象,由意象化结构到意识化功能,不断地以多重超现实科幻恐怖营造了超乎寻常的恐怖氛围场,从而以这种超现实恐怖氛围达致进阶的意象化重构。同时,影视艺术作品中的科幻与恐怖超现实重构的另一种进阶式技巧,还在于能够将潜意识、无意识、有意识三者以一种无法捉摸且不可描述的状态,玩转于大银幕之上,往往在影片中不太可能出现危险时空中,突然有意识地迸发出极度的恐怖,往往在影片中潜意识觉得比较安全的时空中,突然地出现无法逆料的危机。

(三)超现实意象升华重构

视觉艺术中的映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视觉艺术中的映像有着可持续的延续性,这种可持续的延续由视觉艺术映像本体的具象化与表象化开始,经由视觉艺术映像本体的象征性抽象,而持续地与视觉艺术映像本体和观众之间的形而上的交互,共同形成为一种超乎现实的意象化重构,这种超现实的意象重构才是视觉艺术映像本体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的升华。同时,这种意象化升华更是一种以创制者不设限的想象力、无穷的创制力,驾驭光影之梦在自由维度时空之中的一种无比自由的纵横驰骋。《异形:契约》以镜头重构了一个完全不受限的且完全游离于现实的超现实世界。影片中的超现实的非常结构的本质,恰恰是超现实潜意识的一种超现实自由审美的尽情流溢,据此以达致其以撕裂引发尖叫的极度惊悚。由此可见,视觉艺术的超现实结构本质,恰恰就是一种超现实意象的灵性化升华的意象级重构。

结语

《异形:契约》以其创意化视效,展现了一种超现实的视觉藝术结构,这种超现实的视觉艺术结构,以一种基于视觉艺术的超现实观念的抽象化表达,实现了基于结构擘析的科幻恐怖的解构力,同时,更以一种基于视觉艺术的超现实观念的意象化表达,实现了基于意象化建构的重构力,从而将灵性的光影辉耀于潜意识之上,令观众在欣赏视觉艺术的同时,能够惊惧于其恐怖意象。而这部影片的难能可贵之处,更在于能够以这样的意涵来探索未来异次元世界中拟真现实下的人类自我,并以科幻恐怖为表象,向人类展现了一种,未来可能出现的智能生化人反客为主的,基于科技反噬人类的,令观众反思之后再度生产惊惧的恐怖。

参考文献:

[1]刘苗苗.好莱坞式幻想——异形的银幕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3):84-90.

[2]周宪.视觉建构、视觉表征与视觉性——视觉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J].文学评论,2017(3):17-24.

[3]朱清华.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中“看”的解构[J].江海学刊,2009(5):72-78.

[4]阎嘉.视觉艺术中的后现代空间:戴维·哈维如是说[J].学习与探索,2015(11):121-127.

[5]刘莹.近代科幻电影创作趋势研究—科学与艺术的密切结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45-46.

文化观念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良好和谐的大学宿舍文化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重要作用,尤其我国现如今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而校园也是一个社会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所以对于校园的建设问题,我们也要引起一定的关注和重视。校园中的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需要摆在最突出位置的就是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宿舍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不仅要进行日常的交流和沟通,还应该做好其文化建设。就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加以深入研究,对大学生全方位树立科学价值观,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培养向上乐观心态,提升学校软实力与学生全面成长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和谐校园;现状;建设

引言

创建和谐校园是当今大学中最突出的工作内容。而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发展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宿舍环境能够带给大学生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平时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宿舍中,所以良好的宿舍文化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帮助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本文主要从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特点、建设现状和所采取的有效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积极创建当代大学生良性宿舍文化有很多积极的意义,这其中主要包括两点内容,其中一点就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一个宿舍的精神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本身的精神状态和风貌上,大学生们最常在宿舍中进行的活动就是探讨当前的时政和热点话题,通过交流可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同时也会在此过程中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开拓自身的视野,这样的做法同时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1]。大学生在宿舍的相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他人和自己存在一定的差异就会产生排斥心理,但是如果有良好的宿舍文化,这种问题的出现就会相对较少,这也证明和谐的宿舍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

2帮助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和谐的宿舍环境还能够帮助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宿舍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状态中,同时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情绪。大学生一般会在一个宿舍之中共同生活四年,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体会酸甜苦辣,就像一家人一样,所以这种和谐的宿舍环境可以进一步增进成员之间的关系,大家相互扶持、共同进步,所以和谐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可以使大学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对待未来的人生[2]。

3增强集体凝聚力

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具有团结凝聚的功能,换句话讲,宿舍文化氛围,尤其是具有同样价值理念、共同奋斗目标的宿舍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激发个体对于宿舍群体的行为准则及奋斗目标等内容的认同感,还有作为宿舍成员的使命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进一步形成强烈的向群性、向心力与凝聚力[3]。因而,构建具有融洽和谐人际关系宿舍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相互熏染。大学生宿舍成员一般会受到成员之间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关系相近的同学之间一般的兴趣爱好相同,就使得二人在行为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这其实是宿舍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情感和情绪上的交流和沟通能够打动其他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就会达到认同从而采取一致行为。第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宿舍成员之间往往很容易就会受到其他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从而出现相同的判断或者意见上的统一,有些大学生还会刻意地模仿他人行为,就比如说,有些学生比较勤奋,而住在一起的室友就会受到熏陶也发奋学习,所以就会出现行为上的一致性。第三,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大学生往往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而改变自身的价值观或者对外部事物的看法发生一定的变化。第四,存在一定的潜在性。宿舍的文化建设工作主要就是通过一定的氛围带动整体,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一种无形之中的约束力。第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主要体现在宿舍的基本功能上,宿舍是休息的地方,所以它是一种课后的娱乐休息之地[4]。

三、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校的教育体制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加快宿舍文化构建,是全面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提升学生素质的有力手段。当前我国诸多大学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工作都在向着积极向上、文明健康与和谐优雅的方向迈进,正在全面打造优良的文化氛围。但从当前情况看,也还是有些不够理想的地方。

1物质文化现状

当代大学宿舍的主要功能即为给学生提供所需生活保障,给学生创造舒适的生活氛围,进而为学生学习做铺垫。现如今学校有关物质文化的建设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同时必备品也相对一应俱全,努力让学生生活无忧是很必要的。但是这仍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多要求,因为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多是独生子,他们想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但是学校现在却没办法完全实现学生们的愿望。另外,部分大学宿舍配置基本完善,但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在舒适性方面仍然有所缺失,他们认为当前高校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在娱乐方面他们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2精神文化现状

伴随多元文化的渗透,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受到影响,有些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不够成熟、不够科学,理想与信念不坚定,也容易受到其他元素的影响。此外,当代大学生个人意识比较强,凡事从自我感受出发,集体意识缺乏,缺少同他人分享、合作的意识,单纯追逐个性化,只考虑自己的想法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认为只要顺自己心意就行,用不着去管其他人,对他人不管不问,表现得非常自私[5]。

3制度文化现状

当代大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将学生培养为国家与社会所需的人才,但开展教育时,也需要讲求方式方法,对大学生真正适用的才是最理想的方式[6]。当代大学宿舍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每座宿舍楼中还有专门的管理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对宿舍秩序进行维护以及对相关信息进行传递,为宿舍及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但现代大学生需求偏向于多元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同学校管理职能是互相冲突的,宿舍还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阵地,他们也会更加依赖宿舍管理工作人员,对有些政治思想工作,管理工作者没办法稳操胜券。此外,还有些大学对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说已经展开,但在实施力度方面仍然偏弱,成效亦不显著,使大学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4网络文化现状

自从网络被带进宿舍后,给学生生活与学习创造了很大的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负面作用存在,比如某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每天沉溺于网络游戏当中,陶醉在虚拟世界里面。因为沉溺网络使其晚上睡眠不好,不但对休息与学习有不良影响,对其他同学的休息也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干扰,这样时间久了,全宿舍学生都习惯了晚睡晚起,对良好舍风、班风及校风营造的影响都将会是十分消极的。

四、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的成因

1受到社会发展影响

伴随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升,生活的方式也渐渐呈现出多元化,物质与精神方面有了更高追求,诸多变化也对宿舍文化构成了影响,同时也给现代大学宿舍文化发展建设提供了物质与经济保障。高科技不断发展创新,也使得人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较之以往更加依赖网络,这同样也会作用于当代大学宿舍文化上面。

2受到现代大学生的行为影响

思想方面,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性更高,对他人观点意见也不会认真聆听,他们讨厌与他人雷同,经常用独特视角审视问题,想要引起他人注意,成为大家的焦点[7]。因为他们有较强的自我存在感,因此对很多事情不想要他人插手,致使严重缺少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受到家庭经济影响

伴随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更多保障,当代大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也越来越高,因为生活条件整体提高了,所以学生在宿舍生活上也有了更高追求。

五、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建议

大学宿舍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成才与成长。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与思想交流主要场所,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影响的环境要素,也是高校社会文明建设主要标志,对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本文从如下几方面提出了建设建议:

1提高和转变思想观念

传统思想一般对于宿舍不是很重视,认为宿舍可以休息就行了,没有正视宿舍是一个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的场所,并且不会把关注点放在构建宿舍文化中。因此,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为此,本文着重提出如下几条建议:其一,先由认识上着手。宿舍相关管理部门及负责学生管理的领导干部,需要清楚认识宿舍文化对于学生的特殊作用,要注重引导以及加强和谐宿舍文化的构建。其二,应当充分发挥宿舍内学生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凭借榜样的力量引导宿舍向好的方向发展,要营造良好舍风、班风与学风。通过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宿舍文化功能,打造和谐文化氛围。其三,通过开展多种宿舍文娱活动,比如歌唱比赛、诗朗诵比赛等,使学生了解良好宿舍文化是有助于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

2从调查中掌握工作的基本规律

要想开展宿舍文化工作就一定要进行详尽的调查,掌握大学生宿舍活动的主要内容。分析为什么有的宿舍全体成员都喜欢学习,有的宿舍却是懒惰懈怠;有的宿舍收拾得十分干净,但是有的宿舍为什么脏乱无度。这些现象一定要从学生本身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掌握问题的解决要点。

3制定合理的宿舍制度规范自身行为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还需要学校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契约精神。学校不仅要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要进行人文教育的滋养,让学生在一个有责任心和公德心的环境中逐渐成长,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要规范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让他们遵守,并且也要让管理学生的条例尽快和法制接轨。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健康。学校的每一处的负责人都可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和记录,并且在每学期末的时候进行一个评分,纳入学生评价中,对一些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单独开展德育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宿舍管理更加规范,还能督促学生健康成长。

4强化文化素养

大学生宿舍可以建立独特的宿舍文化,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多多开展文化读书讲座,让教授和讲师的人文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举手投足间都闪烁着人文的光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防止学生因为无聊沉醉于网络游戏当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多裨益,并且对宿舍管理工作也有帮助。

5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如果一个低素质的人长期不当地管理学生,那么往往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且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管理人员应该转变观念,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不是主要进行管理的场所,应该在教育方面加强,让学生从时常自省达到一个可以自我管理的境界。在一些教授和讲师的影响下,让学生的行为中渗透着人文情怀。

6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宿舍的主要居住人,因此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且配齐宿舍的各项设施设备,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整洁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宿舍有归属感。管理工作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法规的制定工作中。这样学校的管理工作会更有效果,也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能解决很多主要矛盾问题,打破长久以来的僵化管理模式,这对于未来高校的发展都是极其有益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优良宿舍文化,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时,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对于大学生成才、就业甚至整个人生都有很深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地方,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很多人说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的“第一次接触的社会”“第二生活的家庭”“第三个课堂”。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宿舍文化构建也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为了让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得更好,高校在建设大学生宿舍的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主体思想,尊重学生,让宿舍文化发展得更蓬勃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杨鹏飞.和谐大学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206—207.

[2]雷西合,杜永峰.论新形势下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4):65—68.

[3]孙联明.论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模式的科学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2,(8):97—100.

[4]贺桂祯.和谐校园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30—31.

[5]杨学成.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95—96.

[6]徐九春.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75—78.

[7]王菲菲,陈健,高敏.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和谐宿舍构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2—143.

(责任编辑:陈树)

文化观念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潮、管理模式,只是管理理论大家族中的一员,它既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也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企业文化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从纵向的角度,也即从企业管理发展史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一个是经验管理阶段,另一个是科学管理阶段。所谓经验管理阶段,主要是指工业化早期,企业家们普遍依靠个人的经验和直觉,再加上简单的分析和计算来指挥下属,运作企业。所谓科学管理阶段,就是以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问世为标志,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单靠经验和直觉已经难以有效地管理和运作,于是企业家们开始运用精确的定额管理、定员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等种种手段,使企业管理进入到科学管理阶段。这个阶段一直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才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企业文化的思潮,使企业管理由科学管理又进入了文化管理的阶段。

从横向的角度,也即从企业管理这个大范畴的角度讲,企业文化又是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差别只在于企业文化是软管理,具有柔性的一面;而科学管理则是硬管理,具有刚性的一面。

由于我们的国情不同,也由于我们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因此我们的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得还不是很充分,我们的科学管理方面还十分薄弱。所以,在引进、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防止进入一个误区,以为有了企业文化就可以万事大吉,以为强调企业文化就可以忽视科学管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对我们的企业现状有一个准确的估计。我们的企业不仅文化建设滞后,而且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同样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包括基础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不是已经做过了头,而是远远还没有到位。

当前,企业在加强科学管理的同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基础管理,而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可以做到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科学管理的加强,可以给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又为搞好科学管理提供了方向和动力,推动并促进企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使得企业文化与科学管理融合共生。

培育共同价值观。只有员工群体协调一致的努力,才会为企业赢得成功。协调一致的群体行为的出现依赖于共同信守的群体价值观的培育。因此,成功培育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是登上文化管理台阶的基本标志。

建立学习型组织。一家企业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卓越,它必须不断学习,以求精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并形成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大量的事实表明,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企业保持优势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建立学习型组织无疑是企业挑战未来的必然选择。

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最复杂的要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等级。研究表明,它们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增,但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因此,企事业单位对人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

软管理与硬管理巧妙结合。所谓硬管理是指执行规章制度,进行直接的外部监督以及行政命令等刚性管理,也包括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人机监控系统等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所谓软管理是指开展思想工作、培育共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柔性管理。一手抓科学管理,一手抓企业文化,硬件和软件结合,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并重,双管齐下,刚柔并济,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才真正能够跃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境界。

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将引导员工把自己的价值与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并作为企业精神传承下来,特别是通过概括与提炼,形成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体现和代表着企业的个性。如:北京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全聚德“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等,都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企业价值观是反映企业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的群体意识,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营哲学。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观念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企业文化的制度保障。

企业文化建设在生产经营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片面性。企业文化脱离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表象性。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不仅包括了企业形象、企业标志等表层文化,还有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的是企业的价值观、精神文化。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完整的企业文化。

盲目性。把企业文化简单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直接运用到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照抄照搬国外或国内企业的成功模式,忽视了企业的个性化和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企业文化偏离企业实际,难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持久的推动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热点难点工作,创新协调机制,丰富协调内容,借力借势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融合发展。

在建设目的上,要放到推进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和促进生产经营任务圆满完成上来。建设企业文化不能光是“从文化到文化,从精神到精神”,而是要把战略实施和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覆盖点。

在建设实践中,把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变成具体的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文化“靠制度规范、靠机制保障、进入管理起作用”。

在建设机制上,做到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努力形成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企业单纯依靠党政领导“哥俩好”来推进、过分依赖政工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使企业文化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从总体上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既不是相互包含,又不是完全重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假若用图形来表示,二者可以说是两个圆的交叉,也就是说既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也有重叠不了的部分。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性质有区别。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是一种经济组织的行为。它所教育的内容是直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必然含有经济文化的内容,但政治色彩更浓一些。

任务有区别。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着眼于调动人的积极性,都要形成一种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凝聚力。但企业文化要调动的积极性,是人的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是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是一种经济上的积极性。而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调动人的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外,还要把人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路线方针上来,形成全党全国的凝聚力,是一种政治上的积极性。

目的有别。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佳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而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却不限于本企业范围,它还要实现全党全国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是政治上的高度统一,要造就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主要是达到一种经济的目的,而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达到经济目的外,还要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之处是:对象相同,都是做人的工作,都重视人的因素,重视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重视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句话,都是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使企业保持勃勃的生机,使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挖掘并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理论教育体系等优势资源,加强对企业文化知识和理念的教育普及,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员工群体意识,浓缩出企业的制度文化和企业意识形态,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把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与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结合起来,用人本观念改造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增强服务意识,用真情影响和感动职工,让职工在亲密无间的沟通中接受教育、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实效性。特别是在当前改制重组工作中,要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同时要考虑职工的意愿和需求,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在改革中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

(作者单位: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陈海峰)

文化观念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校位于前端部分,是高素质人才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道教育门槛。高校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青年教师,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与职后再教育、建立教研与教育协同机制、完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机制

引言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的要求[1]。青年教师是承担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有着紧密联系,应加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目前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问题还未能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一直以来,高等学校在提高教师学历、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能力这些关乎学校发展的因素间并未找到平衡,特别是缺乏对处于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的教学能力的重视,致使许多教师存在着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强,但教学能力弱、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因此,探讨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观念,分析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1.缺乏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的政策支持。随着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高校分别在课程、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改革,但忽略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政策支持。即便众多高校建立了教学发展中心,然而多只见于形式,真正关于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方式方法并未明确,且稳定性一般,长效机制建设滞后,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协同,促进教学成果的更优化,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加强沟通与协作,这些都需要在学校的组织政策支持下进行。

2.缺乏教学经验,套用教学模式。青年教师由于专业各异,缺乏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工作年限较短,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大多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制作课件、讲解形式等教学内容的呈现,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播知识,很少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安排教学形式,容易忽视课堂氛围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导致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课堂上多沿用复习、讲解、鞏固加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研究发现,教师缺乏教学素养,会对高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产生许多负面影响[2]。

3.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认识偏差。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主要由硕士、博士以上高素质人才构成,高校在获取高层次人才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诸多福利政策。因此,高校将注意力更多放在科研工作方面,而忽视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甚至在部分高校出现了唯学历与科研能力现象,从而导致高校进入过分强调学科本身,而教学专业知识或教学能力被学科知识所替代的误区。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分散在各学科不同专业进行教学工作,他们并不是师范专业出身,即便其具有很高的学历与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但在专业的教学能力上仍有不足[3]。

4.青年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存在问题。有效保证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兼顾学生需求、活跃课堂氛围、利于教师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然而,高校目前仍将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首要考核标准,不仅仅在前期招聘教师工作中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目前来看,对工作中的青年教师在进行考核评价时,高校并没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认真考核,缺乏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主要将评价指标集中在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等科研能力的评价上。由于此评价机制,使得高校青年教师不得不将精力主要放在申报课题、主攻科研等方面,甚至有部分高校存在以科研能力、学术成果带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想法。因此,青年教师会忽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科研能力能否带动教学能力,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本专业本领域的理解,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应掌握好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之间的平衡。否则,过于强调科研能力可能会导致教师忽视在教育专业知识上的提升,使得教师难以将其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有机结合,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1.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部因素。第一,专业教师缺乏教育学理论知识。高校教师是各个学术领域内的专业人才,他们在前期的学习研究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即便他们具有高学历和高素质,但由于前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其专业方向,而并没有深入学习、了解过关于教育学和教学工作的理论知识。进入工作岗位后,青年教师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自身角色转换,适应其教师身份。此外,非教育学专业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有限,关于教学工作的实践、教学理论的应用,青年教师所能做的更是有限,尤其在某些课堂上出现教师竭尽所能地授课而学生却难以理解的情况,这可能就是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缺乏和教学能力不足所致[4]。第二,专业教学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扩充。在课堂上将与时俱进、最前沿的学术知识教授给学生是展现高校教师青年教学能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及时、更专业的学习。可现实情况下,诸多高校教师在授课时所用教材陈旧,甚至很多教材版本都是早期学术影响较大的经典教材。经典教材当然是要用的,但在使用经典教材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关于专业知识的教材要及时更新。另外,在一些高校还出现了非本专业的教师任课的情况,导致教师硬着头皮对着课本照本宣科,缺乏对专业的理解和研究,教学效果不理想,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体现。第三,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目前,部分高校从学校到教师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在对教师的工作要求、职称评定、晋升、年度考核等方面十分强调教师的科研成果,而忽视对教师本职工作教学的考核评价。同样,青年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也出现不平衡,由于学校对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视,导致他们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而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可能使青年教师敷衍、应付平时的教学工作[4]。除此之外,甚至有高校教师为追求更多的科研成果,不惜铤而走险,有学术不端的现象出现,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问题都是高校从上到下对于教学工作的忽视,是教学与科研严重失衡的产物。

2.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外部因素。第一,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对于教师平时到课率、是否迟到等可量化指标进行严格考勤,但关于难以进行量化考核的教师教学能力却没有严格要求。这就可能导致教师在考勤上尽心尽力,完成学校要求,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激励与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激励存在失衡,看重科研能力忽视教学能力,因此,需要高校提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激励,可制定一些针对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性,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第二,缺少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教学科研环境是指高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有关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平台及制度,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5]。目前,大多高校只是在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与学习机会,很少在为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上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赖教材,以其习惯的固有方式进行教学工作,由于缺少教学工作的交流、探讨,很多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提升。另外,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中没有制定体现教学能力的指标,致使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难以得到青年教师的重视。第三,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由于高校青年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基础,加上他们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和实际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授课,一股脑地将其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得课堂氛围过于僵硬。再加上很多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薄弱,这些因素导致现如今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甚至多有教室前排空置后排扎堆的现象,而教师的积极性也同样得不到激发,甚至教学热情被抑制,在教师与学生之缺乏互动,师生之间的黏合性大大降低,出现学生为上课而上课,教师为上课而上课的现象。

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构建

1.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与职后再教育。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师时应主动做好岗前培训与职后再教育工作,岗前与职后同步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入职前,高校在心理学、教育学、职业道德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补充教师关于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其对于职业责任感的认识。同时在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等课堂基本功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这是保障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工作。对于入职后的青年教师,也要进行教学能力的继续培训,学校组织教学竞赛活动,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总结的平台,并且达到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同时可引进“师傅带徒弟”的思想,即青年教师向高校中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出不足、做出指导。将岗前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使得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发展,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2.建立科研与教学协同机制,提升教学能力。高校在对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与他们的教学能力之间找好平衡,不可偏废,建立科研与教学协同机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共同发展。同时,高校要在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互补中做好引导激励工作,使得教学内容从科研成果中獲取更新,教师将本专业最及时、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高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将其科研水平与教学技能相结合,从科研工作入手,补充教学工作,以科研能力作为教学能力的基础支撑,建立健全“教研一体化”体系,促进科研和教学协调进步,共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再次,要大力推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比如在课堂当中要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就教学内容层面而言,要对教学知识进行及时更新,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为实用以及前沿的知识内容;尝试在课堂当中融入科研行为,在学习过程当中增强互动性,实现课堂教育体系的创新,形成更加具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课堂。

3.完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首先,在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中适当增加关于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考核,具体可包括学生反馈、学生成绩、同事评审等方面,以此完善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基于评价体系结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此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教学能力。此外,要及时对教学评价指标进行调整改进,并与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不断更新教育知识、教育理念,促使青年教师充分把握了解新的教学形式,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使他们的教学工作能够得以持续改进优化,提升教学能力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的制定中,将学生一方也纳入其中,不再单独考核教师教的一方,学生作为教学成果的体现不可忽视。同时,师生建议在评价指标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实际的参与者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补共进。对于高校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中,要明确教师教学能力与职称评定的关系,将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一同作为评价指标,并且指出教学工作评价的具体形式,以及在评价体系中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的比重,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体系,促进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同步推进,使其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都得到提升[6]。

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接受能力强、思维灵活,一旦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便会激发其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源动力。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极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并鼓励青年教师申请教学有关的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多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教师在课题研究与论文发表中会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总结经验,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予以验证,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将申报教学课题、发表教学论文也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做出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制定中除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外,还要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激励有所倾斜,大大提高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激发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能力[7]。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8-01-31.

[2]  Hativa,N.Teaching for Effevtive Learning in HigherEducation[M].Holanda: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0,(45):113.

[3]  刘泽华,王莉芬,赵红.“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9):102-104.

[4]  彭明芳,谢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2):136.

[5]  向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4,(12):93.

[6]  祝文钢.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41-43.

[7]  樊小杰,吴庆宪.提升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制度创新与文化重构并举[J].高等教育研究,2014,(9):53.

文化观念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作为一项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剪纸艺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现阶段,普通高中开展选修课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剪纸活动作为民间艺术的代表,与当前的普通高中开展选修课活动十分契合。将剪纸活动融入普通高中选修课活动,不仅能给予学生更为新奇的业余体验,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术。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发展,还是对于民族文化传承,该项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剪纸文化的发展,随后针对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开展情况提出了剪纸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本文探究的内容对于下一阶段普通高中选修课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间艺术;普通高中选修课;剪纸活动

正文: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发展传承,在此期间,非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也流传至今,剪纸艺术就是其中之一。与其他的艺术品类相比,剪纸艺术的起源更早,发展到当前已经是一门非常成熟且完善的技巧,也是我国现阶段民间艺术的最主要构成成分之一。在当前,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在中学教学过程中也更多的强调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希望能够通过选修课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果能够将剪纸艺术与普通高中选修课活动进行高效整合,那么就能够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日后发展提供帮助。

一、剪纸艺术的发展过程

在旧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剪纸艺术。在当时,人们在自己所使用的陶器和石器上堆贴各种自己镂空制作的装饰和纹样。通过现有的历史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剪刻技巧。虽然当时的技巧比较简陋简单,但是这却是后世剪纸艺术的起源。随后,我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剪刻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金银平脱”这种全新的装饰技艺首次出现。“金银平脱”与现阶段的剪纸艺术还存在有区别,当时只是简单的将人物、动物以及花草等相似造型镂刻在金银箔片上,以此来起到装饰物品的效果。直到后来出现了造纸技术,剪纸艺术才真正的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进入北宋时期后,造纸业的发展和成熟时的剪纸技艺也变得更为普及。在南宋时期,首次出现了以剪纸作为谋生职业的艺人,在当时也首次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在步入明朝之后,我国的剪纸技术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剪纸艺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其应用范围更为广阔,之前只在纸张上出现的剪纸技巧已经出现在了彩灯和扇面上。在现阶段,剪纸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剪纸艺术的艺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即便是在现在,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只增不减。

二、普通高中选修课中的剪纸活动

2.1帮助学生了解欣赏剪纸艺术

要想能够独立完成一副剪纸作品的创作,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础知识。虽然选修课活动并不像常规教学活动开展那样有着足够的教学时长和明确的教学任务,但是在选修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应当针对开展的活动进行相关的内容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后续学生独立完成剪纸作品提供帮助。选修课程中负责剪纸活动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收集有关剪纸的相关内容,展示一些比较高级的剪纸作品,通过制作PPT帮助学生了解剪纸的发展历史。此外,选修课程的负责老师还应当传授给学生最为基础的剪纸知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和题材内容。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于剪纸活动的兴趣。在帮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这部分活动的时间分配,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将某部分不是特别重要的内容交由学生自主练习完成,以此来保证活动的开展效率。

2.2通过临摹作品,强化基础练习

选修课教师在开展剪纸活动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练习基本的剪纸技巧,并以此为基础引领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在指导学生进行剪纸艺术的基础性练习时,选修课程的负责老师首先要向学生普及有关剪纸艺术的基本内容,包括剪纸的基本表达技巧和基础表达形式。在学生掌握了最为基础的剪纸技巧之后,教师在向学生介紹最为简单的月牙形和锯齿形,通过向学生介绍基本的剪纸语言,帮助学生掌握剪纸的简单技巧。当学生完成了基础练习,掌握了基础语言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作品的临摹,通过反复的练习和临摹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剪纸的手感,感受剪纸艺术中对于点和线的运用处理,学习剪纸艺术对于美的表现形式。为了更好的开展剪纸教学,教师首先要意识到临摹对于学生掌握剪纸技巧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和选修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就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剪纸作品的临摹,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学习,加深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理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剪纸技术水平。

2.3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剪纸作品创作

在学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简单的剪纸技巧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始进行简单的剪纸作品创作,通过自主创作将自己对于剪纸艺术的理解融入在剪纸作品当中,也可以将自己生活当中所观察到的事物通过剪纸进行表达。为了确保创作活动可以顺利的开展,教师在创作作品之前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资料的收集,无论是通过观察还是通过拍照,提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将其进行整理记录,通过对于现实题材的二次创新,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魅力。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学生最终作品的质量,教师在学生创作作品的同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刚开始进行作品创作时,要帮助学生尽可能的简化作品的形象,采用最为简单的线条进行创作,只需要表现出物品的基本形状即可。在学生完成了最为简单的作品创作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一些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大的作品创作。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但是不要强加干涉,由学生作为主导,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作品创作。

结束语:总而言之,剪纸作为当前非常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既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又能够展现独特的艺术内涵。如果能够将剪纸活动和普通高中选修课活动进行有机融合,那么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该项活动的开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下一阶段普通高中选修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相关负责老师就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课活动的调整,结合剪纸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陶玲. 以剪纸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周丽明. 高中美术文化传承与剪纸教学的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以增城区为例[C]//广东教育学会2021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七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选.[出版者不详],2021:537-548.

上一篇:中职教学网页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饲料产品工业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