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产品工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4-07-14

饲料产品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名品精品展,为期3天,展会以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为重点,集中展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及名品、精品、新品,促进交流、促进合作、促进发展;5300平方米的展厅里云集了来自32个省市地区的代表,他们代表了目前我国农产品工业的最高水平。也折射出农产品加工所充满的无限商机。本刊记者李鑫颜就此专门进行了深入采访。

北京市——特点突出

截止到2006年6月底,京郊共有乡镇农加工业664家,同比增加50家,完成总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25%。带动农户约47万户。经农业部批准,京郊共有10个全国农加工示范基地和19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京郊乡镇农加工业发展特点是:

(一)布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京郊拥有10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数量上在京津沪渝四市名列第一,是京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预计2006年10个示范基地可完成销售收入1288亿元,比2005年增长295%。其中,销售收入15—30亿元的基地将达到5个。

(二)立足首都,辐射全国。京郊乡镇拥有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8家,其中营业收入10-16亿元的企业4家。汇源食品将总部设在顺义,中旺投资集团将总部设在房山琉璃河镇,企业看中的是立足首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形象展示、快捷的信息传递、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企业以北京为轴心谋求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

(三)首都大都市吸纳作用明显。北京全市年食品消费额近1000亿元。巨大的市场吸引企业纷纷来投资办厂。汇源果汁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将总部迁到北京顺义区以后,公司加快发展步伐,销售额1O年增长150多倍。

(四)精品名品云集。北京市民对食品安全要求很高。“绿色纯天然、有机无污染、安全无毒”是对农加工产品的要求,也是企业的卖点。可以说能在北京站住脚,创下知名品牌,也就占领了全国农产品的制高点。目前北京郊区拥有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40多家。

(五)瞄准奥运经济需求。奥运会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销售、提升形象、走入国际市场的绝好时机。继2005年在北京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论坛暨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投资洽谈展会》后,农业部农产品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向北京奥组委等有关部门推荐了59家企业(其中北京市20家)生产的农产品加工精品。有两家北京企业已经分别与北京奥组委和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签约。今年7月份,北京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与奥组委正式签约,成为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生猪肉及冷切肉制品的唯一供应商:北京御香苑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约,从现在到奥运会期间向中国运动员供应排酸牛肉。

(六)科技创新推动。京郊乡镇企业有14家被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认定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企业,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国家专利产品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认定的新产品三十余个。密云久润绿色食品基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搭建起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平台,将有效地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提升。

(七)政府引导服务有力。一是政策扶持。二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论坛暨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投资洽谈展会》后,在2006年8月再次举办“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名品精品展”。通过与会人员、企业间的研讨、展示、招商洽谈,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搭建起平台。三是通过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农业部批准了10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19个全国农产品加工良性示范企业,起到了纲举目张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通过好中选优的方式及相关严格的手续,向奥组委有关部门推荐了一批准备供奥运期间使用的农加工产品。五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融资平台。贯彻落实政府政策支农与金融支农联动的精神,北京市乡镇企业局和北京农业商业银行决定共同支持京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由企业局推荐经济效益好、信誉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给银行,北京农业商业银行将向符合贷款要求的项目发放信贷支持。

河北省昌黎县——因地制宜走特色之路

昌黎县被誉为中国的干红城,据说我国的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就诞生于此。作为该县第一大衣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拥有大型葡萄酒企业32家及许多的家庭酒保,种植酒用葡萄面积达八万余亩,加工葡萄汁能力十万吨,干酒加工能力达五万吨。作为国内首家生产干红葡萄酒的专业厂家一一中粮集团所属的华夏葡萄酒酿酒有限公司,近日,其生产的华夏长城干红葡萄酒被奥委会制定为奥运唯一指定用酒。

昌黎县的农产品加工业属于该县的强势产业,其中形成葡萄酒加工、粉丝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该县除了在河北省出台一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之外,还在资金运作,项目申报一条龙服务方面给与大力支持。为企业融资而新成立了担保中心,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为企业发展,成立担保基地建设,在土地征用方面依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可以说该县在最大限度上给予农加工企业以支持和帮助。全县1000家农加工企业,转换粮油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农户达万余户,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得到了发展,农民也增加了收入。

内蒙古——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有机产品

提起内蒙古的农加工业,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喊出蒙牛、伊利。的确,作为占据全国奶产品市场50%、年收入过百亿、为当地养牛农户每年每头牛增收4-5千元的国家级农加工龙头企业,它们确实影响力极大。但除此之外,在全国500家龙头企业中,内蒙古的企业还占有26家。

依仗辽阔的草原,牧民们自豪地称他们的穿、戴、喝、用、铺、盖全部都是绿色的。这就使他们的农加工产品从源头上保证了无污染,再加上加工过程的高科技,从而达到产品的高品质,达到了奥运会和国际标准。

自治区的六大主导产业分别是:乳、肉、玉米、马铃薯、蔬菜、饲草饲料。特种产业是沙棘。目前自治区采用高科技研发的沙棘油主要用于出口,年销售额达到3个亿。据介绍,自治区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基地,这些基地有的干脆就建在了科研院所,以保证产学研的对接。而在科技人才引进培训方面也肯下功夫,企业实施的人才战略留住了大量科技人才。

浙江——总结经验做好精深加工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浙江的农产品门类齐全,这也使得其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浙江的农产品加工业应该说是比较发达的,企业数量达到30万家,就业人数达到300多万人,国家龙头企业36家,蔬菜基地18个,出口额每年至少一两千亿,居全国第一。

浙江的农加工业这几年从政府到企业都看到了精深加工的巨大利润,“外国人进口粗加工,到他们国内精细深加

工后,卖出高于从我们这儿进口时几倍的价格.钱都让他们赚去了,我们得想办法赚这个钱。”所以整个农加工业正在从粗加工向精细深加工方向发展。这也就促使了浙江农加工产业的升级和调整。

浙江农加工企业中虽然没有蒙牛、伊利这样大规模的企业,但产值5000万到一个亿的农加工企业很多,其中以竹制品研究和菌菇研究为品种特色。其另一特点就是企业创始的早,具有先发优势,随后发展的企业若想赶超就必然加大科技投入,生产出水平更高,价格更低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以科技竞争为手段的竞争机制。良好的竞争机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江苏省——着眼奥运做强食品加工业

这次江苏省的14家参展企业中有4家是风鹅加工企业,这些是江苏诸多风鹅企业中的佼佼者。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绿色纯天然养殖,全程监控,科学的加工过程,最终保证食品安全。曾以美猴王形象申报奥运吉祥物的江苏连云港市的几家企业这次抱着同样的参与奥运的热情来到北京,其中兴云鹅业的花果山风鹅更是希望通过展会的推荐,成为奥运会鹅肉及加工品的供应商。像风鹅加工业,就是江苏省在原有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开发出的新品种。由于江苏紧贴长江三角洲,企业获得资讯快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引进高效环保的新技术,再结合本地特色,进行精深加工。这也就形成了今天像风鹅加工这样的产业集群。

展会上江苏的一家蟹黄汤包企业,更是别出心裁把加工过程摆到了现场,让人看到安全卫生的汤包制作过程,感受到货真价实。“陈士荣”汤包属于“中华四大包子”之一的靖江蟹黄汤包,一个小小的汤包能作为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代表来到北京参展自有其独到之处。为响应绿色奥运的口号,汤包制作企业也行动了起来,保证原料的绿色无公害。这家汤包企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苏省的食品加工业,也体现了我国食品加工业的趋势案只有保证原料绿色无污染,生产过程安全卫生,生产出的食品才能让老百姓买着放心、吃着舒心。而这样的企业才能最终站稳市场,取得长久发展。

青岛市——自主创新推动特色产业

目前青岛有农加工企业近3000家,涉及果蔬、兽禽、水产品、茶叶、粮油五大领域,规模以上企业450家,国家龙头企业9家。自主创新产品占多数,这与政府出台相关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划拨扶持资金离不开。政府设立自主创新奖,每年有1000万的政策资金用于企业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同时,与清华大学联手对企业管理者进行EMBA培训,从而提高管理层的自主创新意识。

花生加工是青岛的优势特色加工产业,在花生制成品和花生油榨取方面均领先全国同行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仅这次参展的两家企业,每家每年销售额就达到5亿元以上。而凭借发达的捕捞养殖业发展起来的水产品加工同样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作为京外四大奥运赛事举办地之一的青岛市,保障奥运期间各个方面的安全,为各国参赛队员、游客、新闻记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摆在青岛市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通过去年和今年的两次展会实现农加工业产品与奥运的对接,青岛市今年也将举办国际农产品展览会,从而实现吸引国外的先进科技、达到国际标准、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品牌、对外宣传目的。

饲料产品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断的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我国许多传统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企业经济开始出现外移或者下滑的趋势。因此为了促使产业结构更加的优化,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就必须对工业设计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为此,就设计的现状进行论述与分析,继而探讨出工业设计的具体发展策略,以期工业企业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市场经济;工业设计;发展策略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91

工业设计主要是围绕工业产品展开的一系列创新活动,通过灵活运用高科技成果与美学、工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对工业产品的结构、功能、包装以及形态等方面进行创新优化。工业设计内容主要包含企业的形象设计、产品设计、管理设计、环境设计等,其中产品设计是其核心内容。而工业设计也被广泛应用与纺织、电子信息、轻工、机械等工业。通过工业企业大力创新工业设计,不断丰富工业产品的种类,从而使工业产品附加值持续上升。作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与自我品牌创建与推广的有效途径,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转变了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式,优化了产业结构。

1工业设计现状

所谓的工业设计就是对新产品实行开发与创新,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工业企业作为目前企业获得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点,对我国城市经济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目前工业设计的重要性逐渐被各国所重视,并开始成为各国企业新型经济增长点与发展驱动力,并成为推进国家创新发展以及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的重要环节与关键要素。因此,各国都纷纷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力度,随之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产生了一批资本雄厚的大型工业企业,比如说IBM、美国波音公司、苹果公司、大眾与宝马、索尼、日本佳能、西门子、丰田等。这些工业企业无不是凭借卓越的工业设计登上全球经济市场的制高点。但是我国的工业设计还是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还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模仿阶段,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不占有优势地位。而对于工业产品的创新也是相当匮乏,无法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力动力。此外就是我国的工业设计欠缺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技术含量,对于工业产品的总体设计难以到达较高的水准,导致产值较低。比如说在我国钟表的实际生产中,我国在全世界的钟表产量中仅占到百分之十,而瑞士却能占到全世界钟表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其凭借的就是对于钟表的生产的技术水准以及品牌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我国工业企业在工业设计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国家产业调研网前段时间发布了关于2016年我国工业设计现状的报告表示,基于我国经济大环境总体良好的背景下,众多新兴企业也加速赶超,经济市场上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工业产品以及领军人物。很多工业产品都相继获得了“红星奖”,更有甚者在国际上获得了相关的荣誉与奖项。2014年,我国的工业设计协会创办了设计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以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地区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最为欣欣向荣,发展潜力无限。但是从整体水平上来看,我国与发达地区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挖掘我国工业设计的优势,借鉴国外的工业设计经验,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从而促进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工业设计策略分析

2.1创建优秀人才平台,培育设计精英

首先政府应该积极创建人才与资源的发展战略平台,为工业企业创造与国外工业设计产业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继而不断加强企业对工业产品的创新力度,加强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就是我国高校可以进行校企合作模式,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工业企业输送一批专业技能过硬、基础知识扎实、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工业设计人才。此外就是企业内部要对工业设计人员进行在岗培训,组织设计人员出国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加强与优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从实践中提升工业人员的技术与创新意识,成为工业设计产业中的设计精英。

2.2构建完善的工业设计体系

工业产品离不开工业设计的支撑,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设计都是重中之重。企业唯有积极构建一套完善的工业设计体系,才能有效确保企业工业设计的创新性与先进性,对于社会发展、能源、环境的发展也起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譬如英国、美国、德国在工业设计方面,就制定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工业体系,大力推进工业设计的创新发展,最终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通过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我国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文件,统筹规划,将工业设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工业产品结构的设计、包装设计、形态设计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激励企业进一步的提高工业设计的技术性与创新性。

2.3积极创建品牌建设,加快工业设计产业的持续发展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行

业分工也逐渐明晰起来,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展的大型跨国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在相关的产业中趋于垄断化。通常情况下,这些大型的跨国企业在工业设计上,都是委托第三方,也就是专门的工业设计公司进行制作,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与发展空间。因此现阶段的工业设计产业也逐渐转变成为服务化的产业模式。目前工业设计产业包含服务型企业与知识密集型企业两种经营模式,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工业设计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科技产业,需要不断创新产品的工艺与材料,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也在飞速发展,由此为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此外工业设计的品牌建设还要凭借示范效应与集群效应持续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实现进一步发展。比如说我国上海市加强工业设计投入之后,建立了以产业化为中心,创新品牌建设的发展目标,最终取得了上海创造的品牌影响力。还有宁波、湖南、成都等多个城市也都不断的加快工业设计的产业化发展,最终也都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促使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在创新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

2.4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对于工业设计产业化的發展,政府的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可以创办专门的工业设计机构,全面规划工业设计的发展策略与计划,给工业设计产业化建设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与政策的扶持。此外,政府还可以为工业设计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遇,制定奖励措施,激励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譬如我国广东省的顺德设计城,作为第二个国家级的工业设计基地,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完成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为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最后,企业还要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将工业设计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政府还要加强对工业设计内涵与重要性的宣传,以此来提高各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度,提升工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准,创新设计模式。从而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加强对工业设计产业管理,杜绝打价格战,进行恶性竞争,与政府强强联手共同推进工业设计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3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战略正处于转型期,因此工业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乃至国际上立住脚跟,就必须采取先进的工业设计技术与创新理念。通过对我国目前工业设计现状的客观认识,继而探讨出培育设计精英、加大品牌建设、加速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工业设计体系以及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等具体的发展策略,以期能为工业设计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魏想明,彭演东.工业设计现状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6,(09):1617.

[2]黄雪飞.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特征及理论构架[J].创意与设计,2016,(02):1520+55.

[3]张磊,葛为民,李玲玲等.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方法及发展趋势综述[J].机械设计,2013,(08):97101.

[4]姚子颖,杨钟亮,范乐明等.面向工业设计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18):5457.

[5]鞠思远,徐力.从未来工业4.0展望工业设计[J].设计,2015,(17):8283.

[6]吴丹,杨随先.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四川省工业设计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考[J].机械,2014,(10):4348.

[7]蒋红斌.工业设计创新的内在机制[J].装饰,2012,(04):2730.

饲料产品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 发展模式 设计实践 设计突围 创新体系建设

引言

工业设计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并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成就,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宣告了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的终结,机械化、批量化大生产促使社会各行业分工细化,以此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以流程为规范的分工合作。设计、生产、销售等作为制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创新环节被固化下来。然而以分工合作为发展特征的生产制造流程暴露了以商品价值为核心的各环节之间衔接和协同的矛盾,直接导致了设计与生产、生产与销售割裂。在变革的过程之中,逐渐体现出了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贯穿生产始终,有计划、有目的的协调、管理生产各环节的思想方法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工业设计的创新作用被极大发挥。以苹果、三星、松下等企业为例,工业设计不仅作为产品流程的重要环节存在,还逐渐被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固化,并在企业组织创新中发挥巨大作用。如果说上世纪工业设计还仅作为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其作用就是为产品建立技术和审美的整合,那么,进入21世纪,工业设计的作用在聚焦驱动企业产品创新的同时,更加体现在其对商业模式创新所驱动的企业组织变革,以及以此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方面的作用。

当代中国工业设计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其作用逐步凸显。从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就作為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品牌培育的重要手段而受到广泛重视。工业设计如何承载如此之重的任务?从中央到给地方,从政府设计推进机构、设计服务机构到企业设计中心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探索,设计产业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由政府部门推进和主导,由独立商业运营机构经营的设计产业园模式。该模式画地为营,作平台招募设计机构入驻,逐渐形成设计产业集聚区。第二种模式是企业内部的工业设计中心。该模式主要由企业投资经营并为企业服务,一切围绕本企业的品牌和市场来开展工作。第三种模式是工业设计服务公司。这类公司主要以为企业和市场提供设计服务为主导,一方面为生产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一方面广泛地入驻全国各地的设计产业园区平台,积极争取和享受政府的扶持资金。目前部分领军设计服务公司依靠自身的设计服务品牌也逐渐开始谋求更多的地方政府支持,建立新型设计园区,如设计小镇模式;或者以创新产品谋求更多的资金支持,由单纯提供设计服务向提供产品整体解决方案转型发展。第四种模式是依托设计院校开设的设计工作室模式。主要由院校的老师创建并依托院校的设计资源和人才为企业和政府提供设计服务。第五种模式是研究院所的设计服务模式。以推动行业发展为目标,从标准、研发切入开展的设计服务,该模式目前正在发展中,其作用也在慢慢凸显,但是限于研究院所的体制约束而发展缓慢。以上就是近30年来,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中形成的主要业态。

2004年,时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曾向国家总理建言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必要性,得到总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重要批示。近十几年中,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之路可谓一波三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从企业到设计服务机构,从高校设计教育者到广大自由设计师纷纷探索可持续的工业设计发展模式。其中,向外国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国外发展模式的实践不乏其数,可以说在工业设计发展最热闹的近十几年中,中国已成为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工业设计服务试验场。据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我国工业设计服务业态多,但是设计产值上的数据却不高。作为单纯的设计服务收入,国内设计服务单项服务费用不足外国设计服务公司的30%。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设计服务机构关注并投入资源开发中国设计市场,其工业设计公司的服务经验和服务能力远远高出国内工业设计公司的水平。由此来看,即便我国已经形成基本的工业设计服务系统,其能力还是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一方面,英国、韩国等国家大力发展设计服务贸易,鼓励本国机构进行设计服务输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设计服务贸易的政策。比如,英国设计管理委员会和韩国设计振兴院(KIDP)等国家设计推进机构,把支持本国设计服务贸易输出作为推进设计产业的重点战略;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业产品制造大国,工业设计服务需求量大,同时国家鼓励中国企业建立自主品牌并走出去,而国外设计机构通过设计构建品牌的服务经验占据明显优势,并以此在中国市场大力拓展设计服务业务。

2005年开始,韩国工业设计服务输出中国的现象较为集中。首先,韩国设计产业政策鼓励韩国设计师创业,开展设计服务业务。据当时韩国设计振兴院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韩国已有将近2000多家设计服务公司,韩国政府为其提供了诸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2008年前后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也同样冲击了韩国制造企业,诸如三星、LG、现代汽车、SK等企业内部的设计人员也纷纷离职创业。其次,中国政府推动制造企业升级转型发展,鼓励制造企业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像海尔、海信等家电企业,以及联想等IT电子行业的企业日益重视设计创新,形成一批设计创造市场价值的案例,由此也直接驱动了企业在产品研发中更加重视工业设计服务方面的投入。韩国比邻中国,工业设计服务能力优势明显,大量的韩国设计公司通过工业造型设计、色彩材料设计(CMF)以及交互设计(UI)、品牌设计等业务开拓中国市场。海尔、美的等家电制造企业由于高速的业务及市场拓展战略,同步引进了大量的韩国工业设计人才加盟。在这样的情势之下,韩国工业设计如“韩流”一般席卷中国,在中国制造企业中刮起了“设计韩流”之风。韩国的设计业界甚至流传着一句话调侃形容韩国工业设计在中国受捧的疯狂程度:钱多,人傻,速来。这句调侃既揭示了当时中国企业对工业设计的价值认知水平,也同样预示着韩国工业设计服务输入难以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彼时中国制造企业因还没有建立起产品研发创新体系,而难以完整地转化工业设计方案。很多企业争先恐后地购买韩国工业设计服务后,发现这些设计作品只能作为漂亮的效果图或者模型放在会议室里欣赏。马瑞佐·维塔(Maurizio Vitta)提出:“任何实践的方法和目标都以其功能领域之外的价值为条件。”笔者也曾就此种现象采访过一位制造企业家谈关于购买韩国工业设计服务的效果,他说:“我们也是请了韩国知名公司设计产品,也为此付出了10倍于中国设计公司的费用,为什么我们最终上市的产品却并不具备竞争力呢?”这位企业家的疑惑可能代表了当时中国大多数购买韩国设计服务的企业的共同心声。

韩国一边在本土进行设计创新实验,一边向中国输出设计服务。韩国设计研发费用投入巨大,本土企业并不能完全消化这些科研成果,所以韩国设计机构将输出方向直接对准了中国市场。国内部分重视工业设计的制造企业成了韩国设计研发成果的试验田。比如,在新型色彩材料的设计开发方面,韩国的家电行业、手机行业以及汽车行业的设计上尽现奢华装饰之风。他们通过技术将玻璃、PVC膜、木材、金属等材料进行表面加工处理,结合特殊工艺将奢华、时尚的图案、纹样、色彩、质感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一时间诸如膜内转印、水转印、立体印刷、金属烫印,甚至是三维立体打印等技术成为产品设计的卖点。而在绚丽设计效果背后是因技术成本的增加而导致产品售价上升。众所周知,在产品设计创新中增加特殊加工的材料后必然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高成本唯一的消化途径就是提高产品售价,将技术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由此,工业设计在消费者中形成这样的印象,即:工业设计必然导致高成本、高售价。更有甚者,在所谓“韩流设计”的无度设计实验下,中国消费者片面地认为工业设计的作用就是赋予产品漂亮的“外观”。我们反对设计师通过设计强加给消费者不需要的功能,就如同格特·赛勒所讲的:“反对设计师将自己的趣味强加于消费者的一切尝试。”同时他“反对设计师将美学范式获得的价值强加于公众”。

韩国部分工业设计公司和本国材料供应商联合,将新材料、新工艺嫁接到工业设计上,通过工业设计服务连带着售卖新材料获利。中国企业一旦采用其工业设计服务,也意味着不得不大量的、高价地购买韩国企业的材料,否则设计方案转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部分所谓的新材料新技术不乏是韩国本土制造企业淘汰的技术,为了回收研发成本,从而通过工业设计服务向中国市场输出。以笔者所接触的一个CMF设计项目为例,该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印刷技术让中国传统“锦缎”的效果逼真地呈现在玻璃上,这些经过印刷技术处理后的玻璃可以安装在冰箱、空调或者汽车仪表等产品上。从技术层面,要在玻璃上实现“锦缎”设计效果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复杂的工艺程序必然造成产品的高不良率,从而提升研发和制造成本。曾经有中国企业购买了此类设计和技术方案。该企业在产品发布会上大肆宣扬这种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方能实现的特殊设计效果,试图借此突出产品的差异化和卖点。不言而喻,这家中国企业的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原因非常简单,用户根本不会为不隶属于产品本身属性的任何设计方案买单。工业设计是要为用户提供好的设计解决方案,包括从外观到功能的整合。“好设计”的评价准则一定不仅仅局限于“美”的表面效果。就好比冰箱没有解决制冷问题,洗衣机没有解决洗净比问题,汽车没有解决速度问题的前提下,任何奢华的表面设计都显得苍白无力。徐恒醇针对这一层面的研究观点很明确:“产品作为一种功能形态的东西,它要以人的需要为目标,将科学技术成果变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物品。这是一个将理性的科技内容转化为适用于人的感性活动对象的过程。”诚然,韩国工业设计服务目前在中国市场已逐渐淡出,但中国企业作为韩国的设计试验场也付出了极惨重的代价。部分制造企业甚至将一年的研发费用用于购买国外设计方案,试图通过设计快速地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实现市场突围。

任何工业设计实践活动都避免不了失败概率。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也一度缺乏自信。工业设计作为重要的流程被企业重视,即便如此,企业将工业设计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仍然面临选择本土设计服务还是外国设计服务的尴尬。本土设计面临设计质量风险,外国设计面临设计转化风险,这种纠结的状态着实困扰着中国的设计界和产业界很长时间。以“一锤子”砸掉了西门子冰箱质量梦而闻名的罗永浩进军手机产业,其产品主打卖点即“工业设计”。从发布之初就针对工业设计方案欲说还羞,半遮半掩。同时还通过微博对苹果、三星等品牌的工业设计品头论足,在互联网时代,这么高调的宣传也是基于商业运营的一部分。即便如此,也足以让中国消费者对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业设计创新充满无限期待,期望这种草根式的无畏精神下中国工业设计能够突围,能够有一款代表中国设计精神寄托的好产品面世。然而,姗姗来迟的锤子手机竟然还是缺乏自信地搬出了前苹果设计总监Robert Brunner为其站台。显然,第一代“锤子手机”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实现的材质都能够找到苹果设计的影子。消费者的失望与其说是对锤子手机创始人之前所表现出来的“设计血性”的失望,倒不如说是对中国工业设计发展依然严重依赖外国的现状的忧虑。

我国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初期引进工业设计服务走了很多弯路,即便那些失败的案例也不能就此说明引进外国设计一概錯误,并因此而封闭设计开放交流之路。特别是在推进全球化的当下,开放整合是发展必要路径。任何时候,单纯引进工业设计服务都不是最终目的,重点是以此学习和创新,并构建适合本国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在这方面,中国家电制造企业的实践可以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工业设计在家电行业起步早、发展快,与优秀的外国设计机构合作的案例也很多。笔者在2000年开始参与海尔集团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海尔集团广泛地和国际上知名的工业设计机构合作,研发设计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合作的目标是共赢,一方面整合国际优势的设计资源补充本土设计力量的不足;一方面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工业设计思想、模式、方法和工具,通过和国际设计机构合作,大力培养本土设计师。转化外国设计师设计方案的关键是制造工艺技术。设计和技术密不可分,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单纯地提升工业设计水平难以创造价值,相反,通过工业设计倒逼产品技术能力的提升就显得非常关键。中国制造业长期形成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分离的状态,工业设计驱动全流程创新的目标只有在工业设计创新体系的支撑下方能实现。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一直呼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之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流程,试图建立支撑制造产业发展的工业化创新系统,但是中国制造依然是只有“工业”而没有“工业化”。支撑“工业化”的关键是生产流程的各个节点都需要有创新体系的支撑,包括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一直延展于品牌和营销的全过程。当下,业内共同的认知是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研发设计,而是涵盖全流程的创新。汤姆.米特切尔(Tom Mitchell)说:“不是将设计理解为一种持续的非工具性的思维过程,一种创造性地行为,任何人,设计师和非设计师同样可能参与的过程。”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下,工业设计似乎超越了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创新手段而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近几年,企业和设计机构在国际知名商业奖项中的获奖数量一直在增加,似乎也显示了中国工业设计已经在国际舞台立足,参加iF、红点等国际奖项的评比成绩可以证明这一点。

因此,我国设计发展之路在探索的同时也要适当反思和总结,我们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吗?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工业设计就是作为外观设计的功能要素,工业设计就是把科技成果包装成产品;在20世纪末期,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已经发展到流程层面,简单说就是所有的产品必须经过工业设计才能够上市,没有设计的产品不能够进入到模具转化,工业设计已然被写进了产品研发流程中,成为产品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进入21世纪,工业设计被作为企业战略屡屡出现在企业的品牌宣传里。利用设计创新突出产品竞争力的企业比比皆是,如三星、苹果、西门子等企业,工业设计在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其商业价值,特别是经过全球化平台的产品市场拓展,使得工业设计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的作用凸显。

实现工业设计发展的突围非一朝一夕。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并没有经过如同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纵观近现代我国工业发展史,我国现代工业产业发展建立在引进西方成熟产品流程的基础上,这种引进式的再创新路径缩短了工业化的周期,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因为快速的引进和追求发展规模的目的性,使得工业化的进程中缺乏基础创新体系的建设。严格意义上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建立支撑工业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由此来看,工业设计隶属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研发设计范畴,工业设计创新系统也同样缺乏技术实践。从战略上看,工业设计要建立创新系统还有赖于国家政策和创新设计人才的支持。如果工业设计基础创新系统缺失,显然,支撑工业设计发展的国家、行业政策以及设计教育等措施都无法聚焦同一个目标。

随着全球化发展,信息化让世界变平。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同步了解国际设计趋势成为可能。东西方的比较研究也足以让我们认知国内现有设计的层次和位置,也有利于我们调整战略和发展路径。即便经过十几年的工业设计实践,我国制造产业对工业设计的价值理解以及设计创新方案的转化能力仍然处在发展中水平。我们与国际同步理解设计的价值却无法转化设计的价值,因为我们掉入了“设计陷阱”,也是中国工业设计无法突围发展的关键。而跳出“设计陷阱”的唯一方式就是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这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关键步骤。因而,构建设计基础创新系统是当下发展工业设计的使命,其重点则是要建立工业设计的基础体系,构建基于工业设计核心功能属性的系统创新工程。

第一,战略层。首先,构建支撑工业设计发展的产业政策、产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设计创新系统以及支撑设计发展的技术,比如研发设计实验室以及设计评价技术等;最后,构建沟通设计政策和基础体系的中间层次设计技术,即以设计原型创新为主的设计标准体系。

第二,执行层。工业设计创新可以扩大到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等范畴。即便如此,任何基于工业设计创新驱动的根本都必须落实到产品创新。缺乏产品创新的驱动力,所谓生活方式、商业模式都是浮云。而产品创新至少涵盖三个层面的要素:首先,产品本身固有属性的要素,如材料、结构、技术等;其次,使用者构成要素,如产品交互过程中的体验一可用性、可及性、审美体验等。正如伊哈布·哈桑所说“设计研究项目可以极大地受益于传统科学便捷的冲突以及今年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種新理论。”最后,产品使用所必需的环境要素等,工业设计不仅仅赋予产品外观美,设计的“美”可以是功能技术的、有文化的、有诗意的。同时,设计除了物质要素外,还有非物质要素的设计。维克多.马格林说,“物品的物理外形之外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美学为度,即非物质。它的美丑取决于用户经由键盘和控制器激发的智能性的奇妙反馈和感觉体验”。设计在创造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在创造用户价值。产品作为人身体的延伸,它的目的性是工业设计整合创新的切入点。

第三,生态层。工业设计发展主体是“人”。培养设计人才是工业设计构建生态层的重要任务。设计教育不能脱离产业而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培养多学科交叉性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过好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工业设计参与人类文明构建,多学科交叉学科架构支撑跨界整合,综合运用和发挥各类技术,创造价值服务人类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工业设计在工业时代无处不在。我们明确未来工业设计参与构建任命美好生活的愿景,也了解在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先进实践经验以及发展的误区,如果能够审慎地理解并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让工业设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工业设计突围发展指日可待。

饲料产品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工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在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中,产生了将产品的审美性与现代功能性应用相结合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新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在美术运动中,由于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化,传统的审美方式在大工业的快节奏发展中被逐步改变,此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发展趋势带来全新的艺术审美,以艺术的形式美来反叛学院艺术的严肃的古典思潮。

关键词:工业;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教育

工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它的文化蕴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工业文化的梳理与保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与人本质的定位,注重客观与科学的自然本质追寻,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萌芽,以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换为标志。科技的进步使得大机械生产规模化,从而取代传统手工业作坊的小规模生产活动,机械生产代表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后,在大工业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文化衍生成为文明进步的组成因素,其中艺术也通过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艺术载体形式。工业革命的标志为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全新的改进,此后众多的科技进步推动着机械生产的步伐,这场重大的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迅速席卷欧洲大陆,并在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电气时代,以美国的大量生产的技术革新与德国的科技领先为主导。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工业革命的爆发至使工业体制与工业社会的产生,工业文明也随之应运而生。工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对待科学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成为这场革命的源泉。工业革命由资本主义经济客观发展所带来,它的发展代表着工业体制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开始在欧洲蔓延,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与哲学、科学、民族、社会等因素相结合,拓展出艺术的形式语言性、表现性、装饰性等语言探索。艺术家个体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术创作的群体化标准,个性语言成为艺术表达的宗旨。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带来大工业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取代了手工业时代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模式。生产模式的全新确立,产生了在工业流程中出现的具体分工,产品的生产与设计出现了与传统手工业制造工匠完成制造与设计模式的区分。在社会分工上,设计成为单独领域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艺术观念出现矛盾,此时艺术设计出现依赖工业的机械生产,而并不关心产品的艺术性与普通人的关系的问题,工业生产流程化带来产品质量的粗陋,产业技术开发人员与工厂雇主只关心工业产品的营销与技术和材料的更新,对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持不屑态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现代艺术

工业发展与科学进步带来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追求全新的艺术形态,努力寻找着全新的思维拓展领域,发掘着主题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万变成为创作观察的切入点,其观念的产生依附于工业发展后社会出现的现象。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学观点对现代派艺术影响巨大,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伯格森对人的思维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态度,他主张艺术创作要避免理性将事物的真实性所带来的静止。他提倡运用人的直觉,因为直觉会持续推动事物变化的量,并延续事物的运动。事物的存在是发展的,在发展中保持运动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续的过程。伯格森认为人类思维与生存意识的解放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它可以触发人类在既定社会标准中释放和投入对生命本质的需求。在艺术形式中,无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是一首乐曲,其作品功能会让人产生联想与思维的跳跃,艺术成为精神载体的途径来自作品在欣赏者中产生的共鸣,作品的来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浓缩与对物质事物的提炼,在这里,伯格森的艺术主张为“精神物质主义”。时间作为理论使得帕格森理论为对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型艺术的解释带来启发性的含义,在艺术创作中,时间作为无休止的运动规律影响着艺术作品产生的即兴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视作品产生过程的灵感。这一点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创作与作者主观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离似的色彩附着于绘画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间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活动更加清晰地在艺术创造中显露,在观者的思维推动下,联想、记忆、情感触碰在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出现新的感知触碰。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下,19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开始与人的思维产生共识,并逐渐成为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中艺术发展的主流。

二、包豪斯学院与现代艺术教育

工业进步带来物质的丰富,在18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重视科学与发展的客观思维,这种对自然物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的重视,至使欧洲社会的思想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物质的迅速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道德、精神、审美取向等并未和物质的发展同步。在工业链条中,人的主导意识开始服从机械生产的束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伊始阶段,欧洲的复古风潮为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带来不切实际的繁琐矫饰。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后期发起了艺术与手工业运动,但是莫里斯在这场运动中过分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而脱离了大工业产业化模式,这使他未能解决新兴产品技术与艺术观念的矛盾。20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也未对大工业革命性生产作出明确的判断。德国现代艺术史的代表人物海尔曼·穆特修斯针对英国的艺术设计的问题,确立了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解决大工业生产与手工制造之间的矛盾。德国工业同盟组织的出现,为美术融合于工业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青年时代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地,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育理念将工业社会的发展与艺术关于美的功能进行了现代含义的协调,将艺术的审美与技术发展融合于一体。格罗皮乌斯致力于在設计中向无生命的工业产品注入生命力,探究历史上美术家将造型观念融入各个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推崇在欧洲古代的众多画家涉猎很多设计领域。格洛佩斯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包豪斯的校舍由他亲自设计,并遵照建筑的功能规律与实用性,突出现代工业技术材料与建筑结构功能的特性,发挥建筑自身构成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这些校舍成为包豪斯建筑设计的开端,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先河。在包豪斯的教师队伍中包括了众多的现代艺术的大师,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承担现代构图理论知识的课程,《点、线到面》的出版将美术中的组成因素,分化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俄国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理念被康定斯基带入包豪斯的教学之中,他强调将线条的变化引入画面的节奏的关系,在空间中创造出线条的三维变化,将艺术思维方式建立于想象、分析具象与抽象元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他将绘画的抽象元素作为展开思想与精神的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作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启发。另一位在包豪斯执教的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艺术家克利,他被赞誉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在克利的艺术中,他将图像分解成几何的形式与色域之间的体块。他的艺术图像风格多变,在物象的选择上运用色彩来穿梭于具象符号与线面节奏之间的变换。由于他的绘画主题充满了幻想与奇妙,使他的艺术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范畴。他将个人情感与绘画中创造性的要素联系起来,将客观存在的事物转换成思想的意识形态。在设计中,包豪斯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方式的同时,并寻找现代设计中的规律性发展。将美学理念融入工业机器的生产复制方式中,形成一种简便明快的工业生产形式,将工业设计中的现代性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其教育过程,形成了现代设计理念诞生的过程。同时,包豪斯在其美学中也出现对构成主义的过度关注,为突出工业产品设计上的材料学与设计形式的简约而忽略人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包豪斯学校把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手工制造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制作工艺相结合,并形成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艺术的形式带给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的形式不在受控于阶层的分化中,同时,它将现代技术革新融入生产设计之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现代材料的功能化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艺术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布伦丹·普伦维勒著.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M].应沂,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饲料产品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乳制品行业以及乳制品的质量,这是个事关国民身体健康的大事,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的现状,然后介绍与分析美国、日本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的现状,从美、日等国先进的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找到启示,总结出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物流系统

蔬菜是城镇居民生活支出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我国蔬菜物流系统一直处于物流研究领域中一个被忽略的角落。如何将新鲜蔬菜及时、准确地送达一个最需要的地方便成了一个十分重要和值得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对传统的蔬菜物流系统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新的思路。

一、蔬菜物流的概念和特点

1.蔬菜物流的概念

蔬菜物流是指围绕蔬菜进行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殊物流活动。

2.蔬菜物流的特点

(1)保鲜要求和敏捷性要求高。大部分蔬菜, 尤其时令蔬菜, 如空心菜、大白菜、茄子、青椒、西红柿等都是非常典型的鲜货易腐品, 采摘后如果不经过恰当处理, 特别容易腐烂变质。因此,蔬菜对物流提出了一个极高的保鲜要求和敏捷性要求。

(2) 季节性特点突出。每种蔬菜都有自己的季节性特征。有些蔬菜是一年四季都有,有些蔬菜只能是在某个季节才有。因此,蔬菜物流还必须考虑到蔬菜的季节性特点。

(3) 地域差异明显。由于北方冬季气候偏低, 故只适合种植如大白菜等特别耐寒的蔬菜。因此,这个季节, 北方蔬菜市场必须从南方调运大量蔬菜。

(4) 成本高,利润薄。蔬菜物流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蔬菜易腐却便宜, 故物流成本高但经济效益低。因此,大多数时候只能靠薄利多销, 快运快销。

二、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现状

1.生鲜蔬菜物流链分段现象严重

这是由我国目前生鲜蔬菜的物流过程决定的,我国生鲜蔬菜物流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鲜蔬菜的采摘以及简单的整理工作,参与的主体主要是农户,他们对采摘的蔬菜进行分拣、清洗等简单的初始物流作业。第二阶段是生鲜蔬菜的储运阶段,主要由贩运商、加工企业等生鲜蔬菜物流中间商来完成,他们参与物流运作的设备和技术含量较第一阶段要高,包括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第三阶段是生鲜蔬菜的零售物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由个体贩销商、集贸市场以及连锁超市等零售终端完成。主要涉及配送以及包装加工。而在生鲜蔬菜的三个物流阶段中,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将蔬菜物流链分割成两个部分,批发市场成为了物流链的断裂点,使得三个间断各自孤立,信息传递不畅,物流费用较高。

2.生鲜蔬菜在物流过程中损耗较大

由于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发展还很落后,致使生鲜蔬菜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率达到了25%~30%,而同样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生鲜蔬菜的物流损耗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像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更将生鲜蔬菜的物流损耗率控制在2%左右,可以看出,我国在控制损耗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在生鲜蔬菜流通过程中,物流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达到了60%以上,甚至更多,其中在物流成本中比例最大的是运输费用。因此发展冷链物流、控制损耗、降低运输费用是优化我国生鲜蔬菜物流链的关键因素。

3.生鲜蔬菜物流链过长,物流环节过多

欧美等国家生鲜蔬菜的生产具有规模化的特点,流通模式以直销为主导,即从产地到配送中心、超市以及团体购买者得流通渠道。我国的生鲜蔬菜生产分散,流通中的主要渠道也是通过批发市场,但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中的批发环节大都需要经历两个环节,即从产地批发到销地批发,在冷链运输发展不完善现状下,使生鲜蔬菜的总的物流成本大大提高。

4.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近几年,我国蔬菜合作组织的数量在大幅提高,但是合作组织在生鲜蔬菜物流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大,与蔬菜种植农户的联系度不高,制度化程度较弱。生鲜蔬菜物流的中间商的组织化程度也较低,众多批发商、蔬菜贩销户基本都是个体经营户,运输商、配送中心的规模较小。同时我国生鲜蔬菜流通中商流与物流不分的显现严重,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生鲜蔬菜物流主体间的合作化程度、资源利用效率低。

5.我国生鲜蔬菜物流链技术水平落后,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弱

我国生鲜蔬菜物流链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在国外许多国家生鲜蔬菜的冷链物流已经相当普遍,而我国生鲜蔬菜基本上都是常温下进行运输和保存,个别需要冷藏运输的蔬菜品种,只是通过简单的“置冰”处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生鲜蔬菜安全质量信息和生鲜蔬菜供求信息。我国生鲜蔬菜产销信息不对称,农户主要通过蔬菜批发市场或收购商那里获得信息,而消费者对蔬菜质量安全的信息获得难度更大,生鲜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缓慢,其发挥的作用有限,很多生鲜蔬菜的配送企业还未建立面向客户的生鲜蔬菜信息管理系统。

三、发达国家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美国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美国生鲜蔬菜的生产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区域化特征,蔬菜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和威斯康辛州。这几个区域的生鲜蔬菜产量约占美国生鲜蔬菜总产量的90%,同时美国生鲜蔬菜的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部分作业更实现了自动化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美国有着非常先进的生鲜蔬菜远销体系。美国生鲜蔬菜流通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生产者通过代理批发商在批发市场上出售;二是不通过批发市场,而是通过稳定的购销合同与大型零售商、批发商直接交易。 美国生鲜蔬菜的生产者很少直接销售产品,依托生鲜蔬菜物流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其与工厂或分销商建立着长期合约的关系。分销公司有完备的冷藏设备和运输工具,有先进的管理,与菜农和市场紧密结合,实施HACCP 认证,采用电子交换数码(EDI 代码)、标准化代码PLU(产品检查)和产品信息化管理,生鲜蔬菜物流由计算机监控。这样一种服务体系使得生鲜蔬菜生产与市场之间构建起了一套信息流通体系、生产组织机制,进而推动生鲜蔬菜物流体系更加完善。

2.日本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日本已建立起以批发市场流通为主的生鲜蔬菜物流体系,批发市场的管理与经营制度极其规范,管理先进,拥有先进的生鲜蔬菜物流设施,承担着日本生鲜蔬菜物流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的角色。据统计,日本生鲜蔬菜总量的约90%要进入批发市场销售。日本农业协会也是日本生鲜蔬菜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农业协会对生鲜蔬菜进行统一分级、加工、包装、储运。其中生鲜蔬菜供应链的主要收益通过农业协会回到菜农手中。

四、发达国家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

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生鲜蔬菜物流发展高度重视,已形成较成熟的物流模式,其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给我国生鲜蔬菜物流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府对生鲜蔬菜宏观调控的力度

美、日两国为促进生鲜蔬菜物流的发展,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来对生鲜蔬菜物流进行规范。我国在生鲜蔬菜宏观调控领域需要借鉴的有以下几点:做好生鲜蔬菜市场的信息服务;加快新型生鲜蔬菜物流装备的引进和研发;生鲜蔬菜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推进生鲜蔬菜市场体系的发展和生鲜蔬菜企业的改革;制定法律法规,规范生鲜蔬菜市场行为;促进与国际生鲜蔬菜物流与配送技术、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快发展生鲜蔬菜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设备投入。

2.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美国和日本的农协组织的运作体系给了我国很好的借鉴,绝大多数农民和农场主加入到农协组织,农协组织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户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农户仍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一直是理论界和政策制定的焦点。

3.加快生鲜蔬菜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国外发达的生鲜蔬菜物流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我国要建立现代化得生鲜蔬菜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生鲜蔬菜物流信息化需要加强生鲜蔬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我国现有的生鲜蔬菜网络的整合力度,改变小而散和重复建设的局面,加强硬件、软件的建设,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4.加强对生鲜蔬菜物流技术的研究,借鉴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

我国应加快引进先进的生鲜蔬菜物流技术,逐步实现生鲜蔬菜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许多发达国家的包装和加工技术非常先进,如日本在港口附近就建有很多生鲜蔬菜加工工厂,当进口生鲜蔬菜运抵到港口之后,会马上被转运至各个加工工厂进行加工包装,之后再通过冷链物流运输到零售环节,在加工包装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生鲜蔬菜的附加值。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生鲜蔬菜冷链保鲜技术,为生鲜蔬菜物流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要加快提高生鲜蔬菜加工能力,努力提高生鲜蔬菜的附加值。

5.注重生鲜蔬菜物流人才的培养

西方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70 年代就开始发展物流教育,据调查,美国物流管理者中约有92%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配送工程师和仓储工程师的专业资格证书。我国应加大对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的力度,建立生鲜蔬菜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6.发挥批发市场在生鲜蔬菜物流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生鲜蔬菜生产规模小且散,单个农户进入市场比较困难,大多城市生鲜蔬菜消费量的 70%~80%又需要靠外地调入,因此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生鲜蔬菜物流体系,仍然是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的重要环节。 所以完善我国批发市场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服务设施尤为重要,应建立完善生鲜蔬菜质量检测体系、金融结算体系、加工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信息网络平台等。我国应加快完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政策法规,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五、结论

从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还很不成熟,存在着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完善、整体规划缺乏、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少以及软件技术落后等问题,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为完善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市场,企业要加大对冷链物流的投入,开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整体上把握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动向,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构想。

参考文献:

[1]张京卫.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7(7).

[2]周敬.中日蔬菜供应链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50).

[3]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

[4]陈汉明,曹爱萍.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作者简介:李瑜生(1983- ),男,广东广州人,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物流管理讲师,广东省技术能手,从事物流专业教学教研工作

饲料产品工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农产品物流是我国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我国农产品物流为研究对象,从涉及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现有文献中挖掘有效信息,梳理我国农产品物流文献研究的历史脉络,从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效率、技术和绿色物流等4個视角对现有的物流业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归纳,并指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和以后的研究方向。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农产品物流政策的制定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物流效率;物流技术;绿色物流;述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国生产粮食共60 702.61万t,谷类 55 740.72 万t,豆类1 625.49万t,薯类3 336.40万t,棉花617.83万t,油料3 507.43万t,茶叶209.57万t,水果 26 142.24 万t,蔬菜76 005.48万t。这些农产品除少量由农民自己消费外,绝大多数要进入流通环节,满足其他地区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新鲜、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诉求。

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但对其需求却具有连续性,再加上生鲜农产品保质期短、容易腐烂,因此,农产品对物流速度和物流环节有特殊的要求,物流组织管理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成本较高。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不高,在采摘、运输和配送等环节的损耗达到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损耗率在6%以下,美国的损耗率不足2%。

关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侧重于探讨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措施。如1992年,国家商业部顾问刘海飞首次提到农产品物流,认为基础设施不足和政策缺失是农产品物流的主要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将农产品物流作为独立行业、扩大农产品物流设施对外开放和加强宏观引导等方面发展农产品物流[1];秦代红等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从市场主体发育程度、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物流技术和投资结构等5个方面分析了农产品物流业的问题,认为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物流企业组织、物流技术水平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5个方面[2];丁俊发将农产品物流问题归纳为6个方面,认为基础设施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和农产品物流研究是解决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3]。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现代物流理念发展农产品物流的研究开始出现。章胜勇等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促进农产品流通的6项措施[4];梁绍基以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为例,提出依托现代物流,提升黑龙江省农产品竞争力的3个做法[5];夏文汇根据当时兴起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提出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6];孙剑等认为,可以立足于供应链视角构建一体化战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7]。

分析文献可知,相关成果基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许多学者开始逐渐关注农产品物流,大量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分析现有的国内研究文献,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产品物流发展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有关农产品物流的文献集中探讨供应链视角下的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国内现有的研究主要分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发展研究、模型研究、成员合作研究等3个方面。

1.1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发展

本角度的文献主要侧重于从宏观视角探讨农产品物流在供应链背景下的发展问题,基本延续存在问题和提出措施的研究思路。丁华首次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环节,总结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6项举措[8];喻晓燕等通过介绍美国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方式,在分析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发展战略[9];王艳等解释了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内涵,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寿光市农产品物流为例,提出了加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3项措施[10];黄桂红等运用供应链一体化思想,探讨了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一体化整合思路[11]。

1.2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型

本角度的文献主要是从供应链建模角度,探讨供应链视角下的农产品物流模型构建,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模型,以提升模型的可信赖度。王凯分析了在WTO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型2种主要体现方式,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12];王宁等通过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性、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了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供应链SCOR模型,并以上海市淡水产品为例检验模型[13];黄福华等以绿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封闭供应链环境下的4种共同物流运作模式[14];李晓宇等分析了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风险的生成机制和传导机制,构建了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风险预警运作模型[15];韩松以河南省大宗农产品为例,构建了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系统模型[16];严余松构建了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17];王静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发展经验,构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网络结构与运行机制[18];王浩徽构建了供应链背景下的BSC-SCOR联合模型,并用该模型对我国农产品的物流绩效进行了分析[19];马林等分析了供应链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重构模型[20];田刚等从集群供应链的视角,从中观层面提出了区域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共生的系统结构模型,分析了演化路径及规律,并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21]。

1.3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成员合作

本角度的文献主要是探讨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寻求合作方式,其中动态联盟和博弈论是经常用到的2种思路。贺盛瑜等以四川省农产品物流为例,利用供应链思想探讨农产品物流运作的3种模式,认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誉机制”是供应链良好持续运作的关键[22];贾平利用供应链动态联盟的思想,描述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联盟组织的特点和构成,提出基于供应链动态联盟的农产品物流组织结构[23];张倩等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模式,认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是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首要策略[24];方威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供应链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联盟成员组织模式[25]。

2基于物流效率视角的农产品物流发展

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的流通组织模式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整个农产品物流的效率还比较低下。国内很多学者关注到这个问题,这里主要从农产品物流效率测度、影响因素、效率提升策略等3个方面对现有的国内文献进行综述。

2.1农产品物流效率测度

效率和生产率理论出现以后,效率测度成了理论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常用的测度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和随机前沿(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简称SFA)2种。在农产品物流效率测度方面,李创运用DEA对河南省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了测度,认为第三方物流模式对提升农产品物流的效率更为有效[26];徐良培等利用SFA对我国各地的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了测算,认为外生性环境因素对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效率具有提升作用[27];陈玲用改进的DEA-I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2011年的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了测度,认为东部和中西部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差距在进一步扩大[28]。

2.2农产品物流效率影响因素

在测度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同时,学者们开始关注哪些因素影响效率提升,有关农产品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开始出现,回归分析方法是定量实证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杨军等采用距离函数和非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测度了我国主要省份1984—2006年的农产品物流效率,重点实证研究了城镇化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认为前者对后者具有明显提升作用[29];杨馥榕分析了农产品的物流能力对物流效率的影响,认为物流能力是促进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30];王家旭利用回归分析方法,从技术变化、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因素[31];崔振洪等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从农村家庭农产品物流投资、农产品物流人数、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和居民消費支出等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因素,认为基础设施投资是最重要的因素[32];李耀华构建了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冷链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产品物流企业进行了测度[33]。

2.3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策略

研究农产品物流效率,关键在于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很多学者在现状研究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策略。陈卫洪分析了贵州省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5条对策建议[34];韩云昊在分析美国高效农产品物流效率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条政策建议[35];仲昇在全要素框架下,探讨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技术效率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的策略措施[36]。

3基于物流技术视角的农产品物流发展

物流产业的本质属性是技术,技术驱动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37]。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李全宏在北京商品学会首次提到了技术与农产品物流和加工业的结合趋势[38]。随后,丁麟通过对农产品物流业务逻辑、功能模块和电子商务的结构模型分析,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39];韩松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产品物流技术发展的4项政策措施[40]。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农产品物流,探讨现代技术与农产品物流的结合,目前的研究主要有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信息平台建设、物联网技术等3个方面。

3.1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

由于农产品季节性强、保质期短、安全要求高等特点,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产品配送效率是学者们最先关注的问题。屈晓辉等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蔬菜水果配送过程可追溯技术,并分析技术关键[41];张旭东介绍了QRcode条码技术,探讨了该技术在农产品可追溯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具体应用[42];周向明等介绍了国内外物流配送过程中常用的8种信息技术,并综述了各种技术在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应用情况[43];付雄新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农产品物流运输配送智能监测和跟踪系统,并对其具体的使用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44];钟聪儿等利用免疫算法和GIS技术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并运用VB编写了相应的程序,提高了选址效率[45];邱荣祖等利用GIS技术和禁忌搜索集成技术,构建了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路径优化系统,并以福州市晋安区为例,研究了系统的农产品物流配送[46];刘成华等针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的有效性[47];董君成分析了冷链物流信息追踪系统的需求,构建了基于ZigBee技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可追溯系统,并探讨了系统的功能和实现方式[48]。

3.2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

我国农业目前大多采用分散性农户经营方式,农户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户售卖难、市场价格高等情况经常同时出现。学者们发现问题最大的原因是信息沟通不畅,因此围绕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文献开始不断出现。龚宇平等在分析我国物流现状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WEBGIS的农产品物流云平台,探讨了该平台的主要研发内容及服务重点[49];李莉以新疆为例,分析了农产品外销云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新疆农产品外销物流平台配套技术方案的研究内容[50];郑会龙等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分析了云平台技术在高端农产品物流系统构建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内容模块[51];王晓思等将云计算技术与RFID技术相结合,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为例构建了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52];孙宏岭等提出了冷链云物流的理念,认为云计算运用到农产品物流中,能够提升物流效率,促进供应链优化升级[53]。

3.3农产品物流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物物相连的技术。物联网的出现对于提升物流效率,促进商品流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近年来有关物流网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王绍卜以冷链物流为例,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监控系统中系统设计,指明了技术特点和要求[54];冯茹梅分析了物流网技术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的优化情况,认为该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55];李海燕分析了冷链物流园区的信息平台需求,并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构建中的应用[56];朱先月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在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57]。

4基于绿色物流视角的农产品物流发展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围绕农产品物流绿色化的研究逐渐增多,现有的研究主要分为绿色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供应链物流、金融等3个方面。

4.1绿色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

农产品物流绿色化发展是理论界的共识,很多学者集中研究发展策略问题。吴珂从江西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现状出发,首次探讨了促进农产品物流的“绿色通道”建设策略[58];郭海霞等从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存在的障碍出发,提出了发展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对策[59];叶伟媛分析了浙西南山区发展绿色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发展策略[60];李春香从农产品绿色物流推广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农产品绿色物流推广存在的障碍,提出推广绿色农产品物流的条件和策略[61];秦蓁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现状,指出了发展对策[62];许红莲归纳了国外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它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并总结了国外农产品绿色物流对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启示[63];孙曦阐述了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的内涵和重要性,分析了影响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因素,构建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并指出实现路径[64]。

4.2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

农产品物流环节众多,在流通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的流通主体,因而要实现农产品物流绿色化,立足于供应链的视角进行控制成了关键。吴锋首次诠释了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探讨了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65];廖明山等分析了绿色农产品对供应链与物流的要求,指出我国发展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物流存在的问题[66];孙小会分析了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基本框架,提出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绿色供应链下发展建议[67];刘玉等阐述了集成供应链的运作管理模式,提出加强绿色农产品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创新的策略[68]。

4.3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

發展绿色物流需要资金投入,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所以很难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于是,近年来开展了有关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问题的研究。在该领域研究较为深入的是湖南商学院许红莲,她与邓超阐述了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时代必然性,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严重缺失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69];另外,许红莲归纳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分析了其绩效和风险[70];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思路,分析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状态,并对其帕累托最优状态进行了分析[71];从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金融运作模式现状出发,构建设计了基本的运作模式[72];以湖南省长株潭试验区为例,分析了绿色金融运作模式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方面的优势,构建了该地区物流银行的模式[73]。此外,邓昂阐述了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74]。

5讨论

从以上分析看出,近年来在农产品物流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既有理论、方法和模型构建,也有结合具体地区或产业的思考,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研究态势,为指导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农产品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

5.1研究结合物流节点建设

物流网络由点和线组成,点与线的有效对接是保证物品顺畅对接的前提条件,但目前研究农产品节点建设的文献还依然比较少见。

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实现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园区经济在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我国已经将物流园区建设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各地政府出台了许多促进物流园区建设政策。在农产品物流的流通过程中,目前大多依赖于农产品批发市场,集约化水平低、管理落后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因此,须要将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构建农产品物流园区。虽然,目前很多地区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

5.2研究结合城乡协同发展

农产品物流涉及到城市和农村的衔接问题,良好的城乡协同发展是保障农产品物流顺畅流通的关键所在。从当前的研究来看,从城乡协同视角研究农产品物流的文献还相对比较少见。

所谓城乡协同,就是指在城乡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共同发展的各个要素,最终建立起共同促进、协同发展的模式。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最初诞生于城市,而随着近几年城乡依赖性逐渐增强,城乡物流逐渐开始成为新兴领域。特别是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顺利推进,以及国家对于农村的大规模支持,农村经济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时期,而伴随产生的物流也将迅速增长。所以,有必要借助城乡协同理论研究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5.3研究结合“互联网+”

21世纪,互联网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互联网与农产品物流的结合,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从当前的研究来看,从“互联网+”视角研究农产品物流的文献还相对比较少见。

“互联网+”思想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农业”,即现代农业。农业信息的互联网化有助于农业与需求市场的对接,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与此同时,农业电商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减少农产品买卖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益。面对近7亿的农村用户人口,农业电商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二是“互联网+物流”,即高效物流。伴随着互联网,物流信息平台、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仓储等在物流业中的推广使用,物流业的信息使用效率将进一步提升,物流成本将进一步下降。“互联网+农产品物流”是现代农业和高效物流的结合,必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海飞. 深化改革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1992(4):10-13.

[2]秦代红,刘学. 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提高农业竞争力——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 农村经济,2002(12):22-24.

[3]丁俊发. 农产品物流要处理好六大矛盾[J]. 经济研究参考,2002(63):38.

[4]章胜勇,杨菁,吴春梅. 以现代物流促进农产品流通[J]. 农村经济,2003(1):9-10.

[5]梁绍基. 黑龙江农产品竞争力提升与现代物流[J]. 北方论丛,2003(4):31-33.

[6]夏文汇. 电子商务平台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 农村经济,2003(7):5-6.

[7]孙剑,李艳军. 基于一体化战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J]. 商业时代,2003(17):54-55.

[8]丁华. 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在农产品物流企业中的应用[J]. 中国流通经济,2004(1):17-21.

[9]喻晓燕,黄立平. 供应链环境下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初探[J]. 物流技术,2004(11):51-52,65.

[10]王艳,杨伟. 试论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J]. 当代经济管理,2008(10):39-41.

[11]黄桂红,饶志伟. 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46-48.

[12]王凯.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13]王宁,黄立平. 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126-130.

[14]黄福华,周敏. 封闭供应链环境的绿色农产品共同物流模式研究[J]. 管理世界,2009(10):172-173.

[15]李晓宇,张明玉.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风险生成机制及预警模式[J]. 管理现代化,2009(4):47-49.

[16]韩松. 河南省大宗农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系统构建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9(8):21-24.

[17]严余松. 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8]王静. 我国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与运行机制[J]. 学术论坛,2012(2):32-36.

[19]王浩徽. 供应链环境下BSC-SCOR联合模型在农产品物流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14,33(10):42-46.

[20]马林,张旸.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重构研究[J]. 管理现代化,2015(4):106-108.

[21]田刚,罗建强,庄晋财,等. 集群供应链视角下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共生演化研究——以漯河农产品加工集群为例[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9):5-12.

[22]贺盛瑜,董一平. 供应链环境下四川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 农村经济,2006(6):89-92.

[23]贾平. 基于供应链动态联盟的农产品物流组织设计[J]. 农村经济,2007(10):34-36.

[24]张倩,李崇光. 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对策[J]. 软科学,2008(1):91-93.

[25]方威. 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物流联盟研究[D]. 武汉:中南林业科研大学,2011.

[26]李创. 基于DEA的河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效率评价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2(12):98-100.

[27]徐良培,李淑华. 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1-79.

[28]陈玲. 基于改进DEA模型的中国省域农产品物流效率测度[J]. 物流技术,2014,33(11):288-291.

[29]杨军,王厚俊,杨春. 我国城镇化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J]. 农业技术经济,2011(10):63-68.

[30]楊馥榕. 农产品物流能力对其流通效率影响实证分析[J]. 商业时代,2013(30):38-39.

[31]王家旭. 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农产品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J]. 物流技术,2013,32(6):147-149,166.

[32]崔振洪,王家旭,华振. 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物流技术,2014,33(5):114-116.

[33]李耀华. 基于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评价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5(12):31-32.

[34]陈卫洪. 贵州农产品供应链及物流效率问题分析[J]. 中国市场,2007(5):78-80.

[35]韩云昊. 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对策研究[J]. 价格月刊,2014(8):72-75.

[36]仲昇. 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5.

[37]张立国. 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125-128.

[38]李全宏. 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趋向[C]//北京食品学会论文集,2004:38-45.

[39]丁麟. 农产品现代物流及信息技术应用初探[J]. 农业网络信息,2005(9):29-31.

[40]韩松.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与装备发展探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08(5):31-33.

[41]屈晓辉,庄大方,邱东升. 蔬果农产品可追溯物流实现技术研究[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2):70-71.

[42]张旭东. QRcode技术及其在农产品可追溯物流中的應用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43]周向明,钱建平,杨信廷,等. 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323-327.

[44]付雄新,周受钦,谢小鹏. 农产品物流运输装备智能监测与跟踪技术[J]. 农机化研究,2010(8):166-169.

[45]钟聪儿,邱荣祖. 基于免疫算法与GIS技术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J].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162-167.

[46]邱荣祖,钟聪儿,修晓虎. 基于GIS和禁忌搜索集成技术的农产品物流配送路径优化[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10):145-152.

[47]刘成华,贺盛瑜. 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研究[J]. 农村经济,2012(10):91-94.

[48]董君成. 基于ZigBee技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可追溯系统研究[J]. 物流技术(装备版),2014(3):85-88.

[49]龚宇平,张瑜,蒋国平,等. 基于WebGIS技术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平台[J]. 农机化研究,2009(4):230-233.

[50]李莉. 新疆农产品外销物流平台配套技术方案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9):65-67.

[51]郑会龙,Gan W,梁智淳,等. 以云计算技术建设高端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2012,28(12):1839-1843.

[52]王晓思,孙静,林峰,等. 基于云计算和RFID技术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3201-3202.

[53]孙宏岭,刘亚鑫. 云物流支撑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升级[J]. 价格月刊,2013(7):80-82.

[54]王绍卜.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设计[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8):60-61.

[55]冯茹梅. 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物流成本效益比较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56]李海燕.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研究[J]. 物流技术(装备版),2014(1):102-104.

[57]朱先月. 物联网技术在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D]. 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5.

[58]吴珂. 江西特色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建设探析[J]. 统计与决策,2005(12):103-104.

[59]郭海霞,郭海生. 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存在的障碍及对策[J]. 物流科技,2006,29(12):118-119.

[60]叶伟媛. 发展浙西南山区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思考[J]. 物流科技,2008(5):57-59.

[61]李春香. 论农产品绿色物流推广策略[J]. 湖北社会科学,2009(5):94-97.

[62]秦蓁. 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 广西社会科学,2009(7):53-56.

[63]许红莲. 发达国家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及其经验借鉴[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2):70-74.

[64]孙曦,杨为民. 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与实现途径[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7):454-457.

[65]吴锋. 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物流探讨[J]. 企业经济,2009(12):46-48.

[66]廖明山,王江. 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问题研究[J]. 现代化农业,2012(3):49-51.

[67]孙小会. 农产品物流中绿色供应链理论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13,32(3):124-126.

[68]刘玉,叶泽川. 集成供应链运作与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创新[J]. 人民论坛,2013(4):106-107.

[69]许红莲,邓超.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69-72.

[70]许红莲.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绩效及风险分析[J]. 湖南社会科学,2008(4):210-213.

[71]许红莲. 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分析[J]. 系统工程,2010,28(3):123-126.

[72]许红莲.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82-86.

[73]许红莲. 农产品绿色物流银行模式的创建与发展——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为例[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1):50-55.

[74]邓昂.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策略探析[J]. 商业时代,2013(11):55-56.

上一篇:文化观念民间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文艺节目广播电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