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课程能力试析论文范文

2024-07-22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试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物理课程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课程设计的弊端与问题,并提出大学物理课程设计模式的新思路。根据对大学物理课程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在课程设计与方法上提出了改革性的建议,以此进一步提高大学物理教育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设计;建议

一、 大学物理教育概论

物理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理工科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保证,但在当今大学物理的课程设计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在摸索中总结一些经验和规律,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二、 大学物理课程设计现状

2.1大学物理地位不牢固

有些高等大学教学定位比较落后,公共基础课教师不够专业,教育模式跟不上专业教学改革,所以物理课时安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变动性,有些专业会选择减少物理的课时以满足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这严重加大了物理课程传授的难度,有些专业则会直接取消大学物理的学习,这些直接影响了大学物理知识的传播,不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阻碍了理科综合素质的人才的培养。

2.2课程设计方式落后、师资薄弱

对于一些师资力量较弱的大学,由于教师工作上的流动性与老教授的滞留性,网络、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与传播收到了影响,这些都阻碍了物理课程的教学。另外,教师的科研项目较少、教科研水平较低,没有跟上教学环境的变化,并且不注意自身教学素质的提升与学习。一些教师还靠着陈旧的课程设计方式,手段单一,导致课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并且消减了学生们的兴趣。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3.1学生对课程兴趣不足

大学物理课程与高中跨度大,概念更加抽象、难以理解;公式繁琐、难以应用;需要靠大量实验去掌握本质的理论、实验难度大。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物理基础与天分,加上大学课程管理模式的松弛,大部分学生自制力差,不愿意花时间去钻研,长期以来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失去对大学物理的兴趣。

3.2课程设计内容不新颖

部分高校对教育资源利用的模式有所不足,并缺少教学内容的创新,对师资力量不合理的调配与使用很大的影响了对创新观念的重视与转变,影响了创新实施与传播的力度。课程设计方式因循守旧,内容枯燥陈旧,涉及的知识粗犷难以理解,课程编排设计也没有亮点[1]。很多时候物理课程教学的学时也会得到相应的缩短,在课堂上没有对基础知识进行消化,不利于实验课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能动性的加强。

四、大学物理课程设计的分析与建议

4.1正确认识大学物理课程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一门先于专业课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探究方法、实验思考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强化的锻炼,对大学物理的系统学习将会带来很好的自我提升,更好的帮助自身对其他科目的接受认识与思考学习,能很好的服务于相关专业课的知识强化,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科学的三观,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4.2 大学物理课程设计内容的分析与建议

高等院校的大学物理是一般是在大一时期开设,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为不同专业制定出符合专业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思路,不仅有利于加深大学物理的附加价值,让学生更加重视,并且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更系统、更具体化的帮助。因此,首先教师要做出对各专业学生市场的调查与定位,参照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方式与计划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然后对具体的专业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选择,最终形成一个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教学课程的总体设计。

大学物理的知识相对高中知识较为广泛、深奥,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進行

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衔接、大学物理与专业课的衔接。做好相关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接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做好铺垫与过渡。有关联的知识与内容一定要进行串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疏通与掌握,跟专业课有关联的内容要进行精讲,做到对应的知识点与专业课内容的紧密结合。

杜绝课堂上知识单向传输状态,实行多元化教学,全面提供学生能动性也是一条重要的措施。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教师应采用多种而又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物理的关键并不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而在于让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意识[2]。

4.3大学物理课程设计方式的分析与建议

以将投影仪等多媒体引入课堂,实现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增大物理课程的容量、使课程更加直观、充实、更有效率,也可以锻炼学生们连贯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对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有相关的学习研究,利用计算机的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演示、实验的分析、课堂的报告以及网上答疑。新兴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创新,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应加入物理学家的趣闻佚事的讲解,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物理的求知欲。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析与讨论,自主设计学习,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程设计当中,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增强,为掌握大学物理课程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方面应该向实用、新颖、创新的方向进行改革,改变以往复杂、古板的特点,从基础知识入手,潜移默化,注重知识的衔接与学生思维的开拓,要结合专业知识形成一个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教学课程方式。

在对大学物理的考核中,应该将掌握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全面化、具体化,不再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一张试卷来判定。将平时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分数也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最大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真正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结语

大学物理是各个大学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对理科人才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大学物理课程设计模式存在着一些亟待突破的地方,今后应对课程设计内容与形式的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革,将大学物理教育真正普及到大学生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振伟.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7 (12):91-93.

[2]杨雄珍,陈浩,陈恒,等.高等院校理工类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87-88.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试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教师是一份集知识性、理论性、精神性等为一体的职业,高尚并且高层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是一项伟大的工作。除了教师本身的素质修养,学校本身也应该对教师有保护、激励的措施。物质奖励有必要,精神奖励也不能少。必要的激励措施,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挖掘其潜在的工作能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是强化高校教师激励措施的主旨。本文是从几方面谈谈如何强化高校教师激励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激励措施;教学

一、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现状

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不仅仅是 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从课本中提炼知识,提炼要点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和正确看待世界、应对世界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是通过教师来认识世界的,或者对世界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其实也就是说“师德”。然而,现在很多高校教師并没有将这项工作做好,或者迫于某种原因而忽略了一些应该有的工作。敷衍了事,偷工减料,对学生不闻不问,教学一成不变,照本宣科,毫无讲解。现在还有很多高校教师是在迎合学生们的要求。比如,在很多学生的眼里,什么样的老师算是好老师?上课不点名的,考试畫重点的,批卷扣分少的……所以,现在很多高校教师也是按照学生喜好这么教学的,这完全背离了教师引导学生的原则,不是教师在主导,而是变为被动。

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高校教学前景堪忧,我们的着重培养的下一代,将会是什么样?

二、高校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呢?

缺乏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注工作激励的目的是加分员工的创新欲望,使教师的工作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给教师一种自我实现感。现在很多高校只注重教师的物质激励,而忽视了对教师工作价值的关注。而某种程度上,高校教师是非常希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认可,不仅得到学校,也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高校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物质奖励体现的不够充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激励中的工资、将近、津贴以及职称晋升等不仅代表金钱本身,更是高校教师自身价值的直接体现。现存在高校教师的付出与薪资不成正比。而且不同高校的薪资比例不同,互相比较之下,会打击部分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所以,高校的内在报酬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的留人办法做的不够理想。现在讲求“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很多高校只想待遇而忽略对教师的情感激励。学校应与教师建立 充分的信任关系,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能否定教师的能力,要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与之前提到的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有一定的关系。

缺乏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前几点都是在说给予教师的精神、物质鼓励上缺乏,这一点要说的是高校的管理。高校在教师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危机感,没有危机感就激发不了潜力。

三、高校教师的励措施

(一)重视高校教师的自主教学意识

让高校教师可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教学思路。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方法去教学。教学模式可以灵活多样。只要是能够按照正确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学生的价值观,正确教授知识的,都给予支持,如在资金上有申请,可以考虑审批同意。

(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激发教学热情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也不例外。在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教育的先行者,教师更应该得到与时俱进的培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都要随时更新。现代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而在高校里,更需要符合时代要求、能勾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而首先需要教师要先了解、学会这些方法。比如微格培训、情景教学法、教育戏剧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换位法等。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教学考评包括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学风、知识基础、业务能力、实际贡献的全面评估与考察。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的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薪资和职称评定挂钩。

(四)建立竞聘上岗机制

可以根据一些工资的“能者上、劣者汰”的办法,让教师形成危机意识,不仅仅只做科研,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专心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建立整体薪酬制度

即建立每个员工不同的薪酬组合系统,并随着他们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每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协调,决定自己的薪酬组合以及组合中各种薪酬元素的比例。

(六)设置教师教学专项职级

目前,高校教师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层级。由于多种原因,晋升职称与科研成正向关系,科研越多,论文级别越高,升到副教授、教授的年限就会缩短,导致更多的教师只为了评职称而忽略教学。所以,教、把教师氛围教学型、科研型、教学一科研三类,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及喜好,自己定位从属类型,高校根据这三个类型再细化内容,达到一定标准即可晋升,薪资也根据此类挂钩,这样就避免了只搞科研而忽略教学,或者只教学而评不上职称的现象。

(七)在精神奖励上加大力度

高校教师属于知识分子,很多时候精神的满足要大于物质的奖励。他们认为只要能为教学作出贡献,只要学生的认可那就是天大的奖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视知识分子”,可见知识分子在我国占的地位以及重要性。所以,可以以学生答卷的形式来公开对教师的好感度,或以公开课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听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如奖状,上光荣榜轮流展示、邀请业内期刊或报纸记者作报道等方式,从精神上激励高校教师。

四、结束语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不论何时,教师都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义务。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而作为高校管理者,更应该将教师的这种职责好好的管理,并且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徐涌金,白瑞,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2]乔锦忠.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6.

[3]高允奔.浅谈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J].江苏高教,2001.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试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对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进行总结,目的是为我国教师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借鉴。纵观近几年国内教师心理方面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前人对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此领域比较常见的方法是测量法,其中,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常见,其它的研究方法并不经常使用,但这些方法会与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以避免方法的单一性,从而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一、心理测量法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 (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調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 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 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 (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 (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机能得到明显提高,安静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肺活量、台阶指数显著增加(P<0.05)。

六、结论

纵观以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总结,我们可知,最常见的是心理测量法,尤其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最为常用,其它方法用的很少,如需使用,也是和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对于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来说还是相对其他领域的单一,对于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多用实验法和其它有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曹莹莹.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方静.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3.

[3]冯艳慧,王冬兰,曹长德,侯德娟.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黄晓芸,陈丽江,祝嫦,吴玉芳.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当代医学,2009,(21).

[5]潘孝富,秦启文.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D].心理科学,2007,(4).

[6]田玉荣,周志田. (199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

[7]王海丽,刘敬红,杨兴才,李宏.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D].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

[8]王力娟.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8.

[9]郑名.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5,(4).

[10]张璞.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曾宪雯(1990.11-),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3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试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我国,教师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已有研究成果对教师研 究的意涵、功能与特点、实然与应然等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关于教师研究的研究还有待于进 一步深化,针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以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应是今后研究 的重点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教师;教师研究;问题;展望

文献标志码:A

教师是研究者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08年。20世纪初教师已经被认为是发现问题和解决教 学问题的人[1],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进行了有关教师问题的研究。196 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教师地位政府间特别会议”,确定了教师的专业人员 地位,自此,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和关于教师问题的研究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 师成为“教育研究 者”的概念在我国广为流传,促进了教师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教师研究备受瞩目,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

一、关于教师研究的意涵

针对教师研究的意涵进行分析,首先要明晰的就是教师研究的主体。本文是对以教师为主体 的研究活动的研究述评,而不是教师的研究或关于教师的研究[3]。其 次,要明确教育 研究的类型有哪些。对这个问题,国内有学者认为,仅从类型方面考虑,教育研究与自然科 学研究近似,可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也可以称之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3] ,[4]。特拉弗斯曾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基础研究的宗旨在 于增加学科知识 的组织体系,并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有实际价值的结果;应用研究旨在解决直接的实际问 题,并从中发现一些普遍的、一般的道理,进而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增加学科知识的目 的是第二位的”。基础研究回答的是“是什么”,而应用研究回答的是“做什么”或者更高 级别的“怎么做”。

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教学的实践问题,也就是应用问题,他们期望能 够把教育研究的结果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 。而针对 现实中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就不能再简单地等同于自然学科的应用研究。学者刘旭 东指出:“教师研究的目的、对象与自然学科的研究目的、对象不同,不能简单地依从自然 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因此,有必要对“教师研究”的应然形态和特征等进行明确的分 析和界定。尽管对教师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等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 身的 素质,以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应以中小学教 师为主体,将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中已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设计出 解决方案,逐个实施,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服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6]。但也有学者认为,在研究目的上,教育研究应注 重理论 研究,坚 持其学术性,由此探寻教育规律,提出新见解,为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7]。

二、关于教师研究的功能与特点

有关教师研究的意义,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其结论主要集中在教师研 究的功能与特点两方面,这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1.教师研究的功能

(1)教师研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林崇德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能使 他们明确教育改革的实质,提高教育改革的实践性和自觉性。因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就 是探索和研究的过程[8],从而使教师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规律,为教育教学 服务,提 高教育的质量[5]。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必然会对学生 的最优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2)教师研究必然对学校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之一,其所开展的研究多数都来自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对这些问 题的解 答,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学校整体办学层次的提高。教育研究的开展,也会 调动教师教育研究的积极性,并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6]。

(3)教师研究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教师在教育研究中有三重身份:一是教育研究的实践主体;二是教育研究的服务主体 ;三是教育过程的具体实施者[9]。朱小蔓教授曾指出:“中国教育需要从教师 中走出来 的教育专家,需要从教师中走出来的儿童教育专家、中小学教育专家。”因此,教师全方位 地参加教育研究,不但能在研究中掌握教育规律,解决教育中的实践问题,而且能够在研究 中提升自我,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6],[10],[11]。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 致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 路上来。”

2.教师研究的特点

(1)实践性

教师教育研究的课题大多来自教学与教育管理实践。因此,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有着极其重 要的实践价值。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正如林崇德先生描述 的,教师参加教育研究的特点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5] 。

(2)群体性与广泛性

教师的教育研究多数是在教师群体即同事中开展的,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教师集体间 的教育研究也可以促进学术意识的提升,有利于教师进行相互学习,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提升教师群体的能力[8],[9],[12],[13],[14],[15]。

(3)研究方法多样性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和“反思研究”为主,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 际工作为主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的结合,配以量化和实证研究的方法[7] 。(4)通俗性

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教育研究,多数是针对教学一线的热点或难点问题的,对问题的解决也多 是具有通俗性的,研究也多来自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比较符合一线中小学教师的需求。

(5)差异性

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相同的研究视角,由于理解的差异性也 会给研究结果带来差异。另外,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也存在着差异。

三、关于教师研究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

国内的研究人员对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现实状态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期望通过对中小 学教师研究的实然状态的研究来发现问题,继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升中小学教师研 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达到教师研究的应然状态。

1.教师研究之实然状态

(1)参与教育研究的意识与心态

观念决定着行为。中小学教师对研究的态度决定着他们参加教育研究的程度和范围。有研究 者针对四川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89.69%的教师认 为教 育研究对自己是“有所帮助”的,其中有41.54%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大”[4]。 中 小学教师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本上达成了较一致的看法。但这其中有许多教师忽视了教 育研究的过程,造成教师研究的形式化[6],[14],[16]。

(2)参与教育研究的目的

教师参加教育研究,往往并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获得自身的发展,有的教师是为 了服从学校的安排[14],并没有从自身的发展出发,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还有 少部分教师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为了评奖、评职称及获得更好的待遇而从事教育研究 [17]。

(3)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的研究水平

有研究表明,仅从教育科研论文的发表这一维度来考查,农村教师中有71%没有发表过论 文,城市教师中有43.3%没有发表过论文,此项指标说明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还比较低[18] 。对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这两个群体进行比较后发现,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运用研究方法方面,78.46%人次采取经验总结法,69.23%人次选用 观 察法[17],这两种方法都属于比较低层次的研究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 的教育研究还处于单一化、简单化的阶段。

(4)教师的教育研究误区

目前,教师对开展教育研究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第一,对教育研究充满敬畏感和神秘感 ,认 为教育研究很高深,是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将自己置之度外。第二,认为从事教育研究是 极少数教师的事,从而游离在教育研究之外。第三,认为教师从事的教育研究都是低水平的 。第四,认为教育研究就是教育本身,就是对经验的总结。第五,将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分 离[6],[19]。

2.教师研究之应然状态

(1)积极的价值追求和研究意识是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最初的原动力

为了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教师的自觉意识[14] ,使教师能够真 正意识到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8,20],应在研究中树立“三个有利于”的 思想,即有利于学生发 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校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积极地参加到教育 研究中 ,并具有研究意识和端正研究态度[5],[16],[13],[15],[21]。

(2)适宜的教育研究课题和良好的基本研究能力

研究课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联系教育教学实践,也要联系教师的个体经历,只有这 样,教师在教育研究中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22],[23]。同时,教师也要具 备良好的基本研究能 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6]。此外, 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知识[8],[9],[20] 。

(3)创建有利的研究环境

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自身,都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研究环境。学校是教师 工作的场所,学校的研究环境会对教师的教育研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6],[8 ], [13],[14]。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校园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都 将为教师的教育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13]。

(4)对教师研究的正确认识

教师要广泛地开展教育研究,提升教育研究的信心,真正地认识到只要勤于学习、努 力思考就可以做好教育研究[8]。要落实教师在课题选择中的主体地位,切 实改变教师在 选题、定题中的“隐形地位”[14]。要形成真正的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通过 以师为本的研究团体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整体提高[22]。要充分利 用教师的教 育实践经验。正如施瓦布所说:“教师要注意系统比较不同的理论,根据教 育 实践的具体情境综合选择教育理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个人经验,积极为教育研究 服务。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1.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师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正如前文所述,研究者对教师研究的特点、功能和实然状态等 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的教师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研究的不完整性

对当代教师研究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师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以解决教育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师研究应该以理论研究及创新 为首要任务,探寻教育的规律。相关研究虽然指出了两者的区别,但并没有明确指出两者之 间的联系。

(2)对教师研究能力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一些学者在对教师研究进行研究的同时,关注到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但针对教师研究能力的 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和相关的标准。

(3)对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还存在局限性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方法等方面的探讨,针对教师教育研究能 力的培养研究还处于空白,只有少数学者在进行实践探索,但并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形 成比较系统的研究范式。

2.研究展望

笔者对教师研究的部分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认为关于教师研究的相关研究 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例如,如何对教师研究能力进行系统的论证,确定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所 必须具有的能力,进而依据教师研究能力确定教师培训的具体模式及方法。因此,今后的 研究 不能仅对教师研究的本身进行研究,还要针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以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 后能力提升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对教师研究的研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郄海霞.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国外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 研究,2003(1).

[2]于友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大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4(5).

[3]李俊杰.关于教师研究内涵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5(7).

[4]曹璇.试析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行为[J].中国教育学刊,2001(5).

[5]林崇德.教育科研: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 9(2).

[6]刘敏岚.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状与策略[J].教育探索,2003(9).

[7]李向辉,翟秀军.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现状及分析[J].继续教育 研究,2006(2).

[8]吕良珊,江新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主客观条件分析[J].中 小学教师培训,2005(9).

[9]金江熙.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10]李方安.教师研究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B).

[11]熊川武.教研是教师的幸福之源[J].上海教育科研,2004(5).

[12]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13]沈忠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环境简析[J].教育科学论 坛,2005(11).

[14]王为民.困境与超越:中小学教师科研的权•时•空——基于教师专业化的 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15]罗怀亮.新课程观下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行为摭谈[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3(7).

[16]唐芬芬.浅析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建构[J].教书育人,2001(24).

[17]曹璇.关于四川省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 论坛,2000(3).

[18]耿文侠.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02(9).

[19]胡定荣.教师教育科研观的误区与出路[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4).

[20]王映辉.在继续教育中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 训,2000(11).

[21]王卫东.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问题刍议[J].教育评论,2003(1).

[22]邓友超.论提高教师研究能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5(1).

[23]刘怀明.科研型教师培养方式探询[J].教育科学论坛,2006(3). 〔责任编辑:张 华〕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试析论文范文第5篇

只有热爱高职音乐教育事业, 才能具有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才能努力钻研高职音乐教育的教育方法、教育规律, 致力于高职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徐特立同志曾说过:“人师就是教行为, 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模范的人。因此, 高职音乐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音乐知识、良好的教学方法, 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 成为心灵美、思想美、行为美的传播者, 更应是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成为对大学生言传身教的楷模, 这样才有教育力量。就这个方面来讲,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 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思想要敏锐和解放, 并具有崭新的思维方式, 能对新的教育观念, 新的教育课程有一种特殊的职业敏感。开放的教育思想要求音乐教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突破、敢于创新, 善于解决和处理新矛盾和新问题,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不能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其次, “爱”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这里有三个层面, 即爱音乐、爱教育、爱学生。作为一名新型的音乐教师, 只有对音乐产生炽烈的爱, 才能不断地探索音乐、追求音乐和感悟音乐, 视音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才会产生献身音乐事业的激情和动力。音乐教师对教育的爱, 是音乐教师的职业动力, 也是音乐教师的职业魅力。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爱, 将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让学生产生享受音乐美的欲望, 从而达到陶冶情操, 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最后,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 以自身的品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

2 体现“一专多能”, 丰富教育理论知识

高职音乐教师既要上课又要开展和辅导各种音乐活动, 因而其应体现“一专多能”。“一专”指擅长于音乐学科中一门专业, 如演唱、演奏、指挥等外显的专业技能, “多能”指不但能掌握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基本知识, 还能掌握即兴伴奏、音乐创作方面的技能技巧, 能准确分析作品曲式结构、了解中外音乐史的发展, 并能对舞台表演、节目主持等文艺活动进行指导。

教育理论层面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 它包括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学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 艺术院校毕业的音乐教师, 其教育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欠缺, 进而在课堂语言的表达、教学内容的把握、学生情绪的调动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 即使是艺术类的高等师范, 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对教育理论知识层面内容的重视程度也是远远不够的, 这最终导致了高职音乐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欠缺, 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应主动参加教育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学习, 以弥补自身不足。

身为高校教师一定会有这种体会:今天的大学生们有思想有智慧, 他们会用自己的大脑去审视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高职高专的音乐教师从事的是大学音乐的普及工作, 如果没有一身过硬的专业本领, 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几乎是不可能的。

3 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音乐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不了解他们在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对音乐的需求, 不了解他们的共性与个性的差异, 那么也就不可能发挥音乐教育的最佳效果。大学生的知识层次较高, 并且思想活跃, 充满学习的热情, 迫切希望通过学习能获取大量新知识, 渴望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音乐教师不仅要熟悉中、西方音乐发展史, 还要了解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戏剧等领域的知识。音乐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 音乐课就能上得越生动, 教学效果也就越好。高等学校是多系科综合大学, 在讲授音乐课时, 如果只是就音乐讲音乐, 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了解大学生所学专业, 善于将相关知识综合考虑, 将音乐广泛联系文化、历史、哲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 使大学生能从音乐的角度去探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衍进, 充分调动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强化主动参与意识。另外,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 世界经济趋向全球性发展的特点, 世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高职音乐教师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 有利于了解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发展动态, 以及参加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4 具有组织教学与熟练操作教学工具的能力

教师除了具有完善均衡的知识结构, 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设计、分工、讨论等方式开展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 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舞台”、指出方向,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并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 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帮助大学生迈进音乐的殿堂。

多媒体所具有的声、色、光、图为一体的独有特点, 已深受师生的青睐。合理运用现代化视听工具为媒体进行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 既能帮助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具有操作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能力, 善于把现代与传统教育技术有机结合, 使其相得益彰, 更好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 良好的音乐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和良好的审美习惯, 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精神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我们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音乐教师, 要排除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干扰,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来。把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从教能力作为己任,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夯实理论基础, 强化实践技能,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音乐教育发展和当代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 使高职教育音乐教学再上新台阶。

摘要:本文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应提高高职音乐教师的从教能力为基础, 阐述了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在思想品德修养、专业知识结构、文化知识基础等四个方面能力的实质, 探析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师,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刘稳.浅谈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J].艺术教育编辑部, 2008 (3) .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试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新时代网络媒体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广泛性使其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具有更加亲民性的特点, 也因此更加复杂化和多变化。了解新时代网络媒体的特点, 不仅有助于提高网络编辑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未来的媒体发展。具体而言, 网络媒体特点如下:

(一) 内容更快捷, 形式更开放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 新闻编辑承担着信息来源加工和把关的职能, 大众接受的信息更多是经过层层筛选、整合、加工和整理而成的内容, 虽然信息资源更加严谨和贴近事实, 但是却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性。而互联网特有的数字化、交互性、有容性等特点, 则使更多没有经过职业训练的普通大众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由于不受新闻规范等条约性内容的制约, 他们传播的信息内容更丰富、更多元化, 也更加的快捷, 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信息资源。没有了专业和地域的限制, 网民能够随时随地地看到最新鲜、最详细, 形式最多元化的信息, 网络信息由此呈现了更加开放的态势。

(二) 专业性减弱, 自由度加大

传统新闻媒体发布信息需要经过层层审核, 以使其符合社会舆论导向, 进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最后认识。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中, 对新闻信息源的判断则由专业性更强的群体转为自由度更高、范围性更大的群体, 他们虽然没有经过职业训练却可以根据当前社会热点适时发布信息, 并根据个人需要和网站定位对所发布的信息源进行筛选和把关, 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和编辑手段加强信息内容, 使其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时间里被受众接受和认知。从一定意义上讲, 网络媒体削弱了编辑的职业性, 信息发布变得更加自由, 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三) 互动性增强, 传播和受众关系平等

与传统媒体静态、平面的传播方式不同, 网络媒体传播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强, 即:发布信息与接受信息几乎是同时进行, 信息的传播者在发布信息的同时就可以得到受众的反馈, 并根据受众反应对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推广;网民不再是被动的等待信息、接受信息, 而是可以根据新的动态、新的资源, 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信息加以整理和再发布, 从而成为新信息源的发布者。可以说, 互联网的出现, 使得信息的受众拥有了接受者和发布者的双重身份, 也因此, 传统的新闻传播中的传播和受众关系被改变, 二者在新的网络传媒关系中的地位渐趋于平等。

二、新时代网络编辑应具备哪些素质

与传统媒体编辑不同, 新时代的网络编辑不仅需要具有文字编辑整合能力, 还需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整合、加工、推广和运营。具体来讲, 网络媒体编辑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 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在为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 也增加了人们判别新闻价值的难度。如何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挑选有价值的内容, 剔除虚假和不良内容, 是网络编辑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具体来说, 网络编辑必须循序以下原则来判断信息资源的价值, 即:权威性、可重复性、时效性、突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搜集、筛选、整理信息是网络编辑每天必做的工作, 但这绝不意味着网络编辑工作没有技术含量, 只是简单的粘贴复制, 恰恰相反, 只有具有较高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才能在海量繁杂的信息资源中, 寻找到可读性强、贴切生活、吸引受众注意的新闻, 并将其推送到相应的栏目, 使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 整合和加工的能力

互联网媒体的丰富性, 为网络新闻的展示形式提供极大的空间和想象力, 但与此同时, 网络媒体快捷性和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又使网络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原创性、深刻性、公信力。为了更好地加强信息资源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和延展性, 网络媒体编辑不仅需要运用不同的信息渠道和平台形式采集信息, 还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对信息加以整合加工, 使之能适应受众的心理诉求和其他媒体的需要, 成为全新的新闻样式, 同时利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和新闻因素, 使其达到更符合自己所在网站的风格和定位, 达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

(三) 挖掘与处理的能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使信息资源呈几何式增长。网络编辑只有不断提高挖掘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才能在海量庞杂的信息资源寻找到有用的新闻点, 并根据社会热点和网民心理诉求, 运用网络媒体宣传形式和数字化技术手段, 同时结合个人的设计理念, 在对文字、图片、视频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制作呈现符合网站定位的新闻形式。

(四) 传播和推广的能力

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使其可以随时接受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 并根据社会和受众的需要加以调整和推广。新媒体的传播形式, 要求网络编辑不仅能熟练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编辑整合, 还要能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社交软件与受众广泛进行互动交流, 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网站内容和栏目进行推广和宣传, 以加大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 还可利用搜索引擎优化提高所在网站的排名, 提高网站的访问量。

三、提高网络编辑素质的途径

(一) 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

如果说过硬的文字综合编辑能力是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那么高度的政治素质则是衡量网络编辑判断新闻价值和挑选新闻能力的标准之一。虽然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使网络编辑选择新闻的范围更加广泛和自由, 但是如何在泥沙俱下的网络资源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闻, 则是对编辑综合能力的考验。网络编辑不仅需要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加强个人的综合能力, 还需要对最新的国家政策法规法律做到适时关注, 做到新闻编辑和国家政策融会贯通, 才能在判断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的同时, 根据网站定位和受众需求, 排除不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新闻, 对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整合提炼新闻, 使其更具有传播力。

(二) 加强新闻敏感度的培养

新闻来源生活。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不仅需要较强的政治素质, 还要对国际国家时事有所涉猎, 能对最近的社会热点以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加以分析判断, 对所掌握的新闻资源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比较和研究, 发现网民关心的热点话题, 打造能凝聚社会正能量的事件、人物, 不宣传、不炒作负面话题, 以正面报道引导社会舆论。

(三) 加强新闻发掘力和文字整合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要求网络编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加工、提升海量的网络资源, 使其成为有价值、有影响的新闻资源。但是网络特点又使最初的信息资源具有泥沙俱下的特点,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将来自不同渠道不同媒体的信息整合成层次鲜明、主题突出的新闻资源, 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具有快速发掘新闻价值的能力, 使其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 并在不同的网络传播媒体上进行展示和延伸, 并根据不同展示平台的需要进行文字内容整合, 设置话题, 打造形式, 使其在最快时间内为受众所接受。

(四) 加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文字编辑仅仅需要文字整合就可以发布新闻资源, 而激烈的互联网竞争形式, 不但要求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可读性, 也对新闻的展示形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单调的、呆板的、静态的画面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的要求, 网络编辑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不仅需要打造有深度的内容, 设计制作独具一格的新闻标题和报道版面, 还需要与时俱进, 了解最新的网络热点和受众思维方式, 熟练掌握数字、网络、移动和社交等网络技术, 推出热点话题, 加大网站的影响力。网络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并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使编辑的内容不落后于时代发展, 受到受众的喜爱和欢迎。

(五) 加强网络经营能力的培养

网络媒体的互动性特点, 使其经营方式和手段具有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化。作为网站内容的建设者和设计者, 网络编辑不仅需要具有文字编辑整理能力, 还需要具有策划、推广和运营的职能。一方面, 可以利用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源整合方式, 通过合作推广、协同营销等方式加大网站的影响力度, 提高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媒介形式, 根据客户要求, 通过文字策划、视频制作、网络互动等方式进行运营推广, 达到盈利目的。只有不断丰富综合素质, 才能在网络媒体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今天, 如何健康发展, 弘扬时代精神、凝聚正能量, 正成为越来越多网络媒体人关注的话题和焦点。作为网络媒体的主体, 网络媒体编辑只有根据时代发展、媒体变化和社会需求予以调适, 在常态中保持创新, 在平常生活挖掘亮点, 打造网民关注的热点, 塑造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和事件, 正确发挥舆论引动作用, 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成为复合型、全能型的编辑人才。

摘要:进入21世纪,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并由此催生了网络编辑这个新兴行业的诞生。与传统媒体编辑相比, 网络编辑除需必备的政治素质、新闻实践和文字编辑等综合素质外, 还被赋予整合、评论、组织、策划等更广泛和更专业的职业要求。本文在对网络媒体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新时代的网络编辑的综合素质, 不仅直接影响着新闻质量的好坏, 也对网站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而从几个方面对网络编辑如何提高综合素质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编辑,理论水平,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荭.分析网络时代下新闻编辑所需的素质与面临的矛盾[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5 (12) .

[2] 瞿照坤.浅析大数据时代网络编辑的媒介素质[J].科技展望, 2014 (19) .

[3] 王昭启.共有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素质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 (10) .

[4] 王军营.提升网络编辑素质问题初探[J].新闻世界, 2014 (12) .

[5] 李威.浅析网络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传播, 2014 (10) .

上一篇:企业研发人员高新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实习基地建设文化产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