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文化影视剧论文范文

2024-05-06

晋商文化影视剧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湘商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在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充分挖掘和应用湘商文化资源中的爱国、责任、创新、和谐、务实和诚信等方面的德育素材,则不仅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还能完善大学生德育内容体系,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关键词: 湘商文化 高校德育 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湘商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在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充分挖掘和应用湘商文化资源中的爱国、责任、创新、和谐、务实和诚信等方面的德育素材,则不仅能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还能完善大学生德育内容体系,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一、湘商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与功效

湘商文化是在对湖南商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概括基础上形成的一大商业文明体系,包括湘商的财富积累、经营艺术、商业伦理、科研教育和建筑居住等诸多要素,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深深植根于湖湘文化,并自觉对湖湘文化进行了传承、改进和发扬。我们通过广泛了解和深入研究湘商源流、湘商精神、湘商风物、湘商模式、湘商精英和湘商成就,发现湘商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尤其是以“责任、创新、和谐、诚信、务实”为主要内容的当代湘商精神,从一个方面很好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湘商文化资源蕴含的德育价值与功效主要体现是:它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它经世致用的务实态度可引导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它实事求是的诚信态度是进行大学生诚实守信和公平正义教育的一种着力点;它兼容并蓄的和谐理念可引导大学生悦纳自我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它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可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创业创优。

二、湘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湘商文化资源的整体关注度不高。

高校依据“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非常注重“文化育人”的功效。湘商文化孕育于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它鲜活而宝贵,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学界对湘商文化的研究与关注度不高,因此高校在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时对湘商文化资源的自觉、有效应用远远不够。直到近年来在湘商文化发起人伍继延先生的努力和倡导下,于2003年诞生首个异地湖南商会,2007年成功召开首届湘商大会,2009年湘商才被正式纳入全国10大商帮。期间湘商系列杂志、天下湘商系列电视片相继问世。虽然湘商及湘商文化引来越来越多的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但学界对它的关注与研究相对于浙商文化、晋商文化等其余商帮文化而言,整体关注度并不高。

(二)湘商文化的推广缺乏相关课程的有力支撑。

目前大学生德育主要是围绕“两课”的相关课程开展,有既定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如果要运用湘商文化资源进行德育,那么眼下还缺乏相关课程的有力支撑。以湖南省高校为例,目前仅有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湘商文化》课程,且只是作为一门总课时为8节的全校公共必修课开设。殊不知湘商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智慧宝库,体现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已开设的《湘商文化》课外,还可以结合具体专业需求开设与之相关的《湘商学》、《湘商讲堂》、《湘商风物》、《湘商榜样》、《湘商足迹》和《湘商经典案例分析》等一系列课程。

三、推动湘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湘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原则。

湘商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值得在高校德育中科学有效地应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紧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外,还要密切结合湖湘本土特色。我们通过探索与实践,认为湘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原则关键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湘商文化资源主体的选取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二是要及时跟进湖南经济发展态势和大学生德育现状,切忌理论与实践脱节;三是要辩证地看待湘商的经商商道、经营模式和成长成功,切忌以偏概全;四是要正确对待湘商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类财富,切忌盲目地自卑沦陷或拜金仇富。

(二)完善构建湘商文化德育课程体系。

在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中灵活运用湘商文化资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势必能革新整个德育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完善构建湘商文化德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在思想上重视湘商文化的德育效应,在“两课”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和融合湘商文化元素;二是要全面开设《湘商文化》、《湘商学》、《湘商风物》、《湘商榜样》、《湘商讲堂》和《湘商经典案例分析》等相关课程,既可以有机渗入各个专业课,又可以作为通识课全面铺开,还可以作为公选课或必修课开设,更可以作为限选课或实践课开设,并且这些都要在制度和经费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三是要科学完善湘商文化育人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及时做好反馈与跟进工作。总之,高校可以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湘商文化课程,以此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湘商文化育人课程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走近湘商,了解湘商文化,进而对其开展富有本土特色的德育工作。

(三)科学开发与整合各类湘商文化资源。

湘商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因此,在应用湘商文化资源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时,要科学开发与整合各类资源。首先,高校可以组织精干力量开发富有特色的湘商文化系列教材,其内容在以湘商源流、湘商精神、湘商风物、湘商模式、湘商精英和湘商成就等为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合。其次,高校要利用好湘商文化院这个重要的文化德育阵地。落户于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湘商文化院,于2012年耗资200余万元打造而成,它由“厚重历史”、“百年砥砺”、“继往开来”、“经营之道与湘商精神”四个部分组成,全景式地展示了湘商的奋斗历程,是省内外商科院校学生的重要德育教育基地。我们要将它积极应用到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活动中,可以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也可以在里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再次,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各类湘商文化网络资源,比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极具湖湘特色的湘商文化专题网站“湘商文化网”,全方位汇集湘商精华,多角度诠释湘商力量,年访问量达150万余次,在深度传播湘商文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天下湘商网、湘商网、湖南异地商会联合会网等网站的德育资源。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天下湘商》、《湘怀天下》、《华商》等纪录片,以及《湘商》、《天下湘商》、《新湘商》等雜志刊物介入湘商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学中。

(四)积极构建多方位的湘商文化育人体系。

结合高校学生德育的实际特征,我们要科学有序地拓展湘商文化育人的各类渠道,通过构建多方位的湘商文化育人体系,在职业素养、个人成才及创新创业创优方面发挥启发和激励作用。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大课堂和湘商文化公选课这个课堂载体。在思政课堂上,授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应用富有德育意义的湘商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湘商和湘商文化;在湘商文化公选课堂里,授课教师要探寻深厚的湘商源流底蕴,讲解独特的湘商风物,分析湘商成功的经典案例,讲述湘商创业成长成才的励志故事,以此激发大学生自觉走近湘商,了解湘商和学习湘商。其次要营造浓厚的湘商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湘商文化。高校可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湘商文化”主题系列活动,举办湘商文化艺术节,通过摄影、演讲、辩论、征文、舞台剧、故事会、微电影等形式宣扬与传播湘商文化。再次,要利用节假日引导大学生开展湘商文化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利用假期深入湘商企业进行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并在校园里举行调研报告、调研摄影的评比与展览。高校也可加强与湘商企业合作,请企业积极接收大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勤工俭学和顶岗实习,还可邀请湘商企业代表来校举办创业创新的讲座。

(五)加强湘商文化传播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学界对湘商文化的研究總体时间不长,这对做好湘商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势必要加强湘商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德育的师资队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既有的两课教师集结,另一部分从专职辅导员中培育。首先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努力完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自觉深入了解湘商文化的深刻内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积极自主地将湘商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德育有机融合。再次,高校要鼓励教师们对湘商文化进行科研和探讨,争取将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课堂授课、主题班会、文化微宣讲、第二课堂等途径运用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最后,高校要鼓励两课教师积极深入湘商企业,有计划地挂职锻炼。

(六)树立湘商文化大德育观念,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

一提到湖南人,大家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湘军”。其实,从古至今,湘商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同时也走向五湖四海。我们要树立湘商文化育人的大德育观,通过开展湘商文化的相关宣传与推广,逐步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湘商文化德育大合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结合湖湘本土特色,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指导下,通过借助杂志期刊、主题网站、文化论坛、微电影、湘商纪录片等媒体与平台,积极宣传和传播湘商文化,以此树立湘商文化育人的大德育观念。还可以深入社区和街道开展湘商文化的宣传活动,使得每一个家庭都能接触到湘商文化的相关知识。高校要积极开展以湘商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广播、网站、论坛、板报、主题班会、文艺展演、湘商代表创新创业讲座等形式在校园宣传和推广湘商文化。

矗立在商品经济的时代大潮头,继承了湖湘文化精髓的湘商文化,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今天,定会创造新的奇迹。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结合湖湘本土特色,努力深入挖掘湘商文化资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并有效应用和融合到大学生德育活动中。这不仅是深入挖掘湘商文化德育功能的大胆尝试,而且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更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革新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忠新,孔军山,主编.湘商文化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2]李炳毅,牛青霞.晋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8).

[3]孙丽珍.浙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4).

晋商文化影视剧论文范文第2篇

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3年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文化职能也在改革中逐渐转变。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而这与我国的文化体制尚未改革调整到位,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并未完全实现有着密切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无论是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表现在管理观念、管理职责和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建立符合国情的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文化体制改革与转变政府文化职能

政府职能在文化领域内的体现是政府的文化职能,文化职能是政府职能体系中的基本职能。政府的文化职能是指文化管理机构依法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实际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也是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1.政府文化职能转变有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机制,形成多元参与的文化产业格局,以及开放竞争的现代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上述目标有赖于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一方面,政府文化职能重心的转变能够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社会文化服务需要;另一方面,政府文化职能方式的转变能够推动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政府文化职能方式的转变,要求始终坚持“精简、统一、高效、透明”的原则,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予以调整与规范,既有助于提升政府文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助于增进我国文化体制的创新。

2.文化体制改革规定现阶段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替代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兴起。当前,在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整合资源,加快发展,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据此,文化体制改革规定了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方向,即文化资源开发、配置和整合,应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

3.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统一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其主要内容在于逐步完善现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增进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政府在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承担主要责任,而在文化领域就要求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即强化政府的文化的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文化体制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文化权利为价值准则,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导向,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显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内容上是一致而吻合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然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由此,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二、政府文化管理的观念更新

观念影响行动和结果,因此管理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当前,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样离不开观念更新。政府文化管理观念更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树立有限行政管理观念。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当前,我国在新的社会转型期中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其主要内容,而服务型政府奉行有限政府理念。因此,我们要变全能行政管理观念为有限行政管理观念。转变政府文化职能,要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政府在文化管理中不能代表市场规律,政府的角色定位是进行宏观调控,弥补、纠正市场和社会的功能缺陷,而不是政府对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大包大揽。认识到政府文化管理的有限性,就能给政府文化管理廓清思路,从而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和管理方式。

2.树立政府文化服务的观念。转变政府文化职能要牢固树立政府文化服务的观念。一方面,将文化服务的观念贯穿于政府管理行为的各个环节中,需要立足于政府部门本身,将面向社会成员提供文化服务的观念贯穿于政策议程、绩效考核和财政投入等各个环节之中,以更好地符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将文化服务的观念扩及整个文化体制中,使以政府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完善以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增值。归结为一点,树立政府文化服务意识的关键在于实现由传统政府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政府在文化管理过程中,应问需于民,主动了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的信息与水平;应问计于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文化体制建设中的有益功能:还应负责于民,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不断提升人民享受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3.树立依法行政管理观念。依法行政是各级人民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依法行政管理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政府文化管理人员必须变人治行政管理观念为依法行政管理观念,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树立文化管理守法意识。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文化管理活动的程序、条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同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做好执法监督和执法检查,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4.树立创新的文化管理观念。创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灵魂”,是文化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要在创新中完成文化职能转变,并在职能转变中创新。加快政府文化职能转变,通过破除因循守旧的消极封闭文化管理观念,树立创新的观念,对政府文化职能的思路、模式和举措进行创新,以推动职能转变进程。

三、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路径

所谓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变革和发展,包括管理职责、权能的改变,管理角色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模式的转变等。现阶段加快转变政府文化职能主要有四条路径:

1.廓清政府文化职能。新一轮改革,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准确卡位政府文化职能,并赋予整个政府文化管理体系以新的面貌和气质。当前,政府文化职能中有几项亟待廓清:一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实现文化服务的题中之意,也是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迫切要求;二是制定宏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发展战略。政府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中,要注重文化发展战略体系完备性,做到文化发展战略体系制定的系统性、精细化和可操作性:三是文化发展信息与文化统计信息服务。当前,我国社会和文化团体对文化信息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政府决策也越来越需要信息支撑,这些科学数据、动态信息的提供对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来说责无旁贷:四是推进文化管理立法进程。目前,我国的社会生活各领域,文化领域的立法即使不是最少也是较少的。所以,文化管理立法显得尤为紧迫。文化的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在这种情况下,部门规章、条例往往无法实现协调多个部门统一实现某一文化目标的作用,许多关系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单单就某一个文化管理部门来说,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律的制定就显得尤其重要。

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当前,我国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改革也要抓关键、抓突破口,这个关键和突破口就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到简政放权。一是合理设定审批权力,清理审批事项和范围。凡是市场能调节的,凡是法律和经济政策能调节的,凡是社会中介组织可以管好的,凡是文化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内的事项,政府便不应再审批,而必须放松对文化企业、文化商品的管制,节约使用行政审批,减少对资源的垄断及资源的行政配置;二是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严格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必须以“简化””公开”和“规范”为原则,加强审批程序控制和制度化管理;三是重新配置行政审批权力,主要是使审批权与检查处罚权相对分离。未来的行政部门多数是审批权与检查处罚权分离型的,有些行政部门综合行使审批权,而有些行政部门则综合行使检查处罚权。一些传统的既行使审批权又行使处罚权的行政部门将让位于新型的行政部门。这种审批权与检查处罚权之间强弱关系的变化是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政府行为模式转换的显著标志。

3.明确政府文化管理职责。新一轮改革,转变政府文化职能的目效率。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当前,要注重调整、合并和精简的文化责任主体,以提高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二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一方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从经办文化事业中解脱出来,不再担任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单一直接供给主体,而是将这部分权限下放、转移给经营性的文化企业。另一方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到制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来,转到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理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三是培育和发展公共文化机构的行业组织。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培育公共文化机构的行业组织并促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组织功能,提高对整个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转变和增加政府文化管理手段势在必行。新一轮改革,政府在文化管理中应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一是文化管理的行政手段。文化管理行政手段的运用能够直接、快速地对文化生产领域进行调节:二是文化管理的经济手段。文化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按照文化生产经营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物质利益为动力,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对文化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调控市场,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三是文化管理的法律手段。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运用法律的手段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有机结合,能够避免文化体制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失灵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晋商文化影视剧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黄岛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文化强区和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2013年,黄岛区工商部门登记在册涉文化企业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0家。经文化部门审验的文化企业300余家,包括网吧94家,娱乐场所22家,美术品经营单位3家,文艺表演团体1家,出版物经营单位51家,印刷经营单位103家,打字复印经营单位20家,电影放映单位1家。2012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6.7亿元(除去开发区托管单位的数据为32.6亿元),同比增长30.2%,占GDP比重5%,列青岛十二区市考核排名第一名。获得“中国民间绘画之乡”、“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美术创作基地青岛基地”、“中国书法家(胶南)创作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基本特点

一是工艺美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艺美术是青岛市黄岛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目前,初步形成了集原创、临摹、培训、展示国内国际市场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条。其中绿泽画院开创了我区由企业创办美术职业学校的先河,是目前国内一次性展出油画最多、同时也是惟一一个建在乡村的油画展览交易中心,被命名为“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荣誉称号;西海岸书画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迅猛,获“中国美术创作基地青岛基地”、“半岛都市报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是文化旅游节会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相继推出了“海洋音乐季”、“杜鹃花会”、“蓝莓文化节”、“樱桃文化节”、“茶文化节”、“大枣节”、“汽车文化节”、“国际拉网节”、“黄岛区首届糖球会”、“‘黄岛之夏’市民文化演出季”、“乡村之声”、“世界城市音乐节”、“青岛啤酒节黄岛分会场”等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有效提升了节庆文化旅游的影响力、辐射力、凝聚力。

三是文化产业园区积聚效应明显加快。其中,规划15 77平方公里的达尼文化产业园已通过专家评审会的评审,具体实施将交由康大集团运作。园区内青岛泽丰生态园(一期)項目已完成投资2亿元,并取得20亩建设用地指标;康大文化产业园占地66平方公里,由北京中美建瓴规划设计公司对产业园和社区建设进行了一体化规划,突出油画、版画两大主导产业,打造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社区集聚、村民就业四位一体的特色文化园区。青岛大珠山文化产业园预计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项目一期建设文化艺术交流区、文化会展度假区及山水景观、山地运动等配套功能区,目前已基本落实239亩的建设用地指标,并投入84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藏马山文化产业园位于藏南镇境内藏马山上,目前集团已取得1700亩建设用地指标,完成投资额439亿元。

四是文化产业大项目拉动日趋明显。金典红树林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集度假酒店、电影院、美术馆、会展中心、温泉馆、餐厅、商业街、儿童游乐城等于一体的电影文化艺术中心、会议会展商业中心、休闲度假生活中心。目前项目豪华酒店已建至21层(总共23层),已完成投资额13亿元;青岛万达影视文化中心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在新区中央商务区内初步选址为滨海大道北侧约4.8平方公里地块,滨海大道南侧约1平方公里地块(含海域约1200亩),总计约58平方公里。该项目将主要建设影视文化和游艇产业项目,其中影视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影视节庆会议、影视拍摄及后期制作、影视文化创意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文化传播影视基地,8座星级酒店、顶级秀场以及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社交、环球影城、影视文化体验馆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

五是印刷、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健康决速发展。以炜瑞印务、星球印刷为代表的出版印刷、包装装潢业快速发展。拥有三台先进海德堡印刷设备的青岛炜瑞印务有限公司已成为青岛西海岸专业从事设计、排版、印刷、印后加工于一体的最大的综合型印刷企业之一。以同乐迪、金之歌等为代表的大型娱乐场所健康发展,目前已达到22家之多,满足了群众的娱乐需求;推动成立了青岛锦泓网络有限公司和青岛上祺网络有限公司2家大型网吧连锁企业,网吧经营单位连锁化经营达100%。图书、音像、打印复印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量小,规模小。从规模上看,我区文化单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不长;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从投入看,总量偏小,比重偏低,融资缺乏有效的手段,资本经营尚未起步。文化产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小。

二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形成了党委政府齐抓其管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但尚未形成全区统一高效的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

三是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尚未形成。园区的建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功能和管理权限不足,集聚效应不明显,与创建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认定标准有一定差距。

四是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难度加大。由于2012年我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67亿元、同比增长302%,数据较高,相对基数较大,在今年的增长速度上会放缓,对于青岛市各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排名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下步工作对策、建议

1、建议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各相关部、局积极参与,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好黄岛区文化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既要培养我区的文化产业人才,更要营造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切实的保障措施,来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建议改进现有的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引进和培养既懂管理,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3、根据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认定管理标准,加大园区的扶持力度,坚持把文化产业园和集群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动园区快建设、快见效,帮助解决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4、充分发挥文化和镇街部门招商的作用,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把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发挥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推动更多文化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

5、建议成立区文化产业联盟,通过联盟平台,把全区文化产业的企业、专家人才队伍联合起来,整合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合作、发展、共赢,努力形成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合力。

晋商文化影视剧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很多经典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至今,离不开许许多多传承者的不懈努力,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不但转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给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十分必要,结合其不同的区域特点和项目分布,将影视艺术渗透其中,能够创新保护途径,扩大传播范围,全面发挥其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展开探讨,就影视艺术对其保护作用深入思考,提出几点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影视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简单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充分地融合了人民智慧的艺术文化。而当前世界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核与确定,能够明确分为国家级、世界级进行登记,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主要包含戏曲文化、杂技演出以及民族风情等等。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便开始逐步追求精神文化以及艺术层面的享受,

而我国的文艺类文化遗产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家对文化艺术的鉴赏需求。因此,为切实有效地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人员势必要将其加以完整保护,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赋予其新鲜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历史发

展、更迭交替的背景下,经过岁月洗礼而得以保留下来的一些凝聚人民智慧的文化和艺术。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戏曲、杂技、风俗等等,形态各异,内容丰富,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目光。现如今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温饱之余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这样的社会环境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优势。但是,就目前的传统艺术传承情况而言还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空间。首先,一些传统艺术的受众范围较为局限,在各种文化融合创新的背景下,更使其受众群体缩小,人们逐渐追求更加主流的艺术,缺少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时间;并且一部分传统艺术需要以手工的形式展现,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更使其缺乏市场,手工耗费的时间、人力等都要更多,效率較低成为限制文化传播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数量更在逐渐减少,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创新行业的相关工作,缺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导致传承人呈现老龄化趋势,这些情况应该引起有关人员的重点关注。

影视艺术的概述

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概况

影视艺术作品是当前社会中最能够继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途径,但影视艺术作品的相关概念我们仍需对其加以明确。影视艺术作品,其本身含义指的就是借助影视表达的特殊手法,将所有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拍摄的对象进行展示的过程,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方式,能够将万事万物融合表现出来。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相关概述中,我们能够看出来,它本身存在的广泛应用性、包容性以及受众面之大,对观众的引导性之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行业逐步兴起,除了传统的部分影视艺术传播途径外,各种应用设备的接连出现,使得媒体行业艺术文化传播的范围一再扩大,由此得知,利用影视艺术作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应传播,既能够保证非遗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融合,又能够为继承和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保障。

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相关工作人员若想要切实利用影视文化产业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应的继承和发展,除了明确这两种事物发展的相关概述外,还应该对当前的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了解。因为我国目前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且其发展的方式、类型也层出不穷,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传播的力度。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更是给予影视文化发展一条新兴发展道路,它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快速地完成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结合和变现,这对养成整体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而言,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影响。相关工作人员若能够将非遗文化内容与影视文化产业相连接,一方面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扩展文化接受人群,另一方面则能够促使行业与其他物质生产产业相结合,创设出周边宣传物,这对进一步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也将发挥出更为积极的意义。

影视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影视艺术是在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而不断完善的一种文化宣传方式,高质量、高水平的影视作品能够起到可观的传播效果,获得丰厚的市场价值,借助影视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宣传意义深远。首先,在宣传效果方面,相比于其他的现代文化而言,传统文化受到其自身的地域特点、技术难度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广为人知的展示途径,想要让更多的人们投入到文化保护的工作当中,就应该先让大家认识并了解这些内容,将其展示在广大受众眼前才能增加重视程度,影视作品的传播不受地域和空间的局限,更具备先进的媒体技术,具备将艺术作品影像还原的能力,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其次,一些年轻人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影视作品对非遗文化具有普及作用,能够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兴趣,增加其接触优秀文化的机会,提升其社会地位。同时,影视作品也可以作为记录非遗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先进的媒体技术将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内容一保存,更便于观众感受其中的历史价值和独特魅力。

影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在风格与传播上的互补性

在明确影视艺术作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影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这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保护途径、保护手段的设计与应用。而就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中最明确的一点关系就在于风格与传播角度的互补性上,因为影视艺术本身是存在着较强的传播性质的,它能够将既定的影视作品内容传播到更多的视野之中,但其大规模的传播性优势下,所蕴含的是对其质量和数量的高要求,为确保观众能够始终为影视作品内容“买单”,影视行业的工作人员就要保证,每一则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只有不同风格下的影视作品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调动观众的兴趣,避免其因缺乏新鲜感而产生厌倦情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表现形式却与影视艺术之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特性,它本身的独特性够强,而且内在的文化表达也与现代部分影视内容有所偏差,但其本身的受众面、传播力度,却远远比不上影视艺术。由此看来,这两者之间截然相反的特性,不失为一种互补的优势条件,工作人员若能够利用部分现代技术手段,将二者进行结合,便能够在保证影视艺术作品具备特有风格的基础上,将非遗文化进一步传播到观众视野之中。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载体,它的呈现与发展不仅仅代表着我国的历史进程,更能够直观地体现出中华文化于历史洪流中的重要意义,这不止对树立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而言有着积极影响,对培养一代代年轻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价值观来说,更是拥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而反观影视作品对非遗文化的记录和存储,它非但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有着重要帮助,还能够从侧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收集到更多的艺术作品创作动力和多元内核。由此可知,二者之间除了拥有风格与传播方面的互补性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够成为影视艺术发展的重要素材,即二者之间还存在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发展模式,能够对文化产业的相应发展提供动力来源,而这对促进影视艺术发展和同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意义。

影视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顺应时代发展,创新保护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并不僅仅在于该项目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美和所历经的时间漫长悠久,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智慧结晶,其中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是我国人民勤劳、探索、精益求精的重要体现。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保护意识,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熟知,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断深化并传承。一方面,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群众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改变,这就需要影视创作者在作品的准备阶段深度顺应社会标准,不再使得保护理念浮于作品表面,更是深化到作品的每一个场景和画面当中,充分将非遗文化的内涵展示出来,促进娱乐与精神的紧密结合,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使其对该项非遗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树立一定的保护意识,激发传承的信念和热血。另一方面,创新理念也可以迎合群众的审美能力,时代的发展屏弃了一些传统的宣传方式,借助影视作品的力量,将非遗文化更加清晰地展示在群众眼前,更能确保收视率的稳定提升,逐渐实现实质性的宣传效果。

完善保护机制,发挥历史价值在将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保护二者紧密结合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创作者具备创新的理念和意识,更需要有关人员共同努力,全面完善文化的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历史价值。首先,部门之间需要分工合作,合理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不同区域,由制作者进行评价和讨论,探讨对其进行宣传的方向,结合不同的文化区域设定不同的宣传项目,不仅促进影视作品的顺利完成,更要保证在作品播出之后的宣传效果。同时,影视作品的拍摄也要分清主次,对于生命力较强、传播意义较大的非遗文化要加大创作力度,从多个方面立体化地展示其艺术价值,第一时间吸引群众的注意力,为其今后的保护和传承打好基础,将非遗文化与产品、旅游等项目结合起来更能够产生连环效应,借助影视艺术的力量扩大文化影响力,促进各个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重视文化传承,突破传统局限通过影视艺术,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发掘更多的传承者才是重中之重,传承者的数量增加会为传统艺术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价值。因此,相关人员应该结合不同非遗文化的需求和特殊性质,全面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文化传承,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作用,突出文化重点,激发群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就目前的传承情况而言,我国许多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有待加强,想要借助影视艺术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规则,逐渐摒弃不具备实际意义的规定,从而降低传承者老龄化的程度,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关注现有传承者,发掘他们自身的“传奇色彩”也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有效方式,突出这些特点可以丰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些老一辈的传承者更是“工匠精神”的活案例,重视文化传承者的各个细节能够赋予非遗文化不同的艺术价值,全面提升保护和传承的价值。

划分利益区域,协调各级关系

一部影视作品的完成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尤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种特殊的题材而言,更需要各级之间清晰划分利益关系,深化传承意识,有组织、有纪律地展开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主体的实际价值,将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一方面,影视作品的顺利拍摄,首先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紧密配合,影视艺术的引进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迅速传播,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提升影视作品的完成速度,全面提升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各级关系之间的相互配合还可以共同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部门之间各司其职,为影视作品创作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合理划分利益区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影视创造为主线,发掘更多非遗文化当中可以记录并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内容,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张代表着文化艺术的名片,更是各级人员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而共同努力的体现,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为历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影视作品更能够为其发展提供更多丰富、有力的途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相关工作者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观念,发掘更多影视艺术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融合途径,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从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发展历程、产生背景等多个角度完成影视作品,普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和常识,使得更多的年轻工作者了解并感知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使其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晋商文化影视剧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二十世纪后半叶,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着影视文化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进而使影视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也是风生水起、日新月异。然而地区间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发展的良莠不齐,已经严重阻碍了影视文化传媒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一些社会调查,探析其发展现状,找出影视传媒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进而对其未来的发展路子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Culture and Media;发展现状;Talented person

影视文化传媒行业是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种文化产业,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主流的历史重任。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立把发展影视文化传媒事业作为提升南阳文化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平台,传媒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多元化发展。

一、南阳影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南阳影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一部被称之为“改革剧的改革”的影视作品——《谁是贤者》的出现,开创了南阳人创作、拍摄电视剧的历史,也拉开了南阳影视文化传媒事业发展的序幕。之后,《小镇名人》、《继父》、《张仲景》等脍炙人口的影视剧作相继问世。南阳人的这一系列对影视剧的探索,使影视文化这一新兴而独立的艺术在南阳这块古老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大地上发展开来。与此同时,中国电视媒体经过这十几年的变化,实现了从完全供给型到创收供给型的历史性跨越,这标志着新的电视传媒产业经营理念的形成。

南阳影视制作中心也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立起来的,由它参与制作的《南阳大会战》便也是其经典之作之一,为现在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999年电视集团化改革后另一重要举措制播分离。制播分离使电视媒体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1]。这项举措也更大的激发了南阳人民创作影视文化作品的热情。

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影视文化传媒行业中,使得像南阳市薪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宛都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南阳大地上拔节生长起来,呈现了出良好的发展事态并得到了跨性的发展。

二、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现状

南阳影视传媒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0余年的风雨历程,从开始的制作中心到后来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发展,使得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公司的规模不大、资金力量不足。在南阳近几年来成立的一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较多,但其注册资金、其规模都相对较小。根据调查,宛都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为300万,南阳韵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是150万,南阳范美文化传媒影视广告公司的注册资金更是在10万元以下。这就决定了这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难以单独完成较大的制作工程,从而对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大造成一定的局限。

2.业务范围逐步扩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南阳的一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也开始逐步多元化。特别是近几年刚成立的一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起点高,使公司一开始运营便拓宽了其业务范围,使之更受人们的青睐。宛都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和南阳星汇文化传播公司便可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3.从业人员越来越向学历化、专业化迈进。在南阳影视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最初是由一些影视传媒的爱好者发起的。经过十几年与市场的相适应,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中人员构成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司的人员构成越来越趋于合理化。

4.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逐渐突破地域和自身的限制,逐步走向联合。在南阳影视文化传媒事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对于影视作品的制作,基本上都是完全依靠制作中心自己或公司的力量来完成,难以有大的突破,难以单独完成较大的影视作品项目。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逐步意识到了公司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尝试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在管理上、创意经营上等很多方面,都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三、对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的探析

基于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发展的一些特点,经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我们也从中看出在南阳影视文化传媒事业发展过程中,各公司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1.规模小,融资不畅。在调查的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中,其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之间的公司占22%,100~50万之间的公司占到35%,50万以下的公司占43%。可见中小型公司居多。此外,大多数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以私营为主,资金周转的渠道以银行贷款为主,缺少政府扶持和社会投资。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意灵感缺位。在调查中发现,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公司的影视作品及其他策划方面的业务中缺乏创意,难以打造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如图所示,在对296名南阳普通市民所做问卷调查中,32%市民难以说出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所创作的作品,甚至有57%的市民对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所创作的作品没有印象,仅仅有11%的市民能说出名字。在调查中,市民普遍说,之所以没印象,是因为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作品缺少新意。

3.公司自身宣传力度不够。调查中发现,在绝大多数市民的印象中,对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行业的概念还很模糊,有的甚至没有。在对296名普通市民做的问卷调查中,有43%的市民对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不了解,也不清楚有哪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绝大多数还仅仅局限的认为影视文化传媒只是是影视制作。可见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严重缺乏对本公司所经营业务的宣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

4.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不健全。影视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人才也占据有极其重要的部分。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缺乏训练有素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技术创新人才。南阳传媒产业的经营管理缺乏专业化的认识,这就严重限制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5.缺少合理的引导,使行业的发展缺少一定的规范。在市场的作用下,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为追求更高的利润,使其作品追求形式上的奢华,内容上却空洞无物。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事业难有大的作为。对南阳文化的定位不明确,行业内缺乏一定的规范。使公司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对公司的发展作用不太明显。

四、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对策探析

1.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发展影视传媒事业。基于农村乡土特色,发展农村题材影视拍摄基地[2]。拍摄具有中原乡土气息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做与具有农村特色的创意策划。电视剧《湖光山色》的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说明。依托政府实施的“一山一水一卧龙”发展战略[3]。充分利用南阳独有的山水风光和楚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与南阳历史文化特色相适应的影视文化传媒事业。发展“红色影视”。南阳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南阳桐柏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和镇平彭雪枫纪念馆位列其中。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可以充分的利用南阳的“红色”资源开辟出一条独有的南阳“红色”影视文化传媒的道路。

2.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公司规模。南阳市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要依托市场,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争取政府政策扶持。通过对本公司有效资源的整合,或进行兼并收购其他发展力量不足传媒公司,或与其他与之相适应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强强联合,扩大其规模,使之发展成为企业,甚至集团。

3.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提高职工业务水平。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应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业务技能比赛,激发员工提高其业务能力的热情,从而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

4.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业务应该向大众消费群靠拢。争取更大的市场。这就要靠公司对自身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了。首先应立足于本市的受众,精做影视作品和所开展各项业务,以此为平台,推动其业务在地缘上逐步展开,甚至流向全国。

5.浇筑人才壁垒,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引进专业人才,培养精英意识,培育专业创意型人才,使之成为影视文化传媒行业的中坚力量,这是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应立足南阳实际,充分发掘南阳深厚的地方资源,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并且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南阳几千年文化积淀成为推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助推器;只有这样才能使南阳的文化资源和市场合理的结合起来,转化为新的“财富”;只有这样才能使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事业走的更快,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王亚男.地方电视传媒发展的思考—基于吉林省电视传媒发展现状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2] 盛云富.发展独具特色的云南影视文化产业[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9).

[3] 孙笑菲.河南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地区旅游经济[J].新闻爱好者,2010(10).

晋商文化影视剧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晋商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诚信为本的商业文化,广拓经营领域和活动范围,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实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乔家作为晋商的杰出代表,曾为晋商创建了辉煌业绩,研讨弘扬晋商精神,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和探讨内部控制及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2006年高级会计师考试已经结束,仍然是开卷考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剧情为背景,通过某财经大学举办的辩论赛,正反两方围绕晋商在加强票号内部管理的经验教训,分别以“晋商文化值得弘扬”和“晋商文化值得反思”为题,提出了正、反方观点。要求考生从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角度,分析、判断并指出晋商在内部控制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作为一名考生,当笔者拿到这道题后,尽管对内部控制理论条文很清楚,可却不知如何下手。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之一。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而乔家的许多谋略,如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勤俭吃苦,群体精神,公平竞争,讲究信用和质量等,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不难看出,内部控制是随着管理活动的出现而出现的,并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内部控制概念的出现及其理论的形成源于20世纪以后,其基本理论是由外部审计人员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而提出和发展的现代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促使内部控制由模糊的思想进入到“内部牵制阶段”,即:劳动分工的提出有利于实现内部牵制,组织的发展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找到了基础,管理控制职能的提出则确定了内部控制的重点。

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管理理论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促使管理者开始重视企业中最有活力的影响因素——人。管理理论的发展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管理理论发展到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管理阶段,这一时期,管理理论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与此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进入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出控制环境,会计学说和控制程序是内部控制学说的三个要素。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原有的企业组织难以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理论者又提出了从企业管理制度、流程、组织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这时内部控制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五项要素构成。将这五个要素贯穿于企业管理中各个方面,不难看出管理因素纳入了内部控制范畴。

控制不仅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且也是管理成败的关键。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今,美国科索委员会于2004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指出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区别风险的预警主流,并形成危机处理系统,以应对无处不在的风险。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括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八个要素,致力于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以规避风险,检测漏洞,并制定出处理风险的方案,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管理中控制职能的深入和发展。

二、晋商管理制度的可取之处

在长期经营管理中,晋商深深认识到:“号事之兴衰,全在人位之高下。”事在人为,得人则兴,失人则衰。晋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手法,具有独特的效用。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其先进的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

(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一个企业能不能用好管好人,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大公无私、严于律己、不断进取的总经理。因为总经理拥有资本经营管理大权,在企业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体制是封建文化传统的延续,具有家长制的特征。从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一点说类似现代企业制度,但比现代企业制度更具有集权性。总经理在企业的地位,决定着企业能否任人唯贤和知人善任,决定着企业职工人格塑造能否坚持始终如一。应该说,晋商在这一点上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形成了经理负责制,他们认为:商号经理聘用,唯才是举。同时,明确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职责权限,注重选用业务强、德才兼备的掌柜。

(二)创建顶身股制度,实施激励机制

人力股制度是晋商企业管理机制中最有特色的、也是最有创造性的,在晋商的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它不仅为财东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也使经营管理人员获得极大的利益。激励经理和伙计的物质利益与商号的发展休戚相关,辛劳所得要到最后分红时才见分晓,这就使企业的员工不再抱按酬付劳、得过且过的苟且心理,“人人都可当东家”的灿烂前景摆在每一位票号人的面前。不难看出,人力股已把票商和票号的命运紧紧栓在了一起。当然,晋商的“人力股”不是每个职工都能得到的待遇。在这方面,晋商有着自己的衡量和考核标准,是由劳动者的品质、能力和绩效来决定的。如:商号新招的员工学徒期为三年,三年期满合格,才能录用为正式职工。而正式职工一般要经过几年的锻炼,在思想和业务等方面表现良好,德、勤、能、绩表现优秀者才能顶股。可以说晋商所创造的顶身股制度,是一项能极大刺激职工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劳资制度。

(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约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想长治久安,没有规章是不行的。晋商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制定了严密且有些苛刻的号规,为商号或是票号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商号还是票号,都具有连锁的性质,所以对分号和总号之间的关系、业务经营的原则和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都规定得比较详尽,内容也非常细致、严密。如:商号人员设置的原则是“因事设人”绝不“因人设职”,也就说以岗位定人,绝不因人定岗。这一方面能够体现人尽其才,同时也避免人浮于事。这样精干的机构设置,大大提高了商号的办事效率,减少了管理费用,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为晋商资本的稳定、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职能的关系

内部控制强调的重点是管理的控制职能,但内部控制超越了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内部控制的内容可分为风险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三个层次。其中,风险控制是在设置和实现整个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时必须考虑相应的风险,制定适合企业自己情况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管理控制是为了确保整体目标能够进一步分解和实现而进行的组织和权责分派,其根本目的是使所有组织成员以一种合作的形式执行本职工作,以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作业控制考虑的是作业层次为确保具体的作业和任务得到恰当执行而设置的程序性的控制。内部控制中虽然强调了控制的职能,但是也包含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并把这些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虽然内部控制的范畴超越了管理控制,其本质仍然是一种管理控制活动,其目标的实现不能脱离其他管理职能的配合,而其他管理职能又影响、制约着内部控制的实施,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笔者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应与经营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凌驾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上。因此,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借助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能够为单位管理层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管理层的逾越行为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其实施必定取得成功,所以说内部控制也并不是绝对的保证。

先进的晋商管理制度并非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可能照搬过来约束今天的人,但是,晋商企业制度在很多方面体现的具有东方色彩的人情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商事活动民商法论文范文下一篇:民主管理与党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