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2024-07-22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国内关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进行若干思考。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够有效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更加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

文献标识码:A

有发展必定有改革,可以说改革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必须要在改革中与时俱进。近年来,关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并不在少数,很多专家和学者均提出了自己有益的观点。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要注意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更新理念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并不是盲目为之的,它必须要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上。诸如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较为死板,拒绝一些新型运动项目的引入,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对于追求新奇、思想开放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为了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之时必须要注重对一些新型运动项目进行引入,例如可以引入轮滑课程的教学、引入跑酷课程的教学等。这些新型体育课程的引入,要求相关领导及课程改革实施者必须要更新理念,推陈出新。除此之外,传统的高职体育课程中很少涉及到一些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介绍,对于高职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亦缺乏硬性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该增添对一些新型教育教学方法的介绍,并对体育教师的新型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提出硬性要求。如此一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高效性。

二、有效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却很少有学生参与其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让学生有效参与其中,既保障了学生的正当教育权利,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的参与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让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更好的走向成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参与的形式有很多种,诸如,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征集网络意见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中。总而言之,学生参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者能够充分关注到学生的重要作用,能够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其中,那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一定会更加的趋于合理化。

三、有效的课程改革需要一支专业课程建设队伍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高职院校要想真正搞好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要依赖于一支专业的课程建设队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队伍的打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培养。高职院校在选定体育课程改革队伍的时候,必须要做到科学、慎重,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体育教师参与其中,为了提高体育课程改革队伍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这部分人员进行专业培养。可以是校本培训,也可以送到一些更为专业的体育院校进行相关培训。除此之外,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在本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之时,也可以从校外聘请国内的一些权威专家参与其中。有了这些权威专家的把关,相信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设队伍的打造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四、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后需要认真践行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即是实施。如果改革之后的体育课程无法得到顺利有效的实施,那么这样的体育课程改革最终也会无疾而终,走向失败。为了让改革之后的体育课程得以更好的实施,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个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监管小组,任务即是对新的体育课程如何实施进行部署,对新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在审查和监督的过程当中,如若发现有人没有认真践行,则需要对其进行及时、严厉的批评。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监管小组还可以建立举报制度,将举报电话公布在学校网站上,为全校的师生建立一个顺畅的举报通道。除此之外,改革之后的体育课程正式实施之后,对于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队伍必须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处理,从而让改革之后的体育课程日趋合理。

总而言之,高校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更新理念;有效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的课程改革需要一支专业课程建设队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后需要认真践行。只要能够切实做好上述几个方面,相信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一定会呈现出更高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拟从ESP教学的视角分析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论证实施ESP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ESP教学的有效措施,以期把握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真正体现大学英语的有效性、时代性、人文性和工具性。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ESP 必要性 应对策略

一、高职院校ESP教学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大多是在近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背景下从中等师范学校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受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学院新时期的变化和发展。部分教师对于教育对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中专时代的认知上,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英语个性化教学没有得到有效推行,表现出老师满堂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教学的交互性,对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缺乏深刻的理解。部分老师上课偏重对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等进行讲解和操练。随着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育者们必须认真思考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之路。教育者们必须思考是采用传统方法教授学生词汇、短语、句型及语法的用法,教授学生通用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或者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即ESP教学)。

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国际旅游、金融商贸、石油化工、移动通讯、汽车制造等各行业的涉外联系纵深发展,英语作为科技经贸交流的重要工具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为满足跨行业、跨区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应运而生。ESP教学的特点为:(1)ESP教学目的明确。ESP学习者不是为单纯的语言目的学习语言,而是通过语言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2)ESP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需要分析(needs analysis)之上。[1]Strevens认为ESP教学具有四个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2]而专门用途英语普遍认为可以分成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行业英语又可以细分成旅游英语、商务英语、酒店英语、办公英语、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医学英语,等等。

二、高职院校ESP教学的必要性

国内相当一部分知名英语专家大力倡导ESP教学。章振邦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太长,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都是普通英语,所谓‘四级’、‘六级’测试都是在测试普通英语的水平。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愉快?”[3]

ESP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4]ESP不仅考虑到学习者当前的学习需求,而且兼顾学习者未来的工作对语言的需求,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不仅考虑到通识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提高学生在具体工作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一种符合实际需求、实事求是的教学方式革命。ESP教学的推进是真正体现学生为英语学习的主体,充分显示在学生为中心或者是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正确选择。同时,ESP教学方式从下面两个方面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就在于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强调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还在于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如果我们只注重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必将是畸形的、不健全的教育,也必将失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ESP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原因如下:

ESP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ESP的教学,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以会计英语为例,学生在学习会计准则时,就要主动的发现和认识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在会计规范上的差异。再以法律英语为例,法律英语的学习会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法律与其他国家在法制体系、立法精神、司法程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ESP的学习,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判断、推理、归纳、概括和辨析的抽象思维能力。

ESP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他们在礼仪上、沟通交流上、待人接物上等方面体现出良好的职业修养,很好地胜任职场工作。ESP对此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办公英语、商务营销英语等为例,学生正是在商务办公、商务谈判和市场营销的工作环境下使用英语,这就必然要求他们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注意自身语言的得体、委婉、礼貌、协调,等等。例如“I would like to...”或者“Would you like to...”这样的礼貌性表达就会经常被用到。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礼貌性语言,自身的素养相应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不在于办学层次上的差异,而在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普通本科教育重在科研和学术,更侧重理论性和抽象性。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眼于实践,更侧重于应用性和具象性。正是摆脱了EGP(通识英语)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共核性,ESP教学摒弃大学英语共性教育之路,而是探索发展英语教学个性化之路。ESP紧贴职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既增长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解决了在专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体现出了ESP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ESP教育主动适应教育对象,是促进学生职业成长发展的个性化教学的变革,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高职院校ESP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出现必然驱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时必须深刻理解ESP的精髓,消除对ESP的一些错误看法。譬如一些教育人士认为ESP教学异常简单,他们认为ESP教学就是上课翻译一下专业术语,让学生多记一些相关专业的英语词汇和句型。也有一部分人认为ESP教学不应该由大学英语教师来承担,原因就是大学英语教师不懂专业知识。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得到极大的改善。一部分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拿到英语专业硕士学位,或者是会计、工商管理等其他方向的硕士学位,而且招聘了新毕业的研究生,师资力量的改变使得他们能迅速吸收新知识。另外高等职业院校也在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使得英语教师们有机会学习到诸如会计、营销、管理等业务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ESP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如针对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英语,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商务营销英语,针对金融专业开设金融英语,等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把一部分英语课程开设成必修课,一部分课程开设成公共选修课。必修课的英语课程可以紧贴学生的所学专业,公共选修课的英语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必修课加选修课的ESP课程设置必然会有效推动ESP教学。

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5]ESP教学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方法,摒弃填鸭式教学方式。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职场中运用英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以及采用基于计算机辅助下的ESP教学方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者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灵活主动地采用最适宜学生英语学习及运用的教学策略。

四、结语

高职技术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施行个性化教学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方面,英语作为了解其他国家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文化,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不可缺少的工具自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一门课程。将来的英语教学将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ESP教学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方向。[6]

参考文献:

[1]吴静.ESP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湘南学院学报,2002,(2).

[2]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Tichoo M.(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

[6]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因各种原因,使劣势高职院校竞争力不够,招生困难。作为劣势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发展,找出特色和优势,多渠道多措施组织生源。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生源;发展;对策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格局,显现出了一批吸引力强、办学较好的优势高职院校,也对应产生了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劣势高职院招生出现困境。

一、劣势高职院校形成原因

在高职院校形成、发展过程中分化形成了劣势高职院校,形成劣势高职院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不明显

一些高职院校坐落于欠发达、边远地区或处于郊区,高职院校客观处于的地理位置是劣势。

(二)学院自身办学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办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以及就业、学校环境、专业所学内容、宿舍情况、师资情况等都有所欠缺,使得办学质量不高。

(三)院校自身没有凸显出特色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立足本身定位,没能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出特色、突出优势,没能依托特色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以致于在高职院校竞争中处于下风。

(四)院校专业办得不强

一些院校没有按照社会需求来开办和建设专业,没有培养出社会高度认可的专业高手,专业社会影响力不强,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报读意愿。

(五)院校本身声誉不高

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名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选择,比如一些示范性质的高职院声誉和影响力普遍较高,报读的学生明显要多,而对于一些普通类型的或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在吸引生源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二、劣势高职院校首先做好自身发展

劣势高职院校形成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主要还是主观原因。“酒香不怕巷子深”,作为劣势高职院校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立足自身发展,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

(一)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学校培养的方向,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劣势高职院校要主动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社会急需紧缺人才信息,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停招落后、不适应社会发展、不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开设并做强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

(二)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升学院自身实力

学院在加强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实训室建设的同时,更要利用有限的空间加强内涵建设。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充满书香气息;加强学生技能竞赛工作,培养一批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获得较高荣誉的学生,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实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批省内、国内有名、实力较强的教学师资团队,推动引领学院发展,提升学院荣誉;加强校内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全面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市场、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制定培养方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生就业,抓好就业质量,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去。

(三)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学院形象

完善校内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学生、教师的行为;以生为本,特别关心关注学生反映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严治校,加强学生学习养成、行为习惯教育,坚决端正学风、班风、校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严肃学校各项纪律,坚决刹住学习不正之风,对违纪学生按规章制度及时处理,肃正不正之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加强学生安全管理,校园内随处可见治安、保卫影子,及时查找处理安全隐患,营造安全放心的校园环境,提升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同感;提振教职工的精神面貌,坚定教职工信心,打造一支优秀的学生管理服务团队,同时培养一支从院级到系级再到班级的学生自主管理的优秀学生干部队伍,为学院全方位、优质的内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与其他优势院校交流

劣势院校要加强与省内甚至全国优势院校的交流,不断学习他们的优势,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吸长处,不断改进自身短板,弥补不足,缩短差距,实现快速发展。

(五)抓“出口”促“入口”发展

对高校来说,“出口”就是学生就业,“入口”就是招生。据一院校在对即将升入高校的学生进行收费情况、就业情况、师资力量、专业情况、学校环境等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學生对就业的关注率达70%以上,在所有问题中关心就业的比例是最高的。所以一个学校抓好就业,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招生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高职院校就业部门要从培养学生质量、拓展学生素质、做好就业服务与指导等方面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以实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格局。

(六)加强学院整体宣传

要提升学院声誉、形象,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院校办学情况,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将招生宣传资料发放到更多学生、家长手中;要充分利用招生网站、学院网站,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QQ、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要适时将院校的办学成果和办学优势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报道,让社会全面、更多地了解学校,让学校的名字印在学生及家长脑子里。

(七)抢占未来招生考试改革制高点

国家已经提出要加大招生考试改革力度,从浙江、上海试点开始,现在已有多个省、市实施了新的高考招生改革制度。劣势高职院院校必須抢先研究新的改革政策,围绕改革措施制定本校招生改革办法,加大分类招生力度,促进多渠道招生。同时,根据招生考试改革方向,提前做好改革后学生的培养方案,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

(八)以“质量诊改”和“双高”建设为契机,抓内部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改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升高职院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方法。作为劣势高职院校要充分抓住质量诊改契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积极性,上下一心,抓好内部质量建设和改进,争取弯道超车,超越优势高职院。同时,要围绕高水平高职院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加强发展学院优势、特色和强项,补齐短板,提升学院综合实力。

(九)深入挖掘院校本身办学特色

作为劣势高职院,要根据所处的地区及经济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发现挖掘与其他优势院校不同的特色,一是要挖掘本校的专业特色,重点打造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其他专业全面发展;二是要挖掘人才培养特色,通过研究学徒制、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校中厂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适合本校实际特色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挖掘管理特色,总结出适合本校和学生的特色管理思想、理念、思路、制度。

(十)组建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

作为劣势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主动牵头筹办职教集团,将相关的行业、企业纳入集团中来,利用行业企业的技术、生产、管理等优势提升院校的办学实力;另一面,将其他的一些中职学校纳入集团内,在提升院校发展的同时,中职学校学生会更加了解认可高职院,为院校生源组织提供便利。

三、劣势高职院校未来生源组织

劣势高职院校最大的短板是吸引力不够,生源不足。作为劣势高职院校,在组织生源方面,应多种招生渠道并重,多措施组织好生源。

(一)进一步加强高考统招的招生工作

普高统考招生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学校生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学生升入高校的主要渠道。作为劣势高职院校要在招生计划、宣传、措施等方面做重点布置,特别是要做好适合本校分数段的学生宣传工作,尤其抓住征集志愿时低分数段学生的宣传工作;要牢牢抓住统招学生考试招生各个时间节点,最大效率利用各个时间节点宣传;要拿出比优势高职院校更高的招生力度、更有校的措施、更强有力的手段来开展高考统招工作,尽可能多的让社会了解学校,让学生接受并报读学校。

(二)把握好高职对口中职招生

国家实施高职对口中职招生,终于打通了中职升学通道,搭建起了中高职贯通的“立交桥”,对中职生是福音,对高职院也是福音,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良好机遇。中职对口升学,从开始的老师、学生、家长不了解,不信任,到目前出现了普遍接受、大批学生报考的良好势头。就广西而言,2016年中职报名考生4万左右,2017、2018年均到达6万左右,而2019年中职报考升学人数已达11万。作为劣势院校,这是一个重要的生源渠道,应该牢牢把握,应在招生宣传,在招生计划投放等方面加大力度。多方面开展与中职学校沟通合作,根据学生及学院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2+3、3+2、3+3等招生形式,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多措施组织生源。

(三)开展五年一贯制招生

五年一贯制是指前2年为中职教育阶段,后3年为高职教育阶段,五年都是由高职院校来组织实施的一种中高职贯通培养方式,其前2年中职学籍为高职院校的附属中等职业学校学籍,招收初中毕业生。采用这种办法,生源直接来自初中毕业生中,这一方面避开了高中、中职毕业生就读高职生源紧张状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为自身的高等教育阶段储备了生源。

(四)谋划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1+4”办学模式

“1+4”办学模式就是在中职学校读1年,后4年到高职院校就读,其学籍前2年为中职学校学籍,后3年通过对口招生录取为高职学生。在第2年学籍和就读学校交差期间,中职学籍的中职学校和就读地高职院校共同管理。这种模式对于生源不好特别是县一级中职学校的办学具有较好推动作用,对于高职院校也是一种较好的生源补充,可以实现双赢。

(五)加强外省生源挖掘

作为劣势高职院,要努力拓展省外生源,特别是往年报读意愿强烈、生源形式好的省,要加强生源组织。一是根据各省的经济、产业特点向该省投放相关的专业计划,比如旅游优势的省份投放与旅游相关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二是根据各省考生情况和往年报读专业意向情况有针对性地多投放报读意向强烈的专业计划;三是加强外省的招生宣传,特别是在招生计划投放的省份,通过媒体、进入中学等方式宣传院校办学情况,让考生更多地了解院校,促进考生报读。

劣势高职院在未来招生过程中一定会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但作为劣势高职院校只要立足自身发展,找准特色和优势,加强内部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院校自身综合实力,同时,通过多渠道、多措施、多办法组织生源,劣势高职院校未来生源形势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朱倩.高职院校生源违纪成因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5).

[2]孙余.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浅析及招生对策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3]王小军.当前高职院校招生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4]张登宏,葛志亮.生源危机下的高职院校招生对策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学院学报,2011(12).

◎编辑 武生智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当前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存在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应试思维背景下体育教学观念和思想保守,教学内容程式化;考评机制下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素质发展滞后,倦怠心理突出;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职业特征的针对性不够;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职业导向视角下建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可以从制度保障机制、资源保障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创新保障机制四方面着手。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保障机制;职业导向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对处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各方面素质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知识,也对其体能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素养和能力的核心阶段,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手段是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文明生活习惯的重要手段,并且对提高其职业生涯的工作和生命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以职业导向来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向职业导向的历史必然

随着20世纪末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扶持与推进,原有许多中职学校得以成功升级为高职院校,从而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快速转型过程中,这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及时跟上高职教育转型的內在要求,所投入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精力和资源有限,在认识水平上没有新的突破,造成该时期高职体育教学内容成为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延伸。2002年,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强调高职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做出了指导性意见,高职院校则很快将其移植到自己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之中,形成了与普通高校形似的体育课程结构。然而,由于人才培养的差异性,课程培养群体的特殊性,普通高校的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2006年,教育部及财政部共同颁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一轮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要求公共课程体系建设要围绕职业导向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改革也需要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目标[1]。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期望和政策扶持,同时,职业导向下的教学改革趋势也更为明朗,这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以职业为导向明确了方向。

二、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困境分析

(一)应试思维背景下体育教学观念和思想保守,教学内容程式化

受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限制,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3],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考核指标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由于体育考核成绩将成为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实际利益颇有影响,并且教师对学生考核成绩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因此对考试内容的教学,教师也不敢懈怠,造成了较为浓厚的应试教学的色彩和观念,“考什么练什么”成为体育课教学的主旋律。另外,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相应要求,因此测试内容也占据了重要的课程教学时间,体育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练习测试内容,以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获得理想的体质测试数据。总之,课程教学中充斥着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内容,而真正能够实施与学生职业紧密相关的体育教学理念和内容极其缺乏。

(二)考评机制下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素质发展滞后,倦怠心理突出

高职院校体育师资质量和综合业务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质量。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技能水平以及教科研方面的专业性将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面前,高职体育教师并没有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教学能力的纵深发展上来,而是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各项工作量以及应付职称考核和利用业余时间在外进行有偿的体育培训服务工作。面对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高职体育教师也往往表现出工作倦怠的状态。这种状况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师资队伍的壮大跟不上学生扩招的规模,导致当前学校布置教学工作量逐渐加大,教师疲于应付;二是高职体育教师普遍缺乏理论学习和科研探索,往往被动地参与学历发展和业务进修,以应付职称评定机制,自身的素质提升和思维创新很难有所改观。

(三)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职业特征的针对性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基本能够实现三自主的选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选课需要,但是在对不同职业特征学生所需要的体育教学内容与结构上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高职不同专业间学生所受到的体育教学仍然体现不出职业导向下的差异化特征。另外,在体育课程的供给结构上,传统体育类项目占据主导,新兴体育项目的设置相对不足,由于场地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高职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力度不足。此外,长期以来校级领导层面对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和认识程度不足,对教学改革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课程,体育课程改革被边缘化和被动化。体育课程改革更多的是在形式上进行变换,而在内容和理念上发展迟缓,甚至毫无突破,远未能形成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案,更未能构建职业导向性的体育课程供给体系。

(四)工学结合教育背景下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价值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持续100多年,1961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支持下所形成的“威尔逊·莱昂斯报告”认为,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有助于学生就业[4]。为了改变当前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现状以及满足社会岗位对学生的需要,高职院校纷纷加大了实践实习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而对于公共基础课,尤其是体育课程则置若罔闻,这成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尴尬。事实上,高职学生一旦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以及形成良好的體育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自己对特定岗位身心素质的特殊要求,有助于岗位间同事之间通过体育进行稳固社交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与意识的培养,对提升团队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无形价值,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

三、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构建

(一)制度保障机制是前提

制度保障机制是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和实施的重要软环境,没有良好的制度规范和激励,体育教学改革也将失去运行的方向和效率。首先,在校级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新型高职人才的重要性,从校级制度上明确体育教学改革要“以职业为导向”的必要性、可行性,给予体育教学部门推进改革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方案。其次,体育教学部门要重点研制适应性强、可行性高的体育教学大纲及更新制度,要紧扣高职学生职业的一般特征,进一步研制适应职业导向的体育教学目标,包括具体的参与目标、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例如,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结合各个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地施教,并且要定期反馈教学信息,为进一步更新大纲做准备。最后,体育教学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学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设计,明确职业导向下的体育课程新任务,据此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日常上课制度、考核制度等,并给予完善的配套制度。如建立常态化的教学研讨制度,外出教学考察交流制度等,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和教学经验。

(二)资源保障机制是基础

资源保障机制是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的必要基础,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将陷入尴尬境地。首先,人力资源保障。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对体育教学改革深度起到决定性作用,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教师进修和培训机制,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质量。其次,物力资源保障。场馆和器材是物力资源保障的核心,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和未来职业特色针对性地开发体育场地场馆资源,同时进一步提高场馆的开放度和利用率。在器材方面,除了保障日常的教学和训练等需要外,应充分调动教师对器材研发的积极性,加大对研发器材的专利保护和推广使用,不仅能提升相关项目的教学特色,也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最后,财力保障。学校层面应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行政拨款、项目拨款、科研拨款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支持体育教学改革进程。

(三)质量保障机制是关键

质量保障机制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评价体育课程实施效应必须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第一,是要建立符合改革要求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的制定不仅要涉及常规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比如课堂常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更应将体育教学对职业活动的辅助性、促进性等具体职业导向性的指标列入考核之中,这不仅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保障,也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第二,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范围应做到向社会、企业延伸,让用人单位参与到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不仅有利于督促高职教师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不同岗位对人才身心素质发展性的要求。第三,建立完善而丰富的教材内容体系。如对交通运输类、建筑专业类、冶金专业类、机电专业类、食品专业类、农业类、艺术类、旅游服务类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上肢、下肢、躯干等活动特点与要求,针对性地给予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学,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人际交往要求,重点给予有利于锻炼其心理韧性和团队协作力的对抗性和集体球类项目的教学关照[5]。总之,跟踪式的有效性评价和针对性、具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是质量保证机制的核心要素。

(四)创新保障机制是动力

创新保障机制是支持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就谈不上改革。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树立创新工作的发展氛围。第一,要营造良好的探究式教学研究氛围,鼓励一线体育教师进行实验性教学,搜集整理实验数据和结论,通过教师间交流和外出考察,整理、分析、对比横向和纵向的体育教学信息和数据,从而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第二,要鼓励和扶持体育教师的科研团队建设,加大各个级别的体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力度,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第三,要创新体育课程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手机APP技术,为高职学生开辟网络课程教育模式,丰富高职学生课程学习模式,尤其是要注重视频资源的剪辑、刷选和更新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四,要创新课程设置,针对性地面向高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开设尽可能丰富的体育选修课以及俱乐部课外活动,保证高职学生从入学至毕业长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的习惯,固化其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结论

当前,由于应试思维惯性未能根本扭转、考评机制不健全以及课程改革滞后于学校转型等诸多问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工学结合、职业导向等理念的提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已成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加大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构建力度,从制度保障机制、资源保障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创新保障机制等入手,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软硬件支持,唯有此,高职体育教学才能在高职人才培养转型期体现出其应有的时代价值和生命活力。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介绍了电工技术课程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性质和地位,阐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了课程的设计思路,详细介绍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该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可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为其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一、电工技术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电工技术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为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高职学生获得相关电工技术领域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通过实训获取电工技术领域基本技能。从而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高职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应用相关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能力。通过电工技术的教学活动,使高职学生首先可以熟练的掌握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通过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培养高职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通过后续课程的继续学习,突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装备进行维修、安装调试、故障判断的能力。

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理解电工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训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课程基本技能。初步养成解决机电一体化设备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逐步锻炼学生学习通过自学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大大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知识目标、能力目標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三、电工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电工技术课程是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多个项目课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具备基本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从而提高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电工技术知识和实验实训相融合,采用多种利于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机电一体化工程实际情况出发,引入机电一体化工程案例,注重学生学习和机电一体化工程实践相结合。把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方面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需要实现的目的,转换成多个问题,使高职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学习,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交互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并,从具体的生产实践到复杂的理论,又由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从而提高了电工技术实验实训的知识含量,使高职学生既知道该怎么做,又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四、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电工技术课程选取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设置八个学习模块,分别是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测量,简单直流电路,复杂电路的分析,电容,电感,正弦电流电与单相交流电路,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课程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见下图。在教学实施中采用以理论加实验仿真的方式进行,情景式学习方式,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电工技术的积极性,由浅到深的教学过程。

通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技术课程的设置:我们注重在加强理论的教学,同时注重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培养,教学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罗正华,熊艳.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开发及应用[J].教育科学论坛,2018(Z1).

[2]黄冬梅,郑翘,姜秀玲,庞文燕.电工技术及应用课程改革方案实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3]张凯,姜静,张大为.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思索[J].大众科技,2015(02).

[4]王明霞.浅谈电工技术基础探究式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4(05).

[5]丁振华.高职“电工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研究[J].职教通讯,2012(36).

作者简介

黄戎(1968—),男,汉族,重庆市人,教师,研究方向:自动化技术、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三项建设中最为关键;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其重要性及特殊性已充分体现了此课程本身的价值。加强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及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建设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高职教育必须至少抓好三项建设,即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是基础[1]。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虽然是以 “饭碗课”为主,但是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以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日后计算机运用、数控机床和单片机编程能力等方面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因此不管是从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还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角度来看,可以说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做好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许多人以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这一想法的由来是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不清。目前在高职中所开设的数学课一般都是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其内容和纯数学基本相同,仍然是变量数学。但在高职中需要解决的是工程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例如,同样是讲述“函数”,高职中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建立现实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函数方面的数学建模,而不再是纯粹强调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问题。但即便是高职中的高等数学也不是应用数学,它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其实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能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等。另一方面,目前的这种状况也给所有从事数学教学的同仁们敲了一次警钟,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建设也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在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岗位群要求综合知识多但不深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多,但并不需要很深,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必需、够用”。例如同样数控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都是从事数控编程,也可能是操作机床或是销售、维修工作,这些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因此为适合岗位群的要求,在学习中就必须涉及到该专业的所有可能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

2.基础课学时少、训练少、习题少,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却很高

同样由于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对于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由此带来的学生训练的机会较少,而且结合专业可供使用的实践性习题也不多,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却并不低。

3.专业需求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一,众口难调

不同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要求仅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基础,而有些专业则还需要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对于有些专业复变函数的知识比较重要,而有的则侧重于线性代数等等,众口难调。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吃不饱和学不了的是两个大头

目前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看法,总认为其就业出路是工人,所以只有在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高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当然也不乏一部分对高职前景看好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些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主体,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学不了。

5.要考虑少数人的需求

高职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去向是专升本,虽然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但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也同样应考虑他们的需求,因此开设的课程中,应考虑为他们将来的升本科打好基础。

三、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

既然高等职业院校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而非学科本位为基础,就应该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统一制订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大纲。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相关的课程评价标准,使一个大纲能为多个专业所用,而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不同的课程模块。除此之外,高等数学要想真正建设好,还必须联合不同专业共同制订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其实课程评价已经不再是某一学校的事,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也称为“内审与外审”。其中“外审”则是社会“第三方”或上级教育机构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或检查,以确定其社会认可度;“内审”则要求学院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对课程本身进行审核[2]。因此,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是提高高职院校内涵的一项实质性工作。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各有侧重地建立该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以促进高等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导数的应用”中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曲线的单调性、凸凹性的特点以及利用导数分析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的应用;而模具专业就应该侧重于曲线凸凹性以及利用导数分析曲率的相关问题上等。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3.增设有关高等数学的公共选修课和讲座

以上提到一个大纲多专业使用,同时整合课程内容,使得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针对性。但是总的来说,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到;而且高职学生的毕业去向中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对数学又有兴趣,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鉴于以上情况,应该在基本的必修课程之后,继续开设这一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程的范围可以覆盖所有高等数学的内容。部分内容较少的模块如傅立叶变换、曲率、边际与弹性等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其他的内容一般来讲,一个模块设置为一门选修课,例如多元函数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可独立开设。而且不管是讲座还是公选课,如果涉及到某个专业的理论基础,可以要求该专业学生限选,其他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愿望,解决了部分学生专升本的问题,同时又丰富了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由于公共选修课门数的增加也有利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4.培养“双师”型数学教师或鼓励数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都是从普通中专或高等专科学校套转过来的,作为高等院校的时间不长,其中的大部分教师都只有理论的知识和相应的教学经验,但对于实践这一块比较陌生,尤其是数学教师大都是从事理论教学的,对于实践几乎是一无所知,对高职中不同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也了解甚少。要想真正能够适应高职的发展必须加强实践能力,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同时,也可以直接将数学教师相对固定到具体的专业,通过对其进行本专业的培训,使之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基础,以在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教学效果。其实,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院校都是这样做的,在引进人才时就直接引进一些本科专业为基础数学或者英语,硕士研究生专业为管理或者机械的毕业生,这样的人才在进校以后,既可以从事基础课的教学,又可以从事专业课的教学,而且他们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更能贴近专业。也可以引进学基础数学或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在岗位上将其培养成能为具体专业所用的懂“专业”的“双师”型教师。

5.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式,这种方式虽然比较节省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但是讲授式很难体现“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参与太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懒散、不愿意动脑筋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讨论式、竞赛式等更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改革以往纯粹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针对概念、例题、理论或应用等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该课程确实是一门理论课程,其考核历来也都是笔试,但在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是否可以像其他课程一样考虑不用笔试,即就不同的章节,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践性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综合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一个成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习惯,改变了以往纯粹灌输式的死的理论;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机械类学生学习误差理论时,便可设计一测量问题要求学生以单、双精度变量的不同方式来估计误差,同时还可以就两种不同计算方式所确定精确度的高低、所用时间的多少等方面来比较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或是估计误差的可信区间(在给定的可信度下)等。

6.开展数学实验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

数学实验是利用实验手段和实验器材,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从直观、想像到发现、猜想,从而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的一种试验。也就是在多媒体手段的支持下,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成一间功能齐全的“数学实验室”。在数学实验室里,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数学实验中也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诚如有心理学家所说:“听过会忘记,看过会记住,做过会学会”[3]。这也是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实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了数学创作的快乐,通过建模活动进一步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针对专业设置相应的建模练习。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练,避免了纯数学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除此之外,开展此类活动,老师必然要先行学习、锻炼、实践,因此这种方式也是培养数学类“双师”的有效途径。

7.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乃至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写进了教学大纲,但真正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实现的却是非常少。教育部有关文件也着重指出,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4]。这一决定表明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需求性。高等数学作为高职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的能力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完美与精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愿意钻研数学的精神和毅力。例如把问题数学化,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史上探索精神和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熏陶会影响人的一生,使其受益终生。所以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使人得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它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数学因其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也同

样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高职教育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的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参考文献]

[1]李南峰,施复兴,罗芸红.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问题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4):14-16.

[2] 苟建忠.谈高职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EB/OL].[2006-12-16].http://www.tech.net.cn/g-jxgg/kcgg/8255.shtml.

[3] 殷堰工.试谈信息化进程中的数学教师专业素养[J].江苏教育,2005,(9):8-11.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50.

上一篇:外科手术患者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品牌气质塑造企业品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