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与创业论文范文

2024-05-05

网络经济与创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产学研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合作模式选择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合作模式选择不当,则会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效果,增加合作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本文从不同的切入点对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合作主体进行模式的选择提供一定指导和借鉴;并为进一步解决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不当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合作模式;因素;模式选择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内涵及结构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主体在一定制度环境下,为实现各自目标所选择的行之有效的合作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实现了对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且体现了收益的分配方式、合作的组织机构和风险分担的比例。产学研合作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模式就是产学研合作主体关系在合作过程中的反映,它使产学研合作主体在资源共享机制下将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一个主体系统,影响这个主体系统运行 是由市场、政府、中介、金融等辅助性 要素主体所组成的辅助系统。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1.合作主体的影响

合作主体是产学研合作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主要从合作主体经济性质以及优势差距两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合作主体的优势差距。在产学研合作运行中,由于各合作主体在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影响其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合作主体应该本着优势互补原则选择合作模式。势差是产学研合作存在的基础,是对合作各方优势资源 整合过程。第二,合作主体的经济性质。合作各方的经济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作各方能否达成一致合作目标,从而影响着合作各方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例如,从高校角度出发,产学研合作是一种新型现代教育模式,非营利性组织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其合作目标是充分利用合作的优势资源。

2.合作目标的影响

利益最大化是产学研合作的根本动机,利益不仅仅指经济利益还有社会利益,而产学研合作的目标是在利益最大化总的目标下由合作主体经济性质而产生的分目标,目标的差异将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选择过程如图2所示:

3.合作技术的影响

合作技术的特性主要包括技术的成熟度、技术与市场需求的相关性以及技术研发的复杂性等3个方面。

第一,技术的成熟度。一般而言,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具有不同成熟度的技术会选择不同的合作模式,比如面对市场成熟度高的技术可以选择技术转让、短期合作模式,实现周期短、见效快优势。第二,技术与市场需求的相关性。技术与市场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技术的市场适用性以及预期收益会直接影响合作主体对合作模式的选择。第三,技术研发的复杂性。一些规模大、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合作主体倾向选择难度较大、复杂性更高的技术研究,它们也更愿意选择长期深层次的合作模式。

4.合作利益分配的影响

对于产学研合作者来说,利益分配是首先被考虑的问题,它们根据自身实力、所处地位以及各自对技术价值认识进行博弈,最终就利益的分配问题达成初步协议。但是,随着合作项目不断深入,各参与方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知识产权、专利权等归属问题,当合作产生的矛盾不能得到合理解决时,就会影响合作过程或者导致合作中止。

5.合作风险分担的影响

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存在才使得产学研合作存在着各种风险,随着合作不断深入,合作主体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多。基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如图3所示: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但是不同合作模式下,合作各方承担风险的程度也不同,这就给合作组织带来选择余地。而合作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决定了其选择的合作模式,对于风险偏好者来说,收益被优先于风险考虑,所以它们更倾向于选择高收益、高风险的合作模式;而风险厌恶者则刚好相反,它们更愿意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模式。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主体都承担着各自不同角色,它们之间的合作利益也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从合作模式的主要参与主体对合作模式的选择进行分析。

1.企业对合作模式的选择

企业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其在选择合作模式时更多考虑的是合作所带来的收益。但是,由于合作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不得不考虑风险与收益均衡,最终在考虑自身以及合作对手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另外,不同经济实力和规模企业对合作模式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一般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限制更加倾向于选择技术转让等合作方式简单、短期效益明显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引进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而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它们则更愿意选择合作开发、联合一体化等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能更好融合双方资源优势,加快信息资源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传递,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2.高等院校对合作模式的选择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在基础设施、学术队伍、科研实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它们必须在模式选择中明确自身定位与目标。从高校的角度出发,产学研合作是一种新型现代教育模式,非营利性组织经济性质决定了它的合作目标是充分利用合作的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更好的转化为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合作目标决定了其在进行模式选择时更加倾向于能更好保持其自身独立性的技术转让以及委托研究等模式;但是,部分拥有较强实力的高校也愿意选择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等模式,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激发持续的技术创新,获取长期收益。因此,拥有不同地位和身份的高校,应该在合作模式选择上围绕自身的基本职能点展开,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逐步形成拥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3.科研院所对合作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政府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减少以及机构条件的限制,它们的资金和设备并不充分。越来越多的学研机构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但是,信息不对称等不良因素的存在使得每个合作主体对自己拥有的优势信息存在一定垄断性,尤其是对非完全盈利性的科研院所,因此,大部分科研院所在进行模式的选择时都会考虑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当然也不排除很多科研机构跟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选择的共建实体等合作模式,因为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合作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人力、资源流动不畅等问题,充分发挥协同效应,获得规模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08(5)

[2] 于响生.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1

[3] 安慧娟.产学研合作研究[D].天津大学.2009(5)

[4] 李焱焱,叶冰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创新创业与企业科技进步,2004(3)

[5] 辛愛芳.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策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4(5)

[6] 曹蕾.吉林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5)

[7] 方国威.政府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角色与对策分析——以深圳市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0(10)

[8] 王键吉,周志立,庞有志等.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角色定位和目标[J].中国高校科技,2013

作者简介:

王雪艳(1990—),女,河南人,专业:产业经济学;薛美芳(1990—),女,河北人,专业:国际关系。

网络经济与创业论文范文第2篇

1 设计专题活动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活动课教学设计图的原理设计了四个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一:职业生涯设计。

专题活动二:学会推销自己。

专题活动三:保护合法权益。

专题活动四:创业计划的制定。

在每个专题活动中都应列出“活动目的”、设计了“活动过程”, 同时给予同学们学习引领的“参考资料”。

以下以第二个专题活动为例:

教学目的:通过网络查询获得相关的实例资料, 同时通过现实模拟掌握面试的技巧, 为自己以后的就业面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要求是:

(1) 每个同学结合自己在第一次活动中书写的简历, 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

(2) 在网络搜索关于面试、笔试的相关例子, 分析事例, 总结用人单位面试时提出的有规律性的问题,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 通过网络了解关于远程面试的有关情况。

(4) 分小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模拟面试现场。

(5) 每个小组总结面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

每个专题活动的时间是两周, 在这两周里, 同学们根据设计的活动自己上网查询相关的知识, 同时利用网站中的“交流探讨”板块可以交流查询到的有关知识点, 同时还可以利用在QQ上的“群”或者通过E-mail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具进行交流协作。

每个小组的成员汇总列出自己在这个专题活动中的认识, 以及从网络搜集的各种和本次活动相关的资料, 同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 最终形成自己对这个主题活动独有的一份认识。利用“作品展示”板块或者利用E-mail进行提交, 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的最终作品给予一定的分析提示。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作品的修改, 最后回到现实的课堂, 再面对面进行陈述交流。

2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1) 创设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了两个案例, 一个是《金炎维权》, 关于某个大学生在与就业单位鉴定劳动合同的时候由于疏忽大意, 最终上当受骗。另一个是《女工的待遇》, 介绍的是在工作中公司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侵犯了女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当同学们都被材料中的人物命运吸引的时候, 可抓住时机问:以前你们想到过这样的事情会出现吗?即便想到过会出现能和自己联系上吗?在走向社会之时及进入社会之后, 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遇到了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第三个主题活动——保护合法权益。

(2) 教学要求。

(1) 每个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查询有关就业的法律常识。

(2) 通过网络或者走访你身边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搜索关于劳动过程中违法侵权的相关例子, 结合典型的事例分析侵权的事实。

(3) 每个小组和全班同学都可以通过QQ群以及E-mail等方式进行讨论, 最后每个小组做总结。

(3) 搜集资料。首先留给同学们两周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在这段时间里, 同学们利用“QQ”群以及E-mail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思想上尊重传统教学中对教师的认定, 同时改换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传道”、“授业”、“师道尊严”等模式化认识。把自己作为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4) 交流探讨。作为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应用的探索者, 教学的过程付出的努力、占用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利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的老师。比如, 在这个专题活动中, 本人上传的资料有:“劳动部关于发布《违反 (劳动法) 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的通知”、“全总通过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决定”等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的法律法规, 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在分析问题时能感觉到强有力的依据。

3 组织多维评价

最后还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评价的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步:作品展示。

每个小组展示本组针对本次活动的要求所完成的最终结果, 如果是陈述性的结果, 每个小组会根据他们的任务分工, 由陈述人汇报本组在这次活动中的分工、任务主题及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 多数的小组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他们这次活动的一些精彩片断和最终成果。有些活动还可以不仅用陈述的方式完成汇报, 还可以结合一些其它的汇报形式。比如, 当进行第三个专题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 同学们最后不仅用文字综述了就业创业中容易遇到的法律问题、侵权问题, 明确了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出现。同时,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认识, 每个小组还自编自演了一些小品来警示大家。

第二步:对作品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以往只有老师一个指挥棒, 老师的评价思维就决定了学生于门的学习成果, 未免有些偏颇。在这次课程的学习研究中, 我把对学生的评价从教师的一元化评价, 改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多角度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 应该鼓励学生参与, 通过让同学们自我评价, 同组同学相互评价以及老师对每个同学的评价等方式, 考察师生在这次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并发现依然存在的问题。让评价过程成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及师生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的有效动力。

摘要:本文研究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程》活动课的开设, 探究如何真正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培养,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关键词:就业与创业课程,网络时代,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北京教育学院, 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和实践[M].北京出版社, 2004, 9.

[2] 白芸.质的研究指导 (第三版) [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8.

[3] 陈爱苍.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M].开明出版社, 2007, 9.

网络经济与创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概况

为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创业的认知情况,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3份,回收率为926%。其中男性695%,女性305%;一年级学生341%,二年级学生400%,三年级学院194%,四年级及以上学生65%;理工科学生445%,经管、文科类学生328%,医学、艺术、农科学生227%。调查所获得的全部数据用SPSS进行综合分析,还通过访谈大学生,挖掘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真实评价,弥补问卷调查量化的不足,从而全面掌握事实资料。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结论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浓厚。当代大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事业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本调查也显示被调查学生中609%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其中579%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进行创业。在愿意尝试网络创业的学生中,理工类学生创业意愿更加强烈,占被调查学生的675%;低年级学生的创业意愿也更强烈,646%的大一学生和573%的大二学生有强烈创业意愿。

2、大学生网络创业动机较为一致。调查研究显示,460%的学生认为创业可以很好地“挑战自我实现人生理想”,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网上创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培养创业能力,这与高校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主体基本一致;还有302%的学生认为进行创业主要是因为“就业压力大,工作难找”,通过网络创业的形式既能免去找工作的烦恼还能快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网络创业。

3、大学生网络创业形式多元化。大学生网络创业形式排在第一位的是“经营网点,在线销售商品”,经营主要集中在服装服饰、充值游戏卡、美容护肤品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认为“网络销售产品”才是网络创业,使得学生的网络创业从态度认可到成功实践较为困难。337%的学生选择“建立个人网站,赚取广告费用”,317%的学生“经营网络技术公司以提供技术服务和网络推广”、251%的学生“开发游戏或其他软件等”方式实现网络创业,但大学生网络创业主要集中于那些易于创业,没有多少经营风险的低端领域。

4、大学生网络创业资金来源广泛。调查显示,467%的学生愿意选择“找投资人”作为网络创业资金来源,395%的学生“自己挣钱”投资,391%的学生选择“家人赞助”,376%的学生选择“朋友合资”。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资金来源广泛,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资金支持。

(二)网络创业优劣势分析

网络创业优势主要有:自由办公、风险系数较小且可控、网络创业比传统创业成本更低等。而网络创业制约因素主要有:部分行业竞争力大,市场需求量不大;政策信息了解不及时;创业计划不详实周全等。

大学生网络创业自身因素主要分为:(1)优势。552%的大学生认为与其他创业者相比,大学生本身对专业知识和网络知识较为熟悉,学习能力强,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符合创业者的条件;53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群体“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尤其是在实际创业当中较好的表现出果敢坚毅、不怕困难、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465%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素质较高,理论知识充足”,在高校学习环境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网络创业要求相关商业运营、财务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便于创业活动的开展。(2)劣势。552%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创业过程中“缺乏经验、人才、核心技术”等问题是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影响网络创业成功率。大学生无论是行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预见性等方面都缺乏相当的经验,使得大学生无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网络创业中所遇到的突发情况;536%的大学生认为创业过程中“创业资金缺乏”很难吸引投资,成为其成功网络创业道路的绊脚石。

(三)大学生网络创业希望得到哪些支持

1、提供创业课程和相关培训。当今高校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开课类型单一,多以选修课为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体系;师资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教学效果差。本调查研究显示,529%的学生希望高校为大学生创业者开设“市场营销”课程,477%的学生希望开设企业“管理课程”,417%的学生希望开设“实战案例”课程,在加强有关网络知识和网络创业管理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企业管理及运营方面的知识,增强实践能力。441%的学生希望高校提供“创业知识技能培训”,增加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实践能力及理论基础知识培养,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强化创业意识及创业技能。

2、提供“资金、场地、项目平台”等支持。490%的学生希望高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定的“资金、场地、项目平台”等支持,415%的学生希望高校设立“专门创业指导机构,组建创业团队,配备指导老师”,同时“邀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讲座”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服务于青年创业。

3、提供国家和社会支持。大学生在创业知识、技能、实践等方面能力较为欠缺,想获得创业的成功,必须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46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服务不仅需要国家政策,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503%的学生认为政府应该“提供网络创业培训和指导”,492%的认为“政府提供相应免息贷款”,402%的认为“政府提供网络创业项目信息”,社会各界应积极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增强网络创业意识,促使全社会逐步尊重、接受和支持网络创业者,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三、结语

创业能提升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推广,高等学校开展各种创业培训课程,组织各类创业计划竞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创业者的队伍,网络创业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优选平台,将支持并陪伴他们成长和成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学慧,张丽娜,王伟.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石家庄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163-164.

[2]胡桂兰.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05:11-14+18.

[3]孟波.苏北院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3:49-51.

网络经济与创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必须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引导作用

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知识、技术密集度高,发展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效益,并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等特征的产业。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正是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收益性、高渗透性和高扩散性,各国在促进经济增长中都优先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予了相关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还具有经济外部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的特征。这直接决定了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必须发挥作用。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些特殊性也决定了政府支持(包括税收支持)的必要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初创阶段,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第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研究开发能力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较差,难以为国内企业自身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第二,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竞争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政府在对高技术产业提供税收优惠过程中应体现中国的特色。

从理论上说,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外溢性也需要政府提供税收优惠。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些环节具有明显的外溢性,这要求政府必须提供税收支持。第一,研究与开发活动本身具有外溢性。基础研究是高技术企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它可以实现一般知识的积累和提高,但一般来说研究与开发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从提出建议到付诸开发阶段需要数年时间。与此相比,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社会收益率却远远大于私人收益率。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外溢性更明显地存在于市场经济机制发育不完善的国家,这主要与这些国家知识产权等法律制度和执法环境的不完善紧密相连,此时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来弥补。第二,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主体即高科技人才本身也具有外部性。科学技术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是科技人才的竞争。高科技人才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教育投入,教育投资尤其是基础教育带有明显的公共性。此时也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一定的政策干预,这主要包括对企业员工培训投入进行适当的税收支持。第三,技术创新的规模与风险是其重要特征。某些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对于任何一个私人企业都显得过于庞大。此时政府可以对私人部门采取优惠措施或直接参与投资。同时,研究与开发投资的收益比起传统项目更加具有不确定性,也使得私人部门提供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不足。

二、不同的税收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

(一)不同的税收体系适应于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

税收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制结构上,良好的税收体系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间接税两种税收制度被广泛运用,其中很多国家综合运用了两种税收制度即实行混合税制,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针对高技术产业而言,很多国家为了鼓励本国的科技发展与创新,都给予所得税优惠,而难以在增值税上有所表现,这基本上是与所在国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紧密相连的。而在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中,难以直接给予企业增值税优惠。因为增值税是一个中性税种,它的征收和抵扣是一个紧密相连的链条,如果从中间环节给与优惠,就会割断整个链条,引起税收的不公平。而事实上,消费型增值税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税制本身已经包含了很大程度的鼓励投资的因素。所以,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各国的税收体系不尽一致,但是除了生产型增值税这一税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一些抑制作用外,整个税制体系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二)税种的设计将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针对某一产业进行的税种设计将直接影响该产业的发展。如美国资本收益税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美国风险投资资本的数量。正是美国的风险投资资本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意大利的高技术产业比较薄弱,与其税收政策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意大利的研究投资税,是对研究投资征收的税种,其对制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电气部门的税率分别为20%、15%、10—15%、12%,研究投资税的征收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增加财政收入,但也增加了研究投资的成本,直接阻碍了这些产业的发展。所以说,要正确处理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必须保证税收收入的增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三、国外运用税收政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一) 国外运用税收政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1.各国政府鼓励高技术产业的重点均放在了研究与开发阶段

从上述列举的几个国家看,它们把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都放在了研究与开发阶段。此外,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奥地利以及荷兰等很多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研究开发支出。总体来说,虽然其政策措施有所不同,但目的非常明确,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是以法律的形式来实施

发达国家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体现在相关的法典中,而且对优惠对象都有非常明确的定义。

3.税收优惠方式简便易行、注重效果

从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税收优惠方式看,主要有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税额减免、投资抵免等,而且具体的优惠标准及幅度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操作上简便易行,而且效果明显。

4.加强税收优惠项目的预算控制与效益考核

为防止税收优惠支出过多过滥,很多对高技术企业实施税收扶持政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税收优惠的预算控制与效益考核,即将税收优惠所减少的税收收入作为一项税式支出来加强管理,设立税式支出统一账目,规范税式支出预算。而对具体资助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并对其所形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预测与考核,连同税式支出成本的估价,一同附于年度预算报表之后。

5.充分利用多种力量,加强税收征管,降低征收成本

(二)对我国的启示

在全球化过程中,高技术作为一国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最重要体现,它对一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取得了各方的共识,所以各国对与高技术发展有关的税收优惠一直没有改变,但政府的税式支出政策更侧重于规范化运作以及效率的提高。此外,随着高技术成果不断向市场转化,其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各国政府为此也出台了鼓励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措施。与国外的实践相比,我国最应引起重视的就是如何在税制及税收优惠政策的设计上最大程度地保证税收优惠的有效性。

1.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决定了高技术企业的税负相对较重

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以及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税制结构基本上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政府对研究与开发投资给予的基本上是所得税税收优惠,目标明确,效果突出。我国的税制结构选择的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其中流转税收入居于绝对优势地位(2003年流转税占国家税收总量的69%),在流转税中增值税又是最主要的税种,增值税约占我国税收总量的40%。我国的增值税选择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的重要特征是不能对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等投资品进行抵扣,而这对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高技术企业十分不利。高技术产品的增值率高达60%以上,而对技术转让费、固定资产购入等却不能抵扣,这在一定意义上加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负担。从我国的所得税看,它在整个税收体系中所占比重偏低,而我国大量的税收优惠措施基本上是在所得税体系框架内给出的。从总体看,这种对所得税优惠的措施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对高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应从整体税制的特点出发,统筹兼顾,总体安排。概括地说,我国鼓励高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其重点应放在率先在对科技型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其高附加值产品的抵扣范围,进而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值税税收负担。

2.统筹设计研究开发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

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研究开发税收政策还仅仅是一些税收优惠措施的简单相加,各政策措施之间协调性差,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且在技术进步税收政策的设计上主要针对产业化阶段,而对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的风险基本未涉及。事实上,很多企业由于投资前几年无盈利,根本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好处。从实践看,这些针对研究开发活动所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根据研究开发活动各个阶段的特点,全面系统地设计促进研究开发的税收政策。具体包括:专门针对研究与开发各个阶段和环节,即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和产业化阶段的税收政策;对鼓励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税收政策等等。从税收优惠的形式上,应扩大税基式优惠的范围和幅度,只要企业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满足税基优惠的前提条件就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待遇,而不再考虑其研究开发活动是否取得了收入和利润。

3.调整税收优惠对象

当前我国的税收优惠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经认定的高技术企业,而高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在各个地区也有所不同。这使得一些企业的非技术性收入也享受了优惠待遇。另一方面,一些经济主体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项目或行为难以享受应有的税收优惠。从国外的经验看,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税收优惠措施并不是专门针对高技术企业本身,而是针对有利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项目和活动。由于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活动覆盖整个经济领域,从边际效用的角度考虑,针对科技进步的具体项目的税收优惠措施更有利于达到效用最大化。而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看,这既有利于促进一国科技实力的整体提高,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也对从事科技进步的项目一视同仁,符合公平的原则,真正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4.建立我国的税式支出预算,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管理与评效

我们应改变侧重于出政策,轻管理而不问效果的局面。彻底清理税式支出的种类,通过税式支出预算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测算,进而决定所采用的税收优惠方法。此外,应加强税式支出后的效果评价,提高税收优惠的效果。

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从国内环境看,未来的税制改革应该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总体有利。在遵循整体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下,针对高技术企业的特点,借鉴国外的经验,还应对高技术产业提供一些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工具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根据税收减免的性质划分,大体包括税额式减免和税基式减免两种方式。税额式减免主要包括直接税收减免、优惠税率等形式;税基式优惠主要包括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投资扣除等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税基式减免更偏重于引导,强调事先优惠,与企业直接行为无关,控制能力差。而税额式减免则偏重于利益的直接让渡,它强调的是事后优惠,只有符合政府要求,才能享受此种优惠,税收引导和控制能力强。未来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偏重于税基式减免,而相应减少税额式减免。针对高技术产业而言, 则是大量减少直接优惠手段,更多地采用间接优惠手段。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还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内容包括:从直接生产环节优惠向研究开发环节优惠转移;从生产贸易企业优惠向创新和产业化支持体系优惠转移,建立对商业性研究(产业基础研究、产业应用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和创新孵育体系的税收优惠体系。

(一) 颁布特别法案,规范科技税收立法

我国现有的科技税收政策,都是通过对一些基本税收法规的某些条款进行修订、补充形成的,散见于各类税收单行法规或税收文件中,使人们对政策难以掌握或全面掌握,认识上不易清晰、明确,感到透明度不够,而且很多的优惠政策缺乏长期稳定性。为此,国家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法》,从总体上考虑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的财税政策,形成专门的《财政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税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明确财税政策的目标和优惠受益对象,研究激励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和判定予以鼓励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标准。

(二)在高技术产业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

在东北地区实行增值税转型的同时,应考虑在高技术产业也试行增值税转型。在增值税的抵扣中,应充分考虑高技术研究投入巨大而原材料消耗少等行业特点,在增值税改革中应增加增值税抵扣政策,即充分考虑高技术产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在高科技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应同时允许抵扣外购的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和技术设备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金。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加大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此外,企业研制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开发的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创汇、高关联度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新产品,其缴纳的增值税,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定期“先征后返”的照顾。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对产业基础和产业应用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开发方面的补贴是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所允许的。按照协议规定,国家对基础性研究的资助不在限制之列,对产业(基础)研究和前竞争开发(产业应用)活动不超过合法成本的75%和50%的补贴为不可起诉补贴。为此,建议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定位于产业研究和前竞争开发R&D阶段,采取拨款和贷款贴息为主、税收减免为辅相结合的支持政策体系。税收政策作用的范围应不限于列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企业自主开发,还应包括所有行业的企业对高新技术的自主开发,不仅包括高新技术自主开发,还包括这些自主开发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四)完善所得税优惠政策

在未来所得税的改革中,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企业所得税的整体税率将有所下调,这有利于提高我国国内整体企业的竞争力。而具体到高技术产业,应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改变对不同高技术企业给予不同优惠的行为,有针对性地选取关键环节(项目或行为)给予较大幅度优惠,完善现行所得税优惠政策。

1.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应以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定优惠标准

现行很多优惠政策都把亏损企业排除在外。建议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扩大研究与开发费用扣除适用范围。不论内、外资企业,也不论新、老企业,不论国有、集体、民营企业,不论企业是否盈利,对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各类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初始年度,均可实行据实税前列支。

2.加速折旧优惠

建议,明确规定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新设备、新工具可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同时,可考虑对技术先进的环保设备、国产软件的购置和风险资本的投资实行“期初扣除”的折旧方式,允许在投资当年就扣除50-100%。这有助于提高投资回收速度,也有助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形成。

3.适时提高高技术企业计税工资的标准

(五)建立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应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将税收优惠的重心转移到创新孵育体系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体系方面,建立起比较符合国际规范和WTO要求的税收优惠体系。如给予创业企业的税收优惠和倾斜政策。

1.制订对所有创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各国对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都提供税收优惠,但一般通过对小型企业税收优惠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既能促进科技型创业企业发展,而且还弱化了产业和区域的专项性。我国下一步要对现行的高新技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加以改革,使之逐步扩大到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所有小型创业企业,不以园区内外为限,不以产业技术含量为界,使其成为普遍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2.对中小创业企业可以考虑放宽费用列支标准

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允许企业特别是有科技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并对科技开发基金的用途和管理进行规范,规定准备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与科技进步的方面,对逾期不用或挪作他用的,应补缴税款并加罚滞纳金。

3.建立对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

首先,对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收入,免征营业税,并对其长期实行较低的所得税率;其次,对法人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利润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居民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收入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最后,对企业投资高新技术获得利润再用于高新技术投资的,不论其经济性质如何,均退还其用于投资部分利润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

(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稳定科研队伍,为高新技术发展所需人力资本提供支持

1.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的税收支持

制定鼓励民间办学、鼓励社会捐资办学的税收政策。对社会各界向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捐赠准许不受最高捐赠限额限制,均据实于税前列支。鼓励企业加大教育培训的政策,主要是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鼓励个人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进一步修订个人所得税政策,在基础扣除中,充分考虑现代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因素等。

2.优惠政策适度向个人倾斜

重点是完善高新技术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政策,调动科研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七)逐步推行税式支出管理,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率

税式支出是各类税收优惠的统称,为确保科技税收政策发挥出最佳效应,防止优惠支出额度及其方向的失控,应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将因科技税收优惠减少的税收收入作为一项税式支出来加强管理,建立“税式支出”制度,设立科技税式支出统一账目,规范税式支出预算,提高税收政策实际效率。

(《高技术产业税收政策问题研究》课题组课题主持人:苏明、韩凤芹;课题组成员:杨良初、张文春、包全永、王兰军、李丽凤)

网络经济与创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的创业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创业教育模式尚存在较大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

当前,加强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创业教育形容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成鼎立之势。但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亟待人们通过研究和实践,努力构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业教育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1966年,印度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当时还未有“创业”的提法,“自我就业”的含义大致与目前我们“自主创业”一词相当。到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实施以创业教育为载体的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创业教育设置为正式课程且颇具规模。这些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大大缓解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给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如美国的微软、Google等由大学生创业而崛起的企业,为增强国家的科技、经济竞争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在这个大环境下也逐渐重视创业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随着国家对创业教育加以重视,创业教育在相关的法规政策、创业竞赛开展、创业课程的开设、创业研究等方面举得不俗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如前所述,创业教育是继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的“第三本护照”,但创业教育并不是分离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而是融入其中。融在学术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更多地需要掌握新兴的科学、尖端的技术,属于知识型创业,可以说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融于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则属于技能型创业,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匹配得更密切一些。而目前在进行创业教育的相关探索并形成一定的体系的高校,多属于侧重学术教育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基本上还停留在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并没有将其融合于教育体系之中。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没有建成系统的学科体系

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创业课程成为学生的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程。教师主要以分析创业者的案例为主,让学生从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得出经验,积极进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但是,高职院校实施的创业教育还浮于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基本上还停留在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并没有形成体系。或者只是针对特定专业如工商管理、经济贸易等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创业教育课程,更多的大学生空有创业激情却内力不足。创业指导也仅仅停留在对创业团队创业过程的扶植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没有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作为选修课,创业教育还是孤立的课程,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容。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讲课的老师多是专职辅导员或只是对创业理论有所研究,真正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非常少。而创业是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因而,师资力量和整体质量都有待提高。创业大赛的指导工作多是由从事招生就业工作的专职辅导员承担,具体指导也大多是宣传一些创业政策、创业形势、创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有专业或专职老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工作。

2.创业竞赛没有融合应有的专业技能

为了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空间,学校建立和开放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同时,以社会活动为依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业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思考和动手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但这些模式偏重于具体操作和技能培养,都未能把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的培养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未能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存在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由于资金、条件、专业的局限,往往把大多数学生排斥在创业教育之外,这与市场经济的日益竞争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努力构建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创业园没有形成“仿真”的社会环境

其特点是商业化(或半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等。有些高校把社会资源引入创业园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创办创业园,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最典型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高职院校也纷纷效仿,成为宣传创业教育的典型。但是,很多创业园只是“昙花一现”,莫名失踪。原因莫过于缺乏系统管理、创业资金不足、缺乏制度保障等等。很多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空有理论,一旦付诸于实践就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对于大局层面,也缺乏细化的政策法规。近年来,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大力主张鼓励大学生突破就业瓶颈,实行自主创业,并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的税收、贷款、登记等政策优惠甚至奖励政策。诚然,这类优惠或奖励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鼓励作用,但由于许多相关政策缺少具体实施方案,导致在执行中很多优惠难以落到实处,加之创业手续办理程序复杂,往往容易打击年轻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耐心和信心。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的模式构建

创业基本素质主要由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组成,因此,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塑造创业精神、形成创业知识。

1.加强创业启蒙教育,营造创业的浓郁氛围

首先,使学校的各种活动成为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如组织社会调查、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讲座等。其次,从学生入校起,就开始对其进行创业引导,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再次,要利用各种学校媒体积极宣传先进经验和成功典型,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开展讲座,高职院校学生对创业缺乏信心和勇气,而创业有成的师兄师姐是最好的榜样。让他们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和业绩教育广大学生,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学习创业方法,激发内在潜能,使他们感受到创业成功者就在他们的身边。营造出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在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2.打造专业师资力量,提高创业的指导水平

为了行之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具有职业指导资格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生涯指导师的认证培训,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基于自己的办学条件,可以采取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式,实行双导师制,聘请当地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到学校讲座或授课,最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来为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针对这些校外资源,可以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实训实习,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与企业运作方法,拓宽行业知识,强化学生的创业和竞争意识。

3.开展相应实践活动,提高创业的必备技能

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学校要为参与创业活动的学生提供制度保障,某些高校甚至允许大学生进行休学创业,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条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创业初期的融资,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与条件,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练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得到创业训练。鼓励学生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模拟大赛等活动,形成“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切实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四、结语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校与社会力量,甚至国家的政策法规等共同合作才能取得一定成效。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师资、经费、实践基地、制度保障等问题。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巨大的资金援助和完善的政策体制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样,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实践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在创业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法律援助、市场咨询等方面的协调努力。为此,中国政府应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对已有的一些优惠政策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一些改进,加强可操作性,从而鼓励更多憧憬创业且具有相应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傅志平,杨雨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2]周小果.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18).

[3]肖智润: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8(12).

作者简介:张玉英(1982-),安徽桐城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

网络经济与创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现状分析

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 江苏省平台产业加快发展。截止目前, 全省13个省辖市和49个县 (县级市) 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龙头, 整合各类资源, 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全省基本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各级联动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江苏省共有20余家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其中依托省内高校建设运营的有近10家, 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多功能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在满足中小企业服务需求的同时, 提升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 在加快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支撑创新型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省平台网络中有相当数量的平台是依托江苏省内高校建设并运营的。这无疑给高职院校利用平台服务网络支持学生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与软件支撑。此外, 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防范众筹融资带来的风险, 高校的参与在主体上具备公信力和可信度, 也能够鼓励高职学生开展众筹创业。

二、高职学生众筹创业现状分析

众筹一词起源于众包, 其核心概念在于用集体的资源来创造效率。众筹融资更加灵活, 创业者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在较短时间内开展项目运营, 而对于众筹项目的投资者, 项目本身的评估也是促进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在一起交流, 触发新的创意和灵感。当前众筹融资的类型主要分为购买模式和投资模式两大类型。高职院校创业者在初创过程中需要来自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创业者需要在政策、培训、资金以及项目对接等许多方面得到支持与辅导, 而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建立恰好解决了创业者的痛点, 线下可以实现创业培训辅导一站式服务, 线上可以发布项目吸纳资金。笔者2018年6月对江苏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开展问卷调查, 数据来源于400余位高职学生的有效问卷。其中, 女性占62.4%, 男性占37.8%;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占31.2%、44.5%、24.3%。调查结果显示, 在412个有效样本中, 高职学生没有参与网络众筹意愿的为33.8%, 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考虑参与的47.8%, 具有强烈意愿参与的占18.4%。从江苏省高职大学生自主性创业现状看, 目前存在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各院校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加大, 同时普遍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 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天地。二是高职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是缺少项目启动资金。而众筹融资模式有效的解决了此类问题。除此之外, 众筹融资模式是以投资者赞赏筹资者的创意为基础, 而不是将获得现金回报作为融资的首要条件, 有利于鼓励高职学生创新行为。众筹融资过程中的投资者还可以提出自己对高职学生创业项目的意见建议, 有利于不断修正和完善项目的实施方案, 从而降低创业项目的风险。

三、基于公共服务网络众筹项目工作机制

从前述内容我们了解到高校运营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与高职大学生众筹创业融资者有结合的契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运营的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中开辟的面向学生创业的众筹频道。众筹项目工作机制如下:创业学生首先撰写项目规划及投资分析报告, 然后提交平台众筹频道审核, 高职院校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借助自身资源汇聚的优势, 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项目进行网络初评, 初评通过后众筹频道在网络上发布项目简介并启动众筹融资, 一旦融资成功, 服务平台和学生就要签订相应的协议, 平台持续进行项目展示和宣传, 指定专家团队持续跟踪项目的运营。此外众筹平台应对项目资金进行有效监管, 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这种机制充分发挥服务平台网络优势,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初步构建了众筹项目流程管理模式。基于平台服务网络的众筹案例, 学院市场营销李滨老师工作室的学生提出创意项目, 拟租用学校食堂前闲置场地成立校园洗车中心, 学生将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提交给平台众筹频道审核, 平台组织校内外专家组网评, 对项目实施前期开展调研并在平台发布, 经过在网络上发布项目简介并启动众筹融资, 通过众筹路演, 项目启动并真实运营, 为学院教职工提供极大的方便, 而且投资者也获得相应的收益。随着高职院校对科研的重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会涌现出更多的创新项目和对资金需要的力度, 这对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发挥平台的作用体现平台的应用价值, 需要加强对平台的管理, 不断创新平台的服务模式。

四、结束语

众筹模式以其低门槛、广参与、低成本等特点, 成为目前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融资的首选, 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具备公益性和可信度, 也能助推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由于在依托高校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开展众筹, 目前尚无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鉴,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尝试性, 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密切配合, 加强引导与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积累经验教训, 可以为高职院校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摘要:近年来,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进一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高职学生的创业活力进一步释放。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现状以及内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众筹创业现状, 讨论了基于公共网络服务平台的众筹模式在高职学生自主创业中运用的可行性, 最后给出了相关运营的实际案例。

关键词:公共服务平台,高职学生,众筹创业

参考文献

[1] 杨波.面向高职学生众筹创业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 2018 (10) :58.

上一篇:物流业滥觞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低年级作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