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工作机制范文

2024-06-23

流动人口工作机制范文第1篇

1 目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

1.1 劳动力流动极不均衡

目前城乡劳动力流动极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农村人进城务工经商的多, 城市人下乡创业就业的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多, 返乡“回流”的少;“回流”劳动力中被动回乡的多, 主动回乡创业的少。

1.2 双向流动人口主要为农村劳动力

目前城乡差别仍然很大, 城市劳动力大多只在城市之间流动, 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绝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在目前城市劳动力向乡村流动人数很少的情况下, 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城乡双向流动的主力。

1.3 农村“精英”大量流出

农民工群体是以青年为主体的群体, 同时又是农村精英群体。虽然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低于城市劳动力, 但在农村中属于文化素质较高、年富力强的群体, 据调查, 重庆农村外出劳动力以21—40岁居多, 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66%;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 而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文化结构是初中文化比例47.6%, 高中及以上文化所占比例为9.2%。

1.4 城乡流动劳动力职业差异明显

农村劳动力进城, 大多在城市里从事工作环境差、劳动报酬低、职业不稳定的体力类工作, 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而少数城市人下乡, 要么是创业当老板, 要么像大学毕业生到镇村当基层干部, 或当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我国城乡差别大,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职业要求和预期明显不同。

2 劳动力流动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1 正面作用

一是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2.2 负面影响

一是导致城市就业难, 二是农村问题多

3 城乡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工留城难

(1) 工作难找。一是劳动力供过于求局面短时期难以改变, 二是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与劳动力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2) 转移不彻底, 市民化程度低。

3.2市民难下乡

3.3返乡创业少

一是返乡回流农民工创业比例较小;二是回流创业大多投资规模小, 行业选择面窄。

3.4 劳动力培训一边倒

3.5 劳动力单向流动状况难改变

4 原因分析

英国人口学家拉文斯坦曾提出:劳动力流动有许多不同的动机, 但是经济动机是最根本的, 人们总是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流动。

4.1 城乡差别

(1) 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劳动力流向。无论是就业机会, 还是经济收入, 城镇都明显高于乡村, 因此农村劳动力进城势如潮水, 成为一种普遍行为, 城镇劳动力下乡寥寥无几, 只是一种个别现象。

(2) 客观环境条件制约城市生产要素下乡。一是农村基础条件差, 城市资本不愿下乡;二是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农业弱质, 对劳动力缺乏吸引力;三是二、三产业落后, 就业机会少。

4.2 体制障碍

(1) 土地制度。首先是土地制度的限制使城市资本、人才难下乡。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城乡有别, 一般城市人不具有农业生产所需的合法土地、住房、设备, 即使有城市劳动力愿意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也是“无地”可耕。其次是严格的用地政策限制了工业下乡, 制约了乡村工业的发展。

(2) 户籍制度。

(3) 社会保障制度。

4.3 缺少平台

目前中国的农业经营过于分散, 经营方式过于单一, 基本上是以家庭为主的生产单元, 农户经营规模太小, 农村要素市场不发达, 农业中雇工需求缺乏买方市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缺少平台。

5 构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 农村和城市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城乡统筹的难点在农村, 要想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首先要实现城乡互动。

5.1 趋势预测

(1) 劳动力流动的主体仍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2) 农村普通劳动力进城, 城市技术人才下乡。

(3) 未来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主要是农村劳动力。

5.2 基本思路

(1) 通过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 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全员培训制度。三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2) 通过创新土地制度, 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奠定必要基础。

(3) 通过促进现代农业、乡村工业的发展, 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4) 通过改革农业经营方式, 为城乡劳动力投身农村农业创建发展平台。

5.3 对策措施

(1) 调整优化村庄布局, 适度增加农村人口聚集度, 解决村庄“虚拟化”问题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经济发展和吸引投资的必要条件, 设法聚集相当的人口, 是欠发达山区农村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结合高寒山区的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中示范村打造, 实施“梯次移民”, 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 有组织地把分散在各个山村的人口逐步集中起来, 迁移到交通相对方便的区域, 做大一些中心村和小集镇, 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和发展非农产业。

(2) 建立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市场, 构建农民退出农业农村的新机制。只有农村土地能够自由、方便地流转,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才能更加顺畅。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一方面使退出耕地、宅基地的农民得到合理、必要的补偿, 为部分农民转为市民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使回流的农民工和下乡的城市人有创业的基本条件 (土地集中经营成为可能) 。同时, 可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 在有条件的小城镇建立乡村工业发展园, 改善农村创业环境。小城镇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城乡互动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中心镇等载体的发展水平, 要做大做强小城镇, 使其成为乡村工业的发展基地。在具备交通、供水、电力等条件的小城镇建立乡村工业发展园, 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不仅能为城市资本下乡和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场地, 还能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的农产品生产。

(4) 制定优惠政策, 扶持农业规模经营, 鼓励企业经营农业。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是城乡要素互动的基础条件, 探索农业规模化和企业式经营势在必行。政府要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如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减税等, 扶持农村种养殖大户做大做强, 向家庭农场方向发展;鼓励城市企业涉足农业, 发展公司制农业。

(5) 积极致力于新农民建设, 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职业农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新农民建设, 新农民建设的关键是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时, 既要大力培养非农产业所需的技术工人、服务人员, 也要大力培养现代农业所需的种养殖能手、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6) 引导、鼓励城市企业与村庄结成一帮一、对口帮扶关系, 打造一村一品。韩国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 曾发动一些大的集团公司与某个村庄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 帮助村里制定发展规划, 选择发展项目, 打造品牌产品, 效果很好。重庆目前已有一些餐饮企业、食品企业下乡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 政府可以此为契机, 引导、鼓励企业与村建立更稳固的产供销关系, 企业为村庄策划生产品种, 以企业的加工带动农产品生产, 打造一村一品。

总之, 现代大农业和农村工业的集约发展是带动双向流动的基础, 没有现代农业和农村工业的集约发展, 就不可能有城乡要素真正的双向流动。

摘要:本研究报告揭示了当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现状特征, 分析当前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指出其制度性原因, 提出了建立有利于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 严书翰、谢志强等,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年2月。

[2]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届北京郊区现代化发展论坛文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年2月。

[3] 韩俊,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 开发研究2006年5期, 4—8页。

流动人口工作机制范文第2篇

一、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

( 一)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业转移人口矛盾纠纷的特点认识不足

新型城镇化中农业转移人口矛盾纠纷虽然开始出现在朴素法律意识下以非法手段追求合法权益、纠纷主体文化水平提高、年轻化以及通过网络舆论为自己“造势”等新特征, 但仍无法掩盖其传统的组织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等特点, 新特征和传统特点二者相互结合、发酵, 不仅加大了其社会的影响, 也加剧了矛盾纠纷的化解难度。

( 二) 对“依法治国”大背景认识不够深刻

笔者在参与一些农业转移人口纠纷事件的论证工作中了解到, 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纠纷事件在初始阶段秩序还是比较好的, 但随着聚集人员的增加, 场面开始不容易控制时, 在个别别有用心的人的挑动下, 对立就会迅速激化, 以至场面失控。

( 三) 矛盾纠纷解决程序过于繁复冗长

矛盾宜疏不宜堵, 想要切断以非法手段主张合法权利这一“维权”路径, 就必须疏通合法的权利表达渠道。在这一问题上, 表现最突出的要数进城务工人员的劳资纠纷。此类纠纷主要变现为讨薪纠纷、工伤纠纷、劳动合同纠纷及各项保险待遇纠纷等。一方面,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条件较差、职业风险较大, 另一方面, 在经济实力和知识储备、法律素养上进城务工人员处于严重的弱势地位, 难以对抗实力雄厚的发包方、承包方甚至包工头, 因此此类纠纷在进城务工人员身上时有发生。

二、重构新型城镇化中农业转移人口纠纷多元解决机制

笔者认为, 在重构新型城镇化中农业转移人口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时, 可以充分借鉴经久不衰的“枫桥经验”, 发挥社区组织、法律援助组织等在维护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稳定中的作用; 整合风俗、习惯和宗教规范; 坚持以司法裁判为中心, 辅以舆论引导, 维护法律权威。

( 一) 纠纷解决的主体基层化, 辅以法律援助制度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维权

1. 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

“枫桥经验”的重要内容就是“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 “依靠群众, 化解矛盾, 促进发展”的核心工作部门是基层组织。乡、镇、县级政府作为基层管理部门, 要直接面对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矛盾纠纷, 但由于自身权力的局限性和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难以有效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 通过乡镇 ( 街道) 干部、社区工作者、民警、教师等构建的网格体系, 深入了解当地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职业、生活状况、教育状况、面临的困难和潜在的矛盾纠纷, 精细而快速的回应和反馈有关情况, 对于事前预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 加强法律援助, 完善公益诉讼

唐·布莱克曾说过“群体比个人更爱打官司, 而且更容易胜诉。孤立的个人是组织团体状告的最好靶子, 相反则不成立。而且, 个人通常不愿意同组织较量。不管在什么地方, 组织在法律行为中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若能够广泛地投入到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矛盾纠纷的运用中, 必将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律协应当积极探索扩大法律援助的服务主体和接受主体的范围的路径。经费方面, 在各级政府适当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财政扶持的同时, 各级行政司法部门、律协等机构也应当积极主动拓宽筹资渠道, 通过诸如设立“法律援助基金”等方式, 定额提取部分来自社会各界团体组织 ( 如律师协会) 的活动经费作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专项资金, 督促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解决资金问题。

服务原则方面, 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对于并非“非诉不可”的问题, 应当尽可能多地以调解等方式处理, 应尽力扮演好调停者的角色, 以维持双方关系为着眼点, 又快又好的化解矛盾纠纷。

配套措施上, 可以充分利用公告、媒体、网络等信息手段, 将“惯犯”予以曝光, 此举既能产生一定的威慑力, 又能避免在知识、技能方面先天不足的农业转移人口误入陷阱。

( 二) 整合政策、法律与民间习惯, 丰富矛盾纠纷解决的渊源

由于农业转移人口矛盾纠纷复杂多变, 文化水平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很多现行有效的法律制度在当地群众看来未必比风俗习惯、民族习惯、宗教规范更为合理, 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或民族聚居地区, 风俗、习惯、宗教的作用更为显著, 因此, 应当在不违反法律制度的前提下, 充分尊重当地特色, 扩大纠纷解决的依据, 必要时可以邀请当地有威望的人出面挑定, 帮助化解纠纷、消除矛盾。

( 三) “对立消除型”调解模式的应用

在纠纷始发时, 第三方及时疏导、调停, 在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是解决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对立消除型”解决方式以消除当事人之间对立为基本目标, 在纠纷解决成本与解决内容方面, 有时可以带来审判所无法达到的良好社会效果。

( 四) 以司法裁判为中心, 辅以舆论引导, 维护法治权威

无论是对“枫桥经验”的借鉴, 还是“对立消除型”模式的应用, 都必须紧密围绕“依法治国”这一核心进行,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在运作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法律的权威。

首先, 要坚持司法裁判的中心地位, 充分发挥法律的最后保障性。其次, 严格执行生效判决。这既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体现, 更是对司法公信力、司法权威的尊重。首先, 政府部门要尊重生效判决的效力, 对于要求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给付国家赔偿金等判决义务要及时、妥善、全面的履行;其次, 对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补缴工伤保险、给付各项赔偿金的判决, 要督促用人单位尽快履行, 必要时采用司法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执行措施, 情节严重的, 按照“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进行处理; 再次, 最敏感、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对于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治安的, 绝不能因为忌惮更大纠纷的发生而任其逍遥法外。指望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司法途径、合法解决矛盾纠纷的前提必然是能够通过这一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如果判决下来了, 却始终没能够有效执行, 那么判决书只是一纸空文, 毫无意义。

最后, 由于我国的普法教育远不能满足群众对法治的需求, 往往敏感的案件会被群众误解甚至抵触, 因此, 在保证判决合法、公正的前提下, 要更加注重裁判文书的说理性和信息公开。要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不仅正确的信息传播的快, 人的心理决定了, 越是猎奇、越是丑陋的事情, 越容易发酵、感染。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 第一时间发布有关信息, 在保证群众的知情权, 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 占据舆论的制高点, 不给流言蜚语以可乘之机。对于群众提出的困惑和质疑, 要积极回应和解答, 而不是仅仅将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作为“党报”“内刊”。

摘要: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潮, 农业转移人口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第三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重构

参考文献

[1] 吴锦良.“枫桥经验”演进与基层治理创新[J].浙江社会科学, 2010.

[2] [美]唐·布莱克, 郭星华等译.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44.

流动人口工作机制范文第3篇

年终对自己的一年进行总结我都很无奈。进行总结,才发现自己不是今年干了多少事,而是有多少事没干,没有多读书、没有学外语、没有做公益、没有去长跑、没有去下乡、没有出过省城……想到这些,添了许多的恐慌--闲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闲着。

述起来,这一年大约有这么几件:

1、为《**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收集整理了基础数据;

2、完成了半年和全年人口和计划生育报表的汇总上报并通过网络向国家人口计生直报工作;

3、参与组织实施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专项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培训会、信息化工作表彰会、综合改革座谈会组织会管工作;

4、联络各市区共同完成了公安部、民政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安排的排查在华滞留毗邻国家妇女工作;

5、前往**市**区照金镇"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了刘志丹、谢**、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山区革命根据地,缅怀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内心又一次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放松了身心,增加了积淀和思考。

6、其他一些比较纷杂的事务。

世界很大也很小,机会很多也很少,机遇却是极为难得。众而不凡诚然可敬可佩,甘于结实的平凡也属可羡。学习让我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的,它主要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我为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时代高兴,为自己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与我一同生活在这个星球的人们中间,有许多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每日里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默默无闻地生活,但他们生活得很舒畅,很充实,很快乐。这是一种人生,也是一种生活。每一天踏实地如小太阳,发出一点光、散出一份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享受快乐。

流动人口工作机制范文第4篇

为了更好的做好流动人口的规模调控工作,按照上级领导和镇政府的指示精神,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我村有固定人口608人,有出租房屋85户,企业6家,流动人口385人。我们划分了责任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分别有一名流管员负责本辖区内的所有关于涉及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并设立了奖惩制度,增强了流管员的责任心。新来的流动人口必须及时填写流动人口信息登记表,并限定其在3日内办理暂住证,这样可以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的情况,有效控制不法分子租住在我村。及时为流动人口办理车辆出入证和人员出入证。

流动人口工作机制范文第5篇

我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把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统一领导,协调配合,落实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建立完善各类制度措施,强化管理工作,保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起流动人口在我社区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社区以推进平安创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眼于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不断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我社区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流动人口工作机制范文第6篇

近几年来,××街道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在市、那一世小说网 http://区计生部门的有力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决定》和市、区有关精神,结合实际,调整思路,提出了以“一站式依法管理,走动中亲情服务”为主题的模式并持之以恒不断深化,注重倡导生育文化和提供优质服务,创设载体,开展活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上。宣传、管理、服务。

一是坚持宣传与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氛围。街道精心设计载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社区、深入流动人口家庭,广泛宣传中央《决定》精神和有关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政策法规,以宣促教,宣教结合,既为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又增强了辖区流动人口的素质和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定期免费向流动人口发放《健康驿站》小报,从政策宣传、生殖健康、医疗服务等多方位提供生育文化信息。每年年初都要印发上千份的《致流动人口一封信》,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不仅使广大流动人口清楚了在计生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还增强了他们远在异乡的亲情感。各社区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板等设施,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并在辖区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段适时开展宣传咨询、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努力使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法规和服务信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坚持管理与考核相结合,提高工作效能。结合全区开展的“行政效能年”和“社区服务效能年”创建活动,我们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标准》,以百分制的形式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细化和分解,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管理和考核。在工作中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抓好外来人口的登记和核实,我们和派出所密切配合,派出所办理暂住证的同志和街道计生科的同志合署办公,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准确的人员流入流出信息,然后社区专干定期来进行抄录,回去后一一核实。从这一点来说也是开展一站式依法管理的明显的例子。二是积极为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协助流出人员办理婚育证明,确保办证率达到100%,并及时查验流入人口婚育证明;三是及时与外来务工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做到楼不漏户,户不漏人;四是切实开展“双情”检测服务,定期请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到街道健康活动室进行“双情”检测,及时掌握孕情,以服务促管理,保证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三是坚持救助与服务相结合,促进便民维权。注重发挥各社区专干和流动人口协会小组的作用,大力开展流动人口救助和服务活动。①在每年4月份开展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维权服务活动月”活动中,以“便民维权、共建和谐”为主题开展“关怀关爱”行动,定期走访慰问辖区内流动人口家庭,免费发放药具,对于特困家庭给予适当救助,同时对出租房屋开展清理清查,进一步掌握底数,便于开展管理与服务工作;②设立“爱心助学超市”,对于上学有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给予积极帮助,提供学习用品、衣物等;对于就医有困难的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费用减免和优惠治疗;在街道司法所开设法律维权服务站,给予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周到的法律维权服务;③以前我们还开展过以“关爱一个孩子、栓住一个家庭;救助一个母亲、温暖一个家庭;推荐一份工作、稳定一个家庭;维护一个权益、快乐一个家庭”为主题的系列服务活动。我们觉得做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不仅仅是计生科一个部门的事,更多的时候需要全街道各个口齐抓共管、齐心协力来做。因此街道办事处在开展类似活动中,都是发动包括计生、民政、劳动就业、司法稳定各个口共同参与。④每年开展“阳光夏令营”活动,使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暑假期间学习和业余生活丰满多彩,比如以前搞过的迎奥运看大连美景系列活动、“我爱和谐”小故事王、小书法家、小作家、小摄影家、小歌唱家、小舞蹈家六小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为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了一个活动的载体和去处,让他们的家长在暑假期间放心,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受到了流动人口子女和家长的欢迎和一致好评;⑤健康驿站小报:2004年5月创立,我们于2007年又进行了改扩版,设立了政策宣传、生殖健康、健康快报、医疗服务、政策咨询台、我的故事等栏目,向流动人口宣传政策法规,宣传辖区典型,引导居民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生活理念。小报每月一期,目前已出版56期,累计投入资金近6万元,免费发放近8万份,除了常住人口以外,流动人口受教育面达90%以上,受到大家的好评和欢迎。⑥在载体活动方面,再比如,每年年底街道都组织召开“流动人口表彰大会”,也是一个茶话会,大家一起座谈,并对辖区内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外来人员进行表彰,设立了一些包括“自主创业好能手”、“文明经商好市民”、“邻里互助好对子”、“自立自强好母亲”、“刻苦学习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并发给他们荣誉证书和奖品。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增强他们彼此间的了解的沟通,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他们在大连这里的亲情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上一篇:劳动纪律管理办法范文下一篇: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