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欣赏范文

2024-03-12

音乐会欣赏范文第1篇

执教者:和平九义校 任倩

教材分析:

《春天举行音乐会》是一首欢快活泼的4/2拍儿童歌曲,跳动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色图景。教材在这里安排本课,旨在强调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彰显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更加喜爱大自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准确使用八分休止符及十六分音符。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表演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出现的八分休止符及十六分音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感悟春天——导入新课

1、(播放春天的图片)师:春天的美丽各种各样,丰富多彩。你能说说春天都有哪些美景吗? 生:自由回答

2、新课导入

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一起找到了春天,看见了红的花,绿的草,青翠的山林,春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春天又要为我们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让我们来听一听,是谁为我们奏出这春天的交响!”

(二)体验春天——歌曲教学

1、初听全曲[课件播放歌曲录音]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聆听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在初听全曲后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出是谁在音乐会上表演节目?”第一位音乐家是谁?演奏的节目是什么? A说出歌曲中的演奏家及表演的节目。 春雨 唱歌

“你听得真仔细,谁听到春雨是怎样唱歌的呢? [课件出示]春雨 唱歌 2/4 嘀嗒 O嘀︱嗒 O ‖ 提示:声音要弱

B第二位演员是谁?演奏的节目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春风 弹琴 2/4 沙沙 O沙︱沙 O ‖提示:声音要弱 要求:因为节奏与上一个相同,因此让学生自己学习。 C第三位是一位实力派的音乐家,他是„„

[课件出示]春雷 打鼓 2/4 轰隆 隆隆︱隆 — ‖提示:声音要强

D第四位是最热情的fans 她是„„

[课件出示]春水 鼓掌2/4 哗啦 啦啦︱啦 — ‖提示:声音渐强

2、朗读歌词。

春雨 2/4 嘀嗒 O嘀︱嗒 O ‖ 春风 2/4 沙沙 O沙︱沙 O ‖ 春雷 2/4 轰隆 隆隆︱隆 — ‖ 春水 2/4 哗啦 啦啦︱啦 — ‖

3、师:“这场音乐会可真好听,我都迫不及待的想唱一唱了,你们愿意当我的听众吗?”教师范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真动听,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他们的音乐会中去吧!”

师:“歌曲的前半段歌词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节奏,现在你们试着小声的跟着老师一起唱一唱”学生跟琴小声唱出歌曲前半段词。(熟练后要求强弱的表现)

4、“前半段好听,后半段更精彩。听!(教师范唱歌曲后半段)。 A歌曲中有一段音乐家的联奏,谁知道这句话在哪?在这个乐句中出现了一个后十六分音符,它是在一拍里读完,而且后半拍的2个音要读的均匀。我们一起读读。(师带生读一读歌词后,跟琴演唱) 要点:掌握后十六分音符

B谁能猜猜老师喜欢哪句呢?(学习老师喜欢的乐句“春天哟举行音

2 乐会”)

C我突然发现音乐会上少了一位指挥,她是.......学习剩下的一句 (这个指挥可神气了,头戴一顶小黑帽,我们遇到时要唱的欢快些。)要点:掌握顿音记号

5、完整的演唱歌曲。

分男女生唱----独唱----表演唱

(三)奏响春天——创编活动

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说:“多么精彩的音乐会呀,现在春雨、春风、春雷、春水想邀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来为他们伴奏,你们愿意吗?”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讨、互相启迪的方法,为歌曲伴奏,学生进行表演。

(请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当乐器进行歌曲创编,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表演中来。) 春雨 滴答 O滴|答O|| 春风 沙沙 O沙|沙O|| 春雷

轰隆 隆隆|隆—|| 春水 哗啦 啦啦|啦—|| 生分组展示。

(四)走进春天——教师小结

音乐会欣赏范文第2篇

一、课堂上的教学主体是学生

1、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养和自身的音乐修养

受以前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很单一的教材, 欣赏音乐教学课的普遍模式就是放放录音, 听听歌曲, 然后问学生, 大家对这段音乐的去听后感, 然后第二次听, 再一次的去领悟感受。这样就失去了音乐本身的作用和美感。课堂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但教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以, 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提高音乐天赋和具备较高的音乐能力。只有这样, 教师就能在对学生的演奏和唱歌以及舞蹈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 和讲解。并且还要给学生们普及和音乐相关的音乐背景, 有关音乐的美学, 历史文学等知识。教师的音乐天赋不一定要求非常高, 但音乐功底一定要扎实。

2、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主

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下, 学生就成为了教学中的主体, 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 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激发同学们对音乐教学的热情。培养和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的能力。课堂之余, 教师可以借鉴一些比较好的音乐作品切入本堂课的教学主题内容, 让学生不知不觉的熟悉音乐, 渐渐的感知音乐, 从而培养学生的乐感。在熟悉后, 听着音乐学生可以跟着音乐的节奏尝试着去哼唱, 去感受音乐的关感, 通过这次的音乐作品, 学生们能够联想到什么, 感悟到什么, 尽情打开学生们的想象思维和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进一步的去探究学生们的音乐潜力, 充分的体现出来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困惑地方, 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不耻下问, 之后老师再有耐心的一一解答, 慢慢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和感知能力[1]。

二、对音乐的欣赏教学要有针对性

1、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音乐的学习, 体验式学习,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通过一些熟悉的音乐主旋律, 学生有熟悉感, 这样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 加上学生对这些音乐和歌曲背景都有了一定了解和掌握, 这就有助于学生们对整个作品的了解, 最终挖掘学生的潜力, 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2]。

2、从音乐教学自身开始

在音乐的教学中, 因为中学生都相对有好动的特性, 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 在音乐的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 让他们通过实践, 利用演奏和表演动作等等方式去全心融入音乐之中, 在演唱一首曲子的过程中, 使学生自己尽量用情感去表达, 融入其中, 体会音乐, 欣赏音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自然注意力也就集中了。教学中音乐的选择也很重要, 正确的音乐选择, 能够大幅度的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聆听音乐是我们欣赏和鉴赏好音乐的基础, 首先要培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习惯, 这样才能谈得上对音乐的欣赏。然而欣赏音乐需要老师对学生用音乐去滋润, 去感染, 去培养。对音乐的欣赏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的。一方面, 要使他们凭直觉准确细致地体会音乐的情感表现;还有一面就是让学生从更广的方面, 例如, 作曲家的人生经历, 音乐的艺术风格等等的各方面进行研究和了解, 做到准确无误的把握音乐情感的内涵。渐渐的学生就会悟出经验, 学会的聆听, 学会了欣赏音乐。久而久之, 就能感受到音乐的特点和精髓, 辨别旋律, 节奏和节拍, 还有音乐当中所要表达的情感[3]。

4、当今流行音乐的作用

社会在飞速的发展, 音乐也在新旧交替的更新着, 如今流行音乐俨然成为当今中专生生活的重要部分了。音乐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的利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 把学生们完全的吸引到教学课堂上来。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最近非常流行的歌曲, 流行音乐和较之前很传统的音乐相比之后, 学生就能体会它们中蕴含的音乐规律, 了解音乐的进化过程, 更好的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

三、对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与感悟

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 它美妙又神秘, 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情感, 快乐悲伤都离不开音乐, 难过的时候, 音乐能让我们很快的走出阴霾, 高兴的时刻, 音乐让我们更加的愉悦。对音乐没有起码的鉴赏能力, 再好的音乐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一首好的曲子, 可以让你放空自己, 停下来思考人生, 思考自己。

通过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 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之前认为音乐就是用来听的, 现在明白了, 它的功能远不止这些, , 真正的音乐从广义上说它就是一门艺术, 它的每一个音符, 每一个调子都隐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怀。它是能够感染人, 更能影响几代人的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用它独特的功能去净化人的心灵, 美化人的灵魂, 所以, 我们一定要充分的发挥音乐的独特作用, 去塑造美, 创造干净的世界。

总之,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 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形式了, 它能抒发人们的情感, 表现内心的感情, 寄托相思, 无论是听音乐还是演奏或是歌唱, 这些都蕴含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因此, 欣赏音乐真的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听音乐的时候, 就会让人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悦。生活也会因为音乐而变得丰富, 变的充实。所以, 我们适当的给自己时间, 放慢生活节奏静静的去欣赏我们身边美丽的音乐, 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摘要:音乐欣赏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通过音乐的艺术形式能提高自身的音乐的素养以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理念, 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格, 丰富他们的人生情感, 从而使学生们的心身获得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专院校,音乐欣赏,感悟

参考文献

[1] 陆慧灵谈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整体设计[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 .

[2] 姜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0.

音乐会欣赏范文第3篇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经过强弱、快慢、升降、混合等等艺术加工过的声音, 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声器、音响器材等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虽然乐音稍纵即逝, 但优美的音乐不随时间而消失, 有着永恒的生命。人们不是至今还在欣赏着中外的古典名曲吗?音乐不占有空间, 但经典乐曲却能回响在每一个角落, 如我们的国歌, 回荡在天涯海角、四面八方。

1 音乐欣赏的特点

欣赏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是一种审美活动, 也是音乐作品发挥和实现其社会功能的纽带和桥梁。音乐欣赏虽然具有和其他艺术欣赏相同的规律, 但它还有着与其他完成艺术欣赏不同的特点。音乐欣赏的过程表明:音乐通过自身的声音运动, 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器官, 使人产生情绪的感染和激动, 进而感受和理解到音乐所揭示的思想内容, 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例如: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 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 节奏紧凑, 唱腔流畅明快, 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 节奏舒缓, 唱腔凝重浑厚, 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2 音乐欣赏的层次

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

(1) 感官欣赏。我们的耳朵听到了有组织的音乐在进行, 大脑便做出“好听”、“不好听”、“紧张的”、“愉快的”等判断, 这是初级的欣赏, 是每一个有正常听觉的人都能办到的。但是仅仅停留在感官层次上欣赏音乐的人, 这些听众的耳朵大多比较娇嫩, 趣味也比较单一, 只能把音乐分为两大类:好听的和不好听的。专听一些优美的伤感的抒情的音乐。对诸如贝多芬、巴赫等比较“严肃的”作曲家的作品, 就只能敬而远之了。

(2) 感情欣赏。这种欣赏比感官欣赏进了一步, 即根据音乐的进行, 大体上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和情趣, 并能随着乐曲的进行发生感情上的变化在脑海里浮现。音乐很抽象、无语义。它给人的美感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和景象, 而是音乐音响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如欣赏民乐《春江花月夜》时, 通过聆听展开联想和想象, 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韵律美与音乐相结合, 让人置身于情景之中, 一种平静安宁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 欢乐、喜悦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如刘天华《光明行》, 通过音乐的感知力, 明快、振奋人心的音乐又激发人勇敢坚强, 一往直前的情感体验, 一曲下来欣赏者沉浸于音乐的热烈、兴奋、高涨的情绪之中。

(3) 理智欣赏。这是欣赏的深入和高级阶段, 这种欣赏可以给人带来完美的艺术享受, 但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比如, 对作者生平、创作个性的了解, 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 对创作方法、结构、民族特色以及音乐语言在作品中运用的理解等。对于世界各国的音乐, 我们应该了解, 以开阔视野, 增进知识。特别是欧州文艺复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洋音乐, 不论在题材上, 创作方法上、形式上、体裁上的丰富性和严密性上都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在技法理论的建设上也确实具有相当科学性和系统化。应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来看待。对此, 绝不可轻视。但作为中国人, 更应该对自己的民族音乐, 民间音乐有更深的感情和广泛的了解。近百年来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因此, 在欣赏音乐时, 应中西兼听, 既不能把外国的东西认为好, 也不能把外国的东西都视为不适宜给中国人听的崇洋媚外主义及国粹主义均是片面的。但对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更加重视些, 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 音乐欣赏的方法与音乐欣赏的原则

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 其欣赏方法和原则不是彼此分割, 而是统一的。

首先, 音乐欣赏习惯养成。“习惯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 习惯是人遵循着一定方式的行动, 在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欣赏习惯是个体的欣赏需要, 欣赏活动是一种行动, 由于欣赏需要引起欣赏行动, 长期的欣赏行动便生成了稳定的欣赏倾向, 这种稳定欣赏倾向的形成, 是在音乐欣赏中依靠欣赏原则和方法进行的, “原则”是基础, “方法”是手段或工具, 只有在原则与方法的统一性架构中, 音乐欣赏活动才能开展, 只有长期的音乐欣赏才能使欣赏习惯得以稳定, 从而培养独特的欣赏个性。

其次, 反映在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上。音乐审美依靠音乐欣赏能力的存在而存在, 而欣赏能力的提升又依靠音乐建立在欣赏原则基础上的对欣赏方法的把握上, 如果要审美质量就必然保证音乐欣赏过程中原则与方法的统一。对个体来讲, 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是循序渐进的, 既需要在欣赏过程中逐渐理解欣赏原则, 也需要在欣赏过程中灵活掌握欣赏方法。使“原则”和“方法”真正属于自己。

再次, 表现在经验与理性的积累中。个体的音乐欣赏总是以一定的欣赏知识结构为前提的, 这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音乐欣赏知识结构, 同样离不开音乐欣赏经验的积累, 经验知识是形成理性知识的基础。但是, 如果仅靠经验知识就很难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必要的理性知识来支撑。个体在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增加音乐知识的深度, 而且需要美学、文化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的扩充, 从而增加音乐知识的宽度。不过, 无论是经验知识的积累, 还是理性知识的扩充, 都离不开与音乐欣赏原则和方法的结合, 这样才能保证有的放矢地积累经验和获得知识, 不断提高对音乐欣赏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4 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 对于丰富情感, 提高文化素养, 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 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让我们通过音乐了解到更多地域文化知识, 陶冶自己的情操, 步入音乐的创造的奇妙世界, 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

摘要: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 审美音乐能力,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欣赏,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

[3] 王次炤.论音乐欣赏[J].人民音乐,2007 (2) .

音乐会欣赏范文第4篇

摘要:音乐艺术欣赏是人们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把握。人们通过耳朵去倾听抽象、流动的乐音,以听觉为传染系统,引起心理反应,通过一定的类比、联想,产生某种感受,以致产生美感,这是一个从有声到无声的过程。本文从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性的欣赏几方面对音乐欣赏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官能欣赏;情感欣赏;理性欣赏

音乐欣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在一般人看来,音乐欣赏就是听音乐。确实听就是欣赏和俗称,也是音乐欣赏的一个部分,严格来讲“听”和“欣赏”是有区别的。“听”只能说是“欣赏”过程的一部分,即官能欣赏和情感欣赏。主要满足于好不好听(即听觉的享受),表现的是喜、怒、还是哀、愁。这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而真正要达到完美欣赏的要求,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单凭官能和情感欣赏是不够的,必须进入理性欣赏阶段,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听音乐。欣赏者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其次必须了解作品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征,再次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尤其必须了解作曲家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本文就音乐欣赏的过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官能的欣赏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官能欣赏就是通过听觉达到对音乐音响的直观认识,是在一种有声的状态下进行。更直接的说,它就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耳朵来倾听音乐。倾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必要前提,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取而代之。倾听音乐纯粹是对音乐音响感兴趣,不要求做任何方式的思考,使欣赏者尽量放松,完全沉浸在有声的音乐音响之中。譬如,欣赏者第一次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可能并不一定懂得do、re、mi、fa、so、la、si, 只是觉得它的旋律优美好听,乐队的气势庞大,音响洪亮而柔美。其实,现在看来,这就是官能的欣赏,是使听觉器官愉悦满足的欣赏。官能欣赏并不是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其特征主要是欣赏者通过听觉进行感性活动,对音乐音响的感性体验与直接印象,是感性地领会音响。一个生来就失聪的人,没有感受音乐的耳朵,不知音乐为何物,自然也就无法对音乐进行欣赏。

这说明官能欣赏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和前提。欣赏对音乐表现内容的体验必须经官能欣赏的引发,其他层次的欣赏都是在这官能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官能欣赏,对音乐的欣赏就无从谈起。

二、 情感的欣赏

音乐是一种以表现为主的艺术。欣赏者由于官能的作用,在倾听时或听完音乐之后,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相应的种种感受,如兴奋、压抑、愉悦等,从而进入感情欣赏阶段。

情感欣赏过程,首先是欣赏者对音乐直感式的感情体验,如听到《春节序曲》我们会在管弦乐奏出的快速、明亮的音乐主题中,获得欢乐和兴奋的感情体验;当听到《周总理,你在哪里》,那缓慢柔情的主题,给我们带来怀念缠绵的感情波动。也就是说一首乐曲是快活的,或是悲哀的,这种体验应在正确的音响感知的前提下,很自然地感受到。这些感受,可能只是欣赏者对乐曲基本感情的初步体验,而不能真正了解乐曲感情内在含义的情感,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这要求欣赏者在凭借感性进行感情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性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这是情感欣赏的深入过程。有位名人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地感受它,情感欣赏是逐步深入的过程。

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正因为如此,有人称音乐是抒情艺术。以刘天华的二胡曲为例,他的力作《病中吟》,以悠扬委屈的音调,表现了作者的彷徨苦闷的心情和对人生的探求;其《空山鸟语》则流露出空谷回音、鸟语花香的动人情景,并从中显示作者开朗、喜悦、欢快的心境;其《光明行》则以高扬、激越的调子,表露出作者乐观的情绪和豪放的性格。贝多芬说他的“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对农村生活的一些感受”,这里强调的实际上也是音乐的情感性。

另外,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是情感欣赏的又一重要特点。音乐欣赏在很多情况下呈现着一种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密切相结合,甚至融为一体的情况。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京城女”的表演,使得“满座重闻皆掩泣”,然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乃皆因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故。这说明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欣赏,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而且往往与欣赏者自身的感情生活融为一体,勾起了欣赏者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活遭遇的类似或相同的处境,使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表现得更强烈和更直接。带着情感欣赏具有丰富感情的音乐,才能相得益彰,使音乐欣赏登堂入室。

三、 理性的欣赏

随着官能的刺激和随之出现的感情历程,必然以理性的能力抽象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进入理性欣赏阶段。理性欣赏,是指欣赏者用理性思维认识评价音乐作品形式、内容及思想意境。

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形式,音乐的运动形式,不像大自然的行云流水那样一目了然,音乐的思想内容更是不易把握,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是难以欣赏音乐的。因此,欣赏者必须熟悉音乐语言的各个要素,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等。音乐作品正是利用这些音乐语言要素完成它的建造的,音乐无穷的魅力来自音乐语言要素的紧密结合与瞬间分离,来自音乐语言的丰富表现功能。欣赏者必须要会区分三种不同的音乐织体——单音音乐、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欣赏者只有随时准备区别作品中的织体,才能较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较贴切地理解音乐作品。

其次,了解作品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征。音乐作品首先是音乐家的作品,在音乐欣赏中要把握作曲家的个性倾向。此外,一切音乐作品都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因而每首曲子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征。19世纪中叶,在北欧兴起的民族音乐就是代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精神的音乐,民族乐派特别强调表现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民族的愿望、性格和民俗。在艺术上比较注意吸收本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养料,创作个性是以鲜明的节奏与音响表现独特的民族风格与气派。

此外,具备一定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尤其必须了解作曲家与作品的时代背景,也是很有必要的。任何音乐作品,都表现作曲家对生活与事物的感受。例如古典乐派是启蒙运动在文化艺术领域突出的反映,其音乐作品也就毫无疑问地打上这一时代的烙印。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就是欧洲18世纪音乐家思想意识的鲜明体现。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两首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以楚汉相争中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为情景,戏剧的正面冲突与悲剧因素尤为突出。《十面埋伏》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出“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则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对这个“力拔山兮盖世”的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要更深刻地把握这两首琵琶独奏曲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了解垓下之战及更深远的历史背景——楚汉战争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理性欣赏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作品的深层结构,对时代背景、文艺思潮、思想观念、个性风格、创作特征及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把握,使欣赏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获得鉴别美与丑、弃丑扬善的能力,才能培养自身高尚的审美意趣,对各历史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深入欣赏。理性欣赏只是让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认识达到更深刻、更高级的阶段,对最终的审美体验起到一种强化作用。音乐欣赏只有通过有声的官能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性欣赏三个过程才能达到高层次的无声审美享受。

总之,音乐的欣赏是不可能在一瞬间就能完成的,它是有过程的,而且是多轨的,就像一个立体的驿站,可以分作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逐级攀登,不是一次性而是多次性的完成。它从有声的官能欣赏入手,通过感情的体验激起听众的感情波浪,再运用理性欣赏产生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燃起理性思维的火花,达到无声的审美情感的深化,从而步入音乐的王国。

(广东药学院)

音乐会欣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麦兜;借鉴;动画电影音乐

中国动画曾经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和80年代呈现可喜的发展势头,创造了大批优秀动画片,其中的电影音乐也让观众记忆犹新。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的迅猛发展呈现迟缓趋向,经典的作品寥寥可数。

“麦兜”系列电影自2001年首部上映以来,至今已发行了7部。该系列电影在票房和口碑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曾获得多项国际与国内电影奖项,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典范之作,其电影原声带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追捧。本文将以麦兜系列电影为例,重点研究影片的音乐特色,探讨其对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借鉴意义。

一、音乐类型的多样化

(一)古典音乐的借鉴、改编 。麦兜系列的电影音乐与古典音乐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 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在电影中被大量借用与改编,耳熟能详的旋律与质朴、可爱的原创歌词相得益彰,不仅形成了该系列电影音乐的自身风格,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电影音乐的流行度,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

以首部麦兜电影《麦兜故事》为例,电影原声带中改编自古典音乐的达7首之多,占全部音乐比例的50%。如传唱度最高的电影主题歌《麦兜与鸡》就是改编自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钢琴小曲《乐兴之时F小调第3号》;插曲《大包整多两笼大包》改编自德国作曲家舒曼的《儿时情景第1号》。

其他系列电影《麦兜菠萝油王子》中《一闪一闪小星星》 是直接借用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C 大调变奏曲 K256》;片尾曲《悠悠的风》旋律来源自著名作曲家勃拉拇斯的39首圆舞曲中的第15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麦兜响当当》里搞笑的《一身猪腩肉》则改编自莫扎特著名的作品《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麦兜当当伴我心》中的《鸭鸭鸭鸭》是改编自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车车车车》则改编于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著名的管弦乐曲《马刀舞曲》。

(二)世界民族音乐的广泛运用。麦兜系列的电影音乐运用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与民族的音乐素材,让观众得以领略电影深厚的文化根基、音乐的风情万种,体现了其电影音乐类型的绚烂多姿。

电影《麦兜菠萝油王子》中的插曲《落街冇钱买面包》是根据古曲《妆台秋思》改编而成。在《麦兜响当当》中,开场白则由詹瑞文以广东地区的传统曲艺品种——龙舟说唱形式表现;《麦太口服液》改编自我国著名音乐家金砂先生的成名曲《牧羊姑娘》;《月光光》是来源自一首客家地区家喻户晓的客家童谣。《麦兜当当伴我心》中的合唱曲《Mary是我表姑姑》是翻唱自美国儿歌《玛丽有只小羊羔》。电影《麦兜我和我妈妈》中的歌曲《M River》改编自泰国民歌《相思河畔》,吉他、巴西沙锤和钢琴的运用,让整首歌曲弥漫着异域风情。

(三)流行音乐的吸收、融合。在麦兜系列的电影音乐中,乡村、民谣、舞曲等多种流行音乐风格都有所涉及,但并不是完全照搬欧美流行音乐,而是体现出中国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特点。麦兜系列的电影音乐以其曲调朗朗上口,节奏鲜明,色彩丰富,歌词生活化,易于听者接受和传唱,显现出浓郁的娱乐性与商业性特征。

电影《麦兜响当当》中,由尹光演唱的《the tennessee waltz》 是一首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乡村音乐的代表作。《麦兜当当伴我心》中的《美丽梦中人》是翻唱自美国著名作曲家福斯特创作一首民谣歌曲。黄磊和女儿多多演唱的电影《麦兜我和我媽妈》主题曲《扭腰歌》翻唱自美国的《Yum Yum Cha Cha》,歌曲旋律保留了恰恰舞曲活泼、热烈的特点,配合谢立文填写的中文歌词,体现出可爱、俏皮的风格特点。

(四)原创音乐的独具特色。麦兜系列电影音乐的成功与其音乐创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同心协力,不仅创造出具有麦兜个性特色得以广泛流传的音乐,而且得到业界的一致肯定,获得多项电影音乐方面的奖项,可谓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002年,麦兜电影的御用音乐人何崇志凭借首部系列电影《麦兜故事》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之“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的奖项。何崇志的原创音乐以简单细腻的风格,诠释出电影角色的内心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香港独立音乐人The Pancakes善于制造纯真趣致的音乐,她凭借电影《麦兜菠萝油王子》之主题歌《咁咁咁》获得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大奖。形成古典与流行乐的冲突,元素碰撞之妙令人忍不住拍手称赞。

二、演唱、演奏形式的多元化

麦兜系列电影音乐在演唱、演奏形式方面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演奏方面,擅长运用钢琴、萨克斯风、爱尔兰长笛、手风琴、小号等乐器以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为影片渲染欢乐与忧伤、卖萌与怀旧共存的气氛。演唱形式方面则采取独唱、小组唱、表演场、合唱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运用粤语、普通话、英语等多种语言演唱。

电影《麦兜故事》的插曲《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改编自德国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曲家尼克的唯一传世作品《邮递马车》。在介绍麦太生活工作状态及其不容易时出现。曲子开头由小调转入大调又马上转回小调,在原版钢琴独奏的基础上加入大提琴的拨奏和手风琴的拉奏,使得音响色彩更加的丰富。而钢琴急促的柱式和弦、手风琴充满苏联气息的拉奏及副歌钢片琴疯狂的敲击也成功营造了一种快节奏生活的紧张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运用男女声混唱的形式,则使得充满古典气息与搞怪的歌词、搞怪的演唱方式形成强烈的冲突,加强了戏剧冲突感与滑稽感。

电影《麦兜故事》之《黎根之歌》以男高音独唱的形式,结合歌词朴实的哲理,巧妙精确地描写了当时麦兜的心理活动。而其中萨克斯和轻爵士打击乐的编配,则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氛围,表达了对麦太的怀念。

对经典歌曲的翻唱也形成其自身特色。《麦兜菠萝油王子》中的《我的心里没有他》翻唱自1955年巴拿马人Carlos Eleta Almarán的原创曲。《麦兜当当伴我心》中的《热情的沙漠》翻唱自日本乐队ザ·ピーナッツ(The Peanuts)1973年发行的《情热の砂漠》。

三、电影音乐的多重美学功能

动画片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而音乐对于这些场景的描绘也是非常擅长的。首先乐器的音色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其次,在某些场景转换时,音乐还能发挥蒙太奇的作用,即由音乐来衔接和交代故事情节,表现画面之外的情景转换。

动画片中的人物,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会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刻画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正是音乐最擅长的优势。旋律被称为音乐的灵魂,通过旋律线的上下起伏,不同音调的色彩特征,节奏的张弛变化可以有效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个性。

电影《麦兜故事》之《就系麦太临盆既时候》出现在麦太临盆时,音乐起到了描绘场景的作用。竖琴刮奏引出回忆的时空穿梭感,弦乐不停的拉奏“对位”仿佛似飞盆摩擦空气发出的呲拉声。此处,弦乐的拉奏与拨奏推动了整个情节的发展,而长笛时隐时现的演奏也让整个动画充满童真与灵气。麦太许愿时,“胶盆”没什么表示,此处紧跟的电子下滑音效巧妙的描写了麦太失望的心里活动。接着,朦胧的双簧管和弦乐衬托了紧张神秘的氛围,马上使此处有一种好莱坞大片的既视感——既烘托了气氛,又提升了作品的审美格调。随后,电子键盘、弦乐拨奏与转调运用音乐描绘人物心理活动的特殊功能表达了麦太心情的忐忑与内心活动的复杂。最后,以长笛为首的管弦乐一串下行音合奏,顺应了胶盆的落地。“叫做麦胶,还是算了,胶胶多难听”这里也出现了一串由不协和音程构成、以长笛为首的管弦乐快速下行旋律,来衬托麦太矛盾的心情。此处运用了音画结合的手法,增强了人物的趣味性,在渲染背景氛围的同时增加了动画的连贯性。

《麦兜与鸡》作为“麦兜系列”的一首“名曲”,改编自弗朗茨·舒伯特的著名作品《乐兴之时F小调第3号》。“我个名叫麦兜兜,我阿妈叫麦太太。我最喜欢吃麦甩咯,一起吃鸡一起在歌唱……”这首歌的出现交代了人物背景,把人物的名字及爱好在朴实的语言中表达得清晰有趣。作为本影片出现的第一首插曲,它奠定了滑稽的基调,也为其后麦兜把“射足球”理解成“撒尿” 的情节做了感情铺垫。此曲也以钢琴演奏作为片尾曲,使整部影片幽默诙谐的情绪得到了升华。

四、总结

在影视界许多主流媒体都给予了“麦兜系列”电影音乐非常高的评价。一来,麦兜乐天派的精神、可爱的形象与哲理的语录令人为之着迷,麦兜的“名言”成为影片中经典的歌词;二来是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典型性、流行性特征。

所谓的动画片不仅仅是能给小孩子打发时光的,而是要反应正确价值观或者深刻哲理能让孩子们思考的,甚至能让许多大人也能回头细细品味的。“麦兜电影系列”里面就有许多用孩子的语言深入浅出詮释人生哲理的句子。真正优秀的电影作品,必须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

艺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体现为艺术典型。电影里的“人”不应该是某一个特定的个体,而更应该是某一类人在社会上的倒影与缩体。如“麦兜”给人就是一个蠢萌蠢萌慢半拍的形象,可是若是深究就是一代香港人对生活的无奈。在音乐中以“主题曲”这一形式最能代表艺术的典型性,往往耳畔响起音乐眼前就呈现出影片的主人公形象以及故事的基本内容。

麦兜系列电影音乐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典型性、流行性。音乐类型的多样化、演唱演奏形式的多元化、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的流行化,让许多孩子在观影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通过借鉴大量的古典、民族音乐元素,对这些名曲进行改编并配上形象化的歌词。高大上的经典作品与生活化的歌词有机的结合,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令人记忆深刻、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王慧萍.动画片中民族元素分析及效果再现:【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07.

[2]林深.久石让动画电影音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工业大学.2015.

[3]凌逾.跨媒介整合艺术——港派麦兜与台派几米[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4]项筱刚.论中国商业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外援现象”[J].音乐传播,2016(02).

音乐会欣赏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教育 音乐欣赏 教学规律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与心理学、美学以及人的修养有关。音乐欣赏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为,音乐创作为一度创造,音乐表演为二度创造,而音乐欣赏则由于人们的心理因素作用,为三度创作,这就是音乐欣赏过程的规律。一般来讲,音乐欣赏具有下列特点:

1.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和感情体验的特点: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与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主体性的实践。它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音乐欣赏主要表现为欣赏者主体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其他两项则需要创作者和表演者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凝结为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如乐谱、歌曲、演奏或演唱等。

2.音乐欣赏中的联想和想象的特点:

音乐经作曲家创作成为各种不同的音乐作品,经演奏、演唱化为不同的音响。当你在欣赏音乐时,你会发现有的音乐是有标题的,而有些则是无标题的。两种音乐形式在欣赏过程中是不同的。

3.音乐欣赏中的理解与认识的特点:

音乐欣赏中的理解与认识,一般指运用理论、思维对音乐作品的形式 、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理性认识和审美评价的心理活动。

下面笔者试着以小学音乐欣赏为例,来初步探讨其教学规律。

音乐欣赏的教学规律,是建立在音乐欣赏规律的基础上的。教师必须遵循音乐欣赏的规律,同时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去从事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具体来说,音乐作品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另一个方面是少年儿童。少年儿童的音乐欣赏活动,除具有人们欣赏音乐作品的一般规律,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活动除了要把握人们欣赏音乐作品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必须依据少年儿童心理的特殊规律去从事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就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即教师。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是教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

总之,音乐作品、少年儿童和教师三方面,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在从事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如何使三者积极发挥作用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是音乐教学活动的根本规律。具体做法是:

一、科学地理解与分析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是用有组织的乐音塑造的乐音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由于周围的现实生活环境而产生的思想情感,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并对社会现实生活起着某种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对社会起着促进作用。

音乐作品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的,有组织的乐音即音乐语言。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等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塑造的艺术形象的艺术美,必须通过各种音乐语言要素的有机组合,才能完美地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组织者,其主导作用之一,就是对构成音乐作品的各个要素要进行分析、理解和研讨,了解各要素的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分析、理解和研讨这些要素是如何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高尚的思想意境,体现出纯真的艺术美的。只有在教师准确、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根据各年级儿童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可接受性,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与理解音乐作品,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欣赏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许多教师是按照上述规律进行教学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欣赏声乐作品时,往往以对歌词的分析理解代替对音乐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歌词虽然属于歌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歌词不能代替音乐。用歌词代替音乐的做法,实质是以音乐文学取代音乐,其实是上了一堂诗歌配乐课。

二、掌握欣赏的心理规律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音乐艺术作品,欣赏起来不像文学、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欣赏时具有有形的文字和具体形象,可以通过视觉与触觉神经去感知、去理解。而音乐与其他艺术作品不同的是,作品更为抽象,而且是随时间的流动而转瞬即逝的。因此,教师如何把握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人们欣赏音乐时的心理规律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欣赏教学活动,就显得更为重要。

音乐欣赏的规律,主要表现为欣赏者欣赏音乐作品时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还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联想、想象和理解认识等心理活动过程。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可将上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官能欣赏(知觉欣赏)、情感欣赏与理智欣赏。而音乐欣赏的对象是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就其结构层次而言,分为表层(即音乐音响形式,包括音与形)里层(即内含的思想感情及人类生活的丰富内容)两个层次。

官能欣赏过程是感官对音与形的初步感受,是欣赏的初级阶段,仅接触到作品的表层。而情感欣赏与理智欣赏过程,是进入作品里层的欣赏过程,是高级欣赏阶段。初级阶段主要通过感官而满足于悦耳与否,而高级阶段的情感欣赏,包括对作品感情的体验而产生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共鸣,以及由情感共鸣而产生的联想和想象。理智欣赏是将情感欣赏所获得的感受、联想与想象加以分析、加工和整理,从而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这就进入了对构成音乐作品各要素、风格、创作手法、创作内容、创作思想、配器手法和表演形式与手法,以及社会效果的分析等等。因此,了解了音乐欣赏的心理规律,也就明确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达到高级欣赏阶段,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欣赏音乐作品的形式美,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透过形式美的欣赏,欣赏到作品的内容的美。

教学经验证明,凡是不理解音乐欣赏心理基本规律的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往往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进行初级阶段欣赏上,因而不能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教师不仅要掌握上述人们欣赏音乐时的基本心理规律,还必须了解与掌握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上。在此阶段,少年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与青年和成年人相比是较差的。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要充分发挥少年儿童对音乐的联想、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音乐的逻辑思维,去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

三、以音乐为中心,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学手段如何才能得到科学地运用呢?其科学性就体现在要以音乐作品为主,以音乐欣赏心理规律为依据去设计与选用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还需合理地安排与使用这些手段,方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许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积极性,常运用美术挂图、幻灯片、诗歌、故事与舞蹈等手段进行教学,去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这些借助视觉形象、形体动作与语言信息的方法是好的。但是,在具体安排与运用时,必须科学运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以视觉图像、形体动作与语言信息制约学生的音乐欣赏感受与思维,实质上是以视觉形象、形体动作和文学语言取代音乐,束缚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思维活动,这是违背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是先让学生听音乐作品,还是先出示美术挂图(或幻灯片);或者在听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出示美术挂图(或幻灯片);还是先听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之后,在出示挂图(或幻灯片),从表面上看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问题,但实质上却是关系到是否符合音乐欣赏基本规律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应先把音乐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联想、想象与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再出示与音乐内容相关的美术视觉图像等,以此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联想、想象与理解,这才是符合音乐欣赏规律的做法。那种不让学生从听音乐入手,而是先展示美术挂图(或幻灯片),再听赏音乐的做法,就是先以视觉图像制约学生的音乐思维,其实质是图像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做法,可用一句话概括为“美术配乐”。而先朗诵一段诗歌,或先讲述一段故事再欣赏音乐作品,又可谓“配乐诗朗诵”、或“故事配乐”等等,都是本末倒置的,都是违背音乐欣赏根本规律的做法。这些做法,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常见的弊病。虽然,有时表面看似乎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实质上束缚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即使是同时展示音乐与美术挂图亦是不可取的。科学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充分地听赏音乐作品,进行对作品的感受、联想、想象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展示美术挂图等手段,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记忆力和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四、把握音乐欣赏教学的语言特点

教学语言是上好课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教学过程中人们运用的语言,有专业语言、文学语言、教学语言和生活语言。而且这四种语言的运用又以前三种运用为主体,使课堂教学用语区别于生活中的交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的研讨,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用语也包含专业语言、教学语言、文学语言和生活语言四个方面。其中,音乐欣赏课的专业语言和文学语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不同于乐理课、声乐课与乐器课的教学专业用语、文学用语的,它除了运用上述课程的专业用语、文学用语之外,尚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征。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音乐专业用语与文学语言紧密结合,语言具有强烈的形象性、比喻性。当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本身音乐作品就具有典型的艺术形象,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恰如其分的形象性文学语言去概括音乐作品形象,从而借助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欣赏肖邦的钢琴作品时,如何使学生正确感受与理解肖邦作品的表情风格,人们常用晶亮、透明、优美、抒情等形象性的文学语言词汇去描述。虽然这些词汇是文学语言,但在语言欣赏课中又成为表现音乐作品的专业语言。因为,语言作品的风格等是不能用do、re、mi、fa、sol、la、si去解释的,必须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进行仔细思考,设计进去,并作为备课与上好课的一个重要课题加以研究与安排。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欣赏课中,如不对欣赏教学语言加以重点研究,势必导致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贫瘠,致使有的教师对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作品,仅能用“好听”与“不好听”或“优美”与“不优美”的简单词汇加以概括,至于为什么好听,为什么优美,塑造的是什么样的音乐艺术形象,就不能加以具体化。因为就优美风格的音乐作品而言,也是多样化的,有温柔的优美,有富丽堂皇且色彩华丽的优美等等,仅用“优美”或“不优美”这种简单的音乐欣赏时的用语是不能完美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和表情风格的。

音乐欣赏教学语言的比喻性特征,表现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就更具有其特殊的价值。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又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阶段,对于这种没有具体视觉图像又不可以用触觉去感知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是更为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借助于比喻性较强的文学语言去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

总之,欣赏课的专业用语是与文学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修养,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修养。在教学中,才能把握音乐欣赏教学语言的特征,进而运用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欣赏教学要注意的四个关键问题,是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加以研讨的重要课题,是关系到能否完成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与要求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只有对这四个教学规律的研究到达一定水平,对于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高铁.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上一篇:异地恋语录范文下一篇:院感科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