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产生探讨论文范文

2024-07-13

经济法的产生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发展前景广阔

现阶段,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 金融组织体系已经具备齐全的信托、保险、租赁等各项功能, 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行业内部角度来看, 我国都已经形成了较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对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 近几年我国金融经济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发展, 使得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于世界前列, 大量外国资本纷纷涌入国内市场。

(二) 金融调控机制不断完善, 市场日趋成熟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国人民银行, 认知贯彻并执行每一项政策决策, 不仅为金融行业开辟了优良的发展环境, 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行为, 还进一步提高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活力, 以此更好地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建设, 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 金融监督管理不断加强, 实现深入改革

近年来, 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基于此, 要想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质量, 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国家的相关部门应作出以下几项努力:其一, 创新金融监管手段, 引进先进的监管技术, 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能力, 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其二, 建立健全金融管理制度, 保障投资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实现金融产业的深入改革, 增强金融体系的管理效益。其三, 正视我国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遵循我国的城乡金融体系的发展特征, 并以此为依据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改进金融管理方案, 丰富金融服务功能, 加大对于金融产业的政策支持, 攻克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瓶颈, 增强整体经济的发展活力, 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

二、工业环境变化对于中国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探讨

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还能进一步提升资本跟的生产效率。在我国, 有的学者认为, 金融系统之所以能够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是具备切实有效的风险管控手段;也有学者认为,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 推动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此外, 随着工业环境的不断变化, 势必会对中国金融行业产生一定影响, 下文结合我国各个省份工业的发展状况, 对该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现阶段, 在不考虑金融环境的研究背景下, 我们发现在金融组织体系发展过程中, 全要素生产率比较集中的地区, 其发展速度反而更慢, 资金利用效率更低。通过实践探究与考察, 我们得出结果:由于该地区的金融机构更加看重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 主要的信贷资金都流向于大中型企业,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信贷资金, 只能通过支付高额的利息获得信贷资金, 常常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捉襟见肘, 承担着巨大的生产经营压力。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向政府制度变迁靠拢, 但是由于受到法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目前我国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偏向问题。

在以往的工业环境变化对金融行业的影响研究中, 我们着重检验金融变量对资金配置效率带来的影响, 而通过不断研究发展, 在全要素视角下, 生产率越高的行业金融环境越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规范的金融环境, 对金融产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也就是说提升投资项目的汇报, 能够使得行业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

目前, 除了通过改善资本效率提升行业增长率的同时, 更应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对行业带来的影响, 如果在实际的研究中忽视了这一因素, 则极易出现研究偏差。本文在已有的论证基础上, 新加入了金融发展、金融生态环境等研究内容, 主要是想通过考察金融行业的发展是否能够对实体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助益效果, 而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 加入这些新的研究内容后, 金融发展各个因素与行业生产率之间的系数关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说明金融行业的发展既离不开资金合理配置, 又离不开社会资本积累, 二者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现阶段, 还有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 并没有在我国现行的经济环境中得到有效验证, 但是外部融资有助于提高行业的增长速度却得到了实践验证。如今,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实体经济仍存在这较强的独特性, 通过讨论工业环境变化对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 正好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金融行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会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 更应加强金融生态结构的优化、丰富金融服务功能, 切实保证投资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改善我国现有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优势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增强社会生产效率, 进而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健发展。

三、检验方法

最近几年来, 为了能够给有效提高金融企业的发展水平, 完善金融市场管理制度建设, 推动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金融企业的扶持力度, 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 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 以谋求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2005年起, 我国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当前证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 规范证券市场操作行为, 以达到“脱胎换骨”的目的。此外, 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法规政策与文化环境建设的关系, 均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同时也极有可能使得本文的研究结果出现偏差, 因此选择稳健有效的检验方法至关重要。通过整合历史研究报告, 收集不同时期的变量数据, 我们最终选用了印子分析法对工业增长、金融发展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验证。其中, 政府对于某地经济的主导得分越高, 说明该地的金融生态环境约为规范, 同时考虑到我国特有的分配制度对于市场控制的影响, 我们采用金融深化指标来反应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指标, 收集相关的工业生产数据, 分析工业环境变化对金融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探究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检验金融发展的演化成果, 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活力。此外, 由于我国各个省份的资金利用率相对较低, 金融生态出现发展不均衡现象, 比如说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较好的地区, 相对应的金融产业增长速度就较快, 地方生产效率也就越高;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较差的地区, 其金融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地方生产效率偏低。所以,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强化国民生活质量, 一方面应创设良好的金融生态发展环境, 不断加大对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建设, 提高金融行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应提高相关机构及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 以此更好地实现“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模式的转变, 推动现代化国家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国内金融行业得到飞速发展。现阶段, 如何有效协调好工业环境变化与金融行业发展之间矛盾, 丰富金融行业的配置功能, 满足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需求,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首要课题, 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 本文主要就工业环境变化对中国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展开探讨, 希望能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业环境,变化,金融行业,影响探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延凯, 韩廷春.金融生态演进作用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透过资本配置效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2) .

[2] 李宏彬, 李杏, 姚先国, 等.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9 (10)

[3] 杜勇, 张欢, 陈建英.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中国工业经济, 2017 (12) .

[4] 刘小玄, 周晓艳.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配置关系的检验--兼沦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J].金融研究, 2011 (2) .

[5] 王林辉, 赵景.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工业企业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3) .

经济法的产生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1 关于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 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 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 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 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 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 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 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 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 影响混凝土的外观、使用寿命, 严重者将会威胁到混凝土的使用安全。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 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 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 使混凝土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 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 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 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 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1.1 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或是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 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 表面水分损失过快, 变形较大, 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 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 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 水泥浆体干缩越大, 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 宽度多在0.05mm~0.2mm之间, 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 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 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 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 一般采用 (中低热水泥和) 粉煤灰水泥, 降低水泥的用量。

(2) 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 水灰比越大, 干缩越大, 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 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

(3) 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 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

(4) 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

1.2 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 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受干热或风速影响时出现, 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 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cm~30cm, 较长的裂缝可达2m~3m, 宽1mm~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 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 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 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 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 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 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主要预防措施:

(1) 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 严格控制水灰比, 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 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

(3) 浇筑混凝土之前, 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

(4) 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 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 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

(5) 设置挡风设施, 及时养护。

1.3 温度裂缝及预防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 在硬化过程中, 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 (当水泥用量在350~550kg/m3, 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kJ~27500kJ的热量, 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 。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 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 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 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 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 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 (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 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 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 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 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 而产生收缩, 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 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 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 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 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 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 冬季较宽, 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 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 混凝土的碳化, 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 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 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

(2) 二是减少水泥用量, 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

(3) 降低水灰比, 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

(4) 改善骨料级配, 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

(5) 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 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6) 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 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 降低水化热, 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

(7) 控制混凝土的温升, 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

(8) 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分层、分块浇筑, 以利于散热, 减小约束。

(9) 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 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

(10) 是减小约束, 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浆垫层。

(11) 是加强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 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 并注意洒水养护, 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 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 以防止寒潮袭击。

2 泄洪洞混凝土

泄洪洞混凝土应具有:高性能的抗冲耐磨、高强度、满足泵送施工工艺。要同时满足高强、耐磨、高性能、便于施工等条件, 这一切通过掺加外加剂的方法都能解决。外加剂在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减少胶凝材料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和耐久性能、抗磨蚀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高强混凝土水泥的强度等级和水泥用量相对较高, 泵送工艺要求的坍落度和水泥用量均较大, 造成混凝土开裂现象比较普遍。高强混凝土不一定是高性能混凝土, 而高性能混凝土应具有较高的体积稳定性, 收缩变形较小而使抗裂性能大大提高。

掺加外加剂的方法来达到抗冲耐磨 (H F抗冲耐磨剂) 、既减水又不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 (掺加高效减水剂、泵送剂) , 以及添加超细活性掺和料 (粉煤灰) 来达到降低水化热、改善与提高混凝土性能和节约水泥的目的。

2.1 HF外加剂的作用机理

H F外加剂的外观为干粉状褐灰色粉末, 细度 (0315m m筛, 筛余<10%) , 含水量<3%, PH值为13~14。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流动度应大于135mm。

HF高强耐磨粉煤灰混凝土是近年试验开发研制的新型高强耐磨外加剂, 具有高强、早强以及优良的抗冲磨性能和耐久性能, 还具有原材料易得、施工简单、和易性好、坍落度损失小等优点。

HF外加剂可激发粉煤灰的活性、使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致密, 不易产生离析和泌水, 使浇筑的砼质量均匀。同时, 易于振岛密实和饰面, 使砼易于达到设计要求的表面平整度。

2.2 施工性能

新拌HF粉煤灰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不易发生离析与泌水, 即使混凝土坍落度达18~22cm, 仍具有良好的抗离析与保水性能。在单位用水量相同的情况下, 比普通混凝土或硅粉混凝土流动性更好, 坍落度更大, 并且因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玻璃微珠, 在拌合物中产生“滚珠效应”, 使其易于施工浇筑, 易于振捣密实和收光抹面, 并可进行泵送浇筑, 克服了硅粉混凝土施工难度大的缺点。

2.3 HF高强耐磨混凝土拌和要求

HF混凝土中所使用的水泥为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或中热水泥。拌和时进料次序按小石、砂子、水泥、粉煤灰和HF外加剂、中石顺序投料, 拌匀后加水搅拌, HF外加剂必须直接以干粉状与水泥或粉煤灰一起加入混凝土搅拌机中。HF混凝土的总拌和时间应不少于180S, 以便HF外加剂均匀分布于混凝土中。

特别是混凝土在拌制过程、和入仓前严禁中途加水。

2.4 HF高强耐磨混凝土施工

(1) 基础面处理一定要做好, 岩石面冲洗干净, 洒水达到饱和, 混凝土面一定要安规范打毛, 高一标号的水泥砂浆作为基液铺2cm~3cm。

(2) 防止混凝土过振, 否者将在表面产生明显的粉煤灰浮浆层, 易出现裂缝。

(3) 一定要二次抹面。

(4) 抹面收仓后, 用不沥水的麻袋 (草袋) 、或塑料薄膜覆盖, 以防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 引起干裂, 并加强洒水养护。

2.5 HF高强耐磨混凝土配合比

推荐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材料用量及检测成果

如表1, 表2所示。

注:1、试验用水泥为湖南韶峰水泥厂生产的韶峰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为凯里火电厂生产的Ⅰ级粉煤灰, 骨料为十四局砂石系统生产的砂石骨料。

如表3, 表4所示。

注: (1) 试验用水泥为湖南韶峰水泥厂生产的韶峰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为凯里火电厂生产的Ⅰ级粉煤灰, 骨料为十四局砂石系统生产的砂石骨料。 (2) 粗骨料最大粒径为40mm, 5mm~20mm:20mm~40mm为50∶50;砂的细度摸数为2.76, 石粉含量为13.70%。 (3) 采用自动式拌和机拌和。气温为19.1℃, 水温为18.0℃, 砼温为19.8℃。

3 结语

以上对混凝土的施工裂缝的产生与分析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讨, 尽管理论上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计算有不同的方法, 但对于具体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还是比较统一, 同时在实践中应用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 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总结, 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 混凝土的裂缝是有望避免的。

摘要:本文对泄洪洞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泄洪洞,混凝土,裂缝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晓丽, 李一平.混凝土裂缝检测、控制与修补新技术应用手册[M].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5.

经济法的产生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

(一) 可以有效地吸引外资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 民众消费水平较高, 拥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临近, 可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资的引进力度, 从而解决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投入问题。与此同时, 外资的引进可以将国外的先进科技、先进理念带入我国, 从而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先进经验、先进理念的指引, 加快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进而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 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 有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可以将我国的大量过剩产品销往国外, 解决国内部分资源过剩的问题, 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阶段,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1]。经济全球化趋势, 可以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 为我国的出口贸易工作, 提供更多的客户群体, 从而扩大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 提升国内企业的需求市场, 避免资源过程带来的经济危机状况。

(三) 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 可以加强我国对世界经济环境的了解,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2]。首先, 国外先进经济发展理念的流入, 可以提升国内企业对世界需求市场的了解, 从而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实际需求;其次, 经济全球化趋势, 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消费群体。这不仅要求第三产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而且可以实现国家文化的输出, 为我国的外贸产品提供更多的消费群体。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虽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 但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 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

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需要众多国家的参与, 但是参与制定的国家大都属于发达国家, 这就导致世界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 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 直接影响世界经济规则的公平性。发达国家为保证自身的利益, 制定的世界经济规则中, 对发展中国家的制约较强。在国外, 当国内较为低廉的产品受到国外民众喜爱时, 发达国家通过世界经济规则限制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内, 发达国家不断冲击我国的经济发展壁垒, 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二) 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发达国家为避免自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纷纷将污染性较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但是仍未完善, 经济发展速度仍较缓慢, 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 不得不引进发达国家污染性较大的产业, 这就造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3]。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劳动力市场充足, 而且价格低廉, 部分发达国家企业为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 给我国的产业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 推动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 我国应深化对新技术、新理念的认知,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3]。首先,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支撑, 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应用, 可以加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 从而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求;其次, 我国应不断提出更为优秀的经济发展政策, 从而不断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 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完善国家金融体系

现今社会, 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存在日益增多,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极易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对这一不利局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国家金融体系[4]。首先, 推进我国经济法治的改革, 从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管力度, 保证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其次, 建立预警机制, 从而提升面对金融风险时的处理能力, 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及时控制, 降低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来临已经是不可阻挡的, 我国应不断明确优化国内的经济发展市场, 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而实现我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融合, 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实力, 提升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 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活动呈现出一体化态势, 世界经济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 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要求各个国家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从而不断创新自身的经济发展理念,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面对这一状况, 我国应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在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中, 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 柯明, 刘碧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 2015 (08) :10.

[2] 张珂.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4 (05) :156-157.

[3] 吕学朋, 李崇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焦作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4) :1-3.

经济法的产生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经济责任审计访谈提纲

被访谈人姓名:

现任职务:

性别:

访谈问题(访谈内容应结合企业实际和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访谈问题越具体越好)例如:

1. ×××同志任职期间主持开展了那些主要工作。

——战略规划、改革改制、内控制度建设、对外投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

1.1取得哪些重要成效

——落实国家政策、经营发展能力、资产质量状况、企业管理方面、抗风险能力等。 1.2存在哪些不足或失误

——经营发展方面、重组改制方面、投资方面、经济案件等

2. 您认为公司目前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发展战略、持续发展的劣势、内控建设与管理、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团队素质、企业文化

2.1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体制问题、不良的经营环境、整个班子问题、个人领导能力与决策能力问题

2.2针对上述问题,您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战略调整方面、发挥哪些优势、强化哪些内部控制、需要突出解决的几个问题等。

3. 请您对×××同志廉洁自律方面做出评价;公司员工在这一方面的反映如何。

经济法的产生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1 天然气管道焊接裂缝产生的原因

天然气的输送质量一直都是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 关系到居民和运输人员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输送管道的要求极高, 现在天然气管道普遍采用的是热轧无缝钢管、螺旋缝钢管和直缝钢管三种类型。其中无缝钢管在全球最为流行。我国则主要采用带有螺旋缝的金属管, 虽然符合国家标准, 但材料本身的可塑性、抗腐蚀性能及韧性较低, 如果制作不够精细, 焊接产生裂缝, 将会进一步降低输送管道的质量, 缩短使用寿命, 增加了输送成本的同时, 还将导致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运输的时候, 管道频繁遭受颠簸和震动, 微小的缺陷都将导致裂缝的产生, 进而导致天然气发生泄漏等问题。

2 常见天然气管道焊接裂缝类型

2.1 冷裂缝

裂缝是焊接裂缝中危害性最大的一种, 由于材料具有延伸性, 焊道存在内应力, 裂纹会一直延伸扩展直至焊道破坏为止, 其主要发生在热影响区和熔合线处, 在施工现场, 一旦焊接人员应停止管道焊缝的焊接工作, 其焊接接头存在淬硬组织使其性能脆化、扩散时, 焊接缺陷处形成大量聚集的氢分子, 造成非常大的局部压力, 导致天然气管道焊接冷裂缝的产生。

2.2 热裂纹

热裂纹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温环境导致焊缝处的熔池在结晶的过程中出现偏析, 当焊接应力足够大时, 结晶就会被拉开, 形成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在焊缝的内部产生, 有时也出现在热影响区, 表现形式为根部裂纹、横向裂纹、纵向裂纹等。此外, 如果钢材中掺有杂质, 焊接过程中溶于焊缝金属内的氢向热影响区扩散偏聚, 引起氢脆, 降低金属在启裂位置的临界应力, 进一步导致裂缝的形成, 其危害性更大。

2.3 再热裂缝

再热裂纹是焊后焊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再次加热而产生的裂纹, 通常发生在熔合线附近的粗晶区中, 从焊趾部位开始, 延向细晶区停止, 它是经消除残余应力热处理或一定温度服役过程中产生的沿奥氏体晶间发展的裂纹。因此, 在材料选择上, 尽可能选择再热裂纹敏感性低的材料, 合理安排焊接顺序, 焊后及时后热, 可适当降低预热温度, 保证焊接的可行性。

2.4 层状撕裂缝

由于钢板内部存在分层夹杂物, 焊接时产生了垂直于轧制方向的应力, 将导致热影响区或稍远的地方形成呈阶梯状的裂缝, 因此, 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夹杂物的数量及分布, 改善接头设计, 减小拘束应变。

3 控制天然气管道焊接裂缝产生的措施

3.1 科学选用焊条

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 做好焊前准备工作, 才能提高管道焊接质量, 减少焊接裂缝的产生。实践证明, 焊接打底焊道时采用纤维素型焊条, 焊接其他焊道及盖面焊道时采用碱性焊条, 可进一步天宫焊接接头质量, 减少焊缝中氢的混入。除此之外, 还要净化焊道, 将焊接处钢管内部表而的水分、淤泥、铁锈以及油污熔渣等杂质清除干净, 适当提高碱性低氢型焊条的烘干温度, 有效降低焊缝中氢的含量, 进一步减少裂缝的产生。管道焊缝焊接工作完成后, 还需要进行射线探伤, 根据相关标准, 重复烘干工作时, 焊条的烘干不能超过两次。

3.2 合理安排焊接顺序

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范围进行焊接时应选择“较大焊接线能量”, 以降低焊缝的冷却速度, 利于氢的扩散。对口间隙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根焊内部成型焊接效率以及焊接材料的消耗等, 造成填充金属不易穿透和背部成型不良, 从而产生应力集中。为了有效避免焊接处变形, 减少焊接应力, 减少管道焊接裂缝的产生, 应合理安排焊接顺序。流水作业时, 可安排两名技术人员同时操作, 做好焊接的准备工作, 妥善处理好焊口上下部位的连接问题, 由管道的上焊口向下施焊, 管道直径一旦超过了711毫米, 同一焊道就需要三名焊接工人同时施工, 焊接顺序既要满足焊接对称性和平衡性要求, 控制好电流, 防止电流过大, 焊接的最后一层钢管时应注意对焊缝余高的控制。

3.3 补充控制措施

管道焊缝焊接工作完成后进行射线探伤时, 要以《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 ) (SY/T4109~2013) 和《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 (GB/T3323~2005) 为标准, 宜采用连续焊焊接每条焊缝, 不得随意中断, 如因故中断时, 应根据工艺要求采用预热措施, 以防止产生裂缝。再进行焊接前, 确认无裂缝后力可按原工艺要求继续施焊, 因此, 对焊缝接头进行提前预热, 可保证管道焊接质量, 将预热火焰对准坡口的中心, 火焰不宜过大, 达到规定温度后开始正式焊接, 焊缝同一部位的焊补次数不宜超过两次, 一旦超过, 需经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批准并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

4 结语

随着我国西气东输项目的实施, 天然气的运输成为了解决东部居民天然气需求的有效措施, 但天然气输送管道的焊接裂缝却严重影响着输送安全和质量, 影响因素之多, 进一步提高焊接裂缝的发生率,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保证管道的焊接质量, 严格执行焊接工艺文件的规定, 加强焊接的检验和控制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天然气的开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作为天然气的运输通道, 天然气管道的完整是保证运输安全的首要前提, 但是管道开裂的现象时有发生, 焊接裂缝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天然气的运输安全和质量。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有必要对天然气管道焊接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找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焊接裂缝,产生原因,控制

参考文献

[1] 谭广杰, 吕春雷, 窦洪铖.浅析长输天然气管道焊接裂纹成因及控制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11:117.

[2] 唐强, 王涛, 喻美军, 兰曾强, 王付海.长输天然气管道焊接裂纹成因及控制措施[J].科技视界, 2015, 07:209+272.

[3] 靳红星.长输管道自动焊接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 2007.

[4] 贾永亮, 李建民.天然气管道施工焊接技术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7:146.

[5] 宋元丽, 孙亮, 张秀荣, 翟春林.浅谈长输管道的焊接技术及发展[J].金属加工 (热加工) , 2009, 14:28~31.

经济法的产生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宏观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宏观经济教学陷入困境,如何培养既懂得宏观经济原理,又具备良好分析宏观经济问题能力的学生十分重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变革理论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建设教研团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宏观经济; 教学方式; 考核体系; 教研团队

宏观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重要的核心课程,不仅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更是培养能力和塑造品格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制和团队建设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一、变革理论教学内容

当前全球性宏观经济问题层出不穷,经济的困境反映的是经济理论的困境;经济的危机也反映了经济理论的危机。当主流经济学对目前的经济现象,既不能解释,也不能解決,更无法解说时,需要经济学的创新与重构。传统宏观经济学教学是用寻找标准答案的教学方法培养简单用书本批判现实的学人。思维的定势认为宏观经济问题存在着一个普遍适用的真理,即以教科书的原理作为衡量经济事务的标准,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来讨论经济政策的选择,以至结论严重脱离现实。事实证明我们并没有找到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当假定的有效性与现实性无关,假设的检验与假定的现实性无关时理论是失去意义的。所以西方经济学并非普世理论,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需要加入中国经验,以探索和更符合现实的姿态来对待现有的理论,更符合社会当前的认知水平。课堂的学习研究则是很好的探索平台,这样对教与学都有很大的提升。例如政府提供的经营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主流宏观经济学中分歧最大的领域。特别是政府本身作为管理者对经济生活的介入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课题。

二、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师为中心,通过定量、模型、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时存在较大的差距,模型和经济变量通常比较抽象难以掌握。教材内容多范围广,数量化分析和动态化分析不断增多,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针对基本情况,应该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教育设施为教育提供服务。实现案例教学、讨论和课后教辅尽可能实现共享共用。例如中国的房价挑战了所有的经济学原理,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就是直接简单对比给结论,中国的房地产早就应该崩盘了。可以借助视频、年鉴数据、基础设施配套和中国经验等通过QQ、微信和讨论园地等探讨。如果高房价是个错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市场出错还是教科书出错?有些人习惯地将这一切归罪于政府政策,但“正确”政策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政府放手不管,听任“看不见的手”调节,情况真的会变得好起来吗?

加入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为学生创建一个主题搜索和场景选择的方式,让学生提前研究,讨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感染环境,整体的学习将进入自我良性循环的过程。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比较单一,缺乏对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结果式评价只要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期末考试能够取得高分就完成目标。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并没有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全过程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包括重点难点掌握、分析能力提升和学习态度等。多种评价方式指建立开放的、多元的、综合的评价。把学习过程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应用发展等角度进行分解,多角度、多维度、多目标展开评价。

四、建设教研团队

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创新水平。改革需要对现实有充分的认知,认知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认知传统教学和先进教学的距离,认知优秀教学团队和普通教学团队的差异。教研团队建设可以通过转化和引进逐渐实现。

团队要能够对课程进行细化、研究,分析教和学两方面如何更好的融合,形成更好的学习自动循环创新机制。通过团队课程带头人,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交流和培训,积极与企业、政府对接,增强案例和前沿认知。改革团队评价体系,采用积分机制和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梁三金,余雷,方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7(4)

[2]苏华山,张运峰,吕文慧.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6,(12):167-169

[3]杨春学.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境遇:一种历史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19(10):11-23

上一篇:微博营销企业品牌论文范文下一篇:柔性管理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