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教学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22

实训教学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改革既要强调实践操作技能,还应重视“创造性”的特殊要求。本文通过对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在本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阐述,旨在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探索具有院校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广告设计与制作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实训;教学改革

以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为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实训通过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强化学生操作技能,锻炼学生图形图像设计思维,加强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训内容着重考查学生对广告设计及物料应用的能力,适时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宽教学资源,并将“创造性”要求贯穿于实训之中。

一、改革思路

能力培养为主,知识构建并重。针对具体工作内容开展技能训练,提高创意能力。

1.教学内容匹配工作需要。将行业、企业的成功范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需要的技能。教学案例选自与市场需求贴近的成熟作品,且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职业素养。

2.突出主体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由教师设定任务情境或疑问,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基础知识和技能,利用教学资源,自行探索和实施解决方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训教学。教师实时调控教学过程,观测或评比学生操作状况。其中,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对关键问题的说明。

3.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广告设计与制作学习资源,包括行业、企业的案例,图形图像素材和教学资料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技能强化练习,开阔学生眼界,养成学习能力。不保守既有学习成果,注重知识、技能更新,对行业最新资讯和前沿动态形成自觉的敏感,这也是对教学的拓展和补充。遵循自我实现的方式,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并逐步完善自我、发展潜能。

二、教学资源的准备

1.教学案例。用于教学内容的行业企业案例包括喷绘、快印、印刷物料上及网页、移动终端、数字媒体等方面的广告应用及广告执行过程参考。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关键是选择优秀的教材,但互联网资源在技术层面上的更新快、时效性强,也是不可忽视的优点。此外,互联网上发布的大量威客任务以及校企合作单位的成功案例或正在进行的案例(在著作权益授权前提下),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方式。

无论是教材案例、互联网资源还是校企合作单位的项目,在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上要侧重选择服务区域化经济特色的行业企业案例,同时注重其时效性。例如,石家庄作为二线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广告推广;石家庄在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行业企业画册;石家庄本土特色零售行业的产品型录;石家庄时尚出版行业的装帧;石家庄地方特色摄影、图片的图像处理;石家庄红色旅游主题网站的页面设计;石家庄作为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的展会活动及宣传,等等。

2.校内外教学实训环境。一体化的教学实训环境可以顺利开展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完备的教学实训硬件条件包括多媒体设备、互联网、适于本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操作及更新的学生用台式电脑、适用的“苹果”电脑、教学用绘图板输入设备、彩色喷墨打印机、喷绘设备、雕刻设备、印刷设备等。由于广告呈现方式多数情况下是现实的物质载体(如印刷品),这些载体的工艺制作特性会影响学生前期的相关设定。因此,学生平时操作练习得越全面,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对接得就越完善。行业、企业都有较为昂贵的硬件设备,积极扩展校外实训合作单位,不仅能够利用其硬件资源开展教学、实训,一些专门从事广告、设计、制作的企业环境、工作状态也会对学生职业态度、情感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由教师引导学生浏览互联网关键资讯,这个资讯主题要与本次课程有关,设置疑问和要解决的项目、案例、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将教材范例操作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教师观测学生操作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或关键的问题演示操作,将学生成果进行展示、评价。教师对基本原理、关键知识、技能要点作说明和总结,并回答学生疑问,再设置相关强化作业,巩固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环节在于教学案例的选择对于任务驱动是否有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中能否得到必要的帮助,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考核评价

以学生能够胜任所设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主要评价标准,依据各项任务完成的具体指标累计成绩,每次任务均是一次考核,在课程结束后得出总成绩。这个实训过程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其综合能力。学生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实用性”体现在案例操作的本地经济特色上,技能锻炼的行业规范化和学习态度的准职业化。“创造性”体现在不拘于策划、制作、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唯一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以及思路的开阔性。

此外,如果将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本身的特色优势与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即如何将广告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突出“财经”特色,借助学院在“财经”方面的影响力,输送在“财经”方面优秀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生,这是区别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突破点,也是提高本专业特色质量的途径之一。这需要对财经大类行业的广告需求做详实调研,汇通本院财经大类学科与广告方面的跨接性,逐步深化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陈砚,刘琼.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2).

实训教学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需要创新、高素质与技能型为特征的人才发展趋势,基于此,多年来,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的实训中心,经过几个阶段的建设,软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对其运行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有力推进了装备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实训教学;体系

一、产教融合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1.创建了以传统机械加工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特征的现代加工装备为重点,紧密对接行业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由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与数字化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功能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实训系统组成,总计有22个实训室(或区),实训中心使用面积约5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按课程建设需要,按班级规划配置,在先进性、规模与配置合理性及与区域装备制造业衔接度等方面同步领先行业发展,在国内外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共性与因材施教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训体系部分,实训知识面与难易度面对全体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文化基础与理解力差异。因此,在实施实训教学计划时,主要分四种预案进行实训教学:一是满足全体学生的基本实训教学内容,让每名学生都能达到实训要求;二是对理解与实践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达到基本的实训目标之后,增加提升模块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三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训题目,自主完成实训项目;四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分组使用低、中及高档设备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项目实训。共性与个性化的实训方案实施,将就了基础薄弱的学生、成就了基础好的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与职业技能竞争意识。

3.建设与提升了一个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训教学需要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通过从高校引进、企业公开招聘及再培训等途径,先后企业引进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5名实训指导教师,从企业聘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9人,实训中心目前专兼实训指导教师有19人,为实训教学、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构建与实施了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教学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产教融合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应用水平提高为目的,在提高及促进过程中以创收弥补消耗。产教融合主要是把企业真实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引入到校,以典型产品生产流程为主线,把学与做结合,运用到理论与实训教学之中,重在应用与技能的提高。根据长时间的产教融合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应用中得到了重视: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产教融合模式,要考虑到单件及批量类型产品的不同操作方式。单件产品的产教融合方式,多数是以面对集体教学、演示为主,适于课程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批量产品的产教融合方式,多数使全体在实训学生都能得到参与,适于独立、熟练型的实训教学项目。在产品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一味求融合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突出产品工艺与生产流程特点。产品教学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重复出现。产教融合也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技术、技能及指导上的交流融合,通过双方交流,达到技术技能层面的共识与互补。

5.以产教融合模式为载体,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产教融合的实践,除了提升学生的产品生产加工职业技能之外,还把一部分独立实训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学习,使学生把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应用在产品结构、工艺及生产流程等方面的创新。主要实途径与方法如下:

实训教学阶段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产品设计、加工及检验等项目。成立由教师指导下的课外专业技术小组,一是辅助教师完成产品试切、实训室设备维护保养及管理,二是围绕某一专项技术,培养学生创新与动手能力,培育专利技术。实训中心指定开放时间并配备指导教师,供学生职业技术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达到了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灌输为启发、变独立为团队、变验证为应用实践研究的目的。几年来,学生申请的专利近40项,获得国家、省及市级奖项近30项,参与教师研究课题近20项。

二、管理规范化的体系构建与实践

课程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及其他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有一个管理规范化体系来保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及保障实训中心正常、顺利运行。该体系以实训教学过程及实训中心运行所涉及到的人、财、物为研究对象,把职业素质要点分解到实训及工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自觉接受熏陶与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管理规范化体系的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保障实训中心教学有序、安全运行、服务规范的管理规定近60项,实训中心无一例人身安全意外事故发生、无一例设备重大安全意外故障发生。该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及目标:

1.设置组织架构与建立责任制。成立本学院的实训中心组织管理机构,量化责任分工与明确标准。实训中心各实训区室的专业建设工作归口各专业室;实训区室的使用管理由该实训区室的直接使用者、责任人和管理者负责;实训中心专业层面的宏观规划、设计及管理归口学院,对学校负责。

2.建设符合实训中心运行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保障实训中心日常运行、管理的系统规定,做到行动有规范、建设有效果。总体原则是结合我院专业特点,细化学校规定、补充空白。规章制度规范如下:主要包括: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写法规范说明;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规定的写法规范说明;实训、实习、实践、实验等词语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说明。实训中心二级文件体系组成,一级公共文件体系部分,主要包括:实训守则;实训室(或区)日常行为规范;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等。二级文件体系部分,针对实训中心的下设各实训室或区部分,主要包括: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各设备维护保养规定等。

3.建设师生共同管理的管理队伍。建设了三支管理阶段:专职实验管理员与兼任的专业教师相结合管理队伍;专任实训指导教师定区域管理队伍;勤工助学学生、课外专业技术小组辅助管理的队伍。兼职的专任教师负责与该实训室相关的专业建设及专业技术建设工作。技能熟练型实训区室采取专任实训指导教师定区域管理的办法。

4.硬件条件建设上,建设成有利于保障实训安全的设施布局。主要要素包括:实训室与实训室之间布局符合工业安全、消防要求;实训室内的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周边设施之间的布局满足实训教学、维修保养要求;实训室内的通道面积满足人员、小型货车通行要求;实训室内设置有工业垃圾、油液材料存放及饮水区域。

加强了实训文化可视化建设工作:技能作品、技术专题、技术技能、经典案例等以宣传彩页及实物等形式,上墙或上板,衬托职业技术技能氛围。

三、效果与特色

1.创建了紧密对接行业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根据紧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成立了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在设备先进性、设备规模与配置合理性及与区域装备制造业衔接度等方面同步领先行业发展,在国内外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了保证实训中心运行的师资与管理队伍,为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先后承担了辽宁省及大连市的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中国北车集团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单位的数控职业技能大赛、6个职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为大连GORB及大连INTEL工厂等多家企业提供产品技术应用服务。

2.教学与科研成果。通过多年来的建设、运行与实践,形成了关于提升与保障实训教学质量的规范化管理手册1册、产教融合案例集1册、产教融合模式协议及实训中心软硬件条件建设的过程文件若干。以产教融合模式为载体,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及加工项目、课外专业技术小组、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途径,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达到了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灌输为启发、变独立为团队、变验证为应用实践研究的目的。共性与因材施教成为教师指导实训教学的主导模式。在保证全体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同时,给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的模块预案,提高了不同基础的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与实施了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企业产品工艺等设计与理论教学、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实训教学过程及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师生互融,使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生毕业后就能从事企业生产活动。构建与产施了实训中心管理规范化的体系。完成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6项;完成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5项”;完成近10项校内科研课题项目;完成近20个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项目,入账额近50万元。

3.观念的转变。转变一,是把单一职业素质教育,在产教融合模式和管理规范化体系运行过程中培养与养成。转变二,是把对全体学生实施的共性问题教学,变为共性大众化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实训教学模式。转变三,是把对实训中心单一的人、财、物管理方式,变为围绕实训教学项目进行动态管理。

通过软、硬件条件建设,构建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适应了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利,郑晓鸿,高金岭.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均衡发展分析[J].职业教育论谈,2009,(15).

[2]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实训教学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院校教学实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本文主要分析、研究流程再造型、岗位实操型、范例驱动型、职业模拟型、问题抛锚型、网技术型等教学实训模式构建技术,以供高职学生教学实训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实训模式 构建技术

为了改变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有分无能”的状况,高职院校教学实训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所谓高职教学实训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其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种技能专项训练后,综合性地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校内外集中进行系统性实训的各类教学模式。本文就如何构建高职各类教学实训模式并发挥其作用提供相应对策。

一、流程再造型教学实训模式及构建

流程再造型教学实训模式是指在营造特定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条件下,选择典型、完整、规范的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由学生模拟或真实地处理业务技术问题,以完成整个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

1、流程再造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征。流程再造型实训模式具有针对性特征。在实训中,学生能较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按流程操作规范和职业标准把握整个生产(服务)流程,提升其处理流程中实际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流程再造型实训模式具有递进性特征。在实训中,学生一般应首先学会前一个环节的工作,后一个环节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继续训练。流程再造型实训模式具有完整性特征。本实训模式要求学生只有经历了生产流程的全部环节后,才能对本专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构成一个完整体。否则,实训考核难以进行,实训效果难以体现。

2、流程再造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提供科学的生产(服务)流程规范与职业标准。流程规范是学生实训的指导要领,学生领会了生产(服务)流程的具体要求,才能在实际操作中符合流程规范和标准。同时,还要强化学生训练使用各种分析检测仪器与设备的能力。

其二,训练学生独立处理关键性生产(服务)技术问题的实际技能。例如,强化学生的生产流程意识和生产工序概念;让学生在生产前作好各项工作准备;在生产中善于进行生产设备的调整、产品制备、生产过程的控制等,从而达到从事该专业生产操作与工艺技术的职业要求。

其三,引导学生把握整个流程及各个环节间的联系。这既可以在全局观念下府视和处理局部问题,又可以在处理局部问题时兼顾全局。提高学生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流程再造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方法。一是对于那些工艺要求简单、时间或周期较短的生产(服务)流程,在把握了生产工艺及流程要求的基础上,可采用学生单独实训的方法。如前文所述的饼干加工就可以采用此方法。

二是对于那些时间和周期较长,且生产工艺较复杂的生产(服务)流程,可采用小组分工和协作的实训方法。

二、岗位实操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

岗位实操型教学实训模式指在模拟特定的真实工作环境条件下,分岗位模拟或实际操作和处理该岗位的基本业务,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

1、岗位实操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点。岗位实操型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实操性。该模式直接针对某一产品、项目或任务,以及工艺操作方法和要求,指向明确,要求具体,规范清楚,岗位职责明晰,学生实训操作非常快捷而简便,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岗位实操型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二是目标性。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按照实训目标投入岗位的实际操作训练,以完成实训目标和任务。岗位实操型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三是综合性。该实训模式要求学生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综合性地运用于岗位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以取得实训效果。

2、岗位实操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职能,针对性地设计实训的标准、内容与形式。例如,在饭店管理专业的实训中,要让学生了解前厅、餐厅、酒吧、康乐、茶艺等各个岗位的职责与职能,以及服务技能和素质要求,迅速把握饭店管理各岗位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达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其二,营造“同因素”实训成果转化的条件。实训环境和条件与未来就业的岗位环境和条件越相似,其实训效果越好。如实训中的设备、任务与就业岗位工作相同;实训的专业和技能与岗位工作的专业和技能相同等。那么,在“同因素相似”中实训,其技能转化效果就会越好。

其三,注重岗位实训中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会计专业实训中运用这一模式时,必须明确各会计岗位的主要职责及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安排各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让学生分岗位处理会计业务和实务,从而提高其关键岗位核心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岗位实操型教学实训模式的建构技术。实操训练方法之一是分层递进训练法。所谓分层递进训练法是指依据系统技能自身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特点,从基础性单元技能的训练开始,依次递进,随之进入高一层次的训练,分阶段、分单元地完善岗位操作技能。

实操训练方法之二是超循环训练法。对于流水作业、操作技能较简单的工序,适于采用超循环训练法,这一实训方法的要领是让学生的岗位技能在熟悉岗位标准——实际操作训练——结果考核的循环中不断提高,即在对岗位操作技能进行动作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岗位操作标准,培养示范者或制成分解动作录像带,让学生模拟,然后在岗位上进行多次分别练习,以提高操作水平,并以操作考核来评价操作技能的提高是否达到了岗位标准,达到标准方可进入新的一轮循环。

实操训练方法之三是板块训练法。在上述两种极端状态的岗位之外,还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模式。例如,企业生产流水线的自动车工,它具有三个模块技能:一是车刀的选择、磨制和安装;二是进刀齿轮的调整;三是车床的日常保养。其技能构成既不是只有若干简单基本动作,也不具备十分明显的三个层次结构,而是由比较显著的特征形成了几个技能和知识板块,可以分别对各个技能或知识“板块”进行训练,然后加以组合训练,就能形成岗位技能。

三、范例驱动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

范例驱动型教学实训模式是指给受训学生提供一个典型的实际范例,驱动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这个范例,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从中找出最佳方案的实训方法。这一模式生动具体,受训学生参与性强。

1、范例驱动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点。范例驱动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可操作性。范例驱动型实训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即提供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总结、评点。其教学实训的操作性较强。范例驱动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二是认识论的特点。在实训中,从分析解剖范例入手,从分析中了解事物的规律,再进一步总结,归纳和升华,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范例驱动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三是灵活性。在实训的应用过程中,根据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特点、现有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等状况,从方法上灵活的调整,体现对专业特点的主动适应。

2、范例驱动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注重典型范例的选择。实训中选择适用范例一般应关注三个条件:一是范例的真实性。范例不可臆造,否则会缺乏实践意义。二是范例的结合性。范例应结合实际,解决现实问题。三是范例的启发性。从范例中总结出规律性,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启迪作用。

其二,进入角色分析范例。为了学生讨论交流的便利,可将范例打印成册下发给每位实训学生;教师提出拟解决的问题,引而不发;随后组织受训学生进入角色,分析范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讨论中倡导创新,鼓励交锋;最后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出一套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其三,进行范例的点评和升华。指导教师点评范例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任何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只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正确答案,如果指导教师只确定解决某问题的一种所谓正确答案,就会将结论约束在某一方案的窄巷里,禁锢了学生的开放式思维。二是指导教师在范例点评中要结合实训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或办法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方案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三是要求每位学生结合他人的方案去思考、联想和创新,以便产生出更多的新理念;四是启发实训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过程地去思考和解决某一问题。

3、范例驱动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方法。范例驱动实训模式的建构方法,一是选取包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十分精典的范例。二是结合范例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三是通过范例的讨论、研究,驱动人们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际的理解,把握其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出自己的方案(或设想)。四是指导教师归纳、总结、升华,提出与范例本质上一致的特征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范例驱动式实训的目的。

四、职业模拟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

1、职业模拟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点。职业模拟型实训模式具有仿真性特点。这种模拟的精髓,在于以仿真动作和行为作为训练的内容开发设想,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提高自身适应力和实际业务能力。职业模拟型实训模式具备有效性特点。一方面,职业模拟实训可以压缩学用转化时间和过程;另一方面,这种实训既给学生提供了仿真有效的训练环境,又不打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此外,还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企业运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实际知识和动手能力。职业模拟型实训模式具有可控性特点。这一模式体现出所模拟的工作过程可以控制,工作故障可以设置,以利于学生在处理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2、职业模拟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模似系统的选择应再现企业的真实性以及操作系统的可控性。学校可以建立校内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教师可根据实训进程安排学生看盘,模拟操作以及解决模拟系统中的各种故障。

其二,模拟系统的参数设计应合理,使学生能进行系统操作。如果模拟系统的参数设计过高,学生难以操作,无法取得预期实训效果;如果模拟系统的参数设计过低,学生不费力就容易取得效果。

其三,培养学生在模拟系统中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以房地产开发为例。将公司置于模拟现实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模拟房地产项目的整个开发运用周期:如宏观环境分析、市场调研、土地竞买、项目定位、投融资计划、设计、招标、施工建设以及市场销售等。整个开发流程都在系统模拟中完美地体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种知识与专业技能。

3、职业模拟型教学实训的建构技术。职业模拟实训的方法很多,有角色扮演、个案研究,篮中训练,公文处理、模拟操演、企业竞、管理游戏等等。如,角色扮演法,即为受训人构造一个特定情景,学生是情景中的一个个角色,然后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实际业务运作,以此驱动学生在特定情景的模拟中主动地投身于实训活动。

五、问题抛锚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

问题抛锚型教学实训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要建立在真实问题或事件的基础上,确定的这类真实问题或事件可形象的比喻为“抛锚”。二是一旦“问题”确定了,整个教学环节、要领、内容和方法则被确定了(就像轮船抛锚被固定了一样)。三是要营造特定具体事物、场景和过程。所以该实训模式也可称之为“情境性教学模式”、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1、问题抛锚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点。“问题抛锚”实训模式源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实训者要想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实训者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操作。在现实中把握“问题”(锚)的性质、规律性及事物内在联系。其主要特点一是它具有直感性特点;二是这一实训模式主旨在于强调受训人在实训中的内在因素,强调受训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受训人思维功能的发挥;三是这一实训模式极为强调人在实训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岗位能力。

2、问题抛锚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提出或确定实训要解决的“问题”。在特定实训情境下,选择与实训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作为实训的关键内容,选出的问题或事件就是锚,提出问题,就是抛锚,当然主要问题的选择,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善于思索和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在他人往往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问题。

其二,由学生自主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是具体教给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教师可提供信息,注重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三,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即通过学生实训小组成员对问题的分析、比较、解剖,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促进问题的明确化,这其中有不同观点的交锋和修正,促成学生自主解决“抛锚”问题。

3、问题抛锚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方法。其一,围绕“问题”,充分探讨。“问题抛锚”实训模式,类似于“头脑风暴法”,即用众多的脑力,像风暴一样去冲击某个“问题”,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据调查分析,成年人受他人观念的影响,新观念的出现率可提高65%。

其二,保留判断,以量求质。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在讨论中进行争议和比较,提出的办法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以量求质。讨论中,禁止批评他人,会议上可以多产生出70%的办法。

其三,注重实训学生的总结、内化、升华的思维功能。如“商务谈判”的课程实训,其中有些学生悟性较强,既能联系实际,又注重将所学的“商务谈判”的知识和技巧加以总结、内化并具体化为实际谈判经验和技巧,因此,在实训中,无论内容、时间、条件怎样变化,他们都能应对,发挥自如,谈判效果良好。

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交锋固然重要,而指导教师的协调,归纳、总结、提升也十分重要,从而提高实训效益。

六、网络技术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

据悉,在美国已有92%的大公司和50%的大学采用了网上培训。网络技术实训模式是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实训而提出的培训方法。该实训模式的基本特点明显。

1、网络技术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点。特点之一是内容多样性。教师可通过网上演示会、展示会、专家献艺、专业性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有用的、操作性强的网上实训内容。特点之二是实训手段生动性。教师可在网络上制作有个性、有针对性的实训专题和主页,生动地进行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实践技巧的实训,把实训工作推向崭新境界。特点之三是技能实用性。在网上可学习当代世界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流程,学习各种专业的操作技能并运用于实践,实训方式灵活,实用性强,且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只须传统面授方式的40%。

2、网络技术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加速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是网络技术实训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实训前,教师要充分利用因特网上充足的教学资源,使用学生充分体验到网络技术的实用性。BBS、电子邮件、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实训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其二,教师必须转换其角色。教师角色应由课堂权威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转换为实训的诊断者、咨询者、驱动者以资源专家。要变“教”为“导”,引导学生投入网络技术的教学设计,在教学重点、难点及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3、网络技术型教学实训模式的建构技术。其一,同步训练法。教师与学生同时上网,教师在网上指导学生。其具体方法如下:一是网络实时聊天;二是视觉支持的音频会议;三是共享的白板和应用软件;四是网络视频会议。

其二,非同步实训法。指导教师将实训要求告诉学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来安排实训。非同步实训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通过电子邮件指导实训学生,这种方法适合于个别指导;二是BBS异步讨论。指导教师通过在讨论区布置讨论议题引导实训学生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EB/OL].http://www.pep.com.cn/xxkx/xxkxjs/xkxsyj/jxlw/200703/t20070328_380401.htm,2008-06-25.

[2] 黄蕾:综合实训迁移模式类祈[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2).

[3] 刘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丁 莹)

实训教学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是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授课模式陈旧单一, 普遍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 且教师的授课水平较差, 以致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是学校缺乏工作的实践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备创新性与程序性特点, 目前很多学生进入企业后没有顶岗实习, 而是从事零散的辅助性工作, 而这也主要因为多数院校缺乏实践工作环境, 使得教学仅停留于课堂阶段。最后, 实践教学与市场存在脱节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连续性, 没有紧密联系市场情况, 无法在完整体系下完成实践教学, 也无法及时纠正教学偏差问题, 学生的作品只注重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实践方面。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工场建设目标及功能

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建设目标分析工作, 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与专业仿真实训工场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 实现了实训体系的创新与改革, 且满足了设计服务、学科研究、师资培训以及专业教学等方面的要求, 符合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型人才队伍的需求。同时, 实训工程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还可以承接校外项目, 从而可以在教学课程中引入实际项目, 实现了项目性教学, 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 也确保学生体验了真实的工作环境, 提升了他们的实际岗位应对能力。另一方面, 应明确实训工场的建设功能,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办学, 突出工学结合优势, 不断完善并修改人才的培养方案。且在实施期间, 学生还应充分意识到此课程方案设计具备易学会、长技能以及能就业等优势。

三、高职院校满足工作导向的基础上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仿真实训工场的措施

1、根据行业标准, 构建学科体系

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根据当地的环境行业需求, 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且制定合理的职业资格标准。同时, 还应按照岗位、能力以及流程等环节的不同确定课程模块, 在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 以职业活动为基本导向, 设计项目载体, 并按照操作流程, 构建基于实际工作的课程内容。

2、以工作为导向, 打造实训空间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工作为导向的设计目标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地进行学习训练, 对此, 高职教师应建立仿真的工作环境, 成立培训基地, 从而满足教学需求。在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仿真实训工场时, 高职学校应根据企业的实际设计需求, 建立动态工艺制作中心、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以及仿真工作室, 为艺术仿真实训工场提供合理的布局结构。

3、遵循学做合一原则, 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仿真实训工场应以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 设计仿真实训工场, 且授课期间应突出项目特点, 实现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将课程学习地点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从而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水平, 提高设计能力, 使其在学习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掌握全部的工作流程。一方面, 高职学校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坚持实行项目教学方法, 在单体及专项项目中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同时, 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比赛活动, 开展企业项目设计比赛、课堂展出比赛等活动, 也可以要求学生参加国内高职环境艺术设计项目, 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设计创新能力。期间教师还应多引进实际工作案例, 使学生真正进入工作环境。另一方面, 学校还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评定每位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 比如理论考核、考评职业资格以及考核实际操作能力等, 除此之外, 也可将以往比赛成绩列入考核范围,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4、基于产学结合, 创建双师队伍

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 对此, 学校应通过校外引进、企业锻炼、承接设计项目、提出科研课题等方式构建结构合理且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 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骨干。同时, 还在遵循校企互补原则的基础上, 打造教师与设计师共存的教学团队。

四、结束语

校内仿真实训工场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场所, 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工场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举措, 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出专业特色的有效措施。通过建立贴近工作职位的校内环境艺术设计仿真实训工场, 高等院校可以有效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当前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确保学生在实际操作期间熟悉工作流程,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为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其做好充分的思想与心理准备。

摘要:校内仿真实训场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培养其更为专业的职业素养。由此, 高职院校应采用工学结合措施, 建设出校内的仿真实训工场, 从而创办具备鲜明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工场

参考文献

[1] 张榕泉, 吴海燕, 夏建红, 江星, 张超.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2 (10) .

[2] 张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优先出版) [J].艺术科技, 2014 (01) .

[3] 王克祥.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工场的建设[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6) .

实训教学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作为中职美术色彩构成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色彩教学在学生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断强化情感色彩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深化学生对色彩的情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的运用方法。现阶段,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中职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的教学改革获得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其中多媒体作为一种高效性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其应用优势十分显著,对于中职院校及相关专业教师而言,只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职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的教学改革过程当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改效果,从而推动中职美术色彩构成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多媒体下中职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与研究,阐述了具体的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学生    美术色彩构成    情感色彩    教学改革

引言:

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当中,美术与人们实际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美术专业的学生作为艺术创造者,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在中职美术专业体系当中,美术色彩构成课程处于基础性地位,而情感色彩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鉴于此,相关专业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情感色彩教学对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将情感色彩教学的有效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众多教学方法当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效果最佳,因此针对多媒体下中职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一、情感色彩的概述

从整个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来说,美术色彩构成课程主要针对颜色这一美术创造要素进行了专业指导,而情感色彩作为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则又从色彩的情感表现进行了着重介绍。对于中职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首先就要掌握颜色的运用与搭配方法,而在此之前,就必须要理解色彩所蕴含的情感语言,这样才能借助合适的色彩表达心理感受,从而增强美术作品的情感张力。

实际上,颜色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东西,不同的颜色带给我们的心理暗示和情感体验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蓝色是理性之色,从心理层面上会传递出安宁、宁静的信息;绿色是生命之色,从情感范畴上会体现出恬静与镇定之感,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红色是能量之色,从精神领域中会带给人们激励与鼓舞,能让人们在萎靡不振之际产生兴奋的感觉,从而充满激情。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颜色与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颜色能够将各种情感通过美术创作体现出来,而人们的情感体验又赋予了美术色彩不一样的语言,同时也为美术作品增添了活力与生命力。

在中职情感色彩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对颜色的构成进行深入研究以外,还需要对不同颜色的情感影响进行钻研,全面掌握色彩的语言特性,了解色彩的心理暗示,以便在美术创作中选择合适的颜色,从而将自身的情感表达出来。[1]可以这么说,只有不断提高情感色彩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从而增强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中职美术色彩构成课程中情感色彩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色彩缺乏全面的认识

色彩作为美术创作的关键要素,其运用效果直接影响着美术作品的呈现质量。但是,从目前中职美术专业教学的整体现状来看,教学活动以素描和写实为主,主要强调了线条的重要性,忽略了色彩教学的重要地位,导致许多学生对于色彩的构成与搭配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影响了学生色彩运用能力的提升。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色彩的情感影响更是难以掌握,久而久之,便会降低学生色彩表现力。此外,在缺乏对色彩语言正确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掌握色彩与心理的内在联系,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不仅缺少生命力,而且还难以引发人们的感情共鸣,最终将会使美术作品丧失艺术价值。

(二)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不高

首先,从教学主体要求的落实情况来看,目前中职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教学中仍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其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许多专业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色彩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情感教育的渗透,导致情感色彩的理论依据不足,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

最后,从教学形势来看,“填鸭式”教學模式仍在实际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单向式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创造的机会,导致学生对情感色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运用到实际创作当中,最终降低了情感色彩教学的实效性。

此外,色彩教学对于学生的直观体验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必须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际教学当中,争取在强化学生直观体验的同时,也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未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势,在教学方法技术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掌握色彩的情感语言,最终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中职美术色彩构成课程中情感色彩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

(一)突出情感色彩重要地位,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

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情感色彩的运用方法,首先就要强化学生对色彩的理论认知,只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色彩的情感语言,才能让他们在美术创作中选择合适的色彩进行情感表达,从而强化美术作品的情感张力。因此,广大专业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色彩的重要地位,结合专业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针对色彩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为情感色彩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一方面,专业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明确色彩构成教学的根本目标,既要指导学生掌握色彩构成与搭配的理论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与情感的内在关系,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理解色彩的内涵,从而主动投入到色彩知识的学习活动当中。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其演示功能强化学生的直观体验,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增强色彩的情感价值。与此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情感色彩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想落实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得到尊重与体现,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4]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构建充满生机的课堂,争取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教学主体要求落到实处。比如,在讲解色彩的情感语言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所蕴含的差异性的情感语言,如红色代表火一样的热情,白色代表雪花般的纯洁,蓝色代表大海一样的神秘等等,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学习与感知,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还能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这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分组,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加强对情感教育的重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情感色彩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除了要加强对色彩教学的重视以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情感语言,进一步利用色彩进行情感表达。因此,广大教师应加强情感教育在色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通过不同的色彩渗透多样性的情感,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视觉色彩感受到情感内涵,从而强化学生的美术素养。比如,在讲解色彩的规律时,教师可以从其情感语言入手,让学生了解每一种颜色的语言特性,譬如绿色代表生命,因此可以激发人们的感恩之情;黄色代表温暖,因此可以引发人们舒适的情绪;粉色代表浪漫,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然后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上述色彩置于特定的情境当中,以此深化学生对色彩情感语言的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拓展情感色彩教学思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除此之外,广大教师还需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不断拓展情感色彩教学思路,借助多样性的教学资源完善色彩理论体系,争取在扩大教学范围的同时,也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获得巨大的教学效益。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整合多样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傳统民族服饰、水墨画、传统工艺品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体会色彩的民族情感,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而且还能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对获得巨大的教学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颜色是美术创作的主要元素之一,而颜色运用的是否恰当则是衡量美术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强化美术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色彩构成课程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该课程主要针对色彩的构成与搭配进行讲解,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而其中的情感色彩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色彩的表现力,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颜色表现多样性的情感,从而增强美术作品的情感张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专业教师必须要正视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 不断优化情感色彩教学体系,争取在提高美术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与运用水平,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李嘉    甘肃省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  考  文  献

[1]梁成旺.探究中职学生美术色彩构成中情感色彩的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2019,4(07):143-144.

[2]张伟.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7,12(10):78-79.

[3]史丽媛.中职学生美术色彩构成情感色彩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文学旬刊,2018,5(14):120-122.

[4]林浩.中职美术色彩构成情感色彩这一环节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7,5(22):88-89.

实训教学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建筑类工程设计人才的艺术创新才能培养研究,编号:12JDGC016,2012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摘要:联合国第57届大会已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以艺术设计基础课构成为切入点,探讨可持续教育融入的可行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构成教学内容与方法整合与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教育;构成课;整体观念;生命周期法;互动教学

2011年10月27日举办的“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研讨会”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中的重要内容,持续三天的会议中特邀演讲嘉宾及论文作者围绕如下分论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可持续设计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与对策;文化与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商业与可持续设计;可持续人居环境设计。大会涵盖了可持续设计的各个方面,可持续作为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尚不明确具体方向的问题需要学术界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通过各种思想的交锋才能不停地摸索推进,本次大会给学术界和业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作为教育第一线的一名高校教师,职业的敏感性让笔者对国内外可持续设计教育现状的探讨比较感兴趣,并由此引发了可持续教育如何与现有课程整合并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1可持续教育的全球化背景

自2002年12月,联合国第57届大会通过了第254号决议,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这一决议表明了世界各国已经对如何解决可持续问题达成了共识,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自身,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理性目标,而是一个基于合作的道德基础和行为规范的、人类良好的愿望和信念[2]。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规则导向而不是目的导向的,是基于合作模式而不是竞争模式,将人类好的道德模式与文化方式内化为全人类共有的习惯似乎才是真正解决可持续问题的关键。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对人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设计教育一直在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样的口号,但是在方向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改进教学质量的各种努力和措施似乎都只是南辕北辙,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工业文明技术体系为依据进行构建的,强调的更多地是“人”以外的因素,专业之间的壁垒很明确,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此次大会上许多学者专家也介绍了可持续教育在国外发展现状,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可持续教育发展的较快,“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毕业生品质规定,工程教育计划只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可持续设计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认证达标。”[3]而一些学校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比如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就将可持续设计课程列为本科二年级的必修课以及研究生的选修课[4],虽然说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并不是靠一两门课的设置就能完成的,但是一门单列出来课程,足以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

2可持续设计教育在低年级引入的必要性

可持续设计教育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可持续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设计思潮或风格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可持续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对自己和自然关系的再一次批判性思考,因为经过了数百年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发展后,自然资源行将耗尽,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在地球上是否能永续生存成为了一个疑问。因此,可持续设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观,但它决不是一种风格、流派或者技术上的创新,而是一种设计思想和伦理上的革命。[5]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要让设计者意识到可持续设计并不仅仅是某一种方法或观念,培养设计者能够将各种看似矛盾的方法或观念统和在一种思想系统下的能力,只要这些方法和观念是不会对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如果将可持续设计再次归为某种风格或者方法,那无疑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做法,不管设计作品最后以何种风格或流派作为外在形式呈现,它的“诞生——使用——废弃——再生成”过程都不应该对环境造成伤害。因此,可持续设计教育更多地作为一种对设计者的道德或者伦理教育,它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和所有的思想教育类似,教育成果的体现是长期而多维的,因此可持续教育在现有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引入应该是越早越好,尽早地将可持续观念值入学生的心中,才有可能在后续的设计实践课程中不断的强化学生们的可持续设计思想,培养出真正具有环境观念的设计师。

因此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在低年级引入十分的必要,但是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单列出来或者与现有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国外的一些可持续设计教育实践验证了可持续设计教育如果和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美国一些设计院校曾对可持续设计如何与设计实践课结合做过研究,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问卷调查表明课程有47%的学生觉得可持续设计教育对室内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3%的学生觉得重要,没有觉得不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有45%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激发了他们环境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31%的学生认为很重要,没有学生觉得不重要(图1)。[6]

(来源: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 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Volume 29,Issue 2, June 2010,Pages:184199.)

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要素关系上:即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等。在复杂范式看来,高校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7]。因此,在已有课程体系中添加新的课程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置入现有体系后与前后衔接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可持续设计课程单列之前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教学试验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可持续设计如果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应该设置为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但与现有课程体系如何结合,在第几学年插入,前后课程衔接关系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实践。因此,笔者思考的是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是否可以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选择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尝试性地将可持续设计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的方式有如下的优点:(1)设计实践保证可持续设计理念教育不会落入空中楼阁式的虚无境地;(2)改良式的教学探索能够兼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关系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循序渐进的方式更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完善;(3)与现有课程融合,可以以最小的教学成本论证可持续设计与哪些课程前后衔接最为合理,最终能够为可持续设计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提供科学依据与可行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构成课中进行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教育是较好的一个选择,目前中国大部分设计院校的基础课大部分可分为以下三类:美术基础课、设计基础课、理论基础课。按照“带有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课程”的标准进行筛选,在设计基础课中选择是最合适的,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尝试将设计基础课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进行综合,一些院校将三门课合并为一门构成课,这样的改变合理之处在于三部分内容由一位老师或一个团队负责授课,保证了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各专业壁垒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构成课的整合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过渡与衔接作用。

3可持续设计教育融入构成课的方式与教学设计

可持续教育与构成课的整合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在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估方式上也有所体现。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可持续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思想;从形而中的角度来说,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应该注意平构、色构、立构之间的整体性,作业主题之间的相续性;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作业完成所需工具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环保健康。

3.1互动式授课模式与可持续观念的导入

构成课的教学内容一般由理论讲授和设计实践组成,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理论讲授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模式,实践课程的方案审定以教师的个人评判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不能很好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设计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得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互相之间的信息反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推进设计的深入。

课程作业选题与理论讲授是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在理论讲授时要将可持续观念导入授课内容中,另一方面,构成课的作业并不像设计专业课程一样功能性明确,作业更多强调一种观念的表达和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做更多地尝试,比如立体构成的材料选择可以限定为废弃物;在讲解构成原理的时候将构成规律的获得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或者将综合作业的主题限定为与可持续设计相关的内容,不过所有这一切教学目的要得以实现,首先需要知识传授者建立起对可持续设计的认识。

3.2课程内容的相续性与整体观念的培养

惯常的授课方式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分成三个独立的教学部分,每个部分由不同的教师独立授课,各部分的授课内容常有交叉与重复,比如构成的基本定义、形式美法则等内容会反复讲授;而各部分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学生很难建立整体观念,无法将各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构成的本意是指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将繁杂的造型关系分解还原成造型要素(点、线、面等抽象形态),但是最终目标依然是对各元素的组织和再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者之间的划分并不是太科学,三者可以作为整个课程中的单项练习用来加强对构成元素的理解,但要完成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创造思维的开发,还是要通过对各元素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单元得到检验与实现。

建立整体观是正确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前提,而观念的确立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因此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强调整体思维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构成课的内容调整和整合为一个主题的不同形态表现提供了基础,笔者曾经进行过相关的教学实验,在平面构成阶段即确定设计的主题,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均在平面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形成系列作品。

3.3作业评估的科学性与生命周期法的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评估的“黑箱操作法”和“权威评判”不能够有效的起到教学双方的信息互动与交换,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的泛滥使正确信息的传达成为问题,因为验证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当下的知识传授,即使是面授,也必须营造传授方与接受方在环境体验中的互动状态,互动的频率越高,信息的可达性越强,因此作业的评估在实现可持续设计教育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此外,可持续理念也使得审美标准产生了变化,对作品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对其内涵的判定,即从创作理念、材料选定、创作手段和作品消逝的全过程来评判它的审美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所谓的“生命周期法”评定原则。因此,对学生创作全过程的交流与了解,教师一方面能够保证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利用指导过程帮助学生确立可持续观念比直接的理论灌输更行之有效。

4结语

可持续设计是研究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永久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总结、设计实践的强化,来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饯行可持续设计原则。可持续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多向度性常常让人感觉只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概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构成课为切入点,为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实际经验。当然,可持续设计教育的真正实现还是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调整上作进一步的实验,笔者认为可持续设计课程的单列是一种趋势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可持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如何创新将是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曙旸.“可持续设计教育的中国战略‘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

[2]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商务印书馆,2004(6):46.

[3] Llewellyn Mann, Joachim Walther, David Radcliffe.Sustainable Design Practitioners:Why they must be at the Centre of Discussions on Sustainable Design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SEE/AaeE 4th Glob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

[4] 任康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可持续设计教学启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5.

[5] 周浩明.可持续设计是一种风格或流派吗[J].美术观察,2010(11):28.

[6] Meltem.Gürel, 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010(6):184199.

[7] 杜惠平,王桂林.“复杂范式”视野下的高校课程体系优化[J].福州:教育评论,2008(4):59.

[8] 周浩明,拜卡·高勒文玛,刘新.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华亦雄(1979—),江苏无锡人,艺术学博士生,苏州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艺术设计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文剑钢(1958—),建筑学硕士,苏州科技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上一篇:法官释明范围架构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工作室制教学艺术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