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范文

2024-06-16

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一、勤于积累, 善于仿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没有丰富生活的积累和写作知识的积累, 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所以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抓住时机恰当地让学生进行仿写, 这是积累写作知识的最好途径。

1、好句的仿写。

文章是由很多个句子组成的, 写好句子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别忘了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并加以仿写。如:《山峡之秋》有一句表现山峡热烈的句子“中午, 群峰披上金甲, 阳光……”学生就仿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早上, 牛奶似的浓雾把小河盖得严严实实的, 到上午十点, 大雾散开了, 太阳冲出云层, 洒在小河上, 小河开始变得热烈了, 那一群群小鸭在河里开心地玩耍, 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颗颗金黄的珍珠在河面上跳跃。

2、精彩片断的仿写。

文章是一段一段连接起来的, 写好每一段也是写好整篇文章的基础。所以要加强片段仿写。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比较贴近生活, 语言也非常优美有趣, 学生也很喜欢。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精彩片断, 让学生反复品读后进行仿写, 不只是读了, 讲了就完了, 而要让学生仿写, 这样既让学生领会了内容, 又让他们积累了语言。如《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很有特点, 学生就仿写了这样一段:花白的后脑勺上盘着一个富士山似的发髻, 腊黄的脸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沟壑, 老树皮似的大手不停地编织着箩筐, 打满补丁的上衣口袋里装着半袋烟叶和一根伴随她几十年的铜烟管。奶奶的形象写得多有特色呀!

3、仿写文章的开头。

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语言了, 就要在文章的布局上下功夫。《蜘蛛脱险》一课, 用了铺垫性的开头, 暗示了蜘蛛后面的遇险, 学生仿写了这样的开头:中午,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连一丝风也没有, 小草也被烤得躺在了地上, 池塘边大树上的知了都不叫了, 池塘四周静悄悄的, 全身被汗水浸透的小明正向池塘跑去。

4、仿写文章的结尾。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自然之道》用了总结性结尾, 点名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写《小草》一文时, 结尾就是这样写的:真是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呀!

5、仿写文章中的过渡段或过渡句。

《埃及金字塔》的第五自然段是过渡段, 它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自然。学生在写勤劳善良的父亲时就用了这样一句:“我的父亲不仅勤劳, 还很善良呢!”

6、仿写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很多, 教材出现得最多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校园》时就用这样的结构。其中一个学生开头这样写道:我的学校坐落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上脚下, 那儿美极了。接下来她分别介绍了校园的树美, 花坛美, 学校的人更美。最后再总结学校美, 条理非常清楚。

7、仿写文章的修辞手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方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以及举例子, 列举数字, 做比较等, 如果在文章中适当用一些修辞手法, 会让文章更生动。我在教学中也经常让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一个个金橘像一颗颗珍珠似的, 他们有的三个一束, 有的五个成群, 还有的独自一人在荡秋千, 也有的躲在叶子下纳凉, 一棵树上结了上千个果子, 压得树枝直不起腰来。”

8、仿写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的顺序有按时间的顺序, 有方位顺序, 有游览顺序, 有事情的发展顺序, 还有插序、倒序等, 教师要让学生试着在写作中用上这样的顺序。

二、续写与改写

对所读文章进行续写与改写都是在对课文非常熟悉并理解的基础之下进行的, 让学生进行续写与改写, 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思维。《阳光很活泼》, 我班的封钒是这样续写的:老师接过画,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她慢悠悠地打开那副画, 这时她才恍然大悟, 此时老师的脸红红的, 还滚烫滚烫的, 她走在小明身边, 把腰弯得很低, 说:“小明, 原谅老师, 阳光是可以活泼的。”旁边的孩子听了, 说:“老师, 你昨天不是说他的句子是错的, 阳光没生命吗?”老师沉思片刻说:“孩子, 咱们明天早上四点在海边看日出吧……”

三、以想促写

想像与写作相结合。如学习《母鸡》一课时,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具体演示, 观察了母鸡的外形、生活习性, 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这样, 在作文课上,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自己观察到的大白鹅、大公鸡、小鸭子、小青蛙等, 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和观察, 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 多层次、多角度地开拓思维、强化情感, 同时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 学生在读中悟, 在读中学, 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积累起来, 再进行系统化地整理, 这样写作时就能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而阅读是吸收, 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是输出, 是阅读的运用。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 将写作教学融入在阅读教学中,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语文的阅读教学定位相当零乱,学生不但要从文章中读出文学,还要读懂人生;不但要会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还要从文章中学会写作。而现实告诉我们,学生读书的被动性很大.学生早已习惯老师的“喂”与“灌”。如何教会学生科学地读书、有效地读书已成为语文教学亟需攻克的一道难题。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且也特别强化学生能力的提升,我认识相当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做批注的良好习惯。批注式阅读是指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因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批注,就是让他们拿到了阅读的金钥匙。请

的“卧龙”,又怎会有“三顾”?看来“伯乐”和“千里马”,一个也不能少。不要埋怨生不逢时,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千里之能。

7、孔子云:“何陋之有?”

点评: 有此雅室玄音,陋在何处呢?

不是不陋,而是主人不以为陋,或意不在陋。有此一问,读者能不深思之,深味之?

总评:有什么样的追求,便会造就什么样的人生,你追求高楼大厦的宏伟,就不会留恋山野荒村陋室的安逸,你追求鱼翅、燕窝的肥美,怎么还会钟情粗茶淡饭的清香。

反思:

耐下性子读来

——“批注式”阅读不妨一试

前言:

浮躁的人难读书,也读不了书。现今的语文课堂,要么将文章肆意肢解开来,“剁”碎了讲,要么放散牛似的不管不问,随学生自由游弋,这些都无益于促进学生有效的读,深入的读,更不利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能力的提升,让“批注式”阅读粉墨登场,看会怎样?阅读示例:

1、陋室铭 “铭”乃警戒或叙功德的文字,点评:为陋室而铭,可知此陋室定有不陋之处。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点评:安徽凤阳,不独花鼓,更出了个朱元璋;花果山,山不过百米,有孙悟空而扬名于世;一个诸葛亮,一南阳,一襄阳,古代就有纷争,今人更是抢个不亦乐乎。全在借其名,来招揽天下游客,以谋其利。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点评:一个人不在乎有突出的外貌,华美的居室,有“德”便会名声在外。作者重“德”,有“德”乃馨,此为缺德者戒。

阜阳奶粉事件,足以警示,有人求的不是德,而是利,为利而损德,看来还是米卢说的对“态度决定一切”。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点评:一“上”一“入”,灵动活泛,不由人不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雅致、闲适、清静!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点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秦会的朋友不可能是岳飞,韩世忠,慕马一案端出三百多,并不奇怪。琴棋书画是古人高雅的追求,现在怕不时髦了,现在人要的是钱,钱能通神吗?不过有些人穷的只剩钱了。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点评:“三顾茅庐”,没有“三顾”的诚心相邀,怎会有扬名天下的“蜀相”,而没有自比“管、乐”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阅读方法,毛泽东手不释卷,二十四史留下墨迹点点;脂胭斋

主更是以批注扬名,精点妙评我国四大才子书,让人赞叹不一;李宗吾和毛宗岗父子皆曾留下千古妙评。

情不为之荡,心不为之动,何来批注?

批注是我要说些什么,亦可见我能说些什么,不会有赶鸭子上架的辛苦,不会有搜肠剐肚的无奈,只是心有灵犀的默然相通。

批注是风吹荷花的涟漪,起于青萍的微澜,专注的程度愈深,批注的质量愈高。批注是瞬间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是心灵的感悟,不必看人眼色行事。批注可以张扬个性,驰骋思维,让思想远航,是心赏,用心赏的过程。批注是共欣赏的合作,是相与析的探索,屏足而谈,举案共话。批注是心灵的释放,是自由的张扬。批注是瞬间的感受,是飞逝的灵悟;

批注是对话: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批注是扩展,是神飞天外,目游八极;批注是思维的体操,激扬的情感;

批注唤起岁月的储备,唤醒沉睡的心灵。

批注有境界,可以物我两忘,如古人言“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读中思,思中悟,悟中再读,诸多人生的感慨,体验,全化作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文字全是思想的结晶。

批注:旁批也,可;间批也,可;总批也,可。批注可无所不在,天头地脚。批注其乐也融融,妙在日积月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受不停批于百家之编”,读读,思思,评评,“不动笔墨不批注”,一生受益。通用-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杀手锏:批注解读看整体作者文集:阳光在线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杀手锏:批注解读看整体好多人有这样的感受:“现代文小阅读”碰运气的时候多,得分率不高。也难怪大家纳闷,平时也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呀,也是有意识地整体阅读与理解呀,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呀,可是,等到考试时,要选出“最正确”的一项,似乎这项也对,那项也还说得过去;而要选出“不正确”的呢,或者觉得各项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或者觉得各项都没什么问题。总之,很难选出一个答题项。

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

文中的原理、事理。怎么走出迷魂阵呢?建议在原文上作批注:整体阅读作批注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行,要养成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习惯。

1、阅读自科文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

2、阅读社科文

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

3、阅读文学作品

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等。

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在阅读材料的周边适时做出简易的批注;起码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做到心中的数。 因“题”制宜作批注

高考阅读毕竟不同于平时的一般性阅读理解,上述“整体阅读”还要通过做题来实现与体现。学生们习惯把每小题的每一个选项肢(ABCD)所涉及的内容,分别就近批注在原文上,位置或左或右,线条或实或虚。这样批注是有些笨拙,但笨到极处是聪明。批注是为了比照,这样批注出来了,就能更直接、更便捷地把选项肢与原文进行比照:紧扣语境,微观勾勒,识别混淆,迅速捕获并整合信息,排查并单挑信息点,甚至切近复位验证。只有比出了异同,才能选出正确的选项。要是熟练了,也可只批注部分关键词;做得深入一点,还可以批注部分关键词。

三读时,主要解决再读过程中圈点的内容和作批注、写感悟。有的语句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妙,是因为表达的意思深刻、精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警策。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结尾一段话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如果读完之后不指导学生去深思、品味,那么这篇小说还有何价值呢?这时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有的写道:“路在脚下延伸”;有的写道:“有希望和奋斗,生活就是充实的、丰满的”。此次阅读主要让学生读透文章,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创见,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是极好的。阅读时多采用品读的形式。

圈点、批注不是在文章中任意涂写,而是要求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同时要简单、明了,表示的意义也要固定。尤其给文章作批注时要在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比较分析、揣摩体味后才能进行。朋友们,当您按以上要求阅读完一篇文章时会发现:您的圈点、批注也是一篇绝妙的作品。

谷定珍(温州特级教授,名师):批注法学习心得精选

温州市第22中学沈飞老师,运用了批注法教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她很认真地将学生的批注输入电脑,从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类为五个方面。现转载如下:

一、善于发现修辞,深刻体会修辞效果。

1、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点评:此句运用比喻,把众人的积怨之大比作怒涛排壑一般,足以体现此役之后人们的积怨,而又为后来人们对于这些死者的淡忘形成对比,更体现作者对死者的悲痛。(项婷婷) 用了比喻的修辞,长期积累的怨恨愤怒就像汹涌的波涛一样,无法遏止。体现了气势之大,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国民们长期被压制后爆发的情景。(张倩倩)

2、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点评:此处有两句对偶句,读来甚感抑扬顿挫。“碧血横飞,豪气四塞”两短句给人一股血光四溅,悲惨异常之感,而后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写出战役之悲惨。(范诗依)

点评: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靰之象,视清季有加,用了对比的手法,强烈突出了壮士伟大的牺牲换不来民主中国的悲痛。(徐彦彦)

二、敏锐发现重要字词,道出文句真谛。

1、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点评:“屡”,多次,抗战者的顽强,为全文奠定了基调。为什么多次失败呢?因为平民

阅读的有效方法——圈点批注法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

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传授和思路的点拨。我们在教学实践和读书实践中发现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

圈点,指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检查、摘录。宋朝著名学者朱熹读书时就十分喜欢在书上作各种记号,初读、再读、三读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他认为这样能“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

初读时,圈点的重点应是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自然段的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此次圈点主要是读通文章,粗知作者思路,初识文章的框架、即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对以后的深入阅读起确定方向的作用。阅读时多采用速读的方式。

再读时,批注的重点应是解决初读时圈点的问题。圈点的重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要的、精彩的、有欣赏价值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结构段的序号,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据类型等。此次圈点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训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读懂文章,养成边读书边动脑的良好习惯,从而终身获益。阅读时多采用精读的方式。

实力之弱,哎,惨!使读者心情低落,为下文铺垫。(张鎏敏)【哎,惨!读者,作者,百年同悲。谷园】

点评:“搏”字表现了革命党人与民贼斗争,英勇无畏的精神,作者给予革命党人极高的赞扬。“屡”和“惨”写出了民贼的凶恶,表达了作者对民贼的痛恨。(徐妍)

2、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点评:这句话说虽然司马迁擅长为游侠作传,但也不能替五百人写传记,这个“亦”字加重了语气,不能替他们写,因为牺牲的人多,没名的,没有详细说明的,没有事迹的,他们大无畏的牺牲令人敬佩,同时使我们感到惋惜,不能记载他们的英雄事迹,也侧面写出了战役之残酷,冷漠!(刘婵嫦)【从一个“亦”字,读出许多感叹,好。谷园】

3、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点评:“负”字表达出孙中山当时内心的沉重,他寄希望于现在的国人,希望他们不能辜负前辈烈士为创民国所流之血,一定要把三民主义真正发扬。(项剑津)【从一个“负”字,读出几多沉重,好。谷园】

4、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点评:羞,即羞愧。烈士们怀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放弃着美好的家庭生活,而投入战斗。但现今的人们却不懂得珍惜,令人惋惜不已,引起人们反省。(项诗萦)【结合今天,尤为可贵。谷园】

三、紧扣文章中心,能精准表达作者思想。

1、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点评:此处写烈士们壮烈牺牲,埋下革命的种子,却在最终葬于荒草间,可见其悲凉与作者对他们的痛惜。(陈炯克)

2、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点评:“碧血横飞”四字将战斗之激烈场景重现,而“浩气四塞”,则让读者感受到了黄花岗烈士心中长存的浩然正气。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奋斗的气概,正如林觉民烈士说的“亦乐牺牲吾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不论是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都是凭借一个个像这样的人,为之奋斗而来的。(童益彰)

3、滋可痛矣。

点评:本身此役中烈士们的牺牲对于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情况就是势单力薄,令作者十

分痛心。而现在甚至不能将烈士们的姓名、事迹考查清楚,供世人追悼,学习,心中更感愧疚。这里用了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是作者积蓄了多年的情感的一次爆发。(邹健翎)

4、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

点评:“牺牲精神”“重大责任”“真正中华民国”三个词则能说明要是想实现真正中华民国,则必须有牺牲精神和敢于承担重大责任的坚决,则突出了其困难。“开国血史”则更能体现全文情感总领。要想革命成功,就必须付出心血!表达了其中的不易和作者对烈士的敬佩之情。(张豪)

点评: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慷慨的陈词,表明作者伟大的志向和革命的决心,对未来中国的无限希冀,客观地权衡了利害,使读者明白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成豪)

四、文句表达优美,有文采。

1、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点评:细读此句,似看到漫天血光,烈士鲜血逆流成河之搏斗场景,草木之花在熊熊烈火中燃烧,火光之中倒映出烈士们已模糊不清的脸庞,是何等的悲壮!(董紫韵)

2、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

点评:那些本记着的都淡忘了,那些纯正的感情都被光阴冲淡了,那些革命战役中的伤疤都愈合了,又该去何处寻觅当年的豪情?惋悲。(余洁)

五、用心阅读文字,有思想上的撞击。

1、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点评: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烈士有着他们最伟大的理想,给予他们最好的回报,莫过于继承他们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下去,那些连名字都记不住的人,若连他们的理想也没有继承下去,恐怕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吴豪洛)

2、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点评:此处介绍了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人却连姓名也不被人所了解,这样层层递进的情感让读者心中愈发感到悲痛和叹惋。(黄雪聪)

3、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点评:场景十分壮阔,当真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程度,世人感动之余,唏嘘不已,我们美好的人生,由那么多的鲜血铺就而成,我们怎么能够去挥霍人生呢?(南奕宇)【呜呼,百年之后,有无数中华青年读之而热血沸腾,读之而扼腕悲愤,死难烈士当含笑与九泉之下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谷园】

一、文本阅读体会

“学了《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深有感触,也很难想象这么多的烈士们是有多么勇敢、爱国,肯为国牺牲,视死如归,弃家人、爱人不顾,这要下多大的决心啊!这些烈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为国献身,来劝醒沉睡的百姓,而百姓们却还有些人无动于衷,渐渐淡忘了他们,更是令人痛心的。现在,我们美好安逸的生活,离不开这些烈士以及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的奋斗,更应该好好读书,继承他们的理想,为国效力。”(潘伊莎)

“我为同学们写的批注感到震惊。他们的文笔都很好,也懂得答题的许多方法,充分表达了各自的想法。而我写批注时也有许多感慨,我想思想重要,答题方法也重要,缺一不可。而这节课感触最最深的便是《与妻书》,给我心灵以种种的撼动。林觉民,那么平凡的一个人,那么普通那么渺小,却舍小家为大家,虽心中有无牵挂,却不惜为了革命献出生命。我不敢对他的伟大行为作出多少评价,因为面对这封信我感到的是满满的羞愧,有太大太大的感动。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时它的浩大而琐碎的表象,当我们抵达这些人的内心时,他们心底深藏着的真爱,深蓄着的大义,我们竟毫不知晓。而《与妻书》的林觉民让我真正理解了一个生命,懂得了一颗心灵,才明白这个世界所赋予我们的真实与美好。“(张倩倩)

“这两篇文章引领我走进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英雄也是有感情的,可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则在于他们舍小我为大家。《与妻书》真真切切,诚诚恳恳地告诉了我们英雄背后的情感世界,他与妻子的爱情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感情啊。再多的不舍、矛盾、挣扎,最终都被正义所取代,于是成就了一代豪杰。是如今的生活太过安逸了吗?才有了我们整日的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是有千斤的担压在身上?是有关系国家兴亡大事需要我们处理?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多的多愁善感,太多,太多的不该!”(滕琳)

“整篇文章读起来荡气回肠,慷慨激昂,而且文字精练,简单易懂,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出了战役的血腥和烈士的悲壮,让人记忆深刻。这篇文章主要记

叙黄花岗战役和黄花岗烈士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而不惜自身利益,让我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是何等的不易,也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了“为大家,舍小家”的悲壮情怀。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黄花岗烈士的牺牲精神打动了我,作者讲述了段悲壮历史,促我创造更辉煌的历史。”(张豪)

“大概是兴趣的落脚点不同吧。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文章我始终没有太大的共鸣,反而对于课外材料林觉民《与妻书》有着抹之不去得印象。论文采,论感情色彩,这不可不说是上乘佳作。从第一段开始,它就深深感动了我。世界上最真挚叫人感动的莫过于爱情,然而作者年纪轻轻,却有了比舍弃这一切更崇高的理想,为天下之大爱而牺牲。政治觉悟叫人感动,对妻子的爱更让我动容。如果他与妻子相守而死,大概也不会有芳名流传于世,不禁让我想起“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这样的人才更应该是国家之幸之骄傲吧……我想作为他的妻子是可以理解他的。“(南奕宇)

“他们是革命的种子,还没开花结果就枯萎了!他们却深深地依偎在根旁,滋润着它。志向与决定要经长期的慢慢,慢慢沉积下来。这样溶液才看得清,志向才看得清,决心更加坚定。牺牲并不代表没有,只是缺少启蒙者,催化剂来揭开,来生成真正的目的。孙中山画龙点睛一笔,感悟良久。”(张鎏敏)

“在充分明白《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以后,我有的是对民贼的愤慨,对当时社会的无奈,更多的却是惋惜和沉重。古往今来,凡是一场革命,都要成千上万的烈士付出血汗的,在他们慷慨就义之后,只有极少的人会垂名青史,更多地却是如同那尘世间的土埃,慢慢沉淀乃至消失。我们不免唏嘘,枉为一世英雄,竟敌不过岁月的侵蚀。时间总是能治好伤口,因此人们在革命成功后,也不过偶尔会想当年的战役,当年的战友,当年的英雄。而哪些临走前的风华和搞个,毕竟只是曾经,不经意间就被淡忘了。”(潘伊宁)

二、阅读方法总结

“我知道了通常对文字进行分析的方法,在对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点评,抓住细节,文中可能运用很多的表现手法……,都能对文字进行美化,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点评。对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就自然好分析了,就这篇文章而言,一字一句惟妙惟肖,仿佛身临其境,对此也比较好分析。我想象,以前吧,那些人能写出那样的文字,与现在相比较,孙中山的文字显得有感情、语言色彩得多,像我们现在叙事写到他

那样水平,实属了不得,不过想象现在我们应该不难吧!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有了新得认识,看了好的批注后,觉得他们的文笔确实不错,自己还是稍逊一筹的,继续努力。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对以后点评文章应该有了好的帮助与想法,收获还不错。”(刘婵嫦)

“今天这节语文课令我受益匪浅。老师把同学们的妙言绝句般得点评一一展示出来,我真是自愧不如。于是,我总结了一下几点,以便日后再阅读答题方面能有所提高:

1、需抓出某一个词语或者字进行评析,分析得越细叶就越透彻,那么也就会更有深度。

2、抓住句中的修辞、艺术手法进行评析。这样一来可以使自己的评析更加充实饱满。

3、能够抓住文句的中心思想,把文章的内涵浓缩到回答的语句中,这样便好似画龙点睛。

5、能够联系上下文,这样更有利于情感的交融,表达感情时也会更加流畅。”(黄雪聪)

“当阅读一篇文章时,应逐字句阅读。搜查其中的修辞和写作方法,这些使文章更加生动、灵气得小物饰。同时也应从一词一句中窥测作者写作的情感和意图,但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有时相同的一个字,在前后文之间带有不同的意义与情感。这其中的区别,又体现了什么,作者又想向读者表现什么?当个人的思考融入进文章的整体,犹如奶伴投入咖啡,香气扑人;而又有电闪雷鸣般的壮烈,两个不同时空不同思想的灵魂碰撞了,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绽放。同时一个字,体悟着个人的生活阅历,有时却有同作者不一般的感受,却因有如此相同的境界,而令人们学会反省,学会该镇错误。文章是作者如诗得情怀,而又是他施展抱负的舞台。解读一篇文章,更不如说是去解密一个完整的作者。”(项诗萦)

“在阅读中增添自己的评论,可以更加好地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增加对文章的批注,可以更加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要思路,更主要的是通过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才能够更加好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自己心中的想法更快地表达出来,只有通过这样子的文章阅读,对文章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深刻。”(黄凯)

“学习了运用批注法梳理文意后,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和深刻了。对一些有喻意得句子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体会作者的内心感情。给句子做批注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写作的思路更有顺序,条理更清晰。因此,我认为批注法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方式。”(徐妍)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反复阅读它。只有多次的朗读,阅读,才会真正熟悉文章,才能更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好的文章,用字用词总是非常的精练。捉住一些字词,品味它,往往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另外,我们应该去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的文章都带有着不同时代的特点。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往往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用意。”(邹健翎)

“上了两节课的阅读课后,我发现我的批注水平还是不错的,并且发现了祭奠小技巧,我把它分成几个步骤来表示:

1、阅读全文,解决生字词,了解文意。

2、将全文大致分为几个段落,可以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事件的发展、情感变化。

3、筛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反复朗诵。

4、找出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找出语句特点,提炼巧妙的字,联系全句甚至全文仔细评析。

5、对全文的结构进行总结,将作者的情感加以整理。

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一、阅读前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前,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醒他们关于文章的知识和体验,做好铺垫,使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的状态。老师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来历,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预测文章内容。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问中的标题要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文章内容进行预测。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预测导入课文的部分内容,又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做好阅读前的铺垫。

3、正确处理好词汇。在大多数阅读材料中都有较多的词汇,教师在阅读前要对阅读材料与词汇做个分析,对一些重要的引起理解障碍的词汇,教师可以在阅读前设置一定的语境引入,并进行一定的解释,对一些根据上下文学生可以猜测的单词,教师不必先教,可让学生在阅读时猜测,这也给学生一个猜测词汇的机会。至于极个别较偏的而又不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单词,教师也可不教,因为,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个别单词不认识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二、阅读中

1、明确阅读时间,布置任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教师主动积极参与阅读,要学生明确阅读时间,教师要布置好任务。教师可在学生阅读

前设计几个的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获取主要信息。问题可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整体把握,注重语篇阅读。教师要学生务必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词阅读,不要太过于注重每个单词,每句话的意思。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否则会忽视了对文章结构的整体理解,读了半天也没能明了作者的意图,阅读效果不会好。要重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首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展开。首句很关键,是因为首句是文章的导入,点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背景等。其次,要重视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句子。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有些文章还可以要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大意,让学生对整个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框架。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比如学生可以边读边注不理解的内容或重要信息为之后的深入阅读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出示没有教的单词,要学生快速找出这个单词,并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这个单词的意思。教师还可教给学生把刚学的新单词划出来,并把中文和音标写在旁边。教师要教会学生先粗读文章,以了解大意,并能够快速查找某一特定信息。教会学生分段细读,抓住主要事实,关键语言点,明了文章结构,深度理解。

三、读后

1、提出问题,深化阅读内容。在学生阅读后,教师还可就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既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也可巩固阅读材料,使阅读材料得到延伸,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2、精讲重难点,巩固阅读材料。阅读结束后,老师可以对重难点进行精讲, 使学生掌握一些词汇和固定短语的用法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句,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抓好文章的朗读、复述和背诵工作。复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脉络,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口头复述阅读材料。也可要学生笔头对阅读材料进行缩写,提高写作能力。朗读和背诵更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感有效的手段。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只要教师课堂

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1]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引入课外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 克服初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生活阅历不够、理解能力上欠缺的缺憾等弊端, 达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 我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 阅读水平, 兴趣爱好等特点, 开展了以下尝试。

1 开动读的发动机——调查与了解

众口难调终要调, 阅读取向很重要。对于如何阅读?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什么?喜欢阅读那些作品?有无计划?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就像神舟号的探月之旅, 没有合适的发动机, 也就不会和月球进行亲密之吻, 所以, 我先要建造阅读的发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 全班学生在寒假中共阅读了120本, 平均每人两本多了。涉及小说、传记、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作品。其中最多的同学自初一以来已经读了14本书, 很多同学对自己读过的好书反复读4、5遍。学生的爱好兴趣和阅读更是呈现多样性。有点“比较喜欢一次性读完, 尽量一次多读些”有的随意强“喜欢读的时候读几页, 不愿读的时候少读几页”;有的有阅读计划:“每天晚上都看会, 基本上每本书看五六天”;有点却“可以看完一口气读完连续读完”;有点喜欢的类型大多是小说类, 有点喜欢传记文学, 有点喜欢散文……真是各取所需、各显其能。在做的充分而细致的调查之后, 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我阅读的蓝图, 开启了阅读的发动机, 我开始了第二步。

2 选取读的代言人——兴趣与能力

在影视作品或广告中, 往往有大牌明星作为代言人, 有了他们, 产品就很快获得巨大的收益, 但相反那些没有代言的产品就大打折扣了。可见代言人非常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想到了开展阅读代言人的活动。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善于联想, 在许多方面都有新奇的想法和见解。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也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 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不加选择的阅读, 对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无益的, 那只会让学生的好奇心日渐枯萎, 甚至消失殆尽。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 有针对性的推荐好的文学名著是老师的责任, 也是学生的希望。

对于这个问题, 我开展了两个方面努力。

(1) 开展阅读“代言人”活动。我根据对我班阅读的了解, 把爱好读书的同学发动起来, 让他们做阅读兴趣的代言人。每月对阅读代言人评比一次, 选出“阅读之星”。

(2) 教师代言人。我根据学生的情况, 经常开展读书的座谈会。我选择那些文笔优美的中外名著进行介绍, 结合时代背景, 介绍自己阅读的思考和心得, 对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解读介绍出来, 让大家感受, 让大家去体味, 调动学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神往于作品美好的意境中, 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3 加强读的姿态控制——强化与民主

航迹的控制是飞向目的地的最重要的保障, 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是保证学生健康阅读, 收获人生的关键。所以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在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在主张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 提高阅读水平、增强信心。

(1) 加强阅读的强化。

首先, 在阅读的名录上不是无目的的放任自流, 而是以国内外经典名著的为主, 以优秀期刊为辅。其次, 在阅读计划上的强化制定, 强化落实, 在阅读监督的阅读笔记写作。第三, 在阅读指导中更注重“强化”, 所谓强化是强化教师的引导而不是解读, 强化教师的点拨而不是解答。

(2) 创设民主的阅读氛围。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探究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新课标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一过程的实现就需要民主。

阅读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和再现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 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度的平台, 学生才会在个性阅读中体味文本的精妙。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自由地想象和思考, 充分展示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表达独特的感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而阅读名著, 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是对语文实践的一种最有效、最积极的体验。在阅读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鉴赏比较个性的差异。可以说, 个性化的阅读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长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2]

4 点燃读的助推器——感悟与写作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既是个性化阅读的最好的诠释, 更是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审视自己, 完善自我, 还要以学生的为本,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对阅读而言, 读了要有所感悟, 有了感悟要和别人一块分享, 这种方法, 对学习有益, 俗话说, 真理愈辨愈明, 其实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一样, 每个的感受不同, 收获不同, 让学生通过谈自己阅读的收获, 去分辨到底。

会读不会写是假把式, 是眼高手低的评论家、欣赏家, 而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完成了人生心理历程的洗礼。

让学生敢写, 会写, 来源于对阅读的感悟, 更主要的是通过实践的写作来美化自己阅读的激情。学生通过写读后感, 能梳理自己的思想, 整理自己的心得, 撞出心灵的火花。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反复的练笔, 很多的时候想的心潮澎湃, 但写来却生硬乏味。更多的是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缺乏条理, 混乱不堪, 特别是作文中手法单一, 单调乏味。故事雷同, 没有新鲜感。

所以先从仿写入手, 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克服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并进行多层次的训练, 循序渐进, 通过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使学生学以致用, 逐步提高逻辑思考能力、写作能力。

通过个性化阅读的有益尝试, 我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是正确的引领和有效的落实, 正是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 我和学生在阅读的历程中陶冶了性情, 增长了见识, 开启了智慧, 收获了成功。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就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并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有计划的开展阅读的指导和探究, 让学生在读中思感悟, 在写中练能力, 陶冶情操, 提高能力。

关键词:调查,了解,兴趣,能力,强化,民主,感悟,写作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

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1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采用设置情境、加强朗读、诱发想象、鼓励质疑与讨论等多种方法。如加强朗读, 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一些优美的文章, 以读激情, 才能使他们获得浓厚的阅读兴趣。对朗读者而言, 朗读过程既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 又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 同时还是表现语言文字、感染他人的过程。所以, 探究性阅读过程一定要加强朗读的训练, 指导学生读懂文章, 理解内容, 发展语言, 从而增强兴趣, 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2 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探究本身离不开质疑。质疑, 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使其成为阅读的主人,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在指导学生质疑时, 要教会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先抓大问题, 再解小问题, 由面到点, 由整体到局部, 使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有会提问题, 大胆质疑, 其创新意识才能得以萌发, 才能由感性阅读, 上升到理性阅读, 阅读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在具体的方法上, 可以指导学生把握重点寻疑,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围绕重点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中某些关键词句, 在细微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大胆地对教师的讲解或对教材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质疑, 让学生踊跃地辩论。教师的指导具体了, 学生学会了质疑的方法, 对探究性阅读的进行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良好的合作探讨的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 经过思考, 有了自己的疑问之后, 就要培养他们良好地进行合作探讨的习惯。这个合作探讨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需要我们教者在一个长时间的范围内循序渐进, 细心地引导与鼓励。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讨的习惯, 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大胆地开口问。农村初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不敢开口的特点, 不擅长于表现。我们引导学生敢问了, 敢开口与同学争论了, 以后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在这时, 教者一定要告诉并跟学生强调:我们是学生, 我们来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新的知识, 我们就是不懂才要来学校学习的, 不懂才是正常的, 不应该对此感到羞耻。只有好学敢问的学生才能获得新知识, 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讨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渗透这样的意识:每个人对同一样事物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同学不同的思考结果, 提出不同意见时要有理有据, 要礼貌地进行说明。教者在与学生的互动时如果身体力行, 对学生多方鼓励, 这样言传身教之下, 学生合作探讨的习惯就能良好地形成了。

4 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

要想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性阅读, 多方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文章时, 可能单独阅读的时候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但当联系背景资料进行理解时, 往往会豁然开朗。如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 对最后一句“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唯吾两人耳”中“闲人”一词的理解, 就需要联系苏轼当时被贬谪到黄州, 只担任闲职, 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一背景进行品味, 从而得出这是苏轼“自嘲”的豁达胸怀的表现。学生获取信息, 只能从教师的讲述中获取是非常窄的渠道, 我们要指导学生多去从图书馆、多从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以及网络等渠道去获取信息, 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

5 相信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独立自主的去学习, 去探究, 去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首先, 教师积极倡导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从课题的提出, 方案的确定, 问题的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 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要变“告诉”为“引导”, 变学生“盲目接受”为“自主发现”, 使整个探究性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创造条件, 抓住学习的契机,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就要做到: (1)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说, 引导学生敢于对教材内容找岔子, 与老师比高下;其次, 要培养学生会说, 也就是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能逐步做到说出自己提出的观点和理由, 以及自己的认为和看法;第三, 要培养学生想说, 为了使学生想说, 教师就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激起求知的欲望, 产生问题, 从而达到不吐不快。 (2) 教师要摆正位子, 注意点拨的启发性。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此情此境中得到感悟和启发。

其次, 教师在学生探究性阅读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探究的独立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 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不管是什么人, 除了有特殊障碍的人, 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要求, 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所以, 教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尊重和信任学生, 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探究。比如有一次学习《孔雀东南飞》里偏义复词的用法, 学生依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时, 有同学对“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一句中的课下注释“公姥, 公公婆婆, 这里专指婆婆”引起了注意, 既而又发现“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的课下注释为“亲父兄, 即同胞兄, 亲哥哥”, 于是对此发生了兴趣。他们又找出了课下注释里类似的两个例子:“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对“父母”的解释是“这里指母”, 对“弟兄”的解释是“这里指兄”。这时教师稍加点拨, 说这是“偏义复词”, 并略加阐释, 然后让学生再探究“偏义复词”的特点及规律, 学生通过再次思考、讨论、相互补充, 总结出了几点: (1) 其内部是并列关系; (2) 词性相同, 都是称呼性的名词; (3) 意义相反或相对; (4) 究竟是否偏义复词, 要依据文中的具体情况而定。针对第二点, 教师加以更正, 说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了, 不一定都是称呼性的名词, 学生很快就又找到课下注释的“昼夜勤作息”的“作息, 原义是工作和休息, 这里专指劳作”加以佐证。还有同学找到“其日牛马嘶”, 依据注释“嘶, 马叫”, 认为“牛马”是偏指马, 虽然不能说完全正确, 但其善于思考、触类旁通的做法让人佩服。

所以, 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探究的过程,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科学意识, 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意识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需要教师花费巨大的心血。而且越是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越能感受到这条河流下所隐藏的无数大大小小的暗瞧, 但无论如何, 只要坚持地走下去, 带给学生的好处是让他们一生都受用无穷的, 这就值得我们为此付出自己的艰辛努力。

摘要:在农村初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课堂教学中, 就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意识,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良好的合作探讨习惯;开拓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等四方面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初中语文,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翠萍.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阅读模式[N].师报, 2003, 2 (3) .

[2] 顾之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M].

[3] 巢宗棋,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范文第6篇

1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长期广泛的阅读积累, 可以为孩子搭建起成长进步的阶梯, 使学生获得道德上、精神上、情感上的文化浸润。因而, 在每学年度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和语文教研组制订的阅读计划中, 确定目标, 让每一位学生走向阅读天地。明确将课外读作为重要活动予以安排。要求所有年级 (尤其是非毕业班) 对学生的阅读量确定硬性指标, 每学期至少要把课本中推荐的名著读完。另外, 每一位学生自愿订阅不少于一种 (本) 报刊杂志, 完成一篇课外练笔或剪报、评报。各备课组针对学生实际, 研讨并实践课外阅的“终南捷径”, 做到有研讨、有教案、有实践, 形成一整套可资借鉴的成功范式。在走向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一种美妙的修养和德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身心, 进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在引领学生走向向阅读天地的过程中, 我们长效规划, 让每一位学生拥抱报刊杂志。我们认为, 报刊杂志, 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开启学生智慧、丰富精神生活的历史使命。课外阅读也决定着学生后续发展的内在潜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学校不断开展课外阅读的研究活动, 通过故事会、演讲比赛、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展览、作文竞赛等各种活动为载体, 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学以致用, 稳步提升。我们还将利用学生在诵读经典活动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能力, 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学校文化氛围。每个班开辟一块《语文园地》, 用于呈现平时学生优秀的习作或手抄报;鼓励学生创写励志勤奋、热爱生活、奋发有为的名言警句, 张贴在教室醒目位置;我们要在原先为校园植物花草写简介的基础上, 尝试为其他植物写一段话, 将知识与做人有机融合起来;我们要在学生集中行走的过道里设计文化长廊, 让学校每一面墙都具有教育功能;我们要在学校正常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 拓展延伸到社会、家庭, 让学生对读书读报产生浓郁而强烈的兴趣;我们要在学校电子备课室开辟课外阅读心得体会专栏, 及时上传课外阅读的最新感受;在学期末, 开展师生共读、共同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营造“师生共进”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2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瞧悴

语文学习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新课标强调要在“丰富语言的积累”上下功夫, 并明确规定在七至九年级要完成“不少于24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也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立足课堂, 让每一位学生感受阅读魅力。在长期的课外阅读实践的摸索中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 应“立足课内, 走向课外”, 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

为了保证课外阅读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教学处将课外阅读纳入校本课程计划, 在课程安排表中, 每周专门开设一节阅读活动课。在阅读课上, 学生或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寻找诵读欣赏点, 或在教师推荐之下自主选择经典书籍, 或是在课内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拓展延伸。“生活化的语文学习, 个性化的阅读写作”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 我们一方面使用了市教育局教研室编辑的《初中语文阅读欣赏》《初中语文早读课本》等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 另一方面, 我们也举全校语文老师之力, 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美文》。同时, 《初中生世界》等一批有影响的课外读物也走进了学生的视野, 同学们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留下阅读的痕迹。“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附中的学生, 茶余饭后有了充实生活的精神营养, 在课前三分钟演讲里有了引经据典的素材, 在与人辩论时又多了一份充盈与坦诚。

为了探讨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动语文组同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最新的语文报刊杂志中的相关文章, 逐渐对阅读活动的开展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路。“个性阅读”的要义, 在于让学生在读中赏, 在赏中悟。读、赏与悟是其重要的环节, 读, 应读得酣畅淋漓, 声情并茂;赏, 该赏得透彻入骨, 百花齐放;悟, 该悟得意境深长, 回味无穷。阅读要锁定目标, 凸显“语”字。学生在教者搭建的平台上, 尽显睿智才情,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变得璀璨而耀眼。

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同时, 我们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教研室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中, 按照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体例, 拼装组合、拓展阅读;在名著诵读中, 学校先后开展了“春天, 我们走进《西游记》”“《水浒传》故事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心得汇报会”“走进童话世界”等活动, 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 展示活动形式多样:或办手抄小报, 或通过展板展出, 或广播优秀的养成日记……学校每个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 并在当周的升旗仪式上隆重颁奖。在学校艺术节中, 举办以课外阅读为主要内容的朗诵比赛和专题表演。平时, 我们还利用集会、午间广播、校园电视作为平台, 向学生传播展示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 从而涵养他们的品格, 促进他们人文精神的成长。这样的活动, 不仅是一个结果的展示, 更是一个过程的体验。

3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打火阑珊处

学生在进行经典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依靠教师的学法指导, 灵活掌握读书方法: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批注、做读书笔记等。起始年级, 我们侧重兴趣培养, 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名著, 学会圈点勾画, 坚持撰写读书笔记, 坚持摘抄, 积累优美句段, 形成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学生阅读水平逐步提升, 书写简单的点滴感悟, 到学写人物点评、事件评析, 并把这样的人、事放到社会背景下综合辩证地评价, 逐渐使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高年级, 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综合研究性学习, 学生在读刊用刊后, 自选课题, 自行组织, 开展有针地性的研究活动。

阅读与写作结合。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学生在阅读时, 会产生写写试试的念头。课后让学生把阅读时学到的写作方法, 及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阅读了一组优美的描写春景的文章, 我们让学生写《春天的校园》或《春天的田野》;阅读了想象类诗文, 就让学生写《假如我当……》或《假如我再活三天》。学生课后练笔应作为机动作业, 不要统一要求;练习题目以小型、片段为主, 倡导学生写放胆文、创新文。每学期下来, 每位学生的课外练笔的总量在一万五到两万字之间。

长期的阅读积累, 长期的练笔创写, 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总共举行的九届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中, 学校先后有13名学生获得省级现场作文的资格, 其中获一等奖7人, 二等奖3人, 三等奖3人。在《初中生世界》举办的中学生作文大赛中, 先后十多人荣锋特等奖、一等奖。学校“鸣柳”文学社先后荣获“全国百佳中学生文学报刊”称号和“江苏省优秀中学生文学社”称号。针对学校近年来作文教学成绩喜人的现状, 学校先后编写了两本作文校本教材《聆听花开的声音》《总道花开是平常》。

上一篇:如何克服你的恐惧范文下一篇:如何做好课前预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