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20

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分散,无法发挥其整体性优势,探索更加有效的整合机制已成当务之急。通过实地调研、网络调研、电话访谈等方法,对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存主要问题,结合国内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情况,借鉴其整合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来完善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机制。

关键词:涉外民生档案 档案资源 信息资源整合整合机制

涉外民生档案即涉及中外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并具有一定查考利用價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如涉外的婚姻登记档案、户籍档案、病历档案等,都可划入涉外民生档案范畴,其具有分散分布的特征。档案资源整合是把独立的、分散的、多样的档案个体整合成统一的档案资源整体的过程,它侧重于使档案资源由分散变成集中,由无序变得有序。[1]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机制的健全和有效运行是引导与规制相关管理主体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着涉民单位和国家综合档案馆之间相互联结的顺畅程度。
一、整合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视,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工作也形成了一定基础,但是资源整合工作还存在不少障碍。

(一)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机制的现状

1.管理机构的协同程度。涉外民生档案形成于基层各涉民单位,且分散保存于涉民单位和国家综合档案馆中。这些机构分布广泛,各自为政,拥有相对独立的涉外民生档案资源管理体系。在协同联动方面,虽然在纵向层级组织中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如县(区)、市级的涉民单位之间的上下联动关系,但是不同系统(横向组织)的涉民单位之间没有形成协同协作关系,如民政部门与档案馆之间、公安部门与档案馆之间的协同相对欠缺。

2.涉外民生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需要多主体的参与,来构建包括涉民单位和国家综合档案馆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机制。目前,边境地区各涉民单位所形成和保管的涉外民生档案资源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互通和业务沟通。

(二)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机制的主要问题

1.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首先,相关管理主体的分散性决定了档案资源分布的分散性。涉外民生档案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少数涉外民生档案保存于县级、市级档案馆中,大部分则分散分布在各个涉民单位中。其次,协同协作欠缺影响资源整合工作。涉民单位与国家综合档案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不畅,缺乏长效机制,容易形成壁垒。[2]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档案资源整合的步伐。

2.缺乏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统筹兼顾各层次和各要素,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对整体进行宏观性规划和战略性构思。[3]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工作缺乏组织、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统一规划部署,没有建立统一的涉外民生档案管理议事机构或协调机构。另外,在资源整合规划设计上缺乏战略性指导,无论是实体整合还是信息整合,都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长期规划。

3.缺乏整合技术方法的支撑。目前,边境地区的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尚未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档案资源整合工作的支撑力度不够。涉民单位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在纵向层级组织间实现互通,缺乏横向跨馆际、跨机构的协同联动。

4.缺乏法规和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关于民生档案工作的专门法律法规,民生档案工作缺乏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无论是国家法律层面的《档案法》,还是地方性法规层面的档案工作条例,抑或是机构制度层面的各种规范性文件,都缺乏对涉外民生档案工作的规范。
二、国内民生档案资源整合经验借鉴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许多地区将民生档案作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积累了较多经验。

(一)重视民生档案资源的集中管理

重视民生档案资源集中管理,主要体现在拓宽民生档案来源,加大民生档案资源的收集力度,丰富馆藏。比如,上海市崇明县档案局将县城建档案室和县房地局保管的部分建房档案接收进馆,同本馆原有的相关档案进行整合。[4]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将大量民生档案接收进馆,使民生档案管理由分散变为集中。[5]南京建邺区档案馆接收了城市拆迁等多类民生档案进馆,增加了馆藏民生档案的比重。[6]

(二)重视专门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国内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各种专题性的民生档案数据库,更方便快捷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用需求。目前,民生档案数据库可以专门档案为基础进行建设,如浙江省嘉兴市已建立婚姻、知青、职工等近20种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7]南京市建邺区档案馆优先整理、编目、数字化公众利用率高的档案,建立独生子女档案、干部任免档案等专题数据库。[8]民生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跨馆服务、远程利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民生档案远程服务是我国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浙江省德清县创建统一的档案资源共享技术平台,推行民生档案一站式服务;[9]嘉兴市档案局则在建设民生档案远程利用网络体系中,引进“电子章”技术,保证了民生档案服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0]上海浦东新区与国内13家外省市(区)档案馆建立民生档案跨省利用合作关系,应用了在线加密传输的信息化利用新模式。[11]

(四)重视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是档案资源整合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2007年国家档案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与相关专业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并完善民生档案管理的法规和制度。[12]北京市于20世纪末就通过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规定本市要建立能够实现档案管理机构联通和信息共享的档案信息网络。湖州市档案局制定出台了《湖州市档案局关于开展市级民生档案资源整合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这些方案和制度为档案资源整合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障。


三、创新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机制的建议

为保障档案资源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涉外民生档案利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在不同层面上推进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一)建立健全机构协同机制

机构协同机制就是指各个机构通过配合协作以达成一定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体制。随着社会分工的明确化和专业化,使得管理呈现“碎片化”,机构协同机制的建立健全也愈发重要。

建立健全机构协同机制,既需要强有力的外在组织结构保障,又需要内部相关程序的支持,内外兼顾,才能有统一的规范和依据,形成一个整体的高效运行系统。在进行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吸纳包括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各个主体要定位清晰,明确自身的职责与分工。地方党委和政府统筹规划,成立相应的议事机构或协调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实施计划,提高跨部门协同合作意识和加强协同制度建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是涉民单位和国家综合档案馆要增强参与涉外民生档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档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涉外民生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从源头抓起,实施全程管控。此外,还应将地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纳入国家“民生/惠民工程”的整体框架体系之中,使其成为边境地区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一环。

(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档案资源共享就是将档案的使用权或知情权由档案形成单位或保管单位扩展到多个单位或个人共同所有。档案资源共享机制则是通过制度安排和计划实施,使相关管理部门协调合作完成资源共享所需的各项建设,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13]涉外民生档案作为民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应坚持资源共享理念,以人民群众民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涉民单位和国家综合档案馆之间的协同效应,努力实现涉外民生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

理顺关系,建立涉外民生档案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可以促进资源共享机制的重塑和完善。首先,提高共建共享的意识,理顺不同管理主体的权责利关系,打破各自的利益藩篱,建立有效的跨馆共享关系。[14]其次,以档案信息化为依托,努力推进市、县级区域内跨层级、跨馆际、跨地区的馆际、馆室之间的涉外民生档案信息互联互通。

(三)形成技术方法创新机制

首先,运用现代资源整合技术。技术创新是档案资源整合的重要支撑,要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本地区的涉外民生档案资源进行集聚、融合和集成。加快推进涉外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大人才、物力、资金的投入,以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重视程度,将涉外民生档案数字化工作列入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涉外民生档案资源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建设,搭建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促进涉民单位、国家综合档案馆和社会公众价值共创的实现。

其次,推动资源整合方法多样化。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方法主要有实体整合、信息整合和“实体+信息”整合三种,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本着先易后难、边整边用原则,能实体整合的则采用实体整合方法,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档案实体整合的,可以通过目录控制、电子数据和数字资源在线归集等方式进行信息整合。当然,单纯的实体整合或信息整合是无法适应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工作实际的,也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多元需求。因此,应结合地区实际和不同涉外民生档案种类状况,灵活运用“实体+信息”相结合的整合方法,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

(四)制定和完善制度的长效机制

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法律、监督和人才等方面去探索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

首先,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是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要把涉外民生档案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加强档案资源整合方面的制度建设,明确相关机构的权利与义务,落实具体责任,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工作提供法律法规保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共同探讨研究,在遵循国家《档案法》及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有关涉外民生档案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对各类涉外民生档案的过程性规范管理和发展性开发利用做出具体的、明确的细则要求,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其次,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档案资源整合是一项专业性工作,需要专业主管部门和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联合指导与监督。在涉外民生档案资源整合中,檔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监督检查,使指导工作和监督任务贯穿于始终,逐步实现涉外民生档案管理统一化、规范化。

再次,完善人才培养制度。要加强涉外民生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制定并落实人才培养制度,定期对现有民生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养涉外民生档案专业素养高且能够熟练掌握档案资源整合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员。同时应注重引进和使用高素质人才,在人员变动时注意后续接任人员工作的连续性,保证涉外民生档案工作稳定持续发展。落实相关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人才支撑,提高涉外民生档案资源利用的服务水平。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广西边境地区涉外民生档案资源分布与整合研究”(项目编号:2019-R-24)、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协同治理视阈下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机制研究”(批准号:20FTQ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安小米,钟文睿,白文琳,等.我国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建议[J].档案学研究, 2014(2):4-8.

[2]张素霞.民生档案资源整合共享研析[J].中国档案, 2019(1):58-59.

[3]孔峰.顶层设计视角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J].山西档案,2017(6):29-32.

[4]张利钧,郭焰.上海崇明县整合农民建房档案[J].兰台世界,2009(23):25.

[5]郭嘉.探索民生档案整合新机制:由人保局退管档案引发的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6(7):70-72,64.

[6]孙连娟.探索民生档案工作服务和谐新城建设:南京市建邺区民生档案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档案与建设, 2011(2):62-65.

[7]梁永芳,屈军,高惠琴.张掖市开展民生档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档案,2010(2):5-6.

[8]孙连娟.探索民生档案工作服务和谐新城建设:南京市建邺区民生档案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档案与建设, 2011(2):62-65.

[9]张弘.德清县民生档案建设面面观[J].浙江档案, 2016(5):31.

[10]李持真,黄永红.异地查档跨馆出证:浙江嘉兴实现区域内民生档案远程利用[J].中国档案,2013(12):28-29.

[11]章杨,张林华.长三角地区合作开展民生档案远程服务的障碍及策略[J].浙江档案,2018(12):11-13.

[12]李长青.我国民生档案法制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8.

[13]孙如凤.区域民生档案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

[14]明欣,安小米,余维健,等.民生档案信息资源跨馆服务协议研究[J].北京档案,2017(7):10-14.

作者单位:1.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体现高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档案工作应该突破当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致力于健全物质保障、深化认识、构建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创新服务形式,从而进一步优化档案利用能力,提升档案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最终促进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科学发展与价值体现。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价值分析;路径探究

2008年8月20日教育部以第27号令的公文形式发布了新修改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首次提出高校档案工作由高等学校校长领导,“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是高等学校校长的主要职责。当前,高校档案是高校重要的原生信息和宝贵资源,是制订高校发展计划、开展教育研究、总结教育规律的重要依据。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的有效“助推器”。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不足及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档案化、档案管理网络化已经成为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从全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高校已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但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员档案信息化意识欠缺。首先在高校领导层面,一些高校领导缺乏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仅把其当做业务工作的附属品,甚少研究。在高校教育事业中,档案管理部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不及科研部门,乃至行政部门,甚至被认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其次,高校教职工层面,不少高校教职工对档案的不了解与不关心,在平时工作中忽视了对各类原始资料的整理、保存,致使应归档材料散失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最后,专职档案工作人员,至目前为止,部分高校档案专职人员仍以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档案,距离使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规范管理电子档案,便捷使用档案管理系统检索、利用档案尚远。

2.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国家虽然颁发了档案信息化建设长期规划,但在全国范围内仍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规划和领导;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仅着眼于某一方面,建设档案部门的目的仅根据自身需要,缺乏系统思想与整体规划。国家虽然对各高校的电子文件及归档信息化标准进行了规范要求,但由于缺乏统一高度的档案管理制度为指导方向,这些办法与规划单薄零散,难成系统整体,使得多数高校的归档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样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档案工作难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大多数高校在档案管理和查询方面,特别是全文检索查询举步维艰,档案信息资源也无法共享。

3.软硬件投入明显不足。在软件设施方面更倾向于选择较便宜的档案信息化处理系统,甚至Excel表格处理;在硬件设施方面缺乏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和防盗、防火、防潮、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设施。这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当前发展不相适宜,现有工具使用效率不高,难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等问题,明显落后于高校发展的步伐。同时人力方面,高校对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培养力度相对倾斜,对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相对无法跟上信息化发展步伐,这也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往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4.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前所述,由于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认识不深,不少高校在招聘档案管理人员时未能招到合适的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普遍失调,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经常更换,造成档案管理相关专业出身的人员及熟悉档案业务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少。而对于现有档案管理人员,又未对其进行相关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加之,高校人才培养政策的失衡,致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缺乏必要的钻研精神。

二、创新、优化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价值分析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这一大环境下,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看,创建数字化档案馆的具体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创新、优化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与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不仅可以使高校档案管理实现自动化、实时化,保证高校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和档案查询的及时性,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极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二是创新、优化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充分借助现代化的设备和自动化、网络化等工具,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完成档案的日常管理、分类、查询检索等繁重细致的工作,节约大量人力资源和底层劳动量,准确、及时、简捷、满足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需求,从而成为适应高校工作发展需要的“助推器”。

三是创新、优化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使档案馆藏信息及时、便捷地提供给需求者,有效实现信息共享,拓展工作渠道。这有利于满足需求者的价值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扩大社会效益;能拓展其服务领域,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为社会、学校、师生提供优质、共享服务,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

三、创新、优化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路径探究

我国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改变高校档案工作“各自为政”的局面,就必须事先构建信息标准化体系,充分考虑网络安全、软硬件设施、系统数据库与信息通讯方式等的标准化,以指导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完整、统一的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究。

首先是深化全员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决于高校决策层、档案部门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认识。高校决策层必须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而非仅仅是业务工作的附属品,应该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快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将其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推进。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档案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为高校培养出一批既懂档案业务知识又懂信息化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其能适应今后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提升档案服务质量。还要加大档案信息化的宣传力度,使高校教职工深化高校档案信息化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保留档案的原始资料,确保档案的完整性,有利于档案的检索、利用。

其次是加大经费投入,充分提供创新、优化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物质保障。《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一方面,高校应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预算范围,为档案部门购置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档案管理软件、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和档案部门批准的档案人员编制,依据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落实人员和岗位,实现人岗匹配;同时,对现有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养,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再次是创新档案服务形式,优化档案利用能力,提升高校档案信息化服务质量和科学化水平。通过建立档案管理主页及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开展网上服务。高校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数字化校园网,制作档案信息化主页,收集和整理网上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与各部门(学院)网站联网形成横向化互联网络,为各部门(学院)提供档案便捷的信息检索,实现资源共享;改变传统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深入研究不同学科、专业、层次,了解其需求,主动提供相关档案信息,同时加强宣传,通过出版必要的档案专辑,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介绍档案的社会价值和用途,使其对档案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强效的检索工具,强大的编演工作,档案利用者能便捷检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

最后是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档案部门应该通过与各党群行政部门、各学院及社会的紧密联系,归整相关信息,丰富数字化档案内容。同时,在档案主页上添加多元化服务内容,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导航、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档案用户的教育与培训等,从而使档案利用者能便捷检索档案信息,提升其档案的选择能力及信息检索、筛选及识别能力。同时开展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利用各种通讯方式提供在线检索和咨询提升档案利用效率,优化服务质量;还要通过数字化形式分期、分批或分专题介绍开放档案的范围、内容,以及查档的基本知识,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实现档案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兰.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1,(01):174-176.

[2]杨扶宁.浅谈档案管理科学化[J].科技致富向导,2010,(33):250,246.

[3]湛海珍.略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78.

[4]叶昌莲.高校学生档案育人功能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9):45.

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我国开展的现代化煤化工EPC(设计、策划、采购)项目越来越多,因此对其文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愈发重要。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项目工程的质量,而且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尽快建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及台账,使档案的检索更快速、更准确,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档案数字化的好处是检索快捷方便,可以更为迅速地实现数据的同步备份,并且存储占用空间小,维护更加方便安全。本文通过阐述大型煤化工EPC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对其中所隐含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化工项目;文档;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4.077

1 煤化工EPC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型的EPC项目一般是由较多建设环节所组成的。其中包括从项目立项的勘察招标,到详细工程设计,再到现场安装调试、试车中交等多个环节。EPC项目中的文档管理也就是从EPC项目开始实施到项目结束这个过程中全部的归档文字信息资料、图纸资料等文件的管理,这些文件是了解EPC工程管理过程的依据。所以在煤化工的项目工程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做好对于档案的管理、采集及整理,从而确保较大型的EPC项目档案得以完全、准确地建设,并且这也成为我国EPC项目技术管理层面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EPC工程档案的信息化处理是档案处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随着我国当前EPC项目文档管理的不断完善,对档案进行信息化处理能使档案发挥更大的作用。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项目或者实践工程的质量提升,并且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尽快建立EPC项目的档案管理台账,让整体档案检索更为精确,实现总体上的资源共享。档案的数字化检索好处在于其检索较为快速,并且较容易实现同步的备份,存储的占用空间较小,对其维护也更加便捷安全。所以做好EPC项目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对EPC项目进程的加快及质量的提升都是有较大意义的。

2 EPC工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信息化建设概况

2.1 EPC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1 档案法律法规制度难以对各个项目作出相应的指导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提出并且发布了一些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法规可以促使煤煤化工企业项目工程管理规范化,虽然因为地域、行业的不同,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较难以对各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进行具体的指导。因此,煤煤化工企业的项目档案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

2.1.2 煤化工企业难以跟上档案建设的发展速度

伴随“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我国多数煤化工企业都在积极地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档案管理,煤化工企业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大,这会让企业对于档案管理的质量要求有所提升。档案管理是项目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环,由于其是项目中服务性较为鲜明的管理工作,对于项目工程的管理,需要从多角度同时开展。项目档案的管理制度不仅需要自身基础和服务性作用作为基础,还需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而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信息水平还不高,一些煤化工企业在工程档案管理中依旧沿袭传统管理的方式,这阻碍了档案管理的发展。

2.1.3 项目档案管理建设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化工工程领域的管理体系已经逐渐建设完成,一些煤化工企业在其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管理体系,但是依旧在一些地方有待提升。具体来说,我国当前煤化工企业的工程档案管理体系呈现金字塔式的排列。在金字塔的顶端是我国当前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这一层级明确提出了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原则,也为档案的管理提供了具体的管理方向。金字塔的第二層是各级地方政府所制定的行政法规,这些主要是较为实用的管理方案以及体系。再往下是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规范煤化工企业实际管理的方法。最底层则是不同企业以自身情况为基础所制定的具体档案管理策略。

2.2 EPC项目档案管理数字化网络建设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建设,即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数字摄影、存储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新型技术,将各类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并且用数字形式进行存储,以网络的形式进行连接,从而构建一个整体、有序的档案信息管理库,可以更为及时供用户使用,并且实现资源的合理共享。在项目文档数字化完成之后可以正确地将文档编号录入电子管理系统中,从而保障条目以及图文的对应。

除此之外,企业可以以项目规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而研发或者购置对应的电子档案管理技术,配备一定的服务器及数据,采用B/S(架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实时进行文档异地交付,文档可以依据项目的方式存入不同部门以及设计单位的信息库,从而进行总体数据信息的导入。

2.3 数据库技术在EPC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在EPC工程的信息管理中应用数据库技术的目标是解决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及处理问题。在项目文档的管理中运用数据库进行档案信息的实际存储、检索和维护,让用户可以最大程度上在档案中获取对应信息。档案的数据库可以分成全文的数据库与目录数据库。前者主要针对所采集的档案整篇文章进行数字化的形象处理,后者则采用档案的信息输入数据进行档案信息的检索。在数据库的组成中主要包括全文文本及图像两方面的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可以导入案卷目录、文件目录并且进行自动化管理,从而提高案卷的目录管理效率。

3 提高EPC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3.1 平台要强化项目档案管理

档案信息化管理通过整合不同阶层的信息资源,整体实现EPC工程档案管理中不同方位的交流和共享。从而一方面提升EPC项目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提升项目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结构的转型来说,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管理成本,并且提升项目实施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把控和人力资源的素质,这也是企业让其内部充满活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项目档案管理,可以完善项目档案的管理流程、制度,提升人员管理水平。

3.2 统一工作标准和程序依据

衡量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标志是档案工作的程序是否标准。通过实施现代化和标准化的档案管理,让档案工作变得更为简单,并且从杂乱无章的状态走向统一,并且因为可以降低重复劳动,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而依据规章制度办事可以让档案的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降低失误率,从而保障档案的采集、鉴定和保管,提高办事效率。而大型的EPC项目档案管理只有做到规范、标准,才能在一定程度提高工作质量。但在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中,很多管理程序一方面不能够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够提升办事的效率。在档案的利用中,越来越多的程序也会让档案的使用者十分反感,进而降低档案利用的效率。所以档案的工作程序应当制定得较为科学、规范,较为繁琐的程序可以删繁就简,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3.3 推行全过程同步跟踪管理

EPC项目往往是有多个主题项目及子工程组成的。项目工程的档案管理往往时间跨度较大,也会涉及较多的建设管理环节,由多个设计单位进行施工等。这样交叉型的工作会导致项目的工程进度较慢。因此,大型的EPC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文件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为复杂。文件材料形成的单位较多,这也给大型的EPC项目档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促进EPC工程档案的信息化,可以让档案更加完整、齐全且准确地保存。

3.4 重视在档案管理中引进科学技术

档案管理主要包括电子档案管理和纸质档案管理两方面。而煤化工企业项目主要因文件归档而产生的,更多涉及电子档案的管理。在企业项目档案管理中引进科学技术可以有效将信息系统中的文件进行分类和管理,并建立适合电子储存档案的系统进行档案的管理。这也对工作人员的档案系统管理技术有着一定的要求。另外,因为档案管理的业务规范主要包括档案卷宗的整理、分类、文档时间日期的归类、保管期限的明确以及特殊载体档案管理规范等,引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是十分必要的。

3.5 完善项目档案管理体系

EPC工程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信息的采集和草案制订,这方面需要由地方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作流程审核,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草案修改;其次,要收集較多人员的意见进行修改。在将档案管理方案交给上级进行审批之后,可以执行。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较为细致地分成试行和正式执行两方面,循序渐进并且逐步完善信息化项目档案管理体系。

4 结 语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EPC项目工程的质量,而且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尽快建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台账,使档案的检索更快速、更准确,从而实现更大范围上的资源共享。当前,我国所开展的现代化EPC项目越来越多,因此对其文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愈发重要。企业可以通过强化平台项目档案管理、统一工作标准和程序依据、推行全过程同步跟踪管理、重视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引进以及完善项目档案管理体系等方式完善信息化项目档案管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媛.工程档案管理对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作用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7(13).

[2]孙庆楠.信息化手段在大型化工项目文档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办公室业务,2014(10z).

[3]张建英.化工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5).

[4]亓怡然.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与对策[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

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校学生档案是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新形势,企业怎样逐步做到大学毕业生档案保存的安全、有序、便捷,是大学生档案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各部门要加强学校档案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的全面数字化,是进一步提升学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基本现状

引言

高校学生档案,就是对大学生在校时期的学业情况和各类社会经验的真实记载,是大学生就业,以及今后各类组织招聘、录取、考评等的依据。就是每个学生人事档案建立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学生入校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途径的不确定性,学生档案保存工作也日益表现出了其复杂化与专业化,所以,在新形势下,对于提升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基本现状

(一)学生档案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化进度差较慢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的转变,大学扩招导致在校生数量激增,为高等院校学生工作增加了极大的困难。高校学生档案具备存放信息内容多、容量大、保管时间短、周转迅速的优点。目前不少院校都还停留在原始落后的手工纸质作业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迅猛发展的需求,要想克服上述问题单靠简单地增加管理人员数量是不够实际的,学校还需要利用现代化的工具管理系统学生档案,才可以促使学校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性、系统化。

(二)专业人员匮乏,檔案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网络建设与信息技术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还急需一些现代化信息管理技能方面的人员。但目前,高校学生档案保管的素质能够达到这些条件的还为数不多,且在校学生档案保管多是兼职,而兼职学生档案管理者由于受到专业的学生档案保存的培养较少,所以学员普遍欠缺学生档案保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我国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关学生档案保管的国家法规与行业准则以及全面的企业档案保管专业知识,从而难以达到对学生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档案管理只适合于装回口袋,锁进书柜,而只徘徊于你查我调的简单阶段。这些传统的工作方法都费时长、工程量大、效率低、管理成本极高,并不符合学生档案管理便捷的特点。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学校要将档案信息化工作达到现代性、互联网、数字化。但是,目前学校电子信息化的进度还只能由某些国家重点高校开启并应用,多数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发展还是非常迟缓。

二、关于加快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步伐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现代档案学指出现代化管理宗旨的提出是文书与档案保管工作蓬勃发展的必需条件,该现代化代管宗旨将伴随目标、管理含义和技术条件的改变而完善。在当前新形势下企业,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学校培养学生档案保存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改善学校管理工作与教学质量的新观念:建立学生档案科学化管理工作有利于学校特殊人才机制建立的新理念,建立学生档案科学化管理工作有利于学校就业招聘和学生自由选择管理工作进行的新理念:更有培养在新型科技条件下,学校档案保管工作要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的新理念。各类院校都必须把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当作学校行政管理大系统的重要一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推广,全面提高学校归档意识。把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和学校其他管理工作、服务等管理工作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同规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同评价,这是保证提升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管理水平的一项关键前提。唯有如此,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性,能够起到学校教育档案的凭证、依据和参照功能,从而服务于学校,服务社会。

(二)改革管理模式,推进信息化管理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在校生总量的大幅度增长以及全球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手工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新科技、信息新设备,并力争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有规划地建设了学生学籍、信用、健康和贫困生档案信息的网络系统,通过以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共存的形式,以自动搜索为主要使用方法的现代管理归档模式,有步骤地将中小学生文档详细划分、保管、传递,以达到学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以减少档案管理的专兼职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负荷,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档案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要求利用多种学科知识,多学科专业协同,多部门协调,各环节配合的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进展迅速地目前发展阶段,深入研究探索信息系统的协同组织建设、加强民主管理与科研决策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学校经过核实后纳入学员个人档案,为学生档案材料的基础数据。全系统管理的学生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这份登记表,将所有的基础信息全面记录在计算机系统。实现了一次性录入,多次使用。各系根据学员在校平时归人的各类相关材料。及时记录了学校各类最新的信息数据,动态地记载了一个大学生发展前进的历史。在已经建立好基本数据库的基础上,随时记录着学校的最新资讯,并适时地为录人的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这样能便于学校学生求职,各种相关材料的自行制作和个人信息的交换。

(三)提高人员素质,重视队伍建设

在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学校首先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学校可以培养了一批专门、服务精良的学校档案工作信息化队伍,是实施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强烈的政策性、原则性和服务性特点,这就需要归档保管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素质、较高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同时更需要具备比较厚的归档保管基础理论的专业知识功底,了解和把握与归档学、归档管理理论、归档维护技能等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学校各种文件档案信息系统资料,学员能够非常方便地统计、查阅、搜索学校的各类信息资料,从而达到学校档案管理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和发展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学生档案保管工作应当大胆开拓,主动借鉴现代性管理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档案保管工作。一方面,学校要尽力创造条件完成学校学生档案保存工作由相对落后的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管理的过渡,另一方面要完成学校学生档案检索内容的全面数字化管理,让学校各个部分的学生档案与信息等资料达到共享,这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减少了学生档案保管的成本,同时也能够达到更为迅速、系统、全面、精确地提供各种学生档案材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曾显策. 浅谈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发展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21(15):67,70.

[2] 谭军红.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档案管理研究[J]. 科技资讯,2019,17(25):74-75.

[3] 石艳艳.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档案管理的高效措施[J]. 魅力中国,2021(24):38-39.

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如今我国信息技术水平逐年提升,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显著变化,尤其街道办事处在组织档案管理工作时,积极转变传统工作模式,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制定新型管理思路,结合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现状制定科学的改进对策,确保档案管理能够有效发挥出自身的信息利用价值。本文主要从传统方式到信息化管理过渡期的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思路进行浅析。

关键词:传统方式;信息化管理;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思路

引言:这些年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对街道办事处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需要工作人员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时,结合信息化时代的工作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式,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进行过渡,根据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过渡思路,有序提升街道办事处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一、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到信息化管理过渡现状

1、档案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街道办事处在利用信息化进行档案管理时,由于管理人员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系统化培训,导致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较低,在处理工作内容的过程中,不能结合信息技术要求灵活变更自身的工作方式,采用的档案管理理念仍旧停留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认为这项工作就是对街道提交的学籍档案资料进行整理、保管,这种工作理念使得他们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习惯采用手工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存储,存有档案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2、档案管理信息条件较差

相比于其它领域而言,街道办事处的档案管理工作室存有信息条件较差的问题。这些年部分街道办事处领导层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将目光放到经济发展上来,对档案管理的财政投入力度较小,导致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使用的计算机设备较为老旧,硬盘存储量较小,甚至部分地方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室。与此同时,部分街道没有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络体系,使得线上能够查找的档案信息资源较少,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较低,这种情形既降低了相应设备的使用价值,还无法科学利用和开发街道办事处的档案信息资源。

3、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近些年我国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促使街道办事处的档案管理从纸质管理模式转换成信息化管理,使得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操作步骤都发生了转变,需要工作人员在录入、整理以及保存档案的过程中,都需要在线上完成相应的档案管理内容,这种转变就需要街道办事处结合社会对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在原有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适当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街道办事处在档案管理中仍旧采用以往的管理制度组织工作,导致管理制度与工作内容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降低了街道办事处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二、从传统方式到信息化管理过渡期的街道辦事处档案管理工作思路

1、提升档案信息技术利用率

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较多,既需要工作人员对工作流程足够了解,还需要他们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学会在工作中利用线上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因此,为了提高促使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有序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过渡,管理人员应结合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多种培训方式,全面提升员工的信息化水平。例如,管理人员可以组织工作者参加与信息化档案管理有关的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讲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技巧和工作流程,帮助全体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升自身对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促使他们在今后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时,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工作,转变档案管理工作思路,有序提高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2、加大档案信息管理财政投入力度

现如今绝大多数街道办事处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都已经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要想有效推动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思路有传统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过渡,领导层就应结合时代发展现状,加大档案信息管理财政投入力度。例如,领导层应积极转变自身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与档案管理有关的知识,全面了解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意义,并在制定街道办事处发展计划时,加大财力投入力度,及时给相应的工作人员更换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电子扫描仪以及储存卡等。其次,领导可以邀请信息技术人员,在街道办事处的内部网站上搭建线上档案信息管理网络体系,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这样可以促使工作人员在组织档案管理工作时,积极利用信息设备在档案管理网络上查找相应的信息资源。

3、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街道办事处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思路转变时时,应紧跟信息档案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对档案管理的现实需求,在原有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促使档案管理能够充分提高使用价值。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前档案管理内容相对接,为了促使档案管理制度能够和当今的档案管理内容相符合,领导应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调查该项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总结档案管理制度中需要完善的地方,提升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可行性。与此同时,街道办事处在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时,可以采用奖惩的管理方式,将档案管理中的工作内容按照工作人员人数进行科学划分,把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促使他们在组织工作时能够肩负起自身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全面增强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另外,由于新的档案管理制度与过去的档案管理制度存在不同之处,当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后,街道办事处应借助网络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内部网站等进行宣传,通过图文讲解的方式,提升档案工作者对新型档案管理制度的了解程度,促使他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按照新的管理制度规范自身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出该制度在信息化管理中的监管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促使街道办事处的档案管理工作思路,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过渡。为了提升街道办事处信息化档案管理水平,应从多个视角分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不断增强街道办事处信息化档案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辛富庭.试论街道办事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J].兰台世界,2020(S1):81.

[2]郝忠义.试论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J].科技经济导刊,2020(18):41.

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与普通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较,民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两点突出特点:系统性和综合性。当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民政档案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此外,民政档案涉及内容较多,要想做好新时期的民政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困难非常大。基于此,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笔者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就如何才能做好新时期民政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能够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建言献策。

[关键词]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新时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2.105

0 引 言

民政局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行政职能部门之一,主要职责就是通过职能发挥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的各项生活权益,以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民政档案管理工作是民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做好新时期的民政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不仅能够协助行政部门更好的发挥自身职能而且还能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做出贡献。新形势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给民政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設进程。

1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1.1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传统意义上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也包括现代意义上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此之外,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等等都在其范畴之内。

1.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1 是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必要保证

以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为例,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中,要想实现信息共享必须要全部依靠手工操作来实现,繁琐的程序以及复杂的交接会使得单位对档案的利用率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各种档案就会因为其自身的查阅困难性而被闲置下来,这样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难以发挥档案应有的服务功能。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相关部门在进行档案管理时能够使文档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云储存。这样一来,无论是在网络运行状态下,还是在脱机状态下,查阅者都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自由的进行档案调阅。因此,我们说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必要保证。

1.2.2 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的客观需要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管理工作后,就可以通过对原生性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配置而使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和网络化。除此之外,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管理工作还可以实现原生性档案资源与“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从而挖掘出那些隐匿于信息表面的档案内容,实现对社会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2 新时期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深刻

从当下来看,很多民政档案管理人员仍然缺乏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他们认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并不能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之所以要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仅仅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在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档案管理人员对相关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支持和配合。此外,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内容较为繁琐,任务较为繁重,这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了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2.2 基础设施配置不够完善和合理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民政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配置仍然不够完善,更不要提基础设施是否能够合理利用的问题。管理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配置分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民政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是提供相应的设备,这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比如计算机、管理软件、局域网及数据库的管理,都是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硬件设备组成部分。在以电子信息档案保管为主导的今天,如果民政局档案管理部门没有这些可以接收、处理并保存电子档案的工具和网络,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是纸上谈兵。尽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当前很多地区的民政局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方面都已经有了非常快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档案管理的软件设施仍旧非常落后,严重阻碍了民政局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2.3 民政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度较低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新兴事物,目前,管理人员仍然缺乏对此项工作的管理经验,从而使得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度較低。首先,信息化档案材料的收集程序不规范,这导致民政档案材料的内容不完整。其次,信息化档案材料的整理程序不规范,这导致民政档案内容查阅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信息化档案材料的调阅程序不规范,这不仅容易造成一些需要保密的资料外泄而且还有可能导致资料丢失。

2.4 民政档案信息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造成民政档案信息不安全的因素有二:一是档案管理部门缺乏对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安全意识,导致其审查与管理力度不足;二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黑客的窃密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严重威胁着民政档案的信息安全。以此前流行的“勒索病毒”为例,正是由于部分地区民政档案管理部门平时不注重加强防范,不注重技术维护从而导致其档案信息被封锁。

2.5 民政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给民政档案管理工作者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其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摒弃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以现代化的手段对档案信息进行归档处理,因而更需要一些专业人员进行科技管理。这样一来,就对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目前来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民政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对信息技术及与档案管理相关的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不仅如此,一些编外人员工作积极性不足、专业性不强,导致人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严重降低了信息化民政档案管理利用工作效率。

3 新时期做好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的措施

3.1 提升思想认识是做好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的基础

首先,应当从提升单位领导干部认识入手,使领导干部明白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最大程度地争取到领导对工作的支持。其次,民政档案管理部门内部应当细化分工,对每一项具体的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工作设置专职的管理岗位,将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由被动局面转化为主动。最后,民政部门应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普及信息化档案管理知识,以提升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化建設的重视程度。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的关键

完善的软、硬件配置一方面有利于加快民政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单位不仅要为民政档案管理工作配备良好的计算机及其系统,也要防患于未然,投入一定的资金来聘请专员设置严密的安全防护系统。

3.3 完善规章制度是做好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的根本

首先,应当要求民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的各项规定进行材料收集、归档、调阅等。其次,要求单位要在《档案法》的基础上,依據单位实际发展水平对各项规则进行细化。最后,为了确保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推行,单位应当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一些档案泄密行为、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追责与制裁。

3.4 加强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建设是做好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的重点

首先,民政档案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提升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其次,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先进技术加强网络信息的保护;最后,单位领导要加强内部管理,不仅要提升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准入门槛,也要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思想素质考核。

3.5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做好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的保障

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对民政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不断丰富与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并引导档案管理者树立起终生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并熟练掌握与档案管理有关的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4 结 语

档案信息化发展对于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我国的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档案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提升任重而道远。仍然需要档案管理者进一步提升对民政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其对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适应能力,才能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档案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莹.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探讨[J].才智,2015(35).

[2]姚洋.新时期民政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与利用[J].办公室业务,2015(23).

[3]田东鑫.新时期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16(29).

上一篇: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计量与支付公路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