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范文

2024-08-12

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范文第1篇

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是对国有企业的负债、资产以及权益进行真实合法效益的审核监督, 将企业会计报表以客观、真实的形式做成审计报告, 并提供审计决定以及意见。其核心工作目的是为反映企业真实资产、盈亏以及负债情况, 积极维护国家权益, 查处企业中的违规违法问题, 促进国家廉政建设快速发展, 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是建立在企业内部工作的有效评价之上, 确保企业财务工作的准确真实性。企业财务审计主要是对会计报表的真实、合法、准确性进行审查, 加强审查企业财务的合理有效性。企业财务审计除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外, 还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审查, 将企业财务报表的整体过程有机整合。在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 审计人员以公证者的身份进行正当权益的维护,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得到有利的发展, 提高生存能力。

2 企业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难以保证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保证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但就现状来讲, 大多数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仍然受到同事、上级领导、客户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部门独立性难以得到保证。站在企业的角度上讲, 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能够保证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真实与客观, 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审计部门组织、审计人员以及审计业务的独立性是检验企业审计部门是否独立的标准, 如果企业无法保证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那么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就会出现很多漏洞。

2.2 企业财务管理控制不当, 企业财务资金使用率低

由于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要求的专业性比较强, 业务水平比较高, 但是很多企业,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因此没有设置相关的审计机构, 导致了在处理财务内部审计的工作中随意性较大, 由于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的短缺, 因此一些企业中出现了企业的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是审计工作人员, 企业的会计和出纳没有具体细分, 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很难顺利地开展。

3 企业财务审计改进及创新途径

3.1 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和素养

审计工作的管理层该认识到, 审计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性, 它是保证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现代化手段。在审计工作中人员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对待工作不够重视、专业素质不高、对工作不够负责等等问题;其次是需要单位领导重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职能培训, 需要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财务审计选择现代网络技术应用, 虽然带来很大便利, 但是也给企业财务信息的保密性带来了威胁, 在进行培训过程中一定不能只专注专业方面知识的学习, 还需要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

3.2 设置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

为推动企业财务审计顺利进行, 提高审计工作实效性, 首先就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 为提升审计工作水平奠定基础。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企业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提高财务审计监督水平和工作实效性, 促进其作用充分发挥, 减少相关因素干扰, 必须实现财务审计的独立。因此, 要设置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 推动审计活动顺利进行。要考虑企业运行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 单独设置财务审计部门, 合理安排财务审计人员, 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并制定健全完善的制度与措施, 明确财务审计人员具体职责, 让他们严格按要求开展财务审计活动, 推动工作实效性提升。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 为确保审计独立, 有效提升工作实效性, 必须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与措施。保证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独立开展工作, 不受其他部门干扰, 摆脱其他财务管理部门束缚, 让财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直接向企业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最终提高财务审计独立性, 促进企业财务审计水平提升, 也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3.3 拓展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范围

为全面增强我国企业各项业务能力的整体水平, 企业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生产特点以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积极拓展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范围。一是设置专门的企业管理业务审计部门, 加强对企业财务审计部门工作的管理, 明确企业财务职责权限, 加强审计流程的规范标准性, 积极引入现代化科学的审计手段进行企业各项财务的审计;二是强化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事前预警能力, 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企业财务审计工作, 充分展现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进而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实力, 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性, 保证企业固有资产的高效真实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 获取利益是企业经营最根本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 企业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要做好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公正、客观的财务审计可以将企业现状真实地反映出来, 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进而降低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 为企业的良性运营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摘要:财务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 也是必须重视和关注的环节。作为企业财务工作人员, 应该注重健全完善审计制度与措施,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技能, 严格按要求开展财务审计活动, 进而推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促进工作实效性提升, 也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生机与动力。但目前在审计过程中, 部分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 甚至没有遵循审计流程开展各项工作, 制约企业财务审计水平提升, 对企业运行发展也产生不利影响。为弥补这些不足, 有必要采取完善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企业财务,审计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稳.完善H公司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 刘霜梅.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6 (5) .

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范文第2篇

一、新常态的概念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不过,我国过去采取的粗放式GDP管理方式对于现在中国发展来说已经不适用了。中国经济在不断的增长,需要对其方式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有效的调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关于经济和金融学理论,需要对其进行创新,主要调整其关于影响经济发展的内容。在实际应用和操作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处理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现阶段,有一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从而导致实体经济没办法运行,也就没有财富的增长。

所以,加强建设金融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想实现金融体系和经济的综合配置,就需要信用,货币等形式。对于宏观经济来说,金融体系对其具有决定作用。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所以,需要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促进二者的发展。

二、经济和金融学方法在新常态下的创新

要想良好的解决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关系和问题,需要对经济和金融学理论进行建立,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不过,现实情况下,国际没有对其学术创新理论和实践予以重视,也没有重视金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甚至内生性的金融经济理论也是缺乏的。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来说,其具有指导性,甚至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所以,对以上问题进行解决,需要加强经济和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

很多专家研究表明,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不过很多经济学家仍然采取传统的表达方式进行相关理论的阐述,缺乏创新的理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才可以建立科学理论,可以将逻辑架构和假设前提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经济学方法论来说,其三大基础包括行为,实践,经验。经济学方法论的建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需要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建立,并且立足于市场的规律变化。理论改革过程需要符合理论和现实深度的兼容,从而提出合理合法的理论。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反思金融学理论和经济学,分析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综合性的对金融和实体经济政策,理论进行整合至关重要。促进经济和金融学理论重归于经济发展当中,构建新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框架,促进相关理论的变革,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经济金融学理论模式。

三、经济和金融方法论在新常态背景下被呼唤

对金融和实例经济的关系进行理清,处理是新常态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与其相匹配方法论的建立尤为重要,也是必须要率先建立的。但是,过去几十年当中,国际主流形式趋势下,对金融的因素进行了忽略。导致在大量的经济学的文献当中关于内生性金融因素的文章少之又少。这对经济在现实层面上造成了影响和困惑,也使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产生危机。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对内生性的金融因素宏观经济理论进行建立,对系统进行重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理论的正确途径没有真正的开始时,很容易出现理论缺乏一致性。自从金融危机以后,在金融方面,虽然很多人开始讨论主流的经济学,并且给予了其一定的重视,但是人们却将其内部的问题进行了忽略,没有注意到更深层次的问题。随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部分经济学家仍然投身于均衡理论发展,对其精炼化,主要表现在对逻辑问题进行纯形式精细数学化。很少有人去了解实体经济的一些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的经济学家一直在一个范围内研究,形成了兜圈子的现象,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其实,对于现实社会来说,其经济周期和波动并不是一个关于均衡路径的偶然偏差,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扎根于现实社会当中,并且和社会发生交互作用。经济和金融学的创新发展是更加和现实世界接轨的方法论,具有了良好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才可以对现实世界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良好的解释,可以促进相关政策框架的建立,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理论是逻辑和经验事实假设前提的结合。科学的经济学方法所具备的基础如下:第一,经验的基础。也就是说科学的经济学方法是建立在事实和经验基础上的。第二,行为基础。指的是经济学方法必须建立在市场主体行为规律和逻辑基础上。第三,实践基础。该方法论需要结合现实和理论之间的结合点。科学的经济学方法论离不开三大基础的有机结合。另外,我们需要对这些理论进行应用,让其发展实践,从而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

对于改革来说,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前提是理论和现实科学的一致性结合。如果经济理论能够正确的制定,并且发挥出作用,那么,社会所获得的益处是非常大的。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在该理论下也是互相兼容的。其实质是要求理论和实践结合,两者之间互相兼容。如果脱离开实践过程讨论理论,那么也是毫无意义的,是能说是一次盲目的冒险。对经济和金融学的理论进行反思,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其科学的经济和方法论是其发展的基础,然后对现实社会金融体系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统一的构建。理论和政策之间相结合,综合性理论框架的良好构建,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变革和发展。

四、经济金融学在新常态背景下的新范式

在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进行重新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纳入理论框架,在现实生活中,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这对经济学创新理论方面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也决定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和操作。

第一,金融学理论的创新需要结合宏观和微观,实现两者的统一。在西方的经济理论当中,所认为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对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这些理论没有按照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在金融学发现过程中,需要其重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改变传统的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改革金融体系,促进相应研究的发展和运行,并且总结出整体理论的结构框架。

第二,虽然,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在经济学理论当中有所体现,但是要想创新,就需要以其为基础。对于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来说,可以在经济学理论创新上纳入金融体系框架。然后整体的分析经济学理论结构,并重建相应的框架。通过建设和完善经济学理论框架,可以促进理论的应用,促进其更好的服务社会。在构建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结合与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统一。

结语

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进行创新,需要结合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统一发展,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新理论的应用,可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调控和发展,并且影响着世界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建设,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目前,全球的经济在发现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经济复苏非常乏力。而对于我国经济来说,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增长开始转型,这对现存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知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对金融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的转型,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和金融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资本结构和经济增长[J].2002,(10).

[2] 白钦先.百年金融的历史性变迁[J].2003,(2).

[3] 孙伍琴.关于金融结构比较分析理论框架的设计思路[J].金融论坛,2003,(4).doi:10.3969/j.issn.1009-9190.2003.04.001.

[4] 李健,贾玉革.金融结构的评价标准与分析指标研究[J].2005,(4).

[5] 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6,(1).

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范文第3篇

经济环境进入新常态之后, 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带来全面的变革,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结构也得到相应的升级, 中国企业当前的管理控制和发展创新, 必须要考虑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新常态背景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最重要的改变, 就是当前的内部控制, 对于内部控制实施主体和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更加重视, 并且更加重视现代化技术的支撑, 内部控制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监督机制也有进一步提升, 但是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所以当前企业应该进行更加高效的内部控制改革与创新对策。

2 新常态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发展新趋势

2.1 内部控制环境发生变化, 带来全新的发展趋势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的必然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 内部控制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共有两种不同环境:一种从内部出发, 另一种从外部出发。企业的外部环境, 对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影响较大, 当前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 并且波动性较强, 而企业内部环境则是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建设、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分配以及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方式等, 这些都给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带来更多不可预测的变化因素。

2.2 现代化技术支撑下的内部控制手段出现更多变化

内部控制的手段是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工具和基础条件, 在当前的新常态背景当中, 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手段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撑下出现更多变化, 传统的内部控制手段需要内部控制工作人员, 在遵循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实施。但是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 计算机和文件都已经成为传统方式。当前的数据处理更加高效, 并且准确性更强, 内部控制管理的手段也出现更多的变化, 当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带有浓厚的现代化技术特色。

2.3 内部控制风险降低, 内部监督的机制建立更加有效

新常态经济背景当中, 内部控制的风险和内部控制的监督都出现全新的变化, 原本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对于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无法正确预估, 导致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风险更高。但是随着新常态的到来, 企业在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已经逐步走向完全体, 企业内部也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所面临的风险, 采取多种措施防止风险发生, 内部监督所包含的管控机制, 也从传统内部监督的依靠工作人员监督完成, 转化为从企业内部多元利益相关主体。

3 新常态企业内部控制的改革与创新对策

3.1 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 将内部控制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

企业在新常态背景下面临的不仅是机遇, 还有诸多的挑战, 首先企业要做的就是正视自身的发展情况, 将内部管理和社会环境结合到一起。首先,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要寻找和外部环境有效结合的措施, 并且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隐患, 尤其是外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的涌入, 对市场环境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同事企业在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和发展方向上也应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全新的改变;其次,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要考虑到内部环境因素, 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围绕着生产销售和监督管控, 所以应该讲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控制机制结合在一起, 实现高效内部控制。

3.2 创新更多的内部控制手段, 完成科学化和集成化管理

在当前的新常态背景下, 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 创新更多的内部控制手段, 让内部控制管理更加科学化和集约化。当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 让数据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信息形态和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 内部控制部门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内部控制管理数据库, 在根据不同的项目对数据进行分类, 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数据也可以依托云计算技术, 让数据处理更加高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常态环境下, 企业的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要, 内部控制的环境也发生更加剧烈的变化, 企业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趋势, 将内部控制和社会环境同事考虑, 并通过现代化技术, 创新内部控制手段, 加强内部控制的工作效果, 提高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 给企业带来更加长远的发展。

摘要: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已经渐渐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 很多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自身需要做出改革与创新,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不被市场洪流所淘汰。而在所有需要改革的环节中, 内部控制备受企业的重视, 通过内部控制的改革, 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让企业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出发, 给企业内部控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出全新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企业,内部控制,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敏敏.基于新常态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改革与创新探讨[J].经贸实践, 2017 (9) .

[2] 王东宏.经济常态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改革与创新[J].消费导刊, 2017 (23) .

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范文第4篇

一、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非常态问题

第一, 我国农业进出口的非常态发展。习总书记反复强调,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装自己的粮食。虽然, 我国粮食综合产量2004年以来实现了十三连增, 保障了我国粮食的绝对安全, 特别是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2亿吨, 比2012年增长了8.1%。但我国全年粮食进口量却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1.3亿吨, 比2016年增长了14%。另外, 在粮食进出口方面我国连续十三年赤字, 且迭创新高。这致使我国粮食产量与进出口方面出现了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升”的局面。产生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内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外。这种价格倒挂是导致“三量齐增”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二是我国农产品多是采取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 农产品生产需要精耕细作, 成本过高, 这是导致“三量齐增”的深层次原因;三是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 多是以原材料的形式进行出口, 缺乏对农业原料的深加工, 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 我国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出现的非常现象。在发展中, 我国以传统农业作为主要生产模式的农业家庭很难再实现家庭收入的快速增长, 因此很多农业家庭选择外出务工,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截止2017年我国外出的农民工约有2.72亿人。农业劳动力的流失虽然一方面支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但另一方面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失衡的局面, 对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深化改革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是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导致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 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土地, 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中高学历人才更倾向于置业城市, 因而当前我国农村农业发展非常匮乏专业技术的人才;三是农业人口的流出直接降低了农村的发展活力, 制约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第三, 我国农业产期的非常态发展。我国在长期土地开发与利用中, 很多优质的农耕用地正在面临严重透支, 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产期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是:一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农村耕地, 一方面直接导致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工业化污染严重制约了城市近郊农业的生产质量;二是我国农民流转导致的农村土地闲置, 制约了我国耕地的充分利用, 这在上文也已提到;三是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农民为了增收, 增加粮食产量, 从而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 这既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缺乏保障, 也对我国耕地产生了难以逆转的生态破坏;四是在一些耕地缺乏的地区, 当地农民对林地、湿地、草地等生态用地过度开垦, 导致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被破坏, 从而制约了我国农业的产期发展。毫无疑问, 这些农业生产现象片面强调短期经济效益, 但失去的确是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四, 我国农业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以我国玉米为例,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 每年产量约两亿顿, 但我国每年市场的消耗量约在一亿吨左右, 为了缓解市场上的供需矛盾我国政府自2011年以来持续在市场收储, 导致我国玉米库存积压。这不仅面增加了我国财政压力, 还因为我国玉米持续增产, 导致我国的玉米供需失衡更为严重。而在玉米产量增加的同时, 我国一些市场上本来就供应不足的农产品的产量却持续下降, 例如大豆, 我国大豆产量已经从2004年1600万吨的产量, 下降到了不到1100万吨, 而供给缺口却扩大了8300万吨。我国农业市场中这种供需矛盾所反映的本质其实是我国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失衡。一方面随着我国人们生活的提高, 对农业产品提出了高质量、多样性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还是以原始粮食作物为基础, 缺少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的深加工不仅是对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业产业量的构建, 也是满足我国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必要举措。正是因为缺少对农产品的深加工, 造成原始粮食作物滞销, 甚至产量的下降, 从而致使供需矛盾突出。

二、新常态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

第一, 全面深化农业改革, 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在农产品生产调节中充分突出市场润滑剂的作用, 让市场信号起到更积极的作用。进而扭转财政托底与市场需求非常态发展的困境。进而建立以市场价格引导、调节农产品供给的机制, 降低农业生产领域中资源配置扭曲的程度。建立市场调节机制, 首先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 在农业领域进行市场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将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为人的价值理念;其次, 市场机制的建立要以设立试点、稳步推进的方式, 分品种、分地域进行政策的实施, 渐进推进;再次, 把握市场与行政手段的辩证关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并不是忽视行政的手段, 一方面是在于农业产业在我国发展基础较弱, 而却关系众多人口的切身利益, 必要的行政措施是维持农业发展的保障;另一方面行政的手段是对市场的补充, 也是引导、完善市场机制的手段;最后, 理顺农业市场机制, 完善农业市场运行的主体机制, 强化农业市场的经济关系, 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改善农业市场营商环境。

第二, 深化农业产权机制, 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夯实基础。土地是农村生产的物质基础, 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尚未完善产权机制, 土地权利错综复杂, 农民财产权利保障机制缺失, 这就决定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以建立农业产权机制为重点, 理顺以土地作为核心的农业产权机制。一是持续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盘活农村闲置的土地资源, 为农村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夯实基础;二是加强对农村产权领域的立法, 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 强化对农民的财产保护直接, 鼓励农民扩大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健全农民合法财产的保护机制, 进而扶持农民“富起来”。

第三,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机制, 为生态农业发展夯实基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展观念的转变, 为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产机制, 主要包括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等三个方面, 具体而言分别如下:一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包括规模化、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构农业产业链。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机械化, 提高农业产品生产附加值,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研发的投入, 增加农业产品多样性供给;二是建立符合社会消费需求的绿色生产体系, 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农业生产转型发展;加强对生态农业的宣传与教育;建立农业发展保险制度、信贷担保体系及诚信发展体系, 引导农业生产聚焦效益与质量, 着重关注绿色与环境;三是鼓励农业创新经营, 完善现代化经营体制。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 从宏观层面调整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 优化经营结构, 鼓励中小型农业生产主体的创新经营。

第四, 加强农业领域的国内外协同发展, 建立合作共赢新机制。我国农业生产的非常态发展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这在短期内需要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互补。因此建立国内外农业领域的协同发展的合作共赢机制是有必要的, 但在建立这种协同发展的同时又要重视国际竞争的存在, 须处理好这种辩证的关系。因此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注重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前提下, 提出了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 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的设想。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关税在农产品竞争的作用, 为国内农产品生产提供事宜市场环境, 扶植国内农产品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二是通过财政、税收等综合性政策, 鼓励国内农产品公司发展自主品牌, 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展开竞争, “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三是与国际农产品生产大国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 通过国际合作设立规模化的海外生产基地, 并建立国外生产与国内生产互补机制, 积极弥补我国国内农产品供给的短板;四是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 不断提升国内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国际竞争力。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 长期以来结构性矛盾突出。本文从经济新常态理论出发,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非正常态特征与现象, 提出了几点关于如何以农业供给侧为着手促进我国农业常态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供给侧

参考文献

[1] 罗静.供给侧改革中的农业特质与经济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 2016, 24 (12) :14-21.

[2] 肖林, 史晓琛.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结构性问题与供给侧改革[J].科学发展, 2016 (08) :30-34.

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范文第5篇

(1.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

沙 410128)

摘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变更为紧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可能面临良好政策、先进技术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也可能面临支农投入相对减少、转型压力加大以及工商资本入农等带来的新挑战。因此,要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步伐,有必要制定专项政策确保其支持投入不缩水,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激活存量保证其顺利转型,正确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完善其外部发展环境。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发展新常态(简称新常态)是指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或超高速转为中高速甚至中低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从时间跨度来看,新常态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最初的10年这一段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经济发展旧状态时期而言的。旧状态是新常态的前提和基础,但如果旧状态不能向新常态顺利过渡,就会出现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两者在增长速度、增长内涵、驱动因素、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政策意愿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见表1)。

表1: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经济增长旧状态的对比表 衡量标准 增长速度 增长内涵 驱动因素 增长模式 资源配置方式 政策意愿

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高速、中低速 质量与数量并重型 科技驱动、创新驱动

集约型增长

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公平促进效率、法治保证公平

经济发展旧状态 高速、超高速 数量型 要素驱动、投资驱动

粗放型增长

政府主导、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然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也必将给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肩负农业转型发展重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不可避免地直面新的要素环境和新的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如何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新常态,战胜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成为了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与当前农业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各种风险和矛盾正在积累聚集。具体表现有: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受成本抬高影响而不断上升,而国际市场价格逐渐下移,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日益加大;长期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农村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纵深推进加快了城乡要素流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农业补贴已经悄然逼近WTO规则“黄线”,而我国农业生产微观组织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这些风险和矛盾的产生归根到底源自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 的根源很大程度在于传统农业微观生产者自身固有的局限。农业不同于其他单纯经济再生产行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农业的季节性和空间分散性导致其存在监督和计量的先天性障碍,即,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而家庭内部的利他主义和成员

【1】的互惠性质恰好为家庭作为农业经营单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全能型农民家庭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核心微观主体并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内在原因。但在现代农业生产关系不断变迁的背景下,“小而全”的全能型农民家庭却因“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无止境地互相分离”等原因,其制度边际效应正日益递减,“外弱内虚”的家庭经营反而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就成为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整合农村农业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农业生产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要求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但我国建立在人口红利和资源环境消耗基础上的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看,全球经济仍在复苏通道中艰难爬行,而周边国家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挤压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生存空间,期待外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情况看,通过“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和刺激国家和社会投资博取经济增长的政策似乎也走进了死胡同,投资刺激的负作用使“两高一剩”行业获得了大部分投资,林毅夫定义的“潮涌现象”屡见不鲜,既加剧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也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膨胀。因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依靠创新和科技驱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将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也是应对经济结构性减速而非周期性波动的最优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之基础,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现代的高效农业产业结构与之相匹配。目前,农业还是我国“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新常态背景下,要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必然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步伐,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最终还是要依靠农业生产经营微观组织的经营行为及其取向。因此,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造农业生产经营微观组织,重塑农业农村经济微观基础,是我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影响 1.政策机遇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有力保障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美、日、法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都出台过相关财政、金融政策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换而言之,国家政策及其意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2014年11月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连续12年聚焦农业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新常态下,党和政府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视,这必将促进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也将给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先进技术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支撑力量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国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不断增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农业增长转 2 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截至201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9%,我国农业已从人畜力为主的生产转换到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新阶段;同年,我国农业

【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发展总体上跨入现代农业的门槛。与此同时,“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农业科技存量明显增加。新常态下,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兴农将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主题。生物、化学、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将会逐步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正是建立在先进农业技术基础之上,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3.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希望所在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举措,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制约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生产经营中,从生产资料采购、育苗、播种、病虫害防治、农作物收割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几乎都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亲力亲为”,这种缺乏分工与协同效应的生产模式造成了有限资源在非专业环节的大量消耗。农业社会化服务“洼地”与农业弱质特性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上集聚并相互强化,成为其发展艰难的重要因素。新常态下我国整体经济结构将会发生质的转变,传统要素投入较少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将得以快速发展。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升到了48.2%,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趋势已经相当明显。这种趋势向农业领域延伸必将推动农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深化,进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这也将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希望所在。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消极影响

1.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农业外部投入,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国民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由高速或超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甚至中低速增长,必然带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为14.0万亿元,8.6%的增速创下了1992年以来的新低,且连续3年低于1979年至2013年14.5%的平均增速。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将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范围。农业是一个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不强,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我国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需要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不可能同步放缓甚至刚性增加的前提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趋紧态势。当前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处在创业或发展阶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而现代农业发展宏观环境的趋紧必然影响各级政府的涉农支出,给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高投入这一因素带来新的变数,这就有可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农产品需求结构调整和需求质量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转型发展阵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消费需求的相应变化,即,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

【4】段的基本结束与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来临。此阶段农产品消费特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对基本粮食类产品的消费从峰值回落,对肉类、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趋向旺盛。2010至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9.4%,而其他非粮食类农产品消费则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瓜果和奶制品消费量增长最多,分别达到16.3%和47.2%。二是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

【5】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业务大多同质化于基本粮食类产品的生产,深入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农业的比较少,且真正运用现代技术完全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也不多。因

【2】 3 此,农产品需求结构转变和需求质量的提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市场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不可避免面临投资增加、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等转型发展阵痛。

3.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争夺农业资源,影响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泛指非农产业经营者,特别是城镇

二、三产业经营者以农业经营为目标在农业领域所进行的投资行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部分城镇工商资本面临非农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压力,向内涵和外延将得以拓展、成长空间广阔的农业领域寻找投资出路。据统计,2012年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中有2800万亩流入了工商企业,同比增长

【6】34%,2013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了40%,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趋势日益明显。工商资本进军农业在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形成农业规模效益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替代日益明显的今天,如果仅靠农业内部自我积累,我国农业将始终无法跳出低水平困境。但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政策约束,工商资本进军农业也有可能出现工商资本载体与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割裂发展的格局,并对农村基本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根基产生不利影响。许多由传统农民演变的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统血脉”和忠实“耕耘者”,但在硬件装备和软件配置及其改善能力等方面却无法与工商资本抗衡。当工商资本的逐利本性与社会功能无法统一时,竞争法则决定了逐出市场的肯定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一)制定专项支持政策,确保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投入不缩水

目前,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在初级创业阶段,自身实力有限,加上新常态将不可避免带来更多发展困境,出台和落实专项支持政策是完全必要和也是极为迫切的。首先,要实行项目专项支持。地方政府要将土地整理、小型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产品种养等涉农立项优先配置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予其项目主体地位,培育其主人翁和企业家精神。其次,要实行税收专项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机耕、机播、机收、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所获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所得税,以切实减轻其经营负担。第三,要实行成果专项支持。地方政府可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项目中整合部分资金,对获得全国性、省市著名商标以及“三品一标”认证等名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励。第四,要实行职业农民专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大多是职业农民,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并组织专家加强其专业技能、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以及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发展“内功”。第五,要实行创业专项支持。新常态下,部分城市打拼农民将可能返乡创业,成为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生力量,地方政府应从财政、金融、土地以及市场等方面完善扶持体系,为其创造良好创业环境。总之,各级政府要确保新常态下对农业,特别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和支持不缩水。

(二)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激活存量,以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利转型

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力支撑,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

【7】不断增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农业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握新常态下“创新与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建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模式,以科技和技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务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升,摆脱依赖资源环境的发展路径,进而促进整体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提升。首先,要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相关教育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农业科技实用性,做精增量。其次,要创新农技服务机制,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兼职,并从工资待遇、考核任用、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推广员指导新型农 4 业经营主体“干中学”来激活农业科技的存量并充分释放其基层首创能量。总之,只有不断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有效激活存量,以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业务结构才能得以顺利调整,其产品质量才能得以有效提升,才可能适应新常态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三)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外部环境 农业较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微观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正是制约我国农业微观组织高级化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美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为12.7%,而我国仅为 2.3%,我

【8】国农业的经营性服务业还大有潜力可挖。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接近

【9】一半源自劳动力从低生率的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所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而在以工促农的当今,如何利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追求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将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步伐,使得课题的破解日益紧迫。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精神,尽快出台地方性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扶持方向和发展规划。具体而言,要做好分类引导工作,参照农业部的“红、黄、蓝、绿”区域划分标准,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于农业产前的新品种、新药肥、新饲料、新技术、新装备等基础性研发,产中的农业栽培和畜禽养殖技术研发、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后的农业废弃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以及农产品的检测、加工、物流、销售等“绿区”和“蓝区”,在避免工商资本对农民产生挤出效应的同时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 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J]. 江淮论坛,2013(6) :75-80.

[2] 张宇萍,韩一军. 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J]. 世界农业,2007(5) :17-19.

[3] 钱克明. 现代农业转型答好几个问题[N]. 人民日报,2015-02-04(020).

[4] 丁文锋. 经济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 :44-49. [5] 张红宇. 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N]. 人民日报,2015-03-16(007). [6] 李慧. 土地如何“转”起来[N]. 光明日报,2014-03-24(010). [7] 张宇萍,韩一军. 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J]. 世界农业,2007(5):17-19. [8] 余欣荣编.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06.

[9] 蔡昉. 以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镇化[J]. 经济研究,2013(3) :6-8.

作者简介:

江维国(1973—),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生,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师、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问题研究。

李立清(1965—),女,湖南湘潭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卫生经济学等领域研究。

地址:广西贺州市西约街169号贺州学院东区经济与管理学院

542899 邮箱:469048951@qq.com 电话: 1387844875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1IBJID38)

5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s in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JIANG Wei-guo1,LI Li-qing2

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范文第6篇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坚守一词的深刻内涵。虽然我不可能是倔强的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但我愿做那棵扎根于乡村英语教学试验田边的胡杨,任时光荏苒,任四季的变换,我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爱, 坚守着乡村英语教学的希望和喜悦。

坚守是热爱。刚开始,我常常为自己不知道怎样为小学生上好英语课而茫然。但是我对英语的那份执着的爱告诉我要永不言弃。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失败浇不灭我对英语教学那如火如荼的热情。在这样执着的支撑下,我昂首行踏进英语教学的珪步之中,在英语教学这块沃土上我默默地耕耘着。

坚守是进步。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英语教师,要让孩子们学好英语,算的上比登天还难哪。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神圣职责是什么呢?经过我不眠的深思,向有经验教师的请教,拉一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孩子促膝长谈,拜访一些家长和他们交换意见。我明白了,明白了要教好英语,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英语、喜欢英语。啊。。。我知道了,知道了!学生喜欢什么就不会厌烦什么。真是“山穷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为此,每节课前我会认真研究、吃透教材,通读、精读课文,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型、流程、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英语课中口语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英语老师的我很注重加强英语口语在课堂中的运用,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我始终保持的微笑,并且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我的课堂。

坚守是希望。我刚接手的班是五年级,班上有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赵嘉欣。她性格外向,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可是,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生病了。有一个多月没有来上课,她落下了很多的课程,我暗暗地担心和着急。我不能把我的担心表现出来。上课的时候。我特意让她来回答她能够回答的问题,每次答完问题,我都会笑着对她说“你真棒”。一次,她的妈妈对我说;“李老师,今天我女儿回家特别的高兴在沙发上蹦来蹦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李老师说我特别棒)”!后来,她深深的爱上了英语。

我作为新常态下的英语老师,我明白应该突破常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敢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只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掘他们的个性。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诺言——那便是“坚守”;在我的手中有一粒金色的种子——那便是实践;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个目标——那便是成功。我要用我的双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我要用我的勤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英语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我要用心守望着这份希望,更要用爱呵护着这份希望,默默地看着她破土、发芽,看着她开花、结果,我坚信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此时,我要大声的对大家说:守望着自己爱着的田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谢谢大家!!

上一篇:巡察组人员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新常态下的创新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