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2023-12-30

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1、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你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那天,我最专心,最认真,我喜欢你的微笑。”从那时起,我便时常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语文教师渊博的知识是基础

1、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

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大有助于语文教学。

2、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初中生,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善于结合与学生实际有联系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将学生之心紧紧系住免费论文。丰富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欢笑,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不仅给学生带去快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三、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四、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五、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六、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七、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八、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九、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十、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初中语文教材, 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篇目中, 无不蕴含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友的诚挚深厚的情感, 字里行间给予读者的是优美典雅、清丽委婉、崇高悲壮的美的精神享受。教师在这些作品教学中, 传授的不应仅仅是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 在这种“情”的冲击中, 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说, 教学过程是情感信息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 即使是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也应伴随种种情感活动, 感之愈深, 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 激发情感, 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那么, 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情感, 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了解人物及写作背景, 把握课文的情感

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时候, 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回家向老一辈了解那个时期的一些情况, 自己动手到网上查阅有关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以利于学习本词。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预习和阅读等渠道获得的对毛泽东的印象, 互相交流, 从而对毛泽东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再对毛泽东进行较全面的声情并茂的介绍, 用他的革命生涯、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伟大的人格魅力, 给学生巨大感染, 使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清晰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然后提问“毛泽东主席, 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 是中华民族大救星, 是一代伟人。这首词画面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 意境壮美雄浑, 气势磅礴, 感情奔放, 豪情满怀, 它代表着毛泽东博大胸襟和豪迈人格。对这样一首优秀词作, 我们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呢?”学生们讨论得出, 应用抒情的语调, 豪迈的语气, 读出激昂、敬仰与赞美之情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发生强烈的碰撞中产生共鸣, 从而收到理想教学效果。

二、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健全学生人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阅读、写作、听说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 通过语文教学,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提升其文化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之一。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爱子深情, 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中海外游子的爱国思乡情怀等等, 文中无不奔涌着浓浓深情。古代文学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者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好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起感情的共鸣。语文老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品味、理解、咀嚼回味, 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 从而愉悦身心, 陶冶情操, 塑造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 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三、创设意境, 加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意境, 营造情感氛围, 以调动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演示、朗读、音乐渲染、表情体会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通过对资源的整合运用, 学生多种感官被调动参与到情境中来。比如, 教学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时值国难当头, 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 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这一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 那入情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 朗读中抒情的语调、舒缓的语气让人体会到了作者对土地的挚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之情。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每一篇课文调动学生的情感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如读《背影》这一课可以通过多面体显示让学生体会, 课文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 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 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 朗读声情并茂, 音乐舒缓、低沉, 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艺术都是相通的, 音乐、画面、声音等辅助手段, 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 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 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 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 让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情感教育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只要老师能够积极的引导, 精心的组织, 把握情感教育这把钥匙,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会提高,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一定会得到真正彰显。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材众多的名家名篇中, 无不蕴含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友的诚挚深厚的情感, 字里行间给予读者的是优美典雅、清丽委婉、崇高悲壮的美的精神享受。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 让他们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碰撞的火花,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最佳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以情育情

教育需要情感, 情感教育, 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学生付出较多的时间读、记, 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更为突出的促进作用。英语主要是符号性的, 它具有任意性, 强制学生对其长期进行机械识记, 对于多数初中学生来说, 是缺乏这种自控能力的。而且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性的事物, 即使学生能够勉强自己进行机械识记, 也难以巩固。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努力营造宽松、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识记, 而不致于产生厌倦的情绪。情感教育以“爱”为核心, 离开“爱”字, 就根本谈不上情感教育。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教育要学会利用情感的特点, 用自己的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在课堂上屡屡犯规, 表现出无所谓的学生, 除了指出其错误之外, 更多的则是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两方面给予特别关照, 用爱心去抚慰他们, 多用一些鼓励激励性的话语, 切忌对他们进行歧视和嘲讽。此外我们教师的教学热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身相授, 更要注意言传身教、榜样示范, 便发自内心地以职业道德规范自己, 一丝不苟地讲解每一语言点、知识点、疑难点, 以真诚的语言和微笑鼓励每一位学生, 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师生举手投足间便心领神会, 和睦相处, 其乐融融, 教育教学成绩稳步上升。

二、通过审美,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的事物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如鲜艳的颜色、造型, 这些都应多让学生去观察欣赏。对于语言文字之类比较枯燥的知识, 教师应多采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电子课件, 把知识用鲜艳的颜色、图像等进行形象化或突出强调, 让学生对之产生积极情感态度体验, 进行积极观察比较, 会有良好的效果。既可以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学生的精力,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 并怀着愉悦的心态与强烈的学习激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对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物,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爱美、感受美。可通过开展德育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努力去发现、感受、创造。爱美的学生, 才是乐观、自信的, 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 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努力表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 展示其扎实的基本功、优美的语音语调, 往往能成为学生努力模仿的对象, 使他们产生对语言美的渴望和追求,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英语教师热情洋溢的教学能打动、感染学生, 振奋学生, 使其积极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方式的构成体。在这个过程中, 是以调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为归宿, 即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共振与情感共鸣,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和他们的交往水平, 这是因为, 有效的教学是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能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使学生积极、生动、活泼地学习。

情感教育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来不止是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应该注重与教师的情感交流, 当英语教师与自己进行情感交流时学生应该积极配合, 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 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 与学生在情感上能融为一体, 产生融合性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大力加强情感教育, 帮助学生填补情感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使学生面对学习及社会的压力,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竞争, 敢于挑战, 勇于开拓。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使情感教育的作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摘要:教学是认知和感悟相统一的过程, 情感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中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玲凤.情感教育在中学教学的应用.语数外学习.2012.7.

[2] 张华.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课堂与教学.2012.9.

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 现实教学中存在着一大弊病——重知轻情

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以及人才的成长过程等, 能产生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看, 许多教师不知道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把学校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乐学喜学, 因而导致了重知轻情、知情脱节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 从根本上说, 在于我们的老师, 对教学工作和所教学生缺乏深厚的感情, 不懂得自己的教学对象是有感情的个体, 不懂得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感情交流活动, 不懂得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发挥师生双方感情因素的作用。鉴于此, 必须加强情感教学理论的学习, 积极推行各种情感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方法, 大力克服重知轻情, 知情脱节的弊端,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充分认识运用情感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

2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情感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

2.1 运用情感进行教学能引起师生共鸣, 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 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有丰富情感的人。思想政治课不但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饱含情感, 并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只有在教师情感的积极影响下, 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富强息息相关, 会对学习产生强烈兴趣, 才会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攀登科学的高峰。

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都证明: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以后, 常常会在学习中产生重大的动力, 在行为上出现明显的趋善性。当他们遇到痛苦和不幸时, 教师的同情和开导, 能使他们得到慰藉;当他们有了缺点时, 教师公正的评判和真诚的帮助, 能使他们从中获得信心, 从而鼓起前进的勇气。所以说运用情感进行教学, 就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2.2 运用情感进行教学能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都有自尊心和进取心。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在教学中, 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 就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学生也就喜欢这位老师。如果得不到老师公正的、肯定的评价, 就容易产生厌恶、轻蔑、对抗等消极的情感反应, 就会拒绝“为老师而学”。这样, 教师就很难转变学生的思想。从教学目地出发, 要让学生产生满意、愉快而积极的情感反应, 老师必须取得学生的信任, 让学生觉得你可亲可敬, 就需要教师热爱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用积极的情感去感化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运用情感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必须用情感进行教学, 用情感的火把去照亮学生的心扉, 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 他们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道德表现、穿着打扮是很注意的。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仿的榜样, 这可以正确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思想政治课中如何运用情感进行教学

3.1 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情感教学要求, 这是运用情感教学方法的基础

教师要培养、激励学生的积极情感, 以借助这种情感去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首先, 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何情感要求。即要知道学生在情感上最希望、最关心的是什么?充分把握学生的情感脉络。比如, 学生希望思想政治课不避事实, 不唱高调;希望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 不搞一言堂;渴望走出课堂、了解社会等等。其次, 还要了解学生情感上的缺陷是什么?需要着力培养和激发他们哪一方面的情感?比如, 是道德感、理智感还是美感?只有这样, 情感教学才能找准基点, 有的放矢, 富有针对性。

3.2 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 这是运用情感教学的重要条件

长期以来, 政治课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的单纯说教, 导致了只有教师干巴巴地“呼”, 没有学生活生生的“应”的教学气氛。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教得生动、学得活跃, 必须变教师单向的“我讲, 你听”为师生双向的“互切互磋”。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重要的是师生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地展开, 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

3.3 在创设教学情景中进行情感教育, 这是运用情感教学的关键

第一, 在播放乐曲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实践证明, 恰当地选用与本课教学的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 配合政治课教学, 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教学手段, 它丰富和深化了教学内容, 而且把理论知识和优美的旋律融为一体, 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更多的新知识。例如, 我在上《家庭生活受法律保护》时, 首先播放《我想有个家》这首歌曲, 让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使每个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学生就是在这优美的旋律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去探求、去思考有关家庭与法律的关系, 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 组织小演讲、自编自演小品、讲故事等, 让学生的情感有抒发的机会, 并在抒发中加以强化和巩固。

小演讲、自编自演的小品、讲故事等都是学生创造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初中生的情感很纯真, 他们有想抒发自己情感的需要, 在这些活动中, 他们的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他们的情感也会因此而更丰富、更深一层次。

总之,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要有强烈、鲜明的思想感情, 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把美好的情感渗透在理论教学和思想教育中, 让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祖国的爱深深地扎根在心中, 并付诸行动中去。

摘要:长期以来,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究其原因, 重要的一点是课堂教学缺乏情感因素, 脱离学生实际。因此, 要切实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必须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以情促知, 情知并茂, 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和学生的学习潜能, 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1 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2 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3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尤其值得瞩目的是, 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 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造相应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课堂内各种因素的总和。课堂环境是由物质环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堂的气氛等因素构成。课堂物质环境, 如室内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柔和而充分的照明、和谐的色彩、师生的位置关系等, 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包含情感因素, 但在施教者创设这些环境的时候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的, 而且这些也总能让人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 从而对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除此之外, 还有情感环境的营造。

例如, 教师在教授朱自清《背影》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含辛茹苦的父母身上切入, 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一种情绪上的感染, 为教师的情感的教学奠定基础。同样是朱自清的文章, 在教授《荷塘月色》的时候就应该对荷塘美景进行相应的熏染, 甚至可以从利用视觉、听觉的多媒体教学的介入, 引导学生进入到一种月色的美感之中, 结合朱自清的情感变化还可以利用音乐的效果来渲染学生的情绪。这些都是在为学生的情感的激发作了充分的准备。

2 教师应该用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的情感

在这里应该明确的是:优美的语言来自于两个渠道, 一是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的语言;另一个就是教师自身优美的语言的感染和熏陶。

现行的语文教材入选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让学生读起来如含英咀华, 虽然有的文章短小精悍, 言简意赅, 但是当我们浸润其中却余味无穷。解读这样的文本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灵动、情感的激荡, 人生的蓬勃和世态的冷暖。透过自然万物的形象表征, 学生所能洞悉的是其深层的意蕴, 正如黑格尔说的: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3]。这种深远的意蕴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熏染, 启迪着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情感的发展。

教师的语言也是情感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言为心声, 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去, 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感受回流到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去。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只有这样情感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的深处。在这中间教师的语言是极其重要的, 教师只有通过语言的感染真实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借助于语言的魅力将自己的这种情感准确的投射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3 让学生的思维渗透到文字中去

如果说营造需要的教学环境、借助于语言的媒介可以触及学生情感的表层的话, 那么品味文本的字词的深层含义, 则是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的要害, 激发他们情感。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还是要落实在字、词、句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上[4]。这是语文情感教学的根本所在。即教师和学生只有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才会有情感的交流和相互的感染熏陶。知识的认知, 作为语文课来说就是要在词句的品味上找到实施点。

例如, 在《背影》一课中, 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过程, 就可以让学生反复的诵读, 在读完之后从7个描写父亲动作的动词入手, 体会对于一个体态臃肿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父亲的这种情就自然而然的浸润在文字之中了。随着学生反复的诵读, 这些词语会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4 可以调动多种学习途径, 通过艺术的感染积极调动学生的因素

语文课的学习形式相对于很多的科目来说是比较陈旧的。课堂教室成为了学生的主要学习的场所, 所有文本中涉及的场景都是需要学生的想象和教师的引导解说来完成的。与理科那种可以亲自动手来完成实验的论证、图形的拼凑更形象、更直观的学习方式相比, 就略显单调和枯燥, 其实这样也会影响我们情感教学的事实。作为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 我们也可以将采取游戏式、实际体验式适时地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来, 促进情感教学的功效。

例如, 在《再塑生命》一文中, 海伦的痛苦是不为我们这些耳聪目明的人所能体会的;同样沙利文小姐要交一个聋、哑、盲的孩子更是难以想象。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游戏来丰富学生读这篇文章的理解。一是盲人的体验活动。学生带上眼罩让同位领着走到学校的门口;然后互换角色再走回教室。就是这样短短的一个距离学生的心里确实发生千里之外的变化了。二是传递信息给盲人的体验活动。学生带着眼罩, 让同位通过手与手的接触无声的将要求的信息传递给自己。这两个游戏, 所给予学生的情感的触动往往是文字所不及的。游戏的体验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摘要: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体验的基础上, 有内心的情感的震动。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 拥有健康积极的情感, 成为一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然而多年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学科的情感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使语文的情感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致使一些青少年美丑不分, 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沉痛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情感教学对塑造一代新人的价值[1]。因此, 加强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情感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情感教学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 邢秀凤.实现语文课堂对话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12) :36.

上一篇:柔性化管理与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音乐教育中创造力培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