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22

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对税制作出调整,并于2019年出台新税法,涉及到很多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来说是重要的机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纳税,降低缴税压力,同时还是强大的挑战,需要不断提高对税务筹划的重视,并在增强会计人员意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新税法,提升自身的税务筹划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发展实力。

关键词:新税法;企业会计;税务筹划问题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高效的税收筹划可以帮助其实现资金的科学管理,企业需要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好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策略做好解决,让税务筹划能够充分发挥实际作用和价值。

1.新税法发生的主要变化分析

1.1对纳税人及增值税的征收标准进行明确

新税法将赚取营业收入的组织或者单位纳入其中,在新税法中,对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进行明确,具有独资以及合伙两种企业不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将年增值税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之后达到规定数值的企业,会划分到一般纳税人行列中。新税法中对增值税有了明确规定,将起征点定为30万的季销售额,对于达不到起征点的企业,不能将其划定在增值税纳税人的范围内,但是存在相关规定,尊重个人意愿,此类企业可以自愿申请,成为增值税纳税人。同时新税法中将税率划分为三个档位,税率分别为6%、9%以及13%,而征收率定为3%,与旧税法相比较而言,新税法中的增值税具备更长的计税时间,使纳税更加便捷,并且将旧税法中的1日、3日以及5日三个计税期间取消,增设了“半年”的计税期间。除了基本的法定免税内容之外,国务院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出增值税专项优惠政策。

1.2对企业所得税税率做适当调整

在传统的纳税管理中,虽然部分企业满足国家税率要求,但是依然需要履行纳税义务,但是通过新税法的出台,对企业的实际发展规模作出明确,进而实现部分企业的免税或者税收优惠。新税法针对企业涉及到的税前扣除比例作出合理调整及明确规定,在开展企业所得税扣除工作之前,允许将企业经营管理中包含的所有合理费用扣除,同时制定相应的扣税标准,主要包括将企业在合理范围内的工资费用进行扣除,并将内资企业传统的按照税种分发工资方式取消,对企业捐赠税前扣除比例作出统一规定,即占自身经营利润总额的12%,并同时对广告费用及研发费用扣除比例作出相关规定。

1.3针对个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出现的调整

新税法主张行业优先的规则,同时加强区域性优惠制度的建立,通过与旧税法的比较分析,新税法加大了税收优惠制度的调整力度,针对个人所得税,将免征额提升到5000元,对居民对应的个人工资以及薪金所得税进行全新明确,通常会采用累计预扣法,开展预扣预缴工作,而对于非居民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来说,采用分项计算的方式,对个人所得税进行计算。在新税法中,引入综合所得的概念,在综合征税的范畴内涵盖工资、薪酬所得、薪金所得以及稿酬所得等劳动性所得,以上相关变化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使其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活、理财等方面的改善,激发居民工作的积极性。

2.新税法下企业会计税务筹划工作开展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问题

2.1会计人员的税务筹划意识较弱及综合素质待提高

在多数企业中,税务管理部门及会计工作人员缺少对新税法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在开展税务筹划以及税收管理等工作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导致企业的重要决策没有充分的依据,生产经营活动得不到正确引导。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利益过于重视,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采用的方法存在违反规定的问题,同时存在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经济建设来说,是较大的阻力,并且危害社会的稳定发展。部分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缺少对新税法学习的重视,致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对税务筹划的相关标准及政策进行有效落实,很难做到将偷税漏税与税务筹划做好准确区分,不仅税收筹划意识薄弱,还缺少合理的税务筹划方案编制,使得企业内部税务筹划的各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没有降低税务资金的支出,让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很多风险。部分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没有参加专业的税务筹划培训,致使其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职业素养得不到全面培养,面对税法项目的处理时,无从下手,很难对税务筹划工作做到合理安排及科学规划。多数部门及管理层领导将工作重心放在业务开发方面,通常会对资金的流动方向作出简单调整,对税务筹划方案的编制缺少重视,使税务筹划的实际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无法实现对不同种税收业务的有效处理。

2.2税务筹划体系缺少合理性及完善性

为了让企業的税务筹划工作得到有效支持及配合,需要配套的税务筹划机制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部分企业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时,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税务筹划工作的职责范围作出合理划分,导致企业编制的税务筹划方案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同时缺少对市场变化的分析和掌握,使自身的发展很难满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部分企业虽然存在税务筹划机制的建立,但是实际工作中缺少监督和落实。

3.新税法下加强企业会计税务筹划工作深度落实的措施建议

3.1建立健全的税务筹划管理制度

为了在新税法落实的环境下,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对新出台的税收法律做好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税务筹划管理制度,对会计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引导,并加强对其实际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让税务筹划的有效性得到提升。首先,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税务筹划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将新税法发生的变化做好总结分析,如退税比率、经营税率以及税务类目等,将企业内部不同的经营税务进行集中核算,让会计工作人员对税务筹划的全新标准及规定进行明确,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作为工作宗旨,并保证税务筹划的合法性,避免发生偷税漏税行为;其次,在开展税收筹划编制工作时,需要做好全面的监督,保证每项规划能够得到充分落实,并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好划分,对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实际表现做好观察和分析,一旦发现工作方式存在问题,或者有失误出现,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作出合理纠正。

3.2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对新税法的学习和了解

在2019年出台的新税法中,有明确规定,纳税不区分企业的经营类型,同时也无需在税务局做备案,在达到规定的标准后,企业可以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为了提高税务筹划的有效性,需要企业及会计人员不断深入对新税法的学习,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灵活运用。但是由于新税法与旧税法同时存在,导致会计人员的税率计算方法缺乏准确性,致使税务筹划工作结果不够可靠,无法让企业的资金得到合理配置。部分企业内部的税务筹划工作人员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需要企业开展有效的内部调整工作,减少税务筹划过程中工作失误的出现,让企业的税务工作能够保证稳定开展。会计部门工作人员思想意识较为陈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过程中主要依赖自身经验和传统的方法,同时不同岗位间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工作流程缺乏合理性,导致税收筹划工作很难达到实际目的,并且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内部的管理层领导缺乏税务筹划意识,在工作过程中没有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为了对以上现状做好改善,企业应该提高领导人员的重视,使其在管理过程中做好全面普及和宣传,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税务筹划意识。

3.3加强不同部门间的有效配合

为了实现企业税务筹划的目标,应该让领导人员在不同部门之间做好有效协调,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进行互相合作及支持,主要内容包含现金流量、债务结构以及应收账款等的税收筹划工作。首先,企业应该给予会计人员较大的税务筹划工作权限,在开展不同的税务筹划工作过程中,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有效交流,如果企业的进项税额较多,需要将税收筹划的工作重点放在现金流量方面,如果与设备的购买相关,应该将经营税以及城建税对应的税率计算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企业还需要结合新的税收政策及标准,加大管理力度,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及合法化,在当地税务管理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对内部的税务筹划做好审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偷税漏税行为,并依据相关法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罚,让税务筹划工作充分,满足新税法的相关要求。

4.结语

合理的税务筹划可以帮助企業减轻税收压力和负担,使其拥有更多的可利用资金。为了提高税务筹划工作的效率和实际作用,企业应该增强管理层领导和会计工作人员的意识,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及专业素质,让税务筹划方案的编制更加合理,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重要的决策打下坚实基础,促进更多的经济效益创造。

参考文献:

[1]梁逸玲.新税法下企业会计的税务筹划研究[J].新商务周刊,2020,(03):133.

[2]张峰.试析新税法下的企业税务筹划思路[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8,(15):111-112.

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向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组织,既具有经济性质,又具有社会性质。经济与社会越是发展进步,企业社会责任就越令人关注。如何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了一个时期以来的重要热门话题。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改革开放

一、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997年,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联合推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SA8000),它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标准2001版本关于社会责任的规定共有9个方面38条,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组织工会自由与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措施、工作时间、薪酬和管理系统。据SAAS关于SA8000标准的认证的工厂简要统计,自1998年起,截至2008年9月30日,全球通过该认证的企业有1 835家,在我国先后有上万家企业接受跨国公司的审核、被要求通过SA8000认证,但是只有少数企业获得认证证书[1]。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该标准的出台使得国内企业产生了技术壁垒、对外贸易产生了摩擦和阻力,也就引起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热切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之中蕴涵了企业的重大贡献。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企业的成熟度还不够,由于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职能的转变,导致企业片面地追求短期利润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而政府、公众对企业逐利行为外部成本的无意识和容忍,则导致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的薄弱,由此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真空”。2008年,我国三鹿集团发生了“毒奶粉事件”,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乳业巨头三鹿集团在一片慨叹声中走向破产,使得中国奶制品业乃至中国民族经济的信用严重受挫。2009年11月21日凌晨2时30分,黑龙江省龙煤控股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经初步分析,该事故主要是由于113队施工作业面距离地面约500米深的探煤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引起瓦斯爆炸,波及井下作业采掘工作面28个,当时井下共有作业人员528名。经全力救援,有420人升井,矿难已致104人死亡,还有4人被困在井下,下落不明。诸如此类的安全生产事故以血的事实告诫人们企业社会责任至关重大。不断涌现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职工福利侵害、消费者权益损害等一系列社会责任问题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相悖,成为了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要求。2010年5月21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对于社会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规范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现代企业作为“社会人”,履行社会责任是其天然使命,也是社会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是事关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如何,需要介入独立的外部力量进行审查,尤其是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通过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审核、提示并报告,有利于将其纳入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克服企业片面追求利润而忽视外部成本的短期化行为,在全社会树立率先典范与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 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和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更好的与国际社会接轨,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学会怎样履行好社会责任等一系列国际惯例和规则的要求成为获得国际市场准入资格的必要手段。现阶段,社会公众对企业无视社会责任的谴责之声此起彼伏,甚至各种社会力量联合起来采取行动,给企业的经营及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成为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有助于对社会责任理论和实务等相关问题的突破和进展,以期推动我国社会责任建设工作。

近年来,国家各相关部门和企业自身对社会责任日益重视。2005年1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发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成立大会”,会议起草了国内第一部综合性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草案》,发表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宣言》。随后,2008年1月4日国资委发布1号文件《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中央企业要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监督。这些文件标志着政府开始重视社会责任问题并在中国全面推动企业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2006年3月11日,国家电网对外公布“2005社会责任报告”。这是中央企业正式对外发布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此后,中国铝业公司、中海油、中远集团相继发布“200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2007年有47家上市公司发布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达到132家,2009年则增至465家,是2008年的3. 52倍,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随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草案》、《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宣言》、《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相关规定的逐步实施,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将日益完善。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刚刚起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审计尚未开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考核等甚至没有采取行动。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所实施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理论界还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结合我国的环境特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的研究可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三、 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审查,促进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关注和投入,最终实现了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有利于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范围比较窄,深度还不够,研究成果相对比较零散。而对比之下国外学术界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已经由来以久,在理论和实务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对加快我国学术界在该学科前沿问题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第三,有利于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而社会责任及其审计是近年来国际市场一个新兴的企业运营原则,为了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则,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不仅能够强化我国社会责任审计意识、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而且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还可以帮助企业实施先进的经营战略、开拓新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总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能够为企业自身以及所属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对其进行专门、深入地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王 佳]

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资产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既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同时也是现代会计学中的重要概念。资产减值会计在当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企业资产减值的真实反映。本文在参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并结合自身的一些浅薄见解,从资产减值会计的概述及实质、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体系的产生原因和理论基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体系的成型和发展、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及资产减值会计其他問题等方面来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展开简要分析与论述,为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提供部分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推动企业定向快速发展。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实质;理论运用;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形式总体呈低迷状态,突发性、短时性的经济波动带有明显的市场调节性和不可预知性。企业因为要制造商品、拉动需求和创造效益,为了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企业决策者做好大背景下的企业资产评估清算和资产减值准备工作势在必行。针对各行业不同的行业标准、准入原则和行业市场情况,全面获取增强企业内部资产流向透明度,及时做好可预期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升值潜力的分析反馈。根据企业内、外对称信息的发布,可以及时确认自身企业资产减值迹象及程度,并有效平衡闲置资产和新置资产的归属主次关系。如此说来,所有问题的焦点在于,正确认识和运用资产减值理论体系,并以此构筑健康的企业运行机制。

一、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体系的产生原因和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资本的产生和流动。资本价值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实际价值的硬性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利益的直接载体,有着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理论体系的初创时期,理论架构和运行模式比较单一,仅被作为特定情境下限制投资者进行市场投机行为辅助手段,保护雇主获取合法利益的权利,经不断演化和补充才初具规模。市场运作和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企业主对成本计划、利润来源、净资产量等名词有了切身体会。商品原料的分散化和商品生产的社会化,在有效划分成本和费用二者界限的同时,也推动了成本会计的快速发展。出于对于资产过时或即将过时对资产减值的影响方面的考虑,进行企业过时的资本减值评估对于企业发展意义重大。而企业财政部门则是将已经过时的资产做减值处理,虽然在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和幅度上缺乏统一性标准,这丝毫不能影响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逐步完善。

资产减值会计在企业运作中的地位和角色,是合理解释经济环境下的特定经济现象,其主要标准在于帮助企业获取市场效益。经过系统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本质,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本身是否准确客观,信息覆盖是否及时全面,信息来源是否多维可信,都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最终决策和企业发展方向。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决策人员,要根据有关要求分析评估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具体操作实施流程。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策有用观的核心在于信息对称,定位准确,由此直接构成资产减值的基础框架,并将其作为观点辐射的最低要求。换句话来说,资产减值理论更多体现的是价值而非成本,实现了资产预计值与实际值的差值转化,也在将企业的现时价值和盈利空间有机整合的同时,为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提供帮助。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体系的成型和发展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从引入我国到迅速成型,前后不过十几年左右的时间,时至今日已经初步成为“中国特色化”的经济产物之一,作为一个经济常识而不断被提及。国家财政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资产减值评估的资产分类、企业资质、评估标准、评估周期、评估流程等进行具体限定,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资产兼职会计理论体系的产生,是企业在发展壮大阶段的必然需求,对会计从业者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将更为全面。从侧面来讲,也是在符合社会实际和企业实际,联合会计行业的同时,很好地适应了谨慎性、相关性等会计准则。为了与我国采用的经济性标准相适应,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在增加了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人为恶意操作企业利润,造成恶性市场竞争的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内、对外贸易日渐频繁,传统“作坊式”“摆摊式”“血汗式”“投机式”工厂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扩散,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看不见的“软实力”。企业的成功与否一方面直接与产品质量挂钩,另一方面与企业的内部的运作模式、机构体质、用人机制、企业文化等有密切联系,需要各方面积极努力。在2006年财政部针对“资产减值”发布的“新准则”中,对资产概念、确认和计量等常用原则等进行了理论定性和书面解释,对于企业管理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一系列方针举措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在推动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使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理论在企业中逐步正规化和常态化。

三、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资产减值在实际操作中,应坚持以“符合实际”“符合规范”“符合规律”为导向。对于资产减值评估中所牵涉到的各方利益和不同看法,应在不影响企业资产评估和准则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规范操作,遏止盈余。推动公司内部进行定期真实的资产减值并反馈社会,不仅是会计从业人员资质和评估技术层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企业的层别架构和企业诚信之中。由于我国企业解接触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和西方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不足,难免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各种问题,现结合新准则相关规定进行针对说明。

1.资金组和资产减值金额的认定标准问题

资产减值金额标准认定存在很多外部不确定因素。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确定金额首要的关键就是资产组的认定,即在将企业日常资产和不动资产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再去研究讨论减值金额下限的制定。资产组认定的前提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设置专人去监控长期现金流量并作记录,很多企业由于不重视造成人才浪费的同时,也会由于缺少完整企业运作经验而造成利益受损。在现在很多企业中的真实情况是,人为因素在资产组评定中占据主导因素地位,进而影响了计提金额标准的制定,所以准则制定机构要尽快制定具体化培训方案,加强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理念培训和技能培训,使更易于操作和应用。

2.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广度和准确性问题

企业按照相关流程完成资产减值会计审核后,要及时向企业内部和社会进行展示或部分展示,将企业盈亏预计和企业发展“放在阳光下运行”。公示过程要注重实效,要在对资产减值进行评级、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带来的企业影响和社会影响,并针对性分析资产减值分析产生情况的原因分析,注重披露信息的实效性和前瞻性。由于在我国对企业采取“减值便确认”的经济性标准,无形中增加了各项企业可支配资产的未来效益预测难度,这与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不健全等有直接关系。评测难度的增大必然带来信息披露的不及时和说服力的下降,企业的管理决策者要做的,就是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找准结合点,加强外部支持和监督。

3.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体系中从业资质的问题

在对企业进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整套系统工程中,涉及到各种现时效益分析、市场数据采集和未来效益预测等多方面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对企业内部会计部门人员提出了更高水平的业务要求,不仅要在传统方式方法上求新求变,还要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对企业人事部门提出的隐性要求,在招募人才時要预留岗位,因岗招人,因人用岗。

结束语: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产生,不仅是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需产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类似于资产减值的新理念、新事物也会不断出现,这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资产减值会计作为记录价值变动的方法之一,其可靠性和参考性对于制定企业阶段性发略具有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成本的可靠性要比市场价格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参考价值。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像传统会记人员记账管理财务的方式一样,理事成本计量方法已经逐渐无法继续满足当前企业经营阶跃发展的需求,因此使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方法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相辅相成的资产价值计量方案,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企业资产价值计量的重要方式。企业现阶段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资产减值新准则使用指南,完善企业内部资产减值评估体系,提高财务部门会计人员从业素质,间接推动企业协调稳步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静.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2(09)

[2]崔晓钟.陈广宇.基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0(05)

[3]齐会录.浅析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J].财经界(学术版).2012(01)

[4]张勇,栾小琳.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商Business.2012(04)

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和谐社会中的德育理论建设:是促使和谐社会实现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和谐德育的对象是人,促使德育建设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与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关键词] 和谐社会;和谐德育;德育建设;德育体系

胡锦涛明确指出:“我们所建立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这是对和谐社会理论内涵的经典阐释,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在和谐社会实现的过程中,和谐德育的理论也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代理论界的又一崭新课题。和谐德育是和谐社会理论指导下的德育建设理论,是促使和谐社会实现的必要准备和前提。研究和谐社会中的德育建设问题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德育建设的现实价值

(一)和谐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物质文明的大力发展为它提供丰富的经济基础,要靠政治文明的不断完善为它提供必需的制度机制,又要靠精神文明的不断创建为它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文化。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加强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更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确保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不言而喻,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和谐德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体现。和谐社会需要培养造就和谐的人,和谐德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处理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和谐社会的主题与德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和谐德育作为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动力,在制约和谐社会的各种力量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精神凝聚作用。和谐德育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协调、规范不同利益体间的冲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并不是整齐划一没有纠纷,而是追求“大合”间的利益协调。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时,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结意志、协调行动、步调一致。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必须以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为起点,推及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伦理氛围,通过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合乎道德的和谐统一,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创造必要条件。

(二)和谐德育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与道德归宿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本质上是伦理价值坐标上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和谐,其核心体现在社会成员所具有的道德特质上。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充分彰显了道德在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发展、相互协调、相互和谐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充分证明了道德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构成基因。

和谐德育建设的成功与否是衡量社会和谐发展的标尺之一。中国传统社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充分说明了道德的重要功用。当前,必须把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德治和法治的关系中发现并发挥道德建设在整合社会中的潜在作用,“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和谐社会理论包含了和谐道德建设的内容。“民主和法治是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最基本范畴,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道德主题和价值向度,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特质和伦理支柱,充满活力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内在张力,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人伦秩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应当遵守的现代生态伦理。”这些特征均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理想目标的伦理本质。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唯有把这种伦理品质铸成内在的道德品质,才能表现为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较高的修养境界。社会公民的良好行为方式和较高的修养境界是和谐社会得以建设的主体性前提,因而创造一种和谐的道德伦理基础,是更为艰巨和复杂的社会道德文化工程。所以,和谐社会理论包括了伦理道德建设的涵义,德育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归宿。

(三)解决非和谐的道德问题需要进行和谐德育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道德文明建设的非同步性使社会中产生了许多非和谐现象。特别是当前新旧政治、经济、道德等观念发生着激烈碰撞,道德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部分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执法犯法等;一些人为了追逐经济效益,不择手段,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甚至牺牲生态效益;一些人见利忘义、弄虚作假、欺骗欺诈、不守信用等。这些非和谐现象不仅破坏了“自然和谐”,而且也破坏了“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和谐德育作为和谐社会的道德取向,肩负着消除阻碍和谐社会构建等非和谐现象的重大责任,其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为解决这些非和谐的道德现象提供了思想基础和道德力量。

(四)和谐德育建设是新形势下德育方式的创新

中国传统的德育方式在“树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说教式、灌输式的理论教育。传统德育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理性的形成、道德规范的教化及道德信仰的植入,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使受众成为被动的道德接受者,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单方的、没有感情色彩的由上而下、由外到内的观念训诫和思想诱导。和谐德育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的创新教育。首先,德育对象从学生扩展到所有社会成员,这与中国的“终生教育”体制是一脉相承的。其次,德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德育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和谐德育是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道德互动的活动。与传统的德育方式相比,和谐德育是一种广义的道德教育。

二、构建和谐的德育体系

构建和谐的德育体系是实现和谐德育的社会要求。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是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并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系统化整合过程。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能够形成和完善一种促进和谐社会运行的社会整合机制。和谐德育的协调整合功能体现在:促进社会成员达成价值共识,消除和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一致发展。

和谐德育要求德育建设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德

育建设的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德育理论体系是指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德育思想、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等方面。理论体系是德育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德育总体内容的规定。德育实践体系是道德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是理论体系向社会中的延伸,包括道德教育手段和道德教育管理等方面。实际上,实践体系的内容又涵盖在理论体系之中,二者之间是静态和动态的关系。

德育建设的体系应该是其组成部分的有机和谐体。换言之,德育的思想、目的、内容、对象以及手段之间要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德育理论应该能够应用于实践。德育实践体系是保证德育理论发生社会效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建设体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方面,构建和谐的德育体系体现的正是理论和实践的和谐统一。德育体系中的诸要素是一个和谐的内在系统。德育是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整合的一个完整系统。在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构成该体系的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的和谐,同时也要注重这两大方面的各自要素间的和谐。只有把和谐理念放到第一位,保证德育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和谐一致,才能保证德育体系建设的和谐发展。

(一)德育理论体系之和谐

德育理论体系的和谐是指该体系各内容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谐德育建设的目的作为德育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它体现的是德育主体的一种理念和目标,也就是实施德育建设者的意图。德育建设的对象是接受德育教育的一方,也可以说是德育的客体,在德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德育过程是一种媒介体,其作用就是连接德育建设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德育建设的实施环节。德育建设的完整过程就是德育主体通过德育过程对德育客体产生效用的方式。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德育的理论系统,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整合的关系。

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的制定者要对德育对象作具体分析,从而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方法和实施途径,并且通过这些方法和途径的实施,确保和谐德育建设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德育理论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其和谐既表现在系统整体的和谐,也表现在系统各要素自身的和谐。因此,德育理论体系的和谐包含了两个方面,即德育系统的和谐和德育体系各要素的和谐。德育系统的和谐包含了该系统内各要素的和谐,各要素的和谐又为德育系统和谐提供了准备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为了保证德育体系功能的最大化实现,必须构建完善的和谐德育理论体系。在创新德育理论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德育系统各要素的和谐统一,进而确保德育理论系统的整体和谐,实现德育体系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最优化结合。

(二)德育实践体系之和谐

构建“三位一体”和谐的德育实践体系。德育的实践体系是德育理论的应用环节,其基本要求就是首先在逻辑关系上与德育理论保持一致性,还要求自身各构成部分有机统一。具体地讲,德育实践体系应该是立足于“认知与身心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和谐德育原则,构筑以学校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家庭为桥梁的“三位一体”德育方法体系,运用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形成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管理机制,从而达到和谐德育的境界。“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德育建设的各个领域,并且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起到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为德育理论的实施提供了实体性的因素,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最广泛的场所。

学校是德育建设的主要阵地,是集中开展德育建设的场所,也是德育效果最为明显的地方。学生是德育建设的大部分群体,也是德育的重点对象。可以说学校是把德育群体和德育理论联系起来的重要场所。在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这一导向作用,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自觉实践德育理论的和谐体。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对于整个德育体系来讲,学校德育工作只是一个小环节,当它与社会大环境接触时,德育思想和行为有时就会产生深刻矛盾,其结果是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及道德理想幻灭。近几年,一些中小学曾流传过一种说法:5天的学校教育抵不上双休日2天社会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并由此得出一道算式:5+2=0。虽然这一结论有些言过其实,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改善德育环境同改善德育教育本身都是非常重要的。

社区是德育过程中较大环境的实践环节,在德育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社区的德育对象主要是指在社区生活中的居民。这一德育群体没有年龄、职业、身份的界线,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的农民百姓都可以成为社区德育的对象。社区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因此,社区的德育工作具有分散性。但是这并不是说社区的德育工作不容易开展,相反,社区的德育工作具有最持久的生命力。社区是一个公共场合,必然需要公共的道德规范。社区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开辟德育新天地,使社区真正成为和谐社区。前段时间被媒体报道的河北省任丘市张施村定期举办“晒被子看孝心”大赛,通过“最洁净被子”来展示儿媳对公婆的孝心,就是社区德育的成功案例。社区德育的可行性基础在于通过塑造典型的道德模范,培养普通公民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从而形成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观。

家庭是德育工作的最小场所,也是进行德育工作最直接的场所。家庭德育的成功与否,其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的德育方式和途径。父母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德育观、价值观的培养。同时,父母和孩子的道德素质又都与社会的公共道德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孩子走进学校后,学校的道德教育机制又会对其产生新的影响,这种新影响可能会与其先前的道德素养形成相反相成的关系。由此可见,德育建设的三个实践体系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要把家庭教育当作德育的支点,引导家庭进行一系列德育改革,使之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和谐德育的桥梁。

德育的和谐重在教育者以和谐为目标,真正把德育工作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和谐德育的构建需要德育工作者结合“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为德育受体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进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促使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使之成为心态积极、个性良好、品行端正的和谐社会成员。

学校、社区、家庭的德育工作应该相互合作。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学生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只凭学校教育的“小气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得到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一体化的社会环境。学校德育可以分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各种影响,有针对性地确定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并综合开发和联合社区内各种德育力量进行立体化、综合化的德育构建工作。同时,由于家庭对受教育者影响的密切性和深刻性,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和改善家庭

的教育功能。从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影响的共同性和一致性而言,家庭影响的差异性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受教育者个性特点的教育、培养和塑造更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和谐德育不仅仅是针对学校而提出的教育口号,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实际行动的“全局育人”方式,需要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努力促使和谐德育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三、和谐德育建设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是做人”,教育应是“发展人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是重塑被教育者的道德品格,即道德教育是一种德性教育。现时代,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人自身精神的变化,是人格的提升,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离开了人,是无法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诸方面的和谐终究要归结到人的和谐,因此,关注人的精神性,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共同愿望。德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是以“导人以善”为主旨的特殊的主体性建构活动。

“和谐德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身体与心灵、智力与德性、知识与能力等和谐发展。”德育建设的终极目标应该落实到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上,使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和谐主体。“德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指教人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人格的完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促进生命主体在精神方面的积极变化,从而也进一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具有一定社会所要求的素质人才。”所以说,德育建设是使人们得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精神享受的一种道德追求的活动。道德对人的各种德性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德育发挥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促使人实现和谐发展。

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发展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人只有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之境,否则,和谐社会只是美好的幻想。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和谐德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由于审计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差距、“深口袋”效应的转嫁影响以及消费者利益保护主义的兴起是注册会计师遭受法律诉讼的外部原因;注册会计师在商业领域的参与日益拓展、注册会计师存在过失或者欺诈行为等原因也成为注册会计师遭受法律诉讼的内部原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通常被划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类型。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等对策避免法律责任。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质量控制;执业责任保险

由于审计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使得会计业务更加复杂,审计风险进一步增加。同时,监管部门保护投资者的意识日益增强,监管措施日益完善,处罚注册会计师的力度日益加大,这都使得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成因

(一)注册会计师遭受法律诉讼的外部原因

1、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差距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和债权人开始更多地使用经过审计的由于审计中的固有限制影响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100%的绝对保证,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而社会公众可能认为注册会计师应绝对保证发现并报告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由此导致社会公众和注册会计师之间产生期望差距。

2、“深口袋”效应的转嫁影响

当投资者由于被投资公司破产或陷入财务困境而遭受损失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谁应该对损失负责,而是谁有能力赔偿他们的损失。在连带责任规则之下,财力雄厚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会成为起诉的对象,这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因为他们赔得起。因此,注册会计师作为“保证人”被看成是一个拥有经济实力的团体,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在遭遇困境时,往往将注册会计师作为索取赔偿的对象,当作承担责任的“深口袋”。

3、消费者利益保护主义的兴起

随着美国20世纪30年代早期《证券法》的通过和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者和债权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经过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这种现象既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期望,也大大增强了依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因为遭受损失从而向注册会计师获取补偿的欲望。这可以看做是对消费者权益和商业利益之间出现利益失衡进行的一种补偿,也表明消费者利益逐渐得到了认识和重视。

(二)注册会计师遭受法律诉讼的内部原因

1、注册会计师在商业领域的参与日益拓展

注册会计师在商业领域的参与度日益增强,其主要表现为:注册会计师或其近亲属可能在审计客户中拥有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或者与审计客户或其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由于商务关系或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密切的商业关系;注册会计师可能与审计客户长期存在业务关系;注册会计师可能向审计客户提供非编制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信息技术系统、诉讼支持、招聘服务等非鉴证业务。这些商业领域的活动有可能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注册会计师存在过失或者欺诈行为

所谓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具有的合理的谨慎。按照过失的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两类。普通过失指缺少应有的职业谨慎,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则指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求;重大过失是指缺少起码的职业谨慎,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则指根本没有遵循专业准则或没有按专业准则的基本要求执行审计。欺诈,又称舞弊,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行为。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欺诈涉及知情不报甚至与客户管理层合谋的行为,出具严重失实的意见出自故意,而非疏忽。与欺诈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推定欺诈”,又称为“涉嫌欺诈”,是指虽无故意欺诈或坑害他人的动机,但存在极端或异常的过失。在美国,许多法院曾经将注册会计师的重大过失解释为推定欺诈,特别有些法院放宽了“欺诈”的范围,使得推定欺诈与欺诈在法律上成为等效的概念。这样一来,注册会计师如果具有重大过失,其法律责任就会进一步加大。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类型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通常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三种责任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

(一)行政责任

《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和《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违法法律规定应该承担的行政责任均进行了规范。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部分或全部业务,暂停执业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吊销有关执业许可证;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对事务所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行部分或全部业务,暂停执行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吊销有关执业许可证;撤销事务所。

(二)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是指赔偿受害人损失。根据《民法通则》、《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注册会计师违法相关法律规定,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除非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特别是2007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将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了符合法律精神并且切合实际的规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触犯刑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其种类包括罚金、有期徒刑预计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等等。对此,《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以及《违法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三、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责任的对策

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责任的根本要求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项目经理和普通注册会计师必须强化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

执业质量是注册会计师的生命线,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维护公众利益的专业基础和诚信义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5号——业务质量控制》的要求,建立健全本所质量控制制度,以合理保证执业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应当包括针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相关职业道德的要求、接受与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人力资源、业务执行和监控等多方要素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应当将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形成书面文件,并传达到全体人员。

(二)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需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以实现不存在因为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项业务的意愿的事项等目的。在接受客户关系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客户的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和治理层是否诚信,以及客户是否涉足非法活动(如洗钱)或存在可疑的财务报告问题等。在选择被审计单位时,要远离不诚信的客户,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社会公众的需要。

(三)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

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者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根据审计结果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开始于被审计单位的决策过程,且受其经营战略、控制活动和经营过程的影响。当决策开始执行后,交易活动随之发生,通过会计确认和计量并在会计记录中得以反映,最后在财务报表中汇总体现。注册会计师只有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包括其经营性质、经营目标和舞弊因素、经营战略、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员工的胜任能力、组织结构和生产过程,以及用于应对风险的内部控制,才能够知道会计信息系统实际应该记录什么类型的信息,才能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四)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

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能够有效保障其赔偿能力。1994 年发布的《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八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2007 年3 月财政部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对风险基金的提取、使用等具体问题做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1999 年 12 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条款》报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备案后,开始开展执业责任保险业务。2000 年 7 月,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签订《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承保协议》,之后深圳注协管辖之下的9家具有证券期货审计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才应其要求购买该保险。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一些中小型财险公司陆续推出该险种,国外保险公司也有涉足。建立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是个“多赢”的选择,是处理审计风险的可行途径。但是,目前注册会计师主动购买执业责任保险意愿不强,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推动,以加强注册会计师赔偿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2]倪慧萍、时现.审计风险转移功能与保险性质审计收费—审计保险假说的进一步检验.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3]陈艳红.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探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2期

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我国大力推行责任会计的意义

(一) 可促使现代企业制度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在完善中, 需要处理好与市场间的关系, 同时需要对科学预测与分析、决策生产经济活动, 以实现增产保值目标。责任会计可分解企业总体目标, 能够根据经济责任, 归属考核、控制、报告、传递等经济信息, 分析活动业绩、规定目标, 促使总体目标尽快实现。

(二) 可促使经济责任制落实

经济责任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是指在权责利一体下, 按照分权管理、目标管理等原则,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 对企业发展目标分解、落实。在实施中, 需要加强权责利考核, 但责任会计能够科学明确、分解责任目标, 规范责任单位行为的同时, 公平评价其权责利, 以实现科学挂钩、合理兑现。

(三) 突出以人为本管理观念

人本管理应规范化、理性化;对此, 企业应当在经营管理中, 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人们的潜力、主观能动性, 实现利润最大化, 以及受益者共赢。

(四) 推动会计改革

现代经济理论影响下, 以往的会计俨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要, 财务会计职能对成本费用、资产负债等进行简单的核算, 经济行为人的权责利, 及其与业务间的关系, 并不能明确界定。责任会计分解目标的同时, 具备传统会计的职能, 同时可约束与规范企业员工行为, 实现奖惩、权责利有机结合, 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 以推动企业改革。

二、当前我国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责任单位划分

责任单位划分成效, 直接影响着责任年会计发展与完善, 以及责任会计执行的时效性。但在划分责任单位时, 常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门工作业绩考察难度大, 尤其是项目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 通常参照费用指标展开控制, 效益、成本间的关系无法明确反映, 导致工作业绩难以考核。二是内部组织责任中心设置问题, 内部各组织单位任务与成本费用共存, 部分单位既负责成本费用, 又负责资金使用状况, 导致责任中心无法有效划分。三是法人假分立, 以逃避债务, 导致企业经营方针时效性弱, 企业活力直接下降。四是财权、生产经营权下方问题, 分级行使权力时, 经营权力划分不合理, 过分注重财权下放, 分户与分账等经营策略, 纵容了法人弄假问题, 最终导致财务管理时效, 经济效益停滞不前。

(二) 责任指标制定

责任指标是约束、激励责任单位的重要依据。实际上, 企业责任会计制定该指标时问题重重;一是责任指标不实际, 责任单位工作性质存在差异, 业绩比较尺度缺乏统一性, 导致相同指标完成率, 其工作业绩并不一致, 增加了责任奖惩的难度。二是未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制定。根据市场信息, 向各责任方传递经营决策信息, 此过程缓慢且通常以间接形式传递, 员工了解市场信息滞后与不全面, 致使市场价值观念落后。三是制定的责任指标, 严重与可持续发展观不符, 财务运算、责任预算严重脱轨, 责任目标、总体目标联系性不强, 知识经营目标落空。

(三) 责任核算

责任核算中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财务监督缺乏, 基础工作未夯实, 严重缺乏计量、定额与考核等制度, 价格体系缺乏统一。二是新调节措施未在内部结算中体现, 责任部门的实际效益, 不能通过指标充分反映, 如内部利润指标等, 导致责任目标管理无从下手。三是成本评价指标相对单一, 使资金占用率、材料废品率不断增加, 一味追求成本效益, 而忽视交货期与质量。

(四) 责任奖惩

责任奖惩实施中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收入档次差异幅度不大, 管理人员的代价、贡献、责任等难以匹配, 使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下降, 不利于责任会计制度完善。二是激励制度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权力落实难度大, 尤其是国有企业, 职工解雇难度大, 不利于权责利统一。

三、我国大力发展责任会计的对策

(一) 设立企业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是实现权责利统一的重要部门, 是分权化管理产物, 与会计、法律主体不同, 主要根据管理需要, 车间、分公司、班组等均可成为责任中心。同时对负责人展开考核, 确保任务顺利完成。要求责任中心不能出现翻牌情况, 以全面检讨自身, 促进企业全面整改。

首先制定组织机构图, 以直观了解企业组织运转情况, 发现组织机构的缺陷, 以及组织机构特征。分析组织机构, 确保部门配置、改编合理, 降低成本的同时, 确保责任有效划分。

其次根据价值链理论, 重新划分责任中心, 将价值链的各节点, 视为责任中心, 确保结果通用性。划分方法如下;一是保留投资、利润中心;二是丰富生产部门内涵, 将生产 (成本) 中心名称, 替代原本的成本中心。三是将费用中心分为销售中心、发展、采购与运输等中心。四是实现利润中心、收入中心转变。责任中心重新划分后, 不仅是名称改变, 责任会计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要求在评价业绩时, 不能使用利润或成本等单一指标, 应当根据活动价值多角度去考核。

最后在落实各责任中心权责的同时, 加强中心技术性分析。可通过复核检查清单, 或是填列等方式展开技术性分析, 以确保责任中心设立合理。技术性分析, 不应在建立时使用, 还应当在责任中心操作中使用, 以规避中心不合理处。

(二) 合理设计责任中心绩效指标

业绩评价指标应依据当与企业目标一致原则、指标数量合理原则、指标可计量原则、非财务与财务指标均衡等原则设计。如投资中心, 评价方向包括财务、产品质量、消费满足度、市场份额、创新能力、时间等。其中财务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为剩余利润、投资收益率;产品质量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为返修率、废品率与退货率;消费满足度评价指标为消费者满意度、退货率与返修率;创新能力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为专利产品、新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 以及被采纳合理化建议占总数比例、职工合理化建议数。时间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指消费者反应时间。除此之外, 还需完善自然利润中心、人为利润中心、生产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研究发展中心、运输中心、消费者服务中心等责任中心, 各评价方向的绩效评价指标。

(三) 完善基础工作

首先成立以领导总会计师, 为责任会计领导小组, 将财务部门作为核算中心的管理体系。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各工作组, 按市场经济发展, 以及责任会计内在要求, 重新配置各工作组, 成立专职、兼职人员队伍, 同时明确分工与责任, 确保责任会计制度落实时效性。改善各种定额与原始记录, 完善内部价格体系、定额标准、计量验收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清查盘点制度, 以及会计核算。加强清产核资工作展开, 了解家底的同时, 明确各责任单位对物资、资金、财产等占比。不断优化内部结算制度, 各责任中心确定后, 应严格按照市场规律使用资源, 确保经济效益。除此之外, 推行双重责任成本制, 加强责任成本的考核、计算, 借助微观责任成本, 反映宏观责任成本, 形成与权责利一体匹配责任成本制度, 确保经济管理部门成效的同时, 为企业外部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四) 完善奖惩制度

定期分析责任中心工作成果, 并编制业绩报告, 根据实际工作成效展开奖惩, 调动各责任中心主观能动性, 促使其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根据利益原则实施针对性奖惩, 即利益要清晰, 奖罚情况与标准合理界定, 同时扩大利益联系面, 以巩固经济责任制。奖金额定不能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同时还需要达到微观放活与宏观控制的作用;对此, 可按照利润指标计算奖金, 按利润留成基金确定奖励额度, 实现责任中心、企业提取奖金统一。责任会计融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如现代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 分解目标成本指标、利润指标, 落实到个人、各部门与各基层单位, 实现权责利一体, 以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积极性, 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四、结语

责任会计发展应加强现状分析, 同时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 有效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推行责任会计的方法,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合理调整, 实现国家、企业与个人利益全面得到保障, 促使财会制度不断优化。

摘要:推行责任会计对社会、企业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实践中, 应当加强责任中心设立、完善奖惩制度等工作落实, 以有效规避责任单位划分、责任指标制度等问题, 对我国推行责任会计的影响, 从而促使财务制度完善, 强化企业效益, 推动社会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责任会计,奖惩制度,责任中心

参考文献

[1] 迟铮.我国成本会计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财经问题研究, 2016 (9) .

上一篇:国际会展中心工程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有机化学教学医药卫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