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灾害的态度范文

2023-09-22

对自然灾害的态度范文第1篇

报道认为,美国军方面临的挑战是找到一种战术,既能遏制中国这些小规模的行动,但又不将某些特定的争端变成一场范围更大的军事冲突。每年有价值5.3万亿美元的货物通过航运穿越南海。

美国一位高级军官说:“我们(在南中国海)遏制中国的努力明显没有奏效。”

报道称,3月份,美国这一新兴战略中的一个方面暴露无遗,当时美国向仁爱礁派遣了巡逻机。那里的中国船只当时正试图阻止菲律宾向其1999年故意搁浅在两国都声称拥有“主权”的海域的一艘船只上的海军陆战队员提供基本补给。美国飞机飞得很低以确保中国人能够看到他们。

熟悉这一行动的前五角大楼官员说:“这是一种新态势。信息就是‘我们知道你们在做什么,你们的行动将会产生后果,而且我们有能力和意愿,我们在这儿。’”

在这一地区更广泛地使用巡逻机的同时,美国也表现出更愿意公布中国的海上活动的照片和录像。美国一些官员认为,如果中方知道其船只骚扰越南或者菲律宾渔民的照片要被公开,中方可能会犹豫一下。

总部设在夏威夷的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被要求协调建立一种海上情报的地区体系,这将使得西太平洋地区的各国政府获得有关该地区船只位置的详细信息。有几个国家的政府说,中国船只的意外现身曾让他们毫无防备。

报道称,美国一直向该地区的菲律宾、日本和其他国家提供改善后的雷达设备和其他监视设备,现在正设法将这种信息发展成一个可以分享情报的范围更广泛的地区网络。

对自然灾害的态度范文第2篇

《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我读完后感悟颇深,它不仅使我明白了工作的真正意义,摆正了工作心态,树立了正确的工作观念。这本书首先加深了我对“为谁工作、怎样工作”的认识。我记着书中有一段话:“你不是在为老板打工,而是在为你自己工作。因为工作不仅仅是让你获得薪水,更重要的是,它还教给你经验、知识,通过工作,你能够提升你自己,从而变得更有价值。”的确,我们不仅仅是在为单位工作,更是在为自己工作,“上班拿公家的工资,长的是自己的本事”。我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工作观念,才能发挥出工作热情,才能认真地对待工作,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尽情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为企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和应有贡献,进而体现自身价值、实现奋斗目标。这本书告诉我们,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观念之后,我们还要做一名爱岗敬业的员工,我们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把自己的岗位和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书中对如何做到敬业也进行了详细描述: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要有责任感;要主动工作;要忠诚于公司;决不拖延;没有任何借口;要争第一;要勇于接受挑战。一名企业员工如果能按上述标准努力工作,就意味着他做到爱岗敬业了。

在《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里,还告诉我们企业的员工要树立团队意识和集体的观念。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帮助,没有团队的成功就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员工紧密配合、团结协作,企业才能形成

强大的创造力,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团队中,主动搞好协调配合,形成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并领略工作带来的快乐,也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这本书还指出了“要把工作做到位”的理念。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实际工作中,真正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不少人不满足于现状,认为以自己的才能可以干更大的事业,于是产生了抱怨情绪,这种情绪累积的后果就是,最后连简单的小事也做不好。我们的企业需要将每件小事都做到位、有强烈责任感的员工,因为只有对自己工作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的员工,才真正值得信赖。作为企业的员工,就应该踏踏实实把每件小事做好,只有将小事做好了,才能取得个人的成功。

我们身为企业的员工,要学会珍惜工作机会,书中用大篇幅说明了“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和“要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这两个问题。“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态度”和“一种感恩的心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两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们必须加倍珍惜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和岗位,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去对待工作,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做好每一件事,这样在工作中就会找到和发现工作的乐趣,同时发现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对自然灾害的态度范文第3篇

在写作教学中, 反馈是“读者向作者的输入, 它的功能是向作者提供修改作文的信息” (Keh, 1990:294) , 目的是帮助作者准确表达思想, 达到交际目的。

关于反馈这一话题, 国外的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既有对L1环境中教师反馈的研究, 也有对E S L或E F L环境下教师反馈的研究 (Leki, 1990;Cohen&Cavalcanti, 1990;Leki, 1991;Enginarlar, 1993;Ferris&Hedgcock, 1998;Lee, 2004等) 。他们有的探讨教师反馈的有效性, 有的探究教师反馈应该针对作文的形式还是内容 (Truscott, 1996等) , 有的则重在研究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态度及反应。Cohen&Cavalcanti认为, 写作反馈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反馈与学生的需求不一致, 因此教师了解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反应和态度尤为重要。因此, 本文将对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态度和反应进行整理, 明确研究现状, 探讨影响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态度的因素及对二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 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期望

Leki (1991) 和Schultz (1996) 对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期望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 学习者希望老师能够指出并对作文中的所有错误, 尤其是语法错误, 进行标识, 然后由他们自己进行改正, 他们非常重视教师的纠错性反馈 (corrective feedback) , 认为这类反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Lee (2004) 的研究发现, 学生非常重视教师反馈。83%的学生表示他们期望老师对他们作文中的错误进行标记, 76%的学生期望老师能够对他们作文中出现的错误直接予以纠正。对于错误标记 (coded feedback) 的使用, 91%的学生表示老师在他们作文中使用了错误标记, 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在理解和处理错误标记时有困难。尽管有困难, 他们中仍有76%期望老师在评改他们作文时使用错误标记。

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期望也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C o h e n和C a v a l c a n t i (1990) 、Hedgcock和Lefkowitz (1994, 1996) 的研究表明, 不同的学习者对反馈类型的期望和偏好有所不同, 对教师反馈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Cohen和Cavalcanti (1990) 探讨了教师所给的反馈与学生对教师反馈态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及对每组中3名学生的有声思维发现, 教师给出的反馈和学生期望得到的教师反馈不相吻合, 教师给出的反馈往往不是学生想要的。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反馈是根据教师自己的观点集中在了作文的某些要素, 因而所给的反馈不够清晰明了, 不够准确全面。

为了探究ESL和FL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反应有何不同, Hedgcock和Lefkowitz (1994, 1996) 对ESL和FL学习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研究考虑到了语言学习环境的因素。结果表明, 尽管两组学生都对教师反馈持肯定的态度, 而且他们都希望老师能详细地评改他们作文中的词汇和语法错误, 但是又有着明显的不同:ESL学习者更期望老师对他们作文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观点给出反馈, 他们认为, 针对语篇的教师反馈比单纯的语法纠错更能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而FL学习者将写作看作是展示他们语法知识的机会, 期望老师能够更多地给予语言形式上的反馈, 认为语言形式方面的反馈对他们更有用。

2 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反应和态度

学习者对教师写作反馈的态度主要是指学习者在接受了教师书面反馈之后, 是否阅读反馈, 在修改时是否会运用反馈, 运用的策略是什么。在早期的研究中, 尽管老师批阅作文非常仔细, 在语言上做了很多修改, 但是学习者对这些修改并不重视, 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 学习者非常重视教师反馈。

Leki (1990) 回顾了L1环境下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态度进行了, 发现, L1学生既不关注教师书面反馈, 也不理解教师书面反馈, 并对教师试图控制他们思想的行为有敌对情绪。后来, Leki (1991) 研究了100名ESL学生对错误纠正的偏好。结果表明, 学生期望老师能够改正他们作文中的所有错误, 大多数学生不满意老师只对他们作文内容和组织结构进行反馈。学生对教师反馈有这样的反应可能是因为学生急于完善自己的英语, 而且她还发现, 学生对教师反馈的关注程度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师反馈的侧重点有关。

Enginarlar (1993) 研究了EFL学习者对在英语作文课上采取的反馈方式的态度。采取的反馈方式包括对语言形式的错误标记、对作文的连贯性以及对思想内容和组织结构的反馈。研究发现, 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反馈是有用的, 他们把对语言错误方面的教师书面反馈认为是有效的反馈, 认为这类反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Ferris (1995) 研究了155名ESL大学生对教师反馈侧重点的看法。研究发现, 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最注重语法方面的教师反馈, 其次是组织结构、内容和词汇。尽管5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理解教师反馈时没有任何困难, 但是由于教师书写的不规范、使用语法术语和符号以及模糊的评语, 有些学生在理解教师反馈时有困难。

3 影响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态度的因素

完全解决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问题, 是一项巨大而漫长的工程, 但是逐步优化其人际关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组织参加集体活动

Cohen和Cavalcanti (1990) 、Hedgcock和Lefkowitz (1994, 1996) 的研究表明, 不同的学习者可能对反馈类型的期望和偏好有所不同, 不同的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如Hedgcock和Lefkowitz (1994, 1996) 对ESL和FL学习者进行的比较研究。ESL学习者对组织结构和思想观点方面的教师反馈更关注, 而FL学习者对语言形式方面的反馈更感兴趣。

3.2 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也是使得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有不同反应和处理方式的因素之一。

Cohen和Cavalcanti (1990) 对低、中、高水平的三名学生作了研究, 研究发现他们在理解教师给出的反馈时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低水平的学生对教师反馈产生误解的可能性最大, 她在理解一次作业的教师评语时有62%没有完全理解, 有81%的评语不知如何处理, 她认为老师的反馈没有说到点子上, 觉得教师反馈的侧重点应放在内容上,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她的写作水平。

在戚炎 (2004) 的研究中, 根据写作水平的不同, 他选取了3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分别代表高、中、低水平。调查结果显示, 在修改态度和修改过程方面, 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点, 但是在修改方式上, 写作水平高、中、低的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高水平学生经常会听取老师的修改意见, 修改认真有效;而中、低水平的学生有时候按照老师的评语修改, 有时候则会回避问题。

4 中国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期望和态度

在国内, 对反馈的研究仅局限于对反馈作用和不同形式反馈的研究, 但是对学生对教师反馈态度的研究比较少。要充分发挥教师反馈的作用, 教师必须要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反应。

邱兆杰 (1997) 研究了学生对教师反馈的态度, 并从学生的想法和需求的角度提出了EFL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 在EFL写作中, 教师给出的评改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不相吻合, 从而影响了写作教学的效果。陈海 (1994) 、李永秋和郑宇珠 (2005) 也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教师反馈与学生需求相一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戚炎 (2004) 、李永秋和郑宇珠 (2005) 的研究还比较了学习者对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重视程度:在作文评改中, 中国的学习者更加信任和重视教师反馈, 并能对教师反馈做出积极的反应。这主要是由我国的英语学习环境决定的。而在教师反馈的侧重点上, 他们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戚炎的研究表明学习者获得最多的教师评语时有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 而学习者最重视语法错误;在李永秋和郑宇珠的研究中, 学习者更希望在语篇层次上得到相应的反馈, 只重视修改语法和词汇错误的做法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反馈需求。这可能与受试者的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

5 结语

本文梳理了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的期望和态度, 以及影响学习者对教师书面反馈态度的因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为保证教师反馈的有效性, 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结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环境及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 积极探索他们对教师反馈的期望及对给出的教师反馈所持的态度和处理这些教师反馈所用的策略,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反馈的作用, 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

摘要:写作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而对学生作文进行反馈是二语教学中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教师反馈对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学习者对反馈的态度会影响反馈的有效性 (Schulz, 1996) 。因此, 探究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态度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者,写作,教师反馈,态度

参考文献

[1] Schulz, R.A.Focus on form in the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tudents’and teachers’views on error correc-tion and the role of grammar.ForeignLanguage Annals, 1996, 29:343~364.

[2] Keh, C.L.Feedback in the writingprocess:a model and methods forimplementation.ELT Journal, 1990, 44 (4) :294~304.

[3] Leki, I.Coaching from the margins:Issues in written response.In B.Kroll (Ed.) , Second Language Writing: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NewYork:Cambridge, 1990:57~67.

[4] Cohen, A., &Cavalcanti, M.Feedbackon compositions:teacher and studentverbal reports.In B.Kroll (Ed.) , Sec-ond Language Writing: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New York:Cambridge, 1990:155~177.

[5] Leki, I.Th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 for error correction in college-level writing classes.Foreign LanguageAnnals, 1991, 24 (3) :203~218.

[6] Enginarlar, H.Student response toteacher feedback in EFL writing.System, 1993, 21 (2) :193~204.

[7] Ferris, D., &Hedgcock, J.TeachingESL Composition:Purpose, Process, andPractice.Mahwah, NJ: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1998.

[8] Lee, I.Error correction in L2 second-ary writing classrooms:The case ofHong Kong.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 13:285~312.

[9] Truscott, J.The case against grammar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Lan-guage Learning, 1996, 46 (2) :327~369.

[10] Hedgcock, J., &Lefkowitz, N.Feed-back on feedback:assessing learnerreceptivity to teacher response in L2composing.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Writing, 1994, 3:141~163.

[11] Hedgcock, J., &Lefkowitz, N.Someinput on input:Two analyses of stu-dents response to expert feedback inL2 writing.The Modern LanguageJournal, 1996, 80:287~308.

[12] Ferris, D.Student reactions to teacherresponse in multi-draft compositionclassroom].TESOL Quarterly, 1995, 29:33~53.

[13] 戚炎.反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英语专业议论文写作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1) :47~53.

[14] 邱兆杰.EFL教学中的纠错问题—学习者的看法和要求[J].外语界, 1997 (2) :41~45.

对自然灾害的态度范文第4篇

60年代,国家开始调整生产力布局,通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调整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在客观上也带动了西部工业的发展和一批新兴城市的建立。

但是,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备战备荒”,工业发展是按照“山、散、洞”的要求进行布局的,工厂的建设与城市建设脱节,国有企业社会化、福利化的倾向在当时很严重。无论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还是新兴城市的增多,都未能使城市的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典型的城乡隔离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广大的农村和众多的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过程之外,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拥挤在狭小而落后的生产空间。1958年以后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行严格限制。而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是政治目标,采取的是行政手段,城市化的内在机制十分薄弱,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并未使城市化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正常健康发展。

三是非农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实行职业转换,即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然后实现地域转换,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城市化。

非农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内作“钟摆式”流动的半城市化人口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滞后的最直接的体现。回过头来看,“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因为人多了,分工更精细,发展出的需求更多,就会让更多人得到就业机会。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是所谓第三产业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的原因。那些认为城里人就业难,如果让农民进来,就业问题就更加严峻的论调,毫无经济常识,没有看到目前城市里很多工作已经转到进城农民手中的现实,也没有看到仍有相当多的城市投资欲望被压制,以至于相当多的需求被压抑的现实。目前大城市里改善投资环境,决不能继续过去只盯着城外投资者的短视做法,而是要善待城里的投资者,更要善待自己的居民、移民和来到城里的农民,把他们的投资热情和意愿发掘出来,这样就可以把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渠道都开发出来。当然这样做,首先要严格限制政府部门的膨胀,严格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从学习香港经验到香港回归,我们就是学不会香港那一套:任何人只要交点钱一注册,几分钟之后,就可以经营的工商管理办法。以至于香港人到今天还在用“帮你到香港注册公司”这个办法,来赚内地人的钱。

城市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彭鸿鸣 发表日期:2004-10-8 9:23:38

城市化是目前中国的主旋律,是中国 的宏观经济形势。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一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 37%左右上升到60%以上, 平均每年上升 1 个百分点。城市化结合信息化、工业化给中国的经济形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市场经济有了另外一种表达,各行各业都显示出了宽阔的发展空间。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不仅仅在于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市场扩大,市政建设提升了房地产的使用价值,相应的市场行为也产生了变化。房地产的特性使得城市化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城市发展战略对房地产产品结构的影响

细细探究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除了房地产市场热点区域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等明显现象之外,房地产的产品结构也呈现出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的状况。

如果不考虑城市化因素,房地产的产品结构任何城市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基本上都是以住宅为主,商务办公与商业物业为辅,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的结构。但城市化的进程使得每个城市的产品结构都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恰恰与一个城市发展战略有关,特别是与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城市想往哪个方向发展,房地产产品结构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比如,深圳作为最大的移民城市,其最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将普通的加工行业逐渐转化为高新技术、物流、旅游等产业。因此大工业区的开发与建设以及关外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就成为热点。同时与旅游产业匹配的度假村、产权式酒店也成为市场发展的一个分支。而青岛、烟台则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旅游业带动城市建设、城市环境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5+2”度假类人群。海景房、酒店式公寓、度假村以及产权式酒店等成为市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在临沂等城市,作为山东蔬菜、钢材等行业的物流基础,各类批发市场、物流中心成为临沂房地产的一大特色。在廊坊,大北京商务休闲基地的发展方向则使得高尔夫、酒店、温泉度假村等产品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重点。这些城市的房地产表现都说明了城市发展战略对房产市场的影响。

纵观世界上城市化走过的道路,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以大量节约土地为其特征的,城市化进程越快,城市化率越高,土地的节约越明显

%%%%%%%%%%%%%%%%%%%%%%%%%%%%%%%%%%%%%%%%%%%%%%%%%

第一,工业化的要求。工业有着强烈的大城市区位指向,它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支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产业集聚的效益、需要紧靠它的最大用户————大城市。我国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向城市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信息化的要求。有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大城市甚至城市,大家都可以住在乡村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享受现代版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其实恰恰相反,信息化将使大城市在信息交流、信息产业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的信息是不能从人体分离的,如电话的普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大了人员往来的交通量。可以说大城市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服务产业的要求。服务产业是城市经济。城市规模越大,就意味着用户基数越大,服务业的商机越大。特别是日常利用频度较少的服务业、较特殊的服务业只有在大城市中才能得以生存。因此只有在大城市,门类齐全、高度配套、分工细致、功能明晰的服务产业才会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四,发展效率的要求。我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首先需要的是效率,在很短的期间内要走完工业化先发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因此不得不选择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加速它工业化进程的效率。工业化后发国家劳动力的转移是跳跃式的,农村劳动力从全国各地直接涌向大城市的倾向较大,农村劳动力直接进入各类现代化产业的情况普遍。

第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城市圈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只有大城市才能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

对自然灾害的态度范文第5篇

会发生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现在想来,应该是出于自己越来越在以西方哲学为核心的西方文明中发现的“普世价值”。这些“普世价值”,便是支撑起近现代欧洲社会的核心价值,如“自由”、“民主”、“理性”、“尊严”、“人权”等等。这些概念初看起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或多或少也都有所体现,但两者的精神实质却可谓天差地别。这里当然不想进行具体的辨析,这是博客中其余文章的任务。

这里想说的是,再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自身的历史局限,远在上古的中国圣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不可能有几千年之后的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出在后人身上。我们太喜欢把先哲描述成十全十美、高瞻远瞩、功德圆满的“大成至圣”,臆想所谓的古老智慧可以永远为后人亮起明灯,乃至解决现时代的一切问题。这碗对个人而言的“心灵鸡汤”,这副对天下而言的“治世良方”,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的一种夸张,不是“神化”,倒更像是“妖魔化”。因而,我在文章中常常所持的敌对态度,与其说是针对这些古圣先贤的,远不如说是指向作为后人的我们的。

中国学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或是自卑,或是自大,又或许两者本是一回事,总是将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东西说成“古已有之”,似乎几千年以来我们一直实践着西方人从近代起才树立起来的一些基本原则,甚至比人家眼下实践得更好,此其一。其二,一看到西方人自己也批判自己的文明,我们就开心得不得了,急着大喊自家的“心灵鸡汤”、“治世良方”可以拯救世界。其实,自我反思一直是西方文明得以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无论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都大

有把西方文明一锅端的架势。不像我们,对“经典-圣人”碰不得摸不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连小朋友也知道的那么简单的道理,不知为何,我们的一些学者、大学者似乎未曾听闻。

或谓“恋古”现象不独见于中国,西方大哲如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列维纳斯等人也都有这个倾向。不错,就曾有一个美国学者批评伽达默尔平日里读书非两千年以上的不读。乍一看,似乎是这样,尼采要回到前柏拉图,海德格尔要回到前苏格拉底,莫不是以古为尊。同其余价值概念表面雷同、暗里悬殊一样,这里也有实质性的差异。人家是“主-主关系”,是“自由(者)关系”,我们是“主-奴关系”。“自由(者)关系”体现为“我”与“他者”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主-奴关系”则取消了“我”的“主动权”,“被动”地以“他者”之是非为是非。前者“讲道理”,后者“蛮不讲理”。于是,前者开拓创新,后者固步自封。这其间的差异,想来还是明显的。一些西方学者对东方文明表现出来的兴趣,也应作如是观。我们老把“他者”的“对话”看成是向“我”的“学习”,乃至“俯首称臣”,岂不愚蠢?

由“恋古”而“返祖”,这些看似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实则才是真正阻碍我们的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罪魁祸首,而不是那些批评者。反之,真正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使之与时俱进的,反倒是那些批评者,而不是“国学大师”。

在这个各种思潮风云际会、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还是单独地在某一个话语体系中自言自语,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可以把世界文化简单地分为东、西方文化的话,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各自闭门造车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对话,是我们的出路,也是他们的出路。而且,只有对话,才是出路。

在这场“不得不”的对话中,我们理应更为积极,更为主动,乃至充当“发起者”。之所以有这个观点,并不是全然出于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因而要主动搭讪的考虑,更有学理上的原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或者按海德格尔的说法,“语言”是“存在”的“家”,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不仅仅是我们用来表达“观念-思想-想法”的“外在”“工具”。如果我们认可海氏这一“存在论”语言观的话,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同陌路的症结正是在于“语言不通”。限于题目,也限于能力,下面单说我们国家。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言在上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过一次“嬗变”,即由传统的文言文转向白话文,由古代汉语转向现代汉语。在这个工作中,陈独秀、鲁迅、胡适诸位先生功劳最大。正是这一“转向”,让我们看到了语言上“通”的可能性。汉语的嬗变本是个极深的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既非本文的任务,更非我所能,我们只能姑且满足于直接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传统的汉语是“非对象性”的,而现代汉语由于在创始之初吸收了大量西文的结构,故接近西文“对象性”的特点。所谓“非对象性”,即文言文的“所指-对象”不似西文中那般“现成-在场”,可以进行明确的概念规定,而只能对之“烘托”式的“描述”、“暗示”、“提示”。古汉语的这一思维特点,社科院的王树人教授谓之“象思维”,清华大学的黄裕生教授谓之“本源思维”。现代汉语正是突破了这一特点。我们借此突破,与处于西方文化深层次的西方哲学有了可对话性。但是相反,对西方人而言,要实现语言上的突破,从而深入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就要困难很多了。除了这个“对象性-非对象性”差异外,还有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之间的隔阂等。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从学理上说,我们更有积极主动的责任去“邀请-发起”彼此间的“对话”。

应该说,西学东渐的这百余年来,我们的学者一直未曾忽视对异域文化的介绍和研究,但这其中还有一个层次上的问题。

最低层次的所谓研究,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这种研究往往得出一些类似的结论,诸如“中国文化重感性,西方文化重理性”、“中国哲学重道德,西方哲学重知识”、“中国哲学重综合,西方哲学重分析”、“中国哲学重天人合一(主客融合),西方哲学重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等等。不能说这些结论都错了,但停留于“一眼看穿”的水平,跟学术研究的要求未免相差太远。更何况就“一眼看穿”来说,也还有不少看错了的。类似的“成果”多出于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学者”之手。他们提出这些似是似非的成果,往往是为了说明还是自己的老祖宗们“棋高一招-技胜一筹”。我们老祖宗们的智慧可以解决西方人现如今棘手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科技问题等等。

当然,在中西文化会通和合的道路上,肯定不止产生这样一些东西。我们的一些前辈学者还是进行过深入探讨的。只要这些努力是“深层次”的,即使并不成功,也能让我们更加看清中西方文化、哲学之间的根本分歧之所在。比如王国

维先生凭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来解读《红楼梦》、贺麟先生早年把朱子理学和新黑格尔主义结合起来考虑、宗白华先生以德国浪漫主义精神来阐述中国诗画意趣、牟宗三先生以康德“智的直觉”这一概念来开发中国传统哲学等,都不是徒劳无功的,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给我们以很多的经验和启示。

不过,真正结出正面成果的研究,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没有做过专门统计,只能就自己知道的一些内容来说。首先就是北京大学的张祥龙教授,长年致力于以现象学-海德格尔哲学来开显“中华古学”。按说海氏学说自八十年代起便成为国内学界的宠儿,结合老庄哲学进行研究更是毫不稀罕、随处可见。但张祥龙教授对老庄道家哲学、早期儒学、以佛学为代表的印度哲学等都有细致而执着的深入,让人不管同意与否,都不禁正襟危坐,而不可等闲视之。其次是北大现年耄耋的张世英老先生,以纵横开阔的视野构筑起自己“后主客分离-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希望的哲学”。从论文网上看到,张先生最近又在撰写一系列的“中华精神现象学”的大纲,论述中国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历程,使人不禁感佩老先生果然不愧是沉浸古典哲学数十年的专家。再说中山大学的倪梁康教授。倪梁康教授对我国的胡塞尔研究可谓功莫大焉,从德文直接翻译了很多的胡塞尔著作,且著有《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一书,为理清胡塞尔哲学的有关概念做了大量工作。与我们这里有关的是,倪梁康教授还积极开掘当年由唐玄奘带到中土的佛学“唯识学”中的现象学因素。我们知道,玄奘的法相宗一派所宣讲的“唯识学”不同于中土原有的华严宗、法华宗、净土宗和禅宗诸派,讲究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已然涉及了“自我”的“统一性”问题。这其中的具体问题我当然不懂,但仅就表面来看,也可以想见“阿赖耶识”与胡塞尔所说的“先验主体”有可互相发明之处。当然我们还不能不提对中国传统文化剑拔弩张的华中科技大学的邓晓芒教授。邓老师紧紧抓住西方哲学中的以“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为核心的“理性”,来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此作出了坚实有力、锋芒毕露的批判,对我影响极大。

之所以拉拉杂杂绕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会通和合的历程来看,我们唯有不断加深对西方文化、西方哲学的研究和理解,才真正能够使中国文化这棵“老树”开出“新花”,结出“新果”。

同样是重视“实践理性-伦理”的问题,我们不能仅看表面就认为康德哲学

与儒家学说所差无几,更应该看到康德所大力强调的、又是儒家学说恰恰不具备的“自由意志”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的“超越性”特点,而不单单是“后天-经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不能停留于因为海德格尔晚年对老子哲学的兴趣,就随意地把海氏解释成一个中国思想家,我们更应该对海氏学说与东方思想的不同处着眼,维持住陌生化的张力,比如因为缺乏“Da”这个维度,老子肯定说不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这种话来;我们要更用心体会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内涵,不要急于用人家的新瓶来装自己的旧酒,觉得人家只不过是把我们早就意识到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类展开得更详细而已,甚至觉得还没我们言简意赅。

虽说西方一些大学者对我们文化传统的批评很多是出于误解,但大家作为大家,一定有其格外深刻的地方,他们的意见也不是我们随随便便可以忽略乃至嘲笑的,譬如孟德斯鸠、黑格尔、尼采等人的观点。

对自然灾害的态度范文第6篇

一、我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种类

海洋灾害按照其成因大致可分为:海洋环境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地质灾害(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湿地退化等)、海洋生物灾害(赤潮、外来物种侵入等)和人为灾害等。

(一)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是指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浪、涌浪叠加在正常潮位之上,引起沿岸涨水常常酿成巨大灾害。

(二)赤潮灾害。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突发性地增加,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的海水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依赤潮起因、生物种类和数量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三)灾害性海浪。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海水波动现象。灾害性海浪是指波高达6米以上的海浪。它给航海、海上施工、渔业捕捞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灾害,使船舶和海上平台倾覆;海浪到近海和岸边,冲击摧毁沿海堤岸、海塘、港口码头和各类建筑物,伴随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并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各种水产养殖品受损,海浪所导致的泥沙运动使海港和航道淤塞。

(四)海冰灾害。

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最突出的海洋灾害。我国北部海域纬度偏高,每年都有结冰现象出现;黄河口附近也有一定河冰入海。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严重冰情造成钻井平台倒塌、船舶破坏、航运中断等严重海冰灾害。今年北方沿海地区就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海冰灾害。

(五)海啸。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海海底地震伴生海啸的比例只有6%,远低于25%的全球平均水平。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经详细考证,指出地震海啸仍是我国不容忽视的海洋灾害之一,尤其是我国闽台地区。

二、我国海洋灾害现状及其严重性

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公报数据统计,在1989-2008年这二十年间,我国海洋灾害导致6297人伤亡(含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61亿元(见表1)。

从图1的情况看,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尤以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最高,而且每年的海洋灾害都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少则20多亿元,多则数百亿元。

2001-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冰等五种主要海洋灾害969次,平均每年121次;导致伤亡(失踪)人数1817人,占全部海洋灾害所造成伤亡人数的9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33亿元,占全部海洋灾害所造成损失的99%。其中,风暴潮造成经济损失最大,为1107.32亿元;海浪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最多,死亡(失踪)人数1095人;发生赤潮和海浪的次数最多,分别为628和273次。近年来,由于环境影响,海洋生物灾害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赤潮和浒苔,仅2008年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3亿元。

三、海洋灾害的统计范围与主要灾害的对应灾害等级划分

海洋灾害种类多,按海洋灾害成因划分灾害范围如下:

(一)风暴潮

依国内外风暴潮专家的意见,一般把风暴潮灾害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按照引起风暴潮的大气扰动性质,通常把风暴潮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热带气旋诱发的(如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台风或飓风等),另一类是由温带气旋诱发的(如渤海气旋、黄海气旋、江淮气旋等)。从历史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热带气旋诱发的风暴潮及其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温带气旋诱发的风暴潮。

(二)灾害性海浪

国际上采用波级表示海浪灾害,我国采用国际通用波级表划分海浪等级,分为无浪、微浪、小浪、中浪、大浪、巨浪、狂浪、狂涛、怒涛、暴涛等级别;其中,狂浪、狂涛、怒涛、暴涛属于灾害性海浪。

(三)海冰

结冰范围及厚度是反映海冰冰情的基本指标,我国将海冰冰情划分为五个等级:冰情最轻、冰情偏轻、冰情常年、冰情偏重、冰情严重。对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黄海北部四个海域由于其地理位置不同,分别给予了不同的结冰面积和结冰厚度的海冰灾害对应等级。

(四)赤潮

根据赤潮出现的范围面积大小,将赤潮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五)海啸

国际上一般使用渡边伟夫海啸级表表示海啸的大小(见表7)。1级和1级以上的海啸均属于破坏性海啸,2级海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3级海啸则严重成灾,4级海啸可能成为毁灭性海啸。

四、海洋灾害统计体系的建立

我国进行海洋灾害统计收集及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有:一是由国家海洋局定期发布海洋灾害汇总信息,在国家海洋局收集到的海洋灾害数据比较齐全;二是国家统计局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资料对外公开发布海洋受灾信息;三是从事常规海洋统计工作的有关部门,这是海洋统计信息收集来源的主渠道之一;四是当地民政部门的受灾统计也是比较权威的统计数据,用作灾后援助、扶持等依据;五是各类保险机构从损失理赔的角度进行灾情及损失评估。我国海洋灾害统计可谓缺乏系统性、权威性、统一性。为此,完善海洋灾害统计制度,促进海洋灾害统计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系日趋完善,促进海洋灾害统计的标准统一,是十分必要的。海洋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由以下五大部分组成:

(一)灾因统计指标。

以灾害的成因为依据设置灾因指标,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海洋灾害的基本种类,也能通过灾因与灾果之间相关度的分折,可揭示海洋灾害的成因机理,指出减灾防灾的主要方向。

(二)灾情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是对灾害的等级或规模、次数或频率、表现形态、灾害程度、受灾范围或面积等方面进行统计的指标。其中,灾害等级及表现形态等以世界通行的灾情等级划分为依据确定,一般可以将各种灾害现象统一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甚至更多的层次。它们作为衡量灾情状态的指标,与灾害发生与否并无直接关系,只是作为衡量灾情的尺度。灾情指标的设置价值在于为灾害监测与灾后对灾害的损失统计等提供量化的依据。各类灾害的灾情统计至少应包括:

1、灾害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灾害类别、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地点或范围、致灾原因等基本信息。

2、灾情信息。

主要灾情信息包括:灾级;受灾人口、伤亡人口、失踪人口、转移人口情况;牲畜、家禽、动物养殖死亡与流失;水产品养殖及养殖设施损毁情况;受灾农作物及面积情况;耕地损毁情况;房屋损坏、损毁情况;海洋工程破坏情况;道路损毁(公路、铁路、桥梁等)情况;港口损毁、航道、航运设施损毁情况;建筑物损毁、仪器设备设施、产品、材料、物资等损毁情况;其他受灾体损毁情况。

3、对一个地区(市、县)受灾情况的汇总统计。

将上述单项损失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对应统计口径汇总,通过地市县或者灾情应急指挥中心等机构定时填报,汇总上报管理部门。

(三)灾损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主要解决灾害损失的评估方法与方式问题,并对各种灾害所致的损害后果进行统计。如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可以灾害事故现场损失为统计对象;间接损失以对现场之外的损害或预期利益的丧失为计算对象。对财产的直接损失,可以显性的损失为统计依据进行计量;对人的直接损害的统计,则应包括被损害者的显性与隐性损害。但因人在灾害中死亡或残废而导致家庭收入锐减等则应计为间接损失。由于灾种不同、灾害发生的地域及时间不同等,对灾害损失的评估方法亦有差异。从总体上讲,灾害损失的评估又都可以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评估两大类,而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可进一步划分为经济损失与非经济损失。用公式表示如下:

灾害损失=灾害直接损失十灾害间接损失

=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十灾害直接非经济损失十灾害

间接经济损失十灾害间接非经济损失

建立灾害评估模型,即以货币为计段单位的关系函数表达式:

上式中,M表示折算成货币损失的数量;Q表示直接损失因子;N表示间接损失因子;q1、q2分别表示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非经济损失;n1、n2分别表示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非经济损失。

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不是某项损失,而是多项损失。因此,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两类,各自又可以分为若干分项。每一分项均可以建立它们的损失估计函数,然后利用各自损失估计函数计算出分项损失的货币数量,最后再将分项损失的货币数量进行加总求和,即可得到本次灾害事故的总损失费用。总损失费用公式:

上式中,M为总货币损失;MAi为第i项直接损失;MBj为第j项间接损失;n、m分别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项数。3

(四)减灾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专门统计政府、社会、单位、家庭或个人的减灾投入,使用统一货币来计价。主要包括:一是减灾资金的筹集指标,如政府拨款、社会集资、企业投入等及其各占多大比例;二是减灾资金的投向指标,如减灾宣传占用、减灾工程投入、非工程措施投入等及其各占多大比例;三是减灾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标,如避免了多少损失,产生了多大的直接经济效益等等。减灾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出减灾资金的来源、去向及效益评价。

(五)补偿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专门统计灾害发生后通过各种方式对灾害损失的补偿情况,它反映社会对灾害损失的补偿程度。主要包括以下统计指标:一是政府补偿,如政府救灾拨款等;二是保险公司的赔款支出指标,如企业财产保险赔款、家庭财产保险酷款、机动车辆保险赔款等及其所占比重;三是其他情况下的灾害补偿,如社会捐助、企业自保、社会保险中的工伤保险支出等等,均是灾害补偿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上述统计的基础上再计算出各占比重,就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出全国灾害损失补偿状况,并为评价各种灾害风险的分散状况与灾害补偿结构是否合理提供依据。

摘要:本文以统计视角看海洋灾害的危害, 提出规范海洋灾害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并根据国际通用界定海洋受灾度的标准, 进一步细化了海洋灾害统计五大指标体系。

关键词:海洋灾害,灾害统计,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 汪兆椿, 李茂和.形形色色的海洋灾害.[M]商务印书馆.2001.9.

[2]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灾害与减灾.[J]中国减灾.2000.11.

[3] 许飞琼.灾害统计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9.

上一篇:知识产权评估范文下一篇:自我批评总结范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