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范文

2024-07-31

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范文第1篇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它已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谓“课程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等多种信息,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进行更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我从学生最关注的每日学习、生活作息时间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概念。在处理“时”与“分”的关系时,我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转动的分针与时针,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时=60分;在感受1分钟时间多长时,我让学生观看了1分钟时间的flash动画,在欣赏动画片段的同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时间的长短,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再如:在五年级的《相遇问题》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动画片段:

动画

1: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

2: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

3: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

4: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准备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卡车先行一段后,小轿车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车相遇。

在教学中,利用动画演示,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

我正是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有的是洛阳火车站春运时间的客流量,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范文第2篇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它已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谓“课程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等多种信息,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进行更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我从学生最关注的每日学习、生活作息时间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概念。在处理“时”与“分”的关系时,我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转动的分针与时针,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时=60分;在感受1分钟时间多长时,我让学生观看了1分钟时间的flash动画,在欣赏动画片段的同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时间的长短,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再如:在五年级的《相遇问题》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动画片段:

动画

1: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

2: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

3: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

4: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准备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卡车先行一段后,小轿车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车相遇。

在教学中,利用动画演示,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

我正是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有的是洛阳火车站春运时间的客流量,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范文第3篇

摘 要: 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这个学科感到枯燥、无味、惧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就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1.低年级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激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在中年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小学中年级,学生已不满足于应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他们已经能较多地参与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对称图形”内容时,我设计由教师剪纸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只依靠课本提供的例图,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例图的内容也不够丰富。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上寻找资料,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问题。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图片范围有植物、动物、人体、建筑物、交通工具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学生通过观察电脑中诸多的对称图形,把自己原本已有的“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与图片中的对称图形产生联系,发现自己原来理解的对称图形太简单了。在见识了上下相等、左右相等、旋转相等的对称图形后,学生能较深刻地认识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准确地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

3.高年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增趣。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一个著名数学教育思想是: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大量具体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和创造出来。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互动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作为创造者在真实的体验中探索和发现,理解事物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老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给老师一个惊喜;老师给学生引导,学生就会走得更远。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我们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致力于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范文第4篇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2.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创设情境 ,激 发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的导入是一门学问,导入环节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本节课的积极性和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各种情景,用缤纷绚丽的色彩,美丽迷人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例如教学《欢庆》一课,笔者以祖国成立60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阅兵仪式视频来导入新课,伴随着《歌唱祖国》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一同观看整齐的阅兵式视频,学生们瞬间被感染了,这种激动兴奋地心情一直贯穿着课堂始终。再如《可贵的沉默》是对亲情的赞美,笔者用《祝你生日快乐》歌曲导入新课,学生看着屏幕上的大蛋糕和哼唱着生日快乐歌,仿佛看到了自己过生日的场景,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正是因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诱发了学习动机,才使得学生产生多元化的感受。

2.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突出重点 ,突 破难点

每篇文章都有其重难点。在传统教学中,单凭教师用语言去讲解课文可能无法解决重难点。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了解和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如果传统老师只是单纯的说教,学生被动的接受,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詹天佑的生活背景和资料,通过抓课文中关键字词和朗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壮举和爱国热情。而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方法开凿隧道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但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不能理解。于是笔者用课件这种直观的演示,不用教师多讲,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会了解到人字线路的巧妙设计,自然会深深佩服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从而顺利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课外拓展

语文学习重点是感悟和积累,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延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教学《寓言两则》时,学生对寓言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引导学生课下上网查阅寓言故事,然后班会课进行寓言故事讲述比赛,或自由编剧本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又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课上通过向学生提供有关更多小动物能预知环境变化的, 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文章所形成的资源环境,能够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 开阔学生的思路, 增强了学生对这篇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此外,信息技术还起着交流工具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异地非实时的情感与信息交流,增加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或交作业。教师还可以与家长通过网络工具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出现的误区

首先,关注课件,过多展示多媒体,忽视教学过程。很多老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 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所用色彩比较艳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还有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是万能的,授课时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成为了“课件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大量多媒体课件就是把传统教学中该说的、该板书的信息材料变成电声光教育媒体,到必要时放出来给学生看、听。我们的课堂看起来是丰富多彩、热闹纷呈,这样只追求形式,不追求实质的整合使得教师仍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4反思

信息化时代的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加强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要积极热心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如何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对于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技术,教师要热心钻研和自我探索,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此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有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地选择、探索和建构。这就要求学生由更高的学习自觉性, 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范文第5篇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1 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1.1 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1.2 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2 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2.1 转变了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2 改变了学习工具

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2.3 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2.4 培养了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5 训练了实践能力

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电脑美术校本课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陈至立曾经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因此,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模式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某些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而对电脑娱乐却乐此不疲。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既有利于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成为学生强大的学习工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又能更好的完成整体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任务。

由于高中学生个性已经初步形成,兴趣趋向比较明显。特别是在我们学校,是一所以美术为主的特色学校,在打好美术基本功的前提下,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数字时代借助电脑而产生的新美术面貌,让我们的课堂更贴近生活,也更贴近科技,更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知识需要。信息技术在美术领域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美术创作手法,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的高度融合。由此,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创作工具的电脑美术设计作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行业应运而生。那么在高中阶段美术教学中开展程度适当的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是否可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 客观条件的成熟为开展电脑美术设计提供了物质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脑”也已成为一件普通的商品进入到了千家万户,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每一所学校都拥有了一个现代化的电脑教室,学生家庭中电脑的普及率也相当高。据初步调查,在我校学生中,每两名学生中便有一名学生拥有电脑,拥有率为50%。高年级学生电脑占有率则更高。同时,目前的许多美术教师都毕业于专业院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脑美术设计能力,信息化、网络化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小学、初中阶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同时他们也迫切希望能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利的服务。这些主客观方面的条件的成熟已经为电脑美术设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电脑美术设计是整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美术课程相关内容的纽带

我校在开展了一系列校本课程的研究探索课程中,开始尝试把电脑美术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并不断研究、完善。我们不难发现,绘制电脑图画、制作FLASH动画、网页,除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学的诸如复制粘贴、各种工具的应用等电脑技术外,其中的许多环节如色彩、构图、素材的绘制,透视关系等都与美术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电脑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设计者在美术学科中所掌握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能力的综合反映。一个出色的电脑高手,在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外,往往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美术与信息技术在电脑美术设计领域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开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电脑美术),是课堂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学习需求的需要,是技术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电脑美术),为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可以说,电脑美术设计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整合高中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内的纽带。

3 信息网络特点为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拓展新领域

随着信息化脚步的加快,电脑美术设计的领域正在逐步拓宽,年龄、学校等因素已经不再是影响涉足该领域人群的决定要素。同时因信息网络的特点,电脑美术设计本身必然会衍生出并不仅仅适合于专业人士,而是适应不同年龄阶层人“消费”的领域。它在提供给微妙“消费”领域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全新空间。当我们在网络上浏览一件件精美的电脑美术作品时,我们很难想象制作它们的竟然会是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惊叹于孩子们的杰作,而那些作品背后的点点滴滴则更值得我们深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教学也需要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但是电脑美术校本课程在实施时注意不要走极端。如完全成为软件学习的教学,技术性太浓,这样容易增加学生学习电绘的难度,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应避免活动性太强,又太脱离了软件的学习和使用环境,学生学不知所学,达不到学习目的。

当我们正在苦苦思索如何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时,孩子们其实已经给我们教学上了一课。信息技术学科应该根据学情的发展拓展更具时代性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好地融入迎接新时代的学生的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而应延伸至更广阔的跨学科领域中去。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主要体现通用性、权威性和强制性。而校本课程则强调根据各校的实际需求,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更多体现了特殊性、适用性和针对性。电脑美术校本课将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涵,扩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和美术教育的教育空间。电脑美术是信息技术和美术课程的完美组合,是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经典之作。开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电脑美术),是课堂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学习需求的需要,是技术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电脑美术),为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我们相信,电脑美术设计这一逐步“大众化”的领域将成为整合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一条重要纽带,它也必将为信息技术学科在新的时代带来新的活力。

上一篇:新教师体育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新教育实验主要考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