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5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但是当前很多中学生的汉字书写非常糟糕,他们在写字姿势、握笔方法和书写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着重对当代中学生的汉字书写习惯养成进行探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对中学生良好汉字书写习惯养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同行提供一点思路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汉字书写;习惯养成

写好汉字是学生从小学至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通过汉字书写训练,可以确保中学生使用规范、端正、整洁的汉字进行有效的书面交流,同时良好的汉字书写也能为中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课程,实现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改革对汉字学习和书写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指导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具备一定的写字速度,形成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中学生充分认识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要性,对培养他们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养成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汉字书写练习,可以促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写好字的过程中,学会做好人,促进学生品格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汉字书写更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让学生写好字,其意义远远超出写字本身。但是当前大多数中学生的汉字书写习惯极差,他们对写字练习提不起兴趣,导致书写潦草、书写速度过慢等突出问题。

一、 中学生书写习惯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综合思考,笔者发现导致中学生汉字书写潦草、书写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和学校的原因。

(一) 对汉字书写的正确认识不足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汉字书写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对成绩提升意义不大的学习都必须让路,甚至是忽视。因此,汉字书写练习一向不大被重视。首先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中学生一方面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汉字书写习惯已经大体成型,无论习惯好坏不加长期的外界力量介入和自己的有意识努力,他们的书写习惯都很难再有更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数都意识不到良好的汉字书写对其今后生活、工作的长远意义,这也就导致他们很少能有主动积极改善自身书写习惯的意识和努力。其次,在对汉字书写认识不足这件事上,一些语文教师也有很大的问题,语文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汉字书写习惯的第一责任人,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对汉字书写的具体要求,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始终没有重视和落实,固执地认为提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才是正事,而对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写字习惯马虎应对。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明明注意到其书写质量低下,但却只批改有无错别字,基本无视汉字书写是否美观、规范。最后,中学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学生汉字书写习惯差也负有责任,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于是更加无视学生的书写情况,最后导致中学生的书写在长期的忽视中日渐糟糕。

(二) 中学生身心的局限

一方面,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依然比较好动,因此他们很少能够安安静静的长时间练习书写,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书写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由于身心发展和阅历的缺乏,从而意识不到书写是一件修身养性、陶冶个人情操的优秀活动,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分配到体育运动和游戏竞技上,这种性格特点显著影响了中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另一方面,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对汉字的欣赏能力,他们不能准确分辨哪种书写才是优秀的书写,怎样的书写习惯才能确保自身的书写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再加上一些语文教师自身就沒有规范书写的能力,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指导,这就造成中学生书写随心所欲,没有章法。

(三) 计算机运用挤占书写时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学习能力突出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在家里有电脑,外出有手机,而且现在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全社会都形成了计算机打字加快效率的共识,从而在观念上形成了对传统书写的忽视,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当代的中学生。他们在这种思维下除了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几乎不会进行传统写作。许多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键盘敲字和手机打字,但是一用上笔写字就变得东倒西歪鬼画符,十分难看,也减少了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机会。

二、 培养中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策略和路径

(一) 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作姿势是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前提,教师在进行书写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要纠正学生错误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1. 执笔方法

执笔方法关系到笔的控制、运笔灵活性、书写速度,直接影响书写效果。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50°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执笔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形态和字面美观。

2. 写字姿势

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良好的写字姿势不仅能够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还能有效预防学生近视,是规范、快捷地书写汉字的必要条件。

(二) 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没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形成了较固定的写作模式且难以改变,但也并非意味着不能改变,只要采取措施激发起中学生的汉字书写兴趣,辅之以正确的培养策略,也是能够逐渐改善他们的汉字书写习惯的。因此,中学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写字练字兴趣,只有通过激发他们对写字产生兴趣,中学生才会乐意去习字,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与汉字书写教学结合起来,古代的著名诗人和文人几乎个个都是书法一流的大家,他们的知名度和书法学习故事能激发学生对书写的兴趣,比如王羲之、岳飞等名人刻苦练字的历史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 教师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

在汉字书写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汉字书写素养和能力。因此,中学教师首先自身要坚持不断进行书写学习和练习,以给自己的学生树立好榜样,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汉字书写。

书写姿势是汉字书写良好习惯的第一步,只有姿势端正才能将汉字书写端正。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正确的书写姿势示范给学生,并时刻提醒学生要在日常的书写中坚持做到姿势端正。教师还应利用课堂时间指导中学生进行书写练习,在书写开始前进行要领提点,在书写练习过程中进行全程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课堂上的书写练习既是将书写练习渗透到课堂的作业中,让中学生在做作业中认真写字。其次,教师还需将书写指导渗透到中学生的临帖练习中,着重养成他们认真观察字帖的习惯。临帖的重要前提是充分观察字帖中的汉字,教师在学生临帖之前要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画、笔锋和笔势等特点,然后再放手让他们去临摹,最后通过巡视及时发现学生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并选取优秀的临帖作品进行展示,以此加深中学生对习字的印象。最后,汉字书写及其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练习才能取得进步。因此,教师还要重点培养中学生在汉字书写上勤学苦练的习惯。要刻意磨炼他们坚持书写的毅力和严格要求的恒心。

(四) 各科老师、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中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及其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加强中学各学科教师、学校和家长的配合,形成监督培养。首先,学生汉字书写习惯养成,语文教师应起到挑头的责任,主动积极地与各科老师进行交流、协商,形成各科教师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养成的共识,争取让中学生在每一門学科和每一次作业中都能得到良好书写的培养。其次,学校要积极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张贴不同流派的名人书画、举办书写比赛和展评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给予中学生更丰富的书法欣赏作品,拓宽其书写模仿途径。最后,家长也要负起培养学生汉字书写良好习惯的责任。一方面,家长要坚持每天督促自己的孩子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家习字练字,一刻不能放松;另一方面,家长要注意管控学生使用电脑和手机的时间,不能因为习惯键盘敲字而放弃传统书写。

(五) 完善评价机制

任何一项活动和任务都需要有评价进行反馈,合理恰当的评价是一门艺术,能够起到激励受评价者再接再厉、继续前进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培养中学生的良好汉字书写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完善成果评价结构,采取有层次的、激励性强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能够正确反馈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书写情况,另一方面能够持续激发中学生养成良好汉字书写习惯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教师的积极评价,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形成对他们的正面引导,促使其在养成良好汉字书写习惯的大路上继续前进。

三、 结束语

中学生要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必须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教师要注重通过对学生课堂内外的指导培养他们提笔即练字的意识,时刻保持严格的习字习惯,语文教师还要主动联系其他各科教师,促成各学科对学生汉字书写培养的共识,学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与家长的家庭监督形成合力,共同促成中学生汉字书写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黎奇.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侯素珍.低年级写字教学“五注意”[J].广西教育,2005(1).

[4]李淑兰.小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4(16).

[5]刘江华.高中学生汉字书写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6]张玲.初中生汉字书写问题与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7]张冬梅.初中生错别字现象的归因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杨光杰,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岷县岷阳初级中学。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分析高职学生特点发现,高职学生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由于生源结构复杂,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高职学生管理问题日渐显现。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避免不良行为重复,是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难点,也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 养成教育 探索

1 高职学生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因为自身素质原因,在高考中大都成绩不够理想,许多人心理素质不高,自信心不足,有不少人甚至存在自卑心理。在自卑的阴影中,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表现出心理较脆弱,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自我否定。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业基础差,是与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学生平时自由散漫,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惯。也正因为如此,许多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对自我要求不严格,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做到认真规划,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差,心态没有摆正,觉得来读大学主要就是混文凭。

2 养成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分析高职学生的以上特点不难发现,造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差造成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执行者,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建立什么样的教育机制能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特点和核心是什么。

2.1 什么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思想行为的引导与训练,也包括不良思想行为的制止与根除。

2.2 养成教育的最低目标与终极目标

最低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解放人的大脑。习惯使人的许多行为与思维活动将处于一种不假思索的下意识状况,从而使大脑得以解放出来,最终激发大脑的潜能。

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3 养成教育的核心

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成长。学生有成长,有进步才是教育的成果,作为教育执行者,不要一味的追求学生达到某种统一标准,更要看到学生在为了达到某个阶段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看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从而通过各种方法督促和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3 习惯养成的过程

要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了解人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人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四个层次,依次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实际上也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到最后一个行为层次即自动性行为阶段时,也就是养成习惯了。

4 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具体实践

养成一个好习惯,通常就需要经过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当然,高职学生有着独立的思想,同时更有着多年固化的不良习惯,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者精心设计教育环节,让学生们在思想上产生触动,触动转化为行为,通过对行为的训练和校正,让好的行为形成习惯、避免不良行为的重复,这样训练、触动、总结、分享,再实践再提高,形成一个知行合一的循环,就能更好的培养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养成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设计并实施有方向、有标准、有载体、有参照、有激励的学生管理机制。

4.1 确定养成教育的主体

坚持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的主体位置, 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作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动力。

4.2 确定养成教育的标准

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对学生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具体来说,就是如下的方面。

近—— 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

小—— 要求小一点,以小见大,不要“高口号”式。

实—— 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

总之,在给学生提要求时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用学生身边的事来指导学生,用学生能听的懂的语言给学生讲透,用学生自己的闪光点来点亮学生。

4.3 养成教育的载体设计

精心设计并努力创造能够让学生重复良好行为的载体(环境),不给不良行为重复的机会,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实现转化的关键。有意识的设计学生习惯养成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在有目标的重复训练中明确练习的意义、目的与阶段要求,不间断的坚持下去。

(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形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練,才能养成好习惯。

(3)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

(4)训练必须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不能高估学生的自觉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5)在训练中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坏习惯的危害和好习惯的益处。

根除坏习惯必须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可以适度的用归谬法来让学生在可控的环境中亲身经历坏习惯对自己的危害,从而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运用各种活动,利用行为延缓坏习惯的出现,通过合理奖惩的办法,培养好习惯,抑制坏习惯。

4.4 建立相对客观的量化检查、考核、激励机制

学生的成长如同一棵小树逐渐长成参天大树,这其中除了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的是有人剪枝,一个人的成长更需要一套系统严格的监督,干预,激励机制,这体现在高职层次的学生中就更需要有系统严格的检查、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可以对不良行为的重复的进行有效制止,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而对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及时激励,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良好行为会受到学校、社会的认可,激发他能更主动的重复良好行为,从而形成好习惯。

4.5 建立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和挫折,给学生以成长的包容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能自信的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

4.6 搭建剖析,总结,分享的平台

以宿舍、班级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为单位,搭建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剖析、总结,分享、交流、提升的平台,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这样能让学生平等的去分享每个人的经验,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提升自我,达到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总而言之,对高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执行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探索,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真正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我校地处农村,离乡镇较远,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一大批留守儿童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本课题主要探讨农村小学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以及不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矫正。

1.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法国著名学者认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共识,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从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以“蓝皮书”的形式发布中国少年儿童状况的年度报告,为我们进行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客观的依据。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一定要从小加以训练。通过积极有效的正面教育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优秀的品德,进而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少年儿童的精神层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不良文化也蚕蚀着儿童的纯真的精神世界。大部分儿童存在着“自私懒惰、不懂礼貌、缺乏理想、依赖性强、纪律观念淡薄”等不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显得尤其重要。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养成教育是指教育机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儿童逐渐规范日常行为的教育过程。通过不断重复和训练儿童的行为,形成动力定型。可以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祖国未来的儿童来说,无异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的育人模式为基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切入点,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养成教育。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调研;

(2)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在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和不良习惯矫正方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通过研究,使我校学生文明守纪、学风浓、校风正,成为一流的窗口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强化训练,力争做到“知、情、意、行”统一,健全学生人格。

(1)探索有效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途径与方法;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3)低年级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初步有纪律观念;中年级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家长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文明守纪,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高年级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沟通、理解、合作的意愿和能力。

(三)研究的创新点

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的管理模式。全程掌控学生的动态。整合三方面教育资源,切实规范学生行为。通过强化训练,真正达到“在校是个好学生 在家是个好孩子 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的育人效果。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的思路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养成教育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小奠定学生的思想基础。也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律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同时积极促进学生内因因素的形成,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自然转化。

2.民主和谐,科学组织

(1)严格认真、自主自律,形成平等和谐的约束氛围;

(2)强化训练、科学引导,形成行之有效的导行氛围;

(3)入情入境、道德感召,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氛围。

3.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引导更多的教师来参与养成教育教育的课题研究。第一,确定研究目标。制订目标时:①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注意每个阶段的年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养成教育的育人效果;②整体把握、分步推进;③要必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使目标制订可操作性强。第二,研究方法一定要多种多样。要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还要注意学生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反复性,要经常抓,抓经常,作好长期攻坚的准备。

4.活动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

整体把握,小步推进。从严从实进行要求。从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求抓起;让小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有可操作性,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充分利用學校多媒体信息平台,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多方面挖掘三方面的育人资源,让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理论联系实际,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

1.准备阶段(2016.3.—2016.4.)

制订方案、申报立项、调查研究等工作。实验人员对学生的思想、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认清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16.4.—2017.9.)

按年级分类,各级段研究制定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每月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目的、内容、重难点等。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研究策略。各种材料及时归档。采取多种方法检查成果。写出阶段性报告。

3.结题阶段(2017.10.—2017.11.)

四、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等

学校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业务骨干担任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领导。课题组成员认识统一,积极参与。课题组所需图书、软件、多媒体等设备学校优先提供;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研讨会以及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所需经费学校全部实报实销,并根据课题研究的成果每学年给予课题组成员一定奖励。确保此次活动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效果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特点及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养成了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常表现出焦躁、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反复强化训练、树立榜樣作用、开展较小合作,以矫正智障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其养成好的习惯。

关键词:智障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对于低年级的智障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给了低年级的班主任以相当大的考验。对他们的教育与训练,除了要矫正他们在认知、情绪及个别个性方面的缺陷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好的习惯。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习惯它是低年级弱智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

一、了解身心特点是培养智障学生好习惯的前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我们要全面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并能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这是对特殊教育工作的一种基本要求,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只有较好地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生理及心理的障碍,在刚入学时因为环境的变化,会不同程度表现出攻击、多动的行为,对此要针对学生的行为问题,在生活和学习中观察学生行为,分析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和矫正问题行为的方案。菲菲是一名患有多动症的学生,任性、固执,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刚入校时不能按要求坐在座位上,生拉硬拽也不能奏效。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老师分析菲菲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理原因导致,但其认知良好,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于是老师利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不相容行为强化的原理对其行为经行矫正,在上课时不去管她,任其活动,等她累了后引其到座位上坐好,并对她能在座位上坐好的行为给予语言及物质奖励,一段时间下来菲菲基本上上课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了,在语言交流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二、反复强化训练是培养智障学生好习惯的保证

智障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在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要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反复的强化训练。因为他们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不够稳定,而且容易乏化,因而对他们的行为矫正与训练采用强化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如:一名老师一直秉持一个原则,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决不上课。试想,一节课40分钟,老师一会儿招呼这个,一会儿招呼那个;这个的注意力回来了,那个的注意力又跑了,靠眼睛学习的智障学生注意力散了,教学活动如何开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古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首先要从学生的认知入手,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上课期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明白遵守纪律是完成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再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使他们懂得遵守课堂纪律要求做到不随意离开座位,坐姿端正,眼睛的视线和大脑的思维要随时跟着老师走;懂得个人遵守课堂纪律对集体活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并通过学生之间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使他们接受纪律的约束,逐渐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也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爱的教育是培养智障学生好习惯的基石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就是用爱来塑造他们,用尊重来感化他们。因为,在智障儿童的各个发展时期,都渴求着爱的滋润,特别是因缺少家庭温暖自卑、多动、固执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用爱细心呵护,在班级、在学校营造爱的环境,时时处处让他们感受到爱,体验到爱,使他们自然地产生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的情感迁移。作为老师一定要把握好爱的尺和度,教会他们如何去爱,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要注意引导疏通、正面说明;努力激发他们内心深处蕴涵着的一股上进动力,对他们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在欣赏、信任的环境中体验到平等、友善、理解,同时受到到激励、鼓舞和感化。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智障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融洽、和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要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使他们重树信心,从心理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我约束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完善自我。

四、言传身教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榜样作用

在培养智障学生习惯方面,榜样法也尤为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智障学生也像小树一样,有一定的可塑性,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十分重要,在学校中经常留意捕捉在同班同学中产生的先进事例,用身边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他们就会做的更好,同学中的榜样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因为他们与全体学生朝夕相处,为大家所亲近和熟悉,使人感到更真实、他们的年龄、生活经历相接近,表现出来的好习惯、好品德,学生比较熟悉,易于接受,能使榜样的力量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要经常树立同学中的榜样,引导学生以此为榜样,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特别是低年级的智障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在对智障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己的行为示范作用,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用自己的行为指导他们,加强对智障儿童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五、家校合作,促进智障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也是智障学生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所,学校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依据孩子的生活适应性来进行的,如礼仪教育、自理教育饮食卫生、作息习惯、安全教育等,但这些教育在学校的生活实践训练较少,而学生习惯的养成恰恰来自于生活实践,所以学校教育完成后,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在生活中进行训练,进行矫正,促进真正好习惯的养成。对此,我利用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间,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孩子在校的表现,并且指导家长在家如何教育孩子,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共同学习有关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康复的知识,并在每学期初告知家长学期的教学计划,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总之,智障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用爱打开他们的心扉,滋润他们的心田;用情打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使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牢牢扎根。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职业中学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范畴。职业中学的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一种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而科学化的养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职校 学生养成 教育

一、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从目前一些学校对职中生养成教育的提法及实施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把养成教育单纯地理解为行为习惯(通常是理解为言行、生活等习惯)的教育这一表象层次,看不到养成教育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二是只注重“要”,却往往忽视了“养”和“育”;只看到制度的刚性(即强制性),而看不到“自觉”的 韧性(即主動性),显然这都是不科学的。我认为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和现代社会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是对职中生将来步入社会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的教育。要把握养成教育的内涵,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从养成教育所涉及的层面看,它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内在本质和行为习惯的外在表象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从养成教育两个层面各自所包含的内容看,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心理品质的塑造、意志品格的确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组织纪律方面即要求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守则》《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习惯;二是学习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多思、多闻、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习惯和知难而进、锐意进取的习惯;三是为人处事方面要求学生做事有条理,能够明辨是非轻重,养成严谨务实、诚实守信的作风,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从养成教育的手段看,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阐明道理、正确引导、训练行为、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职中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特殊意义

养成教育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或阶段的政治思想指导下,使受教育者养成和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基本的生活能力。它包含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内容,但不简单等同于上述教育,它更侧重于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这就决定了职中生养成教育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1.养成教育的导向性。职校强调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生审美”,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中生养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职中生在学校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哪些是不良的?衡量行为习惯优劣的标准是什么?不良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都要结合日常学习、生活、活动加以正确地引导,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养成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规范性教育,但不能把养成教育简单化,不能认为多制定一些规范(纪律、制度),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少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就算是养成教育,如果这样做就忽略了养成教育的导向性。因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必要前提。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确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标准,才能使养成教育深入人心。

2.养成教育的实践性。品质和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教化”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它既是教师对学生的训导过程,更是学生自我身体力行的过程。同时,习惯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习”才有惯,好的习惯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有反复性、要想毕其功于一役不行,要想放宽和放弃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要求也不行。我们对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品格和行为要及时地表扬,因势利导,对不良的品格和习惯要认真疏导,及时纠正,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搭建养成教育的平台,并使这一平台成为一种长期潜行的课程,这样会对学生的品格和习惯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养成教育的艰巨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品行在童年开始萌芽,少年时期逐渐形成,青年时期基本定型。职中生年龄大多只有16-18岁,品行正处在由形成期向定型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因而对其进行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艰巨。首先,职中时期的养成教育是初中、小学养成教育的继续。初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职中阶段的养成教育的成败。因此,初中、小学的养成教育抓好了,职中时期的养成教育就顺利得多,反之,难度则会加大。其次,职中生有别于中小学生,部分职中生离开父母,食宿均在学校,有限的家庭教育就显得更加缺失。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行为习惯教育,更多地还要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方面的养成教育,这样,职中生养成教育的广度要比中小学生大。再次,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针对独生子女养成的唯我独尊、唯我独优、贪图享受、骄傲任性等不良习气,学校要加强养成教育,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惯,花费的心思就更大。因此,职中生养成教育的任务更艰巨,必须全身心投入才行。

三、养成教育的根本途径

1.加强纪律教育。纪律是指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准则。学校的纪律是学生生活、学习等正常秩序的根本保证,因此,搞好职中生养成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学校要通过入学教育、学生大会、主题班(团)会等各种教育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抓好示范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应该说教师接触学生机会最多,而影响最大的是课堂,知识的力量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力量,教师力量的源泉则在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师应该把知识和人格魅力相结合,认真传授知识,严谨地为学生示范。一个品性良好的教师,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能成为学生在校学习或毕业后工作的榜样。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师言谈举止要文雅、谦逊、纯朴、温和,这会使学生从中获得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文化教养之美,引起仿效的心理效应,教师的形象如果长期储存在学生心灵之中,被吸收融会,将会成为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此外,教师要注意自身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工作热情等,因为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持续性的影响。

3.强化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外界的影响说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也就是说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依靠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我努力,即自我认识。有了自我认识,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符合,从而达到导向、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目的。因此,养成教育必须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养成教育中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又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应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围绕学生,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是自我约束、自我要求。学校应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主题班会、团会,开展各种检查、示范、竞赛、评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提高,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从而使养成教育不断深入并落到实处。

4.加强教育引导

职中生正处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阶段,可塑性大,而教师的教育引导则是学生思想成熟的关键环节。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职中生的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表现出明显的两极性。因此,在抓好职中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要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提出的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除了正面灌输正面影响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加以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行为和思想倾向,并加以纠正。教师对学生暴露出的思想问题,要及时作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使学生的各种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以提高养成教育的效率。

当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对职中生的养成教育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具备前瞻性,把养成教育从细抓、从实抓,抓反复、反复抓,逐步渗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用理論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狠抓,以使职校生的养成教育走上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从目前一些学校对职中生养成教育的提法及实施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把养成教育单纯地理解为行为习惯(通常是理解为言行、生活等习惯)的教育这一表象层次,看不到养成教育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二是只注重“要”,却往往忽视了“养”和“育”;只看到制度的刚性(即强制性),而看不到“自觉”的 韧性(即主动性),显然这都是不科学的。我认为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和现代社会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是对职中生将来步入社会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的教育。要把握养成教育的内涵,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从养成教育所涉及的层面看,它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内在本质和行为习惯的外在表象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从养成教育两个层面各自所包含的内容看,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心理品质的塑造、意志品格的确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组织纪律方面即要求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守则》《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习惯;二是学习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多思、多闻、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习惯和知难而进、锐意进取的习惯;三是为人处事方面要求学生做事有条理,能够明辨是非轻重,养成严谨务实、诚实守信的作风,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从养成教育的手段看,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阐明道理、正确引导、训练行为、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职中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特殊意义

养成教育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或阶段的政治思想指导下,使受教育者养成和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基本的生活能力。它包含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内容,但不简单等同于上述教育,它更侧重于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这就决定了职中生养成教育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1.养成教育的导向性。职校强调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生审美”,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中生养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职中生在学校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哪些是不良的?衡量行为习惯优劣的标准是什么?不良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都要结合日常学习、生活、活动加以正确地引导,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养成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规范性教育,但不能把养成教育简单化,不能认为多制定一些规范(纪律、制度),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少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就算是养成教育,如果这样做就忽略了养成教育的导向性。因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必要前提。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确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标准,才能使养成教育深入人心。

2.养成教育的实践性。品质和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教化”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它既是教师对学生的训导过程,更是学生自我身体力行的过程。同时,习惯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习”才有惯,好的习惯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有反复性、要想毕其功于一役不行,要想放宽和放弃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要求也不行。我们对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品格和行为要及时地表扬,因势利导,对不良的品格和习惯要认真疏导,及时纠正,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搭建养成教育的平台,并使这一平台成为一种长期潜行的课程,这样会对学生的品格和习惯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养成教育的艰巨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品行在童年开始萌芽,少年时期逐渐形成,青年时期基本定型。职中生年龄大多只有16-18岁,品行正处在由形成期向定型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因而对其进行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艰巨。首先,职中时期的养成教育是初中、小学养成教育的继续。初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职中阶段的养成教育的成败。因此,初中、小学的养成教育抓好了,职中时期的养成教育就顺利得多,反之,难度则会加大。其次,职中生有别于中小学生,部分职中生离开父母,食宿均在学校,有限的家庭教育就显得更加缺失。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行为习惯教育,更多地还要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方面的养成教育,这样,职中生养成教育的广度要比中小学生大。再次,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针对独生子女养成的唯我独尊、唯我独优、贪图享受、骄傲任性等不良习气,学校要加强养成教育,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惯,花费的心思就更大。因此,职中生养成教育的任务更艰巨,必须全身心投入才行。

三、养成教育的根本途径

1.加强纪律教育。纪律是指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准则。学校的纪律是学生生活、学习等正常秩序的根本保证,因此,搞好职中生养成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学校要通过入学教育、学生大会、主题班(团)会等各种教育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抓好示范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应该说教师接触学生机会最多,而影响最大的是课堂,知识的力量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力量,教师力量的源泉则在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师应该把知识和人格魅力相结合,认真传授知识,严谨地为学生示范。一个品性良好的教师,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能成为学生在校学习或毕业后工作的榜样。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师言谈举止要文雅、谦逊、纯朴、温和,这会使学生从中获得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文化教养之美,引起仿效的心理效应,教师的形象如果长期储存在学生心灵之中,被吸收融会,将会成为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此外,教师要注意自身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工作热情等,因为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持续性的影响。

3.强化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外界的影响说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也就是说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依靠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我努力,即自我认识。有了自我认识,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符合,从而达到导向、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目的。因此,养成教育必须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养成教育中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又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应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围绕学生,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是自我约束、自我要求。学校应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主题班会、团会,开展各种检查、示范、竞赛、评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提高,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从而使养成教育不断深入并落到实处。

4.加强教育引导

职中生正处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阶段,可塑性大,而教师的教育引导则是学生思想成熟的关键环节。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职中生的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表现出明显的两极性。因此,在抓好职中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要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提出的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除了正面灌输正面影响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加以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行为和思想倾向,并加以纠正。教师对学生暴露出的思想问题,要及时作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使学生的各种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以提高养成教育的效率。

当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对职中生的养成教育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具备前瞻性,把养成教育从细抓、从实抓,抓反复、反复抓,逐步渗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狠抓,以使职校生的养成教育走上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二、各班建立值日制度,记载一些情况,弘扬正气。对下列不良现象(如在教室、公共场所乱丢瓜果壳皮及废纸、塑料袋 ;不履行职责,不搞好公共卫生的;在教室、走廊打球的;损坏公物的;不经允许乱动他人物品的或偷窃他人物品的;可给予适当的惩罚并上报德育办。

三、各班要加大教育管理力度,消除课间活动的不文明现象,早到校现象,争创“文明礼仪班级”。

上一篇: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电算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