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5

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功利主义的主题是有用性, 是以利益为中心, 通常表现为重物质需求, 轻精神需求;重眼前利益, 轻长远利益。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功利主义是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的结合:第一, ‘福利主义’要求事物状态的好坏程度仅仅是与这一状态有关的效用函数。第二, ‘总和排序’要求对有关任何一种状态的效用评价只能通过观察这一状态所包含的效用总和来进行。第三, ‘结果主义’要求每一个选择, 包括行为、制度、动机和规则等, 最终由结果的好坏来决定。”

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这种进步也使人类成为地球上生物的唯一主宰, 也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崇拜达到了极限, 这种崇拜也渗透到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深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后10年间, 为了摆脱当时的落后与贫穷, 也为了民族的富强, 国家对科技人才重视也达到很高的程度, 一度使中国的生产力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1978年, 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 逐渐将提高生产力作为国民的主要任务, 并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因素。邓小平提出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 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对于当时中国来说, 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中国理论界一扫过去的僵化, 开创了理论和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中国经济实力也达到了新中国最好水平, 特别是近年来,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尽管“猫论”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两个论点充满功利主义, 但也是中国在当时历史条件的必然选择。

2 大学教育宏观决策的功利性

近年来, 人们通过对现行教育状况的审视和对过去几十年教育历程的反思, 发现当前大学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所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其弊端目渐突出。学校教育的价值观, 应定位在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观念上。通过培养各类人才为社会作贡献是教育最根本的价值, 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动因。教育原理学认为:教育价值是宏观决策教育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但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使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情绪漫延到教育界中来。由于对教育的功利目标的狭隘追求, 使得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中, 省略了教育丰富的价值内涵, 教育的目的、内容、手段都越来越简单、狭窄, 几乎走入了死胡同。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人才培养, 出现了不重视思想教育、道德修养和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倾向。而这样的教育状况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和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大相径庭。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迫切需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这种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不能替代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现实推进路径中的理性追问。应当承认, 由于一部分人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缺少深层次的追问与反思, 故在大众化的确立之初即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快速发展高等教育, 弱化中等职业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期, 当国人发现西方国家已于战后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 一种由“落后”而产生的焦虑和急躁油然而生。于是在1999年1月提出:2010年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2001年3月又提出: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15%左右。纵观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 无论是西方的发达国家, 还是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 国家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从本质上看, 其大众化的推进大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内部生成过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动因或是由于经济发展, 社会需求强烈;或是为提高民众整体素质, 争取政治民主、谋求经济发展。而其更为关键性的问题在于,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启动, 并未事先设定具体数量指标, 并且大众化途径主要通过社区学院完成的。反观我国大众化的运作过程, 虽然也是在反映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存在过多的人为因素。其一, 人为设定具体量化指标。其二, 不分层次全面扩招。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化大多是在社区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完成的, 形成一个合理的金字塔状的高等教育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则要依靠专科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甚至一些国内一流大学来完成, 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近几年, 高等教育扩招后, 中等技术教育反倒严重萎缩。如果按着此种思路进行发展, 其直接的后果是, 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数量是上去了, 但质量却会迅速下滑, 既滞缓了跻身于世界一流, 又影响了大众化的进程。

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教育产业化的提出曾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但作为将教育作为一个经济产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是对中国教育是持久的和值得人们深思的。由于中国经济能力有限, 同时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又越来越多, 似乎将大学教育作为产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也似乎教育也发展起来了。然而, 教育产业化则给中国教育留下了无穷的隐患。这种隐患将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逐步地显现出来。

重结果, 轻过程。自1862年美国公布《莫里尔法案》至19世纪末, 其仅有赠地学院69所, 1890年毛入学率为3%, 1930年为9.60%, 1950年为14.3%。英国1938年为2%, 1 9 6 0年为8.4%, 1 9 7 0年为1 4.1%。德国1960年为7.0%。1970年为13.4%。20世纪80年代,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1%, 1990年超过2%, 2000年达到8%, 2001年达到11.4%, 从2%~8%我国仅用10年, 而西方则用20乃至30年时间。我们的确曾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了别人不曾走过的路程。但同时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的经济现状、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社会大众的需求类型与西方国家有显著不同, 如果一味主观地追求高速发展, 幻想一步达到预先设定的某种量化指标, 可能适得其反。其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何不以平常心在过程中获得另一种发展。

3 功利性导致教育工作者的失职

教师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造成教师失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学校的老师评估体系是造成教师不称职的主要原因。目前, 学校评估一个教师的水平主要是看一个教师写了多少篇论文, 完成了多少项目, 似乎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提高学校的排名而写论文及做项目, 而这是一个教师是否能够评上教授或博导的主要因素。在这种评估体制指导下, 教师自然而然去顺应学校的要求, 去写论文, 甚至去剽窃别人的论文, 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去做项目, 至于教学只是应付了事。在这种评估体系下, 只会使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 使教师对教学工作越来越陌生, 也使一些能忠于教师职守的好老师远离高校讲台。

责任心不强是造成教师不称职的主观原因。教师的责任心是比能力更重要的因素。只有负责的教师才能从培育人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也只有负责的老师才能传授真正知识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只有负责的教师, 才能正确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而不是一味将责任推到别的或学生身上, 当面对学生的考试不及格时, 不是简单提分将成绩改为及格以迎合学生, 而是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于以后更好的教学工作。但现有教学体制并不能很好地加强教师的责任心。

社会上的功利主义思潮是造成教师不称职的客观原因。大学校园不再是象牙塔, 教师也不再甘心于只担当教书先生。当社会上一些人以各种手段发财致富时作为从智力上一点也不差的大学教师而言, 也逐渐舍去了“桃李满天下”的愿望。也看谈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也以最高效率去发财致富了。当一个社会将金钱作为成功的标志时, 教师也逃脱不了金钱的引诱。如果将获得金钱作为成功的标志时, 潜心研究教学与教育, 专心于教学的老师就是最大的失败。

4 功利性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混乱

利益成为最大的动力, 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 高校并没有成为一片净土。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的重要主体, 也慢慢开始秉承一切以物质利益来衡量的标准, 精神在他们的人生天平上已不再重要。具体表现就是: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人格, 换取一时的物质利益。让人不得不反思: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主体之一, 怎么会不明白这是在用自己的尊严、人格换取金钱。这实际上是将人的身体间接作为商品出售的行为, 是对人的尊严的严重侵犯。大学生主动以自己的身体换取物质报酬, 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异化成为经济动物。学生上大学也是为获得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或者是一纸文凭。在这种强势的外在目的下, 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人的内在目的就让位于就业这一外在目的。于是, 大学生们不得不通过拼命学习英语、计算机, 考取各种资格证书, 强化专业能力等手段达到顺利实现就业的目的。这些做法都是和高等教育的内在目的相分离的。

5 关于克服教育的功利性的一些建议

宏观政策上, 国家应制订符合当前形式的高校发展策略, 在加强精英教育的同时, 也要顾及职业教育, 形成一个合理的金字塔状的高等教育结构;在教育容量扩大的同时,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

学校也应该将教育学生作为核心的工作任务, 改变教师评估体系, 让真正有水平的老师走上讲台, 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教育, 制定真实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 并将以该体系的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评估的第一因素。同时制定相关政策, 激励老师专心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

要通过加强精神教育, 帮助大学生平衡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适度提升其精神需要层次, 帮助大学生在增强科技素质的同时, 提高其人文素养, 善于发现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帮助他们实现创造性的学习,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克服功利性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就要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战略, 将教学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 帮助学生平衡物质和精神需求。

关键词:功利,大学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 咎玉林.大学生的异化与现代高校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1:27~28.

[2] 段敏芳, 陈昌华.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4:55~57.

[3] 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68~73.

[4] 赵艳平.当前中国教育价值取向探寻——基于教育现状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15) :14~18.

[5] 李莹.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1) :36~38.

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通过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掌握其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教学体系设计中,要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结合社会的发展,适时更新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立体化教学法等,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非营利组织管理;独立学院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之一。它与政府及社会管理需要密切相关,在公民社会越来越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知识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公民责任感,是独立学院在本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特点

1.是一门新兴的课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化的“结社革命”浪潮中得到了空前发展,各类非营利组织在世界各国纷纷出现。我国非营利组织出现得比较晚,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而专门研究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这门课程也是近几年在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特色课程。《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因此本课程相关的教材较少,大部分教材偏重于理论研究,而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应用性较强的教材很少。同时,相关的案例教材也比较缺乏。这些都提高了本课程教学的难度。

2.是一门综合的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门吸收了管理学、社会学、领导学、会计学、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的多方面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要求授课教师也必须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对具体问题做出具体分析。非营利组织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管理环境变化的复杂性使得必须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典型案例和情景案例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并结合学生课外实践如各类志愿活动、慈善义卖、义教活动等,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4.是一门应用性广泛的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广泛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可以在讲授公民社会等理念的同时帮助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树立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价值观和公民责任感。其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培养他们掌握基本的非营利组织就业的能力,增加他们的选择。

二、《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

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课程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也要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适应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具体的要求就是要在兼顾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重视实践环节,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程内容的结构上,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宏观上,要从基础理论入手介绍非营利组织的涵义、内容以及从它的发展脉络探讨其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理论。在微观上,主要从非营利组织的具体运营维度来深入了解和分析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包括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治理、财务运作、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等方面。

在整个教学体系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知识是课程的基础和起点。独立学院虽然区别于其他科研型的大学,但是作为本科生教育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理论,为后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将理论知识穿插到各章当中,再通过案例导入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关注。

为了适应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重视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要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题研究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尝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2.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坚持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内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结合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确定和修订具体实验项目,并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可参与实验过程的程度和参与兴趣,设计具体实验环节,最大限度提高实验效果。例如,在“非营利组织营销”一章中,以团队形式进行营销策划,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营销策划的步骤和要义,为日后的工作积累实践能力;在“非营利组织领导”一章中,通过竞争的方式产生团队领导人,由领导人带领团队完成战略规划等任务。也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如“郭美美事件”等非营利组织的各种行为失范事件,引导学生对“非营利组织治理”、“非营利组织角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课外实践主要是充分利用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的情况,如参加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党团组织开展的福利院、孤儿院探访活动,各种慈善义卖活动,社区一对一帮扶和义教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开展课题调研,并在课堂上进行经验交流,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观察调研能力。

三、《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在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还要适时更新教学方法,通过多变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判断和反思的过程,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的判定、分析和意见,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这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每一章的开头都引入一个案例作为导入,吸引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然后在每一章都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进行分组讨论。

在案例的来源方面,鉴于相关的案例教材较少,除了利用案例教材如罗伯特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①民间公益机构编制的案例集,如NPO信息咨询中心主持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集》、由温洛克民间组织能力开发项目组织编撰的《温洛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参考资料系列》等;②各类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网站,如中国社会组织网、中国公益热线、中国NPO服务网等;③各高校非营利组织研究所网站,如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等。

在案例的选取方面,除了要选取国外经典的案例以外,主要集中选取国内的案例。因为国内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更加有亲身体会,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其次,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时间较短,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能更加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唤醒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最近令非营利组织陷入信任危机的各类事件——郭美美事件、“希望工程”违规投资和假信事件、章子怡“诈捐门”事件、红十字会志愿者马书军侵吞公益善款等等备受公众关注的事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就这些事件进行资料搜集,了解事件的全貌,并对这些事件进行问题讨论。或者就学生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建立自己观点的能力。

另外,还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如在非营利组织任职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或者是研究非营利组织资深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讲座,介绍自身的工作经验或研究成果;或者组织学生到非营利组织的办事处参观,启发学生对非营利组织具体管理实践的思考。

3.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形成亲身体验,使得学生在体验情景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例如,在“非营利组织营销”这章中,首先由老师讲授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基本理论和进行营销策划的步骤等基础知识,然后分组让学生回去准备各自的非营利组织营销策划,写成营销策划书,最后回到课堂上分享和讨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评价,评出优秀的营销策划书。在“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一章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参与的志愿活动就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自己充当非营利组织管理者时应该如何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立体化教学法

立体化教学法主要指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各类课程网站、网络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等资料,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信息量的最大化,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课程视频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可以结合香港乐施会、宣明会等知名非营利组织的电视节目、公益广告等展开对非营利组织劝募方式的讨论;结合“自然之友”的十年发展之路来深入探析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和发展等。

四、结论

总之,《非营利组织管理》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特色专业选修课,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中要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发展适时更新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他们动手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贾名清,方琳.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5).

[3]黄志坚,吴健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

[4]马妙娟.《管理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探究[J].2010(11).

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浅谈我国非营利性医院质量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摘要]筆者以我国非营利性医院的质量成本管理问题作为主要探讨对象,联系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非营利性医院推广、应用质量成本管理的原因。

作者:丁小云

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非营利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足,导致对其会计监管不力。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从政府、市场和公众等3个角度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监管。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监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4.012

在2008年年初曝出奖金分配不公后,10月底“奖金门”事件突然大爆发,于芬和游泳中心就奖金分配上的矛盾和争执,完全公开在国人的眼前。对于事件背后的真相我们不得而知,姑且不论,但是该事件折射出的有关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的机构,分为法人组织与非法人组织两类。前者包括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企业法人非营利组织,后者包括未注册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宗教组织等。非营利组织资源大部分来自于社会,所有者处于缺位状态,因而所有者对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监督不可能在其内部实现。对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监督(不包括理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 就只能依靠外部组织或利益相关者(政府、捐赠者、受益者、公众) 来实施。而外部组织或利益相关者要实行监督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又必须由非营利组织来提供。

美国学者里贾纳•E•赫茨琳杰指出, 非营利组织缺少商业领域中的那种强制性责任机制,因而应该采取一定的规则来加以约束。赫茨琳杰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 披露—分析—发布—惩罚( DADS) ,要求非营利组织及其管理机构向大众披露、分析、发布信息, 同时对不遵守相关规定的组织进行惩罚。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数量众多,良莠不齐,不同类型的组织会计核算的依据不同,核算基础不同,信息披露的基础也不同,相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监管是比较薄弱的,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一些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仅仅依靠会计计量程序、计量方法等技术层面上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监管模式才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自1997 年以来,我国财政部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有关特殊行业会计制度,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科研单位会计制度》等。2004 年8 月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于2005 年1 月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该制度对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进行了界定,要求民间非营利组织编制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其内容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3张基本报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要及时反映组织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负债状况、资金使用情况、现金流量等信息,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非营利织组的会计行为,增强了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但是仍有不足之处。

首先,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3张报表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存在广泛争议。这3张报表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太少,而且这些信息很多并不是报表使用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他们不关心非营利组织有多少资产,折旧是多少,借款的比例,现金的净增加额等,而对于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如何, 支出中用于组织自身建设费用与用于公益性等项目费用的比例,享受税收减免的数量等信息使用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几乎没有。

其次,虽然非营利组织按照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也向外披露了不少信息,但是对于一个普通的信息使用者来说, 这些报表只是一些复杂数据的罗列, 他们可能无法看懂其所代表的含义。即使信息使用者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但这些报表中的信息如非营利组织究竟有多少资产,折旧是多少,借款的比例,现金的净增加额等,这些财务信息无法体现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或互益宗旨。

再次,上述的一些规范只约束了事业单位和具备法人资格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所应遵循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制度,我国还存在着数量众多处于发展壮大过程中的草根组织等,这些组织有些是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有些根本就没有正式的会计记录,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总体说来,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是比较繁杂和不充分的,由此导致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不力。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主管部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监管。

第一,政府监管。一方面要完善立法,加强对非营利组织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在我国,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管理机制很不健全,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和引导。此外,由于所有者缺位、信息的不对称性等会使管理者的不作为或不轨行为很难为局外人所发现,而“经济人”的本性又会使他们有产生不轨的动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就需要强制性力量来干预、约束非营利组织的行为, 借助于法律法规来明确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义务,并对未履行义务或履行不力的组织进行相应的惩罚。

另一方面,要增加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笔者认为现有的3张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量是远远不够的,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4个方面: 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基本信息应包括组织简介、组织章程、机构设置及相关管理制度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对非营利组织作基本了解, 同时也为判断其经营行为是否违规提供标准;财务信息主要反映非营利组织资金使用的整体情况。资产负债表反映非营利组织在某一特定日期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的情况。收入支出表反映该组织在某一时期的收入和支出以及收支相抵后结余的情况,收入分为非营利性收入和营利性收入。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需要参与市场。相反,非营利组织收入中的营利性收入部分,可成为相关利益各方评价非营利组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及预期对社会贡献能力的重要依据。可参照营利组织编制的利润表,这部分收益可用于追加费用投入,不用于分配,但全部经济资源最终必须用于增加社会福利,以促成非营利组织公益性目标的实现;审计信息主要用于衡量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对组织的管理、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政府对其审计的报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监事会的报告等,要注意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鉴证作用;与财务信息相比,信息使用者更加愿意关注非财务信息,因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其公益使命, 而不是利润。非财务信息应主要说明组织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能够使利益相关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市场监管。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激发非营利组织信息的自愿性披露。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于政府扶持或上级部门拨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者披露信息的自觉性。因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不担心缺少来自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资金捐助,没有竞争和生存意识,这样的非营利组织自然缺乏主动披露会计信息的动机。因此, 在非营利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一定程度上降低行政干预的程度将迫使非营利组织为获得好的公信力而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从而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第三,发挥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作用。会计监管作为一种监管权力资源配置,应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系统考虑。除了政府和市场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和强化社会公众尤其是新闻媒体在会计监管中的角色。新闻媒体在西方国家中通常被称为“第四权力”,作为社会舆论的工具,除具有公共权力机构的某些特征外,它还有着一个诸多权力机构所没有的权力——监督报道权及信号传递权。它通过这种“软权力”由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

最后,要实现非营利领域的政府监管、市场监管、社会公众监管三者的有效联动。假定某个非营利组织将捐赠者的捐款用于改善员工福利而没有用于捐赠者所关心的公益项目,社会公众发现后,对该组织不利的消息很快在利益相关者之间传播。此时, 该非营利组织就会发现捐赠者对其丧失了热情和关注, 使资金筹措变得困难。政府也会迅速对该非营利组织的有关行为进行调查, 并根据事实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由此可见, 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以上三者的发展、完善和三者之间有效的联动。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静,万继峰.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解读[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2006 (2).

[2] 〔美〕里贾纳•E•赫茨琳杰. 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 王竹泉,毕茜茜.改革开放三十年会计监督的发展与创新[J].会计研究,2008(7)

[4]孙芳城,王海兵,等. 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披露[J]. 财会月刊, 2006 (21).

[5] 吴作章.我国会计政府监管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社会责任广受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也引发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热潮。本文以2012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主题文献为样本,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特点与问题,并得到启示。

关键词:2012年 社会责任会计 会计研究分析与启示

社会责任理念的诞生是可持续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和谐、健康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不仅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社会责任话题,在理论界也掀起了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潮。自《在经济特区实行社会责任会计的设想》(李铜新,1985年)问世以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于1994年(31篇)和2005年(41篇)引起了两个大的研究高峰,在2008年首次实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文章突破100篇。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2012年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特点与问题,从而为各专家学者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现状、进一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提供参考与依据。

一、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统计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两大类,本文在以规范、实证方法归类统计后,又重点列示了案例、综述与问卷调查方法的统计结果。从统计结果表可以看出,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仍然以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为主,占总量的3/4以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献合计29篇,占总量的23.39%,其中案例研究比重较大,约占实证研究的一半,为文献总量的11.29%。另外,研究综述2篇,文献比例非常小,为1.61%。偏好规范研究,实证研究问题较多。截至2012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这些研究基本集中于规范研究,规范研究文献在文献总量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可能与两个方面的因素分不开:一方面,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还不完善,关于社会责任会计各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不能很好地为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实证研究涉及到数据资源的搜集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研究的难度。再者,从实证研究的文献内容情况来看,有些只是数据模型的抽象表达,尤其是高校研究者容易沉迷于数学的演绎,而忽略我国会计现实。同时,在我国,实证研究的数据真实性也有待考究,部分原因在于该数据自提供源头便是“垃圾数据”,没有研究意义,其次是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许多研究人员会进行“数据调整”,任意更改数据。

( 二 )研究领域 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会计研究的特征与启示》一文中,邵庆瑞等按照一般问题、行业问题、政府部门问题、非营利组织问题以及其他的研究领域为划分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因此,本文结合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实际研究情况,在此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上市公司问题研究。“上市公司问题”的归类与一般问题、行业问题存在交叉情况,如《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研究》(董淑兰,2012)被同时归入上市公司问题、行业问题。由统计结果可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的一般问题研究(101篇),比例很大,约占总量的81.45%;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行业问题研究相对较少(23篇),比例为18.55%。同时,研究上市公司的文献有12篇,约占总量的9.68%。一般问题研究占绝对优势,研究对象过于狭窄。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仍是较为普遍化的问题,针对的也多是各行各业都可以共同采用的结论,设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基本没有界限,例如“我国企业”、“企业”等。政府部门问题、非营利组织问题的研究文献记录更是为零,2012年并没有针对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社会责任会计文献。而在行业问题的研究方面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研究者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设置出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行业特色鲜明。但在作者看来,研究者们普遍走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只有企业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或者说把社会责任完全摊派到了企业,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可是实际上,政府、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成元素都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也应当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对象。

( 三 )研究侧重 信息披露、理论研究与指标研究分列前三位,其中信息披露文献比例约占总量的一半,为49.19%,理论与指标研究文献比例依次为25.81%、9.68%。其次研究较多的是准则(2.42%)和审计(2.42%),这五个方面的研究占到了总量的89.52%。再者,2012年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还涉及了报告研究、研究综述、目标研究,文献各2篇,以及核算、计量、西方理论引进、评价、贡献率、成本等。研究广泛但表面,过于集中关注信息披露。对于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报告、目标、核算、计量、指标设计、评价等各方面,2012年都有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侧重研究,这种百花齐放的研究形势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在我国的建立。关于文献较多的信息披露方面,结合冯丽丽、林芳(2011)对于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研究可知,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献数量一直居于首位,约占总量的27.70%,而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2012年过度集中关注信息披露研究了,关注度高达49.19%,几乎是以前的两倍。再者,由于信息披露的研究数量庞大,许多的文献表现出观点老旧、披露内容近似、频繁列示无建设性措施,甚至对于信息披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情况。这样的研究趋势导致了研究人员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继续健康前进。

( 四 )期刊分布 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发表载体较为分散,占前五位的期刊是商业会计(8篇)、中国乡镇企业会计、中国证券期货、企业导报、财会研究,合计占总量的26.61%,这五类期刊较为倾向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财会通讯、财会月刊、财务与会计、会计之友、商业文化等刊发的社会责任会计主题文献也相对较多,2012年度仅仅在会计类核心期刊上刊发的此类文章就有33篇,占总量的26.61%。文献刊发期刊分散,核心期刊引领作用显著。期刊是我们获取所需研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样,期刊也是我们发表自己观点的主要阵地,了解期刊收录文献的导向,能在极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将自己的观点诉诸于众。上述统计数据说明很多期刊杂志都比较关注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尤以商业会计、中国乡镇企业会计等为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划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当中,政策上的导向必将进一步促使更多社会责任会计文献见于期刊杂志。一般而言,核心期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整个学科领域的方向,而仅会计类核心期刊就刊登了33篇社会责任会计文献,这预示着为跟进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 五 )署名方式 2012年独立署名的文献占据主体地位,比例为69.35%,采用合作署名方式的文献约占总数的30.65%,其中两人署名比例为24.19%,三人署名比例为6.45%,没有四人及以上联合署名的文献。但是,此主题的研究合作方式中存在团队合作的基金项目,共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献8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献1篇。独立署名方式为主,研究团队较少。一般,随着研究难度的加大,多人署名的文献数量也会增加。在2012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文献中,独立署名文献占据总量69.35%,而“论文作者合作署名比例较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可能说明目前该主题的研究难度还不是很大或者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独自研究仍然可以胜任。当然,各社会责任会计基金项目的产生促成了课题组的形成,虽然目前研究团队仍较少,但是团队的力量能够降低许多研究问题的难度,例如实证研究等,这对于促使研究人员完成更高难度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组成团队研究,团队成员间的思想碰撞能无意间造成许多灵感的迸发,找到新的研究方向。然而,由于可能存在学术的腐败行为,多人署名时应当慎重对待。

( 六 )任职单位(据第一作者统计) 高校的研究人员是社会责任会计研究队伍的主力军,比例超过了研究人员总数的3/4,而来自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与研究机构的作者比例依次是11.29%、8.87%、4.03%。同时,在高校研究队伍中,来自南华大学的作者人数独占鳌头,约11人次,其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华北电力大学都是高校研究队伍中的中坚力量。研究聚集于高校,部分高校研究团队力量雄厚。一般而言,相较于企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高校的研究人员缺乏真切的实践经验,其研究更加偏向于纯粹的理论研究,这样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致研究成果缺乏可行的实践指导。然而,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的企事业研究力量较为薄弱,充分的实践经验加之一定的理论修养,企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对于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发展必不可少,怎样有效地激励企业人才参与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队伍中来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对于高校研究团队,各研究团队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已经形成了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如南华大学。不仅其团队刊发的文献数量居于首位,团队领导人阳秋林教授在2012年度发表的社会责任会计类文献也是最多的,高达8篇,研究层次涵盖基础理论(3篇)、行业指导(3篇)、政策研究以及职业指导,“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可谓社会责任会计领域的专家”。

二、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述评

( 一 )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研究 现在社会责任信息的传递效果较低,与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与制度的缺失有着较大的关系。目前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构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出台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一种是原会计准则或规范与社会责任理念融合,2012年的文献普遍赞成前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认为其能与企业会计准则并行;准则的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成文性、权威性、规范性、发展性等特征;准则构建原则,应当是原则基础与规则基础的结合,偏向于规则导向;依据、适用范围以及核算规范,明确界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要素、计量方法;并形成了社会责任会计框架。

( 二 )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研究 关于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2012年的文献有三个突出的观点:一是通过比较国内外社会责任会计目标,认为虽然国外比较支持受托责任观,但是当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应当是为以企业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是对企业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的进一步完善。二是社会责任会计是契约与受托责任的耦合,其目标的定位应当是两者的结合,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以助契约主体决策。三是从狭义社会责任观和广义社会责任观出发,将目标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前者为提高企业的宏观、微观整体效益,后者为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

( 三 )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研究 多重计量是必然的选择,但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研究主要包括计量的规范、计量对象、计量方法、计量属性以及具体计量模式等的探讨,提出当前我国宜采用强制方式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报告,多重属性应当注意货币计量方式为主,非货币计量方式并存。计量属性也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建议可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环保责任、采用现行市价法计量环境污染成本、采用现值模式计量社会人工成本等,也可用指标或文字描述说明其他问题。

( 四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有关2012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该类研究通过以我国企业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企业绩效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与信息披露成正相关,但也有学者认为只有部分社会责任贡献率与企业价值呈相关关系,而如供应商贡献率、社会公益贡献率等社会责任贡献率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关系。二是对我国当前信息披露现状的思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或与一般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研究,得出信息披露实务中存在的包括宏观方面及微观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及措施。三是对信息披露的形式及影响因素。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包括按量化与不能量化的信息数据采用不同方式披露、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两种结合披露等方式,而影响因素则包括个性因素与共性因素。四是构建信息披露体系的研究。采用描述性的理论分析,分析了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对信息披露的目标、内容、方式、原则、披露载体等进行探讨。五是关于信息披露透明度的研究。文献基于外部性理论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比较,界定了我国信息披露的六类指标。

( 五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包括:一是探讨了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认为报告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主要的报告方式有财务报表后添加附注的低级形式、采用分部报表的中级形式和采用另一套可揭示社会责任的新的会计系统的高级形式。二是借助对事项法理论、优缺点以及基于事项法的社会责任报告与现行报告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以事项法进行社会责任报告的思想,认为事项法取代价值法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必然趋势。三是综述报告的理论基础,分析我国现行报告模式的缺陷,利用新政治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提出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1)社会责任会计指标的研究。社会责任会计指标的设计对于指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着重要意义,2012年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指标研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建立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指标体系,在2012年的研究文献中首次提出指标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要建立在整个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二是有关评价指标的设计方面,指标一般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或者卡罗尔的四层次模型来设计,从对一般企业的指标设计到特殊企业的指标设计,如根据各行业特点对水泥行业、核电企业、商业银行、石油公司或者电力企业等进行指标设计,指标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2)其他。关于社会责任会计审计鉴证的研究,2012的研究文献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原则、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审计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审计理论的研究框架。关于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研究,可归为四要素观、五要素观、六要素观三类。具体说来,四要素观指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四大要素;五要素观指包括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收益五个要素;六要素观则是包括社会收入、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求偿权、社会资产净额六个要素。

三、启示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确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方向;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拓展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着重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国家的发展规划必然会促进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由此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多学科深化主题。各类学术会议的举行为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不仅可以阐述自己的论点,聆听他人的中肯评价与指点,而且可以从他人的陈述中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甚至寻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知道,社会责任会计不局限于会计学科领域,各位研究人员,尤其是会计研究人员,不应当被“会计”两字所迷惑,应当充分地拓宽自己的思想,发挥多学科作用,深化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工作。(2)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促进企事业研究人才建设。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缺陷,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完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目前,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献比例较低,各研究人员在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缓解该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企事业人才进行相关研究,例如给予政策方面的免税奖励、行业荣誉奖励、企业提薪奖励等。(3)拓宽研究对象,加快制度建设。行业问题、上市公司问题等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特殊问题研究,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其次,政府、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在我国的研究罕见,但政府等也是社会责任研究对象,可以适当地进行探讨。再者,对于一般问题的研究,各学者切忌千篇一律——集中于问题及建议研究,但观点类似;同时,政府、行业部门应当加快、深化社会责任会计制度的制定,为部分学术问题提供统一的参考标准,减少资源的浪费。(4)规范撰写者与期刊杂志,提升学术道德。学术道德主要包括两个对象,一个是文献的撰写者,一个是期刊杂志社。前者应当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采用他人观点时必须标明出处,当然现在文献基本已经实现数据化,各种文献检测工具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文献的抄袭。而后者,纵观2012年的统计数据,各期刊上文献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刊登的文献雷同度较大或者数据存在较大调整嫌疑,因此各期刊应当严格稿件审核程序,避免黑箱操作。(5)跟进国际研究动态,开拓新的研究侧重。虽然信息披露等研究比例很大,但是统观2012年的研究情况,研究比较表面,较少有推陈出新的。因此,有必要深化传统的研究侧重点,同时开拓新的研究侧重,例如综合报告、第三方鉴证等。当然,在关注国内的研究情况的同时,研究人员也应当关注国外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动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保持开放的态度对待国外研究,这是形成新的研究侧重的重要途径。(6)加强团队建设,斧正高校研究观。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容易削弱研究人员对新研究领域的拓展,阻碍研究人员对较难的问题的探索。而组建团队可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丰富研究内容。况且,团队研究方式可以积蓄科研力量,较快促进新研究人员的成长成才,有利于研究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邵瑞庆、陈春华等:《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会计研究的特征与启示》,《会计研究》2010年第2期。

[2]冯丽丽、林芳:《社会责任会计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展望》,《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年会论文集》(2011年)。

[3]王勇:《从<会计研究>看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经济管理》2008年第13期。

[4]董淑兰:《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 编辑 聂慧丽 )

营利性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在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引入绩效管理理念,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对提升医务人员的效能具有重要帮助。本文综合分析了在医院成本核算中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建立在绩效管理基础上的成本核算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在医院成本核算中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解决“看病贵”问题

医院绩效管理指的是通过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予以其相应的处罚和奖励。医院绩效管理的目标建立在医院经营发展总体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将总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科室和个人,相关人员根据医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为其制定具体的績效目标,将工作表现和出勤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对其进行惩处或者激励。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是考核的根本依据,而加大对绩效考核执行过程的监督,确保其公平性和公正性则是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关键。根据医院经营的性质可分为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公立医院就是非营利性医院的典型代表。由于公立医院的医疗成本支出与患者的就医费用直接挂钩,因此,为了实现对患者“看病贵”问题的有效解决,实现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显得十分必要。

(二)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

医院设置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对医疗成本支出的有效控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还能够彰显人力资源的重要价值。通过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并实施相应的奖励和处罚,能够形成对医务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对提升医院整体效能大有裨益。

(三)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

医院的成本核算主要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人力、物力等资源消耗进行记录和分析,为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可以实现对医疗成本支出的有效管理,从而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实际上,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实行成本核算,可以使管理层明确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情况,为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反过来,绩效管理对成本核算又具有导向性作用,绩效管理能够实现对成本核算目标的量化,对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帮助。

二、基于绩效管理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

提升绩效管理效率是提升成本核算质量的基础和前提。绩效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医用材料和设备消耗等多个因素,通过将各个因素作为独立要素纳入成本核算的范畴,能够实现对医疗成本消耗状况的精确反映,提升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据此可认为,提升绩效管理水平是增强成本核算效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核算医疗项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贯彻落实作业成本法,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实现对医疗成本的细化。

(一)加大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力度

分摊费用核算是成本核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分摊费用核算过程中,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实现对成本消耗过程的追踪,有助于提升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本文提到的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于对科室间接分摊费用的核算过程中。现阶段,大部分医院都是基于科室级的视角,将四级分摊法作为主要成本核算方法,而作业成本法能够促使科室分摊方法由科室级向项目级转变,将分摊成本直接计入医疗项目中,针对不能直接计入医疗项目的分摊成本,应将作业动因的消耗量作为参考标准进行分摊。

例如,A医院中医门诊科室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主要成本核算方法,在构建科室作业模型后,根据科室成本核算结果,将水电费用、医疗材料费用、员工薪酬、设备费用、物业管理费用和办公费用等作为资源动因,并实现了对资源动因量的统计。然后,该科室将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个作业中心,并将作业成本分配给各个医疗项目,实现了与直接计入医疗项目的成本的结合,有效提升了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二)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石。笔者建议,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应完善对医院级成本的核算。将医院作为基本单位,实现对科室级成本和项目级成本的收集和分配。第二,应实现对科室级成本的有效控制,科室级成本是成本核算的核心,科室成本数据收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他成本的核算。医院应在各个科室成立成本控制中心,将科室分为行政科室、门诊科室、住院科室、医疗技术科室和医疗辅助科室,将受益对象和范围作为参考依据,采取逐级分摊的形式进行核算。第三,应做好医疗项目成本的核算工作,加大对绩效管理方法的应用力度,形成总成本核算的科学前提,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优势,促使财务人员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医疗项目所产生费用收支的精准核算,从整体上降低误差的发生几率。

例如,A医院建立了基于BSC考核的绩效管理体系,实现了从医院到科室到员工的一整套目标管理分解体系,从基于财务、学习与成长、客户以及关键KPI控制四个维度建立了医院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模式为医院带来的评价注重经济指标而忽略竞争优势与成长指标的管理缺陷,依托绩效管理的优势,促进了医院成本核算效率的提升。

(三)实现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的单轨制核算

医院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维护社会效益原则的同时,也要重视科室和岗位绩效管理,因此,做好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对增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促进其管理理念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将单轨制核算和双轨制核算作为主要的核算模式。其中,双轨制核算模式主要基于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的维度进行核算,单轨制核算通过实现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有机结合进行核算,在采用双轨制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在医院财务制度的范围内,对成本信息进行核算,这种方式建立在责任会计制的基础上,对各个科室的可控成本进行核算,但这种核算模式会导致责任成本核算方法与医院级成本核算方法相背离,因此,医院若想实现对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的了解,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由此可见,实施单轨制核算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在单轨制核算过程中,应对医院的收支信息录入成本核算系统,实现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的有机联合,从责任成本和医院级总成本两个方面对成本信息进行核算,实现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有机融合。

二、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成本核算中全面引入绩效管理思想,能够充分彰显绩效管理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力度,有助于增强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此外,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实现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的单轨制核算,是提升医院综合效益的保障。因此,基于绩效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医院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可以借鉴上述方法。(作者单位为宁德市闽东医院财务科)

上一篇:房产档案信息化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范文